¦k ec×)e ~ ë

7
·99· 诺贝尔获奖作家研究 空间·身份·归宿 论托妮·莫里森小说《家》的空间叙事 许克琪 马晶晶 内容提要: 托妮·莫里森于 2012 5 月推出了第十部小说《家》。小说讲 述的是黑人士兵弗兰克·莫尼从朝鲜战场回归祖国,历尽艰辛将生命垂危的妹妹带 回家乡,构建温暖有爱的 之故事。通过空间场所的频频变换,小说阐释了一个 个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黑人故事。本文借助空间叙事理论,尝试从地志空间、心 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家》的空间叙事特点,以此探讨历史记忆与黑人身 份主体性建构的关系,以及黑人群体如何通过重新记忆来获取自我认识。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家》 地志空间 心理空间 社会空间 作者简介: 许克琪,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马晶晶,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本文是江苏省社科项目“新世纪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作品与当代文艺思潮的关联性研究”(14WWB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Title: Narrative of Space in Toni Morrison’s Home ABSTRACT: In May 2012, Toni Morrison’s tenth novel Home was published. It tells the story of Frank Money, a black soldier who, after returning from Vietnam, manages to rescue his sister from death, and tries his best to construct a warm homeof love. With frequent changes of space, the novel presents a series of stories connecting history and reali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ree types of space narrative in Home: topographical space, mental space and social space. The purpose is to figure out the vi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subjectivity for the black people, and how they get to DOI:10.16077/j.cnki.issn1001-1757.2015.01.013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Jan-2022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空间·身份·归宿

·99·

诺贝尔获奖作家研究

空间·身份·归宿 —论托妮·莫里森小说《家》的空间叙事

许克琪  马晶晶

内容提要:托妮·莫里森于 2012 年 5 月推出了第十部小说—《家》。小说讲

述的是黑人士兵弗兰克·莫尼从朝鲜战场回归祖国,历尽艰辛将生命垂危的妹妹带

回家乡,构建温暖有爱的“家”之故事。通过空间场所的频频变换,小说阐释了一个

个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黑人故事。本文借助空间叙事理论,尝试从地志空间、心

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家》的空间叙事特点,以此探讨历史记忆与黑人身

份主体性建构的关系,以及黑人群体如何通过重新记忆来获取自我认识。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家》  地志空间 心理空间 社会空间

作者简介:许克琪,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马晶晶,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本文是江苏省社科项目“新世纪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作品与当代文艺思潮的关联性研究”(14WWB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Title: Narrative of Space in Toni Morrison’s Home 

ABSTRACT: In May 2012, Toni Morrison’s tenth novel Home was published. It tells the story of Frank Money, a black soldier who, after returning from Vietnam, manages to rescue his sister from death, and tries his best to construct a warm “home” of love. With frequent changes of space, the novel presents a series of stories connecting history and reali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ree types of space narrative in Home: topographical space, mental space and social space. The purpose is to figure out the vi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subjectivity for the black people, and how they get to

DOI:10.16077/j.cnki.issn1001-1757.2015.01.013

·100·

当代外国文学 No. 1, 2015

know themselves by remembering their own history.Keywords: Toni Morrison, Home, topographical space, mental space, social spaceAuthors: Xu Keqi <[email protected]> is a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210096). His major academic interests include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Ma Jingjing <[email protected]> is a postgraduate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210096).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引言

2012 年 5 月,美国经典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推

出其新作《家》(Home)。小说故事主线简单,讲述了 20 世纪 50 年代一个从朝鲜战场归来的

黑人士兵弗兰克·莫尼(Frank Money)接到来信得知在亚特兰大工作的妹妹茜(Cee)生命垂

危,便决定去拯救她,将她带回南方乡下的老家疗伤。作家在文本创作中突破了传统线性表达

而代之以梦魇般的碎片化陈述,使得主人公在过去—现在—过去中随意穿梭,人物和事件在过

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相互平行、交叉和融合。此外,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一些意象不仅对情节的

发展、主题的表达和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达到构建叙事空间的效果。在该部作品中,

“家”的意象反复出现,小说封面设计中凸显“家”的图案,小说叙述中描述了构成“家”的各种

房屋,小说结尾是兄妹二人“返回家乡”的温馨场景。“家”这一空间意象贯穿整部小说,拓宽

了小说的叙事广度和深度。

20 世纪后期,受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空间转向”的影响,叙事中的空间问题也引起评

论界的注意,随之,叙事空间理论也发展了起来。一些批评家的论著对叙事空间理论的发展

有着较大的影响,如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诗学》、亨利·列斐

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和福柯的《论其他空间》等。加布里尔·佐伦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

(1984)一文中,建构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高度的空间理论模型(龙迪勇 58)。佐伦创造性地提出了叙事空间再现的三个层次:地志的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的空间。

杰弗里·斯米滕和安·达吉斯坦利合编的文集《叙事中的空间形式》讨论了空间形式与叙事

语言、叙事结构、读者感知,以及空间形式的理论语境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理论为文学文本的

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本文将主要采用加布里尔·佐伦、杰弗里·斯米滕和列斐伏尔等

人的一些观点,从地志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方面来解析《家》的空间叙事艺术。

一、地志空间:生存的真实

加布里尔·佐伦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划分了文本空间结构的三个层次:地志学

层次,即作为静态实体的空间;时空体层次,即事件或行动的空间结构;文本层次,即符号文本

的空间结构。对于空间的地志学层次,他这样写道:

这是处于重构的最高层次的空间,被视为是独立存在的(self-existent),独立于世界的

时间结构和文本的顺序安排。文本能通过直接描写的方式来表达地志的结构,如巴尔扎

空间·身份·归宿

·101·

克作品著名的开场,但是事实上,文本的每一个单元,无论是叙述的、对话的,或者是论述

的,都可以有助于重构地志的结构。(Zoran 316)

在《家》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将地志空间并置,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地志空间的差异,从

而清楚地展现地志文化差异和社会空间的差异。通过将北方和南方这两个空间并置,莫里森

表达了黑人在北方和南方的生存空间一样狭小的观点。通过并置和对比,读者领悟到不论是

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黑人缺少自我,没有确定的身份,如浮萍般游走在这个空间中。小说的“生

存空间”包括北方城市和南方乡村(镇)两个大的区域。“北方城市”由精神病院、牧师洛克家、

莉莉住处等组成;“南方乡村(镇)”则由白人医生的家、莲花镇、祖母莱诺家等空间场所构成。

在北方,黑人的生存空间极其狭小,大多数黑人都处于生活的压力之中。弗兰克的女友

莉莉是个在北方漂泊的黑人女子,她渴望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因此辛苦地兼职两份工作,其

中一份工作的地点是一个名叫“天窗”(Skylight)的摄影棚,另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叫“天宫”

(Heavenly Palace)的干洗店,自己的住处却是“压抑的小出租屋”。当莉莉终于能付得起房子

的首付,却被带有种族歧视的“规定”拒绝了:“犹太人、黑人、马来人或者亚洲人均不得使用或

占有该房产的任何一个部分(公务员除外)”(Morrison 73)。与此类似,居无定所的弗兰克被

关到一个社区的精神病院,但是“弗兰克从没在社区里生活过,他一直被关在名字叫‘中心城

市’的精神病院”(9)。虽然约翰牧师有意帮助弗兰克,但是牧师自己的家“与外面一样冰冷,

只是没有了刺骨的寒风呼啸而过”,他并不能给予多少帮助(13)。总之,在北方,像莉莉和弗兰

克这样的黑人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他们唯有挣扎着谋求生存。

在南方,失去自我的黑人生存空间更加狭小。祖母莱诺(Lenore)的房子,“大得足够两个

或三个人住,但是祖父母和爸爸妈妈,加上叔叔和两个孩子—一个哇哇大哭的婴儿是住不下

的”(44)。家庭越来越拥挤,生活越来越不便,房子里充斥着祖母的怨气,没有任何温暖和爱。

在这样的环境下,茜一度失去了自我判断力,以至于被祖母虐待、被男友欺骗、被医生毒害。她

就如同浮萍一般四处飘零来到白人医生家里工作,茜走近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二层的小

楼矗立在平整的草坪上”(58),“客厅比电影院还要漂亮”,然而茜住的房间却是“昏暗狭窄,且

没有窗户”。这种明亮和灰暗的对比衬托出黑人生存的真实,他们的处境是那么不幸,与时代

脱节,与社会分隔。

作家将南方和北方并置,突出了黑人遭受歧视之普遍性,即不论在北方还是南方,黑人都

有可能遭遇偏见与不公。同时,故事的空间场所在北方和南方之间不断跳跃,强烈吸引读者关

注故事脉络走向,使得读者的思绪紧随作家的叙述体悟黑人生存的真实现状以及生存之艰难。

这部分叙事为后文黑人相互支持,认识自我,寻找身份,谋求黑人自身的生存空间作了铺垫,从

而凸显黑人通过团结合作,一步步构建自身的“家园”之可贵精神。

二、心理空间:身份的确认

爱德华·索亚强调,人类从根本上就是空间的存在者,人类主体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空间

性单元。“一方面,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塑造着我们周遭的空间,但与此同时,我们生活于其中的

集体性或社会性生产出了更大的空间与场所,而人类的空间性则是人类动机和环境或语境构

成的产物”(包亚明 1)。在索亚的《第三空间》译序里,陆扬写道:“空间既被视为具体的物质

形式,可以被标示,被分析,被解释,同时又是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

·102·

当代外国文学 No. 1, 2015

念形态”(11)。空间理论既关注物质维度,又关注精神维度。文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展现个

人的内心世界和个体的潜意识活动,因此心理空间也就成为空间理论关注的对象。实际上,心

理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地志空间的产物,它一方面受到地志空间的支配和影响,一方面又能表

现地志空间的纯净或复杂。在这部小说中,心理空间的伸缩也像物理空间一样起着对小说主

题的阐释作用。在地志空间这一大背景下,弗兰克和妹妹茜的心理空间经历了压抑—阴郁—

闭锁,直至精神彻底崩溃的过程,而随着回归故乡,弗兰克和茜获得对黑人历史的正确认识,逐

渐建构起独立的心理空间。 弗兰克漂泊游走在各个城市之间,不知最终归属何方。无根的状态导致弗兰克个体身份

的游移和破碎。从跟随父母离开自己的家园那刻开始,弗兰克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艰难

困顿带给他的不是成长,而是人格的扭曲,是对莲花镇的憎恨和对朝鲜战场的恐惧。

弗兰克一家人被迫离开班德拉县,前往莲花镇投靠祖母莱诺,途中母亲产下可怜的妹妹

茜。在祖母家生活的那段日子对弗兰克兄妹来说异常艰辛,祖母对兄妹两个不乏打骂,甚至是

恶语中伤。弗兰克最终选择了离开小镇奔赴朝鲜战场。在战场上,弗兰克的所见所闻更加让

人心生悲凉,“战场上的冷酷足以伤人,犹如胶水一般,摆脱不掉。战争恐怖不堪,但是战争却

能让人感觉到自己活着”(93)。作为一名战士,弗兰克同样害怕死亡,但是相比于死气沉沉的

故乡,战场竟赋予了生活几分生气,使弗兰克感到些许安慰。但是弗兰克的内心变得和战场一

样冰冷,面对捡垃圾的小女孩,他毫无同情恻隐之心,从不慷慨解囊施以援手。在故乡和战场

的重重经历后,弗兰克的人格逐渐解体,心灵破碎,找不到生活的支点。

从朝鲜战场返回美国,弗兰克希图可以在北方谋求生存,过上稳定的生活,但是黑人遭遇

的种种歧视以及朝鲜战场的痛苦回忆深深困扰着他,使他远离生活的重心,最终被关在精神病

院狭小的病房里。直至收到妹妹的求救信,弗兰克才重新恢复生存的信念和勇气。拯救妹妹

的过程,也是弗兰克的精神得到升华,自我价值得到肯定,黑人身份得到认同的过程。

莫里森多次采用了回溯和闪回的叙事手法描述弗兰克南下救助生命垂危的妹妹,回归故

乡寻找自我的过程。如:在第二章的后半部分,弗兰克要乘南下的火车去救茜时,小说的叙事

转而回溯弗兰克一家被迫搬家,母亲在大街上生下茜的情况。在第六章的最后部分,作者运用

了闪回的叙事手法描写了弗兰克与女友莉莉在北方生活的情况。在第九章,作品描述了弗兰

克在朝鲜战场戍守期间所目睹的小女孩在垃圾堆中搜寻食物的场景,其间弗兰克回忆了他和

妹妹相依为命,捡垃圾谋生的艰苦生活。作者把这段叙述分成了几段,几次中断了对朝鲜战场

的情况的描述,与之交错并置。这样回溯和闪回的叙事手法打破了时间顺序和空间整体性,使

过去与现在并置,不同空间场所并置,作品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空间性结构。这样的叙事手法展

示了弗兰克心理空间的主体性建构,呈现主人翁在不同空间里不同的心理变化和反应,也给读

者以心理上的震撼。

弗兰克在救助茜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像个“男子汉”,并且带妹妹回到父母居住过的房

子,修葺房屋,着手从事采摘棉花这样的农事。弗兰克的认识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在他的意识

里,“故乡的色彩鲜明了,比记忆中的故乡要鲜明许多”(117)。他仿佛置身于一个饱含“色彩、

寂静和音乐”的社区。这里“新鲜又复古,安全又苛刻”,黑人们从来都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

己的劳动获得生活必需品,获得尊重,获得社区的保护。“他简直不能想象自己从前是那么憎

恨自己的故乡”(132)。重新回忆往事,弗兰克从历史记忆中获取了启示和力量,从而构建起

文化身份,确立了生存的勇气和方向,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黑人主体性身份。

空间·身份·归宿

·103·

在重新认识莲花镇的同时,弗兰克发现了埋藏已久的秘密,原来孩提时代所看到的血腥的

一幕真实存在,父子亲人间被迫互相厮杀,他们的生命遭到无视,被当作狗一样践踏。弗兰克

此时真正理解了“男子汉”的寓意,只有正视自己民族的历史,重新记忆往事,才能找到自我,

直面人生,构建黑人文化主体性。历史与现在永远都是一体性存续下来的。弗兰克从北方回

归南方,从个人走向家族,并最终融入自己家族的过去与黑人种族的文化当中,获得了一种新

的文化身份,他在寻找祖先遗留下来的财富的过程中,意外地获得了对于自己祖先文化之根的

认识,并最终认同于黑人社区的文化传统。

三、社会空间:民族的家园

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了“社会空间”的概念。他把空间区分为物理空间(自

然)、心理空间(空间的话语建构)和社会空间(体验的、生活的空间),空间动态体现社会现实,

展现社会关联。“列氏的一体化社会空间包含三个时刻:‘空间表征’,‘表征空间’和‘空间实

践’,三者构建‘空间三一论’”。简要地讲,空间的实践是观察到的空间,指人们在社会空间中

的日常活动;空间的表征是构想的空间,是由规划师、建筑师和政府官员构想出来的,它直接涉

及和干预空间的生产;表征的空间是生活的空间,是象征和意象的空间,常常与艺术家和作家

的创作相关。同时,这三种概念又是相互关联的(Lefebvre 33)。

在《家》中,弗兰克的生存空间通过作家的细致描写全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想方设法

从“精神病院”逃离,叩响了牧师约翰·洛克的家门求助,在那里度过了一夜,并在牧师的帮助

下乘火车前往波特兰;之后,凭借杰西·梅纳德的帮助到达芝加哥;又在好心的比利的帮助下,

乘上了开往乔治亚州的列车。弗兰克的移动路线简单明了,但正是空间位置的变易推动故事

向前发展:与女友莉莉的纠葛不断困扰着他;“发小”麦克和斯塔夫的死亡让他心生愧疚;火车

上,洗手间门上的标示语使得他不得不去“火车站后面的草丛里方便”,被“无色的景色困扰,

吓到”(24);比利的儿子托马斯在街上玩玩具枪时被警察射断胳膊,“警察想射击什么就射击

什么”(27)。面对黑人遭遇的种种歧视,弗兰克出现间歇性的视觉“失色”—“所有颜色都

褪去了,世界变成了黑白的电影荧幕”(23)。弗兰克所目睹的种种悲惨遭遇是大多数白人的

“空间表征”,这些白人的“空间表征”拒绝将黑人纳入整个社会空间,黑人普遍遭受歧视,仿佛

整个世界都变成了黑白两色。

不同于大批黑人从农业为主的南方乡村(镇)迁移到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北方城市,弗兰克

从北方城市返回南方乡村寻求自己的家族之根,逆写了黑人由南方向北方寻求自由的模式。

弗兰克的“空间实践”偏离了社会空间成规,他的“空间实践”使得故事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

种“家园感”,表现出旅行故事中典型的地理学结构。人类最古老的史诗之一《吉尔伽美什》,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荷马的《奥德赛》等都表现过这种旅行模式。《奥德赛》里的奥德

修斯不得不离开家园,围攻特洛伊整整十年。待到他最后一个离开特洛伊时,他的伊塔刻船队

和士兵,已无一幸存,他的战利品和礼物早在风暴中沉入大海。作为“英雄”的奥德修斯,早已

因一无所有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历经整整十年才回归故土。《家》体现出与《奥德赛》的相似性,

但是不同于奥德修斯最终面对的失落的家园,弗兰克面对的是回归的家园。虽然弗兰克和茜

等黑人遭遇种族歧视,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但是他们最终回归了家园,接受社区帮助,重新找到

自我。

不同于黑人生存空间狭小的北方和南方其他地区,黑人社区热情友好,展现出强大的包容

·104·

当代外国文学 No. 1, 2015

性。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就像夏日毒辣的太阳,能“威胁莲花镇,折磨它的景色,但不能,不能,

一直不能使其静音”:孩子在大笑,奔跑;妇女在一边晾晒衣物一边唱歌;还有人边走边唱 (王守

仁、吴新云 115)。弗兰克把茜托付给埃塞尔小姐后,社区的女人都来“轮流照料”她。在茜康

复的那天,她们教导她:

靠你自己。你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东西、任何人有义务去救你。播种你

自己的土地。你年轻,又是个女人,两者都有严重的局限性,但你也是一个人啊。 不要让

莱诺或是某个轻浮的男友还有当然不要让那恶魔医生来决定你是谁。那是奴役。你内心

深处有那个我说到的自由人,找到她并让她在这个世界上做点好事。(126)

社区女人们不仅治好了茜的身体,还使她的精神得到痊愈,她明白了要勇敢面对人生的苦

难,“不能因为事实伤人就逃避”(131)。当茜重新找回自我,弗兰克也获得了精神的痊愈、心

灵的康复:他为妹妹不再依赖他而高兴;他改变了对摘棉花等劳动过于艰辛的看法,开始等待

被雇佣;他续租了父母住过的房子、忙着清理修缮,在社区安家。曾极度厌恶莲花镇的弗兰克

现在觉得“莲花镇看起来新鲜又古老,安全又苛刻”(131)。过去令人厌恶的小镇成了民族的

家园。

在弗兰克和妹妹茜寻求自我的过程中,莫里森给兄妹二人安排了黑人社区的妇女作为他

们的精神导师,而黑人社区的这种追求自我、独立的本能则来自于社会性本能。莫里森将兄妹

二人重获精神痊愈放置于大的社会空间中,从而将黑人社会性普遍化,即所有的黑人都具有社

会性,这正是莫里森颠覆种族主义话语最强有力的策略之一。

莫里森通过这部作品向读者展现了黑人不断探求如何实现自我,保持种族个性的追求。

作家提醒人们,黑人必须要清理历史上的种族碰撞所遗留的残骸,重建本民族的新型文明,实

现多元文化和谐发展,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自强道路。黑人之间应该紧密联系,构建属于自

己的家园,在种族歧视的国度探索自己的道路,进而改写黑人被歧视的历史。她的作品也促进

了世界各国对于非裔美国人生存境遇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关注。

结语

莫里森的《家》塑造了弗兰克和妹妹茜、女友莉莉等一个个可怜、可叹、可歌、可泣的黑人

形象,勾勒出一幅幅悲悯、悲壮、悲凉的美国黑人生活画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的叙事

超越了以往的线性叙事传统,空间因素对小说叙事中的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空间意象和场景事件突破了原来的时间序列,犹如黑人的记忆一般碎片化。

但是就像小说中茜缝补被子一样,黑人的记忆经过重新整合,从而获得新生,找到自我。莫里

森深刻阐释了黑人应团结合作,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共建本民族的“家园”。该作品在艺术技

巧的运用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上都与空间叙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空间叙事能够产生极好

的艺术效果,使作品能够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思想。

引用文献【Works Cited】Bao, Yaming. “Foreword: The Third Space, Post-Metropolis, and Culture Studies.” Post-Metropolis and Culture

Studies. Ed. Bao Yaming. Shanghai: Shangha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5. 1-10.

第三届“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奖”申报通知

·105·

[包亚明:《前言:第三空间、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载包亚明主编《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5 年,第 1-10 页。]

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asil Blackwell, 1991.

Long, Diyong. “Spatial Narratology: A New Realm of Narratological Studies.”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6 (2008): 54-60.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6 期,第

54-60 页。]

Morrison, Toni. Hom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12.Soja, Edward W. Third 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Trans. Lu Yang, et al.

Shanghai: Shangha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5.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Wang, Shouren, and Wu Xinyun. “The Country, the Community and the House: Toni Morrison’s Imagination of Living Spaces for African-Americans in Home.”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1 (2013): 111-19.

[王守仁、吴新云:《国家 社区 房子—莫里森小说 < 家 > 对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想象》,《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第 1 期,第 111-19 页。]

Zoran, Gabriel. “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 Poetics Today 5.2 (1984): 309-35.

(责任编辑:郑小倩)

第三届“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奖”申报通知

为促进我国美国文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鼓励美国文学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多出

精品,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设立全国性美国文学研究奖项“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

奖”。第三届“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奖”即日起受理申报,至 2015 年 5 月 30 日

截止,拟于第十一届专题研讨会上颁奖。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员单位的教师、研究人员及研

究生均有资格申报(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成员不参加申报)。申报成果

须为 2010 年 1 月至 2014 年 12 月在国内外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美国文学研究学术专著、学术论

文、美国文学作品翻译或美国文学教材。具体申报条件和申报方法,详见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官方网站 (casal.org.cn) 上的通知。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