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45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教教教教教教教 1. 教教 DNA 教教教 教教教 3 教教教 2. 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DNA RNA 3. 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 教教教教教 4. 教教 DNA 教教教教教教教教 5. 教教教教 RNA 教教教教教教教 教教教教教

Upload: deacon-rosario

Post on 30-Dec-2015

8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0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 3 个证据 2. 掌握核酸的化学结构( DNA 、 RNA ) 3. 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4. 掌握 DNA 的半保留复制特点 5. 掌握三种 RNA 分子的合成特点、转录及加工. 导入:基因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它又是如何控制性状的发育呢?.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核酸等构成,二者都是长链状分子的多聚体,由相似而非等同的亚单位通过化学链结合在一起。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 3 个证据

2. 掌握核酸的化学结构( DNA 、 RNA )

3. 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4. 掌握 DNA 的半保留复制特点

5. 掌握三种 RNA 分子的合成特点、转录及加工

Page 2: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导入:基因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它又是如何控制性状的发育呢?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核酸等构成,二者都是长链状分子的多聚体,由相似而非等同的亚单位通过化学链结合在一起。

蛋白质最基本的单位是氨基酸,最常见的有 20种不同的氨基酸,一个蛋白质分子可由几百——几千个氨基酸构成,它们的排列组合是一个天文数字。

核酸的最基本单位是核苷酸,只有四种,排列组合数要小得多。

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苷酸呢?

Page 3: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实验一: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 1928 年, Fred Griffith 肺炎球菌( Pneumococcus)( a ) S strain kills mouse+ Live mouse →Dead mouse

( b ) R strain does not kill mouse

+ live mouse→ live mouse

( c ) Head—killed S strain does not kill mouse

+ live mouse→Live mouse

( d ) R strain plus heat—killed S strain , both of whic

h are separately nonlethal , kill mouse

+ live mouse→Dead mouse

Page 4: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Griffith 的实验证明:细胞液中含有一种性质不明的转化因子? Lysis , precipitation cell-free extract

S Strain Transforming

principle from S strain

+ 粗糙型 Grouth both S and R cells

1944 年, Avery 、 Maclead and McCarty 从细胞抽提液中部分纯化了转化因子,证明是 DNA 。

Page 5: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实验二、噬菌体的侵染和繁殖(捣碎器实验) 由 Alfred Hershey and Martha Chase 完成

DNA ( can be labeled with 32P )

protein ( can belabeled with 35S )   

injection After

blending

 

lncubation 

Page 6: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实验三、病毒的拆开和重建实验 1956 年, Fraenkei-Courat 用烟草花叶病毒( TMV )

RNAⅠ Ⅰ 型 TMV

Ⅱ 型 TMV RNAⅡ

感染烟叶

结论: RNA 有时也是遗传物质

Page 7: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DNA和R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一、 DNA的分子结构 DNA 分子是去氧核糖核苷酸的聚合物,每个核苷酸均由

一个五碳糖分子、一个磷酸分子和一个含 N 的有机碱基组成。

腺嘌呤 A 胸腺嘧啶 T 胞嘧啶 C 鸟嘌呤 G 稀有碱基: 5- 甲基胞嘧啶; 6- 甲基氨基嘌呤碱基结构见刘祖洞 P87DNA 的一级结构见 P88 (骨架由相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基

团通过 3ˊ 、 5ˊ 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四种核苷酸碱基之一搭到每个脱氧核糖的 1ˊ 碳原子上)。

Page 8: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Watson—Crick 模型( P90 ) 1 、早期的 DNA 物理学研究表明, DNA 分子是具有

高度有序结构的一条伸展的链,同时也获得了关于分子部分的排列和大小方面的信息,很重要的是, 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

2 、从许多生物中分离出 DNA 分子,对其 A 、 T 、G 、 C 的摩尔含量进行了化学分析(也称碱基组成)

[A]=[T] ; [G]=[C] ; [] 为摩尔浓度 [A+G]=[T+C]

3 、 Watson 和 Crick 将 X 射线衍射图与 DNA 的化学与物理数据结合起来,得出常见的 B 型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Page 9: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双螺旋模型要点 ( 二级结构 )

 1 、两条主链彼此盘绕形成双股螺旋,糖 - 磷酸作为骨架位于外侧。

2 、两条链反向平行,一条为 3ˊ→5ˊ ;另一条为 5ˊ→3ˊ 。  3 、碱基在中央成螺旋排列, A=T ; C=G 。  4 、每一碱基对的两个碱基位于同一平面,垂直于螺

旋轴。  5 、每个相邻的碱基对旋转 36° ,故每匝螺旋有 10 对

碱基,每个碱基对之间的距离为 0.34nm  6 、双螺旋直径为 20Å  7 、单位长度的螺旋分子量约 2×106/µm 。 8 、大沟与小沟是蛋白质分子与碱基相接触的地方。

Page 10: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表 不同空间结构类型的 DNA DNA

类型

碱基对/ 圈

旋转度/ 碱基

螺距nm

螺旋直径

( nm)

产生条件纤维状态 在溶液中

A 11 +32.7 2.8 2.3 75% K+ 、 Na+ 或 Cs+

B 10 +36.0 3.4 2.0 92% 低盐

C 9.33 +38.6 3.1 1.9 66% -

Z 12 -30.0 4.45 1.8 - 高盐

Page 11: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DNA 分子的结构特性 1.  碱基配对的偶联性 2.  碱基序列的重复性 1)  单拷贝 DNA 碱基序列 2)  中度重复的 DNA 碱基序列 短分散片段:长 300-500bp ,被平均长 1000 bp 的单拷贝

序列隔开。如人 ------ ------ ------

300bp 1000bp

长分散片段:长 >1000 bp ,平均长度 3500-5000 bp ,常被 13000 bp (有的更长)的单拷贝序列隔开。如果蝇

------ ----------

5600bp 13000bp

Page 12: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3 )高度重复序列        反向重复序列: CBA ABC 回文结构:无间隔 发夹结构:有间隔 卫星 DNA 一般只有几个碱基如果蝇: ⅰ、 ACAACT

ⅱ、 ATAAACT

ⅲ、 ACAAATT

更复杂的 DNA 序列:具个体特异性,可能有以下功能

a )与复制、转录调控有关b )与转位、转座有关c ) 可能与进化有关d ) 存在个体差异,可用于指纹分析。

Page 13: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正常 DNA △变性 逐渐冷却 复性

3 、碱基上基团的可变性 普通型 稀有型 T 酮式 醇式 C 氨基式 亚氨基式 A 氨基式 亚氨基式 G 酮式 醇式4 、双链 DNA 的变性和复性

5 、双链 DNA 的变构性6 、双链 DNA 分子中极性 整体无极性,但每一条单链及核苷酸有极性, 5ˊ为 P , 3ˊ 为 -OH 。这种极性与复制、转录、重组、

特异 酶的识别等有关。

Page 14: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DNA分子的复制   1 、 DNA 复制的基本特点 1 )复制需要模板      2 )半保留复制(见 P98 )     3 )半不连续性复制:在双链 DNA 分子的复制中,一般认为以 3ˊ→5ˊ 模板链所复制的先导链是连续合成的,以 5ˊ→3ˊ 模板链所合成的后随链是不连续合成的,所以称整个双链 DNA 分子是半不连续性复制。

岗崎片段( Okazaki fragment ):在 DNA 复制中,以 5

ˊ→3ˊ 模板不连续合成的 DNA片段。在原核生物每个冈崎片段一般含 1000-2000 个核苷酸,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长约 100-200 个核苷酸

Page 15: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复制叉的延伸 复制叉的单向延伸

复制叉

•复制叉双向延伸

起点

Page 16: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4 ) DNA 合成方向为 5ˊ→3ˊ5 )需要引物(大多数情况下是 RNA )。为什么?6 )有特殊的起点7 )复制过程中可进行校正,保证其真实性。8 )复制过程同样受到调控

2 、参与 DNA 复制过程的酶和蛋白 质①螺旋酶( Helicase )促使 DNA 在复制叉处打开双链,需要 AT

P

Rep 蛋白 与前导链结合

Ⅱ 或Ⅲ 与滞后链结合

5ˊ 3ˊ

Page 17: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②单链结合蛋白( SSBP ):又称双螺旋反稳定蛋白,

其作用是与解链后的 DNA 单链结合,使其掩蔽的序列免

遭 Dnase降解,以保持复制模板的稳定。

③拓扑异构酶( DNA topoisomerase , Topo )能将单、

双链的 DNA 分子进行拓扑变化的一种酶 TopoⅠ 不需

ATP ,使超螺旋的环状 DNA 解旋成为不具有超螺旋的、

松弛状态的环状 DNA 的酶。 TopoⅡ 需 ATP ,能促使

产生负超螺旋并消除复制叉移动所产生的正超螺旋,以

利解链。

Page 18: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④ 引物酶与 RNA 聚合酶   引物酶 RNA 聚合酶

雷米封 不敏感  

底物 既能利用 RNA ,也可利用DNA

只利用 RNA(专一)

 时间

 作用

 只是在 DNA 复制时合成

RNA 引物“引发”

 启动 DNA→RNA

 起始、延伸

Page 19: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⑤DNA 聚合酶( DNA polymerase )也称 DNA 复制酶、依赖于 DNA 的 DNA 聚合酶。催化以 DNA 为模板,以 dATP 、 dGTP 、 dCTP 和 dTTP 四种 dNTP 为底物,按碱基配对原则,沿 5′→3′ 方向合成DNA 的酶,有的还参与复制错误校正和 DNA损伤修复。催化反应需要某些蛋白因子、引物和 Mg2+ 。

酶Ⅰ( DNA polⅠ): 1956 年, Arthur Kornberg 发现,又称 Kor-nberg酶。由一条 1000aa残基组成, MW 约 109KD 。

76KD 大片段 又称 Klenow 片段,是在基因工程中常用的酶

34KD 小片段

DNA polⅠ 枯草杆菌蛋白酶

Page 20: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DNA 聚合酶主要功能:

聚合作用( 5ˊ→3ˊ ); 3ˊ→5ˊ 外切酶活性——校对作用 ;5ˊ→3ˊ 外切酶活性——切除修复作用

Page 21: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酶Ⅱ( DNA polⅡ) 1970 年发现, MW 为 120KD ,活性只有酶Ⅰ的 5%

主要活性: a 、聚合作用 b 、 3ˊ→5ˊ 外切酶活性,无 5ˊ→3ˊ 外切酶活性 c 、对底物选择性很强 d 、可能在损伤修复中起一定作用。

酶Ⅲ( DNA polⅢ) MW420KD全酶至少含有 10 个亚基,其中 α 、 ε 和 θ 构成核心酶,而 β 、 τ 、 δγ 、 χ 、ψ 为辅助亚基。该酶具有 5ˊ→3ˊ 聚合酶活性和 5ˊ→3′ 、3′→5′ 外切校正活性,在复制叉上对前导链、滞后链均起合成延伸作用。

Page 22: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表 大肠杆菌 DNA 聚合酶Ⅰ、Ⅱ、Ⅲ的性质比较

 

polⅠ polⅡ polⅢ

5′→3′ 聚合酶活性3′→5′ 外切酶活性5′→3′ 外切酶活性新生链合成

分子量( KD )分子数 / 细胞

转化率生物学活性编码的结构基因

+++-

109400~ 600

1polyA

++--

120100~ 30O.O5

polyB

++-+

42010-20~ 9000

15polyC ( dnaE , N , Z, X , Q )

Page 23: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⑥DNA 连接酶( DNA ligase )

1967 年发现,用于封闭 DNA 链上的缺口,将单链 DNA 分子中相邻核苷酸的 3′—OH 与 5′

—P 之间形成 3′ 、 5′— 磷酸二酯键。

条件:①两条链必须是同一条互补链配对结合的 ②必须是两条紧邻的 DNA 链(缺口不能太大)

Page 24: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3 、 DNA 的复制过程 引发 延伸

终止

①复制起点( oric )

原核生物的复制起点由 422bp 组成,其中 245bp 由重复序列组成,包括三个 13bp 的重复和四个 9bp 的重复

GATCTNTTNTTTT TTATNCANA

( N 为任何一个 bp )

Page 25: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②复制起始 例 E.Coli

DanA

DanB

DanC

DnaA 蛋白单体开始结合到 9bp 重复序列… 2

0 ~ 40 个 DnaA 形成聚合物, DNA 开始在 13bp

处解链… DnaB/DnaC 蛋白参与复合物,双向复制叉形成。

Page 26: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DNA

引发前体

引发体(火车头)

DnaB 、 DnaC 、 x 、 y 、n等 6 种蛋白

螺旋酶单链 DNA 单链结合蛋白( SSBP )

引物酶

DNA 复制过程:

Page 27: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概念:

•预引发 是 DNA 复制中形成 RNA引物的准备阶段 •预引发体 DNA 复制起始时在模板链的复制起点处,由复制蛋白因子所构成的复合体

•引发 为 DNA 复制起始时合成 RNA引物的过程 •引发体 由预引发体与引发酶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复制起始复合物,以引发 RNA引物的合成。

•转录激活 在 DNA 复制起始时,由 RNA 聚合酶通过转录过程在复制起点局部解开双链,并由引发酶和有关蛋白因子结合于解链后的单链上形成引发体,由引发酶催化产生的短链可作为合成先导链和后随链的引物,这个过程叫转录激活。见大肠杆菌 ColEⅠ质粒 DNA 的复制。 问题: DNA 复制为什么需要有 RNA 引物来引发?

Page 28: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③延伸 SSBP Rep

螺旋酶

DNA pol Ⅲ

引发体

TopoⅡ

Ⅱ 或Ⅲ

Page 29: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④DNA 复制的终止

前导链或冈崎片段合成完成后,由 Rnase

H或 DNApolⅠ的 5′→3′ 外切酶除去 RNA引物,留下的空隙由 DNApolⅠ负责填补,最后由 DNA 连接酶封闭缺口,生成完整的 DN

A 分子。

Page 30: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关于 DNA末端复制 线性 DNA 末端的复制以 T7DNA 为例

3′ 5′

3′

5′

3′ 末端互补

DNApolⅠ、连接酶

核酸酶切割

末端冗余( terminai redundancy )

“ 多连体”

Page 31: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两端形成发夹环状结构例痘病毒

Page 32: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Nick a b c d e f C B A

A B C D E F c b a

a b

A B C D E F c

a b

A B C f e d c

Page 33: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环状 DNA 的复制形式 (一)、 θ 型复制 P101~ 102

(二)、滚环复制 ΦΧ174 单向复制

Page 34: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三)、 D—环复制( D—loop )

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其特点是两条链复制不同步

另外,还有不需要 RNA引物的 DNA 复制;单链 DNA 的复制等,在此不再详述。

Page 35: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真核细胞 DNA 的复制

1 、复制起点 有多个

如酵母的复制起点,称自主复制序列( autonomo

sly replication sequence , ARS ),其序列是 A/TTTT

ATRTTTA/T 。每个基因组中总数约 400 个,使用频率在 10%~ 100% 之间。在使用时序上,一类是在 S

期的前期启动邻近序列的复制,另一类于 S 期的后期使用。将 ARS 与载体结合后插入适宜的寄主 DNA ,可诱导复制。

Page 36: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2 、复制叉 例 SV40

参与复制的酶和蛋白质

A 、 DNA 聚合酶   DNA 聚合酶 α DNA 聚合酶 β DNA 聚合酶 γ

相对分子量在细胞内分布

功能相对活性

亚基数

110 ~ 220核内

DNA 复制约 80%

多个

45核内

DNA 损伤修复10% ~ 15%

1 个

60核和线粒体

?2% ~ 15%

1 个

B 、解旋酶 打开 DNA 双螺旋

Page 37: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C 、蛋白因子:RF-A或 RP-A可与单链 DNA或双链 DNA 结合,相当于原核生物 DNA 复制时的 SSBP ,起稳定单链区的作用; RF-C ,像一夹子( clamp ),将 DNApolα 和 δ 结合在一起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 :是 DNApolδ 的辅助因子。

有它存在,前导链和滞后链同时合成,没有则只合成冈崎片段。

Page 38: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3 、终止

端粒酶( telomerase ):一种依赖于 RNA 的 DNA 聚

合酶(逆转录酶),是一种核酸蛋白复合体结构,能以酶本身的 RNA 成分上的一个片段( RNA 核心)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为染色体的 DNA末端加尾,或修补已断裂的染色体末端,维护基因组的遗传稳定性。它由 RNA 和蛋白质两种成分组成,最早于 1985 年在四膜虫中发现,最近研究表明,他可能在所有的真核生物细胞中都存在,而且具有相似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Page 39: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以上过程重复多次可将多个 5′TTGGGG 3′ 重复序列加在3′末端。端粒酶和一般 DNA 聚合酶的区别在于其是利用自己的 RNA 组分作为聚合 DNA 的模板,而 DNA 聚合酶则利用外源 DNA 。

Page 40: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Page 41: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Page 42: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Page 43: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Page 44: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Page 45: 第九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本章小结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间接证据 4 个,直接证据 3 个。

2. 核酸的化学结构: DNA 的分子结构、双螺旋结构、自我复制。

3.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模型;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折叠模型。

4.DNA 的复制: DNA 的半保留复制;真核和原核的复制特点。

5.RNA 的转录和加工:三种 RNA 分子;原核生物 RNA 的转录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