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mhk newsletter 2007 aug

12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of Hong Kong 我們一群年青人於六月十一至十七日到了台灣, 探訪美濃及長老教會,收穫豐富。來,讓我們為你介 紹台灣,及分享我們的種種反省和感受吧~~ 第一站──美濃 整理:江紫紅、曾藹玲 美濃──一個香港人甚少接觸的地方,藏著一個 又一個令香港人深感反思的故事!讓我們一起揭開故 事裏頭的真相。 為大自然打打氣的故事@美濃愛鄉協進會 在協會探訪、分享過程中,讓人尤其深刻的是每 年由協進會舉辦的黃蝶祭,是一項為了保護黃蝶翠谷 的活動,雖然這活動需要很多人力物力,但協會仍堅 持舉行,而且一年比一年盛大,影響著全個台灣。再 看看香港的情況,民間團體又舉行了甚麼活動呢?政 治、遊行、普選...有沒有一項活動是關於保育環 境生態?為何香港人總是把環境的問題置身事外?當 我們看見這情況,實在需要反省,因整個生態循環系 統是互相連結的,人類生存是不能和大自然環境完全 脫節,否則最後受害者是人類。可悲的是我們卻生活 在都市大廈裡,在不知不覺間,我們和大自然的關係 變得更隔離、更遙遠,現在確實有需要喚醒我們當今 的城市人,使他們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而協進會 所舉辦的活動正能夠提高城市人的環保意識,切合全 台灣的需要。 讓人與人連結的故事@美濃愛鄉協進會 另外,愛鄉協進會曾經為美濃的反水庫運動花了 不少時間和精神,他們凝聚了美濃村民的力量,聯署 反對政府在美濃建設水庫的計劃,這真是難能可貴的 社區力量,美濃村民可以為著同一個目標團結起來, 而最終台灣政府暫緩建設水庫的計劃,可見團結就是 力量,而且經過這次反水庫運動,村民們對保育的意 識提高了,更加珍惜現有的資源。再反思一下香港的 現況,我們和鄰舍的關係如何呢?我們會否為著居住 環境的問題而團結起來,爭取應有的權益?我們身處 這彈丸之地,大部分市民都會住在一個小小的單位, 像小鳥被困在籠裡一樣,只掃家門前的雪,一概不理 隔壁發生的事情,人與人的關係在無形中變得疏遠, 所以美濃人鄰里的關係很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 不一樣的大學生故事@旗美社區大學 台南縣高雄市美濃鎮的旗美社區大學不是一間專 上學府,它是以社區來命名的大學,以社區的知識來 成為課程綱要,將每個社區的人變為「大學學生」。 成立理念 學習是一生一世的,知識也是無限制的,這兩個 原則正是我們對旗美社區大學成立理念的理解。旗美 社區大學讓社區的人有更滿足的生活,就是讓社區的 人對自己的工作或社區有更深的了解。「大學」的課 程其實可以變得生活化,而再不是:「如何運用微積 分法來計算此物件的體積。」讓社區內的人民,學習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地址:九龍旺角砵蘭街280號砵蘭街商業大廈18樓1-2室 電話:23843932 通訊 二零零七年八月號 傳真:27823980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頁:www.scm.org.hk 部落:http://hk.myblog.yahoo.com/scmhk2005/ 2007台灣社區保育體驗團

Upload: -

Post on 15-Apr-2017

62 views

Category:

Government & Nonprofit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SCMHK newsletter 2007 AUG

Student Chr ist ian Movement of Hong Kong

我們一群年青人於六月十一至十七日到了台灣,

探訪美濃及長老教會,收穫豐富。來,讓我們為你介

紹台灣,及分享我們的種種反省和感受吧~~

第一站──美濃 整理:江紫紅、曾藹玲

美濃──一個香港人甚少接觸的地方,藏著一個

又一個令香港人深感反思的故事!讓我們一起揭開故

事裏頭的真相。

為大自然打打氣的故事@美濃愛鄉協進會

在協會探訪、分享過程中,讓人尤其深刻的是每

年由協進會舉辦的黃蝶祭,是一項為了保護黃蝶翠谷

的活動,雖然這活動需要很多人力物力,但協會仍堅

持舉行,而且一年比一年盛大,影響著全個台灣。再

看看香港的情況,民間團體又舉行了甚麼活動呢?政

治、遊行、普選...有沒有一項活動是關於保育環

境生態?為何香港人總是把環境的問題置身事外?當

我們看見這情況,實在需要反省,因整個生態循環系

統是互相連結的,人類生存是不能和大自然環境完全

脫節,否則最後受害者是人類。可悲的是我們卻生活

在都市大廈裡,在不知不覺間,我們和大自然的關係

變得更隔離、更遙遠,現在確實有需要喚醒我們當今

的城市人,使他們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而協進會

所舉辦的活動正能夠提高城市人的環保意識,切合全

台灣的需要。

讓人與人連結的故事@美濃愛鄉協進會

另外,愛鄉協進會曾經為美濃的反水庫運動花了

不少時間和精神,他們凝聚了美濃村民的力量,聯署

反對政府在美濃建設水庫的計劃,這真是難能可貴的

社區力量,美濃村民可以為著同一個目標團結起來,

而最終台灣政府暫緩建設水庫的計劃,可見團結就是

力量,而且經過這次反水庫運動,村民們對保育的意

識提高了,更加珍惜現有的資源。再反思一下香港的

現況,我們和鄰舍的關係如何呢?我們會否為著居住

環境的問題而團結起來,爭取應有的權益?我們身處

這彈丸之地,大部分市民都會住在一個小小的單位,

像小鳥被困在籠裡一樣,只掃家門前的雪,一概不理

隔壁發生的事情,人與人的關係在無形中變得疏遠,

所以美濃人鄰里的關係很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

不一樣的大學生故事@旗美社區大學

台南縣高雄市美濃鎮的旗美社區大學不是一間專

上學府,它是以社區來命名的大學,以社區的知識來

成為課程綱要,將每個社區的人變為「大學學生」。

成立理念

學習是一生一世的,知識也是無限制的,這兩個

原則正是我們對旗美社區大學成立理念的理解。旗美

社區大學讓社區的人有更滿足的生活,就是讓社區的

人對自己的工作或社區有更深的了解。「大學」的課

程其實可以變得生活化,而再不是:「如何運用微積

分法來計算此物件的體積。」讓社區內的人民,學習

香 港 基 督 徒 學 生 運 動

地址:九龍旺角砵蘭街280號砵蘭街商業大廈18樓1-2室 電話:23843932

通訊 二零零七年八月號

傳真:27823980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頁:www.scm.org.hk

部落:http://hk.myblog.yahoo.com/scmhk2005/

2007台灣社區保育體驗團

Page 2: SCMHK newsletter 2007 AUG

編者的話

P.2

到自己所需的生活技能,正是旗美社區大學的課程特

色,例如有機耕作,循環種田,生態保育等,彷彿使

學習、生活、成長、社區搞拌在一起!但有一點必須

清楚明白,才能使社區大學真正對社區有貢獻和存在

價值,就是開辦這社區大學是為了滿足教育階層的需

要,還是滿足學習者的需要。

當然,眼見旗美社區大學有不少的課程已開辦

了,而當地的居民都不怕路途遙遠,每星期都準時來

大學上課,成年學生的學習心態一點都不輸給年輕的

學生一輩,就知道這擔心是徒然的!

存在在香港的空間

回顧本土,我們愛的香港,能否有空間存在社區

大學呢?因著香港的高度城市化、職業發展專業化、

市民急促的生活節奏下,社區大學的確未有很大的生

存空間。以認識本地文化為例,學習者多為本地導

遊。以耕作成功法為例,香港的農地看來只餘下新界

北部。即使是教育嬰兒法,也有很多育嬰院、家庭中

心開辦。我要指出的並不是香港沒

有社區大學很可惜,而是社區大學

的概念,已進入在香港的不同社區

中心,青年中心,家庭中心等等,

而我們感到的是各有千秋的做法

吧!的確,不同的社區有著不同的

文化,而這種「大學生」的文化是

否值得香港人去想一想呢?

離鄉別井的故事@南洋台灣姊妹會

在美濃的南洋台灣姊妹會是為很多

離開家鄉到美濃居住的南洋姊妹而設。當地人會以「

外籍新娘」去稱呼這班南洋姊妹,因她們多是從外地

(如菲律賓、柬埔寨、泰國等)嫁過來美濃的。可是在

美濃落地生根多年,仍不被看作其中一份子,沒有得

到身份的認同而不是家庭和社區的一分子。「外籍」

的稱號意味著,大家始終當她們是外來人,至於仍然

被人叫「新娘」,這反映出在家庭崗位方面她們因婦

女地位而被歧視,只被視為一個婚姻關係中的附屬

品。她們的地位似乎已與家庭的勞動者等同了。因為

這些刻板印象,令她們背後生命的故事和才能不知不

覺被埋沒了。她們作為家庭和美濃社區一分子的身分

也被遺忘了。

讓南洋姊妹與本地人連結,文化共融,重要的是

讓大家對社區有歸屬感。大家對社區有共同參與、服

務和貢獻,才能與社區的人和物發生感情。姊妹們融

入社區的其中一個妨礙是語言不通。姊妹會就由最初

的識字班開始,發展出更全面的活動去幫助姊妹們融

入社區,例如一些類似嘉年華的活動去傳揚她們國家

的文化、改建箊樓等,藉此將她們從被動變為主動。

美濃外籍配偶的故事,在香港也似曾相識。只是

這些配偶並非來自遙遠的南洋,而是與香港只有一境

之隔的中國大陸。雖然中港婚姻已不是新鮮事兒,但

港人仍未習慣與她們相處。中港婚姻中,大陸的一方

多數為女性。她們給

人的印象多是知識和

文化水平低,為了

脫離窮鄉僻壤的生

活,才嫁到香港。

她們的丈夫則被認

為經濟能力欠佳、

外表平平,在港無

法結識女朋友,唯

有到內地娶妻。

社會本來就由不同的族群和社群組成。就是一個

小小的香港,有白領和高樓建構的中環價值,同時又

有親切體貼的平民文化。抹黑內地孕婦的論述如此

風行,政府和 傳媒固然功不可抹,但更要自我

反省的是香港人與內地的文化衝

突,背後是否反映出一種自我中

心的心態呢?因為我們是先來

者,所以要求別人跟隨自己的

行為標準和價值觀。然而,今

天自稱香港人的我們,可能已

經忘記自己或者他們的上一代

也是帶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從

內地移居香港。每種文化都需

要新陳代謝,取長補短,才

能更有活力,更加豐富。

此次南洋姊妹會之行,使我的思緒在南洋姊妹與

內地配偶之間流轉不迭,在人際關係、社區工作、種

族融和等方面有更多的反省。南洋姊妹會工作的可貴

不但在於為姊妹們充權(empowerment),更建設

一個讓不同社群對話的空間。我們在午飯時間到龍肚

小學借洗手間的時候,剛巧遇上該校的稻米美食節,

由南洋姊妹把小朋友親手栽種的稻米煮成各式各樣的

南亞美食。對話的形式不是只有理性辯論的一種,共

同的生活經歷反而造就了人最接近的一刻。正如龍肚

小學的美食節不但連繫了小朋友和南洋姊妹,還有遠

方而來的香港青年,讓來自四方的人,同心為面前的

食物獻上感恩。

在地教育的故事@福安小學

福安小學乃美濃其中一所小學,我們有幸參觀並

得到李校長的招待,為我們介紹小學的概況與發展。

我們知道,美濃是一個以客家文化為主流的農業社

區,故此學校希望培育出來的學生,能夠對自己的社

區文化有所認識,關愛及回報這片孕育他們的地方。

有見及此,小學特別舉辦了一些活動,例如讓小學生

們親手種植稻米,使他們明白到土地所給予的是何等

Page 3: SCMHK newsletter 2007 AUG

P.2 P.3

的豐盛,從而產生感激之情;又

例如在課程加入客家話、客家文

化及美濃社區歷史的課程,讓小

學生們感受傳統的厚度。

福安小學的辦學理念讓我們

讚嘆不已,香港何時會有一所學

校,教導香港歷史、社區(如元

朗、旺角)史,讓我們除了認識

唐宋元明清朝的漢族發展,也實實在在地了解香港的

殖民經驗;讓我們除了學懂呼喊愛國愛港的口號外,

也實實在在的認識我們的社區愛我們的鄰舍。

故事的終結@回到香港

其實生活的故事又怎會有一天停下來呢?只是回

到香港,我們尋找美濃故事的旅程亦到此為止。但一

個故事的終結,卻又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我們如何

讓如此深切的反思編成另一個美麗的故事呢?如何在

這個待出世的故事有著上帝的旨意在當中呢?上帝想

我們怎樣把信仰和反思連結,活在每一個生活的故事

中呢?誠意邀請各位跟我們一起同心的禱告,為我們

這班青少年祈禱,讓滿有智慧的上帝作我們生命故事

的作者。

第二站──長老教會(燕巢及古樓)

鄺惠晶、楊昌賦、呂任杰

青年聚會

台灣的旅程中,我不再花墨水在旅遊,觀光,玩

樂方面了。最深刻的感受都是第一晚在燕巢教會參加

青年聚會後我們整團人的反應:熱烈討論。

整個聚會都是在觀樂的氣氛渡過。開始時有興

奮的敬拜時間,使到全個聚會的氣氛推到高處,接著

有遊戲、抽獎、講道和分享。這個玩樂的聚會模式跟

我們的團契差不多。意思是因著大家相識已久、大家

有很多共同的經歷等,令小事也會引起大家起哄的反

應,例如團友都會因為別人抽中獎而歡笑起來。當然

我也樂在其中。

哪我們團隊的討論點在哪裡呢?有

為這個敬拜的方式作討論。有為這次週

會抽獎遊戲涉及金錢討論,也有為講道

的思考空間討論。敬拜的討論並不多,

因為大家都同意敬拜是大家以一個舒服

的敬拜方式與上帝溝通。

抽獎遊戲又如何呢?我覺得問題不

大。難道我們弟兄姊妹會為了五十元新

台幣(十二個半港紙)而爭吵嗎?當然,在教會鼓吹錢

的重要並不是每個人都接納,不過少量金錢又如何影

響大家在主內的相處呢?

有團友接著問我如何定義多與少?五十元新台幣

是少,哪二百元呢?既難以定義,為了怕大家誤以為

金錢比主更重要,為免大家向錢看,所以我們都不應

在教會裡提出有錢的獎勵。

不過,我的角度是,不要把自己與整個世界分得

太開,而我們要的是一個想法:讓我們知道誰是我們

生命中作主。若我們知道不是金錢與名利為我們主

宰,而是主耶穌,哪我們更會懂得不貪財,而是懂得

運用金錢,這樣講及錢的問題又在哪裡?

如果問到多少錢會使人失喪的話,我倒要問為什

麼要問這個問題呢?如果主在我們生命中作王的話,

哪又從哪裡會跑出為金錢而失喪的事情呢?保羅說凡

事都可作,但都不是有益處。我的演譯就是說我們只

要知道什麼才是對我們重要的,然後做事的本質是不

存在好與壞。

在講道的二十分鐘內,傳道人用了五句金句使我

們明白甚麼叫溫柔。我的感覺是這是一篇很簡單到題

的講道。我們缺乏了鑽研的時間,我們缺乏處境去使

我們明白溫柔。不過我在當地大專生的角度出發,仍

覺得這個講道是可取的,畢竟他們接觸上帝的真理時

間只有一個月至一年的時間。不過我們團隊有人不

同意這個講道。怎麼

說呢,就是覺得最不

能讓他們接受的是沒

有思考的空間,而且

引用的金句有不真不

實的情況。也有人覺

得沒有討論真實處境

如何處理溫柔這句說

話,的確令我們難學

以致用。

這個是涉及包容性的問題,未學行又焉能學走?

他們的聖經基礎比較弱,就要由餵養做起,不能一下

子就叫他們能與我們已經聽道七年或以上的人作比

較。有團友覺得他們已是大專生,無可能沒有思考的

空間就如此把「知識」去灌輸。

Page 4: SCMHK newsletter 2007 AUG

P.4

牧師給我一個概念,信主後是新做的人,靈奶是

新信的人喝,而當你不再是靈命的嬰兒時,就要使用

更多靈糧使自己成長。而問題不出自於你本身的能

力。當然有人會吸收快,有人比較慢,但我的意見是

只要為最低微的人作僕人,這是耶穌基督的教導吧!

講及燕巢教會的經歷,當然都要提及另一個青年

團契,就是屏東高中生團契。我團對這個團契的感覺

都比較平淡。我會定性這個團契是「初形的團契」。

因為他們由大專生的導師去帶領,

而團友中很多人都是同學,讓我有

個感覺是放學後來這裡聚一聚。當

然也因為我沒有聽到他們有信仰分

享的時間。敬拜是有的,小組分享

是有的,但屬靈氣氛不重吧!比起

燕巢教會,我感覺是一個歸屬感的

輕重之分。

在我心中,如果你是屬於這個

地方,你決不是過客的心態,你會

為此地方花上心思,時間,甚至會

親力親為,可能為團契搞新意思,

為團契的弟兄姊妹相親相愛想出法

子!就樣燕巢教會有社區關顧活

動,每星期有不同的姊妹做愛筵的

時間一樣。屬於這裡,就會付出的

感覺,不容易做到,但卻要努力學

習的。不過坦白說,這些都沒有在

屏東高中生團契出現。不過公平地

說,屏東高中團契的團友要以三年

的時間準備考進大學,而且他們不

是每人都固定去團契的,所以也不

容易發展出燕巢教會這個階段。

古樓教會

最後令我深刻的是古樓教會。

古樓教會處於原住民的地方。而且

古樓這地方就像將軍澳數條村加起

來這麼大。因為台灣已發展的地方都不近古樓,所

以那裡的勞動人口都不住在這裡,或都不在這社區工

作。在古樓見到的都是老人家和小朋友。不過就因為

這個巧合,上帝為古樓教會開路,發展出該社區特有

的關顧服務,包括小朋友的托管,老人家的健康、照

顧活動。

古樓教會有一個全職的社工在這裡,我覺得很特

別,這情況不會在香港出現,因為以教會名義開辦的

中心都不會有聚會,只是純粹提供服務。在這數百呎

的地方,可以為小朋友與老人家提供照顧,的確很值

得欣賞。一個教會能完全滿足當下社區的需要,實在

能榮耀上帝。

哪香港能否有學習空間呢?香港沒有自成一角的

社區,交通也方便得居住與生活的社區可以在不同地

方,卻怎喚起社區內的歸屬感和滿足社區的需要呢?

教會處於社區,卻不與社區相連接,這樣的情況

在香港是很常見的。當然社區關顧與傳福音並沒有互

相衝突,但事實很多教會都傾向傳福音的那一方。這

次的台灣經驗讓從傾向傳福音的想法中,加入了一點

社區關顧的元素。

第三站──長老教會(三地門)

潘韻如、翁家俊

台灣原住民小史

台灣原住民是一群在漢人來台

灣之前最早在台灣居住的族群。他

們主要分佈在中央山脈地帶及其東

南部份。本來他們是沒有統治這個

概念的,沒有甚麼疆界,只是各個

族群並存地生活。在漢人來了並統

治他們之後,他們才開始懂這些概

念。據紀錄及統計,他們可分為十

三個族,分別是泰雅爾、太魯閣、

布農、阿美、鄒、魯凱、比努悠瑪

雅呢、排灣、賽夏、達悟、邵、噶

瑪蘭及撒奇萊雅。各族無論是社會

組織、語言、文化習俗皆是不同

的,可以說原住民構成了台灣特殊

的文化風貌。可是經漢人的統治

後,他們帶來了資本主義及自己對

文化的一套教育,使原住民的政

治、經濟、社會、文化一直處於低

落化、邊緣化的處境。

其後政府更對原住民進一步施

壓,掠奪他們的資源。政府認為統

治了這個地方,所有土地資源都是他們的。就例如即

使樹木倒在他們家的前面,他們也不能搬走它們,因

為這已經被立法說成是屬於政府公物。在這種壓迫底

下,原住民對漢族或是其他國家的文化應該是比較抗

拒,更何況是宗教。哪究竟基督教是怎樣傳到原住民

裡的呢?

基督教在台灣

基督教在台灣的故事可從荷蘭人說起。荷蘭人佔

領台灣之後,宣教工作亦隨之而展開。1636年,荷蘭

人設立了第一所學校,把宗教教育制度化並引入西方

的識字訓練。無可避免的,部分宣教工作是為政治

Page 5: SCMHK newsletter 2007 AUG

P.4 P.5

服務,即使宣教師個人是依據宗教信念和人道主義教

化原住民,亦不知不覺帶著一套西方文化的優越感,

希望把滲雜西方文化的基督教原原本本的加到原住民

身上。荷蘭之後,明鄭成功及西班牙政權亦相繼登陸

台灣,只是基督教事工都沒有機會在台灣成熟發展起

來。

台灣宣教史中其中一位重要人物是喬治‧萊斯

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3月21

日—1901年6月2日)。他1871年到淡水,學習閩南

語,並且四處旅行,藉行醫傳播福音。今天在淡水長

老教會的真理大學旁邊可以找到馬偕紀念醫院呢!馬

偕在台灣各地設立了二十多個教會,因此他所屬的加

拿大或蘇格蘭系的長老教會於臺灣為基督教最大組

織。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約有1218個堂會,會友人數

217280人。

三地門部落的基督教生活

佛、道是現時台灣最大的兩個宗教,但原住民的宗

教則以基督教為主。基督教文化亦有機地與原住民生

活結合。就舉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三地門教會為例。

三地門是一個不大的村莊,住著的都是排灣族。今年

他們的教會主題是建造家庭祭壇,分享豐盛生命。當

天我們在那裡作地區探訪,發現家家戶戶的外面除了

有一些排灣族的裝飾外,也有基督教的裝飾。參加了

他們的教會聚會才知道原來大部份的家庭都是基督教

的家庭,全家人都是基督徒,他們每逢星期五晚上八

至九時都會一起查考聖經。他們的教會每一日都有活

動,有不同年齡的團契,不同年齡的查經班,祈禱會

和主日禮拜。他們根本就不會說甚麼返教會,跟香港

挺不同,教會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星期日早上

九點大聲播放的聖詩已成為叫他們起床去主日禮拜的

鬧鐘聲了。而且再說到在教會裡的侍奉,牧師已經不

用為他們的團契費心,就算是青年團契也可以由他們

自己來帶領。

雖然他們有些是去玩玩的,而且基督教都是他們

的祖父母或是爸爸媽媽跟他們說的,可能沒有甚麼經

過自己的思考,沒有深入的體驗,不過看來他們都很

享受教會生活。我聽過他們其中一些說只要生活得開

心就行了。我想可能到了適當的時候就會想想有關信

仰的問題吧。

我們到那邊的時候剛好是他們預備教會六十週年的

慶典。不管他們只是跟別人一起返的或是跟家人一起

返的,他們都很投入這些預備當中,並無半點怨言。

教友之間也相處得十分融洽,去那裡參觀給我一個全

民皆參與教會的感覺,與教會有著很緊密的關係。

基督教在台灣原住民的本色化

原住民性格純樸,加上沒有自己的文字和長期受統

治者的邊緣化,塑造他們落後的形象;但只要親身進

入他們的部落便能感受到他們活潑的文化氣息。他們

有自己的服飾、音樂、舞蹈、繪畫、宗教、祭祀等豐

富的文化資源。那基督教為何可以順利地進入這個深

厚的傳統呢?浩德牧師解釋,因為台灣原住民宗教以

拜天拜自然為主,他們有崇拜的對象但不清楚他們的

身分。基督教來台時,宣教師告訴他們神到底是誰,

他們便比較容易接納了。台灣也深受漢文化影響,為

什麼他們又不會廣泛的接受佛、道呢?這是因為佛、

道沒有基督教那種主動的宣教文化。

然而,基督教來台時也無可避免地與原住民文化

產生磨擦。就如依優樹.博伊哲努(浦忠勇)在談到

部落宗教信仰變遷時所說:「現在鄒族族人的宗教信

仰多是以基督教(含真耶穌和長老會)和天主教為

主,另外還有少數人則徘徊在原始宗教和新教之間,

從《聖經》舊約十誡,第一條『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別

的神』的信念下,『新教』對族人傳統宗教就產生很

大的排斥及破壞,如牧師砍伐神樹、禁止信徒參加戰

祭,反對孩子作初登會所禮…等,使鄒族原始宗教加

速消失於無形。 」

這不禁使我們反省到到基督教的宣教事工帶來往往比

福音本身更多的影響。事實上基督教對土著文化的

侵略早以屢聽不鮮,例如美國早期某些地方禁止土著

用他們的樂器敬拜,承認做有文化的人就要承認作基

督徒等。這都反應出教會深層的自我中心意識。如何

使原住民同時對自己民族和基教文化兼容並蓄,以創

造更美麗的傳統,對信仰有更深理解,的確是重要課

題。這也是長老教會的宣教重心之一,以我們探訪的

排灣中會為例,他們每年舉辦很多活動吸引信徒,同

時推廣原住民文化。每年排灣中會都舉辦排灣語音樂

比賽,在其中一年有一位原住民青年就作了一首《排

青的祈禱》,歌詞中講述到作為排灣的青年對上主的

渴慕,祈求上主為他們帶來公義。從這裡可以看到他

們有些是相信上帝是一位公義的神。另外,他們在崇

拜的時候會以排灣語及國語雙語進行,有排灣語的詩

歌集。我們參與聚會的那天,還榮幸看到婦女跳排灣

傳統鼓舞作崇拜的結束。

Page 6: SCMHK newsletter 2007 AUG

P.6

基督信仰本色化的重要

宣教工作就是讓人認

識基督信仰,而不是逼使

(或誘使)人遵行一套信

仰生活、禮儀和教義。同

樣,真正讓信仰紮根在文

化中,也不是止於在經典

翻譯和加插民族表演。當

然外在的形式非常重要,

但不是全部。禮儀、規條

是一個重要渠道讓我們

認識和理解信仰的內涵。

耶穌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奉父、

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

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

了。」 (馬太福音28:19-20)

基督徒的重要使命是傳福音、遵行公義,而不

是展開一場場的文化侵略戰。侵略就是把別人對自

己的認同建立在別人的身分破壞之上。難道這是耶

穌的心意嗎?過往,我們對宣教事工的看法只局限

於跟別人分享信仰、傳播訊息,但往往忘記了宣教

其實是一種溝通過程,是一種雙向的文化對話和交

流,而不是單向的灌輸。基督徒是一個跨界的身

分:無論你是原住民、香港人,也可以成為基督

徒。但不等於,也絕不應該抹煞我們原有的土地

身分,一個帶有深厚傳統的身分。所謂傳統就是前人

經驗、智慧、錯誤、教訓的累積。我們不得不承認我

們對土地傳統和基督教傳統的理解都一定有局限和偏

見。故此,謙卑地學習不同的文化資源去反省我們的

身分和信仰是非常重要。所謂的傳統亦非一成不變,

而是有生命力的活潑的,透過我們的反省、行動、再

反省得以更新變化。其實這種自我反省也是耶穌生命

中的一個重要片段。他曾在不許工作的安息日裏治

病、掐麥穗,惹起律法師和文士指責。但他卻要指出

安息日傳統的彊化:「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

命,哪樣是可以的呢?」(可12:27)不論是基督傳

統和土地傳統的更新在今天仍然重要。

本色化作為宣教事工的一個重要課題,不是因為它是

一種有效的市場策略去吸取觀察賺取票房收入,而是

透過文化對話共融,使我們發掘到基督信仰與我們生

活和歷史的呼應連繫,使信仰紮根在生命的更深處。

即使作為一個平信徒,也應思考這個重要課題,特別

在香港這個身分認同混亂的地方。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排灣族的傳說。我們步進教堂

時在堂中央的通道用馬賽克鋪了耶穌生平的圖畫,馬

槽降生、曠野受試探、五餅二魚、平靜風浪、被釘十

架,最後的一幅圖畫是排灣族的一個傳說。話說從前

排灣族遭遇了大洪水,族人被困於小島之上。其時世

界一片黑暗,山羌願意渡海到另一方擷取光明。牠順

利抵達,拿取火種,可惜因一雙美麗的角太重,身子

竟不能浮於水上。最後,花鹿願意跟牠交換雙角,使

牠成功把火種帶回來。因花鹿的角較小,山羌得以順

利完成任務。只是,牠們的一雙角竟回不去從前了。

因此,我們現在看見的山羌有一雙小角,花鹿的角卻

是宏大。大家可能為了山羌可惜,但山羌和花鹿的角

雖然一大一小,其實無分軒輊。華麗的角固然賞心悅

目,小巧的角也有用處。因為他們雙方的互相接納,

願意放下自己的驕傲,才能讓世界邁向更大的光明。

參考:

1 ) h t t p : / /www . y u s h a n t h . o r g . t w / p u b -

l i c a t i o n / s c h o o l p a p e r s / 0 1 0 / 1 0 - 2 . h t m

2)禤浩榮,《聖經中的希伯來人:漫談聖經希伯

來人的思想與文化》,香港:天道書樓,1999。

3) http://zh.wikipedia.org

第四站──更多更多的感受

曾藹玲(Kitty)

台灣之旅後感 

第一次出國到台灣去,原來台灣南部比我想像中

美麗,原來台灣有原住民教會,原來台灣有很多大學

生……一個又一個的發現叫我更認識這片土地,更享

受每分每秒於這地的時間,最重要是我帶有得著離開

這地方。

最令我印象深刻是到訪原住民(排灣族)居住的村

莊,能夠有機會探訪排灣族的教會,而且受到當地教

友的熱情款待,深深地感受到主內一家親的愛,縱然

我們的背景、人生經歷和居住環境不同,但因著同一

信仰,我們有機會走在一起,一起享用愛筵和分享,

真是很甜蜜的一回事。雖然我在村莊只是逗留了兩日

一夜,但已經很喜歡他們的房子,那兒的樓房保留著

原住民的傳統,家家戶戶均把自己家族的姓氏刻在門

上的掛牌,而且房子很大,比起香港的單位大得多,

它們一間間整齊地排列在村子裡,形成很多條直路小

徑。慢步在小徑上,發現地上有彩色圖案紙皮石,充

滿著民族色彩,而且我感受到清新的空氣和清涼的微

風,很喜歡大自然與我同在的感覺,坦白說我很想在

這條村莊居住,因一切都比香港來得簡單純樸,同時

Page 7: SCMHK newsletter 2007 AUG

P.6 P.7

不少村民都是基督徒,大家有說有笑,就像住在天堂

般。

除了受到原住民教會的款待外,其實整個旅程都

有不同人士熱情地招呼我們,尤其是長老教會,我們

到訪的地方必定有台灣的地道奶茶和小吃,還有專車

接送我們前往不同的教會,晚上回到民宿休息,更有

牧師和我們討論信仰的課題,有一晚牧師甚至陪同我

們討論至凌晨四時,縱然見他臉上帶著倦容,但仍然

起勁地談論著,真的很佩服他。感謝天父派了長老教

會的不同牧者和同工來接待我們,讓我們認識更多台

灣和長老教會,而在他們身上,我看到天父在台灣教

會的作工,雖然福傳的工作面對著很多困難,但藉著

禱告,在人不能的事,一切都變得可能,天父的作為

真是奇妙。願主祝福台灣!

信仰的中途站──台灣 江紫紅

其實在出發去這次台灣之旅之前,我根本沒有仔

細去想這七天會得到些甚麼,這只因在香港的生活都

太忙碌了,甚至我要工作至通宵達旦,才能把手上的

工作做完,安心的踏上這次台灣之旅。

我們的第一站是位於台灣南部的美濃,一片鄉村

氣息的地方,讓人立刻放下煩囂的心情,與大自然擁

抱。我慶幸這裏最後沒有興建水壩,不然我便會與這

憩靜的大自然無緣,這可要多得美濃裏一班愛鄉的

人,他們為了自己的社區團結起來,用他們的力量建

造了屬於他們自己所喜愛的社區。其實我很羨慕他

們,香港人何曾願意為自己所珍惜的而付出一點點

力?有的極其量只是一小撮人。更無奈的是這小撮人

即使有心,卻無力,政府絕對有權「意見接受,態度

依舊」,作為小市民,我們還可說甚麼?

在美濃我們需要以單車代步,大意的我總是十分

容易闖禍,在第二天下雨的早上,大夥兒如常踩單車

去吃午飯,正當我想橫過馬路的時候,一輛貨車突然

出現在我的後面,我在不知所措的情況下,根本來不

及反應,只是呆呆地站在馬路中間,但貨車司機卻急

急地煞車,最後貨車輕輕地把我連人帶車碰倒在地,

這刻我只知道腳有點痛,但沒甚麼大礙,其他的都想

不了。當然司機立刻下車,我看他樣子惡惡的,心想

他一定會破口大罵我這不小心的孩子,但他沒有,一

句也沒有,我只聽到他不斷問我有沒有受傷,要不

要送我去醫院,那刻我真的很感動,換了在香港,如

果我這樣不小心地衝出馬路,一定會被罵個頭破血

流……記得美濃的人說過「生活就是文化」,在這次

活生生的經歷裏,我實實在在地體驗到美濃人互助互

愛的精神。

離開美濃,我們展開旅程的下半部──探訪台灣

長老教會。其實孤陋寡聞的我才第一次真正接觸長老

教會,但這教會給我一份異常的親切感,因為它在各

方面都跟我自己的教會很相似。不過這教會給我最深

刻的卻不是這份親切感,而是這裏的人。記得有一個

晚上,牧師跟我們討論信仰,其實時間早已到了該休

息的時候,但他還是不斷熱衷地跟我們分享,一起探

索信仰的根本。當談及某些關於我的黑暗面,我實在

受不住那份不安,只管不斷地哭,最後大家都圍著

我,讓牧師替我禱告。之後牧師還繼續跟我們討論,

我明明就是見到他已雙眼通紅,但他仍不願意放棄每

一分每一秒可跟我們分享的時間,後來我們才知道他

第二天還要一早趕到別處開會!陳牧師,雖然你可能

不會看我這篇分享,但你著實感動了我,真的很想跟

你說:「你真是太好太好了!謝謝你!」

第二天在長老教會我又碰上了另一位好牧師,原

諒我忘記了他的姓氏,因為跟他相處只是短短的十數

分鐘。他是一位原住民牧師,早前我聽說原住民有很

多傳統風俗,以為這些會阻攔他們行信主的路,因著

這份好奇,我問起牧師他自身的信主經歷。令人感到

意外的是他對主的

一份「純」,他並

沒有聽過任何漂

亮的故事,只是一

天他走進教會,便

信了。後來他因著

侍奉而碰上很多難

題,他不但沒有埋

怨上帝,還不住的

禱告,深信上帝

必與他同在。在他身上,我見到一份「純」,就是對

上帝毫不質疑,完完全全地信靠,反觀自己,對信仰

總帶著一大堆自己也能給予答案的問題,說穿了不過

是信心小,唉!看我這小信的人呀……不知是上帝的

感動還是牧師看破了我的心事,後來他送了一本書給

我,裏面都記著原住民基督徒如何大大的經歷神,他

說這是給我的祝福,那又是另一次的感動。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兩位自來長老教會隨團接待我

們的弟兄姊妹,在長老教會的三天裏,從早到晚,他

們一直陪伴著我們,我知道他們本身應有自己的工

Page 8: SCMHK newsletter 2007 AUG

P.8

作,但他們卻願意放下工作,付出自己的時間來跟我

們分享。當然這三天的行程都很豐富,但跟他倆相處

更讓我感受難忘。聖經上記著耶穌曾這樣地說過:「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

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他倆做

到了!多謝你們!香港朋友的朋友!

七天的旅程完結了,但信仰的路還要一直走下

去!感謝上帝帶領我去台灣這個中途站,讓我兩手空

空的去,卻滿載祝福的回來!

不住討論 楊昌賦

完了這一次台灣之旅,首先十分感謝神俾我可以

平平安安的出去,無穿無爛的回來,因為今次是我第

一次搭飛機同出國﹝我支持一個中國架!!!﹞。除了平

安之外,自己在身型上亦脹了一點點,不知道是否福

氣的喔。

回到正題,在台灣之旅中最令我深刻的就是我們

團友在劍玲大娘的領導下所舉行的一場又一場的討

論,我十分享受大家在討論的時間,或許大家都是思

考型的人,我感到大家都是在理性的發表意見,不是

要將對方壓倒,然後大叫勝利了的一般。

同時亦令我想多一些跟自己教會的弟兄姊妹進行

討論,我覺得透過討論,大家可以更了解對方的想

法,同時亦可以訓練大家的思考能力。我相信這些討

論空間是十分可貴的,因為人是在好奇心的驅使才會

有學習的動機,我很想多跟人家討論,稍稍的衝擊一

下別人的腦袋,使身邊的人多想一想,不要浪費

上帝賜給人類美好的東西。

另外,很幸運地,在原住民的部落中,我們看到

一對新人的結婚場面,他們全村的人都穿上巧奪天工

的服飾,一些我們在街上看不到的特式衣服。場面盛

大得很喔!!!同時,原住民原來是十分和藹可親的喔,

我們這些外人在他們的部落中走來走去,完全沒有被

他們的目光所歧視,他們反而十分友善的回答我們的

問題,我相信這現象在香港是不可能出現的喔,倘若

我們在香港這樣作,定必被人家定為小偷的喔!!

以上只是我在台灣之旅的些微分享,謝謝!

最後我們全團為大家獻上排灣青年的禱告:

排青的祈禱

創造太陽月亮星星,大地的主宰,

古老到永久你是,生命的主。

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

創造的美好建立在我們跳動的生命。

帶領我們走過許多個年頭,挑旺教會的宣教之火。

求你進入我們的生命,成為我們永遠的主。

引導我們堅持使命把人找回來,認識你真好;

享受愛的滋味,求你進入我們的生命,

成為我們團契的主。

引導我們分擔分享學習愛的團契,

參與創造,公義和平的國度。

創造太陽月亮星星,大地的主宰,

古老到永久我們,感謝讚美你;

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

青年流著原住民血液的生命讚美你。

帶領我們走過許多個年頭,挑旺教會的宣教之火。

求你進入我們的生命,賜下慈愛與平安。

我們攜手擔負你苦難的十字架,

活出原住民的盼望和生命。

求你進入我們的生命,成為我們團契的主。

引導我們分擔分享學習愛的團契,

參與創造,公義和平的國度。

Page 9: SCMHK newsletter 2007 AUG

P.8 P.9

今年的六月十八至二十九日我代表香港基督

徒學生運動參加了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舉辦的

IYSM(International Youth Solidarity Mission)。

這裡的Solidarity Mission即等於Fact Finding Mis-

sion,一群年青人聚集起來以探訪的形式去尋找真

相。今年IYSM在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舉行,以人權

為主題引發各地的SCMer關心人權議題,包括有澳

洲、孟加拉共和國、緬甸、柬埔寨、東帝汶、香港、

印度、印尼、日本、韓國、紐西蘭、巴基斯坦、菲律

賓、斯里蘭卡、台灣以及泰國等十六個國家/地區的

SCMer。

首五日是人權捍衛者工作坊。工作坊以活動教學

的形式向我們解釋甚麼是人權,原來人權就是讓人在

受尊重的情況下生活所需要的東西,工作訪亦介紹各

國人權被侵犯的情況,一些保衛人權捍衛者的法律,

例如:聯合國人權法、歐盟人權法等,還有一些模擬

訪問等活動,增加我對人權的認識。當這些訓練完結

之後,我們二擇其一去米骨(Bicol)或中央呂宋(Cen-

tral Luzon)接觸一些真實的案件,亦真正開始我們的

Solidarity Mission。

我選擇了米骨,我那一隊所接觸的議題是政治暗

殺(Enforced Disappearance)。我們接觸了其中一位

死者的父親,我們問他問題,由當地人權組織為我們

翻譯。受害者於今年五月十五日曾送食物給選舉的觀

眾後,便沒有人再見到他了。翌日約下午二時兩名

菲律賓武裝軍隊(Armed Forces of the Philippines,

AFP)的軍人帶同受害者的屍體來到米骨的菲律賓國

菲律賓的人權體驗 YC

家警察署(Philippines National Police, PNP),聲稱

該名受害者是屬於菲共新人民軍(New People Army,

NPA *註:這是一個共產組織,因與菲律賓政府的資

本主義立場不同,而被定為非法組織,菲政府於零四

年立法定明殺該組織會員是合法的),但在沒有提供

任何証據底下,PNP接納並簽署確認接收該屍體。

其後我們當然不放過PNP的行為,便去問個究

竟。結果他們對我們的提問胡混過去,還以菲律賓語

對答。我們進一步提問如果我們殺了一個人,並說

那人是NPA的成員帶過來的,PNP是否也會照單全

收,PNP無以回應,很明顯PNP在接收屍體程序上出

現嚴重問題。

我們將所見所感在一間大學作新聞發佈會,希望

能讓多些人關心並清楚事態的發展。當中我們也被附

近的PNP跟蹤,雖然他們沒有對我們作甚麼,但我已

經感到人權捍衛者的危險境況,我想大概是我們被傳

媒包圍,在顧及菲律賓國際聲譽的前提下,PNP才不

對我們作甚麼。

最後我們開大會作一個聲明,每一段都要全體

通過,讓我第一次見識國際性的會議。此行的確

讓我學習了很多,感受了很多,讓我更清楚圍

繞著我們的世界正在發生甚麼事情。Enfo r ced

Disappearance、Abduction本來對我來說只是一些

名詞,現在我卻明白這是真真確確發生於這個世界的

事情。

Page 10: SCMHK newsletter 2007 AUG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戀愛 有 沒有 有 有 沒有 有 沒有 沒有

婚姻 有 沒有 沒有 沒有 沒有 有 有 有

性 有 沒有 沒有 有 有 沒有 沒有 有

戀愛‧婚姻‧性 劍玲 只要在新教教會待過一段時間的信徒,對教會在戀愛、婚姻及性方面的教導一點也不陌生。我們自小便被教導不可以有婚前性行為,結婚後便要從一而終,不可離婚,更不可有婚外情。拍拖最終的目的是婚姻,因此「拍散拖」不被鼓勵,「信與不信」的組合更不被看好。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戀愛、婚姻和性從來也不簡單,才令我們經常談經常思考,還是感到不足夠。不看別的,就只看下表所列的組合就知道有多麼的不簡單:

基本上在教會裏,只會看到狀況一、二、三。狀況一被塑造為是最圓滿的,因為教會高舉家庭價值,在教會不乏伉儷團契和兒童主日學,來支援家庭在教會的需要;反觀狀況二的單身姊妹/弟兄,只能盡心侍奉和體察獨身的恩賜,教會似乎沒有刻意為他們做什麼,對比起狀況一更是黯然失色。狀況三則只是過渡階段,我們很難想象有信徒宣稱他/她只享受柏拉圖式戀愛而不打算結婚,又不需要性生活。 狀況四、五則是教會積極嚴打的。狀況四就是所謂婚前性行為或同居伴侶,而狀況五則可能是性工作、一夜情、phone sex、cyber sex等。 狀況六、七、八的處境最為尷尬,他們是已婚夫婦,但可能沒有性生活,又或者連感情也沒有,可能是為了面子或生計等原因,而仍處於婚姻的狀態中。在我們日常接觸中不乏這類夫婦,特別是上一輩有不少是指腹為婚或者為生計而結婚;又或者是隨著歲月流逝感情轉淡甚至出現家庭暴力問題,卻因為公屋分配甚至是教會反對等原因,而仍維持表面婚姻。 在現實世界中,同時存在著這八種人,甚至更多其他的組合:同志、變性、離婚等等,為什麼在教會裏看不到他們呢?我們恍惚只看到一至三,而且完美狀況一是極難達到的,當中還需要不少條件,包括:一對一、男對女、信徒對信徒。於是我們看到,按教會的教導和日常運作,狀況四至八的人要麼不能在教會生存而自動離開﹝或者不曾進入過教會﹞,又或者是戴著面具地存在,例如狀況六至八假扮狀況一,狀況四假扮狀況三。 這些假裝並不容易:即使夫婦關係多麼的差,堅持不離婚,到教會裏仍是一副恩愛模樣;私底下同居的情侶,人前人後仍假裝不同住,離開教會時要前後腳,「講n個大話」,就算最後結了婚,也要小心不要把當年的秘密說出來;同志信徒,要是還想留在教會中還是假裝成單身姊妹/弟兄為妙。教會抱持著極高的標準,我們這些蒙恩但又有性需要和情感的罪人只好戰戰兢兢的生活,不小心「墮落」了

就以謊言騙過去,無奈感情到了盡頭還要堅守表面婚姻。離婚如果是罪的話,勉強留在無感情的婚姻又是不是罪?勸人仍然留在受虐的暴力家庭中又是不是罪?說謊又是不是罪?製造極高標準然後逼人說謊的又是不是罪?是什麼讓人留在罪的狀態中而不得釋放呢? 如果我們仍堅信教會是為罪人而設﹝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如果我們認為教會是要讓更多的人認識救恩和得釋放的話,為什麼有些人要戴著面具,為什麼有些人被逼要講大話,才能留在教會中? 或許犯了「罪」就要坦白承認,不要以謊言騙過去,以下就讓我講一個坦白承認的故事,及我們眾人的反省。 在一次聚會中,有姊妹分享在她的堂會,有一位年輕信徒承認與親密朋友發生婚前性行為。教會的處理是即時停止該信徒的侍奉,並且派導師貼身關心他,期望他能悔改。我們的討論如下: 我:你覺得教會這樣處理有問題嗎? 甲:停止侍奉當然會令他不舒服,但也是為他好。 我:如何為他好?你不覺得這是懲罰嗎? 甲:不是懲罰,耶穌傳道前也準備了三十年,再在曠野禁食了四十天,因此這位信徒既然受引誘犯罪了,也應該休息一下提昇靈命後再來侍奉,而且教會也有導師跟進他的需要,這是為他的好處。 我:如果他的需要就是教會完全的接納,不要暫停他的侍奉崗位(領唱),不要標籤他讓眾人都知道他犯錯,可以嗎?有婚前性行為要停侍奉,那麼不孝敬父母呢?十誡其中一誡就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如果你昨天氣憤罵了父母幾句,然後教會要你暫停侍奉,你會覺得怎樣? 乙:我當然會覺得不開心,覺得教會長執不明白我,其實罵父母背後有更深層的原因,我想有人聽我傾訴。 我:對於不孝敬父母,我們有同理心去聆聽故事;為什麼一沾上性,同理心就突然不見了?

丙:其實暫停侍奉不只是為他好,也為教會的需要,要「止血」,一來避免他引誘教會中的信徒發生性行為,二來免得其他信徒以為即使犯了姦淫罪也沒什麼,讓罪惡蔓延。 我:那就不能說完全是為他「好」、「幫助」他了,至少一半是為了教會「止血」的需要。 丙:但這有什麼問題呢,教會應有立場和原則,在真理的道路上不能退讓。 教會經常高舉「聖潔」、「道德立場」等原則,卻忽略了當下信徒整全生命的需要。更恐怖的是在「好」、「幫助」和「愛」的旗幟下,是暴力、遺棄和責備。坦誠的代價實在太大太大了,我們只好繼續說謊。 沒有人能在責備下得到愛和肯定,於是在教會中人是變得「聖潔」了,卻傷痕累累;又或是變了機械公仔在教會裏生存,生命的掙扎和豐富不被重視,性需要被壓抑,感情破裂的除了繼續維持婚姻外沒有其他出路,總之最重要的是外表無懈可擊,重要的是沒有犯姦淫,重要的是保存貞潔。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教會生態,讓人要麼變成機械公仔,要麼繼續說謊,要麼傷痕累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結構,讓人不得釋放? 耶穌來到我們當中,祂不因顧全自己的聖潔而遺棄罪人。祂完全的接納,親手觸摸痲瘋病人,又讓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女人得醫治,讓犯姦淫的婦女罪得赦免。祂跟性工作者和稅吏一起吃飯,走進他們當中了解他們的需要,和他們分享生命的喜與憂,那怕他們是多麼的不完美不聖潔,但他們不用戴面具。他們受盡社會的歧視,他們的傷口已經夠多夠深,耶穌不會斥責並在他們的傷口灑鹽。我們因為這種完全的接納,這種罪得赦免的喜悅,這種生命的釋放來到祂跟前,立志跟隨祂。 願我們能跟隨主的腳蹤,真正的將平安喜樂的福音帶給身邊的人,讓他們也能分享被接納和得釋放的喜悅,從罪的結構中解放,獲得真正的自由。

P.10

Page 11: SCMHK newsletter 2007 AUG

P.11

參加SCM的活動剛一年,作為神學生,久不久會

有人問我為何參加SCM?在神學院內一眾神學生日以

繼夜都在信仰反思和探索,那麼我在SCM幹麼(正如

今年營會的主題)?在我來說,我珍惜在SCM認識的

同行者,今年暑假更參予「第一屆普世合一運動暑期

牧職實習計劃」,為期兩個月在SCM實習,以往對

SCM所知不多,以為就是一個無拘無束、反思信仰、

關心社會的團契園地。

在SCM的退修營中,細聽老鬼們分享足跡,有老

鬼今日之所以仍然是基督徒,全賴在SCM接觸的人與

事,知道信仰原來可以這麼廣闊,尤其有關性別和性

工作的議題,讓昔日在讀神學的老鬼,在信仰上經歷

番天覆地的解構和整合,這些都發生於SCM而不是神

學院內。原來足跡不純是漫步、徘徊、蹦跳、跨牆跨

國,還少不了做運動。SCM在各人生命歷程中的位

置,令我刮目相看,無怪乎SCM的參予者,隨著視野

開闊,都懷著一份實踐的承擔。

在暑期實習中,參予一些社會事件的討論,例如保

衛皇后、中大學生報引發的性議題、政制發展綠皮書

等等,讓我體現信仰理解不純在概念上建構,實踐不

是在神學之後,不是先有一套正確觀念,然後付諸實

行,而是在當下處境中,與鄰舍同行,不斷關聯和回

應現況,信仰生命就是在行動與反省中不斷被塑造。

幼年的日子,行你心所願行,敢於發問,敢於投身,

令人神往。

intern David

活動報告1. 綠色小組活動包括: 4月23日出席由綠

色和平舉辦的亞洲環保團體圓桌會議、5月

13日舉行聚會「環保政策知多少」、5月27

日舉行聚會「香港的綠色運動」、7月15日

認識生態神學。

2. SCM就中大學生報事件發表聲明「放下

手上的石頭」,引發不少討論回應,詳情

見SCM Blog。是次事件讓SCMer反省和平

的真意,建議日後對話宜盡量減低標籤,

並正面建立自己的觀點。

3. 台灣社區保育體驗團已於6月11-17日圓

滿舉行,參加者共有七位,詳情見本刊體

驗團反省文章。

4. YC於6月18-29日到菲律賓參加由WSCF-

AP舉辦的Human Rights Programme,詳

情見本刊YC的分享文章。

5. 關注尋求庇護者小組於六月份發表聯合

聲明及製作單張,呼籲信徒關心尋求庇護

者;劍玲及polly於4月8日下午訪問三位尋

求政治庇護者,並將其經歷記下供小組日

後到堂會分享訊息之用。

6. SCM已於5月17日民陣大會順

利重新加入民間人權陣線。

7. 基督教全球化聯席於6月21日

舉行「人道對待尋求庇護者」

研討會,參加者連嘉賓約三十

人出席。

8. SCM幾位成員於六

四紀念晚會及七一協

助天安門母親運動及

民陣籌款。

9. SCM與其他基督教

團體於7月1日舉辦七

一祈禱會,並於6月

21日舉行記者招待會

呼籲信徒參加。

10. David透過「普世合一運動

暑期牧職實習計劃」到SCM實習兩個月,期間並出席計劃的

講座及導修課。我們感謝David的參與,他的熱誠燃點我們,

在推動合一事工上一起奮鬥。David的分享文章見本刊。

後感

Page 12: SCMHK newsletter 2007 AUG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of Hong Kong 九龍旺角砵蘭街280號砵蘭街商業大廈18樓1-2室 電話:23843932 傳真:27823980 電郵:[email protected]

11.「走出斗底」跨宗派青年信徒培育

計劃已圓滿結束,參加者包括三個不

同宗派團契中的七名年青信徒。透過

一連串的講座、日營宿營、團體探訪

及關社週會互領活動,培育年青信徒

的關社意識及反省信仰的能力,踐行

合一精神。

12. 一口井青年小組(與香港基督徒學

會合辦)在六月及七月分別有兩次聚會,並將於8月20

日聚會思考未來發展方向,內容將包括神學引介、另

類查經、關社與信仰反省等。

13. SCM與其他基督教團體將為政制綠皮書製作小冊

子及舉辦研討會,鼓勵信徒積極參與政改的討論,深

化民主意識。

14. SCM於8月3-5日舉行「我在SCM幹麼?」退修

營,期間邀請老鬼李鼎新牧師、黃家俊、尹凱榮及顧

靜華分享當年參與SCM的經驗及體會。退修營參加者

共有13人,核心成員於8月9日跟進退修營的討論,為

SCM未來定立發展方向。

15. 中大藝墟於8月24日舉行,中大

SCM設立攤位招收新一屆會員。

16. Samuel和劍玲於7月29日到中華

基督教會青年宣教大會帶領工作坊「

戀愛、婚姻與性」,劍玲的反省文章

見本刊。

這份刊物用百分百無氯再造紙印刷,如果大家也希望為環境出一分力而轉用再造紙的話,請聯絡消費者力量,電話:26521652。

此外如果你不保留這份newsletter,希望你能送給好朋友,善用這幾張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