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质不拘挛 洒脱有法度 -...

1
4 诗词·书画·摄影 朴质不拘挛洒脱有法度 由于鲁迅的文名太盛﹐书法为其文名所掩﹐故而人们很少关注其书 法。其实鲁迅的书法成就很高﹐也受到公众的喜爱﹐譬如《参考消息》 的报头﹐就是集先生的字体而成﹐雅致而耐看。今年是先生逝世 80 周年 ﹐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书法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鲁迅早年受祖父﹑父亲影响﹐书学欧阳询。因为欧体是我国古代的 主流书体﹐要走科举出仕的道路﹐必须练就一笔漂亮的欧体楷书﹐通俗 的说法就是“无欧不点元”。作为一个绍兴人﹐国人家喻户晓的兰亭就在 城郊﹐鲁迅的书法受到王羲之的影响自在情理之中。我们看鲁迅的文稿 ﹑书札墨迹﹐可以明显感觉到右军气韵﹑风致﹐读者熟悉的鲁迅的“鲁 迅”二字落款﹐也可以看出欧楷与右军行书的融合。辛亥革命落潮之后 ﹐鲁迅曾经历一段时期的苦闷﹐闲暇时间以抄写古碑打发时间。据学者 研究﹐这个时期鲁迅抄写的古碑达到惊人的上千之数。全部以工整的欧 体与颜体融合的楷书抄录﹐包括碑体大小、行数﹑字数。抄碑的工作在 无意中滋养了鲁迅的书法﹐提升了他书法的笔力﹐气格的古雅﹐表现出 明显的融合碑帖﹑以帖为主的风格。鲁迅成名以后﹐特别是中年以后﹐ 求字的人日渐增多﹐鲁迅尽量满足人们的愿望﹐字也越写越好。在字体 上﹐则绝大多数是行书﹐取其易读﹐祗有很少的行草。 郭沫若评论鲁迅说﹕“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 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 这段话虽然不长﹐却把握了鲁迅书法的特点﹐表现出非凡的功力﹐显见 是用心之作。 以鲁迅 1933 4 月赠给瞿秋白的对联为例。对联曰﹕“人生得一知 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正是典型的“融冶篆隶﹐直攀魏晋”﹐ 古朴厚重。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 如气之秋”。 鲁迅的书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博大精深的国学修养是分不 开的。虽然鲁迅无意当书家﹐但他的书法已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应 20 世纪杰出的文人书法家。 (李世琦 本刊编者摘编广 西 稿 姿 . ( ) —— 鲁迅赠瞿秋白的对联 1723--1815 为祖国山河立传 1949 年以后,李可染和同时代的许多中国画家一样面临 旧传统与新生活,现实生活与艺术境界等矛盾。 1958 3 月,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首先针对诗歌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 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他说: 中国诗的出路,第一 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 民族的,内容应当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两结合文艺创作方法为五六十年代的文艺创作指出了一 个方向,在中国美术界,毛泽东诗意画和革命圣地画创作进 入一个高潮。继傅抱石首开毛主席诗词创作之先河,中国的 山水画家如关山月、潘天寿等,几乎人人都画毛泽东诗意山 水画,李可染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力,他还刻了一方印章: 祖国山河立传1963 年,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词意创作了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其毛泽东诗意山水画的成熟之 作。画家采用积色法,大量使用朱砂、朱膘,使画面局部产 生如油画般的笔触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成为一个时代的红色 经典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正是李可染创作的旺盛期,他被作为动权威关进美院的牛棚。屋子中间是小课桌拼成的台子,几 个人就围坐在一起写。李可染写字极慢,每天都是一页纸,两三 行。后来,他告诉当年的室友那是他在练字呢。李可染在中坚持习字,自创酱当体,笔势格局,重如碑拓。 1968 年,李可染最早被解放。第二年,他被召到北京饭店 作画,但不能署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才又被请去补上了署名。 上自己的名字,尼克松首次访华前夕,北京的宾馆、饭店到处挂 着毛主席像和最高指示语录,周恩来认为这样不妥,请一些有 成就的画家创作一批布置画。1971 年民族饭店派人去丹江口调 请李可染等画家,此时李可染已经 64 岁。虽然又有机会重握画 笔,但他心情并不轻松,画家们被要求画革命画,可是怎样才 算是革命呢?几年前,自己的毛泽东诗意画《万山红遍》等也 被批判了。经过仔细考虑,1973 年,李可染为民族饭店创作了 大幅的《漓江》,次年,为外交部作巨幅《阳朔胜境图》,历时 三个月完成。 八十年代,李可染的声誉已经很高,总有外界应酬烦扰,让 他不能安心作画,有时候烦了,他甚至让家人回复说他去当和尚 了。1989 12 5 日,李可染逝世,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他有 一方东方既白的四字印章,这是借用苏东坡《前赤壁赋》里的 不知东方之既白,寓意是中国画跻身世界艺术之林的曙光一定 会到来。 游春图(展子虔) 便 便 绿 牛文绢文插图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Jan-2020

3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第 4版

诗词·书画·摄影

朴质不拘挛﹐洒脱有法度 由于鲁迅的文名太盛﹐书法为其文名所掩﹐故而人们很少关注其书法。其实鲁迅的书法成就很高﹐也受到公众的喜爱﹐譬如《参考消息》的报头﹐就是集先生的字体而成﹐雅致而耐看。今年是先生逝世 80周年﹐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书法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鲁迅早年受祖父﹑父亲影响﹐书学欧阳询。因为欧体是我国古代的主流书体﹐要走科举出仕的道路﹐必须练就一笔漂亮的欧体楷书﹐通俗的说法就是“无欧不点元”。作为一个绍兴人﹐国人家喻户晓的兰亭就在城郊﹐鲁迅的书法受到王羲之的影响自在情理之中。我们看鲁迅的文稿﹑书札墨迹﹐可以明显感觉到右军气韵﹑风致﹐读者熟悉的鲁迅的“鲁迅”二字落款﹐也可以看出欧楷与右军行书的融合。辛亥革命落潮之后﹐鲁迅曾经历一段时期的苦闷﹐闲暇时间以抄写古碑打发时间。据学者研究﹐这个时期鲁迅抄写的古碑达到惊人的上千之数。全部以工整的欧体与颜体融合的楷书抄录﹐包括碑体大小、行数﹑字数。抄碑的工作在无意中滋养了鲁迅的书法﹐提升了他书法的笔力﹐气格的古雅﹐表现出明显的融合碑帖﹑以帖为主的风格。鲁迅成名以后﹐特别是中年以后﹐求字的人日渐增多﹐鲁迅尽量满足人们的愿望﹐字也越写越好。在字体上﹐则绝大多数是行书﹐取其易读﹐祗有很少的行草。 郭沫若评论鲁迅说﹕“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这段话虽然不长﹐却把握了鲁迅书法的特点﹐表现出非凡的功力﹐显见是用心之作。 以鲁迅 1933年 4月赠给瞿秋白的对联为例。对联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正是典型的“融冶篆隶﹐直攀魏晋”﹐古朴厚重。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鲁迅的书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博大精深的国学修养是分不开的。虽然鲁迅无意当书家﹐但他的书法已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应是 20世纪杰出的文人书法家。(李世琦 文 本刊编者摘编)

尺牍与书法

“尺牍”者,书信是也,最早

为一种文体的名称。随着时代的发

展,“尺牍”的名称也进而精细化。

如书写在木板上的称为“札”,或

曰“牍”,书写在竹片上的称为

“简”,而书写在布帛上的称为

“帖”,因此,书信又叫“尺牍”“书

札”“手札”“手简”等。我国魏晋

时代的名帖,几乎都是“尺牍”。

私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为书法

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代表我国书法最高成就的作品就

是“尺牍”。如东晋王羲之的《快

雪时晴帖》《寒切帖》,西晋文学家、

书法家陆机的《平复帖》等。所以,

“尺牍”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一

个重要媒介。

中国的书法可以说是由最具

实用功能而又带有私密封闭性质

的“尺牍”开始,逐渐走向多样化

的表现形式和开放的空间形态,由

“尺牍”演变为“书(诗)稿”“奏

章”“诔文”“匾额”“楹联”“扇面”

“屏条”“斗方”等多种可能的表

现形式,书法成为挥洒人们精神意

趣的最佳表现手段。

我国书法发展又始终与形制

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各个历史

时期的“尺牍”都有不同的审美特

点:魏晋时代秀美遒劲,盛唐时代

博大雄浑,两宋时期跌宕纵横,横

跨欧亚大陆的元代洒脱儒雅,明代

豪放恣肆,开创“康乾盛世”的清

代变化多姿,为我们绘就了璀璨的

中国书法长卷。在传世的尺牍书迹

中,材质主要是布、绢、帛、纸,

内容则多是涉及私人事件的家书。

书信,其实用价值就是表达情

感,或嘘寒问暖,或讲学论道,或

达朋友之谊,或述夫妻衷肠、恋人

别意,各种喜、怒、哀、乐都在这

里有淋漓尽致的表陈,所以“诗圣”

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如今,这些实用的“尺牍”

历经岁月考验,愈发彰显出它们历

久弥新的教育意义,而成为我们最

醇最美的学习对象.

(

赵峰

本刊编者摘编)

空出来的是意境

留白是中国画中不施笔墨之处。黄宾虹大气磅礴的画面令人震撼,“

黑、密、

厚、重”

,惊世骇俗。我反复临习他的墨气氤氲、茂密厚重,笔墨的层层叠加颇

感得心应手,但与此同时,画面的凌乱感也始终挥之不去,甚至愈演愈烈。

黄宾虹笔下的山,小峰簇拥主峰,厚重饱满,以墨取胜,密不透风,但流泉

溪涧,委婉曲折,似天光乍现,白云出岫,虚实相生。这个时候我方领悟到,“

欲高,云雾锁其腰”

,不仅是观察得入微,更是富于哲理的思考和惯常的营造手

段。

当然,能于层峦叠嶂之中看到虚白,非一朝一夕功夫可以获致,须大量临摹

写生之后才可能有所领悟。朱金楼在他的《近代山水画大家—

黄宾虹先生》中

说:“

满纸能实,然后求虚。”

这的确是学习绘画的基本规律,也是认识过程不变

的次序。先实而后能虚,繁复至极归于简约。

所以,留白看似空,但不是彻底的无,而是对复杂景物的约取,是一种隐。

水面的浩渺,云岫的变幻,山势的辽阔,都隐括于聊聊几笔之中。大段留白往往

并非不着一笔,常见的是在画面遥远处染以隐隐的山形,若隐若现,画面白而不

痴,虚中流露出明灭之象。古人说“

密为老气,疏为风神”

,说的是字,其实画也

是如此,没有恰当的疏,风神、意境是难以企及的。

虚实相生是司空见惯的画理,我的体会是,大块的留白不可置于整个画面的

一侧,毫无遮挡地延伸到画面以外,而是在大块留白中适当施以笔墨,或为水波

潋滟,或为山形杳杳,从而渲染意境,引人遐想。同样,画面留白,也不应当过

于直白,而是有所回旋,渐行渐远。留白,其价值不仅是虚白本身的空灵美,它

反衬出实处的幽深与厚重,虚实相生,引人入胜。牛文娟

本刊编者摘编

鲁迅赠瞿秋白的对联

梁书同(1723

--1815

)行书尺牍册

为祖国山河立传 1949 年以后,李可染和同时代的许多中国画家一样面临旧传统与新生活,现实生活与艺术境界等矛盾。1958 年 3 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首先针对诗歌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他说:“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应当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

两结合文艺创作方法为五六十年代的文艺创作指出了一个方向,在中国美术界,毛泽东诗意画和革命圣地画创作进入一个高潮。继傅抱石首开毛主席诗词创作之先河,中国的山水画家如关山月、潘天寿等,几乎人人都画毛泽东诗意山水画,李可染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力,他还刻了一方印章:“为祖国山河立传”。

1963 年,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意创作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其毛泽东诗意山水画的成熟之作。画家采用积色法,大量使用朱砂、朱膘,使画面局部产生如油画般的笔触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成为一个时代的“红色经典”。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正是李可染创作的旺盛期,他被作为“反动权威”关进美院的“牛棚”。屋子中间是小课桌拼成的台子,几个人就围坐在一起写。李可染写字极慢,每天都是一页纸,两三行。后来,他告诉当年的“室友”那是他在“练字”呢。李可染在“文革”中坚持习字,自创“酱当体”,笔势格局,重如碑拓。

1968 年,李可染最早被“解放”。第二年,他被召到北京饭店作画,但不能署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才又被请去补上了署名。上自己的名字,尼克松首次访华前夕,北京的宾馆、饭店到处挂着毛主席像和“最高指示”语录,周恩来认为这样不妥,请一些有成就的画家创作一批布置画。1971 年民族饭店派人去丹江口调请李可染等画家,此时李可染已经 64 岁。虽然又有机会重握画笔,但他心情并不轻松,画家们被要求画“革命画”,可是怎样才算是“革命”呢?几年前,自己的毛泽东诗意画《万山红遍》等也被批判了。经过仔细考虑,1973 年,李可染为民族饭店创作了大幅的《漓江》,次年,为外交部作巨幅《阳朔胜境图》,历时三个月完成。

八十年代,李可染的声誉已经很高,总有外界应酬烦扰,让他不能安心作画,有时候烦了,他甚至让家人回复说他去当和尚了。1989 年 12 月 5 日,李可染逝世,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他有一方“东方既白”的四字印章,这是借用苏东坡《前赤壁赋》里的“不知东方之既白”,寓意是中国画跻身世界艺术之林的曙光一定会到来。

游春图(隋 展子虔)

山水展金碧

如果遮去画幅内外所有的文字,只是将画面展现在观者

眼前,或许这不是一幅能够令人留恋的画作。毕竟山上植被

的堆染略显突兀,河流两岸的树木似乎也缺少变化。然而还

原到作者创作此图的年代,它便是一幅了不起的里程碑之

作,或许作者本人都不曾料到此画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意义和

地位。这幅画作便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

此前的画作,山水风景只作为人物故事的衬景出现,人

物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比例尺度大。在遗存至今的中国古

代绘画中,这幅画首次将山水风景作为主题,人物只成为小

小的点缀。或许在展子虔之前有人这样画过,但没有实物遗

存下来。这幅《游春图》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独立且完整的存

世中国山水画,所以在中国山水画中可称为开山之作,是中

国山水画的奠基石。

那时候还没有总结成熟的绘画技法,就是这样一幅看似

没有章法可循的画作,却有着开创性的稚拙而动人的力量。

河水左岸是平原,右岸是高山。两岸人形虽小,却起到

故事叙述连接的作用:貌似左岸的人在等待摆渡到右岸去登

山游春,右岸或骑马或步行的人们正在往山里行进,江心的

小船将两岸静动不同的状态协调了起来,从整体画面来看就

有了从低到高、从静到动的变化与对比。

从绘画表现来说,树冠树叶虽都是点染画法,却也能区

分树种的不同;水虽无倒影,每一条波纹却都一丝不苟,令

人感受到水速、风力;小桥、房屋虽篇幅不大,但为后辈的

界画开了先河。最值得一提的是画作全幅染色,山体和树冠

运用大量不同色度的石青、石绿色,山脚则染泥金色。这样

的绘画用色方式,被后人定义为“金碧山水画”,展子虔即

为此画种的开创人。(吴菁

本刊编者摘编)

牛文绢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