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fengshuxunno 359

96
1 《德摩斯提尼时代的雅典民主》 《重读哈耶克》 《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 《英国十九世纪手工艺运动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 狄马:极权时代的掌声 特斯拉创始人刚刚发布了一个足以改变 世界的决定 美,是一个特别的问题 何帆:二十一世纪会更不平等么? 三辉链接:正当性与合法性之辨 来源:朝澈的相册 神户 Tonka Books/トンカ

Upload: jifeng-books

Post on 31-Mar-2016

22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Made by 上海季风书园ShanghaiJifengBooks Co.Ltd

TRANSCRIPT

Page 1: Jifengshuxunno 359

1

《德摩斯提尼时代的雅典民主》

《重读哈耶克》

《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

《英国十九世纪手工艺运动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

狄马:极权时代的掌声

特斯拉创始人刚刚发布了一个足以改变

世界的决定

美,是一个特别的问题

何帆:二十一世纪会更不平等么?

三辉链接:正当性与合法性之辨

来源:朝澈的相册

神户 Tonka Books/トンカ書店

Page 2: Jifengshuxunno 359

编后小记

2

编后小记今年读书界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大概就是王瑛组织的

“一起读哈耶克”了,这个持续了几个月的读书活动,

有不少学界的人作为导师参加,有一个公共的微信平台,

大概还有些线下的活动,其中我见到过的,就有在复旦

办的谈哈耶克的会议,那次短暂小规模的会议请了林毓

生、汪丁丁做讲者,当然,还有东道主韦森本人。一度,

似乎这个读书会还遇到过一些麻烦,成为一件有风险的

事情。“一起读哈耶克”主要的导师是韦森,他最近两年

重读哈耶克,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最近,由这些文章合

成的集子《重读哈耶克》终于出版了。几天前,韦森曾

将他写此书的由来、过程写成一篇文章发到我们共同的一个微信群上,读后深为感触。

于是回道:祝贺韦森,功莫大焉!说此事功莫大焉,是因为现在其实仍是个启蒙的过程,

尤其是对社会中间层,若人人都能有清晰的法治和自由的观念,一个较为合理的社会当

不难实现,就如此书篇首所引哈耶克的话:“长远而言,是观念,因而也是传播新观念的

人主宰着历史发展进程”。而我们身边这么多善良的人们,他们为什么就不能享有更为合

乎情理的生活?

哈耶克的经济学思想、政治思想均来自于源于苏格

兰启蒙传统的哲学认识论,这是理解哈耶克思想的核心

钥匙,韦森这本集子中没有对此做一专论,在我看来是

一件有点遗憾的事情。因为正是这样的哲学思想,使得

哈耶克坚持自由法治、坚持反对政府权力的扩张、坚持

反对任何中央计划,因为,那是人类理性的“致命的自

负”,而这种自负只能“通向奴役之路”。80 年代后期,

我们第一次读到还是从台湾传来的译本《到奴役之路》

时,在我的印象中,最触动我的就是这套苏格兰启蒙传

统下的经验主义的哲学认识论。这套认识论正好与当时

通往奴役之路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

王明毅、冯兴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08

16.00

Page 3: Jifengshuxunno 359

编后小记

3

风靡一时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相联系,在有科学事实支持的“证伪主义”关照下,

所有的自居的“真理”都被取消了,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我们有可能知道

什么是错的。然而苏格兰启蒙的经验论却远在 200 年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坚

信人类不可避免的无知,从而应当依靠自发演进的秩序。因为自发形成秩序的过程,能

使我们超越我们狭隘片面的知识和看法,还得以运用他人的同样是狭隘片面却与我们不

同的知识和看法。在这个意义上,中央控制的计划经济

就如同事先预设的全知全能者,它导致的自然就是“到

奴役之路”。哈耶克思想中自然还有很重的苏格兰启蒙传

统中关于立法以及法的道德哲学的部分,这在他后期最

重要的著作《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可以明显地看到,

因为在苏格兰启蒙传统中,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德性社会,

人们只有通过立法所建立的自由、公正的秩序,才可以

将人们的自利行为导向共同的善。然而所有这一切的前

提,都基于哈耶克始终坚信的苏格兰启蒙传统的哲学认

识论,据说哈耶克因此而拒绝使用数学,因为数学将给

出全称命题,而这就成了绝对真理。

坚信人类不可避免的无知,我们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探索的自由,人的选择的自

由。哈耶克的贡献,在今天依然可以成为解放我们的武器。

2014.6.25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

规则与秩序

[英]哈耶克

邓正来 张守东 李静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1

19.00

Page 4: Jifengshuxunno 359

目录

4

目录

编后小记

目录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德摩斯提尼时代的

雅典民主》

《重读哈耶克》

《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

《埃及的政治发展与民主化进程研究》

《文明的度量: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

命运》

第二部分

《致命的海滩》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

《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

《宗教功能单位与地区暴力冲突——

以科索沃冲突中的德卡尼修道院和希

南帕夏清真寺为个案》

《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

第三部分

《启蒙与出版:苏格兰作家和 18 世纪

英国、爱尔兰、美国的出版商》

《北大教授与<新青年>》

《英国十九世纪手工艺运动研究》

《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

意识形态》

第四部分

《瓦尔登湖的反光》

《邂逅人与书籍》

《十亿个流浪汉,或者虚无》

《一日情人》

《神殿的基石》

《索拉里斯星》

《陀思妥耶夫斯基:

反叛的种子》

季风本周排行

非学术类

学术类

声音

丁学良:香港管治历程

狄马:极权时代的掌声

邓晓芒: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尽到启

蒙责任

特斯拉创始人刚刚发布了一个足以改

变世界的决定

评论

美,是一个特别的问题

雪莉·邓恩:提高妇女地位,中国无人

能敌

何帆:二十一世纪会更不平等么?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社科类

经管类

人文类

艺术类

三辉链接

正当性与合法性之辨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

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Page 5: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5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德摩斯提尼时代的雅典民主》

《重读哈耶克》

《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

《埃及的政治发展与民主化进程研究》

《文明的度量: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

Page 6: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6

《德摩斯提尼时代的雅典民主》[丹麦]摩根斯﹒赫尔曼﹒汉森 / 何世健、欧阳旭东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 2014-5 /

78.00 / 政治思想史

公元前 5和前 4世纪的雅典民主是直接民

主制最著名,或者说是最臻于完美的范例。作

为西方著名古典学家摩根斯•赫尔曼•汉森

的代表作,《德摩斯提你时代的雅典民主》所

研究的便是古典时代顶盛时期(公元前 403—

前 322 年)的雅典民主,并且将论述的重心放

在了关键的后 30 年,即与德摩斯提尼的从政

生涯重合的这段时期。

在本书中,作者对希腊城邦的 7个政治机

构进行了区分,着重分析了城邦各政治机构在

民主政体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讨论了雅典

人如何既把自由视为参与决策过程的能力,又

把它视为免于国家或其他公民压迫的权利,平

等被视为非自然性质的平等而是机会平等。

摩根斯•赫尔曼•汉森(1940- ),丹麦籍

古典语文学家和古典人口学家,希腊民主制与

城邦研究的顶尖级学者,1993-2005 年任哥本

哈根希腊城邦研究中心主任,1987 年当选为丹

麦皇家科学与文学院院士,兼英国国家学术院

和德国考古学院通讯院士,先后应邀在牛津、

剑桥、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耶鲁大学等

48 所大学讲学,著述丰富,其《德摩斯提尼时

代的雅典民主》已被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在当

今古典学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

译者:何世健,毕业于四川大学,获英语

硕士学位,1998 年至 1999 年在北爱尔兰女王

大学欧洲研究所学习,现任深圳大学外国语学

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特色课程为跨文

化交际学和圣经历史语言阐释,代表性学术论

文包括《中英文化对比的一个话题:妥协与中

庸》、《自由主义的极限――英、法、德、意四

国的中左政治格局》、《英语热与文化身份焦

虑》、《百年之变:从西化之争到普世价值之争》

等,译有《现代西方音乐简史》。

译者:欧阳旭东,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外语系,现任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专业领域为英语语言文化,现已编写出版了多

本英语教材和知识性书籍,并翻译了数本学术

著作,包括传播学专著《公关造势与技巧》,

古典学专著《德谟斯蒂尼时代的雅典民主》等。

目录

前言

再版前言

古典史料缩略

第一章 历史上的直接民主

第二章 证据

例子

证据分类

证据的年代分布

第三章 公元前 403 年之前的雅典政制:历史

梗概

古代时期

基伦、德拉古、梭伦

佩西斯特拉托斯和希庇亚斯

伊萨哥拉斯

克里斯提尼

厄菲阿尔特

伯利克里

伯利克里的后继者

……

Page 7: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7

《重读哈耶克》韦森 /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2014-6 / 32.00 / 经济思想

当下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大转型的关键

时期。经过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高速

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社会问题的积累,未来中国

向何处去?在 21 世纪我们将建设一个什么样

的经济与社会体制?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从

多学科的视角反思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

和良序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就

成了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理论任务。因此,今

天重新研读哈耶克这位曾影响了 20 世纪全世

界人类思想和社会进程的思想大师的著作,就

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重读哈耶克之必要,还在于重新梳理在 20

世纪 30 年代哈耶克与另一位伟大经济学家约

翰•梅纳德•凯恩斯之间的经济学理论大论

战的问题、实质以及对 20 世纪后半期全世界

经济理论发展的巨大影响。在 2008〜2009 年

世界经济衰退发生之后,许多经济学理论的基

本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今天看来,许多今

天争论的经济学理论问题,在哈耶克与凯恩斯

70 多年前的理论大论战中都曾深入讨论过。重

新审视这两位经济学大师的巅峰理论对决,更

能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当下世界与中国经济的

现状与问题,对未来世界理论经济学的发展,

也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韦森,著名经济学家,1995 年获悉尼大学

经济学博士,曾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及经济史研

究所所长。

长期为《华尔街日报》中文网、FT中文网、

财经网,以及《东方早报》、《文汇报》等撰写

专栏,发表时评。主要著作有《社会制序的经

济分析导论》、《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

学基础》、《经济学与伦理学》、《经济学如诗》、

《市场、法治与民主》和《大转型:中国改革

下一步》。

目录

自序

代导论 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新中文版导言

第一篇 重读哈耶克

常被误读的两大经济学家

市场、竞争与人类福祉

私有财产与市场秩序

现代社会中政府到底如何作为?

政府与法治

法治、自由与伟大社会

民主、法治与自由

西方民主政治的深层次问题

法治、自由与道德

哈耶克与米塞斯:私人友谊

哈耶克与米塞斯:社会主义大论战

第二篇 纪念哈耶克逝世 20周年专论

哈耶克与凯恩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论战

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

哈耶克与弗里德曼:货币主义错在哪里?

哈耶克到底与凯恩斯论战了什么?

“英国病”与凯恩斯的“货币三论”

哈耶克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分岔处

从魏克赛尔到哈耶克与凯恩斯

哈耶克与凯恩斯最后的经济理论遗产

第三篇 书评、人物传记及其他

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来龙去脉与理论遗产

……

Page 8: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8

《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理查德•波斯纳 / 李晟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5 / 49.00 / 资产阶级民主

《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是波斯纳关于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二本著作。作为《资

本主义的失败》的后续,《资本主义民主的危

机》进一步深入到经济学的理论语境当中,不

仅从现实层面对于奥巴马政府的危机应对政

策做出了细致分析和犀利批评,还从理论层面

讨论了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改革措施,建议

通过经济、法律、公共政策等多方面手段加强

政府的金融监管,并展望了后危机时代的前

景。波斯纳指出,金融危机不仅反映了投资者

与公众面对泡沫时的盲动,更显示出政府放松

监管背景下金融本身的危险性和当下经济学

学术发展的误区,以及美国政治结构内在的低

效、分裂与冲突,因而不仅是经济危机,更是

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

理查德.波斯纳,先后以最优生和年级第

一名毕业于耶鲁大学英文系和哈佛大学法学

院。曾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助理、联邦

政府律师、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芝加哥

大学法学院教授和讲座教授。1981 年出任美国

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法官至今(1993—

2000 年任首席法官),同时担任芝加哥大学法

学院高级讲师。

波斯纳是法律经济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他将经济学分析的方法推广到所有的法律领

域,为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

贡献;此外,他也是“法律与文学”和实用主

义法学的领军人物。波斯纳著作众多,辐射广

泛,有所谓“一个人的智库”之称;他的法律

学术和司法实践重塑了美国的法学和法律。

目录

导言 Ⅰ

第一编 关于危机的分析性叙事

第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2001—2006

第二章 坠向深渊:2007 年 12 月—2008 年 9

第三章 大萧条的幽灵:2008 年 10 月—2009

年 3 月

第四章 见底回升:2009 年春—2009 年秋

第五章 金融监管改革运动:2009 年 6 月—12

第六章 危机及其余震:2007—?

第二编 我们从这场危机中学到了什么?

……

丛书社会思想译丛

这套丛书还有 《美国联邦上诉法院的裁判之

道》,《法官的裁判之道》,《贸易体制的演进》,

《反思财产》,《诗性正义》等。

美国联邦上诉法院的

裁判之道

弗兰克·克罗斯

曹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6

39.00

Page 9: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9

《埃及的政治发展与民主化进程研究》王泰 / 人民出版社 / 2014-5 / 49.00 / 政治制度史

1952 年七月革命后的埃及构建了新威权

主义的国家政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埃

及特色的威权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20 世

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埃及开启了威权主义的

政治转型和民主化进程。由于存在于国家、社

会与政治伊斯兰三者之间复杂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交往关系,导致埃及的政治转型和民主化

进程异常缓慢而艰难。

本书从文明交往(确切地说主要是政治交

往及其互动规律)的视角出发,考察活跃于当

代埃及政治舞台上的三支基本力量——国家、

社会和政治伊斯兰(主要是穆斯林兄弟会)在

威权主义的构建与转型及政治民主化问题上

的历史演进,探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本

质,分析它们对于埃及民主化的作用和意义,

为中东和第三世界的民主化研究提供个案分

析和启示。研究方法上,本书立足于实证研究

和比较研究,始终以历史学的分析为主线,同

时重视政治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

与方法的交叉与互补。

王泰,1972 年 5 月出生,内蒙古商都县人。

历史学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内蒙古自

治区“32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专家。现任内

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浙江师范

大学非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非洲史研究

会和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世界

近现代史、中东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主

要刊物发表论文 30 余篇,主要著作有《改革

与现代化》、《全球化与非洲现代化》等。主持

和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 5项、教育

部重点攻关项目 2项。

目录

序言(彭树智)

导论文明交往与当代埃及的政治嬗变

一、课题缘起:作为中东政治变革先行者的埃

二、理论视角:政治发展与威权主义构建的学

理透视

三、研究维度:当代埃及政治交往的“意识形

态”之争

四、学术回顾:国内外埃及政治发展研究述评

五、分析框架:本书的方法、结构和视角

第一章近代文明交往互动与埃及早期现代化

第一节文明交往、世界体系与埃及早期现代化

一、古代世界体系和中古伊斯兰世界体系中的

埃及

二、埃及融入现代世界体系:早期现代化改革

三、埃及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交往性特征

第二节埃及早期现代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一、埃及的早期现代化走上农业立国道路

二、埃及早期现代化是典型的西方化运动

三、埃及早期现代化是后发外源型现代化的先

四、埃及民族国家的建构选择了现代大众的世

俗政治模式

第二章威权政治的建构与政治经济模式的形

第一节新威权主义政治形成的因素

一、中东威权主义合法性的类型

二、埃及具有根深蒂固的威权主义政治传统

三、自由宪政时代奠定了威权政治的历史基础

四、后发外源型现代化要求威权主义的政治动

……

Page 10: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10

《文明的度量: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伊恩·莫里斯 / 中信出版社 / 2014-6 / 59.00 / 文化史

如果说西方文明程度更高,从而主宰世界,

那么文明如何界定、如何衡量?文明从哪些方

面为其奠定了主导世界的基础?文明将如何决

定国家的命运?又将如何决定 21 世纪的未来?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人们一直为文明是如何

发展的以及西方为什么能够拥有巨大的权力

而激烈争论。全球著名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

的《文明的度量》正是为终结这一争论而作。

《文明的度量》横跨 15000 年的人类漫长发展

史,围绕全球文明重心的迁移,就西方何时开

始主宰世界等重大问题展开阐述,对决定经济

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定量描述,

以此追寻经济和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

进。

伊恩·莫里斯,全球著名历史学家,斯坦

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已出版《西方

将主宰多久》等 12 部著作。现在居住于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

目录

第一章 我们如何度量文明

为何西方主宰了世界

什么是社会发展

进化、分化、能量:怎么理解社会发展

批评与缺点:谁犯了错

我们需要解释什么

第二章 跨越时空的度量:社会发展指数

定量、东西方、时间:什么支撑着社会发展指

社会发展是可以计算的

250 分还是 0.01 分:哪个社会更发达

反对者的声音

通吃:展示历史的轮廓

第三章 能量获取:交替上升

……

物质与文化的角力(节选)

我曾经说过,社会发展指数的主要贡献之

一是迫使分析家分析得更加清楚明确。指数是

形容需要做出解释的模式的宝贵工具,那些像

我一样持这种观点的人都不得不详细地讲清

自己的证据和方法。那些持不同意见者或认为

指数的设计或运用不合理的人,也能够清楚地

看到指数是怎样运作的,从而进行详细的批

驳。争论的双方都不必陷入含糊的斥责。这种

含糊的斥责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新进化

论的争论中曾非常普遍。

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我只关注

了世界上两个地区,但社会发展指数无疑可以

扩大为真正的全球性工具。我常常想,这可以

为解决社会科学中一些长久争议不休的问题

做些贡献,比如物质力量和文化力量在塑造历

史方面哪个相对更重要。

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我严厉地

批判了唯物主义者,提出过去 16 000 年来东

方和西方社会发展惊人的相似性,表明两个地

区的文化特性并没有很大不同。与之一脉相承

的是,每个时代都有其需要的思想(或者也许

是其值得拥有的思想)。不过,这至多仍是一

种假设,而一种适当的全球性社会发展指数,

显然将是进一步检验这一观点的工具,将世界

的不同部分视为历史的自然实验。

Page 11: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11

第二部分

《致命的海滩》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

《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

《宗教功能单位与地区暴力冲突——以科索沃冲突中的德卡尼修

道院和希南帕夏清真寺为个案》

《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

Page 12: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12

《致命的海滩》[澳] 罗伯特•休斯 / 欧阳昱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3 / 68.00 / 法制史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

1787—1868》是著名艺术批评家、历史学家罗

伯特•休斯所写的一部关于流放到澳大利亚

的流犯的流放史。全书以史诗般的笔触,叙述

了流放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流犯制度的形

成,流犯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等等,讲述了这一

野蛮的制度是如何把男男女女和少年儿童逐

出乔治时代的英国,进入一种令人发指的刑罚

制度,该制度后来成为古拉格的前身并成为澳

大利亚的起源。

罗伯特•休斯,著名澳大利亚艺术评论

家、历史学家,被英国《卫报》艺术评论人乔

纳森·琼斯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批评

家”。代表作有《新艺术的震撼》、《绝对批评》

等。

译者欧阳昱,湖北黄州人,1955 年生。黄

冈中学毕业,上海华东师大英澳文学硕士

(1986-1989),曾任教武汉大学(1989-

1991),1995 年获得墨尔本 La Trobe 大学澳洲

文学博士,中英文双语作家、诗人、翻译家、

《原乡》文学杂志主编。

目录

目录

地图

第一章:海港和放逐者

第二章:一粒橡树子,产下一匹马

第三章:地理无意识

第四章:饥饿的年代

第五章:远航

第六章:流犯是谁?

第七章:拔腿就跑者和丛林漫游人

第八章:捡垃圾的女人、脂粉气的男人、阴森

可怖的兄弟

第九章:“政府活”

第十章:新南威尔士州的正人君子

第十一章:在范迪门斯地拖犁

第十二章:新陈代谢

第十三章:诺福克岛

……

海港和流放者(节选)

一种静态文化,仿佛因自古以来的原始主

义而凝固,在亘古不变的风景中保持永恒不变

——这,直到最近,而且直到现在对许多人来

说,就是关于澳大利亚土著的一种普遍看法,

其产生有这样几种来源:关于高贵野人的神话

传说,关于土著技术的误读,传统的种族主义

和对澳大利亚史前期的无知。事实上,这是相

当错误的,但在白种城市居住者的体验中,能

把这个看法驳倒的事实却不多。即便能把好像

膏药一样粘在一起的砖头、钢筋和沥青从陆岬

上除去,拆掉海港大桥和悉尼歌剧院,让海滩

上站满挥舞着长矛、像黑棍子一样的人影,关

于 1788 年 1 月 26 日这天,悉尼海港如何开始

在白种囚犯的眼前把自身展开,还是谁也无法

猜测的。其间发生的变化太彻底了,根本不可

能猜出来。然而……

Page 13: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13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美]卡根 / 曾德华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 2014-5 / 68.00 / 伯罗奔尼撒战争研究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是关于伯罗奔

尼撒战争的深度研究著作。希腊城邦之间为什

么爆发如此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为何导致

一个伟大的文明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场战

争与现代社会有怎样的关联?

卡根在这部严肃的著作中,充分利用最新

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秉持 19

世纪以来兰克学派善于讲说历史故事的优良

文风,清晰铺陈并深入剖析伯罗奔尼撒战争

史,叙事严谨、详略得当,辅以鲜活的人物刻

画和壮烈的战争场面。

唐纳德•卡根(1932- ),美国著名历史

学家,耶鲁大学古典学与历史学斯特林教席荣

誉退休教授,古希腊历史研究的权威学者,

1932 年出生于立陶宛北部的库尔舍奈,两岁时

随家人移民美国,1958 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

博士学位,2002 年获颁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2005 年当选为该年度杰弗逊人文大师,著有

《雅典帝国的灭亡》(1987)、《沉睡中的美国》

(2000)、《西方的遗产》(2000)、《伯罗奔尼

撒战争的爆发》(2003)等。

目录

前言

缩写与简称

导言

第一部分 希腊世界的结盟与分裂

第一章 斯巴达同盟

第二章 雅典帝国的起源

第三章 波斯战争之后的斯巴达

第四章 波斯战争之后的雅典

第二部分 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

第五章 希腊战争

第六章 爱琴海危机

第七章 战争的结束

第三部分 和平年代

……

丛书

古典学译丛

这套丛书还有《爱欲与城邦》,《罗马共和国

史:自建城至奥古斯都时代》,《德摩斯提尼

时代的雅典民主:结构、原则与意识形态》,《想

象中的希腊:神话的多重语境》。

Page 14: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14

《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约翰·麦克莱兰 / 何道宽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4-5 / 40.00 / 群体社会学

在西方思想史上,“群众”是社会心理学

和群众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本书所论“群众”

与中国读者熟悉的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进程

的“群众”大异其趣。本书研究的是欧洲诸国

历史上“群众”的运行、功能与危害,浓墨重

彩地解析近代欧洲革命、战争、动乱里的非理

性思想和行为,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作者思

想缜密、批判犀利,读之如醍醐灌顶,令人警

醒。

约翰·麦克莱兰(John S.McClelland),英

国政治学家,曾在英美几所大学执教,著有《西

方政治思想史》、《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

内蒂》、《法国的右派》等。其《西方政治思想

史》已推出中文简、繁两种版本,在中国知识

界、思想界享有盛誉。

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前言

绪论群众概念的历史沿革

第一章 古代的群众

第二章 中世纪群众例举及马基雅弗利论罗马

第三章 群众与自由: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

和美国

第四章 法国革命前后的史家论群众:吉本、

卡莱尔、米什莱和泰纳

第五章 群众是揭开现代世界之谜的线索:泰

纳对启蒙运动的抗拒

第六章 从犯罪群众到社会理论:西庇阿·西

盖勒和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第七章 群众理论的流布:勒邦现象

第八章 领袖与群众: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

学》(1921)

第九章 群众的胜利:阿道夫·希特勒的《我

的奋斗》(1924—1925)

第十章 群众的健全与权力的疯狂:埃利亚斯·

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

作者后记:远离多数以求安全

参考文献

索引

泽者后记

作者后记:远离多数以求安全(节选)

群众的诸多表现,尤其是它的暴力表现无

不是人畏惧。这样的畏惧说明,期许进步和振

兴的视觉或与之类似的视觉并未死亡。事实

上,群众能使社会恐惧;用前现代的标准来衡

量,群众是社会控制的范式;在这种社会里,

官员伏案工作,军队和警察忠诚而敬业。除非

直接受到群众威胁,个人就很难看到恐惧的理

由,我们也难以看到整个社会恐惧的理由——

除非你认为,群众是一个理论楔子的大头,而

这个理论楔子又继承了多半的群众理论传统。

曾有人说,大众社会理论是一切社会学家接受

的唯一社会理论。现在看来,大众社会理论已

是明日黄花。现在可以说,群众理论是法国革

命以来所有社会理论中最顽强的理论,这就产

生了一个如何远离多数以求安全的问题。

Page 15: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15

《宗教功能单位与地区暴力冲突——以科索沃冲突中的德卡尼修道院和希南帕夏清真寺为个案》

章远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4-3 / 45.00 / 国际关系

社会化的宗教功能单位既有可能是受到

环境压力而做出应对的因变量,也可以是积极

介入社会公共空间改变外部结构的自变量。本

书从可操作的层面来阐述,要减少宗教性质的

地区暴力冲突发生的概然律和降低冲突升级

的可能性,宗教功能单位可以采取的行为是自

我调节,包括尝试限制自身行为和转变自身过

激政治属性,以及参与和接受有助于地区安全

的调解,以促进更大范围的群体聚合。

章远,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

员,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

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

治专业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俄勒冈大学、

杨百翰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兴趣为国际关

系中的宗教、宗教;中突、宗教与法治建设,

目前已出版专著《后反恐时代的宗教与法治建

设》(法律出版社),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宗教研究》《欧洲研究》《复旦学报》等

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撰写《宗教

与当代国际关系》一书。

目录

序言: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和中国国家安全徐

以骅

导论宗教中的冲突与冲突中的宗教:文献与理

一、宗教与冲突选题的缘起

二、宗教因素与地区冲突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辨析

四、宗教功能单位与地区暴力冲突研究的意义

五、章节架构

第一编宗教功能单位与地区暴力冲突

第一章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功能单位:矛盾统一

的行为体

第一节构建宗教功能单位概念

一、宗教功能单位概念解析

二、宗教功能单位的构成图谱

第二节宗教功能单位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角

色定位

一、宗教功能单位与利益集团

二、宗教功能单位与非政府组织

三、宗教功能单位与非国家行为体

第三节宗教功能单位的形式特征

……

节选宗教与地区冲突研究观点上的主要争议,

基本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宗教对地区冲突

产生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宗教信条往,乇

倡导仁爱,因而宗教可以有效减少信徒们的攻

击,并且宗教在冲突破坏地区的人道主义救援

卓有成效。再进一步,受安全阀理论的影响,

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即便出现宗教介入冲突的

事件,但其客观结果仍然以缓解和释放对立紧

张的张力为主。反对的观点则认为,纵观人类

历史,常常是宗教分歧本身挑起了残酷战争。

当然这组争辩常以折中又两可的“双刃剑”观

点告终。其二,宗教对地区冲突是否负有主要

责任……

Page 16: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16

《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陈占彪编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4-5 / 59.00 / 五四运动史料

本书在开篇前言部分就分析了“五四运

动”与“五四事件”的差别。现在关于“五四

运动”的定义基本已不再只是指 1919 年 5 月 4

日的学生爱国运动,而是包含了此前此后的思

想革命、文化反省、社会变革、政治改良经济

自立等内容在内的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而本

书基于这一概念的定义,将从 1915 年 5 月 4

日北京大学生游行示威反对巴黎和会上列强

同意日本强据山东始,到 6 月 28 日出席巴黎

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签对德合约止,在此期间全

国范围发生的、社会各阶层积极响应的一系列

游行、演说、抗议、辞职、逮捕、罢课、罢市、

罢工、成立组织、抵制日货等事件,统称为“五

四事件”。

本书收录了多为作者的不同文章,以求全

面而真实的还原出那一段历史。

陈占彪,陕西韩城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

文系,文学博士。现任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研

究员,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当代

文化研究、汉文化圈国家与中国关系研究。主

要作品有《五四知识分子的淑世意识》、《清末

明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琉球认同与归属文

献丛刊》等。

Page 17: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17

第三部分

《启蒙与出版:苏格兰作家和 18世纪英国、爱尔兰、美国的出版商》

《北大教授与<新青年>》《英国十九世纪手工艺运动研究》

《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

Page 18: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18

《启蒙与出版:苏格兰作家和 18世纪英国、爱尔兰、美国的出版商》[美]理查德 B. 谢尔 / 启蒙编译所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2-12 / 78.00 / 文化史

《启蒙与出版:苏格兰作家和 18世纪英国、爱尔兰、美国的出版商(套装共 2册)》中列举的细节惊人的翔实,并且多层次鲜活地描述了作

者、书籍、出版商、印刷者及在书籍流通运程中

其他各种对象的互动关系。这是本非常有用的参

考书,附有大量图表和参考书目。

理查德·B·谢尔,美国著名史学教授,新

泽西理工学院联合历史学院主席。研究方向为

启蒙运动、书籍史和印刷文化、知识分子史和

文化史。主要著作有《格拉斯哥启蒙运动》

(Tuckwell P ,1997 年 9 月),《苏格兰启蒙

运动中的教会与大学》(爱丁堡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9 月)。

目录

上册

平装本序言

前言

作者说明

导论 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书籍出版史

启蒙出版的问题

从启蒙运动到苏格兰启蒙运动

设计和免责声明

第一部分 书籍世界中的苏格兰作者

第一章 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创作

印刷带来的进步

建立苏格兰启蒙运动作者和书籍数据库

第二章 苏格兰作者的相同性和多样性

作者身份的社会语境

联合与代表

第三章 作者身份的报酬

赞助者、出版者和职位

版税及其用途

第二部分 苏格兰启蒙运动在伦敦与爱丁堡的

出版

……

下册

第三部分 苏格兰启蒙运动在都柏林和费城的

重印

第七章爱尔兰重印的兴起与衰落

出版者还是盗版者?

在都柏林书商行会

第八章 在美国制造苏格兰书籍,1770—1784

苏格兰启蒙运动与美国书籍贸易

苏格兰启蒙运动重印业在美国的涌现

第九章“更广泛地传播有用的知识”: 费城,

1784—1800

大西洋的十字路口: 凯里(Carey)、多布森

(Dobson)、扬(Young)和坎贝尔(Campbell)

移民书商与苏格兰学术作品

结论

伦敦—爱丁堡出版轴心的瓦解

苏格兰启蒙运动出版史的模式

附录

表一 苏格兰启蒙运动作家,1746—1800 年

……

Page 19: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19

《北大教授与<新青年>》张耀杰 / 新星出版社 / 2014-6 / 46.00 / 新闻事业史

1918 年 1 月,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四大

台柱”的推动下,《新青年》杂志从四卷一号起转型“复活”为

六名北大同事轮值编辑的同人刊物,直接启动了新文化运动,

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命运。而随着《新青年》同人的内部分

化,陈独秀开始直接介入政治活动并且把《新青年》回迁上海,

结束了这份同人刊物的短暂辉煌。本书大量运用档案、日记、

回忆录等材料,试图还原《新青年》杂志内部的运作状况和人

际关系,呈现《新青年》同人从志同道合到殊途异路的历史真

相,并进一步在比照对撞中反思“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价值

追求与路径选择。

张耀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人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

主要著作有《民国红粉》、《民国底色》、《谁谋杀了宋教仁:悬

案背后的党派之争》、《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中国

话剧史》、《曹禺:戏里戏外》等。

王思睿序 新文化运动的路径反思(节选)

关于新文化运动,历史学界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从梁

启超说起,一个说法是从陈独秀、胡适说起。我认为新文化运

动、新思潮运动从梁启超算起或者更早一些是比较合适的。到

一部分北大教授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北京《晨

报》上鼓吹"新文化运动"时,就已经有所走偏,也就是跟着国

际社会最为时髦的过分强调文化价值和文化主义的潮流跑。施

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就是

这种思潮的代表。中国在这方

面也是跟日本学的,不是直接

跟欧洲学的。福泽谕吉在明治

时期把"文明"一词引入日语;

到了大正年间,"文化"一词开

始在日本走俏。桑本严翼发表

过一篇名为《文化主义》的演

讲,他说,所谓"文化主义",

就是要"使文化成为生活的中

心的思想"。

目录

王思睿序 新文化运动的路径

反思

绪论 《新青年》轮值编辑的

历史真相

一、《新青年》轮值编辑考

二、胡适与罗家伦等人的历史

记录

三、鲁迅与沈尹默的历史虚构

四、周作人笔下的历史还原

第一章 一校一刊的政学传奇

一、《青年杂志》的创刊

二、陈独秀笔下的“批评时政”

三、《新青年》“复活”为同人

刊物

四、《新青年》扭亏为盈

五、《新青年》编辑部的资本

积累

六、陈独秀单边毁约

七、北京同人的民主表决

八、《新青年》同人分道扬镳

九、胡适的“变节”与“歧路”

第二章 蔡元培对陈独秀的借

重与免职

……

Page 20: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20

《英国十九世纪手工艺运动研究》于文杰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5-1 / 60.00 / 工艺美术史

《英国十九世纪手工艺运动研究》讨论英

国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信仰衰落、道德沦丧、

情感冷漠及其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英国

手工艺运动以约翰·罗斯金、威廉·莫里斯等人

为代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始于英国,一

直影响到二十世纪的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该

著以大量的实地考察与第一手文献资料,通过

对诸多国家、民族和地域手工艺运动的历史、

理论与案例研究,来展现这一场新人文主义运

动所追求的宗教信仰、传统道德、人文情怀与

社会协作等文化传统伟大复兴的意义与价值。

英国手工艺运动倡导以传统的手工劳动为主

要生产方式,传播英国式的社会主义观念,寻

找解决生态环境、人口增长、社会矛盾与国际

冲突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和

谐发展。

于文杰,2000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

博士后;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伦敦大学历史研究所(IHR)访问研究

员;师从陈晓律先生治英国史。

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新世纪学

刊》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70余篇。

学术兼职为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近

年来,主要研究英国史、西方思想与文化史和

中国南海问题。

目录

导言 英国 19世纪手工艺运动述要

一、英国工业文明“错”在哪里?

二、手工艺运动思想家强烈的反战意识

三、“回归传统”不是没有可能性

上篇 英国 19 世纪手工艺运动之历史状况

第一章 英国 19 世纪早期手工艺运动之兴起

第一节 英国19世纪手工艺运动形成的历史根

第二节 英国19世纪早期手工艺运动的历史概

第三节 英国19世纪手工艺运动的传播及意义

第二章 英国19世纪手工艺运动在欧洲大陆国

家的传播

第一节 西欧国家手工艺运动

第二节 北欧国家手工艺运动

第三节 中东欧国家手工艺运动

第四节 南欧国家手工艺运动

第三章 英国19世纪手工艺运动在美国的传播

第一节 美国东海岸的手工艺运动

第二节 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手工艺运动

第三节 美国加州西海岸的手工艺运动

第四章 英国19世纪手工艺运动在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日本民艺运动的形成

第二节 日本民艺运动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日本民艺运动的本质与影响

中篇 英国 19 世纪手工艺运动之历史思想

……

丛书

西方制度建构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

这套丛书还有《英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最有

权势的法院——美国最高法院研究》、《英国近

代劳资关系研究》、《欧盟国际协定人权条款研

究》等。

Page 21: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21

《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美]孟久丽 / 何前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4-5 / 48.00 / 传统文化

本书的前半部分(一至四章)考察了中国

叙事画的早期状况,并回溯了其功能、传统以

及形式风格从公元前 2世纪至公元 11 世纪的

演变。第二部分(五至八章)追溯文人审美兴

起后,叙述性图画在精英视觉文化中持续扮演

的重要角色,展示了皇帝、官员、学士、普通

人,如何通过对道德故事的不同描绘,来表达

他们对政权合法性、公众道德以及个人修养的

关心。古代的楷模或反例,恰如一面镜子,揭

示了潜藏于人事下的宇宙法则,而图像使得这

些法则为世人所见。

孟久丽(Julia K. Murray)是美国研究

中国艺术史的专家,1977 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

东亚研究硕士学位,1981 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

中国艺术和考古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宋

高宗与马和之毛诗图卷》。早年她曾先后在哈

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和大都会艺

术馆工作,后任教于威斯康星大学,现为威斯

康星大学艺术史、东亚研究以及宗教研究荣休

教授。

目录

导言 叙述性图画在中国的社会地位

第一章 重划中国叙事画的概念

第二章 早期叙述性图画和道德劝诫

第三章 汉代以后叙述性图画的新策略

第四章 叙述性图画在唐朝时期之样式的形成

第五章 转折点和多种价值观的争鸣

第六章 晚期宫廷内的叙述性图画

第七章 晚期宫廷外的叙述性图画

第八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译后记

丛书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

这套丛书还有《傅山的世界》,《万物》,《时

空中的美术》,《雅债》,《武梁祠》等。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

国书法的嬗变

白谦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4

41.00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

术的思想性

巫鸿

柳扬、岑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8-1

39.00

Page 22: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22

第四部分

《瓦尔登湖的反光》

《邂逅人与书籍》

《十亿个流浪汉,或者虚无》

《一日情人》

《神殿的基石》

《索拉里斯星》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

Page 23: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23

《瓦尔登湖的反光》[美] 梭罗 / 朱子仪 / 金城出版社 / 2014-5 / 58.00 / 日记

梭罗留下的 14 册日记“有意识地让文学

性向日常生活延伸和渗透的范例,是一部未完

成却又独立自存、具有自身生态性的书”,被

誉为“自然爱好者的《圣经》”。《梭罗日记》(增

订版)精选二百余篇日记编译成册,可谓“瓦

尔登湖的反光”,使读者看到一个集文学性和

生活性于一身的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美国作家,自然主义文学与超

验主义代表人物,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

公民的不服从》等。1862 年 5 月 6 日,因肺病

医治无效逝世,年仅 44岁。

朱子仪,1962 年生于上海,资深文化品

评作家和实力派翻译家,以编书、译书、聚书

和读图为乐。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

于北京某高校任教。著有《流放者的神话:犹

太人的文化史》、《西方的节日》、《纽约老房子

的故事》、《欧洲大教堂》等,译有《梭罗日记》、

《蒙田随笔》、《房龙传》、《伦勃朗的人生苦

旅》、《房龙精选集》、《幸存者回忆录》、《棚屋》、

《提琴里的手稿》等。

节选

“白天都在辛苦工作,没有一点思想,头

脑变成了纯粹的工具;只有在工作之后的宁静

的傍晚,我才恢复了知觉,使我听到了蟋蟀的

鸣叫,而事实上它们整天都在鸣叫。我感觉到

一种沉静、明确无误的智慧(部分是我配不上

的)的注入……”(1851 年 6 月 22 日)

“我都 34 岁了,但我的生命几乎完全没

有伸展开。生命的长度连让人取得一项成功都

不够。在下一个三十四年间,奇迹也不太可能

发生。”(1851 年 7月 19 日)

“我的熟人们有时候搞不明白为什么我

要离群索居甘处贫乏, 但要是我与他们交往

的话,那我感受到的贫乏就会大得多了。”

(1851 年 12 月 17 日)

……

名家推荐

在读他的东西时,我发现在我内心存在同

样的思想、同样的精神,但是他超过我一步,

用卓绝的形象去说明,而我则用使人昏昏欲睡

的概念来表示。

真正的美国人,非梭罗莫属。

——爱默生

梭罗可以用手从溪水里捞出鱼来;他可以

吸引野性的松鼠在上衣里做窝;他可以静静端

坐而不妨碍动物们在他四周嬉戏。[在他的日

记中]我们有机会认识的梭罗——很少有人了

解他,连他的朋友也未必了解他。

——弗吉尼亚·伍尔夫

Page 24: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24

《邂逅人与书籍》[奥] 茨威格 / 高中甫等译 / 金城出版社 / 2014-6 / 39.80 / 作品集

《邂逅人与书籍:茨威格读书随笔》是茨威格的文学评论

集,包括作家介绍、作品评论、讲演、纪念文章、序言等不同

体裁,论及世界文学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家,如卢梭、巴尔扎克、

福楼拜、罗曼·罗兰、普鲁斯特、乔伊斯、歌德、里尔克、托马

斯·曼、赫尔曼·黑塞、尼采、弗洛伊德等。茨威格在写下这些

随笔时,将其视为一项“心灵的事业”,他孜孜以求的是这样一

种理想:实现一种“在人们之间,在思想之间,在文化和民族

之间的人性谅解”。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著名奥地

利犹太裔作家,中短篇小说巨匠,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也是

著名的传记作家。主要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

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长篇小说《心灵的焦

灼》,传记《罗曼·罗兰》《三大师》《与魔的搏斗》《三作家》,

历史特写《人类群星闪耀时》,自传《昨日的世界》等

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节选)

我把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为 19世纪的独特的

伟大小说家,当我把他们置于首位时,绝不是对歌德、戈特弗

里德·凯勒、司汤达、福楼拜、托尔斯泰、维克多·雨果等人的

个别作品的伟大性有所忽视,这些作家的某些作品往往远远超

越了他们三人的作品,特别是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该被剔除的

作品。我相信,必须去明确地确定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者和小

说家(romancier)的内在的和不可动摇的区别。

目录

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

夫斯基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

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

懒惰的胜利

福楼拜的遗作

巴尔扎克优雅生活的密码

《一千零一夜》中的戏剧

尼采和朋友

让-雅克·卢梭的《爱弥儿》

泰戈尔的哲学著作

华尔特·惠特曼

赫尔曼·黑塞的道路

拜伦:一个伟大生命的戏剧

……

丛书大家阅读·阅读大家

这套丛书还有 《文艺的,过

于文艺的》,《读书与识字》,

《书之孽》,《在潮流之后》,

《死和变》。

死和变:罗曼·罗兰读书随笔

[法]罗曼·罗兰

郑克鲁

金城出版社

2011-12-1

35.00

Page 25: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25

《十亿个流浪汉,或者虚无》[斯洛文尼亚]托马斯·萨拉蒙 / 高兴 / 花城出版社 / 2014-4 / 32.00 / 诗集

托马斯•萨拉蒙是一位让诗歌惊人出场的

诗人。他怀疑且叛逆的精神使他区别于同时代

其他才华横溢的写作者。他的诗歌自由不羁、

热情狂放,具有丰沛的想象力和强劲的破坏

力,并透过事物的解构与重塑来审视现实社会

的意义。这种荒诞戏谑的超现实主义表达,将

斯洛文尼亚带进了新的诗歌维度,也为萨拉蒙

赢得了世界性的关注。本诗集精选了萨拉蒙诗

作 160多首,是国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萨拉蒙诗集,展示了这位斯洛文尼亚优秀诗人背后的

精神国度。

托马斯•萨拉蒙,斯洛文尼亚诗人,中东

欧先锋派诗歌的重要代表,在世界诗坛享有盛

誉。一九四一年生于克罗地亚首府萨格勒布

市,成长于科佩尔小镇,一九六○年进入卢布

尔雅那大学,攻读历史和艺术史专业,随后踏

上诗歌写作之路。在几十年的诗歌生涯中,出

版诗集近四十部,曾无数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

项。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广泛流传。

历史(节选)

托马斯•萨拉蒙是头怪兽。

托马斯•萨拉蒙是个空中掠过的球体。

他在暮色中躺下,他在暮色中游泳。

人们和我,望着他,目瞪口呆,

我们愿他一切如意,兴许他是颗彗星。

兴许他是诸神的惩戒,

世界的界石。

兴许他是宇宙中一粒特别的微尘,

将给星球提供能源,

当石油、钢铁和粮食短缺的时候。

他或许只是个驼子,他的头

该像蜘蛛头那样被砍掉。

但那时,某种东西将会吮吸

托马斯•萨拉蒙,也许是他的头。

也许他该被夹在玻璃

之中,他的照片该被拍摄。

也许他该被泡在甲醛中,这样,孩子们

就能看他,像看胎儿、蛋白

和美人鱼一般。

来年,他也许将在夏威夷

或卢布尔雅那。看门人将倒卖

门票。那里,人们赤足

走向大学。浪涛能达到

百英尺之高。城市美妙无比,

挤满了不断增长的人群,

微风柔和。

但在卢布尔雅那,人们说:瞧!

这就是托马斯•萨拉蒙,他同

妻子玛茹什卡到店里买了点牛奶。

他将饮下那牛奶,而这就是历史。

丛书

蓝色东欧

这套丛书还有《索拉里斯星》,《错宴》,《一

日情人》,《权力之图的绘制者》,《石头世界》

等。

Page 26: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26

《一日情人》[捷克]伊凡•克里玛 / 高兴、杜常婧 / 花城出版社 / 2014-4 / 35.00 / 长篇小说

伊凡·克里玛是捷克当今文坛最为活跃的作家,有着巨大

的创作力,与哈维尔、昆德拉并称为捷克文坛的“三驾马车”。

本书收录了他钟爱的十二个爱情短篇,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为背景,小说里的情人们在一夜或一日间偶然相逢,通过错乱

的情欲表达,宣泄出现实中的精神压抑,让人慢慢品味出背后

的荒谬。这是关于爱的故事,除却爱情,没有其他。

伊凡·克里玛,当代捷克著名作家,一九三一年生于布拉格一个

犹太人家庭,十岁时随父母被关进纳粹集中营,在那里度过三

年。一九五六年毕业于布拉格查理大学评语言文学院,曾先后

在多家杂志或出版社任编辑,同时创作剧本和小说。在长达二

十年内,他的作品在捷克遭到完全禁止,只能以“地下文学”

的形式在办内外读者流传,广受欢迎。克里玛与哈维尔、昆德

拉被并称捷克文坛的“三驾马车”。二○○二年,克里玛获得捷

克共和国杰出贡献奖章,此后又获得“卡夫卡奖”,成为该奖的

首位捷克藉获奖者。

节选

每晚,我都会在焦急不安中竖起耳朵,仔细听着黑暗中的

动静。听走廊里是否响起靴子声,听外面是否有打破寂静的绝

望的叫喊,听门是否猛然打开,传令兵是否已经走来,手里捏

着一张打上我名字的纸条。我生怕自己会睡着,生怕冷不丁被

抓住。因为那样的话,我就无法躲过他了。

我在储存土豆的地窖里为自己选好了一处藏身之地。关闭

时问过后,我会悄悄地从那狭

窄的窗户爬出,将自己深深地

埋在土豆堆里,任何党卫队员

都不会发现我,任何狗都不会

嗅到我的气味。土豆会让我活

着。一个人靠吃生土豆能活多

久?我不知道。可是战争还将

持续多久呢?是啊,这才是一

切的关键所在。

我知道此时此刻,恐惧这

个幽灵将从炉旁的角落里溜

出。一整天它都躲在那里,在

烟道或空煤桶里哆嗦。一旦人

人进入了梦乡,它就会打起精

神,轻轻向我走来,在我的额

上吐出一股股冷气。它那死白

的嘴唇就会发出声声细语:

咳……大祸就要降临到你头

上了……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

序)/ 高兴

在内心打开一条通往幸福的

路(中译本前言)/ 高兴

一、我的初恋

米丽亚姆

我的故土

真话游戏

走钢丝的人

二、一日情人

克拉拉与两位先生

蜜月

天空,地狱,天堂

三、一夜情人

海豆芽

……

Page 27: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27

《神殿的基石》[罗马尼亚]卢齐安•布拉加 / 陆象淦 / 花城出版社 / 2014-4 / 38.00 / 箴言

本书荟萃二千余则布拉加箴言。作为现代

罗马尼亚文化杰出代表之一,布拉加集诗人和

哲学家于一身,以隽永的诗的语言将哲理凝炼

为箴言,透视人生和形而上的疑团。情与理交

融,沉思中不乏激情,严肃中常含幽默,简之

又简的三言两语,看似信手拈来,却蕴含深刻

寓意,或有画龙点睛之效。他的箴言传出的不

只是深邃而明快的智慧和哲理闪光,而且还有

沉甸甸的良知拷问。

卢齐安•布拉加(1895-1961),罗马尼亚

现代知名作家、诗人、戏剧家和哲学家。一九

一九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光明诗篇》和第一本

箴言、随笔集《神殿的基石》。此后十多年间

连续出版了《先知的脚步》等诗集和多部诗剧。

一九三七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一九

三八年受聘为克卢日大学教授。一九四八年,

在莫须有罪名下被打成“阶级敌人”,并被剥

夺了研究、教学和发表任何著作的权利。此后

十多年间,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继续写作,

创作了近千则箴言、组诗《岁月之歌与记事》

和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冥河上的卡隆渡

舟》等。如今,他在文学和哲学领域的卓越贡

献终于得到公认,并被誉为将罗马尼亚民族之

魂的形象表达与罗马尼亚文化的“风格母体”

融为一体的杰出代表。

红日篇(节选)

箴言 构建箴言,须千锤百炼,杜绝废话。箴

言乃完美的信条,犹如《圣经》。

讲哲学 讲哲学即是以超常的深思熟虑的方式

回答即使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伟大的传说 周围世界,整个世界乃是一个完

全超乎想象却正在得到证实的传说。

精神的地位 每个人使用的词汇或多或少是受

意识支配的石子。句法却是下意识之物。在存

在的分层中,精神介乎词汇与句法之间:它支

配词汇,却受句法支配。

认识你自己 说得好,但在生活中不能等到认

识你自己才开始行动。否则,无论什么人,这

种愿望很可能变成墓志铭。

来自神话的铭文 古希腊神话中的“飞马”珀

伽索斯落脚的马厩前楣上写着:“穿踢马刺靴

者禁骑。”

区别 雨滴为花朵润色,却不能孕育花朵。

丛书

蓝色东欧

这套丛书还有《一日情人》,《错宴》,《索拉

里斯星》,《十亿个流浪汉,或者虚无》,《父

辈书》等。

父辈书

[匈牙利]瓦莫什·米克罗什

许健

花城出版社

2014-4

42.00

Page 28: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28

《索拉里斯星》[波兰]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 赵刚 / 花城出版社 / 2014-4 / 28.00 / 科学幻想小说

小说以一个被神秘大洋覆盖的星球为背景,这个大洋是一

个胶质构成的生命体,它能够进入人的大脑,将记忆深处最不

为人知的部分,以具象的形式呈现在人眼前。在这片大海面前,

任何人都毫无秘密可言,心灵深处的痛苦被袒露无遗。科学家

们围绕这个不解之谜做出种种推测,却难以自圆其说。《索拉里

斯星》把人类的知识和情感结合在一起,将人置于绝望的境地,

让其做出最艰难的抉择。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Stanis?aw Lem),波兰著名科幻文学

作家、哲学家。他的作品触及科技发展、人类本性、人类认识

世界能力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具有哲学意味的宏大主题。

其代表作有《追踪》、《伊甸园》、《索拉里斯星》、《机器人童话》、

《无敌者》、《机器人》、《失败》、《瞬间》等。他的作品被翻译

成 40 多种语言,曾经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非英语科幻文学作

家。斯塔尼斯瓦夫·莱姆曾获得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颁发的艺

术荣誉勋章和波兰国家最高奖励——“白鹰勋章”。一颗绕日小

行星和波兰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节选

如果斯诺特的话我理解无误的话,吉拜里安已经死了。现

在离吉拜里安之死仅过去了十几个小时。他们是如何处理他的

遗体的?埋葬了吗?不,不可能。在这个被海水包围的星球上,

根本无法埋葬。这问题困扰了我半天,似乎逝者的命运至关重

要。而某一刻,我猛然意识到,这种思索毫无意义。我站起身,

开始在房间的两个角落间来

回踱步,脚尖碰到地板上乱扔

的书籍,还有一个不大的空口

袋。我弯腰拾起来,发现并不

是空的,里面有一个深色玻璃

瓶,很轻,薄得像纸。透过它

向窗口望去,天边的红色已经

变得昏暗,最后一缕霞光被雾

霭笼罩。我这是怎么了?为什

么随手捡到什么就能把弄半

天,为什么总是在做这些无聊

的傻事?

突然之间,灯光亮起来……

目录

第一章 来客

第二章 索拉里斯学者

第三章 不速之客

第四章 萨托琉斯

第五章 哈瑞

第六章 《小伪经》

第七章 电话会议

第八章 怪物

第九章 液氧

第十章 对话

第十一章 思想巨匠

第十二章 睡梦

第十三章 胜利

第十四章 老拟态群

丛书

蓝色东欧

这套丛书还有《父辈书》,《石

头城纪事》,《权力之图的绘

制者》,《罗马尼亚当代抒情

诗选》,《十亿个流浪汉,或

者虚无》等。

Page 29: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推荐

29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约瑟夫·弗兰克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6 / 68.00 / 传记

本书是约瑟夫·弗兰克所著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第

一卷。在这部广受赞誉的传记中,弗兰克对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也许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小说家——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

重要的重新诠释。第一卷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年生活写起—

—从他在莫斯科的童年,到他的父亲之死,一直写到他因参加

彼 得拉舍夫斯基激进团体而被流放西伯利亚。本书对陀思妥耶

夫斯基的早期作品——《穷人》、《双重人格》和《涅托奇卡·

涅兹万诺娃》——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们反映了他早年

所受的某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而且显示了将会继续在他那

些最伟大的作品中出现的重要主题的发展演变。

约瑟夫•弗兰克(Joseph Frank,1918—2013) 普林斯顿

大学比较文学荣誉教授,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和斯拉夫语语言

文学荣誉教授。代表作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获美国国

家图书奖(传记类),两次(美国大学优秀学生联谊会的)克里

斯蒂安•高斯奖,两次(现代语言协会的)詹姆斯•拉塞尔•

洛厄尔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以及另外一些荣誉。另著有《现

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宗教与理性之间:俄国文学与文化随笔》、

《回应现代性:文化政治随笔》等。

节选

一八四○年新年伊始,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信对米哈伊尔说,去

年他有一个朋友让他感到了“兄弟之爱”;“我有一个同学,一

个我非常喜爱的家伙。”这个家伙只可能是别列热茨基,因为如

同我们所知,他与这个家伙谈

论过席勒的作品。“哥哥,你

的来信说我没有读过席勒。你

错了,哥哥。我对席勒了然于

心,我谈论他,梦见他;……

我与他一起读席勒,从他身上

我相信,高贵热情的唐·卡洛

斯、波沙侯爵和莫蒂默确有其

人。这一友谊给我带来那么多

悲伤和欢乐!……但是……”

丛书

文学纪念碑

这套丛书还有《同时代人回忆

陀思妥耶夫斯基》,《玛丽娜·

茨维塔耶娃(全三册)》,《尼

古拉·果戈理》,《曼德施塔姆

夫人回忆录》,《纳博科夫传

(上下册)》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夫人

Page 30: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排行

30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非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陆犯焉识 作家 严歌苓 38

2 如何看一幅画 中信 弗朗索瓦斯.芭布.高尔 48

3 图说中国绘画史 北京三联 [美]高居翰(James Cahill)

88

4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现代出版社 几米 33

5 故宫的风花雪月 东方 祝勇 42

6 800 常用繁体字:简繁对照习字帖 上海人美 卢国联 书写 英秀林 编 18

7 知日·武士道(特辑) 中信 苏静 35

8 汉字百话 中信 日/白川静 38

9 爆笑不由君

Page 31: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排行

31

-读者.最受欢迎的文章集萃之爆笑不由君 敦煌文艺 读者杂志社 编 26

10 禅定荒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加里·斯奈德 35

11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画报出版社 蔡元培 32

12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京华出版社 白岩松 39.8

13 盂兰变~精典文库 南京大学 孟晖 36

14 三色圆珠笔的可爱涂鸦 现代出版社 日/坂本奈绪 23

15 纸牌屋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英.迈克尔.道布斯 39.8

Page 32: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排行

32

1 2 3

学术类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新星出版社 凯文.凯利 88

2 营销革命 3.0:

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 机械工业 菲利普.科特勒等 36

3 人生五大问题-中学图书馆文库 北京三联 安德烈.莫罗阿 28

4 柏林 1961:

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中国青年出版社 美.弗雷德里克.肯普 55

5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 中华书局 黄仁宇 36

6 东方风暴: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挑动欧亚大陆 山西人民 罗伯特·马歇尔 32

7 無印良品的改革 重庆大学 [日]渡边米英 38

8 五四事件回忆(稀见材料) 北京三联 陈占彪 59

9 菊与刀:增订版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商务 鲁思.本尼迪克特 25

10 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 中信 (美)穆恩 42

11 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 中国青年 麦克.克罗格鲁斯 28

12 如何改变世界 中央编译 [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88

Page 33: Jifengshuxunno 359

季风本周排行

33

13 气候创造历史 北京三联 [瑞]许靖华 36

14 人权 法治 民主 法律出版社 罗隆基 39

15 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日/高杉尚孝 35

Page 34: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34

声音丁学良:香港管治历程

狄马:极权时代的掌声

邓晓芒: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尽到启蒙责任

特斯拉创始人刚刚发布了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决定

丁学良:香港管治历程丁学良 共识网(2014-06-16)

英国人管治香港时期只用很少人统治很多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常常有外地人认真问香港人:在英国统治时期,你们没有普选权,议员大部分也非民选,为

什么那时可以接受?还有人说,在很长时间里,香港公务员贪腐也很厉害,在 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并有效运作前,连消防队救火都要行贿,香港的法治其实也没多久。这些都大体符合史料,

香港人在英国统治下也遭受多种歧视,不同族裔之间地位不平等,权利也不平等,香港社会也抱

怨多多。

我出国留学以来的 30年,无论到哪里都属于“少数族群”,所以对各类制度如何治理多族群的社会很在意。以我对香港十几年的观察,在亚洲范围内,香港对弱势群体的治理不算最好,还

比不上台湾。但由于 160年里作为国际性的开放城市,香港容纳了来自各地的移民类别繁多,值得我们参考。

1997年前香港华人受到的文化和经济上的歧视有诸多方面。香港华人普遍用广东话交谈,较好的学校里用的课本多是英文,越高级的学校英文课本用得越多。但绝大多数学生课堂之外并不

说英文。由于口语与文字脱节,大部分香港华人写作既不善于使用纯正的中文,也不善于使用纯

正的英文。这样的话,就职于普通行业可以,进入高级专业领域就不够了。香港的管治系统都是

以英文为工具的,很多华人因此被排斥在高级职务之外。

英国统治时期,招来很多南亚人,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地。这些人来香港几代了,香港话

也能讲一点,但不太能读中文,能写的更罕见。他们绝大部分只能做技术含量低的劳工,低收入,

只有极少数才经商成功很富有。不会读写中文,很难被招聘进大中型公司,香港毕竟是华人社会。

他们近年来抱怨政府没有为他们的孩子学中文提供足够的资源,使年轻的南亚人失业严重。在香

港谈到少数族群受到不公平待遇,多半是指这些。

Page 35: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35

重庆大厦在国际上极有名,里面的廉价旅社住着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客,以南亚和非洲人为主。

此外是开餐馆和销售店的,大多数业主就是南亚族群的。“国际倒爷”们以此为中转站,把华南

地区的商品送往半个世界。这里面的南亚非洲人只要是合法身份的,十几年后就能发财致富。他

们是中低级全球化的活跃推手,不太存在族群融合的问题。

还常被人提起的是越南船民问题。越战后,1975年有近四千名越南人避难进入香港。后来香港成为“第一收容港”,到 1980年超过 10万越南难民进入香港,由 1975年至 2005年,香港总共收容了超过 20万名越南人,其中 14万多名获得外国收容,6万多名被遣返。至 2005年年底为止的 30年来,只有 1300多名以难民身份获准在香港永久居留。这主要是跟联合国难民署的工作相关;在 1970-1980年代,香港周边的地方都比较糟糕,香港才承担了这么多的责任。联合国难民署还欠香港大笔钱,但因为留下来的人少,没造成大的族群融合问题。

总的来说,香港的华人和少数族群在 1997年前虽然也受不同程度的歧视,但情况没到很糟的地步。英国人统治香港和日本侵华的统治方式不同,在日本人统治的沦陷区,中国人是亡国奴。

在香港的华人却是享有基本人权的,虽然很多方面是英王治下的二等臣民。少数族裔也大体一样,

有基本的人权。这个法律框架是一个文明底线,保证了香港各族群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空间,享有

经商从业的自由,否则英国的统治不会那么安稳。

大部分华人教授在香港的高校里也长期受到制度性的歧视,比如在福利待遇和住房上,都远

比不上洋人同事。这个制度是挂靠在香港政府待遇体系上的: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其统治阶

层必然是来自宗主国的洋人,他们必然要获得顶级待遇。香港的高校作为政府资助的公立机构,

其教员福利就依照公务员体系,洋人一等,本地人二等。但英国的统治在其他方面并不严苛粗暴,

本地人尚可忍受这种软性的专制统治。给华人教员的待遇虽然比不上白人的,但也有契约的保障。

曾经的殖民帝国英国的护照分两种,一种是英国本土居民的,一种是海外殖民地居民的,二

者最大的区别是永久居住英国的可否。1997年回归谈判时,香港的华人 1997年后就能拿到新的特区护照,但中国不愿意给非华人特区护照。特区护照目前可以全球免签 150多个国家。英国也不肯给香港的非华人英国本土居民护照,只想保留他们的海外居民身份。英国那时的人口不过五

重庆大厦是香港九龙尖沙咀的一座楼宇,位于弥敦道 36-44 号。

于 1961 年落成,虽然理论上为一座住宅大厦,但事实上却变成

了一座混合型大厦,拥有很多廉价宾馆、商店、食肆、外汇兑换

店及其他服务行业。大厦内的约 4000 个住客中,主要是香港的

少数族裔人士,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裔人士、以及来自不同

非洲国家的人士最多。由于大厦业权分散,一直未有人能够成功

统一业权而重建大厦。有些人会将这座建筑物比喻成“香港少数

族裔的九龙城寨”,为当地甚有特色的一个另类国际化地标。

Page 36: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36

千多万人,如果都变成英国本土居民护照,承受不起。当时很多人游行示威,要解决的是这个问

题。

英国人的殖民统治无法消除种族性的歧视,但他们做得比较聪明,除了上面说到的给被统治

者基本的人权,统治阶层还挺注意自己权力的行使边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会去触动殖民主

义地各族裔的信仰、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在经商业务方面,给他们基本的自由空间,使他们的

生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同时,他们使用来自英国的那一套法律体系,给当地人提供了平稳

的秩序,而这是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市认可的公共行为规范。

他们还非常善于吸收和培养当地的精英分子,把他们送到英国留学,然后容纳进香港的治理

体系。英国文明是现代世界的主流文明,其生活方式、价值理念,都被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上

层社会认同。

可以假设,若现在有一个各方面比中国差很多的国家要从中国手中拿走香港的主权,那不管

香港人对中国内地游客多么的不满,也会抗拒被他国拿走。当年香港居民诚心诚意地相信英国的

那套主流文明,觉得跟它连在一起,未来总会更加开明进步。英国在这一点上做得巧妙,即使是

后来已经独立的国家,其精英阶层还是继续把孩子送到英国去受教育。巴基斯坦、印度都是这样,

他们对英国的法治和商业文明,有根深蒂固的认同。这使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有一种基本的信

任,省去了强力镇压的必要。

此外,英国几百年在全球搞殖民主义,管治过各种族群,练出来很多人才,知道怎么去跟当

地人相处。二战后,大多数殖民地都独立了,于是大批的管治人才来到香港,提升了治理的水平。

丁学良,天益网学术委员。出生于皖南农村。在国内断断续续受过不完整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教

育。1984 年赴美国留学,1992 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卡内基国际和

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通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转型社会、比较

发展和全球化。《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不敢恭维——游学世界看中国》、《共产主义后与中国》、

《从"新马"到韦伯》、《丁学良集》

Page 37: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37

狄马:极权时代的掌声狄马 Teachingroom(2014-06-16)

看动物学的书,我们知道,鼓掌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动物界中至少猴子和狗熊就会鼓掌。但

与人不同的是,猴子和狗熊——落到人手里的例外——的鼓掌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赞成或欢迎,

并不像人的鼓掌有时仅是一种表演,一个姿势,一次成功的动作伪装。因为人比猴子、狗熊聪明

的地方在于,人知道鼓掌可以用来表示高兴、赞成或欢迎,但反过来鼓掌也可以掩盖不高兴、不

赞成或不欢迎。

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里,写到苏联大清洗年月

里常有的情形:区党代表会议正在进行。主持会的是接替不

久前入狱的新区委书记。在会议结束时通过致斯大林的效忠

信。不用说,全体起立。在这个小礼堂里“掌声雷动,转变

为经久不息的欢呼”。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依然是掌

声雷动,依然是经久不息的欢呼。但是手掌已经发疼了,抬

起的手臂已经麻木了,上了年纪的人已经喘不过气来了,甚

至连那些真心崇拜斯大林的人也感到这种状况不能再持续

了。然而,谁敢第一个停下来呢?那个站在台上刚宣读过效

忠信的区委书记本可这样做,但他是刚上台的,他的前任刚

刚入狱,他自己也害怕呀!要知道在会场里,也有内务部人

民委员站在那里鼓掌,他们注视着谁将第一个住手……于是

在这个不知名的小礼堂里,在领袖不在场的情况下,掌声持

续了六分钟,七分钟,八分钟……他们已经停不下来了!在

会场后排,在人堆里,还可以稍稍耍点滑头,拍得少些,不

那么使劲些,但是在主席台上,在显眼的地方怎么办呢?参

加会议的有一位本地造纸厂的厂长,一个独立不羁的人物,站在主席台上,明知道这个局面的虚

假性,明知道大家陷入了绝境,但也在鼓掌着!九分钟,十分钟,……他愁眉苦脸地望着区委书

记,区委的头头们也怀着微弱的希望面面相觑,但脸上都做出兴高采烈的样子,表示将继续鼓掌,

一直到趴下,一直到肝脏碎裂倒在地上,一直到用担架把他们抬出去!不,甚至到那时候,剩下

来的我也决不会动摇!……但造纸厂厂长在第十一分钟上恢复了平常办事的姿态,在自己的位置

上坐了下来。于是,奇迹发生了:全场那种欲罢不能的热情顷刻间化为乌有,大家几乎在同一鼓

点上停了下来。他们得救了!

然而,就在当天,造纸厂厂长深夜被捕。罪名当然很多,但绝没有一项是“不鼓掌”。当局

以其他理由判了他十年有期徒刑。在侦查笔录上签字时,侦查员告诉他:“永远不要第一个停止

鼓掌!”

看来鼓掌,对当权者来讲,就是一种遴选异端的办法。他们当然知道,鼓掌者未必真的高兴、

赞成或欢迎,但你从掌声中无法判断谁是真的,谁是假的;而不鼓掌则一定表示不高兴、不赞成

或不欢迎,至少不能说,他比鼓掌者更高兴、更赞成或更欢迎。因而,这个方法成本低,见效快。

对于随波逐流的鼓掌者来说,内心也是经过一番算计的:鼓掌带来的好处是合唱所得的利润或份

额。它可能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也可能什么也没有;但不鼓掌带来的损害则是百分之百,就

像哈维尔笔下的蔬菜店老板,在他的橱窗里挂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标语并不表明

古拉格群岛

[俄]索尔仁尼琴

群众出版社

2011-12

Page 38: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38

他真的对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有想法,而只是他没有“免于恐惧的自由”罢了。想想看,只要我

将手掌轻轻或重重地对打,大不了忍着疼再坚持几分钟,就可以回家照顾孩子,就可以和家人团

聚,自由谋生,就可以躲避来自国家的“合法伤害”,我为什么要自讨苦吃?

在这儿,群体性的盲目表演却显示了个体的理性考量。人类的一切生活实践甚至是动物的生

存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有选择的可能,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类以及所有动物的生存行

为总是朝着风险小,收益大的方向涌动的。在一个没有表达自由的环境里,人们恰好是用外表的

鼓掌来掩饰内心的“不鼓掌”的。人们把自己的这种行为解释为“趋利避害”,动物学上则把这

种伪装称作“拟态”。

不鼓掌的意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上显示出来的。他把人的良知打入了选择的成本,并占有了相

当大的比重。当人的良知和现实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他首先考虑的是良知的纯粹性,毅然放弃的

是现实的得失算计。在他看来,生命的问题首先是一个信仰问题,而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正

是这“放弃”将人从动物性的生存中剥离出来,并赋予“不鼓掌”以权利和尊严的意义。

是的,当我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派对”、晚会,莅临各种各样的演出、会议,当我们听从各

种各样的主持人娇声嗲气的诱劝举起双手时,我们何尝意识到“不鼓掌”也是一种权利?当我们

对着一场根本没有听懂的讲话,压根不认识的领导、大腕,我们内心反对、鄙弃甚至愤怒的决议

鼓掌时,我们不认为这是在放弃权利,玷辱自己。相反,在许多场合,我们只要一听到“掌声有

请”,或“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我们几乎是本能地意

识到:动手的时刻到了。一位在政界供职多年的朋友告诉我,长期在官场厮混,他患上了一种自

称为“鼓掌综合症”的病,临床表现为,当大大小小的领导讲话,以至后来是普通朋友、家人聊

天,甚至在公共汽车上,只要谁故意拖长了尾音,加重了语气,他就条件反射似地抬起了双臂。

这种类似邪灵附体的现象我只在金庸的《天龙八部》里见过:星宿老仙丁舂秋是江湖上一位

恶贯满盈的魔怪,每一开战,弟子们便高帽与马屁齐飞,锣鼓与掌声四起。通常是还没有过招,

就有弟子出班朗声诵赞:“星宿老仙,德配天地,威震寰宇,古今无比!”其余弟子击掌应和,号

角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有一回,慕容复手下包不同看到这欣欣向荣的景象,恶作剧心大起,就

对星宿派门下弟子说,贵派神功有三项最厉害:“第一项是马屁功。这一项功夫如不练精,只怕

在贵门之中,活不上一天半日。第二项是法螺功,若不将贵门的武功德行大加吹嘘,不但师父瞧

你不起,在同门之间也必大受排挤,无法立足。这第三项功夫呢,那便是厚颜功了。若不是抹煞

良心,厚颜无耻,又如何练得成马屁与法螺这两大奇功。”包不同本是出言讥刺,料定说完星宿

派弟子必恼羞成怒,拳脚相向。谁知这些人听后,竟甘之如饴,默默点头,一个劲地称颂包不同

聪明过人,对本派神功知之甚深。只有一个弟子补充道:“最重要的秘诀,自然是将师父奉若神

明,他老人家便放一个屁……”包不同抢着说:“当然也是香的。更须大声呼吸,衷心赞颂……”

那人道:“你这话大处甚是,小处略有缺陷,不是‘大声呼吸’,而是‘大声吸,小声呼’”……

这使我想起半个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历次政治“运动”:镇反、三反、五反、镇

压“胡风反革命集团”、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哪一项运动不是“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当然,如果内心真的高兴、赞成或欢迎,“拍手称快”

也是一项体现人性与尊严的权利,但奇怪的是,后来为这些“运动”举行“平反运动”,为“运

动”中受迫害的人“恢复名誉”时,这些高呼过“打倒”、“消灭”的手现在又举起来表示支持、

拥护;也就是说,先前“打倒”时“拍”的与后来“平反”时“拍”的是同一双手,先前“消灭”

时“称快”的与后来“恢复名誉”时“称快”的是同一张口。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如果我们

Page 39: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39

真的高兴、赞成或欢迎,鼓掌当然是可以的,虽然也未必是必须的,但在鼓掌之前,至少得弄清

为谁而鼓,为什么而鼓,是“情动于衷发于外”鼓于不可不鼓,还是诱于名利,摄于权势鼓于不

得不鼓。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想好,那么不妨先不要鼓。不要鼓的好处就是,你有足够的时间抬起

双臂,看一下上帝亲自锻造的这双手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日后由于

盲目动手而造成的尴尬和侮辱。

发生在洋人国家的另一个例子是,1989年 12月 21日,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从伊朗访问回来,发现西北部蒂米索拉的动乱非但没有解决,反而一发不可收拾。具有雄辩演讲才能,曾经

在规模宏大的群众大会上一呼百应的齐奥塞斯库,就在首都广场举行了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十万

人应召前来参加。12时,齐奥塞斯库出现在党中央大厦的阳台上,他情绪激动地说:“要坚决打退外国的干涉和蒂米索拉流氓集团的动乱!”并不时提高声调,挥舞手臂,表示讲话到了高潮,

暗示“人民”鼓掌。但在广场的某个角落他听到一声:“打倒齐奥塞斯库!”,这口号像闪电划过

寂静的夜空,齐奥塞斯库惊呆了,刚举起的右手,在空中停住了。这不是几天前还以“暴风雨般

的掌声”欢呼他的人民吗?他正要侧转身子问旁边的“第一副总理”兼夫人埃列娜“怎么回事?”

突然,人群中传来“蒂米索拉!蒂米索拉”的欢呼声,接着“齐奥塞斯库滚下台!”、“打倒杀人

犯!”的口号声汇成一片。他不得不终止了讲话。第二天,伟大领袖在一个县植物保护站被捕,

三天后被秘密处决。

看来,那种固定了地点,约齐了时刻,把握好火候,成群结队的鼓掌是靠不住的。那些没有

经过内心同意的,由“导掌”和“掌托”诱逼出来的“拍手”与“情动于衷发于外,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的灵光闪耀相距不可以道理计,与马戏团里猴子的敬礼、顶碗倒在伯仲之间。正

人君子之流常把妓女的工作叫“卖肉”,那么,奉命“鼓掌”是不是“局部的卖肉”?如果不是,

那么,在大大小小的会场里,我们为什么看见那么多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手在“热烈地鼓掌”,

脸却像追悼会上的家属?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一次敷衍了事的鼓掌竟被你上升到出卖良知与尊严的程度。是

的,相对杀人越货、焚书坑儒来说,无原则的鼓掌也许是小事,但一个人如果连小事都不能坚持

原则,怎么能指望他“大节不亏”?古人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

但更多的人漫不经心地鼓掌恐怕不是因为鼓掌事小,而是认为不鼓掌又能怎样?它能阻止一项坏

决议的通过吗?它能改变一个领导人的任免吗?它能废除一项恶法的实行吗?一句话,它有用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1918 年 1 月 26 日,斯科尼切会蒂——1989

年 12 月 25 日,特尔戈维什泰)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罗马尼亚社会主

义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 10 任总书记,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第 7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罗马尼亚社会主

义共和国第 1任总统。上台初期,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

力,创造了罗马尼亚经济上的“黄金时代”。对外高举独立自主和

民族自尊的旗帜。执政后期大搞个人崇拜和家族统治。西方称他是

“共产主义皇帝”,反对派则称他是“喀尔巴阡的斯大林”。决策失

误和拒绝改革,造成经济崩溃,人民怨声载道,社会动荡加剧。1989

年 12 月国内爆发革命推翻了齐奥塞斯库政权 25 年的统治,齐奥塞

斯库夫妇被处决。

Page 40: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40

吗?如果真的没用,那就不用“导”,不用“托”,也不用主持人或领导自己挤眉弄眼、咳嗽扬声

来暗示了,造纸厂厂长也不用收监了。大凡一种事物被利用,恰好说明它有利用的价值。

具体到鼓掌的问题上就是,也许我不鼓掌不会改变一次会议、一场报告、一个讲话的根本性

质,但就算是谎言注定要生成、传唱、荼毒天下,在铺天盖地的喝彩声中也不应包含我的一嗓;

一个无辜的人即使注定要被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在那血肉模糊的尸体上也不应留下我的脚

印。你当然可以沉默,当然可以见死不救,但一旦参与了,你就不能说你是一个灵魂清洁的人。

因为根据灵肉一体性的原则,任何一次身体白璧微瑕的记录都是对灵魂纯洁性的亵渎。因而,在

一个罪恶和谎言充斥的时代里,每一个鼓掌的人都是有罪的;反过来说,在一个邪恶而弯曲的世

代,拒绝鼓掌就是拒绝合唱,拒绝成为暴政和谎言的同谋,拒绝将上帝亲自锻造的双手典当给魔

鬼做工。一句话,就是要在一个神迹和公义普遍不在的时代,成为一个手洁心清的人。

我知道,这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不容易的,但在所有不容易的道路中,这却是最容易的

一条;也许对肉体来讲,我们还有别的选择,比如构陷、撒谎、自欺欺人,但对灵魂来讲,这却

是唯一的选择。■

Page 41: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41

邓晓芒: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尽到启蒙责任邓晓芒 袁训会/采 共识网(2014-06-19)

受访嘉宾:邓晓芒,男,1948年 4月生,湖南长沙市人,1982年武大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长期在武汉大学任教,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哲学研究所所

长,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专攻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

积极展开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学术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

影响力。2009年 12月,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采访:袁训会 共识网编辑部主任

观点提要

1、这些年来,不是逼到我头上我不会主动去说别人什么的,不去过多地讨论这些问题,但是这次我觉得非说不可了,不说的话就失职了。做学问的人,碰到这种忽悠的事情,而且是有着

这么大影响的一个人在忽悠,就确实有发声的必要了。

2、中国根本还没有建成体系性的启蒙和理性,制度更是谈不上,我们没有这些东西,有什么本钱学人家去搞后现代呢?

3、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包括很多很有名的而且表现得很坚决、甚至有点悲壮的自由主义者,他们的自由主义思想都不是很成熟,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中国传统的一般思想--叛逆思想这个层次上。

Page 42: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42

4、作为知识分子来讲,当务之急应当是把启蒙的一些道理,包括普世价值的一些原理原原本本地搞清楚,然后写到自己的文章中,贯彻到自己的言行中,让民众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受到感

染和熏陶,进而超出数千年以来形成的思想局限。

5、不能说中国文化不是好东西,但中国文化的好处必须在启蒙也就是普世价值得到普及的基础上,才能够显现,也才能进一步发展。

6、我觉得中国人缺乏基督教的维度,可能会慢一些,但是不能因此就不往前走。基督教的有利条件在于,上帝代表绝对正义,于是他们对于正义这个价值就有一种神圣感。反之,中国人

对正义是没有神圣感的。

7、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政治和教育混为一谈,古代就有皇帝是最高导师的传统,所有的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再就是伦理规范中非常看重“天地君亲师”,五位一

体,我们先不管天地,只消说君亲师一体,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的死穴所在。

以下是采访全文:

刘小枫可以说毛泽东好 但不能忽悠人

袁训会:前段时间,您写了一篇文章批评刘小枫的“国父论”,那篇文章虽然反响不小,但

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还是偏学理了,您能不能再就这个话题做一个相对浅显一些的点评。

邓晓芒:我的文章没有评刘小枫的观点,只是评了他的学理,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谈

什么观点都可以。要崇拜毛泽东也未尝不可,喜欢他的也大有人在,我们不能去要求这些人不喜

欢他。但是,刘小枫作为一个学者,首先要把道理讲清楚,不能忽悠人,而且我相信,凭刘的智

商,他绝对不是说不清楚的。那么,我认为,这里边就存在一个做学问不太诚实的问题,所以在

这一点上,我就有点看不过眼了。

这些年来,不是逼到我头上我不会主动去说别人什么的,不去过多地讨论这些问题,但是这

次我觉得非说不可了,不说的话就失职了。做学问的人,碰到这种忽悠的事情,而且是有着这么

刘小枫,1956 年生,四川重庆人。1978 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

文学学士学位;1982 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神学博

士学位。1993 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2011 年 7月 1 日起被聘为

重庆大学兼职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中山大学“逸仙”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作品有《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拯救与逍遥:

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等。

Page 43: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43

大影响的一个人在忽悠,就确实有发声的必要了。于是,我就花了一个星期写了那篇文章,对我

来讲,花这么长时间去写一篇文章,还是比较少的,最后完成的稿子也不是很好读,至少不是那

么适合大众阅读,太长了。

袁训会:因为您评述的是刘的文章,写作中势必要引用很多他的东西,这也影响了您那篇文

章的可读性。

邓晓芒:对,而且还要逐一进行逻辑辨析和事实澄清,一般公众可能不太爱看,他们爱看的

就是观点打架,你什么观点,他什么观点,就像看一场球赛一样,我站在哪一边,他站在哪一边,

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我觉得这一点有必要做些改变了。中国老百姓太过于喜欢凑热闹,而我跟刘

小枫论争恰好不是凑热闹,而是要讲道理,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中国老百姓也要学会听道理了。

像我前边讲的,刘小枫讲什么观点都是可以的,他说孙中山不如毛泽东,可以说,但前提是

得拿出证据来,而不能光喊口号。作为一个影响力这么大的学者,就更不能只喊口号了,学者要

做的工作是讲道理。

袁训会:应当说,这些年来,从刘小枫的一些文章里边,很多人读出了他的转向。因为,刘

本人早年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启蒙者,包括我这个年纪甚至比我年纪大很多的人都有读他的书,这

一点,在您的那篇文章中也有提及。

邓晓芒:我们都受他的惠,他早年研究基督教、研究海德格尔、研究西方现代哲学,因为他

外语好,当时很多东西都是他引进译介的。所以,我们当年虽然打交道不多,但是确实是朋友,

我也不否认他做过的贡献。

刘小枫转向是骨子里的士大夫情结作怪

袁训会:有学者分析说,近些年来,他受施密特的影响太大了。

邓晓芒:受谁的影响都可以,但是我觉得问题根源还在于,刘小枫骨子里那股士大夫情结太

重。中国的士大夫素来离不开政治,最后都要走上从政的道路,但要想取得一定的政治地位,他

就必须借助某种政治力量才能上位。而且,这些士大夫最骨子里的东西就是辅佐帝王安邦治国,

当帝王师,我想,也正是这个因素使得刘小枫能接受施密特吧。从学理上来讲,施密特其实是没

有多少真东西的,他只是代表了一种学术倾向,作为一个纳粹法学家,他最重要的倾向是把哲学

归结为政治学,进而充当政治工具。当然,在德国,这套东西多少还是有些学理的,拿到中国来

一说,它很自然地就成为了为“阶级斗争”辩护的一种学说了,进而演化成帝王之术。

袁训会: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施密特搞的那一套东西同中国文化大革命时候的阶级斗争理

论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可以用施密特的相关理论来论证文化大革命的合理性,但另外一

些学者指出,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邓晓芒:不是一回事,但是刘小枫把它搞成了一回事,因为纳粹哲学家还是有他的学理的,

不管是希特勒、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主义,它都有一套系统的理论。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区别,

中国人不讲什么理论,一搞就完全是政治工具,西方人还不是这样。海德格尔也曾经为纳粹服务,

但是海德格尔的理论是非常深的。施密特虽然被定性为纳粹哲学家,但是他肯定是有他的学理的,

Page 44: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44

但是中国人把他引进来,就把那个学理全部撇开了,他们所做的仅仅是把他的政治倾向引进来为

我所用。而且中国知识人历来就是如此,从严复翻译《天演论》开始,其实赫胥黎的《进化论与

伦理学》有着很深的哲学学理,但严复在翻译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全部删掉,仅仅保留了那些能够

为我所用的观点。他所谓的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他自己首先就没做到信,他翻译的时候就

有选择,而且有歪曲和引导。刘小枫更是免不了,中国这些五四以来甚至于以前的介绍西学的人

总是想把西方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摆脱不了这个传统情结。所以,刘小枫的转向也好,提出国

父论也罢,我觉得主要还是他的士大夫情结在作怪。我早就说了,他根本不是什么基督徒,尽管

他入了基督教,也拿了神学博士,但他至多只算得上一段时间的“文化基督徒”,不是正儿八经

的基督徒。

《天演论》 严复 《进化论与伦理学》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袁训会:针对刘小枫的这种转向,不少学者表示了担忧,认为他引进并且演绎施密特的那套

理论,是一种极端的国家主义理论,他们将之视作一种极右理论,而在国内与之对应的还有另一

股极左思潮,他们认为,这两股思潮对中国而言都是极其危险的,您又怎么评判这种观点?

邓晓芒:当然这些概念都不是很准确,但是指出的问题大体上是对的。

Page 45: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45

文革虽然是极左造成的,但是现在为文革翻案就有极右之嫌,因为这种观点主张回到文革,

并不是真要搞社会主义,主要是着眼于那种威权统治和对最高领袖的盲从,和当年的纳粹差不多。

西方是肉吃腻了要减肥 中国则是饭都吃不饱

袁训会:在国内,与刘小枫一样,在诠释国家主义这块有着异曲同工的另一种思潮,我觉得

应该是以汪晖等人为代表的所谓“新左派”,虽然这两者研究的旨趣和和具体的研究对象可能有

些区别,但是最后达到的现实效果是极其类似的。而且,我注意到,他们的学术作品都比较生涩,

一般人很难读得懂。

邓晓芒:他们打的是都学问派这面旗帜,包括刘小枫,他的文章开口就是“你们要讲学理”,

他们就是用学理这种东西来唬人,我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给他们清理。90年代,我读汪晖的一本书,当时就想写一篇文章去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刘小枫一样,汪晖的论述也是处处是

漏洞,仔细辨析的话,是没什么学理可言的,思维逻辑也是不清晰的,他只不过是堆砌了很多新

学术名词,用这些名词唬人,搞得他好像很有学理似的,但实际上大多是些情绪化的表达,是经

不起仔细推敲的。无奈,我没有太多时间来做这个清理工作,而且汪晖的书很厚,我逐一清理,

时间成本上太划不来了。

袁训会:但汪晖在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力。

邓晓芒:这是因为汪晖的学术主张同国际上近些年出现的后现代思潮比较吻合。确实,就某

些西方国家而言,这些年来理性主义开暴露出某种片面性甚至弊病,于是,这些国家的部分学者

对照本国国情,开始对启蒙、理性等传统价值理念进行反思,认为什么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是

理性主义,还有本质主义都过时了,当今社会需要做的是回到一种原始的混沌的不下定义的状态。

汪晖对中国问题的解读和发声,恰恰迎合了西方的这股新思潮,但这显然是一种文化错位。现在

总有那样一种声音,认为启蒙、理性这些都是西方不要了的东西,是西方丢弃掉的东西。也许某

种程度上,事实确乎如此,但我要说,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启蒙和理性仍旧是我们最需要的。

西方国家是在启蒙和理性已经成体系,并且在现实中形成了一种制度后,他们在此基础上去反思

这种制度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对于西方社会而言,这个工作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样做可以促使

这个制度更加完善。但中国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根本还没有建成体系性的启蒙和理性,制度更

是谈不上,我们没有这些东西,有什么本钱学人家去搞后现代呢?我最近出了一本《启蒙的进化》,

在书中,关于启蒙,我的观点是启蒙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启蒙需要一点一点往前

汪晖(1959 年 10 月-),江苏扬州人,中国大陆著名学者,被认为是

“新左派”(中国当下语境意义)领袖。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

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

Page 46: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46

推,正如福柯所理解的那样,启蒙是一种哲学的进取方式。

在西方,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种表达,而且是在整个体系已经固化,想动摇也动摇不了这个

前提下,后现代思潮再怎么高谈阔论都没关系。汪晖这套东西,他拿到外国去说,我也没意见,

但是拿到中国来说,我就觉得很荒谬,因为中国和西方国家面对的问题根本不一样嘛!人家是吃

肉已经吃腻了,减肥,我们这些贫农,这些打工的,连饭都没有吃,连馒头都吃不上,他却说要

减肥,这不是搞错了对象吗?所以,他们这一套忽悠,完全是挟洋以自重,是不切实际的。人家

说我是西方派,我哪里是西方派啊,汪晖他们才是真正的西方派,挟洋自重的西方派,适合于住

在西方,却偏要在中国发言。

袁训会:汪晖的受重视,是不是跟一些西方学者也有关系?

邓晓芒:在西方,一些很有影响的学者,也会用中国的例子来为西方的后现代弊病作证,比

如桑德尔就拼命的夸中国,说中国搞得如何如何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理性的启蒙的弊病。这显

然也是搞错了。连李泽厚都不同意桑德尔的那些东西。当然也不能说他讲得完全没道理,桑德尔

的理论放在西方国家的当下背景下还是有点道理的,而且他是比较先锋比较激进的,对西方现实

也是有实实在在的触动的。但对中国就完全是一种误读。

中国的自由主义仍旧很不成熟

袁训会:但是,实际上不管是刘小枫还是汪晖为代表的新左派,他们的观点不仅更能为官方

所认可和接受,而且在民间舆论场也得到了高度的认同,相反,在整个 21世纪,中国的自由主义却是逐步式微的,您觉得,这其中因由又是什么?

邓晓芒:我觉得这不奇怪,中国作为一个皇权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国家的绝大

多数民众都摆脱不了这种皇权主义的影响,天天巴望一个青天大老爷来为自己主持公道,上访等

行为都是这种表现。

另一点就是中国自由主义本身还不成熟,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包括很多很有名的而且表现得很

坚决、甚至有点悲壮的自由主义者,他们的自由主义思想都不是很成熟,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中

国传统的一般思想--叛逆思想这个层次上;他们继承的是从老庄到魏晋名士(像竹林七贤)再到明清异端的叛逆传统。但是,这个传统跟自由主义中间是有一层隔膜的,并不不能等同于自由主

义。我经常谈到这个问题,包括鲁迅,鲁迅应该算自由主义的一杆旗帜了,但是鲁迅自己承认受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

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

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

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Page 47: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47

到老庄影响,而且他特别欣赏民间的叛逆,欣赏历史上那些为民请命的人物,当然,也不是说不

能不欣赏,因为在一个专制社会,能反抗总比不反抗要好。但是,另一方面,鲁迅的思想也已经

开始跳脱出这个框框,他的作品中闪现了不少更高层次的自由主义思想,但鲁迅毕竟不是哲学家,

他并没有对这些思想做一个澄清。

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澄清自由主义的一些原理,梳理像独立人格、人权、民主这样一些概

念,逐一澄清,继而同以往对自由主义的误解和附会划清界限。当然,划清界限也不是说传统的

那些东西都要不得,而且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要想自己的身上完全没有传统留下的烙印,那也

是不可能的,拿我个人来讲,我就认为自己也承袭了中国传统中的那种叛逆精神。但尽管这样,

我还是想把传统里边的这部分同真正的自由主义原理划清,虽然中国人一时半会还不见得能够身

体力行地去做到自由主义的一些要求,但这些原理必须作为自由主义的标准竖起来。遗憾的是,

在很多号称自由主义者的人那儿,这个标准都还没有建立起来,因为他们还是没有深入到西方文

化的根源,没有搞清楚自由主义的来龙去脉,以及与之相关的像人权、民主和法治等理论的真正

原意,他们都没有下足够的功夫。所以,他们在骨子里抵挡不了来自其他思潮的批评。:

一些自由主义者想搞宪政,但是当他们面对毛派的攻势时,却怎么也招架不住,因为毛派是

中国土生土长的一套东西,它会显得更加振振有词。比如,拿平等来讲,毛派也讲平等,但这个

平等跟西方自由主义原理里边讲的平等观该怎样区分,自由主义学者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就远远不

够。像刘小枫的文章里,就提出毛泽东搞文革是要追求平等,我认为根本就不是什么平等。为什

么不是平等?这在我的文章里边早就做过解释,但现在像这样的工作,做的人还是太少了。

平等和自由并不必然是分开的

袁训会:您为什么说毛泽东在文革的时候搞的就不是平等呢?

邓晓芒:平等是建立在一种哲学观之上的人格理论,它不是简单地平分财产,更不是说,一

个人原来地位比另一个人高,然后地位低的人去打倒地位高的人,甚至还要踏上一只脚,于是就

“扯平了”。换言之,如果不是为了追求一种人格上的平等,那争取这个平等的过程,我们说它

是反抗也好,报复也罢,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平等,而只是“翻烧饼”,也就是交替着做主人和奴

隶。文革中的阶级斗争逻辑正是如此,原来地主、资本家对工人、贫农不平等,现在轮到工人农

民对前者不平等了,咱们“翻身做主人”了,这样就扯平了,很多人理解的毛式平等是这种心理,

但这能叫平等吗?显然不能。这样永远也不能理解什么叫做平等。

什么才是平等,我认为,平等和自由是分不开的。有一种观点说,新左派强调平等,自由主

义却只讲自由,这是完全不懂得自由主义原理的外行话,以为平等和自由可以分开。我们说,尽

管自由和平等的表现形式可能不一样,但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没有自由就没有

平等,没有真正的平等也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平等只能是自由人的平等。

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真正尽到启蒙的责任

袁训会:据我所知,自由主义的理论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比毛左和新左都要早,而且是

早很多。这一思潮自从被引进中国后,虽然会有一些演变,但总体感觉,它始终还是尝试着在中

国进行启蒙,而一直都没能成为参与政治的主导力量。

Page 48: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48

邓晓芒:这个恐怕还要很长的时间。我觉得主要还是由中国社会发展的滞后所导致的,中国

很多民众的思想水平仍然停留在几千年以前或者是文革时期,没有什么长进。当然,民众没长进

的一个原因是知识分子没有长进,他们没有把自由主义的真谛说清楚,没有真正尽到启蒙的责任。

作为知识分子来讲,当务之急应当是把启蒙的一些道理,包括普世价值的一些原理原原本本

地搞清楚,然后写到自己的文章中,贯彻到自己的言行中,让民众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受到感染和

熏陶,进而超出数千年以来形成的思想局限。我认为,现在这个时机已经到来了,所以我才讲“第

三次启蒙”,因为虽然老百姓的思想里边还会有不少困惑和冲突,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结构

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以上访为例,到了今天,中国的老百姓为什么还是选择这样一种古老的方

式来维护新的权利,解决新的问题呢?实际上,通过这种类似于拦御驾式的上访是维不了权、解

决不了问题的,毕竟现在的情况,已经跟 49年以前农村里边的那种乡绅社会很不同了。

传统的熟人社会里边,官府机构平白无故整死一个人,他所生活的那个宗族里边的人根本就

没法容忍,整个乡里很快就会闹起来。现在则完全不同了,现在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原子,而个

体被整死后,他根本就没地方告,也不会有人替他说话,不如踩死一只蚂蚁。但是,也不要因此

而灰心,不要以为是个体就对抗不了,该维护的权利还是要尽力去维护。但显然,在这方面,知

识分子所做的启蒙工作和理论准备是很不够的,有些领域,甚至根本就没有做。

当然,这也是第三世界国家搞民主的一个通病,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由于前期的启蒙不到位,

由于缺乏理论准备,即使是实现了自由民主,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比如泰国的问题,再比如,

台湾这次学生闹事的问题,都属于不成熟,启蒙、民主观念都不成熟,上街的学生每个人都以为

自己就可以代表人民,因此就可以闹事,就可以怎么样,一身正气,不懂得妥协。虽然他们很可

爱,站在立法院讲台上面,觉得自己已经能够掌控天下了,实际上言行是很幼稚的。

袁训会:甚至宣称自己是国民党和民进党之外的第三股势力。

邓晓芒:虽然学生们的诉求可能是有道理的,但是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必须遵照一套程序,

而这套程序远不是纸上的规定所能确立的,它需要一种大家都认同的观念作为支撑,遗憾的是,

我们仍然没有形成这种观念。

相比台湾,泰国就更离谱了,他们是红衫军闹完黄衫军闹,黄衫军闹完红衫军闹,闹个没完

没了。红衫军代表底层,黄衫军相对有钱,于是,在黄衫军那儿,上街的理由就是他们纳税多,

政权应该是他们说了算,反对普选。这哪是什么启蒙和民主的观念啊?那谁钱多谁就上台,这跟

传统意义上的买官卖官有什么区别?太荒唐了。这只能说明,泰国在进行民主选举之前,知识分

子做的启蒙工作太不到位了,甚至可以说在泰国,根本就没有进行什么像样的启蒙。

泰国红衫军

泰国黄衫军

Page 49: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49

长远而言 文化心理层面的改变才是根本

袁训会: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关于“公知”的问题,如果从价值取向来判断的话,应当说

这个群体中还是偏自由主义的人更多一些,相信您肯定也注意到了,“公知”这个词现在已经被

污名化得不成样子了,当然,这里边除了一些政治因素以外,“公知”群体本身也确实存在不少

问题,比如他们在谈论问题的时候仍旧乐于“喊口号”、“扣帽子”。

邓晓芒:你说的这些都客观存在,但我觉得有些事情还是要有人去做的,包括像贺卫方他们

针对现实中的司法不公发声,就是应该的,而且我也很佩服他们,觉得他们干的很多事情是不错

的。但是,我更着重于更深层次的东西,我觉得针对现实发声固然是需要的,但是就长远的角度

而言,恐怕文化心理层面的东西才是最根本的。

所以,我把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这方面,也就是研究中国人内心的那种思维模式。我认为,

这个思维模式是不自觉的,可以称之为集体无意识,不管一个人是左派还是右派,是官僚还是公

知,某种程度上都存在思维模式的问题,我认为,是时候把这个东西拿出来好好检讨一下了。然

后,慢慢地将之扩展开来,通过文化讨论等方式,进而提炼出更高层次的理论,再去影响一般的

知识分子,最后逐步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这样做才可能有效果。

今天的中国,就经济层面而言,虽然遭遇了诸如国进民退等方面的阻力,但总体而言,市场

化仍旧是改变不了的必然趋势。我前面讲的事情,同这样一个经济基础和发展趋势是相适应的,

我们有必要营造一个符合经济市场化方向的意识形态,包括相应的文化心理基础,而国民性改造

就是第一步。

我们说,鲁迅虽然看到了国民性改造的必要性,但是他无处着手,因为单从文学方面入手,

是触动不了根本的,当然,也会起到一些效果,比如我们就受了不少鲁迅作品的启发,但是,要

去真正触动这个社会的深层肌理,还是得从头做起,鲁迅先生只是给我们指了一个方向。

传统中的“痞子文化”对当下影响深远

袁训会:您刚才了花了不少时间在聊国民性改造方面的理论工作,其中几次提到传统因素对

中国人国民性养成的影响,但我以为,现在来讲,这个传统因素可能至少有这么两种,一种当然

是长期皇权专制社会延续下来的被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这么个东西,另一种则是由执政党建政以

来,引入的列宁斯大林主义传统。当然,某种程度上后者同前者既有结合又有冲突,而在我看来,

这两个传统对中国人往前走都是非常大的思想障碍。我不知道,我的上述说法是否准确?

邓晓芒:我更倾向于把这两个传统看作是一个传统的两种方式,也就是说,我认为,共产党

打天下基本上是农民起义传统的延续,当然,对于过去是否存在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起义这回事,

秦晖已经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但在这儿,我暂且还用农民起义这个说法,这个传统说的是什么呢,

就是利用底层的力量,包括流氓无产者、游民这些人来推翻一个政权,继而达到改朝换代的目标。

起义成功,新王朝建立最早的几代掌权的人还比较清廉,当然也有很快就堕落了的,甚至于

有的还没有掌权就开始堕落了,比如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但是总的来看,中国的造反派一旦坐稳

了龙廷,他最开始会依照已有的历史经验,懂得“民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因此,他

与民休息。也叫做“让步政策”,就是地主阶级或官府对农民的让步。这个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

Page 50: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50

东西,让步政策是在一个王朝初期营造的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始终是一种底层文化,始终没有

上升到上层,贵族文化还没有形成。这种文化很朴素,很廉洁,但是层次很低,它只着眼于老百

姓的温饱。我们现在也很强调“民生”,其实民生的要求真的很可怜,就是能吃饱饭,在更高层

次的文化上就没什么要求了。

而一旦这个王朝到了腐败甚至于倒台的时候,它的腐败往往出现在上层,像《红楼梦》里面

描述的那种情况就是大厦将倾,也就是将要崩溃了,但往往也是在那个时候,一个朝代的文化也

发展到了最成熟的地步。但是大厦一倾覆,这个文化也就到头了。所以,中国文化一般来说有两

种,一个是农民起义,最开始把那些腐朽的都搞掉,摧枯拉朽,项羽打进咸阳,先把阿房宫烧了,

最开始总是破坏性的,以破坏为快,破坏以后,他也不考虑什么建设,也不要什么建设,坐稳了

江山就可以了。这是一种。再一种就是发展到成熟的时候就走向了腐败,我把它称作腐熟,就像

《红楼梦》里边描述的那样。

中国 49年以后的情况似乎一直保存在早期农民起义的没有文化的状态,痞子文化状态,痞子运动搞成功了,坐了龙廷,一切文化都可以不要,为了装门面,可以搞一些,挽留文化人等等,

把你供起来,也是为了继续巩固政权。政权一旦巩固了,就拿起了砍刀。虽然我们用了很多马恩

列斯话语和体制,但骨子里还是农民起义的那一套痞子文化,也就是不要文化。这个时候,最得

益的就是那些大老粗,因为没有文化是最好的,越是有文化的单位就越搞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去管。

毛泽东搞“文革”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袁训会:所以毛主席才会说知识越多越反动。

邓晓芒:对,这种不要文化的传统,到了中共执政,后来就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很多人说

毛泽东发动文革是在摧毁中国文化,其实不全是,毛只不过是继承了法家的东西。但是,法家的

东西在一个王朝初期要稳定的时候,要称霸的时候派得上用场,毛主导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不要高

层次的文化,这也正是它与法家相通之处。而一个王朝到了成熟的时候,光靠法家是靠不住的,

因为王朝形成了新的贵族阶层,也就形成了相应的贵族文化、上流社会,这就与法家的那些做法

脱节了。

我们讲中国文化,往往只着眼于上流文化这一块,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诸如礼义廉耻、琴

棋书画那套东西,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上层文化,是在王朝相对成熟的时候出现的。我始终认为,

不能说因为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受苏联的影响,就说已经把中国文化全部丢弃了,这样看问题,

太表面化了。恰恰中共继承了中国文化的另一层内核,那就是法家理论以及农民起义的那一套原

理,比如说当年搞人民公社,毛泽东举的是张角搞五斗米道的例子,吃饭不要钱。其实这就是一

种底层的平均主义,不要什么高层文化,甚至不要识字,认为不认字的人品德是最好的。

因为毛泽东早早就觉察到,只要有了高层次的文化,就会生出诸如腐败那样的问题来,应当

说,在这一点上,他还是看得很准的。因为从历史惯性来讲,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每一个获得政

权的王朝,只要他的政权稳固了,就必然会走向腐败。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猜想做一件几千

年来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做不了的事。那么,怎样才能把腐败扼杀在摇篮里呢,毛的经验就是保持

延安精神、保持井冈山精神、保持农民的痞子文化精神。这就造成了所谓的浩劫,实际上它恰恰

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而绝对不是什么断裂。支撑他的理念是“天下”还没有完全打下来,

还有帝修反,所以要坚持打天下时期的那股革命精神。

Page 51: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51

袁训会:也就是说,其实,中国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基因,毛为代表的早期中共只是继承了法

家这一脉。

邓晓芒:毛也继承了儒家,所以四个“伟大”中,他只要一个“伟大的导师”,因为导师就

意味着他是真正的“君师合一”的圣贤。虽然他本人对儒家的“忠孝观”不屑一顾,但在实际的

政治操作中,他恰恰利用的是这个东西,所以才会把底层的老百姓打造成人人都有一颗崇拜毛主

席的红心,忠心。

现在说,反腐要动真格,但我要告诉你,哪一回不是动真格,毛泽东还不够动真格?文化革

命都发动起来了,还不够动真格?毛那么大面积地反腐,搞了那么多官,问题仍旧没解决;更何

况现在的官比那时候更腐败,哪能搞得下去?当然,也不是说,反腐一点效果都没有,毕竟,做

总比不做强,而且反腐能够把问题揭开,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将问题看得更清楚。

“文化决定论”就是一顶帽子

袁训会:如前所述,您这些年主张做的主要工作是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思想启蒙,而

且一直强调中国文化传统对现下体制的影响,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某种程度上像是一种文化

决定论。

邓晓芒:这就是一顶帽子,只要强调什么东西很重要,他就说你是什么决定论。我当然不否

定其他因素的作用,但我只是说进行思想启蒙的作用更大一些,更深层次一些,影响更长远一些。

否则就算建立了宪政民主,也搞不好,最后就会弄成泰国那样,甚至更糟糕。伊朗号称也搞投票,

搞选举,但你能说伊朗是民主国家吗?

中国文化的好处必须在启蒙到普及的基础上才能显现

袁训会:但如果说现在这一切都是文化造成的,台湾跟我们可是同源同种啊。

邓晓芒:所以,我说不是人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别忘了,台湾经历了日本殖民的阶段,

即便是蒋介石治下的台湾,尽管同美国有冲突、有矛盾,但在文化上,对美国还是完全崇拜的,

比如台湾的大学实行的就完全是美国模式,美式大学里边教育出来的,他们的思维模式就有很大

的转变。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台湾的土改比较成功,很快就实现了资本主义,这一点也在一定

程度上重塑了台湾人的文化心理。

国民党在台湾搞土改

力促 耕者有其田

Page 52: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52

我曾经讲过这么一个观点,那就是,不能说中国文化不是好东西,但中国文化的好处必须在

启蒙也就是普世价值得到普及的基础上,才能够显现,也才能进一步发展。在这方面,台湾就是

成功的典型,日本、韩国也是,它们都是在普世价值已经占据制度性的制高点前提下,作为多元

文化中的一元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得特别好,因为它有传统的根基在那儿,这一点比基督教文

化以及其他什么文化都要有优势。我对台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这块了解不多,总体感受就是

他们在保留“礼义廉耻”这块比大陆做得好很多。

袁训会:蒋介石在的时候就特别强调“礼义廉耻”。

邓晓芒:蒋介石既是儒家的信徒,又是基督徒,这对文化的传承和融合是一个有利因素。我

在台湾佛光大学讲课,碰到一个工友,他都很讲礼仪,见到我,远远地就鞠一个 90度的躬,可是我在那一刻竟然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回应,手足无措。因为我完全没想到,在台湾会有一个工友

给我鞠躬,那么有礼貌,这在以往的工作中从未经历过。还有一个大老板,做罐头的,说是一定

要请我喝一次酒,喝金门高粱,酒桌上还有几个教授,他们敬酒的那套礼数在我们这早已失传了,

我们就没有受过那种训练。

袁训会: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村,吃饭喝酒的时还是会讲究一些礼仪的,包括座次等等。

邓晓芒:就这事,我还专门请教过老先生,我说当人家 90度鞠躬的时候我怎么办,他说你应该跨上两步把他扶起来。我们没有那个习惯,这个不是因为我们把传统文化丢了,而是因为我

们继承了传统文化中最底层的那种也算是文化,一种大老粗的文化。

别人走的路好,你就得学着走

袁训会:当然,如您所说,自由主义目前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概念厘清。

我也不否认做理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我个人不看好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因为我

觉得这股思潮在主流意识形态那儿是不受待见的。

邓晓芒:现在很糟糕,因为很多事情都跟既得利益集团捆在一起了,想动都动不了,而 80年代胡赵体制还有松动的可能。因为,80年代还没有形成那么多利益集团,而共产党本身以及它的高层都在反省党文化本身的弊病,整个社会的文化也有一种向上层文化提升的取向。在传统

的上层文化那儿,党其实是一个贬义词,像孔子就讲“君子不党”,后来又说结党营私,都是贬

义的,传统道德范畴中,一个有修养的人是游离于“党”之外的。

但另一方面,“党”在底层却是个褒义词,在底层就是我们要组织起来,要跟他们干,就是

黑社会那一套哥们义气,就是江湖,而江湖就有门派,有党。但是在 80年代,已经开始提中共要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化了,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党现在已经没有组织起来跟强权对抗的意义

了,而它作为底层文化的弊病暴露出来了,在很多高层看来,党已经走向尚黑--黑社会的歧途上去了。

80年代,中共曾一度想走出这个困境,主张儒道,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化的普世价值,想走上一条相对高层的路,但后来发生的事情你都知道,它错过了历史机遇,没有走出来。所以,我说

中国的转型仍旧困难重重,我预计恐怕还得一百年吧。

Page 53: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53

袁训会:您说的一百年走出来,这个“走出来”是指什么?

邓晓芒:那就是别的国家已经探索出来的那条路啊,我们终究还是要踏上这条正轨的。自己

走的路和别人不同,这没什么可骄傲的,相反,别人走的路好,你就得学着走,当然,不可能原

原本本地走,保留自身特色也无可厚非。

尽管走上这条路的,也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取得成功,但它终究是人类的发展方向,而且一

旦走上这条路,不管成功与否,都是很难退回去的,印度、埃及、俄罗斯都退不回去了。不能因

为你走得不好,摔跤了,就说是路不好。

袁训会:您所说的“一百年”是指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真正的正常化或者说现代化,还是其他?

邓晓芒:这当然不是我的标准,我的标准是中国人要意识到自己是个人,从文化心理上意识

到自己有独立人格,这个恐怕比国家正常后还要远一点,它至少要具备下边这么几个条件:

首先,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这就需要把权贵资本主义彻底改掉,然后中国人的文

化心理才会慢慢地适应正常的市场经济和它的发展。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中国人到外国去,

实际也就适应了人家那里的规矩,也要不了多长时间,只要你的法制健全,你能够正常运作,政

策和法律给人的预期就是,诚信就能挣钱养活自己,搞歪门邪道就会亏本,就会倾家荡产。诚实

劳动、诚信发财,这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孟教导也是相符合的。但是市场经济这一套规则要在

中国真正建立起来,还不光是目前的既得利益阻碍,将来还有体制上和观念上的障碍要突破,所

以我估计中国人的思维真要转过来,可能还要一百年。而且你看现在的教育,教出来的这些学生

仍然是那种不开窍的,被洗脑了的,首先这个东西要改,这个东西五十年能不能改得了或者三十

年,然后再培养出新一代人来。

中国不能没有公共知识分子

袁训会:也就是说,这个烙印可能要几代人慢慢地去掉。

邓晓芒:所以,对于现下体制内对一些浅层次方面的改革,我抱以比较悲观的期望。另一方

面,我觉得知识分子能够做的就是从深层次去思考厘清一些问题,但这与外部大环境也是相辅相

成的,如果外在控制方面没有一些人去争取一些权利,知识分子研究出的那些东西,官方直接给

封杀了,相应的理论也就没可能产生影响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知识分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社会怎么能没有公众知识分子呢?公

共知识分子就是游离在体制外的知识分子,独立知识分子,或者说不受收买、不受控制、能自由

发展的这些知识分子,怎么能够对其进行污名化呢?这说明中国民众的观念还是陈旧的,总认为

跟政府过不去的人不是好人。

当年我研究康德,康德提出不可知论,他对于世事的看法、国家的看法、权力的看法跟我们

今天差不多,而且他认为不光公共知识分子,包括一般的人也不该用暴力去抗拒暴力,他认为推

翻不正义政府的行为本身也是不正义的。在康德那儿,民众应该保留的唯一权利就是言论自由,

教科书上说他的这种观点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现在看起来,这种软弱性其实是有他的

Page 54: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54

道理,因为他追求的是超越意义上的正义,任何人都不能代表正义,不管是英国革命、法国革命,

还是尼德兰革命,都不能代表正义,因为革命成功后,新的世俗政权在上台的那一刻就不再完全

代表正义了。

但是,被统治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正义的标准去要求和批评政府,这就是康德说的唯一权

利--言论。现代社会,人的政治本性要求他们必须组成国家,国家的命令也是每一个国民应当服从的。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民众和国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各自出于自身利益展开斗争,而

只有言论是可以把那种理想性的原则拿来作为标准,能够要求世俗的国家也好,人民也好,都要

以此为标准来改善自己,于是历史就会慢慢的前进。

康德提出的这个观点非常有意思。我最近还写了一篇文章,康德主张不要抗拒暴力,但是他

又不悲观,他认为历史肯定会越来越文明,他最高的世俗理想是走向民主、共和,甚至于包括国

际的理想--永久和平,某种程度来说,今天的欧盟不就是永久和平吗。

袁训会:“永久和平说”认为民主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几率很小。

邓晓芒:对,今天如果有人说法国和德国会打仗,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他们已经相安无

事几十年了,原来却是夙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康德是很有预见的,是非常了不起的。

袁训会:但康德这么说也容易被人批评,是不是过于浪漫化了。

邓晓芒:所有人都批评他,后来黑格尔也批评他,黑格尔说永久和平是不可能的,战争是必

要的,战争可以使人类保持活力,没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这种观点比康德更加过时。

不能因为中国人不信基督 就不往前走

袁训会:刚才我们聊了不少传统因素,但我注意到,其实普世价值的这一套理念,很多直接

来源于基督教,而中国人素来是不信基督的。我的问题是,作为从外来信仰中诞生的价值理念,

想要在中国落地生根,是不是难度更大?

邓晓芒:我觉得中国人缺乏基督教的维度,可能会慢一些,但是不能因此就不往前走。基督

教的有利条件在于,上帝代表绝对正义,于是他们对于正义这个价值就有一种神圣感。反之,中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

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

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其一生深居简

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 1804 年去世为止,

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主要作品有《纯粹理性批判》、《永久和平论》、《自然通史和天体论》、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

Page 55: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55

国人对正义是没有神圣感的,中国人最推崇的道德是孝顺、老实,忠厚,厚道,这是中国人最推

崇的,但是不太讲正义。和稀泥的人是最厚道的,容易变成伪善, 一种不自觉的伪善,我把它

称之为“体制性的伪善”。很多人都不服气,老是跟我争。

正是因为中国缺乏基督教这个文化基因,所以建立一种把正义塑造成最高价值的法治,在中

国人看来是不可设想的。因为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首先就是不正义的,是讲等级的,儒家就讲爱有

差等,而且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等级体制,一个人怎么能跟他的父亲平等呢?他连跟兄长平等都不

行。有了等级,就要讲服从,也就带来了不公平了,而公平就是正义的一个重要意涵。西方国家

小孩子,几岁的时候就有公平意识,遇到不公平之事他会发出抗议:“这不公平!”中国人则不讲

这些,只讲忍耐、“顾大局”。所以,我说中国要想建立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法治是比较难的。

但信仰的影响也不是绝对因素,因为传统的中国体制植根于自然经济和地方宗族,现在这个

东西显然已经被完全摧毁,再从里边去找根据是不现实的。

现在的根据只能从市场经济中去找,农民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选择进城,他必须要有一种新的

价值理念作为支撑,那就是公平。现在几乎所有的维权都是由于不公平导致的。不管他是不是出

于私心,选择维权就是因为他觉得不公平,其实有的人要求并不过分,那些要求过分的,政府不

理他,他也急,政府跟他说房子不拆了,他更急,因为他盖那个房子就是为了拆的。现在很多问

题的关键都是不公平,一公平,这些问题都不存在。老百姓想得便宜,政府不讲理,说拆就给拆

了,而且政府觉得自己是对的,你漫天要价,有的确实是漫天要价,有很多。

袁训会:大城市郊区的很多人就这样发了财。

邓晓芒:对,我老家长沙市郊区有个地叫﹡﹡大队,那儿的田地全部被征了,因为拆迁,那

些农民变得很富有,成天不干活,就赌博、嫖娼,每个月都要发上万块钱,到年终还要发好几万。

但是话说回来,这些农民之所以会变得如此不堪,还是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出路。在没有一个公平

的市场环境、没有很好的投资机会的情况下,拿那些拆迁的补偿款也不能做什么。可是如果有了

公平正义的原则,普世价值顺利通行的话,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都可以解决。

如果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真的能够进行彻底的改革,普世价值这一套理念能够有所推进的

话,我觉得反过来倒可以改良人们的文化心理,让他们逐渐树立起一种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这

一点今天台湾就已经具备了。我在台湾的时候,发现一旦出现不公平的事情,总会有人站出来说

话。有次我去商店买一个旅行包,130块,我觉得够便宜的了,随口问了句:“还能不能便宜点?”老板娘笑着说:“你觉得这个价贵吗?”我不好意思了,就买下了。那是一个讲公道的社会。

袁训会:但没有信仰维度的支撑,我们在实践中会不会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

邓晓芒:肯定跟西方人是不太一样的,因为我们的后面没有信仰支撑,我们的公平、正义这

些东西不是一种神圣的价值,而是一种实用价值,即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正常运转。这可能

会带来一些弊病。

但也不见得全是坏事,因为西方的宗教总归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伊斯兰教徒就会反感

基督教,认为你宣扬的这一套理念是你的上帝正义,而我和你不一样,我信仰的是真主,这样自

然就会有教派冲突,在中国就不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它有另一种好处。但是有一个交叉点,

Page 56: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56

就是西方在上帝正义之下建立起来一种世俗的正义,跟我们在没有上帝正义的世俗生活中形成的

一种世俗正义在这方面可以交叉,它有它的长处我们有我们的长处,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向它

学的,是它建立起来的。

袁训会:今天聊了不少启蒙的话题,也有人说,现在的问题与其说是应该启蒙老百姓,还不

如先把那些管理老百姓的官员给启蒙了。

邓晓芒:对,还要给知识分子启蒙。康德意义上的启蒙也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因为普通民众

压根看不懂,他就是发表出来给这些知识界的人看的。也不说是我给你启蒙,只是交流心得、交

流思想,这就是一种互相启蒙。这是一个前提,知识精英都还停留在蒙昧中,谈何启蒙?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把政治和教育混为一谈

袁训会:说到这儿,我想起前段时间读余英时老师的一篇文章,他说中国转一个身很难,在

那篇文章中,他认为最终的解决之道可能还是要集中到倡导法治这一块来。我不知道您怎么看?

邓晓芒:目前我觉得最紧急的是从教育体制入手。最近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卸任,做了一

个比较有意思的讲话,在讲话中他揭示了一些教育中的弊病,以及自己的诸多无可奈何,现在是

人人都无从着手,无力改变。

所以,我曾经说过,教育改革的最佳时机在 80年代初期,因为那会是体制最不完善的时候。反倒是后来随着体制的逐渐完善,局面变得越来越糟糕。今天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很多是一

批听话而又心怀鬼胎的人,通过教育去磨掉人的锋芒,使得他们成为一个深谙处世之道的人。很

难想象,一个国家的教育会让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去学习那些毫无意义的东西,而且对于这一套

东西,相信的人也是越来越少。

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从小学就开始做一些改变的话,还仍旧实行的是原来那一

套教育方式的话,其他方面很难有让人满意的起色。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教育改革问题

也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教改的前提是政改,比如,在学校里取消政治课,开公民课,原来有人

还提出过大学里面要取消党委,这些显然不是教育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我在《中国教育的病根》那篇文章里指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政治和教育混为一谈,

古代就有皇帝是最高导师的传统,所有的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再就是伦理规

范中非常看重“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我们先不管天地,只消说君亲师一体,我认为,这就

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的死穴所在。■

Page 57: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57

特斯拉创始人刚刚发布了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决定QIBU (2014-06-18)

译者前言:

就在全世界注意力还都在世界杯开幕的时候,钢铁侠 ElonMusk又干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他正式宣布把 Tesla的所有专利全部开源共享!这意

味着世界上所有的车企和有想法的个人都可以使用他们的技术来制造电动车。

这个决定在长远来说对于全人类的生活环境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了这些一流的开源核心

电动车硬件技术。谷歌,苹果等互联网科技公司出 gCar,iCar真是非常有可能的。

Page 58: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58

这不但对于传统汽车制造是一场天翻地覆的革命,对于新能源和地球环境的意义更是无可估

量。他的视野已经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企业,国家,更是通过科技在为全人类服务。这才是一个真

正的全球科技领导者应该有的视野和作为。NicolasTesla如果地下有知,他也会为此感到骄傲的。

“Letthe future tell the truth, and evaluate each one according to his work andaccomplishments. The present is theirs; the future, for which I have reallyworked, is mine.”—

Nikola Tesla (1856-1943)

===============================

全文:

我们的专利属于你们

All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

文:ElonMusk 译:行摄侠

昨天,在我们公司 PaloAlto总部门口还竖立着一堵专利墙。但是今天,为了响应开源运动和发展电动车产业。我们

决定把这堵墙拆掉。

Page 59: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59

图:特斯拉门口的专利墙

我们当初创立特斯拉就是为了促进可持续运输工具的发展。虽然我们造出了激动人心的全新

电动汽车,但是如果我们随后设立起一系列专利壁垒防止后来者加入,那我们就完全背离了当初

创立时的初衷。我们今后不会起诉任何善意使用我们技术的人。(注:恶意的山寨肯定还是不能

放过的,你懂的)

当年我创立第一家公司 Zip2的时候,我觉得专利是一个好东西,并且努力去申请许多。但是现在时代变了,专利的存在更保护了那些巨头,通过法律措施来让他们越来越富有,而并非真

正保护了那些创造者们。所以自从 Zip2之后,我意识到获得专利只不过是让你获得了一张可以打官司的彩票之后,我就尽可能不去申请专利了。(注:他的私人太空企业的 SpaceX的那些航天技术也是完全没申请专利,Elon当年说他的技术如果被抄袭也是那些巨头国家*你懂的*,所以就算被抄袭也完全没法去争取权利,所以索性放弃了。)

在特斯拉,我们起初比较担心那些汽车巨头们会抄袭我们的技术并用于商业制造,然后他们

会用他们的市场,销售,制造能力来打败我们。但我们发现我们完全错了。事实上,非常不幸的

事实却恰恰相反,电动车和新能源车对于巨头们来说几乎是忽略不计的,从销售来说连他们 1%的销售额都达不到。

那些车企巨头们最多也只是造了一些只能短途,而且数量不多的新能源车。还有一些更本就

完全没有造零排放车。

目前美国汽车年产 1亿辆,全球大概是 20亿辆。对于特斯拉来说完全没有办法能够迅速制造足够的电动车来解决碳排放问题。同时,这也意味着这个市场非常巨大。我们真正的那些竞争

者不是巨头们那些小打小闹的电动车产品,而是每天从他们工厂中产出的巨量汽油车。

我们相信特斯拉,其他电动车厂和整个世界都会从一个通用,能快速升级的科技平台中获得

获益。

科技领导力从来不是通过专利来实现的。而历史也反复证明了一家公司只有通过吸引和激发

世界上最有天赋工程师们的创造力才能保持领先,专利对于对抗竞争者只能起到很小的保护作

用。我们相信通过这次的专利开源行动,特斯拉不但不会被打败,反而会变得更强大。

Page 60: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60

图:墙上的特斯拉原稿

附:英文原稿

All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

Yesterday,there was a wall of Tesla patents in the lobby of our Palo Alto headquarters.That is no longer the case. They have been removed, in the spirit of the opensource movement,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

TeslaMotors was created to accelerate the advent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 If weclear a path to the creation of compelling electric vehicles, but then layintellectual property landmines behind us to inhibit others, we are acting in amanner contrary to that goal. Tesla will not initiate patent lawsuits againstanyone who, in good faith, wants to use our technology.

Page 61: Jifengshuxunno 359

声音

61

WhenI started out with my first company, Zip2, I thought patents were a good thingand worked hard to obtain them. And maybe they were good long ago, but too oftenthese days they serve merely to stifle progress, entrench the positions of giantcorporations and enrich those in the legal profession, rather than the actualinventors. After Zip2, when I realized that receiving a patent really just meantthat you bought a lottery ticket to a lawsuit, I avoided them wheneverpossible.

AtTesla, however, we felt compelled to create patents out of concern that the bigcar companies would copy our technology and then use their massivemanufacturing, sales and marketing power to overwhelm Tesla. We couldn’t havebeen more wrong. The unfortunate reality is the opposite: electric car programs(or programs for any vehicle that doesn’t burn hydrocarbons) at the majormanufacturers are small to non-existent, constituting an average of far lessthan 1% of their total vehicle sales.

Atbest, the large automakers are producing electric cars with limited range inlimited volume. Some produce no zero emission cars at all.

Giventhat annual new vehicle production is approaching 100 million per year and theglobal fleet is approximately 2 billion cars, it is impossible for Tesla tobuild electric cars fast enough to address the carbon crisis. By the same token,it means the market is enormous. Our true competition is not the small trickleof non-Tesla electric cars being produced, but rather the enormous flood ofgasoline cars pouring out of the world’s factories every day.

Webelieve that Tesla, other companies making electric cars, and the world wouldall benefit from a common, rapidly-evolving technology platform.

Technologyleadership is not defined by patents, which history has repeatedly shown to besmall protection indeed against a determined competitor, but rather by theability of a company to attract and motivate the world’s most talentedengineers. We believe that applying the open source philosophy to our patentswill strengthen rather than diminish Tesla’s position in this regard.■

Page 62: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62

评论美,是一个特别的问题

雪莉·邓恩:提高妇女地位,中国无人能敌

何帆:二十一世纪会更不平等么?

美,是一个特别的问题景凯旋 (2014-06-17)

在叔本华的美学理论中,“眩惑”(reizende)被视作美的娱乐化(石冲白将 reizende 译作“媚

美”,缪灵珠译作“妖媚”,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则译作“眩惑”)。在今天,艺术的娱乐化则

被称为“刻奇”(kitsch),这个词中文多译作“媚俗”,用来指称大众娱乐文化的庸俗品味。但

在那些重要的阐释者,如格林伯格、布洛赫和昆德拉等人的眼中,刻奇也是纳粹或苏联美学的特

征。这两个体制都非常重视艺术,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艺术家和作品。它们之所以依然有着很强

的感染力,是因为其浪漫理想表达了我们内心的某种渴望,尽管这两种美学其实是不相同的。这

种审美现象验证了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话,在全能国家,美是一个特别的问题。

格林伯格在《前卫与刻奇》中将刻奇视作艺术独立的对立面,以批判资本主义的大众艺术,

同时认为纳粹和苏联提倡大众文化,是为了使领袖与人民保持更紧密的联系。然而,这种提倡与

其说是为了迎合大众,不如说是为了引导大众。此文发表时的三十年代,正是这两种体制欣欣向

荣的时期,其文艺所表现出的宏大叙事、集体力量、英雄主义和充满激情的方向感,都给颓靡的

西方文化带来巨大冲击。浪漫主义发展到极致即是将政治艺术化,以一种集体精神使人超越自我,

因而真正代表这两种体制艺术的不是那些呆板的街头宣传画,而是约瑟夫?温俄伯、马雅可夫斯

基那些有天赋的诗歌,赫尔曼·隆斯、汉斯·格雷姆、恩斯特·荣格、高尔基、阿·托尔斯泰、

法捷耶夫、柯切托夫那些有感染力的小说,以及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维尔托夫《关于列

宁的三支歌》那些有艺术性的纪录影片。

Page 63: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63

从表面上看,这两部影片具有共同的特征,影片中只有两个角色:领袖与群众。它们的主题

都是宣扬英雄,即苏珊·桑塔格所说的“对群众服从英雄表示欣赏”。在这个主题下,两种美学

都喜欢追求宏伟场景和集体激情,以衬托领袖的伟大。一般来说,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意味着把

集体或个人视为中心,但在纳粹和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话语中,这两个概念却得根据尼采的“谁在

说话”来确定,体制所强调的集体主义的中心从来不是集体,而是集体之外的领袖,也只有领袖

才可以体现个人主义。在审美的意义上,领袖即是十九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艺作品中的那些个人

英雄,他们既热爱人类,同时又可怜人类。

《意志的胜利》记述了一九三四年的纳粹全国党代会,意在宣扬德国的崛起。导演里芬斯塔

尔采用移动拍摄、长焦镜头和航拍等技巧,拍摄下各种宏大场面:扛着铁锹的劳工阵线成员,手

捧丰收作物的农民,朝气蓬勃的青年团,步伐整齐的冲锋队、党卫军和国防军。影片开头,飞机

穿过云层,掠过纽伦堡的城市街道、沿街行进的人群,然后降落在机场。希特勒走出机舱,像救

世主从天而降。伴随着《霍斯特·威塞尔之歌》的管弦乐,欢呼声响彻云霄,千万只手臂举向空

中,预示着一个中心的树立。接下来的集会、游行,所有的焦点都朝向这个中心,而亿万群众只

是—道具。

《意志的胜利》

为了表现这个主题,影片中真正重要的摄影技巧只有仰拍与俯拍。对希特勒采用的是仰拍,

对群众采用的是俯拍。里芬斯塔尔是以希特勒的视角来俯视群众的渺小。影片后半部分展示了各

种检阅场面,游行方队在街道上扬着手臂正步行进,俯拍的效果使队伍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巨大的

方块在移动。正如苏珊?桑塔格在评价这部影片时所说:“法西斯美学产生于对控制、屈服的行为、

非凡努力以及忍受痛苦的着迷,它们赞同两种看似相反的状态,即自大狂和屈服。征服与被征服

的关系以典型的盛大庆典的形式表现出来:群众的大量聚集;将人变成物;物的倍增或复制;人群

集中在一个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具有无限个人魅力的领袖人物或力量周围。”影片中的《霍斯

特·威塞尔之歌》以作者的名字命名,年轻的冲锋队员威塞尔写下这首政治抒情诗时只有二十二

岁,他后来死于一场私人纠纷,戈培尔把他塑造成被敌人谋害的英雄,这首诗也被谱成歌曲,成

为纳粹最常用的进行曲。诗句虽然简单,却充满鼓动性,号召人们“高举旗帜!团结一心!”“千

百万人满怀希望注视着卐字旗”,“自由的日子和面包正在来到”,“军号最后一次吹响”。自由意

味着战胜饥饿和失业,旗帜和军号则是领袖召集队伍的象征,也是组成共同体的象征。这些诗句

都与影片宏伟向上的基调相一致。有意思的是,诗歌强调“最后一次”的紧迫感,却不解释为什

么是最后一次。

Page 64: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64

里芬斯塔尔喜欢神话、仪式的象征,喜欢展示强有力的男性健美身躯,体现出她对形式美的

偏爱。奥地利作家布洛赫在他那篇关于刻奇的著名文章中,也曾指出希特勒偏爱强有力和抒情的

艺术。换言之,纳粹艺术之所以是刻奇,就在于它重视外表胜过实质。按照布洛赫的观点,全部

艺术系统包含了伦理内容与艺术形式,前者是衡量后者的标准。一旦艺术作品失去其伦理内容,

以形式美来冒充全部艺术系统,便会造成伦理贬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将刻奇称作是“艺术

价值系统中的邪恶元素”。

在这篇写于三十年代的文章中,布洛赫还提到当时德语文学中流行的历史小说,把它视作文

学刻奇的代表,“它让人们逃入历史的牧歌中,在那儿既往的传统仍然有效。这种对更美好和更

安全世界的个人怀旧让我们明白历史研究和历史小说在今天复兴的原因,同时它也体现了进入刻

奇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任何对过去世界的怀旧都是‘美’的)。实际上,刻奇是抚慰这种怀旧情绪

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式”。布洛赫谈到的历史小说属于战前德国的“血与土”文学,在当时颇受

纳粹的欢迎。在希特勒看来,历史就是一个民族形成的过程,而历史小说强调日耳曼民族融合过

程中伟大人物的重要作用,可以在青年人心中唤起崇高的民族情感。

此类小说的代表是汉斯·弗里德里希·布龙克的《伟大的历程》,书中的男女主角可以说是

雅利安人的理想形象,他们对“纯洁”土地的向往与冒险,反映了纳粹德国对生存空间和雅利安

人至上的诉求。现代资本主义打破了传统的生活方式,面对被现代性腐蚀的世界,人们普遍产生

了不安全感,而此类历史小说的田园牧歌色彩则将读者从现实引入神话,以满足公众逃避残酷现

实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此类小说都会表现一个主题,历史是由孤独而强有力的个人创造的。就

像在《意志的胜利》中,里芬斯塔尔为了表现领袖人物的孤独,在影片中有两次对希特勒采用了

俯拍,一次是在兴登堡纪念碑祭奠,一次是党代会闭幕式。在俯瞰的长焦镜头下,希特勒被几位

亲信簇拥着走在群众中间,走向镜头远处的纳粹旗帜,其背影就好像在宣示易卜生的名言:“世

界上最强有力的人是最孤立的人。”

纳粹艺术的感染力很少表现在高尚的伦理,而是表现在情感、想象和幻觉的力量。纳粹装备

部长斯佩尔的狱中回忆最能表明这一审美观,那是一九三九年八月的一个夜晚,当时德国刚与苏

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正在成为世上最有力量的人。“我们与希特勒站在别墅的阳台上,

对罕见的自然奇观惊叹不已。奇异的北方强光穿过山谷,在传说中鬼魂出没的安德卜格投下一束

红光。此时头上的天空闪耀着彩虹的各种颜色。诸神的黄昏在最后一幕也不可能如此成功地上演。

同样的红光辉映着我们的脸庞和手臂。这景观在我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沉思情绪。希特勒突

然转向一位副官,说:‘看上去像是一大摊血。这一次如果没有暴力,我们就不会成功。’”斯佩

尔在回忆录中使用了奇异的群山、血色的夜空以及传说中的鬼魂等意象,来描写纳粹头目们的审

美震撼,这一心灵颤栗的实质正如弗里兰德?索尔所说,是一种“过

度的象征,装饰过度的背景,唤起神秘的气氛,唤起包含着死的

意象的神话和宗教,作为天启宣称,除了恐怖和黑夜外空无一物,

除非……除非这天启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引导人们通往不可抗拒

的破坏”。

恐怖与怜悯是悲剧的两个范畴,纳粹美学体现了古典神话所

寓意的这种毁灭。人与世界被盲目的命运所决定,制造出真正的

孤独和恐惧。美感产生于死亡,这是纳粹领袖们之所以偏爱死亡

意象的原因。戈培尔在悼念威塞尔时曾引用一位工人诗人的话:

“德国必须生存,即使我们必须死去。”在法斯宾德的电影《莉莉《莉莉玛莲》

Page 65: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65

玛莲》中,蓝色的歌曲映衬着红色的火焰,对于这首表现第三帝国美学的歌曲,导演引用戈培尔

的评价:“在死亡舞蹈之上的一首伤感的歌。”然而,一旦明白纳粹的残暴实质,他们的美学就会

呈现出本来面目,不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昭示,而是其意志和欲望的表现,是刻奇与空无一物的

结合。

布洛赫没有提到苏联艺术,按照他对刻奇即是伦理贬值的定义,他也不会认为苏联艺术是空

无一物。在表现新的伦理方面,苏联文艺是最正宗的代表。苏联艺术也展示领袖的中心地位,但

却着重表现领袖与群众的血肉关系。巧合的是,《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拍摄于《意志的胜利》的

同一年。导演维尔托夫是苏联纪录片的奠基者,他的“电影眼”理念强调某种现实主义风格。在

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一个组织起来的中亚社会,开头的白桦树林与穆斯林的祈祷场景令人感受

到温馨与苦难,然后是曙光出现,一群少先队员在吹号行进,昭示着领袖带来了真理。他要改变

世界,把荒漠变成花园,战胜无知和贫穷。工厂和土地从此属于人民,生活与劳动有了意义,与

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欢欣的集体劳动组成各种场面:插着红旗的田间、摘棉花的妇女、冒着

浓烟的火车头、铁水奔流的炼钢炉。这些经典镜头后来都成为苏联、东欧国家拍摄建设成就的范

式,在远不如西方现代化程度的劳动场景中,更重要的是集体事业带来的生活意义。

影片记录了领袖去世、万众哀悼的场面,通过字幕和人物特写镜头,悲伤的群众宣誓一定要

实现领袖的遗志,把生命献给领袖的事业。导演在影片中突出的不是感伤,而是领袖的微笑,人

民对领袖的爱戴,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英雄,他们对生产计划的超额完成。其中还提到白海运河

的建造,这个巨大工程是当时苏联引以为自豪的成就。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在北方的峭壁上开凿

出一个人工运河,乃是实现了一个几百年来的梦想。有意味的是,《意志的胜利》宣扬生命力,

却透露出死亡的气息,《关于列宁的三支歌》记录死亡,却给人生机勃勃的印象。马雅可夫斯基

的悼念长诗《列宁》同样描写了领袖的平凡和崇高:“他是凡人,/但绝不是/眼光盯着饭碗的/

庸人俗夫。/他的视线/通观/整个世界,/他能看透/时间/掩盖的事物。”

苏珊?桑塔格认为,纳粹艺术展示出一种乌托邦式的身体美学,苏联艺术则旨在阐明一种乌

托邦式的纯洁道德。同样是面对传统社会向工业化转变,纳粹是反现代性的,而苏联却是追求现

代性的。日丹诺夫一九三四年在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全面阐述了这种美学理想:“在我们

国家里,文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就是新生活的积极建设者,男女工人,男女集体农庄庄员,党员、

经济工作人员、工程师、共青团员、少先队员。这就是我们苏联文学的主要典型和主要人物。我

们的文学充满了热情和英雄气慨,它们是乐观的,同时这种乐观并不是什么动物式的‘内在本能

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Page 66: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66

的’感觉。它是本质上乐观的,因为它是上升阶级—无产阶级—唯一进步和先进阶级的文学……

苏联文学应当善于表现出我们的英雄,应当善于展望到我们的明天。这并不是乌托邦,因为我们

的明天已经在今天被有计划的自觉的工作准备好了。”显然,对纳粹艺术来说,美好社会的楷模

只是过去的回忆,一个纯洁的古代乌托邦;而苏联艺术则是朝向未来,伴随着历史的步伐,伦理

的更新,诞生了城市,诞生了工厂,诞生了大坝和电气化。

这种朝向未来的美学理想似乎更契合基督教传统的终极图景,它也是今天现代性的思想根

源。在进步与理性的名义下,苏联的诗歌、小说对生活表现出一种巨大的热情,看不到西方现代

文艺那种迷惘与荒诞。无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西伯利亚的荒野,苏联人都充满快乐自信。

明天永远是美好的,因此为了明天牺牲当下幸福是值得的。如在薇拉?凯特林斯卡娅的小说《勇

敢》中,一群青年响应号召奔赴西伯利亚,在荒僻的森林中建成了一个新的城市。青年人通过艰

苦的集体劳动,战胜了个人主义,收获了美好爱情,平淡无奇的个人生活被赋予一种崇高的意义。

但这种美学理想最终仍会引起那些有独立思想的人的怀疑,为什么生活目的必须遵循历史目的?

为了明天牺牲今天是不是太不合理?如果说纳粹艺术提倡日耳曼民族至上,正是布洛赫所说的普

适伦理的贬值,那么在昆德拉看来,苏联艺术对生活日常性的贬低,则是表现出伦理的过度。

由于不同的美学传统,纳粹艺术喜欢神话的寓意和死亡的主题显然有着德国浪漫主义的影

响,如诺瓦利斯的诗歌赞美夜晚和死亡,瓦格纳的音乐“用宏大来为死亡做广告”(阿多诺语),

而苏联艺术喜欢强调伦理则可以追溯到弥赛亚救世情结及十九世纪俄罗斯思想家“美是生活”的

主张。正是基于与此相似的东欧语境,昆德拉把苏联艺术代表的这种美学理想看作刻奇,他在小

说中描写的刻奇人物也主要是苏联、东欧人与西方左翼,并认为贬低琐屑的日常生活是这一美学

的核心,即“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把粪便被否定、每个人都视粪便为不存在的世界称为美学的理

想,这一美学理想被称为刻奇”。这里的粪便所代表的就是生活的日常性,而美感只能产生于有

意义的东西。在这种美学理想的统制下,有损于集体伦理的一切都要被彻底清除,包括个人的欲

望,包括对现实的任何怀疑和嘲讽。

这一切都源于宗教世界观衰退后,价值的根源移于主观心灵的结果。由此产生的意义失范导

致非理性与理性两种不同的反应。纳粹与苏联艺术都喜欢追求审美效果上的崇高、宏大和激情,

展示压倒一切的气势,贬低个人存在。但纳粹艺术的美化死亡是为了体现意志,其壮美感可以从

叔本华的美学理论得到解释,当某种巨大的力量给我们压迫,使我们的意志为之破裂、遁去时,

我们会在精神上慑服,从而产生壮美感。在这里,打动我们的是毁灭和死亡的力量。而苏联艺术

的美化生命则是为了体现意义,其壮美感需要由历史的目的性得到解释。历史目的取代了宗教的

作用,成为世俗的信仰,人们通过集体事业和理想未来而获得人生意义。新的主人公是普通的工

人、农民和士兵,他们将在领袖的指引下建立起地上的天堂。用加缪的话说,这个事业是“用理

想的目标代替现实的目标,以人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来寻求人类生活的意义”。

相比较而言,纳粹理论建立在自然的种族差异基础上,具有非理性的特色;苏联理论则是建

立在社会的阶级差异基础上,属于建构理性。在西方主流知识界,建构理性从未受到过根本质疑,

纳粹自认为是最优秀的人种,要把其他族类送进地狱,而苏联体制则声称代表了所有受苦受难的

人,要让全人类得到解放,这使许多西方知识分子对此理想抱有更多的道德同情。对他们来说,

苏联的美学理想本身是高尚的,只是在现实中被背叛了。但正是人性的不完美决定了世上不可能

建立一个完美的理想社会,因为这意味着要彻底改变人的属性,从而导致灾难。

维尔托夫当然不会告诉观众,白海运河实际上是由苦役犯修建的,为此还付出了几万名囚犯

Page 67: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67

的生命,薇拉?凯特林斯卡娅同样也不会告诉读者,西伯利亚除了建立起新的城市,还遍布着铁

丝网环绕的集中营。为了庆祝白海运河的建成,高尔基曾经主持编写了一部书,意图证明“在改

造大自然的过程中,人类改造了自己”。当年,一位名叫梅德韦德科夫的苦役犯写下这样一首诗:

“那里有长满青苔的峭壁和平静的水面/在那里,由于劳动的力量/工厂将被建成/市镇将会诞生/

在北方的天空下/烟囱将拔地而起/图书馆、影剧院和俱乐部的/建筑物灯火通明。”事实上,由于

河水太浅,白海运河后来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这首诗证明了改造人的成功,但却没能证明改造

自然的成功,因而与现实相去甚远。

传统的美学中,真善美是一体的。现代人却发现,美既可能缺少善,也可能缺少真。原因恐

怕就在于,历史上那些伟大艺术家对精神的追求都是个人性的,并由此丰富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个人性并认可对人的改造的艺术家可以创作出真正的美来。

(Adam Zagajewski,A Defence of Ardor,Farrar,Straus,and Giroux,2004; Saul

Friedlander,Reflections of Nazism,Harper & Row,Publishers,Inc.1984;《日丹诺夫论

文学与艺术》,戈宝权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古拉格—一部历史》,安妮·阿普

尔鲍姆著,戴大洪译,新星出版社二○一三年版)■

Page 68: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68

雪莉·邓恩:提高妇女地位,中国无人能敌赵妍、吕一 时代周报(2014-04-19)

上世纪八十年代,《纽约时报》华裔女记者雪莉·邓恩与丈夫、同事尼古拉斯·克里斯多夫

来到中国。

“我们在中国待了五年,那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时光。”中国成了这对夫妻新闻事业的起点。

雪莉·邓恩与尼古拉斯·克里斯多夫的大部分报道采取联合写作的方式。

由这对夫妻共同合作的《天空的另一半》即将与大陆读者见面。

天空的另一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讲述女性的绝望与希望

[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美]雪莉·邓恩

吴茵茵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5

39.80

帮助妇女,打击贫困

《天空的另一半》中一个重要的论点是:女人不是难题,而是解决之道;女孩的苦境不再是

悲剧,而是契机—“帮助妇女是打击贫困的策略”。

20多年前的中国,雪莉与克里斯多夫刚刚结婚。在中部贫瘠的大别山区,他们认识了一个

骨瘦如柴的 13岁女孩戴满珠,她与父母、两兄弟和姑婆住在山坡上的一间残破的木头棚屋里,

从家里走到最近的公路,至少要两个小时。

学习成绩优秀的戴满珠交不起学费,家人也因为女孩接受教育没有什么用处让其辍学。1990

Page 69: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69

年,雪莉夫妇为此写了一篇报道,纽约一名读者看到后,通过摩根银行汇了 1万美元帮助戴满珠

支付学费。那笔钱被当地用来建造了设备更好的小学,并且为该区的所有女孩提供了上学的学费。

戴满珠本人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最后考上了会计学校。毕业后,她在广东省找了份工

作,担任当地工厂的会计。一两年后,她开始帮亲朋好友找工作,她寄回家的钱越来越多,父母

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有钱人。2006年,戴满珠嫁给了一名技术一流的铸模师傅;第二年,30岁

的戴满珠生下一名女婴。她后来在东莞的一家台资电子公司担任主管。

在雪莉看来,戴满珠的故事只是众多中国女孩的故事之一。他们踏进广东省的各个工厂,找

到了无数戴满珠。

这些工厂仿佛雌蜂群聚的嘈杂蜂窝。由这里生产的鞋子、玩具和衬衫充斥着美国的购物商城,

为中国带来的经济增长前所未见—同时缔造了反贫穷计划中最有效的纪录。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工

厂中,组装生产线上的员工八成是女性—在东亚制造业生产线上,女性至少占七成。亚洲的经济

发展,大幅度地赋予了女性的经济权。“她们的手指较小,比较适合缝纫。”一家女用手提包工厂

的经理对雪莉夫妇解释。“她们乖巧顺从,工作比男人还卖力。”一家玩具工厂的老板接着表示,

“而且我们可以付她们较低的工资”。

“中国的模式让我们了解:血汗工厂让女性发展得更好。”雪莉说,这一让美国人大吃一惊

的结论,实际上得到了诸多快速成长的亚洲经济体的共同验证,同时也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学术

认同:妇女的确是地区发展策略的关键。

研究东亚问题的经济学家注意到一个普遍的模式:以前这些年轻女性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贡

献微不足道,后来,当国家把她们注入经济领域,随即劳动力大大增加。发展经济的基本处方就

是缓和压制,不只让男孩接受教育,也让女孩接受教育,并且让女性拥有搬迁到城市及在工厂工

作的自由,同时,国家还会因为这些女性的晚婚和减少生育,从而迎来了“人口红利时期”。这

些妇女还会资助晚辈亲人的教育,把薪资的一部分用来储蓄,从而提升国民储蓄率。这样的模式

被称为“女孩效应”—由于女性染色体由 XX组成,这一模式又称为“双 X解方”。

“中国已经是发展中国家性别议题的模范。”雪莉称,“中国在改善妇女地位方面取得的长足

进步,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匹敌。”

雪莉认为,和 100年以前的旧中国相比,1949年以后的共产主义中国,毛泽东把女性引领

到了劳动领域,废止了裹小脚、童养媳和纳妾等“传统习俗”,真正实践了他那句“妇女能顶半

边天”的豪言壮语。

而如今,至少在城市里,雪莉说,中国都市的男性往往比大多数美国男性更会投入到煮饭或

带小孩的家务中去。中国女性通常主导家庭决策权,也因此产生了“妻管严”的说法。虽然在职

场上依然有歧视女性的情况存在,但是她认为这并非基于性别主义,而是出于“雇主需特意提防

中国对孕产妇的优待补助”。

性别歧视下的“人间蒸发”

和发展中的中国女性相比,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地方的女性正饱受严重的性别歧视之苦。

Page 70: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70

“20世纪 80年代,在我们开始报道国际事务时,无法想象有一天会写这本书。我们当时深

信,让人眉头深锁的外交政策问题应该是崇高而复杂的,比如禁止核武器扩散。在当时,对于妇

女的迫害是边缘议题,只有女童军才认为值得为其捐款。我们宁可探讨深奥难懂的‘严肃问题’。”

雪莉称,这本书的写作是她与丈夫在担任《纽约时报》记者时自我觉醒的产物。在与丈夫一

起的环球旅行中,他们在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等地方,亲眼见识了当地妇女惯常遭受

的暴行。

“过去五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 20世纪死于所有战斗的男性还要

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然而,这项议题却未曾出现在全球议程里,更别说引起发展中国家

主流媒体的注意。

在《天空的另一半》中,雪莉列举了一些数据:在印度,女子因嫁妆不够而被处罚或因男人

想要再娶而被杀害的“火烧新娘”(brideburning)事件,大约每两个小时发生一起,但是这种

消息在当地很少成为新闻。在巴基斯坦的姐妹城伊斯兰堡与拉瓦尔品第,光是过去九年间,就有

5000名妇女因被认为不听话而被家人或亲家浇上煤油后点火焚烧—或者被泼硫酸。后者这种求

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情况也许更加悲惨。要是以这种方式把妇女活活烧死的是巴基斯坦或印度政

府,可以想象公众的抗议之声会有多么强烈,然而,因为政府没有直接参与,人们就选择睁一只

眼闭一只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曾制订出一套性别不平等的评估方法,深

切提醒人们性别不平等所包含的风险。

“超过 1亿名妇女‘失踪’。”1990年,森在刊载于《纽约书评》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女性

的寿命一般要比男性长,因此,通常情况下,世界许多地方的女性人口应该多于男性。就连在贫

穷地区,比如拉丁美洲以及非洲的许多地方,女性也应该比男性多。然而,在极为重男轻女的地

区,无数妇女“人间蒸发”了。例如,就中国的总人口数来看,每 100名女性有 107名男性与其

相对(新生儿的男女比例差距更大),这一数字在印度为 108名男性,在巴基斯坦则为 111名。

森教授通过计算发现,按照上述人口性别比例,今日全球共有 1.07亿女性“行踪不明”。后

续研究计算出的“失踪女性”人口稍有不同,介于 6000万到 1.01亿之间。每一年,全球至少有

200万名女性因为性别歧视而消失。

阿马蒂亚·森 1933 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1959 年在英国剑桥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1998 年离开哈佛

大学到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任院长。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

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他因为在福利

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 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Page 71: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71

比如在印度,母亲带着女儿去接种疫苗的比例少于儿子—光是这一点,就要为印度 1/5的失

踪女性负责。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女孩的病情唯有比躺在医院的男孩还严重时,才会被送入医

院。整体而言,印度 1-5岁的女孩跟同年纪的男孩相比,死亡的可能性多了 50%。最保守的估计

是,每四分钟就有一名印度小女孩死于性别歧视。

“在富裕国家,性别歧视老是跟薪资不平等、体育队伍资金不足或是上司不令人喜欢的碰触

有关。而在世界许多地方,性别歧视却是致命的。”雪莉·邓恩与尼古拉斯·克里斯多夫因此称

其为“21世纪最大的不平等”。

能包容女性的经济体更加强健

时代周报:你和纪思道先生是从什么开始重点关注女性地位这个话题的?

伍洁芳和丈夫纪思道

伍洁芳:当年我们在亚洲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第一次感受到了妇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

我们的《中国觉醒》(ChinaWakes)一书中,我们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妇女能顶半边天”,并

且以妇女为主题写了一整个章节。

在我们的第二本书《东方惊雷》(ThunderfromtheEast)里,我们同样就日本和其他亚洲地

区的妇女话题写了一章。当然了,一个章节对于一本那么厚的书来说微不足道,所以那时候,我

们并没有把这个话题掂量得太重。一直到我丈夫开始他的环球旅行,去到柬埔寨、印度、巴基斯

坦和非洲等地方,我们才算亲眼见识到后来被我们写进《天空的另一半》中的那些妇女的境况。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里边,期望多过现实,但对于女权事业的发展来说,它确实是一

个充满力量的符号,或者说是一个目标。毛泽东为提高妇女地位而做出的努力,我们有目共睹,

虽然无法尽善尽美,但相对世界其他地方,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确实要高不少。我们在中国的服

装厂见到很多工作的女性,尽管血汗工厂在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是负面的,但在那里工作的女性是

中国这个巨大经济体发展的推动者,是中国 GDP的贡献者。看到中国女性在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着实很兴奋。

时代周报:女性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你们是如何发现的?

Page 72: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72

伍洁芳:大多数发展学专家都认为:女性群体在经济体发展中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受过教

育的女性是一个发达经济体的必备部分。当然,首先是,那些工作场所要能够包容女性,发达经

济体往往具备这个包容能力。我想引用一句哈佛大学经济史教授大卫·兰德(DavidLandes)说

过的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领域能够包容女性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体将更加强健,因为它兼备

了包容性和灵活性,而这两种特质将会帮助它顶住一切要面临的困难。

时代周报:你在书中总结道,中国在女性地位上有了长足的进步,除了毛泽东的“妇女能顶

半边天”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

伍洁芳:正如我刚才说的那样,我的确会认为,毛泽东的共产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女性的地位,颠覆了过去一千年来中国女性受压迫的境况。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邓小平时

代的中国,让女孩像男孩一样接受了平等的教育—当然,一些穷困山区的家庭可能会为节约学费

不让女儿上学,但总体上来说,中国政府为男孩女孩都提供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众所周知,

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教育是他们走上致富之路、帮助家庭父老的基石;同样,对于一个想要经

济腾飞的国家来说,教育也是一项基业。

[美]尼古拉斯·D.克里斯多夫、雪莉·邓恩:《天空的另一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讲述女性

的绝望与希望》,吴茵茵/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版。■

Page 73: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73

何帆:二十一世纪会更不平等么?何帆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4-05-18)

从根本上说,财产自由和民主政治并非完全一致,就看你想要什么。《二十一世纪的资本》

把十九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做了对比,处处暗示,二十一世纪可能会重蹈十九世纪的覆辙。

皮克迪认为,为了维护民主政治的稳定,必须采取行动,遏制财富过度地集中到少数富人手

里。这是避免社会动荡的最佳方案。

《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一书受到的最猛烈的抨击就是皮克迪提出的征税建议。但是,抛开既

得利益或是意识形态的影响,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就会发现皮克迪的主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激进。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的新作《21世纪的资本》成了街谈巷议的

热门话题。这本厚达 600 多页的学术著作,一直高居 Amazon 畅销排行榜榜首。各大报刊纷纷发

表对这本书的评论。

托马斯·皮克迪

Page 74: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74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为这本书写了三篇评论。他说,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讲,皮克迪这本书

将成为本年度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甚至可以成为这 10 年最重要的一本。老一辈的经济学大师

索洛也力挺皮克迪,尽管皮克迪的书中对索洛的增长模型提出了不客气的批评。当然,反对的声

音也很多。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曼昆就说,皮克迪的政策建议是出于意识形态的激情而非经济学的逻辑。

来自美国企业研究所等保守派智库和金融界的指责就更多了。围绕着皮克迪的这本新作,一场思

想的风暴将会袭来。

可以预料,皮克迪的新作在国内也会引发激烈的讨论。思想的交锋能够带来学术的进步。但

是,同样可以预料的是,由于这场讨论涉及到贫富分化与收入分配、政府干预与市场秩序等敏感

话题,亦有可能变成一场混战。中国的经济学辩论经常是“一场运动员、裁判和观众一起上阵的

足球比赛,混战结束,留下的只是足球场上一堆无人认领的鞋子。”如果只是偏见之间的互相批

斗,不会对学术研究的深入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皮克迪新作中的主要内

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加以自己的简略评论,以期对参与争鸣的各方能有所参考。

从长时段看大历史

《21世纪的资本》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搜集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并试图从一个非常宽广的时间

段观察历史的变化。更具体地讲,皮克迪关注的是 19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大趋势。

先从人口的变化来看。19 世纪以来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人口数量突然开始增加。这带来

了深刻的社会影响。皮克迪讲到,人口剧增是法国爆发大革命的历史诱因之一。目睹法国人口暴

增导致的政治动荡,才促使马尔萨斯写出了《人口原理》,主张停止对穷人的救济、限制穷人的

过度生育。

人口原理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王惠惠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29.80

Page 75: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75

21 世纪,全球人口变化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革命,即全球人口规模将在达到一个峰值之后逐渐

回落。全球人口出生率在 1950-1970 年间创下了 1.9%的历史最高纪录,然后逐渐下降,预计到

2030 年会降至 0.4%, 到 2070 年会降至 0.1%左右。21 世纪后半叶,即从 2050 年到 2100 年,预

计全球人口出生率平均为 0.2%,这其中,人口的净增长全部来自非洲(人口出生率大约为 1%),

美洲的人口出生率为 0%,欧洲和亚洲则出现负增长(分别为-0.1%和-0.2%)。

人口的变化会带来两个重要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会随之放慢。二是不平等程度会随之

提高。前一个影响已是众所周知。何以会出现后一种影响?一则,子女少,则遗产继承更容易导

致财富集中;二则,如果人口多,偏好会更多样,社会流动性相对更强,年轻一代会和上一代更

不同,机会相对更多,间接地有助于减少不平等。

再看人均产出的变化。大致来说,人均产出的变化和全球人口的变化方向一致,也会出现一

个钟型曲线。但是,和人口变化的趋势略有不同的是:第一,人均产出的增速达到峰值的时间会

晚于人口的变化。大致来说,在 18世纪,人均产出的增长速度几乎为零,到 19 世纪开始缓慢增

加。

20 世纪人均产出的增长达到高峰,这主要是因为出现了两次赶超。第一次赶超是二战之后,

欧洲(也应该包括亚洲的日本和四小龙,甚至包括苏联早期的经济增长)赶超美国;第二次是最

近 20 多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赶超发达国家。如果没有赶超,从长时段来看,人均产

出的增长速度是相当平缓的。从 1700 到 2012 年间,全球人均产出的年增长速度为 0.8%。

第二,人口增速会跌至零,甚至出现负增长,但人均产出的增长速度不会降到零。皮克迪认

为,全球人均产出的增速在 21世纪很难超过 1.5%。

考虑到人口的变化和人均产出的变化,可以得出一个结论:21 世纪全球产出的增长速度一定

会放慢。事实上,1950-1970 年是全球产出增长的一个高峰时期,年均增速为 4%。1990-2012 年,

全球产出的增速已经滑落到 3.5%,预计 2030-2050 年会进一步降至 3%,2050-2100 年则可能跌

至 1.5%。

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本身并不值得担忧。皮克迪反复谈到“复利”的力量,只要能够保持正

增长,假以时日,人们的生活水平仍然会有巨大的提高。但是,值得担忧的是,在财富增长和经

济增长之间的赛跑中,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低于财富增长的速度。

皮克迪在此书中经常将资本与财富混用。他所谓的资本或财富,是指一个社会中能够在市场

上交换所有权的所有的非人力资本的资产。通俗地讲,包括了土地、房产、厂房、设备、股票、

债券、银行存款、专利等等。

从长时段来看,资本或财富的构成变化较大,资本的收益率也有起有落。19 世纪的时候,在

英国和法国,财富的主要构成是土地和公债。当时的土地主要是农业用地,富人的财富来源主要

靠到各地的农庄收租。之后,公债的规模不断提高,比如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的公债规模占

国民收入的比例达到 200%。19 世纪尚未出现通货膨胀,公债的利息给得又高,养活了一大批剪

息票的食利阶层。美国当时地广人稀,土地价格低廉,贫富差距程度也较低。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就提到,这是美国更有民主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美

Page 76: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76

国富人拥有大量的奴隶财产)。20世纪之后,资本的构成有了很大的变化。土地在财富中的重要

性一落千丈,但取而代之的是住宅和商业房产,以及工业生产中的资本品。20 世纪通货膨胀一

度非常猖獗,因此购买公债不再是诱人的投资机会。发达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通货膨胀、剥削

公债投资者,逐渐降低了其债务的规模。

从长时段来看,与 19世纪相比,21 世纪的资本构成或已今非昔比,但资本的收益率却旗鼓

相当。19世纪,地租的收益率大致在 4-5%,如今,房租的收益率也与此相当。19 世纪,公债的

利息收入可以有 3-5%,如今,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应该在 7-8%左右。按照皮克迪的估计,粗略而

论,资本的收益率大致在 4-5%左右。

因此,皮克迪的结论是:r>g,即资本的收益率(r)将会超过经济增长率(g)。资本得到的

越来越多,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不平等的历史

19 世纪的时候,尽管缺乏详尽的数据,但人们还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收入分配的变化。在《悲

惨世界》《大卫·科波菲尔》《萌芽》等小说中,我们均能感受到当时的贫富落差。当时,收入分

配是一流的经济学家关心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马尔萨斯、李嘉图到马克思,无不关注贫富分

化及其对社会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

但是,到了 20 世纪后期,这一问题却渐渐地淡出了经济学家的视野。1954 年,著名经济学

家库兹涅茨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以主席的身份宣读了一篇论文,提出了流传甚广的“库兹涅

茨曲线”。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从 1913 年到 1948 年,美国收入不平等的程度有所下降。收入

最高的 10%人口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 45-50%下降到了 30-35%。库兹涅茨据此提出了他的

假说。“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为倒 U型:随着经济增长,一开始收入分配会恶化,但渐渐地就

会改善。所以,不必担心收入分配,经济增长自己就会解决这一问题:河水会把所有的船都抬高。

皮克迪利用更长时间的数据对库兹涅茨的研究做了推进。他发现,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在

1913-1948 年间的确有了显著的下降,但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之间,收入不平等趋于稳

定,没有进一步的下降,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开始增加,到 2000 年,收

入不平等的程度已经回到了 1913 年的水平。

值得指出的是,皮克迪在研究收入不平等的时候没有沿用库兹涅茨的方法,也没有采用经济

学家惯用的基尼系数,他最关注的指标是资本/收入比,即资本(财富)与国民收入的比例。为

论美国的民主

[法]托克维尔

北京出版社

2007-10

21.80

Page 77: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77

什么呢?皮克迪认为,基尼系数将所有的不平等都笼统地归在一起,但并非所有的不平等都是不

好的,努力工作的人比懒汉赚更多的钱是应该鼓励的,不好的不平等是那些不靠自己的努力,而

靠财富,甚至是继承来的财富生息,导致的极度富裕的阶层(比如,最富的 1%)和广大民众之

间的不平等。

资本(财富)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国民收入是流量的概念,只计算一年

之内一国的收入。按照皮克迪的计算,在 19世纪和 20 世纪初期,欧洲的资本/收入比大约为 6-7

倍,或者更直观地说,欧洲的资本总量相当于 6-7 年创造出来的国民收入,美国为 4-5 倍。一战

之后,欧美的资本/收入比均开始下降。到 20 世纪 50年代,欧洲的资本/收入比已经降至 2-3 倍

之间,美国则在 4倍以下,但之后又开始上升,尤其在欧洲,上升的速度更快。到 2000 年,欧

洲的资本/收入比已经上升到 5-6 倍之间,且有可能继续上升。按照皮克迪的估计,全球范围内

的资本/收入比到 21 世纪末将达到 6.5。

这跟收入不平等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知道资本/收入比,而且又知道资本的收益率,就

能知道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a=r*b,a 是资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r是资本收益率,

b是资本/收入比)。比如,假设一国的资本相当于其国民收入的 6倍,而资本收益率为 5%,那么

国民收入中将有 30%是资本拿走的。

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更高又有什么问题呢?资本带来的收入会越来越多地集中在

少部分富人的手里。富人的储蓄率比穷人更高,富人的钱更多,投资的机会也就更多,富人可以

把更多的钱留给自己的子女,他们的子女就会比穷人的子女提前起跑,把和穷人子女的距离拉得

更远。如果你是一个靠工资吃饭的人,那就惨了。你的工资增长速度应和你的劳动生产率(人均

产出)同步增长,这意味着你的工资增长速度注定比经济增长率低(经济增长率包括两个部分,

除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还有人口的增长)。

但是,皮克迪凭什么预测 21 世纪全球的资本会越来越多呢?长期来看,如果储蓄率提高,

资本/收入比将上升。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资本/收入比将上升(b=s/g,b 为资本/收入比,

s是储蓄率,g是经济增长率)。

在皮克迪看来,未来的世界恰好是一个低增长和高储蓄的结合。经济增长的放缓易于理解,

毕竟,人口的减少和老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吞噬掉增长的潜力。为什么储蓄率会较高呢?皮克迪认

为,从历史数据来看,发达国家储蓄率一直稳定在 10-12%左右,而且,人口老龄化越是严重,

西蒙·库兹涅茨,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美国的 G.N.P.之父”。

1901 年 4 月 30 日生于乌克兰哈尔科夫,1985 年 7 月 8 日卒于美国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又译作剑桥,哈佛大学所在地),1971 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55 年提出了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

而变化的曲线--倒 U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又称作

“库兹涅茨曲线”。

Page 78: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78

储蓄率相应地也就越高。低增长加上高储蓄,决定了全球的资本/收入比会逐渐提高。

等等,即使全球的资本越来越多,也不一定意味着财富就会向资本集中啊?经济学上讲,资

本的投资收益率是递减的,如果资本能够赚到的钱越来越少,那么即使全球的资本多了,也不过

是一批凄凄惶惶、无处容身的资本啊。

皮克迪承认,从理论上讲,资本回报会递减,但关键在于递减的程度有多快。回忆一下:a=r*b,

如果 r的递减速度快于 b的增长速度,则 a反而会下降,但皮克迪认为,这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用经济学术语来讲,这取决于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弹性,如果替代弹性大于 1,则尽管资本的

边际产出会下降,从而导致 r下降,但 a还是会提高。

换言之,收益递减的作用不如资本规模膨胀的作用大。什么情况下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会

大于 1呢?通俗地讲,这意味着资本的投资机会更多。想象一下,资本正在周游全球,而且各地

都在为吸引投资而互相竞争,技术进步会不断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一个更可能的结果就是,从长

期来看,资本的收益率仍然会较高。因此,一方面,资本/收入比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资本的

收益率又较高,则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

总结一下,《21 世纪的资本》一书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在整个 19 世纪,收入分配不公的趋势

是逐渐拉大的。从 19世纪初直到 19世纪中叶,工人的工资基本上处于冻结状态。贫富分化的趋

势到 1870 年之后才不再恶化,但也没有改善。二战之后,收入分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 20 世

纪 70年代开始,又开始逐渐恶化。这是一条 U型曲线。如果继续现在的趋势,21世纪将会和 19

世纪一样:巨大的贫富落差、尖锐的社会矛盾、红旗到处飘扬、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战争。

可是,像 1914 到 1945 年之间不是曾经出现过收入不平等程度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吗?为什么

未来就不会再有奇迹发生呢?皮克迪谈到,这一时期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大幅度下降,不是市场经

济自发形成的结果,而是因为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

首先,战争直接带来的损失。尤其在欧洲战场上,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相当于

一年的国民收入,德国的损失相当于一年半的国民收入。但这并非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战争带来的政治、社会影响。这方面主要包括:海外资产大幅缩水(由于外国政府革

命之后拒绝偿还债务,比如苏联;也由于海外殖民地出现的民族解放运动);战争导致储蓄率急

剧下降(富人财富受到冲击,不得不变卖资产度日)。按照皮克迪的估计,这两方面的原因能够

解释这一时期收入不平等下降的 2/3 到 3/4。

第三,二战之后的政策变化,二战之后无论是房产还是股票,价格都处于很低的水平。房产

的价格下跌是因为各国普遍实行了房租控制政策,股票价格下跌是因为二战之后国有化风行一

时,而且对资本流动、证券交易都有严格的管制。按照皮克迪的估计,这方面的原因能够解释这

一时期收入不平等下降的 1/4 到 1/3。皮克迪也谈到,这一时期尽管收入不平等下降得非常显著,

但却是资本主义的“安乐死”。这一段历史只是一个特例,很难进行复制。

拯救 21世纪

悲观的预言带来激进的建议。皮克迪主张,为了改变 21 世纪贫富恶化的趋势,应该在全球

Page 79: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79

范围内,对资本征收累进税。这个建议连他自己都知道是无法实行的,他承认,这是一种“乌托

邦”想法。《21 世纪的资本》一书受到的最猛烈的抨击就是皮克迪提出的征税建议。但是,抛开

既得利益或是意识形态的影响,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就会发现皮克迪的主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

激进。

皮克迪并不是主张建设人人平等的空想世界,也不是要回到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他甚至

不认为政府的规模会出现较大的扩张。20 世纪中期,全球范围内政府的规模已经出现了一次大

跃进。1900-1910 年,在英美法等发达国家,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不到 10%,但从 1910-1980

年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到 20世纪 80年代之后逐渐持平。如今,发达国家的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

例大约在 30%到 55%之间。税收的大幅度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展望 21 世纪,在经济增

长速度逐渐放慢的前景下,税收不可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皮克迪认为,政府亟需强化其承担社会职能。19 世纪政府基本不管教育和医疗卫生,

因此大部分人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医疗卫生条件也较差。如今,政府投入已经是教育、医疗卫生

经费来源的支柱。19 世纪,政府也基本不管养老,如今,对于大多数退休者来说,从政府领到

的养老金是其老年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如今的教育已经从增加社会流动性,转变为压制社会

流动性,富人的孩子能上更好的大学,穷人的孩子则高攀不上。哈佛大学学生的父母平均年收入

是 45万美元,相当于美国收入最高的 2%人群的水平。20 世纪中期建立的“现收现付”(pay as you

go)制度也无法持续,因为未来的老年人口会比年轻人口多很多。

为了更好地承担这些社会职能,政府应考虑税收改革。直白地讲,人们还是要多交税。但是,

贫富严重分化会导致人们不愿意交税。因此,皮克迪的建议是,应考虑征收累进的所得税。发达

国家在二战之后都曾经提高了所得税的最高税率。1914 年前,欧美国家的所得税最高税率大约

为 2%左右,但在 20 世纪 20 年代之后就开始猛增到 50%以上。这一时期,美国的所得税最高税率

尤其增长迅猛。1933 年,罗斯福总统一上台,就把所得税的最高税率提高到 63%,1937 年又增

至 79%,1942 年增至 88%,1944 年再度增至 94%。

但是,20世纪 80年代之后,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开始下降。如今,由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

所得税不仅不再是累进的,甚至成了累退的。在法国,收入最低的 50%人口所得税率为 40-45%,

收入更高的 40%的人口,或曰中产阶级的所得税率为 45-50%,但到了收入最高的 5%以上的超级

富翁,他们要缴的所得税率反而开始降低。收入最高的 0.1%的超级富翁,所得税率仅为 35%。巴

菲特也曾经说过,他交的税还没有他的秘书交的税多。

这种累退的所得税导致财富进一步集中,而且会让全社会感到不公平,尤其是被迫承担最高

税率的中产阶级。如果人们感到不公平,就不会愿意交税。人人为自己着想,反对各种税收改革。

在经济低迷的时候,税收改革本来就很困难,这下子更得不到民众的支持了。

皮克迪进一步提到,其实对所得征收并不完美。因为超级富翁们并不会如实地汇报他们坐拥

财富得到的收益。欧莱雅(L’Oreal)的继承人 Liliane Bettencout 可能是法国最有钱的人。

她拥有的财富达 300 亿欧元,但她每年申报的收入不超过 500 万欧元,不到其财富的万分之二,

可能吗?这就是他主张对资本,而非所得征税的原因。他主张对资本征税的另一个考虑是,如果

对资本征税,人们会更准确地申报资本所得,这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更好的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

避免出现像 2008 年那样的金融危机。

Page 80: Jifengshuxunno 359

评论

80

有人会说,对富人征税,会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反而对经济增长有损害。适度的财富能够

鼓励勤奋,但过度的财富只能鼓励寄生虫。有人会说,有钱人赚那么多的钱完全靠自己的本事。

但是,皮克迪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表明,大企业的 CEO 拿钱多少,和企业的业绩没有太大的关系。

再说,就算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钱都是自己赚的,那么,他们的儿女,孙子孙女,一样有资格

享受世袭的巨额财富吗?等到一个社会里 1%的人占有 99%的财富,而其他的人全无立锥之地,这

样的社会还会得到人们的珍惜和呵护吗?从根本上说,财产自由和民主政治并非完全一致的,就

看你想要什么。皮克迪认为,为了维护民主政治的稳定,必须采取行动,遏制财富过度地集中到

少数富人手里。这是避免出现社会动荡的最佳方案。

未解之谜

公允地讲,皮克迪的预言只是一个狂野的猜想。21 世纪究竟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预测。21

世纪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始终低迷吗?考虑到人口的变化,很有可能。但是,如果出现了一次巨大

的科技革命呢?如果非洲突然开始经济腾飞了呢?21 世纪的储蓄率会一直很高吗?也很难讲。

在皮克迪的模型中,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在长期内是没有关系的,到底是否如此,我们并没有可

靠的证据。还有,皮克迪认为资本的收益率在长期内是稳定的,而且一定会比经济增长率高,这

更是令人将信将疑。

皮克迪试图从全球范围内研究不平等,但是他研究的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对发

展中国家很少涉及,甚至对其它发达国家,比如南欧国家、日本都很少提及。这样的图景肯定是

不全面的。如果把发展中国家考虑进来,一方面会影响到对全球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判断,另一方

面,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不平等有其独特之处,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分化并不完全一样。如果按照皮

克迪的分析思路和政策建议,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只怕会

有隔靴搔痒的尴尬和无奈。

皮克迪新作中最大的未解之谜就是历史。他把 19 世纪和 21 世纪做了对比,处处暗示,21

世纪可能会重蹈 19世纪的覆辙。这一判断令人为之色变。19 世纪的确是一个全球化的黄金时代,

史称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但当时也是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时代。就在经济全

球化狂飙突进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各种社会矛盾,各国从拥护自由贸易纷纷改为贸易保护主义,

继而开始军备竞赛,最终走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这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贫富不

平等究竟会对社会稳定带来多么大的影响?这是我们想从历史研究最想知道的。■

Page 81: Jifengshuxunno 359

本周最新到货

81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火色三角梅 作家作品集 周项皆 文汇出版社 38

2 丁香公寓 作家作品集 叶周 上海文艺 35

3 人海微澜 作家作品集 潘伯鹰 文汇出版社 32

4 头和尾-赵丽宏序跋二集 作家作品集 赵丽宏 华东师大 38

5 忽快忽慢的旅程 作家作品集 张生 上海文艺 39

6(全二册)徐志摩翰墨辑珍:府

中日记·留美日记帐台01 潘倩 中央编译 598

7巴金与现代文学丛书

(1935-1949)阅读赏析 张泽贤

上海远东出

版社98

8(含光盘)轻松学美国各学科阅

读课本4-介词篇语言文字

美/普特莱克 韩

/韩国逸创文化

江苏科学技

术32

9(含光盘)轻松学美国各学科阅

读课本1-动词篇语言文字

美/普特莱克 韩

/韩国逸创文化

江苏科学技

术32

10(含光盘)轻松学美国各学科阅

读课本2-形容词篇语言文字

美/普特莱克 韩

/韩国逸创文化

江苏科学技

术32

11(含光盘)轻松学美国各学科阅

读课本6-数字篇语言文字

美/普特莱克 韩

/韩国逸创文化

江苏科学技

术32

12(含光盘)轻松学美国各学科阅

读课本5-单词篇语言文字

美/普特莱克 韩

/韩国逸创文化

江苏科学技

术32

13(含光盘)轻松学美国各学科阅

读课本3-名词篇语言文字

美/普特莱克 韩

/韩国逸创文化

江苏科学技

术32

14(含光盘)一站式英语超级英语

语法大全语言文字 韩/姜守庆

江苏科学技

术48

15桑苏西来客-阿加莎·克里斯蒂

作品20悬疑、科幻

英/阿加莎·克里

斯蒂新星出版社 28

16 州长的逆袭-行尸走肉 悬疑、科幻美/罗伯特·凯克

曼/杰·伯南希亚新星出版社 35

17曹雪芹迷踪-寻找全本《红楼

梦》悬疑、科幻 费克申 现代出版社 33

18 七重纱舞 悬疑、科幻 E伯爵 世纪文睿 30

19 传统戏曲的多维透视 戏剧、戏曲 姚旭峰上海远东出

版社58

20

(全三册)程乃姗上海故事纪念

版(上海女人,上海爱情故事,

老上海旧时光)

文学 程乃姗 湖南文艺 146

21 上海女人 文学 程乃姗 湖南文艺 48

Page 82: Jifengshuxunno 359

本周最新到货

82

22 国学开讲 文学 范曾 中信 68

23《野草》二十四讲-鲁迅精神世

界文学 孙玉石 中信 39

24 上海爱情故事-上海故事 文学 程乃姗 湖南文艺 49

25 中国文学十五讲(第2版) 文学 周先慎 北京大学 49

26 老上海.旧时光 文学 程乃姗 湖南文艺 49

27爆笑不由君-读者.最受欢迎的

文章集萃之爆笑不由君文学 读者杂志社 编 敦煌文艺 26

28 爱之笺 The Book of Love 外文读物

塞尔维亚/德拉

根·德拉格耶洛

维奇

华东师大 34.8

29维多利亚小说的资本,文化与

性别研究外文读物 范一亭 北京大学 45

30 电视人 外国文学 村上春树 上海译文 20

31 美丽新世界重返美丽新世界 外国文学美/阿道司·赫胥

黎华东师大 32

32 失乐园(精装) 外国文学 日/渡边淳一 京华出版社 39.8

33 瓦尔登湖的反光-梭罗日记 外国散文美/亨利·戴维·

梭罗金城出版社 58

34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随笔 刘同 中信 39.8

35 白桦诗抗卫画 诗歌 白桦/赵抗卫 文汇出版社 58

36 (1-6)徐志摩全集 平装 诗歌 蒋复璁/梁实秋 中央编译 498

37 我在哪里 我是谁-赵丽宏诗选 诗歌 赵丽宏 上海文艺 25

38 其实这才是我想做的事 青少年读物法/乔治·佩雷克

/布努诺·吉贝尔重庆大学 36

39 剩女恋爱全攻略 青少年读物 米格子/TOKI 金城出版社 36

40 我实在不想看你再受折磨了 青少年读物 小矛 中信 32

41 植物变形记 青少年读物德/约翰·沃尔夫

冈·冯·歌德重庆大学 33.8

42 小屁孩日记:一个人的星期六 青少年读物 黃宇 现代出版社 16.8

43 小屁孩日记:开学一二三 青少年读物 黃宇 现代出版社 16.8

44

(全四册)我爱简笔画 2-6岁

家庭卷(卡通人物 日常用品

可爱动物 水果蔬菜)

青少年读物 嘉良传媒 海豚出版社 40

45

(全四册)我爱简笔画 2-6岁适

用自然卷(美丽世界 海洋动物

野生动物 交通工具)

青少年读物 嘉良传媒 海豚出版社 40

46 爱 青少年读物 韩/李在民 京华出版社 38

47 希望 青少年读物 韩/李在民 京华出版社 38

48 摩天大战 青少年读物 瑞士/杰曼游 京华出版社 58

49

(全五册)最美最美的博物书

(动物园 野生动物 昆虫 树

家畜)

青少年读物 韩/朴相珍 中信 138

50 2珍妃传-中国晚清宫廷第一悬 流行、畅销 解丰亦 文汇出版社 38

Page 83: Jifengshuxunno 359

本周最新到货

83

51 应许之日 流行、畅销 辛夷坞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32

52 你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流行、畅销 吴淡如 现代出版社 30

53 (上下)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红学、历史

小说曹学芹 人民 180

54 老庄新论 国学 陆永品 中央编译 78

55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

古代文学研

究陈书录 人民 52

56 张坚及《玉燕堂四种曲》研究古代文学研

究樊兰 人民 48

57 后阅读时代 读书生活 朱晓剑 金城出版社 39.8

58新中国期刊创刊号

(1949-1959)读书生活 李勇军

上海远东出

版社58

59 《毛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读书生活 王长华/易卫华 人民 56

60邂逅人与书籍-茨威格读书随

笔读书生活

奥/斯蒂芬·茨威

格金城出版社 39.8

61主体的生成机制-"十七年电影

"内外的身体话语电影 史静 北京大学 46

62 视听 幻觉的构建(第三版) 电影 法/米歇尔·希翁 京华出版社 36

社科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洗冤集录译注 法学 宋/宋慈 上海古籍 22

2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哲学/外国

哲学名家丛书社会科学 亚里士多德 吉林出版 29.8

3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外国哲学

名家丛书社会科学 德.叔本华 吉林出版 29.8

4黑格尔的客观哲学/外国哲学

名家丛书社会科学 德.黑格尔 吉林出版 29.8

5罗素的道德哲学/外国哲学名

家丛书社会科学 英.罗素 吉林出版 29.8

6柏拉图的精神哲学/外国哲学

名家丛书社会科学 柏拉图 吉林出版 29.8

7 戴季陶卷 学者文丛 桑兵/朱凤林 人民大学 84

8英国黑室-二战中布莱奇利庄

园的秘密岁月国际问题

英/阿萨·布里格

斯金城出版社 39.8

9投资者法律保护-政治关联与

经济后果研究法学 许年行

中国经济出

版社48

10 瓦匠庄村调查 民族、区域祁永寿/王建军/

李双元

中国经济出

版社42

11 寺庄村调查 民族、区域 周晓丽/党秀云中国经济出

版社56

Page 84: Jifengshuxunno 359

本周最新到货

84

12 漫画心理学 心理学 齐艳霞中国经济出

版社36.8

13逆转-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

为胜?

社会学、人

类学

加/马尔科姆·格

拉德威尔中信 36

14 中国的历史脉动 心理学 日/沟口雄三 北京三联 45

15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

研究心理学 曹茹/王秋菊 人民 36

16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及其构建调

查(调查报告集)中国政治

戴荗堂/周海春/

江畅人民 48

17 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研究 哲学 魏金声 人民 43

18 方国瑜与中国西南边彊研究 民族、区域 娄贵品 人民 39.5

19 南宋"甬上四先生"研究 哲学 范立舟/於剑山 人民 30

20 哲学通论十五讲 哲学 洪晓楠 人民 56

21民族学与社会学中国化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1937-1945)民族、区域 聂蒲生 人民 48

22埃及的政治发展与民主化进程

研究(1952-2014)政治学 王泰 人民 49

23 普罗提诺终末论思想研究 宗教研究 王强 人民 33

24 论海德格尔 哲学 彭富春 人民 42

25 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 传播学 周翔 重庆大学 62

26 如何做好文献综述(第3版) 教育学 美/阿琳·芬克 重庆大学 26

27绿色转型之路-来自民间社会

的视角

社科随笔、

全球化孙姍 北京大学 35

28 伦理学与公共事务(第6卷) 哲学 李建华 北京大学 33

29 网络人格权侵权责任研究 法学 陈昶屹 北京大学 37

30 网络服务商注意义务研究 法学 宋哲 北京大学 29

31 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 政治学美/理查德·波斯

纳北京大学 49

32公司法的经济结构(中译体第

二版)法学

美/弗兰克·伊斯

特布鲁克/丹尼

尔·费希尔

北京大学 49

33 天台宗讲义 宗教研究 谛闲法师 华东师大 40

34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 社科丛书 美/唐纳德·卡根 华东师大 68

35德摩斯提尼时代的雅典民主-

结构,原则与意识形态社科丛书

丹麦/摩根斯·赫

尔曼·汉森华东师大 78

36 北大教授与《新青年》 传播学 张耀杰 新星出版社 46

37 古拉格一部历史共产主义运

美/安妮·阿普尔

鲍姆新星出版社 128

38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修订版) 哲学斯洛文尼亚/斯

拉沃热·齐泽克中央编译 78

39 中国传统"和"文化研究思想文化研

究杨文霞 中央编译 65

40 "三纲"与秩序重建 哲学 方朝晖 中央编译 75

41 台积电的绿色力量-21个关键 社科随笔、 林静宜/谢锦芳 中央编译 80

Page 85: Jifengshuxunno 359

本周最新到货

85

行动打造永续竞争力 全球化

42台积电的绿色行动-高效能绿

厂房的实务应用

社科随笔、

全球化

台湾积体电路制

造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编译 120

43文明的度量:社会发展如何决

定国家命运政治文明 美/伊恩·莫里斯 中信 59

44 五四事件回忆(稀见材料)思想文化研

究陈占彪 北京三联 59

45 汉武的帝国 国际问题 易中天 浙江文艺 32

46 低碳城市建筑环境-欧洲碳册 传播学菲尔·琼斯 Phil

Jones重庆大学 45

47 中外教育思想荟萃 教育学 张纯美/洪静缓 上海文化 88

48 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本) 哲学 张岱年 上海辞书 158

49 自由的未来 政治学美/法里德·扎卡

里亚上海译文 58

50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

四辑)现象学与康德哲学哲学 倪粱康 上海译文 68

经管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2014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

验区研究蓝皮书经济学理论

上海对外经贸大

学2011计划办公

室上海对外经贸

大学科研处

汉大 48

2 读懂日本战后60年 一般经济学 尹剑翔 金城出版社 29.8

3 燃烧的斗魂-心法之贰 企业史 曹岫云 东方 26

4比较,竞争与合作-中日韩自贸

区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年鉴 刘文

中国经济出

版社58

5 职场36台阶求职培训、

市场营销田永宽

中国经济出

版社38

6 漫画投资学 一般经济学 康晓虹中国经济出

版社36.8

7 漫画经济学 一般经济学 李文龙中国经济出

版社36.8

8 漫画金融学 一般经济学 齐哓明中国经济出

版社36.8

9 重启-互联网思维行动路线图 企业史 加/米奇·乔尔 中信 45

10不确定的未来-如何将改革进

行下去中国经济 郑永年 中信 49

11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求职培训、

市场营销徐志斌 京华出版社 49.8

12 重读哈耶克 一般经济学 韦森 中信 32

13 30岁后,给自己开家咖啡店求职培训、

市场营销老麦/程远 中信 36

Page 86: Jifengshuxunno 359

本周最新到货

86

14

大开眼界:用另一双眼睛看透

这疯狂的世界,奇妙生活和美

丽人生

求职培训、

市场营销

加/马尔科姆·

格拉德威尔中信 42

15

(全四册)经济解释(科学说需

求 收入与成本 受价与觅价

制度的选择)

一般经济学 张五常 中信 119

人文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上海闲话 记忆珍藏 邵宛澍 上海文化 28

2 上海十八相 记忆珍藏 董鸣亭 上海文化 22

3The Southern Gates of Arabia

阿拉拍南方之门游记、印象

英/芙瑞雅·斯塔

克上海文艺 36

4 红楼的财富 心理励志 王伟/宋京佳 文汇出版社 36

5 陶醉宜兴 旅游、地理 程伟 文汇出版社 58

6 新宽窄 老巷子 旅游、地理 苏伟 中国旅游 54

7 走遍全球-新西兰 旅游、地理日本大宝石出版

社中国旅游 88

8 长空自游系列-香港郊游 旅游、地理 程诗灏 中国旅游 59

9

长空自游系列-阁沙梅岛(苏梅

岛)+阁帕岸岛(帕岸岛) 阁道

岛(龟岛)

旅游、地理 陈子聪 中国旅游 52

10 走遍全球-澳大利亚 旅游、地理日本大宝石出版

社中国旅游 98

11 美丽重庆 旅游、地理《美丽中国》编

辑部中国旅游 32

12 妈妈的味道 饮食文化 巴陵 人民大学 30

13 儿童表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 家庭教育 杨珠丽 等 人民大学 69.8

14 萧红的情人们 人物传记 周彦敏 金城出版社 45

15迈进北大,奔向耶鲁-成功父母

的25年教子笔记家庭教育

李琳香/矫宏武/

矫骏逸金城出版社 29.8

16 舌尖上的西北 饮食文化 贾平凹 武汉大学 20

17 我对时间有耐心 人物传记 林志颖 中信 42

18巫婆上菜:动物行为学的另类

观察科学史 张东君 中信 39.8

19 理直气和-胡适的交游 人物传记 魏邦良 人民 30

20麦克纳马拉:美国防务战略的

理性设计者人物传记 葛腾飞 北京大学 28

21 知日·武士道(特辑) 人物传记 苏静 中信 35

22居家空气大净化:空气马上变

干净的植物净化法流行、时尚

美/B.C.沃尔弗

顿中信 39

23 汉字百话 考古研究 日/白川静 中信 38

24 中信国学大典-汉书 历史文化 饶宗颐 中信 45

Page 87: Jifengshuxunno 359

本周最新到货

87

25 李泽厚话语 人物传记 邓德隆/杨斌 华东师大 39.8

26 大夏文萃 社会纪实 汤涛/朱小怡 华东师大 53

27 (上下)大夏大学(编年事辑) 社会纪实 娄岙菲 华东师大 198

28想象中的希腊-神话的多重语

境外国史

英/理查德·巴克

斯顿华东师大 38

29托尔斯泰大传:一个俄国人一

生人物传记

英/罗莎蒙德·巴

特利特现代出版社 69.8

30 感悟屈原 历史文化 孙更俊 现代出版社 39.8

31 德国人怎么面对青春期 家庭教育 程丹梅 现代出版社 27

32越不怕死活得越好-星云大师

谈人间万事宗教文化 星云大师 上海文化 39.8

33人生是苦,苦就是福-星云大师

谈人间万事宗教文化 星云大师 上海文化 39.8

34心量越大好事越多-星云大师

谈人间万事宗教文化 星云大师 上海文化 39.8

35 李光耀传 外国史 凌翔 友谊 39.8

36 塑身女王郑多燕终极 S瘦身操 流行、时尚 韩/郑多燕 中信 39.8

37 纽约(创意城市) 旅游、地理viction

workshop itd北京三联 32

38 巴塞罗那(创意城市) 旅游、地理viction

workshop itd北京三联 32

39 东京(创意城市) 旅游、地理viction

workshop itd北京三联 32

40 柏林(创意城市) 旅游、地理viction

workshop itd北京三联 32

41 伦敦(创意城市) 旅游、地理viction

workshop itd北京三联 32

42 巴黎(创意城市) 旅游、地理viction

workshop itd北京三联 32

43(全二册)世间最美的情郎:仓

央嘉措传人物传记 王臣 九州出版社 55

44 香乘 外国史 明/周嘉胄 九州出版社 48

45 你睡好了吗? 保健、养生 郭兮恒 四川科技 35

46 感谢折磨你的人(精编版) 心理励志 文心一 江西人民 36

47 贝利 人物传记巴西/贝利 布莱

恩·温特京华出版社 49.8

48 饭前一碗汤胜过良药方 饮食文化 胡丽娟北京科技文

献32.8

49习惯教养-如何赢得孩子的合

作家庭教育

英/诺埃尔·简妮

思-诺顿重庆大学 29

50血战库伦加尔山谷:美军173空

降旅军事战争

塞巴斯蒂安·荣

格尔重庆大学 25

51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

历史真相(插图本)人物传记 杨天石 九州出版社 48

Page 88: Jifengshuxunno 359

本周最新到货

88

52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

年历史文化 阎崇年 九州出版社 36

53 在关系中认识自我 心理励志 克里希那穆提 九州出版社 68

54 王翘楚情志病医案经验集 保健、养生 严晓丽上海科学技

术25

55 陆瘦燕朱汝功论腧穴 保健、养生 陆瘦燕/朱汝功上海科学技

术58

56 陆瘦燕朱汝功论针炙辩证论治 保健、养生 陆瘦燕/朱汝功上海科学技

术39

57 陆瘦燕朱汝功论经络 保健、养生 陆瘦燕/朱汝功上海科学技

术39

58 陆瘦燕朱汝功针炙腧穴图谱 保健、养生 陆瘦燕/朱汝功上海科学技

术45

59 陆瘦燕朱汝功针炙医案 保健、养生 陆瘦燕/朱汝功上海科学技

术39

60 陆瘦燕朱汝功论刺炙 保健、养生 陆瘦燕/朱汝功上海科学技

术45

61 1843开始的上海出版故事 记忆珍藏 汪耀华 世纪文睿 25

62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

之路(译文记实)社会纪实 美/劳伦斯·赖特 上海译文 48

艺术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在路上遇见最美的风景 摄影工艺 李少白/安静 中国旅游 78

2戈壁生长-玄奘之路戈壁成人

礼成长报告艺术大台1

刀锋领导力实践

中心人民大学 56

3 放思之美艺术人物、

理论刘传铭 东方 38

4 数码单反摄影实拍圣经 摄影工艺 苏易新世界出版

社128

5 手链把玩与鉴赏 收藏鉴赏 苏易新世界出版

社78

6明清建筑二论-斗栱的起源与

发展设计 汉宝德 北京三联 32

7 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 设计 汉宝德 北京三联 45

8 建筑母语-传统,地域与乡愁 设计 汉宝德 北京三联 35

9 收藏的雅趣 收藏鉴赏 汉宝德 北京三联 35

10日常生活中的设计:让你了解

设计真相的50个问题设计 韩/金宣我 中信 35

11 非是非非-世界经典趣味悖论 音乐、体育 孟云剑 华东师大 28

12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

儒家意识形态艺术史 美/孟久丽 北京三联 48

13 爱,谎言与写作 杜拉斯影象 摄影工艺 法/蕾蒂西娅·塞重庆大学 78

Page 89: Jifengshuxunno 359

本周最新到货

89

记 纳克

14日常生活中的设计3:像设计

师一样去思考设计 韩/罗建/金宣我中信 42

Page 90: Jifengshuxunno 359

三辉链接

90

三辉链接正当性与合法性之辨

周濂

发表于《读书》2014年 5月号

周濂,1974 年 12 月生于浙江。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

学位。2005 年 11 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任教。2009 年 10 月至 2010 年 4 月为英国牛津大

学哲学系访问学者。著有《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专著一部,以及中英文论文 20 多篇。研究

领域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语言哲学。长期担任“西方哲学智慧”,“外国哲学原著选读”,“政

治哲学原著选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兼任《知识分子论丛》与《公共哲学》杂志编辑。2012

年 4月出版新作《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 1930年的一次演讲中,希特勒立下“合法性”誓言,发誓要放弃暴力手段,转而诉诸自

由民主制的合法程序来通向权力之巅:“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将以合宪的方式达成目标。宪法所提

供的只是方法,而非目标。我们将通过合乎宪法的方式赢得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到那个时候,我

们就可以根据我们的理念来重塑德国。”

希特勒做到了这一点。在 1930年秋天的大选中,纳粹党的席位从 1928年的 12个增加到 107

个,一跃成为议会第二大党;1932年 4月的选举中,纳粹党与德意志国家主义者结成的联盟控制

了大约 200个席位,成为相对多数派;1933年 1月 30日,希特勒被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

同年 2月 28日,希特勒利用一天前发生的“国会纵火案”发布“人民与国家保护令”,悬置了魏

玛宪法中关于个人自由的条文。

短短三年之间,希特勒合法地上台,合法地宣布例外状态,合法地终结魏玛共和国,合法地

宣告第三帝国的诞生,在此期间,魏玛共和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束手无策,毫无还手之力。

Page 91: Jifengshuxunno 359

三辉链接

91

自由民主制的敌人竟然能够利用合法的手段从内部推翻自由民主制本身,魏玛共和国的失败

在法学界和政治理论界引发了经久不衰的争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论题就是“合法性”

(legality)与“正当性”(legitimacy)之辨。

简而言之,在“外在正当化”资源(无论是父权制、自然法、神圣意志,还是传统特定人群

的自然优越性或者政治生活的自然性)被耗尽的现代性背景下,曾经可以互换使用的正当性与合

法性发生了断裂,如果仅仅诉诸程序主义的构想,就有可能使“正当性萎缩成合法性”,丧失超

验的或者道德的维度。因为人定法既可以是“良法”也可以是“恶法”,如果只有合法性这一维

度,缺少正当性的掣肘,则希特勒以及 20世纪层出不穷的各色专制政府和极权政府都有可能以

合法性之名大行其道。因此,在人定法无法再从“一种更高的法中获得自身的正当性”的今天,

严格区分合法性与正当性至关重要。

令人深思的是,合法性与正当性之辨并非对魏玛失败的后见之明,恰恰相反,早在希特勒上

台之前,就有三位杰出的魏玛公法学家和政治理论家激辩过相关问题,他们分别是日后变身为纳

粹桂冠法学家的卡尔.施米特,实证主义法学家汉森.凯尔森以及社会民主立场的赫尔曼.海勒。

如何理解这场思想论战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它对于魏玛时期的现实政治究竟有何影响,

是加拿大政治哲学家大卫.戴岑豪斯在《合法性与正当性》中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全书共分五

章,除最后一章探讨魏玛对于当代英美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教训外,戴岑豪斯把论述重点集中在

魏玛时代的理论危机上,这是因为作者确信,只有把问题带入“生死攸关”的情境下,“才能使

政治哲学和法哲学得到最好的理解。”

合法性与正当性:魏玛时代的施米特、凯尔森与海勒

[加] 大卫·戴岑豪斯

刘毅

商务印书馆

2013-8-1

49.00

流俗观点认为,身为纳粹德国的桂冠法学家,施米特从骨子里就是一个纳粹的死忠粉,但是

Page 92: Jifengshuxunno 359

三辉链接

92

戴岑豪斯告诉我们,至少在 1933 年之前,施米特不是纳粹党的支持者,他“并不希望在建构具

体秩序时,纳粹在其中起到任何作用。”

施米特把魏玛共和国的症结归咎于自由主义理论,他把凯尔森锁定为首要的理论敌人,认为

“必须揭露这个自由主义幻想家的理论,以促成真正的德国式的法律思想。”在 1932年出版的同

名著作《合法性与正当性》中,施米特批判自由主义的中立性原则是“自我颠覆”的原则,由于

它拒绝区分敌友,秉持“机会均等”的理念,从而使敌人有可能利用合法的渠道去攫取权力,一

旦敌人获得权力,就能够“在进入合法性的大门之后关闭此扇大门,而那些在门外猛敲大门的政

治反对党,则被当作普通刑事罪犯。”必须承认,这一论断对于魏玛的崩溃和纳粹的上台都极具

先见之明。

但是正如戴岑豪斯所指出的,施米特的危险性在于,虽然起初他并不认同纳粹党,但是“一

旦希特勒真正掌权,施米特和其他保守派没有任何哲学思想为依据来反对他,只能对希特勒表示

欢迎。”施米特会对希特勒表示欢迎,不仅出于“懦弱的个人动机”,更是因为“施米特在 1932

年以前的思想,与其在最高产的纳粹期间所发表的众多论文著作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的断裂。”

换言之,是理论上的亲和性而非哲人自保的冲动,让施米特最终投向了法西斯。

戴岑豪斯以施米特最为臭名昭著的文章《元首保卫法律》为例,证明施米特拥戴希特勒,根

本原因就在于后者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施米特的基本政治理念:“希特勒区分了敌友,谋杀事件

即是证明,他还明确地把自己设为最高权力渊源和所有权力与法律的法官,而且扫除了魏玛时代

的自由主义和议会主义神话。最重要的是,他将自己树立为实质性同质性统一体之德国人民的代

表,实现了施米特格外重视的民主同一性。不仅如此,那些为希特勒之愿景(某些方面已经变成

现实)而激动不已的群众欢呼,毫无疑问正是实现了从缺席到在场。”

然而正如戴岑豪斯所言,我们要彻底地否定施米特的价值立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

视施米特的问题意识以及他对自由民主理论的挑战。决断、主权、例外状态和政治性,施米特思

想中的这些关键词都是自由民主理论必须正面考量和应对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无论施米特、凯尔森还是海勒都接受了马克斯.韦伯对于现代性的诊断——这

是一个“除魅”的时代。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

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韦

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

学等大学任教。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

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是同

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

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Page 93: Jifengshuxunno 359

三辉链接

93

面对诸神竞争、僵持不下的多元主义格局,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有两条:要么选择道德实在

论、重返一元论,要么投靠价值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意味着不合时宜地坚守前现代的“外

在正当化”道路;后者意味着接受正当性的心理学解释,从此正当性很可能沦为为粉饰太平而任

意涂抹的“道德口红”,因为人民对于统治秩序之正当性的相信,极有可能建立在“对间接制裁

的恐惧和服从,同时也建立在对个体无力感的体认和别无选择(即受到束缚的个人想象力)而造

成的惟命是从上。”如果对上述选择都不满意,那就只能筚路蓝缕,在道德实在论与价值虚无主

义之间努力走出第三条道路。

凯尔森选择了第二条道路,他坚决反对任何对法律做形而上学的、神学的以及伦理与政治的

理解,主张法律是由规范组成的系统,所以他任由“正当性萎缩成合法性”,这当然是一条自废

武功的不归路。

施米特主张“正当性产生自合法性”,表面上在走第三条道路,骨子里仍是一个改头换面的

价值虚无主义者,因为他的根本逻辑是,既然政治的神学基础已经无可挽回地失落了,正当性的

唯一基础就只能是区分敌友的主权决断,这种从神学的绝望迅速摆荡到决断主义的两极化思考模

式,不仅隐含着最危险的虚无主义倾向,而且让施米特最终倒向对“法西斯强人”的拥戴。

相比之下,只有海勒真正在走第三条道路。海勒批评凯尔森不加区分地把所有国家视为“法

治国”从而成为“专制最好的领路人”,为避免重蹈凯尔森的覆辙,海勒从施米特身上得到启发,

认识到决断与主权对于政治的重要性,试图“为高度政治性的法治概念做辩护,以便在面对法西

斯右翼的进攻是能够捍卫和发展民主。”为实现上述目的,海勒一方面坚持代议制民主的基本制

度与价值,另一方面又试图把正当性概念纳入法律体系之中,在合法性中重新发掘正当性,为自

由民主制夯实地基、筑起高墙。

作为坚定的社会民主主义者,海勒不认为存在所谓“民主制的危机”,因为即便像施米特这

样的反理性主义者,为了要赋予独裁者以正当性,也仍然需要披上“人民主权”的外衣,用“民

主”去粉饰专制体制。由此可见,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民主制”而在于“民主的主要媒介——议

会制”。议会制虽然问题多多,但是海勒认为它作为民主的技术性媒介仍旧是必不可缺的:“议会

民主制的基础是相信人民具有理性的本质,人民能够用理性来控制激情,通过公共的、理性的议

会程序来解决政治冲突,而不是通过暴力和诉诸神意的干预。”换言之,议会制需要的是改进而

非颠覆,“只要民主制还存在,议会制就是适合的形式”。

施米特思想的分裂性表现在,“一方面渴望政治(当然是他所理解的敌友之分的政治观)充

满生命力,另一方面又不计代价地追求稳定与秩序”,这种分裂性让施米特最终成为纳粹德国的

同路人。与之相比,海勒承认“政治意味着冲突”,但是他反对以暴力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坚

持以“辩论原则”为核心的议会制民主;海勒关注秩序的维护,但他不是为了秩序而秩序,而是

强调维护秩序的要旨在于维护“法律秩序”。反映在例外状态上,施米特念念不忘的是主权者的

决断时刻,而海勒却始终坚守宪法和法律的至高无上性:“无论政治冲突的严重程度如何,宣告

紧急状态的目的必须是恢复到常规的、宪法的状态下,该宣告行为才是有效的。这种对紧急状态

的理解就意味着,紧急状态的定义及其解决方式,都应以法律为依据。”戴岑豪斯认为,面对魏

玛时期的正当性/合法性危机,海勒的社会民主立场是最有希望的一种解决方案。

Page 94: Jifengshuxunno 359

三辉链接

94

中国文人向来有“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的自我幻想,戴岑豪斯不一样,他虽然浓墨重

彩地分析魏玛时期的理论危机,但绝不会倒果为因地认为是理论的危机引发了现实的危机,正如

他所说,魏玛共和国的失败不可以归咎于凯尔森的法律实证主义,也无法归罪于施米特的法西斯

理论,同样的,戴岑豪斯虽然对海勒的理论赞赏有加,但也不认为它能够阻挡猖獗的法西斯浪潮。

作为一场失败的民主试验,魏玛共和国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1919年魏玛诞生之初就笼

罩在“背后一刀”的阴谋论叙事之中,普通民众深信一战失利本可避免,魏玛宪法和民主政府是

出卖民族利益的产物,强烈的民族屈辱感让人们越发怀念曾经的帝国荣耀,并呼唤政治强人的来

临。此后,魏玛共和国长期处于动荡不安中,无论共产党、纳粹党还是普通的德国民众,对魏玛

体制都表现的极为冷淡甚至积极反对。也正因为此,戴岑豪斯才会支持如下断言:“魏玛的根本

问题既不是宪法的问题,也不在于法律理论,而是因为缺少足够多拥护民主的人。”个人认为,

这是目前为止对于魏玛失败最为精到的解释。

政治正当性的核心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和社会凝聚力的问题。这个道

理不难理解。虽说政治的母题是强制与服从,但是正如卢梭所说:“即使最强者也不能总是强大

得足以永远作主人,除非他把权力转化为权利以及把服从转化为义务。”这一转化的过程不是别

的,就是政治权力正当化的过程。

当施米特说“所有的法律秩序都建立在决断而不是规范

的基础上”,他的确说出了一部分的真理,但是正如扬.维尔

纳-米勒在《危险的心灵》中所指出的,自由主义者能够接

受,政治秩序最初建立于决断之上,自由主义者也能接受,

政治秩序在面临真实的生死存亡时刻时需要引入决断。就此

而言,当魏玛宪法处于生死攸关的危机时,的确需要当时的

社会民主党“拿起武器来捍卫魏玛宪法”。但是,仅有决断

是不够的,自由主义者不会认为一个民主制度的正当性基础

在根本上是奠立在决断之上的,恰恰相反,自由主义者认为

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只可能奠立在对所有公民的公共证

成之上。正是这种公共证成使得政治正当性具有了超越程序

合法性的道德维度,也正是这种公共证成让自由民主制拥有

比极权体制更加稳定的秩序,因为它能够持续产出自我支持

的公共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

政治意味着冲突,如果有人相信终有一天冲突会消失,

人类终将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和谐完美的共识,那么这是一

个过于天真的幻象。但是认识到冲突永难被超越,绝不意味

着我们就应该接受施米特的政治观——政治就是敌友之分,

就是通过斗争实现高度的“政治同质性”。事实上,成熟的自由民主制,包括成熟的人类心灵,

都会认识到即使冲突永远存在,我们仍然应该尽一切努力借助民主的程序和法律的技艺将冲突去

暴力化。

有人以偏概全,将魏玛的失败视为自由民主制在本质上软弱无力的铁证,这些人一定忘记了,

无论一次大战还是二次大战,自由民主国家都是胜利者,时至今日这个星球上最强盛的国家——

危险的心灵:

战后欧洲思潮中的卡尔·施米特

扬-维尔纳·米勒

邓晓菁、张䶮

新星出版

2006-08-01

35.00

Page 95: Jifengshuxunno 359

三辉链接

95

无论你是喜欢还是讨厌——也还是自由民主国家。曾经有学生在课堂上追问罗尔斯的哈佛同事伯

顿.德雷本,如果罗尔斯遭遇希特勒,他将如何用他的正义理论说服希特勒?德雷本沉默片刻,

告诉这个学生,对于希特勒这样的人,我们根本不会试着和他说理,而是“给他一枪”。换言之,

自由民主制不是没有自己的牙齿,它只是不常使用它罢了。

辩论与独裁是对立的两极。相比腻腻歪歪、议而不决的议会民主制,显然那种不由分说、斩

钉截铁的独裁专制更得施米特的赏识,借用最近在中国学界流行的话语,这就是所谓的“男子气

概”和“政治成熟”的体现。但是在我看来,那些在政治舞台上追求高光时刻和戏剧化场面的人

其实是“除魅时代”残余的野蛮人,他们不信任人类通过理性对话达成共识的能力,不欣赏法律

程序可能带来的公平正义,不相信政治权力可以被关在笼子里,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危机四伏

的世界,例外状态永远多于常态政治,主权决断永远高于宪法和法律,为了确保政治的严肃性,

为了不堕入到自由主义挖掘的深渊,就必须要由元首、领袖或者国父这些“地上的上帝”来拯救

人类,总之,除非至高权威以某种人格化的形象出现,他们就无法思考也无法行动。

列奥·施特劳斯曾经不无遗憾地感叹说,因为纳粹德国和法西斯制度的出现,使得“本遭怀疑

的民主政治俨然又成为黄金时代。”这个判断大致不差。伯顿.德雷本就曾经底气十足地宣称:“我

们不是在为这样一个社会(自由民主社会)作辩护。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在今天只有傻子才不愿

意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面。罗尔斯的一大优点就在于他不会浪费时间去讨论独裁政体或极权政

体。”罗尔斯是幸运的,因为他无需再和独裁政体的支持者缠斗不休。但是即便如此,他仍需为

自由主义的正当性而殚精竭虑,因为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和社会凝聚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戴岑豪斯的这本书看似与中国问题毫无瓜葛,仔细想来却是休戚相关。因为任何一个政治制

度,无论是危机四伏的魏玛共和国,还是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必须直面“生死攸

关”的正当性质问:在建立了基本的政治秩序之后,这个制度能否继续自我产生出对自己的充分

支持,它能够依据什么样的政治价值来赢得公民对它的忠诚?如果可以,那是因为什么,如果不

可以,我们又能够期待什么?■

Page 96: Jifengshuxunno 359

制作者

96

制作者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Email:[email protected]

【季风书讯】网站:http://www.jifengshuyuan.com

季风书园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jifengts

季风书园淘宝商城店:http://jifengts.tmall.com

QQ群 1:328386406(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QQ群 2:85186717(季风志愿者之家)

联系电话:021-5382 1942 021-6415 2843

季风微信公众平台:jifengshuyuan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