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e...

5
春季號 242008 119 NDMC Reections 國醫與我 林茂村/D20 國際體溫調控生理及藥理學研討 會之唯一華人籌備委員 有鑒於全球暖化的關係,地球 上的溫度越來越高,對人類體溫的 調控造成很大的挑戰。 2004 年首 屆體溫調控生理及藥理學研討會議 在希臘羅德島上希爾頓大飯店內舉 行。全球從事體溫調控的著名學者 均聚集一堂共同討論全球暖化所造 成的體溫調控問題及其應變之道。 接著2006年三月間第二屆會議在美 國科羅拉多州鳳凰城舉行,而第三 屆會議則預定2009年在日本的東京 舉行。在這三屆會議,我是唯一華 人受邀為大會籌備委員,並且擔任 大會主要演講者及主席。由此可見 我在全世界體溫調控世界居舉足輕 重之地位。綜觀我已經刊出的三百 多篇學術論著,可以見到最大的學 術成就有二:(一)是生物體暴露 於高溫環境中所引發熱中風病變之 成因及其預防治療之道;(二)細 菌感染所致疾病發燒的成因及其預 防治療之道。目前,全球從事體溫 調控方面最有成績的華人學者應沒 有人能超越我。此點可從學術網路 上搜尋而加以印證。最近,我應國 際知名學術雜誌「當代醫藥化學」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主 編之邀稿而在該刊物發表回顧性有 林可勝,盧致德與蔡作雍三位 院長對我畢生研究生涯之影響 關對熱中風之有效防治醫用藥物之 論文報導(Prevention and Repair of Circulatory Shock and Cerebral Ischemia/Injury by Various Agents in Experimental Heatstroke.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2006 13, 3145-3154頁)。據知, 該刊物受到許多得過諾貝爾醫學 獎得主之極力推薦,其影響係數 Impact Factor)高達五點以上, 能夠應邀在該刊物上執筆是畢生一 大榮耀。 幼年貧困無力繳交學費只有投 筆從戎 我出生於 1942 年臺灣臺北中 和鄉力行村。幼年時家境貧困時常 繳不起中學學費,而須靠一些親友 的周濟。中學就讀臺北的師範大學 附屬中學時,我早晚都需要自行料 理早、晚餐以及中午的飯盒(便 當)。中學時,每逢寒暑假,還要 出門去打工賺取部分學費。高中畢 業時,因家境貧困沒有能力就讀一 般民間大學,只有投筆從戎,報考 軍校。1962年順利進入國防醫學院 就讀。就讀期間,一切學雜費全免 外,每個月還可以領到士官級的薪 資,真是太好了。19689月我以 第一名成績畢業並且獲頒中尉軍醫 的官階。1968 年時,金門與海峽 對岸的廈門互相 用大炮與水兵作 戰。根據往例, 我應該被立即派 往金門前線去擔 任軍醫救護受傷 的官兵。正當此 時,遠從美國來 了一位改變我一 生的人,他就是 林可勝院長 盧致德院長 蔡作雍院長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Ike 林可勝,盧致德與蔡作雍三位季就回到他們溫暖的窩。冬天誠然美麗,事實 上,由於到處冷氣,加上早晚涼爽,炎夏也沒 有那麼難耐了。

2008 第24期 春季號 118

談天說地 Chat Room

春季號 第24期 2008 119

 NDMC Reflections 國醫與我

雄,暱稱他「艾克」(Ike),還選他為總統。他在入主白宮的八年中,曾在可奇拉谷設立他的「西部白

宮」。他的好友霍伯曾表示,將來要以艾森豪為名,建一所醫院。他說到做到。一九六六年霍伯捐出他在

可奇拉谷的八十英畝地,共襄盛舉的籌募到數百萬元。一九六七年艾森豪紀念醫院正式落成時,艾克已因

心肌梗塞在一九六九年去世。這所設備一流的醫院是由當時的總統尼克森(President Nixon)、艾森豪夫

人(Mamie Eisenhower),及那時的加州州長雷根(Governor Reagan)共同剪綵,呈獻給社會大眾。

棕櫚泉的國際機場,可能是歷年來美國總統蒞臨次數較多的一個機場。六○年代甘迺迪到可奇拉谷就

住在低音歌王平克勞斯貝的家。後來繼任者,由尼克森到柯林頓都是法蘭克辛納屈家的座上客。法蘭克在

他那罕見的豪宅、外圍牆綿延數千呎、令人遐思的粉紅牆內度過了他傳奇的大半生。如今粉紅牆依舊,人

面何處?只能由他充滿爵士與抒情風味的歌聲中,去尋覓歲月的足跡。

多年前的一個聖誕節第二天,可奇拉谷失去了一位受人敬愛的居民,以九十三歲高齡在家中平靜過

世,他就是美國史上唯一未經選舉而成為總統的福特(President Ford),一九七六年離開首府華盛頓

後,他和妻子貝蒂(Betty)長期定居可奇拉谷。他平易近人的風範、虛懷若谷的胸襟,成為政治家的

楷模。

雪燕歸巢樂無窮

沙漠原本地廣人稀,但因房地產的價格不

及洛杉磯及舊金山的一半,近年來人口急遽增

加。不少美國北部及加拿大的居民為了不受嚴

寒之凍,而在可奇拉谷購置他們的第二屋。這

些人被稱為「雪鳥」(Snow Birds),每年冬

季就回到他們溫暖的窩。冬天誠然美麗,事實

上,由於到處冷氣,加上早晚涼爽,炎夏也沒

有那麼難耐了。

在眾多的風景名勝區,棕櫚泉的空中電纜是

訪客必遊之地。這號稱廿世紀最具挑戰的工程之

一,也是世界最大的360度景觀纜車。它能在十

分多鐘內,將乘客由2643呎升到8516呎,這般

高度的差別,使得遊客由穿單衣,到來不及加厚

外套;由遍地熱帶的棕櫚泉到滿山寒帶的松柏,

山下暖和如春,聖荷仙陶(San Josento)的山上,則雪花飄飄,奇特的景象,有如到了瑞士。

另外,在Palm Desert城市的北邊有條名街El Paseo,曾經得獎的雕刻家,將他們的精心傑作展示於

街道中間,這些使人目不暇接的藝術品,每半年換新。

購物者往往不放過逛Outlet,那是在棕櫚泉棕櫚西邊約二十分鐘車程的一個大商場,據說那裡的名牌

多多,價錢便宜,但務必眼大心細,別忽略了瑕疵。

由印地安人開設的賭場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廿四小時開放,並常請些大牌藝人表演如同賭城拉斯維加

斯般的秀。

在棕櫚泉北面十五哩處,有個小鎮名叫沙漠熱泉(Desert Hot Springs),在早期它並沒有那帶來繁

華的鐵路或111公路的經過,沒有農產品,也沒它鄰城棕櫚泉那麼大的名氣,但它有一樣天然資源──溫

泉。這泉水是白色,不含硫磺的怪味,卻對風濕性關節炎有療效。由世界各地來此度假者絡繹不絕,在微

寒的冬季中,享受華氏90度的溫泉游泳,或將風塵的勞累浸於105度的天然泉池內。目送夕陽在曾被它染

紅的嶺頭落幕,回頭眺望可奇拉谷冉冉出現的萬家燈火。在靜夜中,人們體會到與佈滿繁星的沙漠天空是

如此的接近。

▲ 貓王(Elvis Presley)和他新婚妻子的蜜月屋

文■林茂村/D20

國際體溫調控生理及藥理學研討會之唯一華人籌備委員

有鑒於全球暖化的關係,地球

上的溫度越來越高,對人類體溫的

調控造成很大的挑戰。2004年首屆體溫調控生理及藥理學研討會議

在希臘羅德島上希爾頓大飯店內舉

行。全球從事體溫調控的著名學者

均聚集一堂共同討論全球暖化所造

成的體溫調控問題及其應變之道。

接著2006年三月間第二屆會議在美國科羅拉多州鳳凰城舉行,而第三

屆會議則預定2009年在日本的東京舉行。在這三屆會議,我是唯一華

人受邀為大會籌備委員,並且擔任

大會主要演講者及主席。由此可見

我在全世界體溫調控世界居舉足輕

重之地位。綜觀我已經刊出的三百

多篇學術論著,可以見到最大的學

術成就有二:(一)是生物體暴露

於高溫環境中所引發熱中風病變之

成因及其預防治療之道;(二)細

菌感染所致疾病發燒的成因及其預

防治療之道。目前,全球從事體溫

調控方面最有成績的華人學者應沒

有人能超越我。此點可從學術網路

上搜尋而加以印證。最近,我應國

際知名學術雜誌「當代醫藥化學」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主編之邀稿而在該刊物發表回顧性有

林可勝,盧致德與蔡作雍三位

院長對我畢生研究生涯之影響

關對熱中風之有效防治醫用藥物之

論文報導(Prevention and Repair of Circulatory Shock and Cerebral Ischemia/Injury by Various Agents in Exper imenta l Heats t roke.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2006年13卷, 3145-3154頁)。據知,該刊物受到許多得過諾貝爾醫學

獎得主之極力推薦,其影響係數

(Impact Factor)高達五點以上,能夠應邀在該刊物上執筆是畢生一

大榮耀。

幼年貧困無力繳交學費只有投筆從戎

我出生於1942年臺灣臺北中和鄉力行村。幼年時家境貧困時常

繳不起中學學費,而須靠一些親友

的周濟。中學就讀臺北的師範大學

附屬中學時,我早晚都需要自行料

理早、晚餐以及中午的飯盒(便

當)。中學時,每逢寒暑假,還要

出門去打工賺取部分學費。高中畢

業時,因家境貧困沒有能力就讀一

般民間大學,只有投筆從戎,報考

軍校。1962年順利進入國防醫學院就讀。就讀期間,一切學雜費全免

外,每個月還可以領到士官級的薪

資,真是太好了。1968年9月我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並且獲頒中尉軍醫

的官階。1968年時,金門與海峽對岸的廈門互相

用大炮與水兵作

戰。根據往例,

我應該被立即派

往金門前線去擔

任軍醫救護受傷

的官兵。正當此

時,遠從美國來

了一位改變我一

生的人,他就是▲ 林可勝院長 ▲ 盧致德院長 ▲ 蔡作雍院長

Page 2: Ike 林可勝,盧致德與蔡作雍三位季就回到他們溫暖的窩。冬天誠然美麗,事實 上,由於到處冷氣,加上早晚涼爽,炎夏也沒 有那麼難耐了。

2008 第24期 春季號 120

國醫與我 NDMC Reflections

春季號 第24期 2008 121

 NDMC Reflections 國醫與我

大名鼎鼎的林可勝博士。林可勝

博士對中國的醫學、生理學及藥

理學的貢獻甚巨。他創建了北京

協和醫院,成立中國生理學會。

最令人敬佩的是他與他的得意門

生盧致德博士(協和醫大畢業

生)共同擔負起八年抗日戰爭時

的醫療工作。兩位均官拜中將軍

醫。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他遠赴

美國亞力桑拿州邁爾研究所擔任

所長。1968年他因食道癌而回到國防醫學院探望他的高徒盧致

德中將(當時任國防醫學院兼臺

北榮民總醫院院長)。林可勝博

士當時來台的目的有二:(一)

從國防醫學院的應屆畢業生遴選

二名從事生理及藥理學之研究工

作者;(二)在臺北榮民總醫院

進行人體的實驗來探討阿司匹林

之止痛作用之機制。林可勝院長

不會講普通話,而我們這些醫學

院應屆畢業生的英文聽說能力又

差,只得由林院長的好友劉占熬

教授(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解剖

學主任)代為翻譯。遴選結果知

曉,我幸運地被錄取留在母校生

理及藥理學系內擔任助教,不必

上金門前線去擔任軍醫工作。

1968年,林可勝院長的最有名的研究工作是阿司匹林止痛

作用機制之探討。我在林可勝院

長的親自指導之下首次進行體溫

調控之研究。我的第一篇學術論

文的主題是探討阿司匹林之退

熱作用(發表於美國藥理學雜

誌)。從此,畢生的科學研究就

與體溫調控有不解之緣。1970年,林可勝院士在美國逝世後,

就由蔡作雍院士(後來也接任盧

致德院長而成為第三任國防醫學

院院長)繼續指導我的科研工

作。在蔡作雍院長的鼓勵及協助

之下,1973年我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國際博士後獎學金,得以前往美國東部聞

名國際的耶魯大學醫學院攻讀哲

學博士學位。在國際體溫調控權

威詹姆士哈地教授(美國國家科

學院院士)的指導下完成博士學

位。1977年,我學成歸國擔任母校教職並且晉升上校軍醫。1980年,我獲得德國的亞歷山大鴻博

獎學金,前往德國法蘭克福的馬

氏布朗克研究院,與另一位聞名

國際的體溫調控權威愛克西蒙教

授共事。從此奠定了我在國際體

溫調控界的重要地位。

飲水思源積極參與推動兩岸學術交流

國防醫學院的前身就是中

國大陸的軍醫學校(成立袁世凱

時期)。國防醫學院的首任及繼

任院長分別為林可勝與盧致德博

士。林可勝博士是北京協和醫院

的創始者而盧致德博士則為協和

醫學院畢業生。師生兩人在八年

抗日戰爭中負責中國戰區的一切

醫療業務,貢獻國家良多。國共

戰爭後,林可勝博士去了美國,

而由盧致德博士帶領協和醫學院

與湘雅醫學院的部分教授,將位

於上海江灣的國防醫學院遷往臺

北。有了在臺北成立的國防醫學

院,有了林可勝、盧致德以及蔡

作雍三位前後任院長的提攜,才

造就了今日我的學術成就。飲水

思源,我積極參與海峽兩岸神

經、心臟血管,與高壓氧科學的

交流。每一至二年我均會帶領大

批臺灣學者前往中國大陸作學術

交流,也因此結識大陸多位學術

名人,例如韓啟德副委員長、陳

孟勤教授(前中國生理學會理事

及協和醫大教授)、高春錦教授

(北京首都醫大教授及朝陽醫院

主任)等等。也因此得罪台獨大

老李鎮源博士(前臺大醫學院院

長及藥理學會理事長)。李鎮源

博士曾經面斥我:不要被中國統

戰!可是我未改心志,繼續推動

飲水思源之兩岸交流工作。

對研究生及所屬單位的致謝如果大家肯定我在體溫調

控方面有所成就的話,我認為我

個人的成就應歸功於我以前待過

的單位以及一起完成實驗的一

些博、碩士研究生們。沒有他

(她)們的鼎力相助,我也無力

完成這些艱難的研究工作。依據

年代先後次序,我曾在下列著名

的學術機構擔任過教職:國防醫

▲ 林教授獲孫中山學術獎(後排左二)

▲ 1982年林教授榮膺國際青商會十大傑出青年獲頒金手獎(右一)

學院(臺北),成功大學醫學院

(台南),陽明大學醫學院(臺

北),以及奇美醫學中心(台

南)。目前,我雖已屆退休年齡

(六十五歲),由於特殊貢獻,

仍受聘繼續在臺灣台南的奇美醫

學中心醫學研究部擔任研究員並

主持腦心血管研究室。多年來蒙

受臺北的國家科學委員會與台南

的奇美醫學中心之資助,我的研

究得以順利進行。根據最新網路

上的統計,我曾經指導過六十篇

博、碩士生的論文。多位經我指

導過的博士生畢業後,現在已經

成為知名大學的教授或醫學中心

的臨床部門的主任及醫師。藉此

機會,特別感謝下列學者對我研

究過程中之鼎力相助:張菁萍

(臺灣南台科技大學生物技術

學系教授及奇美醫學中心研究

員),張丞圭(臺北馬偕醫院神

經外科主任及臺北醫學大學疾病

防治學系教授)、陳勝咸(台南

奇美醫學中心產科主任及南台科

技大學教授),牛柯琪(台南奇

美醫學中心高壓氧科主任及國防

醫學院教授),以及鄭伯智(台

南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外科學主

任)等。

畢生最大的感觸我出生於中日八年抗戰剛

結束後的臺灣。當時日軍剛從臺

灣撤出不久,百業蕭條,民不聊

生。國民黨政府在國共戰爭失利

後,迅速將中國大批的文物、寶

藏與人才遷移至臺灣,才造就了

臺灣日後的經濟奇蹟。國防醫學

院南遷臺灣則給予貧困出生的我

一個機會。一個付不起學費的窮

小子因此獲得了醫學士,更能負

笈美國從名校榮獲博士學位,成

為大學的教授。由於我的刻苦求

學及努力不懈,讓我榮獲臺灣第

20屆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譽。更甚的是,我也獲選進入世界級亞

洲名人錄。試想當初如果沒有國

民黨政府退守臺灣以及國防醫學

院之遷移臺北,我的一生又會是

什麼樣?試想當初如果無北京協

和醫學院林可勝院長的出現以及

他說服了當時的國防部長蔣經國

先生,讓我留任在國防醫學院內

擔任教職的話,我恐怕沒有機會

從事體溫調控之生理及藥理學研

究,而早已成為服務三軍官兵及

其眷屬的臨床軍醫。世事難料,

真令人難以捉模。感謝上蒼庇

佑,我很慶幸得以踏上今生所走

的學術研究之路!無怨無悔!

▲ 林教授創立了基礎神經科學會並出任首屆理事長

▲ 1999年武漢同濟醫大林教授出席海峽兩岸神經科學會會議(首排右起五)

學歷 1.國防醫學院學士、理碩士2.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哲學博士 經歷 1.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研究員2.德國Max-planck研究院研究員3.國防醫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及陽明大學等醫學院教授、所長4.中華民國首屆及第二屆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學會及第十屆生理學會理事長

5.海峽兩岸心血管科學研討會臺灣地區召集人6.海峽兩岸神經科學研討會臺灣地區召集人7.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及汕頭醫學院名譽教授

現職 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教授

重要學術及研究成果⋯⋯⋯⋯⋯⋯⋯⋯⋯⋯⋯⋯⋯⋯⋯⋯⋯⋯⋯⋯

曾榮獲下列學術研究獎勵: (一) 第二十屆中華民國青商會十大傑出青年當選人(二) 第七屆王民甯先生基金會醫藥研究傑出貢獻獎(三) 嚴慶齡先生基金會基礎醫學傑出研究獎(四) 王士浚院士神經科學傑出研究獎(五) 中山學術基金會優良著作獎(六) 嘉新水泥基金會醫藥研究獎(七) 徐氏基金會醫科著作獎(八) 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九) 奇美醫學中心傑出貢獻獎(十) 被登錄于英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21世紀2000位傑出科學家之一(十一) 世界級亞太名人錄

作者簡歷

Page 3: Ike 林可勝,盧致德與蔡作雍三位季就回到他們溫暖的窩。冬天誠然美麗,事實 上,由於到處冷氣,加上早晚涼爽,炎夏也沒 有那麼難耐了。

2008 第24期 春季號 122

國醫與我 NDMC Reflections

春季號 第24期 2008 123

 NDMC Reflections 國醫與我

七、牆報交流蔚然成風

抗戰時期大部份繁華發達

地區,都被日寇所佔,內地交通

不暢,物資匱乏,文化交流相當

困難,報刊雜誌書籍,簡直成了

奢侈品,學生經濟欠裕,根本無

法購置,故牆報就成為獲得學術

新知、交流學習心得、溝通各方

訊息,瞭解時勢新聞,以及欣賞

詩、詞、文章⋯⋯等等的最佳園

地,甚受大眾歡迎,且牆報愈辦

愈多愈精彩。牆報最早是1939年底,由M29諸熱心同學創辦,而主編為張樹遠同學,取名《本

行壁報》。同時P21、P22亦辦起了《小瓶味精》,由於所學不

同,內容自有差異,二報都受同

學們的喜愛,亦得到學校大力

支持和督導。待P23接辦後,改《小瓶味精》名為《本草》,

內容有所擴充,吸引更多讀者。

又由於M32同學中多為浙江人,其中人才濟濟,組成浙江同學

會,在藥科主任張鵬翀為會長的

贊助下,辦起了《 訊》( 即

梅字)壁報,意為國花梅花之訊

息。主編是有名才子俞家檉,

主要撰稿人有M32樓方岑、鄭中耀、胡可澄、程祖培;M33趙永年、蘇壽汦、汪宋寶;M34黃寶和;M36蔣鈍儒、王昌文等。壁報內容不但有很強學術性、興趣

性、時間性,還不時交流學習心

得、醫學動態、時事評論等,極

大地充實了校方書報的不足。每

逢一日、十六日出版六開八張報

紙,洋洋大觀,最能吸引同學們

駐足。每逢重大節日,如校慶、

國慶,還另出特刊。

情繫母校憶安順(二)

同學們辦報,都是利用課

餘和假日,十分辛苦,也是苦中

求樂之意,由於編者和當地報刊

記者及美國空軍SOS新聞人員關係良好,很多新聞均能捷足先

登(報導),更能引人注目。

當年曾有一次不小的插曲,哄

動全校。那是在1944年的4月1日,《 訊》想出一張「號外」

報導:「我軍前線突襲攻克南方

大城廣州市,大獲全勝!電訊來

自美軍SOS新聞處」云云。一下子把這特大喜訊傳遍全校,廣東

同學還準備集資購買鞭炮燃放慶

賀。學校總務長倪世璜也擠入觀

看,並去告訴張教育長,政治部

亦立刻忙於和美軍SOS新聞處聯繫,詢問確有其事否?但馬上就

有同學出來「闢謠」說:「四月

一日是『愚人節』,號外是和大

家開玩笑的!」經此解釋,大家

不禁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而過,

並沒人認為被愚弄心存不快。各

種牆報一直持續辦到學校將東遷

始停刊。

文■王昌文/M36、黃寶和/M34

八、雙胞奇才增校輝

在安順階段,我校出了一對

雙胞奇才,他倆於1939年秋同時從浙江衢州考入軍醫學校,一位

進入M32,叫樓方岑,一位進入P24,叫樓之岑。他倆不但身材面貌相同,個性很也類似,均較

內向。其可貴處,是倆位都是高

材生,而且都願為學校多貢獻,

多添光彩。倆兄弟都終生在學術

上有傑出表現,確實可敬可佩

了。現在分別敘述倆人的主要事

跡,以免日久後來者淡忘。

首先談談樓方岑,他平時從

不誇誇其談,待人誠懇熱情,由

於文才優良,又好學不倦,故頗

得老師青睞,和同學們的器重。

《 訊》上亦常有他的作品,但

少參與文娛活動,很少出頭露

面。當M32於1943年初進入實習階段時,考慮到畢業後在軍隊裡

行蹤不定,所帶之物必須從簡,

除衣被等日用品外,醫藥書籍等

祇宜少而精。他們有鑒於P22在張紫洞主編下,全班齊心協力,

於1942年出版《司藥必攜》,大

▲ 莊嚴雄偉之院本部大門

大有助於藥科同學使用,認為醫

科亦應有類似的合乎理想之書,

以作參考。於是共同組成編委

會,推舉樓方岑為主編,在校領

導和老師們的支持、鼓勵、指導

和協助下,利用實習間隙時,全

班43人,分工合作,在艱苦條件下(例如:經費不足,賣油條賺

錢來買紙),寫成《軍醫提絜》

初稿,請有關教師們認真審閱,

反覆修改,預定在1944年初畢業前完稿付印,但校方突然通知

全班提前三個月,於1943年10月畢業集體去昆明遠征軍司令部

受訓。到昆明後,由樓方岑等同

學向司令部反映編書未完成的情

況,幸蒙獲准,讓樓方岑回校繼

續編輯和出版工作。經樓方岑日

夜操勞,孤軍作戰,終於在1944年6月完稿。

惟當時日寇正在瘋狂肆虐,

步步進逼,交通極為險阻。且內

地紙張缺乏,印刷費用高昂,打

聽到江西泰和紙張質優,而印刷

價低,差距太大,因此,樓方岑

決定獨自冒險去泰和出版。所有

排版、校對、修改等工作,都須

一手包辦,其勞累之苦,可想

而知。終於在1944年11月裝訂成書,共有3000厚冊,每冊計

售謀利。

由於《軍醫提絜》內容豐

富而全面,酷似醫藥百科全書,

自不僅限於軍醫適用,提出更改

書名者日眾。因此樓方岑又下決

心,重任主編,將各篇重新排

列,大量增加最新資料,更正許

多謬誤之處,並增加「藥物和處

方」一篇,使內容更為全面,並

決定將書改名《醫師典》,更符

合實際。將書分成兩巨冊精裝,

上冊有12篇,正文有1278頁,下冊有12篇,正文有1164頁,全書共2442頁,合計有272萬餘字,洋洋大觀,確可謂是一部難

得的「醫藥寶典」。樓方岑學長

在短短五年間,在那動盪不寧的

特殊年代,殫精竭慮,擔任主

編,出書四版,談何容易,若無

大智大勇,孰能圓滿完成如此艱

巨重任?可惜自那以後,再也未見有類似巨著出版,斯人已逝,

怎不令人感慨萬千。(王昌文已

於2005年將劫後餘生、碩果僅存的一部《醫師典》寄贈母校院史

館珍藏。)樓方岑於1946年夏隨校去上海,改制後任職第二軍醫

大學長海醫院。1969年隨二軍大遷西安,1975年轉入長海醫院遷回上海,歷任長海醫院及第二軍

醫大學醫學科研會顧問教授、學

科諮詢委員及十餘種醫學期刊的

編委、顧問等職。滄桑數十載,

一生潛心研究與著述,成書三十

餘種,文章一百五十篇。他的事

跡載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編

的《Men Of Achievement 15th Ed 1992》,但他早已於1993年去世,享年74歲。

接著談談樓之岑,他在校非

常用功,不善交際,但好研究藥

學,他在藥科辦的「本草」牆報

上常去投稿。於1942年校方藥科師生為主辦理《藥學季刊》,

繼而成立藥學季刊社,他參與編

有1228頁,130餘萬字,如此巨著,在短期內完成,談何容易。

書雖出版,但要運回學校,卻是

極難。三千冊書裝成幾十隻大

箱,要運輸幾千里,穿越日寇侵

佔和流竄之區,非冒生命危險不

可,但樓方岑懷著必勝的信念,

千方百計,東躲西拐,歷經千驚

百險,輾轉跋涉,終於機智地安

然無損地運回母校,其堅韌不拔

的精神,誠屬難能可貴,令人非

常欽佩。《軍醫提絜》(初版)

一上市,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1946年夏,母校遷到上海後,樓方岑在師友們的協助下,

將初版書的內容,加以整理、修

改,增加不少資料,並修正文

字上的誤植之處和名詞的拉丁

文,一律改成英(美)文,於

1947年5月推出第二版。到當年冬天,樓方岑又在眾師友的鼓勵

與協助下,按照各方意見,重訂

計劃,分別約請學有專長、經驗

豐富的校友們,共同進行修改原

文,增加篇幅,更新內容,較初

版增加百餘萬字。於1948年7月出版,是為第三版,共印四千餘

冊。出版後深受讀者喜愛,由於

需要者甚眾,供不應求,就有不

法書商,趁機更改書名,盜印銷

▲ 王昌文於2005年將劫後餘生碩果僅存的一部《醫師典》寄贈母校院史館珍藏

《醫師典》珍藏

院史館說明

Page 4: Ike 林可勝,盧致德與蔡作雍三位季就回到他們溫暖的窩。冬天誠然美麗,事實 上,由於到處冷氣,加上早晚涼爽,炎夏也沒 有那麼難耐了。

2008 第24期 春季號 124

國醫與我 NDMC Reflections

春季號 第24期 2008 125

 NDMC Reflections 國醫與我

輯。由於刊出文章質量很高,大

受藥學界歡迎。季刊社先後推出

P23陳新謙和P24樓之岑為責任編輯。(參與編著者多為從事藥

業研究工作有成就的老師。)三

年間,共刊出過八期,向全國公

開發行,1946年母校將遷上海而停辦。其間樓之岑曾發表「黃

精之初步研究」和「幾種軟膏製

造之價值」等文章。當時P22在張紫洞為主編,通過全班齊心協

力,在老師們的支持與幫助下,

於1942年9月出版了《司藥必攜》,向全軍司藥工作者發行,

得到各界重視,祝賀P22的成功創舉。繼而在1944年底又有以樓方岑為主編的《軍醫提絜》(初

版)問世,更受醫界贊賞。樓之

岑受到極大鼓舞,決心亦要做出

事業。因而帶頭發起重編更完整

的《司藥必攜》,1946年春,他組織了二十多位同學(主要是

藥科的,亦有幾位醫科的),共

同進行編輯,當時曾開過幾次編

輯委員會(M32汪宋寶還保存一張開會時照片),開始按章節分

別編輯。可惜到1946年夏,學校開始東遷上海,人員分散,而

主編的樓之岑,考取公費留學英

國倫敦大學深造藥學而出國,群

龍無首,無形停止編輯,《司藥

必攜》從此無再版了。樓之岑深

造回國後,歷任至北京大學藥學

院生藥系教授、科主任、博士生

導師、中國藥學會名譽會長等,

現在是藥學院士,是社會知名人

士。生平著作頗多,他的事跡

早已載入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

記中心的《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Intellectuals 1991》及《Who's Who In Australasia And The Far East 1991》,今年已88歲高齡了。

原浙醫大病理學教授陳履

告,和他兄弟陳履吉亦是雙生同

胞胎。陳履告是M23畢業的,他在我們求學時就是老師。據說他

原先不是這名字,是在投考軍醫

學校時,考官要他拿出高中畢業

文憑來,但他沒有,怕不能錄

取,急中生智,把他同胞的文憑

拿來,在「吉」字左上角添上一

撇,成為「告」字,就這樣蒙混

過關而入學了,從此他一生就名

陳履告,原來名字從此永遠消失

於無形了。

九、總角七友,大學再聚

在抗戰時期的大學部,有

七位同學原來是在同一縣城、同

一小學、同一班級,共同讀書六

個年頭的好友。由於時屆抗戰和

種種原因,他們各分別就讀於六

個班級,計有M32期的俞家檉,M33期的盛仲武,M36期的王昌文,M37期的邵杓,M38期的沈勤民及P24期的邵杞和顧 。他

們讀的小學叫金華中學附屬小

學,又名叫模範小學,在當地很

有名,除本地小孩外,高小時還

有外地孩子來做住宿生的。在七

位中,俞家檉、盛仲武、顧 三

人的父親是金華中學的老師。

(俞的父親是語文教師,受父親

影響文學特好),王昌文的父親

是當地名律師,沈勤民父親是福

音醫院外科主任,而邵杞、邵杓

是叔伯兄弟(同祖父,邵杞父是

老二,邵杓父是老四,都以經商

為業),七人一直都很友好,尤

其王昌文和顧 更親近。因兩人

原籍都是武義(小同鄉),而

且雙方家庭都很友好,經常往

來。兩人連上學校也常互約同

行,小學畢業後還同去八婺女中

由三位老師分別給兩人補習語

文、算術和預習英語(兩人父親

都是女中的董事),在大學時

有空總要一起談談心,十分融

洽。但畢業後勞燕分飛,尤其在

那特殊年代,更難互通音訊,改

革開放後有的取得聯繫,有的就

再也沒有迅息相通了。現按所知

情況,分別簡述。

M32俞家檉,是學校中的有名才子,牆報《 訊》就是他

主編的,在實習階段編《軍醫提

絜》,他是副主編。畢業後全班

都參加遠征軍(前已述),回轉

後在南京鐵道醫學院(後改名東

南大學醫學院)任教病理學,升

至病理學教授,直至退休。他平

時與王昌文聯繫較多,一直好文

學,對詩詞楹聯尤感興趣。一次

他想要研讀明代朱彝尊的《鴛鴦

湖棹歌》百首,但南京圖書館無

此書,因朱氏是嘉興人,想必有

他著作保存,寫信給王昌文託代

尋找,但嘉興也祇有圖書館珍藏

室有此書,不能外借。那時正值

酷暑,在當時連電風扇也沒有的

藏書室裡,一邊揮汗,一邊抄

寫,為求完整,把朱彝尊的朋友

們所對和的詩歌也同時抄下來,

為求工整而齊全,硬是抄了八

天(每天不能太持久,故抄不

多),才裝信中交差,這恐怕連

俞家檉也不知其中之苦楚了。但

能為老友盡力,亦自心中快樂,

不負所託而及時繳卷,應可自我

慶幸一番。王昌文還曾去南京探

望俞家檉,兩人又一起去探望

M32許常立和M36鄧耀先,相聚甚歡。俞家檉至今身體尚健,僅

耳朵重聽。最近還寄來一篇文稿

給我「請提意見」。他生平所作

詩詞文史、楹聯創作,曾獲獎

四十多次,還曾在十多年前的台

灣石翁藝術館主辦的世界萬人聯

誼徵詩會上獲金牌獎。

M33盛仲武,在校時常去話劇社與同學聚會,但未參與具體

活動。畢業後在浙江醫科大學工

作,歷任至生理學副教授,後轉

到中醫學任原職。常與在杭的同

班趙永年往來,王昌文曾三次前

去探望。他退休後喜培植花卉,

在百餘平方米的屋頂陽台上擺了

許多好花,祇是孤芳自賞。夫人

長年臥病在床,據趙永年在與王

昌文通電話時說,盛仲武近來亦

因病住院中,真令人不安。

M36王昌文在學校時比較活躍,多參加文娛活動,如口琴

隊、歌詠隊、話劇社等,也常和

同學共樂,喜遊山玩水,還常和

附近苗寨中的苗胞聊天。畢業後

歷經坎坷,老來幸得享晚福,頗

感慶幸。(源遠22期讀者來信中有所敘述),現仍常參與社會活

動,每晨以打太極拳練身自娛。

M37邵杓和P24邵杞,兩人是叔伯兄弟,平時很少活動,亦

不多話,很用功讀書,畢業後不

久,邵杞去台灣,沒有具體訊

息。邵杓在鎮江(江蘇)皮膚病

防治所(實則是痲瘋病院),係

內科主任,同學中祇俞家檉去鎮

江開會時見過一次,平時很少與

外界接觸,具體情況不詳。兩人

均已去世多年。

M38沈勤民,他在校時好體育活動,但沒突出表現,除常

和王昌文同遊山玩水外,少和同

學往來。畢業後,他連同在一縣

的同學都少交往。他在金華中學

任校醫,夫人是母校高級護訓班

畢業的李步雲,同在校醫務室工

作,他在「文革」中大受衝擊,

迫害致死(自殺)。李步雲和兒

子均下放到農村,兒子因受刺激

過重而精神失常,母子倆就一直

在鄉下。王昌文曾幾次去金華查

找後,訪知他女兒叫沈森林,在

一家肉店當會計,曾和她長談才

知大概,但後來再去找時,店裡

人說她已離開,不知到哪處去

啦!太可悲了!P 2 4顧 ,在校時亦少活

動,祇王昌文和他最常往來,畢

業後不知去向,直到1997年問及P24蘇中武才知他在福建福州第二製藥廠工作,得通訊雙方

都非常高興,祇是一時沒機會

聚會,可惜他在1998年就去世了。至親好友就這麼匆匆永別,

實在太可悲可泣了。他夫人謝秀

珍尚健在,留有二子一女,都已

成家立業。同在福州工作尚有一

嫂(兄早去世)二妹,另有一弟

在金華,已離休,王昌文每在金

華停留必往聚會,平時常有書信

相聯繫,亦可從而得知福州諸位

情況。

綜上所述,總角七友,已往

生四位,病重一位,僅俞家檉與

王昌文尚稱安康,常通音訊。屈

指算來,忽已相交八十餘載,人

生苦短,自然規律,孰能違反?唯有加強保健,以求益壽延年,

能夠長命百歲,亦就大幸了!

十、全黔大運 喜獲雙亞

抗戰時期,許多大學大專

院校都西遷到雲、貴、川諸省,

如:浙江大學、之江大學、大夏

大學、湘雅醫學院、中正醫學院

和軍醫學校等,加上原地的貴州

大學、貴陽醫學院、貴陽師範學

院等,都雲集在貴州省內。在

1944年春,眾院校共商舉辦一次全黔大學運動會,計有田徑、

籃球、足球、馬術、自行車等項

目,母校參賽人員雖少,但多精

英,成績斐然,最終獲得田徑、

男籃、足球三項亞軍,僅次於擁

有名教練舒鳴率領的浙江大學體

育專科學生,令諸校代表刮目相

看。當時母校領隊是政治部主任

張豐冑,教練是穆學海先生,被

全會譽為「黑馬」,頗受尊崇。

比賽中男籃運動員M28戴文鑫、M32程祖培表現尤為特出,評價很高。在召開運動會的同時,還

舉辦大學生演講比賽,母校M34黃寶和獲得亞軍,令人驚嘆;可

謂雙喜臨門,為校爭光。

十一、母校雙英 被迫成痴

M36蔣鈍儒係校中才子,他是浙江杭州世家子弟,文學造詣

頗深,學習之餘,常以吟詩作賦

自娛。他也參加集體活動,曾是

話劇社票務組,同班好友王昌文

的得力助手。畢業後五十年代

任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內科主

任,被當時中醫泰斗、北京中醫

研究院中醫內科主任秦伯未看

中,邀他在上海曙光醫院中醫研

究室行醫,後介紹到北京中醫學

院進修五年,再回到曙光醫院

▲ 2006校友會江灣尋根之旅M33盛仲武(右一)趙永年(左二)曾趕來於杭州喜樂飯店與大夥相聚

Page 5: Ike 林可勝,盧致德與蔡作雍三位季就回到他們溫暖的窩。冬天誠然美麗,事實 上,由於到處冷氣,加上早晚涼爽,炎夏也沒 有那麼難耐了。

2008 第24期 春季號 126

國醫與我 NDMC Reflections

春季號 第24期 2008 127

Our Family 我們這一家

任腫瘤和老年慢性支氣管疾病的

專科主任,但逃不過那場史無前

例的浩劫,從此心灰意冷,鬱鬱

寡歡,待退休後就把所有醫書送

人,傾囊買進大批詩文古籍,刻

苦鑽研以重溫舊夢。數年間搜集

並校正了許多詩文中的錯字、

錯句及一些張冠李戴的史實,本

欲彙集出書,但「文革」舊創難

平,精神逐漸失常,致前功盡

棄,一病不起。

M37蔣君遐,在校時是話劇社的台柱,是舞台裝置的權威,

心靈手巧,人才難得。畢業後在

上海市衛生局從事防疫工作,

八十年代曾是上海市防疫總站傳

染病研究室主任。他也在那特殊

年代進「牛棚」達八年之久,他

夫人鮑淑英被下放到蘇北煤礦做

工(原也是醫師),精神上的打

擊巨大,幸他個性好靜喜學,當

「牛棚」日久放鬆時,他就自學

法文,待跨入改革開放時,他一

心翻譯頗有價值的法文資料。但

終因「文革」時精神刺激太重,

鬱鬱之情難遣,日久而致失常,

痴呆症即隨之附身,治無良方,

雖至親好友往訪,概若路人,何

其可悲!

十二、 教授品香茗 巧拒化

緣僧

母校東遷上海,始自1946年夏,由於人員物資都多,必須

分批行動。其中有一批以『前

期教育』的高級教授為主的車

隊優先出發。例如:李振翩、

萬昕、孔錫錕、陳任等位其及

家屬,亦有部份同學和警衛士兵

隨行,由政治部主任張豐冑領

隊,分乘五輛大蓬車,由北大營

區起程,浩浩蕩蕩,經清鎮過貴

陽,往東須翻越黔湘邊境艱險的

崇山峻嶺。由於路陡而狹,路面

坎坷,整整行車八個小時,才到

湘西重鎮──芷江。沿山居民稀

少,生活困苦,連醬油都未見

過,可知其閉塞不通了,山民

仍不知日寇已經投降,怕見生

人。據說山中常有盜匪出沒,專

門搶劫外來行人,因此大家情

緒緊張,尤其婦女們根本不敢

露面,祇好綣伏車內,絕不聲

張。警衛士兵則荷槍實彈,戒備

森嚴,以防不測。所幸一路平

安,未遭意外,待車到芷江,大

家才鬆了口氣,放下心來。

車隊續行到長沙,換乘小

輪船進入洞庭湖,湖中有島名君

山,相當大,島上有大舜兩妃

(名娥皇共女英)的墳墓,尚有

一寺廟,教授們久聞君山寺香茗

大名,知其味獨特,既入洞庭,

自當登島品嚐香茗。見寺前有一

大茶樹,入寺有一和尚出迎,但

見來客們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氣宇昂昂,領口有章金光閃閃,

知非等閒之輩,定是貴客臨門,

心中大喜,自然笑臉相迎,請入

方丈,盛情款待,殷勤捧出寺中

特製香茗,敬獻諸客。但見香茗

確實不同凡品,葉如絨絹,茶色

鮮明,清香撲鼻,堪比黃山毛峰

而另具特質。和尚見諸客高興,

心想貴賓光臨,必不惜金,豐收

在望,當即捧出一冊「化緣簿」

來,恭請「隨緣樂助」,化緣簿

上早寫有當代名宦如宋子文、張

群等的大名,香資都以千計。和

尚將簿捧到領隊的張主任面前,

請他「樂助」,並眼觀眾貴賓,

大有祈盼大筆一揮,集腋成裘,

肯定有巨款可得,弄得張主任和

眾教授們手足無措。幸好當場有

一跟隨的同學靈機一動,馬上接

過「化緣簿」向和尚帶笑奉還,

說道:「這批貴客,並非軍政高

官,而是留學歐美的博士、教

授,他們祇信耶穌基督,與佛無

緣,不便樂助。實在抱歉,敬請

諒解是幸。」和尚心雖不樂,卻

亦祇好無可奈何地收回「化緣

簿」,強作笑容地唸聲「阿彌陀

佛」。至於大家所飲香茗之費,

自然按寺中規定,每份一元,照

付,不少分文,稍停出寺,和尚

仍恭送到寺門,作揖而別,祇落

得一場空歡喜。

大家一出寺門,不禁都哈

哈大笑,齊誇小伙子腦筋靈活,

輕鬆地渡過難關。這段趣事,讓

大家特別是女眷們當笑料聊了好

一陣子。不久船抵武漢時,中國

紅十字會已安排好,讓大家搭乘

一艘美軍運送俘虜的萬噸登陸艦

「海宙號」赴上海,此艦有四

層,下面兩層容納俘虜,上面第

三層安排我校和貴陽衛訓所人員

乘坐。湊巧該艦艦長的夫人和萬

教授的夫人是同學(兩位均美國

人),因而更加關懷和諧,每夜

都有舞會聯歡,臨別時互道珍

重,互贈禮品,真是苦盡甘來,

一路平安,何其有幸若是啊!

期別 頁次 段次 錯   誤 更   正 資料提供

23 16 2 校園活動報導第二則(含)以下於22期已登本期重複刊登本刊

23 42 2 校友會活動報導第三則(含)以下於22期已登本期重複刊登

23 49 左1圖 靳曾董事長(右三)夏常務董事(左三)在宏村與韓江紅老師(左一)等人合影 靳曾董事長(右三)與交流團員在宏村合影 張淑容(N12)

第23期源遠季刊勘誤表

文■洪彩鑾/N28

臺北市生命線協會-----「幸福,其實很簡單!」徵文----特優獎,96.12.11日登於自由時報親子版

在人生最巔峰時刻,為了圓夢,我

堅決離開鍾愛的職場,消息一出,過去

奢望的工作邀約不停,但是,都被我一一

婉拒了,醫護同事紛紛問我:「那麼早退

休,妳的錢夠用嗎?」看著他們為了名利

披星戴月,為了移民忍受與家人分離,房

子大了,住的人少了;財富激增,家人感

情淡了,再多的錢又有何意義?

往昔為了開會,一早匆匆忙忙離家,

孩子們穿什麼衣服,全數交由老公打點,轉眼間他們已長大,或許不久,他

們羽翼漸豐即將展翅離巢,錯過了陪伴成長時機,那將是親子間的憾事。

我相信,只要能減少浪費奢華,即可平淡過日,因此為了貫徹己志,首

先我註銷護理師資格,揮別過去專業角色,安心成為家庭主婦,全力在日常

生活中,彌補過去對家人的虧欠。

每個早上,喚醒家人前,我已備妥健康營養的創意早餐,送家人出門

時,遞上愛心烹煮的養生茶和便當,再一一叮囑道別,看到他們發自內心笑

顏,那真是千金難買的畫面,兒女說不當鑰匙兒,每天有人等門,再也不用

到各家餐廳流浪,回家的路上,對餐桌上端出菜色,總是充滿了期待,加上

同學羨慕其魔法便當,不時前來圍觀,讓他們洋洋自得,廚娘的手藝,有家

人愛戴欣賞,當然再累也歡喜甘願。

堅持每天回家吃晚飯的老公,對家具有絕對忠誠度,用餐時我喜歡逗問

他說:「你幸福嗎?」他總是夾上一大口菜,然後,故意擠眉弄眼,左顧言

其他說:「我用行動表示。」兒女則在旁笑翻搭腔道:「媽,幸福是用心體

會,不是用說的啦!ā我當然知道,但看著老公作怪模樣,就會引我開懷大

笑,特別是全家人能敞開胸,圍桌一起喝杯綠茶,分享一日瑣事,都讓我知

足惜福感動萬分。

喜歡拈花惹草的我,陽台種滿五彩繽紛的鳳仙、紫薇花,以及迷迭香、

百里香、香蜂草和甜菊等香草植物,家事告一段落,我最喜歡倚偎著落地

窗,打稿看書,或泡一壺香草茶,看著翠綠色葉片,在水中漂浮浪漫極了,

偶回首看看陽台上初晾衣物,在陽光中潔淨飛舞,或仰首望天輕哼舒壓,恬

閒自適,發自內心無壓感覺,就是生活中無盡幸福。

童年時因為家貧,過得極為辛苦,退休後,每天看著社會版的不幸家

庭,難免感同身受鬱悶難展,幸福滿載的家,光自己人分享,總覺得溢滿到

浪費,於是老公以身相許,朝捐血百次前進,每天閱報的我,獻出所有稿費

及部份退休金,從中挑選資助個案,再附上一封鼓勵信函,為善最樂,日子

過得既充實又有意義。

國小時,兒女曾憂心地問我:「媽,您會不會把我們家的錢送光光?」

直到了解,我們有屋瓦遮風避雨,家人健康衣食無缺,仍行有餘力植上一畝

福田,是何其幸運?從此,他們亦懂得分享真諦,生活學會簡約自得其樂。

看著老同事紛紛進駐名宅別墅,我卻從不羨慕,蘇格拉底曾說﹕「知足

是天賦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窮。」我寧可放慢腳步,檢視自己豐富的內

心世界,和家人共創滿意的幸福圖騰,即使粗茶淡飯,時時刻刻,我仍知足

惜福,內心常感幸福。

幸福,其實很簡單!

後記﹕

初得知獎品是5000元金

石堂圖書禮券時,孫兄

馬上建議道﹕「送給妳

兒子好了。」但是兒子

並不缺東西,他一定會

用來買非必要東西,但

若轉送給家扶中心的學

生,他們一定會慎選所

須,運用和意義上絕對

不同。

12.11日,我將每個裝

500元的十個紅包袋和

四本優良新書,請家扶

中心人員轉送給個案,

這天內心因分享,而感

到無比的幸福。

▲ 所有得獎人合影

▲ 孫兄培我去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