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为抑郁症患者 打开一扇希望之窗 · 研究抑郁症的 周新雨很阳光,30...

1
让生活 下来 慢新闻深阅读 慢新闻 04 ·人物 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 责编 胡敏 图编 张路 美编 陆晓霞 责校 罗文宇 美丽人生 “医生,孩子明天就出院,不会有问题吧?” 1月30日上午8点半,在重医附一院精神 科,周新雨按惯例开始走访问诊。病房中,干 净、乖巧的女孩小圆 (化名) 躺在床上,父亲寸步 不离。见医生进门,父亲有些担心地问起了孩 子的情况。 小圆今年刚16岁,在市内一重点高中读高 二。孩子成绩很好,且有绘画特长,考取一所好 大学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就在去年12 月,孩子在校常感身体僵硬甚至无法动弹,心情 极度烦躁。 “我们也没逼她要取得怎么样的成绩啊! 孩子就是感觉压力大。”父亲说,所幸对精神疾 病有一定认识的他,立刻将女儿送到了医院,随 后诊断为严重抑郁症。经一周多住院治疗,小 圆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我原专业是神经内科,但走进了这里,看 到病人们的痛苦,就再也走不出去了。”病房外, 周新雨长舒了一口气。他告诉我们,他2006年 考入重庆医科大学神经内科专业,2011年本科 毕业,又保送本专业的硕博连读,2016 年博士毕 业后进入重医附一院。专业成绩优异的他,原 本可以在大多数人向往的神经内科成为一名脑 科医生,但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精神科。 “精神科又辛苦又危险。”周新雨的母亲裴 良杰对他的选择坚决反对,但最终犟不过他,于 是周新雨成了重庆医科大学 60 年来第一个主 动要求去精神科上班的别科医生。 周新雨说,他最初也曾打过退堂 鼓。但经过和病患们接触,体会到病 人内心的彷徨和挣扎,他被震撼了, 因此下定决心留了下来:因为,病人 需要医生帮他们重启“美丽人生”。 心灵捕手 “抑郁症,是很多人不理解和不 相信的一种病症。”周新雨说,抑郁症 特别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其惊人。周新 雨说,抑郁症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蓝色忧 郁”,但实质上却是不折不扣的“蓝色杀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有超过7 亿人患抑郁症。我国在 2007 年时有 3000 万患 者,如今已达9000万人。儿童青少年是抑郁症 高发人群,发病率高且危害大,而儿童青少年抑 郁的诊断和治疗,却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由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不典型,导 致诊断率低,容易漏诊和误诊;其次,由于缺乏 规范的临床治疗方法,导致治愈率低,甚至很多 患者发展为难治性抑郁。更重要的是,儿童青 少年抑郁的发病机制不清,严重制约了疾病的 深入研究。 “虽然抑郁症的病因尚无定论,但不妨碍我 们做一个‘心灵捕手’,通过病例大数据,捕捉到 其中的端倪。”为此,周新雨从 2011 年开始,便 跟着导师研究“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诊疗 和发病机制”。2016 年,周新雨带领自己的团队 启动了“针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药物的疗效及 安全性的网络荟萃分析研究”项目,团队当时的 平均年龄只有 26 岁。 “大多数科研机构都拒绝了我们的合作邀 约。”周新雨团队成员张玉清介绍说,没人帮,他 们就自己做。周新雨带着团队搜集数据和结果 进行论证,建立了全球首个儿童青少年抑郁障 碍的临床试验数据库。最终,周新雨的团队得 出结论:12种抗抑郁药物中只有氟西汀1种药 物对青少年抑郁效果显著。同时他们还指出, 幼儿、青少年在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前期,有一定 几率出现焦躁等情况。 “按照我们的结论,很多医疗机构对青少年抑 郁症的治疗方法不太规范。”2016 年,周新雨以第 一作者身份将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全球顶级综合医 学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上,这也是我国精 神医学领域在该期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全球 20 多个国家的上百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 道。研究成果还被收录到美国、英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际权威医疗指南,指导 全球精神科医师临床实践。 第一滴血 周新雨介绍,抑郁症的病因是什么,目前学 术界仍无最终定论。但研究者普遍认为,抑郁 症患者存在脑部的生物学改变,不仅仅是精神 上的问题。 为理清抑郁症发病机制,周新雨2016年带 领团队建立了抑郁动物模型标本库,目前已成 功构建了7种不同病因抑郁动物模型。“动物也 会抑郁?看似无稽,其实是有很高的参考价 值。”周新雨说,动物虽然情感没有人类复杂,但 原理却类似,通过对动物脑部病变的研究,有望 解开抑郁的谜题。 在这个思路下,周新雨团队构建了全球青 幼期食蟹猴抑郁模型,并发现了差异代谢物 212 个、差异蛋白 676 个,窥见了抑郁症脑部变 化 的 端 倪 ,该 研 究 成 果 发 表 在《Translation- al Psychiatry》等权威精神病学杂志上。另 外,又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伴自杀特征”抑郁 大鼠模型,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该模型是 我国精神医学领域第一个成功研发的疾病动 物模型,有望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里程碑。 一系列成果,并没让周新雨沾沾自喜,他知 道抑郁症病因的研究道路还很漫长。现阶段对 于幼儿、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来说,病情被忽视, 往往才是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凶。 2016 年,周新雨团队启动了“儿童青少年抑 郁症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研究”,建立了全国最大 的儿童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生物样本库,首次发 现了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独立生物诊断标志 物。该研究于2018年发表在全球精神科顶级 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注:《Nature》 杂志子刊)。 “通俗来说,就是通过验血,就能初步判断患 者是否患有抑郁症。”周新雨解释说,这种“验血 辨症”的方式,在实验中已能达到 70 至 80%的准 确率,如果能临床推广,对于抑郁症的发现和确 诊能起到很大的助力。目前,该成果已被上海药 明康德新药开发公司纳入产品研发计划,有望成 为精神病领域第一个血浆诊断生物试剂盒。 凭借多项成果,近年来周新雨连续获得“中 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 才”“重庆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但周新雨 说,荣誉并不是最重要的,作为学者,他更希望 能解开抑郁症的秘密。 研究抑郁症的 周新雨很阳光,30 岁的大男孩一张娃 娃脸、微胖,一点也 没有在权威刊物发 表多篇爆款论文的 样子。 但谈及抑郁 症,周新雨的解释 让人不寒而栗:它 不同于大部分疾 病,儿童、青少年是 高发人群,危害极 大却被广泛忽视。 即使放眼全球,也 鲜见专门针对青少 年抑郁症的系统研 究。原本无忧无虑 的孩子 ,烦闷、躁 狂、绝望,却找到不 到出口和尽头。 “心灵的苦楚, 甚至远大于肉体的 痛。”周新雨说 ,他 要做的,便是为他 们打开一扇希望之 窗。 重庆晚报—上 游新闻记者 彭光 瑞/文 钱波/图 他想为抑郁症患者 打开一扇希望之窗 周新雨在电脑 上写论文 周新雨为病人治疗 周新雨在实验室做基础研究 B A C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Aug-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他想为抑郁症患者 打开一扇希望之窗 · 研究抑郁症的 周新雨很阳光,30 岁的大男孩一张娃 娃脸、微胖,一点也 没有在权威刊物发 表多篇爆款论文的

让生活 下来慢慢新闻深阅读慢新闻04 ·人物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责编 胡敏 图编 张路

美编 陆晓霞 责校 罗文宇

美丽人生

“医生,孩子明天就出院,不会有问题吧?”1月30日上午8点半,在重医附一院精神

科,周新雨按惯例开始走访问诊。病房中,干净、乖巧的女孩小圆(化名)躺在床上,父亲寸步不离。见医生进门,父亲有些担心地问起了孩子的情况。

小圆今年刚16岁,在市内一重点高中读高二。孩子成绩很好,且有绘画特长,考取一所好大学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就在去年12月,孩子在校常感身体僵硬甚至无法动弹,心情极度烦躁。

“我们也没逼她要取得怎么样的成绩啊!孩子就是感觉压力大。”父亲说,所幸对精神疾病有一定认识的他,立刻将女儿送到了医院,随后诊断为严重抑郁症。经一周多住院治疗,小圆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我原专业是神经内科,但走进了这里,看到病人们的痛苦,就再也走不出去了。”病房外,周新雨长舒了一口气。他告诉我们,他2006年考入重庆医科大学神经内科专业,2011年本科毕业,又保送本专业的硕博连读,201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重医附一院。专业成绩优异的他,原本可以在大多数人向往的神经内科成为一名脑科医生,但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精神科。

“精神科又辛苦又危险。”周新雨的母亲裴良杰对他的选择坚决反对,但最终犟不过他,于是周新雨成了重庆医科大学60年来第一个主

动要求去精神科上班的别科医生。周新雨说,他最初也曾打过退堂

鼓。但经过和病患们接触,体会到病人内心的彷徨和挣扎,他被震撼了,因此下定决心留了下来:因为,病人需要医生帮他们重启“美丽人生”。

心灵捕手

“抑郁症,是很多人不理解和不相信的一种病症。”周新雨说,抑郁症

特别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其惊人。周新雨说,抑郁症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蓝色忧

郁”,但实质上却是不折不扣的“蓝色杀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有超过7

亿人患抑郁症。我国在2007年时有3000万患者,如今已达9000万人。儿童青少年是抑郁症高发人群,发病率高且危害大,而儿童青少年抑郁的诊断和治疗,却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由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不典型,导致诊断率低,容易漏诊和误诊;其次,由于缺乏规范的临床治疗方法,导致治愈率低,甚至很多

患者发展为难治性抑郁。更重要的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发病机制不清,严重制约了疾病的深入研究。

“虽然抑郁症的病因尚无定论,但不妨碍我们做一个‘心灵捕手’,通过病例大数据,捕捉到其中的端倪。”为此,周新雨从2011年开始,便跟着导师研究“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诊疗和发病机制”。2016年,周新雨带领自己的团队启动了“针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网络荟萃分析研究”项目,团队当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

“大多数科研机构都拒绝了我们的合作邀约。”周新雨团队成员张玉清介绍说,没人帮,他们就自己做。周新雨带着团队搜集数据和结果进行论证,建立了全球首个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临床试验数据库。最终,周新雨的团队得出结论:12种抗抑郁药物中只有氟西汀1种药物对青少年抑郁效果显著。同时他们还指出,幼儿、青少年在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前期,有一定几率出现焦躁等情况。

“按照我们的结论,很多医疗机构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不太规范。”2016年,周新雨以第一作者身份将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全球顶级综合医学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上,这也是我国精神医学领域在该期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全球20多个国家的上百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研究成果还被收录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际权威医疗指南,指导全球精神科医师临床实践。

第一滴血

周新雨介绍,抑郁症的病因是什么,目前学术界仍无最终定论。但研究者普遍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脑部的生物学改变,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问题。

为理清抑郁症发病机制,周新雨2016年带

领团队建立了抑郁动物模型标本库,目前已成功构建了7种不同病因抑郁动物模型。“动物也会抑郁?看似无稽,其实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周新雨说,动物虽然情感没有人类复杂,但原理却类似,通过对动物脑部病变的研究,有望解开抑郁的谜题。

在这个思路下,周新雨团队构建了全球青幼期食蟹猴抑郁模型,并发现了差异代谢物212个、差异蛋白676个,窥见了抑郁症脑部变化的端倪,该研究成果发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等权威精神病学杂志上。另外,又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伴自杀特征”抑郁大鼠模型,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该模型是我国精神医学领域第一个成功研发的疾病动物模型,有望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里程碑。

一系列成果,并没让周新雨沾沾自喜,他知道抑郁症病因的研究道路还很漫长。现阶段对于幼儿、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来说,病情被忽视,往往才是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凶。

2016年,周新雨团队启动了“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研究”,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儿童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生物样本库,首次发现了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独立生物诊断标志物。该研究于2018年发表在全球精神科顶级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注:《Nature》杂志子刊)。

“通俗来说,就是通过验血,就能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抑郁症。”周新雨解释说,这种“验血辨症”的方式,在实验中已能达到70至80%的准确率,如果能临床推广,对于抑郁症的发现和确诊能起到很大的助力。目前,该成果已被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公司纳入产品研发计划,有望成为精神病领域第一个血浆诊断生物试剂盒。

凭借多项成果,近年来周新雨连续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但周新雨说,荣誉并不是最重要的,作为学者,他更希望能解开抑郁症的秘密。

研究抑郁症的周新雨很阳光,30岁的大男孩一张娃娃脸、微胖,一点也没有在权威刊物发表多篇爆款论文的样子。

但谈及抑郁症,周新雨的解释让人不寒而栗:它不同于大部分疾病,儿童、青少年是高发人群,危害极大却被广泛忽视。即使放眼全球,也鲜见专门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系统研究。原本无忧无虑的孩子,烦闷、躁狂、绝望,却找到不到出口和尽头。

“心灵的苦楚,甚至远大于肉体的痛。”周新雨说,他要做的,便是为他们打开一扇希望之窗。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彭光瑞/文 钱波/图

他想为抑郁症患者打开一扇希望之窗

▲周新雨在电脑上写论文

▲周新雨为病人治疗

▲周新雨在实验室做基础研究

B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