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他想为抑郁症患者 打开一扇希望之窗 · 研究抑郁症的 周新雨很阳光,30 岁的大男孩一张娃 娃脸、微胖,一点也 没有在权威刊物发 表多篇爆款论文的

让生活 下来慢慢新闻深阅读慢新闻04 ·人物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责编 胡敏 图编 张路

美编 陆晓霞 责校 罗文宇

美丽人生

“医生,孩子明天就出院,不会有问题吧?”1月30日上午8点半,在重医附一院精神

科,周新雨按惯例开始走访问诊。病房中,干净、乖巧的女孩小圆(化名)躺在床上,父亲寸步不离。见医生进门,父亲有些担心地问起了孩子的情况。

小圆今年刚16岁,在市内一重点高中读高二。孩子成绩很好,且有绘画特长,考取一所好大学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就在去年12月,孩子在校常感身体僵硬甚至无法动弹,心情极度烦躁。

“我们也没逼她要取得怎么样的成绩啊!孩子就是感觉压力大。”父亲说,所幸对精神疾病有一定认识的他,立刻将女儿送到了医院,随后诊断为严重抑郁症。经一周多住院治疗,小圆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我原专业是神经内科,但走进了这里,看到病人们的痛苦,就再也走不出去了。”病房外,周新雨长舒了一口气。他告诉我们,他2006年考入重庆医科大学神经内科专业,2011年本科毕业,又保送本专业的硕博连读,201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重医附一院。专业成绩优异的他,原本可以在大多数人向往的神经内科成为一名脑科医生,但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精神科。

“精神科又辛苦又危险。”周新雨的母亲裴良杰对他的选择坚决反对,但最终犟不过他,于是周新雨成了重庆医科大学60年来第一个主

动要求去精神科上班的别科医生。周新雨说,他最初也曾打过退堂

鼓。但经过和病患们接触,体会到病人内心的彷徨和挣扎,他被震撼了,因此下定决心留了下来:因为,病人需要医生帮他们重启“美丽人生”。

心灵捕手

“抑郁症,是很多人不理解和不相信的一种病症。”周新雨说,抑郁症

特别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其惊人。周新雨说,抑郁症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蓝色忧

郁”,但实质上却是不折不扣的“蓝色杀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有超过7

亿人患抑郁症。我国在2007年时有3000万患者,如今已达9000万人。儿童青少年是抑郁症高发人群,发病率高且危害大,而儿童青少年抑郁的诊断和治疗,却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由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不典型,导致诊断率低,容易漏诊和误诊;其次,由于缺乏规范的临床治疗方法,导致治愈率低,甚至很多

患者发展为难治性抑郁。更重要的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发病机制不清,严重制约了疾病的深入研究。

“虽然抑郁症的病因尚无定论,但不妨碍我们做一个‘心灵捕手’,通过病例大数据,捕捉到其中的端倪。”为此,周新雨从2011年开始,便跟着导师研究“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诊疗和发病机制”。2016年,周新雨带领自己的团队启动了“针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网络荟萃分析研究”项目,团队当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

“大多数科研机构都拒绝了我们的合作邀约。”周新雨团队成员张玉清介绍说,没人帮,他们就自己做。周新雨带着团队搜集数据和结果进行论证,建立了全球首个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临床试验数据库。最终,周新雨的团队得出结论:12种抗抑郁药物中只有氟西汀1种药物对青少年抑郁效果显著。同时他们还指出,幼儿、青少年在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前期,有一定几率出现焦躁等情况。

“按照我们的结论,很多医疗机构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不太规范。”2016年,周新雨以第一作者身份将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全球顶级综合医学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上,这也是我国精神医学领域在该期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全球20多个国家的上百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研究成果还被收录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际权威医疗指南,指导全球精神科医师临床实践。

第一滴血

周新雨介绍,抑郁症的病因是什么,目前学术界仍无最终定论。但研究者普遍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脑部的生物学改变,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问题。

为理清抑郁症发病机制,周新雨2016年带

领团队建立了抑郁动物模型标本库,目前已成功构建了7种不同病因抑郁动物模型。“动物也会抑郁?看似无稽,其实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周新雨说,动物虽然情感没有人类复杂,但原理却类似,通过对动物脑部病变的研究,有望解开抑郁的谜题。

在这个思路下,周新雨团队构建了全球青幼期食蟹猴抑郁模型,并发现了差异代谢物212个、差异蛋白676个,窥见了抑郁症脑部变化的端倪,该研究成果发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等权威精神病学杂志上。另外,又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伴自杀特征”抑郁大鼠模型,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该模型是我国精神医学领域第一个成功研发的疾病动物模型,有望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里程碑。

一系列成果,并没让周新雨沾沾自喜,他知道抑郁症病因的研究道路还很漫长。现阶段对于幼儿、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来说,病情被忽视,往往才是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凶。

2016年,周新雨团队启动了“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研究”,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儿童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生物样本库,首次发现了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独立生物诊断标志物。该研究于2018年发表在全球精神科顶级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注:《Nature》杂志子刊)。

“通俗来说,就是通过验血,就能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抑郁症。”周新雨解释说,这种“验血辨症”的方式,在实验中已能达到70至80%的准确率,如果能临床推广,对于抑郁症的发现和确诊能起到很大的助力。目前,该成果已被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公司纳入产品研发计划,有望成为精神病领域第一个血浆诊断生物试剂盒。

凭借多项成果,近年来周新雨连续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但周新雨说,荣誉并不是最重要的,作为学者,他更希望能解开抑郁症的秘密。

研究抑郁症的周新雨很阳光,30岁的大男孩一张娃娃脸、微胖,一点也没有在权威刊物发表多篇爆款论文的样子。

但谈及抑郁症,周新雨的解释让人不寒而栗:它不同于大部分疾病,儿童、青少年是高发人群,危害极大却被广泛忽视。即使放眼全球,也鲜见专门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系统研究。原本无忧无虑的孩子,烦闷、躁狂、绝望,却找到不到出口和尽头。

“心灵的苦楚,甚至远大于肉体的痛。”周新雨说,他要做的,便是为他们打开一扇希望之窗。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彭光瑞/文 钱波/图

他想为抑郁症患者打开一扇希望之窗

▲周新雨在电脑上写论文

▲周新雨为病人治疗

▲周新雨在实验室做基础研究

B

A

C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