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么谈ip剧,内容开发都是根本 -...

1
3 4 IP 剧发展的驼峰路线 我国影视业的 IP 热潮开始于 2011 年左右,2012 至 2013 年持续升温,2014 年 至2015年全面爆发,2016年进入热情高涨阶段,2017年上半年, IP电影开始走下 坡路, IP 电视剧依然热力不减。总体可以看出, IP 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驼峰路线。 2011 年《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甄嬛传》三部古装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创造了 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三部作品分别改编于同名网络小说,也开启了热门文 学 IP 改编影视剧的风潮。其后《轩辕剑》《古剑奇谭》的热播进一步证明了 IP 剧的受 众号召力和品牌影响力,驱动大量影视资本转而流向IP领域。自2014年起, IP 电视 剧就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引发业界广泛瞩目。在2015年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 IP 电视剧成为主力军。《古剑奇谭 2》《芈月传》《幻城》等 IP 大剧吸引市场眼球,未 播先热。此外,2015 年又称为 IP 电影的黄金时代。从年初贺岁档《狼图腾》《爸爸去 哪了 2》,五一档、暑假档出现的《何以笙箫默》《左耳》《栀子花开》《小时代 4》等青春 类电影,再到下半年上映的“鬼吹灯”系列的《九层妖塔》《寻龙诀》等, IP 电影全面爆 发,故事内容日益多样化,题材类型广泛。在传统影视之外, IP网络剧也异军突起, 一批 IP 网络剧被誉为超级网剧,《匆匆那年》《无心法师》《盗墓笔记》等热门 IP 网络 剧的制作成本、创作水准、收视数据甚至可比传统电视剧。2016年IP剧收视依然火 热,有《花千骨》《锦绣未央》《青云志》等多部电视剧亮相。2017 年 IP 电视剧依然热 度不减,开年就有两部IP剧开播,一部是改编自沧溟水小说《大唐后妃传之珍珠传 奇》的《大唐荣耀》;一部是根据唐七公子同名小说改编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然 而,观察2017年上半年的电影市场,一些根据IP改编的电影不仅没有获得市场的 认可,反而票房增长乏力,没有获得预期效果。虽然近几年IP电影红火,但经过 2017年国内电影市场的调整,IP不再是保证票房的绝对法宝,再好的IP假若没有 优质的内容和拍摄制作基础作为支撑,也难以赢得观众的青睐。 IP剧的火热有“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内在原因。新媒体时代的营运方式呈现 出参与互动式的特征,也为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平台,为IP剧的形成提供 了必要的条件,促使IP剧充分发展。 从传播内容上, IP剧的内容大多来自网络小说或游戏的改编,题材偏好于青 春、偶像、仙侠、穿越、架空、玄幻等内容,制作方在原素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通过 影视剧的形式进行二次传播。从小说改编而来的 IP 剧,其故事人物、情节、写法、风 格等大多来自互联网上读者们的建议或启发,他们有自己的论坛和贴吧进行讨论和 投票。可以说,这是一种群体性的创意共享式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符合了多 数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所以,热门IP剧在出版时就已经拥有了众多粉丝群,为 电视剧、网络的收视率、点击率奠定了基础。 从传播渠道上,“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形态是对互联网工具的优化使用,由于 众多IP剧是基于网络资源的再生,在播出渠道上体现出更多融合性的特点。从受 众参与反馈上,传统电视剧制作播出模式中,受众处于反馈的最后环节,作为消费群 体存在。随着社交媒体和播出平台的多元化发展, IP 剧打破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 最大限度地将受众纳入到生产制作环节中,与受众形成了参与互动式的关系。以热 播 IP 剧《琅琊榜》为例,受众参与网络 IP 内容的改编过程,参与电视剧的前期策划、 演员甄选、情节设置、主题曲征集等环节。整个过程充分发挥IP资源,打造一个开 放和交互式的创作空间,提升作品与受众的关联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参与互动 的要求。从传播效果上,由于IP剧在创作中受众积极参与,在播出形式上提供全屏 输出和多种渠道共享的平台,在受众反馈上积极互动、吸收采纳受众建议,并拥有大 量粉丝,形成稳固的相关度,使得IP剧的播出效果都非常好。 IP 剧仍在延续的三个突出问题 虽然IP剧发展势头火热,但是IP剧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缺乏优质的内容资源。综观近年来的IP剧,引起巨大反响的作品寥寥无 几。由于专业编剧和职业作家的作品出产时间较长而且数量较少,无法应对电视台 产业收视率的要求。播出内容的缺乏使得这些媒体平台走上了联合加自制的道 路。改编网络小说成为最高效的策略,所以越来越多公司把目标对准开发IP资 源。IP题材具有粉丝基础和潜在的价值,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由于快餐式的 文化产业,依据资本积累的盈利思维,导致网络写手为了迎合市场而对原创IP内容 进行炮制,原本IP产业的原创精神被资本绑架,大量抄袭雷同的作品层出不穷,粗 制滥造的批量生产产品代替了精雕细刻打造出来的精品。IP剧内容质量大幅下 降,表现为内容粗俗浅薄,故事情节歪曲事实,为了取悦网生代观众,擅自改编历史, 加入了感官刺激元素等。 IP剧的创作模式已经由传统的以作者为中心转变为现代的以受众为中心,原 先起到引领观众作用的创作者如今受到受众市场的支配。文学艺术作品一旦迎合 消费目标,将丧失其纯粹性。从网络文艺开始,接受者和创作者的关系发生了错 位。网络文学出现跟风、雷同的现象,缺乏了创作者所保有的独特思维,人类的思想 深度和价值观的弘扬。同时,题材也呈现娱乐化和低龄化倾向。 其次,艺术审美和社会价值观低俗化。IP作为有价值有粉丝基础的原素材, IP 剧实行迎合受众的娱乐化道路。在利益的驱动下,电视剧制作变成一种复制、拼凑、 快速产出的工业模式,忽视内容生产和作品的艺术追求,迎合受众趣味,寻找捷径来 争取制作商投资回报最大化。追求感官刺激,追求形式上吸引眼球的效应,重视服 装道具的光鲜亮丽,重视演员妆容的精致完美,重视强烈的视觉体验,忽视社会核心 价值观的传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忽视艺术审美的追求。 再次,营销流程和固定模式使作品缺少独特风格。IP剧的开发,从小说创作改 编,到演员阵容的选择,再到电视剧制作,整个营销流程都是一个固定模式,缺少独 特的内容和风格,而且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批量生产、机械复制,无论题材如何变 化,模式、情节、制作、场景都固定下来,导演以实现消费者体验的舒适化和投资回报 的利益最大化为最重要宗旨。人气和颜值代替演员演技成为选择演员的首要参考 要素。市场推广采用人海战术,线下举办粉丝见面会,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聚拢粉 丝。与传统电视剧相比, IP 剧更依赖于网络这一传播渠道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 演员、导演、制片公司、电视台、 IP自带的粉丝都自发地参与营销。整个营销中,聚 焦重点在IP剧的形式上,而对作品的内容、内涵、价值和意义的深层次探讨减少了, 观众的注意力从内容转移到形式上,不仅对轻松愉快、内容空洞雷同的IP作品逐渐 接受,而且自觉维护这种“大IP+大明星+大制作”的IP固定的制作模式。 优质内容是未来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面向未来的IP剧创作,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首先,坚持内容为王。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优质的内容仍然是未来 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影视作品能否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归根到底取决于 故事内容能否打动人心。影视作品要达到既叫座又叫好,不能仅仅依靠炒作IP概 念,更核心的要素是注重内容开发,树立精品意识。一方面,选择IP资源应具备成 熟的故事内容,拥有实质的文化内核和价值观念,能让受众从中感受到思想的熏 陶。另一方面, IP剧在改编过程中应该尊重原作,力求在保持核心要素和价值的基 础上,进行适应性开发、创新性利用,增强IP内容转化能力。坚持高水准的制作要 求,打磨充实故事内容,从而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其次,打造文化IP,提升作品艺术价值。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本身就具有教 化引导的功能,一部好的电视剧应该通过故事和情境让受众产生共鸣,进而演变为 社会文化现象,得到受众认可。优质IP缺的不是故事,而是如何把好故事讲好的制 作团队和制作手段。网络IP剧的内容是经过受众考验的,受众对原作品的喜爱度 会转嫁到新的作品形式上,但这并不能成为IP剧制作粗糙、快速产出的理由。网络 IP剧是对网络文化的基因延续,在制作中应该把握好原素材的内容核心,提升作品 内在价值,兼顾内容与IP,整合形式与内在审美,打造真正的文化IP大剧。 再次,注重作品制作,打造 IP 品牌延伸。“大 IP+大明星+大制作”的方式不是万 金油。在IP剧的拍摄时注重细节和内在逻辑,注重电视剧制作的严谨性。受众对 于作品具有鉴赏能力,扎实的剧本和精心的制作才是保持口碑的长远之道。IP素 材成功转化为影视剧作品,也有益于产品的再次开发。同名电视剧热播后,同名网 络游戏、手游、实体书籍等都受到观众热捧,实现资源重复利用。网络IP剧从资源 获取、制作、流通、播出相对减少制作方成本,但同时可以延伸市场品牌,实现新产品 开发,衍生品牌效应,构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再怎么谈 再怎么谈 IP IP 内容开发都是根本 内容开发都是根本 缺乏优质内容资源、艺术审美和社会价值观低俗化、营销流程和固定模式使作品缺少独 特风格是目前IP剧存在的根本问题。面向未来的IP剧创作,需要在坚持内容为王、打造文化 IP和提升艺术价值、注重作品制作和打造IP品牌延伸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责任编辑:徐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邮政编码:100125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零售每份0.70元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山西忻州文化遗产精品 展示月系列活动将办 四川广播电视台推出的 12 集大型系列广播剧 《格萨尔王传奇》2016 年底在中央台首播,此后轮番 在当地播出,从北京到四川,受众反响热烈,称其是 一部优秀的声音制品,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欣赏价值, 是一部可以“看”的广播剧。 在笔者看来,这部广播剧之所以能达到可以 “看”的效果,首先得力于她的母体史诗《格萨尔》的 出神入化。19世纪俄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 曾说:“史诗是民族意识刚刚觉醒时,诗领域中的第 一颗成熟的果实。是这样一种历史事件的理想化的 表现,这种历史事件必须有全民族参与其间,它和民 族的宗教、道德和政治生活融汇在一起,并对民族命 运有着重大的影响。”史诗《格萨尔》正是如此,它是 相关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 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 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就成为了现代艺术形式 的源头活水。如同《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四大名著 一样,史诗《格萨尔》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学的代表作 之一,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 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其次,这部广播剧之所以能达到可以“看”的效 果,得力于创作、制作她的广播剧人对史诗《格萨尔》 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在世界上,《格萨尔》被称为“东 方的荷马史诗”,与另两部史诗并称为世界三大史 诗。2009 年 9 月,联合国将史诗《格萨尔》列入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史诗《格萨尔》在人类 文化发展史上所拥有的学术地位和文化价值的高度 评价。 作为世界三大史诗中的荷马史诗和印度史诗, 早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剧、舞蹈等多种艺 术形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上世 纪60年代初,笔者只有五六岁,就随父母看过根据 荷马史诗改编的电影故事片。也就是说,早在那时, 享誉世界的“史诗们”就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了。而 《格萨尔》在这方面却没有这般幸运,她鲜有文学艺 术作品问世,这与史诗《格萨尔》在世界的地位不相 称,与世界对史诗《格萨尔》的认知不相称,与中国的 大国地位不相称。因此,用艺术手段展开对史诗《格 萨尔》的传播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该广播剧的推出,开创了中国广播史用现代广 播手段、大型广播剧体裁、以普通话为载体传播享誉 世界的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河;开创了中国广 播利用戏剧体裁样式、现代制作技术再现少数民族 口头文学鸿篇巨制的先河。这个“中国创造”不可复 制,无可替代。 第三,这部广播剧之所以能达到可以“看”的效 果,更得力于主创人员方向明确、手法到位。这部广 播剧有“三个追求”的目标:追求在忠实于原口头文学基础上走创意创 新道路;追求民族民间表现形式与现代表现手段的融合;追求文学性、 故事性、可听性和形象感的统一。 对戏剧情节的编织,讲究“戏”,突出“核”。将这样一部博大、复 杂、丰满的口头文学史诗制作成广播剧,主轴就是故事。要努力使该 剧的每一集都构成相对独立的故事,而所有集的故事层层包裹形成 该剧的“戏核”。 广播剧刻画人物是关键。这部广播剧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经 过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通过搭建语言、音乐、音响的最佳组合平台,尽 可能使剧中无论是英雄还是暴君、老人还是青年、人还是飞禽走兽,都 具有鲜明的个性,突出的形象。 广播剧的镜头化实现程度是检验一部广播剧品质的重要标准。剧 靠“说”出来, “剧”便不是剧了。要做看得见的广播剧,编剧要“看得见”, 剧本才看得见;导演“看得见”,演员才看得见;演员“看得见”,受众才看 得见。正是这三个层次的“看得见”,赋予了这部广播剧以生命力。这种 生命力受众鲜活地感受到了“我随着这部剧走完了格萨尔王荡气回肠的一生,感悟他少年的成 长和迷茫,中年的征战和奔波,以及晚年将要回到天上的无奈;感悟藏 汉一家,多民族的大中华对包容、慈悲、和谐的追求与向往;感悟古时汉 文化经济与藏地文化经济的水乳交融,这是一部意义非凡的广播剧。” “格萨尔王的故事虽然在藏区口口相传,但相关的艺术作品并不 多,以至于了解的人知道它在国际上很有影响,而更多的人却是不了 解。本剧填补了一个空白。” 大学生们的反馈尤其热烈:“格萨尔王的故事我们听到过一些,但 在这部广播剧中,格萨尔王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我们看得见。” “广播剧每一集开始,是一对爷孙在交谈,我们仿佛跟着年轻的孙 子一起听爷爷讲述英雄的故事。通过这位长者的引领,我们渐渐揭开主 人公们的神秘面纱,形象感、带入感都非常强,从而形成了史诗与年轻 一代的对话。” 利用广播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做可以“看得见”的广播剧,再现古 老《格萨尔》的英雄史诗,可以产生最易于普及,因而群众性最强的优 势。而且,用现代传播手段弘扬和传播这部优秀口头文学名著,将进一 步推动我国《格萨尔》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和弘扬。 广记者从 7 月 7 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中 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欣欣向荣 心灵之舟—山西忻州文 化遗产精品展示月”系列活动将于 7 月 22 日至 8 月 21 日在北京恭王府举行。 忻州山灵水秀,文化资源深厚。此次山西忻州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系列活 动将沿着忻州“三关又三川,两山一圣地”的地理脉络,集中呈现和展示当地著 名的自然遗产与深厚的历史文化。期间将举办“欣欣向荣心灵之舟”山西忻州 文化遗产精品展; “静生长、乐生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静乐剪纸精品展;文 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站工作会;传统工艺振兴学 术研讨会、静乐剪纸传承与发展研讨会、繁峙岩山寺壁画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活动期间,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亮相京城。其中,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静乐的剪纸,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的面塑和杨氏古建筑 营造技术,中国诗歌之乡原平的炕围画,中国法兰之乡定襄的木雕等,凝结了 忻州人民的勤劳智慧,体现了浓郁的地方风味;北方佛乐的代表五台山佛乐, 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北路梆子、“民歌海洋”河曲县的民歌、二人台、静乐县 的八音会等非遗类节目将为首都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徐 健) 步步惊心 步步惊心

Upload: others

Post on 15-Aug-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再怎么谈IP剧,内容开发都是根本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4B170712_Print.pdf · 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三部作品分别改编于同名网络小说,也开启了热门文

34

IP剧发展的驼峰路线

我国影视业的IP热潮开始于2011年左右,2012至2013年持续升温,2014年

至2015年全面爆发,2016年进入热情高涨阶段,2017年上半年,IP电影开始走下

坡路,IP电视剧依然热力不减。总体可以看出,IP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驼峰路线。

2011年《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甄嬛传》三部古装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创造了

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三部作品分别改编于同名网络小说,也开启了热门文

学IP改编影视剧的风潮。其后《轩辕剑》《古剑奇谭》的热播进一步证明了IP剧的受

众号召力和品牌影响力,驱动大量影视资本转而流向IP领域。自2014年起,IP电视

剧就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引发业界广泛瞩目。在2015年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IP电视剧成为主力军。《古剑奇谭2》《芈月传》《幻城》等IP大剧吸引市场眼球,未

播先热。此外,2015年又称为IP电影的黄金时代。从年初贺岁档《狼图腾》《爸爸去

哪了2》,五一档、暑假档出现的《何以笙箫默》《左耳》《栀子花开》《小时代4》等青春

类电影,再到下半年上映的“鬼吹灯”系列的《九层妖塔》《寻龙诀》等,IP电影全面爆

发,故事内容日益多样化,题材类型广泛。在传统影视之外,IP网络剧也异军突起,

一批IP网络剧被誉为超级网剧,《匆匆那年》《无心法师》《盗墓笔记》等热门IP网络

剧的制作成本、创作水准、收视数据甚至可比传统电视剧。2016年IP剧收视依然火

热,有《花千骨》《锦绣未央》《青云志》等多部电视剧亮相。2017年 IP电视剧依然热

度不减,开年就有两部IP剧开播,一部是改编自沧溟水小说《大唐后妃传之珍珠传

奇》的《大唐荣耀》;一部是根据唐七公子同名小说改编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然

而,观察2017年上半年的电影市场,一些根据IP改编的电影不仅没有获得市场的

认可,反而票房增长乏力,没有获得预期效果。虽然近几年 IP电影红火,但经过

2017年国内电影市场的调整,IP不再是保证票房的绝对法宝,再好的IP假若没有

优质的内容和拍摄制作基础作为支撑,也难以赢得观众的青睐。

IP剧的火热有“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内在原因。新媒体时代的营运方式呈现

出参与互动式的特征,也为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平台,为IP剧的形成提供

了必要的条件,促使IP剧充分发展。

从传播内容上,IP剧的内容大多来自网络小说或游戏的改编,题材偏好于青

春、偶像、仙侠、穿越、架空、玄幻等内容,制作方在原素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通过

影视剧的形式进行二次传播。从小说改编而来的IP剧,其故事人物、情节、写法、风

格等大多来自互联网上读者们的建议或启发,他们有自己的论坛和贴吧进行讨论和

投票。可以说,这是一种群体性的创意共享式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符合了多

数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所以,热门IP剧在出版时就已经拥有了众多粉丝群,为

电视剧、网络的收视率、点击率奠定了基础。

从传播渠道上,“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形态是对互联网工具的优化使用,由于

众多IP剧是基于网络资源的再生,在播出渠道上体现出更多融合性的特点。从受

众参与反馈上,传统电视剧制作播出模式中,受众处于反馈的最后环节,作为消费群

体存在。随着社交媒体和播出平台的多元化发展,IP剧打破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

最大限度地将受众纳入到生产制作环节中,与受众形成了参与互动式的关系。以热

播IP剧《琅琊榜》为例,受众参与网络IP内容的改编过程,参与电视剧的前期策划、

演员甄选、情节设置、主题曲征集等环节。整个过程充分发挥IP资源,打造一个开

放和交互式的创作空间,提升作品与受众的关联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参与互动

的要求。从传播效果上,由于IP剧在创作中受众积极参与,在播出形式上提供全屏

输出和多种渠道共享的平台,在受众反馈上积极互动、吸收采纳受众建议,并拥有大

量粉丝,形成稳固的相关度,使得IP剧的播出效果都非常好。

IP剧仍在延续的三个突出问题

虽然IP剧发展势头火热,但是IP剧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缺乏优质的内容资源。综观近年来的IP剧,引起巨大反响的作品寥寥无

几。由于专业编剧和职业作家的作品出产时间较长而且数量较少,无法应对电视台

产业收视率的要求。播出内容的缺乏使得这些媒体平台走上了联合加自制的道

路。改编网络小说成为最高效的策略,所以越来越多公司把目标对准开发 IP资

源。IP题材具有粉丝基础和潜在的价值,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由于快餐式的

文化产业,依据资本积累的盈利思维,导致网络写手为了迎合市场而对原创IP内容

进行炮制,原本IP产业的原创精神被资本绑架,大量抄袭雷同的作品层出不穷,粗

制滥造的批量生产产品代替了精雕细刻打造出来的精品。IP剧内容质量大幅下

降,表现为内容粗俗浅薄,故事情节歪曲事实,为了取悦网生代观众,擅自改编历史,

加入了感官刺激元素等。

IP剧的创作模式已经由传统的以作者为中心转变为现代的以受众为中心,原

先起到引领观众作用的创作者如今受到受众市场的支配。文学艺术作品一旦迎合

消费目标,将丧失其纯粹性。从网络文艺开始,接受者和创作者的关系发生了错

位。网络文学出现跟风、雷同的现象,缺乏了创作者所保有的独特思维,人类的思想

深度和价值观的弘扬。同时,题材也呈现娱乐化和低龄化倾向。

其次,艺术审美和社会价值观低俗化。IP作为有价值有粉丝基础的原素材,IP

剧实行迎合受众的娱乐化道路。在利益的驱动下,电视剧制作变成一种复制、拼凑、

快速产出的工业模式,忽视内容生产和作品的艺术追求,迎合受众趣味,寻找捷径来

争取制作商投资回报最大化。追求感官刺激,追求形式上吸引眼球的效应,重视服

装道具的光鲜亮丽,重视演员妆容的精致完美,重视强烈的视觉体验,忽视社会核心

价值观的传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忽视艺术审美的追求。

再次,营销流程和固定模式使作品缺少独特风格。IP剧的开发,从小说创作改

编,到演员阵容的选择,再到电视剧制作,整个营销流程都是一个固定模式,缺少独

特的内容和风格,而且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批量生产、机械复制,无论题材如何变

化,模式、情节、制作、场景都固定下来,导演以实现消费者体验的舒适化和投资回报

的利益最大化为最重要宗旨。人气和颜值代替演员演技成为选择演员的首要参考

要素。市场推广采用人海战术,线下举办粉丝见面会,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聚拢粉

丝。与传统电视剧相比,IP剧更依赖于网络这一传播渠道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

演员、导演、制片公司、电视台、IP自带的粉丝都自发地参与营销。整个营销中,聚

焦重点在IP剧的形式上,而对作品的内容、内涵、价值和意义的深层次探讨减少了,

观众的注意力从内容转移到形式上,不仅对轻松愉快、内容空洞雷同的IP作品逐渐

接受,而且自觉维护这种“大IP+大明星+大制作”的IP固定的制作模式。

优质内容是未来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面向未来的IP剧创作,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首先,坚持内容为王。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优质的内容仍然是未来

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影视作品能否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归根到底取决于

故事内容能否打动人心。影视作品要达到既叫座又叫好,不能仅仅依靠炒作IP概

念,更核心的要素是注重内容开发,树立精品意识。一方面,选择IP资源应具备成

熟的故事内容,拥有实质的文化内核和价值观念,能让受众从中感受到思想的熏

陶。另一方面,IP剧在改编过程中应该尊重原作,力求在保持核心要素和价值的基

础上,进行适应性开发、创新性利用,增强IP内容转化能力。坚持高水准的制作要

求,打磨充实故事内容,从而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其次,打造文化IP,提升作品艺术价值。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本身就具有教

化引导的功能,一部好的电视剧应该通过故事和情境让受众产生共鸣,进而演变为

社会文化现象,得到受众认可。优质IP缺的不是故事,而是如何把好故事讲好的制

作团队和制作手段。网络IP剧的内容是经过受众考验的,受众对原作品的喜爱度

会转嫁到新的作品形式上,但这并不能成为IP剧制作粗糙、快速产出的理由。网络

IP剧是对网络文化的基因延续,在制作中应该把握好原素材的内容核心,提升作品

内在价值,兼顾内容与IP,整合形式与内在审美,打造真正的文化IP大剧。

再次,注重作品制作,打造IP品牌延伸。“大IP+大明星+大制作”的方式不是万

金油。在IP剧的拍摄时注重细节和内在逻辑,注重电视剧制作的严谨性。受众对

于作品具有鉴赏能力,扎实的剧本和精心的制作才是保持口碑的长远之道。IP素

材成功转化为影视剧作品,也有益于产品的再次开发。同名电视剧热播后,同名网

络游戏、手游、实体书籍等都受到观众热捧,实现资源重复利用。网络IP剧从资源

获取、制作、流通、播出相对减少制作方成本,但同时可以延伸市场品牌,实现新产品

开发,衍生品牌效应,构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再怎么谈再怎么谈IPIP剧剧,,内容开发都是根本内容开发都是根本□方 彬

缺乏优质内容资源、艺术审美和社会价值观低俗化、营销流程和固定模式使作品缺少独特风格是目前IP剧存在的根本问题。面向未来的IP剧创作,需要在坚持内容为王、打造文化IP和提升艺术价值、注重作品制作和打造IP品牌延伸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责任编辑:徐 健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影 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 零售每份0.70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关 注

山西忻州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系列活动将办

四川广播电视台推出的12集大型系列广播剧

《格萨尔王传奇》2016年底在中央台首播,此后轮番

在当地播出,从北京到四川,受众反响热烈,称其是

一部优秀的声音制品,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欣赏价值,

是一部可以“看”的广播剧。

在笔者看来,这部广播剧之所以能达到可以

“看”的效果,首先得力于她的母体史诗《格萨尔》的

出神入化。19世纪俄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

曾说:“史诗是民族意识刚刚觉醒时,诗领域中的第

一颗成熟的果实。是这样一种历史事件的理想化的

表现,这种历史事件必须有全民族参与其间,它和民

族的宗教、道德和政治生活融汇在一起,并对民族命

运有着重大的影响。”史诗《格萨尔》正是如此,它是

相关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

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

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就成为了现代艺术形式

的源头活水。如同《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四大名著

一样,史诗《格萨尔》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学的代表作

之一,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

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其次,这部广播剧之所以能达到可以“看”的效

果,得力于创作、制作她的广播剧人对史诗《格萨尔》

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在世界上,《格萨尔》被称为“东

方的荷马史诗”,与另两部史诗并称为世界三大史

诗。2009年9月,联合国将史诗《格萨尔》列入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史诗《格萨尔》在人类

文化发展史上所拥有的学术地位和文化价值的高度

评价。

作为世界三大史诗中的荷马史诗和印度史诗,

早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剧、舞蹈等多种艺

术形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上世

纪60年代初,笔者只有五六岁,就随父母看过根据

荷马史诗改编的电影故事片。也就是说,早在那时,

享誉世界的“史诗们”就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了。而

《格萨尔》在这方面却没有这般幸运,她鲜有文学艺

术作品问世,这与史诗《格萨尔》在世界的地位不相

称,与世界对史诗《格萨尔》的认知不相称,与中国的

大国地位不相称。因此,用艺术手段展开对史诗《格

萨尔》的传播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该广播剧的推出,开创了中国广播史用现代广

播手段、大型广播剧体裁、以普通话为载体传播享誉

世界的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河;开创了中国广

播利用戏剧体裁样式、现代制作技术再现少数民族

口头文学鸿篇巨制的先河。这个“中国创造”不可复

制,无可替代。

第三,这部广播剧之所以能达到可以“看”的效

果,更得力于主创人员方向明确、手法到位。这部广

播剧有“三个追求”的目标:追求在忠实于原口头文学基础上走创意创

新道路;追求民族民间表现形式与现代表现手段的融合;追求文学性、

故事性、可听性和形象感的统一。

对戏剧情节的编织,讲究“戏”,突出“核”。将这样一部博大、复

杂、丰满的口头文学史诗制作成广播剧,主轴就是故事。要努力使该

剧的每一集都构成相对独立的故事,而所有集的故事层层包裹形成

该剧的“戏核”。

广播剧刻画人物是关键。这部广播剧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经

过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通过搭建语言、音乐、音响的最佳组合平台,尽

可能使剧中无论是英雄还是暴君、老人还是青年、人还是飞禽走兽,都

具有鲜明的个性,突出的形象。

广播剧的镜头化实现程度是检验一部广播剧品质的重要标准。剧

靠“说”出来,“剧”便不是剧了。要做看得见的广播剧,编剧要“看得见”,

剧本才看得见;导演“看得见”,演员才看得见;演员“看得见”,受众才看

得见。正是这三个层次的“看得见”,赋予了这部广播剧以生命力。这种

生命力受众鲜活地感受到了——

“我随着这部剧走完了格萨尔王荡气回肠的一生,感悟他少年的成

长和迷茫,中年的征战和奔波,以及晚年将要回到天上的无奈;感悟藏

汉一家,多民族的大中华对包容、慈悲、和谐的追求与向往;感悟古时汉

文化经济与藏地文化经济的水乳交融,这是一部意义非凡的广播剧。”

“格萨尔王的故事虽然在藏区口口相传,但相关的艺术作品并不

多,以至于了解的人知道它在国际上很有影响,而更多的人却是不了

解。本剧填补了一个空白。”

大学生们的反馈尤其热烈:“格萨尔王的故事我们听到过一些,但

在这部广播剧中,格萨尔王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我们看得见。”

“广播剧每一集开始,是一对爷孙在交谈,我们仿佛跟着年轻的孙

子一起听爷爷讲述英雄的故事。通过这位长者的引领,我们渐渐揭开主

人公们的神秘面纱,形象感、带入感都非常强,从而形成了史诗与年轻

一代的对话。”

利用广播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做可以“看得见”的广播剧,再现古

老《格萨尔》的英雄史诗,可以产生最易于普及,因而群众性最强的优

势。而且,用现代传播手段弘扬和传播这部优秀口头文学名著,将进一

步推动我国《格萨尔》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和弘扬。

一部可以﹃看﹄的广播剧《格萨尔王传奇》

□弘

记者从7月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中

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欣欣向荣 心灵之舟——山西忻州文

化遗产精品展示月”系列活动将于7月22日至8月21日在北京恭王府举行。

忻州山灵水秀,文化资源深厚。此次山西忻州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系列活

动将沿着忻州“三关又三川,两山一圣地”的地理脉络,集中呈现和展示当地著

名的自然遗产与深厚的历史文化。期间将举办“欣欣向荣 心灵之舟”山西忻州

文化遗产精品展;“静生长、乐生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静乐剪纸精品展;文

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站工作会;传统工艺振兴学

术研讨会、静乐剪纸传承与发展研讨会、繁峙岩山寺壁画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活动期间,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亮相京城。其中,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静乐的剪纸,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的面塑和杨氏古建筑

营造技术,中国诗歌之乡原平的炕围画,中国法兰之乡定襄的木雕等,凝结了

忻州人民的勤劳智慧,体现了浓郁的地方风味;北方佛乐的代表五台山佛乐,

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北路梆子、“民歌海洋”河曲县的民歌、二人台、静乐县

的八音会等非遗类节目将为首都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徐 健)

评 点

《《芈月传

芈月传》》

《《步步惊心步步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