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栋超诗集《盛宴》序 叶延滨 -...

1
3 5 书香中国 书香中国 责任编辑:丛子钰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五 第 21 期(总第 187 期) 重点 阅读 重点 重点 有幸结识郭栋超,他是生在中原大地上的一位中 年汉子,一位为大地歌唱的诗人。郭栋超是农民的儿 子,苦读求学而得社会认可,认真做事而得以进步。官 场职场,清浊世界,没磨掉他身上的英气。高声说话, 大杯喝酒,慷慨写诗,评论家李犁说:“郭栋超的诗歌 热烈又扎实,像烧红的铁在铁锤下锻打,并在水中冷 却和凝聚,挤出所有的杂质和泡沫,让思想坚硬,让语 言尖锐。这说明郭栋超是一个有胸襟和情怀的诗人, 也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冷静和自省的诗人,同时也是一 个对诗歌忠诚痴迷并不断淘洗打磨的诗歌赤子。所 以,他的诗歌有气血贯穿其中,随着气与血的偾张、鼓 荡,诗歌也有了气势和气脉。”读郭栋超的诗歌,其中 有一种燕赵悲歌之气,也有一种大地歌手之韵。 说郭栋超是中原大地的歌手,是因为他的诗不追 风头,不随时尚,任这个诗坛变出多少花样,诗人处变 不惊,心有定力,笔下也就有了神采。中原大地是中华 民族农耕文明的摇篮,绵长悠扬的诗歌,以情传神,用 歌唱将天地人合为大境界,融为诗歌的大意境。郭栋 超是中华诗歌这一大脉的继承者,他的诗不卖弄技 巧,不隐晦艰涩。他的诗是“烧红的铁”在现实的铁锤 下锻打而成的钢,自有黄钟大吕的音质,撼动读者心 灵的是他诉说不尽的《乡思》:“脱离母亲温水似的胎 衣/便是终生流亡/跫然的足音,响着/也许就是半生/ 流浪,偶遇村风/转瞬即逝,难成永恒/异域,邂逅乡 音/闲话鸡鸣鸭叫/蓝天下,是否疯长着庄稼//试问, 别后的风尘/细细数来,散飘弥漫/蓦然回首,撕不碎 的乡思/袅袅而升,星晨辉煌/多想返回故土/原始,淳 朴/天真后长着伤感//回去,回家去/凝固时间,河流 销魂/院内院外,翻找母亲走后的讯息/村前屋后,轻 嗅父亲坟土上/飘着似有若无的烟香/在父母躺过的 床上/安然而眠/晨阳之光,如翅膀/展示绚烂”。一首 短歌,诉不尽游子衷肠,壮士情怀。诗人的稿纸上写下 故乡,就会有晨阳之光如翅膀展示绚烂,于是写作就 是歌咏故乡,诗歌就是游子的回乡之旅。诗人用祖先 创造的语言,温暖亲人也亲近大地。 在当下中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诗歌现象,就是 乡土诗歌风行。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诗歌课题。在许 多诗人笔下,乡土成了另一个桃花源,他们在用诗歌 勾画一幅新《桃花源记》。社会大变革中,中国正在从 一个农业大国变成工业国,中国正在从农耕时代走向 城市文明,这一现象正是社会心态在诗歌中的表现。 近些年,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了城市,有体力的成了 “农民工”,有文化的成了北京上海广州及各城市中的 “北漂”及各式新移民。离开世代居住的农村,这是精 神上的“壮士断臂”,心灵上有难以承受的断臂之痛。 进入城市以后,城市里商业社会的契约精神,人与人 之间的金钱和权力的关系,都让新移民们有难以融入 的稼接之苦。因为离开故土的断臂之痛和进入城市的 稼接之苦,在许多诗人的笔下,乡土成了精神寄托的 温柔之乡。这些作品有些写得很精美讲究,但是这种 近乎“乌托邦”的乡土诗,有一个要命的悬疑:“农村那 么好,你进城干什么?”而在郭栋超笔下的乡村大地, 不回避苦难,也不粉饰太平,诗人直面人生和现实,写 出的是生生息息于这土地上的人们超越苦难的浩然 之气。这气在诗人笔下也是大地上的风,他以自己的 才情勾画出这《风的形状》,诗人要写出自己的大风 歌:“田地上的土粒/外力推动,飞跑起来/顺着地沟/ 跑着跑着,地就绿了/牛羊走出村口/昂着憋屈一冬的 头颅/走过石桥,整个田野都是它们的/绿色的帽子下 的脸颊略显寒冷/冷着,冷着,就挥起了鞭梢/鞭梢响 着响着,月落日出/走苦而随情的岁月伴着晃动露珠/ 静悄悄地走了/走着,走着/天真,纯情再也找不到 了//掀起的衣角慢慢变的一条一条/我还是牛羊身后 的赤脚儿郎吗/玉米叶在田野上喇喇作响/红高粱摆 动身子格外招摇/溜圆西瓜挣脱藤蔓/身驱高大着走 出村口/母亲亲手做的布鞋垫着脚踝/走呀!奔命运 去/头也不回/原野上迷漫豆香/一年年去了又來,来 了又去/身上的担子越背越重/为民的心越来越沉/高 蹈着,圣人出/风俗孰,气宇轩昂……”这是真正有灵 魂的风,有大地精神气度的风!诗人写出了乡村这代 人的现状:“走着走着,天真纯情再也找不到了”。诗人 更是写出了乡村这代人的抱负:“去了又来,来了又 去,身上的担子越背越重,为民的心越来越沉,高蹈 着,圣人出”!这样的诗,如大平原上的风,带着泥腥味 和青草味,却撩人心魄,让人沉思! 在郭栋超的笔下,大地与母亲是同义的,对大地 的爱与对母亲的爱,贯穿于整部诗集。这是郭栋超的 坚守,对诗意歌精神的坚守。情感是郭栋超笔下诗歌 的酵母,他不写那些无病呻吟故作高深的诗。他忠实 于自己的情感,有感而写,并且用真情打动读者,让读 者也得到一次感情升华。自古至今,记录真情,传递真 情,陶冶真情,乃是诗歌重要的价值。比如在《清明不 总是有雨》中,情动于心,言之成诗。说的虽然都是儿 子对母亲说的家常话,看似平常,却将技巧隐于无形: 开头的清明雨象征着思亲泪,首尾两句雨中的树发了 芽互相呼应,是诗人面对逝者对生命的赞美。这首诗 结构严谨,气韵贯通,语言质朴,意境悠远,读后令人 久久难忘。 作为一个大地歌者,诗人郭栋超在语言上也有自 己独特个性,明快,畅亮,是其语言的底色。将生活中 的鲜活口语化为诗句,是郭栋超显著的特长,也是他 高明和超越一般写作者的地方。《不流泪的母亲》是这 部诗集的重要作品,写了一位把亲儿子献给祖国的志 愿军母亲。在诗歌中,有母亲的形象,牺牲了的儿子的 形象以及儿媳的形象。三个人物的形象是由人物自己 说的话表现出来。诗人郭栋超将三位诗歌人物的说话 写成三段诗歌。母亲的话:“鸭绿江有多远 爹不知娘 不知/为了咱的庄田 儿呀/走 别回头/孩 替爹娘扛上你的钢枪/娘不是女娲补不了天/可 娘有儿呀/走 走,儿呀不回头……”这是一个送 儿上战场的母亲的话,化为诗句,一句“娘不是女娲补 不了天,可娘有儿啊”,将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跃 然于纸上。儿子的话:“祖国呀 我没有什么给您了/ 来世把我思念的日子/还给您/娘呀 唤儿上路吧/回 家的路上 有一座断桥/娘 儿听到了您的呼唤/回 家的路上有一座断桥/远路难走……”这一段话是诗 人为牺牲的儿子想象出来的话,其中“回家的路上有 一座断桥,远路难走”,让我们想起鸭绿江上炸断的铁 桥,使这段话有了历史的真实感。第三段是儿媳的话: “娘 别劝了 我不改嫁/我是您的儿媳也是您的闺 女/那将要长大的人/是您故事里的星星/您老了 您的 咱家不要救济/可您得答应 不能/推着独轮 车送粪了/娘呀 我不改嫁/娘走的路上/闺女看见了 人也看到了神……”这段话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其 中“娘走的路上,闺女看见了人也看到了神”这句话, 成为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当然,诗人郭栋超许多诗歌都是有感而作,也难 免会有粗疏遗憾之处。可贵的是诗人坚守自己的诗歌 理想,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为大地歌唱,写真情之 诗。我相信在诗人不断的努力之中,还会有更多更好 的作品问世,我期待着诗人会给他的读者更多惊喜! (《盛宴》,郭栋超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7 年 6 月出版) 大地忠实的歌手 大地忠实的歌手 郭栋超诗集 郭栋超诗集 盛宴 盛宴 叶延滨 叶延滨 书香茶座 书香茶座 开卷絮语 开卷絮语 三峡书简 三峡书简 读札 读札 朱小平 自古至今,凡大家散文之可诵者,必有文采,这是 一个优良传统。当然,思想性也甚为重要。否则,不可 传之久远。 讲究文采,或说讲究文笔,我以为王彬先生的散 文是可称道的。我细读他的散文集《三峡书简》,可以 看出他的文化素养或者称积淀是很醇厚的。信手拈来 的古诗文辞,穿插于字里行间,贴切而自然,这一可见 于厚积薄发,二可见于文笔的行云流水,比那些卖弄 词藻者极见高明。 近些年来,屡见各种我称之为笔会式散文(或随 笔),几形成于套路和程式,或大段抄史料,景点介绍, 几成为旅游说明书;或浅薄于山水形胜,强抒感慨,读 来索然无味。只凭走马观花,全无读书积累,又无文 采,令人倒胃。笔会当然不是坏事,但浪得虚名,徒然 成拙。 前些时,杜卫东兄新出散文集《有一种悔恨叫永 远》(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7 年版),嘱我为弁言,其中 云:“散文是不可轻易写的,须有极强的文学功底,极 博的学识,极高的驾驭能力,极缜密的布局艺术,极具 思想的构思,极具人格的情怀,这与杂文有异曲同工 之妙,绝非胡乱堆砌词藻、吹噓煽情可以强求,或故作 高深,或无病呻吟,或装腔作势,或里短家长,凡此种 种,皆非散文之旨。散文于当今,几成套路和低档八 股,真是令人嗟乎哀哉!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早就 说过:‘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如果二者皆 无,除了可厌可憎,还谈得到‘韵外之旨’‘味外之旨’ 吗?我读鲁迅散文,每每被他笔尖常带感情的悲悯情 怀所感动,亦常有高山仰止之叹。故尔,我也一直认 为:散文,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随便涂写的。”纯为个 人管见, “嘤其鸣矣”而已。 史、地、诗、文的博通,杂家的淹贯,下笔的舒展潇洒, 是王彬散文的特色,他真正做到了“勿做作,少卖弄”。 王彬的散文并不高产,但却有对经典的追求。其 实,散文即使在古人也不能高产,因为一个行文者,再 博通敏捷,也不能永远吐出的是奶。视野有限,才思贵 重,生也有涯,岂可粗制滥造,永远“不择地而出”?古 人其实很重注文章的“质”,袁宏道在《行素园存稿引》 中云:“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非曰不工,质不 至也。树之不实,非无花叶也;人之不泽,非无肤发也, 文章亦尔。”古人如杜甫的“三大赋”,据说辞藻极华 美,但恐无“质”,故湮没无传。 宋人诗云:“归鸦落日天机熟”,水到渠成,惜墨如 金,是王彬散文“天机熟”的结晶。他的文笔大有“起伏 顿挫”“跌宕生姿”的韵致,几令不忍释手。所谓“悠然 心会”,不知凡几人可为之抚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津小说家刘云若尝言:“我 只上过几年中学,没读多少书,但希望能把三分学问 用到十分。”(《回忆旧北京》,刘叶秋、金云臻,北京燕 山出版社,第96页)而我看到王彬先生集中若干散 文,却是十分学问未必用到十分,举重若轻,可见腹笥 甚广的学问写起散文随笔的妙境。当然,还要剪裁得 当,留有余韵。 他的散文,读一遍实不足以领悟其妙。人与自然 的主旨,读者应该是小众。其中写植物与鸟类者最见 匠心。并非仅仅是如先圣云是“多识于鸟兽虫鱼”,看 似闲适,实存深意。此类其实颇难构思行文,如其写 《乌鸦》一篇,娴雅之中有幽美之气,大有无前人之慨。 又如《故园的女人与花朵》,那确非一日之功可得。读 王彬之文,不禁想起清初评点《金瓶梅》的张竹坡,他 的评点约有 10 万余字,其中曾感叹:“作书者固难,而 看书者尤其难”,似此移作读王彬其文的感叹也不无 其理。张竹坡不知是否评点过《红楼梦》,该书第 56 回 有薛宝钗的一段话,一般人大概不会注意:“学问中便 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 人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散文 的高明从何而来?必来自博览,来自多思,使之出笔而 不同流俗。辛弃疾词云:“青鞋自喜,不踏长安市”,读 王彬文,可见其沉寂之心,冷暖自知,自见腕底行云, 亦可令读之知者如痴而喜。 集中还有写人物的若干篇,如写范文程,写张资 平,绝非简单钩沉抉微,发思旧之幽情,那是有一种历 史大义于其中,是读书养气的结晶。近人高二适晚年 自撰联曰:“读书多节慨,养气在吟哦”,王彬做到了。 他的散文不仅气溢其中,亦可见作者的独立思考,汗 漫于文中与人警醒。读其《顾太清》文,亦可见考证功 力,杂花生树,行文摇曳多姿。记得他去顾太清旧居 时,曾呼我同去,虽兴趣盎然,但因有事而失探访之机 会。读罢此文,而大有感喟:如若我访后写之,未必如 佳。所谓“妙处难与君说”,正所谓读后方感。又如他集 中《雪原茫茫》一文,是数位作家同行辽河兴隆采访, 我亦在其列。而他却独出心机,将本无情趣的油田“磕 头机”入文,汪洋恣肆的文笔,由“间关莺语花底滑”的 温泉,联翩美国文学奠基人欧文的《阿尔罕伯拉》、占 星家、神父等等,真是令人读之“奇妙”,情趣盎然。工 业题材的散文写来绝非易事,而绕指之柔,极见高格。 王彬曾写文谈散文,曰:“好散文要拨动内心的幽 曲”,其实岂止“幽曲”,读之是可感义理的。王彬本是 学者,有多种著述,有一种名为《北京微观地理笔记》, 可见其为文则多细微严谨,当有理论支撑。有评者谓 其散文“阔大”与“精微”并峙。“阔大”我理解应为气象 与意境,那“精微”是学问的扎实,作文用笔,遣词造句 的简洁洗练,才组成了文章。文采章法,缺一不可。那 写树木、野菜、芦苇……无一不体现着“精微”,又无一 不体现着作者的“阔大”。读之而有物,而生情,而有所 悟,有所思,庶几无愧文之“质”矣! 王彬此集前有小序,也极值得一读,不过数百字, 堪称一篇精致的微型散文,可见情致,可见幽怀,末尾 一句更堪称豹尾:“那个女孩子还站在那里吗?”真令 人有无限回肠遐思。记得著名导演谢晋有过一句名 言:“女人漂亮不漂亮,要男人看;男人漂亮不漂亮,要 女人看。”文章呢?男人的文章呢?具体王彬的散文漂 亮不漂亮呢?文笔干净漂亮(文采)不用说了,重要的 是内涵,那一定是要读过一些书的人读了,才能如见 天然芙蓉吧? (《三峡书简》,王彬著,作家出版社 2017 年 6 月 出版) 人生是一场从生到死的行走。虽然,终其一生,我们都逃不 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天命,但是,一样长短的人 生却可以活出宽度不一的精彩。有的人百岁一生如朝夕一日,有 的人昼夜一日如沧桑一生。 青年作家葛芳似乎就是为行走而生,那看似温婉娴静的外 表下,奔突着一颗狂野、无羁、不安的诗心。从少年到青年,从乡 野到城市,从江南到边疆,从江苏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从北半 球到南半球。她就是一本活色生香的移动地理图册,让读者足不 出户,便可以随着她妙趣横生的文字行走天涯,神游八荒。 也许,对很多陌生的读者而言,这个非同寻常的女子就如杳 杳南极般深不可测,顿时萌生太多太多的疑惑:她怎么会有如此 丰厚的时间、精力、财力周游世界?她怎么会有那么精妙的细节、 辞藻、思想可以言说与表达?她如何可以在现实生活与浪漫艺术 之间自由游弋切换?嘘,不要着急,请先静心读读其最新行走文 集《南极之南,远方之远》吧! 这是一本游记随笔,其体裁归根结蒂还是散文,既然是散 文,就必须是作者真情实感的坦承,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浮夸。 因此,聪明的读者只要用心翻阅浏览,一定可以在《南极之南,远 方之远》的字里行间,寻觅到各自想要的谜底,然后综合、拼接起 来,就可以还原成一个三维立体的葛芳印象。 葛芳行走四野,与现在很多人“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 点拍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的走马观花的旅游有着本质区 别。每次出发前,葛芳都会查阅大量资料,做好充足的功课。同样 都是休闲游走,但是葛芳的攻略并非仅仅止于美食和景点,她更 侧重目的地的风俗况味和历史文脉。 因此,葛芳的行走,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场文化艺术的行走: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作者试图寻找大文豪、哲学家博尔赫 斯残留在寻常巷陌里的气息;在德国汉莎航空的班机上,作者闭 目怀想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的情节与主题;在玫瑰花园,作 者梦见诗人、画家阿多尼斯,还有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在贵族 公墓,作者瞻仰阿根廷的“国母” 贝隆夫人;在探戈表演中,作者感 悟“心灵的脱逃与行动的钳 制”…… 是的,“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博闻强记的 葛芳,还用联想和文字,把一个人 的行走演绎成一场古今中外文化 艺术交融的盛宴,打通了不同艺 术门类之间的界域。她思接千载, 目及万里,由极地醉人的蓝天,联 想到苏州“弹词开篇里的娇滴滴” “昆曲里巾生的温情脉脉”;由咖 啡厅女歌手的蓝眼睛,联想到法 国“莫奈油画中的睡莲”;由其上 扬的眉眼嘴角,联想到美国奥斯 卡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由法式 小甜点,联想到法国“普鲁斯特品 尝的小玛德琳娜的味道”;由眼前 的极地旖旎雪山,联想到中国“王 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情趣”;由平 整如镜的水面,联想到日本松尾 芭蕉的俳句“古池冷落一片寂,忽 闻青蛙跳水声”……丰富广博、应 接不暇的信息,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泛读中,得到知识的 滋养和思想的启迪。 除了文字,文集中一张张精心选配的插图,一帧帧友爱深情的“小贴士”,柔软、 温润、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凸显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细腻情怀和责任担当。熟悉葛 芳的人都知道,这个江南女子身上有北方男儿的英气与豪迈。当年,为了追逐身心 自由和文学之梦,她毅然离开体制,亲手摔碎了众人艳羡的“铁饭碗”,然后,“仰天 大笑出门去”,到鲁迅文学院研修,到南极、到澳洲、到欧洲行走,同时经营一家颇具 规模的教育培训机构,且做什么像什么,做得风生水起。即便如此,葛芳也没有短视 地停下行走的脚步。她始终不忘初心,时刻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教育培训是她 践行个人教育理想,也是她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而非个人生活的全部,在她内心 深处,还有诗和“南极之南,远方之远”。当然,俗世生活中难免还会遭遇管理、写作、 人际交往、情绪的逼仄困境,那时或远或近的行走,便成了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沉 重的肉身也为之轻舞飞扬。很多时候,所有的痛苦挣扎都是生命的积淀和历练,人 只有逼到绝处方能逢生,落到绝地才会反击,然后迎来人生的海阔天空,艳阳高照。 葛芳深谙“一日有一日的领会,十年有十年的风光”,所以一有空闲,她就像独 行侠一样,满世界飞,广交天下朋友,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用行 走的脚步丈量有限的人生历程,用精妙的文字书写无限的生活百态,把每一个凡世 烟火过成滋味隽永、眉飞色舞的诗词,让人流连忘返,手不释卷。 从这个意义而言,《南极之南,远方之远》既是一次艺术的行走,也是一次行走 的艺术。葛芳乘着颜料、音符、文字的翅膀,在南极满目的冰山里、在老庄返璞归真 的信仰里、在佛教“顺应万物,持经达变,执而不着”的哲学里,不为形役,逍遥遨游, 观大自在,探究生命的秘密花园,寻觅理想主义的天堂。在艺术的行走中,在文字的 书写中,在哲理的思考中,了悟行走的艺术:活在当下,敬畏自然,与万物交流,反观 自我,回望童年,品味孤独,感念家国,超越自己。书中写到“南极,梦的制高点”,其 实,对一个以“行走”为人生梦想的人来说,从来没有最高最远,只有更高更远。南 极,只是作者葛芳此时此刻的制高点罢了,一旦抵达便意味失去,因为“修行是一场 永远无法到达尽头隆重的盛事”。 生命不息,行走不止。下一站,葛芳将要行走哪里?我想,答案就藏在葛芳的下 一部著作中。 (《南极之南,远方之远》,葛芳著,金城出版社 2017 年 9 月出版)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Sep-2020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郭栋超诗集《盛宴》序 叶延滨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5B171124_Print.pdf艺术的行走与行走的艺术 — —读葛芳散文集 《 南极之南,远方之远

艺术的行走与行走的艺术

——

读葛芳散文集《南极之南,远方之远》

□胡笑梅

35书香中国书香中国责任编辑:丛子钰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第21期(总第187期)

重点阅读重点重点阅阅读读

有幸结识郭栋超,他是生在中原大地上的一位中

年汉子,一位为大地歌唱的诗人。郭栋超是农民的儿

子,苦读求学而得社会认可,认真做事而得以进步。官

场职场,清浊世界,没磨掉他身上的英气。高声说话,

大杯喝酒,慷慨写诗,评论家李犁说:“郭栋超的诗歌

热烈又扎实,像烧红的铁在铁锤下锻打,并在水中冷

却和凝聚,挤出所有的杂质和泡沫,让思想坚硬,让语

言尖锐。这说明郭栋超是一个有胸襟和情怀的诗人,

也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冷静和自省的诗人,同时也是一

个对诗歌忠诚痴迷并不断淘洗打磨的诗歌赤子。所

以,他的诗歌有气血贯穿其中,随着气与血的偾张、鼓

荡,诗歌也有了气势和气脉。”读郭栋超的诗歌,其中

有一种燕赵悲歌之气,也有一种大地歌手之韵。

说郭栋超是中原大地的歌手,是因为他的诗不追

风头,不随时尚,任这个诗坛变出多少花样,诗人处变

不惊,心有定力,笔下也就有了神采。中原大地是中华

民族农耕文明的摇篮,绵长悠扬的诗歌,以情传神,用

歌唱将天地人合为大境界,融为诗歌的大意境。郭栋

超是中华诗歌这一大脉的继承者,他的诗不卖弄技

巧,不隐晦艰涩。他的诗是“烧红的铁”在现实的铁锤

下锻打而成的钢,自有黄钟大吕的音质,撼动读者心

灵的是他诉说不尽的《乡思》:“脱离母亲温水似的胎

衣/便是终生流亡/跫然的足音,响着/也许就是半生/

流浪,偶遇村风/转瞬即逝,难成永恒/异域,邂逅乡

音/闲话鸡鸣鸭叫/蓝天下,是否疯长着庄稼//试问,

别后的风尘/细细数来,散飘弥漫/蓦然回首,撕不碎

的乡思/袅袅而升,星晨辉煌/多想返回故土/原始,淳

朴/天真后长着伤感//回去,回家去/凝固时间,河流

销魂/院内院外,翻找母亲走后的讯息/村前屋后,轻

嗅父亲坟土上/飘着似有若无的烟香/在父母躺过的

床上/安然而眠/晨阳之光,如翅膀/展示绚烂”。一首

短歌,诉不尽游子衷肠,壮士情怀。诗人的稿纸上写下

故乡,就会有晨阳之光如翅膀展示绚烂,于是写作就

是歌咏故乡,诗歌就是游子的回乡之旅。诗人用祖先

创造的语言,温暖亲人也亲近大地。

在当下中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诗歌现象,就是

乡土诗歌风行。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诗歌课题。在许

多诗人笔下,乡土成了另一个桃花源,他们在用诗歌

勾画一幅新《桃花源记》。社会大变革中,中国正在从

一个农业大国变成工业国,中国正在从农耕时代走向

城市文明,这一现象正是社会心态在诗歌中的表现。

近些年,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了城市,有体力的成了

“农民工”,有文化的成了北京上海广州及各城市中的

“北漂”及各式新移民。离开世代居住的农村,这是精

神上的“壮士断臂”,心灵上有难以承受的断臂之痛。

进入城市以后,城市里商业社会的契约精神,人与人

之间的金钱和权力的关系,都让新移民们有难以融入

的稼接之苦。因为离开故土的断臂之痛和进入城市的

稼接之苦,在许多诗人的笔下,乡土成了精神寄托的

温柔之乡。这些作品有些写得很精美讲究,但是这种

近乎“乌托邦”的乡土诗,有一个要命的悬疑:“农村那

么好,你进城干什么?”而在郭栋超笔下的乡村大地,

不回避苦难,也不粉饰太平,诗人直面人生和现实,写

出的是生生息息于这土地上的人们超越苦难的浩然

之气。这气在诗人笔下也是大地上的风,他以自己的

才情勾画出这《风的形状》,诗人要写出自己的大风

歌:“田地上的土粒/外力推动,飞跑起来/顺着地沟/

跑着跑着,地就绿了/牛羊走出村口/昂着憋屈一冬的

头颅/走过石桥,整个田野都是它们的/绿色的帽子下

的脸颊略显寒冷/冷着,冷着,就挥起了鞭梢/鞭梢响

着响着,月落日出/走苦而随情的岁月伴着晃动露珠/

静悄悄地走了/走着,走着/天真,纯情再也找不到

了//掀起的衣角慢慢变的一条一条/我还是牛羊身后

的赤脚儿郎吗/玉米叶在田野上喇喇作响/红高粱摆

动身子格外招摇/溜圆西瓜挣脱藤蔓/身驱高大着走

出村口/母亲亲手做的布鞋垫着脚踝/走呀!奔命运

去/头也不回/原野上迷漫豆香/一年年去了又來,来

了又去/身上的担子越背越重/为民的心越来越沉/高

蹈着,圣人出/风俗孰,气宇轩昂……”这是真正有灵

魂的风,有大地精神气度的风!诗人写出了乡村这代

人的现状:“走着走着,天真纯情再也找不到了”。诗人

更是写出了乡村这代人的抱负:“去了又来,来了又

去,身上的担子越背越重,为民的心越来越沉,高蹈

着,圣人出”!这样的诗,如大平原上的风,带着泥腥味

和青草味,却撩人心魄,让人沉思!

在郭栋超的笔下,大地与母亲是同义的,对大地

的爱与对母亲的爱,贯穿于整部诗集。这是郭栋超的

坚守,对诗意歌精神的坚守。情感是郭栋超笔下诗歌

的酵母,他不写那些无病呻吟故作高深的诗。他忠实

于自己的情感,有感而写,并且用真情打动读者,让读

者也得到一次感情升华。自古至今,记录真情,传递真

情,陶冶真情,乃是诗歌重要的价值。比如在《清明不

总是有雨》中,情动于心,言之成诗。说的虽然都是儿

子对母亲说的家常话,看似平常,却将技巧隐于无形:

开头的清明雨象征着思亲泪,首尾两句雨中的树发了

芽互相呼应,是诗人面对逝者对生命的赞美。这首诗

结构严谨,气韵贯通,语言质朴,意境悠远,读后令人

久久难忘。

作为一个大地歌者,诗人郭栋超在语言上也有自

己独特个性,明快,畅亮,是其语言的底色。将生活中

的鲜活口语化为诗句,是郭栋超显著的特长,也是他

高明和超越一般写作者的地方。《不流泪的母亲》是这

部诗集的重要作品,写了一位把亲儿子献给祖国的志

愿军母亲。在诗歌中,有母亲的形象,牺牲了的儿子的

形象以及儿媳的形象。三个人物的形象是由人物自己

说的话表现出来。诗人郭栋超将三位诗歌人物的说话

写成三段诗歌。母亲的话:“鸭绿江有多远 爹不知娘

不知/为了咱的庄田 儿呀/走 走 走 别回头/孩

子 替爹娘扛上你的钢枪/娘不是女娲补不了天/可

娘有儿呀/走 走 走,儿呀不回头……”这是一个送

儿上战场的母亲的话,化为诗句,一句“娘不是女娲补

不了天,可娘有儿啊”,将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跃

然于纸上。儿子的话:“祖国呀 我没有什么给您了/

来世把我思念的日子/还给您/娘呀 唤儿上路吧/回

家的路上 有一座断桥/娘 儿听到了您的呼唤/回

家的路上有一座断桥/远路难走……”这一段话是诗

人为牺牲的儿子想象出来的话,其中“回家的路上有

一座断桥,远路难走”,让我们想起鸭绿江上炸断的铁

桥,使这段话有了历史的真实感。第三段是儿媳的话:

“娘 别劝了 我不改嫁/我是您的儿媳也是您的闺

女/那将要长大的人/是您故事里的星星/您老了 听

您的 咱家不要救济/可您得答应 不能/推着独轮

车送粪了/娘呀 我不改嫁/娘走的路上/闺女看见了

人也看到了神……”这段话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其

中“娘走的路上,闺女看见了人也看到了神”这句话,

成为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当然,诗人郭栋超许多诗歌都是有感而作,也难

免会有粗疏遗憾之处。可贵的是诗人坚守自己的诗歌

理想,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为大地歌唱,写真情之

诗。我相信在诗人不断的努力之中,还会有更多更好

的作品问世,我期待着诗人会给他的读者更多惊喜!

(《盛宴》,郭栋超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大地忠实的歌手大地忠实的歌手————郭栋超诗集郭栋超诗集《《盛宴盛宴》》序序 □□叶延滨叶延滨

书香茶座书香茶座

■■开卷絮语开卷絮语 《《三峡书简三峡书简》》读札读札□朱小平

自古至今,凡大家散文之可诵者,必有文采,这是一个优良传统。当然,思想性也甚为重要。否则,不可传之久远。

讲究文采,或说讲究文笔,我以为王彬先生的散文是可称道的。我细读他的散文集《三峡书简》,可以看出他的文化素养或者称积淀是很醇厚的。信手拈来的古诗文辞,穿插于字里行间,贴切而自然,这一可见于厚积薄发,二可见于文笔的行云流水,比那些卖弄词藻者极见高明。

近些年来,屡见各种我称之为笔会式散文(或随笔),几形成于套路和程式,或大段抄史料,景点介绍,几成为旅游说明书;或浅薄于山水形胜,强抒感慨,读来索然无味。只凭走马观花,全无读书积累,又无文采,令人倒胃。笔会当然不是坏事,但浪得虚名,徒然成拙。

前些时,杜卫东兄新出散文集《有一种悔恨叫永远》(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版),嘱我为弁言,其中云:“散文是不可轻易写的,须有极强的文学功底,极博的学识,极高的驾驭能力,极缜密的布局艺术,极具思想的构思,极具人格的情怀,这与杂文有异曲同工

之妙,绝非胡乱堆砌词藻、吹噓煽情可以强求,或故作高深,或无病呻吟,或装腔作势,或里短家长,凡此种种,皆非散文之旨。散文于当今,几成套路和低档八股,真是令人嗟乎哀哉!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早就说过:‘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如果二者皆无,除了可厌可憎,还谈得到‘韵外之旨’‘味外之旨’吗?我读鲁迅散文,每每被他笔尖常带感情的悲悯情怀所感动,亦常有高山仰止之叹。故尔,我也一直认为:散文,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随便涂写的。”纯为个人管见,“嘤其鸣矣”而已。

史、地、诗、文的博通,杂家的淹贯,下笔的舒展潇洒,是王彬散文的特色,他真正做到了“勿做作,少卖弄”。

王彬的散文并不高产,但却有对经典的追求。其实,散文即使在古人也不能高产,因为一个行文者,再博通敏捷,也不能永远吐出的是奶。视野有限,才思贵重,生也有涯,岂可粗制滥造,永远“不择地而出”?古人其实很重注文章的“质”,袁宏道在《行素园存稿引》中云:“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非曰不工,质不至也。树之不实,非无花叶也;人之不泽,非无肤发也,文章亦尔。”古人如杜甫的“三大赋”,据说辞藻极华美,但恐无“质”,故湮没无传。

宋人诗云:“归鸦落日天机熟”,水到渠成,惜墨如金,是王彬散文“天机熟”的结晶。他的文笔大有“起伏顿挫”“跌宕生姿”的韵致,几令不忍释手。所谓“悠然心会”,不知凡几人可为之抚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津小说家刘云若尝言:“我只上过几年中学,没读多少书,但希望能把三分学问用到十分。”(《回忆旧北京》,刘叶秋、金云臻,北京燕山出版社,第 96页)而我看到王彬先生集中若干散文,却是十分学问未必用到十分,举重若轻,可见腹笥甚广的学问写起散文随笔的妙境。当然,还要剪裁得当,留有余韵。

他的散文,读一遍实不足以领悟其妙。人与自然的主旨,读者应该是小众。其中写植物与鸟类者最见匠心。并非仅仅是如先圣云是“多识于鸟兽虫鱼”,看似闲适,实存深意。此类其实颇难构思行文,如其写《乌鸦》一篇,娴雅之中有幽美之气,大有无前人之慨。又如《故园的女人与花朵》,那确非一日之功可得。读王彬之文,不禁想起清初评点《金瓶梅》的张竹坡,他的评点约有10万余字,其中曾感叹:“作书者固难,而看书者尤其难”,似此移作读王彬其文的感叹也不无其理。张竹坡不知是否评点过《红楼梦》,该书第56回有薛宝钗的一段话,一般人大概不会注意:“学问中便

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人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散文的高明从何而来?必来自博览,来自多思,使之出笔而不同流俗。辛弃疾词云:“青鞋自喜,不踏长安市”,读王彬文,可见其沉寂之心,冷暖自知,自见腕底行云,亦可令读之知者如痴而喜。

集中还有写人物的若干篇,如写范文程,写张资平,绝非简单钩沉抉微,发思旧之幽情,那是有一种历史大义于其中,是读书养气的结晶。近人高二适晚年自撰联曰:“读书多节慨,养气在吟哦”,王彬做到了。他的散文不仅气溢其中,亦可见作者的独立思考,汗漫于文中与人警醒。读其《顾太清》文,亦可见考证功力,杂花生树,行文摇曳多姿。记得他去顾太清旧居时,曾呼我同去,虽兴趣盎然,但因有事而失探访之机会。读罢此文,而大有感喟:如若我访后写之,未必如佳。所谓“妙处难与君说”,正所谓读后方感。又如他集中《雪原茫茫》一文,是数位作家同行辽河兴隆采访,我亦在其列。而他却独出心机,将本无情趣的油田“磕头机”入文,汪洋恣肆的文笔,由“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温泉,联翩美国文学奠基人欧文的《阿尔罕伯拉》、占星家、神父等等,真是令人读之“奇妙”,情趣盎然。工业题材的散文写来绝非易事,而绕指之柔,极见高格。

王彬曾写文谈散文,曰:“好散文要拨动内心的幽曲”,其实岂止“幽曲”,读之是可感义理的。王彬本是学者,有多种著述,有一种名为《北京微观地理笔记》,可见其为文则多细微严谨,当有理论支撑。有评者谓其散文“阔大”与“精微”并峙。“阔大”我理解应为气象与意境,那“精微”是学问的扎实,作文用笔,遣词造句的简洁洗练,才组成了文章。文采章法,缺一不可。那写树木、野菜、芦苇……无一不体现着“精微”,又无一不体现着作者的“阔大”。读之而有物,而生情,而有所悟,有所思,庶几无愧文之“质”矣!

王彬此集前有小序,也极值得一读,不过数百字,堪称一篇精致的微型散文,可见情致,可见幽怀,末尾一句更堪称豹尾:“那个女孩子还站在那里吗?”真令人有无限回肠遐思。记得著名导演谢晋有过一句名言:“女人漂亮不漂亮,要男人看;男人漂亮不漂亮,要女人看。”文章呢?男人的文章呢?具体王彬的散文漂亮不漂亮呢?文笔干净漂亮(文采)不用说了,重要的是内涵,那一定是要读过一些书的人读了,才能如见天然芙蓉吧?

(《三峡书简》,王彬著,作家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人生是一场从生到死的行走。虽然,终其一生,我们都逃不

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天命,但是,一样长短的人

生却可以活出宽度不一的精彩。有的人百岁一生如朝夕一日,有

的人昼夜一日如沧桑一生。

青年作家葛芳似乎就是为行走而生,那看似温婉娴静的外

表下,奔突着一颗狂野、无羁、不安的诗心。从少年到青年,从乡

野到城市,从江南到边疆,从江苏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从北半

球到南半球。她就是一本活色生香的移动地理图册,让读者足不

出户,便可以随着她妙趣横生的文字行走天涯,神游八荒。

也许,对很多陌生的读者而言,这个非同寻常的女子就如杳

杳南极般深不可测,顿时萌生太多太多的疑惑:她怎么会有如此

丰厚的时间、精力、财力周游世界?她怎么会有那么精妙的细节、

辞藻、思想可以言说与表达?她如何可以在现实生活与浪漫艺术

之间自由游弋切换?嘘,不要着急,请先静心读读其最新行走文

集《南极之南,远方之远》吧!

这是一本游记随笔,其体裁归根结蒂还是散文,既然是散

文,就必须是作者真情实感的坦承,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浮夸。

因此,聪明的读者只要用心翻阅浏览,一定可以在《南极之南,远

方之远》的字里行间,寻觅到各自想要的谜底,然后综合、拼接起

来,就可以还原成一个三维立体的葛芳印象。

葛芳行走四野,与现在很多人“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

点拍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的走马观花的旅游有着本质区

别。每次出发前,葛芳都会查阅大量资料,做好充足的功课。同样

都是休闲游走,但是葛芳的攻略并非仅仅止于美食和景点,她更

侧重目的地的风俗况味和历史文脉。

因此,葛芳的行走,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场文化艺术的行走: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作者试图寻找大文豪、哲学家博尔赫

斯残留在寻常巷陌里的气息;在德国汉莎航空的班机上,作者闭

目怀想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的情节与主题;在玫瑰花园,作

者梦见诗人、画家阿多尼斯,还有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在贵族

公墓,作者瞻仰阿根廷的“国母”

贝隆夫人;在探戈表演中,作者感

悟“ 心 灵 的 脱 逃 与 行 动 的 钳

制”……

是的,“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博闻强记的

葛芳,还用联想和文字,把一个人

的行走演绎成一场古今中外文化

艺术交融的盛宴,打通了不同艺

术门类之间的界域。她思接千载,

目及万里,由极地醉人的蓝天,联

想到苏州“弹词开篇里的娇滴滴”

“昆曲里巾生的温情脉脉”;由咖

啡厅女歌手的蓝眼睛,联想到法

国“莫奈油画中的睡莲”;由其上

扬的眉眼嘴角,联想到美国奥斯

卡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由法式

小甜点,联想到法国“普鲁斯特品

尝的小玛德琳娜的味道”;由眼前

的极地旖旎雪山,联想到中国“王

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情趣”;由平

整如镜的水面,联想到日本松尾

芭蕉的俳句“古池冷落一片寂,忽

闻青蛙跳水声”……丰富广博、应

接不暇的信息,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泛读中,得到知识的

滋养和思想的启迪。

除了文字,文集中一张张精心选配的插图,一帧帧友爱深情的“小贴士”,柔软、

温润、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凸显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细腻情怀和责任担当。熟悉葛

芳的人都知道,这个江南女子身上有北方男儿的英气与豪迈。当年,为了追逐身心

自由和文学之梦,她毅然离开体制,亲手摔碎了众人艳羡的“铁饭碗”,然后,“仰天

大笑出门去”,到鲁迅文学院研修,到南极、到澳洲、到欧洲行走,同时经营一家颇具

规模的教育培训机构,且做什么像什么,做得风生水起。即便如此,葛芳也没有短视

地停下行走的脚步。她始终不忘初心,时刻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教育培训是她

践行个人教育理想,也是她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而非个人生活的全部,在她内心

深处,还有诗和“南极之南,远方之远”。当然,俗世生活中难免还会遭遇管理、写作、

人际交往、情绪的逼仄困境,那时或远或近的行走,便成了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沉

重的肉身也为之轻舞飞扬。很多时候,所有的痛苦挣扎都是生命的积淀和历练,人

只有逼到绝处方能逢生,落到绝地才会反击,然后迎来人生的海阔天空,艳阳高照。

葛芳深谙“一日有一日的领会,十年有十年的风光”,所以一有空闲,她就像独

行侠一样,满世界飞,广交天下朋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用行

走的脚步丈量有限的人生历程,用精妙的文字书写无限的生活百态,把每一个凡世

烟火过成滋味隽永、眉飞色舞的诗词,让人流连忘返,手不释卷。

从这个意义而言,《南极之南,远方之远》既是一次艺术的行走,也是一次行走

的艺术。葛芳乘着颜料、音符、文字的翅膀,在南极满目的冰山里、在老庄返璞归真

的信仰里、在佛教“顺应万物,持经达变,执而不着”的哲学里,不为形役,逍遥遨游,

观大自在,探究生命的秘密花园,寻觅理想主义的天堂。在艺术的行走中,在文字的

书写中,在哲理的思考中,了悟行走的艺术:活在当下,敬畏自然,与万物交流,反观

自我,回望童年,品味孤独,感念家国,超越自己。书中写到“南极,梦的制高点”,其

实,对一个以“行走”为人生梦想的人来说,从来没有最高最远,只有更高更远。南

极,只是作者葛芳此时此刻的制高点罢了,一旦抵达便意味失去,因为“修行是一场

永远无法到达尽头隆重的盛事”。

生命不息,行走不止。下一站,葛芳将要行走哪里?我想,答案就藏在葛芳的下

一部著作中。

(《南极之南,远方之远》,葛芳著,金城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