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庄走出的名角红艳侠 -...

1
10 责任编辑:张桐 版式设计:于荣会 专刊部电话: 27509673 2017 7 1 星期六 天津卫 · 乐活 民国时期的天津十分繁华,买卖店铺林立。那会儿, 天津的浴池可真不少,有名的华清池、龙泉池、福仙池和南 市的玉清池。这么说吧,光南市里就有十几家澡堂子,这 些地方每天霓虹灯闪烁,灯红酒绿的,到夜里 12 点才关门 休息,够热闹的吧。 有意思的是,这些澡塘子再热闹,也不准女客进入,您 说怪不怪。可后来怎么女人就进了澡塘子,这又是什么时 间的事儿呢? 日租界的旭街(今和平路)有家新旅社,原来叫楼外楼, 在胜利公园的北侧,西式四层楼房,在当时可以称作一 流。房屋分优等、特等、头等、中等,共有一百零八间,房金 最贵者每天四元四角,最便宜也要一元五角。每天有百元 进账,常年有房客的房间占 80%以上,其余则接待散客,客 人大多是商界人士。这个新旅社附有新园男、女浴塘,浴 池为三楼,规模甚大。 1915 年,新园澡塘打出了一条广告:“天津新园澡堂, 价格楼下每位二毛、二楼每位三毛、三楼盆塘每位八毛、女 堂三毛”。这些文字并不显眼,可在那时候,它意味着天津 第一个女浴池诞生了。民国四年,天津女子在外边洗澡, 这在当时是件十分新鲜和前卫的事儿,天津人嘛事都抢先 儿,这回新园澡塘抢了个鲜儿,带了个头儿。 在女塘洗澡,都是楼上的单间雅座,而且是盆塘。这些 妇女多是开明人士。做母亲的还经常带着孩子来洗澡。有 的单间内设两个搪瓷浴盆,一个大人洗浴,一个供孩子们玩 耍。单间内还有床铺、茶具,一切布置、设备都与男塘相 同。此外,还设有搓澡、修脚、理发、洗衣服,形成一条龙服 务。但和男人绝不相混。服务人员和搓澡工、修脚工也都 由女性担任。 到了30 年代,又看到了有关写女澡塘子的文章,我们和 民国四年的这间澡塘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了什么变化:“到 了上世纪 30 年代初期,天津澡塘营业出现了萧条状态。针 对这种情况,为吸引顾客,日租界旭街新旅社旁新园澡塘, 首先试办男女‘洗对盆’,即男女两人同在一个单间洗澡。 刚开始时,只有日本男女洗,渐渐中国男女也有同去洗 的。这事传开以后,小白楼的天香池、张庄大桥的元兴池、 南市玉清池、劝业场华清池等也争相效仿,一律接待男女 顾客‘洗对盆’。”这件事做得很大胆,“创新”的新园澡塘, 又推出了男女“洗对盆”。在当时,这的确是一件非常敏 感的事儿,可也得到了有能力的浴池的效仿。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来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电话:27509673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天津卫更多老故事 天津第一家女浴池 王和平 一次偶遇才得相识 《秦琼观阵》,是一出号称“一 场干”的架子老生戏。台上近 40 , 基本上是看剧中人秦琼单人表 , 其他角色每人只有几句台词。 《观阵》里的秦琼不扎靠,也没有成 套的武打,以展示演员腰腿功、形 体表演和唱念为主。红艳侠在刚 出道的少年时代,就在北马路的华 北戏院登台表演《秦琼观阵》,因为 腰腿功扎实,嗓子好,又具备武生 基础而演出了名。 上世纪 50 年代末,红艳侠在天 津河北梆子剧院一团任演员队长, 我们虽然在同一所剧院工作,但并 不熟悉。直到 1982 4 月,我赴石 家庄出席京津冀三省市振兴河北 梆子协商会,于会议间隙到河北省 艺术学校看望在那里任教的天津 乡贤刘香玉前辈,刘老师把艺校里 的同仁红艳侠女士请来跟我见面, 我这才得识红艳侠老师的庐山真 面目。红艳侠先生听说我的家在 天津河西区杭州道,兴奋地说:“那 儿紧挨着三义庄,咱们是十足的老 乡。”那以后,我每去石家庄出差, 大都会去看望红艳侠先生,通过她 口述,我对这位老艺术家的个人身 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八岁始在三义庄演戏 红艳侠,天津人, 1923 1 13 日出生于三义庄,本姓李,乳名 丫头。她家境贫寒,从未进过学堂 的大门,也没起过学名,她儿时,人 们以她的乳名“丫头”作称呼。“丫 头”小时被卖给邻居王家做童养 媳。公爹王振山系戏曲艺人,在梆 子、皮黄“两下锅”的戏班里任武 行。“丫头”从 7 岁开始随公爹学演 河北梆子和京剧,公爹企盼儿媳早 日成材,对她要求极严,“丫头”练 功学戏吃了不少的苦。冬天,她赤 着脚在冰天雪地练习翻跟头,两脚 冻伤流着脓水,也必须坚持练下 去。她在艰辛的岁月里练就一身 绝妙的武功。稍长,公爹又安排 “丫头”跟老艺人刘廷顺学演架子 老生戏。早年,“架子生”是梆子剧 种的一门主要行当,有自成系列的 剧目,如《观阵》《杀府逃国》《五雷 阵》等等。这些剧目,红艳侠从小 都曾经学过演过,为她后来成为出 色的架子老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丫头” 8 岁开始,在三义庄附 近的“中央”戏院登台作艺,由于武 功表演繁难,技艺讨人喜欢 , 观众 把“八岁红”雅号送给她,作为对 她的褒奖。后来,她到“北天桂” 等大园子搭班作艺,公爹给她起 了个红艳侠的艺名。此后“红艳 侠”三个字既是艺名又代替学名, 几十年后她当选人民代表,代表证 上、户口本上姓名栏一概都写的是 红艳侠。 是个女生也是个武生 红艳侠 10 岁时,公爹安排她拜 老艺人七阵风为师,学演刀马旦、 花旦。13 岁又师事著名武生郭鸿 宾,学演武生。她学戏特别刻苦,步十分明显,没几年工夫,长靠、短 打无不精妙 , 尤其以猛、冲著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红艳侠在河北 城乡、天津等地的戏台上声誉颇 隆 。她能演的剧目多达百余出。 她身为女演员,穿大靠扮演《长坂 坡》里的赵云、《挑滑车》里的高宠, 有许多绝招儿绝技,观众看了赞不 绝口。 1939 年,红艳侠在天津华北戏 院唱戏,当时她已怀孕九个月,本 不能再登台演出,戏院老板却非要 她再演一出武功繁难的《花蝴蝶》 不可。说她不出场,戏票卖不出 去。为了戏班里穷苦的兄弟姐妹, 她咬着牙答应下来。开戏前,老板 又叮嘱她,在台上一个动作不准 减,否则,看戏的若是闹起事来,演 员的戏份钱一分也不给。 《花蝴蝶》这出戏 , 不仅有许 多开打场面,并且有“卧鱼”“元宝 顶”等繁难的技巧表演,还得拧几 十个“旋子”,翻几十个“小翻”。 这样苛刻的条件,于即将临盆的 孕妇,简直是惨无人道。可是,在 那个时代,穷苦艺人的命运攥在 别人的手里,为了生存,不得不听 任老板摆布。红艳侠在台上演 《花蝴蝶》,哪里经得住这番折 腾!戏没演完,台毯上已是血迹 斑斑了。戏一结束,红艳侠晕倒 在后台,经戏班里的姐妹们抢救, 她苏醒过来,肚子里的孩子就在 这样的时刻降临在特殊的环境 里。孩子虽然平安无事,红艳侠 却得了产后风,险些断送性命。 红艳霞夫妻二人为了记住这个非 常的产子经历,给孩子取了个乳 名叫铁蛋。铁蛋成年后继承母 业,也做了戏曲演员,在冀中一带 颇受观众欢迎。 1958 年,红艳侠调入天津市河 北梆子剧院,任一团演员队队长。 1959 年,河北省戏剧学校为充实河 北梆子教师队伍,调红艳侠到该校 任教。此后近 30 年间,她为培养戏 曲接班人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义庄走出的名角红艳侠 甄光俊 红艳侠是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在京津冀 红极一时的戏曲女演 员,她在舞台上兼工梆 子及京剧的文、武、生、 旦多种行当,人、猴、 鬼、神各类角色无所不 演。尤其扮演武生、架 子老生更以勇猛著 称。 1958 年我在天津 新华戏院看过她主演 的武生戏《界牌关》,还 看她主演的架子老生 戏《秦琼观阵》,留给我 的印象特别深刻。 红艳侠晚年授艺 红艳侠教学 红艳侠在京剧中饰演刘备 如今,玻璃花瓶不再是直接从 商店里买来“只可远观”的工艺品, 而是可以凭借巧手亲自做出来的手 工作品。DIY 玻璃花瓶需要巧妙地 借用玻璃高温变软的特性,将原本 原汁原味的玻璃管,打造成各类独 具匠心的艺术品。 作为零基础的爱好者,想要烧 制出好看的玻璃作品,必须先学会 掌握火焰与玻璃交融的技巧,比如: 拉、接、滚、缠绕、旋转等,这绝对是 个技术活儿,所以我们不能直接上 手制作花瓶,而必须从最基础的技 法做起。在老师的带领下首先要学 会熟悉材料及烧制工具的用法,以 及巩固基础技法,历经头脑风暴般 的过程,爱好者们共同探索热玻璃 的塑性及运用,开始尝试着做一些 练手的玻璃小件儿,例如:玻璃项链 坠、花朵图案玻璃造型等,尽管第一 次上手做很难成功,但不断的反复 尝试,一定能看到晶莹剔透的玻璃 成品呈现眼前。 在学习了基础技巧之后,你就 拥有了把玻璃做成任何自己所想造 型的“魔法”,天马行空的创意品、美 轮美奂的工艺品、还有各种精巧透 明的玻璃首饰,只要你能想出来,通 常玻璃都不会让你失望。玻璃花瓶 的制作工艺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即 使零基础爱好者也很容易上手,搭 配麻绳编制的支架,创意感十足,而 且非常实用。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玻 DIY 手艺已经过硬,还可以发挥 自己的奇思妙想做出独一无二的玻 璃支架花瓶。 休闲体验 巧手做出玻璃花瓶 梦瞳 骑行队伍囊括老中青 如今在马路上很容易见到身穿五颜 六色骑行服的骑行者们,下至十几岁的初 中生、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这项活动受 到了社会各个年龄段人的认可,骑行带给 人们的不仅仅是健康,更是一种全新的于 乏味中见真实的人生状态。 天津夕阳红骑行队成立至今已经有 23 年的时间,是在天津老年体育协会的 领导下由群众自发组织的一个队伍。天 津各个区的成员加起来大约有 1200 人左 右,他们有自己的章程、条例,也形成了 自己固定的运动规律,在天津可以说算 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骑行组织。骑行队伍 中的孙小民老师说道:“这项运动简单、 易学、安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是一种 新的旅游出行方式,已经越来越被群众 所认可。当时自己是为了锻炼身体,同 时也很喜欢旅游,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大 12 年左右。” 陈胜嘉是一个骑行爱好者,开车时间 长了明显感觉身体素质下降,干脆就选择 了骑车锻炼,他所在的“云端上的单车”骑 行队每周大概都会有 4 次的夜骑活动,每 次大概 40 多公里,周末骑行距离往往是 工作日的 3 倍左右。“当初自己跟不上队, 就每天进行高强度的自我训练,每天至少 要骑 40 公里,坚持了 1 年时间,后来才可 以跟上队伍。”陈胜嘉说。 同样,在大学生队伍中,也有这样一 群骑行爱好者,来自天津理工大学的“零 公里骑行社”,虽然社团成员来自全国的 各个地方,但是因为共同的兴趣而在这里 结缘。来自电气电子工程学院的大一学 生张俊说:“虽然只是在大学才刚接触到 骑行,刚开始只是想着好玩,但是到现在 它已经成为我真正的兴趣,而且团队带给 我的也是特别温馨的感觉。” 骑行拓展人脉关系 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每个人在 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无处释放 的压力,这时候大自然便是最佳的去处。 夕阳红骑行队的骑行路线大部分在天津 外环周围,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这些退休 的老年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在 被问到骑车到达过哪里时,已经 65 岁的 孙老师表示:“北方到过黑河一带,南方到 过海南岛。在 2010 年和 2015 年还去过两 次拉萨。”同时,在夕阳红骑行队伍里,由 于分区划分骑行小分队,很多居住距离比 较近的退休老人也因为骑行而结识,在居 委会的倡导下,他们以小区、街道为单位, 组成了治安巡逻队伍,丰富了自己退休后 的生活,同时也为小区的安全作出了贡 献。孙老师还说:“很多人现在到了 7080 岁,仍然不想离开这样的组织。” 还有的人由于生活方式比较单一,交 际圈比较小,骑行队伍也为他们提供了一 个交际平台,对于人的乐观性格发展有很 大帮助。陈胜嘉介绍:“队伍里有一些骑 友,在骑行之前,生活比较封闭,在参加了 团体的这种活动后,爱说了,心理上有了 释放的出口,性格上变得更加豁达,人的 心境也变得不一样了。”同样感受也来自 于张俊同学,在骑行很累的时候也有过想 放弃,但是团队小伙伴们的一句鼓励让自 己立即复活。有时候风阻太大,大家也会 去轮流护风,不断地去前进,虽然体力上 很透支,但身心很愉悦。 骑行也能感悟人生 20 多岁的年纪,渴望读万卷书,行万 里路,渴望风雨兼程,渴望生命中多一些 放荡不羁的自由。三四十岁的年纪,希望 保持工作和健康的平衡,在工作之余释放 自我,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五六十的年 纪,此时的心境更加豁达和成熟,时间不 是问题,心态决定一切。人生的每一个阶 段都需要对自我进行对话,只有不断地突 破,才能更加清楚地定位自我。 正如零公里骑行社的同学们对于“零 公里”的解读:“狂热,爱,自由,每一个终 点都是新的起点,每一个前方都是零公 里。”在问到骑行内心感受时,孙老师说 道:“骑行的过程看似是没有目的的活 动,但是对于个人的心理却是一种释放 的过程。” 谈到骑行过程中的困难时,孙老师以 前几年骑车去拉萨为例讲述了一些行进 过程中的阻碍,“成都到拉萨的路段,会有 泥石流、塌方、冰雹等意外发生,特别是体 力透支,有时候也难以继续前进,这就需 要团队精神的鼓舞集体作战的实践了。 骑行作为生活中适当的调剂品,不仅仅是 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对于个人心理的改 善。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度走极端,在这个 过程中,应当在一点点的突破中学会享受 对于自我的放空。” 骑行:享受自我放空 刘从 如今,越来越多 的人加入到骑行队伍 中,无论老中青。骑 行不仅是一种强身健 体的锻炼方式,更重 要的是,骑行对于增 进人与人之间的交 流、协作和对于缓解 人们日常生活压力所 起到的积极作用才是 这项活动越发被人们 认可的原因。 零公里骑行社合影 孙小民骑行拉萨途中经过米粒山口 孙小民2013年骑行“环黔东南”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Nov-2020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三义庄走出的名角红艳侠 - jwb.com.cnepaper.jwb.com.cn/jwb/resfile/2017-07-01/10/jwb2017070110.pdf · 商店里买来“只可远观”的工艺品, 而是可以凭借巧手亲自做出来的手

10责任编辑:张 桐 版式设计:于荣会 专刊部电话:27509673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天津卫·乐活

民国时期的天津十分繁华,买卖店铺林立。那会儿,天津的浴池可真不少,有名的华清池、龙泉池、福仙池和南市的玉清池。这么说吧,光南市里就有十几家澡堂子,这些地方每天霓虹灯闪烁,灯红酒绿的,到夜里 12点才关门休息,够热闹的吧。

有意思的是,这些澡塘子再热闹,也不准女客进入,您说怪不怪。可后来怎么女人就进了澡塘子,这又是什么时间的事儿呢?

日租界的旭街(今和平路)有家新旅社,原来叫楼外楼,在胜利公园的北侧,西式四层楼房,在当时可以称作一流。房屋分优等、特等、头等、中等,共有一百零八间,房金最贵者每天四元四角,最便宜也要一元五角。每天有百元进账,常年有房客的房间占80%以上,其余则接待散客,客人大多是商界人士。这个新旅社附有新园男、女浴塘,浴池为三楼,规模甚大。

1915年,新园澡塘打出了一条广告:“天津新园澡堂,价格楼下每位二毛、二楼每位三毛、三楼盆塘每位八毛、女堂三毛”。这些文字并不显眼,可在那时候,它意味着天津第一个女浴池诞生了。民国四年,天津女子在外边洗澡,这在当时是件十分新鲜和前卫的事儿,天津人嘛事都抢先儿,这回新园澡塘抢了个鲜儿,带了个头儿。

在女塘洗澡,都是楼上的单间雅座,而且是盆塘。这些妇女多是开明人士。做母亲的还经常带着孩子来洗澡。有的单间内设两个搪瓷浴盆,一个大人洗浴,一个供孩子们玩耍。单间内还有床铺、茶具,一切布置、设备都与男塘相同。此外,还设有搓澡、修脚、理发、洗衣服,形成一条龙服务。但和男人绝不相混。服务人员和搓澡工、修脚工也都由女性担任。

到了30年代,又看到了有关写女澡塘子的文章,我们和民国四年的这间澡塘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了什么变化:“到了上世纪30年代初期,天津澡塘营业出现了萧条状态。针对这种情况,为吸引顾客,日租界旭街新旅社旁新园澡塘,首先试办男女‘洗对盆’,即男女两人同在一个单间洗澡。刚开始时,只有日本男女洗,渐渐中国男女也有同去洗的。这事传开以后,小白楼的天香池、张庄大桥的元兴池、南市玉清池、劝业场华清池等也争相效仿,一律接待男女顾客‘洗对盆’。”这件事做得很大胆,“创新”的新园澡塘,又推出了男女“洗对盆”。在当时,这的确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儿,可也得到了有能力的浴池的效仿。

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来稿邮箱:[email protected]电话:27509673

扫描左侧二维码看天津卫更多老故事

天津第一家女浴池王和平

一次偶遇才得相识《秦琼观阵》,是一出号称“一

场干”的架子老生戏。台上近40分钟,基本上是看剧中人秦琼单人表演,其他角色每人只有几句台词。

《观阵》里的秦琼不扎靠,也没有成套的武打,以展示演员腰腿功、形体表演和唱念为主。红艳侠在刚出道的少年时代,就在北马路的华北戏院登台表演《秦琼观阵》,因为腰腿功扎实,嗓子好,又具备武生基础而演出了名。

上世纪50年代末,红艳侠在天津河北梆子剧院一团任演员队长,我们虽然在同一所剧院工作,但并不熟悉。直到 1982年 4月,我赴石家庄出席京津冀三省市振兴河北梆子协商会,于会议间隙到河北省艺术学校看望在那里任教的天津乡贤刘香玉前辈,刘老师把艺校里的同仁红艳侠女士请来跟我见面,我这才得识红艳侠老师的庐山真面目。红艳侠先生听说我的家在天津河西区杭州道,兴奋地说:“那

儿紧挨着三义庄,咱们是十足的老乡。”那以后,我每去石家庄出差,大都会去看望红艳侠先生,通过她口述,我对这位老艺术家的个人身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八岁始在三义庄演戏红艳侠,天津人,1923 年 1 月

13日出生于三义庄,本姓李,乳名丫头。她家境贫寒,从未进过学堂

的大门,也没起过学名,她儿时,人们以她的乳名“丫头”作称呼。“丫头”小时被卖给邻居王家做童养媳。公爹王振山系戏曲艺人,在梆子、皮黄“两下锅”的戏班里任武行。“丫头”从 7岁开始随公爹学演河北梆子和京剧,公爹企盼儿媳早日成材,对她要求极严,“丫头”练功学戏吃了不少的苦。冬天,她赤着脚在冰天雪地练习翻跟头,两脚

冻伤流着脓水,也必须坚持练下去。她在艰辛的岁月里练就一身绝妙的武功。稍长,公爹又安排

“丫头”跟老艺人刘廷顺学演架子老生戏。早年,“架子生”是梆子剧种的一门主要行当,有自成系列的剧目,如《观阵》《杀府逃国》《五雷阵》等等。这些剧目,红艳侠从小都曾经学过演过,为她后来成为出色的架子老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丫头”8 岁开始,在三义庄附近的“中央”戏院登台作艺,由于武功表演繁难,技艺讨人喜欢 ,观众把“八岁红”雅号送给她,作为对她的褒奖。后来,她到“北天桂”等大园子搭班作艺,公爹给她起了个红艳侠的艺名。此后“红艳侠”三个字既是艺名又代替学名,几十年后她当选人民代表,代表证上、户口本上姓名栏一概都写的是红艳侠。

是个女生也是个武生红艳侠10岁时,公爹安排她拜

老艺人七阵风为师,学演刀马旦、花旦。13 岁又师事著名武生郭鸿宾,学演武生。她学戏特别刻苦,进步十分明显,没几年工夫,长靠、短打无不精妙 ,尤其以猛、冲著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红艳侠在河北城乡、天津等地的戏台上声誉颇隆 。她能演的剧目多达百余出。她身为女演员,穿大靠扮演《长坂坡》里的赵云、《挑滑车》里的高宠,有许多绝招儿绝技,观众看了赞不绝口。

1939年,红艳侠在天津华北戏院唱戏,当时她已怀孕九个月,本不能再登台演出,戏院老板却非要她再演一出武功繁难的《花蝴蝶》不可。说她不出场,戏票卖不出去。为了戏班里穷苦的兄弟姐妹,她咬着牙答应下来。开戏前,老板又叮嘱她,在台上一个动作不准减,否则,看戏的若是闹起事来,演员的戏份钱一分也不给。

《花蝴蝶》这出戏 , 不仅有许多开打场面,并且有“卧鱼”“元宝

顶”等繁难的技巧表演,还得拧几十个“旋子”,翻几十个“小翻”。这样苛刻的条件,于即将临盆的孕妇,简直是惨无人道。可是,在那个时代,穷苦艺人的命运攥在别人的手里,为了生存,不得不听任老板摆布。红艳侠在台上演

《花 蝴 蝶》,哪 里 经 得 住 这 番 折腾!戏没演完,台毯上已是血迹斑斑了。戏一结束,红艳侠晕倒在后台,经戏班里的姐妹们抢救,她苏醒过来,肚子里的孩子就在这样的时刻降临在特殊的环境里。孩子虽然平安无事,红艳侠却得了产后风,险些断送性命 。红艳霞夫妻二人为了记住这个非常的产子经历,给孩子取了个乳名叫铁蛋。铁蛋成年后继承母业,也做了戏曲演员,在冀中一带颇受观众欢迎。

1958年,红艳侠调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任一团演员队队长。1959年,河北省戏剧学校为充实河北梆子教师队伍,调红艳侠到该校任教。此后近30年间,她为培养戏曲接班人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义庄走出的名角红艳侠甄光俊

红艳侠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京津冀红极一时的戏曲女演员,她在舞台上兼工梆子及京剧的文、武、生、旦多种行当,人、猴、鬼、神各类角色无所不演。尤其扮演武生、架子 老 生 更 以 勇 猛 著称。1958 年我在天津新华戏院看过她主演的武生戏《界牌关》,还看她主演的架子老生戏《秦琼观阵》,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红艳侠晚年授艺

红艳侠教学

红艳侠在京剧中饰演刘备

如今,玻璃花瓶不再是直接从商店里买来“只可远观”的工艺品,而是可以凭借巧手亲自做出来的手工作品。DIY玻璃花瓶需要巧妙地借用玻璃高温变软的特性,将原本原汁原味的玻璃管,打造成各类独具匠心的艺术品。

作为零基础的爱好者,想要烧制出好看的玻璃作品,必须先学会掌握火焰与玻璃交融的技巧,比如:拉、接、滚、缠绕、旋转等,这绝对是个技术活儿,所以我们不能直接上手制作花瓶,而必须从最基础的技法做起。在老师的带领下首先要学会熟悉材料及烧制工具的用法,以及巩固基础技法,历经头脑风暴般的过程,爱好者们共同探索热玻璃的塑性及运用,开始尝试着做一些练手的玻璃小件儿,例如:玻璃项链坠、花朵图案玻璃造型等,尽管第一次上手做很难成功,但不断的反复尝试,一定能看到晶莹剔透的玻璃成品呈现眼前。

在学习了基础技巧之后,你就拥有了把玻璃做成任何自己所想造型的“魔法”,天马行空的创意品、美轮美奂的工艺品、还有各种精巧透明的玻璃首饰,只要你能想出来,通常玻璃都不会让你失望。玻璃花瓶的制作工艺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即使零基础爱好者也很容易上手,搭配麻绳编制的支架,创意感十足,而且非常实用。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玻璃DIY手艺已经过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做出独一无二的玻璃支架花瓶。

休闲体验

巧手做出玻璃花瓶梦 瞳

骑行队伍囊括老中青如今在马路上很容易见到身穿五颜

六色骑行服的骑行者们,下至十几岁的初中生、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这项活动受到了社会各个年龄段人的认可,骑行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健康,更是一种全新的于乏味中见真实的人生状态。

天津夕阳红骑行队成立至今已经有23 年的时间,是在天津老年体育协会的领导下由群众自发组织的一个队伍。天津各个区的成员加起来大约有 1200人左右,他们有自己的章程、条例,也形成了自己固定的运动规律,在天津可以说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骑行组织。骑行队伍中的孙小民老师说道:“这项运动简单、易学、安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是一种

新的旅游出行方式,已经越来越被群众所认可。当时自己是为了锻炼身体,同时也很喜欢旅游,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大概12年左右。”

陈胜嘉是一个骑行爱好者,开车时间长了明显感觉身体素质下降,干脆就选择了骑车锻炼,他所在的“云端上的单车”骑行队每周大概都会有4次的夜骑活动,每次大概 40多公里,周末骑行距离往往是工作日的3倍左右。“当初自己跟不上队,就每天进行高强度的自我训练,每天至少要骑 40公里,坚持了 1年时间,后来才可以跟上队伍。”陈胜嘉说。

同样,在大学生队伍中,也有这样一群骑行爱好者,来自天津理工大学的“零公里骑行社”,虽然社团成员来自全国的各个地方,但是因为共同的兴趣而在这里

结缘。来自电气电子工程学院的大一学生张俊说:“虽然只是在大学才刚接触到骑行,刚开始只是想着好玩,但是到现在它已经成为我真正的兴趣,而且团队带给我的也是特别温馨的感觉。”

骑行拓展人脉关系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每个人在

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无处释放的压力,这时候大自然便是最佳的去处。夕阳红骑行队的骑行路线大部分在天津外环周围,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这些退休的老年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在被问到骑车到达过哪里时,已经 65岁的孙老师表示:“北方到过黑河一带,南方到过海南岛。在2010年和2015年还去过两次拉萨。”同时,在夕阳红骑行队伍里,由

于分区划分骑行小分队,很多居住距离比较近的退休老人也因为骑行而结识,在居委会的倡导下,他们以小区、街道为单位,组成了治安巡逻队伍,丰富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同时也为小区的安全作出了贡献。孙老师还说:“很多人现在到了 70、80岁,仍然不想离开这样的组织。”

还有的人由于生活方式比较单一,交际圈比较小,骑行队伍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际平台,对于人的乐观性格发展有很大帮助。陈胜嘉介绍:“队伍里有一些骑友,在骑行之前,生活比较封闭,在参加了团体的这种活动后,爱说了,心理上有了释放的出口,性格上变得更加豁达,人的心境也变得不一样了。”同样感受也来自于张俊同学,在骑行很累的时候也有过想放弃,但是团队小伙伴们的一句鼓励让自己立即复活。有时候风阻太大,大家也会去轮流护风,不断地去前进,虽然体力上很透支,但身心很愉悦。

骑行也能感悟人生20多岁的年纪,渴望读万卷书,行万

里路,渴望风雨兼程,渴望生命中多一些放荡不羁的自由。三四十岁的年纪,希望保持工作和健康的平衡,在工作之余释放自我,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五六十的年纪,此时的心境更加豁达和成熟,时间不是问题,心态决定一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对自我进行对话,只有不断地突破,才能更加清楚地定位自我。

正如零公里骑行社的同学们对于“零公里”的解读:“狂热,爱,自由,每一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每一个前方都是零公里。”在问到骑行内心感受时,孙老师说道:“骑行的过程看似是没有目的的活动,但是对于个人的心理却是一种释放的过程。”

谈到骑行过程中的困难时,孙老师以前几年骑车去拉萨为例讲述了一些行进过程中的阻碍,“成都到拉萨的路段,会有泥石流、塌方、冰雹等意外发生,特别是体力透支,有时候也难以继续前进,这就需要团队精神的鼓舞集体作战的实践了。骑行作为生活中适当的调剂品,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对于个人心理的改善。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度走极端,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在一点点的突破中学会享受对于自我的放空。”

骑行:享受自我放空刘 从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骑行队伍中,无论老中青。骑行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锻炼方式,更重要的是,骑行对于增进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交流、协作和对于缓解人们日常生活压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才是这项活动越发被人们认可的原因。

零公里骑行社合影

孙小民骑行拉萨途中经过米粒山口 孙小民2013年骑行“环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