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 2014年8月28日星期四责任编辑 王小微Email:jlrbdbf@ 163.com 热线电话:(0431)88600575 东北风东北风★ 角色访谈角色访谈★14

    女儿的婚期临近了,满怀喜悦的她忙忙碌碌

    地布置着自己的小家。很快,她就要告别生养她的父母,自己另立门户了。长大了的女儿,终有一天,是要离开父母的。想起从小到大,和女儿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几分幸福和失落、高兴和感伤同时涌上心头……

    女儿呱呱坠地后,她在我关切的目光中一天天长大。女儿虽然有些调皮,但很自立。小时候她每天像小鹿一样蹦蹦跳跳地去上学,从来不需要大人接送;上中学的时候她住校,学习、生活从不需要父母操心;自立、要强的女儿顺利地大学毕业,我们满心快慰;目送着她踌躇满志地参加工作的背影,我们满心自豪。

    度过刚参加工作后的短暂不适后,女儿逐渐安于安逸轻闲的工作,以至于一个重要的岗位摆在面前时,她第一时间想到了退却。我帮她分析了成败利害,鼓励她放手去做。作为基层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各项任务和指标让刚刚走马上任的她压力山大。她那阵子每天晚上在电话里和我哭鼻子,央求我帮她调回原岗位。我激励她不能打退堂鼓,要沉下心来做事。凭借从小到大的自立精神和在大学期间培养锻炼的管理能力,女儿带领她的团队埋头苦干,奋发图强,工作业绩稳步提升。

    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工作上如鱼得水的女儿又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我关注着女儿的恋爱,焦急地盼望着女儿的生活里能早日出现白马王子。不求她大富大贵,只愿她能找到倾心而又知心的人生好伴侣。天公作美,女儿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归宿,在如花的季节,如花

    的年龄,她牵手了人生的另一半,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翻看着日历,凝视着女儿的婚期。我知道,不管愿意与否,那一天终于是要来了。不愿分离,不忍分离,不舍分离。女儿长大了,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作为父母,我们迟早都要放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独立的人格,面对广大的世界。

    细想起来,对每个人来说,分离,其实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长。人生有两次断乳期,第一次是父母要工作而主动断乳;第二次是父母害怕子女独立远去而拒绝断乳。但是,没有分离就没有独立,没有断乳就不能成长。终有一天,父母要退到幕后,把舞台让给孩子们。

    为了孩子在这舞台上的精彩展示,为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舍得放手,心甘情愿地做风筝下面的丝线。放飞,只有放飞,风筝才能翱翔在广阔的天空;放飞,只有放飞,生命才能在更辽远的天地里绽放。我们是父母,我们就做那一根细细的看似若有若无的丝线吧!与那展翅高飞的风筝紧紧地相连。我们关注她,给她支撑,给她动力;我们祝福她,给她力量,给她依靠……无论风和日丽,还是狂风暴雨,女儿,我想对你说,请你别忘记,我们永远在一起。

    迈出一步,山长水阔;迈出一步,天高地远。天下父母都要学会放手,让自己的孩子展翅飞翔。要做,就做孩子翅膀下的风吧,依托着他,鼓舞着他,让他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放手,也是一种爱。

    放手也是爱放手也是爱□□李广友李广友

    人人人人生生生生故故故故事事事事

    七七十十二二行行

    私私人人聊聊天天

    临临临临窗窗窗窗絮絮絮絮语语语语

    翻开程远先生的漫画,漫画里显露出的幽默和睿智总让人或

    忍俊不禁,或掩卷深思。一幅幅哲理漫画,文与画水乳交融,二者互为补充——图画线条简洁生动、寓庄于谐;至于文字则用笔俭省,寥寥数字已经勾勒出一个警句隽语,意蕴丰富。观后让人于微笑中慢慢品咂,顿觉口齿生香,沁入心田。

    心底的画家梦

    程远本名程伯承,1954年出生于吉林省集安市的一个钟灵毓秀的小山村。小时候的程远一直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名画家。可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简直如天方夜谭。“文化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是一种奢侈,你想参加一个美术学习班,想到找一个美术老师那是不可能的事。”程远回忆道。

    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学习,但小程远就是凭借着那些“小人书”,自己慢慢领悟、学习起了画画。他找来一些连环画,临摹其中的杨家将,临摹其中的八路军打鬼子。如果不仔细看,还真是分不清临摹版和原版连环画的差别。一来二去,邻居们对程远临摹的画作交口称赞,而这些善意的夸赞更给小程远增添了一种动力,更加坚定他成为一名画家的决心。

    此时的程远正在画中幸福地“描摹”着未来,却不想“文化大革命”的汹涌浪潮也冲击到他们那里。程远家也受到了牵连:本是四平师院中文系知名教授的叔叔全家被下放到了农村,父亲也成了“管制对象”,就连以前的文化人那时也成为了不光彩的代名词,报纸上通栏标题是“打倒美术界的黑霸头华君武、蔡若虹……”

    虽然被列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但美术道路的黯淡还是让少年程远郁郁寡欢。那个关于文化、关于画家的梦,几乎被现实撞击得支离破碎,四处飞散。正当程远一筹莫展之际,村子里一个在外地教书,每逢寒暑假都会回到村子里的青年引起了程远的注意。青年很有才华,唱起《赞歌》来,能让家家户户都争相把头伸向窗外,看看是谁的歌声如此动听;谈起风琴来也毫不逊色,娴熟的技巧、动听的旋律犹如《钢琴协奏曲黄河》里的殷承宗,更让程远崇拜不已的是,他居然能画二层楼那么高的“毛主席去安源”的大幅油画!

    程远激动不已,他在这个多才多艺的青年身上,感觉了心底的梦蠢蠢欲动,似乎又复活了!

    1970年,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时的程远给报社写了一封关于植树的读者来信,那封信被编辑修改成《栽树要成林》的名字在报纸上发表了,这成为他文学道路上的一个起点。有人开玩笑说,要出作家了!

    丢掉了画家的梦,程远此时又做起了作家的梦,难道是他“见异思迁”吗?

    看出了笔者的疑虑,程远先生随即讲了个故事:

    他曾向吉林省书法名家金中浩先生请教,金先生是如何走上书法道路的?金先生平静地说道:他中学时候在学校的书法比赛中获得了金奖,那时候受到了很多的鼓励和表扬,慢慢地在书法道路上更有了兴趣……

    原来如此!这世上或许不仅仅有“术业专

    攻”的人才,也有两相热爱皆开硕果的博学之才,一切皆兴趣使然!

    兴趣路上,重圆画家梦和作家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天赋。

    自从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后,在编辑和朋友们的鼓励下,程远激发出了无限的创作欲望。一有时间,他就画画、读书、写作、办板报,后来,他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收获》还在通化地区美术展上展览了……慢慢地,程远又有了新的目标:将来出一本书,能加入省美术家协会,能常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不久后,程远的一首诗歌《江南的种子》被《吉林日报》发表了。能在省报上发表,程远备受鼓舞,随后陆陆续续又发表了一些散文、诗歌等作品。由于程远文学上的成绩,1986年,程远被调入文联担任秘书长。创作条件有了改善,程远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条件,更加努力创作。

    1989年,程远的第一本散文诗集《边陲雪》出版了。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程远却激动得宛若母亲看见新生儿般,欢喜得爱不释手……随后,他加入了吉林省作家协会,圆了曾经做了许久的作家梦。

    多年的读书和写作积累,每每看到书里的好句子,生活中的体味,程远都会不厌其烦地记在本子上,日积月累,数量蔚为可观。程远依据修改后的句子,通过自己设想中的画面、构图以及哲理感等层层筛选把关,陆续画下来大概五千多幅画。1997年秋季的一个早晨,程远突发奇想:自己何不把格言与漫画一起寄出去呢?想到漫画,程远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痴迷于画画中的孩子……不久后,广州的《南方工报》便在显要位置发表了他的漫画作品,并且寄来了60元稿费。编辑苏晨还写了一封信,鼓励程远继续画下去……

    兴趣之花不断萌发,程远的创作激情也达到了井喷之势:他的“程远哲理漫画”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数百家媒体上发表,先后有数十余家报刊为程远开辟了漫画专栏。其中从2007年7月至今,程远一个外省作者居然已经在天津的《今晚报》上连载了七年漫画。程远说,每周编辑

    催着自己作画,而自己也不断鞭策自己,靠着自己的兴趣和外界力量不断推动自己进步。同时,程远还为多家书籍、报刊绘制了插图。200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程远的哲理漫画集《懒得糊涂》;巴蜀书社有意推出程远漫画,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2006年巴蜀书社推出了仿冯梦龙的“三言”——《程远警世漫画》、《程远醒世漫画》、《程远喻世漫画》三本具有强烈讽刺和幽默意味的漫画集。漫画大师华君武还为其题写了书名,并有著名作家席慕蓉为其画集作序,“他的文字极为质朴,极为诚挚,而这种质地与热情看似简单,却极不简单,一个人要经遇多少人生的历练,多少反复的自省,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各类荣誉纷至沓来:2001年,程远被选为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2010年,程远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今年,程远的四幅作品在中纪委、中国美协举办的“优秀廉政漫画征集活动”中获得优秀奖,也是参赛的5000多幅作品中唯一的一位来自吉林的优秀获奖者……

    程远兴致盎然地说,前几年去北京还特意到王府井书店购买了自己的那一套漫画集,并在扉页上写下了

    “某年某月某日”购于北京的字样。他说,那一刻,他的心中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

    有人曾说,你在自己梦里生活了。可程远却不那么认为。他说即将要退休的他,还有新的梦想,他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作水平和漫画工艺,争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说这些话时,他的声音很激动。程远又说,“有时候我想,如果一开始我专心做画到

    现在,或许比现在更好,用个不恰当的比喻,我就像是《小猫钓鱼》中的小猫,虽然在漫画和文学领域中各有涉

    猎,但却不尖端。可换个方向看,我能创作出‘程远哲理漫画’却也是借着文学创作时积累的成果……一切各有利弊,却又各有安排。”

    如果不是这种“错位”的安排,程远是否还会创作出那么多隽永深刻的哲理漫画?是否还

    会在这些看似诙谐的漫画中也能让读者品咂出人生滋味?从漫画家、作家程远的故事中,我似乎看到了那久已存在的真理:存在即是合理。

    衷心祝愿程远在今后的哲理漫画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

    品咂人生滋味□鲁钟思

    梅腹部的毛病被隔三岔五地打消炎针给耽误了,几

    个月后变得缠手,老百姓叫“二皮脸”。那毛病像揣在兜里似的,说来就来,犯起来痛得忍不住,没完没了地折磨人,多坚强的梅常常一个人在抹眼泪。梅的病成了我的牵挂。我在上海,常打电话询问她的病情,催促她:咱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往上走,走到头,去北京找专家看。北京总会有办法。

    许是我的话起了作用,梅总算挤出了时间来到了北京。千辛万苦地排队自不必说,见到了专家心中总算有丝希望。专家第一句话:去拍片检查。梅跑上跑下终于跑来了片子,专家的第二句话:片子上看不出啥病。梅焦急地问:那为什么肚子总痛,那为什么尿中还带血?对一连串的提问,专家沉默,过后说了第三句话:回去吧……

    梅的情绪跌入了谷底。失望中她不顾有尿失禁的风险,迫不得已做出了手术的决定。也巧,长春那边传来消息,要找 的 医 生 得 等 上 几日。无奈,梅来到了白山江北的草医堂,也就是想打个短,解决眼下几天的疼痛。因为都是朋友,草医堂主任医师孙炳昌先唠了一阵闲嗑儿,号脉,然后像是开玩笑地说:为啥不来 找 我 。 梅 只 是 苦笑。吃了一个多礼拜草医堂的汤药,梅的病症明显缓解,能扛住痛了。梅悦,再找孙炳昌,他说,吃三个月的中药,准好。

    果真,梅的病一天天好了起来。她打电话高兴地对我说:你猜,是谁治好我的病?我猜不出来,她说是孙炳昌呀。我说:啊,“药匣子!”怎么会呢?从市跑到省,从省跑到北京,最后转回家治好的!真是不可思议,我为梅高兴,感慨地脱口而出,好大夫就在身边。

    孙炳昌,圈里多年的朋友。在白山开中医诊所多少年了。电视剧《刘老根》播出后,我们时不时就会喊他一句“药匣子”。

    因为太熟悉了,常在一起喝个小酒,侃大山。说心里话,对孙炳昌,我只是看到他朋友的一面,远没有走进他的中医人生。

    静下来,脑子过滤孙炳昌,所知道的只是些有关他从事中医的时光碎片:

    孙炳昌有中医基因,不敢说他是为中医而生的,起码他有中医的天赋。他的手中握有一些祖传秘方,有的是家传的,有的是他日后花重金搜集到的。我还知道个别方子收集的故事。他对长白山的中草药特别熟悉,有几年的时间,他都是在研究中药材。他对妇科等腹部的

    疑难杂症有办法。我们在一起时常开他的玩笑,说他给女患者号脉就知道子宫的瘤子有几个,有多大,去医院做B超果然如此。那时是当笑话讲的,想想,那些病例足以说明孙炳昌诊病确实有功力。要说最突出的印象,当属他善于钻研,这一点令我钦佩。他写得一手好字,常去参加全国性的中医学术会议,回来后让我看他的论文,分享他的体会和收获。他还善交名医和药材商。

    今夏,我回家乡白山,第二天就去见“药匣子”,话题自然少不了有关梅的。在上海,我去过几家中医院,挂过中医的特需,听过名医的辩证论治,对中医的理解可能多了一点,再与孙炳昌谈梅的病自然多了点医术的话题。

    孙炳昌看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在病根上下功夫。梅就是解决了瘀的问题,通则不痛。

    慢慢地悟,我的体会,孙炳昌的两点特别重要。一是用心。一人一方自不用说,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敢于用药,敢于变方,有点帅才统兵打仗的风范。二是

    药材。这个话题要在以往不是个话题,而在当下就是个大问题。在诚信缺失的当下,药材很重要。孙炳昌懂药材,是他的优势,还有他那颗依旧不变的良心。我知道他给梅配药是单选的药材。这两点,是治好梅顽症的根本。

    我们的话题深入了,孙炳昌拿出他的病例簿,上面是记载治疗癌症的病例。过去,我所知道的是他为亲属治疗癌症的事,今天才知道孙炳昌在治疗癌症方面有了这么大的进展,看到家乡一个个被孙炳昌治好的癌症病例,我对眼前的“药匣子”多了几分敬意。

    在白山月余,几次看望“药匣子”,和他交流愉快也有收获。

    “药匣子”精心制作了两味药,给我带回上海服用。

    好长时间我都在犹豫,写“药匣子”是不是有吹捧朋友之嫌。电视上一则酱油的广告提示了我:有图,有真相,就在那里晒。对呀,我说不说,我写不写,“药匣子”的医术、医德不都在那里吗?

    不能不说的“药匣子”,且行善,为心安。

    不能不说的

    “药匣子”□宋新宝

    提起李洪发先生,知道的人不多,可提起老船长,知道的人却不少。其实老船长就是李洪发。他从1978年开始,就在松花湖和白山湖水电厂旅游船上承担接待工作,除了冬季封江,每年要出航200多天,直到2009年退休,他才离开船。由于人们都习惯称他为老船长,所以时间久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了。

    老船长先后驾驶过六种船,曾多次接待过省、部级领导视察、观光。他还驾船多次参加抢险救灾。1987年,五道溜河原始森林发生火灾,情况紧急,为了运送森警部队和林业部门领导,他迎着湍急的水流,在不通航的水道逆流而上,穿激流、越险滩及时将灭火部队和指挥人员送到火场第一线,为扑灭山火作出了贡献。

    1988年12月,应抚松县森警队的请求,老船长负责搜救在白山湖区森林中走失的一位曾参加过抗联的于姓老人。当时湖面已经封冻,他完全有理由拒绝出航,可他觉得救人要紧,况且这位老人已走失3天了。人命关天,他毫不犹豫地驾船破冰行驶了50多公里,并凭着

    对沿岸地形的熟悉,准确地判断出走失者可能所处的地域,及时营救了已经冻得奄奄一息的老人。

    1995年桦甸发生特大洪水,桦甸地区交通中断,灾民断水、断电、断粮,救灾刻不容缓,他向单位领导建议从丰满水上绕行到桦树,由桦树再用汽车将救灾物资倒运到桦甸,为桦甸厂区送去了救灾急需物资并接送撤离人员。平时在湖区工作中遇到有困难的沿湖百姓及中外游客,他都会给予热情帮助。他做这些,从不张扬、炫耀,觉得这是他作为一名船长的应尽义务。

    在31年的湖区工作中,他不但迎接过湖上喷薄的日出,送走过美妙的晚霞,也目睹过文开江的舒缓、武开江的壮烈,还见证、记录了松花江上许多美丽的传说。他对湖边山峰、砬子、巨石的由来耳熟能详,对两

    岸的草木如数家珍,尤其对被湖水冲刷出来的树根和沉积在湖里的倒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枯根朽木,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植物,形状各异,千奇百怪,闲暇时他就在沙滩、岸边捡拾一些,然后再巧借天然,因材施艺,使他竟在不觉之中成为我市的著名根雕艺术家,作品《醒狮》还荣获2002年吉林国际根雕、浪木、木雕艺术博览会金奖,《唱荷》荣获2003年吉林国际根雕、浪木、木雕艺术博览会金奖。他的浪木作品2004年10月荣获中国国际民博会民间艺术精品金奖。他的根艺作品还多次在全国大展中获银奖、铜奖、优秀奖。浪木作品《蜗牛》是他的得意之作,他还即兴赋诗:“身背斗室天下游,困时睡觉不发愁,双目酷似头上角,故此被人误称牛。”

    如今他虽已退休,却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艺术领域。在吉林市花鸟鱼市场里,他有一个“浪木”小屋,名字就叫《老船长》。他热爱生活,并用艺术表现生活的美,作品充分体现了自然造化的神奇、巧夺天工的魅力。他的那些活灵活现的根雕、浪木作品,无不让人浮想联翩。正是这些树根、树瘿、树节、皮壳、松木明子在岁月的消磨中显露了形骸,让人感到天造地化,鬼斧神工,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他为人倔强,刚直不阿,具有江湖人的侠义,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耿直;他为艺严谨,虽然根雕、浪木作品越天然越好,但毕竟需要进行再创作,这也是创作者心理的投射。他创作的作品,不但立体感强,而且玲珑剔透。形象作品栩栩如生,让人赞叹不已,抽象作品似是

    而非,耐人寻味,这都需要作者具有很高的审美造诣,才能使人产生联想和共鸣。

    如今,老船长李洪发先生是“松花湖浪木艺术研究会”的副会长,对浪木的采集、鉴赏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正以昂扬的热情投身于根艺创作,愿他的追求也像他所从事的根艺一样,越经风雨越显神奇。

    仗义江湖老船长仗义江湖老船长——记根雕艺术家李洪发

    □戴景新

    程远:于漫画中

    第第第第一一一一访访访访问问问问

    顾顾 林林 作作张洪波张洪波 题题

    记得有一首歌,有一句歌词是“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后面不但 有 阳 光 ,还 会 有 彩虹。人生也是一样,我们常常会遇到风雨。诸如:受到委屈、失恋、事

    业遇到了瓶颈、人生落到了低谷、感情受到了打击、工作受到了挫折、身体亮起了红灯、婚姻出现了裂痕等等,都是人 生 路 上 遇 到 的 风雨。风雨来时要勇敢地面对,不要被风雨击溃。要在风雨中洗礼,不 要 在 风 雨 中 颓 废 。要善于寻找避雨的场

    所和环境,不让风雨伤害到自己。在风雨中保护好自己,需要的是坚强和毅力。当你走出风雨的时候,灿烂的阳光会拥抱你,绚丽的彩虹在欢迎你。人生就是这样子,有风雨就有阳光。在阳光下要懂得珍惜,在风雨中要变得成熟。

    风雨和阳光□苏守信

    农家乐农家乐

    蜗蜗 牛牛

    程远在全国廉政漫画征集活动中获优秀作品奖的四幅作品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