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 大老爷他们几个男人在火盆旁打开...

1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徐桂龙电话:82335830 4 4 4 航坞 士生是头一回看到莲贞喝酒的。自 打那日在太阳下看到她娥眉紧锁从三叔 婆家回来后,士生还没有见过她,刚才在 书房中听到小妹士云的叫声,知道是摔着 了,心里一惊便从床上坐了起来,后来听 外面说无碍才又躺下,现在,在汽灯白炽 的光线下,在热气缭绕的餐桌旁看到她, 士生的心被灼痛了,她怎么如此憔悴,几 年来头一回见她喝这么多酒,脸红了,似 雪中的小花,令人痛惜。 士生把自己面前的一碗鱼圆汤挪到 了四婶的面前: “喝口汤解解酒。” 年夜饭照例要吃到很迟,等到散席已 起更了。 孩子们早已吃好了,只等着大人晚饭 后分压岁钱,然后再一起哄涌到院子里去 放“炮仗”,乒乒乓乓,五彩缤纷,煞是闹猛。 晚餐后大太太张罗着让陈嫂她们几个 围着圆桌和糯米粉做麻芯汤团、做麻团、做 细沙点心,几个孩子不时从大人的腋下钻 进来捞一团米粉,捏小动物,把黑黑的“小 鸭子、小兔子”放到细瓷盘里,还直嚷嚷: “这个是我做的!” “这个是他做的。” 大老爷他们几个男人在火盆旁打开 了话匣子,一年到头难得的一回“守岁”。 莲贞是饭后被大嫂催着才上楼的,她 的头晕乎乎的,一出厅堂的大门便打了个 冷战,摸摸热乎乎的脸颊,回头吩咐士清 姐妹:不用伴我,玩去吧。 莲贞独自慢慢地走回东院。各屋的 灯在晚餐前早已点亮了,整个邢家院里灯 影憧憧。 莲贞在梳妆台前坐下,看到墙上自己的 剪影。又是一年了,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 孤栖与谁邻,眼泪不由自主地落在了衣襟 上,便赶紧捂住嘴,寡妇不夜啼更何况是大 年夜,可是她忍不住,就索性伏在妆台上,头 紧紧地抵住弯曲的双臂,上牙把嘴唇咬得紧 紧的,瘦弱的双肩在激烈地抽动,她哭了。 莲贞是正月初二早上回娘家的。一 早大太太就为莲贞准备了“羊头车”和走 亲戚拜年的礼品,莲贞的眼皮有点肿,她 没有心绪,草草收拾了回家小住的随身衣 物,随手把那本书也放进了妆匣里。 “洋头车”是小镇和沙地人的交通工 具,是木制的独轮车。车的中间是一个直 径约三尺的大木轮,上面按一凸字型的木 架,木轮嵌入木架中突起的部分,两边可 以坐人或放东西,木架的后面有两根腕粗 的把手,微微上翘似羊角,一根很粗的麻 绳缠在两端,推车人站在两木把手中间, 把粗绳斜背在肩上,两手推车,吱吱扭扭 地一路行进。 莲贞刚欲斜腿上车的时候,陈嫂从台 门兜追了出来:“四太太,路上冷,太太叫 你披上斗篷。” 是一件紫绛色缎面的狐皮里大毛斗 篷,也称一口钟,莲贞知道这是大嫂自己 都舍不得穿的行头。 正月的天真冷,许多背阴处的雪还是 厚厚的,太阳出来了,路上的冰冻化了很 难走,独轮车在路上轧出一道深深长长的 辙,轮上裹满了雪和泥。莲贞坐在车上, 右手靠在车中间的木架上,木然地看着路 旁雪野中蔫蔫的麦苗,看着泥浑雪浊坑坑 洼洼的小路,思绪也仿佛被冻僵了。 莲贞的娘家离小镇十来里地的一个 山坞里,出西街沿一条弯弯的一块块石板 铺在中央的乡间小路便可直抵。那山不 高,顶峰也顶多海拔三百来米,但很秀丽, 漫山树木郁郁葱葱,它是很远很远处一座 大山的余脉,当年曾是沿海一个小小的岛 屿,又是打鱼人出没风波的航标;这里也 曾是钱塘江的入海口,许多山坞也曾是过 往船只停泊的港湾。 山不转水转,江水改道后,山坞成了 百姓栖息的地方。不过这山有一个响亮 的名字 —龙山,山顶有一寺庙谓“龙 寺”,相传是南宋的古迹,香火很旺,传说 这山里曾有一条龙修炼成仙,还说每年二 月它会还乡,乡亲们常常自发祭祀,以期 盼保佑风调雨顺,莲贞娘家的小山村叫林 家坞,村里人的多姓林。 莲贞回家了。家里的一切没有变,父 亲早已亡故,年迈的母亲守着几亩薄田度 日。几间朝南的以石板作墙的砖瓦平屋, 一个断砖碎石垒就的院墙合围的小小的 院落,院里有一个顶端尖尖的柴堆,是晒 干的叶柴,屋后连着一片竹园,园后便是 栽着许多杨梅树的山坡了。 未完待续 据《瓜沥镇志》记载:瓜沥塘弯 头,解放以前曾有“中山医院”一家, 创办人项惠民。另据《项氏宗谱》记 载:项惠民生于 1902 年,祖籍瓜沥徐 家 桥(今明朗村),项家大道地,瓜沥 西楚堂项氏十九世裔孙,系西楚霸王 项羽后代。父亲项如钊,清光绪元年 生( 1875 年-1957 年 )享年 82 岁,祖上 系船运为业,兼以经商为生,家境尚 可。只有一个儿子惠民,聪明好学, 幼时就读塘头“高氏义塾”,十三岁入 萧山高等学堂,五年后毕业,十八岁 考入浙江省医学专科学校。其妻沈 培英,萧山县城人,祖籍长巷,与惠民 同班同学,夫妻一同考入“省医专”, 这所学校是浙江省最早的西医学校, 建校于1912年。他们在校用功习读 五年,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惠民专 攻西医外科,沈培英专习西医内科, 毕业后,结成伉俪,夫妻志同道合,琴 瑟和谐,并商定在家乡开设一家医 院,报效社会,干一番事业。 当时社会动荡,国内战乱不断,民 不聊生,病饿遍地,正处在缺医少药的 年代,为此,夫妻决定在塘头街里开一 家医院,悬壶济世,报答乡恩,为家乡 贫苦民众服务。1927年春,选址在塘 头东街,大弄堂东边奤进道地,有朝南 民房二间,百余平方大小。那么为什 么取院名为“中山医院”呢?小夫妻俩 在杭州同窗共读五年,在校受到孙中 山先生的早期革命思想影响,铭记中 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教诲,为纪念孙 中山先生,故取院名为“中山医院”,医 院宗旨是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 塘头古镇,形成千年,有史以来,从 未有人开办医院,民众看病只有在药店 抓柜头方,或请坐堂郎中把脉开方,撮 官料药,一般无钱者,只有拔些草药治 疗,但从未听到有西医郎中看病,有钱 人看西医,要到绍兴城里“福康医院”去 看,那里有西医郎中,绍兴最有名气的 西医是傅伯杨、傅再杨父子。老底子不 像现在,医疗卫生事业发达,人人享有 医疗保险,以前穷苦人是看不起病的, 看郎中和撮官料已是非常人家。 塘头开起“中山医院”,人们感到 很惊奇,就在医院开业的那天,观看 者,求医者,人山人海,因为老底子的 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西医”,特别是 医生穿白大褂、带白帽和口罩,印有 红色“十”字,觉得很新鲜,坐诊医生 挂出牌子,是内科医师沈培英,主诊 “流行性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 疾病”等等。外科医师项惠民,主诊 “疔疮发背”“痈疽溃疡”“外伤疮痬” 等等。当时“中山医院”门庭若市,求 诊患者陆续不绝,一时医名大噪。一 个时期下来,到塘头“中山医院”看 病,主要病种大致分为两大类:西医 内科疾病,多数系上呼吸道感染,肺 结核( 传染病 ),支气管炎等等。其他 内科病多是营养不良、贫血、肝炎 等。西医外科疾病多为疔毒疮瘍、外 伤、陈年烂脚疮等。由于当时西药相 当缺乏,加之外科消炎类药和棉纱布 紧缺,医院面临临床缺少药品和外科 敷料,一时供不应求。面对西药匮乏 的状况,夫妻俩商量决定用一些资源 丰富的中草药治疗。如临床常见的 “痨病”,即肺结核,老底子这个病传 染性很强,患病的人又很多,不分男 女老幼合家传染,所以常用进口药 “雷米封”,加之治疗效期很长,一疗 程需服药一年,治疗费用较大,一般 家庭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来钱买进口 药。夫妻俩从古籍中医经典中发现, 草药“鱼腥草”能治“痨病”,决定试用 一个时期。病人治愈效果果然出人 意料,还要求病人呼吸新鲜空气,适 当增加营养,以利强身祛病,一时轰 动当地。用草药治病,花费少,加之 草药资源丰富,遍地都是,由此病人 负担也大大减轻,传为佳话。 据《本草纲目》记载:鱼腥草,又名 鸡怪草,属蕺菜科,遍地生长,四季可 採,性味辛、凉,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 肿,为专治肺痈之要药。 又如:临床常见外科疔毒、疮瘍, 除西药清创、消毒、敷药外,当时消炎 西药“盘尼西林”( 青霉素 ),药费昂贵, 要一石米价一支,一般病人用不起,贫 苦老百姓连想也不敢想。他们决定在 家乡采用中草药治疗,效果也很好,外 科用主要草药是:紫花地丁等鲜草,也 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据《本草纲目》记载:紫花地丁又名 金剪刀,属堇菜科植物草本,性味苦、 寒,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专治疔 毒、痈疽和外伤溃疡。用法是鲜草洗 净,捣烂外敷,其效尤甚。当时塘头“中 山医院”所用草药,均请经堂溇项家项 岳英采掘,交付医院,马上给病人施用, 疗效不亚于西药,病人家属反映良好, 加之药费仅收少许。特别是对肺结核、 气管炎( 消化道 )病和疔毒,外伤患者治 愈较多,一时轰动塘头周围乡村。 由于“中山医院”治疗效果不错, 收费少,又不计工时,辛勤酬劳,加之 服务周到,在老底子缺医少药的社会, 实质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其设想 真是难能可贵,在瓜沥地区民众中留 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937 年到来,塘头“中山医院”已 建院十年,项惠民与沈培英已育有一女 一子,长女项兰珍,生于 1931 年 10 月, 儿子项兰芳生于 1934 年 2 月。合家欢 乐,又是事业鼎盛时期,但天有不测风 云,办院十年来,项惠民由于操劳过度, 积劳成疾,突然病亡。妻子及家人痛不 欲生,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抗日战争爆发,原“省医专”老师 同学纷纷投入到抗战前线,沈培英毅 然抛下一对幼小儿女,交付公婆抚养, 投入抗战前线,可惜的是其后再也没 有与家人联系,不知所终。名噪一时 的塘头“中山医院”也由此而关闭。 据笔者了解,塘头“中山医院”后 人近况:其子项兰芳,1949 年到杭州 工作,1952年应召到杭州市公安局工 作,1958 年就读省公安干校,毕业后 至1982年在杭州市公安局,下城区公 安分局任政保股长,1983年始任中共 下城区台办主任,1985年奉调到省公 安厅政保一组任职,后调任省警察学 校任纪委副书记至退休( 即省公安学 ),现居杭州。项兰芳长期在公安系 统工作,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执法为 民,多次获奖,虽已高龄至今健在。 其女项兰珍,长期在瓜沥服装社 工作到退休,一直在家安居而健在,其 丈夫为原萧山物资局干部。儿子项宇 退休前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干部,项惠民子女后人,人丁兴旺,人 才辈出,均在有关部门工作,安居乐 业,正在为新时代奉献一切。 光阴易逝,塘头“中山医院”已过 九十个年头,但他们治病救人,为家乡 父老乡亲服务的精神,永远留在当地 人民的心中。 ■记者 周婷 通讯员 邵福勤 本报讯 当前,瓜沥镇“清洁家园、灭蚊 防病”专项爱国卫生工作正在辖区内全面 铺开。各部门、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 各自辖区内农贸市场、垃圾箱(房、中转 )、公共厕所、医院、学校、建筑工地、单位 食堂、公园以及人员密集等公共场所进行 了全面清理和杀灭蚊蝇等工作。同时做好 本辖区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尤其是做好缸 罐盆皿瓶等积水容器倒置、绿化带除草以 及各类垃圾与卫生死角的清扫。 下阶段,该镇要求各单位以对人民群 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深化推进 “清洁家园、灭蚊防病”专项爱国卫生工 作。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清洁+消杀两 个重点,组建成立应急小分队,全面开展 清洁行动,加大成蚊消杀力度,强化督查 考核力度,为瓜沥小城市全力营造一个健 康清洁的环境。 据悉,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该 镇家庭志愿者的大力支持。截至当前, 来自该镇40多个村、社区的800余名志 愿者,纷纷加入“清洁家园、灭蚊防病”专 项爱国卫生运动,向居民发放《清积水、 灭蚊子、防控登革热倡议书》;开展清洁 家庭行动,清除杂草、翻盆倒罐、清除积 水、清理沟渠垃圾、清扫角落垃圾等;协 助村、社区开展喷洒药剂工作,对本村范 围内的角角落落进行蚊虫、幼虫消杀,广 泛开展灭蚊防控行动,为农村环境卫生 作出积极贡献, 清洁家园 灭蚊防病 瓜沥 800 余名家庭志愿者在行动 □史海钩沉 古塘月 21 21 小说连载 吴徐航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记者 周婷 通讯员 沈国强 本报讯 从“脏乱差”到“净齐好”,说 起瓜沥镇三岔路村,近年来最明显的变化 就是村庄环境。 三岔路村是3300多位村民共同的 家,可三四年前,村里的环境卫生情况并 不好,甚至还有人戏谑该村“室内现代 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 刮”。为了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环境面貌, 村书记戴维强带领村三委班子多次召开 会议,研究方案,对村庄进行了环境综合 整治。 戴维强,今年 52 岁,在村书记的岗位 上已经历练28年。身为一名村书记、一 名党员,同时又是市、区人大代表,曾经 还当过海军特种兵,戴维强对任何工作 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也总是冲锋在 前、勇于担责。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魄 力和能力,三岔路村的村庄环境这些年 才能实现年年有大提升、天天有小变化: 村里投资400万元对新农村围墙进行了 统一规划建设;投资70多万元清理河道、 砌筑河岸;投资40万元将电讯线路改为 光缆;建起 600 立方米生态污水池;大力 推广太阳能利用;建造起公园、灯光球场 及健身苑,为村民提供文化休闲之地。 去年,该村还紧紧抓住全区服务保障 G20峰会的重大契机,将村内机场路沿 线的几处脏乱差“顽疾”逐一清除,并建 起了小公园,种上了错落有致的绿化带, 扮靓了村庄的形象门面。 今年年初,戴维强又带领该村加入 了剿灭劣Ⅴ类水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 中,全村上下围绕“三清一配”的工作要 求,向污泥浊水发起了总攻。在戴维强 的治水方略里,治水应该先治源,要想彻 底剿灭劣Ⅴ类水,必须从沿河的违章建 筑、垃圾箱下手。三岔路村前临北塘河、 后临解放河、东临坎山直河,光河边的拆 除面积就达到 3 万多平方米。为了还清 水给百姓,村班子成员不分白天黑夜、不 论晴天雨天,跟着班长戴维强走访被拆 家庭,做好思想工作。最终,3万多平方 米的违章建筑被顺利拆除。河道两边全 部覆绿,主要以绿色景观带为主,过去一 片脏乱差的景象,如今已经成为群众嬉 戏、散步的好去处。 戴维强,这位敢于硬碰硬的基层干 部,在每一场环境整治战役中,总能向党 组织和村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如 今的三岔路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路更宽了,水更清了,环境更整洁了,摇 身变成了萧山区的“精品村”“森林村” “美丽乡村”。而戴维强并没有停歇下工 作的脚步。 戴维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塘头“中山医院” 项宝泉 8 月 28 日晚,瓜沥镇团委在航民文化中心举办了关爱“小候鸟”公益演出,演员多为在 瓜沥务工的外来员工子女。演出不仅给“小候鸟”带去一场美妙的视听盛宴,也彰显了瓜沥 小城市对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的浓浓爱意。 记者 周婷 通讯员 张国芳 摄 戴维强工作中。 家庭志愿者不放过每个卫生角落。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Nov-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戴维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 大老爷他们几个男人在火盆旁打开 了话匣子,一年到头难得的一回“守岁”。 莲贞是饭后被大嫂催着才上楼的,她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徐桂龙 电话:82335830444 航坞

士生是头一回看到莲贞喝酒的。自打那日在太阳下看到她娥眉紧锁从三叔婆家回来后,士生还没有见过她,刚才在书房中听到小妹士云的叫声,知道是摔着了,心里一惊便从床上坐了起来,后来听外面说无碍才又躺下,现在,在汽灯白炽的光线下,在热气缭绕的餐桌旁看到她,士生的心被灼痛了,她怎么如此憔悴,几年来头一回见她喝这么多酒,脸红了,似雪中的小花,令人痛惜。

士生把自己面前的一碗鱼圆汤挪到了四婶的面前:“喝口汤解解酒。”

年夜饭照例要吃到很迟,等到散席已起更了。

孩子们早已吃好了,只等着大人晚饭后分压岁钱,然后再一起哄涌到院子里去放“炮仗”,乒乒乓乓,五彩缤纷,煞是闹猛。

晚餐后大太太张罗着让陈嫂她们几个围着圆桌和糯米粉做麻芯汤团、做麻团、做细沙点心,几个孩子不时从大人的腋下钻进来捞一团米粉,捏小动物,把黑黑的“小鸭子、小兔子”放到细瓷盘里,还直嚷嚷:

“这个是我做的!”“这个是他做的。”大老爷他们几个男人在火盆旁打开

了话匣子,一年到头难得的一回“守岁”。莲贞是饭后被大嫂催着才上楼的,她

的头晕乎乎的,一出厅堂的大门便打了个冷战,摸摸热乎乎的脸颊,回头吩咐士清姐妹:不用伴我,玩去吧。

莲贞独自慢慢地走回东院。各屋的

灯在晚餐前早已点亮了,整个邢家院里灯影憧憧。

莲贞在梳妆台前坐下,看到墙上自己的剪影。又是一年了,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眼泪不由自主地落在了衣襟上,便赶紧捂住嘴,寡妇不夜啼更何况是大年夜,可是她忍不住,就索性伏在妆台上,头紧紧地抵住弯曲的双臂,上牙把嘴唇咬得紧紧的,瘦弱的双肩在激烈地抽动,她哭了。

莲贞是正月初二早上回娘家的。一早大太太就为莲贞准备了“羊头车”和走亲戚拜年的礼品,莲贞的眼皮有点肿,她没有心绪,草草收拾了回家小住的随身衣物,随手把那本书也放进了妆匣里。

“洋头车”是小镇和沙地人的交通工具,是木制的独轮车。车的中间是一个直径约三尺的大木轮,上面按一凸字型的木架,木轮嵌入木架中突起的部分,两边可以坐人或放东西,木架的后面有两根腕粗的把手,微微上翘似羊角,一根很粗的麻绳缠在两端,推车人站在两木把手中间,把粗绳斜背在肩上,两手推车,吱吱扭扭地一路行进。

莲贞刚欲斜腿上车的时候,陈嫂从台门兜追了出来:“四太太,路上冷,太太叫你披上斗篷。”

是一件紫绛色缎面的狐皮里大毛斗篷,也称一口钟,莲贞知道这是大嫂自己都舍不得穿的行头。

正月的天真冷,许多背阴处的雪还是

厚厚的,太阳出来了,路上的冰冻化了很难走,独轮车在路上轧出一道深深长长的辙,轮上裹满了雪和泥。莲贞坐在车上,右手靠在车中间的木架上,木然地看着路旁雪野中蔫蔫的麦苗,看着泥浑雪浊坑坑洼洼的小路,思绪也仿佛被冻僵了。

莲贞的娘家离小镇十来里地的一个山坞里,出西街沿一条弯弯的一块块石板铺在中央的乡间小路便可直抵。那山不高,顶峰也顶多海拔三百来米,但很秀丽,漫山树木郁郁葱葱,它是很远很远处一座大山的余脉,当年曾是沿海一个小小的岛屿,又是打鱼人出没风波的航标;这里也曾是钱塘江的入海口,许多山坞也曾是过往船只停泊的港湾。

山不转水转,江水改道后,山坞成了百姓栖息的地方。不过这山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山,山顶有一寺庙谓“龙寺”,相传是南宋的古迹,香火很旺,传说这山里曾有一条龙修炼成仙,还说每年二月它会还乡,乡亲们常常自发祭祀,以期盼保佑风调雨顺,莲贞娘家的小山村叫林家坞,村里人的多姓林。

莲贞回家了。家里的一切没有变,父亲早已亡故,年迈的母亲守着几亩薄田度日。几间朝南的以石板作墙的砖瓦平屋,一个断砖碎石垒就的院墙合围的小小的院落,院里有一个顶端尖尖的柴堆,是晒干的叶柴,屋后连着一片竹园,园后便是栽着许多杨梅树的山坡了。(未完待续)

据《瓜沥镇志》记载:瓜沥塘弯头,解放以前曾有“中山医院”一家,创办人项惠民。另据《项氏宗谱》记载:项惠民生于1902年,祖籍瓜沥徐家桥(今明朗村),项家大道地,瓜沥西楚堂项氏十九世裔孙,系西楚霸王项羽后代。父亲项如钊,清光绪元年生(1875 年-1957 年)享年82岁,祖上系船运为业,兼以经商为生,家境尚可。只有一个儿子惠民,聪明好学,幼时就读塘头“高氏义塾”,十三岁入萧山高等学堂,五年后毕业,十八岁考入浙江省医学专科学校。其妻沈培英,萧山县城人,祖籍长巷,与惠民同班同学,夫妻一同考入“省医专”,这所学校是浙江省最早的西医学校,建校于1912年。他们在校用功习读五年,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惠民专攻西医外科,沈培英专习西医内科,毕业后,结成伉俪,夫妻志同道合,琴瑟和谐,并商定在家乡开设一家医院,报效社会,干一番事业。

当时社会动荡,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病饿遍地,正处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为此,夫妻决定在塘头街里开一家医院,悬壶济世,报答乡恩,为家乡贫苦民众服务。1927年春,选址在塘头东街,大弄堂东边奤进道地,有朝南民房二间,百余平方大小。那么为什么取院名为“中山医院”呢?小夫妻俩在杭州同窗共读五年,在校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早期革命思想影响,铭记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教诲,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取院名为“中山医院”,医院宗旨是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

塘头古镇,形成千年,有史以来,从未有人开办医院,民众看病只有在药店抓柜头方,或请坐堂郎中把脉开方,撮官料药,一般无钱者,只有拔些草药治疗,但从未听到有西医郎中看病,有钱人看西医,要到绍兴城里“福康医院”去看,那里有西医郎中,绍兴最有名气的西医是傅伯杨、傅再杨父子。老底子不像现在,医疗卫生事业发达,人人享有医疗保险,以前穷苦人是看不起病的,看郎中和撮官料已是非常人家。

塘头开起“中山医院”,人们感到很惊奇,就在医院开业的那天,观看者,求医者,人山人海,因为老底子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西医”,特别是医生穿白大褂、带白帽和口罩,印有红色“十”字,觉得很新鲜,坐诊医生挂出牌子,是内科医师沈培英,主诊

“流行性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等。外科医师项惠民,主诊

“疔疮发背”“痈疽溃疡”“外伤疮痬”等等。当时“中山医院”门庭若市,求诊患者陆续不绝,一时医名大噪。一个时期下来,到塘头“中山医院”看病,主要病种大致分为两大类:西医内科疾病,多数系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传染病),支气管炎等等。其他内科病多是营养不良、贫血、肝炎等。西医外科疾病多为疔毒疮瘍、外伤、陈年烂脚疮等。由于当时西药相当缺乏,加之外科消炎类药和棉纱布紧缺,医院面临临床缺少药品和外科敷料,一时供不应求。面对西药匮乏的状况,夫妻俩商量决定用一些资源丰富的中草药治疗。如临床常见的

“痨病”,即肺结核,老底子这个病传染性很强,患病的人又很多,不分男女老幼合家传染,所以常用进口药

“雷米封”,加之治疗效期很长,一疗程需服药一年,治疗费用较大,一般

家庭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来钱买进口药。夫妻俩从古籍中医经典中发现,草药“鱼腥草”能治“痨病”,决定试用一个时期。病人治愈效果果然出人意料,还要求病人呼吸新鲜空气,适当增加营养,以利强身祛病,一时轰动当地。用草药治病,花费少,加之草药资源丰富,遍地都是,由此病人负担也大大减轻,传为佳话。

据《本草纲目》记载:鱼腥草,又名鸡怪草,属蕺菜科,遍地生长,四季可採,性味辛、凉,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为专治肺痈之要药。

又如:临床常见外科疔毒、疮瘍,除西药清创、消毒、敷药外,当时消炎西药“盘尼西林”(青霉素),药费昂贵,要一石米价一支,一般病人用不起,贫苦老百姓连想也不敢想。他们决定在家乡采用中草药治疗,效果也很好,外科用主要草药是:紫花地丁等鲜草,也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据《本草纲目》记载:紫花地丁又名金剪刀,属堇菜科植物草本,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专治疔毒、痈疽和外伤溃疡。用法是鲜草洗净,捣烂外敷,其效尤甚。当时塘头“中山医院”所用草药,均请经堂溇项家项岳英采掘,交付医院,马上给病人施用,疗效不亚于西药,病人家属反映良好,加之药费仅收少许。特别是对肺结核、气管炎(消化道)病和疔毒,外伤患者治愈较多,一时轰动塘头周围乡村。

由于“中山医院”治疗效果不错,收费少,又不计工时,辛勤酬劳,加之服务周到,在老底子缺医少药的社会,实质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其设想真是难能可贵,在瓜沥地区民众中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937年到来,塘头“中山医院”已建院十年,项惠民与沈培英已育有一女一子,长女项兰珍,生于1931年10月,儿子项兰芳生于1934年2月。合家欢乐,又是事业鼎盛时期,但天有不测风云,办院十年来,项惠民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突然病亡。妻子及家人痛不欲生,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抗日战争爆发,原“省医专”老师同学纷纷投入到抗战前线,沈培英毅然抛下一对幼小儿女,交付公婆抚养,投入抗战前线,可惜的是其后再也没有与家人联系,不知所终。名噪一时的塘头“中山医院”也由此而关闭。

据笔者了解,塘头“中山医院”后人近况:其子项兰芳,1949年到杭州工作,1952年应召到杭州市公安局工作,1958年就读省公安干校,毕业后至1982年在杭州市公安局,下城区公安分局任政保股长,1983年始任中共下城区台办主任,1985年奉调到省公安厅政保一组任职,后调任省警察学校任纪委副书记至退休(即省公安学院),现居杭州。项兰芳长期在公安系统工作,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执法为民,多次获奖,虽已高龄至今健在。

其女项兰珍,长期在瓜沥服装社工作到退休,一直在家安居而健在,其丈夫为原萧山物资局干部。儿子项宇退休前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干部,项惠民子女后人,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均在有关部门工作,安居乐业,正在为新时代奉献一切。

光阴易逝,塘头“中山医院”已过九十个年头,但他们治病救人,为家乡父老乡亲服务的精神,永远留在当地人民的心中。

■记者周婷通讯员邵福勤

本报讯 当前,瓜沥镇“清洁家园、灭蚊防病”专项爱国卫生工作正在辖区内全面铺开。各部门、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各自辖区内农贸市场、垃圾箱(房、中转站)、公共厕所、医院、学校、建筑工地、单位食堂、公园以及人员密集等公共场所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杀灭蚊蝇等工作。同时做好本辖区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尤其是做好缸罐盆皿瓶等积水容器倒置、绿化带除草以及各类垃圾与卫生死角的清扫。

下阶段,该镇要求各单位以对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深化推进

“清洁家园、灭蚊防病”专项爱国卫生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清洁+消杀两个重点,组建成立应急小分队,全面开展清洁行动,加大成蚊消杀力度,强化督查考核力度,为瓜沥小城市全力营造一个健康清洁的环境。

据悉,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该镇家庭志愿者的大力支持。截至当前,来自该镇40多个村、社区的800余名志愿者,纷纷加入“清洁家园、灭蚊防病”专

项爱国卫生运动,向居民发放《清积水、灭蚊子、防控登革热倡议书》;开展清洁家庭行动,清除杂草、翻盆倒罐、清除积水、清理沟渠垃圾、清扫角落垃圾等;协

助村、社区开展喷洒药剂工作,对本村范围内的角角落落进行蚊虫、幼虫消杀,广泛开展灭蚊防控行动,为农村环境卫生作出积极贡献,

清洁家园 灭蚊防病

瓜沥800余名家庭志愿者在行动

□史海钩沉

古塘月2121小说连载

吴徐航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记者周婷通讯员沈国强

本报讯 从“脏乱差”到“净齐好”,说起瓜沥镇三岔路村,近年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村庄环境。

三岔路村是 3300 多位村民共同的家,可三四年前,村里的环境卫生情况并不好,甚至还有人戏谑该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为了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环境面貌,村书记戴维强带领村三委班子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方案,对村庄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

戴维强,今年52岁,在村书记的岗位上已经历练28年。身为一名村书记、一名党员,同时又是市、区人大代表,曾经还当过海军特种兵,戴维强对任何工作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也总是冲锋在前、勇于担责。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魄力和能力,三岔路村的村庄环境这些年才能实现年年有大提升、天天有小变化:村里投资400万元对新农村围墙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投资70多万元清理河道、砌筑河岸;投资40万元将电讯线路改为光缆;建起600立方米生态污水池;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建造起公园、灯光球场及健身苑,为村民提供文化休闲之地。去年,该村还紧紧抓住全区服务保障G20峰会的重大契机,将村内机场路沿线的几处脏乱差“顽疾”逐一清除,并建起了小公园,种上了错落有致的绿化带,扮靓了村庄的形象门面。

今年年初,戴维强又带领该村加入了剿灭劣Ⅴ类水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中,全村上下围绕“三清一配”的工作要

求,向污泥浊水发起了总攻。在戴维强的治水方略里,治水应该先治源,要想彻底剿灭劣Ⅴ类水,必须从沿河的违章建筑、垃圾箱下手。三岔路村前临北塘河、后临解放河、东临坎山直河,光河边的拆除面积就达到3万多平方米。为了还清水给百姓,村班子成员不分白天黑夜、不论晴天雨天,跟着班长戴维强走访被拆家庭,做好思想工作。最终,3万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被顺利拆除。河道两边全部覆绿,主要以绿色景观带为主,过去一片脏乱差的景象,如今已经成为群众嬉戏、散步的好去处。

戴维强,这位敢于硬碰硬的基层干部,在每一场环境整治战役中,总能向党组织和村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如今的三岔路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路更宽了,水更清了,环境更整洁了,摇身变成了萧山区的“精品村”“森林村”

“美丽乡村”。而戴维强并没有停歇下工作的脚步。

戴维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塘头“中山医院”项宝泉

8月28日晚,瓜沥镇团委在航民文化中心举办了关爱“小候鸟”公益演出,演员多为在瓜沥务工的外来员工子女。演出不仅给“小候鸟”带去一场美妙的视听盛宴,也彰显了瓜沥小城市对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的浓浓爱意。 记者周婷通讯员张国芳摄

戴维强工作中。

家庭志愿者不放过每个卫生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