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品甘露 -...

1
投稿地址: 西安市南二环太白立交东南角《西安日报》 体育专副刊部 肖雪 收 编: 710068 箱: [email protected] 本版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请作者 与编辑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www.xiancn.com 8 8 责编 肖雪 视觉编辑 张淼 组版 杨艳 校对 艾芩 2018 年 4 月 15 日 星期日 晨起品关中 摄影部: 88216583 理论评论部: 88216530 总编室: 88216352 时政新闻部: 88216120 经济社会部: 88216223 科教文卫部: 88216529 体育专副刊部: 88215983 每周头条 刘剑锋 在洛南乃至商洛众多的庙会中,说到 影响之深远、规模之宏大、声威之赫然、气 氛之热烈、人们向往之急迫的,莫过于兑山 庙会。 兑山地处洛南县城东南约 10 公里处, 海拔1200 米,又名九龙山。登临山顶,四面 山峦如聚,坡塬山谷间屋舍点点。古籍中曾 描写九龙山胜景“雄阜高横,邑之大观”,据 载这里自古便有“三山八刹十二景”,但“三 山八刹十二景”为何者,已不可知。 北魏时拒阳县治设于武谷川,即今古 城镇。大业十一年即公元 615 年,县治由 武谷川移到今洛南县城所在地。兑山正当 拒阳县治西,按照八卦方位定于兑方,因名 兑山。因山分九脉,犹如九条游动的龙,而 中峰兀立,故又叫九龙山。传说太上老君 云游至此,见山势奇伟、云雾浩渺,以为圣 地,便决定在此建庙布道。但此为凡山,如 何供得起祖师爷,建庙时崖壁訇然陷塌,山 势也随之倒退。这情形恰被东海龙王看 到,遂命九子前去支撑,才稳住倒退之山, 因而取名“退山”。但洛南人发音“退”、 “兑”不分,后演变为“兑山”。山上古有广 禅寺,也叫“广禅山”,又因周围之山势犹如 九把锁,兑山也称九锁山。《洛南民国续志》 载:“九锁山,又名九龙山,又称兑山。在县 南十五里,有蟒岭北来至鹿池川,峰峦突起, 曰九锁山。……山顶有泉,蓄为池,虽大旱 不涸。……唐时道教极盛,上建有老子庙、 广禅寺。先后有张真人、孙真人修道于此。” 宋人王易简客居长安时曾游历洛南, 写下《九锁山十咏》,节选部分如下: “风烟谷口亭,岩穴神仙宅。迳回閟天 光,云湿滴乳液。” “宝盖遥当空,篝火忽奇迹。不见菇芝 人,残枰弃黑白。” “华阳隐邃道,元盖浮尘寰。紞紞天鼓 鸣,烂烂岩屋斑。” 诗中“谷口亭”亦称谷口街,即洛河边 柴峪沟口的峪口街,是连接陕南六百里商 於道和关中潼关道这两条“国道”之潼商道 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从谷口街南涉洛河,过 茶房,经兑山的隘口,蜿蜒南去,直至丹凤 县龙驹寨水旱码头。 于兑山之上,西望书堂山,东眺文显 山,川塬交错,山重水复。远眺而群山涌 流,天远地阔,浩然苍茫。兑山之下,沟谷 纵驰间,田畴陌陌,山岚袅袅,而村舍俨然 里,细路萦回,溪流婉转。 风光旖旎之地有寺有庙,必有庙会。 “三月三,上兑山;九月九,兑山走。”千 百年来,洛南春季秋季的这两个日子属于 久负盛名的庙会,洛南人没有人会错过三 月三日和九月九日登兑山的日子。 每年这个时候,通往兑山的道路从 344 国道脱岭处甚至自国道开始,车辆便已密 密匝匝排成长阵,车拥人挤,如潮水般,前 不见头后不见尾。远眺高高的兑山,人若 群龙,漫山潮行,鞭炮之声、人群之喧,哄哄 然响彻云天。登上兑山,人皆扶老携幼,红 男绿女,摩肩接踵。弥漫的尘烟之中,各色 百货、小吃摊点杂然而陈,琳琅满目。庙宇 塔炉之间,香火弥天,鞭炮声震云天,此起 彼伏。戏台之上,吹拉弹唱,戏台之下,人 群簇拥。而满山杂树间,红绸飘动于袅袅 香火烟尘中……正因庙会规模宏大,喧嚣 热闹,每年这个时候,山上山下都不得不部 署大量警力,疏导交通、维护秩序。 在洛南,人们仿佛总怕错过每年这难 得的热闹,常常在头一天天色未暗之时便 奔走相告,相约而行,因而,兑山的喧哗与 鼎沸从先一天晚上就已经开始,从山下盘山 路一直到兑山顶上,灯火游动,若火龙游弋。 在这样的日子,善男信女们可朝圣祭 拜、求子求福或感恩还愿,而更多的人或一 睹易于平时的热闹,或春日里一览桃花灼 灼、寸草绵绵之美景,或秋日里感受地远天 高、山菊灿灿中的清爽怡然之情调,或体验 洛州一种特别的风情,或纯粹来此健身休 闲、一洗疲倦的日子……一年中的这两个 日子,成为洛南独有的一种风情,一种充溢 着人们饱满而鲜活的情愫的民俗。 兑山一年之中的两次庙会起于何时已 无可考,但自古以来便香火相继,人相往 来,络绎不绝。时至今日,其规模其热闹景 象已达空前,且愈演愈盛。但兑山上庙宇 建筑粗糙简陋,环境脏乱无序,已难以适应 愈来愈盛的庙会之势。于是,一个利用景 区旅游资源,打造以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 为核心,结合避暑度假、休闲养生为一体的 旅游景区、带动美丽乡村发展的“兑山朝圣 区”项目正在规划中。 想必有一天,兑山将以另外一种风貌 而穿越时空。 赵刚 文/图 时间过得飞快!印象中,“中国年·最 西安”系列年俗文化活动似未完全结束,春 姑娘已降临长安,头戴鲜花冠,身穿绿叶 裙,手舞杨柳扇,绽放着生命的气息,昂扬 着青春的神采。在万紫千红的风景线中,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院内几株花木映入我的 眼帘:但见它高约二、三米,在翠绿欲滴的 卵形树叶的映衬中,一朵朵繁花恰似一枚 枚鲜嫩的粉色荷包,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呼 吸一口,顿觉神清气爽。尤其令我怦然心 动、过目难忘的是,这些清雅脱俗的粉衣仙 子们,居然一反众花仰首挺胸、争芳斗艳之 态,而是弯曲下垂,如此,人们便可轻而易 举看清其容颜。不与百花争艳丽,只留清 气满乾坤,好一副谦谦君子之风!于是,我 情不自禁地走近它—垂丝海棠。 垂丝海棠生性强健,性喜阳光,不耐阴 寒,易栽培繁殖,是我国特有的蔷薇科苹果 属植物。据明代《群芳谱》载:海棠有四品, 皆木本,分别是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 海棠和贴梗海棠。垂丝海棠大多生长于海 50-1200 米的丛林或山溪边,分布在江 浙、滇皖、川陕等地。每年三、四月为盛花 期,红花满枝,纷披婉垂,柔蔓迎风,垂英凫 凫,如秀发遮面的淑女,脉脉深情,风姿怜 人。宋人杨万里诗云:“垂丝别得一风光, 谁道全输蜀海棠。风搅玉皇红世界,日烘 青帝紫衣裳。懒无气力仍春醉,睡起精神 欲晓妆。举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杏敢承 当。”形容垂丝海棠鲜红的花瓣搅红了天 界,闪烁着紫色的花萼若紫袍,柔软下垂的 粉瓣如春醉的少妇,玉肌泛红,娇弱乏力, 其姿色更胜桃杏。宋人曾丰亦赋诗赞之: “春风场里一婵娟,情性脂韦气力绵。外不 自持如醉者,中无他兼若羞然。避风皇后 身倾靡,承露仙人手覆悬。正恐梅知固相 聘,含香自嗅不容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诚然,仅从仪容风姿观之,垂丝海棠尚不足 以艳压群芳,但其丰富的药用价值和食用 价值,则远非大部分同类所能及。据《中华 本草》载,垂丝海棠性味淡苦、性平,煎汤内 服,用量 6-15 克,则具“调经和血,治红崩” 之功效(孕妇忌服);而在九、十月间,当大 部分花木花谢叶凋之时,垂丝海棠却迎来 生命的又一次辉煌,一串串酷似樱桃、晶莹 剔透、红黄机映、酸甜可口的果实高悬枝 间,怡然吟唱着生命的赞歌。 观花木如察人物。那些谦逊恭谨、德才 兼备者,无论职务高低,无论财富多寡,亦无 论住宅是否宽敞、穿戴是否名贵,总会被人 高看一眼、敬重几分;而那些华而不实、夸夸 其谈、妄自尊大者,尽管巧语花言大吹大擂, 但又能迷惑几人、得意几时呢?显然,融风 采与品格于一体的垂丝海棠当属人见人爱 的花中君子,为君子点赞,我心悦诚服。 春风场里一婵娟 白来勤 在灞桥,每遇红白喜事,主家都以糊汤臊子面作为 待客的早餐,俗称“早面午席”,即早晨吃臊子面,午餐为 酒席大餐。经过多年的发展,灞桥臊子面已然成为陕西 饮食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形成了“薄筋光、煎糊汪、五 光十色醇鲜香,不仅吃面更喝汤”的显著特色。 “薄筋光”指面条的制作,由有力气的村妇或面点师 将拌有碱水且醒好的面团用力擀匀,最后成为如纸张般 薄厚、如韭菜叶一般宽窄的面条,俗称“韭叶面”。擀完 面讲究手光案板光擀杖光面叶更光。有人称赞这面是: “搋光醒好手感绵,擀薄切细像丝线。下到锅里牡丹绽, 吃到口中香又荃。” “糊”是说灞桥臊子面的“汤”即“臊子”与别处不 同。关中西府及长安等地的臊子均为清汤,尤其西府的 臊子以酸著称,一般吃面不喝汤或很少喝汤,如乾州、扶 风的“涎水面”即如此。而灞桥地区的汤则为打了粉芡 (淀粉)的糊汤臊子,不以吃面为主而以喝汤为主,汤多面 少,面成了陪衬,如外地人说的“胡辣汤浇面”连吃带喝。 “煎”是指臊子汤在锅中翻腾浪滚,趁热吃下,使人 大汗淋漓、通经活络。“汪”即臊子汤要用大肉汤、鸡汤熬 制而成,肉肥汤汪、油多味长。“五光十色”是指臊子头和 打臊子的配菜,色泽鲜亮、搭配成趣,臊子头一般用时蔬 炒制,或萝卜白菜或冬瓜茄子,亦或花白土豆配以黄花 木耳、海带香菇、口菇笋块、葱姜蒜末和肉丁豆腐。打臊 子时将臊子头放入鸡汁肉汤之中,勾芡使之黏稠,再撒 入肉丁、韭菜、菠菜、香菜和过油豆腐丁、白豆腐丁,色香 味美俱全的臊子就基本告成。 “醇”即调料味美讲究,“鲜”即用菜新鲜色靓,至于 “香”嘛,除了说整体口感外,则是在打成的臊子面里滴 入芝麻香油提味。 另外,灞桥臊子面吃时一般不调盐,待客时也不在 桌上放盐碟,只放酱醋辣子碗。这是因为打臊子时一般 放的盐都较重,不须另外放盐,也寓意“有缘”,因为在灞 桥方言中“盐”与“缘”同音,这是在新婚或定亲喜宴中尤 其讲究的口彩,也是宾客们对主家的祝福。 说起灞桥臊子面,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唐 贞观年间,蝗灾肆虐,赤地千里,京畿长安,六料不收。 灞河东岸有位乐善好施的韩员外施粥舍饭赈济灾民,到 了儿子结婚之时却捉襟见肘,拿不出粮食来了。为了将 婚事办圆满、让来宾们吃饱吃好,婚宴掌勺的白行厨施 展出“面不够、汤来凑”的绝活, 炒出美味可口的香荃 臊子头,烹调出勾芡肉汤臊子汁,虽然面条不多,却人人 吃得碗净钵光,肚圆之后口留余香,连称大饱口福。适 逢太宗皇帝微服出巡,尝过臊子面后龙颜大悦,当场夸 赞韩员外的善行懿德,敕封韩员外官职,还赐御酒贺韩 公子新婚之喜,更褒奖厨师的精湛厨艺,临了还将厨师 带入宫中传授技艺。后来白行厨告老还乡,将宫廷秘制 御膳的方法与民间礼席的技艺结合,研发出具有白鹿 原、 灞河地域特色的臊子面,并在民间四事八节的礼 席中推出,从此该礼面名闻朝野。 灞桥糊汤臊子面 文远 又到了春茶上市的季节,茶友在朋友圈里不断发新 茶的照片,对我这种茶瘾颇大的人来说无疑是诱惑。周 末无事,约上三位老友一起到秦岭转转,到茶友在山中租 的农家小院“蹭茶”。爬了两个多小时的山,快到中午了, 总算到了茶友的小院,两口子热情地招呼我们。他爱人 正在忙活着午饭,随行的卡妹连忙打起下手,茶友则从屋 里取出亲戚从四川寄来的新茶,招待我们。 茶极其纤细,还卷着。将热水注入杯中,像曼妙女郎 般翩翩起舞,然后沉下去。汤色泛黄清亮,香气扑鼻。迫 不及待品一口,倒没有别的绿茶那种涩苦,而是齿颊留 香,片刻回甘生津。忙问是什么茶,答曰: “蒙顶甘露”,产 于四川雅安境内的蒙山山顶。接着聊起它的采制工艺, 茶友边为我们续水边介绍,甘露采用三炒三揉制法,鲜叶 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炒到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匀 称,茶香显露。为使茶叶初步卷紧成条,给“做形”工序创 造条件,杀青后需经过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 “做形”工序 是决定外形品质特征的重要环节,其操作法是将三揉叶 投入锅中,用双手将锅中茶叶抓起,五指分开,两手心相 对,将茶握住团揉四到五转,撒入锅中,如此反复数次,待 茶叶含水量减至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时,略升锅温,双手加 速团揉,直到满显白毫,再经过初烘、匀小堆和复烘达到 足干,匀拼大堆后,入库收藏。 “关于甘露还有传说呢。”茶友笑言,这引起我们的兴 趣,鼓动他讲讲,茶友啜了口茶娓娓道来。相传很久以前,青 衣江有位鱼仙,因厌倦水底的枯燥生活,遂化成一个美丽的 村姑来到蒙山,遇见一个名叫吴理真的青年,两人一见钟 情。鱼仙掏出几颗茶籽,赠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 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吴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 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 现了,两人相亲相爱,共同培育茶苗。只见鱼仙解下肩上 的白纱披肩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 着茶苗。但好景不长,鱼仙私自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 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 前,鱼仙留下了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披肩,让它永远笼 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岁,因思念 鱼仙投古井而逝。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 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他所种的茶便被称为甘露茶。 说话间饭已做好,我们赶紧帮忙端菜,都是乡间菜 肴。席间,推杯换盏,谈笑风生。饭后,大家围坐一起,茶 友重新沏上甘露。“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 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卡妹吟诵起这首诗, 第一次听此诗,好奇问之。卡妹笑曰: “这是宋朝文彦博 的《烹蒙顶新茶作》,甘露的香郁让我突然想起这首诗。” 不知不觉太阳慢慢西落,带着赏春品茗带来的好心情,告 别茶友夫妇返城。 春品甘露 彭浦 文/图 我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这种由汉 字、篆刻及印章石组成的传统印章艺术, 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收藏雅好。直到今天, 收藏传统印章仍然是某些人的一大嗜好, 其中更蕴含着很大的学问,质地名贵而又 雕刻精美的印章,是金石收藏者梦寐以求 的佳品。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 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青铜器应用 已初具规模,人们用泥做成印范,剔出印 文,浇铸铜液,待冷却后打掉印范,制成印 章。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 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 称上的不同。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 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 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 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 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 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不喜 “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 “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 到清代。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 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 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 代以后这些别称逐渐淘汰,唯有“印”、“章” 延续至今。 明清两代的印章艺术是中国篆刻史上 最辉煌的时期。明代的文彭,篆刻风格笔 势飞动、秀美飘逸,擅长于“方寸之地”咏物 抒情,开创了中国印学史上第一个流派 —吴门印派,对后世影响巨大。明清两 代涌现出很多篆刻名家,明代除文彭外还 有何震、朱简、归昌世、李流芳等;清代有黄 经、许客、陈曼生、赵之谦、吴昌硕等。时至 近代,邓尔雅、乔大壮、邓散木、钱瘦铁、齐 白石等均是篆刻名家。 印章一般有“名章”与“闲章”之分。新 中国刚成立时,齐白石老人怀着对毛主席 的敬仰之情,用雄浑苍劲的刀法,分别以阴 文和阳文刻出“毛泽东印”两方印章,托人 送至中南海,这便是名章。一般在书画作 品上,艺术家们盖过名章后,往往还会加盖 一两方闲章。如当年国画大师陈半丁作完 画,总爱加盖那颗“不值两文”的闲章。画 与印章彼此衬托,似红花配绿叶,相映成 趣,更增添了几分飘逸古拙的韵味,这就是 闲章的魅力! 收藏印章,有人以石为主,有人以印为 主。印章石料的品种很多,如青田石、寿山 石等都是为人熟知的品种,它们本身就具 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清代民间就流传有 “一两田黄三两金,昌化鸡血石无价”的说 法。像寿山三彩黄、寿山朱砂以及寿山荔 枝冻等,都是寿山石中值得收藏的品种。 还有昌化鸡血石、田黄等,也是传统印章中 的经典品种。而看重藏印的行家,主要从 篆刻的艺术角度出发,名家手笔当然是最 重要的。另外如果手工精细老到,就算是 无名氏制作,价值也不会低。很多藏印的 行家本身就是书画名家,他们在收藏中多 是为了研究古文篆刻,从中体会到别人感 受不到的乐趣。也因此,一枚被书画名家 使用过的印章,其收藏价值会更高一些。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西泠印社、北京 匡时等一些著名拍卖行早就在国内开创了 篆刻印章拍卖专场,然而作为一个新的市 场板块,篆刻印章一开始并不像其他藏品 一样受买家青睐。直到 2012 年,以中国嘉 德、北京保利等为代表的一批大拍卖行为寻 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又重新把篆刻印章纳入 主流板块体系,并陆续开设篆刻印章专场, 它才逐渐成为收藏热点。自 2013 年春拍以 来,篆刻印章的强势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部分专场成交率均在80%以上,而帝王的 印玺一直是印章专项拍卖中价格最高的。 如在 2013 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枚 清乾隆御制白玉交龙钮“自强不息”宝玺以 6670 万元的天价成交;在 2013 年北京保利 春季拍卖会上,一枚重239 克的田黄上品“清 吴昌硕刻/来修齐田黄章”,以1380 万元高价 成交;在 2014 年浙江西泠印社春拍上,一枚 清代的“田黄石松鼠葡萄纹方章”以920 万元 成交,另一枚同年代的“田黄石素方章”以 609.5 万元成交;在 2017 年中国嘉德秋季拍 卖会上,一枚清代的“赵之谦刻/青田石自用 印章”又以 1207.5 万元的高价成交。 收藏印章,以真品、精品、完整品为 上。自明清以来,印家层出不穷,印作数不 胜数,只要符合上述三项标准,无论是否名 家之作,都值得收藏。对于藏者来说,以精 为主,以广为辅,先广后精,只有逐步积累 经验,在掌握相当的文史鉴赏知识后,才会 由低到高,渐渐走向成熟。 漫话印章收藏 禅茶清音 花鸟雅好 三月三 上兑山 长安花木 垂丝海棠 精彩的皮影戏赢得阵阵喝彩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庙会上的静板书表演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寿山石印章 清乾隆御制白玉交龙钮“自强不息”宝玺 吴昌硕刻“来修齐田黄章”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Feb-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春品甘露 - xiancn.comepaper.xiancn.com/newxarb/page/2018-04/15/08/2018041508...投稿地址:西安市南二环太白立交东南角《西安日报》 体育专副刊部 肖雪收

投稿地址:西安市南二环太白立交东南角《西安日报》体育专副刊部 肖雪 收

邮 编 : 710068邮 箱 : [email protected]

本版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请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品 www.xiancn.com88 责编肖雪视觉编辑张淼组版杨艳校对艾芩

鉴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晨起品关中

摄影部:88216583 理论评论部:88216530 总编室:88216352时政新闻部:88216120 经济社会部:88216223 科教文卫部:88216529 体育专副刊部:88215983

每周头条

○刘剑锋

在洛南乃至商洛众多的庙会中,说到影响之深远、规模之宏大、声威之赫然、气氛之热烈、人们向往之急迫的,莫过于兑山庙会。

兑山地处洛南县城东南约10公里处,海拔1200米,又名九龙山。登临山顶,四面山峦如聚,坡塬山谷间屋舍点点。古籍中曾描写九龙山胜景“雄阜高横,邑之大观”,据载这里自古便有“三山八刹十二景”,但“三山八刹十二景”为何者,已不可知。

北魏时拒阳县治设于武谷川,即今古城镇。大业十一年即公元 615年,县治由武谷川移到今洛南县城所在地。兑山正当拒阳县治西,按照八卦方位定于兑方,因名兑山。因山分九脉,犹如九条游动的龙,而中峰兀立,故又叫九龙山。传说太上老君云游至此,见山势奇伟、云雾浩渺,以为圣地,便决定在此建庙布道。但此为凡山,如何供得起祖师爷,建庙时崖壁訇然陷塌,山势也随之倒退。这情形恰被东海龙王看到,遂命九子前去支撑,才稳住倒退之山,

因而取名“退山”。但洛南人发音“退”、

“兑”不分,后演变为“兑山”。山上古有广禅寺,也叫“广禅山”,又因周围之山势犹如九把锁,兑山也称九锁山。《洛南民国续志》载:“九锁山,又名九龙山,又称兑山。在县南十五里,有蟒岭北来至鹿池川,峰峦突起,曰九锁山。……山顶有泉,蓄为池,虽大旱不涸。……唐时道教极盛,上建有老子庙、广禅寺。先后有张真人、孙真人修道于此。”

宋人王易简客居长安时曾游历洛南,写下《九锁山十咏》,节选部分如下:

“风烟谷口亭,岩穴神仙宅。迳回閟天光,云湿滴乳液。”

“宝盖遥当空,篝火忽奇迹。不见菇芝人,残枰弃黑白。”

“华阳隐邃道,元盖浮尘寰。紞紞天鼓鸣,烂烂岩屋斑。”

诗中“谷口亭”亦称谷口街,即洛河边柴峪沟口的峪口街,是连接陕南六百里商於道和关中潼关道这两条“国道”之潼商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从谷口街南涉洛河,过茶房,经兑山的隘口,蜿蜒南去,直至丹凤县龙驹寨水旱码头。

于兑山之上,西望书堂山,东眺文显山,川塬交错,山重水复。远眺而群山涌

流,天远地阔,浩然苍茫。兑山之下,沟谷纵驰间,田畴陌陌,山岚袅袅,而村舍俨然里,细路萦回,溪流婉转。

风光旖旎之地有寺有庙,必有庙会。“三月三,上兑山;九月九,兑山走。”千

百年来,洛南春季秋季的这两个日子属于久负盛名的庙会,洛南人没有人会错过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登兑山的日子。

每年这个时候,通往兑山的道路从344国道脱岭处甚至自国道开始,车辆便已密密匝匝排成长阵,车拥人挤,如潮水般,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远眺高高的兑山,人若群龙,漫山潮行,鞭炮之声、人群之喧,哄哄然响彻云天。登上兑山,人皆扶老携幼,红男绿女,摩肩接踵。弥漫的尘烟之中,各色百货、小吃摊点杂然而陈,琳琅满目。庙宇塔炉之间,香火弥天,鞭炮声震云天,此起彼伏。戏台之上,吹拉弹唱,戏台之下,人群簇拥。而满山杂树间,红绸飘动于袅袅香火烟尘中……正因庙会规模宏大,喧嚣热闹,每年这个时候,山上山下都不得不部署大量警力,疏导交通、维护秩序。

在洛南,人们仿佛总怕错过每年这难得的热闹,常常在头一天天色未暗之时便

奔走相告,相约而行,因而,兑山的喧哗与鼎沸从先一天晚上就已经开始,从山下盘山路一直到兑山顶上,灯火游动,若火龙游弋。

在这样的日子,善男信女们可朝圣祭拜、求子求福或感恩还愿,而更多的人或一睹易于平时的热闹,或春日里一览桃花灼灼、寸草绵绵之美景,或秋日里感受地远天高、山菊灿灿中的清爽怡然之情调,或体验洛州一种特别的风情,或纯粹来此健身休闲、一洗疲倦的日子……一年中的这两个日子,成为洛南独有的一种风情,一种充溢着人们饱满而鲜活的情愫的民俗。

兑山一年之中的两次庙会起于何时已无可考,但自古以来便香火相继,人相往来,络绎不绝。时至今日,其规模其热闹景象已达空前,且愈演愈盛。但兑山上庙宇建筑粗糙简陋,环境脏乱无序,已难以适应愈来愈盛的庙会之势。于是,一个利用景区旅游资源,打造以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核心,结合避暑度假、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带动美丽乡村发展的“兑山朝圣区”项目正在规划中。

想必有一天,兑山将以另外一种风貌而穿越时空。

○赵刚 文/图

时间过得飞快!印象中,“中国年·最西安”系列年俗文化活动似未完全结束,春姑娘已降临长安,头戴鲜花冠,身穿绿叶裙,手舞杨柳扇,绽放着生命的气息,昂扬着青春的神采。在万紫千红的风景线中,中共西安市委党校院内几株花木映入我的眼帘:但见它高约二、三米,在翠绿欲滴的卵形树叶的映衬中,一朵朵繁花恰似一枚枚鲜嫩的粉色荷包,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呼吸一口,顿觉神清气爽。尤其令我怦然心动、过目难忘的是,这些清雅脱俗的粉衣仙子们,居然一反众花仰首挺胸、争芳斗艳之态,而是弯曲下垂,如此,人们便可轻而易举看清其容颜。不与百花争艳丽,只留清气满乾坤,好一副谦谦君子之风!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走近它——垂丝海棠。

垂丝海棠生性强健,性喜阳光,不耐阴寒,易栽培繁殖,是我国特有的蔷薇科苹果属植物。据明代《群芳谱》载:海棠有四品,

皆木本,分别是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垂丝海棠大多生长于海拔 50-1200米的丛林或山溪边,分布在江浙、滇皖、川陕等地。每年三、四月为盛花期,红花满枝,纷披婉垂,柔蔓迎风,垂英凫凫,如秀发遮面的淑女,脉脉深情,风姿怜人。宋人杨万里诗云:“垂丝别得一风光,谁道全输蜀海棠。风搅玉皇红世界,日烘青帝紫衣裳。懒无气力仍春醉,睡起精神欲晓妆。举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杏敢承当。”形容垂丝海棠鲜红的花瓣搅红了天界,闪烁着紫色的花萼若紫袍,柔软下垂的粉瓣如春醉的少妇,玉肌泛红,娇弱乏力,其姿色更胜桃杏。宋人曾丰亦赋诗赞之:

“春风场里一婵娟,情性脂韦气力绵。外不自持如醉者,中无他兼若羞然。避风皇后身倾靡,承露仙人手覆悬。正恐梅知固相聘,含香自嗅不容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诚然,仅从仪容风姿观之,垂丝海棠尚不足以艳压群芳,但其丰富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则远非大部分同类所能及。据《中华本草》载,垂丝海棠性味淡苦、性平,煎汤内服,用量 6-15克,则具“调经和血,治红崩”之功效(孕妇忌服);而在九、十月间,当大部分花木花谢叶凋之时,垂丝海棠却迎来

生命的又一次辉煌,一串串酷似樱桃、晶莹剔透、红黄机映、酸甜可口的果实高悬枝间,怡然吟唱着生命的赞歌。

观花木如察人物。那些谦逊恭谨、德才兼备者,无论职务高低,无论财富多寡,亦无论住宅是否宽敞、穿戴是否名贵,总会被人高看一眼、敬重几分;而那些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妄自尊大者,尽管巧语花言大吹大擂,但又能迷惑几人、得意几时呢?显然,融风采与品格于一体的垂丝海棠当属人见人爱的花中君子,为君子点赞,我心悦诚服。

春风场里一婵娟

○白来勤

在灞桥,每遇红白喜事,主家都以糊汤臊子面作为待客的早餐,俗称“早面午席”,即早晨吃臊子面,午餐为酒席大餐。经过多年的发展,灞桥臊子面已然成为陕西饮食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形成了“薄筋光、煎糊汪、五光十色醇鲜香,不仅吃面更喝汤”的显著特色。

“薄筋光”指面条的制作,由有力气的村妇或面点师将拌有碱水且醒好的面团用力擀匀,最后成为如纸张般薄厚、如韭菜叶一般宽窄的面条,俗称“韭叶面”。擀完面讲究手光案板光擀杖光面叶更光。有人称赞这面是:

“搋光醒好手感绵,擀薄切细像丝线。下到锅里牡丹绽,吃到口中香又荃。”

“糊”是说灞桥臊子面的“汤”即“臊子”与别处不同。关中西府及长安等地的臊子均为清汤,尤其西府的臊子以酸著称,一般吃面不喝汤或很少喝汤,如乾州、扶风的“涎水面”即如此。而灞桥地区的汤则为打了粉芡(淀粉)的糊汤臊子,不以吃面为主而以喝汤为主,汤多面少,面成了陪衬,如外地人说的“胡辣汤浇面”连吃带喝。

“煎”是指臊子汤在锅中翻腾浪滚,趁热吃下,使人大汗淋漓、通经活络。“汪”即臊子汤要用大肉汤、鸡汤熬制而成,肉肥汤汪、油多味长。“五光十色”是指臊子头和打臊子的配菜,色泽鲜亮、搭配成趣,臊子头一般用时蔬炒制,或萝卜白菜或冬瓜茄子,亦或花白土豆配以黄花木耳、海带香菇、口菇笋块、葱姜蒜末和肉丁豆腐。打臊子时将臊子头放入鸡汁肉汤之中,勾芡使之黏稠,再撒入肉丁、韭菜、菠菜、香菜和过油豆腐丁、白豆腐丁,色香味美俱全的臊子就基本告成。

“醇”即调料味美讲究,“鲜”即用菜新鲜色靓,至于“香”嘛,除了说整体口感外,则是在打成的臊子面里滴入芝麻香油提味。

另外,灞桥臊子面吃时一般不调盐,待客时也不在桌上放盐碟,只放酱醋辣子碗。这是因为打臊子时一般放的盐都较重,不须另外放盐,也寓意“有缘”,因为在灞桥方言中“盐”与“缘”同音,这是在新婚或定亲喜宴中尤其讲究的口彩,也是宾客们对主家的祝福。

说起灞桥臊子面,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唐贞观年间,蝗灾肆虐,赤地千里,京畿长安,六料不收。灞河东岸有位乐善好施的韩员外施粥舍饭赈济灾民,到了儿子结婚之时却捉襟见肘,拿不出粮食来了。为了将婚事办圆满、让来宾们吃饱吃好,婚宴掌勺的白行厨施展出“面不够、汤来凑”的绝活,爁炒出美味可口的香荃臊子头,烹调出勾芡肉汤臊子汁,虽然面条不多,却人人吃得碗净钵光,肚圆之后口留余香,连称大饱口福。适逢太宗皇帝微服出巡,尝过臊子面后龙颜大悦,当场夸赞韩员外的善行懿德,敕封韩员外官职,还赐御酒贺韩公子新婚之喜,更褒奖厨师的精湛厨艺,临了还将厨师带入宫中传授技艺。后来白行厨告老还乡,将宫廷秘制御膳的方法与民间礼席的技艺结合,研发出具有白鹿原、浐灞河地域特色的臊子面,并在民间四事八节的礼席中推出,从此该礼面名闻朝野。

灞桥糊汤臊子面

○文远

又到了春茶上市的季节,茶友在朋友圈里不断发新茶的照片,对我这种茶瘾颇大的人来说无疑是诱惑。周末无事,约上三位老友一起到秦岭转转,到茶友在山中租的农家小院“蹭茶”。爬了两个多小时的山,快到中午了,总算到了茶友的小院,两口子热情地招呼我们。他爱人正在忙活着午饭,随行的卡妹连忙打起下手,茶友则从屋里取出亲戚从四川寄来的新茶,招待我们。

茶极其纤细,还卷着。将热水注入杯中,像曼妙女郎般翩翩起舞,然后沉下去。汤色泛黄清亮,香气扑鼻。迫不及待品一口,倒没有别的绿茶那种涩苦,而是齿颊留香,片刻回甘生津。忙问是什么茶,答曰:“蒙顶甘露”,产于四川雅安境内的蒙山山顶。接着聊起它的采制工艺,茶友边为我们续水边介绍,甘露采用三炒三揉制法,鲜叶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炒到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匀称,茶香显露。为使茶叶初步卷紧成条,给“做形”工序创造条件,杀青后需经过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做形”工序是决定外形品质特征的重要环节,其操作法是将三揉叶投入锅中,用双手将锅中茶叶抓起,五指分开,两手心相对,将茶握住团揉四到五转,撒入锅中,如此反复数次,待茶叶含水量减至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时,略升锅温,双手加速团揉,直到满显白毫,再经过初烘、匀小堆和复烘达到足干,匀拼大堆后,入库收藏。

“关于甘露还有传说呢。”茶友笑言,这引起我们的兴趣,鼓动他讲讲,茶友啜了口茶娓娓道来。相传很久以前,青衣江有位鱼仙,因厌倦水底的枯燥生活,遂化成一个美丽的村姑来到蒙山,遇见一个名叫吴理真的青年,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几颗茶籽,赠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吴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相亲相爱,共同培育茶苗。只见鱼仙解下肩上的白纱披肩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但好景不长,鱼仙私自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鱼仙留下了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披肩,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岁,因思念鱼仙投古井而逝。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他所种的茶便被称为甘露茶。

说话间饭已做好,我们赶紧帮忙端菜,都是乡间菜肴。席间,推杯换盏,谈笑风生。饭后,大家围坐一起,茶友重新沏上甘露。“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卡妹吟诵起这首诗,第一次听此诗,好奇问之。卡妹笑曰:“这是宋朝文彦博的《烹蒙顶新茶作》,甘露的香郁让我突然想起这首诗。”不知不觉太阳慢慢西落,带着赏春品茗带来的好心情,告别茶友夫妇返城。

春品甘露

○彭浦 文/图

我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这种由汉字、篆刻及印章石组成的传统印章艺术,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收藏雅好。直到今天,收藏传统印章仍然是某些人的一大嗜好,其中更蕴含着很大的学问,质地名贵而又雕刻精美的印章,是金石收藏者梦寐以求的佳品。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青铜器应用已初具规模,人们用泥做成印范,剔出印文,浇铸铜液,待冷却后打掉印范,制成印章。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

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不喜

“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这些别称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

明清两代的印章艺术是中国篆刻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明代的文彭,篆刻风格笔势飞动、秀美飘逸,擅长于“方寸之地”咏物抒情,开创了中国印学史上第一个流派——吴门印派,对后世影响巨大。明清两代涌现出很多篆刻名家,明代除文彭外还有何震、朱简、归昌世、李流芳等;清代有黄

经、许客、陈曼生、赵之谦、吴昌硕等。时至近代,邓尔雅、乔大壮、邓散木、钱瘦铁、齐白石等均是篆刻名家。

印章一般有“名章”与“闲章”之分。新中国刚成立时,齐白石老人怀着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用雄浑苍劲的刀法,分别以阴文和阳文刻出“毛泽东印”两方印章,托人送至中南海,这便是名章。一般在书画作品上,艺术家们盖过名章后,往往还会加盖一两方闲章。如当年国画大师陈半丁作完画,总爱加盖那颗“不值两文”的闲章。画与印章彼此衬托,似红花配绿叶,相映成趣,更增添了几分飘逸古拙的韵味,这就是闲章的魅力!

收藏印章,有人以石为主,有人以印为主。印章石料的品种很多,如青田石、寿山石等都是为人熟知的品种,它们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清代民间就流传有

“一两田黄三两金,昌化鸡血石无价”的说法。像寿山三彩黄、寿山朱砂以及寿山荔枝冻等,都是寿山石中值得收藏的品种。还有昌化鸡血石、田黄等,也是传统印章中的经典品种。而看重藏印的行家,主要从篆刻的艺术角度出发,名家手笔当然是最重要的。另外如果手工精细老到,就算是无名氏制作,价值也不会低。很多藏印的行家本身就是书画名家,他们在收藏中多是为了研究古文篆刻,从中体会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乐趣。也因此,一枚被书画名家使用过的印章,其收藏价值会更高一些。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西泠印社、北京匡时等一些著名拍卖行早就在国内开创了篆刻印章拍卖专场,然而作为一个新的市场板块,篆刻印章一开始并不像其他藏品一样受买家青睐。直到 2012年,以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为代表的一批大拍卖行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又重新把篆刻印章纳入主流板块体系,并陆续开设篆刻印章专场,它才逐渐成为收藏热点。自2013年春拍以来,篆刻印章的强势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大部分专场成交率均在80%以上,而帝王的印玺一直是印章专项拍卖中价格最高的。如在 2013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枚清乾隆御制白玉交龙钮“自强不息”宝玺以6670万元的天价成交;在 2013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一枚重239克的田黄上品“清吴昌硕刻/来修齐田黄章”,以1380万元高价成交;在2014年浙江西泠印社春拍上,一枚清代的“田黄石松鼠葡萄纹方章”以920万元成交,另一枚同年代的“田黄石素方章”以609.5万元成交;在2017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枚清代的“赵之谦刻/青田石自用印章”又以1207.5万元的高价成交。

收藏印章,以真品、精品、完整品为上。自明清以来,印家层出不穷,印作数不胜数,只要符合上述三项标准,无论是否名家之作,都值得收藏。对于藏者来说,以精为主,以广为辅,先广后精,只有逐步积累经验,在掌握相当的文史鉴赏知识后,才会由低到高,渐渐走向成熟。

漫话印章收藏

禅茶清音

花鸟雅好

三月三 上兑山

长安花木

垂丝海棠

精彩的皮影戏赢得阵阵喝彩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庙会上的静板书表演 (首席记者李明 摄)

寿山石印章 清乾隆御制白玉交龙钮“自强不息”宝玺 吴昌硕刻“来修齐田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