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 谁说好东西越来越 -...

1
西 98 / / 07 2016年 9月 5日 星期一 □责编:胡明慧美编:田园校对:戚妍娜 □本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悦读请点击 中国徐州网 http: //www .cnxz.com .cn 藏界聚焦·鉴宝 潇洒出尘得逸趣 在经历了 2011年前后的无限风光后,这几年,收藏市场始 终不温不火。“好东西越来越少了。”在民间收藏品市场上,越来 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论调了。 不过,在坚持了8年的藏宝擂台上,记者却有不同的感受。 谁说好东西越来越少了,其实,好东西就在我们身边,以或沧桑、 或精致、或端庄、或斑驳的形式存在着。 本期鉴宝专家、行家 张继超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主任 尹 钊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青铜专家 张 晖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书画专家 王荣成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银币专家 娄海燕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古玉专家 李 笠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杂项专家 铜镜以圆形居多,方形铜 镜较为少见,而长方形造镜更 是少之又少。对于藏友带来的 一件长方形镂空铜镜,见多识 广的鉴宝专家张继超也表示: “以前还真没见过这样形制的 铜镜呢。” 这块铜镜通体翠绿如玉, 镜背主纹镂空雕四首夔龙纹, 地纹饰云雷纹,三层弧形钮座, 镜面呈现少见的“五彩锈”。其 包浆肥厚,纹饰玲珑剔透,整体 布局井然有序,一派王者之气。 专家上手端详后表示,这 是一面春秋时期的镂空铜镜, 头版头模,以失蜡法分铸,“失 蜡法能使铜镜平面装饰增加三 维立体的饱满视觉内容,代表 了春秋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精湛 的铸造与精良的装饰工艺”。 当然,这件铜镜最特别之处 还在于它长方形的器形。据专家 介绍,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 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 为主,钮制没有定型,同时又有 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它打破了铜 镜仅有的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 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 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 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而与圆形 或是方形铜镜相比,长方形铜镜 的铸造难度更大,铸造成功率更 低,基本是一模一品。因此,传世 品可谓少之又少。 “与其说它是一面镜子,不 如说它是古代王权拥有者的一 件‘奢侈品’。”专家表示,从这 面铜镜的长方形器形、夔龙纹饰 等可推断,这应该是一面王之宝 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春秋宝鉴 它看上去如大理石般光滑, 谁曾想竟来自于 30亿年前。 藏友尹先生带来的这块化 石,看上去就像是寻常的大理 石,其实却是一种稀罕的化石 品类。其外型如同宝塔样,呈圆 锥形,一头尖,一头宽,表面发 育有节、竖纹等,将它倒置有如 一座宝塔,石面有二三十节环 状圈纹突起,亦犹似竹笋,如果 剖面是横向,则似一幅太极图。 据藏友介绍,他从事化石 收藏已经快 30年的时间了。上 世纪90年代在南京上大学时, 黑龙谭公园一座亭子里展示的 震旦角石,让他一下子就迷上 了化石收藏。这次带来的化石 并不是他最得意的化石藏品。 他还有一件长达1米的震旦角 石,更为珍稀。那件藏品是他在 贵州淘到的,也是他的第一件 化石藏品,“当时坐火车把这 个‘大家伙’带回徐州,还着实 费了不少功夫。”尹先生说。 “震旦角石是一种贝壳类 化石,其实,从它的名字也能 看出来,它很有中国特色。古 时,印度称中国为‘震旦’,事 实上,这种震旦角石就是最早 在中国发现的,主要出自贵州 一带。国内收藏化石比较偏重 形,外形好看的比较受欢迎, 而震旦角石经过凿磨,高贵典 雅,光彩照人,具有观赏性,所 以,是比较热门的化石收藏品 类。”专家表示。 震旦角石 说到马踏飞燕,大多数人 想到的一定是出土于甘肃省 武威雷台东汉墓、为郭沫若亲 命此名的一件青铜马。其实, 马踏飞燕也出现在汉代玉器 上,且是一种典型器形。 藏友张先生带来的一对 玉摆件正是马踏飞燕造型的。 这对“马踏飞燕”以和田玉雕 成,奔马张口,露齿,啸状,圆 凸目,尾分叉,高扬,四蹄飞 奔,一蹄踏飞燕腹部,燕勾喙, 展翅展尾,与出土青铜器马踏 飞燕造型相似。其玉质温润, 而雕工则更为精湛。“你看,这 两个‘马踏飞燕’,一只重 412 克,一只重 411.6克,两件之间 的误差仅 0.4克,可以想见,工 匠在设计、雕琢时是何等的精 细。”专家表示。 专家表示,汉代玉雕继夏、 商、西周春秋和战国以后达到另 一个新高峰,它比之前朝玉器更 显大气精细,而马踏飞燕这种充 满了想象力的器形恰恰符合汉 代开明的性格,是当时的典型器。 “马踏飞燕” 带钩的材质很多,有金 的,有银的,有铜的,有玉的; 带钩上的工艺也很多,有包 金镶玉的,有镶绿松石的, 而藏友带来的这件错金错 银的带钩还真的不太多见。 这件带钩钩首为龙头 形,正面作一蟠龙与一凤鸟 互相缠斗,龙身蟠曲雄壮, 其爪刚劲有力,凤鸟昂首咆 哮,羽翼丰满飘逸,龙头与 凤首遥相呼应,意匠奇异而 生动。纹饰中的龙凤纹采用 错金工艺制作,而其它草叶 纹则采用错银工艺,使整器 显得格外华丽生动。 除了工艺特殊外,这 件龙带钩钩首采用双龙头 造型也是较为别致的,“一 般战国时期的带钩钩首大 多是单龙头造型,这件带 钩造型别致,加之工艺复 杂,是一件大开门的收藏 品。”专家表示。 战国龙带钩 本报联手市收藏家协会举 办的“藏宝擂台”(民间藏品鉴 定、交流)活动,旨在给大家提 供一个展示自己收藏水平和藏 品交流的机会,以彰显我市民 间收藏的实力、档次,活跃收藏 市场,推动徐州市收藏文化的 发展。本活动每个月举办一次, 时间定于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 期六上午 10时至 11时,地点 在户部山翰林街作然书屋。 9月的活动定于 24日举 办,欢迎藏友踊跃参加。藏品征 集工作继续进行,征集范围包 括书画、瓷器、玉器杂项、古家 具等。本报时政文体副刊部将 邀请收藏行家、鉴定专家为读 者作一定程度的答疑解惑。 报名及垂询电话:85696795 E-m ail:w [email protected] —— 编者 藏宝擂台等你来 ■时间:9月24日上午10时至11时 ■地点:户部山翰林街作然书屋 藏宝擂台 画风清逸幽旷的吴 镇,与黄公 望 、王 蒙 、倪 瓒一起被推为 “元代四 大家”,他们的作品状物 寄情,代表了元代山水 画的最高成就。虽然这 四位画家都过着隐居生 活,但博学孤傲的吴镇 才是其中真正的隐士, 而且吴镇特别喜欢以渔 父入画,《渔父图》即是 他的一幅代表作。 避世遁隐、渔樵耕 读,是古代文人理想的生 活方式。在当时复杂的政 治背景下,汉族文人仕进 无门,驾一扁舟逍遥于云 水之间的“渔隐”,成为 许多画家的素材。吴镇所 画的《渔父图》表现的正 是在蒙古族的统治下孤 芳自赏的思想,画中的隐 逸情结也成为了后世文 人的至美向往。 吴 镇 (1280年— 1354年),字仲圭,号梅 花道人,又自称梅花和 尚,定居在浙江嘉兴魏 塘镇,为人孤洁,隐居终 老,以善画山水、墨竹而 闻名于世。吴镇默默地 对抗着压抑的时代,曾 多次外出寻找理想的世 外桃源。他很像劝说屈 原的渔父,外面的世界 虽乱,心中的乾坤却清。 吴镇的画,多得董源 和巨然之法,清代著名 画家吴历评论说:“梅道 人法巨然,笔下清雄奇 富,变态无穷,出新意于 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 放之外。”这幅画面上, 未作雄伟高峻的山峦, 而是董源式的江南溪 山。但见群山耸峙,远岫 在山岚雾霭之中若隐若 现,秋日里枫叶染丹,近 处的小洲上有两棵欹斜 的老树,头戴斗笠的渔 父悠然自得地坐在船头 垂钓,舱中的酒葫芦平 添了他的几分醉意,似 在酝酿着收获后的满船 渔歌,大有 “小舟从此 逝,江海寄余生”的飘逸 豁达,让人想起庄子的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 为者无所求,蔬食而遨 游,泛若不系之舟”的超 脱,真可谓潇洒出尘、自 得逸趣。 清代大画家王原祁 认为,吴镇的作品“神逸 兼得”。此画中淡墨、泼 墨、破 墨 、积 墨 、焦 墨 五 墨齐备,全图简洁洒落, 笔法多变,所用披麻皴 是董源和巨然的笔法, 以秃笔中锋画树干,又 用各种不同的点来画树 叶,湿笔点苔。用笔沉雄 力健,体现了吴镇刚直 不阿的个性。 吴镇所画的众多渔 父图,大都以秀劲潇洒的 草书相配,诗、书、画相得 益彰,正如此画上所题: “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 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 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 诗为画图点睛,真切地表 达出了 “一叶随风万里 身”的隐逸情趣。 说文解器 ◎文、图/本报记者 胡明慧 弩从“弓”部,在许 多人的想象中,春秋时期 就已出现的弩估计与现 在的弓模样相似,要不就 似唐家三少笔下的暗器 之王诸葛神弩,是近距离 发动攻击的利器。 其实这些都是关于 弩的误读。 事实上,古代的弩 多数是由弩臂、弩弓、弓 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 而弩机是其中最重要的 部分。作为青铜器的弩 机与成吉思汗射雕的弓 在模样上几乎没有一点 儿相似的地方,它更像 是现在的手枪。而若以 威力论,手枪甚至也无 法形容弩机之生猛。换 句话说,在 2000多年 前,弩机就如今天的核 武器,是当时的冷兵器 之王。 春秋时期的 “核武 器” 长什么样?它是由 郭 、牙、悬刀 、望 山 等 组 成。郭即外框部分,前面 的牙是挂弦用的挂钩, “牙”后连有“望山”,相 当于瞄准的准星。西汉开 始,弩的“望山”上已有 刻度,作用相当于现代枪 械上的表尺。铜郭的下方 有“悬刀”,即扳机。使用 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 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 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 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 射出。 关于弩,有个成语 “强弩之末”,讲的是关 于射程的事儿。相比弓, 弩的射程可不是远上一 点两点。战国时,强弩已 成战车的心腹大患,远 程打击的强大杀伤力令 战车坚固的盾甲也黯然 失色。而秦始皇陵出土 秦弩之射程甚至达到了 900米。这样的弩单靠人 两臂的力量自然是拉不 开的,必须由力士以坐 姿用两条腿两只手合力 张弩或利用机械的力 量。公元前 260年发生 的秦赵长平之战,纸上 谈兵的赵国主将赵括就 是被秦军的强弓硬弩射 杀,赵国由此元气大伤, 彻底退出了争霸天下的 追逐。 至汉代,弩机的加工 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达 到相当高的水平。汉弩有 一石(计算强度的单位) 至十二石等规格,这些规 格的形成表明机械制造 标准在汉代已初步确立。 此外,有些弩机上还留下 了做工、锻工、磨工等的 名字。 唐朝的强盛与弩也 不无关系。弓弩作为主要 射远兵器装备了唐朝大 部分军队。至宋代,弩得到 大发展,偏重步兵的宋廷 将其视作对抗北方骑兵民 族的利器。弩手多用踏张 弩,采用三组轮射的迭射 法。而善于骑射的元朝则 过于自信,竟干净利落地 将弩留在了前朝,于是弩 从宋代的极盛一跌而至元 代的极衰。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 的徐州,军事文化由来 已久,收藏青铜弩的也 不在少数,且其中不乏 精品。尹先生便收藏一 只汉代弩机,这只弩机 长约 25厘米,有郭,铸 造精良,达到了“九炼” 的程度。且其上还有“钟 文六石”4字铭文,“钟 文” 代表的应该是铸造 工匠的姓名,“六石”则 代表射程。汉代弩机流 传至今已属难得,而带 有铭文的弩机更是少之 又少,是值得收藏 的稀罕 物儿。 纸上云烟 ◎陈慰 陈正晖 (绿健集团董事长) 张继超 (徐州收藏家协会会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 活动中心主任、徐州艺术馆顾问) 王冰石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 家协会副主席) (排名不分先后) 一把芭蕉扇 原来是茶盘 鉴·辨·赏 ◎谢丽成 在古代,芭蕉乃是 夏天不可多得的一道风 景。“此夜芭蕉雨,何人 枕上闻”,这是孤独时 的一声长叹;“流光容 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 了芭蕉”,这是人生易 老的一声感慨;“何处 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 芭蕉,不雨也飕飕”,这 是故人不在的满心伤 痛。因芭蕉而生出的芭 蕉扇更是点缀了古人许 多个清凉的夏天,以至 于在古典神话名著 《西 游记》中,围绕芭蕉扇, 竟然一而再,再而三衍 生出三个章节。 我收藏一把产于清 朝的“芭蕉扇”。其实不 是,它只是一个茶盘,做 成了芭蕉扇的形状而 已,它长 40.3厘米,宽 21.5厘米,厚 2.6厘米, 整体轮廓为红木所制, 而其中的镶嵌为湘妃 竹,然后就成了一把惟 妙惟肖的芭蕉扇。由于 年代久远,红木已经呈 现深黑状,宛如无限的 历史过往在其身上碾过 一般,而湘妃竹也呈现 黄褐色,上面宛若泪痕 的斑斑点点诉说着那些 还不算久远的故事,使 得这件蕉叶状茶盘看起 来既古朴又沧桑。 红木和湘妃竹形成 的绝妙搭配令人叹为观 止。红木由于花纹美观、 材质坚硬、使用年限较 长,因此成为明清时期 家具制作时最为常用、 也最为名贵的原材料。 不过,红木不是一个树 种,而是统称,小叶紫 檀、黄花梨、酸枝木和鸡 翅木等都可以称作红 木。由于明清时期对红 木的需求量太大,时至 今日,红木在我国已经 成为珍稀树种,一木难 求,现在的红木多从非 洲国家进口。而湘妃竹 乃是我国竹制家具的优 质用材。据《陈物志》记 载,“尧之二女,舜之二 妃,曰‘湘夫人’,舜崩, 二妃啼,以涕泪挥,竹尽 斑。”因此,这种产于吴 楚之地、竿上带有斑点 的竹子便叫“湘妃竹”、 “斑竹”或者“泪痕 竹”。已故领袖毛泽东同 志便曾有诗曰:“斑竹一 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 重衣。”对湘妃竹进行吟 咏。由于其性刚品柔,幽 静淡雅,又有着优美令 人感动的传说,因此受 到我国人民的喜爱。 红木之古朴厚重, 湘妃竹之刚柔并济,宛 如一男一女,一阴一阳, 男女搭配,阴阳协调,相 得益彰,点缀着这件造 型独特的茶盘,令人不 禁想起我国的长篇叙事 诗《孔雀东南飞》里面 的爱情誓言,“君当作磐 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 如丝,磐石无转移”。 遥想古人当年,如 果在夏天里,坐在芭蕉 树下,轻轻摇摇芭蕉扇, 忽然便有一阵阵清凉的 风微微吹来。而面容姣 好、身形婀娜、巧笑倩兮 的妻子正用这蕉叶茶盘 端着丝丝袅袅、香醇无 比的一杯清茶款款而 来,那该是多么动人的 一道风景!我想,这般的 情形,古人能懂。清代名 士溥山曾作联,“竹露松 风蕉叶雨,茶烟琴韵读 书声”,真乃当年情景之 再现。的确,竹有露珠, 松有风声,蕉叶滴雨,茶 烟袅袅,琴韵悠长,书声 琅琅,这样的时刻,想想 也是醉了,更何况古人 身临其境,又该是何等 美妙的感受!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 谁说好东西越来越 - cnxz.com.cnepaper.cnxz.com.cn/xzrb/page/1/2016-09/05/07/2016090507...2007/09/05  · 是在蒙古族的统治下孤 芳自赏的思想,画中的隐

谁说好东西越来越少?

︱︱︱第98期藏宝擂台活动扫描

文/本报记者

胡明慧

图/

本报记者

仲冬竹

07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责编:胡明慧 美编:田园 校对:戚妍娜

□本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悦读请点击 中国徐州网http://www.cnxz.com.cn

藏界聚焦·鉴宝

潇洒出尘得逸趣

在经历了2011年前后的无限风光后,这几年,收藏市场始

终不温不火。“好东西越来越少了。”在民间收藏品市场上,越来

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论调了。

不过,在坚持了8年的藏宝擂台上,记者却有不同的感受。

谁说好东西越来越少了,其实,好东西就在我们身边,以或沧桑、

或精致、或端庄、或斑驳的形式存在着。

本期鉴宝专家、行家

张继超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主任

尹 钊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青铜专家

张 晖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书画专家

王荣成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银币专家

娄海燕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古玉专家

李 笠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杂项专家

铜镜以圆形居多,方形铜

镜较为少见,而长方形造镜更

是少之又少。对于藏友带来的

一件长方形镂空铜镜,见多识

广的鉴宝专家张继超也表示:

“以前还真没见过这样形制的

铜镜呢。”

这块铜镜通体翠绿如玉,

镜背主纹镂空雕四首夔龙纹,

地纹饰云雷纹,三层弧形钮座,

镜面呈现少见的“五彩锈”。其

包浆肥厚,纹饰玲珑剔透,整体

布局井然有序,一派王者之气。

专家上手端详后表示,这

是一面春秋时期的镂空铜镜,

头版头模,以失蜡法分铸,“失

蜡法能使铜镜平面装饰增加三

维立体的饱满视觉内容,代表

了春秋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精湛

的铸造与精良的装饰工艺”。

当然,这件铜镜最特别之处

还在于它长方形的器形。据专家

介绍,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

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

为主,钮制没有定型,同时又有

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它打破了铜

镜仅有的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

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

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

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而与圆形

或是方形铜镜相比,长方形铜镜

的铸造难度更大,铸造成功率更

低,基本是一模一品。因此,传世

品可谓少之又少。

“与其说它是一面镜子,不

如说它是古代王权拥有者的一

件‘奢侈品’。”专家表示,从这

面铜镜的长方形器形、夔龙纹饰

等可推断,这应该是一面王之宝

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春秋宝鉴

它看上去如大理石般光滑,

谁曾想竟来自于30亿年前。

藏友尹先生带来的这块化

石,看上去就像是寻常的大理

石,其实却是一种稀罕的化石

品类。其外型如同宝塔样,呈圆

锥形,一头尖,一头宽,表面发

育有节、竖纹等,将它倒置有如

一座宝塔,石面有二三十节环

状圈纹突起,亦犹似竹笋,如果

剖面是横向,则似一幅太极图。

据藏友介绍,他从事化石

收藏已经快30年的时间了。上

世纪90年代在南京上大学时,

黑龙谭公园一座亭子里展示的

震旦角石,让他一下子就迷上

了化石收藏。这次带来的化石

并不是他最得意的化石藏品。

他还有一件长达1米的震旦角

石,更为珍稀。那件藏品是他在

贵州淘到的,也是他的第一件

化石藏品,“当时坐火车把这

个‘大家伙’带回徐州,还着实

费了不少功夫。”尹先生说。

“震旦角石是一种贝壳类

化石,其实,从它的名字也能

看出来,它很有中国特色。古

时,印度称中国为‘震旦’,事

实上,这种震旦角石就是最早

在中国发现的,主要出自贵州

一带。国内收藏化石比较偏重

形,外形好看的比较受欢迎,

而震旦角石经过凿磨,高贵典

雅,光彩照人,具有观赏性,所

以,是比较热门的化石收藏品

类。”专家表示。

震旦角石

说到马踏飞燕,大多数人

想到的一定是出土于甘肃省

武威雷台东汉墓、为郭沫若亲

命此名的一件青铜马。其实,

马踏飞燕也出现在汉代玉器

上,且是一种典型器形。

藏友张先生带来的一对

玉摆件正是马踏飞燕造型的。

这对“马踏飞燕”以和田玉雕

成,奔马张口,露齿,啸状,圆

凸目,尾分叉,高扬,四蹄飞

奔,一蹄踏飞燕腹部,燕勾喙,

展翅展尾,与出土青铜器马踏

飞燕造型相似。其玉质温润,

而雕工则更为精湛。“你看,这

两个‘马踏飞燕’,一只重412

克,一只重411.6克,两件之间

的误差仅0.4克,可以想见,工

匠在设计、雕琢时是何等的精

细。”专家表示。

专家表示,汉代玉雕继夏、

商、西周春秋和战国以后达到另

一个新高峰,它比之前朝玉器更

显大气精细,而马踏飞燕这种充

满了想象力的器形恰恰符合汉

代开明的性格,是当时的典型器。

“马踏飞燕”

带钩的材质很多,有金

的,有银的,有铜的,有玉的;

带钩上的工艺也很多,有包

金镶玉的,有镶绿松石的,

而藏友带来的这件错金错

银的带钩还真的不太多见。

这件带钩钩首为龙头

形,正面作一蟠龙与一凤鸟

互相缠斗,龙身蟠曲雄壮,

其爪刚劲有力,凤鸟昂首咆

哮,羽翼丰满飘逸,龙头与

凤首遥相呼应,意匠奇异而

生动。纹饰中的龙凤纹采用

错金工艺制作,而其它草叶

纹则采用错银工艺,使整器

显得格外华丽生动。

除了工艺特殊外,这

件龙带钩钩首采用双龙头

造型也是较为别致的,“一

般战国时期的带钩钩首大

多是单龙头造型,这件带

钩造型别致,加之工艺复

杂,是一件大开门的收藏

品。”专家表示。

战国龙带钩

本报联手市收藏家协会举

办的“藏宝擂台”(民间藏品鉴

定、交流)活动,旨在给大家提

供一个展示自己收藏水平和藏

品交流的机会,以彰显我市民

间收藏的实力、档次,活跃收藏

市场,推动徐州市收藏文化的

发展。本活动每个月举办一次,

时间定于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

期六上午10时至11时,地点

在户部山翰林街作然书屋。

9月的活动定于 24日举

办,欢迎藏友踊跃参加。藏品征

集工作继续进行,征集范围包

括书画、瓷器、玉器杂项、古家

具等。本报时政文体副刊部将

邀请收藏行家、鉴定专家为读

者作一定程度的答疑解惑。

报名及垂询电话:85696795

E-mail:[email protected]

———编者

藏宝擂台等你来 ■时间:9月24日上午10时至11时

■地点:户部山翰林街作然书屋

藏宝擂台

画风清逸幽旷的吴

镇,与黄公望、王蒙、倪

瓒一起被推为 “元代四

大家”,他们的作品状物

寄情,代表了元代山水

画的最高成就。虽然这

四位画家都过着隐居生

活,但博学孤傲的吴镇

才是其中真正的隐士,

而且吴镇特别喜欢以渔

父入画,《渔父图》即是

他的一幅代表作。

避世遁隐、渔樵耕

读,是古代文人理想的生

活方式。在当时复杂的政

治背景下,汉族文人仕进

无门,驾一扁舟逍遥于云

水之间的“渔隐”,成为

许多画家的素材。吴镇所

画的《渔父图》表现的正

是在蒙古族的统治下孤

芳自赏的思想,画中的隐

逸情结也成为了后世文

人的至美向往。

吴 镇 (1280年—

1354年),字仲圭,号梅

花道人,又自称梅花和

尚,定居在浙江嘉兴魏

塘镇,为人孤洁,隐居终

老,以善画山水、墨竹而

闻名于世。吴镇默默地

对抗着压抑的时代,曾

多次外出寻找理想的世

外桃源。他很像劝说屈

原的渔父,外面的世界

虽乱,心中的乾坤却清。

吴镇的画,多得董源

和巨然之法,清代著名

画家吴历评论说:“梅道

人法巨然,笔下清雄奇

富,变态无穷,出新意于

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

放之外。”这幅画面上,

未作雄伟高峻的山峦,

而是董源式的江南溪

山。但见群山耸峙,远岫

在山岚雾霭之中若隐若

现,秋日里枫叶染丹,近

处的小洲上有两棵欹斜

的老树,头戴斗笠的渔

父悠然自得地坐在船头

垂钓,舱中的酒葫芦平

添了他的几分醉意,似

在酝酿着收获后的满船

渔歌,大有 “小舟从此

逝,江海寄余生”的飘逸

豁达,让人想起庄子的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

为者无所求,蔬食而遨

游,泛若不系之舟”的超

脱,真可谓潇洒出尘、自

得逸趣。

清代大画家王原祁

认为,吴镇的作品“神逸

兼得”。此画中淡墨、泼

墨、破墨、积墨、焦墨五

墨齐备,全图简洁洒落,

笔法多变,所用披麻皴

是董源和巨然的笔法,

以秃笔中锋画树干,又

用各种不同的点来画树

叶,湿笔点苔。用笔沉雄

力健,体现了吴镇刚直

不阿的个性。

吴镇所画的众多渔

父图,大都以秀劲潇洒的

草书相配,诗、书、画相得

益彰,正如此画上所题:

“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

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

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

诗为画图点睛,真切地表

达出了 “一叶随风万里

身”的隐逸情趣。

说文解器

◎文、图 / 本报记者 胡明慧

弩从“弓”部,在许

多人的想象中,春秋时期

就已出现的弩估计与现

在的弓模样相似,要不就

似唐家三少笔下的暗器

之王诸葛神弩,是近距离

发动攻击的利器。

其实这些都是关于

弩的误读。

事实上,古代的弩

多数是由弩臂、弩弓、弓

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

而弩机是其中最重要的

部分。作为青铜器的弩

机与成吉思汗射雕的弓

在模样上几乎没有一点

儿相似的地方,它更像

是现在的手枪。而若以

威力论,手枪甚至也无

法形容弩机之生猛。换

句话说,在 2000多年

前,弩机就如今天的核

武器,是当时的冷兵器

之王。

春秋时期的 “核武

器” 长什么样?它是由

郭、牙、悬刀、望山等组

成。郭即外框部分,前面

的牙是挂弦用的挂钩,

“牙”后连有“望山”,相

当于瞄准的准星。西汉开

始,弩的“望山”上已有

刻度,作用相当于现代枪

械上的表尺。铜郭的下方

有“悬刀”,即扳机。使用

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

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

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

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

射出。

关于弩,有个成语

“强弩之末”,讲的是关

于射程的事儿。相比弓,

弩的射程可不是远上一

点两点。战国时,强弩已

成战车的心腹大患,远

程打击的强大杀伤力令

战车坚固的盾甲也黯然

失色。而秦始皇陵出土

秦弩之射程甚至达到了

900米。这样的弩单靠人

两臂的力量自然是拉不

开的,必须由力士以坐

姿用两条腿两只手合力

张弩或利用机械的力

量。公元前 260年发生

的秦赵长平之战,纸上

谈兵的赵国主将赵括就

是被秦军的强弓硬弩射

杀,赵国由此元气大伤,

彻底退出了争霸天下的

追逐。

至汉代,弩机的加工

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达

到相当高的水平。汉弩有

一石(计算强度的单位)

至十二石等规格,这些规

格的形成表明机械制造

标准在汉代已初步确立。

此外,有些弩机上还留下

了做工、锻工、磨工等的

名字。

唐朝的强盛与弩也

不无关系。弓弩作为主要

射远兵器装备了唐朝大

部分军队。至宋代,弩得到

大发展,偏重步兵的宋廷

将其视作对抗北方骑兵民

族的利器。弩手多用踏张

弩,采用三组轮射的迭射

法。而善于骑射的元朝则

过于自信,竟干净利落地

将弩留在了前朝,于是弩

从宋代的极盛一跌而至元

代的极衰。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

的徐州,军事文化由来

已久,收藏青铜弩的也

不在少数,且其中不乏

精品。尹先生便收藏一

只汉代弩机,这只弩机

长约 25厘米,有郭,铸

造精良,达到了“九炼”

的程度。且其上还有“钟

文六石”4字铭文,“钟

文” 代表的应该是铸造

工匠的姓名,“六石”则

代表射程。汉代弩机流

传至今已属难得,而带

有铭文的弩机更是少之

又少,是值得收藏

的 稀 罕

物儿。

纸上云烟

◎陈慰

陈正晖(绿健集团董事长)

张继超(徐州收藏家协会会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

活动中心主任、徐州艺术馆顾问)

王冰石(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

家协会副主席) (排名不分先后)

本版

艺术顾问

一把芭蕉扇 原来是茶盘

鉴·辨·赏

◎谢丽成

在古代,芭蕉乃是

夏天不可多得的一道风

景。“此夜芭蕉雨,何人

枕上闻”,这是孤独时

的一声长叹;“流光容

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

了芭蕉”,这是人生易

老的一声感慨;“何处

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

芭蕉,不雨也飕飕”,这

是故人不在的满心伤

痛。因芭蕉而生出的芭

蕉扇更是点缀了古人许

多个清凉的夏天,以至

于在古典神话名著 《西

游记》中,围绕芭蕉扇,

竟然一而再,再而三衍

生出三个章节。

我收藏一把产于清

朝的“芭蕉扇”。其实不

是,它只是一个茶盘,做

成了芭蕉扇的形状而

已,它长 40.3厘米,宽

21.5厘米,厚 2.6厘米,

整体轮廓为红木所制,

而其中的镶嵌为湘妃

竹,然后就成了一把惟

妙惟肖的芭蕉扇。由于

年代久远,红木已经呈

现深黑状,宛如无限的

历史过往在其身上碾过

一般,而湘妃竹也呈现

黄褐色,上面宛若泪痕

的斑斑点点诉说着那些

还不算久远的故事,使

得这件蕉叶状茶盘看起

来既古朴又沧桑。

红木和湘妃竹形成

的绝妙搭配令人叹为观

止。红木由于花纹美观、

材质坚硬、使用年限较

长,因此成为明清时期

家具制作时最为常用、

也最为名贵的原材料。

不过,红木不是一个树

种,而是统称,小叶紫

檀、黄花梨、酸枝木和鸡

翅木等都可以称作红

木。由于明清时期对红

木的需求量太大,时至

今日,红木在我国已经

成为珍稀树种,一木难

求,现在的红木多从非

洲国家进口。而湘妃竹

乃是我国竹制家具的优

质用材。据《陈物志》记

载,“尧之二女,舜之二

妃,曰‘湘夫人’,舜崩,

二妃啼,以涕泪挥,竹尽

斑。”因此,这种产于吴

楚之地、竿上带有斑点

的竹子便叫“湘妃竹”、

“斑竹” 或者 “泪痕

竹”。已故领袖毛泽东同

志便曾有诗曰:“斑竹一

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

重衣。”对湘妃竹进行吟

咏。由于其性刚品柔,幽

静淡雅,又有着优美令

人感动的传说,因此受

到我国人民的喜爱。

红木之古朴厚重,

湘妃竹之刚柔并济,宛

如一男一女,一阴一阳,

男女搭配,阴阳协调,相

得益彰,点缀着这件造

型独特的茶盘,令人不

禁想起我国的长篇叙事

诗《孔雀东南飞》里面

的爱情誓言,“君当作磐

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

如丝,磐石无转移”。

遥想古人当年,如

果在夏天里,坐在芭蕉

树下,轻轻摇摇芭蕉扇,

忽然便有一阵阵清凉的

风微微吹来。而面容姣

好、身形婀娜、巧笑倩兮

的妻子正用这蕉叶茶盘

端着丝丝袅袅、香醇无

比的一杯清茶款款而

来,那该是多么动人的

一道风景!我想,这般的

情形,古人能懂。清代名

士溥山曾作联,“竹露松

风蕉叶雨,茶烟琴韵读

书声”,真乃当年情景之

再现。的确,竹有露珠,

松有风声,蕉叶滴雨,茶

烟袅袅,琴韵悠长,书声

琅琅,这样的时刻,想想

也是醉了,更何况古人

身临其境,又该是何等

美妙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