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求职要避开这些“坑”...2019/11/20  · 责编:欧新平 电话:2352950...

Post on 28-Mar-2021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责编:欧新平 电话:2352950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教育 07czczrb@163.com

■ 教育观察

“我观察了一段时间,感觉有的平台的内推模式不太靠谱,就取消关注了。但说实话,一开始确实很动心,他们的课程和内推都很吸引我。”今年刚毕业的白帆说。

实际上,很多学生的确从求职项目中获益,获得了求职信息、提升了个人技能,求职平台也经常发布因为求职项目获得工作机会的同学的评价。“质量和效果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同学的态度和努力程度不同,上完课的效果也不一样。”一家求职平台的工作人员说。

付费求职服务平台受关注背后,求职者对求职信息、职业技能培训、求职指导的需求不容忽视。

“我感觉找工作时的信息不对称还是挺严重的,许多行业的招聘过程也很繁琐。有些求职平台会提供行业资料,教你怎么改简历、网申、模拟面试等,对我这种半路转行的人来说,感觉还是挺有用的。”白帆说。

回国求职的留学生丁丛也有同感。“身边很多同学都关注了一

些求职平台,主要是因为想进名企。国内企业往往不会到海外招聘,我们也不容易接触到企业。”丁丛说,与免费平台相比,不少付费求职平台号称有内部资源,“如果有企业内部的人介绍一下情况,不是事半功倍嘛!”

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孙俊华说,这些平台抓住了毕业生涉世未深、急于找到好工作的心理。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秦建国认为,有些大学生的依赖性较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而就业期望偏高,在毕业季希望借助求职培训机构来成就自己。

此外,秦建国说,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指导服务做得也不够。“缺乏专业技能和就业指导的大学生,容易被个别吹得‘天花乱坠’的求职培训机构蛊惑。”

“我不建议大学生在求职上花费过多的金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建议,大学生在

求职前要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提高自己求职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求职时还可以适当依靠自己的校友、老师等。

秦建国建议,政府、企业、学校、大学毕业生四方联动,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完善就业服务,积极监管、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介行为,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求职成本。

“高校有必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素养和对不良中介机构的鉴别能力。大学生也要积极学习,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学长们请教,提升求职信息搜集和鉴别的能力。”孙俊华说。

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致2019届高校毕业生的公开信中提醒毕业生,求职中要注意防范中介机构乱收费、用人单位扣证件、培训就业被贷款等陷阱。如遇到上述情况,应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

“我重新找好工作咯!”前几天,去年秋招时曾购买求职服务但求职未果的胡可对记者说,“今年我心态好了,技术也过关了。以前报那个班是因为太着急了,现在我知道,找工作的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

据《人民日报》

应各方联动降低大学生求职成本

眼下正值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季

平台求职要避开这些“坑”“11月还没有offer(录用通知),还有机会吗?”“补录都开始了,现在还

没有找到工作是不是没机会了?”“一大拨有转正机会的寒假实习已经上线!”……

对许多正在求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些微信公众号的标题并不陌生。点进去,则会发现有些其实是互联网求职服务平台的广告。

眼下正值求职季,一些毕业生来信反映互联网求职服务平台给求职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个别平台夸大宣传等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还在等秋招补招?不如看看这份春招预测表!”11月上旬,上海某高校的于林同学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Synet求职”的文章。“我想了解各公司的网申时间,就按要求转发了,感觉他们整理的信息还挺有用的。”

记者发现,领表格需将文章转发到朋友圈,“保留5分钟,不分组,不删除”,也可以给“小助手”转账12.5元直接领取。

文章除介绍“预测表”,还提到“专为海内外大学生量身定制的一对一求职咨询课程”。询问得知,有的VIP课程收费2万元,服务时长12个月,20个课时,“足够你拿到心仪的offer”。

这是许多平台常见的操作方式。“刺猬实习校招”“班可求职”等也要求,需转发并配推荐语,或付款19.9元,才能进入“寒假实习群”“秋招闹钟群”等。

“我当时就是看了同学转发的信息,关注了一个公众号,进了一个群,里面经常发求职培训广告。”上海某高校的研究生胡可说,去年9月,他求职心切,花6600元报了一个为期3个月的秋招计划,课程大纲包括通过视频了解行业、7小时的线上一对一辅导、笔试面试经验等软实力提升。

然而,胡可却说:“我感觉自己基本上没有得到有实际意义的帮助。”他说,“改简历,淘宝上花几十块钱就行;他们提供的招聘信息、笔试题、面

试经验,网上也找得到。”胡可还反映,实际课时数不足,但也没能退款。“不但没有帮助,还给我带来了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秋招被搅和了!”

据了解,不少求职培训项目收费上万元,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价格不菲。例如,“爱思益”的工作人员介绍,“V计划冲刺offer项目”价格为49800 元 ,“V 计 划 培 养 项 目 ”为29800元;“懂职帝”的工作人员说,

“名企冲刺计划”的优惠价为10980元;“面包求职”网站显示,“烘焙计划”标价19800元起……

此外,有的培训项目在宣传文案中有类似“保offer”的描述。例如,

“懂职帝”的求职辅导项目称“保证拿高薪offer,先拿offer再补款,以合同形式100%保障拿到offer”,“爱思益”的工作人员介绍,标价49800元的项目会将目标公司写到合同中,若进不了公司,可部分退款;“面包求职”网站显示,“职场启航计划”有“指定时间拿offer”的描述。

然而,一些学生参加相关项目后,并未找到满意的工作。北京市海淀区某高校的任星说,她曾花5万元左右参加一个网上平台的项目,但觉得课程性价比低、求职咨询没有实质性作用,还间接地影响了找工作,感到“被坑了”。

一位学生家长说,他的孩子曾购买网上平台的相关服务,后来因不满意效果,解除了协议。“虽然退了费,但给孩子造成了精神上的影响。”

培训课程标价数万声称保证找到工作

内推,即内部推荐,是许多企业招聘时常用的方式,员工可以通过一定流程推荐符合条件的熟人、朋友。被推荐人如果被录用,有的公司还会给予推荐人一定的奖励。

有不少求职服务平台打着“付费内推”的旗号,称可以有偿“内推”学生去公司实习。情况究竟如何?

“还为找不到实习而烦心?名企保offer实习直推,名额有限,慢一步就会被抢光!”求职平台“快求职”的求职助手经常在朋友圈发布类似信息,称有大量名企的现场或远程实习岗位,“直推保过,需要一定费用”。

一名求职顾问说,对学员资质进行初步筛选且满足基本条件后,会通过自有的资源将学生推荐到相关企业,越过网申、笔试等,直接进入面试。“简单面试走一下流程后,保过,但是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万一不通过是全额退款的。”

收费则是“一岗一价”。这名求职顾问介绍,例如,某国际大公司现场实习的费用是一个月18000元。此外还有远程实习,某公司市场部远程实习的费用是一个月 14000 元。10000元以下的岗位则只有两个。

类似项目还有不少。“面包求职”网站显示,“职场启航计划”收费11800元,实习形式为5周的线上实习,“公司举例”里包括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

应届毕业生董明在了解“懂职帝”的求职项目时,工作人员介绍,玛氏、宝洁、联合利华的市场类实习岗位都在20000元以上。然而,“为什么我们去干活,还要交钱?”董明很不解。

“爱思益”的一些求职项目中也包括提供实习机会,去年毕业的陈蕾曾通过项目做过一份线上的PTA(兼职助理)。“他们给了我一家知名公司的财务咨询经理的微信,我帮他做了点事情。不用去公司,也没有实习证明,其实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在那家公司实习。”陈蕾说。

值得注意的是,有企业曾回应并未委托一些平台进行“付费内推”。例如,“BCG波士顿咨询”微信公众号文章称:“没有委托任何第三方公司招聘,也绝不会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请同学们擦亮双眼,谨防上当。”

求职平台在宣传时,往往称与各大公司有合作。然而,实际上,有些求职平台涉嫌发布违法虚假广告。今年上半年,上海凯洛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因发布虚假广告被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产品“职业蛙”的宣传册上有“合作企业……会计事务所:……德勤……”等字样,然而,其与德勤华永会计事务所从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合作。

提供“付费内推”企业实习每月要交上万元 新华社发

最近,同事的孩子通过面试考入了一所优质民办初中,同事和孩子都喜悦满满,信心十足,但也感到“压力山大”。

正式开学前,学校教师推荐了一个视频,要求每位家长必须认真观看学习。视频内容是一个成功家长的现身说法,介绍服务孩子学习的一系列做法,非常具体生动。有一个细节是,为了孩子抓紧时间训练英语听力,这位家长每天早晨为孩子放好牙刷、挤好牙膏,准备好听力内容再叫醒孩子,确保孩子能够一边洗漱一边训练英语听力。视频中,这位家长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非常丰富,极具感染力。

同事原来以为自己对孩子已经尽心尽力了,看了视频后满是内疚自责,唠叨着一定要竭尽全力全盘复制成功家长的做法。孩子进入“名校”的喜悦,在同事那里被感染成了焦虑。

如果没有教育焦虑,此类交流、借鉴和示范可能有益无害,但是眼下教育焦虑无处不在,而且在蔓延,我们必须慎之又慎地对待这些“交流、借鉴和示范”,否则极易造成教育焦虑的“交叉感染”,使得教育焦虑愈发严重。教育焦虑与达成教育目标背道而驰,我们需要从防止“交叉感染”做起,努力抑制和缓解教育焦虑,逐步回归教育常态。

教师、家长既是教育焦虑的传递者也是“易感人群”,防止教育焦虑“交叉感染”需要从教师、家长做起。

作为传递者,我们需要避免传递那些具有教育焦虑“传染源”的东西。如果教师要求家长观看的视频内容是,家长如何重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起床、叠被、做饭、自主选择生活学习用品;如果教师布置作业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作业的“质”而不是攀比“量”上;如果家长更多交流的是怎样让孩子对某个事物感兴趣,并将兴趣上升为志趣……这样,也许就不会下意识地去充当教育焦虑的“传染源”了。

作为“易感人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教育者应该知道:成人重于成才,成人才能成才,人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人群中各个领域的人才是呈正态分布的,攀比不是教育的最佳手段,不同的学科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需要把不同的学生都培养进同一所大学。家长应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但不可能人人成龙个个成凤,这是事实。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成不了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在某个方面一辈子正向发展是每个家庭之大幸,也必定能够成才。

如此,教师和家长也许就不那么容易被教育焦虑“交叉感染”了,从而渐渐远离教育焦虑。事实上,心平气和、实事求是才能有常态教育,常态教育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孩子的成人成才。

据《中国教师报》

防止教育焦虑“交叉感染”

最近,2019年“双十一”完成了最后冲刺,而随后迎来的便是物流行业高强度的忙碌运作。

日前有媒体曝光,就读于广州市南沙区某技工学校幼师专业的一年级新生,被学校安排去物流仓库搬运分拣包裹,一连七天,不去就要被扣学分。有家长认为,这是学校在

利用学生当廉价劳动力,而学校则回应称这是合法依规的校企合作下的社会实践。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学校打着校企合作的旗号让学生从事各种短期劳动,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做法,不仅有损校企合作的名声,更是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害。

据中国教育新闻网

学生不是廉价劳动力日前,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

育工作会议有关进展情况通气会。针对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升学率,以升学率为教育政绩的现象,教育部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得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生和教师,更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透露,教育部正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评价指标》,升学率这一指标将从中删除。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唯分数、唯升学。盲目追求升学率,以升学率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来考核学校、教师,学校和教师就容易走向围着升学率办学的误区。围着升学率办学,就必然导致只顾分数、升学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育,重视部分学生而忽视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倾向就难以彻底扭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将落空。

将升学率从《义务教育学校评价指标》中删除,目的就在于从教育评价指挥棒入手,端正地方教育部门的教育政绩观,引导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删除升学率指标只是祛除唯分数、唯升学痼疾的第一步。制度文件上删除升学率容易,但是破“心魔”难。实际上,2009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不以升学率对学校排队,不以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不以升学率论英雄的相关要求一以贯之,但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情况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这种错误的办学倾向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由此还衍生出高中阶段“唯一本率”“唯清北”等变种。

用升学率、名校录取率评判学校和教师,不仅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政府部门官员的头脑中,也存在于家长及社会公众的头脑中。就算政府部门不用升学率来考核学校、教师,但是家长和社会不答应,学校办

学依然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的巨大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些地方推行不公布成绩、不公布排名等旨在淡化考试竞争的措施时,会遭到学生家长的投诉。

这就涉及除升学率之外,用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评价学生、教师、学校教育质量的问题。打破唯分数、唯升学,不是不要分数、不要升学,而是不能唯分数、唯升学。如何平衡好“要”和“唯”的关系,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质量观。通过科学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用

“发展”代替“升学”,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看待学校教育质量。

唯升学率的背后,更是成长观的扭曲。很多学校认为把孩子送进名校就是成功,而很多家长则认为考上好高中,才能考上好大学,才能找份好工作,有个好未来。如此,一环套一环。扭转根深蒂固的成才观,破除唯升学的错误教育质量观,更要破除唯文凭的社会用人观,拓宽成才的道路。据《光明日报》

删除升学率指标是破解“唯升学”第一步 据外媒报道,随着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儿童使用这些设备的时间也不可避免地增多。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一项新研究显示,看屏幕时间过长,可能让儿童在语言和自我调节方面的能力下降。

据报道,该研究研究对象为47名3至5岁的儿童。通过对其大脑磁共振成像的观察,以及认知测试,发现儿童使用屏幕时间过长,会对大脑处理速度和其它能力产生影响。但研究尚未就其如何影响大脑做出解释。

研究主要作者表示,“这项研究凸显了使用‘屏幕时间’过长对大脑的影响,尤其是在儿童早期大脑发育阶段,以便父母为其子女设置健康的作息。”

这份调查与最近其它几项研究结果类似。4月,加拿大一项研究发现,使用屏幕时间过长,会影响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

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未满 18 个月的儿童应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对于2到5岁的儿童,AAP建议将屏幕显示时间限制设为每天一小时。同时,家长应规定,如在晚餐时或卧室内,禁止使用电子产品。 据中国新闻网

盯屏幕时间过长可能影响儿童大脑发育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