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孟姝 當代英國最具才華的作家...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中華民國100827日/星期六 開卷 21 責任主編/李金蓮 編輯/周月英 十多年來,他走路漫遊,執著、懷舊、浪漫……。 劉克襄 遊逛達人到澎湖 【作家撒野˙文學迴鄉】系列講座之 7 上海,第一眼看到珍奈‧溫特森 Jeanette Winterson)時,她正和 她的伴侶、心理治療師蘇珊‧奧巴赫( Susie Orbach)在旅館大廳,一身帥氣 的運動服,準備去健身房。溫特森受邀 參與17日起一連舉行7天的上海書展。 她身形嬌小卻活力充沛,總是笑臉迎人 。中國讀者形容她「氣場強大」,上海 一位訪問過她的記者更在微博上表示: 「好想變成女生,當她的女朋友!」 柳橙是一切的開始 溫特森被譽為20世紀最有才華的英國 作家, 26年前,她寫下第一部小說《柳橙 不是唯一的水果》(遠流),便獲得1985 年的惠特布雷獎首作獎,隨後並親自改 編成BBC影集。英國《衛報》票選「死前 必讀百大英文小說」,本書也名列其中。 26年的時間對一個作家來說,彷彿一 場漫長的馬拉松賽。目前溫特森已累積 22部著作,被翻譯成36國語言,今年10 月,英美將同步出版她的自傳《當你可以 正常的時候,為什麼要快樂?》( 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訪問的時間很短,但溫特森展現了獨 特的言說能力。提及自身的轉變及傳記 書名的由來時,她說,十幾歲時,因為 不了解自己,很想從文學裡找到答案, 因此到住家附近的圖書館,把英國文學 依照AZ的排序全部都看了,發現人 生所有的問題都在那AZ裡面。因此 ,她想:「如果寫小說的話,就會找到自 己是誰。」 溫特森回憶,她的養母是非常虔誠的 教徒,當溫特森16歲愛上一名女孩時, 養母恨不得把她丟到油鍋裡,覺得溫特 森把靈魂賣給了魔鬼。養母要求她離開 那女孩,不然就得離開家。「當你的選 擇是這麼簡單的時候,就很清楚自己該 做什麼,而這種選擇將形塑所有你未來 的生活。」溫特森所謂的選擇,並非指 選擇愛上一名女孩,而是指選擇活出自 己。當她決定離家時,養母問她為什麼 這麼做?溫特森回答:「因為這麼做我 會快樂。」養母則說:「當你可以選擇 正常時,為什麼要快樂?」 養母在她離家時丟出來的一句話,成 了她傳記的書名,這句話其實不算是一 個問句,「但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我們 現在可以在此討論寫作與藝術。」 信任自己的想像 溫特森認為,每個人都試圖去闡述自 己,並且讓他人了解。而對寫作者來說 ,就是將自己非常個人的事情,變成眾 人的故事。即使作家的經驗與讀者不同 ,但人們閱讀故事時總會在裡面找到屬 於自己的部份。「就像19世紀的生活已 經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們仍舊會被珍‧ 奧斯汀打動。」她認為作家的工作就是 找到這個鏈結。所以她的小說超越了同 性戀小說的界線,不僅在酷兒圈被奉為 啟蒙經典,更因為直視人類生命成長所 共有的苦楚與困境,被廣大讀者喜愛。 《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描述被虔誠 教徒收養的孤女,養父母一心一意將她 教養成傳教士,但她卻在成長中逐漸了 解,人生的道路和愛戀的對象,上帝都 自有安排。覺醒的道路分外苦澀,但女 主角還是選擇了與養父母絕裂。在這部 融合了真實與虛構的小說中,溫特森自 認:「我在書裡創造出一個空間,請讀 者進入。也就是說,寫小說如同是在蓋 一座建築,而書就是個入口。當你打開 書本,就像打開門一樣,進入一個新的 空間裡。我邀請讀者進入我的世界,進 入我所創造的真實情境,這就是寫作要 完成的任務。」因此她說,小說家最需 具備的能力,就是「信任自己的想像」。 受訪時,溫特森開心地說自己喜歡上 海悶濕的空氣、亞洲人的親切、還有讓 她非常舒服的身高(因為她個頭嬌小, 在美國得抬頭望人),顯得十分親和。 或許因為童年傳教士的訓練,書展的演 講上,溫特森很快就讓聽眾情緒高漲, 讀者問她關於上帝與同性戀的問題,她 回答:「如果真有上帝,應該不在乎我愛 的是女人還是男人,重要的是我們彼此 相愛。」這話立刻博得全場掌聲。 人這種奢侈品 雖然擁有iPad等現代高科技產品,溫 特森的寫作習慣卻古典如珍‧奧斯汀時 代。寫作時,她用的是一台1960年代買 的雷明頓牌打字機,還得使用打字帶來 把字敲在紙上。「用這種打字機,不能 打錯任何一個字,這讓我的心智保持在 一種非常實體的狀態。」她說,包括鍵 盤的響聲、紙張的質感,都是一種可碰 講題/我的小鎮小村旅行 時間/827日(周六)下午2地點/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樓演講室 (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主辦/ 國立臺灣文學館 中國時報 協辦/澎湖縣圖書館 洽詢專線/06-9261-141158 愛是至高的價值 溫特森 當代英國最具才華的作家 人物 ⊙陳孟姝(文字工作者,上海書展現場專訪) (攝影/Stephane Ferrerowww.thecompany-studio.com,遠流提供) 觸的真實。 內與外的糾葛,是貫穿溫特森小說的 基調。外在關於各種空間、歷史的糾葛 ,以及內在的情感耙梳,並夾敘各種抒 情的童話、傳說,使得她的文體非常獨 特,既抒情又鏗鏘有力。她認為人活著 就是不斷處理內在以及外在兩個世界, 外部世界跟物質有關,是消費性的,而 內在的世界則要處理夢想、想像、人際 關係、情感等等,是人的本質所在。那 麼,在這個內與外的世界裡,她要追尋 和探索的又是什麼呢? 我想起BBC電視台「名人五分鐘」訪 問裡,主持人訪問溫特森時最後10秒鐘 問的問題:「你覺得這世界上最重要的 事情是什麼?」 溫特森只回答了一個字:「愛」。時 間正好結束。 趨勢教育基金會與國家圖書館將於201198日至127日期間,攜手舉辦「民國一百 ‧讀享『經』彩」系列活動。邀請專家學者介 紹和導讀經典,帶領讀者體會經典的奧義,發 現生活與生命中的解答。 第一場:閱讀經典對現代人的啟發 時間201198日(四)早上10:30~12:00 主講人:傅佩榮(台大哲學系教授) 報名請至activity.ncl.edu.tw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Mar-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陳孟姝 當代英國最具才華的作家 溫特森episte.math.ntu.edu.tw/pdf/openbook_20110827.pdf · 2019-04-29 · 的字句。根據希臘古典學學者Stephen Bertman的說法,年老在這段時期之所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華民國100年8月27日/星期六 開卷21

責任主編/李金蓮 編輯/周月英

十多年來,他走路漫遊,執著、懷舊、浪漫……。

劉克襄 遊逛達人到澎湖

【作家撒野̇ 文學迴鄉】系列講座之7

在上海,第一眼看到珍奈‧溫特森

(Jeanette Winterson)時,她正和

她的伴侶、心理治療師蘇珊‧奧巴赫(

Susie Orbach)在旅館大廳,一身帥氣

的運動服,準備去健身房。溫特森受邀

參與17日起一連舉行7天的上海書展。

她身形嬌小卻活力充沛,總是笑臉迎人

。中國讀者形容她「氣場強大」,上海

一位訪問過她的記者更在微博上表示:

「好想變成女生,當她的女朋友!」

柳橙是一切的開始

 溫特森被譽為20世紀最有才華的英國

作家,26年前,她寫下第一部小說《柳橙

不是唯一的水果》(遠流),便獲得1985年的惠特布雷獎首作獎,隨後並親自改

編成BBC影集。英國《衛報》票選「死前

必讀百大英文小說」,本書也名列其中。

 26年的時間對一個作家來說,彷彿一

場漫長的馬拉松賽。目前溫特森已累積

了22部著作,被翻譯成36國語言,今年10月,英美將同步出版她的自傳《當你可以

正常的時候,為什麼要快樂?》(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訪問的時間很短,但溫特森展現了獨

特的言說能力。提及自身的轉變及傳記

書名的由來時,她說,十幾歲時,因為

不了解自己,很想從文學裡找到答案,

因此到住家附近的圖書館,把英國文學

依照A到Z的排序全部都看了,發現人

生所有的問題都在那A到Z裡面。因此

,她想:「如果寫小說的話,就會找到自

己是誰。」

 溫特森回憶,她的養母是非常虔誠的

教徒,當溫特森16歲愛上一名女孩時,

養母恨不得把她丟到油鍋裡,覺得溫特

森把靈魂賣給了魔鬼。養母要求她離開

那女孩,不然就得離開家。「當你的選

擇是這麼簡單的時候,就很清楚自己該

做什麼,而這種選擇將形塑所有你未來

的生活。」溫特森所謂的選擇,並非指

選擇愛上一名女孩,而是指選擇活出自

己。當她決定離家時,養母問她為什麼

這麼做?溫特森回答:「因為這麼做我

會快樂。」養母則說:「當你可以選擇

正常時,為什麼要快樂?」

 養母在她離家時丟出來的一句話,成

了她傳記的書名,這句話其實不算是一

個問句,「但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我們

現在可以在此討論寫作與藝術。」

信任自己的想像

 溫特森認為,每個人都試圖去闡述自

己,並且讓他人了解。而對寫作者來說

,就是將自己非常個人的事情,變成眾

人的故事。即使作家的經驗與讀者不同

,但人們閱讀故事時總會在裡面找到屬

於自己的部份。「就像19世紀的生活已

經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們仍舊會被珍‧

奧斯汀打動。」她認為作家的工作就是

找到這個鏈結。所以她的小說超越了同

性戀小說的界線,不僅在酷兒圈被奉為

啟蒙經典,更因為直視人類生命成長所

共有的苦楚與困境,被廣大讀者喜愛。

 《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描述被虔誠

教徒收養的孤女,養父母一心一意將她

教養成傳教士,但她卻在成長中逐漸了

解,人生的道路和愛戀的對象,上帝都

自有安排。覺醒的道路分外苦澀,但女

主角還是選擇了與養父母絕裂。在這部

融合了真實與虛構的小說中,溫特森自

認:「我在書裡創造出一個空間,請讀

者進入。也就是說,寫小說如同是在蓋

一座建築,而書就是個入口。當你打開

書本,就像打開門一樣,進入一個新的

空間裡。我邀請讀者進入我的世界,進

入我所創造的真實情境,這就是寫作要

完成的任務。」因此她說,小說家最需

具備的能力,就是「信任自己的想像」。

 受訪時,溫特森開心地說自己喜歡上

海悶濕的空氣、亞洲人的親切、還有讓

她非常舒服的身高(因為她個頭嬌小,

在美國得抬頭望人),顯得十分親和。

或許因為童年傳教士的訓練,書展的演

講上,溫特森很快就讓聽眾情緒高漲,

讀者問她關於上帝與同性戀的問題,她

回答:「如果真有上帝,應該不在乎我愛

的是女人還是男人,重要的是我們彼此

相愛。」這話立刻博得全場掌聲。

人這種奢侈品

 雖然擁有iPad等現代高科技產品,溫

特森的寫作習慣卻古典如珍‧奧斯汀時

代。寫作時,她用的是一台1960年代買

的雷明頓牌打字機,還得使用打字帶來

把字敲在紙上。「用這種打字機,不能

打錯任何一個字,這讓我的心智保持在

一種非常實體的狀態。」她說,包括鍵

盤的響聲、紙張的質感,都是一種可碰

講題/我的小鎮小村旅行

時間/8月27日(周六)下午2時地點/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樓演講室

(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主辦/ 國立臺灣文學館

中國時報

協辦/澎湖縣圖書館

洽詢專線/06-9261-141轉158

愛是至高的價值溫特森

當代英國最具才華的作家書 人物 ⊙陳孟姝(文字工作者,上海書展現場專訪)

(攝影/Stephane Ferrero,www.thecompany-studio.com,遠流提供)

觸的真實。

 內與外的糾葛,是貫穿溫特森小說的

基調。外在關於各種空間、歷史的糾葛

,以及內在的情感耙梳,並夾敘各種抒

情的童話、傳說,使得她的文體非常獨

特,既抒情又鏗鏘有力。她認為人活著

就是不斷處理內在以及外在兩個世界,

外部世界跟物質有關,是消費性的,而

內在的世界則要處理夢想、想像、人際

關係、情感等等,是人的本質所在。那

麼,在這個內與外的世界裡,她要追尋

和探索的又是什麼呢?

 我想起BBC電視台「名人五分鐘」訪

問裡,主持人訪問溫特森時最後10秒鐘

問的問題:「你覺得這世界上最重要的

事情是什麼?」

 溫特森只回答了一個字:「愛」。時

間正好結束。

 趨勢教育基金會與國家圖書館將於2011年9月8日至12月7日期間,攜手舉辦「民國一百

‧讀享『經』彩」系列活動。邀請專家學者介

紹和導讀經典,帶領讀者體會經典的奧義,發

現生活與生命中的解答。

第一場:閱讀經典對現代人的啟發

時間:2011年9月8日(四)早上10:30~12:00主講人:傅佩榮(台大哲學系教授)

報名請至:activity.ncl.edu.tw

Page 2: ⊙陳孟姝 當代英國最具才華的作家 溫特森episte.math.ntu.edu.tw/pdf/openbook_20110827.pdf · 2019-04-29 · 的字句。根據希臘古典學學者Stephen Bertman的說法,年老在這段時期之所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華民國100年8月27日/星期六22開卷

責任主編/李金蓮 編輯/周月英

周寫貓耳朵

書寫老年成為一種新的寫作和出版

標的,《老年之書》和《熟年的

才情》先後在台灣翻譯出版,成為這波

出版的新浪。兩本書儘管風格迥異,作

者卻都抱持同樣的哲學──人越老,更

要以個人風格展現年齡的附加價值。

 好的人生哲學並不會區分是寫給年輕

人、中年人或是老年人。不論年輕還是

年老,面對限制與既定的條件時,性格

和心智能力主導了人生的風景,這種能

力也就是曾野綾子《熟年的才情》一書

說的才情或才覺,一種不假他人,必須

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尋找出路的

性格與能力。因此「老年後不依賴他人

,要靠自己的才情活得有趣!」

 曾野綾子以年過八十的生活經驗,舉

出具體的情境,解析老年逐漸依賴他人

的根源,多出於心態而非必然。這樣的

老人,以曾野綾子的說法,乃失去了精

神的優雅。一位沉穩的老人,不管遇到

什麼事都不會慌張,這種人「總有辦法

讓周圍十公尺以內的人感到安心」。就

她的觀察,沉穩而優雅的老人並不多見

。她深刻體認老人較常動怒,是因為無

法分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別人不相同之

處,也不夠謙虛地體認到自己的方式不

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還常常對他人構成

困擾。

 有趣的是,曾野綾子將不知不覺凡事

向他人求助的習性,以及分析推理能力

的缺乏,歸諸於現代人遠離閱讀。在此

要評介的第二本書《老年之書》所蒐羅

的老年智慧與幽默,就是在誘發閱讀的

口味。相對於《熟年的才情》帶有生活

指南的旨趣,《老年之書》則是為老年

提供各種繆思。

 《老年之書》的作者是兩位在醫學系

任教的教授,他們選編從古至今以「老

年」為主題的各國文學詩歌集錦,收錄

的標準在於作品激發人面對老年的局限

性和不確定性時,仍然保有持續角力的

活力。選定的主題則反映一項事實:影

響生活最重要的需求與能力,即使到了

老年仍不間斷地繼續成長,這當然包括

跟人生如影隨形的工作、愛、慾、情緒

、身體。

 跳脫醫療保健,老年以文學和哲學的

身影出現,並不常見。媒體上出現的老

年形象多為負面的,電影女明星上了年

紀幾乎無戲可演,可見一斑。這樣的厭

老文化,早在文明鼎盛的希臘已經出現

,歌頌青春的希臘雕塑就是最具體的例

子,老人的心情不但進不了文學詩歌,

年老的體態更不會以雕塑等藝術登堂入

室、呈現在公眾面前。

 這個現象到了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有了重大的改變,西元前4世紀開始的

藝術、文學、哲學逐漸擁抱年老這個主

題,此時的雕塑家更將老年體態用一種

寫實主義以英雄的姿態雕塑出來,也難

怪一位希臘愛情詩人在他年老時還可以

寫下:「慾望比時間更堅不可摧」這樣

的字句。根據希臘古典學學者Stephen Bertman的說法,年老在這段時期之所

以可以取得這樣的創作關注,是因為希

臘思想中的第一優先原則,乃是對生命

的熱情,當生命接近終點,對生命的熱

情就變得更加重要,即使違背中庸之道

也在所不惜。

 人生最重要的邂逅是與自己的邂逅,

年輕如此,中年如此,老年可能更是如

此。歌德在他的創作中見證了這樣的姿

態。這位以《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成為

慘綠少年代言人的作家,用了畢生的時

間寫就《浮士德》,寫作時間跨越了青

年、中年和晚年,據說死前不久的歌德

還繼續改動浮士德的內容。這可以說符

合曾野綾子說的:「年老了還是要冒險

」,「到死之前,一切都可以重新來過。」

 《熟年的才情》和《老年之書》兩本

書的作者,雖有不少宗教精神的加持,

我認為他們共同禮讚的,是老年時期如

何活出個人獨有風格的「超人」哲學。

依照尼采的用法,超人就是不依據任何

教義或習俗所定義的角色模式來行為,

作為一個真正的人,將自己放入一直在

改變的世界,運用本能與直覺找出最適

合自己的一條路。

 大部分的人面對有限的人生時間,都

會希望能善予把握,就像用色紙摺扇子

,總是想辦法多摺幾瓣,以便讓扇子看

起來更漂亮。不同的是,摺扇的人摺到

最後會更加把握剩餘的紙面,人生卻未

必可以在長日將盡前放手一搏。許多人

年老時生活越來越不如意,受限於生活

資源與疾病體力,加上自認來時無多而

意興闌珊。這兩本以老年為題的書,都

是在活化這樣的心靈,老年作家圓熟的

風韻和妙語如珠的創意,處處讓人驚喜

,本身就是老年的最佳風範。

■老年之書The Oxford Book of Aging:Reflections on the Journey of Life湯瑪斯‧科爾(Thomas R. Cole)、瑪麗‧溫克爾(Mary G. Winkler)編著,

梁永安譯,

立緒文化公司,

560元;散文

書 評 ⊙曾嬿芬(台大社會系教授)

精神優雅的

高齡人生

誰說作家只能寫書,劇作家只能窩

在劇場裡?現在流行全方位大跨

界,比如文壇新秀劉梓潔跨行當導演,

《父後七日》笑中帶淚感動全台;暢銷

作家藤井樹改編自己的小說《夏日之詩

》,親自執導演筒拍攝成同名短片;九

把刀的電影處女作《那些年,我們一起

追的女孩》票房更嚇嚇叫,還因為挺國

片或挺好片的口水爭議攪動電影圈一池

春水。導演魏德聖雖然還沒改行寫小說

,卻說過他最羨慕一枝筆就能搞定的作

家呢。

 還有,習慣嬉笑怒罵的冷伯紀蔚然,

本來既教書又寫劇本劇評,最近還改行

當起偵探小說家,新書《私家偵探》(

印刻)讓人讀得過癮,還不禁對號入座

……。喵,有些話大家心知肚明就好,

讓咱們跟著書中主角吳誠穿街走巷,把

他每天辦案的路走透透。

 最喜歡踮著貓腳四處鑽的貓耳朵,找

了個好天氣的日子,到小說裡的六張犁

一帶踏青,沿著基隆路、辛亥路、臥龍

街到富陽街,悠轉了幾圈。結果眼尖的

貓,一下子在街角發現某記者穿著拖鞋

出門吃早餐,一下子瞄到某劇場演員帶

著熬夜排完戲的黑眼圈回家,對街還有

個美麗女作家剛閃進一家小七。當貓窩

到咖啡館歇腳時,頭一抬,嗚哇發現旁

邊赫然就是一臉鬍子的紀杯杯呢!

 原來六張犁也是藝文人士臥虎藏龍之

地,他們夜晚流連在永康麗水溫州街一

帶的小酒館談書論藝,更深的夜或更早

的清晨,就(打回原形)回到這裡的家

居生活圈哪。

 喵啊,跟著偵探果然沒錯。下次貓知

道要到哪裡挖新聞了,比如誰摟著誰上

樓、誰總是晚起喝一杯黑咖啡當早午餐

,誰窩在家裡著迷殺殺殺紅眼的水滸傳

連續劇,還有誰喜歡蹲在巷口逗貓……

。這些都是《壹週刊》沒興趣,但貓躲

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的藝文八卦風景啊

,喵嗚(舔爪子)~

大跨界沒祕密的年代

■熟年的才情曾野綾子著,天下雜誌文化公司,

260元;散文

︵新華社資料照片︶

Page 3: ⊙陳孟姝 當代英國最具才華的作家 溫特森episte.math.ntu.edu.tw/pdf/openbook_20110827.pdf · 2019-04-29 · 的字句。根據希臘古典學學者Stephen Bertman的說法,年老在這段時期之所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華民國100年8月27日/星期六 開卷23

《紐約時報》研究員比爾頓(

Nick Bilton)曾說過一則小

故事:他朋友的表妹有一次跟他借電腦

要查新聞,大家以為接下來會看到BBC或者CNN的網頁,沒想到電腦一打開

,她上的網站是Facebook。這位表妹說

:「這就是我的新聞。」

 這個例子非常具有象徵性,標示了「

新聞」意義的改變。一方面,新聞不再

專指由專業人士寫出來的報導;另一方

面,「新聞」的定義也改變了:我們的

朋友現在在哪裡吃飯、在聽什麼音樂,

都算一則「新聞」。

 無論這個變化帶來哪些優缺點,新聞

篇幅變短似乎是全世界的現象。過去動

輒4000字到5000字的文章已經很難見到

,長篇深度報導幾乎就此絕跡。不過,

仍有一群人,對於長篇閱讀、深度報導

充滿熱情,希望藉由新的平台或營運模

式,找回現在看來相當「傳統」的閱讀

樂趣。

Byliner專攻深度報導

byliner.com

 今年 4月,《阿拉斯加之死》(

天下遠見)作者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發表了一篇名為〈三杯騙局

〉的長篇文章,內容揭露《三杯茶》(

馬可孛羅)作者摩頓森慈善縮水的內幕

。克拉庫爾曾捐款給《三杯茶》的相關

基金會,後來發現《三杯茶》許多內容

與事實不符,基金會的善款也有問題,

例如基金會自己曾經用零售價買過上萬

本《三杯茶》,等於是將「善款」洗成

「版稅」。這篇充滿話題性的文章,成

為美國新聞節目《60分鐘》的主題,經

過追縱調查和報導後,讓這場慈善造假

的爭議,發展成全球注目的國際新聞。

 同樣令人注意的是,克拉庫爾發表

這篇文章的場所,不是在《紐約時報

》或《紐約客》這類傳統刊載深度報

導的媒體,而是在一個名為Byliner的網

站。Byliner是一家出版公司兼社交網站

,由《Outside》雜誌前任編輯泰曼(

John Tayman)所創,專門出版「比書

薄、比雜誌長」,篇幅約在10,000字到

35,000字之間的非文學性、深度報導作

品。除了創業作《三杯騙局》之外,

Byliner還陸續出版了福島核災深度調查

、美國內戰的起源、紐約第一位女偵探

等非文學故事。

 Byliner的書籍主要以電子書型式出版

,部分作品也提供有聲書版本或隨選列

印功能。電子書主要透過Amazon銷售

(雖然也提供Apple store和Google的購

買方式,但目前台灣只接受Amazon),所有書籍定價都不超過3塊美金。無

論閱讀器是使用iPad、Amazon Kindle或新推出的Kindle Cloud,讀者購買之

後,檔案會自動出現在Kindle程式的頁

面上。除了出版,Byliner網站還會推薦

各種人文科學類文章以供閱讀,成為另

外一種好作家好文章的聚集討論點。覺

得短文太輕薄無法滿足,喜歡享受讀完

一篇文章至少要花半小時的讀者,會發

現這裡充滿樂趣。

Atavist報導永不過時

atavist.net

 另一家數位出版公司Atavist,同樣專

門出版非文學性深度報導作品,文字

篇幅也設定為「比書薄、比雜誌長」

。但相較之下,Atavist比較有「未來感

」,每本書同時都附有完整的有聲書,

聆聽時,頁面會隨著聲音檔移動,聲音

與文字能準確同步。有些作品還搭配了

責任主編/李金蓮 編輯/周月英

數位書 房 ⊙周易正(行人文化實驗室總編輯)

深度報導找到新平台

比書薄,比雜誌文章長

一些簡單的圖片,例如事件發

生的地圖跟年表;讀者可以看

到其他人對書的評論,也可以將

書的部份內容分享到社群網站。

Atavist公司強調,他們的報導

文學都經過事實查證(該公司

內部配有「事實核查員」)

,如果出版後有新的訊息資料

出現,文章也會跟著修改,讀者永遠

不會讀到過時的作品。

 Atavist目前的出版品主題包括:

數位科技在埃及革命中的角色、歐巴

馬如何在6個月內贏得選舉、《Wired》雜誌專欄作家追溯自己母親情人的故事

,還有知名自然作家追蹤螞蟻的故事等

。Atavist的銷售管道也是從Amazon到Google都有,但要擁有上述的多媒體功

能,則只能在iPad上購買,雖然要比其

他通路多花一美金,但多媒體的附加價

值還是相當值得。

 面對變化的世界,許多人都希望能把

過去優秀的媒體精神留下來。Byliner與Atavist兩家新的出版服務平台,都希望

找到新的發表與盈利模式,讓具有深度

報導能力的優質作家,找到新的發聲空

間。

 身處在閱讀輕薄化的時代,我們非常

樂見新舊出版社找到新的模式,挑戰既

有的「書籍」型式與觀念,提供不同的

閱讀體驗。不過,正如一位評論人所說

,或許我們缺乏的不是可供長篇閱讀的

優質文章,缺乏的其實是可以讓我們閱

讀這些文章的時間與空間。從這個角度

來看,雖然「比書薄、比雜誌長」的概

念已經算是一種與時代的妥協,但能否

讓讀者在閱讀社群網站龐大的資訊流之

餘,還有力氣閱讀「長篇」文章,這可

能才是真正的挑戰。

比「一本書」薄,但比「一篇雜

誌文章」長,這種出版體例就

是亞馬遜提出Kindle Singles計畫的

基礎。Singles是取自唱片業「單曲

」的意思:如今歌曲都能一首一首

賣,書為什麼不能拆成適當長度來

賣?於是亞馬遜設定「比書薄、比

雜誌長」的概念,也就是一本約50頁的英文書籍,售價在3塊美金左右

,並且廣邀作家直接參與。目前已

有著名的趨勢專家塞斯‧高汀帶著

「骨牌計畫」(Domino Project)加

入、著名觀念短片TED Talks也已經

選擇一些精彩的演講加入,再加上

本文介紹的Byliner,Kindle Singles可說已經有很不錯的成果。

(周易正)

儘管現代社會追求速度與效率,新聞報導日趨輕巧短小,有心人仍開拓了新的出版模式,讓具有深度報導能力的優質作家,找到發聲空間。

借用「單曲」概念的Kindle Singles

(美聯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