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103
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 INTRODUCTION TO HUMANISTIC PHYSICAL ACTIVITY 育育 育育育

Upload: lara-mays

Post on 30-Dec-2015

5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体育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INTRODUCTION TO HUMANISTIC PHYSICAL ACTIVITY 南京体院 王正伦. 引 言 PREFACE. 什么是体育?这是体育学的一个元问题,涉及到体育的终极价值。 元问题(或者说元价值)的不清晰,不仅是学科理论不成熟的标志,也是实践行为有失偏颇(异化)的根源 实践中,由于终极价值不清晰,而过程价值则飘忽不定,故容易出现人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又人人都无把握的复杂局面。即便是一些从事体育工作多年的人,也会对自己所做工作的实际价值感到困惑。. 社会文化现象的归因和归宿. “人”是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体育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INTRODUCTION TO HUMANISTIC

PHYSICAL ACTIVITY

南京体院 王正伦

引 言PREFACE

• 什么是体育?这是体育学的一个元问题,涉及到体育的终极价值。

• 元问题(或者说元价值)的不清晰,不仅是学科理论不成熟的标志,也是实践行为有失偏颇(异化)的根源

• 实践中,由于终极价值不清晰,而过程价值则飘忽不定,故容易出现人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又人人都无把握的复杂局面。即便是一些从事体育工作多年的人,也会对自己所做工作的实际价值感到困惑。

社会文化现象的归因和归宿• “ 人”是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

。• 体育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

的元问题(元价值)也就是体育与人(个体人)、体育与社会(群体人)以及体育和世代(一代代的人们)的依存关系!

• 找到这种依存关系,其他的问题都属于派生性的、附丽性、枝节性的问题。

中国“体育”的前世• “体育”,不是中国本土的概念,而是一个外来的、经知识

分子诠释、官方加工并推向社会的非学术概念。• “ 体育”引入中国的早期,很快就被“军国民主义”的思潮

所诠释,成为了救亡图存的工具。“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浙江绍兴的“大通师范学堂”等文献、事例可窥见一斑。

• 由于中国体育并非发乎民间,官方的倾向则是把体育视为政治手段,几乎所有官方文献对体育的解释都隐含着这样一个判断:体育的主体是执政者(体育首先是国家的事业,其次才是老百姓的需要)。例如:毛主席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谁是发展体育运动的主体?以主席的身份,似乎只有居高临下的“党和政府”。

• 而在体育的发源地—西方世界,则是另一番图景—“ Sports For All” 。

人是体育的主体• 其实,体育归根结底是“人的体育”!是公民的一种权利和福利!人民是体育的主体,政府只有保障公民权利的责任和行使公民让渡出来的部分公共管理权力。

• 体育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对体育的需求为本;体育只有定位于“以人为本”,才有更大发展的可能与空间,也才能对人和社会提供更大、更有实际价值的帮助。

“以人为本”的解读—人与神和物

•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 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 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 现代社会,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以人为本”的解读—“本”的内涵

•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

• 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 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

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 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 “学校以学生为本”,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时代呼唤“人本体育”和“民生体育”

• 人们习惯了从物本的角度去诠释体育,其后果往往容易陷入“见物不见人”的境地,即只关注“体育”而忽略“人”。

• 现今体育大多与“竞技”、“奥运”、“金牌”相关联,缺少的是体育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 什么是人文精神?根基有两条: 一是对人的生命的敬畏; 二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怀。• 把体育应当具备的人文精神理解为这两条,这个话题就不那么抽象了。体育与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暴走妈妈 — 用行动诠释体育的母亲 官方政治化的 sports VS 民间人性化的 Exercise

• 政治— 11届全运会: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 3,790,000篇,用时 0.001秒

• 人性—暴走妈妈: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 6,130,000篇,用时 0.001秒

• Exercise is much better than medicine !

An Uplifting Power

• Sport is more than fun and games. It can inspire individuals , teach the young what’s right and transform lives for the better.

——by Tony BlairTony Blair, Britain’s Prime Minister from 1997-2007, is special

envoy to the Middle East for the U.N., the E.U., the U.S. and Russia.

For more on Beyond Sport, go to www.beyondsport.org

Beyond Sport is a global organization that promotes, develops and supports the use of sport to create positive social change across the world.

重新认识体育• 体育是什么?从人本角度出发:体育就是人的

一类身体运动 * 的集合。• 是人们为满足或实现自身的生存需求、健康需

求、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即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而进行的一类有意识、规制化的主动性身体运动。

• 这类身体运动脱胎于人的生存本能(生活、劳动和战斗),其目的不外乎是:生存满足、生存竞争、生存改善、生存表现和生存延续。* 身体运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最显著、最鲜明的表现形式,也是体育的本质和核心。

体育(身体运动)是人的生存需要• 从人的自然属性看:人是动物的一种,故身体运动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

生存方式。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可以把人的身体运动相对划分为:(一)生存满足• 日常生活身体运动(实现生活自理,保持人的基本独立性和尊严);• 职业劳动身体运动(获取经济收入和生活资料,贡献家庭和社会);(二)生存竞争• 战争性身体运动(夺取生存的地位、空间和资源或反抗侵犯);(三)生存改善• 身体锻炼运动(提高身体适应力,改善生存质量);• 休闲娱乐运动(放松精神,健康消遣,充实生活,也有展现的意味);• 康复治疗运动(调控疾病,恢复自理,改善生存);(四)生存延续• 教育性身体运动(传承运动文化,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五)生存表现• 竞技竞赛性身体运动(对抗阻力,挑战极限,争名夺利);• 艺术表演性身体运动(表达情感,追求审美,展现活力)。

现代体育

身体运动( physical activity )对人的生存要义

人为何要运动?从生物学角度看:人是一种动物,故运动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生存方式。身体运动对人的生存要义可以相对划分为:

(一)生存满足 (self-sufficiency)日常生活身体运动(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 实现生活自理,保持独立性和尊严);职业身体运动( occup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获取收入和生活资料,维持生计);(二)生存竞争 (struggle for existence)战争性身体运动( martial physical activity— 夺取生存资源或对抗侵犯);(三)生存改善 (life-improving)身体锻炼运动( physical exercise— 提高身体对环境的适应力,预防疾病);休闲娱乐运动( physical recreation— 放松精神,消遣休闲,充实生活);康复治疗运动( physical therapy— 调控疾病,恢复自理,改善生存质量);(四)生存延续 (life-continuation)教育性身体运动( physical education— 传承运动文化,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五)生存表现 (self-expression)竞技竞赛身体运动( competition sport— 对抗阻力,挑战极限,争名夺利);艺术表演身体运动( physical performing arts— 表达情感,追求审美,展现活力)。

现代体育

体育(身体运动)是人的生存需要• 身体运动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生存方式。

身体运动

生存满足 生存改善 生存表现生存延续 生存竞争

日常生活身体运动

职业劳动身体运动 身体锻炼 休闲娱乐 康复治疗 竞技竞赛 艺术表演 搏击运动运动教育

What is physical activity?• Physical activity is any form of exercis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that uses energy. Some of your daily life activities—doing active chores around the house, yard work, walking the dog—are examples. To get the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clude activities that make you breathe harder and make your heart and blood vessels healthier. These aerobic activities include things like brisk walking, running, dancing, swimming, and playing basketball. Also include strengthening activities to make your muscles stronger, like push-ups and lifting weights. (Movement with Body—Mind)

• 身体运动是指一切需要消耗能量的身体练习或身体动作。其中包括了您每日生活中的身体运动——料理家务、收拾庭院、遛狗等。凡是有助于您深呼吸,有助于您的心脏和血管更加健康的身体运动都是有益的。这类有氧运动包括散步、跑步、舞蹈、游泳以及打篮球等。当然还包括那些增强肌肉力量的运动,如俯卧撑和举重等。 (另外还有一种“身体—意念”运动,如瑜伽、太极、气功等)

身体运动对人的基本价值和可能价值What is Physical Activity?

•Physical Activity is instinct (本能)•Physical Activity is culture (文化)•Physical Activity is belief (信仰)•Physical Activity is lifestyle (生活方式)•Physical Activity is human rights (人权)

•Physical Activity could be health (健康)•Physical Activity could be science (科学)•Physical Activity could be politics (政治)•Physical Activity could be fortune (财富)•Physical Activity could be product (产品)•Physical Activity could be medicine (医药)• Physical Activity could be education (教育)•Physical Activity could be profession (职业)•Physical Activity could be philosophy (哲学)

体育的社会责任• 身体运动是人的本能,是人的生命!氧气、食物

和水的供应是为了维持人的运动本能!运动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

• 体育是当今世界专门研究人的身体运动的“绝学”。体育指导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但却生生不息的职业!传播、指导和运作体育的人是公共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张载(张横渠 ,1020 -1077 )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借用张载的话:体育工作的社会责任就是—为运动立心,为百姓立命,为人类继绝学,为万世求康平!

作为文化的体育•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其核心在于两点:•人的“身体文化”和身体的“运动文化”。•身体文化 — Body Culture

•运动文化 — Movement Culture

Body culture studies•Body culture studies describe and compare bodily practice 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culture and society, i.e. in the tradition of anthropology, history and sociology. As body culture studies analyse culture and society from out people’s bodily practice as basis, they are sometimes understood as a sort of materialist phenomenolog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ody and of body culture (in German Körperkultur, in Danish kropskultur) was discovered since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y several historians and sociologists. During the 1980s, a particular school of Body Culture Studies spread, in connection with – and critically related to – sport studies. Body Culture Studies were especially established at Danish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es and cooperated with Nordic, European and East Asian research networks.

•Body culture studies include studies of dance, play (play (activity)) and game, outdoor activities, festivities and other forms of movement culture. The field of body culture studies is floating towards studies of medical cultures, of working habits, of gender and sexual cultures, of fashion and body decoration, of popular festivity and more generally towards popular culture studies.

•Body Culture Studies have shown useful by making the study of sport enter into broader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discussion – from the level of subjectivity to civil society, state and market.

体育(身体运动)纵贯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身体运动纵贯人的一生。• 幼儿—经运动感知世界;• 儿童—经运动学会生活;• 少年—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营造运动梦想;• 青年—经运动形成生活方式,成就运动梦想;• 中年—经运动保持体力、愉悦身心、治疗疾病;• 壮年—经运动治疗疾病、延缓衰老、保持健康;• 老年—经运动保持活力、延长自理、延长寿命。这是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从感性逐步走向理性

的自然进程,人在不同的阶段对运动的需求必然是不同的。人民需要如此,政府必须顺应。

“民生体育”的提出• 体育关乎民生!• “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 • 宣公十二年》,

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 民生”的近代重现是 1905 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中提出的“民生主义”。孙先生于 1924 年在《民生主义》一文中又对“民生”做了具体阐述:“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 自此,“民生”就成了一个带有中国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博爱的情怀,也没有“执政者”居高临下的压抑感。

“民生体育”体现“以人为本”

• 现代社会,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民生之本,由过去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方式、文化需求、公民权利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 “ 民生大于天”,中国的执政党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社会问题,是顺乎民意的决策。

• 体育,是老百姓生存、生活的基本需求。在人民群众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也日益高涨。“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牺牲人类健康,不能牺牲社会文明”亦成了人们的共识。

•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体育,就应当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使体育真正做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体育走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轨道。

民生体育的内涵• “民生体育”是重视以人为本的体育,是使

人拥有生命、谋求生存、享受生活、创造生机、融入生态并最终获得幸福的体育,是处处讲究公平,人人享受健康,共同占有体育资源的体育。

• “ 民生体育”的推行,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现代社会的不和谐 1现代社会颠覆了人生的意义,颠倒了人生的目的,不和谐

的因素不胜枚举。•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迫使人远离自然,使人与其他

人造产品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现代社会的人工作和生活在彼此隔绝的空间,加深了人

的疏远;• 现代社会统一的作息制度使人缺少沟通的时间;• 现代生活的便利使人不必求人;• 现代生活的流动性使人难以深交;• 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使人不能专注;•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缺乏耐心;• 现代社会的残酷竞争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猜忌和对立;• 现代社会的“自由”使人失去责任;

现代社会的不和谐 2• 现代社会过度发展的个性主义强化了人的自我中心;• 现代社会漫无节制的获利冲动使人变得唯利是图;• 现代社会宗教的退场和道德的缺失使人无所顾忌;• 现代社会市场和科技的神化使人轻视人本身;•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使人无所适从;• 现代社会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人造世界里,使其告别童年的时间越来越早;

• 现代社会溺幼轻老使成人失去权威;• 现代社会使人对物的依赖越来越多而对人的依赖越来越少;• 现代社会只服从理性和功利的原则;• 现代社会注重的是实利而不是名分。总之,现代社会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身心之

间失去了一种天然的依存关系。

现代社会的不和谐 3现代性与人和自然的矛盾成了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 人口过剩与提高效率;• 物质生活水平与幸福感;• 资源的有限性与生产、消费的无限制发展;• 扩大生产、消费与环保;• 伸张个性、扩大自由、废除死刑与预防犯罪;• 个人空间与电子眼、电子狗;• 多吃少动与服用减肥药;• 体力劳动减少与各种疾病增加;• 一次性产品、过度包装与节约资源;• 室内健身、器械运动与身心健康、节能环保;• 汽车小型化、改进燃烧性能与汽车普及、汽车文化;……

民生体育(身体运动)拯救人类

• 民生体育关注每一个公民的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离不开身体运动。• 身体运动对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救赎功效。

• 保持经常性的身体运动,也就保持了人的生物属性和生态属性,具备了对抗“生物退化”的能力。

• 用时髦的话说:当今社会,不仅经济要转变发展方式,人自身更要转变发展方式。

经常运动对个人身体健康的效益(经科学实验证实的 15 种)

• 降低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 50% );• 有助于心脏病发作后的恢复,降低二次发作的风险;• 降低中风的风险;• 降低罹患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的风险;• 预防和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降低部分癌症的恶化率和死亡率,如结肠癌和乳腺癌;有助于癌症病人

的应激、康复和生存;• 降低产生肥胖的风险,能有效地控制体重;• 减少身体脂肪;• 增加肌肉、肌肉力量和骨的密度;• 降低罹患慢性疾病和因病死亡的风险;• 改善生活质量,维持长期健康;• 改善体适能和身体耐力;• 增强身体的免疫系统;• 增加身体能量;• 改善睡眠。

经常运动对个人精神健康的效益(已被科学实验证实的 6 种)

• 增强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释放人的压力,降低焦虑和沮丧的发生率;• 改善人的情绪,保持愉悦健康感;• 改善人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 降低人的疲劳感和消沉感;• 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意识。

群体性经常运动的社会效益(至少已被实验证实的 5 种)

• 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增加社会和社区的交往,营建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

• 增强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构建安全社区;• 减少孤立感和孤独感。

经常性户外运动的环境效益(已被实验证实的 4 种)

• 减少温室效应的扩散;• 减少交通拥挤;• 减少空气污染;• 减少噪音污染。用时髦的话说:经常性的户外运动就是一种

“低碳”和“绿色”的生活方式!

影响美国人健康的十大不和谐因素LEADING HEALTH INDICATORS:

Priorities for Action• The Leading Health Indicators are a set of 10 high-priority public health iss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dicators are intended to help everyone understand more easily how healthy we are as a Nation and 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hanges we can make to improve our own health as well as the health of our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 The Leading Health Indicators are: (要优先采取行动进行干预的、影响美国人健康的十大指标,其中六项需要增加,四项需要减少)

1 、 Physical Activity (体力活动)↑ 2 、 Overweight and Obesity (超重和肥胖)↓3 、 Tobacco Use (吸烟)↓4 、 Substance Abuse (药物滥用)↓5 、 Responsible Sexual Behavior (负责的性行为)↑6 、 Mental Health (精神健康)↑7 、 Injury and Violence (伤害和暴力)↓8 、 Environmental Quality (环境质量) ↑9 、 Immunization (免疫功能) ↑10 、 Access to Health Care (医疗保障)↑• Each indicator will be tracked, measured and reported on regularly throughout the

decade.

促进和谐的四个方面SEEING THE WHOLE PICTURE

• Each Leading Health Indicator is an important health issue by itself. Together, the set of indicators helps us understand tha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matter to the health of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the Nation.

• Each of the indicators depends to some extent on :(健康风险指标的改变取决于以下 4 个方面)

1 、 The information people have about their health and how to make improvements (人们对健康以及如何改善健康的信息拥有量)

2 、 Choices people make (behavioral factors) (人们在行为方面的选择)3 、 Where and how people liv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人们居住的环境以及生活方式)4 、 The type, amount and quality of health care people receive (access to

health ca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althcare system) (人们能够得到的医疗保障水平—类型、数量、质量等)

• Realizing improvements for the set of indicators will require effective public- and private-sector programs that address multiple factors.

The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运动的益处

1 、 Control weight — 控制体重2 、 Reduc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减轻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 Reduce risk for type 2 diabete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 减轻罹患 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症的风险

4 、 Reduce risk of some cancers — 减轻罹患某些癌症的风险5 、 Strengthen bones and muscles — 强健骨骼和肌肉6 、 Improve mental health and mood — 改善心理健康和心态7 、 Improve ability to do daily activities and prevent falls, if you‘re

an older adult — 改善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自理能力,并能预防摔跤和老年痴呆症

8 、 Increase chances of living longer — 增加长寿的可能性

运动需求(一) :生存满足

• 日常生活身体运动(实现生活自理,获取人的基本独立性和尊严);主要的需求人口规模

• —65岁以上人口 1.1亿( 2008 年)• —60岁以上人口 1.69亿( 2009 年)• —老年失能人口 940万(其中约 50% 为老年痴呆, 2009

年)• —幼儿园在园人数 3782万人( 2007 年)• 职业劳动身体运动(获取经济收入和生活资料,贡献家庭和

社会);• 需求人口规模— 15-59岁劳动力人口约 9亿( 2005 年),扣除约 6500万高中、大学的学生,总人口数约 8.35亿。高、中、低强度体力劳动人口各占 1/3 ,亚健康人群比例高居不下。

运动需求(二):生存竞争

• 战争性身体运动(夺取生存的地位、空间和资源或对抗侵犯);

• 主要需求人口规模—以强健的身体和充沛的体力为职业基础的人口总量不容小视:230万正规军, 200万武警, 170万警察, 400万民间安保人员。总人数达 1000万!

运动需求(三):生存改善之一• 身体锻炼运动(提高身体适应力,改善生活质量);• 人口规模—国家体育总局公布我国约有 28% 的体育

人口,总量 3.64亿,减掉 2.2亿大中小学生和 1000万武装力量人员,成人体育人口仅为 1.34亿人,其中大部分是老人。

• 按 2/8律推算:有实力花钱去运动的人口约 2700万(集中在京津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

•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 6.73亿,占总人口的 51.53%;女性为6.33亿,占总人口的 48.47% 。

• 根据世界各国的统计数据看:女性主动健身的人口比例通常高于男性,而且女性(尤其是怀孕女性)主动健身还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运动需求(三):生存改善之二• 休闲娱乐运动(放松精神,休闲消遣,充实生活,提升生活

质量,展现生命活力);时尚化的运动—美容美体?• 市场规模—按 9亿劳动力人口的 20%计算,具有“非必须消费能力”的约 1.8亿人。再按这些人的 2 : 8律计,有休闲娱乐潜在消费能力的大约 3600万。

• 体制内:1 、全国财政供养的公务员约 1100万; (-2008)2 、财政供养事业单位人员约 3000万;( -2008 )3 、全国国有企业职工总数 3709.9万;( -2004 )• 体制外:4 、集体和其他单位职工人数 4389万;( -2004 )5 、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 5515万;( -2004 )6 、乡村就业人员 4 亿 8724万;( -2004 )• 其他(含失业人口、离退休人口):7 、非经济活动人口 2 亿 4594万;( -2004 )

运动需求(三):生存改善之三• 康复治疗运动(调控疾病,恢复自理,改善生存);—残疾人 8596 万;—患各种功能障碍的老年病患者和其他慢性病患者 1亿多。

运动需求(四):生存延续教育性身体运动(传承运动文化,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全国学生人口约 2.3亿( 2007 年)• 小学— 1.06亿• 初中— 5736万• 高中(含中职)— 4527万• 普通高校— 1885万• 研究生— 120万

运动需求(五):生存表现• 竞技竞赛性身体运动(抗阻力,战极限,争名利);—全国体制内专业运动员约 3万人;—从事业余训练的青少年选手按 1 : 6计算,则应该

在 18万人左右。Beyond Sport (超越竞技—社会流动)—seeks to celebrate and support any individual or

group, from the grassroots to the global, with the goal to drive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sport. (http://www.beyondsport.org)

• 艺术表演性身体运动(表情感,求审美,展活力)• —运动艺术人口?项目人口?• Body-Mind Exercise :气功、瑜伽……

生存表现:身体运动也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 某些体育的身体运动(如武术套路、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滑冰和体育舞蹈等),尽管有竞技性,但同时仍具有突出的艺术表演性和审美价值,因此和艺术中某些以身体运动为表演形式的类别(如舞蹈、杂技和影视动作等)有相融性和交叉性。

身体运动是人的生命本质 • 物质生产创造 GDP ,这是人们普遍的共识。相比

之下,体育似乎只是一种消遣,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摆设,是一架只会“烧钱”的机器。

• 其实不然,体育的核心要素是身体运动,而身体运动如同氧气、食物和水一样,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 况且,氧气、食物和水的满足竟然是为了身体运动!因为运动就是生命!

• 人人以身体运动方式参与的体育并不是“烧钱”;而少数人动,多数人看的体育才是“烧钱”!

• 运动的泛化:本能→情感→文化(政治)→时尚→财富

身体运动的人本价值人的生命离不开身体运动,这是由于身体运

动对人具有四种基本的价值:• 健康价值—运动促进身心健康;• 娱乐价值—运动带来生活乐趣;• 社交价值—运动增进相互了解;• 成就价值—运动体现活力和成就。—现代职业化的竞技运动是天赋运动人材的表演平台。“天赋运动人材”占世界总人口的多少?何以受到普遍的青睐?请思考!

文化创造、文化传承

体育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消费• 人类如果把身体运动看作是奢侈,放弃运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 我们看到的是:人越来越悖离自己的动物本性,越来越成为自己发现和制造的物质产品的奴隶,越来越离不开石油、煤等不可再生的能源,越来越离不开汽车、电梯、遥控器、电扇、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电视、手机以及药物和手术。

最具讽刺意义的画面• 乘电梯下楼→开车去健身会所→ 乘电梯上楼→ 跑步机上猛跑→ 乘电梯下楼→ 开车去饭店吃喝或享受→再开车和乘电梯回家→ 看电视、打麻将。

• 这就是现代“运动不足”社会的真实写照。• 上述是少数有一定觉悟的人的无奈写照,那么,大多数人呢?

• 经济学的根基是“经济人假说”,那末, “经济人的身体运动观”又是什么?

人类身体运动强度和量大幅度减少• 近代以来,由于生产自动化和科学技术

的飞速发展,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进入了身体运动越来越少的时代。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度地下降。

• 统计资料显示,近 100 年来,世界人类每年的平均工作天数在不断地下降,使得人们的余暇时间得以大幅度地增加。

运动不足导致生活方式疾病全球流行

• 以往过大的劳动强度及其他自然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导致人的健康受损和寿命较短。

• 现代社会中运动的减少给人的健康同样带来了新的问题。

• 科学研究表明:缺少经常性的运动将导致人的身体素质下降,而身体素质的下降又会使人患上因缺乏运动而诱发的疾病(运动缺乏症,也叫“运动不足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或其他一些现代生活方式病。

亚健康之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抽样调查显示:

1 、我国健康人群只占总人口的 15%。2 、处在非健康疾病状态的人口也是 15%。3 、剩下 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

• 亚健康——虽然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

运动不足的直接后果• America is the fattest nation on the face of the earth. In the

last 20 years, America has become the fattest nation in civilized history. What does this mean? To begin with, it means that 97 million Americans—55% of American adults—have been classifi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Health as carrying so much extra poundage that their weight constitute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ir health. It means that 58 million American adults have now been classified as “clinically obese.” As such, they are substantially more vulnerable to almost every conceivable health problem. And it means, says Dr. Gordon Jenson, Director of Clinical Nutrition at Vanderbuilt University’s School of Medicine, that obesity, which is now killing over 300,000 Americans every year, is a “crisis of epidemic proportions.”

美国的“超重”• 美国是地球上最肥胖的国家!过去 20 年,美国人变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最肥胖的民族。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报告: 9700万的美国成人(占总数的 55% )身体超重 [BMI of 25.0--29.9 ] ,且正是这些额外的体重对他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 5800万的美国成人被判定为“临床性肥胖” [BMI ≥30.0 ] ,也正是这些人最容易成为遭受各种疾病侵犯的人。根据戈登 ·杰森博士统计,肥胖每年导致 30万美国人死亡,已经达到了“危机性流行病”的比例标准!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When the world was a simpler place, the rich were fat, the poor were

thin, and right-thinking people worried about how to feed the hungry. Now, in much of the world, the rich are thin, the poor are fat, and right-thinking people are worrying about obesity.

• 当世界还处在没有完全开发的简单状态的时候,富人肥胖,穷人瘦弱,有识之士忙于解决饥饿的问题。而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富人苗条,穷人肥胖,有识之士们又开始为肥胖而担忧。

• Evolution is mostly to blame. It has designed mankind to cope with deprivation, not plenty. People are perfectly tuned to store energy in good years to see them through lean ones. But when bad times never come, they are stuck with that energy stored around their expanding bellies.

• 这全是进化惹的祸!进化已将人类设定好了,它使人类能对付匮乏,却不会应对富足。经过进化的完美调教,人们可以在丰年储存能量,并靠这些能量捱过荒年。但是如果坏年景总是不来,他们不断增长的肚皮上囤积的能量就甩不掉了。

美国由于运动不足导致的损失• High cost of inactivity • - That physical inactivity is the largest health risk factor in the

U.S. today, second only to smoking.• - Obesity related diseases cost the U.S. economy over $100

billion annually. (肥胖相关疾病的医疗费年支出超过 1000亿美元!)• - The percentage of overweight children has more than

doubled in the past 30 years.• - One out of four children do not attend any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or get 20 minutes of vigorous activity per day.• Illinois is the only state that currently requires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for all students in grades K-12.资料来源: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1997.

另类的全球化• 据统计,美国的医疗开支额为全球之最,每年都在 2.2万亿美元以上,相当于中国 2004全年的 GDP 。 2009 比 2008年预计增长 6.1%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6% 。

• 美国政府预计,未来 10 年,医疗开支平均每年将增长 6.2% 。届时,仅医疗开支一项就占美国经济总量的 1/5 。

• 庞大的医疗开支不仅让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也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并因此减少其对雇员的医保支出。这是导致数千万美国人没有任何医保的原因之一。

• 上述医疗支出中有 70% 从理论上看可通过预防大幅减少。• 其他国家和我们中国的状况又如何呢?• 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也不乐观。日本成年男性肥胖比率是 27.8% ,成年女性肥胖比率是 22.3%;韩国男性肥胖率34.5% ,女性 27.3%;欧盟肥胖人口已经达到 1400万。

• 目前我国仅成人“临床性肥胖”人口就达到了创记录的 6000万!超重人口总数则达到了 2 亿!

全球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支出(单位:美元)来源: WHO

国家或地区 人均医疗卫生支出 医疗卫生支出占 GDP比例

美国 4499 13.0%

高收入国家 2736 10.2%

欧盟 1924 9.1%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262 7.0%

中东和北非 171 4.6%

欧洲和中亚 108 5.5%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44 4.7 %

撒哈拉以南非洲 29 6.0%

南亚 21 4.7%

全球 482 9.3%

中国( 2001 年) 49 4.9%

中国的“运动缺乏症”之一• 高血压患病率大幅度升高• 我国 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 18.8% ,估计全国患病人数 1.6亿多。与 1991 年相比,患病率上升 31% ,患病人数增加约 7000 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 、 18.8% 、 21.0% 、 19.0% 、 20.2% 和12.6% 。

• 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 30.2% ,知晓治疗率为24.7% ,控制率为 6.1%;与上个世纪 1991 年统计的 26.6% 、 12.2% 和 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近 2亿• 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至今患者已近 2亿

人,但目前全国高血压病治疗率和控制率都较低。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余振球介绍说,我国 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 18.8% ,全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 ,治疗率为 24.7% ,控制率为 6.1% 。

• 余振球说,我国每 4 个高血压病人中只有一人到医院去就诊;而去就诊的高血压病人,每 100 人中只有 6 人可以有效治愈。这一现象反映出一个严峻问题:大多数认为高血压只是体检过程中检出的一个简单疾病,对其不予重视;医院的大夫也只是把高血压病人当作普通门诊看待,匆匆看过了事。

• 据新华社 2009-12-28

中国的“运动缺乏症”之二• 糖尿病患病增加• 我国 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罹患率为

2.6% ,空腹血糖受损率为 1.9% 。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 2000 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与1996 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 4.6%上升到6.4% 、中小城市由 3.4%上升到 3.9% 。

中国的“运动缺乏症”之三

•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成人超重率为 22.8% ,肥胖率为 7.1% ,估计人数分别为 2.0亿和 6000 多万。

• 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 和 12.3% ,儿童肥胖率已达 8.1% 。

• 与 1992 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 39% ,肥胖率上升 97% ,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更大幅度增长。

中国的“运动缺乏症”之四• 血脂异常值得关注•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 ,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 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 2.9% ,高甘油三酯血症 11.9%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7.4% 。另有 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

• 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营养和运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

• 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慢性病带给中国人的经济负担• 医疗负担的高速增长,已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卫生部疾控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5 年中国内地居民疾病负担是 2.4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经济支出的 12.9% ,比1993 年增加了 5.4倍,而国内生产总值 (GDP)只增长了 3.2倍。

• 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医药技术经济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刘克军的《疾病经济负担与早期诊断》则透露:“恶性肿瘤、脑血管及心脏病是我国三大慢性疾病。 2003 年全国有近 720万人因这三种病住院 ,承受着人均 5972.95 元的住院医疗费用,而这一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472.20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 2622.20 元。”(中新社北京 6 月 21日电,记者 曾利明)

• 中国的医疗消费预计未来五年将以每年 11% 的速度攀升,因而通过广泛使用诊断检测和运动等预防措施来节省医疗开支,防止因病返贫应是不选之选!

世界医疗总支出•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医疗总支出约为 2.5万亿美元,但其中仅有 1%用于诊断检测,然而医疗决策中约有 2/3 依赖于诊断结果。两位专家一致认为:面对中国的医疗消费的增长,广泛使用诊断检测来节省医疗开支是积极应对之策。

• 近期的一份 sigma 研究报告显示,每年全球医疗保健开支达 5万亿美元。

六个有待证实的假设(一)

• 首先,假设健康危险因素对于疾病死亡率和疾病发生率的作用是平等的,特别是对于住院量和医院死亡率的作用是相当的。

• 其次,假设无论是采取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和减少每种疾病的风险在时间上没有滞后性。

—— 参加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在短期内就可以减少冠心病发生的风险,但对其他疾病而言,自变量和因变量发生变化在时间上是否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尚不清楚。

六个有待证实的假设(二)• 第三,当人们变得更有活力时,健康成本会立即下降。但这或许是不

现实的,因为减少疾病的危险性可能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这正如同许多保健资源和相应成本在短期内就要确定。不同的开销比如说药品的花销能在短期内得以减少。例如,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以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 3-5mmHg ,假如事实是这样,采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来对付中度高血压的,需求就会减少。

• 第四,预计增加人们体力活动水平不需要额外的成本,有些随意性的体力活动,比如规律性散步,或许几乎不要什么开销,有些体育活动或体力活动是需要把成本加进去的,比如装备、服装、交通、会员卡或者门票等等。 Thompson 1994 年提出虽然有些体育活动会导致骨骼肌损伤或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从而增加保健成本,但这跟人们从增加体力活动水平中获得好处比起来,微不足道。

六个有待证实的假设(三)

• 第五条假设是目前活动多的人群和活动少的人群在人口统计上、心理上、社会经济上或其他危害险因素流行上没有区别。正如同本研究已经讨论过的一样,经常活动的人和那些少活动的人在性别、年龄和阶层上是有差异的,有活力的人倾向于更年青、男性和接受过高等教育。

• 第六条假设是保健的收支平衡状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新的更加昂贵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措施被不断加以应用。即使活动多的人口比例增加,但活动少的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许会导致从增加体力活动中节约下来的成本又被吸纳进入保健提供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之中去。因此,总结果是疾病治疗成本增加。

中国的运动不足《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2004 )指出:• 体力活动 :半数劳动者行走时间短我国居民职业性体力活动水平为轻、中和重度的比例差不多各占 1/3 ,半数以上的劳动者在工作中以坐和站立为主,行走时间很短。

• 居民锻炼比例仅为 14.1% 许多成年人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久坐少动的活动上,看电视

等是他们闲暇时的主要内容。我国居民参加锻炼的比例仅为 14.1%, 其中城市居民为 24.6%,农村居民为 10.0% 。经常锻炼的人群中,中青年人的比例最低,老年人最高,这与西方国家恰恰相反。应分析影响我国居民闲暇时间久坐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特别提醒• 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和膳食因素既独立影响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又存在交互作用。

• 体力活动水平越高,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越低。与体力活动不活跃者相比,体力活动高度活跃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减少 44.2% 。

• 脂肪供能比越高,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越高。与脂肪供能比小于 20% 者相比,脂肪供能比大于等于 30% 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 35.8% 。

身体运动需要有空间保障• 一位日本学者曾经感叹说:现代城市人其

实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水泥森林”之中。• 无论什么样的体育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空间

作为保障,身体运动不足的最大障碍是缺少身体运动的空间。在这一点上,农村反而比城市要好一些。

• 此外,各种“现代化”的诱惑,也是导致运动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WHO“健康城市”的十条标准 ① 为市民提供清洁和安全的环境;② 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③ 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

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需求;④ 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

⑤ 能使其居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⑥ 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⑦ 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⑧ 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贩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利;⑨ 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够使更多市民享受到健康服务;⑩ 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民生体育—现代文明的“原生态平衡剂”

• 人不仅是一种经济动物,更是一种文化动物。体育也是人的一种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

• 人在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之后,必然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运动娱乐和运动竞技(无论参与还是观赏)都是人们展现自身活力,改善自身文化生活的需要。

• 体育的文化实质是为现代工业文明(自动化、便捷化、标准化)注入一味“原生态”的平衡剂。

• 以减少人类身体活动为代价的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是“包裹着愚昧的文明”,而体育则是“野蛮外表下的文明”。

体育强民—民生体育是生命体育• 古人说:“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

民。”体育如何使百姓安居乐业,使百姓太平无事,使社会和谐文明,这就是体育作为生命原欲的体现。体育是人类力量的宣扬,是生命的原欲的象征,若没有了体育,甚至忽视体育的强民作用,那么这个民族不是衰老掉,就是丧失掉。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强健的国民,那么每一个国民必须视运动锻炼为生命,使民生体育成为生命的体育。要成为生命的体育,必须是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使体育与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比喻:一个人拥有的事业、财产、家庭等为无数个“ 0” ,而将生命比喻为“ 1” ,若这个“ 1” 不存在了,那么无数个后面的“ 0” 也就毫无意义。

生命体育与体育人权• 当今,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并称为 21 世纪全球性三大问题。健康问题既是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民族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生命在于运动”的命题,使岁月穿过时空,让人们越来越认识体育运动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运动可以“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为俱泰”。

• 生命的体育是公平的、基本的人权保障。《国际体育宪章》指出:“为了使人权有效地行使,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障自由发展身体、知识、道德方面的能力,保障所有人都能从事体育活动。”人人享有体育的权利,公平性是民生体育的基本特征。

体育健民—民生体育是生存体育 • 健康的身体是公民的基本需要。• 健民,就是要通过改善营养结构和增加体育锻练,提高人们的体质,防止生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 体育锻练的主要功效是弥补身体运动的不足。除去高强度体力劳动者之外,一般人每周锻炼 3 次以上,每次活动 30钟以上,每次活动中等强度以上才能有效。

• 体育锻炼的人群在社区,体育锻练的设施也在社区。推动全民健身开展,是民生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生体育是全民科学体育• 体育健民,就是要让“人人享有体育资源,人人参加体育锻练”。

• 体育健民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一是政府要积极倡导,要像重庆市一样把健康看成是城市精神的

需要,是城市发展的需求,是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二是社会各界要积极的响应,全民健身体育建设重在全民,社会各方面要形成共识;

三是市民积极参与,通过宣传,扩大“体育人口”,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兴趣度,使健康人人都能拥有。

• 体育健民主要解决人的体质健康问题。• 运动与健康关系密切,民间有一些略带夸张的谚语,如:“天天练跑步,不用去药铺”;美国医学家蒂索也说:“跑步就是医生,几乎可以替代任何药物”。有道理,但要谨慎;不要把通俗的道理当做科学原理,更不能以未经科学证实的方法去指导健民。

• 民生体育一定要依据科学方法,求“真”是最重要的要求,不能再让张悟本、李洪志之流到处招摇撞骗。确保科学性是民生体育的又一特征,民生体育使人健康一生。

体育乐民—民生体育是生活体育 • “乐”,高兴、喜悦,使人感到幸福和满意。人

民大众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追求的就是要生活得幸福、高兴。有人说:体育是最有价值的游戏。游戏具有活动性、公平性、快乐性。追求快乐摒弃痛苦是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在快乐中度过人生就意味成功与满足的一生。

• 早在 1986 年加拿大举行的“健身高峰会议”上,就提出了积极生活的概念,积极生活使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的生活方法,《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参与体育是一项人权,每个人都必须拥有依据其自身需求参与体育的可能性。”

民生体育融入生活• 当前“体育为人人——健康为人人”已正在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高层人士追求的理念,体育与生活的认识进一步升级。体育使老百姓活得更长,活得更健康,活出质量,活出精彩。这是几个“健康城市”城市实验得出的结论。

• 健康城市的十条标准中有一条说:“能使其居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 娱乐性是民生体育突现出来的艳明特点,民生体育使人快乐一生。

体育育民—民生体育是生机体育 • 我国著名大学者王国维在 1906 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阐述了精神与身体的关系。“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 体育与精神也是民生体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是人的身体运动的集合,能满足或实现健康的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以人为本的身体运动脱胎于人的生存本能,在满足生存之上它是一种维系人类健康,满足人的交往的一种精神享受。“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种释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 民生体育,是有生命力的、有活力的,生机勃勃的群众体育,民生体育有教育的作用,育人身体更是育人精神,精神性是民生体育特点,民生体育使人幸福一生。

体育惠民—民生体育是生态体育 • 作为个人的一生都有终点,人类的生存是不断繁衍,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故民生体育是生态体育。

• 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 最早提出生态学概念的是德国生物学家 E·海客尔( Ernst Haeckel )。随着我国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长期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深入到各个领域,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更加深入人心。

民生体育是世代体育• 生态体育是按照人体自然的生物发育规律来选择和改造传统的

身体活动方式,生态体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亲近自然、贴近自然,是人文、绿色、环保、天然体育的集合,是人们更加重视、阳光、空气、水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科学发展观下的体育锻炼。

• 市民的体育运动更加注重大众化、绿色化和生态化发展,在“花钱买健康”的时候,更加注重“天人合一”,更加注重从征服自然的理念到融入自然的理念。

• 在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和协调自然。

• 中国政府提出在本世纪头 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体育普惠人民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民生体育,办可持续发展的民生体育。民生体育使人类健康繁衍。

全民形成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应当成为国策

• 历史:民国新生活运动→新中国文明建设→全民健身

• 国家体育的总目标应当设定为:吸引最大量的国民参与体育运动。

• 体育强国就是体育之国:就是绝大多数国民了解、认同、热爱、崇尚、支持和参与体育运动,从而有效控制和降低医疗支出的国家。

• 国策的含义就是:让运动象氧气一样溶入每个国民的血液之中,使之成为一种健康和文明的“基因”,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推进体育服务均等化是当务之急• 体育涉及公民的健康权、发展权、文化娱乐权等基本权利。

• 所谓体育均等化是指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 体育均等化是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现代政府应尽的基本职责。

• 应当适时宣布:运动不足是国家必须积极防治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应在各级 CDC 中增设“运动不足流行病”防治部门。

Vigorous and Moderate Activities Do these for 10 minutes or more at a time.• Ballroom and line dancing (舞厅或行进舞蹈)• Biking on level ground or with few hills (平地或丘陵地带骑车)• Canoeing (划船)• General gardening (raking, trimming shrubs) —— 一般性的田园劳动• Sports where you catch and throw(baseball, softball, volleyball) —— 带有抛接和投掷动作

的竞技项目• Tennis (doubles) —— 网球(双打)• Using your manual wheelchair —— 使用人力操纵的轮椅(残疾人)• Using hand cyclers—also called ergometers —— 使用人力自行车• Walking briskly —— 快步行走• Water aerobics —— 水中有氧操• Aerobic dance —— 有氧舞蹈• Biking faster than 10 miles per hour —— 以每小时 10英里的速度骑行• Fast dancing —— 快速的舞蹈• Heavy gardening (digging, hoeing) —— 重体力田园劳动• Hiking uphill —— 骑车上坡• Jumping rope —— 跳绳• Martial arts (such as karate) —— 武术(如:跆拳道)• Race walking, jogging, or running —— (竞走、慢跑或快跑)• Sports with a lot of running(basketball, hockey, soccer) —— 需要频繁跑动的竞技项目• Swimming fast or swimming laps —— 快速游泳或间歇性游泳• Tennis (singles) —— 网球(单打)

医药业—人本体育的伙伴和对手

• 医生——等着不运动的人就医的人;• 医院——不运动的人喜爱去的地方;• 药物——鼓励人们少运动的制剂。• 体育——让人少去医院、少见医生、少吃药物、少花钱的产业。

• 运动——就是经济、廉价和安全的医药。• 健康城市——医药空间小,运动空间大的城市。

体育的产业属性• 人类生存改善产业• 身体运动空间产业;• 文化和文明补充产业;• 生活质量保障产业;• 新型环保产业;• 疾病预防产业;• 应当是一种民众需要、政府支持(企业减税和鼓励消费)、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健康促进产业。

构建体育的公共服务体系

•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必须之举!

政策保障• 美国的个人健康投资法案• Personal Health Investment Today ( PHIT )The PHIT initiative would change current tax law to make

expenditures for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such as health club memberships, payable out of various tax-favored investment accounts : flexible spending accounts ( FSAs), health savings accounts ( HSAs ) , medical savings accounts ( MSAs ) and/or medical reimbursement arrangements.

• The Importance of PHITThe devastating health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obesity crisis

and inactive lifestyles are resulting in annual, double-digit increases in the cost of health care for the government and U.S. businesses. The Personal Health Investment Today (PHIT) initiative would help to reverse this trend by providing an important tax incentive to promote exercise.

设施保障• 在健身设施服务方面,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公共体

育设施的管理,规范服务标准,扩大服务的内容。建立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和社会体育设施的体育服务网络,实行多层次、多时段、多种优惠的多元化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多便利。

• 鉴于我国运动场地和设施大都建在学校和单位,可以采取政府购买“开放服务”的方式推进这些场地和设施开放为群众健身点,并为这些健身点和其他基层体育设施配备准公务员性质的、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政府与他们签订工作合同,达标后给予工作津贴和活动补贴—体育彩票公益金支付)。

• 溢出效益:拉动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组织保障• 在健身组织服务方面,要增加体育组织尤

其是基层体育组织的数量,扩大有组织活动的体育人口。提高健身组织服务质量,加强群众性体育组织、体育团队的管理,帮助自发性体育群体增强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开展体育援助服务,培育和发展体育社团,建立体育骨干培训、培养体制,鼓励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活动。

健身指导• 在健身指导服务方面,要加强国民体质研究和体

质监测服务,建立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系统,形成国民体质监测的预警机制,实施体质监控和追踪研究,定期公布体质监测结果,引导国民关注体质和健身。

• 要加强体育健身咨询、体育健康促进教育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提高公民健身科学化程度。推行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实行分类指导,提升职业能力。

开展活动• 在体育活动服务方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

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效果。

• 大力提倡体育项目创新,积极引进适合不同人群的新型体育项目,对深受群众欢迎、有较好健身作用的新体育项目进行资助。

• 鼓励举办各种体育竞赛、展示、表演活动,吸引国民参与。

信息服务• 在信息咨询服务方面,是要强化体育宣传教育,为

国民提供体育情报及咨询服务。建立包括互联网、电话热线、人民信箱、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渠道信息沟通网,加强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

• 以信息服务为主,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方便市民获得体育服务。

• 实施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干预”为目标的“智慧体育”计划。例如:

( 1 )智能路径——使用 RFID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无线电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和跟踪步行或慢跑者的表现;

( 2 )智能健身公园——在公园里使用韩国庆熙大学朴重勋教授设计制造的系统引导健身者并提供运动处方;

( 3 )手机步行教练——使用手机为步行健身者提供干预服务。

如何激励更多的公民参与体育运动,形成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Motivating More of People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 The best acts on how to apply theory to practice.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行动)

• Integrating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Models(整合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模型)

1 、 Learning Theory—— 学习理论2 、 Decision-Making Theory——决策理论3 、 Behavioral Choice Theory—— 行为选择理论4 、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社会认知理论5 、 Ecological Model—— 生态学模型6 、 Relapse Prevention Model——预防复发模型

Motivating People to Be Physically Active-2nd Edition By Bess H. Marcus, LeighAnn Forsyth

• Part I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Tools for Measuring Motivational Readiness

• Chapter 1 Describing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Physical Activity Recommendations• Defini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 Theoretical Models• Motivational Readiness for Behavior Change• Conclusion

• Chapter 2 The Stages of Motivational Readiness for Change Model• Motivational Readiness and the Stages of Change• Match Treatment Strategies to Stages of Change• Processes of Behavior Change• Conclusion

Motivating People to Be Physically Active2nd Edition

• Chapter 3 Integrating Other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Models• Learning Theory• Decision-Making Theory• Behavioral Choice Theory•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cological Model• Relapse Prevention Model• Conclusion

• Chapter 4 Putting Theories to Work By Looking at Mediators of Change

• Consider Mediators of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Change • Factors That Enhance Physical Activity• Unlock the “Black Box”• Conclusion

Motivating People to Be Physically Active-2nd Edition

• Chapter 5 Using the Stages Model for Successful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Imagine Action: A Community-Based Program• Jump Start to Health: A Workplace-Based Study• Jump Start: A Community-Based Study• Project Active: A Community-Based Study• Project STRIDE: A Community-Based Study• Step Into Motion: A Community-Based Study• Conclusion

• Part II Applications

• Chapter 6 Assessing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nd Physical Fitness• Discovering Patterns of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Determining Intensity Level• Tracking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Assessing Fitness • Assess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Group Settings• Conclusion

Motivating People to Be Physically Active-2nd Edition

• Chapter 7 Using the Stages Model in Individual Counseling• Physical Readiness• Physical Activity History• Psychological Readiness• Confidence• Set Short- and Long-Term Goals• Measure Success• Conclusion

• Chapter 8 Using the Stages Model in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s• Leading a Stage-Based Group• Learning From a Sample Stage-Based Curriculum• Assessing Your Effectiveness as a Leader• Conclusion

Motivating People to Be Physically Active-2nd Edition

• Chapter 9 Using the Stages Model in Work Site Programs• Building Support for Your Program• Assessing Motivational Readiness• Choosing Your Target Audience• Reaching Your Target Audience• Developing Stage-Matched Materials• Focusing on Moderate-Intensity Activity• Planning Events• Adding Incentives for Participation• Conclusion

• Chapter 10 Using the Stages Model in Community Programs• Assessing the Community’s Readiness for Change• Reaching Individuals Within a Community• Developing Stage-Matched Messages• Using a Media-Based Approach to Reach Your Target Audience• Working With Community Leaders to Reach Your Target Audience• Conclusion

• Appendix A: Questionnaires• Appendix B: Additional Resources• References• Index

Recommendation

• “In my opinion Motivating People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Second Edition is the best book of 2009 on how to apply theory to practice. It is the only one I have liked well enough to write a recommendation.

• The book starts with four chapters that provide a thorough review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behavior change theory,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motivational readiness to change. This review was one of the best I have read in terms of being well grounded scientifically but also very practical. The next chapter describes how to apply these concepts to assess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The final four chapters describe how to develop programs for individual counseling, group counseling, work settings and community settings. The book includes forms that can be used to track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unsel clients, and the appendix is full of questionnaires tha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many of the concepts described in the book.

• The book is well organized, clearly written, thoroughly documented and easy to read. I recommend it highly to anyone who is involved in designing or managing fitness programs, coaching or personal fitness training, or is teaching or studying these issues.”

• Michael P. O'Donnell, MBA, MPH, PhD • Editor in Chief,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About the Author 1• Bess H. Marcus, PhD,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s of community health and

psychiatry and human behavior at the Alpert Medical School of Brown University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s for Behavioral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at the Miriam Hospital. Dr. Marcus is a clinical health psychologist who has spent the past 20 years conducting research on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and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50 papers and book chapters as well as three books on this topic.

• Dr. Marcus has developed a series of assessment instruments to measure psychosocial mediators of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and has also developed low-cost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in community, workplace, and primary care settings. Dr. Marcus has participated in panels for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these panels have created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the quantity and intensity of physical activity necessary for health benefits. Marcus was also a contributing author to the Surgeon General's Report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She served as an advisor o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Project Active and is a coauthor of Active Living Every Day (Human Kinetics). Marcus is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ly for her outstanding research in helping people to become more physically active and has spoken on this topic worldwide.

• Marcus makes time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on most days of the week. She enjoys walking, swimming, and cycling with her husband, Dan, her three children, and friends.

About the Author 2• LeighAnn Forsyth, PhD, is a clinical health psychologist. She has a

private practice specializing in weight management, body image, and women's health. She also is an adjunct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 where she conducts research on physical activity adoption and lectures on behavior modification.

• During a clinical internship and two-year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the Brown University Center for Behavioral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at the Miriam Hospital, Forsyth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research programs applying the stages of motivational readiness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doption.

• She has published several professional articles and book chapters on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and the stages of motivational readiness and serves as a consultant on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grants. Forsyth is a member of the Society of Behavioral Medicine and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Behavior Society.

• With three young children, Forsyth receives a daily dose of physically active parenting. She also enjoys jogging, hiking, playing tennis, and biking. She and her husband, Paul, and their children reside in Shaker Heights, Ohio.

本文资料来源http://www.stats.gov.cn/

http://www.sport.gov.cn/

http://www.moh.gov.cn/

http://www.who.int/

http://www.exerciseismedicine.org/

http://www.cdc.gov/

http://www.stat-usa.gov/

http://www.census.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