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初之統治政策 · web view(1)清初之統治政策...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Feb-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清初之統治政策

PAGE

36

第五篇: 清

(1)清初之統治政策

清以異族身份入主中國,她吸收了元亡的教訓,深明單一之高壓政策,不足以管治漢人,故採用了______及______雙管政策,以確保其政權能長治久安。

--------------------------------------------------------------

清初的高壓及懷柔政策

施行高壓及懷柔政策之背景

1. 清初入關,各地抗清運動此起彼伏,清人為鞏固統治,一方面要加強軍事鎮壓,一方面又著意消滅漢人的民族意識,以打擊反清復明的活動。

2. 此外,清人文化、經濟遠較漢人落後,入關後為樹立威勢,乃實行高壓政策。

3. 而同一時間,清初吸收了元朝歧視漢人、實行單一高壓政策而導致亡國的教訓,乃以懷柔手段,如對百姓廣施恩惠,對明遺臣及士子給予功名利祿,以使漢人帖服而容忍其統治。

4. 再者,清初局勢未穩,先有南明抗清,後有三藩之亂,起義之事常生,故採用「以漢制漢」策略,實行懷柔,實有利於籠絡民心。

高壓政策的內容

1.武力鎮壓:清兵下江南後,肆意殺戮,如__________,死者八十餘萬,而嘉定三

屠、江陰慘殺,死者亦以十萬計;其後,各省又用滿人為_________,

嚴加防範,遇有反抗,即實行軍事武力鎮壓,目的是以殘酷的手段,威

嚇漢人,摧毀其抵抗勇氣。

2.厲行薙髮:順治入關不久,便下令薙髮,違者格殺勿論,民間乃有「留髮不留頭,

_____________」之諺。薙髮乃清人用以樹立威信之高壓手段,目在徹底摧辱漢人的民族氣節。

3.興文字獄:清初,凡漢人在詩文中有涉嫌譏諷滿清及懷念前朝者,即加殺戮,且株

連甚廣,如莊廷鑨之「________」、查嗣庭的「________」、胡中藻

的「詩獄」等。文字獄為清人用以摧漢人士氣之高壓手段,目的在摧抑

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

4.打擊士紳:清初嚴禁士子____________,如康熙時蘇州諸生因不滿地方官吏而在

文廟聚哭,結果被朝廷誅殺鎮壓;而各省的________即使拖欠錢糧僅分毫,亦革職查辦或下獄。藉此打擊中國社會上受尊的______階層,建立政府威信。

懷柔政策的內容

1.敬重明室:清入關時,旗幟表明是為__________報仇;入關後,又為    

發喪,以禮厚葬,命令官民服喪三日,並且准許明宗室保留爵位。凡此

種種,均有利收買人心。

2.禮待明臣:凡明臣死難者賜予______;凡願降清者給予____________,而對隱

逸遺民,亦優禮徵辟。這種優禮政策令不少明朝降臣,甘為清室效務。

3.廢除苛政:順治入關後,撤消明代______組織,又廢除苛稅及三餉(即______、

______、______),減免錢糧,藉以樹立體恤民困的形象。

4.施惠平民:大兵經過的地方,免錢糧一半,未過的免三分之一;康熙更詔令盛世滋生人丁,__________;雍正亦詔令廢除______階級。目使是收買人生,穩定社會,使民眾能安居樂業。

5.禁止圈地:順治初年容許滿人圈佔北京附近人田地房屋,______時下詔禁止。目

的在安撫漢人,消除滿漢仇恨。

6.招覽士人:為了招覽士人,乃沿用明代八股取士之法,以功名利祿,籠絡知識分子  

。其後又開設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科,網羅山林隱士,以

平抑反清意識。

7.編修典籍:清初徵集文人編修巨藉,如康熙的《______________》、《佩文府

韻》、《____________》,乾隆的《__________》、《四庫全書》

等五十多部巨著。編纂書藉,目的在籠絡知識份子,消磨土子精力,遏

止反清思想。

8.尊孔崇儒:清室奉祀孔子,推崇______,提倡理學,藉以標榜__________,鼓

勵知識分子奉行。

─────────────────────────────────────

清統治政策之影響

1.政治方面:滿清以異族身份入主中原,竭力摧殘漢人之反對勢力,由此形成滿漢間

的______仇恨;乾嘉以後,反清運動相繼出現。

2.士風方面:士大夫帖服於滿清的統治,多喪失堅貞不拔的志操,甚而甘為清室所役

用;清中葉以後,漢族士大夫從政者的________更形卑下,舞弊鑽營

漸成風氣,故難有善政。

3.學術方面:在高壓統治下,學者治學避談政治,不講經世致用,轉向古藉鑽研,下

開乾嘉__________之風;但同時,士大夫為免捲入文字獄之禍,故不

敢抒發政見,只埋首於古籍研究,以致____________。

─────────────────────────────────────

(2)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代表清朝與外國勢力的首次全面接觸,亦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轉捩點,影響十分深遠。此戰的爆發,顯露了清廷腐敗無能,昧於國際形勢,終而使我國內外交困,屢受外國不平等之對待。

--------------------------------------------------------------

清初中英兩國的貿易概況

清初中國對貿易的態度:

1.以天朝大國自居: 中國自古以來,視外人為夷狄,視中外關係等如________及

________之關係,故對來華使節,只視為「______」。

2.不肯以平等相待: 歐人來貿易與傳教,均希望以______之地位相交往,但中國並

不了解國際情勢,缺乏國際平等觀念,要外人遵從中國之規例。

3.視對外貿易為施惠:中國一向自給自足,並無對外通商貿易之必要,故將來華之外

人看作為______,對外貿易則只是「__________」之手段,

亦是挾制外夷服從之一種方法。

4.對貿易採消極政策:中國地大物博,一切均可自給自足,對外採取________政策;

反之西方則需要中國之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故明清

以來,中外間之貿易皆處不平衡、不協調之狀態。

清初對貿易採取的多種管制:

  中國站於天朝的觀念上,只視貿易為一種恩澤異族的手段,故一向對來華貿易的外商,施行多種限制:

1.一口通商:康熙在平定台灣後,曾開放海禁,設四口通商(包括廣州、漳州、寧

波及雲台山);但到乾隆時,又以海防安全及方便管理為理由,下令

只准______一口通商。

2.公行制度:清朝並不直接以官員控制外商,而是透過「______」制度,十三行 可承銷商品,劃定商品價格。然公行常濫用職權,故令外商不滿。

3.商行制度: 在一口通商下,外商只能在廣州設置「______」,並選______作

為經理人,處理對華商務,而外人必須住在______,貿易之權則全

操在「十三行」手裏。

4.防夷章程:清朝視外商為夷人,規限頗多,如:不許婦女入城;不許乘轎遊河;

不許買中文書;不許建西式房屋;不許直接與官員交涉;外商及商

船只准6月至11月間到廣州,其餘時間只准在澳門居住、停泊。

英國謀求解決貿易問題的方法

  由於中國一向自給自足,且南方天氣溫暖,故對英國輸入的毛織品需求不大。反之,英國卻需要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故在中英貿易中,英國一直處於貿易逆差中。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英國_________公司取得鴉片之專買權,便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以平衡貿易逆差(鴉片的輸入及禍害見下);另外,英國又多次派使節往中國,以求改善貿易關係:

1. 1793年(乾隆八十大壽),______使華,起初曾受禮待,後因只肯對乾

隆行英國之禮(跪一膝),加上又不是真心祝賀乾隆而來,而是了為改善 通商,故被迫令離去。

2. 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__________使華,嘉慶以「貢使」無禮而把

  他斥退,並令英王今後不必再遺朝貢,但仍賜白如意,以示懷柔。

3. 1833年(道光十三年),________(英第一任商務稅監)到廣州,欲以平

等地位致書給兩廣總督盧坤,但盧坤要他依照舊例由______代稟,並下

令他退出廣州;律勞卑乃派艦至虎門威嚇,盧坤亦調兵圍困英人商館,停止英商貿易。最後,律勞卑最終因不能得逞而鬱死於澳門。

  自律勞卑後,英國改派義律為商務稅監,且開始向中國採強硬政策。

鴉片輸入對中國的禍害

1.政治上:朝廷雖下令禁運鴉片,但貪官卻乘機營私舞弊,收受陋規,甚至以

官艇代運,貪污之風盛行。

2.經濟上: a.道光時,鴉片輸入日增,每年流出白銀約500萬兩,佔清全年收

入十分之一,令經濟受損。

b.清的稅收以白銀折算,白銀外流,令銀貴錢賤,這無中加重百姓

負擔,結果拖欠日多,影響國庫收入。

3.社會上:a.吸食者眾,國民健康受摧殘,精神委靡,且為得鴉片更不惜做傷

風敗俗之事。

b.吸食鴉片,令人失去工作能力,傾家蕩產,且白銀外流,物價日高,令民生困苦。

--------------------------------------------------------------

鴉片戰爭之原因

遠因

1.外交觀念不同:中國歷代武功鼎盛,向來以__________自居,視西方國家為藩

屬,視西方國家派來的使節為______;其時英人的殖民地遍佈全

球,早已養成一種民族優越感,故不滿清朝的天朝觀念。

2.貿易觀念不同:中國以農立國,一向自給自足,只視貿易為____________、恩

澤異族的手段,故對外商在華貿易予以____________;英國則

自工業革命以來,重商主義流行,故欲打開中國市場,但多次派

使來華改善貿易關係,也不得要領。

3.法律觀點不同:林則徐往廣州禁煙時著英人具甘結,擔保以後不再偷運鴉片,否

則一經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人認為這

做法有違英人傳統的自由平等的法律精神。

近因 (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1.銷煙問題:英商大量輸入鴉片,導致中國______外流,國家經濟受損,人民健

康及社會風氣亦受損害,清廷乃派欽差大臣________至廣州查禁

鴉片,最後在______將二萬多箱鴉片銷毀,然雙方卻因______問

題起衝突。

2.林維喜案:英藉水兵於九龍尖沙咀打死中國人林維喜,林則徐要求交出兇手,

但______卻輕判了事;林則徐乃驅逐英人離開______,斷絕英人

糧食供應,英國會最後亦通過出兵議案。中英戰爭,由是爆發。

─────────────────────────────────────

戰爭經過(1839-42年)

戰爭經過概要:

1.清道光二十年,英對華宣戰,英軍初犯廣州,後北上,攻佔定海,進逼大沽口,清廷將林則徐革職,派______至廣州。

2. 琦善懦弱,私與英人簽訂《_________》,割讓香港,結果被清廷革職查

辦;清廷改派欽差大臣靖逆將軍______往廣州督戰;次年襲擊英船,為英軍所敗,英軍進逼廣州,奕山屈服,與義律訂立《__________》。

3.英國認為義律所簽之和約所得不足,改派________率軍來華,1841年,英 軍二次北犯,陷廈門、定海,進破鎮海、寧波,欽差大臣裕謙兵敗自盡。

4.清派______為揚威將軍赴浙督師,反攻失敗;1842年,英軍攻陷上海,西 入長江,佔鎮江,進逼______。

5.清廷大懼,乃派______及________與濮鼎查議和,訂立《________》

(又稱《江寧條約》),中國賠款割地及答允改善通商關係,成為中國不平等 條約之始。

────────────────────────────────────

《南京條約》

條約內容

1.割香港給英國;

2.賠款二千一百萬兩,分四年交還;

3.開廣州、廈門、福建、寧波、上海為五口通商,許英人居住;

4.廢公行制度,英商可自由貿易;

5.進出口關稅由雙方協定(後規定為值百抽五);

6.來往文書用平行款式。

五口通商位置

《南京條約》是不平等條約之始,但其不平等之處並不在《南京條約》本身,而在《南京條約》的附則上。1842至43年間,中英簽訂《善後條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則,除了規定英商可攜眷在通商口岸居住及在各口岸停泊兵艦一艘外,更給予英國享有以下權利:

1.______________:將來「有新恩施及各國,英人一體均霑」。

2.______________:中英人民交涉訢訟之事,英人歸英國自理,華人由中國審理。

3.______________:中英協定關稅為值百抽五。

以上三項條款,便是真正不平等之處。

南京條約的影響

(一)政局方面

1. 地位下降,列強入侵:

中國昧於時勢,又受戰敗之恥,國際地位下降;而五口通商(廣州、夏門、福州、寧波、上海)後,中國閉關自守政策從此被打破,列強亦漸起侵略之野心。

2. 開不平條約之始:

南京條約乃是戰敗而簽定的,暴露了清政府腐敗無能的弱點;美、法等國便隨之要求訂定相同之條約,令中國喪失主權更多,故南京條約可視為不平等條約之始。

3. 喪失司法主權:

英人享有領事裁判權,英人犯事,由其領事查辨;其後中美國《望夏條約》又規定美國人與他國商人爭執時,中國不得過問,這便破壞中國了司法權。

4. 開最惠國待遇惡例:

《虎門條約》規定若有「若有新恩施及各國,應准英國人一體均霑」,其後與歐美各國訂約,多有同樣規定,後患無窮。

(二)軍事方面

英國軍艦可停泊通商口岸,以後通商口岸越開越多,外國軍艦都可自由停泊,令中國實無國防可言。

(三)經濟方面

1.民生更苦:清廷要人民攤分賠款及軍費,令人民百上加斤,生活更苦。

2.協定關稅:虎門條約規定,中外共同協定關稅,值百抽五,這不但令國內手工

業失去關稅保護而無法與外國競爭,更使中國喪失關稅主權。

3.門戶開放:南京條約後,中國與美國訂立《望廈條約》,與法國訂立《黃埔條

約》,繼後西方各國亦前來訂約通商,頓使中國成淪為西方面家的

原料供應地及製成品傾銷的市場,銀元流失的情況更為嚴重。

(四)社會方面

1.中外紛爭:南京條約後,廣州人民仇外情緒高漲,不准英人入城,埋下英法聯

軍之役的伏線;且條約中規令外人享有「領事裁判權」,令外人不

受中國法律管束,引起無窮糾紛。

2.社會巨變:五口通商後,西方教士、文化、物品等不斷輸入,令中國的傳統文

化、社會價值觀念起了空前巨變。

3.鴉片流毒:鴉片繼續走私偷運,令國民健康受損,白銀外流,亦令生計受損。

--------------------------------------------------------------

(3)太平天國

清自鴉片戰爭後,弱點盡露,民生日益困苦,反清意識日漸高漲。在這情況下,洪秀全以基督教義創立「__________」,策動反清活動,其後更建立     ,擾攘中國達十五年之久。

--------------------------------------------------------------

太平軍起事的背景

  洪秀全為廣州花縣人,因為屢試不第,後來看透了滿清的腐敗,便和馮雲山創立「__________」,借傳教暗中反清。他以上帝為天父,耶蘇為天兄,自己則是上帝次子,並以「驅除胡虜」為口號,從事反清活動。而他能眾反清,實與當時客觀背景有關,現述如下:

1.民生困苦:乾、嘉以後,人口大增,但______不足分配;鴉片戰敗,賠款巨

大,更使人民生活困苦,遂淪為盜賊;道光年間,______災荒嚴

重,遂引發太平軍起事 。

2.政治腐敗: ______以後,君主質素遞差,官吏貪污盛行,做事又因循苟且,加

上政府又實行「捐官」制度,助長貪污風氣。內政混亂不堪,因而

激發太平軍之起事。

3.民族仇恨: 清初下江南時曾在楊州及嘉定等地屠殺漢人,故漢人常有秘密結

社,伺機反清之事,洪秀全起初亦以「__________」號召反清。

4.民族自覺: 鴉片戰爭前,漢人有見滿清統治之威權,不敢輕舉妄動;但自鴉片  

戰爭失敗後,清在__________中喪權辱國,威信盡失,使國人反

清情緒更高漲,令太平天國有機可乘。

--------------------------------------------------------------太平天國之發展經過(1850-64)

(1)起義和建國

 太平天國的領導人為________,他考秀才屢試不第,後來看透了滿清的腐敗,便和馮雲山創立「     」,借傳教暗中反清。

  1850年(道光三十年)1月,洪秀全趁廣西大饑,以「     」為口號,於廣西桂平縣______村起事,同年9月,佔領______,建號太平天國,自稱______,分封楊______、蕭______、馮______、韋______、石______為東、西、南、北、翼王 。洪秀全以「太平」來表示革命之目的,以「天國」來表示崇拜上帝的宗教信仰。

  之後,太平軍自廣西轉戰於湖南,馮雲山與蕭朝貴先後陣亡。其後,太平軍攻佔武漢,1853年(咸豐三年),進一步攻佔南京,定為國都,改名為______,並進佔鎮江、揚州。之後,派________、________北伐至天津,惜支援不足,為清將     所敗。

(2)諸王內訌

  太平天國自定都南京後,洪秀全以下諸王,皆志得意滿,不思進取,只以爭權、荒淫酒色為務。

其中以東王(楊秀清)最為專橫,他自稱________,引起天王猜疑。天王乃暗中召韋昌輝殺之;其後,韋昌輝欲殺石達開,天王又利用東王殘餘勢力剷除韋昌輝。最後,石達開亦遭天王兄弟猜忌,故出走安慶,別圖發展。

諸王內訌,太平天國實力大弱,後期只以________和________支持殘局。

(3)太平天國敗亡

其時,漢人曾國藩憤恨太平軍破壞中國傳統文化,故在湖南湘鄉組織    ,以「     、     」為號召,聲討洪秀全;李鴻章亦投其麾下,後更回鄉招募鄉人,組織______。

1860年(咸豐十年),曾國藩受命總攬軍務,制定三面進兵策略: 命其弟曾國荃東進,直逼天京;命________專督浙江軍務,光復江南;命________專督江蘇軍務。

這時,太平軍的李秀成進攻上海,垂死掙扎,但英法組織________及_______協助清軍將太平軍擊退;1864年,曾國荃更攻陷天京,________自盡,_______被俘,幼主________出走江西被執,太平天國遂亡。

自金田村起事至此,亂事共歷______年。

與太平軍有關之地點

1.金田村: 以驅除胡虜為號召起事

2.永安: 建立太平天國

3.南京: 正式定都,改名為天京

4.靜海: 林鳳祥北伐迫近天津處

5.上海: 外商斥資組織「常勝

軍」以自保

太平軍失敗及湘淮軍勝利之原因

1. 號召方面:太平軍無正確革命理論,只利用片面的基督教義來煽惑群眾,排

斥中國傳統思想信仰,得不到士大夫的支持。

湘、淮軍之將領則多為文士,以「保存名教,捍衛鄉土」為口號,深得知識分子之響應。

2.人心方面:太平軍諸王言行並不一致,如主張的土地、錢財公有制均未能全面

推行,諸王分封後,更廣置姬妾,生活腐化,大失民心。

而曾國蕃、李鴻章則為湘、淮人士,其湘淮軍多是地方鄉農,有強烈土護鄉精神,是故上下同心,戰意高昂。

3.用將方面:太平軍的馮雲山、蕭朝貴早在湖南戰死;定都天京後,諸王內訌,

楊秀清、韋昌輝相殘,石達開離京,以致人才凋零,元氣大傷。

相反,曾國藩、李鴻章皆有用人之明,無官僚惡習,且受朝廷信任,是故兵將上下,皆能用命。

4.戰略方面:起兵初期,太平軍未有建立根據地;攻佔南京後,又未有乘勢全力北上,坐失良機,使清廷得以部署反擊。

反觀湘、淮軍著重練水師,善於水戰,且紀律嚴明,戰鬥力強;而 曾國藩受命總攬軍務後,更以三路進兵之策圍攻太平軍。

5.外援方面:太平軍沒有結聚其他反清組織,如天地會、小刀會等,又沒有與外

國建立關係,反令外人協助清軍對付太平天國。

反觀湘、淮軍,在英法聯軍之役平息後,得到外國人常勝軍之助。

--------------------------------------------------------------

太平天國的改革措施

太平軍最後雖然失敗,然其平等博愛之思想影響深遠,日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論亦深受其啟導。現分述其改革內容如下:

政治方面

1.頒天條:要人民崇拜上帝,孝順父母,禁止淫亂、偷竊等。

2.定官制:分十七等,天王以下,一、二、三、四各等官為王,伍長最低。

3.定科舉:分男女兩榜選拔人才。

軍事方面

1.兵民合一:以12,500人為一軍,由軍師統領。平時耕種,戰時上陣殺敵。

2.嚴於軍律:嚴束隊伍,賞罰分明,不許隊伍搔擾鄉民。

經濟方面

1.公田制:禁止土地私有,田分九等,凡年十六歲以上者均由國家計口授田,

以下者減半。

2.公產制: 設立聖庫,金帛財富由公家支配,不得私藏,生活費由聖庫按級  

分配。

社會改革

1.男女平等: 禁止納妾蓄婢,廢除買賣婚姻;男女皆可應試、任官等。

2.破除陋習:  禁止婦女纏足、當娼及蓄奴、酗酒等陋習;並禁止吸食鴉片,違者  

處死。

3.宗教生活: 頒佈天條,子民要讀聖書,早晚禮拜;並禁止尊孔祭祖等舊習俗。

4.頒行新曆:   以366日一年,單月31日,雙月30日(後洪秀全自知不適用而廢除)

--------------------------------------------------------------

太平天國對滿清政局的影響

1.元氣大傷:太平天國歷時十四年,波及十餘省,且平亂後,太平軍餘黨仍流竄

四散,從事反清活動,令清廷元氣已大傷。

2.漢人抬頭:太平天國之平定乃倚賴______力量,事後漢人漸受重用,此乃滿漢

政權轉移的關鍵。

3.地方坐大:湘、淮軍的興起,代表地方官可自由領兵、練兵,促成地方勢力膨

脹,開日後______割據的先河。

4.啟導革命:太平天國之社會改革,啟導日後孫中山_______的革命思想;而

湘、淮軍解散後的無業游民加入______會,亦成日後的革命力量。

5.激起改革:平亂期間,得外人之洋槍隊協助,其槍械之厲害,令湘、淮軍將領

印象深刻,此乃促成__________之一因。

6.確立租界:太平天國期間,上海動亂,外人組織軍隊自衛,租界由是確立;在租界內,司法權、行政權,甚至海關之管理權,亦落在外人手上。

(4)英法聯軍之役

鴉片戰爭後,清廷並未放棄天朝大國之觀念,尤其是對於外交問題,中央不甚願意理會,一概委之於地方官員(兩廣總督);然而通商口岸既已打開,中外爭端亦時有,若地方官員處理不當,則隨時闖出亂子。

--------------------------------------------------------------

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1857年)

背景

首先,是遠因方面:

1.進城問題: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在五個通商口岸有_______權,但廣州人民自組

團練,堅拒外人入城;而兩廣總督________竟以為民情可恃,鼓

勵抗拒英人入城,其後繼任的________,更對英人入城採拖延政

策,致使中英關係進一步惡化。

2.修約問題: 中美及中法國簽定的條約中,均有____________之規定,英國便

援引___________條款,會同法國要求修約,以爭取更大的通商權

益,但當時的兩廣總督_________並無理會,英法便決定以武力達

到目的。

其次,是近因方面:

1.亞羅號事件: 1856年,廣州水師登上亞羅號船緝私,拘去十二名水手及拔下英

旗;英國領使_________要求放人及道歉,但葉名琛只肯放人,不

肯______;英艦便砲轟廣州城;廣州民情激憤,乃焚燒英國商館以

作報復,英以此事為藉口出兵。

2.西林教案: 法國神父______在廣西西林縣傳教時被殺,法要求懲兇賠償,中國

拒絕;適值法皇____________欲揚威海外,故與英國合作,聯合

出兵中國。

戰爭經過

1857年,英法軍致書葉名琛,請開和議,葉名琛卻以「六不政策」對應,毫不設防,英法聯軍乃攻陷廣州城,並將他俘虜。

1858年2月,英、法、美、俄四國聯同北上,要求修約,但無結果;四月,乃砲轟大沽口,直逼天津,清廷震驚,乃派大學士______、吏部尚書________赴天津議和,與英法訂立《__________》。

《天津條約》內容

1. 中國與英、法兩國互派公使駐京師;允許

英、法教士及人民在中國內地自由傳教及

遊歷。

2.英、法兩國僑民在中國有訴訟事件,由各

國領事自行審判;如中、英或中、法人民

爭訟,中國官員與英法領事會同審理。

3.增開牛莊、登州、台灣、潮州、瓊州、南

京為商埠。平定太平天國後,增開鎮江、

九江、漢口為商埠;並准英、法商船在中

國內河航行。

4.減低關稅,由中、英、法三方共同協定,

每十年修改一次。

5.賠償軍費400萬兩予英,200萬兩予法。

6.允許鴉片當作藥材正式入口。

天津條約所商埠

--------------------------------------------------------------

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1859年)

背景

 《天津條約》簽定,中國見大沽口國防空虛,故命__________前往設防,本是無可口非。1859年,當英法公使正式前往北京換約時,清廷卻以國防為由,下令英法由北塘登陸,實質有意推翻《天津條約》;英法不允,強闖大沽口,戰事再起。

經過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炮轟英法,其死傷頗眾,只好調艦百餘艘北上______登陸,隨後攻陷大沽、天津;______皇帝出走熱河,由恭親王______留守北京,最後英法聯軍入京,火燒_________,恭親王亦只好與英法簽定《__________》。

《北京條約》內容:

1.《天津條約》繼續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九龍半島一部份予英。

4.設使館於北京,准許法國教士在各省租田建屋。

5.賠償軍費總額增至1600萬兩,英法各半。

--------------------------------------------------------------

英法聯軍之役的影響

  兩次英法聯軍之役,清廷一敗塗地,先後簽定了《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喪權辱國,茲分述其影響如下:

政局方面:

a.《天津條約》擴大領事裁判權至民、刑事件,令中國失去司法主權。

b.外人商船戰艦有內河行駛權,令中國的國防虛實暴露。

c.俄因調停有功,取得烏蘇里江以東之地,使中國失去東北海濱之地。

d.戰後,英法對條約內容感到滿意,故幫助中國平定太平軍。

e.戰後,恭親王奕訴有見英法船堅砲利,故倡行自強運動。

社會方面:

a. 外人可到內地遊行及傳教,但教士偏袒教民,華洋紛爭日多,時有教案發

生,社會不安。

b. 鴉片以洋藥名義輸入,吸食者更多,國民體質更差。

c.准華人往外地工作,日後國人被誘騙出洋做苦役者,多不勝數。

經濟方面:

a.中外聯同協定關稅,令稅率偏低,有損中國稅收及國內工商業。

b.准外人商船在內河航行,又增設商埠,使中國舊式的航運業大受打擊。

c.北京條約增賠軍費至1600萬兩,加上鴉片合法輸入,白銀大量外流,對清

經濟影響極大。

--------------------------------------------------------------

(5)洋務運動

  英法聯軍之役後,有識之士不得不承認外國船堅砲利,非中國可比,欲要救國自保,必須改革圖強,興辦洋務。

--------------------------------------------------------------

洋務運動(1861-1894)簡介

1.名稱之義:洋務運動,又稱__________。稱洋務,乃指自救的方法是學習西洋科

技,早在魏源的《海國圖志》裏已提出「__________________」;

稱自強,乃指這運動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中心人物:自強運動的中心人物,中央以恭親王______、軍機大臣______為主。

地方督撫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骨幹;另外,

__________亦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向。

--------------------------------------------------------------

洋務運動的背景

1.對外戰敗的教訓:清至1860年,先後遭到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的挫

敗,對外割地賠款,開放商埠,使國人感到屈辱,有識之士深明

只有發奮圖強,急起直追,才能防止外侮。

2.西洋武器的刺激:在平定太平軍時,外國人的_________及________曾幫助湘淮

軍,使用新式槍炮,而外國輪船航行長江沿岸,進退自如,令國

人大為驚異,是故倡行新法,學習西洋的船堅砲利。

3.知識份子之鼓吹:有識之士如林則徐、魏源、馮桂芬等,都曾提倡西學;而朝中大

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對外作戰及談判議和

的過程中,都對西方富強留下深刻的印象。

4.社會經濟之崩潰:南京條約訂立後,廉價外貨不斷輸入中國,結果使______經濟崩

潰,社會動搖,故有識之士認為中國要富國自強,必須同時興辦

______,發展______,以爭回利權。

5.外交受挫: 中國由於缺乏外交人才及翻譯人才,以致與外國交往時,常產生

不必要的誤會,甚至兵戎相見,為了知己知彼,故必培訓外交和

翻譯人才。

--------------------------------------------------------------

洋務運動的內容

洋務分期與重心人物

洋務運動前後共歷三十多年,其改革重點約可分為三段時期述說:

1. 第一期(同治在位期間, 即1862-1874年): 此期偏重於軍械製造、西方語文之學習,以及科學知識之介紹,主持人為恭親王奕訴、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

2. 第二期(光緒在位頭10年, 即1875-1884年):偏重於效法西方之軍事訓練及創辦實

業、籌募軍餉,主持人為恭親王奕訴、李鴻章、左宗棠等。

3. 第三期(光緒11年至20年,即1884-1984年):以富國之道為目的,開始發展輕工業以

挽回利權,充裕餉源,主持人為奕 、 張之洞、劉坤一等。

改革內容

A.政治方面:

1. 為了改善對外關係,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統理衙門),負責辦理外交,

並管理國防、海關等事務。

2.在天津設北洋通商大臣,上海設南洋通商大臣,負責處理沿海通商事宜。

B.軍事方面:

1.建設海軍:在大沽口建築新式炮台,成立海軍衙門,創辦北洋、南洋、福

建、廣東四洋艦隊,築旅順軍港等。

2.購置武備:購置定遠、鎮遠鐵甲船和槍械、彈藥。

3.培訓人才:設立馬尾船政學堂,派軍官前往德國習陸軍,又派軍官往英國習

海軍,設水師及武備學堂於天津。

4.製造武備:設江南機器製造局,製造槍炮;設漢陽兵工廠製造軍械,上海

設炮局,各省設兵工廠。

C.工業方面:

1.交通: 設輪船招商局、天津電報局、建京漢鐵路及京沽鐵路一段。

2.冶礦:設開平礦務局、黑龍江漠河金礦局、大冶礦廠等。

3.軍事工業:設江南機器製造局、福州馬尾輪船製造局、天津機器製造局等。

4.民用工業:甘肅設織呢總局、上海設機器織布局和造紙廠、湘北設火柴公司

及織布、紡紗、製麻、繅絲、針釘等廠。

D.培養人才方面:

1.設立同文館、廣方言館,培養外交、外語人才。

2.選幼童赴美國留學,又送學生到英、法、德等國學習西方新知識。

--------------------------------------------------------------

洋務運動的失敗原因

(一)政治形勢方面:

1.清廷保守大臣如倭仁、徐桐等思想頑固,認為科學乃奇技淫巧,不足以救國,且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故阻撓新法的推行,令洋務派處處受掣肘。

2.至於推行洋務運動的各督撫又未能通力合作,如李鴻章與左宗棠意見不合,部份官員又貪污腐化,洋務運動難免失敗。

(二)改革計劃方面:

洋務派眼光短淺,只側重學習外國的船堅砲利,不了解外人富強的背後原因,有賴一套文明的政治及人事制度支撐;而且整個運動缺乏全盤計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改革自難有所成。

(三)社會風氣方面:

其時民智未開,民間風氣保守,對西洋科技多抱仇視、排斥心理,如認為建鐵路、教堂會影響風水,故盲目反對洋務,甚至加以破壞。

(四)洋務經費方面:

清廷多次對外賠款的數額極大,令國庫空虛;洋務之推行,實有賴各省資助,可惜理財不善,上下中飽,貪污成風;而推行洋務之經費又常被挪用,如慈禧以海軍經費建頤和園,也影響了海軍的建設。

總結

洋務運動之目的是希望透過改革而令中國的外交、軍事、經濟不再受挫,這本是無可口非,可惜洋務派眼光短淺;綜觀整個運動,只偏重學習西洋的「船堅砲利」,以為中國歷次對外之失敗只在於「利器」不及外人,而不知道外國的富強,實有賴其背後的一套政治及人事制度支撐,是故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只是一個片面的、不徹底的改革而已。

(6)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國勢驟強,乃實施「大陸政策」,對外擴張。它的做法是先使朝鮮脫離與中國的藩屬關係,然後將朝鮮吞併,以作為日本向中國大陸進一步侵略的踏板。1894年,中日終因朝鮮問題而觸發了甲午戰爭。

--------------------------------------------------------------

甲午戰爭的背景

(一)日本欲對外擴張:自__________後,日本國勢大為增強,乃欲向外擴張,而擴張之策略有二:一是「______政策」,此政策以侵佔朝鮮半島為目標;一是「_____政策」,此政策以侵佔南洋群島為目標。這兩個政策中,以________較重要,因為朝鮮的地理位置有如一張______指著日本心藏,在戰略上,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取得朝鮮可作為日本向大陸擴張的權力跳板。

(二)日本逐步侵略朝鮮:

1.1876年,日本藉口在朝鮮江華測量水位時被襲擊,迫朝鮮簽定《江華條約》,承認朝鮮為自主國,目的是否定中國對朝鮮的______權,其時,清廷竟不加干涉。

2.1879年,日本趁中國與俄國在邊界上有紛爭,乘機吞併琉球群島。此事令清廷緊張起來,深恐日本會進一步北上吞併朝鮮,故李鴻章派________駐朝鮮,規定朝鮮大臣遇事要向袁世凱請示。

(三)中日在朝角逐日熾:中國決定介入朝鮮事務後,中、日逐步邁向戰爭:

1.1882年,朝鮮保守派領袖________煽動軍人兵變,想消滅親日的______一派,在混亂中,日使館被焚,清廷乃派兵平亂,日本亦乘機出兵,雙方形成對峙之局,是為「壬午事變」。

2.1884年,日本趁中法戰爭爆發,中國無暇東顧,故在朝鮮發動親日派的______黨政變,迫韓王退位,是為「甲申之亂」。清乃派________率兵入皇宮;次年,日本知道陰謀失敗,乃自焚使館,毀滅證據,並藉詞苛索,又派__________到天津與________簽定《天津條約》,規定朝鮮為中日共同保護,雙方如出兵朝鮮,須互相照會。

(四)東學黨之亂 (戰爭的觸發點):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中國應朝鮮的請求出兵,並根據《______條約》知會共同出兵;平亂後,日本拒不撤兵,並邀請中國共同______________,清廷拒絕。日本乃擊沉中國運兵船高陞號,並突襲中國在牙山的駐軍,挑起戰爭。

--------------------------------------------------------------

戰爭的經過及結果(1894-95年)

戰事經過: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

a.陸戰上:中國駐平壤之軍隊只有約15000人,且軍紀不整,日本則有四萬人。9月中,日本進攻平壤,清將左寶貴戰死、葉志超逃走,日軍乃渡過________,進駐______、______。

b.海戰上:平壤戰後二日,中日艦隊在黃海相遇,激戰五個多小時,北洋艦隊戰敗,五艦被炸沉,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慷慨就義;艦隊退守________,海軍提督________自殺,艦隊最後投降,日本進一步攻台灣、澎湖列島。

c.最後,由於美國勸告日本與中國議和,幾經波折,中國乃派________與日本的__________簽定《 》。

與甲午戰事有關之地點

及馬關條約所開之商埠

《馬關條約》之內容:

1.確認朝鮮為獨立自主國。

2.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予日本。

3.賠軍費二萬萬兩予日。

4.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5.日本享有最惠國待遇。

6.日本可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從事工業製造,課稅可享有優惠及轄免。

--------------------------------------------------------------

甲午戰敗之原因

清廷推行了三十多年以「船堅炮利」為目標的洋務運動,但最終在甲午一役,敗於新興之日本,究其原因,有以下數端:

1. 政治腐敗:自強運動只以富國強兵為目標,政治上仍十分腐敗,如李鴻章任用

私人,造成派系鬥爭,且事權並不統一,政出多門,貪污成風,

自然不及推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

2.昧於形勢:戰爭之初,李鴻章又估計英、俄不會坐視,故「軍事消極、外交積極」,妄想用「以夷制夷」的手段解決危機;要到俄表示不會以武力壓制日本,英國亦放棄調停時,才慌忙增兵,軍事上已處下風。

3.和戰不定:其時,李鴻章主和、光緒(德宗)主戰、慈禧則時主和、時主戰,延誤軍機,錯過備戰時機;而日本則一心實行大陸政策,佔奪朝鮮,士氣旺盛,準備十足,非優柔寡斷的清廷可比。

4.軍政廢弛:清廷海、陸軍紀律敗壞,訓練不足,士氣不振;慈禧又挪用海軍經費,令北洋艦隊無款改良裝備,陸軍則將帥不和,所以海陸俱敗。

5.指揮失誤:清廷開入朝鮮的陸軍共五支,統屬、指揮不一,連戰皆北;海軍則臨敵變陣,各自為戰,終致大敗,殘艦無力再戰,只能困守威海衛,援絕投降。

6.各省袖手:清廷未有下詔全國動員應戰,各省坐觀成敗。李鴻章實質是以北洋

軍力對抗日本全國,失敗自屬心然。

總結

清廷實行洋務三十多年,比日本的明治維新還要早十年,然所辦的洋務卻遠不及日本來得全面,結果內政方面仍然腐敗,外交方面依然芒昧無知。故甲午一役的失敗,並不單純是軍事上之失敗,實質是整個清政府在內政、外交、教育等各方面的失敗。

--------------------------------------------------------------

甲午戰爭的影響

政局方面

1. 引起瓜分危機:甲午戰敗,中國之衰弱徹底暴露;列強恐日本獨佔利益,故以不同藉口,強行租借______及劃定__________,令中國面臨被瓜分之危機。

2. 激起救國運動:甲午戰敗,有識之士紛紛尋求救國途徑,其中康有為、梁啟超上書光緒,倡導維新運動,希望以__________的途徑救國;孫中山則認定滿清無可救藥,故策動革命,以__________的途徑來救國。

國際方面

1. 激起日俄戰爭:俄國本欲在________擴張勢力,但《馬關條約》割讓______半島給日本,嚴重威脅俄國利益,俄乃聯同___、___兩國迫日還遼,日本雖暫時屈服,但這已埋下了日、俄戰爭之伏線。

2. 埋下中日大戰伏線:在甲午之役及日俄戰爭中,日本分別擊敗中、俄,成為東亞強國,日本野心更大,侵華更急,埋下日後中日大戰的禍根。

國防方面

《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令中國海防門禁大開。

社會方面

甲午戰後,在康有為、梁啟超的鼓吹下,各地紛紛成立學會、報館,要求變法,令全國風氣為之一變。

經濟方面

《馬關條約》准許日本可在各通商口岸建造______,並免去內地______,其後各國援引最惠國待遇取得同樣權利,使中國工商業受嚴重打擊;而戰爭賠款額為______兩,及後又以______萬兩贖回遼東,亦令民窮財盡。

--------------------------------------------------------------

(7)列強勢力範圍之劃分

甲午戰爭後,清廷的腐敗無能更加表露無遺。此時,歐洲帝國主義的思想流行,各國皆欲向外擴張,加上有見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所得利益極大,列強便紛紛向中國強佔租借地和劃定勢力範圍。

--------------------------------------------------------------

列強劃分勢力範圍的由來

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這與甲午戰爭後的政治局面有很大關係:

1.首先,俄不滿日本擴張:俄國早對中國東北有野心,故在中日和談時,已暗示日本不可向中國______擴張,只可爭取台灣;但中日《馬關條約》中卻將_________割予日本,令俄國極之不滿。

2.1896年,俄乃聯同____、____兩國迫日歸還遼東半島,日本鑑於形勢,只好屈服,並由中國以________兩贖回。

3.「三國干涉還遼」後,俄又借款給清廷還債,清廷因而視俄為密友,與之簽定《中俄密約》,答應給俄修築______及______等利權;後來中俄密約內容外洩,列強競相效尤,紛紛在中國沿海強行租借港灣及劃定勢力範圍,以取得利益。

--------------------------------------------------------------

列強劃分勢力範圍的情況(1898年)

《中俄密約》後,德國率先在中國強租港灣,其後列強紛紛倣效,情況如下:

1.德國:1898年,藉口山東教士被殺,派艦強佔膠州灣,迫中國租借99年;又取得 在山東的建築鐵路及開礦權,成為列強強租港灣之始。

2.俄國:藉口為中國抗德,迫中國租出旅順、大連,又獲得東北三省的築鐵路權,

東北三省遂成其勢力範圍。

3.法國:藉口教士被殺,強租廣州灣,取得修築越南至雲南的鐵路權,又迫清廷答應

不把廣東、廣西、雲南割讓給他國,使該三省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

4.英國:援引「最惠國待遇」的成例,租借威海衛與新界,又迫清廷答應不將長江

沿岸租與他國,使長江流域成為其勢力範圍。

5.其他:日本強迫清承認福建是其勢力範圍;意大利亦強租三門灣,但為清所拒絕。

列強之租借港灣及勢力範圍

國家

租借地

勢力範圍

築路權

總結總括來說,甲午一戰後,日本得益巨大,隨即引起俄國不滿,聯同德、法兩 國迫日還遼,俄亦以此居功,乘機與清廷簽訂《日俄密約》,謀取利益,列

強有見及此,惟恐吃虧,乃相繼在華強租港灣及劃分勢力範圍,其中以德國

為最先。

--------------------------------------------------------------

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1899年)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原因:

1.甲午戰後,各國為了私利,在華劃分勢力範圍,長此下去,容易引起爭端。

2. 而列強之中,以______在華之貿易利益最多,若中國被瓜分,將損害其利益,故有必要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乃慫恿______出面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歇止列強惡性競爭。

3. 此時,美國與西班牙戰爭剛結束,取得了夏威夷、關島、菲律賓,勢力伸延至太平

洋西岸,她想進一步在______發展,但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的行為卻防礙其發展

機會,因而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求取得在華「均等」的發展機會。

4.列強方面,亦有感在華競爭過劇,容易引起遠東大戰,故亦支持美國的建議。

門戶開放政策的內容:1899年,美國國務卿________向德、俄、英、法、日、

意六國提出對華的「開戶開放政策」,內容為:

1.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及領土完整。

2.各國在華商業機會均等。

3.各國在勢力範圍內的投資事業,互不干涉,亦不得壟斷範

圍內的權益。

4.在勢力範圍內的進口商品,皆由中國按照現行海關稅率收

稅。

5.各國在勢力範圍內的港灣、鐵路,對他國所徵收的入港

費、運費,不應有所差異。

門戶開放政策的影響:

(好方面)1.中國在列強均勢政策下,免被瓜分,清政府亦得以苟延殘喘。

2.列強在華之工商業,獲得均勢發展之機會。

3.列強在遠東的利益一致,故在歐洲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未波

及遠東。

(壞方面)4.列強以往對中國之侵略行動,多為單獨進行的,而「門戶開放政

策」,則是列強共同協調下所產生的,這無形中埋下了列強日後

協同進侵中國之危機,如八國聯軍之役,便是一例。

--------------------------------------------------------------

(8)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的失敗,令有識之士明白到三十多年來的洋務運動走錯了方向。中國欲要改革求存,不能單從「__________」入手,必須由改革______入手;另外,甲午戰爭後列強劃分勢力範圍的舉動,更令知識分子感受到亡國危機,故紛紛倡議變法。

--------------------------------------------------------------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的背景

1.甲午戰敗的刺激:甲午戰敗,列強紛紛在劃分________,知識分子目睹國運危在

旦夕,力圖振作;他們明白到國家要圖強,不能再走洋務運動只

講______改革的道路,還要徹底由______革新方面著手。

2.明治維新的啟發:日本只是一個蕞爾小國,竟能以二十多年的__________,徹底

改革了______及______制度,轉弱為強,給予不少中國朝野之

士莫大啟示,均欲效法日本,變法圖強。

3.維新思潮的促進:十九世紀以來,傳教士東來,介紹西方科技,主張中國西化;而

中國的嚴復等人亦不斷翻譯洋書,如《________》,知識份子

如康、梁等深受影響,紛紛創學會,辦報紙,宣傳維新思想;

4.知識份子的醒覺:中日簽定《________》時,康有為已發起「__________」,

力主中國變法再戰;之後,列強在華______________,國家命

運危在旦夕,康有為乃向光緒帝上書,力陳變法之利。 

5.光緒帝下定決心:光緒(德宗)上位以來,有感外患日亟,且受康有為多次上書所感

動,故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主持新政,推行__________。

6.在華外人支持:西方各國及在華的外國人,希望中國能夠改善對外關係,建立健

全的貿易制度,故對於中國變法多表贊同。

--------------------------------------------------------------

戊戌變法的展開及其改革內容(1898年)

戊戌變法的展開:

1.康有為早年致力研究傳統經學,其後閱讀了西洋譯著及親睹___________等地的西人設施,始見世界大勢,思想為之一變。1890年,他寫成《新學偽經考》及《孔子改制考》,鼓吹變法。

2.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康有為剛到北京應試,得知《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即聯合各省1300多名舉人集體上書,提出「拒和、______、______ 、______」,史稱_________。其後,康有為組織________,而弟子梁啟超則辨《________》,以開啟民智。

3.1897年,德國強租________,列強瓜分中國之勢迫在眉睫,他乃於1898年向光緒呈上《日本變政考》及《俄彼德變政記》,光緒深為感動,於同年6月11日下詔「明定國是」,開始變法。

改革內容:

1.政治方面:廣開言路,鼓勵臣民上書批評時政:裁汰冗官及重疊部門,改革官署辦事

事規則,提拔能幹官員。目的在革新______,提高______,以及整頓

______。

2.軍事方面:改革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槍砲,練習洋操;又整頓水師,裁減綠

營,以西法訓練兵將;力行保甲,實施徵兵制等。目的在整頓______,

加速西法。

3.教育方面:廢八股,改試______,設經濟特科;興辦學校,設立______大學堂,

地方州縣則設立中、小學堂,兼習中西科學;成立譯書局,鼓勵官紳、

士民______。目的是普及______,推廣______。

4.經濟方面:獎勵創造發明者,實行專買權;設立農工商總局及礦務、鐵路局,並開

辦銀行等。目的是穩定______,籌集______,爭回利權,促進生產。

5.交通方面:興築粵杭、滬寧鐵路,設立鐵路總局。

--------------------------------------------------------------

戊戌政變經過(1898年)

百日維新推行以來,守舊大臣有感新政有礙其仕途利益,是故要求慈禧收回成命。

慈禧便與直隸總督________密謀廢去光緒帝,準備乘光緒在天津閱兵時把他拘禁。光緒及維新派得知後,有感實力不足,便密召直隸按察使________入宮,命他奪取榮祿兵權,藉此要脅大后。

結果,袁氏出賣維新派,向榮祿告密,慈禧大怒,便於1898年9月11日發動政變,以光緒帝有病為由,將之幽禁在______,並捕殺六君子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康有為則流亡______,梁啟超流亡______,至此,新政結束。

總括來說,由6月11日光緒下詔「明定國是」,實行變法,至9月21曰光緒被囚為止,前後共只有______日,是故戊戌變法,又稱為__________。

--------------------------------------------------------------

戊戌變法失敗之原因

( )

1.光緒帝無實權:光緒雖然在名義上親政,但經驗不足,朝廷大臣多依附慈禧,沒

有她的同意,任何改革都難以推行。

2.維新派無實力:康有為及梁啟超等人既是漢人,又官卑職小,加上光緒又不敢過

份提升其職位,故維新派處處受制於守舊大臣。

( )

3.改革推行過急:新政牽動的層面過大,且推行過急,未有按步就班,亦未有十足

經費,結果被守舊派大力反對及阻止。

4.誤信袁世凱:維新派由於沒有實力,故想以厚祿收買袁世凱,利用他的兵力要

脅慈禧,但袁氏衡量己方實力後,發覺並不可為,故不惜出買維

新派,令新政失敗。

( )

5.大臣士子反對:新政要廢除八股、裁去冗官及重疊部門、又著重西洋教育及政

制,直接損害傳統士子的利益,故激起士人及守舊大臣的反對。

6.滿漢之爭:

維新派全為漢人,其中譚嗣同曾著《仁學》痛詆滿人,引起滿人

恐懼,以為皇帝要盡除滿人,故要求慈禧訓政,而慈禧亦不欲還

政德宗,故發動政變,幽禁德宗,捕殺六君子,廢除新政。

--------------------------------------------------------------

戊戌變法之影響

百日維新雖失敗,但影響奇大:

政治層面上:

1.激起慈禧仇外:慈禧痛恨外人包庇康梁在海外建立________,其後又因列強干

預她另立皇儲,故她日後欲借助________之力量排外,結果引

發起__________之役。

2.激發革命活動:百日維新之失敗,令知識分子看清清廷之腐敗,認為非推翻滿清

不能挽救中國,故促成________之革命運動 。

3.促成晚清改革:變法雖失敗,但已造成一股改革的熱望;八國聯軍後,慈禧為挽

回民心,乃推行晚清改革,其內容和百日維新有不少相同之處,

而廢科舉及實行君主立憲,則更比百日維新進步。

4.袁世凱冒起:戊戌政變後,袁世凱得到重用,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辛亥

革命時,其實力足以左右大局,故能迫使孫中山讓出臨時大總統

之位,以作為推翻滿清之酬報。

思想層面上: 維新期間,各地遍設學會倡導變革,令國人眼界大開;而維新後,康、

梁逃亡海外,致力鼓吹__________政體,又介紹西方思想文化,對中

國之思想文化影響極大。

--------------------------------------------------------------

洋務運動與百日維新的比較

項目

洋務運動

戊戌維新

政治

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辦外交,注重改善______關係。

撤消閒散衙門,澄清吏治,注重全面______改革,並趨向君主立憲的政體。

軍事

前期著重加強軍備,設兵工廠及機器製造廠;後期始按洋法訓練陸軍,建立海軍,目的在求「_________,

__________」。

著意整頓軍隊編制及操練,如練新軍、行保甲、辦團練、改用槍砲。

經濟

前期偏重軍事工業,後期始興辦民用工業、礦業及運輸業等。

倡辦各種實業,如設立鐵路、工商局、銀行、農業機構等。

教育

設立同文館、廣方言館,目的是訓練翻譯人才,介紹西方科技知識,配合

______防所需。

興辦學校、開設報館等,目的是推廣__________及文化事業。

-------------------------------------

(9)義和團與八國聯軍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飽受凌辱,激起種種救國行動,如洋務運動、百日維新, 但皆失敗;及至義和團興起,以「刀槍不入」、「扶清滅洋」為號召,從之者如流。此見國人對列強的態度,已由理性的改革求強變為。

--------------------------------------------------------------

義和團的崛起及它擴張經過(背景)

義和團是一個排外組織,其殺洋人、 燒電線、拆鐵路的排外行動,反映出一種非理性的仇外情緒。現就義和團的崛起和它擴張經過述析如下:

1. 自通商口岸被打開以來,外國的工業打擊本地農村經濟,如輪船鐵路的出現,令多人失業,而國家為應付鉅額賠款,又加重稅收;加上清末連年天災,災民無以維生,唯以草根、樹皮充饑,甚或賣掉子女,到處流浪,這種社會不安的現象,容易惹起事故。

2. 義和團初名__________,原屬白蓮教一支,教徒自稱有「神功護體、刀槍不入」;嘉慶年間,盛行於山東、河南、河北一帶,以「反清復明」為號召。

3. 咸、同以來,______日亟,多次對外戰爭失敗,割地賠款,甲午戰後,列強更乘 機劃分勢力範圍,激起國人的______情緒,義和團遂改用「__________」為口 號,聲勢浩大。

4.另外,西來的傳教士,良莠不齊,部份教士不單蔑視中國文化,更藉其特權袒護教 徒,欺壓平民,以致______頻生,清廷官吏因懼怕洋人勢力,每在處理教案時,未 能公允,國人______心理日烈,紛紛加入義和團排外的行列。

5.光緒年間,山東巡撫________及______,先後准許拳民為民間團練,可在山東境內公開活動;由於義和團的排外活動惹起列強抗議,清廷乃改派袁世凱繼任,對拳民嚴加圍剿,拳民遂流竄直隸。

6.其時,直隸總督______竟縱容拳民,______太后亦因憤恨戊戌政變後洋人包庇 康、梁逃亡海外及干預她廢立君主,故極度仇外,默許義和團排外,還讓拳民入京 牽制洋人,使局勢更形混亂。

--------------------------------------------------------------

八國聯軍之役的始末(1900-1901)

1.義和團流竄入直隸後,得到總督______縱容,介紹給慈禧,慈禧准許拳民入京,與董福祥之甘軍結合,到處焚教堂、拆電線,先後殺死日本書記________及德國公使________,令中外衝突日烈。

2.慈禧與保守大臣不理外國之警告,以為這是雪恥時機,竟向外國宣戰,八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派出兵艦,組成聯軍,先攻陷________,再北上直迫______。

3.其時,直隸提督聶士成戰死,義和團潰散,結果聯軍攻陷北京,慈禧乃挾持光緒帝

逃奔至______;而八國聯軍藉口剿捕義和團,分兵攻取張家口、山海關、保定等地,任意焚掠屠殺,其中以俄、德兩軍及英國的印度兵最為殘暴。

4.至於東南各省督撫,如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人,為免戰事禍延到南

方,故不奉亂命,並與外國簽定《________________》,慈禧無可奈何,只好下詔罪己,並命慶親王______及________作全權代表,與外國簽定______。

義和團活動區域及八國聯軍進攻圖

辛丑條約的內容

1.懲辨禍首,派親王大臣向德、日謝罪。凡虐殺外人之城,停止考試五年。

2.明令禁止一切排外活動,凡對排外活動不即鎮壓之官員,即令罷官。

3.賠款四萬萬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清還,年息四厘;本利約共九億八千多

萬兩,以關稅及鹽稅作擔保。

4.在北京劃定各國使館界址,界內由公使管理及防守,華人不可居住。

5.毀大沽至北京一帶炮台,京津至山海關之交通要地,由各國駐兵。

6.禁止軍火及製造軍火材料進口兩年,需要時可再延期兩年。

7.修改通商航海條約。

8.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變通各國使臣覲見禮節。

--------------------------------------------------------------

八國聯軍之役的影響

國際上:

1.義和團的粗野幼稚行動,使中國地位更形下降,外人認為中國是________,而在

外地的華僑及留學生,更受到______。

2.義和團之魯莽舉動,亦對外國起了一定的阻嚇作用,抗敵期間,異常英勇,足証中

國__________高漲。

3.戰爭中,俄國乘機入侵東北,在《辛丑和約》簽定後亦不撤退,與日本的大陸政策

衝突,相方乃於1904年爆發__________。

國防上:

1.辛丑條約中,規定_____至______的砲台全部拆毀,列強又可在_____至______

一帶駐兵,令中國京城門戶洞開。

2.列強又可在________劃定使館區,派兵駐守,中國人不得入住。

3.戰後各國禁止軍火及製造軍火的材料輸入,令中國武裝力量大為削弱。

政治上:

1.戰時地方督撫不奉亂命,與列強簽定《東南互保條約》,足見地方已不受______

控制,開日後__________的先河。

2.清廷盲目排外,招引外侮,不少人士認為只有___________才能救國,故紛紛投

身______。

3.滿清為挽回人心,故亦進行晚清改革。

社會上:

1. 中國戰後要懲辨禍首及派員往德、日道歉,更永禁仇外活動,令中國人______受

損,由以往輕外、仇外的心理變為______、______的心理。

2.戰爭賠款額為四萬萬五千萬兩,並以關稅作擔保,阻礙中國經濟發展。

--------------------------------------------------------------

(10)孫中山之革命運動及中華民國之成立

中國歷史上雖有多次革命發生,但其意義只在於革去一個朝代而建立另外一個朝代。 然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其意義不單在於革去滿清這個朝代,更革去傳統中國的______政體,建立一個嶄新的共和政體。

--------------------------------------------------------------

清末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的原因

  清末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有志之士前仆後繼,究其原因,有以下數端:

1.滿漢民族仇恨:滿清入關時任意殺戮,滿漢仇恨甚深;太平天國以「驅除胡虜」反

清,事雖不成,已啟迪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清末勢衰,而滿人仍

抱「寧讓______,不與______ 」的心態,令國人更傾向革命。

2.政治改革失敗:滿清的_________及________皆失敗;最後,雖藉推行立憲以挽

回人心,可惜缺乏誠意,國人大失所望,加速革命運動的發展。

3.清末經濟衰敗:鴉片戰爭以來,列強交侵,外貨在________保護下大量湧入,加

上對外的鉅額________,使經濟陷於困境,民生日苦,加深國人

對滿族統治的不滿。

4.西方思想的影響:清末,知識份子介紹西方的憲政及民權思想,國人眼界大開,對

民主政治有進一步認識,有助革命運動的發展。

─────────────────────────────────────

孫中山之革命運動

孫中山的教育背景:

--孫中山乃廣東香山縣________人,幼年就讀於私塾,常聽鄉里談__________故

事,深受其__________思想影響。

--14歲赴________,於教會學校就讀,接受西方教育。

--18歲返國,就讀於香港______書院,20歲返檀香山。

--21歲, 回廣州__________附屬學校就讀,結識鄭士良等江湖人物。

--後再入香港_________就讀,與同學陳少白、尢烈、楊鶴齡批評時政,言論大膽,

人稱「__________」;畢業後,在廣州、澳門行醫,並從事革命宣傳。

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分期:

上書李鴻章時期

中山先生完成學業後,即藉著行醫而到處宣揚革命;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關係因朝鮮而惡化,國勢危急,他離粵北上,上書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之救國大計,但不為所用,故決定以______手段推翻滿清。

興中會時期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孫中山赴檀香山宣揚革命,組成興中會,其後在香港擴大組織,正式提出「驅除______,恢復______,創立 __________」之口號,初步提出______及______主義。

1895年,發動廣州之役,1900年,又發動惠州之役,但均告失敗。

同盟會時期

1896年中山先生曾在倫敦蒙難,幸得其老師________營救,之後他留歐考察各國政治、社會及經濟情況,創立_____主義,並與民族、民權主義相配合,正式建立了______主義的革命理論。

1905年,中山先生為集中革命力量,遂聯合各革命團體,在日本成立同盟會,提出「驅除______,恢復______,建立______,平均_______」之四大綱領,並確定__________之年號;此後經多次革命行動,至1911年武昌起義,終將清廷室推翻。

革命活動:

A.興中會時期

1.1894年,甲午戰事起,孫中山先生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次年返香港,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

2.1895年,與陸皓東、鄭士良等人於廣州起事,不幸失敗,中山先生遂流亡日本,再轉赴歐美,此為初次革命之失敗。

3.公元1900年,乘義和團事發,命鄭士良再度舉事於惠州,但因彈藥不繼而潰,史堅如在廣州被殺,此為第二次革命之失敗。

B.同盟會時期

1.孫中山兩次舉義,雖告失敗,但人心已覺醒,各省革命團體,都相繼成立。

2.1905年,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以興中會、華興會為重心,聯合光復會、日知會等,成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領導,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提出「三民主義」,並決定以中華民國作為年號。由是,革命聲勢大振,支部遍及各省。

此後,革命雖連遭七次失敗,但黨人仍然前仆後繼,百折不回,特別在1911年黃花崗之役,七十二列士的犧性精神,更喚醒國魂。結果同年十月的武昌起義,成功推翻滿清,創建民國。

孫中山對革命的貢獻:

1. 組織會社:孫中山在檀香山創建_______,其後在日本成立________,以剷

除專制統治,建立民國為目標,積極策動革命,辛亥革命之成功,

實有賴孫中山及此等組織成員之努力。

2.建立理論:孫中山宣揚革命,建立綱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為興中會之宗旨;至同盟會成立,又加上

「__________」的口號,發展為有系統的「______主義」,使革

命運動方向明確。又創立「五權憲法」作為建國方略。

3.思想全面:孫中山認定中國要建立民主政制,必須按步就班,故提出______、

______、______三個時期。

4.爭取海外支持:孫中山多次奔走海外宣揚革命,籌募________,號召海外留學生

及華僑支持革命,並爭取列強同情。

5.努力不懈:孫中山在國內策動武裝起義十餘次革命,雖經多次失敗,仍堅持其

理想,努力不懈,終喚醒人民對革命的支持,在1911年______起

義中成功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6. 成全大我:武昌起義後,他為了及早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不惜將_________

_______之位讓予袁世凱,足見他深明大義,不眷戀權位。

--------------------------------------------------------------

辛亥革命(1911年)

革命活動雖經多次失敗,仍百折不回。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得到各省響應,終能推翻滿清。是次起義發生在辛亥年,是故又叫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導火線:

1.晚清偽立憲: 1911年,清為收買人心,故進行立憲,但卻毫無誠意,其設立的

內閣以______________為總理大臣,其餘十二大臣中,滿八漢

四,其中五名更是皇族,根本就是一個「______內閣」。

2.黃花崗之役: 革命黨人雖經多次失敗,但反清決心更見堅定,特別是廣州黃花崗

一役中,________烈士的壯烈犧牲,喚起國魂。

3. 鐵路國有化: 1911年,清廷接納郵部大臣__________的建議,將_______、

_______鐵路收歸國有,不准民辦, 並制定極不合理的歸還鐵路股

本方法; 此舉令四川人民損失最大, 故與廣東、湖南、湖北各省組

織____________,以作請願及集會遊

行,但四川總督趙爾豐竟槍殺請願者,結果引起公憤,爭路事件演

變為武裝反抗。

小結:鐵路風潮後,清廷為平定亂事,急調湖北新軍到四川鎮壓,令湖北守備空

虛,當地革命黨人便乘機在湖北的______發動起義。

辛亥革命的經過:

1. 武昌起義: 鐵路事件後,革命黨人欲加快起義步伐,在武昌的俄界製造炸彈,

但因失慎爆炸,被清軍偵破機關,搜去名冊,黨中人人自危;其

時,清調湖北新軍入四川鎮亂,令______空虛,黨人乃於10月10

日提前革命。

2.各省響應: 起義由工程營熊秉坤領導,先佔軍械局,再攻督署,湖北(鄂)總督

瑞澂及統制張彪聞風而逃,革命軍佔領武昌,推________為湖北

都督,宣報獨立,至此,各省紛紛響應,清廷只剩下______、

______、______三省可控制。

3.民國成立:其時,清廷欲利用袁世凱之新軍鎮壓革命,但袁氏只在表面上與革

命軍周旋,暗裏卻向革命軍試探迫清退位後的報酬。當時,孫中山

在美國得知革命成功,乃轉赴歐美各國以爭取列強保持中立,不協

助清廷;12月,孫氏回國,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選孫中山為「臨

時________」,於1912年元旦正式就職,宣佈_________成立,

並組織_________。

孫中山遲去臨時大總統的經過及原因:

1. 武昌起義後,清廷起用袁世凱為總理大臣,鎮壓革命,但他採兩面手法:一

方面借革命軍挾制清廷,一方面以新軍威脅革命。其後,派代表________

南下與臨時政府代表________議和。

2. 孫中山為早日推翻滿清,實現統一,故答應待清帝退位後辭去___________

一職,由參議院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革命能成功推翻清廷的原因:

1. 國人對清廷失望:

清末多次改革,如__________及__________皆因守舊大臣反對而失敗,而晚清的立憲運動,又缺乏誠意,令有識之士對清廷失望,乃傾向革命;在經濟方面,晚清對外戰爭失敗,賠款割地,令白銀外流,加上政治腐敗,官吏剝削人民,有識之士認為不推翻滿清,不能救國。

2.西方思想的影響:

清末西方憲政思想與民權思想傳入,配合反清的民族思想,使有識之士關懷到國家的前途,加深對滿清專制統治的不滿,國人紛紛投身革命。

3.孫中山先生領導有方:

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不遺餘力,先後成立________及________,提出________學說,並領導起義行動,經____失敗仍百折不回,為革命奠定穩固的根基。

4.革命精神的感召:

革命黨派團結一致,又得海外華僑的損獻及支持,雖經多次失敗,仍前仆後繼,其中在________一役中,七十二烈士的犧牲精神,令國人深受感動,紛紛支持革命。

5.各種力量的結合:

各會黨參加革命組織,________散播革命思想,______資助革命行動,______提供革命力量,______採中立態度,凡此均有助革命之成功。

6.形勢有利革命:

__________後,各省已不聽中央指揮,離心趨勢已成,辛亥革命時,各省更宣告自立,加速清亡;__________本奉命鎮壓革命,但基於個人私利,反利用形勢,迫清帝退位,令革命早日成功;而______對中國的革命均採同情態度,未有干預的行動,間接有助革命的完成。

--------------------------------------------------------------

--第五篇完--

� 林則徐要外商繳出所有鴉片銷燬,並且具甘結,擔保日後如有偷運,「貨即充公,人即正法」。各國皆答應具結,只有英人不允;則徐乃斷絕對英商日用品之供應,並將英人驅至澳門。此時,雙方關係已甚緊張。

� 義律被趕離澳門後,便電請英政府以武力解決。英國國會議論後,最後僅以九票之差,通過對華用兵,理由為「商務受限制,大英子民生命受威脅」。

� 如小刀會以太平軍名義在上海作亂,使英法以自衛為名,組織常勝軍,並協助滿清對抗太平軍,藉以恢復江南秩序,以維護其商業利益。

� 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小刀會以太平天國名義在上海作亂,英、美以清廷無力保護外人安全為借口,宣佈上海中立,且命海軍登陸,組織「義勇隊」,維持租界治安,租界之中立地位自始形成。

� 小刀會擾亂上海時,華洋訴訟,悉由外人主理審判;其後,各國與清協定設立「會審公堂」,華洋民刑案件均歸外官會審。另外,亂事期間,上海官吏逃亡,徵稅機關停頓,英、美、法等國便組織「關稅管理委員會」,代中國徵稅,開外國人管理中國關稅之始。

� 分別是《望廈條約》及《黃埔條約》。

� 亞羅號在香港注冊,並掛有英國國旗,本應受英國保護,但後來查明緝私當日,排照已過期十天。

� 時人譏諷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量度,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

� 《天津條約》中,咸豐帝認為北京駐使、內地游行、內河航行數項最損天朝體面,欲極力挽回。

� 魏源乃林則徐的摯友,鴉片戰爭後,著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成為日後洋務派的共同信念。

� 李鴻章認為中國新近的外患來自海洋,左宗棠則認為外患來自西北。

� 明治維新後,日本大規模的產業已有所發展,故欲向外尋求原料的供應地及投資對象;另外,日本人口亦以倍數增長,由明治維新前的3000萬人上升至6000多萬人,糧食成為重要問題,故想藉武力對外擴張,尋求出路。

� 稍後,日本把琉球易名為沖繩縣。

� 東學黨是一個親中、反日、反西化的組織。

� 李鴻章以出身淮軍、但不懂海軍的丁汝昌統率北洋艦隊,令將領不服,故在戰爭時意見相左。

� 禧慈太后建造頤和園,令北洋艦隊十餘年未曾添置新艦,艦隻在航速上遠不及日本,炮彈裝備亦不足。

� 1906年中國以三千萬兩贖回遼東半島。

� 日本在清末民初對中國侵略日急,終迫使中國在1937—45年進行「八年抗戰」。

� 《馬關絛約》前,列強的經濟入侵只限於輸入商品,現在卻能在通商口岸建廠,即直接輸入資本,嚴重打擊中國剛萌芽的工業。

� 清廷欲聯俄抗日,1896年,派李鴻章到莫斯科祝賀俄皇(尼古拉二世)登基,並簽定《中俄密約》,其內容為:(1)中、俄兩國如遇日本侵犯,共同出兵,並接濟軍火、糧食。(2)開戰時,俄國軍隊可駛入中國所有口岸。(3)允許俄國在中國東北修築鐵路。

� 李秉衡袒護大刀會,認為他們的仇外活動是「保民義舉」,後大刀會殺死德國教士,李秉衡被革職;而繼任的毓賢亦支持排外,這時「大刀會」改名為「義和拳」;其後,毓賢向慈禧保奏,將拳民編入團練,正式改名為「義和拳」,打起「扶清滅洋」的口號。

� 當時除興中會外,國內還有以下革命團體:1.蔡元培、章炳麟等在上海成立光復會,創辦《蘇報》, 展開革命傳活動。2.湖南方面,黃興等組織華興會,以「推翻滿清、復興中華」為宗旨。3.湖南方面,有以湖北新軍為骨幹的科學補習所和日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