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方法第九講導讀11282011

19
史學方法 第九講文章報告 Group II, 2011 Autumn

Upload: willyt

Post on 24-Jul-2015

1.1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TRANSCRIPT

史學方法 第九講文章報告 Group II, 2011 Autumn

回顧

• 「歷史編纂是一種存在於文字間的、語言學上的構造」

– Keith Jenkins, “Re-Thinking History”

身為史學的大兵,你怎麼理解這樣的一段話?

中國的歷史文獻

借自梁啟超,

︽新史學︾

飲冰室主人云:

• 蓋紀傳體以人為主,編年體以年為主,而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夫欲求史跡之原因結果以為鑒往知來之用,非以事為主不可。

--梁啟超, 《中國歷史研究法》, 第五章

史料的定義? • 「歷史係史學家根據歷史事實以寫

成,所謂歷史事實,一般稱之為史料。」

-- 杜維運, 《史學方法論》第九章

• 「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也。」

• 「史料者何?過去人類思想行事之痕跡,有證據傳留至今日者也。」

-- 梁啟超, 《中國歷史研究法》

第四章

史料的分類?

• 傳說 vs 遺跡

-- Ernst Bernheim

• 口頭傳說 vs 文字記載 vs 實物佐證

• 直接史料vs.間接史料

-- Key: 經過編纂與否

• 有意史料vs.無意史料

Question 1.

• 英國著名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所著之《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乃是經過口述錄音、助理抄寫、以重要文件手抄便菚為基礎;依據杜維運的定義,此書在史料價值上如何判別?

1) 遺跡 or 傳說?

2) 口頭傳說 or 文字記載?

3) 直接史料 or 間接史料?

4) 有意史料 or 無意史料?

考證:確認史料價值

• 就剛剛《二戰回憶錄》的舉例,為何我們需要考證?

• 「史料是不同的,有來源的不同,有先後的不同,有價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樣的不同。」

– 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 《傅集》

• 批評傅斯年的人往往只看到「史學即史料學」的字面,而忽略「史料學便是比較方法之應用。」

Bernheim 內考證/外考證

• 外考證:

由出處、真偽等外部產生的條件 進行考證,換言之是一為材料作 身份確認的的過程。

• 內考證:

對書籍的內容進行商榷,確認內 容的正確性、代表性以及作者/記 載人的可靠程度,換言之乃是對 內容進行分析與衡量。

●外考證方法

• 辦偽書

• 史料產生的時代的考證

• 史料產生的地點的考證

• 史料著作人的考證

• 史料原型的考證

●內考證方法

• 記載人信用的確定

• 記載人能力的確定

• 記載真實程度的確定

●考證時需注重的原則

• 史家勿犯「不確實之病」,不確實之病往往會因求快、或輕忽失慎等因、或注意力不集中、記憶模糊又匆匆投筆而寫下,然錯誤的因將造成錯誤的推論。

• 耐心、冷靜、謙退、審慎。

Question 2.

• 現代中國史學界,承襲09年「大江大海一甲子」的熱潮,《蔣介石日記》由胡佛研究院整理後開放使用,像是這樣的史料的價值引起學界很大的論戰,試問:

1) 從外考證上,這個日記有任何疑義無?

2) 從內考證上,會預期日記會有哪些疑義?

(請依照印象回答)

過去(史料) = 歷史?

• 「歷史乃論述過去,但是絕對不等於過去。」

-- Keith Jenkins, “Re-Thinking History”

1) 過去乃是由閱讀而來

2) 透過文獻接收的過去是他人的解讀

3) 你所接觸的過去都是片段非全貌

過去(史料) = 歷史?

• 「我們不是讀書的人,我們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 「史學即史料學。」

• 「我們反對疏通,我們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則事實自然顯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

--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 作 之旨趣〉,《史語所集刊》

過去(史料) = 歷史?

• 「傅斯年的史學方法在擴充新材料之外,還有一點是擴充新工具,他所謂的新工具即是新學科。當時他認為對歷史研究有幫助的學科如地質、地理、考古、生物、氣象和天文等,史語所則發展考古學、語言學和民族學。」

-- 杜正勝, 〈新史學之路〉

Question 3.

• 就以上三個不同的歷史學家對於史料價值與歷史文獻價值的不同看法,你認為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史料是合理的?在專史大量與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如歷史地理,環境史等領域)必須高度結合時,我們該如何理解史料的分類?外考證與內考證仍然一體適用嗎?

•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Vivamus et magna. Fusce sed sem sed magna suscipit egestas.

•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Vivamus et magna. Fusce sed sem sed magna suscipit egestas.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 感謝老師與同學的包涵,敬請多多指教。 Reference 杜維運: 《史學方法論 增訂新版》第九章與第十章,三民書局,台北,2008年,17版。 梁啟超: 《中國歷史研究法-正補篇‧新史學合刊》,里仁書局,台北,民73年,初版。 嚴耕望: 《治史答問》,台灣商務,台北,2008年8月,三版。 嚴耕望: 《治史經驗談》,台灣商務,台北,2008年9月,二版 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 《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 第一章,麥田,台北,1995 杜正勝: 〈新史學之路──兼論台灣五十年來的史學發展〉,收在《新史學之路》,三民 ,台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