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严建强 -...

9
DNWH 《东南文化》 2017 年第 4 期总第 258 收稿日期 2017-06-20 作者简介 严建强( 1955—),男,浙江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理论及博物 馆展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21 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提升展览的传播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其他媒体相比,博物馆学习是观众在特定空间行走、站立过程中,通过对展物的观察、体验和参与 而学习,因此以观众学习的认知特征为前提制定的传播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博物馆展览策 展人与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加强对展品实物的阐释,增强展览的叙事能力,帮助观众适应以实物为 介质的学习;采用相应的技术增强故事线的逻辑性,更好地营造信息空间,帮助观众在特定空间的站 立与行走中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引入多种媒体,充分作用于多种感官,以提升观众的学习效益。 关键词:博物馆学习 博物馆观众 认知特征 传播策略 博物馆空间 实物展品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观众参观受益状况是判断博物馆传播质量 的核心要素,受到多个方面的制约。从目前存在 的问题看,是否真正了解观众在博物馆学习中的 认知过程及其特点,并在展览建设中据此制定相 应的传播策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虽然 博物馆在展览建设中也运用教育学、认知学和传 播学理论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理论鲜有 专门针对博物馆学习而展开。目前我们对博物馆 观众学习的认知特征的了解还不够系统、深入, 这必然影响展览的传播效果和观众获益,所以博 物馆学界有必要、也有责任开展以提升博物馆传 播效率为目标的研究,其基础就是博物馆学习的 认知过程及其特点。 一、博物馆观众学习与认知的特征 参观博物馆是一种独特的经历,其学习过程 与我们日常熟悉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博物馆作为 一种媒介,其在传播过程、方式与特征等方面与 常见的纸媒、声媒、影媒等有所不同,其间的过 程、方式、特征的异同等见表一所列。 由表一可见,纸媒、声媒、影媒等常见大众媒 体的传播过程及认知具有以下特征: 1、采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符号与图 像为传播介质。由于教育的普及化,绝大多数人 都接受过识字与阅读的训练,能够自行解读,即 使在阅读中遇到障碍,也可通过查阅字典或参考 书等自我学习的方式来克服。 2、空间只是学习赖以进行的容器,其本身不 属于学习介质的构成部分,学习过程与特定的空 间无关,可易地进行。 3、媒介与受众的空间关系确定,受众无需做 身体位移和感官运动,不必为此特别耗费体能。 4、传播者对受众的行为与注意力有较强的 控制力。书籍以页码指示阅读顺序,讲演的时间 与节奏由施讲者决定,影视片的内容、视角、重点 全由导演决定。 5、传播是一个耗时过程,具有先后次序与连 续性,能对过程与动态展开不间断叙述,其时序 与被表达过程、逻辑可以具有一致性。 6、学习中遇到不理解处可反复进行,通常可 中断再适时继续;声媒或影媒对集体传播的过程 专题研究 在博物馆里学习: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及 传播策略初探 严建强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浙江杭州 310028 93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Mar-2021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11严建强 - dnwh.njmuseum.comdnwh.njmuseum.com/pdf/2017/201704/20170411.pdf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博物馆几乎在传播和学 习的每一个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性质。一方面,

DNWH

《东南文化》2017年第4期总第258期

收稿日期 2017-06-20作者简介 严建强(1955—),男,浙江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理论及博物

馆展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提升展览的传播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其他媒体相比,博物馆学习是观众在特定空间行走、站立过程中,通过对展物的观察、体验和参与

而学习,因此以观众学习的认知特征为前提制定的传播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博物馆展览策

展人与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加强对展品实物的阐释,增强展览的叙事能力,帮助观众适应以实物为

介质的学习;采用相应的技术增强故事线的逻辑性,更好地营造信息空间,帮助观众在特定空间的站

立与行走中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引入多种媒体,充分作用于多种感官,以提升观众的学习效益。

关键词:博物馆学习 博物馆观众 认知特征 传播策略 博物馆空间 实物展品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观众参观受益状况是判断博物馆传播质量

的核心要素,受到多个方面的制约。从目前存在

的问题看,是否真正了解观众在博物馆学习中的

认知过程及其特点,并在展览建设中据此制定相

应的传播策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虽然

博物馆在展览建设中也运用教育学、认知学和传

播学理论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理论鲜有

专门针对博物馆学习而展开。目前我们对博物馆

观众学习的认知特征的了解还不够系统、深入,

这必然影响展览的传播效果和观众获益,所以博

物馆学界有必要、也有责任开展以提升博物馆传

播效率为目标的研究,其基础就是博物馆学习的

认知过程及其特点。

一、博物馆观众学习与认知的特征

参观博物馆是一种独特的经历,其学习过程

与我们日常熟悉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博物馆作为

一种媒介,其在传播过程、方式与特征等方面与

常见的纸媒、声媒、影媒等有所不同,其间的过

程、方式、特征的异同等见表一所列。

由表一可见,纸媒、声媒、影媒等常见大众媒

体的传播过程及认知具有以下特征:

1、采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符号与图

像为传播介质。由于教育的普及化,绝大多数人

都接受过识字与阅读的训练,能够自行解读,即

使在阅读中遇到障碍,也可通过查阅字典或参考

书等自我学习的方式来克服。

2、空间只是学习赖以进行的容器,其本身不

属于学习介质的构成部分,学习过程与特定的空

间无关,可易地进行。

3、媒介与受众的空间关系确定,受众无需做

身体位移和感官运动,不必为此特别耗费体能。

4、传播者对受众的行为与注意力有较强的

控制力。书籍以页码指示阅读顺序,讲演的时间

与节奏由施讲者决定,影视片的内容、视角、重点

全由导演决定。

5、传播是一个耗时过程,具有先后次序与连

续性,能对过程与动态展开不间断叙述,其时序

与被表达过程、逻辑可以具有一致性。

6、学习中遇到不理解处可反复进行,通常可

中断再适时继续;声媒或影媒对集体传播的过程

专题研究

在博物馆里学习: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及传播策略初探

严建强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浙江杭州 310028)

93

Page 2: 11严建强 - dnwh.njmuseum.comdnwh.njmuseum.com/pdf/2017/201704/20170411.pdf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博物馆几乎在传播和学 习的每一个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性质。一方面,

DNWH

在博物馆里学习: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及传播策略初探

通常不重复,但个人观看时亦可任意停止与重

启。

7、作用于感官的方式相对单一,仅影媒具有

图像、声音和文字。

因此,上述媒体在设定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

时可从传播者和学习者两方面加以考虑:一方

面,由于表述的时间维度适宜反映连续的动态过

程,加上传播者对受众有较强的控制力,传播者

得以对较复杂、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展开叙述;

另一方面,由于传播介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熟

悉的,具有普遍的易理解性,并提供了自我学习

与解释的可能性,加上学习过程的可重复性,使

学习者得以理解较复杂、理解难度较大的内容。

所以上述媒体均适宜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精细

化的学习。

而博物馆的传播学习过程与认知则具有以

下特点:

1、传播介质的主体是物,是以物为核心的三

维形象系统。

2、传播的核心是展览建设,即通过策划与设

计,将展物根据教育计划和传播目的放置在特定

的空间中;观众的学习是一个在这一特定空间中

观察与操作展物的过程。

3、观众自主观察与操作,使得布展时设定的

线路及其所确定的重点能否被理会与遵循,具有

不确定性。

4、观众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有身体移动,还有

观察与操作中出现的器官运动,是一个耗费体能

较多的过程,易产生生理上的疲劳。

5、博物馆可以利用多种媒体传播的优势,实

现多感官认知。

博物馆的空间形态使得它像一个篮筐,能够

装进几乎所有其他媒体,得以利用各种媒体实施

多元叙述与阐释,并共同作用于观众的多种感

官,促进认知的效益。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博物馆几乎在传播和学

习的每一个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性质。一方面,

这种以行走和观察为主的学习,既受体力与时间

的制约,又受传播者控制力弱、学习过程不重复、

信息量限制等局限,难以像其他媒体一样进行层

层递进的深入阐释和流畅连贯的系统叙述,这决

定了博物馆学习应该是一种相对粗放的类型,在

确定主题和安排项目时不宜过于强调精细化,也

不要选择过于复杂的过程及过于抽象的内容;另

一方面,其高度综合的特点使得多重表达得以开

展,从而给观众一个能够同时作用于多种感官的

体验,使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二、博物馆传播策略的初步思考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将博物馆的特征归

结为两个属性:学习介质的“物”的属性和学习场

所的“空间”的属性;如果要对博物馆观众学习行

为作最简单的描述,那就是“在特定空间里,在行

走与站立中观察呈现在空间中的各种展物”。这

些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博物馆的传播与观众的认

知,传播者必须采用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来适应

这种学习。为了更准确、清晰地表达我们对传播

纸媒

声媒

影媒

博物馆

传播介质

文字与图像

言语和音响

动态的二维

画面

实物展品为

核心

传播过程

写、画—阅读

讲—听

拍摄—观看

布展—参观

传播场所

与空间本身

无关

与空间本身

无关

与空间本身

无关

在特定场所

进行

学习行为

静坐

静坐

静坐

在站立与行

走中进行

表达过程

有时间维度

有时间维度

有时间维度

叙事在空间

中进行

学习方式

可重复

可重复

可重复(个人

行为)、

不可重复(集

体行为)

一般不重复

表达方式

单一,仅限于文字

与图像

单一,仅限于声讯

影像、声音与字幕

可采用多种媒体

表达

传播

媒体

表一// 博物馆与常见大众媒体的传播过程、方式与特征比较表

94

Page 3: 11严建强 - dnwh.njmuseum.comdnwh.njmuseum.com/pdf/2017/201704/20170411.pdf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博物馆几乎在传播和学 习的每一个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性质。一方面,

DNWH

《东南文化》2017年第4期总第258期

策略与方法的思考,我们根据上述博物馆观众学

习的两个属性分别展开讨论。

(一)面对传播介质的物的属性,如何帮助观

众学习

以物为介质的学习会遇到上述媒体所不存

在的两个问题:一是隐性信息带来理解上的门

槛;二是物在空间中呈现的非连续性增加了表述

动态过程的难度。为此,博物馆要通过对物的阐

释帮助观众理解其间的意义,同时利用适宜的技

术增强展览的叙事能力。

1.通过阐释帮助观众理解隐藏在物中的信息

为说明博物馆传播介质的物的特点所造成

的认知上的区别,我们以纸媒为例,比较一下借

阅图书与参观博物馆的过程。

图书是用文字和图像构成的。文字属于常规

性语词符号,其信息是显性的,绝大多数人都受

过识字与阅读训练,基本不会有理解障碍。我们

可将写作与阅读想象成一个通讯过程:

系统A(Author,作者)→信息通道(图书)→

系统R(Reader,读者)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采用一种读者熟知的符

号系统(文字),根据约定的规则(语法)进行编

码,由于读者事先受过专门的识字与阅读训练,

能够自行解码,解读与理解其间的内容,所以,当

他从管理员手中获得图书后,并不会要求管理员

对书中的内容作出解释。如果他有不明白的地

方,会查询字典或相关的参考书。由此可见,这一

通信过程是由作者(发信人)和读者(收信人)独

自完成的,图书馆不承担解释的责任,因而并没

有介入这一过程。

以物为主要介质的博物馆的情况不同。作为

文化遗产的博物馆物是过去记忆的载体,但关于

过去生存状态的信息是深藏在物质中的,没有受

过专门训练的观众难以自行解读。当观众在博物

馆观察一块古人类的化石,他所看到的只是“物”

的外观,包括形态、体量、质地和色彩等,至于

“物”包含怎样的意义,蕴含怎样的故事,没有适

当的阐释,观众是无法获得的。

正如作者写作如同发报,我们也可以把产生

遗存物的自然或文明视为一个信息发送者,其信

息载体是遗存物。这一过程是:

系统N(Nature & history,发报人)→信息通

道(遗存物)→系统A(Audience,观众)

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区别在于信息通道。博物

馆通讯过程的信息通道是自然与文明的各种遗

存物,它们承载着有关自然与文明的各种信息。

比如,一件人工制造物就包含着制造信息、功能

信息、使用信息、关联信息等,这些信息从多方面

反映了生产者、使用者的生产与生活状态。但由

于绝大多数观众并没有接受过解读实物的训练,

无法通过对物的观察直接释读蕴藏在其间的意

义,这就决定了该通信过程无法直接在发报人与

收报人之间实现,必须有一个先期进行解码释读

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博物馆。博物馆

的学者是受过专门的训练、具有良好的解码能力

的专家,当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探明隐藏在物中的

意义,成功地获取了其间的信息,这个通信过程

就完成了:

系统N(Nature & history,发报人)→信息通

道(藏品)→系统M(Museum,收报人)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那这个机构就不是博物

馆,而是研究所了。作为公共社会教育机构,博物

馆的任务不仅限于研究信息,还必须努力将其研

究的成果传达给社会公众。为此,它必须启动第

二个通信过程:

系统M(Museum,发报人)→信息通道(展品)

→系统A(Audience,收报人)

在这个通信过程中,博物馆的角色由原先的

收报人变成了发报人。为了让观众理解蕴藏在物

中的信息,它必须重新编码,这就是展览建设中

的阐释工作。只有成功地重新编码,观众得以理

解物中所包含的信息,整个通信过程才真正完

成。如果说图书是一个单一的通讯过程,那么博

物馆则是由两个通讯过程结合而成的复合型通

讯过程:

系统N(Nature & history)→信息通道I→系统

M(Museum)→信息通道II→系统A(Audience)

从两个通信模型的比较可见,由于学习介质

的不同,博物馆与图书馆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不

同的角色:图书馆并不介入读者的学习过程,整

个传播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的,图书馆只是

扮演了信息流通管理与服务的角色;博物馆则不

同,由于观众无法自行解读,博物馆必须承担阐

释的责任,帮助观众理解,为此,它必须扮演收报

人与发报人的双重角色,并通过二次编码使信息

变得易于理解。这个二次编码的工作就是展览建

设,通过策展、设计与布展,博物馆构建了信息通

道 II,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展览中的阐释性

材料。如果这一努力获得成功,观众就能顺利释

读介质,由此沟通与自然及历史的对话,博物馆

95

Page 4: 11严建强 - dnwh.njmuseum.comdnwh.njmuseum.com/pdf/2017/201704/20170411.pdf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博物馆几乎在传播和学 习的每一个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性质。一方面,

DNWH

在博物馆里学习: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及传播策略初探

也因此成为连接“过去”与“今天”的桥梁。

在这里,阐释是指帮助观众对展物进行解

读,使观众理解包含在物中的意义。对一件物的

解读,其本质是向观众讲述物表征的一个小故

事,这是博物馆对观众学习所施加的必不可少的

干预。缺乏这种干预,博物馆就放弃了桥梁功能,

无法履行沟通观众与展物对话的职责,其传播和

学习的效益将是低下的。

阐释途径主要包括视觉、参与和符号。视觉

是指将展品(包括实物展品与非实物的辅助展

品)按照易于理解的方式陈列在展厅,观众通过

对展品的观察理解其间的意义;参与是指在展厅

中安排装置,让观众通过体验与操作获得相关的

知识和感受;符号则是指采用常规的语词符号,

观众通过对解说性图文的阅读及对解说性声讯

的聆听,理解展品的意义。与此相应,观众的学习

行为主要包括观察、操作、体验、聆听与阅读。

(1)视觉:构建易于理解的观察平台

博物馆是一种以视觉传达为主的媒体。对大

多数博物馆来说,观察是观众学习的主要方式。

阐释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为观众构建一个易

于理解的观察平台。

既然以物作为学习介质的理解难点在于信

息的隐蔽性,那么阐释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其

可视化与显性化,即通过可视化的展示方法将隐

含在物中的信息转化为可以被观察的现象。日本

横滨市历史博物馆有一件陶器,里面是正在烧煮

的蛤蜊,下面是卵石垒砌的灶以及燃烧的树枝,

背后有一幅制陶画面的辅助展板(图一)。这样的

处理,构建了一个帮助观众理解的观察平台:观

众通过对这个平台的观察,得知这件陶器的制作

方法、用途以及它与遗址中卵石及灰烬的关系;

通过对展项的观察,获得了关于这件陶器的制作

信息、功能信息、使用信息和关联信息,并借此了

解了先民的生存状态。

可视化也会使物品之间原先看不见的关系

变得可视。比如,秦统一币制,六国货币被秦国的

半两圜钱取代。对不了解这一背景的观众来说,

这些钱币在被展示技术处理之前只是各不相干

的个体,而当它们被以秦国半两圜钱为中心的放

射形线条组织起来后,原先看不到的关系显现出

来,并被观众理解了。

如果不借助于其他手段,仅凭对以实物为核

心的三维形象体系的观察就理解了其中的意义,

那就达到了物的自我表达,即我们所说的“陈列

语言”。陈列语言是最理想的观察平台。在日本琵

琶湖博物馆,策展人试图告诉观众,人类活动对

湖水造成污染的主要渠道有三条:厕所、厨房和

盥洗室,每一条渠道都有各种污染物经由下水道

进入湖中。设计师将各种导致湖水污染的材料堆

置在透明材料制作的漩涡中,其下是抽水马桶、

洗碗槽和盥洗盆的剖面。观众通过观察就能对上

述命题得出中肯的结论。这一认知过程就是由陈

列语言实现的。

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观众甚至无法对现象

作出观察。为此,阐释者首先要采用特定的技术

手段让它们变得可以被观察。例如,科技馆要向

观众解释流体力学或空气动力学原理,但由于空

气与水都是透明的,观众无法观察到物品形态与

透明介质在运动中的关系。美国明尼苏达科学博

物馆(Science Museum of Minnesota)配制了一种溶

液,将悬浮颗粒均态分布在溶液中,使得运动的

物体与透明介质之间的关系变得清晰可见,观众

由此理解了流体力学的相关原理(图二)。

(2)参与:操作与体验装置

阐释的另一条途径是为观众提供参与的机

会。利用操作与体验装置,让观众在参与活动中

图一// 煮蛤蜊的陶器(本文作者拍摄于日本横滨市历史博物馆

展厅)

96

Page 5: 11严建强 - dnwh.njmuseum.comdnwh.njmuseum.com/pdf/2017/201704/20170411.pdf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博物馆几乎在传播和学 习的每一个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性质。一方面,

DNWH

《东南文化》2017年第4期总第258期

学习与理解,成为科学类博物馆常见的传播手

段。这种学习与直接经验联系在一起,使观众不

仅因充满自主性产生成就感,而且对获得的知识

有更深的印象。比如在关于静电的展项中,当观

众将手放在相应装置上发现自己的头发随之竖

起后,迅速意识到静电的特征是向事物的末稍运

动,因为头发正是他身体的末端。再如,江苏扬州

佛教文化博物馆有一个介绍“八正道”的展项。佛

祖指出,过分纵欲和过分苦修都无法摆脱苦难,

只有避免极端、走中正之道,才会拥有幸福。为阐

释这一观念,博物馆展示了一把曼陀铃,内侧的

两根粗弦崩得过紧而断裂,外侧的两根弦过于松

弛弹不成调,中间的四根弦松紧适度,观众根据

指示牌弹拨琴弦时,美妙的音符从指间流出,观

众于是体悟到了“八正道”的含义。

(3)符号:图像与声音系统

符号也是进行阐释的重要途径。虽然我们强

调视觉传达的重要性,但欲对物与现象作出更深

入的阐释,依然离不开诸如文字与声讯等常规性

语词符号。乔治·E·海因(George E. Hein)与玛丽·亚力山大(Mary Alexander)在《博物馆:学习的地

方》(Museum:Places of Learning)中指出,有文字说

明牌与根本没有文字说明牌相比,前者更能对观

众注意力产生巨大影响。他们援引了 B·皮尔特

(B. Peart)1984年的调查结论:给动物展增添了文

字说明和声音后,观众的参观时间和所得到的知

识均增加了一倍[1]。

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自然史博物馆(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哺乳动

物展厅采用了毛囊和饲乳两幅画面,加上一个写

着 Mammal=Hair+Milk+Special Earbones(哺乳动

物=毛发+乳汁+特殊耳骨)公式的说明牌来说明

哺乳动物的特性。这种生动活泼的图文系统对观

众了解哺乳动物大有助益(图三)。

文字能够概括介绍展品的背景资料,深入细

致地介绍深层次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恰当的修

辞激发观众的诧异和惊喜。纽约的美国自然史博

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海洋展

厅展示腔棘鱼展览的说明是这样写的:

起死回生?如果一只霸王龙突然出现,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惊讶?兴奋?这就是当

1938年一条腔棘鱼被捕获时,海洋生物学家

们的感受。科学家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

为腔棘鱼同恐龙一样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

灭绝了。

将我们突然面对恐龙的震惊来比喻科学家发现

腔棘鱼的心情,使得观众对这种鱼类对科学家研

究古生物史的意义变得可感——这种感觉是仅

凭对物的观察所无法获得的。

图二// 流体力学原理展示(本文作者拍摄于美国明尼苏达科学

博物馆)

图三// “哺乳动物的特性”展示(左上:毛囊;右上:饲乳;下:公

式)(本文作者拍摄于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自然史博物馆)

97

Page 6: 11严建强 - dnwh.njmuseum.comdnwh.njmuseum.com/pdf/2017/201704/20170411.pdf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博物馆几乎在传播和学 习的每一个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性质。一方面,

DNWH

在博物馆里学习: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及传播策略初探

2.如何应对空间叙述的非连续性特点

以实物作为介质的学习材料具有三度空间

的属性,每一份材料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呈现出

独立与静态的样式,很难像文字或声音那样流畅

连续地表达动态的过程。如何使观众在观察间歇

性呈现的展品时产生连续动态的印象,是传播者

应该努力的方向。博物馆展览设计师已经找到了

许多这方面的技术。

(1)将相关器物有序排列成组:将相关物品

以成组的方式按特定的分类原则进行集中、紧密

和合乎逻辑地摆放。这种处理会使观众看出它们

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并在完形心理的作用下

形成动态的过程概念。

(2)利用四维模型或连续系列模型:将连续

变化中典型瞬间的定格制成模型,成组放置,形

成连续系列;或者将模型表现出变化的时间维

度,形成四维的模型,反映事物的变化。在美国自

然史博物馆,不同时代耕作技术与植被之间连续

变化的关系被一个融入时间概念的模型表达出

来(图四)。

(3)利用视听系统:影像是用动态的画面来

表达的,借助视听系统的帮助,将物在具体使用

中的过程呈现出来,是设计师使用最多的方式。

(4)制作旋转的微缩剧场:将独立的情景用

旋转舞台的样式串合起来,形成具有连续性的动

态事面。

(5)利用符号化的图文系统:符号化的连接

线、有机的框架与图表,以及类似连环画的翻阅

装置,都有助于强化物之间的联系,并使静态的

物在观众的印象中“活动”起来。

(二)面对学习场所的空间属性,如何帮助观

众学习

博物馆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学习场域

的空间性。当观众走进展厅,许多其他媒体不会

遇到的问题接踵而来:方向、位置、体量、色彩、照

度、运动等,这些要素都参与到观众的认知活动

中,并对认知效益发生重要的影响。为此,设计师

要努力应对以下挑战。

1.适应自由行动的学习者

与其他媒体的受众不同,行走在展厅中的博

物馆观众是具有自由意志的行为者,有权选择行

走路径和展项。如果展品间无逻辑关系,这种自

由选择不会对参观产生特别的影响;如果展览有

逻辑结构,但观众只对其中的某些展项有兴趣,

传播者也无需为此努力。然而,当观众希望系统

了解展览内容,比如,想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或

想了解某件物品的生产工序,那么他能否依据故

事线所规定的路线行走,将会对他的认知效果产

生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传播者的任务就是

采用相应的技术帮助观众遵循故事线的逻辑行

走、参观。

(1)对布局和展线进行整体导览与节点导

览:许多博物馆会为观众提供展览空间的平面

图,注明各展厅与展项的关系,观众可根据自己

的需求决定行走路线;也有一些博物馆安排了前

置性导览,比如一个小影院,片中的导览员告诉

观众展览内容的分布以及合理的路线;还有一种

导览设置在展览开始或单元开始的节点上,用图

标告知展览的整体布局以及观众目前的位置。这

些导览方式能很好地帮助观众进行空间定位,并

将其引向正确的方向。

(2)利用注意力与吸引力提示展览结构与重

点:要使观众能遵循故事线行走,关键是对他们

注意力的引导与控制。关于影响观众注意力的因

素,史蒂夫·毕特古德(Steve Bitgood)和唐纳德·帕

特森(Donald Patterson)作了详尽的分析,认为文

字标题的编辑起着重要作用[2]。文字的字体、字号

对注意力吸引的程度不同,利用这种差异性来构

造信息的等级序列,使观众的注意力根据等级高

低与重要程度的不同进行分配,从而将观众的行

走引向预设的路径。光照也是引导注意力的重要

因素,发光的标题、追加在重点展品上的光,都会

引起观众的格外注意。

(3)平衡自由与理解的关系:展线安排在多

图四// “耕作技术与植被的变迁”模型 (本文作者拍摄于美国

自然史博物馆展厅)

98

Page 7: 11严建强 - dnwh.njmuseum.comdnwh.njmuseum.com/pdf/2017/201704/20170411.pdf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博物馆几乎在传播和学 习的每一个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性质。一方面,

DNWH

《东南文化》2017年第4期总第258期

大程度上规定观众的路径抑或听任观众自由选

择,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长期以来,许多博物

馆尤其是西方博物馆,把保障观众的自由视作首

要的任务,所以展线呈现多路径、首尾不分的样

式,不同展览间也不设标识,这种做法确实使观

众有更多样的选择,也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但

其认知与学习的效益可能会受很大的影响。从学

习效益的角度看,方向与流线明确、单纯会较好,

从这种观点出发,设计展线时可以屏蔽不必要的

选择。

(4)用自然和暗示的方法使观众行为更符合

理解的要求:简单的双线展览会使观众感到困

惑,甚至无所适从,如果两边的内容都和故事线

关系密切,为了路线顺畅而导致的参观遗漏将会

使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变得困难。为了帮助观众更

加合理地行走,设计人员还要特别关照方向感差

的观众。有些布局形式感很好,但很容易造成这

类观众折返、重复的现象,这种重复参观也会加

剧理解上的混乱。因此,如何在参观自由与充分

理解之间取得平衡是最重要的。展示设计对观众

的引导不应该是生硬和强制的,而应该是暗示与

自然的;同时,也要尊重观众放弃参观的选择,为

此,在展厅的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到便利的退场机

制。

2.适应以观察与操作为主的学习行为

(1)营造清晰的流线与合理的空间布局。传

播介质分布在空间中,观众在此空间行走、观察

和学习,其认知效益受到展品空间状态的强烈影

响,包括展品的位置、方向、体量、组合方式、照度

与光色等。要使这种学习有足够的成效,营造流

线清晰、位置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信息空

间变得十分必要。

观众在展厅中行走和观察,伴随着两类活

动:步移运动与视移运动。步移运动中,如果观众

在展厅中行走的步伐确定,表明他很好地找到了

自己的路径,这是顺利观察与阅读的前提,所以

清晰的展览流线会使观众目标准确地进行观察,

而不至于在寻找的困惑中犹豫;视移运动是观察

行为本身,如果展品在空间中的位置不佳,则会

造成观察的不自然和不舒适,影响观察的有效

性。为此,立面设计要关注陈列带,保证观众能以

自然舒适的角度与方向观察。

(2)通过空间经营传达策展意图。上述的安

排只是考虑为观众创造更好的观察条件;对策展

人和设计师而言,展品放置的位置及与其他展品

的组合方式是阐释物品、表达观念的一种手段。

比如,把两件具有内在联系的物品单独放置在一

个积木上,就是在向观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历史博物馆(Smithsonian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的“车轮上

的美国”(The America on the Move)展中,两位候

车者(一位黑人女子与一位白人男子)之间隔着

很大的距离,显然设计师是在用这种空间的距离

来反映当时种族隔阂与歧视的社会现实(图五)。

对观察者来说,展品的地位及体量影响他对

其重要性的判断,所以重要展品应该有突出的地

位和较大的空间占据。如果重点展品的体量很

小,难以引起必要的重视,设计师应当想方设法

增加其体量感,吸引观众的注意。美国西南部一

座反映印第安人生活的博物馆展出了一件印第

安人的烟斗,虽然烟斗是阐释主题的关键展品,

但由于其体量太小,难以引起观众的特别关注。

于是,设计师为它拍摄了一张巨幅照片安放在展

柜的背后(从天花板直到地面),从而使观众意识

到它的重要性[3]。

(3)利用注意力引导技术将观众带向重点展

品与重点信息。观察行为是由注意力引导的,注

意力的分配与展厅的光环境密切相关,主要涉及

到展览的照度及其分布。如果照度分布不合理,

造成眩光和光污染,将严重影响观察效果。光对

认知的作用,更重要地表现在对重要性的提示,

它不仅担负着将注意力引导到重点展品与重点

信息的任务,而且可以通过局部追加光照的方式

告诉观众哪些展品值得格外注意。

(4)利用特殊方法引起观众格外的关注。让

观察者意识到物品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还可通过

图五// 候车室的黑人与白人(本文作者拍摄于美国史密森学会

国立历史博物馆)

99

Page 8: 11严建强 - dnwh.njmuseum.comdnwh.njmuseum.com/pdf/2017/201704/20170411.pdf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博物馆几乎在传播和学 习的每一个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性质。一方面,

DNWH

在博物馆里学习: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及传播策略初探

让它们动起来来实现。静态环境中的动态目标会

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如果希望观察者迅速捕捉到

展板上的重点信息,则可以采用对重点文字进行

加粗、加底线及提高色阶的方法。

(5)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装置尺度。对于

操作性项目而言,人体工学是设计的基本原则,

要以基本观众为基准,设计出观众以自然的方式

得以操作的装置与设施。如果展厅中有以儿童观

众为主体的项目,必须注意装置尺度的适应性。

3.适应在行走和站立中学习

观众在行走与观察中学习是一个耗费体能

的过程,容易疲劳,从而导致学习效益递减。其主

要的解决方法是缓解疲劳、恢复体能、防止斜坡

效应。

(1)缓解疲劳:缓解疲劳的方法是以体弱者

为基准设置休息场所,使他们在感觉累的时候能

找到休息的地方。一种更积极的方法是,将立姿

展项与坐姿展项交替使用,让观众在参观坐姿展

项时得到休息。

(2)考虑观众行走的方式:在大多数情形下,

观众在参观时会像螃蟹那样横行,那肯定不是令

人愉快的体验。贴心的设计师应该尽可能地改变

这种情况,创造机会让观众以自然的状态直面展

品。

(3)说明文字不宜过长:说明文字的撰写者

也必须要考虑到观众是在站立中阅读的,其态度

与耐心与坐着阅读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不计较单

位文字的长度,只会导致观众放弃阅读。所以,展

板上的单位文字量必须受到严格控制[4]。不仅是

文字量,对于在站立中阅读的人来说,阅读材料

必须是直白有趣的,而不应该是抽象晦涩的,因

为站着阅读思考与坐着阅读思考,允许耗费的时

间是不同的,难度或抽象度过大的内容对站立的

观众是不适宜的。

(4)让观众保持新鲜感和参与感:随着行走

的进行,疲劳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无疑会影响

认知效果。如何让观众保持持续的新鲜感,延缓

疲劳发生,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在日本琵琶湖

博物馆,设计师将芦苇、湖水、船、网和湖中的鱼

构成的景观间歇性重复,形成了独特的节奏和韵

律,使观众产生置身湖畔的感觉,大大缓解了参

观的疲劳。一种更积极的缓解疲劳的方法是激发

观众的自主意识与参与感:在湖南长沙隆平水稻

博物馆,观众可以参与到挺转基因和反转基因的

阵营中;另一个在建的商贸博物馆,则有马云与

王健林关于电商比例的赌局,观众在讨论中所激

发的主体意识对抑制疲劳具有积极意义。

(三)如何利用学习场所的空间性发挥多种

媒体综合作用的优势

学习场所的空间形态不只是给认知活动带

来局限,相反地,它也会给传播带来独特的优势。

正是这种空间性使我们得以引入其他各种媒体,

实现多种媒体综合作用,并共同作用于观众的多

种感官,使观众的受益超越智性的层面。

1.引入多种媒体,发挥多重表达与阐释的优

博物馆学习场所的空间性使它得以将其他

各种媒体装入这个篮筐中,成为无所不包的媒体

综合体,从而使多元叙述与多样化表达成为可

能。这将极大地拓展反映、表现自然与人类生活

各种现象的能力。

上述纸媒、声媒和影媒的优势都是博物馆展

览可资利用的,不仅如此,诸如影院、剧场、教室、

图书馆、实验室、作坊,甚至生产流水线等所有现

存的各种媒体,都可以整体搬进展览中加以利

用。

隆平水稻博物馆在策展中就设想用四种方

式共同阐释“水稻生长”的主题:事先构筑的一个

透明的部分将馆外的水稻梯田借景到户内展览

中,反映水稻在真实的自然界生长的情况;在一

个大约 20平方米的全人工控制的空间中,根据水

稻生长的五阶段依次播放,使观众在任何时间都

能看到水稻的不同阶段的生长状况;幼苗到成熟

植株的系列标本装入透明水晶体中;最后,悬置

的银幕播放从种子到谷子的延时影片,从动态的

角度描述这一过程。

因此,各种媒体的介入使得博物馆成为最具

综合特征、最完备因而也是具有特别强大的表达

与表现能力的媒体之王。

2.利用多感官认知的可能性

各种媒体的进入不仅使多重表达成为可能,

也为多途径共同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创造了条件。

当代博物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博物馆不再

仅仅是一个呈现物的空间,而且能将隐藏在物中

的信息可视化,为物提供具有解读功能的历史语

境,并通过情景再现反映历史上消失的事件和人

物,这些都使得策展人开始重视对现象的重构性

再现。与对物的观察仅依赖视觉不同,现象是生活

本身的再现,是一个色彩缤纷、五味杂陈的世界,

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需要各种感官的共同作用。随

100

Page 9: 11严建强 - dnwh.njmuseum.comdnwh.njmuseum.com/pdf/2017/201704/20170411.pdf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博物馆几乎在传播和学 习的每一个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性质。一方面,

DNWH

《东南文化》2017年第4期总第258期

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博物馆也越来越关注利

用多种感官共同作用[5]。空间形态的学习场所,以

及多种媒体手段的引入,使还原历史与自然现象

的情景再现得以实现,从而为观众提供一个可以

穿越时空的、逼真的现场体验。在浙江台州博物馆

的民俗展中,关于海岛渔村的展示就采用了多种

感官共同作用的方式:观众视野所及是浩渺的大

海、小岛和村庄,耳中是海浪的涛声和海鸟的鸣叫

声,扑面而来的是拟风装置送来的清凉的海风,并

夹杂着淡淡的鱼腥;还可以从一个小型装置中得

到渔村生产的即食的海产品……视觉、听觉、触

觉、嗅觉和味觉共同作用,由此获得对海岛渔村更

真实的认知。在这种参观中,认知不再仅仅局限在

大脑,而是与全身多种器官发生关系,从而也使博

物馆展览成为实现具身认知的理想场域。

三、结语

与其他媒体相比,博物馆传播既有劣势,也

有独特的优势。传播策略制定者应认真探讨这些

特征,对传播的难点与优势作中肯分析,使传播

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提升观众的学习效益。

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作,本文仅限于提出问

题,并作最初级的分析,旨在引起学界的重视,共

同开展研究。这不仅会丰富与深化博物馆学的研

究,更能切实提升博物馆的传播能力。

[1]B. Peart. Impact of Exhibit Type on Knowledge Gain, Atti⁃tudes, and Behavior.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1984,27(3): 220-237. 转引自美国博物馆协会主编、路旦俊

译:《博物馆教育与学习》(George E. Hein , Mary Alexan⁃der. Museum: Places of Learning. Washington: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Education Committee, 1998),

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0页。

[2]〔奥地利〕弗德利希·瓦达荷西著、曾于珍等编译:《博物

馆学:德语系世界的观点》,台湾五观艺术管理公司出

版社2005年,第128页。

[3]参见 Unesco. The Organization of Museums:Practical Ad⁃

vice. Unesco Press,1978. 印第安和平烟斗(peace pipe)有特殊意义,比如两个部落打仗,如果讲和就由两个部

落同抽一锅烟;烟斗还常常作为信使往来于各个冲突

地区的安全通行证。

[4]根据弗德利希·瓦达荷西的观点,主标题最好限定在德

文 75个字之内,其他文字标题不应超过 65个字,段落

标题不应超过45个字。同注[2],第183页。

[5]周婧景:《具身认知理论:深化博物馆展览阐释的新探

索——以美国 9·11国家纪念博物馆为例》,《东南文化》

2017年第2期。

Learning in the Museum: Audienc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Museum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YAN Jian-qiang(Depart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Muse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useums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to improve the commu⁃

nication efficiency of exhibitions has become an urgent demand. Compared with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ofother media,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museum learning is that it happens through the audience’s observa⁃tion, practice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with the exhibits when he or she walks or stands in the exhibitionspace.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will be more targeted and effective if it is formulated on the cognitivecharacteristics of audience learning. The curators and exhibition designers are suggest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objects and build more powerful narratives so as to help the audience adapt to thelearning that uses objects as medium; to apply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to strengthen the logic of the storyline and create informative spaces so as to help the audience learn more effectively with his or her movementin a specific space; to make full use of multimedia to generate multisensory stimulus for more effective lear⁃ning.

Key words: museum learning; museum audienc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communication strategy;museum space; objects

(责任编辑:毛 颖;校对:张 蕾)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