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28
2013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田野調查補助案 4-2 張鴻邦研究成果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田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集補助案申請(類四)成果報告 群島之聲:初探太平洋傳播環境與媒體發展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候選人 張鴻邦 Marang Saway 計畫執行期程:103.03.31-103.05.01 附註: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或研究計劃成果全文資料,授予「世界南島學 術研究計畫辦公室」,得限計畫辦公室於教育部申請年度計畫或呈報成果時使 用,以微縮、光碟或其他各種數位化方式重製後散布發行或上載網站,藉由網路 傳輸,提供讀者基於個人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閱覽、下載或列印。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Aug-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2013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田野調查補助案

4-2 張鴻邦研究成果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田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集補助案申請(類四)成果報告

群島之聲:初探太平洋傳播環境與媒體發展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候選人

張鴻邦 Marang Saway

計畫執行期程:103.03.31-103.05.01

附註: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或研究計劃成果全文資料,授予「世界南島學

術研究計畫辦公室」,得限計畫辦公室於教育部申請年度計畫或呈報成果時使

用,以微縮、光碟或其他各種數位化方式重製後散布發行或上載網站,藉由網路

傳輸,提供讀者基於個人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閱覽、下載或列印。

Page 2: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目錄

摘要................................................................ i

一、前言............................................................ 1

二、太平洋傳播環境.................................................. 1

三、斐濟傳播概況.................................................... 5

四、薩摩亞傳播概況.................................................. 8

五、成果自評與心得................................................. 10

六、照片說明....................................................... 16

參考文獻........................................................... 24

Page 3: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i

摘要

太平洋此塊群島之洋(sea of islands)區域,因著多樣的地理環境、族群文化、

社會制度、歷史經驗等因素,促成了豐富且多樣傳播環境,從國營廣播媒體、商

業廣電公司、到社區媒體服務,含括政府控制、私人經營、非營利組織(特別是

教會)等媒體擁有者,彼此之間共享了相似的現實困境,卻又展現殊異的經驗。

考量台灣過往欠缺群島之洋傳播環境與議題之認識與研究,本計畫參訪斐濟及薩

摩亞,以參觀、觀察、及蒐集太平洋傳播研究相關資料與現況,以作為未來探究

群島之洋傳播之起點。

Page 4: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1

一、前言

台灣作為太平洋區南島語族之「原鄉」,過往在語言學、人類學、考古學、

建築學等領域累積了諸多厚實且豐富的研究,甚至形成跨領域之整合計劃(如國

科會專題計劃「南島民族的分類與擴散:人類學、考古學、遺傳學、語言學的整

合研究──文化與族群的形成與再創造:台灣南島民族的研究」)。關於南島民

族傳統與當前傳播議題之研究,則仍然闕如。我認為兩塊研究領域──傳播領域

及南島研究,或廣地來說,太平洋研究──同時尚未有研究者投入群島之洋傳播

與媒體研究,恐怕在於我們尚未意識其所蘊含的可能性;換言之,我們尚缺一塊

入門磚。

「向東看,向南走」,是中華傳播學會 2010 年的大會標題,全稱為「向東

看,向南走:傳播研究的在地知識與全球實踐」1。大會主講者趙月枝(2010)

後在其文中說到,此題名「在為我們超越當下主導性的東、西方與南、北方知識

/權力關係提供可能的同時…引領我們重新審視『全球』和『在地』與『知識』

和『實踐』之間的關係」。同樣對西方世界與學術界定方式進行挑戰,太平洋研

究者 Hauʻofa(1994)則提出「群島之洋」觀,稱那些視太平洋諸島是狹小、貧

窮與相互隔離的觀點,僅是從西方的經濟、地裡決定觀的認識;不同於西方觀點,

群島之洋觀點則表現出太平洋諸島人們之間的聯結整體性(totality of their

relationship),強調生活在這片海洋的豐富與多樣性。我認為此時我們需要積

極的往東看,看向太平洋此群島之洋的傳播網絡,其層次從地方、都市、國家、

亞太區到全球。

二、太平洋傳播環境

‘Islandness’, however, is ofter explained away as the ‘Pacific

Way’ and associated with timelessness, yet it is to do with our

interactions, with communication. Just as our academics are

beginning to realise that ‘islandness’ is important, so too

must those who seek to contribute to media development and

communication in region.( Wickham, 1996)

(一)報業

即便有著低識字率的現實挑戰,群島之洋仍提供著豐富多樣的報紙媒體,從

跨國企業所支應的都會報紙到 NGOs 提供的印刷媒體(Cass, 2004)。不過整體

觀之,南太平洋的報業長期以來受制/隸屬於前殖民地或是鄰近區域的大型媒體

集團(可見下圖),例如發跡於澳洲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Robie,

1994);近年,我們雖然可見到以當地語言為內容之報紙、報紙數量增多等正面

1 此次大會的英文會議主題為「Looking East, Going South」,中文題名為「從東看,向南走」。

唯大會之主講者(keynote speaker)趙月枝教授後修改其演講稿、改寫成〈「向東看,往南走:

開拓後危機時代傳播研究新視野」〉。一字之差,使得字義也有差,我同意趙教授之中文用法,

因而在本文中採取趙月枝之中文用法。

Page 5: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2

訊息,但是高成本的印刷費用、難以發行到偏遠地區或是離島、因為缺乏訂閱量

而難以維持報紙的獨立性等難題持續存在,報業經營被視是不經濟之事

(Papoutsaki, & Harris,2008)。

(二)廣播

1933 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後則是斐濟開始提供服務。因著強烈的口說傳統,又因著低識字率、島嶼間距離

廣闊等因素,使得廣播服務在此區成為優勢媒體類型,尤其是國家型廣播模式

(Molnar & Meadows, 2001, pp.76-79)。只是,過往國家支持/控制廣播媒體

的地景(Nash G., 1994),近年隨著商業廣播電台、宗教電台的興起而面臨挑

戰,甚至,許多地區的廣播電台逐漸從國家公共電台轉型私人化,或是交由商業

廣電營運(像是斐濟),展現不同於過往之廣播地景。

圖 1:斐濟付費電視 Sky Pacific 公司外觀

(三)電視

電視服務是在 1980 年代開始出現,其主要原因在於各島國面臨到發展、現

代化之壓力,進而改善電訊基礎設施以提供電視服務;然而,電視台雖然採取商

業經營模式,但是因為電視台自身規模、整體市場規模不足,使得電視台無法製

作充足電視節目內容,需要向紐西蘭、澳洲進口節目,其包含新聞節目、娛樂或

是運動比賽,使得電視節目多未能滿足地方觀眾需求(Molnar & Meadows, 2001,

99-121)。

Page 6: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3

圖 2:斐濟首都 Suva 某一網咖入口

(四)移動通訊與網際網路

以手機(mobile phone)來看,2003 年時,太平洋許多地區的擁有率不到

10%,然而自 2006年以後,許多地區的手機擁有率已經超過六成以上。人們開始

使用手機聯絡彼此、溝通外地、上網、甚至是進行商業活動。這開始逐漸影響太

平洋區的政治民主促成、社會與人際互動、國家發展等議題(Cave, 2012)。

圖 3:太平洋若干國家之手機訂戶(每 100人)增勢

資料來源:Cave, 2012, P.5

Page 7: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4

(五)小結

太平洋區各國家展現出獨特、多樣與多層的傳播環境,若我們以區域範圍來

看,可以發現太平洋區建立了許多跨國/島的媒體與資訊交流平台:Pacific

Media Watch、Pacific Islands News Association(PINA)、Pacific women’s

Information Network(PACWIN)、Pacific Islands Chapter of the Internet

Society(PICISOC) 等 等 , 表 現 出 太 平 洋 傳 播 之 既 隔 離 又 彼 此 連 結

(simultaneously isolated and connected)之特性(Papoutsaki, & Harris,

2008,p.1-2 & p.11 note.3)。

從整體觀之,群島之洋的傳播媒體面臨著相似的挑戰,這包含:地方內部衝

突、國家介入媒體營運、境外商業企業集團掌控多數媒體、長期累積之不良工作

環境(如薪資過低)、缺乏新聞專業訓練、狹小的廣告市場、人群及語言之多樣、

低識字率等等(Cass, 2004; Molnar & Meadows, 2001; Papoutsaki, & Harris,

2008)。

另一項在群島之洋可見的新興傳播趨勢則是逐漸普及的資訊與傳播科技

(ICTs)。處於發展中狀態的太平洋區的諸國,近年開始意識到資訊與傳播科技

作為發展政策的一環,以及透過週遭國家──尤其是美國、紐西蘭及澳洲,近年

中國亦加入此領域──的援助(或說介入),逐漸投入建置資訊與傳播科技基礎

建設,以及鬆動過往的傳播政策。大約自 2003 年起,太平洋區國家開始對電訊

傳播部門進行去規範政策,打破過往境內單一企業壟斷之環境,這使得資訊與傳

播科技裝置價格下降、服務多樣;另一方面,因為群島之洋的青壯年占整體人口

多數,此年齡層的人口較有能力、且有意願購買及使用資訊與傳播裝置(尤其是

智慧型手機)與服務(特別是社群媒體),這兩項因素相互作用促成了太平洋區

的資訊與傳播科技革新浪潮(Cave, 2012)。

圖 4:Samoa savaii市場的 digicel 櫃台

Page 8: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5

在群島之洋,我們可說每個島國的特殊境況,從地理環境、人口特性、文化

與語言的豐富、殖民歷史及遺緒等,相互搓揉出地方獨特的媒體生態。與其冠以

概稱式的「太平洋媒體」(Pacific media),我們應更適當地稱之「太平洋中

的媒體」(media in the Pacific)(Cass, 2004, p.83)。太平洋區的傳播現

狀與趨勢呈現出諸多相似,我們卻無法以同質觀點來看待群島之洋的各別媒體。

威廉斯曾提醒也展現了,電視作為一項傳播科技,我們對其的適當探討乃是將此

科技至於社會脈絡與人們意向之中,藉著檢視這三者的互動來思考電視何以成

形、可以有何種意義詮釋(Williams, 1974/馮建三譯,1991)。這樣提醒了我

們應當從歷史視角以梳理電視(為中心之電視制度,以至於電視組織自身)如何

成形、進而普及於特定社會,特別是在其過程中涉及了那些政治力量、社會脈絡

與團體之互動。

三、斐濟傳播概況

斐濟位於南太平洋,長久以來是週遭國家重要的貿易節點,例如薩摩亞、東

加,甚至是紐西蘭與澳洲。斐濟自 1970 年起脫離英國成為獨立國家,然而,國

家政局始終動盪,屢屢發生政變。2006 年,斐濟軍方發起政變、接管政府至今,

這是過去 20 年來發生的第四次政變(前三次分別為 1987 年 5 月及 9 月、2000

年 5 月),其中很大緣由係斐濟人與印度裔之間的不合導致。根據斐濟 2006 年

官方調查,斐濟總人口為 837271人,當中斐濟人為過半數之 475739,印度裔為

313789 人,占四成多,其餘為華裔或其他國裔人口,為 47734 人。主要語言為

斐濟語、印度語(hindustani)及英語。

就斐濟傳播環境來看,其擁有 3份英語日報,4份印度語及斐濟語的週末報,

兩份商業雜誌;當中,最大報《斐濟時報》(Fiji Time)為澳洲梅鐸新聞集團

所擁有。廣電部分,斐濟有多家商業調頻(FM)電台及兩間公共服務電台,一間

免付費(free-to-air)商業電台及三間付費電視頻道,另外還有一宗教電視網

絡。當中,斐濟廣電有限公司(Fiji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Limited)為

最大集團,擁有六家電台2:一台與二台為公共電台,係斐濟與斐濟廣電公司締

結合約,分別以斐濟語(一台)及印度語(二台),其餘為商業性質電台。近年

來,社區媒體亦開始成長,包括 1間社區電視台,1 間婦女廣播頻道,以及 2間

基督教會廣播電台(Harris, 2006; The Pacific Media Assistance Scheme,

2013b)。

2 六家電台裡,分別提供英語、斐濟語及印度語各有兩電台服務。

Page 9: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6

圖 5:斐濟首都 Suva 的《The Fiji Time》報社

斐濟的網路使用最早開始於 1980 年代末期的南太平洋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Pacific)。當前,網路使用多限於商業與政府部門,然而,即便在都市

仍僅有少數家庭擁有網路連接設備,這是因為電腦與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

(Internet Services Provider, ISP)的費用超越一般人們負擔。斐濟的主要

都市──如 Suva與 Nadi──超過 70%的網路使用者是年輕人(young adult)與

學生,主要是為了 email、聊天短訊與學校作業。根據 2003 年的調查,網路的

普及率是 2.7%或 22000 連結者,主要在工作場所;而根據 2004的調查,網路普

及率達到 6.1%。斐濟網路發展主要的障礙是都市與偏鄉人口之間的不平等電訊

傳播近用,過高的價格、壟斷企業、與缺乏對網路的察覺與知識。其中,價格過

高是最嚴重的問題,而又與斐濟電訊公司(Telecom Fiji Ltd, TFL)的壟斷有

關。斐濟政府近來開始關注規範架構,價格過高需要有穩定的規範架構(Harris,

2006)。

Page 10: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7

圖 6:斐濟廣電公司外觀

在 2000,斐濟開始連結到南纜線網絡(Southern Cross Cable Network,

SCCN),澳洲、紐西蘭透過斐濟及夏威夷連結到美國本土,這使得斐濟進入全球

資訊基礎建設,而使得斐濟有潛力成為南太平洋地區的節點(hub),這亦吸引

了商業投資者關注斐濟。斐濟政府與斐濟跨國電訊供應公司( Fiji's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Provider)合作,設置一項價值 4 億五千

萬美金的野心計畫,建立光纖網絡以連結南太平洋的 10個國家。

然而,斐濟的傳播環境最讓人在意的卻是政府箝制媒體問題。軍方自 2006

年政變取得政府管理權之後,便開始積極介入媒體,像是 2010 年通過《媒體產

業發展命令》(Media Industry Development Decree),政府得事先審查媒體

內容,且限制媒體擁有權的海外比例。前項介入使得媒體報導漸趨保守、或是在

批判政府及政府公關兩端間取得適當平衡;而後項之限制,使得新聞集團將持有

之《斐濟時報》股份轉賣給當地的合作公司,以符合命令要求。這些限制導致斐

濟的媒體自由表現在整體太平洋區、甚至是國際上,處於不良位置(The Pacific

Media & Communication Facility, 2005; Perrottet & Robie, 2011)。相反

地,(特別是旅居海外)斐濟人民藉助於網際網路的便利,往往提出相較於傳統

媒體(尤其是受到政府關注的報紙、廣播與電視台)更為激進的言論,以及形成

民主討論(Cave, 2012, pp.8-11; Harris, 2006, pp. 379-380)。

Page 11: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8

四、薩摩亞傳播概況

根據 2011 年薩摩亞人口統計,總人口數為 187,820 人,當中都市人口為

36,735 人,鄉村人口為 151,085 人。英語為官方語言,但民眾仍以薩摩亞語為

日常語言。薩摩亞擁有高識字率,達 98.8%。

目前薩摩亞當地有 4間商業電視台,其中 2間為宗教電視台,分別為基督公

理教 (Congressional Church)經營之 EFKS電台與基督敬拜會(Worship Centre

Church)之王國電台,此兩間宗教電視台主要提供教會儀式與活動內容,少量地

方內容。兩間商業電視台中,TV1前身為薩摩亞公共電視(Samoa Broadcasting

Television),於 2008 年私營化後現由薩摩亞廣電公司(Samoa Quality

Broadcasting Limited)經營,節目內容以地方內容、來自紐西蘭、澳洲(尤其

ABC)之外來節目為主;另間 TV3 則由阿皮亞廣電公司(Apia Broadcasting

Limited)經營,外來節目與新聞為主要節目內容(The Pacific Media Assistance

Scheme, 2013c)。

圖 7:薩摩亞首都 Apia電影院外觀

類似於電視生態,薩摩亞的廣播電台多是商業或是宗教經營之電台,前者主

要提供音樂而後者以宗教內容為主。2AP為唯一之公共電台,隸屬於傳播與訊科

技部(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以薩摩亞

語及英語提供各式節目。至於報紙,薩麼亞政府經營 Savali 週間報與週末報,

另外還有幾份國外公司持有之報紙(Samoa Post)與社區型報紙(SUNGO News),

最大報應屬《薩摩亞觀察者》(Samoa Observer)。

《薩摩亞觀察者》創立於 1979 年,至今已成為薩摩亞第一大報,以英語及

薩摩亞語提供報導,除了擁有自己的印刷廠以外,觀察者還設置網頁提供線上新

聞(見官方網頁 www.samoaobserver.ws),且多方利用其他媒體平台(如臉書、

Twitter)提供讀者訊息,線上新聞的主要設定以海外薩摩亞人或是感興趣之海

Page 12: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9

外讀者為對象。

透過事前寄信詢問,《薩摩亞觀察者》願意接受我的參訪,參訪當天並由總

編輯 Keni Lesa與資深記者 Jason Brown 介紹且回應我相關提問。觀察者為一商

業經營報紙,資金主要來自於廣告收入,達六成左右,其餘為零售及訂閱收入。

據 Keni Lesa 與 Jason Brown 回應,薩摩亞政府並未對媒體提供相關扶植政策,

相對地,當報社自籌經費來源的情況下,某方面亦保持了報社的獨立性,而能夠

對政府保持著監督的立場。採訪當天出刊的觀察者報紙頭版,便是以商業部部長

因 Apia 市場規劃弊案遭到彈劾之新聞,而觀察者多年以前便持續調查相關內幕

進行報導。Keni 說,就太平洋區的媒體環境來說,不少政府仍是積極想要介入

媒體運作以期媒體能夠多宣傳政府正面新聞與訊息,觀察者的商業經營模式某方

面維護了報社的獨立性。

圖 8:《薩摩亞觀察者》編輯 Keni Lesa,資深記者 Jason Brown 與我

參訪當天,進入辦公室的記者有 5位,另外觀察者還與 2至 3位自由工作者

有合作關係;記者主要學歷為高中畢業,雖然薩摩亞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amoa)有傳播相關科系 (USP 亦有傳播及新聞學課程,但僅提供斐濟校區

而薩摩亞校區則無),但是記者並未受過相關大學傳播科系訓練。觀察者的主要

新聞內容多為首都 Apia 以及政府政策或活動相關新聞,此外便是觀光及運動新

聞。新聞多偏向都市或是政府,地理之隔離現實限制是主要原因,記者若是要到

偏鄉或是離島區域必須面臨交通不便、耗時等挑戰,導致觀察者新聞內容多以都

市、政府事物或是海外新聞編譯為多。面對此項地理困境,Kenny表示近年隨著

Page 13: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10

手機、網際網路的普及與價格降低,記者或是自由工作者經常可以透過手機上網

傳輸照片與文字給報社內人員撰寫新聞稿。藉助資訊與傳播科技之便利從事採

訪、資訊分享、新聞流通,對於太平洋區的媒體工作來說,可說是當前重要的「太

平洋式」(Pacific Way)採訪策略。

圖 9:《薩摩亞觀察者》印刷設備

雖然資訊與傳播科技提供媒體人員助益,但 Kenny 亦對此種科技趨勢感到憂

心。目前薩摩亞整體的上網滲透率仍然偏低,但是因為近年手機及手機上網價格

的逐漸降低,民眾 (尤其是 18-40 歲左右的年輕一代)經常可以透過手機連上

網路,尤其是臉書等社群媒體,Kenny自言大概不出幾年,觀察者恐怕也將面臨

歐美報業數位化與如何維持報業營運之挑戰。

五、成果自評與心得

透過此次計畫,我得以拜訪斐濟與薩摩亞以收集太平洋傳播相關文獻,且實

地體驗兩地的傳播環境。資料收集的主要目的是南太平洋大學(USP)圖書館,

尤其是館中的太平洋典藏(Pacific Collection)。太平洋典藏位於圖書館二樓,

其進出與借閱並非全然開放而有限制,預借閱典藏內文獻的校外讀者必須申請校

外人士圖書證,申請費用依照預使用天數而增長,十天借閱期費用為 30斐濟幣。

借閱者不能攜帶任何背包進入典藏區,憑著有效圖書證,一次僅能借閱一本書,

借閱時間為三小時而可以申請延長。

圖 10:南太平洋大學入口

Page 14: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11

於圖書館閱讀的時間裡,我得以閱讀許多太平洋傳播相關書籍與期刊,而此

些文獻是台灣難以有機會閱讀,相關書籍像是由 David Robie 教授3編輯或著作

之《Nius Bilong Pasifik: Mass media in the Pacific》(1994)、《Mekim Nius:

South Pacific Media, Politics and Education》(2004);或是特定地區之

傳播研究,例如由 Evangelia Papoutsaki、Michael McManus 及 Patrick Matbob

編寫之《Communication, Culture &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2011)

等書。此外,亦閱讀了諸如《Pacific Islands Communication Journal》、《Pacific

Journalism Review》。特別是《Pacific Journalism Review》期刊,自 1994

年出版首刊之後,早期為年刊而於 2004 年成為半年刊,收列了各式太平洋傳播

研究文章,經過閱讀期刊,將使得我得以熟悉太平洋傳播研究之歷史脈絡、研究

關注與當前議題。

3 現為奧克蘭科技大學(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太平洋研究中心資深教授,早年任

教於巴布亞新幾內亞大學(University of Papua New Guinea)、南太平洋大學等地,長期投入於

太平洋新聞教育、新聞學等教學與研究。

Page 15: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12

圖 11:USP太平洋典藏區入口

另外,我亦有機會觀察斐濟與薩摩亞當前日常生活中的媒體使用,像是,廣

播因為價格低廉與易於收聽的特性,成為許多人的首選媒體,《薩摩亞觀察者》

主編 Keni Lesa 便說,人們主要透過廣播來接收新聞與訊息、甚至是娛樂,次選

擇是電視,而報紙是第三選擇。以收聽到的幾個廣播電台而言,音樂節目是主要

的節目內容,像是以當地語言發音或改編的雷鬼音樂,而週日上午亦可以聽到以

福音歌曲為主的節目。電視方面,斐濟或薩摩亞經常是以衛星接收的方式收看電

視,因此常見村莊或是房屋安裝衛星接收器(俗稱小耳朵);頻道不多且經常收

訊不好,而主要內容多為國外進口,像是新聞節目通常是先轉播紐西蘭或是澳洲

的新聞,接下來的時段才是當地新聞節目。相較而言,薩摩亞的地方新聞製作的

沒斐濟來得豐富與精緻,有個新聞節目便是主持人介紹政府相關政策與法令,畫

面經常是公文內容,顯得單調。斐濟電視內容有一特色是大量的境外橄欖球比賽

轉(重)播。而不論是斐濟或是薩摩亞,皆可看到宗教頻道播放教會活動或是宗

教內容之節目。

然而,最鮮明的媒體則是「新興」的手機與網際網路。整體來說,雖然在斐

濟與薩摩亞都市可見網咖(internet cafe),甚至是公部門也提供此服務(例

如薩摩亞郵局的網咖),但是有線上網(透過如撥接或是寬頻線路)方式因為網

路基礎建設不甚發達的關係而不普遍,反而,手機與無線上網是兩地較常使用的

上網方式。根據閱讀的相關資料,斐濟與薩摩亞約略是自 2006 年後開放手機市

場,之前多是單一公司壟斷而現今是兩間公司競爭:斐濟主要是 Vodafone 與

Page 16: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13

Digicel,薩摩亞則是 Bluesky 與 Digicel。Vodafone 作為國際手機服務公司,

先前是斐濟唯一的手機服務公司,Digicel 主要以哥倫比海、中美洲為市場,如

今則積極進入太平洋區域。從一間公司壟斷到兩間公司寡佔的變化是,因著競爭

而來的手機與相關服務價格降低,這促成了手機普及率的大幅上升,亦帶動了上

網人口。無論是電視或是街道,皆可看見手機服務公司的大量且大型廣告,某方

面顯示出手機事業在當地的重要性與競爭程度。

圖 12:斐濟首都 Suva的大型 Digicel 廣告

在兩地的經驗是,手機使用人多是青壯年,手機類型從非智慧型手機到智慧

型手機皆有,而主要的服務模式是預付卡而非固定訂戶。甫離開斐濟或是薩摩亞

海關,便可看見機場內鮮明的手機服務公司:斐濟是 Vodafone,薩摩亞則是

Digecel,觀光客可以相當便捷的方式購買預付卡上網。而在都市,皆可看見多

間手機公司門市,而門市經常是大排長龍的人們購買或是儲值手機費用;除了手

機門市,不論是都市或是鄉村的雜貨店或是商店也經常掛著提供儲值服務的招

牌,方便人們儲值。

Page 17: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14

圖 13:薩摩亞隨處可見雜貨店提供手機儲值服務

相較於兩地的平均收入而言,上網費用仍不甚便宜。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

(2012 年),斐濟的人均收入是 4110 美金(約略等於 6577斐濟幣),Vodafone

公司提供之 2GB 的上網容量(使用期限為一個月),費用為 25 斐濟幣;薩摩亞

人均收入是 3260 美金(約略等於 7465 薩摩亞塔拉),Digicel 公司提供 450MB

上網容量是 19薩摩亞塔拉,手機上網費用相較於人均所得來說可說不甚「親民」。

圖 14:斐濟門庭若市的 Vodafone 門市

Page 18: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15

整體來看,無線上網多限於飯店旅館,或是校園。以南太平洋大學來說,進

入圖書館的學生可說幾乎是人手一台筆記型電腦,連上學校無線網路或是透過手

機進行上網;就我從旁經過粗略觀察,臉書經常是大學生們拜訪的網頁。具相關

資料顯示,太平洋區的臉書人口增長幅度是近年全球臉書人口增長幅度最大的區

域,斐濟尤其位居前頭。社群媒體以至於手機之娛樂或是休閒使用,其實也意味

著太平洋傳播研究的另種研究主題。

當前太平洋傳播議題與研究,「發展」乃一重要(多數)主題。關於發展與

傳播過往的討論,早期的論述——特別是 Wilbur Shramm 著作《大眾傳播媒介與

社會發展》(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引起的關注與應用——

傾向認為:首先,直接比較優勢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展與傳播關聯性的指標,

進而指陳貧困國家少有傳播資力(means),論證資訊科技之闕如與國家之低度

發展有(統計上)相關。接著建議到,資訊與傳播傳播媒體或科技可以促進低度

發展國家之改變,明顯方式其一是此些科技提供了國家及人民面對改變之核心問

題或需求時的相關資訊。然而,此種觀點已遭到後來(特別是 1980 年代開始)

學者及政策制定者所否決。此些學者或政策制定者說明到,國家發展是政治、經

濟、社會等結構的複雜互動,傳播媒體或科技不應被視為是起因、自變項,而是

複雜互動中的自變與依變項。關於傳播與發展此議題,我們所需要的是對於此兩

者、以及兩者如何互動的新概念,以擬定開放而具參與性、適當且賦權之資訊與

傳播科技協助策略(Stover, 1984; Unwin, 2009)

對於可能的新概念,近來學者紛指出從日常生活、或者是消費/休閒視角來

理解資訊與傳播科技之意涵。像是 Silverstone(2005)強調我們應當關注社會過

程對於科技變動的速度、領域、內容的意涵,尤其是日常生活作為新資訊與傳播

科技之接收或是抵抗之脈絡時所具有的意涵。甚至,當我們承認到資訊與傳播科

技所具有的移動化與可用性(mobilization and serviceability)特性時,這

使得我們無法忽視科技使用時的包羅萬象(heteregeneous)及提升生活,而將

研究視角轉向資訊與傳播科技的消費面,進而提供傳播與發展議題另一視窗

(Arora & Rangaswamy, 2013)。

藉由此次參訪斐濟與薩摩亞之機會,我取得了不少台灣難以取得之當地文

獻,另方面也體會了兩地日常生活與媒體活動,有助於開拓我對於台灣原住民族

傳播研究議題的想像。然而,此次參訪亦有諸多未竟之處。例如,缺乏相關人士

之介紹以及未有充分聯繫的情況下,我未能有機會拜訪更多當地媒體──例如社

區電台或是 USP學校電台──以了解更多實際媒體營運細節;尤其是,我主要停

留地區多為都市而未能有機會進入社區或村莊進行拜訪,對於非都市村莊日常生

活中的媒體使用缺乏認識。以及,我收集與閱讀 USP 內的文獻後發現,其文獻仍

偏重於南太平洋區域,關於密克羅尼西亞、偏北之夏威夷、以及波利尼西亞區的

傳播研究較少,就認識太平洋區傳播研究趨勢此企圖而言甚為可惜。

Page 19: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16

六、照片說明

圖 15:斐濟 Nadi市區網咖

圖 16:斐濟 Suva圖書館

Page 20: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17

圖 17:斐濟博物館外觀

圖 18:斐濟博物館陳列之斐濟船

Page 21: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18

圖 19:斐濟廣電公司外觀

圖 20:斐濟機場的大選(2014/09)投票登記櫃檯

Page 22: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19

圖 21:USP太平洋研究中心

圖 22:USP太平洋典藏區內的地圖

Page 23: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20

圖 23:薩摩亞 Apia之 Bluesky公司外觀

圖 24:《薩摩亞觀察者》報社外觀

Page 24: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21

圖 25:薩摩亞首都 Apia 的《薩摩亞觀察者》賣報處

圖 26:薩摩亞 Apia郵局總局提供上網服務

Page 25: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22

圖 27:薩摩亞 Apia郵局網咖之入口與收費

圖 28:經常大聲放著雷鬼樂的薩摩亞木頭巴士

Page 26: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23

圖 29:薩摩亞 Savaii 市場的 Bluesky 門市

圖 30:薩摩亞 Savaii 市場的 Digicel 門市

Page 27: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24

參考文獻

Arora, P. & Rangaswamy, N. (2013). Digital Leisure for development:

Reframing New media practice in the Global South. Media Culture &

Society, 35(7): 898-905.

Cass, P. (2004). Media ownership in the Pacific: Inherited colonial

commercial model but remarkly diverse. Pacific Journalism Review,

10(2): 82-110.

Cave, D. (2012). Digital Islands: How the Pacific’s ICT Revolution is

Transforming the Reg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lowyinstitute.org/files/cave_digital_islands_web.pdf

Harris, U. S. (2006). ICT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Pacific Island

Communities. In Stewart Marshall, Wallace Taylor, and Xing Huo

Yu(Eds.), Encyclopedia of developing regional communities wit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pp.377-381). Hershey, PA:

Idea Group Reference.

Hau'ofa, E. (1994). Our Sea of Islands.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6(1):147-161.

Molnar, H., & Meadows, M. (2001). Songlines to Satellites: Indigenous

Communication in Australia, the South Pacific and Canada. Andale,

Australia: Pluto Press.

Nash G., S. (1994) Broadcast media: National radio and development. In

David Robie(Eds.), Nius Bilong Pasifik: Mass media in the

Pacific(pp.35-46). Port Moresby, Papua New Guinea: University of

Papua New Guinea.

Papoutsaki, E., & Harris U. S. (2008). Unpacking “Islandness in south

Pacific Islands Communication,” in E. Papoutsaki & U. S.

Harris(Eds.), South Pacific Islands Communication : Regional

Perspectives, Local Issues. (pp.1-12). Singapore: Asian Media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entre.

Perrottet, A. & Robie, D. (2011). Pacific Media Freedom2010: A Status

Report. Pacific Journalism Review, 17(2): 148-186.

Robie, D. (1994). Print media: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the Pacific. In

David Robie(Eds.), Nius Bilong Pasifik: Mass media in the

Pacific(pp.19-34). Port Moresby, Papua New Guinea: University of

Papua New Guinea.

Silverstone, R. (2005). “Introduction,” in Roger Silverstone (Eds.),

Media, Technology and Everyday Life in Europe: From Information to

Communication(pp1-18).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Ashgate.

Page 28: 102 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之可行性野調 查及文獻資料蒐 …tcp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5/04/4-2Marang-Saway2013r… · 1933年時,太平洋諸島首家廣播服務出現於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兩年

25

The Pacific Media & Communication Facility. (2005). Informing citizens:

Opportunities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in the Pacific. Retrieved

from

http://www.humanrightsinitiative.org/programs/ai/rti/articles/inf

orming_citizens_report.pdf

The Pacific Media Assistance Scheme. (2013a). 2013 State of media &

communication report- Regional. Retrieved from

http://www.pacmas.org/wp-content/uploads/2013/10/PACMAS-REGIONAL-

REPORT_FINAL.pdf

The Pacific Media Assistance Scheme. (2013b). 2013 State of media &

communication report- Fiji. Retrieved from

http://www.pacmas.org/wp-content/uploads/2013/10/14.-Fiji-PACMAS-

Country-Report_FINAL.pdf

The Pacific Media Assistance Scheme. (2013c). 2013 State of media &

communication report- Samoa. Retrieved from

http://www.pacmas.org/wp-content/uploads/2013/10/05.-PACMAS_Samoa

-Country-Report_FINAL.pdf

Unwin, P. T. H. (2009). ICT4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ckham, A. (1996). Hidden perspectives o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in

the Pacific Islands. Retrieved from www.wacc.org.uk.

馮建三譯(1995)。《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市:遠流。(原書 Williams,

R. [1974]. 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London:

Fontana.)

趙月枝(2010)。〈「向東看,往南走」:開拓後危機時代傳播研究新視野〉,

《中華傳播學刊》,1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