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徽州 - cnepaper.com徽州独有的韵味,是 一种从宋词中飘散出来...

1
徽州独有的韵味,是 一种从宋词中飘散出来 的清丽婉转,是一种氤氲 在黑白分明的建筑里的 古意,是一种荡漾在月塘 波影里的诗情画意。 徽州有“八山一水一 分田”之称,虽然水并不 是那么多,虽然这里曾经 是行商坐贾们的故乡,但 是岁月使得往事已经所 存无多,却留下这些清净 脱俗的建筑,一不留神就 带出了江南的灵秀,却少 了脂粉气。行走在那些 青石板路上,雨后,便仿 佛能看见戴望舒钟情的 女子从烟雨蒙蒙中、从历 史的薄雾后走出来,“撑 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 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 一 样 地 /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一时间,人便似乎醉 了一般…… 在月沼的月夜,静静 地坐在水边,有风吹皱了 水面,不知谁家仍然亮着 灯,那种家的温暖似乎也 属于千百年前。在这样 的月光与灯光的交汇里, 大可以幻想着这里曾经 有过怎样的风流,是否也 曾经有佳人停驻—“朝 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 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 忒看的这韶光贱,是那处 曾想见,相看俨然,早难 道好处相逢无一言。”那 时候,悄悄地有了一滴眼 泪,落在了人生如梦的感 慨里。 如今的古徽州,处处 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 味,古桥、古街、古巷交织 着古朴的风采,明清时期 的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 见。在这里,山水的秀丽 和建筑的古朴完美地交融 在一起,让文人墨客流连 忘返。在徽州街巷里的行 走是让人心醉的。那些端 坐于家门前的老人,就似 那一句—“则为你如花 美誉,似水流年。” 徽州之妙并不只是 建筑而已,碑园就足以让 人激动到无话可说。单 看那园林已经不俗:整个 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 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 碑廊曲折起伏蜿蜒;高处 立亭,低处蓄池,竹影婆 娑,是那种私家园林随性 自得的风格,同时因为筑 于山中,也流露出一股山 情野味。最好的部分是 碑园廊龛中陈列的碑帖, 如歙县明万历年间收藏 家吴廷收藏、镌刻的“余 清斋帖”,歙县明崇祯年 间收藏家吴桢所刻的“清 鉴堂帖”,这两套碑帖加 起来共两百余块,收集自 晋至明历代书法大师的 名作,刻得也非常精妙, 确实是世上不可多得的 珍品。 “爱其山水清澈,遂 久居。”很多人说徽州是 他们的另一个故乡,其 实,认他乡作故乡并非矫 情,让人心动的地方,就 是故乡了。 人生感悟 胡倩妮 不抱怨,不放弃 黄山晨刊 · 15 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彭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尘世 · 写生 □ 朱文杰 百姓闲谈 梦徽州 读书的时候,老师 同我们讲过一句话,至 今记忆犹新。老师说, 人生谁能无忧愁,抱怨 不如多奋斗。她希望我 们能将发牢骚的时间用 在学习上。当时不以为 意,时过境迁之后,我明 白了这句话的意义。 抱怨是人生中最容 易也最无意义的事情。 磨磨嘴皮子,挑挑刺,发 发牢骚,我们都会做,也 常常在做。对一个人有 意见,我们抱怨,对一件 事情有意见,我们也抱 怨。抱怨是因为心存不 满。但抱怨无济于事, 有时还会给我们心头添 堵,它会让一件本不复 杂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复 杂。本来稍微努力一下 就可以轻易完成的事 情,因为心有怨言,消磨 了进取心,也就离成功 越来越遥远。 相比抱怨,感恩就 难得多了,但解决问题 又常常需要它。同样一 件事情,心怀感恩和心 存抱怨,会导致截然不 同的两种结果。 抱怨饭不好吃,自 己为什么不下厨?抱怨 别人不友善,自己为什 么不能先去关心别人? 抱怨工作难做,自己为 什么不能多花一点心思 多付出一点努力?如果 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抱 怨有什么用呢?它解决 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抱 怨久了,容易积怨成山。 与抱怨一样,放弃 也很容易,拍拍手说一 句“我不干了”,扭头就 走,或者闭上眼睛,假装 什么都没看见。可是如 果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 条河,你若是畏畏缩缩, 是到不了你想去的彼岸 的。面对困难,我们应 该想办法,坦然应之。 山间的竹笋遇到挡路的 石头,它会用尽全身力 气把它拱起来;地上的 小草遇到压在草上的障 碍物,它即便歪着脖子, 也要绽放生命的光彩。 不放弃,未来总有希望, 若是放弃了,一场比赛, 一次尝试,也就提前终 结了。 不抱怨,是为了不 让自己有放弃的念头。 而不放弃,坚持到最后 也就不会有怨言了。 来了朋友,品茗聊天, 人生到了这一站,话题大 多是怀旧,往事如烟。聊 成年迷茫,为事业东奔西 走;聊中年恍惚,上老下 幼不堪其负。唯有青春 那段时光,一旦聊开,醺 醺然让人迷恋和陶醉。 曾经,我讳言青春。 我的青春很短促也很卑 微,及至后来,可说一段 空白。 1968 年,我 16岁,离 开了学校,把教室、课桌 击鼓传花那样传给了那 些怀揣求学梦想的后来 者,把来不及读的书连同 憧憬向往一并遗给了那 些理想抱负的持有者。 16岁,我对青春的解读 大概是从那时开始的。 那时很注重前途理 想的教育。在我的理解 里,青春不可以自己挥 霍,而是一份必须要贡献 出的礼物。迟早都要献 了的东西,那就得考虑献 给谁了。这样,“青春”这 段五彩缤纷的时光在我 成了一腔无人可诉的心 事与焦虑,成了不知所措 的茫然与无处收容的空 怅,成了一本无法打开也 无法阅读的书。 那时农村人口急剧 膨胀,而田地就是祖上留 下的那些,拓展耕种面积 成了唯一选择。很快地, 我抡起锄头成了垦荒队 伍中的一员。我把活力 四溅、瀑布一样飞泻的激 情,包括热切的向往、憧 憬,投注在村后的那一面 面荒坡上。把荒山变成 熟地不是件容易的事,草 根树桩要挖掉,裸露的岩 石得填土。而生土是种 不了庄稼的,必得满山满 坡去割来柴草堆放燃烧, 将泥土烧烤成黑褐色,也 算是下了一遍有机肥。 我干得不遗余力甚至将 生命一掷为快。终于,昔 日的荒坡在我们这群拓 荒者汗水的浸泡下,成了 可以种植庄稼、可以收获 希望的土地。 我没想过,有一天我 会离开这片土地。 18岁那年的8月里, 像天外飞来,我又重获读 书机会,于是把锄头和土 地留给了接班的弟弟。 书缘重续,激情不再,坐 在进城的汽车里,望着晃 过车窗的土地和庄稼,居 然有了活过了奋斗过了 的喟叹。恍然而悟,青春 的可贵就在于人生只有 一次。我的青春想必就 是在那时结束的。 每趟回乡,我都会去 那地头徜徉、伫立,遥想 当年,感慨系之。 大出我意外的是:那 片坡地在退耕还林规划 之内,几年后就成了一片 草木蓊郁的浓荫!那么, 我的青春去了哪儿? 青春的可贵之处,还 在于挥发的活力与热 情,会映射一辈子。如 我,与这面坡的感情就 无法消解,返乡时只要 天气许可,我都要到这 片浓荫中来,缅怀?薄 奠?还是寻找?总之有 多种情愫。转转,坐坐, 也躺躺,思想的火花却一 直在闪闪烁烁。我不得 不说,山林是个最适宜思 想的所在。人的失落与 怅惘,不外乎付出与回报 的失衡,而这种失衡大多 来自功利的考量。功利 是影响着一个人的品 位,却又是与生活密不 可分的。我想,时过必 然境迁,既然吃粮已不 是问题,那么就还给自 然 吧 ,这 样 空 气 可 以得到 净化,水土可以得到保 持;我又想,我回乡是休 闲,借以恢复体力精力, 这柴林里空气清纯,有阳 光有阴凉,正是宜人好去 处;我还想,那些城里来 的游客,乐此不疲的就是 钻林子,就因为林子里隐 藏着太多的秘密,植物们 各展身姿招摇炫耀,动物 们或流窜或藏于窠臼洞 穴……林子里本就是一 个迷人的童话世界。 我忽又惊奇发现,凡 是退耕还林的山地,比那 些没动过锄的荒山野坡, 花草更为葳蕤,树木更为 茁壮。于是,再进入时, 我的脸上就有了微笑,有 了亲切感。当年一个蓬 蓬勃勃的生命,在荒山野 岭噼噼啪啪爆发出的火 花,并没有白费,正是这 些劳作,给土地注入了活 力,改变了草木的心情和 土地的墒情。 是的,只要青春的能 量得以尽情释放过,就不 是荒废,就不算虚度。我 的那段时光就凝聚在这 片绿荫里,这儿的一沟一 坎,一垄一塝,都留有我 的印迹。想到我的青春 与这片葱茏翠绿同在,心 儿就殷实矜贵起来。我 的青春不短促,也不卑 微,甚至,容颜还在焕发, 血液还在奔涌—因为, 青山不老! □ 方佳林 浓荫里的 青春 百姓故事 幽境 记者 樊成柱/摄 尘世镜头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Jul-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梦徽州 - cnepaper.com徽州独有的韵味,是 一种从宋词中飘散出来 的清丽婉转,是一种氤氲 在黑白分明的建筑里的 古意,是一种荡漾在月塘

徽州独有的韵味,是一种从宋词中飘散出来的清丽婉转,是一种氤氲在黑白分明的建筑里的古意,是一种荡漾在月塘波影里的诗情画意。

徽州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虽然水并不是那么多,虽然这里曾经是行商坐贾们的故乡,但是岁月使得往事已经所存无多,却留下这些清净脱俗的建筑,一不留神就带出了江南的灵秀,却少了脂粉气。行走在那些青石板路上,雨后,便仿佛能看见戴望舒钟情的女子从烟雨蒙蒙中、从历史的薄雾后走出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 样 地/结 着 愁 怨 的 姑娘。”一时间,人便似乎醉了一般……

在月沼的月夜,静静地坐在水边,有风吹皱了水面,不知谁家仍然亮着灯,那种家的温暖似乎也属于千百年前。在这样的月光与灯光的交汇里,大可以幻想着这里曾经有过怎样的风流,是否也曾经有佳人停驻——“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是那处曾想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那

时候,悄悄地有了一滴眼泪,落在了人生如梦的感慨里。

如今的古徽州,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古桥、古街、古巷交织着古朴的风采,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见。在这里,山水的秀丽

和建筑的古朴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让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在徽州街巷里的行走是让人心醉的。那些端坐于家门前的老人,就似那一句——“则为你如花美誉,似水流年。”

徽州之妙并不只是建筑而已,碑园就足以让

人激动到无话可说。单看那园林已经不俗:整个建 筑 依 山 就 势 ,多 式 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高处立亭,低处蓄池,竹影婆娑,是那种私家园林随性自得的风格,同时因为筑于山中,也流露出一股山

情野味。最好的部分是碑园廊龛中陈列的碑帖,如歙县明万历年间收藏家吴廷收藏、镌刻的“余清斋帖”,歙县明崇祯年间收藏家吴桢所刻的“清鉴堂帖”,这两套碑帖加起来共两百余块,收集自晋至明历代书法大师的名作,刻得也非常精妙,确实是世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爱其山水清澈,遂久居。”很多人说徽州是他 们 的 另 一 个 故 乡 ,其实,认他乡作故乡并非矫情,让人心动的地方,就是故乡了。

人生感悟

□ 胡倩妮

不抱怨,不放弃

黄山晨刊· 152018年 5月 23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彭莉 E-mail:[email protected]

尘世·写生□ 朱文杰百姓闲谈

梦 徽 州

读书的时候,老师同我们讲过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老师说,人生谁能无忧愁,抱怨不如多奋斗。她希望我们能将发牢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当时不以为意,时过境迁之后,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

抱怨是人生中最容易也最无意义的事情。磨磨嘴皮子,挑挑刺,发发牢骚,我们都会做,也常常在做。对一个人有意见,我们抱怨,对一件事情有意见,我们也抱怨。抱怨是因为心存不满。但抱怨无济于事,有时还会给我们心头添堵,它会让一件本不复杂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来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轻易完成的事情,因为心有怨言,消磨了进取心,也就离成功越来越遥远。

相比抱怨,感恩就难得多了,但解决问题又常常需要它。同样一件事情,心怀感恩和心存抱怨,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抱怨饭不好吃,自己为什么不下厨?抱怨别人不友善,自己为什么不能先去关心别人?抱怨工作难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多花一点心思多付出一点努力?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抱怨有什么用呢?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抱怨久了,容易积怨成山。

与抱怨一样,放弃也很容易,拍拍手说一句“我不干了”,扭头就走,或者闭上眼睛,假装什么都没看见。可是如果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条河,你若是畏畏缩缩,是到不了你想去的彼岸的。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想办法,坦然应之。山间的竹笋遇到挡路的石头,它会用尽全身力气把它拱起来;地上的小草遇到压在草上的障碍物,它即便歪着脖子,也要绽放生命的光彩。不放弃,未来总有希望,若是放弃了,一场比赛,一次尝试,也就提前终结了。

不抱怨,是为了不让自己有放弃的念头。而不放弃,坚持到最后也就不会有怨言了。

来了朋友,品茗聊天,人生到了这一站,话题大多是怀旧,往事如烟。聊成年迷茫,为事业东奔西走;聊中年恍惚,上老下幼不堪其负。唯有青春那段时光,一旦聊开,醺醺然让人迷恋和陶醉。

曾经,我讳言青春。我的青春很短促也很卑微,及至后来,可说一段空白。

1968年,我 16岁,离开了学校,把教室、课桌击鼓传花那样传给了那些怀揣求学梦想的后来者,把来不及读的书连同憧憬向往一并遗给了那些 理 想 抱 负 的 持 有 者 。16 岁,我对青春的解读大概是从那时开始的。

那时很注重前途理想的教育。在我的理解里 ,青 春 不 可 以 自 己 挥霍,而是一份必须要贡献出的礼物。迟早都要献

了的东西,那就得考虑献给谁了。这样,“青春”这段五彩缤纷的时光在我成了一腔无人可诉的心事与焦虑,成了不知所措的茫然与无处收容的空怅,成了一本无法打开也无法阅读的书。

那时农村人口急剧膨胀,而田地就是祖上留下的那些,拓展耕种面积成了唯一选择。很快地,我抡起锄头成了垦荒队伍中的一员。我把活力四溅、瀑布一样飞泻的激情,包括热切的向往、憧憬,投注在村后的那一面面荒坡上。把荒山变成熟地不是件容易的事,草根树桩要挖掉,裸露的岩石得填土。而生土是种不了庄稼的,必得满山满坡去割来柴草堆放燃烧,将泥土烧烤成黑褐色,也算 是 下 了 一 遍 有 机 肥 。我干得不遗余力甚至将

生命一掷为快。终于,昔日的荒坡在我们这群拓荒者汗水的浸泡下,成了可以种植庄稼、可以收获希望的土地。

我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离开这片土地。

18岁那年的 8月里,像天外飞来,我又重获读书机会,于是把锄头和土地 留 给 了 接 班 的 弟 弟 。书缘重续,激情不再,坐在进城的汽车里,望着晃过车窗的土地和庄稼,居然有了活过了奋斗过了的喟叹。恍然而悟,青春的可贵就在于人生只有一次。我的青春想必就是在那时结束的。

每趟回乡,我都会去那地头徜徉、伫立,遥想当年,感慨系之。

大出我意外的是:那片坡地在退耕还林规划之内,几年后就成了一片草木蓊郁的浓荫!那么,

我的青春去了哪儿?青春的可贵之处,还

在 于 挥 发 的 活 力 与 热情 ,会 映 射 一 辈 子 。 如我 ,与 这 面 坡 的 感 情 就无 法 消 解 ,返 乡 时 只 要天 气 许 可 ,我 都 要 到 这片 浓 荫 中 来 ,缅 怀 ? 薄奠?还是寻找?总之有多种情愫。转转,坐坐,也躺躺,思想的火花却一直在闪闪烁烁。我不得不说,山林是个最适宜思想的所在。人的失落与怅惘,不外乎付出与回报的失衡,而这种失衡大多来自功利的考量。功利是 影 响 着 一 个 人 的 品位 ,却 又 是 与 生 活 密 不可 分 的 。 我 想 ,时 过 必然 境 迁 ,既 然 吃 粮 已 不是 问 题 ,那 么 就 还 给 自然吧,这样空气可以得到净 化 ,水 土 可 以 得 到 保持;我又想,我回乡是休闲,借以恢复体力精力,

这柴林里空气清纯,有阳光有阴凉,正是宜人好去处;我还想,那些城里来的游客,乐此不疲的就是钻林子,就因为林子里隐藏着太多的秘密,植物们各展身姿招摇炫耀,动物们或流窜或藏于窠臼洞穴……林子里本就是一个迷人的童话世界。

我忽又惊奇发现,凡是退耕还林的山地,比那些没动过锄的荒山野坡,花草更为葳蕤,树木更为茁壮。于是,再进入时,我的脸上就有了微笑,有了亲切感。当年一个蓬蓬勃勃的生命,在荒山野岭噼噼啪啪爆发出的火花,并没有白费,正是这些劳作,给土地注入了活力,改变了草木的心情和土地的墒情。

是的,只要青春的能量得以尽情释放过,就不是荒废,就不算虚度。我的那段时光就凝聚在这片绿荫里,这儿的一沟一坎,一垄一塝,都留有我的印迹。想到我的青春与这片葱茏翠绿同在,心儿就殷实矜贵起来。我的 青 春 不 短 促 ,也 不 卑微,甚至,容颜还在焕发,血液还在奔涌——因为,青山不老!

□ 方佳林

浓 荫 里 的 青 春

百姓故事

幽 境

记者 樊成柱/摄尘 世 镜 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