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sy.zuel.edu.cnyjsy.zuel.edu.cn/_upload/article/files/3c/c3/fc0a836344... · web view附件4:...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Feb-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附件4:

2018年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

参评单位需准备的教学、管理文件目录

1.1教师聘任及管理制度,包括“双导师”培养与管理制度等1

2.2培养方案3

2.3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要求8

2.4 近三年每学期的课程表34

3.2课程与教学环节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相关文件39

3.3学位培养相关制度、规章办法等,包括学位授予标准、学位论文指导、评审与答辩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及相关文件42

3.4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协议书49

4.2学生及教师教学的相关获奖证.69

※1.1教师聘任及管理制度,包括“双导师”培养与管理制度等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导师选聘、导师培训、导师考核相关文件及规章制度

本学位点在导师选聘、导师培训、导师考核等方面严格遵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修订)》。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条 为了适应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进—步规范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与聘任工作,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硕士生导师包括专职硕士生导师、兼职硕士生导师和合作硕士生导师(以下分别简称专职硕导、兼职硕导与合作硕导)。

第三条 专职硕导从校内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中遴选。申报专职硕导资格的基本条件: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宪法和法律,作风正派,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无学术不端行为。

(二)受聘为教授、副教授、讲师的专任教师,且退休之前能完整指导一届硕士生。其中,具有讲师职称的申请者须获博士学位一年以上; 50周岁以下其他职称的申请者应当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三)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近5年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内,申报人的科研成果应达到以下要求之一:

1.在学校认定的三类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在SCI、SSCI期刊以外文发表论文1篇;

2.在学校认定的四类期刊(即CSSCI期刊,下同)发表论文2篇;

3.出版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认定、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专著一部,字数不少于10万,且在学校认定的四类期刊发表论文1篇;

4.主持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1项,且在学校认定的四类期刊发表论文1篇;

5.主持经费总额达5万元的横向课题1项,且在学校认定的四类期刊发表论文1篇;

6.主编(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且在学校认定的四类期刊发表论文1篇;

7.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项(一等奖排名前五、二等奖排名前四、三等奖排名前三),且在学校认定的四类期刊发表论文1篇。

(四)一般应开设过2门以上本科课程,其中1门应为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优良;同时,能开设1门以上的本专业硕士生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

(五)外语水平适应指导硕士生的要求。

(六)专职硕导既可以指导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也可以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仅申请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职硕导资格时,第三条第三款所列科研条件可以适当放宽,重点考察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如具有政府或国际组织认可的职业资格等)。

第四条 其他高校的专任教师可以申请兼职硕导资格。兼职硕导的遴选条件参照第三条的相关规定执行。

根据人才培养需要,校内其他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且被上级有关文件认定为教学、科研人员的,也可以申请兼职硕导资格,其科研条件在满足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同时,增加一篇CSSCI期刊以上所申请学科专业的论文,但教学条件不受第三条第四款限制。

第五条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工作业绩突出的校内外实际工作部门人员,可以申请合作硕导资格,与校内专职硕导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申报合作硕导资格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博士学位,在相关实践领域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

(二)具有硕士学位,在相关实践领域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者。

(三)具有学士学位,在相关实践领域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者。

(四)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者;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五年以上实践经验者。

(五)在政府、司法、银行、企业等社会各界具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人士或卓有成就者。

第六条 违反教育部明令禁止的高校教师“八条红线”之一的,导师申报时实行一票否决。

(一)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三)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四)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五)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

(六)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

(七)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八)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第七条 专职硕导的遴选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一)在规定遴选的时间内,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申请培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况表》,交硕士生导师组长。

(二)导师组长组织导师组成员(应不少于全体成员的一半)对申请人的学术水平、教学效果等依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进行全面评价,将符合条件者提交所在学院(中心)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办公室在进行形式审查合格后在学院(中心)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五天。

(三)各学院(中心)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导师组评审和公示期所收集意见的基础上,对申请人的各项条件依照本办法进行认真复核与审定。参加会议的人数不少于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二为有效,经三分之二以上与会委员同意者为通过。

(四)各学院(中心)将通过的申请人名单提交研究生院汇总,经复核无误后报送校学位委员会备案并公示五天。被聘任的硕士生导师享受学校规定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五)对硕士生导师遴选结果有异议的,在五天公示期内可向各学院(中心)提出申诉,各学院(中心)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或其主席会议及时进行复议,并在公示期结束后一周内将复议结果向申诉人答复。

第八条 硕士生导师一般每年5月—6月遴选一次。少数专业因特殊原因需在非遴选期内增补的,由学院(中心)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可于当年12月增加一次遴选。

第九条 兼职硕导和合作硕导的遴选过程,原则上遵循第七条与第八条规定的基本精神执行;各学院(中心)、各导师组在具体操作时,根据本学科的发展需要,在严格掌握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集中筛选与申报。

兼职硕导和合作硕导的聘期为四年,一般指导两届研究生。聘期内表现优良者,经本人申报、导师组推荐,可以依照选聘程序在聘期内第三年提出续聘申请。

第十条 本办法所称各类数据或标准的“以上”、“以下”等,均包括本数或本身。本办法所称的著作、论文以及教材等科研成果,均应为申请者独撰或署名排序为第一的作品。相关成果的认定要求或标准以学校科研部的相关规定为准。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2.2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院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培养类别

√专业型硕士

一级学科名称

新闻传播学

一级学科代码

0552

适用年级

从 2016 级开始适用

修订时间

2016年6月

覆盖专业

专业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055200)

基本学制

专业型硕士: 2-3 年; 总学分≥ 30 学分,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另有规定的, 按其

规定执行。

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新闻、影视、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务以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品德良好。

2、热爱新闻工作,掌握坚实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

3、能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

4、身心健康。

科研能力及创新培养等要求

在实践与创新培养环节,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由学院统一集中安排时间( 专业实习不得少于四个月)到媒体进行专业实习,实践活动结束应取得实习单位的评语,并提交实习报告,经由导师和学院考查合格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培养方式

本专业采取双导师制, 以校内导师为主, 导师与校外联合导师、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通过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 突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覆盖专业简介及研究方向

覆盖专业简介

研究方向名称

专业名称(03): 新闻与传播

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专职硕士生导师 14人, 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10 人;校外合作导师 14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的新闻媒体工作经验。近三年来本专业硕士学位点教师团队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 7项、教育部课

题 11项, 出版《经济新闻报道研究》、

《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新闻评论》、

《媒介营销》、《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研究》、《媒介现象学》等多部专著及教材,并在重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在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产生了一定

经济新闻报道与策划方向

法制新闻报道与策划方向

新媒体与文化传播方向

的影响, 形成了以经济新闻、法制新闻和新媒体与文化传播为主要特色的科研和教学格局。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公共必修课

21081003

第一外国语课程

3

51

3

1

2101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4

4

1

210110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7

2

2

学科基础课

21092002

新闻传播学基础

3

51

4

1

专业课

21092014

新闻传播业务前沿研究

3

51

4

1

21092015

高级新闻采写实务

3

51

4

1

21092016

大数据新闻研究

3

51

4

2

21092003

大众传播理论专题研究

3

51

4

2

专业方向课

21093013

经济新闻报道研究

3

51

4

3

经济新闻

报道与策划方向

21093017

经济学前沿专题研究

3

51

4

3

21093018

财经媒体与实务前沿

3

51

4

3

21093019

法制新闻报道研究

3

51

4

3

经济新闻报道与策

划方向

21093020

法制前沿专题研究

3

51

4

3

21093021

法制媒体与实务前沿

3

51

4

3

21093022

网络传播学

3

51

4

3

经济新闻

报道与策划方向

21093023

新媒体传播实务研究

3

51

4

3

21093024

文化产业发展前沿

3

51

4

3

总计

30

其他要求

按专业方向选修,至少选修 6 学分, 并可选修其他方向课 3 学分

其他培养环节及要求( 选填)

其他培养环节

内容或要求

考核时间及方式

科研及学术成果

每位硕士生应该发表一篇论文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撰写计划

第三学期(即研究生第二学年上学期)

社会实践

实习时间须达到四个月并获得实习单位的

评语并提交报告

利用假期或由学院统一安排参加

教学实践

在导师带领下参加相关学术活动

学术训练

在专业课的本学期末提交论文作业

学位论文

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等方面的要求,按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文件

执行。

本学科主要文献、目录及刊物(选填)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考核方式

备注(选读/必读)

1

传播学概论

[美]施拉姆、波特

新华出版社

1984

考查

选读

2

大众传播模式论

[英]麦奎尔、温德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考查

选读

3

大众传播学诸论

[加]麦克卢汉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考查

选读

4

传播理论

[加]麦克卢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考查

选读

5

新闻传播学论稿

[美]斯蒂文. 小约翰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考查

选读

6

西方新闻理论评析

[美]赛弗林、坦卡德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考查

选读

7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美]赛弗林、坦卡德

华夏出版社

2000

考查

选读

8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1

考查

选读

9

跨文化传通

[美]萨瓦姆等

三联书店

1987

考查

选读

10

哈贝马斯论交往

[陈学明、吴松、远东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

考查

选读

11

文化帝国主义

汤林森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考查

选读

12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美]丹尼尔.贝尔

三联书店

1987

考查

选读

13

思想管理者

[美]席勒

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公司

1996

考查

选读

14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

[法]罗兰·巴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考查

选读

15

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

[美]迈克尔·罗洛夫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考查

选读

16

无声的语言

[美]爱得华·霍尔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

考查

选读

17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

[加]麦克卢汉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考查

选读

18

组织传播

[美]凯瑟琳. 米勒

华夏出版社

2000

考查

选读

19

舆论学

[美]李普曼

华夏出版社

2002

考查

选读

20

传播学引论

李彬

新华出版社

1993

考查

选读

21

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

魏永征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考查

选读

22

新闻写作教程

密苏里新闻学院

新华出版社

1986

考查

选读

23

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

[美]威廉.梅茨

新华出版社

1983

考查

选读

24

新闻报道与写作

[美]麦尔文. 曼切尔

新华出版社

1981

考查

选读

25

美国新闻史

[美]埃默里父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考查

选读

26

欧洲传播思想史

许正林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考查

选读

27

创造性的采访

[美]肯·梅茨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考查

选读

28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

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1971

考查

选读

29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

1971

考查

选读

30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

1971

考查

选读

31

International news in the digital

age :East-West perceptions of a new

world order

Michael Bromley and Judith Clarke

Routledge

2014

考查

选读

32

Media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novati on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research

John C. Pollock

Routledge

2012

考查

选读

33

How television shapes our worldview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trends and change

Deborah A. Macey and Kathleen M. Ryan

Lexington Books

2014

考查

选读

文献阅读考核方式: 1.考核:将此文献作为课程考核或中期考核的考试范围;

2. 考查:结合开题报告或学科综合考试进行;

3. 报告:撰写读书报告;

4. 其他:请注明。

※2.3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要求,须报送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其它非主干课程大纲请提前准备,以备抽查。

课程

名称

中文

大众传播理论专题研究

英文

Introduc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ies

课程编号

21092001

授课语言

汉语

开课学院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开课学期

第[ 2 ]学期

适用学位类别

专业型硕士

学位类别:“专业型硕士”

适用专业

新闻学(学硕)、传播学(学硕)、新闻与传播(专硕)

学分

3

总学时

51

学时分配

讲授

课堂讨论

专题报告

实习实践

实验

其它

39

12

主讲教师

范龙

职 称

副教授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

13971170163

辅讲教师1

刘兰珍

职 称

副教授

辅讲教师2

王大丽

职 称

讲师

考核方式

[ ]笔试 [√]课程论文 [ ]实验设计 [ ]口试 [ ]其他__________

课程简介(不少于300字)

《大众传播理论专题研究》旨在向学生介绍大众传播研究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理论,深入分析这些理论的思想源起、提出背景、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同时也对其局限不足和未来可能地发展趋向进行探讨,以深化学生对于传播学基础理论的认知和思考。内容涉及: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理论、内容理论、受众理论、发展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以及“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知识沟与信息沟”、“媒介叙事与虚拟环境”等重要学说。

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少于200字)

向学生介绍大众传播研究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理论,深入分析这些理论的思想源起、提出背景、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同时也对其局限不足和未来可能地发展趋向进行探讨,以深化学生对于传播学基础理论的认知和思考。

具体要求:

1、 系统阅读传播学的经典原著。

2、 有针对性地阅读传播研究的前沿成果。

3、 撰写阅读心得,并做读书报告。

4、 构建认知和理解传播理论的历史视野与全局框架。

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

备课选用教材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期刊)

1、巴雷特、纽博尔德:《媒介研究的进路》,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巴兰、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塞弗林、坦卡德:《传播伦理》,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周次

课次

教学

方式

教学内容

(包括讲授、讨论、考试、实验、课后辅导和作业等)

备注

1

1

讲授+

讨论

大众传播的核心观念:出版自由

讨论:1、历史缘起

2、基本内涵

2

2

讲授+

讨论

大众传播研究的传统领域:效果理论

讨论:1、历史过程

2、代表理论

3

3

讲授+

讨论

大众传播研究的新兴领域:媒介理论

讨论:1、历史过程

2、代表理论

4

4

讲授+

讨论

大众传播的重要现象之一:议程设置

讨论:1、主要观点

2、局限与不足

5

5

讲授+

讨论

大众传播的重要现象之二:沉默的螺旋

讨论:1、主要观点

2、局限与不足

6

6

讲授

+

讨论

大众传播的重要现象之三:知识沟与信息沟

讨论:1、主要观点

2、局限与不足

7

7

讲授+

讨论

大众传播的重要现象之四:媒介叙事与虚拟环境

讨论:1、主要观点

2、局限与不足

8

8

讲授+

讨论

大众传播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发展传播学

讨论:1、概况

2、趋势

9

9

讲授+

讨论

大众传播学的主要分支之二:跨文化传播学

讨论:1、概况

2、趋势

10

10

讲授+

讨论

批判的传播研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讨论:1、基本概念

2、价值与意义

11

11

讲授+

讨论

批判的传播研究之二: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

讨论:1、基本概念

2、价值与意义

12

12

讲授+

讨论

批判的传播研究之三:文化研究学派的理论

讨论:1、基本概念

2、价值与意义

13

13

讲授+

讨论

批判的传播研究之四: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

讨论:1、基本概念

2、价值与意义

课程

名称

中文

新闻传播学基础

英文

Introduc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课程编号

21092001

授课语言

汉语

开课学院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适用学位类别

专业型硕士

学位类别:“专业型硕士”

适用专业

新闻学(学硕)、传播学(学硕)、新闻与传播(专硕)

学分

3

总学时

51

学时分配

讲授

课堂讨论

专题报告

实习实践

实验

其它

39

12

主讲教师

范龙

职 称

副教授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

13971170163

辅讲教师1

胡德才

职 称

教授

辅讲教师2

吴玉兰

职 称

教授

考核方式

[ ]笔试 [√]课程论文 [ ]实验设计 [ ]口试 [ ]其他__________

课程简介(不少于300字)

该课程旨在结合我院的专业特色与办学传统,从理论与实务两个层面向学生介绍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关前沿知识,以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框架、理论范式及实际应用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从而能够以整体的眼光,高屋建瓴地思考和理解各种具体现象与具体问题。为达到此目的,该课程采取多位教师联合授课的方式,组成教学团队,每位教师负责该课程的某一个问题领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课程共分十三个专题,内容涵盖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与方法、新闻业务、新媒体传播、影视传播等多个领域。

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少于200字)

结合我院的专业特色与办学传统,从理论与实务两个层面向学生介绍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关前沿知识,以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框架、理论范式及实际应用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从而能够以整体的眼光,高屋建瓴地思考和理解各种具体现象与具体问题。

具体要求:

5、 了解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6、 了解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前沿及相关成果;

7、 了解新闻与传播的实践动态与发展趋势;

8、 开拓眼界,训练思维,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框架。

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

备课选用教材

因该课程分为13个专题进行讲授,内容涉及新闻与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故暂无统一教材。各专题由该专题的主讲人布置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期刊)

1、巴雷特、纽博尔德:《媒介研究的进路》,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钟瑛:《网络传播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余秀才:《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6、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弗雷泽:《社交网络改变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8、喻国明:《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9、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

10、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刘斌:《法治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2、侯健:《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刚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4、卡特:《大众传播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邵培仁:《媒介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张静:《传媒转型时期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周次

课次

教学

方式

教学内容

(包括讲授、讨论、考试、实验、课后辅导和作业等)

备注

1

1

讲授+

讨论

传播研究的哲学方法论

主讲人:范龙

2

2

讲授+

讨论

当前我国媒介生态的特点与对策

主讲人:吴玉兰

3

3

讲授+

讨论

传媒发展与公民社会建构

主讲人:喻平阶

4

4

讲授+

讨论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主讲人:徐锐

5

5

讲授+

讨论

多屏时代的广播电视创新与发展

主讲人:徐锐

6

6

讲授

+

讨论

网络舆论新发展与应急处置

主讲人:余秀才

7

7

讲授+

讨论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展望

主讲人:余秀才

8

8

讲授+

讨论

文化时代与影视传播

主讲人:胡德才

9

9

讲授+

讨论

法制新闻基本理论

主讲人:殷修林

10

10

讲授+

讨论

西方现代观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主讲人:罗晓静

11

11

讲授+

讨论

城市化与农民工报道

主讲人:李道荣

12

12

讲授+

讨论

报业激励机制及其改革与完善

主讲人:张静

13

13

讲授+

讨论

传媒转型时期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研究的价值取向

主讲人:张静

课程

名称

中文

法制新闻报道研究

英文

Research on Legal News Reporting

课程编号

21093019

授课语言

[ √]汉语 [ ]英语 [ ]双语 [ ]其他

开课学院

新闻与文化传播

开课学期

第[ ]学期(请填阿拉伯数字)

适用学位类别

专业硕士

学位类别:“专业型硕士”

适用专业

新闻与传播

学分

3

总学时

51

学时分配

讲授

课堂讨论

专题报告

实习实践

实验

其它

主讲教师

夏雨

职 称

副教授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18162319769

辅讲教师1

职 称

辅讲教师2

职 称

考核方式

[ √ ]笔试 [ ]课程论文 [ ]实验设计 [ ]口试 [ ]其他__________

课程简介(不少于300字)

在课程中讲解法制新闻、法制新闻报道要素与特征、功能与作用,介绍中国法制新闻报道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发展轨迹,法制新闻诉讼及其对策,思考法制新闻报道历史的启示,使同学们了解、掌握法制新闻的基本知识。同时讲解法制新闻报道的任务与要求,明确法制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法律价值、宣传价值、道德价值这四个价值选择。在课堂上深入讲解法制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向同学们介绍法制新闻采访的地位与作用、对象与范围、特点和要求,明确新闻写作的基本任务与要求,让同学们尝试法制简讯写作、法制通讯写作、法制特写写作、法制新闻评论写作、法制音像制作、法制内参写作等,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少于200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法制报道较高的理论素养,在法治意识、道德意识、新闻意识方面得到提升;掌握法制报道的基本规律;具备法制报道的采访、写作基本技能.

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

备课选用教材

姚广宜主编《法制新闻采访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期刊)

1. 张平宇著《法制新闻报道与写作》,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姚广宜主编《法制新闻采访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陈应格著《走进法制新闻》,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年版

4、李华文著《案件新闻传播及其写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郭道晖著《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教学日历

周次

课次

教学

方式

教学内容

(包括讲授、讨论、考试、实验、课后辅导和作业等)

备注

1.

1

讲授

讲解法制新闻学引论,主要内容包括法制新闻报道的兴起、法制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法制新闻学的理论框架等,要求学生对法制新闻学的兴起、研究对象、方法、理论框架有一个历史的宏观的理解,对所涵盖知识点有一系统掌握。

同时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程内容即法制新闻与法制新闻报道

本章学习重点为法制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框架,难点在于法制新闻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探讨本章相关的一些前沿问题。

2.

2

讲授

讲解法制新闻与法制新闻报道,其基本内容包括“新闻”的五种定义、 新闻与新闻报道的区别与关系、关于“法制”的含义以及法制新闻与法制新闻报道,最后补充关于定义的七点说明。

要求学生能对新闻的定义,法制的定义,新闻报道与法制报道的定义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对定义的说明能够理解其深层含义。

本章思考题:

1、学术界对新闻的定义都有哪些学说?

2、事实、新闻、新闻报道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3、对下列名字进行解释:法制、法律、制度。

4、法制新闻与法制新闻报道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本节重点是新闻的定义、法制的定义,难点在于新闻报道与法制报道的定义。

3.

3

讲授

讲解法制新闻报道的特征与功能,其基本内容包括法制新闻报道的要素与特征、功能与作用。本节教学要求学生对法制新闻报道的要素与特征、功能和作用有详细的了解,达到对法制新闻报道的深层次理解。

本节重点是法制新闻报道的特征和作用,难点是法制新闻报道的要素和功能。

4.

4

讲授

本节学习法制新闻报道的任务与要求、基本任务,要求学生理解法制新闻报道信息传播任务、舆论监督任务、预警引导任务和视听娱乐任务,明确法制新闻报道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严肃性、及时传播性的基本要求。

本节重点是法制新闻报道的要求,难点是法制新闻报道的任务。

5.

5

讲授

本节学习中国法制新闻报道的发展轨迹,其基本内容包括中国法制新闻报道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法制新闻传播、 中国近代法制新闻报道、中国现代法制新闻报道、中国当代法制新闻报道以及法制新闻报道历史的启示。

本节重点是中国法制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法制新闻发展历程的启示,难点是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新闻法制报道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历程。

6.

6

讲授

本节学习法制新闻报道的价值选择,基本内容包括法制新闻报道的四个价值选择、法制信息的新闻价值选择、法制新闻信息的法律价值选择、法制新闻信息的宣传价值选择和法制新闻信息的道德价值选择。

本节重点是各个价值选择的选择原则,难点是四个价值选择的主要内容的交叉记忆。

7.

7

讲授

本节学习法制新闻采访,基本内容包括法制新闻采访的地位与作用、法制新闻采访的对象与范围、法制新闻采访的特点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法制新闻采访的地位、作用、对象、范围和特点要求有初步了解,

8.

8

讲授

本节继续学习法制新闻采访,内容包括法制新闻采访的基本方式、几种不同场合和情景的法制新闻采访以及关于隐性采访问题,涉及隐形采访的法律依据、隐形采访与公民权力的冲突、隐形采访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法制新闻采访的基本方式以及关于隐形采访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9.

9.

讲授

本节学习法制新闻写作,基本内容包括法制新闻写作的地位与作用、法制新闻写作的基本任务各要求。

本节主要涉及法制新闻写作的地位和作用,法制新闻写作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0.

10.

讲授

本节学习法制消息与法制简讯写作,了解法制消息的一般格式和构成要件,熟悉法制消息的类型,进行法制简讯写作。

本节对法制消息与法制简讯写作的基本理论有所认识,并掌握其理论内涵。

11.

11.

讲授

本节学习法制新闻写作(二),基本内容包括法制通讯写作、法制特定写作、法制新闻评论写作、法制音像制作和法制内参写作。

要求学生对法制新闻写作的各种题材:法制通讯写作、法制特写写作、法制新闻评论写作、法制音像写作、法制内参写作的各种写法达到熟练掌握。

12.

12.

讲授

本节学习法制新闻编辑,基本内容包括法制新闻编辑的地位和作用、法制新闻编辑基本任务概述、法制新闻稿件的选择、法制新闻稿件的加工、稿件合成与版面设计、清样校对等。

使学生掌握法制新闻编辑的地位和作用、法制新闻稿件的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合成与版面设计和清样校对的基本原则。

13.

13.

讲授

本节学习法制新闻诉讼及其对策,基本内容包括新闻诉讼与新闻侵权、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及其对策、新闻刑事侵权诉讼及其对策、新闻侵犯隐私权诉讼及其对策、新闻侵害肖像权诉讼及其对策等。

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应对各种法制新闻诉讼的对策,预防新闻诉讼的方法及原则。

课程

名称

中文

高级新闻采访写作

英文

Advanced journalism practice

课程编号

21093015

授课语言

[√]汉语 [ ]英语 [ ]双语 [ ]其他

开课学院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开课学期

第[1 ]学期(请填阿拉伯数字)

适用学位类别

专业硕士

学位类别: “专业型硕士”

适用专业

新闻传播学

学分

4

总学时

51

学时分配

讲授

课堂讨论

专题报告

实习实践

实验

其它

16

16

8

8

0

3

主讲教师

刘兰珍

职 称

副教授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

18627725097

辅讲教师1

佟春玉

职 称

讲师

辅讲教师2

张力力

职 称

讲师

考核方式

[ ]笔试 [ ]课程论文 [ ]实验设计 [√ ]口试

[√ ]其他____采访报道______

课程简介(不少于300字)

本课程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对学生的新闻传播实践能力的直接激发和指导。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新闻价值的认识、对新闻事实的识别、新闻采访的准备、新闻采访的访问与提问、新闻采访的不同采访形式和采访类别等。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新闻采访学学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新闻意识、形势政策观念、活动能力和交际能力、发现和认识能力,使学生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价值观,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采访技能。

近年来全球媒介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新兴媒介技术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采写实务。本教材追踪业界前沿话题和高端业务,以深度报道、新媒体采编、新闻评论等新闻采编实务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其内涵与特征、入门途径、采编技巧,并结合典型案例讲解如何避免误区。本课程既理论联系实际,又具有前瞻性,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少于200字)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新闻思想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和重要性。

2.使学生全面认识新闻采访活动,系统地掌握新闻采访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新闻采访方法和技巧,理解新闻采访活动的内在规律,并确立实施这一活动的行为规范。

3.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采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坚实的新闻职业基础。

4.引导学生学习新闻采写的前沿知识,让其掌握当前业界新闻采编技巧,提升其适应新媒体技术革新的能力。

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

备课选用教材

李希光:《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期刊)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

2.《新闻采访学新论》,罗以澄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ISBN 7-307-02915-4/G·497.

2.《新闻报道教程——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术》,高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林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ISBN 7-309-04750-8.

教学日历

周次

课次

教学

方式

教学内容

(包括讲授、讨论、考试、实验、课后辅导和作业等)

备注

14.

1

讲授

新闻采访

记者

记者的修养

15.

1

讲授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增强从事新闻工作的党性观念

16.

3

讲授、讨论

新闻采访报道的原则

真实性原则和公正原则

17.

4

讲授、实践

新闻事实的识别及其方法

新闻价值和新闻敏感

18.

5

讲授

实践

新闻采访的选题

选题的原则和方法

19.

6

案例讨论与操作

新闻采访的策划

20.

7

案例讨论与操作

新闻采访的准备

新闻采访的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新闻采访的物质准备

21.

8

案例讨论与操作

访问和提问(上)

了解访问成功的内因和外因

22.

9

案例讨论与操作

访问和提问(下)

了解问题的类别、提问的形式与技巧

23.

10

现场模拟

现场访问和记录

采访中如何开始提问,如何观察采访对象,如何提高采访技巧,如何记录

24.

11

现场采访

观察和现场采访

让学生掌握采访中如何观察,及现场采访的观察技巧

25.

12

案例讨论与操作

人物采访

人物采访的分类和关键,应如何做好人物采访,人物采访中的引语运用,人物采访中的轶事处理

26.

13

实践与交流

分组PPT展示新闻采访成果

教师点评

同学讨论

中文

大数据新闻研究

英文

The Research of Big Data Journalism

课程编号

21093016

授课语言

[√]汉语 [ ]英语 [ ]双语 [ ]其他

开课学院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开课学期

第[2]学期(请填阿拉伯数字)

适用学位类别

专业硕士

课程

名称

适用专业

新闻传播学

学分

3

总学时

51

学时分配

讲授

课堂讨论

专题报告

实习实践

实验

其它

24

27

主讲教师

徐锐

职 称

副教授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

13277042163

辅讲教师1

职 称

辅讲教师2

职 称

考核方式

[ ]笔试 []课程论文 [√]实验设计 [ ]口试 [ ]其他__________

课程简介(不少于300字)

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兴起的一种跨学科的新闻生产方式。数据代替文字成为讲故事的新工具,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业的生产流程,也加速了记者乃至整个新闻行业的角色转换。本课程从梳理数据新闻的发展历程入手,阐明该新闻生产方式的历史延续性及演变脉络,围绕什么是数据新闻、如何制作和传播数据新闻、查询和获取公开发表的数据、采集未公开发表的数据、编辑室里的数据分析、认识数据可视化、如何在新闻中应用数据可视化等展开。

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少于200字)

课程目的:1、本课程结合数据新闻获奖作品和实践案例,多角度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对抽象数据的把握和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据新闻的制作过程;2、本课程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数据新闻的实践举措,探索数据新闻的本土化发展策略,分析数据新闻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开展批判性研究,并对数据新闻热中的一些陷阱、误区做出辩证思考。

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力图合理安排数据新闻报道的结构体系,较准确、全面地概括数据新闻报道发展的最新理论与实践,尽可能反映当前数据新闻报道研究的最新成就;教学中坚持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实践探讨相结合。

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

备课选用教材

1.方洁编著:《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陈积银、曹树林编著:《数据新闻入门教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刘英华著:《数据新闻实战》,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4、许向东著:《数据新闻:新闻报道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期刊)

1、(美)西蒙·罗杰斯著,岳越译:《数据新闻大趋势:释放可视化报道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美)邱南森著,张仲译:《数据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王琼、苏宏元:《数据新闻蓝皮书:中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2016-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4、许向东:《数据新闻可视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5、喻国明:《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4年版;

6、卜卫. 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信息时代记者培训的重要课

程[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1).

7、彭兰.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 编辑之友,

2013(1).

8、 许向东. 互动式信息图表的应用设计研究[J]. 国际新闻

界,2013(1).

9、Howard,A.In the age of big data, data journalism has profound importance for society.

http://strata.oreilly.com/2012/03/rise-of-the-data-journalists.html.

10、Lorenz Mirko."Data driven journalism:What is there to learn,in Innovation Journalism Conference":Stanford, CA(2010).

11、Simon Rogers.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Guardian Datablog.

http://xiaoyongzi.github.io/web/newsroom_3.html/.

12、Bradshaw,Paul.http://online journalismblog.com

/2011/07/07/ the-inverted-pyramid-of-data-journalism/.

13、 Prakash,N.The Nate Silver Effect: How Data Journalism Can Predict the Future.

http://mashable.com/2012/11/30/data-journalism-panel/

教学日历

周次

课次

教学

方式

教学内容

(包括讲授、讨论、考试、实验、课后辅导和作业等)

备注

27.

1

讲授

讨论

第一讲数据新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4课时)

一、数据新闻发展历程

二、数据新闻实践与创新

三、数据新闻的问题与局限

四、数据新闻的发展趋势

讨论: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对我国当前数据新闻报道热点问题的看法。

28.

2

讲授

讨论

第二讲 数据新闻概述(4课时)

一、数据新闻的概念与特征 

二、数据新闻产生的背景 

三、数据新闻的主要形态

四、数据新闻生产的主要环节

29.

3

讲授

讨论

第三讲 数据新闻的选题(4课时)

  一、选题类型

  二、选题范围

  三、 趋势

30.

4

讲授

讨论

第四讲 查询和获取公开发表的数据(4课时)

一、理解数据新闻中的“数据” 

二、查询和获取公开发表数据的方法 

31.

5

讲授

讨论

第五讲 采集未公开发表的数据 (4课时)

一、采访和向有关部门、机构、个人索取 

二、组织对新闻事件或话题的问卷调查 

三、运用工具自动采集数据 

四、发起用户众包 

32.

6

讲授

讨论

第六讲 数据分析(4课时)

一、什么是数据分析  二、数据分析开始前做什么  三、数据分析思路及方法

33.

7

讲授

讨论

第七讲 数据分析(4课时)

四、用工具来进行数据分析 案例分析

34.

8

讲授

讨论

第八讲 各组汇报数据新闻作品选题、思路

35.

9

讲授

讨论

第九讲 数据新闻可视化(4课时)

一、什么是数据可视化

二、数据可视化的构成要素 

三、数据可视化的标准

36.

讲授

讨论

第十讲 数据新闻可视化(4课时)

四、数据可视化:如何用数据讲故事  五、可视化用到的工具 案例分析

37.

讲授

讨论

第十一讲 中外数据新闻及数据新闻教育比较(4课时)

一、中外数据新闻的比较

二、数据新闻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三、新闻传媒业应用大数据的反思

四、大数据环境对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五、中美高校数据新闻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38.

讲授

讨论

第十二讲 各组数据新闻作品展示

课程

名称

中文

新媒体传播实务研究

英文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Practice

课程编号

21093023

授课语言

[√ ]汉语 [ ]英语 [ ]双语 [ ]其他

开课学院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开课学期

第[3]学期(请填阿拉伯数字)

适用学位类别

专业硕士

学位类别: “专业型硕士”

适用专业

新闻传播学

学分

3

总学时

52

学时分配

讲授

课堂讨论

专题报告

实习实践

实验

其它

8

8

8

28

主讲教师

余秀才

职 称

教授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

13647238976

辅讲教师1

职 称

辅讲教师2

职 称

考核方式

[ ]笔试 []课程论文 [√ ]实验设计 [ ]口试 [ ]其他__________

课程简介(不少于300字)

自网络新媒体崛起,传统媒体生态被彻底颠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需要全新思维,需要了解网络新媒体独特的传播特征和特点,新的传播理论和方法本书在仔细考证新媒体、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等概念基础上,主要指导和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了解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传播的前言技术,例如微信制作技术、内容传播和编辑,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等。以及短视频新闻的制作、数据新闻的制作与推广等。

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少于200字)

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践行新媒体实务,新媒体传播实务包括微信的制作与运用,数据新闻的采制,短视频采制等。通过教学,让学生切实了解新媒体时代媒介的变迁,传播理论发生的相应变化,以及为适应媒介变化,在媒介实践方面操作和应对等。

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

备课选用教材

《众媒时代的传播转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期刊)

《新媒体理论与实务》,周艳,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新媒体采编实务》,王洁、王贵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教学日历

周次

课次

教学

方式

课堂讲授、课堂研讨及实验教学

备注

39.

1

课堂讲授

微信公众号的制作、编辑和运营推广。

40.

2

课堂讨论

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制作与推广。

41.

3

课堂实验

微信公众号的定位设计、微信公众号的内容采制。

42.

4

推广实践

微信公众号的策划与推广。

43.

5

课堂讲授

数据新闻、网络传播的未来与趋势。

问题:数据在新闻中使用的问题。

讨论:数据新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44.

6

课堂讨论

数据新闻的制作策划与选题。

45.

7

实验教学

数据新闻的内容采制。

46.

8

实验教学

数据新闻的数据收集与整理。

47.

9

实验教学

数据新闻的数据的处理与数据新闻的可视化等。

48.

10

课题讲授与讨论

短视频的发展与传播

49.

实验教学

包括短视频新闻选题与策划。

50.

实验教学

短视频新闻采访与制作。

51.

实验教学

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与推广。

课程

名称

中文

经济新闻报道

英文

The Study of Economic News Reports

课程编号

21093013

授课语言

[ √]汉语 [ ]英语 [ ]双语 [ ]其他

开课学院

新闻与文化传播

开课学期

第[3 ]学期(请填阿拉伯数字)

适用学位类别

专业型硕士

学位类别:“专业型硕士”

适用专业

专业学位

学分

3

总学时

51

学时分配

讲授

课堂讨论

专题报告

实习实践

实验

其它

主讲教师

吴玉兰

职 称

教授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13886037092

辅讲教师1

李道荣

职 称

教授

辅讲教师2

刘兰珍

职 称

副教授

考核方式

[ √ ]笔试 [ ]课程论文 [ ]实验设计 [ ]口试 [ ]其他__________

课程简介(不少于300字)

本课程分成三篇:第一篇全面地阐述经济新闻报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二篇着重阐述经济新闻报道的业务采写的构成;第三篇着重阐述不同类型的经济新闻报道的报道要求与技巧。在教学中本着新闻学与经济学知识相融合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掌握新闻采写编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经济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为将来从事经济新闻报道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教学中既注重理论的讲解,也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我国经济新闻报道的典型案例,同时也注重典范经济新闻报道案例的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少于200字)

教学目的:1、了解经济新闻的基本功能和特点,掌握经济新闻报道的新思维;2、了解市场经济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从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有正确的把握;3、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特殊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力;4、结合当前经济媒介的发展现状,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类型经济新闻报道的技巧。

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力图合理安排经济新闻报道的结构体系,较准确、全面地概括经济新闻报道的基本内容,期望能较好地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反映经济新闻报道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内容;2、结构科学,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经济新闻报道研究的最新成就;3、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探讨实践相结合。

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

备课选用教材

吴玉兰著:《经济新闻报道》,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期刊)

1、裴毅然:《经济新闻学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苑立新主编:《现代经济新闻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洪波等:《优秀经济新闻赏析》,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4、仇学英:《热点经济新闻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98年。

5、王华庆:《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6、阎卡林:《每周经济观察精粹》(中国新闻媒介名专栏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7、樊凡、时统宇编著:《经济新闻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

8徐人仲:《经济新闻学初探》,新话出版社1993年版。

9、张颂甲:《经济新闻写作浅说》,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10、董玉芹:《漫谈经济报道》,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11、艾丰:《经济述评自析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12、杨玲:《国际经济报道概论》,中国致公出版社1999年版。

13、陆小华主编:《重大报道对策》,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4、《经济新闻》附光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15、《经济日报优秀作品选1983--1997》(第五版),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16、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3年。

教学日历

周次

课次

教学

方式

教学内容

(包括讲授、讨论、考试、实验、课后辅导和作业等)

备注

52.

1

讲授、讨论

简要介绍经济新闻,基本内容包括经济新闻与财经媒体的内涵、经济新闻的特征、经济新闻与经济媒体的分类

讨论:选取我国或国外一个典型的经济媒体,分析其定位、发展历程与现状、报道特点

邀请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

53.

2

讲授

讲解经济新闻报道对写作者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经济新闻记者的理论素养、专业知识修养、业务技能、职业道德。

课外练习:查找资料或调查采访,选择一位经济新闻记者,结合其报道论述经济新闻记者素质要求,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机动)

抽查课外练习情况

54.

3

讲授

介绍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价值取向和新闻价值取向、我国经济新闻价值取向变迁、新时期我国经济新闻价值取向的误区以及经济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实现的途径。

55.

4

讲授

本节课程讲解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包括新闻策划概述、经济新闻策划的分类与要求。

案例分析:2008年《湖北日报》中博会报道

对案例进行详细解析

56.

5

讲授

讲解经济新闻的采访要求,主要是做好经济新闻的选题策划、尽一切所能做好访前准备、灵活运用经济新闻的采访方法、要建立全新的思维方式、以大局意识和全球意识确定报道思路。

案例分析:以经济日报“城市河流让我们从新认识你”系列报道为例,分析经济新闻报道采访的一些特殊要求。

对案例进行详细解析

57.

6

讲授

讲解经济新闻报道的原则,主要包括用经济规律解读经济现象、以社会责任采集传播经济信息、以人文关怀关注经济生活和以全球视野审视经济行为。

58.

7

讲授

先介绍经济消息写作,包括经济消息概述、经济消息的分类、经济消息的写作要求,然后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优秀经济消息点评

对案例进行详细解析

59.

8

讲授

讲解经济深度报道写作,包括经济深度报道概述、经济深度报道的特征和经济深度报道的报道原则。

60.

9.

讲授

学习经济调查性报道写作,包括经济调查性报道内涵及特点、类型和报道原则。

61.

10.

讲授

学习经济新闻评论写作,包括经济新闻评论概述,经济新闻评论的写作构成、写作要求。

62.

11.

讲授

学习金融证券类报道写作,包括金融证券新闻概述、我国金融证券新闻的发展历程

和金融证券新闻报道的原则。

63.

12.

讲授

学习房地产新闻报道写作,包括房地产新闻概述、新时期我国房地产报道的发展及现状、新时期我国房地产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和房地产新闻报道的原则。

64.

13.

课堂展示

同学们进行汇报、分享。

※2.4 近三年每学期的课程表

2016~2017春季学期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天

上午1~4

课程:21093016大数据新闻研究

班级:大数据新闻研究

适用学生:2016硕士

(教师:徐锐)

(教室:文添楼404)

1-13周1-4节

课程:21093003大众传播理论专题研究

班级:大众传播理论专题研究

适用学生:2016硕士

(教室:文添楼410)

下午5~8

2017~2018秋季学期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天

上午1~4

课程:21093019法制新闻报道研究

班级:法制新闻报道研究

适用学生:2016硕士

(教师:夏雨)

(教室:文添楼414)

5-17周1-4节

课程:21093015高级新闻采写实务

班级:高级新闻采写实务

适用学生:2017硕士

(教师:刘兰珍)

(教室:文添楼507)

1-13周1-4节

课程:21093013经济新闻报道研究

班级:经济新闻报道研究

适用学生:2016硕士

(教师:吴玉兰)

(教室:文添楼201)

5-17周1-4节

课程:21093014新闻传播业务前沿研究

班级:新闻传播业务前沿研究

适用学生:2017硕士

(教师:吴玉兰)

(教室:文添楼206)

1-13周1-4节

下午5~8

课程:21092001新闻传播学专题研究

班级:新闻传播学专题研究

适用学生:2017硕士

(教师:范龙)

(教室:文添楼411)

1-13周5-8节

课程:21093023新媒体传播实务研究

班级:新媒体传播实务研究

适用学生:2016硕士

(教师:余秀才)

教室:文添楼507)

5-17周5-8节

2017~2018春季学期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天

上午1~4

课程:21093003大众传播理论专题研究

班级:大众传播理论专题研究

适用学生:2016硕士

(教室:文添楼410)

下午5~8

课程:21093016大数据新闻研究

班级:大数据新闻研究

适用学生:2017硕士

(教师:徐锐)

(教室:文添楼412)

1-13周1-4节

※3.2课程与教学环节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相关文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保障教学质量的措施及制度

一、建立教学检查制度。

学院教务部门与新闻传播系坚持定期进行教学质量及教学秩序检查,经常了解教学情况,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过程的管理。教学检查由教务部门统一组织,一般可安排开学前教学准备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等。检查的方式可采取抽查学生作业、召开座谈会、学生问卷调查、检查性听课等。 

二、建立听课制度。

充分发挥听课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学督导组成员、系主任及教研室主任应定期深入课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听课,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应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开展研讨,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

一般安排每学期末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一次普遍评教活动,同时进行教师评学,由教学督导组和教务处共同组织,教学督导组进行数据的汇总、统计与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学副院长。 

四、学风检查。

学生工作部门与新闻传播系坚持定期进行学风检查,经常了解学生学习纪律、完成课堂课后作业、考风、考纪及主动学习状况,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学风检查由学生工作部门统一组织,检查的方式可采取抽查学生作业、召开座谈会、抽查学生出勤情况、抽查学生自习情况等。 

五、由教务处督导组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组织,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教务网留言板等各种渠道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意见,及时改进教学。 

六、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坚持定期进行毕业生质量社会调查,经常了解毕业生胜任工作状况、用人单位的满意率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调整建议等信息。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学检查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规范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以维护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研究生课程教学活动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研究生院从学校宏观管理层面制定学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并对其落实情况进行统筹协调、监督检查、教学质量评估等;开课学院(中心)负责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组织与课堂检查管理等。

第二章 课程考核管理

第三条 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均需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须考试,公共选修课、社会调查、教学实践、专题研讨课、部分实验课可采用考查方式。考试方式有笔试、口试或笔试口试结合。笔试可以选择开卷或闭卷。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考试方式,学校鼓励任课教师进行考核方式的创新。课堂笔试时间一般为每科两小时。如有需要经提前报告研究生院后,可延长半小时。口试时间一般为每学生半小时(准备时间不得超过一小时。

第四条 研究生课程考试的命题应贯彻“强化应用、突出创新”的原则。试题要难易适度,份量得当,以利于提升与鉴别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试的题目应由命题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出,经导师组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报学院主管院长审定签字。

第五条 开卷考试应重视对研究生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学习情况的考核。以小论文、读书报告等作为开卷考试时,应特别注意防止抄袭、剽窃现象。一经查实抄袭(包括抄袭教科书、现成资料、网上作品等)、雷同者,作零分处理。

第六条 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中期考核考试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公共课、学科基础课的考试日期由研究生院和开课学院(中心)商定并公布,中期考核考试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试行)(中南大研字〔2015〕28号)组织安排;专业课的考核一般在最后一次上课时间进行,由各学院(中心)自行安排。

第七条 研究生在完成规定课程学习的同时,学院(中心)应根据个人培养计划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实习实践;由指导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和检查。

第八条 研究生因事因病请假,按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如未经请假或请假未批准,任课老师有权按旷课论处。

第九条 教师在监考期间应严格执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监考规则》,认真做好考场的监督检查、维持考场秩序、及时处理考试违纪舞弊行为、清点交卷份数、填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考场情况记录表》等工作。

第三章 课程成绩管理

  第十条 任课教师应在考试结束后2周内,通过“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录入、提交成绩,并将成绩单打印签名后交学院(中心)研究生秘书备案。无特殊情况逾期未能提交成绩者,按教学事故处理。   

第十一条 研究生考试课程成绩一律采用百分制记分;考查课程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记分,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课程成绩合格后可获得学分;百分制与等级制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等级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等级

A

B

C

D

对应分数

85-100

75-84

60-74

0-59

第十二条 考试课程的总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试、随堂测验、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出勤情况等)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具体比例原则上为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因专业特殊情况,超出上述比例范围的应报研究生院备案,并应在考前向学生公布其比例。

第十三条 每一学期开学2周内,各开课学院(中心)接收研究生提交的成绩复查申请,如确需修改,由开课学院(中心)将《研究生成绩复查申请表》、考试试卷(或论文)原件及有成绩及任课教师签名的试卷(或论文)封面复印件交至研究生院审批,批准后由研究生培养与督导办公室进行成绩更正,录入最终成绩。其他时间不再办理。

第十四条 研究生如对评定的成绩有疑问,可向开课单位提出成绩复查申请,开课单位应在1周内予以答复,确需修改成绩,按第二十九条处理。

第十五条 所有考试试卷、试题、答卷由各开课学院(中心)负责保管,存档保管时间截止至研究生毕业后三年,以备质量评价、调查分析等。

第四章 教学纪律

第十六条 任课教师应遵从学校的各项制度,严格按各教学环节要求履行其职责,不传播、不散布有损社会稳定和错误引导学生的言论,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第十七条 任课教师应按时到达教室,应遵循基本的教学教范,关闭通讯工具,不吸烟和从事其它与教学无关的活动。

第十八条 教师不得随意调、停课,因患病、家庭变故、出差等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授课时间或变更上课地点的,应填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堂调、停课申请审批表》,经学院(中心)主管负责人签字、研究生院审批后方可实行。调停课课时不得超过总课时的1/4,所缺课时应进行补课。任课教师和开课学院(中心)需及时将有关变动信息通知到学生。

  教师随意调、停课的,按教学事故处理。若遇其它突发性事件,由研究生院或报校领导视具体情况处理。

 第十九条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凡有违反教学纪律的,学校将视其情节轻重对有关人员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中南大教字〔2006〕2号)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教学检查与质量评估

  第二十条 任课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工作,认真做好必修课程的考试分析与教学总结,同时应积极配合学院(中心)和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估。

第二十一条 学校聘请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师组成研究生督导员队伍,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研、督导、指导和评价,各学院(中心)应予以积极配合。

第二十二条 学校制定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听课制度(试行)》(中南大研字〔2016〕1号)(以下简称《听课制度》),建立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制度。学校分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学院(中心)和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负责人、研究生院负责人、研究生教学督导员、导师组组长等,应按照《听课制度》对研究生课堂进行随时随地检查评估,掌握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情况。

第二十三条 各学院(中心)应将各类教学评价结果作为任课教师岗位聘任的依据,对于教学工作出色、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可优先推荐参加各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评选活动。

第二十四条 开课学院(中心)应按照学校档案管理调剂的相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档案的保存工作,各类教学材料的存档应签字盖章齐全、材料完整、页面整洁、严禁涂改。

※3.3学位培养相关制度、规章办法等,包括学位授予标准、学位论文指导、评审与答辩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及相关文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保证论文质量相关制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通知》(学位〔2014〕5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试行)》(学位〔2014〕2号)以及《湖北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实办法》(鄂学位〔2014〕12号)等文件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位论文作者是本人学位论文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导师与导师组是学位论文质量的监管责任人。导师对学位论文负有指导义务,导师组负有协同指导与监督检查义务。落实导师负责制与强化导师组的责任,有利于完善学位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减少或杜绝“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以下简称“问题论文”)和“质量不合格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不合格论文”)。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问题论文”包括下列情形:

  (一)被国务院学位办或湖北省学位办抽中检查(以下简称“校外抽检”),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论文以供抽检的;

  (二)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中,相似比达30%及以上的(包括校内检测以及校外抽检时发现的论文;其中,对校内首次检测中相似比在15%以上且30%以下的论文视为“需要修改论文”);

  (三)在校外抽检中,首轮三位专家评议中至少有两位专家给出“不合格”意见的;

  (四)在校外抽检中,首轮三位专家评议中有一位专家给出“不合格”意见,且第二轮复评两位专家中仍有专家给出“不合格”意见的。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不合格论文”包括下列情形:

  (一)在校外抽检中,首轮三位专家评议中有一位专家给出“不合格”意见,但第二轮复评中两位专家均给出“合格”意见的;

  (二)在学校组织的校外盲评和答辩中,被认定为“不合格”的。

  第五条学校对出现上述“问题论文”和“不合格论文”的研究生、导师和导师组,将依照规定,分别在学位授予、导师资格认定以及导师组招生名额分配等方面追究相关主体责任。

第二章保障措施

第六条 完善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和答辩后强制修改制度,并由学校预算支持与保障。

自本办法生效之日起,我校所有博士点和硕士点统一实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预答辩的组成人员可以由校内外3-5位同行专家组成,其程序与正式答辩相同,主要目的是诊断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修改与完善。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组成人员中,选自校内本导师组的专家不能少于三分之一。相关要求另行制定。

  答辩后强制修改是指对正式答辩时发现仍存在问题的论文,强制其作者必须在答辩后5天内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并由导师和导师组长负责监督落实的制度。拒不修改论文的,导师组有权拒绝提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

  第七条 导师组应开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与实习报告的关联性审查。鼓励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实习中寻找学位论文选题,根据实习报告撰写学位论文。

如无公开发表的前期科研成果作支撑,原则上不应接受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理论导向型选题,以体现其培养特色、方向与学术学位硕士的区别。

  第八条 全校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校外盲评依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展开。

鼓励硕士学位论文导师主动推荐其所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盲评。

  第九条 建立根据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博导”)所指导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确定招生资格和分配招生名额的考核机制。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章 奖惩措施

  第十条在学校组织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中,对答辩前的论文相似比高于30%且低于50%者,经同行专家确认,推迟半年申请论文答辩;对答辩前的论文相似比达50%及以上者,经同行专家确认,推迟一年申请论文答辩。

  答辩后提交论文的相似比超过15%者,经同行专家确认,一年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相似比超过30%者,经同行专家确认,三年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相似比超过50%者,经同行专家确认,取消学位申请资格。

  第十一条对当年出现“不合格论文”的导师及其所在导师组,学校将对导师及其所在导师组负责人进行约谈。受质量约谈的导师,无论之前是否培训过,均须参加下一年度的导师培训,待全勤培训合格后方可继续指导研究生。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下一年度暂停导师相应类别的招生资格:

  (一)当年出现“问题论文”达1篇(次)的;

  (二)三年内累计出现“不合格论文”达2篇(次)的。

  被暂停导师资格的硕士生导师,自暂停之日起两年之内不得申请博导遴选。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导师相应类别的导师资格:

  (一)连续两年或三年内累计有两年出现“问题论文”的;

  (二)暂停资格的导师恢复导师资格后两年内再次出现“问题论文”或“不合格论文”的;

  (三)当年出现“问题论文”较多,其中博士论文累计达2篇或硕士论文累计达3篇的。

  第十四条被取消导师资格的,自导师资格取消之日起三年之内不得申请参加相应类别的导师遴选。

  被取消导师资格的教师,重获导师资格后四年内出现“问题论文”或“不合格论文”的,再次取消其导师资格,并不得再申请相应类别导师资格。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扣减导师组下一年度招生指标,并取消下一轮校优秀导师组申报资格:

  (一)出现硕士“问题论文”的,扣减硕士招生指标20%;连续两年或者三年内累计有两年出现硕士“问题论文”的,扣减硕士招生指标50%;

  (二)连续两年或者三年内累计有两年出现硕士“不合格论文”的,扣减硕士招生指标20%;受扣减硕士招生指标处罚后,连续两年或者三年内累计有两年再次出现硕士“不合格论文”的,扣减硕士招生指标50%;

  (三)出现博士“问题论文”的,扣减博士招生指标1个;连续两年或三年内累计有两年出现博士“问题论文”的,扣减博士招生指标2个;

  (四)连续两年或者三年内累计有两年出现博士“不合格论文”的,扣减博士招生指标1个;受扣减博士招生指标处罚后,连续两年或者三年内累计有两年出现博士“不合格论文”的,扣减博士招生指标2个。

  第十六条当年“问题论文”数量占参检论文总数比例超50%的导师组,由研究生院与所在学院领导约谈导师组长,并视约谈情况,决定是否暂停该导师组下一年度的招生资格。

  第十七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导师,学校将在申请高级别导师资格、校内外评优或荣誉称号资格推荐等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

  (一)指导的论文当年在校外抽检中获评优秀的;

  (二)指导的论文当年在湖北省抽检中获评优秀硕士论文的,自抽检结果公布之日起三年内参加博导遴选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导师或导师组在下一年度可获得追加招生指标的奖励,并限当年使用。

  (一)在国务院学位办抽检中获评优秀博士论文的导师及其导师组,分别奖励博士生招生指标1个;

  (二)在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审中,同一导师所指导的博士论文三年内累计有两篇(次)获评优秀的,奖励导师博士生招生指标1个;

  (三)对当年在湖北省抽检中获评优秀硕士论文所在的导师组,根据其在当年全校获评优秀论文总篇数所占比例,优先奖励硕士招生指标。

  第十九条在奖励指标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奖励导师,其次是导师组。如果该导师组年度招生指标数量已达人均5名硕士研究生的,则不再追加招生指标奖励。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条 学校组织的校外盲评“不合格论文”,在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条件时可直接向校学位办申请复评:

  (一)三份专家评阅书评审结果中仅有一份为“不合格”;

  (二)评审结果为“合格”的平均分达75分及以上。

  其他情形依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复评合格的,参加当年的论文答辩;复评仍不合格的,须对论文进行修改,推迟半年再申请答辩。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中所提及的招生指标人数取前三年实际录取人数(不含推免生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的平均数。扣减在按正常程序分配指标完毕后进行。全校的扣减指标由研究生院收回并按相关规则进行二次分配,但有被扣减情形的导师组除外。所有计算结果均按四舍五入规则处理。

  第二十二条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等类别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公布的其它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中南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研究生论文撰写规范

第一章 论文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构成第一节 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指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包括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中含学术型学位论文和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学术型学位论文包括同等学力申请者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在字数、理论研究的深度及创造性成果等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在撰写格式与要求方面,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论文除注释方式(含引文标注和解释性说明)按其学术传统而有不同要求外,基本格式和要求与其他学科论文一致。

1.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国民经济建设或本门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2.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依照其培养目标的实践性特点及要求,应更注重其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而不强求其理论创新性与理论前沿性。

3.除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和有特别要求的专业(如英文项目的留学生)使用其他相应的语言文字外,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一律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撰写。

第二节 内容构成

我校学位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装订顺序依次为:

1.封面与扉页;(封面用中文,扉页用外文)

2.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

3.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4.Abstract和Key words;

5.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