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at 2010-03 issue 95ubeat.com.cuhk.edu.hk/ubeat_past/100395/guqin.pdf ·...

2
兩雙手,兩位樂器工匠,兩段與琴弦結緣的故事。 在這個講求效率、事事機械化的時代,以人手製造 樂器的確非常罕有與珍貴。蔡易文和黎修軒,一個製 古琴,一個造二胡,二人不把樂器看作賺錢工具,乃 視樂器為活生生的藝術品,多年來堅持用巧手匠心化 腐朽為神奇。回顧一生,造樂器雖沒有為二人帶來榮 華富貴,卻豐富了他們的生命,使其在琴弦和鎚木聲 中變得圓滿。 記者‧梁倩盈 王耀楊 編輯‧朱港靖 攝影‧朱港靖 王耀楊 全港唯一手造古琴大師 ――蔡易文 在香港,會彈奏古琴的人不多,懂得 製造古琴的人寥寥可數,以製造古琴為業 的更只有一個,他就是「蔡福記」中西樂 器製造廠的第三代傳人蔡易文。 蔡師傅小時幾經戰難,隨家人從汕頭 移居香港,祖業「蔡福記」從那時起便在 香港紥根。當時「蔡福記」製造的主要是 較普及的中西樂器,如小提琴、結他、琵 琶等,除了供應本地市場外,亦會出口到 外地,生意很旺。不過,時至今日,因蔡 師傅的子女無意繼承父業,「蔡福記」已 成為專門製作古琴的品牌。 師從徐文鏡 獲益良多 雖然「蔡福記」以製造各式樂器聞 名,但蔡師傅手造古琴的技藝卻是師承別 家的。話說在蔡師傅十多歲時,古琴大師 徐文鏡把古琴帶到「蔡福記」修理。蔡師 傅看見古琴就一見鍾情,希望拜徐文鏡為 師。可是要師傅收他為徒一點也不易﹕ 「既要經常伺候老師,替他按摩倒茶,又 要陪他聊天和買東西哄他開心。」徐老師 終被打動,答應收他為徒。 蔡師傅從老師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印 象最深刻是學古琴的人不能說髒話,一定 要心正,因為古琴是雅樂。老師又教他造 琴要有規有矩,不能隨便更改做法。 好琴難造也難留 製造一個古琴絕不簡單,由選料到 試音,過程至少要花上二百多個小時。加 上造琴的工序非常繁複,先繪圖、刮木、 打造共鳴箱,然後打磨、上漆、上灰及上 弦。而當中最困難的是上漆,因為古琴用 的是生漆,不易上色,要反覆上漆二、 三十次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由於造一個古琴既費時,又費勁, 所以其售價亦偏高,蔡師傅造的古琴便介 乎二萬至十萬元。現時,蔡福記店內便掛 著數個待沽的古琴,其中有些琴已有超過 二十年歷史。蔡師傅不擔心古琴賣不出 去,認為每個古琴終會遇到知音人,因為 他相信「好琴留不住。」 當愛琴人碰上愛琴人 問到學造古琴的條件,蔡師傅強調 必先愛琴,並且懂得彈奏古琴。他笑說﹕ 「若你不懂彈古琴,造琴來有什麼用?」 自九二年開班授徒以來,蔡師傅的學 生總計有數十人。他說:「來學造古琴的 都是『發燒友』。」雖然有的學生完成一 個古琴後便不再學下去,但選擇留下來的 卻佔大多數。面對這群熱愛古琴的學生, 蔡師傅說:「我會把我所懂的,毫無保留 地傳授給他們。」他說自己讀書不多,幸 能透過教授古琴認識一班文人雅士,尤其 是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及聯合醫院前院長 謝俊仁醫生等名人。 當中,最教蔡師傅難忘的一段古琴 情緣,是與浸會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 心主任劉楚華教授之間的友誼。三十多年 前,喜歡彈古琴的劉楚華到「蔡福記」買 琴,得悉蔡師傅造琴技藝出色,便提議師 傅開班,教授製造古琴。自此,二人便建 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蔡師傅形容:「這 是緣份。」多年來,劉楚華一有空就會到 「蔡福記」造琴。她說古琴歷史悠久,是 古典音樂的載體,值得人尊重和花時間了 解。 喜樂無價唯愛古琴 一雙巧手,為蔡師傅帶來名聲地位, 亦讓他遇上一群知音好友。然而,最教蔡 師傅嚮往的,仍是造琴本身帶給他的「喜 樂」﹕「造琴是一種享受!古琴可以教你做 人。」他指古琴的聲音帶有禪的味道,提 供了一個空間,讓人沉思和提昇修養。可 惜蔡師傅在一九八零年時因裁木造琴而不 小心割斷姆指,從此不能再彈古琴,但他 對造琴藝術的熱情仍絲毫無減。 回顧自己的一生,他說:「有古琴 就夠了,我這輩子沒有遺憾,都很快 樂!」 古琴知多少? 古琴知多少? - 古稱琴、七弦琴 - 歷史超過3,000年 (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 - 古代文人必學 「琴、棋、書、畫」 四藝之首 - 多以梧桐木(音樂木) 或杉木製成 47 文化廣場 U-Beat 2010-03 Issue 95 46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Jun-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U-Beat 2010-03 Issue 95ubeat.com.cuhk.edu.hk/ubeat_past/100395/guqin.pdf · 把二胡拆開,了解它的結構,然後自 行請教木工。他憶述﹕「每天一有時 間就做,花了四個月才做成第一把二

兩雙手,兩位樂器工匠,兩段與琴弦結緣的故事。

在這個講求效率、事事機械化的時代,以人手製造樂器的確非常罕有與珍貴。蔡易文和黎修軒,一個製古琴,一個造二胡,二人不把樂器看作賺錢工具,乃視樂器為活生生的藝術品,多年來堅持用巧手匠心化腐朽為神奇。回顧一生,造樂器雖沒有為二人帶來榮華富貴,卻豐富了他們的生命,使其在琴弦和鎚木聲中變得圓滿。

記者‧梁倩盈 王耀楊 編輯‧朱港靖 攝影‧朱港靖 王耀楊

全港唯一手造古琴大師

――蔡易文在香港,會彈奏古琴的人不多,懂得

製造古琴的人寥寥可數,以製造古琴為業

的更只有一個,他就是「蔡福記」中西樂

器製造廠的第三代傳人蔡易文。

蔡師傅小時幾經戰難,隨家人從汕頭

移居香港,祖業「蔡福記」從那時起便在

香港紥根。當時「蔡福記」製造的主要是

較普及的中西樂器,如小提琴、結他、琵

琶等,除了供應本地市場外,亦會出口到

外地,生意很旺。不過,時至今日,因蔡

師傅的子女無意繼承父業,「蔡福記」已

成為專門製作古琴的品牌。

師從徐文鏡 獲益良多雖然「蔡福記」以製造各式樂器聞

名,但蔡師傅手造古琴的技藝卻是師承別

家的。話說在蔡師傅十多歲時,古琴大師

徐文鏡把古琴帶到「蔡福記」修理。蔡師

傅看見古琴就一見鍾情,希望拜徐文鏡為

師。可是要師傅收他為徒一點也不易﹕

「既要經常伺候老師,替他按摩倒茶,又

要陪他聊天和買東西哄他開心。」徐老師

終被打動,答應收他為徒。

蔡師傅從老師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印

象最深刻是學古琴的人不能說髒話,一定

要心正,因為古琴是雅樂。老師又教他造

琴要有規有矩,不能隨便更改做法。

好琴難造也難留製造一個古琴絕不簡單,由選料到

試音,過程至少要花上二百多個小時。加

上造琴的工序非常繁複,先繪圖、刮木、

打造共鳴箱,然後打磨、上漆、上灰及上

弦。而當中最困難的是上漆,因為古琴用

的是生漆,不易上色,要反覆上漆二、

三十次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由於造一個古琴既費時,又費勁,

所以其售價亦偏高,蔡師傅造的古琴便介

乎二萬至十萬元。現時,蔡福記店內便掛

著數個待沽的古琴,其中有些琴已有超過

二十年歷史。蔡師傅不擔心古琴賣不出

去,認為每個古琴終會遇到知音人,因為

他相信「好琴留不住。」

當愛琴人碰上愛琴人問到學造古琴的條件,蔡師傅強調

必先愛琴,並且懂得彈奏古琴。他笑說﹕

「若你不懂彈古琴,造琴來有什麼用?」

自九二年開班授徒以來,蔡師傅的學

生總計有數十人。他說:「來學造古琴的

都是『發燒友』。」雖然有的學生完成一

個古琴後便不再學下去,但選擇留下來的

卻佔大多數。面對這群熱愛古琴的學生,

蔡師傅說:「我會把我所懂的,毫無保留

地傳授給他們。」他說自己讀書不多,幸

能透過教授古琴認識一班文人雅士,尤其

是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及聯合醫院前院長

謝俊仁醫生等名人。

當中,最教蔡師傅難忘的一段古琴

情緣,是與浸會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

心主任劉楚華教授之間的友誼。三十多年

前,喜歡彈古琴的劉楚華到「蔡福記」買

琴,得悉蔡師傅造琴技藝出色,便提議師

傅開班,教授製造古琴。自此,二人便建

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蔡師傅形容:「這

是緣份。」多年來,劉楚華一有空就會到

「蔡福記」造琴。她說古琴歷史悠久,是

古典音樂的載體,值得人尊重和花時間了

解。

喜樂無價唯愛古琴一雙巧手,為蔡師傅帶來名聲地位,

亦讓他遇上一群知音好友。然而,最教蔡

師傅嚮往的,仍是造琴本身帶給他的「喜

樂」﹕「造琴是一種享受!古琴可以教你做

人。」他指古琴的聲音帶有禪的味道,提

供了一個空間,讓人沉思和提昇修養。可

惜蔡師傅在一九八零年時因裁木造琴而不

小心割斷姆指,從此不能再彈古琴,但他

對造琴藝術的熱情仍絲毫無減。

回顧自己的一生,他說:「有古琴

就夠了,我這輩子沒有遺憾,都很快

樂!」

古琴知多少?古琴知多少?

- 古稱琴、七弦琴

- 歷史超過3,000年 (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

- 古代文人必學 「琴、棋、書、畫」 四藝之首

- 多以梧桐木(音樂木) 或杉木製成

古琴

47

文化廣場U-Beat 2010-03 Issue 95

46

Page 2: U-Beat 2010-03 Issue 95ubeat.com.cuhk.edu.hk/ubeat_past/100395/guqin.pdf · 把二胡拆開,了解它的結構,然後自 行請教木工。他憶述﹕「每天一有時 間就做,花了四個月才做成第一把二

二胡師傅――黎修軒與蔡易文一樣,全港數一數二手造

二胡工匠黎修軒形容二胡是有生命的,

即使用同一樣的材料和做法,也會有不

同的音色和感覺,他認為每一把二胡都

是獨一無二的。

從拉到造 無師自通黎修軒生於海南島,初次接觸二

胡,是在五十年代﹕「偶然看見村內的

哥哥拉奏二胡,感到好奇,便向他們請

教。」之後,小學老師在堂上拉二胡,

他一邊聽一邊用心記住旋律,回家不斷

模仿和練習。當時他拉奏的,並非真正

的二胡,而是用椰子殼、竹筒、田雞皮

和青蛙皮等隨處可拾的物料製成的「胡

琴類樂器」。除了二胡,黎師傅還自學

拉小提琴和彈琵琶等,他笑說﹕「一理

通百理明嘛!」

到了二十歲左右,黎師傅從事會

計、統計之類的工作,月薪三十元,生

活很單調苦悶。一天,他的朋友忽然提

議:「小黎,咱們做(二胡)吧!」自

此,黎師傅便開始研究製造二胡。他

把二胡拆開,了解它的結構,然後自

行請教木工。他憶述﹕「每天一有時

間就做,花了四個月才做成第一把二

胡。」說罷,黎師傅隨即走到牆邊,拿

起他的「處女作」,並指著琴筒上細緻

的木雕花,興致勃勃地說:「雕這個花

厲害了!」他解釋:「要把鋸片磨至如

牙籤般幼,才能在琴筒上雕花,很巧功

夫。」

退休後重新起步  縱使對二胡有濃厚興趣,黎師傅

當時卻未有以此為業。他指,內地當時

反資本思想盛行,不敢拿自製的二胡去

賣﹕「主要是相熟的朋友叫我造二胡,

報酬是一兩支煙或一兩頓飯。」

直到零二年退休後,黎師傅不願終

日無所事事。於是,想到以自己的二胡

工藝謀生,便先後在銅鑼灣和佐敦開設

二胡製作坊,到零八年再搬進現在石硤

尾的工作室――「雲琴軒」,以教授和

出售二胡為業。

從今以後 與二胡為伴二胡不但為黎師傅的晚年帶來收

入,更重要的是它讓黎師傅找到人生價

值,以及遇到知音好友。零四年,黎師

傅把得意之作送去北京參賽,得到了全

國二胡製作大賽二等獎,感到很自豪。

黎師傅形容二胡是他的朋友,以

往從沒想過靠它謀生。他說:「所以年

輕人不要死讀書,要靈活變通,什麼都

玩,什麼都試,並多學一門手藝,因為

你不會知道甚麼時候用得著它。」面對

國內流水式低價生產帶來的激烈競爭和

政府資助不足等問題,黎師傅現時的收

入僅夠生活,但因深愛二胡,他表示仍

會繼續做下去。

承傳手藝 一切順其自然問到如何承傳手藝時,黎師傅慨嘆

現時的學生學製二胡只有三分鐘熱度,

大部分人完成一把二胡後便離開,根本

談不上承傳手藝。問到會否因此感到遺

憾?黎師傅想也不用想便答道:「我一

生都沒有遺憾。」他表示,能夠拉二

胡、造二胡已經是人生一大樂事。至於

接班人一事,他說﹕「造二胡不可硬

來,一定要有興趣和天分」,所以一切

順其自然,不必費心。

琴弦上遇知音

二胡

二胡 古琴

常用木材 老紅木、紫檀木、黃花梨 梧桐木、杉木

平均需時 >1星期 >200小時

售價 5000至2萬 2萬至10萬

質素取決於 木材、蛇皮、音色 手工、音色

學費 $500/3小時 $400/3小時

李啟煌

文化廣場U-Beat 2010-03 Issue 95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