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hjt.shanxi.gov.cn€¦ · web...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Jun-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山西长治长治西220kV变电站增容及综合改造工程

建设单位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

法人代表

刘宏新

联系人

张旺鲲

通讯地址

太原市晋源区长风商务区谐园路3号

联系电话

0351-8570223

传真

0351-8570214

邮政编码

030001

建设地点

变电站位于长治市潞州区西余庄村1km,线路位于长治市潞州区

立项审批

部门

/

批准文号

/

建设性质

新建□改扩建√ 技改□

行业类别及代码

电力供应(D4420)

占地面积

(平方米)

变电站占地32400;新增塔基占地851.4

绿化面积

(平方米)

/

总投资

(万元)

16223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133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0.82%

评价经费

(万元)

/

预计投产日期

2020年12月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长治西220kV变电站位于长治市潞州区西余庄村1km,现有变电容量2×120MVA,主要承担长治市区的供电任务,2018年长治西站最大负荷达到157MW,考虑城南站因苏店电站负荷重的压力转供至长治西站,同时考虑长治西的新增负荷及转供负荷,长治西站最大负荷将达到165MW,主变负载率达到137.5%,严重过载,无法满足长治西主变N-1要求。长治西已不能满足新增负荷用电需求,对长治西220kV变电站进行主变增容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本工程建设内容包括:

(1)长治西220kV变电站增容及综合改造工程:拆除原变电站内所有构、建筑物,本期更换主变2台,容量2×180MVA,电压等级220/110/35kV。

(2)220kV线路临时供电工程:改造线路折单长度共计2.6km,其中双回路2×0.9km,单回路0.8km。拆除线路1.7km,拆除杆塔6基。

(3)110kV线路临时供电工程:原进线档拆除,变电站改造完成后重新挂线,架空线路折单长度1,32km,临时电缆线路长度0.44km。

同时对35kV线路进行局部改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山西省的有关要求,该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于2019年10月委托北京绿方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对长治西220kV变电站增容及综合改造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我单位接受任务后,收集了有关工程情况、可行性研究和背景资料,对变电站进行了现场踏勘;根据工程建设情况,评价单位委托山西明朗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对工程周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按照国家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山西长治长治西220kV变电站增容及综合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报审本)。

2019年11月19日,山西省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在太原市主持召开了《山西长治长治西220kV变电站增容及综合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技术审查会。会后,我公司编制人员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最终编制完成了《山西长治长治西220kV变电站增容及综合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本)。

现场踏勘时,本工程尚未开工建设。

2、编制依据

2.1任务依据

(1)“关于开展山西长治长治西220kV变电站增容及综合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委托函”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

(2)国网山西经研院关于山西长治长治西220kV变电站增容及综合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意见,晋电经研规划〔2019〕255号。

2.2法律、法规及政策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12月29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1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12月29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版),2014年7月29日;

(7)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年10月1日施行);

(8)《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年4月28日施行);

(9)《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2015年4月24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39号《电力设施保护条例》,2011年1月8日;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第8号令《电力设施保条例细则》,1999年3月18日施行;

(12)环境保护部环办[2012]13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输变电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通知》,2012年10月26日;

(13)环境保护部环办[2013]10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通知》,2013年11月14日;

(14)《长治郊区生态功能区划》,《长治郊区生态经济区划》;

(15)《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

2.3环境保护相关标准及行业规范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HJ2.3-2018);

(7)《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8)《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9)《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10)《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11)《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2017.10.1);

(12)《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年8月1日);

(13)《危险废物收集 贮存 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

(14)《废铅酸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19-2009);

(15)《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681-2013);

(16)《220kV~75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2012);

(17)《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

(18)《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12);

(19)《6kV~1000kV级电力变压器声级》(JB/T10088-2016)。

2.4参考资料

(1)山西长治长治西220kV变电站增容及综合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建设相关资料。

3、评价因子、评价等级、评价范围

3.1 评价因子

表1 本工程评价因子一览表

评价阶段

评价项目

现状评价因子

预测评价因子

单位

施工期

声环境

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q

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q

dB(A)

运行期

电磁环境

工频电场

工频电场

V/m

工频磁感应强度

工频磁感应强度

μT

声环境

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q

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q

dB(A)

3.2评价等级

1、电磁环境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表2中关于评价等级的确定,本工程220kV变电站为户外式,220kV供电线路为架空输电线路,在其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15m范围内有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确定本项目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划分依据见表2。

表2 变电站增容及改造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分类

电压等级

工程

条件

评价工作等级

交流

220kV

变电站

户内式、地下式

三级

户外式

二级

输电线路

1.地下电缆

2.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15m范围内无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架空线

三级

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15m范围内有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架空线

二级

2、声环境

本工程变电站站址及线路均位于长治市潞州区西余庄村1km,整体位于农村地区,变电站东侧和北侧部分临近G208国道,距离小于45m,所以本项目属《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和4类地区,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确定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

3、生态环境

本工程线路路径长度合计2.6km;项目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总占地面积3.99hm2,其中变电站占地面积为3.24hm2,本次扩建工程在变电站内进行,不新增占地;塔基共占地0.75hm2,其中永久占地0.0884hm2,临时占地0.66hm2,属一般区域。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规定,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架空线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点位间隔式,线路下方及周围均可恢复植被,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因此,本次评价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进行了简化,以分析说明为主。

3.3 评价范围

1)电磁环境:

变电站:变电站站界外40m范围内区域。

输电线路:220kV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40m带状区域;110kV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m带状区域。

2)声环境:

变电站:围墙向外200m范围内区域。

220kV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40m带状区域;110kV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m带状区域。

3)生态环境

变电站:围墙向外500m范围内区域。

输电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0m带状区域。

4、工程内容及建设规模

4.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改扩建工程,工程主要内容为:拆除变电站内所有构、建筑物,更换主变2台,容量2×180MVA,采用三相三绕组有载调压变压器,电压等级220/110/35kV;新建220kV、110 kV、35 kV主变出线规模分别为8回、17回和7回。配套建设相应辅助工程。

项目工程组成情况详见表3。

表3 工程组成情况一览表

1、长治西变电站

名称

环评项目

现有规模

本期规模

最终规模

主体

工程

主变压器

2×120MVA,其中三相三绕组有载调压变压器2台

2×180MVA三相三卷有载调压变压器2台

3×180MVA三相三绕组有载调压变压器3台

220kV出线

6回

6回

8回

110kV出线

12回

12回

17回

35kV出线

7回

7回

14

无功补偿

4×7.5Mvar

6×10Mvar

9×10Mvar

拆除工程

拆除变电站内所有构、建筑物

2、 220kV线路

线路规模

新建架空线路折单长度共计2.6km,其中双回路2×0.9km(漳长Ⅰ、Ⅱ线和东长Ⅰ、Ⅱ线),单回路0.8km(长苏线和长堡线)

导线型号

2×JL/G1A-300/25钢芯铝绞线

地线型号

长堡线、长苏线和漳长Ⅰ、Ⅱ线改造地线一根采用OPGW复合光缆,一根采用JLB40-120良导体;东长Ⅰ线改造地线采用2根JLB40-120良导体;东长Ⅱ线改造地线一根采用OPGW复合光缆,一根采用JLB40-120良导体

杆塔

塔基数量

新建铁塔7基(包括1基临时铁塔)

杆塔型式

新建双回路耐张塔4基,单回路耐张塔3基

拆除工程

拆除线路1.7km,拆除杆塔6基

3、110kV线路

线路规模

原进线档拆除,变电站改造后重新挂线,架空线路折单长度1.32km,临时电缆线路长度0.44km。

导线型号

JL/G1A-300/25钢芯铝绞线,电缆采用ZC-YJLW02-Z-64/110-1×630电力电缆

地线型号

地线采用GJ-80镀锌钢绞线,改造段OPGW复合光缆利旧

杆塔

塔基数量

2(临时水泥杆塔)

杆塔型式

新建单回路耐张转角塔2基

4、35kV线路

线路规模

35kV长清线、长西Ⅰ线、南寨Ⅰ线、小长线架空路径改造共计0.5km。35kV架空出线改电缆共0.79km

导线型号

JL/G1A-240/30钢芯铝绞线,电缆采用YJV-26/35-1×300电力电缆

地线型号

地线采用GJ-50镀锌钢绞线

杆塔

塔基数量

新建铁塔3基

杆塔型式

新建双回路耐张转角塔2基,单回路耐张转角塔1基

拆除工程

拆除线路折单长度0.5km,拆除杆塔6基

4.2工程内容

4.2.1长治西变电站改扩建工程

1、站址概述

长治西220kV变电站站址位于长治市西余庄村1km处。

本次增容及改造工程在现有变电站内进行,不需要新征土地。

变电站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四邻关系图见附图2。

2、变电站现状

目前长治西220kV变电站主变容量2×120MVA,为全户外AIS布置。

220kV采用户外半高型,双母线带旁母线接线,现有规模6回,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苏店、大堡头、东鸣I回、东鸣II回、漳电II回、漳电I回。

110 kV采用户外普通中型,双母线带旁母线接线,现有规模12回,由西向北依次排列为:高头寺、长子、东牵、宋村、八义、津良、城南、长牵、城中、滨湖、城西、城北。

35kV目前出线间隔7回。

变电站现状平面布置图见附图3。

表4 变电站现有主要建(构)筑物表

序号

建筑物名称

建筑面积(m2)

结构形式

备注

1

主控通信楼

710

一层砖混

设置二次设备室、设备间、资料室、生活泵房等。

2

低压配电室及检修库房

650

3

附属建筑

780

4

事故油池

一座

钢筋混凝土

60m3的事故油池,地下

5

化粪池

/

砖混

地下

6

传达室

120

砖混

3、本期扩建工程内容

1)变电站增容规模

主变压器:更换1、2号主变,容量180MVA。

a、主变采用三相三卷有载调压变压器;

b、容量比:180/180/90

c、电压等级220/110/35kV

d、主变分接头:220±8×1.25%/115/37kV

e、接线组别:YN.yno.dll

f、阻抗电压:高一中:14%。

2)间隔排列

220kV向西出线,出线规模8回,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苏店、大堡头、备用(岚水)、备用(岚水)、东鸣I回、东鸣II回、漳电II回、漳电I回。

改造前后,220kV侧线路均为架空出线;出线间隔排列对比见下图1:

图1 改造前后,220kV出线间隔对比图

110kV向南出线,本期出线14回(其中2回只上设备不出线),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为:备用、高头寺、长子、东牵、备用、宋村、备用、八义、备用(库南,本期只上设备不出线)、津良、备用(港新,本期只上设备不出线)、城南、长牵、城中、滨湖、城西、城北。

改造前后,110kV侧线路均为架空出线;出线间隔排列见下图2:

图2 改造前后,110kV出线间隔对比图

35kV扩建完成后,最终出线规模14回,本期7回。

3)无功配置

本期扩建主变低压侧无功补偿6×10Mvar。

4、增容及改造前后工程变化情况

本次增容及改造工程进行全站改造,不新征用地。首先拆除变电站内所有构、建筑物,新建主控通信室1座、220kV配电装置室1座、110kV配电装置室1座、警卫室1座、消防泵房1座,均采用钢结构,新建相应的公用辅助工程。增容及改造后主要建构筑物及增容改造前后工程变化情况见表5、表6。

表5 增容及改造后变电站主要建(构)筑物表

序号

建筑物名称

建筑面积(m2)

结构形式

备注

1

主控通信室

542.5

钢结构

一层

2

220kV配电装置室

1404

钢结构

一层

3

110kV配电装置室

1530

钢结构

一层

4

35kV配电装置室

546

钢结构

一层

5

警卫室

40

钢结构

一层

6

消防泵房

66

钢结构

一层

7

280m3消防水池

一座

钢筋混凝土

地下消防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

8

65m3的事故油池

一座

钢筋混凝土

地下钢筋混凝土圆型结构

9

化粪池

30m3

成品玻璃钢结构

地下

表6 增容前后工程变化情况

工程组成

现有工程

增容及改造工程

主体工程

主变容量2×120MVA,220kV采用双母线带旁母线接线,已建6回;110kV采用双母线带旁母线接线,已建12回;35 kV采用双母线接线,7回。

更换1、2号,主变容量180MVA,电压等级220/110/35kV;220kV、110kV采用双母线接线,35 kV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220kV、110kV、35kV出线间隔分别为6回、12回、7回;配套建设相应辅助工程。

公用工程

给排水

站内水源井供水、排水系统等

新建店上集中供水站供水管网,引水距离约600m

消防

配置灭火器、消防铲、消防桶、消防沙池等

配置火灾探测及报警系统、灭火器、消防铲、消防桶、消防沙池等

供暖、供冷

主控制室及配电室设电空调系统

采用电暖气、空调采暖

办公、生活设施

保安室、卫生间等

卫生间

环保工程

生活污水

化粪池,定期清掏

30m3成品玻璃钢化粪池,定期清掏

固废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定期由环卫部门清运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定期由环卫部门清运

危险废物

废蓄电池

/

设置10m2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资质单位处理

事故油池

60m3事故油池一座

设置65m3事故油池一座(由于变电站重新布置,新建事故油池)

5、变电站总平面布置

长治西220kV变电站新建设备均在站内进行。主变位于站区中部,220kV位于站区西侧,向西架空出线;110kV位于站区南侧,向南架空及电缆混合出线,本期均采用架空出线;35kV配电室位于主变东侧,向东电缆出线;二次设备等附属建筑位于35kV配电室东侧;站用变位于35kV配电室南侧;无功补偿装置位于主变北侧,大门向东。

改造后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图见附图4。

6、公用工程

1)给排水

本站给水由附近店上集中供水管理站给水管网接入。

本变电站站内用水仅为值守人员少量的生活及卫生用水,用水量较少,约为1.0m3/d。

该站雨水集中后排至站外迎宾大道雨水管网。生活污水仅为值守人员少量生活污水,废水量很少,排入化粪池,定期清掏。

2)采暖

全站需要设置采暖的房间有:二次设备室、设备间、卫生间、资料室、生活泵房等。本站采用控制灵活,维护简单的电暖气、空调采暖方式。

3)消防

全站设置火灾探测及报警系统,室内外不知移动式化学灭火器,室外消火栓,主变压器采用水喷雾灭火系统,电缆敷设采用防火材料封堵措施。此外还配置一定数量的消防铲,消防斧、消防铅桶等作为辅助公用消防设施。

4)根据变电站总布置技术规范,站内主编运输道路路面宽度4.5m道路转弯半径为12m,站内消防通道道路路面宽度4.0m,消防通道在站区为环形布置,道路转弯半径为9m。本次改造站外道路走向及位置不变,因原道路部分破损,本次改造对原站外道路进行修复重建。

4.2.2线路供电工程(包括变电站全站停电期间线路过渡方案)

1、220kV线路供电工程

新建架空线路折单长度共计2.6km,其中双回路2×0.9km,单回路0.8m。重新放紧线共计2.2km,其中:双回路1.2km,单回路1.0km。

①线路路径

漳长Ⅰ线、Ⅱ线:由原线路50#终端塔小号侧新建转角塔,向南至变电站西侧新建终端塔,再向东进入长治西220kV变电站。

东长Ⅰ线、Ⅱ线:由原东长Ⅰ线32#(东长Ⅱ34#)分歧塔起,向东至变电站西侧新建终端塔,再向东进入长治西220kV变电站。

长堡线:由原长堡线2#塔小号侧起新建转角塔,向东至变电站西侧新建双回路终端塔,在向东进入长治西220kV变电站。

长苏线:由原长苏线2#塔小号侧起新建转角塔,向东至变电站西侧,利用长堡线新建双回路终端塔,再向东进入长治西220kV变电站。

为配合长治西220kV变电站全站停电增容改造,根据系统要求,220kV线路在变电站停电期间的线路过渡方案:漳长双回与东长双回短接;长堡线与长苏线短接。

②导线及杆塔

导线采用JL/G1A-300/25钢芯铝绞线;长堡线、长苏线和漳长Ⅰ、Ⅱ线改造地线一根采用OPGW复合光缆,一根采用JLB40-120良导体;东长Ⅰ线改造地线采用2根JLB40-120良导体;东长Ⅱ线改造地线一根采用OPGW复合光缆,一根采用JLB40-120良导体。

全线共计铁塔7基(包括临时短接塔1基)。

③塔基占地及交叉跨越

本线路全线位于潞州区境内,平地100%。土质为100%粉土。

交叉跨越:跨越10kV线路8次,跨越苗圃1.7km。

④220kV线路拆除工程

拆除线路1.7km,拆除杆塔6基。

见附图5、6,长治西220kV线路改造方案图和短接方案图。

2、110kV线路供电工程

原进线档拆除,变电站改造完成后重新挂线,架空线路折单长度1.32km,临时电缆线路长度共计0.44km。

1)高头寺与滨湖在长治西站外短接,城中线T至短接线路上,形成东鸣为城中、滨湖站提供二电源,南垂为高头寺提供二电源;

2)长子与城北在长治西站外短接,城西和长牵Ⅰ线T至短接线路上,形成大堡头为城西、城北站提供二电源,南垂为长子提供二电源;

3)宋村和八义在长治西站外短接,津良T接至短接线路上,形成二电源来自大堡头或紫岭站结构;

4)东牵、城南Ⅱ回从长治西站外短接(站外长南Ⅱ线与长牵Ⅱ线T接不变),形成二电源来自大堡头或苏店站结构。

①线路路径

线路在变电站外终端塔通过架空线连接。

②导线及杆塔

导线采用JL/G1A-300/25钢芯铝绞线;地线采用GJ-80镀锌钢绞线,改造段OPGW光缆利旧,电缆采用ZC-YJLW02-Z-64/110-1×630电力电缆。

全线仅临时短接线路使用两基水泥杆塔。

③塔基占地及交叉跨越

本线路全线位于潞州区境内,平地100%。土质为100%粉土。

交叉跨越:无交叉跨越。

见附图7,长治西110kV线路短接方案图。

3、35kV线路供电工程

35kV长清线、长西Ⅰ线、南寨Ⅰ线、小长线架空路径改造共计0.5km。35kV架空出线改电缆共0.79km

临时供电:在长治西站口将城西Ⅰ回和南寨Ⅰ回短接,清华厂分厂(本身为单电源供电)和小常煤矿(小常煤矿另一电源来自东鸣)T接至短接线上。

①线路路径

线路在变电站外终端塔通过电缆及架空线连接。

②导线及杆塔

导线采用JL/G1A-240/30钢芯铝绞线;地线采用GJ-50镀锌钢绞线,电缆采用YJV-26/35-1×300电力电缆。

③塔基占地及交叉跨越

本线路全线位于潞州区境内,平地100%。土质为100%粉土。

交叉跨越:跨国道2次,跨越10kV线路4次,跨停车场1次。

见附图8,长治西35kV短接方案图。

全线共计铁塔3基。

本项目所有杆塔具体情况见表6。

表6 线路杆塔一览表

序号

杆型

基数(基)

备注

1

2A5-JC1-27

2

单回路转角塔

2

2D1-SJ2-27

2

双回路转角塔

3

2D1-SJ4-27

2

双回路转角塔

4

2D1-SDJ-21

1

单回路转角塔

5

06022-J2-24

1

单回路直线塔

6

06022-J3-24

2

单回路转角塔

总计

10

5、导线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要求

根据《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GB50545-2010)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要求,本工程与相应物交叉跨越严格按照表7、表8要求进行设计、施工。

表7 220kV导线与相应物距离要求表

线路经过地区

220kV标称电压等级下相应关系

距离(m)

居民区

导线对地面的最小距离

7.5

非居民区

导线对地面的最小距离

6.5

高速公路

导线至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

8.0

公路

导线至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

8.0

电力线

最小垂直距离

4.0

通信线

最小垂直距离

4.0

铁路

至轨顶(标准轨)

8.5

至轨顶(电气轨)

12.5

至承力索

4.0

不通航河流

最小垂直距离(百年一遇洪水)

4.0

冬季至冰面的最小垂直距离

6.5

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

导线与树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

4.5

果树、经济作物、城市绿化灌木及街道树

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城市绿化灌木及街道树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

4.0

表8 110kV导线与相应物距离要求表

线路经过地区

110kV标称电压等级下相应关系

距离(m)

居民区

导线对地面的最小距离

7.0

非居民区

导线对地面的最小距离

6.0

交通困难地区

导线对地面的最小距离

5.0

高速公路

导线至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

7.0

公路

导线至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

7.0

电力线

最小垂直距离

3.0

通信线

最小垂直距离

3.0

铁路

至轨顶(标准轨)

7.5

至轨顶(电气轨)

11.5

至承力索

3.0

不通航河流

最小垂直距离(百年一遇洪水)

3.0

冬季至冰面的最小垂直距离

6.0

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

导线与树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

4.0

导线与树木之间的最小净空距离

3.5

果树、经济作物、城市绿化灌木及街道树

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城市绿化灌木及街道树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

3.0

步行可以到达的山坡

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的最小净空距离

5.0

步行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

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的最小净空距离

3.0

本工程220kV线路:线路跨越苗圃采取高跨形式,考虑自然生长高度,需满足导线与树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4.5m的要求。

4.2.3拆除工程

拆除变电站内所有构、建筑物,其中包括主变部分、220kV配电区部分、110kV配电区部分、35kV配电区部分、屋外电容器装置部分及其它部分(废油池、砼方砖地面、站内道路、站内电缆沟)、主控通信楼及其它附属建筑物(主控通信楼、低压配电室及检修库房、传达室等),拆除铁塔8基、水泥杆3基。拆除设备大部分回收处理,仅有少量进行再利用。

长治西变电站运行以来未发生漏油事故,所以拆除事故油池按照一般建筑物拆除即可;变压器含有大量变压器油,拆除的施工方案和环保措施:需要编制变压器拆除施工方案,在确保安全措施情况下,首先拆除相关外围连接件,其次放油,然后拆除相关部件和顶盖等。为了防止变压器中的油污染环境,电力公司需提前准备储油容器,保证放出的油全部储存在储油容器中,操作过程中需采取措施防止洒落,所有的变压器油由电力公司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运输及处置。

4.4 工程进展

本项目属于改扩建工程,根据现场勘查,未开始改扩建建设。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工程为改扩建工程,其原有污染情况主要为原变电站扩建前运行时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以及噪声等污染情况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长治西220千伏变电站,电压等级为220kV/110kV/35kV,现有120MVA有载调压变压器2台(1#主变和2#主变)于1975年投运,是长治地区的一座枢纽变电站。根据现场调查,该变电站为无人值班站,站内用水仅为运行维护人员少量的生活及卫生用水,用水量很少,废水收集后洒水抑尘,不外排。现有事故油池容积为60m3,该站事故油池建成后没有漏油事故发生,本次增容改造由于变压器位置变动需重新建设事故油池。现场踏勘无危废暂存间。

根据调查,长治西220kV变电站采取了较为完善的环保设施且运行正常,自投运以来没有投诉情况发生。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情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地理位置

长治地处黄土高原东南部,群山环绕,地形复杂,海拔较高。全市平面轮廓呈面北斜向东南的平行四边形,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42公里。整个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高度800~1500米,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最低的平顺漳河谷地海拔380米。

长治市郊区位于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东缘,全区国土总面积289.37平方公里,占长治市总面积的 2.0846%。区域内高山、丘陵、河谷冲积平原兼而有之,地势南高北低,全区最高点老顶山海拔1378.2米。区域平均海拔900米以上。

长治西220kV变电站位于长治市潞州区西余庄村1km。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

2、地形地貌

长治地区地貌大体分为三种: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和黄土地貌。其中流水地貌中冲积平原、河谷平原主要分布于河流、水库及长治盆地、潞城盆地范围内;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黎城与太行山交界地带;黄土地貌交叉分布于襄垣、屯留、长子等地。

本工程变电站站址及相关线路地貌单元属于流水地貌。

3、气候特征

长治市属暖温带半干燥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9℃,最低一月均温臧4.8℃,最高七月均温23.3℃。年降水量580-650mm,62.5%集中在夏季,秋季占21.296。无霜期152天。

全年盛行风向受地形影响,一般多以偏南风为主,风向频率为9%,其次为西南风和西北风。1月份平均风速为1.5米/秒,风向盛行西风和西北风,频率为6%。4月份,平均风速为2.5米/秒,风向为偏南风为主,频率10%。7月份,平均风速1.4米/秒,盛行风向以偏南风为主,频率为8%。10月份,平均风速1.4米/秒,盛行风向以偏南风为主,频率为10%。四季风速变化明显:春季(3-5月)风速较大,4-5月平均风速在2.3米/秒以上,夏季风速较小,8、9月平均风速在1.5米/秒。

4、水文地质

1)地表水

浊漳河南源是该区最重要的水体,在变电站东约2.2公里处由南向北流过。其发源于长子县西部的发鸠山,经潞安矿区于襄垣县与浊漳河西源汇合,主流长103.9公里,流域面积3579.8平方公里。评价区域位于此浊漳南源河段的中下游段。

漳泽水库是浊漳河南源的一座水利控制枢纽工程,控制全流域面积的90%左右,水库距上游72公里,距下游汇合处37公里,对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库上游漳河段,汇入的支流有绛河、岚水河、陶清河、石子河,其中石子河从长治市区经过,成为长治市生活、工业污水的受纳水体,污染十分严重,已达到地面水V类标准,直接危害水库水质,其它支流水质尚好。浊漳河南源多年的平均流量为2.75亿立方米。水库设计容量1.995亿立方米,主要解决长治市工业、生活、农灌用水,对防洪、养殖、旅游等综合开发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辛安泉引入长治市区开始供水,目前漳泽水库已无生活饮用水功能,主要功能为工业用水和农灌用水。

本项目东北侧2.2km处为漳泽水库。

2)地下水

本区地下水储量比较丰富,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浅、中层第四系地下水分布较均匀,流向东南,水质较差,硬度较高,多为农业开采利用。浅层地下水第四系更新统50m以下及中更新、全新统地下流向近东西向,排泄于浊漳南源。50m以上地下水流与上部相反,向东流下渗补给给奥陶系岩溶水。深层地下水的奥陶系溶水,水质较好,适用于饮用,目前开采的深层水,井深一般在400-500m。

3)辛安泉域

本项目位于辛安泉域范围内。

(1)辛安泉域概况

辛安泉出露于潞城市西流村至平顺县北耽车长16km的浊漳河河谷中,可见泉点170余个。辛安村以上较大泉组有林滩泉、西流泉、苇泉、南流泉,称王曲泉群,出露高程 615~643m,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辛安村以下有实会泉、车流泉等,多出露于寒武系中统,称实会泉群,标高600-615m。多年平均流量11.9m3/s(1959~1984年)。

辛安泉域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包括长治市的武乡、襄垣、沁县、黎城、潞城、平顺、壶关、长子、屯留、长治县、城区、郊区等12个县(市、区),还包括晋中地区的榆社县等。

泉域东部为太行山,西部为太岳山,中部为长治盆地,山区高程 1100~1500m,部分山峰高达2000m以上,盆地高程700~950m。主要河流为浊漳河,属海河流域漳卫河水系,上游分南、西、北三条支流,在襄垣县小波村汇流后自西向东穿越太行山流向华北平原。

泉域属温暖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4℃。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多年平均降水量569.6mm。泉域内岩溶地下水主要含水层为奥陶系中统石灰岩、泥灰岩、角砾状灰岩等,其次为寒武系中、上统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奥陶系下统白云岩,除排泄区外在区域上为相对隔水层。

大气降水在碳酸盐岩裸露区的人渗是岩溶水主要补给来源,其次是灰岩区河段地表水及水库水的渗露补给。岩溶水总体上由南、西南、西北及北向排泄区汇流,在浊漳河河谷的西流北耽车一带以泉群形式集中排泄,为侵蚀、接触、溢流全排型泉。在可溶岩裸露、半裸露的补给区,岩溶水水质优良,矿化度 260-400mg/l,为 HCO3-Ca或HCO3-CaMg型水;岩溶水径流区矿化度428-444mg/L,属HCO3- CaMg型水;西部径流滞缓区,岩溶水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矿化度多在1000mg/L以上,水质类型变为硫酸重碳酸或硫酸盐型水。

(2)辛安泉域范围

北部及西部边界:泉域北部、西部在构造上处于沁水向斜核部,地表出露二叠、三叠系地层,寒武、奥陶系地层埋深千米以上,岩溶水呈封闭的滞流状态,因此以浊漳河与汾河及沁河的地表分水岭为泉域边界。自北向南由榆社县人头山—辉教北—子金山~分南南。西部沁县与沁源县行政边界,自北向南基本为自分南南—屯留县八泉~长子县良坪西。

南部边界:为浊漳河和沁河与丹河的地表分水岭,自西向东基本为长治市与晋城市的行政边界,由老庄沟—色头镇南—金泉山~陵川西马安。

东部边界:东北段以清漳河与浊漳河地表分水岭及和神烟地下分水岭与娘子关泉域为界。为晋中地区和顺县、左权县与榆社县、长治市武乡县的行政边界。向人头山—榆社红崖头东—左权申家崆。中段:受上遥背斜影响,东部寒武系下统及长城系非可溶岩形成隔水边界。自北向南由申家崆~黎城仟仵—上遥镇—洪井。南段:北端为辛安泉与河北省涉县东湖泉的地下分水岭,自北向南由黎城县洪井—东阳关镇—宋家庄;南端为北耽车以下浊漳河河谷一带寒武系下统及长城系非可溶岩地层分布,平顺县虹梯关、赵城一带燕山期闪长岩侵人体构成阻水边界,自北向南由宋家庄—阳高—虹梯关—东寺头—西安里北—西马安。根据以上边界圈定泉域范围,总面积10950km2,包括长治市12个县(市、区),面积9430km2,晋中榆社县1520km2。其中碳酸盐岩裸露区面积2200 km2,覆盖、埋藏区8750 km2。

(3)重点保护区范围

泉水集中出露带:以浊漳河为轴线,北起黎城县南赵店桥,顺浊漳河谷向下游,至平顺县北耽车,包括河谷两岸地带;西起山西化肥厂排污渠道,两侧宽200m,至辛安桥下河道,面积48km2。

文王山地垒渗漏段:自黄碾南铁路桥上游500m起,顺浊漳河南源主河道,左右两侧各500m,向下游至与浊漳河西源汇流处,面积18km2。两处合计面积为66 km2。

本项目厂址位于辛安泉域内,但不在重点保护区域内,距离最近的泉域重点保护区边界约15km。变电站与辛安泉域位置关系见附图9。

5、地震

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地区为7度地震烈度区。

6、土壤概况

泽州县土壤可分为8个土类,13个亚类,30个土种。在布局上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① 宜牧土壤,包括山地草甸土和部分棕壤土,面积为16.1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分布于沁水的舜王坪和阳城的圣王坪。② 宜林土壤,包括棕壤土、淋溶褐土,面积为245.28万亩,占总面积的17.2%,分布于沁水、阳城、陵川中山地带。③ 宜农、林、牧综合利用的土壤,包括褐土性土和红粘土,面积为956.16万亩,占总面积的67.2%,分布于沁河、丹河两大水系之间的分水岭和沁河以西,丹河以东的低山土丘及黄土丘陵地带。④ 宜农土壤,包括褐土、石灰性褐土、脱潮土、潮土、石灰性新积土等,面积为84.89万亩,占总面积的6%,分布于沁河、丹河两岸的一、二级阶地和泽州盆地,以及各县区较开阔的山间丘陵盆地,是全市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土壤。另有粗骨土、石质土121万亩,占总面积的8.5%。岩体裸露,土层极薄,只可种草种树。

7、土壤和植被条件

长治市土壤资源的数量和种类都比较丰富,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和利用。全市土地可划分为5个土类、12个亚类、65个土属、220个土种,有机质含量在0.7~1.69%。主要土壤资源有适宜于农业的褐土、褐土性土、石灰性褐土等有;适宜于林业的棕壤和淋溶褐土;有适宜于牧草生长的山地褐土等。亚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高山顶部平台缓坡上,为草本植物提供了生长条件,草甸土分布在漳河两岸的河谷盆地,土体湿润,肥力较高,是长治农业生产的主要用地。

该区属华北暖温带阔叶林地带,现有植被主要是天然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由于地形、土壤等条件比较复杂,草地的植物种类和生态类型也较繁多,已查明的牧草种类有200余种,野生植物有500余种。有野生动物200多种,其中常见的兽类有狼、麝等100多种;鸟类有山鸡、老雕、杜鹃等,还有昆虫类、两栖类和水生类等多种动物。

评价区工农业较为发达、开发强度大,土壤种类以草甸土为主,建设用地以外以农业植被为主,主要有玉米、高粱等农业作物,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林以暖温带阔叶林代表树种杨柳广泛种植。

8、生态两区规划

根据《长治郊区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位于Ⅱ4湿地公园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小区。根据《长治郊区生态经济区划》,本项目位于ⅡA-1堠北庄镇农产品开发及旅游业发展生态经济区。

本项目主要为变电站增容及改扩建工程,优化了电网,不属于禁止建设内容,且在原厂址内扩建,项目的建设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经济区划。项目与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经济区划关系图见附图10、附图11。

9、建设项目“三线一单”分析

根据《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强化“三线一单”约束作用,建立“三挂钩”机制,“三管齐下”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三线一单”,即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约束。

资源利用上线:本项目利用的主要资源为值守人员少量生活用水,无其它能源消耗。项目的建设可以缓解当地供电压力,提高当地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符合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

环境质量底线:根据山西明朗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对变电站四周现状监测结果,各监测点位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及噪声均能达到相应标准要求;采取评价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后,本次扩建工程对当地环境质量影响较小,符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

生态保护红线:本次扩建工程在原场地内扩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其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中规定的生态保护目标,符合长治郊区的“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经济区划”,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项目所在地未划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本项目为变电站扩建工程,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符合区域“三线一单”要求。

环境质量状况

本项目为输变电工程,工程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变电站运行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及噪声。

为了解变电站周围的电磁及噪声环境现状,本次评价委托山西明朗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对变电站周围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及噪声环境进行了现状监测,监测时间为2019年10月23日。

1.监测点位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中要求及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和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本次监测变电站主要关注评价范围内邻近各侧站界的敏感目标和站界环境现状。具体环境监测点如表9所示,监测布点图见附图12。

表9 本项目监测点布置一览表

序号

监测项目名称

布点原则

实际监测点位

长治西220kV变电站

工频电场

工频磁感应强度

站界外40m范围内临近敏感目标处设点,站址四周均匀布点监测。

西侧水泥预制板厂、东侧仓库、修理厂、拉面馆、超市、运康汽贸各设一点,站址四周各设1点,站址西侧(220kV侧)围墙外增设一点;南侧(110kV侧)增1点,共计12。

噪声

站界外200m范围内临近敏感目标处设点,站址四周设点

停车住宿旅馆设1点、站址四周各设1点,共计5点。

220kV漳长Ⅰ、Ⅱ线路

工频电场

工频磁感应强度

沿线有电磁环境敏感目标

西侧水泥预制板厂

220kV东长Ⅰ、Ⅱ线路

工频电场

工频磁感应强度

噪声

沿线无电磁环境敏感目标

1#

E113°1′7.98132″ N36°13′51.63781″

E

2#

E113°1′6.84192″ N36°13′51.54125″

220kV长堡线、长苏线

工频电场

工频磁感应强度

噪声

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40m范围内无敏感点

3#

E113°1′8.94692″ N36°13′48.18098″

4#

E113°1′6.86123″ N36°13′47.96854″

2.监测项目

(1)电磁环境: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

(2)声环境:昼间、夜间等效连续A声级,Leq。

3.监测单位

本次监测由山西明朗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其计量认证证书附表中包括噪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等)、电磁辐射(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等,具备完成本次监测项目的测量监测能力和资质条件。

4.测试仪器

(1)监测仪器

本项目监测采用的仪器见表10所示。仪器均经过国家计量标定,在有效期内。

表10 监测使用的仪器、仪表

名称

型号

频率范围

量程

检定部门

有效期

电磁辐射

分析仪

NBM-550(场强仪)

EHP-50F(探头)

1Hz~400kHz

——

中国计量

科学研究院

2020.1.2-

多功能

声级计

HS6298

——

30dB~133dB

浙江省计量

科学研究院

2020.4.28

(2)监测方法及质量保证

1)监测方法

声环境测量方法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

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测量方法按照《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681-2013)进行。

2)质量保证

为确保本次监测数据准确、可靠,代表性强,依据国家环保局(91)环监字第043号文《关于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的有关规定,山西明朗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对监测全程序进行质量控制:

(1)监测人员持证上岗;

(2)监测所用仪器经计量部门鉴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

(3)在监测前对现场采样仪器进行了校准。

(4)监测数据进行了“三校、三审”。

5.监测时间及气象条件

监测时间为2019年10月23日,监测环境为:温度:6~17℃、湿度30%~40%。

6.监测结果

①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监测结果

长治西220kV变电站增容及改扩建工程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见表11。

表11 本项目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结果一览表

地址

点位

工频电场强度V/m

工频磁感应强度μT

长治西220kV变电站

变电站北侧

123.1

0.0647

变电站西侧(1)

918.3

1.592

变电站西侧(2)

1316

0.0449

变电站南侧(1)

1037

0.5618

变电站南侧(2)

909.4

0.2060

变电站东侧

36.68

0.0761

西侧水泥预制板厂

1302

1.788

东侧仓库

95.60

0.2449

东侧修理厂

275.7

0.3542

东侧超市

132.3

0.3490

东侧面馆

79.35

0.0778

东侧汽贸

94.89

0.2859

220kV东长Ⅰ、Ⅱ线路

1#

1053

1.614

2#

639.1

0.1325

220kV长堡线、长苏线

3#

677.3

0.1493

4#

1302

1.788

由监测可知,长治西220 kV变电站四周工频电场强度值在36.38~1316V/m之间,工频磁感应强度值在0.0449~1.592µT之间,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强度值在639.1~1302V/m之间,工频磁感应强度值在0.1325~1.788µT之间,工频电场值、工频磁感应强度值均远小于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②声环境监测结果

变电站周围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见表12所示。

表12 变电站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一览表

检测点位

检测结果

昼间噪声(dB)

夜间噪声(dB)

Leq(A)

Leq(A)

长治西220kV变电站

变电站北侧

53.0

41.1

变电站西侧

48.2

40.2

变电站南侧

48.7

40.7

变电站东侧

53.0

43.2

停车住宿旅馆

61.2

45.7

220kV东长Ⅰ、Ⅱ线路

1#

46.2

39.7

2#

46.5

38.9

220kV长堡线、长苏线

3#

46.0

39.4

4#

45.7

39.0

由表12可知,长治西220kV变电站站界周围声环境现状监测值昼间在48.2dB(A)~53.0dB(A)之间、夜间在40.2~43.2dB(A)之间,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1类标准限值的要求;220kV东长Ⅰ、Ⅱ线路和220kV长堡线、长苏线沿线声环境现状监测昼间在45.7dB(A)~46.5dB(A)之间、夜间在38.9~39.7dB(A)之间,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限值的要求。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经现场调查,变电站站址周围 40m范围内有仓库、水泥预制板厂、面馆等电磁敏感目标。变电站站址周围200m范围内,无居民住宅等噪声敏感目标,有一家停车住宿旅馆。

根据现场调查,本工程变电站周围及输电线路沿线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等需特殊保护的地区,亦无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等生态敏感与脆弱区。

本项目输电线路沿线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线路沿线的居民及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3。

环境保护目标见附图13。

表13 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工程

环境要素

敏感目标

规模

位置关系

保护要求

长治西220kV变电站

电磁

水泥预制板厂

东经113°1′10.7522″

北纬36°13′54.2849″

露天工厂

西侧相邻

工频电场:4kV/m,

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

东侧仓库

东经113°1′18.1101″

北纬36°13′48.0664″

1层仓库

东侧相邻

东侧汽车修理厂

东经113°1′18.13455″

北纬36°13′52.80135″

小修理厂

E16m

东侧超市

东经113°1′18.25526″

北纬36°13′52.58892″

小超市

E19m

东侧拉面馆

东经113°1′18.60287″

北纬36°13′52.33786″

小饭店

E27m

东侧汽贸

东经113°1′18.94083″

北纬36°13′52.02887″

小货运公司

E40m

噪声

东侧停车住宿旅馆

东经113°1′19.76641″

北纬36°13′51.4814″

小旅馆(距离G208道路27m)

E56m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类标准

评价适用标准

1、声环境质量标准

本项目位于农村地区,变电站东侧和北侧部分临近G208国道,距离小于45m,厂界附近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和4a类标准,输电线路执行1类标准,东侧停车住宿旅馆距离G208国道约28m,处于4a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4a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4。

表14 声环境质量标准

类别

昼间dB(A)

夜间dB(A)

1类

55

45

4a

70

55

2、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

根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表1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工频电场及工频磁感应强度标准限值见表15。

表15 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频率范围

电场强度(V/m)

磁感应强度(μT)

50Hz

4000

100

架空输电线线路线下的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其频率50Hz的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10kV/m,且应给出警示和防护指示标志。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噪声排放标准

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运营期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2、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

以《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表1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为排放限值,工频电场: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输电线路下的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10kV/m。

3、固体废物

事故废油及废蓄电池等危废的临时贮存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总量控制指标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施工扬尘、施工噪声、固体废弃物、事故漏油和废铅蓄电池)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变电站内建、构筑物拆除,变压器等设备拆除,塔基线路拆除) (塔基占地恢复)

(设备安装) (基础开挖) (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噪声、事故漏油和废铅酸蓄电池) (施工噪声、固体废弃物) (施工扬尘、施工废水、施工噪声、固体废弃物) (基础建设) (设备运行)

主要污染工序:

1、施工期

(1)变电站

变电站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①扬尘、粉尘:主要来自变电站内建、构筑物的拆除和地基开挖、场地平整、土方及材料运输、堆放等产生的施工扬尘。

②噪声:施工机械产生的机械噪声及运输汽车产生的噪声。

③固体废物: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包装材料及现有设施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④废水: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用水及施工废水。

⑤生态破坏及土地占用:长治长治西220kV变电站占用土地为建设用地,施工范围在现有变电站内实行,对生态破坏主要体现在场地开挖等带来的水土流失。

(2)输电线路

输电线路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

①废气:塔基开挖、土方及材料运输等产生的施工扬尘。

②废水:施工人员的施工废水。

③噪声:施工机械产生的机械噪声。

④固体废物:废建筑材料、废弃土石方。

⑤生态环境:输电线路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塔基永久占地,施工临时占地等造成的植被破坏以及水土流失。

(3)拆除工程

本项目变电站改造将拆除2台主变、变电站内所有构、建筑物;拆除220kV漳长线路50#铁塔,拆除东长线33#、35#铁塔,拆除长堡线1#铁塔,拆除长苏线1#铁塔,拆除临时铁塔AG8#铁塔,拆除35kV线路铁塔3基,水泥杆塔3基。对原有杆塔、线路拆除过程中会破坏塔基处地表植被,并产生一定的固体废物。

2、运营期

(1)变电站

变电站运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

①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一定强度的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其电磁影响主要来源于各种变压设备,包括变压器、高压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交换器、电抗器、耦合电容器以及母线、绝缘子等附件。

②变电站噪声来源于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高压带电架构电晕产生可听噪声。

③变电站内值守人员产生少量的生活污水。

④变电站内值守人员产生少量的生活垃圾,变电站定期产生的废蓄电池以及变电站在故障或事故状态下,电容器或主变压器可能会产生漏油。

(2)输电线路

输电线路运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

①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

②电晕产生可听噪声。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类型

排放源

(编号)

污染物名称

产生浓度及产生量(单位)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单位)

大气

污染物

施工扬尘

TSP

少量

微量

水污

染物

变电站生活污水

SS、BOD5、

CODcr

少量

排入站内化粪池后定期由环卫部门清掏

工频电场

工频磁感应强度

输变电

设备

工频电场

工频磁感应强度

工频电场:<4kV/m

工频磁感应强度:

<0.1mT

工频电场:<4kV/m

工频磁感应强度:

<0.1mT

固体

废物

施工期

废弃的建、构筑物

废建筑材料

9500m3

定点倾倒

废变压器

废变压器

2台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委托有资质单位统一处置

废配电装置

废配电装置

--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统一处置

铅酸蓄电池

废铅酸蓄电池

一套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委托有资质单位统一处置

废塔基、导线

废塔基、导线

少量

回收利用

运营期

变电站

废铅酸蓄电池

少量

危废暂存间暂存,委托有资质单位统一处置

变压器

变压器事故油

少量

设置事故油池,由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委托有资质单位统一处置

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

1.825t/a

1.825t/a

噪声

施工机械

噪声

70~85 dB(A)

55dB(A)

变电站

噪声

<95dB(A)

<50dB(A)

输电线路

噪声

<44dB(A)

<44dB(A)

其 它

主要生态影响(不够时可另附页)

长治长治西220kV变电站增容及改造工程建设包括变电站及输电线路。

长治长治西220kV变电站在现有站址内进行扩建,不新增占地,变电站改扩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仅表现为站内施工范围内地表开挖的破坏。施工结束后对站内道路及设备区地面全部恢复硬化,可绿化地进行合理绿化,对周围生态环境不会造成明显影响。运营期无生态影响。

本项目输电线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塔基永久占地,施工临时占地、清理放线通道等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

本项目线路全线在变电站周围,属于潞州区境内,线路经过地区全部为平地,交通运输条件好。220kV跨越主要为苗圃,苗圃内种植松树苗,跨越苗圃全部按高跨考虑,弧垂高度考虑树木的自然生长高度,220kV线路距树木高度不低于4.5m。输电线路采用铁塔架设,施工占地现有植被受到破坏,在塔基开挖时,保留表层土,回填过程中再覆盖表层,恢复耕作,工程单塔建设中产生土方较少,尽可能采取就地处理,用于塔基及四周的回填平整,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均进行地表植被恢复。在采取以上措施后,可将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现场踏勘,本工程未开工建设,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扬尘、噪声、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生态影响等。

1.变电站

长治长治西220kV变电站占地面积为3.24hm2,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配电装置室、220kV及110kV配电装置场地、电容器场地、消弧线圈场地、进站道路,变压器基础以及设备安装等,施工主要影响对象为站址周围300m范围内环境。

(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

变电站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是扬尘污染及运输车辆、作业机械排放的尾气。

施工产生的扬尘主要来自:①土方开挖等施工活动自身产生的扬,遇风可产生扬尘;②易产尘建筑材料(沙子、水泥和石灰等) 的堆放、搬运和搅拌会产生二次扬尘;③建筑材料的运输会产生扬尘。

根据调查资料类比,施工及运输车辆引起的扬尘对30m范围以内影响较大,TSP浓度可达10mg/m3以上,影响范围可达下风向150m。本项目变电站站址距离最近的村庄圪坨村为0.4km,项目东侧有一排建筑(有修理厂、超市、面馆等),变电站西侧和东侧南部紧邻有水泥预制板厂和一仓库,施工可能会对圪坨村居民、周围工厂、超市的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评价要求在施工期必须做好扬尘的污染防治工作,关键是注意以下几点:

①施工期间应加强环境管理、贯彻边施工、边防护原则;

②在施工期间要合理规划,避免现场大量堆放水泥、砂石等物料;

③施工场地四周设置围挡,多余的建筑垃圾要及时运走,干燥季节要适时对现场存放的土方洒水,保持其表面潮湿,以避免扬尘;

④施工现场道路要定期洒水,保持湿润,并保证道路清洁;

⑤运输白灰、水泥、土方、施工垃圾等产尘物质的车辆要采取遮盖措施,避免沿途遗洒。对施工机械严格管理,适时进行开停车,运输车辆合理规划路线,将尾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⑥对施工过程中挖填土方要合理安排、避免在场地内长时间堆放,对暂时堆放的采取遮盖措施。

⑦施工结束后对站区内地面进行合理硬化。

建设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这些污染也将消失。

(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污水主要是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SS、氨氮等,本次评价要求将此污水收集后用于施工现场降尘、喷洒,对当地的水环境质量影响很小。

(3)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变电站施工期主要噪声源有推土机、挖土机、电锯及汽车等。施工机械一般位于露天,是重要的临时性噪声源。与本项目变电站距离最近的村庄约400m,且隔208国道,对村庄影响较小。施工期主要噪声源见下表16。

表16 施工期主要噪声源一览表(单位: dB)

施工阶段

施工机械

声级

声源性质

噪声限值

土石方阶段

推土机

78—96

间歇性

昼间:70

夜间:55

挖掘机

100—110

间歇性

装载机

90—100

间歇性

各种车辆

80—95

间歇性

打桩阶段

冲击打桩机

95—105

间歇性

结构施工阶段

混凝土振捣器

85—100

间歇性

装潢阶段

升降机

80—90

间歇性

电锯

100—110

间歇性

切割机

100—110

间歇性

打磨机

95—105

间歇性

施工噪声的防治措施如下:

①施工机械应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从噪声的源头上进行控制。

②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使其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减轻因设备运行状态不佳而造成的噪声污染。

③要优化施工时间,对强噪声的机械进行突击作业,缩短噪声污染的时间,在午间(12:00~14:00)和夜间(22:00~6:30)禁止施工,以减轻施工噪声的扰民问题。

在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噪声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4)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施工建筑垃圾、拆除的废电力设备和生活垃圾。其中施工建筑垃圾包括挖方、站区原建构筑物基础挖除、拆除地上建筑物垃圾,站址土方综合平衡后弃土合计26000m3;拆除的废电力设备可回收的由电力公司回收,不能回收的一般固废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不能回收的危险废物由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统一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生活垃圾可以倾倒在指定地点,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拆除的铁塔及导线回收利用;施工建筑垃圾则由施工单位按环卫部门的指导定点倾倒和外运。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充分利用建筑物料,少排放建筑垃圾。施工固废均能得到合理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施工期土方平衡表见下表17。

表17 变电站土方平衡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站址土方量

挖方

m3

16500

填方

19700

2

表层场地

挖方

m3

16500

挖0.5m厚,填0.6m厚,天然密实方

填方

19700

3

站区原建构筑物基础挖除

7000

4

拆除地上建筑物垃圾

2500

5

新建建构筑物基础余土

4500

参与最终的土方平衡

6

站址土方综合平衡后需

购土

m3

22200

弃土

26000

(5)施工占地及生态环境影响

变电站工程占地面积3.24hm2,占地类型为建设用地。

变电站施工期生态影响主要是由于地表开挖致使深层土地将完全暴露在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本项目在原变电站内施工,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为将变电站施工生态影响降到最低,施工单位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强施工过程的环境管理,将施工活动影响控制在站区占地范围内;

②合理规划物料,减少土方、物料在站区内堆存,对必须堆存的设置围挡,尽量减少施工带来的水土流失;

③施工结束后对站区内进行硬化。

采取以上措施后,本变电站建设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2.输电线路

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

(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本工程施工期平整塔基场地、修筑临时道路、挖填土方,使施工场地的地表和植被遭到破坏,表层土壤裸露,遇风可产生扬尘;另外汽车运输使用临时道路及物料装卸、堆放等环节会产生二次扬尘。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将随之消失。

(2)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要做好施工期扬尘的污染防治,环评要求:

①施工时,在施工现场设置围挡措施;

②施工期合理规划,减少材料堆场及土方堆放占地。每个杆塔建设完成后,及时进行土地平整及植被恢复,临时堆放的回填土方表面要覆盖;

③车辆运输散体材料和废物时,必须密闭、包扎、覆盖,避免沿途漏撒;运载土方的车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路段行驶,控制扬尘污染。

④施工期间尽量使用预拌混凝土或者进行密闭搅拌,混凝土须用罐装车运至施工点进行浇筑,避免因混凝土拌制产生扬尘和噪声。

⑤加强材料转运与使用的管理,合理装卸,规范操作。

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施工产生少量的的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水质简单,用于施工场地洒水抑尘,不会对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

3、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1)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施工期主要噪声源有牵张机、运输车辆等施工机械,施工时间短,对环境的影响是小范围的、短暂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将随之消失,对声环境影响较小。

(2)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①施工现场设置围挡措施,尽量减少建设期声环境影响。

②施工单位应采用噪声水平满足国家相应标准的施工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的设备,控制设备噪声源强。

③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加强施工噪声的管理,做到预防为主,文明施工,最大程度减轻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④夜间禁止施工,如因工艺特殊情况要求,需在夜间施工而可能对周边居民产生环境噪声污染时,应按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并公告附近居民。

4、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废建筑材料、废弃土石方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废建筑材料及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及时清运至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废弃土石方就近平整回填。

5、施工占地及生态环境影响

1)施工生态环境影响

①塔基占地

根据主体设计不同,不同塔型永久占地面积不同(详见表18)。线路共新建10基塔(包括临时短接塔1基),占地类型主要为苗圃。

表18 施工期环境监理方案

编号

塔型

单位

数量

塔基区占地面积(m2/基)

永久占地面积(m2)

占地类型

1

2A5-JC1-27

2

110.25

220.5

苗圃

2

2D1-SJ2-27

2

106.9

213.8

苗圃

3

2D1-SJ4-27

2

119.9

239.8

苗圃

4

2D1-SDJ-21

1

119.9

119.9

苗圃

5

06022-J2-24

1

32.49

32.49

建设用地

6

06022-J3-24

2

29.16

58.32

建设用地

合计

10

884.41

铁塔塔基区共有10处(包括临时短接塔1基2D1-SDJ-21),每个铁塔塔基1处,220kV线路每处塔基区按30m×30m布设,35kV线路每处塔基区按20m×20m布设。本工程塔基区占地面积为0.75hm2,其中永久占地0.0884hm2。塔基处土方开挖破坏工程区域地表植被,造成表层土体的扰动,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区域生态环境的生态效能。塔基土石方开挖量较小,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有限,且塔基仅4角占地,塔基下方可恢复种植。因此,工程建设的永久占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有限。

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尽量采用预拌混凝土,确需现场密闭搅拌混凝土时,堆放砂石及水泥的地面用彩条布与地面隔离,以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基础开挖时,进行表土剥离,将表土和熟化土分开堆放,以便施工结束后恢复;在塔基建设完成后,塔基占地为农田的塔基下方可恢复耕地或交换耕地,为草地、灌木的一般情况在2~3年内可自然恢复,对于地质条件较差的需通过人工洒草籽方式进行恢复;塔基建设产生土方就地处理,尽可能用于塔基四周的平整,将表层土保留覆盖表层,多余部分选择附近低洼处回填。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②施工道路的影响

工程材料的运送尽量利用现有的各种道路,为了施工和运行检修的方便,设计选线的时候已尽量将输电线路靠近现有道路,工程建设需修建、改造临时道路较少。为减少施工临时道路修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求临时道路选择在植被稀疏、地势平缓的地方,妥善解决路基路面排水问题;除对必要的施工道路外,不得砍伐通道;加强对现场施工机械、人员进出管理,严格控制交通运输过程对非道路以外区域的影响。施工结束后及时平整地面,除保留必要的检修通道外,通过人工措施恢复原有植被。

③料场及牵张场

本工程沿线共设牵张场2对,其中每处张力场55m×25m、牵引场30m×25m,张力场、牵引场交替布设。则本工程牵张场占地面积约为0.43hm2,属临时占地,本工程材料场及牵张场选择在农田或者荒地上。牵张场及料场占地在施工期内植被被破坏,位于农田的需进行青苗赔偿,在施工结束后将地表全部清理,交由农民复垦;位于荒草地的通过自然或人工措施恢复地表植被,一般在2年后即可恢复原貌。

④线路下方

线路施工过程在架线时,一般先放牵引绳,再牵拉导线,不砍伐通道,为防止刮伤导线,导线架空,不与地面植被接触,在施工过程中,两塔间的人为活动较少,无大型机械作业,因此,除零星树木砍伐工程外,施工期对导线下的植被影响不大。

⑤通过林区

本工程线路跨越林地主要为松树等林地,跨越林地采用高跨,220kV导线考虑弧垂高度对树木的垂直高度满足4.5m以上要求,工程除塔基占地外不砍伐通道,施工中采用小运输及小施工,减少塔基建设对周围树木的破坏。

2)施工期生态保护及恢复措施

为尽量减少施工带来的生态影响,本次施工中需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制定合理的施工工期,基础土建施工避开雨季,塔基施工时,随挖随浇注基础,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料场采取围挡措施,避免由于风、雨天气可能造成的风蚀和水蚀。

②工程实施对砍伐树木、塔基及施工临时占地均实施一次性经济补偿,施工结束后,农田交还农民继续耕作;其它荒地等恢复原有地表植被。

③在铁塔基础的施工中,应将运至施工现场的沙石、水泥等施工材料合理堆放;在耕地中堆放砂石料时,应使用编织袋或塑料布在地面衬垫,避免砂石撒落在田内。场地是耕地的,要求按生土、熟土分别堆放,施工完后恢复原貌;对现场剩余的砂石料应运至其他桩号使用,或者与土掺合后回填至坑内。对剩余的水泥必须运回料场。

④施工中挖出的粘土、沙石应集中堆放,在基础回填时,回填土均应严格按照现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分层夯实。塔基建设产生土方就地处理,尽可能用于塔基四周的平整,不能利用的就近低洼处填土处理。

⑤对于料场及塔基周围施工临时占地等施工时植被遭破坏的地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恢复植被。

3)水土保持

①合理组织工程施工,尽量减少占用临时施工用地,基础施工时,应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一般应随挖随浇注基础,同时做好基面及基坑排水工作,保证塔位和基坑不积水;

②采用合理的开挖和回填工艺、每完成一部分开挖或回填,都将采用夯实、覆盖等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地面的抗侵蚀能力,临时堆料场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如采取覆盖、加棚等有效的防护措施,使水土流失最小化。

③塔基开挖产生的少量土方用于塔基回填或选择附近低洼地进行填埋,并在容易引起滚坡的位置设置挡土墙和护坡。

④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进行恢复,塔基建设做好及时回填和绿化工作,使塔基周边恢复绿化体系,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在采取上述水土保持措施后,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使本工程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3.拆除工程

本项目改造将拆除长治西变电站内全部的建、构筑物,同时拆除220kV漳长线路50#铁塔,拆除东长线33#、35#铁塔,拆除长堡线1#铁塔,拆除长苏线1#铁塔,拆除临时铁塔AG8#铁塔,拆除35kV线路杆塔5基。拆除线路约4.99km,为工程拆迁。

以上建构筑物、杆塔及线路拆除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固体废物,变电站内拆除的废电力设备可回收的由电力公司回收,不能回收的一般固废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不能回收的危险废物由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统一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生活垃圾可以倾倒在指定地点,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拆除的铁塔、线路,由电力公司统一安排利用;变电站拆除的建筑物、塔基基础拆除、水泥杆拆除产生的土方等为一般建筑垃圾,按环卫部门指定地点统一倾倒;拆除后地面交还农民恢复耕种。本工程拆除线路塔基位于苗圃及耕地内,杆塔拆除均以人力小施工方式为主,尽量避免对塔基周围园地及植被的破坏,拆除后地面采取人工恢复措施,继续恢复耕种。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充分利用建筑物料,少排放建筑垃圾。施工固废均能得到合理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4.施工监理

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应纳入工程监理范围,业主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应将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内容和要求纳入合同范围内,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业主及相关环保要求,落实施工期环保管理及技术措施,监理单位将施工期环境监理纳入工程监理范围内,具体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内容及要求见表19。

表19 施工期环境监理方案

监理范围

重点监理内容

监理目的

施工活动

1.施工行为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2.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外取土及其它施工行为,是否超越施工作业区;

3.是否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管理规定,并设置区界碑;

4.是否杜绝随意倾倒废弃物、排放废污水及乱丢乱弃各类垃圾,施工结束后废弃物的清理情况;

5.合理组织、尽量少占用临时施工用地和缩短施工时间;

6.施工破坏范围控制在施工占地范围内;

7.临时占地植被恢复等措施的执行情况;

8.拆除的塔基是否符合要求;

9.用地完成后对临时征用土地立即进行恢复,并对破坏的部分按国家规定进行补偿。

减少对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

事故油池

建设65m3事故油池,须采用防渗漏材料进行防渗处理,确保事故状态下变压器油不渗漏,从而避免变压器渗漏对地下水体造成的影响。

具体监理内容:事故油池外观,油池壁厚度、事故油池容积、采用的抗渗砼等级、防渗措施,通风管及埋件、进排水(油)管的材质、制做事故油池的操作是否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等。

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危废暂存间

新建10m2危废暂存间一座。暂存库基础必须防渗,要求渗透系数小于10-10cm/s;确保事故状态下危险废物不渗漏,从而避免渗漏对地下水体造成的影响。

具体监理内容:危废间采用的抗渗砼等级、防渗措施,制做危废暂存间的操作是否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等。

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塔位选址

与施工

1.塔基施工期剥离表土覆盖等临时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基础开挖情况,施工机具和砂石、水泥、塔材、金属的搬运情况,基础回填后,废弃土石方处置情况,塔基档护情况及截排水措施。

2.塔基数量是否有效控制。

3.塔基中间占地植被恢复情况。

4.塔基是否涉及文物。

减少对植被和土壤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不对文物造成影响。

线路走廊

清理

1.在工程施工前,实地调查线路两侧植被状况。

2.在满足设计净空高度要求的情况下,苗圃采取高跨措施;对确需砍伐的,应取得相关部门许可后才能砍伐,并根据核定的砍伐数量;砍伐树木是否采取相应的恢复补偿措施。

减少植被的破坏

相关批复文件及管理

要求

1.相关批复文件(包括环评批复、用地批复、树木砍伐)等手续是否齐备,项目是否具备开工条件。

2.施工招标文件中应有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施工单位在正式施工前应编制施工过程中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并通过有关部门认可。

项目合法

二、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运营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输变电设备产生的工频电场、磁场及噪声的影响,另外有变电站发生故障后产生的漏油和废铅蓄电池等危险废物的产生。

1、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1)变电站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类比预测结果

山西长治西220kV变电站增容及改造工程中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类比评价法进行评价。类比监测对象选用与本工程的建设规模、电压等级、容量、架线型式、使用条件及周围环境等均类似的已运行的长治希望220kV变电站作类比监测对象。

由监测数据可知,长治希望220kV变电站正常运营情况下,站界四周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554.9V/m,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0.6848uT;220kV进线侧测试路径上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244.5V/m,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0.8768uT,均低于公众曝露控制限值4kV/m及0.1mT的要求。因此可预测,长治长治西220kV变电站建成后,对变电站站界的电磁辐射影响均满足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不良影响。

(2)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预测结果

本工程220kV架空输电线路电磁环境评价采用类比及模式计算预测输电线路运行后对周围环境及敏感目标的影响。

本项目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的理论计算分别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附录C、D推荐的计算模式进行的,分别计算导线对地高度6.5m~9.5m产生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计算结果如下:

①220kV双回线路工频电场强度:当导线高6.5m和7.5m时,逆相序排列的同塔双回路220kV架空输电线路线下最大工频电场强度为3.1876kV/m、2.7368kV/m,其产生的最大工频电场强度小于4.0k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随导线对地高度增加,其产生的工频也不断降低,其产生的最大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4.0k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220kV单回线路工频电场强度:当导线高6.5m和7.5m时,三角排列的单回路220kV架空输电线路线下最大工频电场强度为2.8277kV/m、2.4005kV/m ,其产生的最大工频电场强度小于4.0k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②220kV双回线路工频磁感应强度:当导线高6.5m时,逆相序排列的同塔双回路的最大工频磁感应强度为9.9383μT,随着导线对地高度的增加,其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也不断降低,而且在不同高度下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均远小于0.1mT限值。

220kV单回线路工频磁感应强度:当导线高6.5m时,逆相序排列的同塔双回路的最大工频磁感应强度为9.9481μT,随着导线对地高度的增加,其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也不断降低,而且在不同高度下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均远小于0.1mT限值。

本项目变电站周围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处的电场强度小于4.0k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工频磁感应强度均远小于0.1mT限值,变电站电磁环境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输电线路不跨越居民区,项目运行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能满足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当线路经过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时,导线对地高度不小于6.5m时,线路下方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满足10kV/m、100μT的标准限值,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2、噪声影响预测分析

(1)变电站噪声影响预测分析

1)拟增容及改造变电站背景噪声

本项目系增容及改造工程,现状监测值包含目前运行的两台120MVA变压器的噪声贡献值,现状监测值需减去拟拆除变压器的噪声消减值即为改造工程的噪声背景值。根据《6kV~1000kV级电力变压器声级》(JB/T10088-2016)表3电压等级为220kV的油浸式电变压器的声功率级规定,120MVA的油浸自冷变压器声功率不超过93dB(A),实际声功率88dB(A)。

现有变电站主变布设在场地中部偏东偏北,1、2号主变距离变电站北侧厂界约56米,距离变电站西侧厂界约78米,距离变电站南侧厂界约110米,距离变电站东侧厂界约60米。拟增容及改造长治西变电站背景噪声计算结果见下表20。

表 20 变电站背景噪声计算结果一览表 dB(A)

点位

测点位置

昼间

夜间

现状监测值

拆除设备噪声消减值

背景值

现状监测值

拆除设备噪声消减值

背景值

1#

站界北

53.0

38.8

52.8

41.1

38.8

37.2

2#

站界西

48.2

37.5

47.8

40.2

37.5

36.9

3#

站界南

48.7

33.5

48.6

40.7

33.5

39.8

4#

站界东

53.0

38.8

52.8

43.2

38.8

41.2

5#

停车住宿旅馆

61.2

30.7

61.2

45.7

30.7

45.6

2)拟增容及改造变电站噪声影响预测

①变电站噪声源强

山西长治长治西220kV变电站运行主要噪声源设备为主变压器,另外有电抗器、高压带电架构电晕噪声。具体见表21。

表21 设备噪声一览表

序号

噪声源名称

台数

声功率级dB(A)

处理方法

备注

1

主变压器

2台

95

选用低噪声设备

新建

②工程拟采取的措施

噪声防治首先是抓源治本,从设备定货入手,在订购设备时要求设备制造厂提供符合噪声要求的合格设备,变压器订货时要求声功率级不高于95dB;

在总体布置上合理规划,主变布设在场地中部偏西南,可以充分利用距离和变电站围墙隔声。本次扩建的1、2号主变距离变电站北侧厂界约135米,距离变电站西侧厂界约37.5米,距离变电站南侧厂界约38米,距离变电站东侧厂界约102米。

在不影响站内的防火要求情况下,在站区内尽量多绿化,以起到降低噪声、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作用;为减轻电晕放电噪声影响,在设计中采用最高工作相电压下晴天夜晚不可见电晕现象的设计标准。

③变电站厂界噪声预测结果

噪声源从声源到受声点,受几何发散、大气吸收、地面效应、屏障屏蔽及其他多方面效应而产生声级衰减。根据《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变电站厂界噪声预测采用公式如下:

a.变电站各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