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6 report ok

39
公司 標誌

Upload: -

Post on 07-Jul-2015

50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Reading 6 ..

TRANSCRIPT

Page 1: Reading6 report ok

公司

標誌

Page 2: Reading6 report ok

INDEX

Abstract & Introduct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Reserch Method

Results & Finding

Conclusions & Discussion

Page 3: Reading6 report ok

Abstract & Introduction

本探索性研究旨於審查學習型組織特徵與變遷適應力、

創新及組織基本績效間的關聯。經研究,下列學習型組

織特徵對依變項具有最強的預測效果:公開溝通與資訊

分享、風險承擔與新構想推廣、資源可利用性等。

Page 4: Reading6 report ok

Abstract & Introduction

組織領導者與學者已將「學習」看作發展或維持競爭優

勢的關鍵。

雖然組織學習的研究已經幾十年,卻因快速變化的商業

環境——包括不確定的市場條件、複雜性,人口結構的

變化和全球競爭——因而出現新的研究重點。

學習能增加競爭優勢,促成組織的培育和學習推廣。學

習型組織能因前瞻性妥善地資源重分配,進而減少環境

變化的衝擊。

因此,有必要重新界定人力資源在組織競爭力中的策略

影響。尤其是推展學習型組織中,HRD應扮演領導角色。

Page 5: Reading6 report ok

INDEX

Abstract & Introduct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Reserch Method

Results & Finding

Conclusions & Discussion

Page 6: Reading6 report ok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根據文獻,學習型組織與組織學習存在三種規範與區別

(Ortenbald, 2001):

組織學習為一過程或系列活動;學習型組織則為一種

組織形式。

組織學習會自然發生於組織中;藉組織學習可致力發

展為學習型組織。

組織學習之文獻多出於學術調查;學習型組織的研究

則大多有實務的基底。

除此之外,還可藉由學習者及知識的相對位置辨別。

Page 7: Reading6 report ok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有助於理解學習型組織的四個理論(Altman& Iles, 1998):

策略管理:關注焦點自外部環境變化轉為內部資源。

系統理論:視組織為動態、開放的系統。

心理學習理論:學習階層概念。

組織社會學(組織背景研究):組織結構與文化對學

習的影響。

Page 8: Reading6 report ok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本篇研究所採用的學習型組織定義:

學習型組織促成所有成員的學習,促進持續的轉變

[Pedler, Burgoyne, & Boydell, 1991, p. 1]。

學習型組織為人們不斷擴充自己的能力以達成想要的

結果,其擴張的思維模式是培育;其共同的想望為釋

出(set free);而成員持續地學習「如何共同學習」。

[Senge, 1990a, p. 3]。

學習型組織精於創造、取得與轉移知識、將新的知識

與見解反映於其行為中[Garvin, 1993, p. 80]。

整體而言,文獻仍缺乏學習型組織的明確概念。

Page 9: Reading6 report ok

學習建構

learning structure

組織學習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工作學習

learning at work

學習氣氛

learning climate

學習型組織之本質

Ortenbald(2002)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Page 10: Reading6 report ok

學習型組織導向(DiBella,1995)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Page 11: Reading6 report ok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基於理論與學者觀點發展出學習型組織的各種模式,

Altman與Iles (1998)最具代表性的兩種:

特徵模式:確立了學習型組織的基本屬性與特點。

階段模式:將學習型組織發展看作持續演變的過程。

這兩種模式亦與DiBella提出的學習型組織導向不謀而合。

組織結構及文化對學習型組織具有重要性(Senge, 1990)。

Page 12: Reading6 report ok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學習型組織特徵:

公開溝通

風險承擔

學習支持與認可

執行工作之資源

已有相關的研究工具能辨別這些特點,用以判斷組織是

否符合學習型組織,並各別研究學習型組織的各個構面。

團隊

學習報酬

訓練學習環境

知識管理

Page 13: Reading6 report ok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特徵與組織產出間的關聯:

有些學者主張,變遷適應力(adaptation to change)並

不足以提升組織競爭力,認為創新(innovation)才是學

習型組織的重要成果。也有學者認為變遷適應力與創

新都是組織成功的要件。

不論何項產出比較重要,針對學習型組織特徵與組織

產出間的關聯仍缺乏足夠的文獻支持 (Jashapara,

2003)。

本研究設計以經驗證據為底,省視學習型組織特徵與

組織產出之間的關聯。

Page 14: Reading6 report ok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學習型組織」之研究限制:

缺乏健全的概念

缺乏經驗基礎與具影響力的模型

整體而言缺乏實證研究

依賴成功案例與不嚴謹的個案研究

基於上述研究限制,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為透過學習

型組織特徵與組織的變遷適應力、創新及基本績效間的

關聯,消弭實證研究的差距。

Page 15: Reading6 report ok

Q1 Q2 Q3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研究問題:

學習型組織特徵與

變遷適應力之間存

在何種程度的關聯?

學習型組織特徵

與創新指標之間

存在何種程度的

關聯?

學習型組織特徵

與組織基本績效

之間存在何種程

度的關聯?

Page 16: Reading6 report ok

INDEX

Abstract & Introduct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Reserch Method

Results & Finding

Conclusions & Discussion

Page 17: Reading6 report ok

雖然本篇研究為標準的量化調查研究,但研究者也注意

到實證研究範式不斷遭到行動科學支持者的批評(Argyris

& Schon, 1989; Argyris, Putnam, & Smith, 1985)。

因此,小組在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建立更開放的關係,

致力於發現新知、並改善對組織的研究方法。

為提高問卷回收率,由研究公司的人資或組織發展部門

管理者出面,向其員工保證研究內容完全保密。此外,

當中有三個組織提供現金獎酬的機會,參與費用從50美

元至100美元不等,隨機分布於抽獎券中。

Reserch Method

Page 18: Reading6 report ok

回應率

汽車製造商IT部門 66% 198/300

醫療保險公司案件管理部門 75% 192/256

汽車零組件製造商A 70.9% 134/189

汽車零組件製造商B 91.7% 55/60

整體回應率 71.9 579/805

Reserch Method

Table1. Response Rates of Participating Organizations

Page 19: Reading6 report ok

Reserch Method

研究工具:Likert式六點量表,由低至高為非常不同意至

非常同意。

先由15位參與者共同擬出99項

再以OD、HRD領域中共7名專家勘驗其內容效度

最後對4個不同組之129名成員執行問卷,修訂出108項

因素負荷量以0.4之標準

問卷整體可靠性係數α=0.98

Page 20: Reading6 report ok

Reserch Method

數據分析:透過主成份分析(PCA)、多元迴歸及相關分

析進行。

PCA是以最大方差法,雖然其結果常與一般因素分析相

類似,但其最大優點為產出的成份呈現正交、彼此不相

關,因此可以避免多元回歸中的共線性問題。

本研究中,保留特徵的標準為其特徵值大於1。

每個因素的內部同質性α系數大於 .7。

在回歸分析中,採用的是逐步回歸分析,是將與依變量相

關程度最高的因子先丟進回歸模型,再丟次高、重複動作

直到丟入的因子沒有顯著貢獻(效果)為止。

逐步回歸分析特別適用於探索性研究,每個因素值純粹以

數學來分析,可以排除研究者的偏見。

Page 21: Reading6 report ok

INDEX

Abstract & Introduct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Reserch Method

Results & Finding

Conclusions & Discussion

Page 22: Reading6 report ok

主成份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主要目的是訂定指標。

它是對多個變數決定各變數權重而成加權平均,依此

訂出總指標。

使用主成份分析後,會使各主成份之變異數為最大,

而且各成份之間會彼此獨立(正交)。

Results & Finding

Page 23: Reading6 report ok

八個因子能解釋總變異的比例為60.867%,第一個因素占11.49%之總變異,並依據其相關特性找出適切的名稱。Cronbach’s Alpha於0.77至0.89間,表示具有內部因素同質性,僅有Knowledge

Management=0.63在0.7以下,因此這一因素的結果更需要謹慎看待。

Results & Finding

Page 24: Reading6 report ok

以0.4為基準,可以看出相對應之題項於0.4以上,其他題項皆於0.4以下,表示這些題項能夠使用。

Results & Finding

因素負荷量:

Page 25: Reading6 report ok

逐步回歸法(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使用時機

– 想知道加進一個預測變項後比未加進該變項之前的預

測力改變量。

– 尋找真正有預測力的預測變項,並淘汰沒有預測力的

變項。

順向選擇法(Forward selection)

– 與依變項間有最大正相關或負相關者一個一個強迫進

入回歸模式中。

反向剔除法(Backward limination)

– 先將所有自變項均納人迴歸模式中,之後再逐一將貢

獻最小的變項移除,直到所有自變項均達到標準為止。

Results & Finding

Page 26: Reading6 report ok

Results & Finding

Page 27: Reading6 report ok

將相關性高者作優先順序,得第一個佔23.4%之總變異,第二個佔9.9%之總變異。

Results & Finding

逐步回歸分析:

Page 28: Reading6 report ok

VIF(變異數膨脹因子)為測量多元共線性的指標皆為1.000,小於5表示所預測的變數是有其獨特貢獻的。

Results & Finding

Page 29: Reading6 report ok

Results & Finding

Page 30: Reading6 report ok

Results & Finding

逐步回歸分析:

Page 31: Reading6 report ok

Results & Finding

Page 32: Reading6 report ok

Results & Finding

Page 33: Reading6 report ok

INDEX

Abstract & Introduct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Purpose of the Study

Reserch Method

Results & Finding

Conclusions & Discussion

Page 34: Reading6 report ok

回歸分析的相關性數據顯示,最重要的學習型組織特徵

(包含了:變遷適應力、組織創新指標,以及組織基本

績效),是附屬於組織結構、文化和訊息系統。

探尋變遷適應力的逐步回歸分析中顯示,開放性溝通和

資訊共享、風險承擔和新想法的促進、及資源可用性是

最強的預測因子。

在組織創新指標模型中,同樣以逐步回歸分析得出,資

源可用性、開放性溝通和資源共享、風險承擔和新想法

的促進是最強的預測因子。

兩個模型的第四及第五個預測因子為,高績效的組織氣

氛,及給予學習、績效及新想法的獎勵。

Conclusions & Discussion

Page 35: Reading6 report ok

組織介入的焦點若放在架構、文化及通訊系統上,將會

比單純注意學習及應用得到更多的績效、適應力及創新

力。

整體來說,這三個因素被發現能更強烈預測變遷適應力

和組織創新力,反映了參與性和開放性組織系統設計的

重要性。

這三個因素放在一起,描述了一個組織體系,是除了既

有規範外,也讓員工自由嘗試新點子。而如此民主開放

的組織,使員工有機會挑戰組織運作規範、創新並承擔

風險,最終將轉變成有新意、並能夠應付高度複雜及瞬

息萬變環境的組織。

Conclusions & Discussion

Page 36: Reading6 report ok

從這項研究的結果而產生的另一個結論是,雖然學習型

組織設計促進變遷適應力和創新力,對於組織的成長及

發展,尤其當它涉及到組織基本績效,如:生產力、品

質及盈利時,是否同樣有效。

Lawler and Mohrman (1998) 指出 “未來的挑戰在於發

展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統,是結合並超越現有的任何一種

的。”

Conclusions & Discussion

Page 37: Reading6 report ok

實務意涵

加強系統干預的概念,滿足各種學習型組織特徵,將比單

一或有限的干預更能獲得成功。

這項研究的結果進一步暗示,,當談到績效,改變成學習

型組織的架構及文化,應為第一優先,進而建立學習型組

織。

學習型組織有開放性溝通、團隊合作、資源應用、和風險

承擔等特點,若能建立起學習網絡及持續學習的文化,則

可以更快地在組織轉換中獲得結果。

變更組織架構往往也需要文化上的改變,若將注意力放在

文化特徵上,如:信任、靈活性、員工參與、及團隊精神,

學習型組織的轉換過程將能更輕易。

Conclusions & Discussion

Page 38: Reading6 report ok

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最後使用了相關分析,且資料來源為自陳式資料,

因此無法得出確實的因果關係。若能透過準實驗研究設計,

將能更好地確認其中的因果方向。或是若能使用較客觀的

資料,如檔案資料、利益相關者訪談、觀察員的直接觀察

等,也可以加強本研究得出的結論。

雖然本研究的樣本來自於不同的產業別,但若能在其他不

同的產業及環境中重新調查,將更能確認本研究結論可以

廣泛應用。

本研究的架構樣本有限,若能納入更多的學習型組織,可

能有助於開發出更好的概念架構、並且重視學習型組織的

應用及變遷適應力、創新力、及組織基本績效間的聯結。

Conclusions & Discussion

Page 39: Reading6 report ok

公司

標誌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