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教育眼 课文“假不假”,关乎学生“真不真”...

1
语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是“假”的?《地 震中的父与子》与历史记载不符?日前,关于 语文课文“假不假”的问题再次引起热议,事实 上,一直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点“动 作”,都会引发人们关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 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长期以来,我国中 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培养出一代 代栋梁之材。不管是教材更新,还是试卷改 革;不管是理念升级,还是教学方式创新,都体 现了深厚基础和长足进步,值得充分肯定。但 是,关于个别语文课文的争议一直没停止过。 此次,面对课文“假不假”的问题,我们应该怎 样看待? 争议来源: 语文课文允许“虚构”吗? “看到第 30 课的《爱迪生救妈妈》,我惊呆 了,这可能是篇‘假课文’啊!”浙江省杭州市外 语实验小学校长张敏在二年级班上听课时,无 意中在语文书里发现。原来,课文讲的是 7 的爱迪生,为实施阑尾炎手术的妈妈“镜子聚 光”,可直到 1886 年,才由一位美国医生第一次 提出“阑尾炎”术语,那时,爱迪生已经 39 岁了。 近日,几个网帖给语文课文挑出不少 “刺”: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根据记载,当年 的洛杉矶地震发生于凌晨 4 31 分,教室里不 可能有正在上课的学生;比如《华盛顿与樱桃 树》,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弗吉尼 亚州拉帕汉诺克河边,没种过樱桃树;比如插 图中宋朝八品知县身着紫色衣服,按宋代服饰 制度,只有三品以上才能服紫色…… 那么问题来了,语文教材需要这样“吹毛 求疵”吗?“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北京大学语 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一针见血,“教 材选用课文,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文,很多都是 经过修改的,对选文做少量必要的改动,并非 显示编者‘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应教学需要。” 记者调查发现,选编进入语文教材的文 章,改动很常见:有的是便于学生学习,将生 字、生词融汇其中;有的是受篇幅所限,对原文 进行缩写;有的是儿童接受需要,如删节文言 文《口技》中不适宜内容等。 如果一篇课文各方面俱佳,无论是文学 性、思想性还是出于教学的工具性,那么,就因 为其有“不实内容”,一定要受到全盘否定吗? 不然。“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有一定 的想象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温儒敏介 绍,即使是争议很大的《爱迪生救妈妈》,也并 非“杜撰”,“1940 年美国拍摄的电影里,就有一 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 就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的。” 但是,另一面的声音也不小。有人指出, 如果是寓言童话,虚构夸张无可厚非,如果有 着真人真名、时间地点,再去虚构,难道不误导 学生吗?如果孩子发现一件事的基本情节不 靠谱,那么附着在此事上的道德观念,会不会 也被怀疑呢? 令人欣慰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日前发表 声明,表示“明年后,人教版所有旧版教材将全 部更换为新版教材,新版教材没有选用《爱迪 生救妈妈》等有争议的文章”。“在编写新教材 过程中,编写组对选文广泛听取意见,分专题 审查,涉及科技内容的选文,一律送有关领域 科学家进行审查把关。”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 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可小觑: 警惕“作假”的“衍生品” 有这样一个“经典”作文题:“有一种鸟,能 够飞越太平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 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 面上,然后飞落到树枝上休息一会儿……根据 上述材料作文,不少于 800 字。” 故事十分动人,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有 “好事者”用浮力知识,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 按照鸟 1 公斤重来算,那么,木头体积是 2 立方 分米。也就是说,一只小雏鸡这么大的鸟,要 衔着一根足有两块砖大小的木块,才能“飞越 太平洋”。“就算小鸟衔得住,飞行时风对木块 的阻力,也让这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个意在引发哲思的故事,需不需要建立 在真实的基础上?很长时间以来,因为个别人 缺乏常识或“想当然”,语文的课外阅读、练习 题、试卷等地方,“大而化之”的地方不少。如 果说不对语文课文“吹毛求疵”尚可理解,那么 其“作假”的“衍生品”,比如一些教学方法乃至 观念的偏颇,就不能不引起重视了。 去年,上海曾举办以“我家的传家宝”为题 的小学生征文比赛,令主办方意外的是,在沪 600 多所小学、逾两万名学生的参赛作品中, “外婆留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成为相当 一部分学生笔下的“传家宝”。“如今到哪里找 那么多的补丁衣衫啊!”阅卷老师大跌眼镜。 学生作文“雷同”乃至“作假”,早已不是新 鲜事。有媒体曾对 2000 多人做过调查,结果显 示, 90.6% 的受访者觉得现在学生写作文“撒 谎”多,其中, 31.8% 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多”。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一方面,作文教学中,老 师一再强调“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作为生活 相对单纯的学生,如果不对日常所见“拔高升 华”乃至“编造夸大”,恐怕得不了高分。 有需求就有市场,现在,“作文素材”居然 也成了卖点。记者随意登录一个作文网站,小 学、初中、高中作文材料一应俱全,点击进入 “当我遇到挫折”,立即显示出若干“段子”:遇 到数学题不会做,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攻克难 题;参加电子琴比赛,弹到一半忘了琴谱,脑海 中响起老师的话,顺利过关…… “段子”起承转合,扣人心弦,直接“引用”, 效果颇佳。可令人担忧的是,拿到老师布置的 题目,习惯于背模板、记范文、搜“段子”,学生 作文还有多少真情实感呢?要是“追求真实” 胜过“作文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现实让人感到遗憾。“我开始不同意让儿 子按套路,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屈服了。”北京市 朝阳区某小学五年级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她 曾让孩子自由发挥了几次,结果考试分数很难 看,“后来我们套用范文模板,分数就上去了”。 拒绝“套路”: 独立思考是教育根本 一道语文连线题:“细细的小草”“青青的 柳枝”,错误;“青青的小草”“细细的柳枝”,正 确。4 7 日,拿着孩子的语文试卷,看着被断 然扣掉的两分,在媒体工作的杨女士十分无 奈。“怎么跟孩子说呢?其实我觉得孩子的答 案不但正确,而且很美。” 她把自己的困惑发到一个媒体人微信群 里,引发了大家共鸣。有的支招,教育孩子“家 里、学校‘两张皮’,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按老师 标准答案来”;有的抱怨,“我有一篇小文,被收 进上海试卷,结果阅读理解我都做不对”…… 在一些家长不满的同时,老师也有“吐 槽”。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向记者“诉苦”,她只 要让学生以“我的爸爸”为题写作文,就会发现 班里的学生几乎全都病了或是摔了跤,然后爸 爸背着他们上医院。 “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夯实基础方面成绩突 出,但在塑造人格、培养志趣方面明显不够,很 多孩子不具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 的能力和习惯。”一位专家举例说,学生作文之 所以出现模式化问题,和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 有直接关系。 一篇课文偶有“不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遁入“套路”,丧失了独 立思考的能力,乃至习惯于“作假”。独立思考 的能力是怎么丧失的?从“细细的小草”“青青 的柳枝”中,恐怕可见一斑。如果孩子们的独 立思考在“标准答案”面前屡受挫折,长此以 往,谁还敢“独立思考”呢? 课文“假不假”的问题,还要结合时代性来 看。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发现 事实真相不费吹灰之力,面对这些学生,语文 教学岂能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课文改编, 鼓励学生寻找正确答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 能力。比如插图里,宋朝官员着紫衣,为什么 是紫色?让学生课外拓展,使语文书里处处皆 学问,不比“一认真就尴尬”好吗? 另一方面,对这些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绝不可“自说自话”,而要格外重视学生的接受 习惯。假如我们为孩子们虚构出一件完美的 “真人真事”,并力图使其信以为真,万一被识 破,教育引导效果恐怕只能适得其反。 有专家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 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别让“标准答案”成了 孩子创新、思辨能力的“磨刀石”,这不仅是提 升语文能力的需要,更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新版人教版语文教材不再选用争议文章 课文“假不假”,关乎学生“真不真” 本报记者 文教周刊 文教周刊 2017 4 13 日 星期四 18 18 ■行与思 R ■凭栏处 R ■教育眼 R 本版责任编辑: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前沿访谈 R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到 2020 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的关键是中职、高职有 机衔接,现实中这方面还面 临许多问题,进展不尽如人 意,该怎样破解两者衔接的 瓶颈? 理念先行,才能加快构 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体化体 系。中高职衔接的首要任务 是要真正树立合作的理念。 高职院校可以选择更多优秀 中职学校,在多个专业领域 开展中高职衔接,深入促进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相互 合作,为技术技能人才打通 上升通道。同时,通过专业 与行业有机衔接、教做学一 体化,培养中高职衔接学生 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让 他们就业更有优势。比如,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基于 “学校向学校、学校向岗位、 岗位向学校、学校引领岗位 并行、岗位引领学校并行”等 5 个维度,激发中职学校、高 职院校和企业行业在协作中 充分发挥各自积极性,探索 构建中高职立体化人才培养 的道路。让中高职衔接学生 提前认知、适应岗位,带着问 题和实践经历进入高职阶段 学习,这样,学习更富成效。 打破中高职衔接学生的学习 阶段和工作阶段之间的严格 界限,为他们打通终身教育通道,引导他们学习与工 作、教育与发展相互交错和相互促进。 如何缓解中高职衔接中资源共享、院校壁垒的 矛盾?多元合作,推动集团化办学是有效的一招。 走在改革前列的一些学校携手著名企业创办校企 合作学院。校企合作学院的学生一部分来自高职 院校,一部分来自中职学校,使招生与招工同步,教 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形成一个中高职 衔接的常态化体系。还可以依托行业创办行业联 合学院。行业联合学院由省级行业协会组织协会 各会员企业和中职高职开展全方位合作,开辟由行 业协会主导、协会下属企业参与的多元育人方式,形 成“协会—高职—中 职 — 企 业 ”共 建 共 管 、权 责 明 晰 的办学模式。通过中高职衔接,高职院校、中职学 校和行业企业都尝到了甜头,实现互补双赢。 中职高职相互衔接,一体化办学是关键。中职 高职一体化衔接过程中,应该追求质量至上。教学 过程、教学管理、教学团队、素质培养和招生制度等 方面,都是衔接的重要支点。以职业标准为核心,统 一完善课程标准,由中职及高职相关专业负责人、骨 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携手制定合作专业的教学标 准,在此基础上开发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共同探 索因材施教、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重 点、课程内容、能力结构以及评价标准的有机衔接和 贯通,实现“合适考核方式招合适人读合适专业”的 效果。 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信息化平台,让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实现彼此信息透明,促进无缝 对接。通过一体化职教信息手段,搭建符合现代产 业体系需求的职业教育平台和资源平台,包括教学 资源共享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招生就业信 息共享系统,以及教学成果展示系统等。 今年 5 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将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已从 3 年多前的中 国倡议上升为国际共识,在包括教育在内的多 个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合作态势。大学如何更 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怎 样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大学自身的办 学水平?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石油大学(北 京)校长张来斌教授。 记者: 在“一带一路”建设深度推进的过程 中,大学面临怎样的机遇,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来斌: “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区域教育 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的特质,决定了它 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 角色,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当前我 国正走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中国大学在新时代 的使命与担当,积极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建 设,无疑为中国大学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 心提供了重要路径。 记者: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 内容和先行产业,贵校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和优 势,统筹谋划战略重点? 张来斌: 中国石油大学是一所为油而生、 因油而兴、与油共进的行业领军高校,这样的 “出身”为我们打下了“国家使命”的深深烙 印。在学校 60 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国之所需, 校之所重”是一以贯之的选择,服务国家重大 需求是学校确立发展战略的根本依据。 石油也是我校的特色与优势所在。学校 的优势学科集中在石油石化工程领域,石油与 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 5 个国家 重点学科进入全国前十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学科蝉联第一。近几年来,学校进一步发挥在 国际化人才培养、科技协同创新、文化交流等 方面的平台和纽带作用,参与融入“一带一路” 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记者: 学校近年来采取哪些具体举措在融 入和服务中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做强“教育”与 “能源”跨界这一“先天优势”? 张来斌: 助力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发展战 略,为我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先发优 势。上世纪 90 年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充 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走出 去”战略,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开启了海外油气 合作之路。为石油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实的 人才支持,“企业走到哪儿,服务跟到哪儿”,成 为学校上下的共识。 为此,学校探索建立了多样化的国际化人 才培养模式。一是校内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校企联合国际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全 英语硕士生培养项目,开设语言类特色班,本 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扩展到 37 个,先后有 600 名中国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二 是探索建立国内外联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如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启动实施了中俄联合 培养国际化高级专门人才项目,整合优质资 源,通过校—企—校联合、校—校联合等方式 为企业海外项目“订制”专门人才。三是探索 建立面向资源国的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近年 来已经培养来自“一带一路”沿线近 20 个国家 的留学生,其中仅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在 读和已毕业的学历留学生就超过 1000 名,目前 在读的留学生中有 80%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同时,积极开展针对中国企业海外项目 外方雇员,外方能源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 术骨干及政府官员的高端培训。 记者: 去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立了 克拉玛依校区,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 建设如何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同 频共振? 张来斌: 建设克拉玛依校区是我校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部署,也是服务西部教 育的新步伐。克拉玛依校区坚持“立足新疆、 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区域定位, 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合作共建的办学 方针,充分利用当地石油、石化、金融、信息等 产业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及促进沿线国家 的教育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我校面 向国际竞争、对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结合自 身实际做出的必然选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 发挥自身优势借势而为、顺势而为,是“双一 流”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相信,服务国家需 求,就是在为自身发展开拓空间、赢得机会、争 取支持、创造价值;也只有坚持把自身的发展 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才能获得 持久的动力,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在服务“一带一路”中追求跨越发展 —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教授 本报记者 董洪亮 面对高考志愿的选择,绝大多数考生及其家长会 优先考虑理工医科或者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学科,文史 哲等人文学科比较“冷门”。对个体而言,此举可以理 解。但是,从国家层面考量,人文学科是不容忽视的。 “双一流”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此背景下,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4 月上旬举办“人文学科与世 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端学术论坛”。笔者聆听来自北京 大学等高校的著名学者专家的见解之后,感到人文学 科又面临一次重要的挑战。 相对于理工社科门类,人文学科的考核标准比较 “粗线条”,比较难于量化。因此,在过往的“985”“211重点高校建设中,人文学科往往处于劣势。经常是,在 学科评选的最终“平衡环节”,才能侥幸地被眷顾入围, 以至于高校人文学科学者基本上难以扬眉吐气。 其实,人文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小处看, 一个作用是培养全体各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个作用 是涵养高校的人文精神。从大处看,人文学科能够为治 国理政、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智力 资源。 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特别是一流学科遴选中,一 定不能忽视人文学科。当然,人文学科不能产生立竿 见影的经济效益,这就更加要求执其事者具备长远眼 光。 “无用之用” “养起来”,这样的思维不可缺少。 “双一流”别忽视 人文学科 柳青河 日前,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明光路街道团工委联合辖区合 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开展“关注环卫工人,倡导文明出行”主题活 动。活动中,学生们手持宣传牌,向过往市民发放“拒绝车窗抛 物”倡议书,宣传倡导文明出行,不随意往车窗外丢垃圾。 摄影报道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Sep-2019

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语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是“假”的?《地

震中的父与子》与历史记载不符?日前,关于

语文课文“假不假”的问题再次引起热议,事实

上,一直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点“动

作”,都会引发人们关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

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长期以来,我国中

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培养出一代

代栋梁之材。不管是教材更新,还是试卷改

革;不管是理念升级,还是教学方式创新,都体

现了深厚基础和长足进步,值得充分肯定。但

是,关于个别语文课文的争议一直没停止过。

此次,面对课文“假不假”的问题,我们应该怎

样看待?

争议来源:

语文课文允许“虚构”吗?

“看到第 30 课的《爱迪生救妈妈》,我惊呆

了,这可能是篇‘假课文’啊!”浙江省杭州市外

语实验小学校长张敏在二年级班上听课时,无

意中在语文书里发现。原来,课文讲的是 7 岁

的爱迪生,为实施阑尾炎手术的妈妈“镜子聚

光”,可直到 1886 年,才由一位美国医生第一次

提出“阑尾炎”术语,那时,爱迪生已经 39 岁了。

近 日 ,几 个 网 帖 给 语 文 课 文 挑 出 不 少

“刺”: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根据记载,当年

的洛杉矶地震发生于凌晨 4 时 31 分,教室里不

可能有正在上课的学生;比如《华盛顿与樱桃

树》,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弗吉尼

亚州拉帕汉诺克河边,没种过樱桃树;比如插

图中宋朝八品知县身着紫色衣服,按宋代服饰

制度,只有三品以上才能服紫色……

那么问题来了,语文教材需要这样“吹毛

求疵”吗?“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北京大学语

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一针见血,“教

材选用课文,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文,很多都是

经过修改的,对选文做少量必要的改动,并非

显示编者‘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应教学需要。”

记者调查发现,选编进入语文教材的文

章,改动很常见:有的是便于学生学习,将生

字、生词融汇其中;有的是受篇幅所限,对原文

进行缩写;有的是儿童接受需要,如删节文言

文《口技》中不适宜内容等。

如果一篇课文各方面俱佳,无论是文学

性、思想性还是出于教学的工具性,那么,就因

为其有“不实内容”,一定要受到全盘否定吗?

不然。“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有一定

的想象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温儒敏介

绍,即使是争议很大的《爱迪生救妈妈》,也并

非“杜撰”,“1940 年美国拍摄的电影里,就有一

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

就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的。”

但是,另一面的声音也不小。有人指出,

如果是寓言童话,虚构夸张无可厚非,如果有

着真人真名、时间地点,再去虚构,难道不误导

学生吗?如果孩子发现一件事的基本情节不

靠谱,那么附着在此事上的道德观念,会不会

也被怀疑呢?

令人欣慰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日前发表

声明,表示“明年后,人教版所有旧版教材将全

部更换为新版教材,新版教材没有选用《爱迪

生救妈妈》等有争议的文章”。“在编写新教材

过程中,编写组对选文广泛听取意见,分专题

审查,涉及科技内容的选文,一律送有关领域

科学家进行审查把关。”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

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可小觑:警惕“作假”的“衍生品”

有这样一个“经典”作文题:“有一种鸟,能

够飞越太平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

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

面上,然后飞落到树枝上休息一会儿……根据

上述材料作文,不少于 800 字。”

故事十分动人,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有

“好事者”用浮力知识,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

按照鸟 1 公斤重来算,那么,木头体积是 2 立方

分米。也就是说,一只小雏鸡这么大的鸟,要

衔着一根足有两块砖大小的木块,才能“飞越

太平洋”。“就算小鸟衔得住,飞行时风对木块

的阻力,也让这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个意在引发哲思的故事,需不需要建立

在真实的基础上?很长时间以来,因为个别人

缺乏常识或“想当然”,语文的课外阅读、练习

题、试卷等地方,“大而化之”的地方不少。如

果说不对语文课文“吹毛求疵”尚可理解,那么

其“作假”的“衍生品”,比如一些教学方法乃至

观念的偏颇,就不能不引起重视了。

去年,上海曾举办以“我家的传家宝”为题

的小学生征文比赛,令主办方意外的是,在沪

上 600 多所小学、逾两万名学生的参赛作品中,

“外婆留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成为相当

一部分学生笔下的“传家宝”。“如今到哪里找

那么多的补丁衣衫啊!”阅卷老师大跌眼镜。

学生作文“雷同”乃至“作假”,早已不是新

鲜事。有媒体曾对 2000 多人做过调查,结果显

示,90.6%的受访者觉得现在学生写作文“撒

谎”多,其中,31.8%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多”。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一方面,作文教学中,老

师一再强调“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作为生活

相对单纯的学生,如果不对日常所见“拔高升

华”乃至“编造夸大”,恐怕得不了高分。

有需求就有市场,现在,“作文素材”居然

也成了卖点。记者随意登录一个作文网站,小

学、初中、高中作文材料一应俱全,点击进入

“当我遇到挫折”,立即显示出若干“段子”:遇

到数学题不会做,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攻克难

题;参加电子琴比赛,弹到一半忘了琴谱,脑海

中响起老师的话,顺利过关……

“段子”起承转合,扣人心弦,直接“引用”,

效果颇佳。可令人担忧的是,拿到老师布置的

题目,习惯于背模板、记范文、搜“段子”,学生

作文还有多少真情实感呢?要是“追求真实”

胜过“作文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现实让人感到遗憾。“我开始不同意让儿

子按套路,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屈服了。”北京市

朝阳区某小学五年级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她

曾让孩子自由发挥了几次,结果考试分数很难

看,“后来我们套用范文模板,分数就上去了”。

拒绝“套路”:独立思考是教育根本

一道语文连线题:“细细的小草”“青青的

柳枝”,错误;“青青的小草”“细细的柳枝”,正

确。4 月 7 日,拿着孩子的语文试卷,看着被断

然扣掉的两分,在媒体工作的杨女士十分无

奈。“怎么跟孩子说呢?其实我觉得孩子的答

案不但正确,而且很美。”

她把自己的困惑发到一个媒体人微信群

里,引发了大家共鸣。有的支招,教育孩子“家

里、学校‘两张皮’,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按老师

标准答案来”;有的抱怨,“我有一篇小文,被收

进上海试卷,结果阅读理解我都做不对”……

在 一 些 家 长 不 满 的 同 时 ,老 师 也 有“ 吐

槽”。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向记者“诉苦”,她只

要让学生以“我的爸爸”为题写作文,就会发现

班里的学生几乎全都病了或是摔了跤,然后爸

爸背着他们上医院。

“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夯实基础方面成绩突

出,但在塑造人格、培养志趣方面明显不够,很

多孩子不具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

的能力和习惯。”一位专家举例说,学生作文之

所以出现模式化问题,和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

有直接关系。

一篇课文偶有“不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遁入“套路”,丧失了独

立思考的能力,乃至习惯于“作假”。独立思考

的能力是怎么丧失的?从“细细的小草”“青青

的柳枝”中,恐怕可见一斑。如果孩子们的独

立思考在“标准答案”面前屡受挫折,长此以

往,谁还敢“独立思考”呢?

课文“假不假”的问题,还要结合时代性来

看。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发现

事实真相不费吹灰之力,面对这些学生,语文

教学岂能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课文改编,

鼓励学生寻找正确答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

能力。比如插图里,宋朝官员着紫衣,为什么

是紫色?让学生课外拓展,使语文书里处处皆

学问,不比“一认真就尴尬”好吗?

另一方面,对这些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绝不可“自说自话”,而要格外重视学生的接受

习惯。假如我们为孩子们虚构出一件完美的

“真人真事”,并力图使其信以为真,万一被识

破,教育引导效果恐怕只能适得其反。

有专家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

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别让“标准答案”成了

孩子创新、思辨能力的“磨刀石”,这不仅是提

升语文能力的需要,更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新版人教版语文教材不再选用争议文章—

课文“假不假”,关乎学生“真不真”本报记者 张 烁

文教周刊文教周刊 2017年 4月 13日 星期四1818

■行与思R

■凭栏处R■教育眼R

本版责任编辑:张 烁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前沿访谈R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2010—

2020 年)》明确提出,到 2020年 要 形 成 现 代 职 业 教 育 体

系。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的关键是中职、高职有

机衔接,现实中这方面还面

临许多问题,进展不尽如人

意,该怎样破解两者衔接的

瓶颈?

理念先行,才能加快构

建 现 代 职 业 教 育 立 体 化 体

系。中高职衔接的首要任务

是要真正树立合作的理念。

高职院校可以选择更多优秀

中职学校,在多个专业领域

开展中高职衔接,深入促进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相互

合作,为技术技能人才打通

上升通道。同时,通过专业

与行业有机衔接、教做学一

体化,培养中高职衔接学生

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让

他们就业更有优势。比如,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基于

“学校向学校、学校向岗位、

岗位向学校、学校引领岗位

并行、岗位引领学校并行”等

5 个维度,激发中职学校、高

职院校和企业行业在协作中

充分发挥各自积极性,探索

构建中高职立体化人才培养

的道路。让中高职衔接学生

提前认知、适应岗位,带着问

题和实践经历进入高职阶段

学习,这样,学习更富成效。

打破中高职衔接学生的学习

阶段和工作阶段之间的严格

界限,为他们打通终身教育通道,引导他们学习与工

作、教育与发展相互交错和相互促进。

如何缓解中高职衔接中资源共享、院校壁垒的

矛盾?多元合作,推动集团化办学是有效的一招。

走在改革前列的一些学校携手著名企业创办校企

合作学院。校企合作学院的学生一部分来自高职

院校,一部分来自中职学校,使招生与招工同步,教

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形成一个中高职

衔接的常态化体系。还可以依托行业创办行业联

合学院。行业联合学院由省级行业协会组织协会

各会员企业和中职高职开展全方位合作,开辟由行

业协会主导、协会下属企业参与的多元育人方式,形

成“协会—高职—中职—企业”共建共管、权责明晰

的办学模式。通过中高职衔接,高职院校、中职学

校和行业企业都尝到了甜头,实现互补双赢。

中职高职相互衔接,一体化办学是关键。中职

高职一体化衔接过程中,应该追求质量至上。教学

过程、教学管理、教学团队、素质培养和招生制度等

方面,都是衔接的重要支点。以职业标准为核心,统

一完善课程标准,由中职及高职相关专业负责人、骨

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携手制定合作专业的教学标

准,在此基础上开发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共同探

索因材施教、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重

点、课程内容、能力结构以及评价标准的有机衔接和

贯通,实现“合适考核方式招合适人读合适专业”的

效果。

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信息化平台,让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实现彼此信息透明,促进无缝

对接。通过一体化职教信息手段,搭建符合现代产

业体系需求的职业教育平台和资源平台,包括教学

资源共享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招生就业信

息共享系统,以及教学成果展示系统等。

怎样突破中高职衔接瓶颈

今年 5 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将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已从 3 年多前的中

国倡议上升为国际共识,在包括教育在内的多

个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合作态势。大学如何更

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怎

样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大学自身的办

学水平?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石油大学(北

京)校长张来斌教授。

记者:在“一带一路”建设深度推进的过程

中,大学面临怎样的机遇,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来斌:“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区域教育

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的特质,决定了它

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

角色,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当前我

国正走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中国大学在新时代

的使命与担当,积极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建

设,无疑为中国大学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

心提供了重要路径。

记者: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

内容和先行产业,贵校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和优

势,统筹谋划战略重点?

张来斌:中国石油大学是一所为油而生、

因油而兴、与油共进的行业领军高校,这样的

“ 出 身 ”为 我 们 打 下 了“ 国 家 使 命 ”的 深 深 烙

印。在学校 60 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国之所需,

校之所重”是一以贯之的选择,服务国家重大

需求是学校确立发展战略的根本依据。

石油也是我校的特色与优势所在。学校

的优势学科集中在石油石化工程领域,石油与

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 5 个国家

重点学科进入全国前十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学科蝉联第一。近几年来,学校进一步发挥在

国际化人才培养、科技协同创新、文化交流等

方面的平台和纽带作用,参与融入“一带一路”

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记者:学校近年来采取哪些具体举措在融

入和服务中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做强“教育”与

“能源”跨界这一“先天优势”?

张来斌:助力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发展战

略,为我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先发优

势。上世纪 90 年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充

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走出

去”战略,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开启了海外油气

合作之路。为石油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实的

人才支持,“企业走到哪儿,服务跟到哪儿”,成

为学校上下的共识。

为此,学校探索建立了多样化的国际化人

才培养模式。一是校内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校企联合国际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全

英语硕士生培养项目,开设语言类特色班,本

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扩展到 37 个,先后有 600 余

名中国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二

是探索建立国内外联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如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启动实施了中俄联合

培养国际化高级专门人才项目,整合优质资

源,通过校—企—校联合、校—校联合等方式

为企业海外项目“订制”专门人才。三是探索

建立面向资源国的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近年

来已经培养来自“一带一路”沿线近 20 个国家

的留学生,其中仅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在

读和已毕业的学历留学生就超过 1000 名,目前

在读的留学生中有 80%来自“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同时,积极开展针对中国企业海外项目

外方雇员,外方能源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

术骨干及政府官员的高端培训。

记者:去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立了

克拉玛依校区,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

建设如何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同

频共振?

张来斌:建设克拉玛依校区是我校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部署,也是服务西部教

育的新步伐。克拉玛依校区坚持“立足新疆、

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区域定位,

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合作共建的办学

方针,充分利用当地石油、石化、金融、信息等

产业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及促进沿线国家

的教育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我校面

向国际竞争、对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结合自

身实际做出的必然选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

发挥自身优势借势而为、顺势而为,是“双一

流”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相信,服务国家需

求,就是在为自身发展开拓空间、赢得机会、争

取支持、创造价值;也只有坚持把自身的发展

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才能获得

持久的动力,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在服务“一带一路”中追求跨越发展——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教授

本报记者 董洪亮

面对高考志愿的选择,绝大多数考生及其家长会

优先考虑理工医科或者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学科,文史

哲等人文学科比较“冷门”。对个体而言,此举可以理

解。但是,从国家层面考量,人文学科是不容忽视的。

“双一流”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此背景下,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4 月上旬举办“人文学科与世

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端学术论坛”。笔者聆听来自北京

大学等高校的著名学者专家的见解之后,感到人文学

科又面临一次重要的挑战。

相对于理工社科门类,人文学科的考核标准比较

“粗线条”,比较难于量化。因此,在过往的“985”“211”

重点高校建设中,人文学科往往处于劣势。经常是,在

学科评选的最终“平衡环节”,才能侥幸地被眷顾入围,

以至于高校人文学科学者基本上难以扬眉吐气。

其实,人文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小处看,

一个作用是培养全体各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个作用

是涵养高校的人文精神。从大处看,人文学科能够为治

国理政、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智力

资源。

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特别是一流学科遴选中,一

定不能忽视人文学科。当然,人文学科不能产生立竿

见影的经济效益,这就更加要求执其事者具备长远眼

光。“无用之用”“养起来”,这样的思维不可缺少。

“双一流”别忽视

人文学科柳青河

日前,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明光路街道团工委联合辖区合

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开展“关注环卫工人,倡导文明出行”主题活

动。活动中,学生们手持宣传牌,向过往市民发放“拒绝车窗抛

物”倡议书,宣传倡导文明出行,不随意往车窗外丢垃圾。

孙 振 解 琛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