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朝里风流街的由来 -...

1
2017 3 2 日 星期四 责编/版式:卢桂游 校对:卢建红 6 好消息!好消息!右江日报社作文 兴趣班开始招生啦!在这里,我们有一 大批经验丰富的编辑记者教您怎么写好 文章,也有资深的摄影记者教您怎么拍 好图片,我们还将带您到实地参观采访 写作,另外,您在兴趣班学习期间的作 品还有可能在我们的 《右江日报》、《百 色早报》、百色新闻网上刊登哦……是不 是很诱惑?是不是想参加?那么,心动 不如行动,赶快来报名吧! 招生对象:3 到 6 年级小学生 报名时间:即日起报名,人满开班。 培训时间:2017 年 3 月起每周六上 午 9 点至 11 点 (可视情况调整) 课时安排:总共 24 课时 (每周六 2 课时),每课时 45 分钟 收费标准:1200 元/期/人 培训内容: 作文写作知识:针对不同培训对 象,讲授一些作文常识和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知识:讲授一些基本的 新闻稿件写作常识和实地采访技巧 摄影知识:讲授一些基本的摄影 常识和拍照技巧 实地采访:带领学员到采访目的地 参观,指导学员进行采访和完成相关作品 师资构成:以报社采编人员为主, 并聘请各学校教学名师参讲 班级规模:20 至 60 人为一个班 招生时间:2017年2月起 报名地址:百色市右江区中山一路 7 号右江日报社 2 楼广告传媒公司 联系电话: (0776) 2893617 联系人: 春(手机:13557060608) 杨振坚 (手机:18677636033) 招生启事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朝里风流街” 又要到了。朝里风流街位于凌云县朝里 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六作村六作屯附近 沿河一带。因每年农历三月十六这天,就 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聚会,唱 歌传情,得名“朝里风流街”。它的形成, 是有一个传说的。 传说当年岑大将军(岑仲淑)随狄青 平定蛮王有功,官府在朝里瑶族乡那巴 屯后山坳上建有岑大将军庙(今遗址尚 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凌云、田林、右 江区的周边乡、村的群众都来把将军庙 当社神朝拜。据说拜了将军庙后就会风 调雨顺,于是朝拜的人越来越多。拜庙的 仪式都是大人的事,随同前来的男女青 年,不免在河畔、林间戏耍,他们抛绣球、 打陀螺、吹木叶、唱山歌等。慢慢地,相沿 成习惯。后来,因为农历三月初八月亮还 未圆,男女青年玩乐不够尽兴,老人们拜 完将军庙也不方便回家,于是大家商定 再加一个八天,庙会由此改期为农历三 月十六。 这天一大早,朝里河(又名青龙 河)河畔一带的那巴、六作、那荷三个 壮族自然屯相继搭建歌台。远远近近 赶歌圩的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盛装,不 约而同,三三两两,且歌且走。歌圩歌 台上,鼓乐阵阵,歌声纷扬,四方民间 歌手在这里云集,在台上竞唱,表演地 方壮剧。而对于赶圩的未婚青年而言, 是物色心上人、谈情说爱的好日子。这 样不约而来、以歌圩为平台、以歌会 友、以歌传情的习惯就逐渐形成了一 个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朝 里风流街”。 凌云朝里风流街的由来 周绍武 字之谜 青龙岗,是一座石山,位于德保县敬德 镇扶平村境内,离扶平街北面不到1000米。 青龙岗的半山腰有个不深的石洞,石洞 边,“青龙岗”3 个大字就嵌在一幅宽约 2 米、 高约 10 米的石崖平面上。这 3 个大字,每个 字宽幅约 1.2 米、高约 1.8 米,属正楷繁体字, 用黑色墨汁竖下来书写。右边落款为“同治 十二年二月十九日题”字样,离大字 50 厘米 的左下角隐约可见落款为“郭安村元禅(或 祥、燀 )敬书”字样。两处落款每个字宽幅约 为 15 厘米、高 20 厘米。因字迹太模糊了,左 侧“元禅(祥、燀)”等字较为模糊。“元”字的 左边,也许还有一个偏旁“阝”,而疑似“羊” 和繁体字“单”字的左边偏旁到底是示字旁 还是火字旁、女字旁却无法辨认,似是而非。 要么是“元禅”,要么是“阮祥”,要不就是 “元祥”或“元燀、阮燀、元婵”。由此可推测, 那行字的落款就是“郭安村阮祥(燀)敬书” 或“郭安村元祥(燀 )敬书”。要么就是郭安 村一个名为元(禅、祥、燀)敬的人书写的。可 是,扶平村附近没有一个叫郭安村的村屯地 名。书写这几个字的,到底是本地人还是外 地人?这里面的疑点太多了,我们无法从深 层次考究出其真正的结果。查看当时的资 料,当时当地附近有个何安村,没有郭安村, 史料显示,当地确有元佳、元栋、元极、元洋 等几个贡生,但类似元祥的人物却没能从史 料上反映出来,这几个字到底出自谁的手 笔,至今还是不得而知。 在大字的周围,还有几个方形石窝,石 窝深的有 5~6 厘米,浅的也有 2~3 厘米,面积 在 20~60 平方厘米不等。这些石窝,应该是 当年工匠们搭上木架子,在石崖上书写这几 个大字时,用铁凿挖掉用于固定木架子梁头 所留下的。“岗”字下方崖壁上,有一条长 2~ 4 米、宽 0.6~2 米的长条形小洞口,小洞口的 下方,有几处钢钎从上往下钻打石眼留下的 痕迹。原先,这个地方有一块长 2~4 米、厚约 0.6~2米的石头凌空向外伸展出来,至于凌 空伸展出来的幅度是多少,那就不得而知 了,总之,人可以站在上面用手摸到“岗”字。 为防止后人污损这几个大字,写完字之后, 工匠们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即用钢钎顺着小 洞口上方的石崖平面把那块石头凿掉,就形 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从地面到石崖上大 字底部距离 12 米的高度。 诗之谜 在靠近洞口右边,离“青龙岗”几个大字 2 米多的左下角有一首诗,诗曰:千层万翠互 相连,描看山水水连天。群山势如躬身拜,水 势环绕造福田。岗号青龙独在斯,步临石洞 脱尘缘。诸多风景观不尽,四周幽雅贺当前。 落款为:民国三十五年季夏月逸仙氏题。逸 仙氏为何许人也?无史料可查。 这首诗写在一块宽约 1.8 米、高 1.2 米, 与整幅大石崖相对独立且往里凹进去的小 石块断面上。从石头的断面分析,这里原来 与上述的伸展出石崖中间的石块相连。因 整块大石崖在很久以前形成的过程中,内 层与外层生长速度不一样,中间就形成一 层细细的缝隙,外一层被当时工匠打掉凌 空伸展出来的石头时受震动脱落,内层就 留下现在所看到的比较平滑的平面,给当 时的诗作者在上面题诗提供方便,而这个 平面也是由上往下向里面倾斜的,雨水也 不会殃及其墨迹。 在洞口左边的石崖上也有一首诗,上面 写道:对面青峰叠叠连,石崖空空洞洞天。登 高活活泼泼地,青水遥遥满禾田,虽莫比高 楼大厦,暂时隐居果有缘。离群索居清净处, 吞声宽心气浩然。和前一首诗一样,这首诗 同样也是从右到左竖式书写的,没有标点, 诗后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岁于丙戌月 中浣。前一首诗结构严谨,用词顺当,后一首 诗则较前一首逊色。前一首诗从头到尾的字 里行间,都抒写登临青龙岗所看到的景物, 其喜悦之情溢于石崖之间。后一首诗的前一 部分描写到此处极目远眺所看到的景物,后 面的部分抒发自己的心情和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而愤然“离群索居清净处”的境况。从 内容上看,前者持着比较乐观的旅游者的 心态。可是,如果是旅人,为什么来此处游 玩,还要带上笔墨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大发 诗兴呢?后者好像是一位饱受坎坷、看透世 间凉炎百态的隐居之士,他在这里隐居多 长时间呢? 墙之谜 为了观察石崖还有没有其他文字,我们 从石崖底部退到外面,爬上洞口平台的石墙 上,进一步观察巨幅石崖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脚下的石墙高约10~30米、宽1米。 整条石墙从上到下被杂草、灌木丛、荆棘丛 全部覆盖,许多地方石缝间竟然长出成人手 臂那么大的灌木,石墙上的草木把整个洞口 围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人们在外面 看上来,根本不知道洞口前有这么一堵石 墙。石墙下靠右边,有个缺口,那是进出洞口 的通道,通道下是石阶。这堵石墙是书写“青 龙岗”这3个大字时修筑,还是民国三十五 年,两位诗作者光临此地时修筑?或者是更 早以前就有了呢?修筑这样的石墙,是官方 行为还是民间行为?这堵石墙又有什么作 用?当地志书没找到相关的记载,这又是一 个谜。 离石墙不远处有夯土墙的痕迹,笔者 从地面捧起泥土查看,从泥土颜色成分可 知,墙土不是洞口附近的泥土,应该是山脚 下旱地里的泥土。因为,舂土墙必须用黏性 较高的泥土,洞口附近的泥土不适合舂土 墙。砌石墙可就地利用山上的石块,而舂土 墙要到山下搬泥土,所用的人力、物力相当 多,时间也不会一时半会就能完成。我们看 到这条土墙的残址,是呈 7 字形,全长在 7~ 10米之间,把洞口左边一个类似地窖的石 窿围起来,从墙上坍塌下来的泥土散落在 地面和石窖里。 在洞口外的左边石崖上有一个平台, 有十几级石阶自右至左,把土墙残址和平 台连起来。石阶是用钢凿在石板表面凿打 而成,石阶长的有 50~80 厘米、宽 20~40 厘 米;窄的只有成人两个巴掌连起来那么大; 有的只是几条钢凿子的印痕,非常简单。洞 口外左边的平台长约 30 米、宽 4~6 米,平台 上长满杂草和灌木,走在平台上,须拨开杂 草树丛才能往下看到山下的农田和村庄。 不言而喻,石阶是为方便行人来往于洞口 和洞外平台之间而修凿的。我们猜测,如果 没有长期在此居住,工匠们不用煞费苦心 修凿石阶。 柜窑之谜 在洞口的右边紧靠石崖的底部,高出地 面平台2米的地方,有一座水柜,其内壁与 巨幅石崖连成一体,外壁边框厚 16 厘米,水 柜里面空间长 2 米、宽 1 米、深 1 米。水柜内 壁,黛色的流水痕迹从石崖高处自上而下一 直流到水柜底部。由此可以判断,这座水柜 是靠下雨时从山崖高处流下来的雨水蓄水 的。水柜两头各开有一条宽几厘米的排水缺 口,从石崖上流下来的雨水蓄满水后,可以 从这里流出水柜外面去。 修凿水柜蓄水,这个道理很简单,无可 置疑。可是,我们就不明白,既然洞口的右边 已有一座水柜,为什么左边还要修凿一个更 深的石窖?洞口左边的石窖紧靠石墙修凿, 形状很不规则。石窖深 2 米多、长约 5 米、宽 有 0.4 米~1 米,石窖口的中间部分,还有一 块 8 字形的石头把石窖内壁和外壁连接起 来。石窖朝东的壁边就是洞外石墙的墙基。 石窖外部就是上述所提到的土墙,土墙呈7 字形把石窖围起来。当时的工匠修凿这个石 窖究竟有何用处呢? 就青龙岗上修凿水柜、石窖和石阶,舂 土墙之事,多次到此处考察的文史工作者韦 学虎先生告诉我们,据传民国初年,当地一 位姓莫的大户人家在此建立学堂,水柜、石 窖、石阶都是在民国初修凿而成的。至于洞 口前的石墙是书写“青龙岗”时修筑的,还是 民国时期建立学堂时修筑的,韦先生也说不 出确切的答案来。 时过境迁, 100多年过去了,青龙岗上的 地名题字、诗作、水柜、石窖、石阶,还有土墙 残址、石墙,因缺乏考证原始资料,留给我们 一连串秘而不宣的疑团。 探访青龙岗 赵国凡 探古寻幽 探古寻幽 版面定位:繁荣文化,追缅 历史。 主要栏目:红色档案、百色 文艺、百色非遗、图说民俗、探 古寻幽、地方掌故、地方趣闻、 百色书画人、百色历代诗歌赏 读、百色民俗等。 稿件要求:语言通俗易懂, 稿件内容要符合历史真相,引 用历史典故要认真核实。 稿件字数:控制在 2500 字 以内。 投 稿 邮 箱 :84657419@qq. com 《文史》版征稿启事 为丰富版面内容,更 直观地反映百色风土民 情,本版现增设《图说民 俗》栏目,敬请广大读者、 摄影爱好者积极投稿。 稿件要求:以图片 加文字的形式投稿,图 片要求能展现出百色的 地方民俗、民趣,并配以 简单的文字说明,文字 说明要求控制在300字 以内。 稿 [email protected] 《图说民俗》栏目征稿启事 百色民俗 百色民俗 60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 军边纵二支队二中队某连住进 那坡平孟弄获屯整训,住在李 元煜、李元奇家中。此两户是连 在一起有共同通道的壮民兄弟 典型住房。当时我 8 岁,对战事 略知二三。弄获屯是靖(西)镇 (边)区游击队革命根据地的重 要据点,群众基础好,村民对部 队的到来非常欢迎,自发组织 给部队送来稻草铺床,派人上 山砍柴火和挑水做饭。部队组 织民兵唱革命歌曲,排练节目, 准备演出。 1948 年 2 月 9 日,农历大年 三十,正当部队与村民举行联 欢过大年时,靖西县伪民团副 司令韦高振带领300多人枪,从 弄念、弄昌、上逢三个方向火速 赶来,形成包围态势,企图把我 军一网打尽,消灭于弄获屯巷 内。在连长李昌福(广东人)的 指挥下,由弄获屯青年民兵李 元奇、覃正道主动当向导,我军 迅速占领弄获背后山制高点, 还击来犯之敌,这次战斗史称 “弄获战斗”。 战斗打响后,弄获屯男女 青年积极行动起来参军参战, 村农会立即成立救护队、后勤 队和情报联络小组等组织,有 力地配合部队作战,表现出了 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战斗 从上午9点开始至下午6点左 右结束,我军英勇善战,狠狠痛 击敌人。因敌众我寡,为了保存 有生力量,我军逐步撤出战斗。 在掩护军民撤离过程中,李昌 福连长光荣牺牲,副连长梁安 高、三排长马文英等5人负伤。 弄获屯青年覃庆业、隆延基、凌 仕贤等人轮流背送伤员到安全 地方,鲜血沾染湿透了他们的衣 服。英气贯长虹,青山埋忠骨。村 民们按照当地习俗,李元卓夫妇 捐献布料为李昌福烈士做了一 套黑衣唐装,李元煜家出铁木寿 板,做了一副棺材,为李昌福烈 士举行葬礼。 2 月 10 日,农历大年初一,部 队撤离阵地后,村民也安全转移 到猪竹洞和文高岩等地。敌人蜂 拥而至占领了弄获屯,把群众的 东西洗劫一空,并纵火烧毁77户 民房中的 65 户。同年 4 月 10 日, 敌人第二次扫荡时,农会会员隆 廷芬受靖镇区游击队领导委派, 为保护弄获、定金、吞逢三个屯群 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坚守在猪竹 洞口不幸遇害。国民党扫荡平孟 革命根据地,袭击弄获屯,造成重 大损失。 当思绪从历史回到现实, 中国人民解放军平定“民国之 乱”的烽火渐行渐远。为荣英 烈,来者殷鉴,1958 年 3 月,时任 弄获大队会计出纳的隆国香和 李才寥在“弄获战斗”阵地的山 脚下种上一棵木棉树。2007年, 由弄获屯青年发起募捐活动, 镌刻“弄获战斗碑记”一块,赞 颂李昌福烈士热爱祖国、热爱 人民、不畏牺牲的高尚情怀,寓 意烈士精神如同木棉花一样鲜 红烂漫。 参考资料:《靖镇烽火》 血染木棉花 —记弄获战斗 隆国联 欢唱敬酒歌。 黄宗舜摄 红色档案 红色档案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Mar-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责编/版式:卢桂游 校对:卢建红

6 文 史

好消息!好消息!右江日报社作文兴趣班开始招生啦!在这里,我们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编辑记者教您怎么写好文章,也有资深的摄影记者教您怎么拍好图片,我们还将带您到实地参观采访写作,另外,您在兴趣班学习期间的作品还有可能在我们的《右江日报》、《百色早报》、百色新闻网上刊登哦……是不是很诱惑?是不是想参加?那么,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来报名吧!

招生对象:3到6年级小学生报名时间:即日起报名,人满开班。

培训时间:2017年3月起每周六上午9点至11点(可视情况调整)

课时安排:总共24课时(每周六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收费标准:1200元/期/人培训内容:①作文写作知识:针对不同培训对

象,讲授一些作文常识和写作技巧②新闻写作知识:讲授一些基本的

新闻稿件写作常识和实地采访技巧③摄影知识:讲授一些基本的摄影

常识和拍照技巧

④实地采访:带领学员到采访目的地参观,指导学员进行采访和完成相关作品

师资构成:以报社采编人员为主,并聘请各学校教学名师参讲

班级规模:20至60人为一个班招生时间:2017年2月起报名地址:百色市右江区中山一路

7号右江日报社2楼广告传媒公司联系电话:(0776)2893617联系人:许 春(手机:13557060608)杨振坚(手机:18677636033)

招生启事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朝里风流街”又要到了。朝里风流街位于凌云县朝里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六作村六作屯附近沿河一带。因每年农历三月十六这天,就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聚会,唱歌传情,得名“朝里风流街”。它的形成,是有一个传说的。

传说当年岑大将军(岑仲淑)随狄青平定蛮王有功,官府在朝里瑶族乡那巴

屯后山坳上建有岑大将军庙(今遗址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凌云、田林、右江区的周边乡、村的群众都来把将军庙当社神朝拜。据说拜了将军庙后就会风调雨顺,于是朝拜的人越来越多。拜庙的仪式都是大人的事,随同前来的男女青年,不免在河畔、林间戏耍,他们抛绣球、打陀螺、吹木叶、唱山歌等。慢慢地,相沿成习惯。后来,因为农历三月初八月亮还未圆,男女青年玩乐不够尽兴,老人们拜完将军庙也不方便回家,于是大家商定再加一个八天,庙会由此改期为农历三月十六。

这天一大早,朝里河(又名青龙河)河畔一带的那巴、六作、那荷三个壮族自然屯相继搭建歌台。远远近近赶歌圩的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盛装,不约而同,三三两两,且歌且走。歌圩歌台上,鼓乐阵阵,歌声纷扬,四方民间歌手在这里云集,在台上竞唱,表演地方壮剧。而对于赶圩的未婚青年而言,是物色心上人、谈情说爱的好日子。这样不约而来、以歌圩为平台、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习惯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朝里风流街”。

凌云朝里风流街的由来□周绍武

字之谜青龙岗,是一座石山,位于德保县敬德

镇扶平村境内,离扶平街北面不到1000米。青龙岗的半山腰有个不深的石洞,石洞

边,“青龙岗”3个大字就嵌在一幅宽约2米、高约10米的石崖平面上。这3个大字,每个字宽幅约1.2米、高约1.8米,属正楷繁体字,用黑色墨汁竖下来书写。右边落款为“同治十二年二月十九日题”字样,离大字50厘米的左下角隐约可见落款为“郭安村元禅(或祥、燀)敬书”字样。两处落款每个字宽幅约为15厘米、高20厘米。因字迹太模糊了,左侧“元禅(祥、燀)”等字较为模糊。“元”字的左边,也许还有一个偏旁“阝”,而疑似“羊”和繁体字“单”字的左边偏旁到底是示字旁还是火字旁、女字旁却无法辨认,似是而非。要么是“元禅”,要么是“阮祥”,要不就是

“元祥”或“元燀、阮燀、元婵”。由此可推测,那行字的落款就是“郭安村阮祥(燀)敬书”或“郭安村元祥(燀)敬书”。要么就是郭安村一个名为元(禅、祥、燀)敬的人书写的。可是,扶平村附近没有一个叫郭安村的村屯地名。书写这几个字的,到底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这里面的疑点太多了,我们无法从深层次考究出其真正的结果。查看当时的资料,当时当地附近有个何安村,没有郭安村,史料显示,当地确有元佳、元栋、元极、元洋等几个贡生,但类似元祥的人物却没能从史料上反映出来,这几个字到底出自谁的手笔,至今还是不得而知。

在大字的周围,还有几个方形石窝,石窝深的有5~6厘米,浅的也有2~3厘米,面积在 20~60 平方厘米不等。这些石窝,应该是当年工匠们搭上木架子,在石崖上书写这几个大字时,用铁凿挖掉用于固定木架子梁头所留下的。“岗”字下方崖壁上,有一条长2~4米、宽0.6~2米的长条形小洞口,小洞口的下方,有几处钢钎从上往下钻打石眼留下的

痕迹。原先,这个地方有一块长2~4米、厚约0.6~2米的石头凌空向外伸展出来,至于凌空伸展出来的幅度是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人可以站在上面用手摸到“岗”字。为防止后人污损这几个大字,写完字之后,工匠们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即用钢钎顺着小洞口上方的石崖平面把那块石头凿掉,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从地面到石崖上大字底部距离12米的高度。

诗之谜在靠近洞口右边,离“青龙岗”几个大字

2米多的左下角有一首诗,诗曰:千层万翠互相连,描看山水水连天。群山势如躬身拜,水势环绕造福田。岗号青龙独在斯,步临石洞脱尘缘。诸多风景观不尽,四周幽雅贺当前。落款为:民国三十五年季夏月逸仙氏题。逸仙氏为何许人也?无史料可查。

这首诗写在一块宽约1.8米、高1.2米,与整幅大石崖相对独立且往里凹进去的小石块断面上。从石头的断面分析,这里原来与上述的伸展出石崖中间的石块相连。因整块大石崖在很久以前形成的过程中,内层与外层生长速度不一样,中间就形成一层细细的缝隙,外一层被当时工匠打掉凌空伸展出来的石头时受震动脱落,内层就留下现在所看到的比较平滑的平面,给当时的诗作者在上面题诗提供方便,而这个平面也是由上往下向里面倾斜的,雨水也不会殃及其墨迹。

在洞口左边的石崖上也有一首诗,上面写道:对面青峰叠叠连,石崖空空洞洞天。登高活活泼泼地,青水遥遥满禾田,虽莫比高楼大厦,暂时隐居果有缘。离群索居清净处,吞声宽心气浩然。和前一首诗一样,这首诗同样也是从右到左竖式书写的,没有标点,诗后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岁于丙戌月中浣。前一首诗结构严谨,用词顺当,后一首诗则较前一首逊色。前一首诗从头到尾的字里行间,都抒写登临青龙岗所看到的景物,其喜悦之情溢于石崖之间。后一首诗的前一部分描写到此处极目远眺所看到的景物,后面的部分抒发自己的心情和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而愤然“离群索居清净处”的境况。从内容上看,前者持着比较乐观的旅游者的心态。可是,如果是旅人,为什么来此处游玩,还要带上笔墨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大发诗兴呢?后者好像是一位饱受坎坷、看透世间凉炎百态的隐居之士,他在这里隐居多长时间呢?

墙之谜为了观察石崖还有没有其他文字,我们

从石崖底部退到外面,爬上洞口平台的石墙上,进一步观察巨幅石崖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脚下的石墙高约10~30米、宽1米。整条石墙从上到下被杂草、灌木丛、荆棘丛全部覆盖,许多地方石缝间竟然长出成人手臂那么大的灌木,石墙上的草木把整个洞口围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人们在外面看上来,根本不知道洞口前有这么一堵石墙。石墙下靠右边,有个缺口,那是进出洞口的通道,通道下是石阶。这堵石墙是书写“青龙岗”这3个大字时修筑,还是民国三十五年,两位诗作者光临此地时修筑?或者是更早以前就有了呢?修筑这样的石墙,是官方行为还是民间行为?这堵石墙又有什么作用?当地志书没找到相关的记载,这又是一个谜。

离石墙不远处有夯土墙的痕迹,笔者从地面捧起泥土查看,从泥土颜色成分可知,墙土不是洞口附近的泥土,应该是山脚下旱地里的泥土。因为,舂土墙必须用黏性较高的泥土,洞口附近的泥土不适合舂土墙。砌石墙可就地利用山上的石块,而舂土墙要到山下搬泥土,所用的人力、物力相当多,时间也不会一时半会就能完成。我们看到这条土墙的残址,是呈7字形,全长在7~10 米之间,把洞口左边一个类似地窖的石窿围起来,从墙上坍塌下来的泥土散落在地面和石窖里。

在洞口外的左边石崖上有一个平台,有十几级石阶自右至左,把土墙残址和平台连起来。石阶是用钢凿在石板表面凿打而成,石阶长的有 50~80 厘米、宽 20~40 厘米;窄的只有成人两个巴掌连起来那么大;

有的只是几条钢凿子的印痕,非常简单。洞口外左边的平台长约30米、宽4~6米,平台上长满杂草和灌木,走在平台上,须拨开杂草树丛才能往下看到山下的农田和村庄。不言而喻,石阶是为方便行人来往于洞口和洞外平台之间而修凿的。我们猜测,如果没有长期在此居住,工匠们不用煞费苦心修凿石阶。

柜窑之谜在洞口的右边紧靠石崖的底部,高出地

面平台2米的地方,有一座水柜,其内壁与巨幅石崖连成一体,外壁边框厚16厘米,水柜里面空间长2米、宽1米、深1米。水柜内壁,黛色的流水痕迹从石崖高处自上而下一直流到水柜底部。由此可以判断,这座水柜是靠下雨时从山崖高处流下来的雨水蓄水的。水柜两头各开有一条宽几厘米的排水缺口,从石崖上流下来的雨水蓄满水后,可以从这里流出水柜外面去。

修凿水柜蓄水,这个道理很简单,无可置疑。可是,我们就不明白,既然洞口的右边已有一座水柜,为什么左边还要修凿一个更深的石窖?洞口左边的石窖紧靠石墙修凿,形状很不规则。石窖深2米多、长约5米、宽有 0.4 米~1 米,石窖口的中间部分,还有一块 8 字形的石头把石窖内壁和外壁连接起来。石窖朝东的壁边就是洞外石墙的墙基。石窖外部就是上述所提到的土墙,土墙呈7字形把石窖围起来。当时的工匠修凿这个石窖究竟有何用处呢?

就青龙岗上修凿水柜、石窖和石阶,舂土墙之事,多次到此处考察的文史工作者韦学虎先生告诉我们,据传民国初年,当地一位姓莫的大户人家在此建立学堂,水柜、石窖、石阶都是在民国初修凿而成的。至于洞口前的石墙是书写“青龙岗”时修筑的,还是民国时期建立学堂时修筑的,韦先生也说不出确切的答案来。

时过境迁,100多年过去了,青龙岗上的地名题字、诗作、水柜、石窖、石阶,还有土墙残址、石墙,因缺乏考证原始资料,留给我们一连串秘而不宣的疑团。

探访青龙岗□赵国凡

探古寻幽探古寻幽

版面定位:繁荣文化,追缅历史。

主要栏目:红色档案、百色文艺、百色非遗、图说民俗、探古寻幽、地方掌故、地方趣闻、百色书画人、百色历代诗歌赏读、百色民俗等。

稿件要求:语言通俗易懂,稿件内容要符合历史真相,引用历史典故要认真核实。

稿件字数:控制在 2500 字以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史》版征稿启事为丰富版面内容,更

直观地反映百色风土民情,本版现增设《图说民俗》栏目,敬请广大读者、摄影爱好者积极投稿。

稿件要求: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投稿,图

片要求能展现出百色的地方民俗、民趣,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文字说明要求控制在 300 字以内。

投 稿 邮 箱 :[email protected]

《图说民俗》栏目征稿启事

百色民俗百色民俗

60 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二支队二中队某连住进那坡平孟弄获屯整训,住在李元煜、李元奇家中。此两户是连在一起有共同通道的壮民兄弟典型住房。当时我 8 岁,对战事略知二三。弄获屯是靖(西)镇(边)区游击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据点,群众基础好,村民对部队的到来非常欢迎,自发组织给部队送来稻草铺床,派人上山砍柴火和挑水做饭。部队组织民兵唱革命歌曲,排练节目,准备演出。

1948 年 2 月 9 日,农历大年三十,正当部队与村民举行联欢过大年时,靖西县伪民团副司令韦高振带领300多人枪,从弄念、弄昌、上逢三个方向火速赶来,形成包围态势,企图把我军一网打尽,消灭于弄获屯巷内。在连长李昌福(广东人)的指挥下,由弄获屯青年民兵李元奇、覃正道主动当向导,我军迅速占领弄获背后山制高点,还击来犯之敌,这次战斗史称

“弄获战斗”。战斗打响后,弄获屯男女

青年积极行动起来参军参战,村农会立即成立救护队、后勤队和情报联络小组等组织,有力地配合部队作战,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战斗从上午 9 点开始至下午 6 点左右结束,我军英勇善战,狠狠痛击敌人。因敌众我寡,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我军逐步撤出战斗。在掩护军民撤离过程中,李昌福连长光荣牺牲,副连长梁安高、三排长马文英等 5 人负伤。

弄获屯青年覃庆业、隆延基、凌仕贤等人轮流背送伤员到安全地方,鲜血沾染湿透了他们的衣服。英气贯长虹,青山埋忠骨。村民们按照当地习俗,李元卓夫妇捐献布料为李昌福烈士做了一套黑衣唐装,李元煜家出铁木寿板,做了一副棺材,为李昌福烈士举行葬礼。

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一,部队撤离阵地后,村民也安全转移到猪竹洞和文高岩等地。敌人蜂拥而至占领了弄获屯,把群众的东西洗劫一空,并纵火烧毁77户民房中的 65 户。同年 4 月 10 日,敌人第二次扫荡时,农会会员隆廷芬受靖镇区游击队领导委派,为保护弄获、定金、吞逢三个屯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坚守在猪竹洞口不幸遇害。国民党扫荡平孟革命根据地,袭击弄获屯,造成重大损失。

当思绪从历史回到现实,中国人民解放军平定“民国之乱”的烽火渐行渐远。为荣英烈,来者殷鉴,1958 年 3 月,时任弄获大队会计出纳的隆国香和李才寥在“弄获战斗”阵地的山脚下种上一棵木棉树。2007 年,由弄获屯青年发起募捐活动,镌刻“弄获战斗碑记”一块,赞颂李昌福烈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牺牲的高尚情怀,寓意烈士精神如同木棉花一样鲜红烂漫。

参考资料:《靖镇烽火》

血染木棉花——记弄获战斗

□隆国联

欢唱敬酒歌。 □黄宗舜摄

红色档案红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