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病人家屬的照護 及哀傷撫慰之臨床實務運用 · 哀傷撫慰相關名詞...

84
賴維淑助理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 [email protected] 末期病人家屬的照護 及哀傷撫慰之臨床實務運用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Sep-2019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賴維淑助理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

    [email protected]

    末期病人家屬的照護 及哀傷撫慰之臨床實務運用

  • Professional

    health care

    providers

    distress

    Family

    distress

    Patient

    distres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ess of the three groups

    (Doyle, Hanks, & MacDonald, 2004, p. 7) (Doyle, Hanks, & MacDonald, 2015)

  • 在各層面之下隨著內外在環境的改變, 造成與病親間關係的動態不穩定變化:

    經濟充裕 困窘

    不捨 疲累

    愛 厭煩

    關懷 冷漠

    信任 懷疑

    被同感 誤解

    有助 無助

    陪伴 孤獨

    一起受苦 我痛苦你快樂

  • 安寧療護議題 能被及早討論 有其重要性 若轉介時機過晚

    常造成病人及家屬之遺憾

    來不及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 Where There is Deep Grief,

    There is Deep Love.

    愛有多深,哀傷就有多深

  • 哀傷撫慰相關名詞

    Loss: 象徵與對個人有意義的某人或某物分開,失落最主要的是其意義,會伴隨心理衝擊。

    Bereavement:

    「失落」的狀態,有親人亡故者稱為bereaved ,喪親者不一定會有哀傷(grief)。

    Grief: 因失落所引發的身、心、社會和靈性反應。

  • 多重性的失落 失去未來、夢想、期待(child-to-be)

    失去身份(沒有了孩子,我是誰?)

    失去與其他家人的連結(表兄堂姊弟..)

    失去安全感

    失去社交組織力量(有人就是會打理一切)

    失去家庭的凝膠

    失去假日的感覺

    失去啦啦隊長(永遠都對你保有信念的人)

  • 您覺得家人間都是 相互支持的嗎?

  • 病人

    家人

    家人

    家人

    家人

    家人

    雖然家人關心病人, 但彼此關係是分裂的!未能提供支持

  • 喪親對家庭之衝擊-1 逝者對每個人而言意義不同,不論逝者的年齡多大(重要的是意義),都是具摧毀性的生命磨難。

    現代社會家庭結構的改變(如:重組家庭)增加哀傷的複雜性。 照顧者全心投入照顧,對於彼此的角色期待與哀傷不同步,致使家人關係在過程中呈現緊張狀態。 有些哀傷易被低估,如:男性、死胎、喪子女父母與祖父母,無法獲得有效的支持。

  • 喪親對家庭之衝擊-2

    病人生病期間與過世後,家人關係與生活作息面臨重新調整,家人間會經歷角色重組與身份定位之衝擊。

    哀傷輓歌不同調,寧可爭吵,也不願感受哀傷,需要膚慰的彼此,關係卻脆弱得一觸即發。

    例如:許多父母在喪子後,對於同時需一方面憑弔與逝世小孩之情感連結,另一方面又需與其他小孩維持關係而感到困難。

  • 死去的小孩在父母心中所留下的總是完美形象的回憶,對其他孩子亦產生微妙的衝擊與失落。

    痛失摯愛影響對待其他家人的態度,例如:過度保護、緊迫盯人、成為逝者之替代者。

    喪親對家庭之衝擊-3

  • 喪親對家庭之衝擊-4

    疲累也是哀傷的一部份。

    曲終人散,同舟未必共濟,面對病人的死亡,家人卻不一定是能獲得情感支持的來源,有時反而因此陷入更大的疏離與瓦解。

    在哀傷歷程中家庭關係之修復宜在病人逝去前即「及早」介入,否則因為喪親事件導致家庭散伙,在病人死後無以復加的情感嫌隙將更加難以修復。

  • 「見樹」與「見林」之哀傷撫慰

    允許每個人有其個別的哀傷反應。

    即使是身處同一個家庭,每個人的需求均不相同,哀傷也有所不同。

    哀傷會相互連動與影響。

  • 醫療照護需關注到各個家庭成員者之個別性需求。

  • 建構哀傷的在地視野與本土服務模式

  • 哀傷撫慰--6 W

  • 善生

    善終 善別

    道愛!

    道謝!

    道歉!

    道別!

    (趙可式,2009)

    Why

  • 19

    誰適合作哀傷撫慰 幽谷伴行者?

    sharing the darkness

    Who

  • 與病人之間有深層愛的連結之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或因病人逝去產生衝擊者

    誰需要陪伴?

    Who

  • 哀傷的影響圈 Who

  • 22

    從家系圖中辨識不同年齡層 喪親者哀傷撫慰需求

    68

    歲 66

    38歲肺癌

    33

    7

    9歲

    腦出血

    尿毒症

    定居美國

    子宮頸癌

    高血壓

    大陸做生意

    Who

  • 哀傷的高危險群

    Who

  • 高危險性哀傷者的辨識-1 •父母親喪子、女

    •社交隔離者

    •與死者有愛恨矛盾情感關係

    •同時遭遇其他生活危機

    •病人猝死,沒有時間與心理準備

    •與病人關係過度依附(菟絲花)

    •文化或家庭遏阻了哀傷的表達

    •不見容於社會的哀傷(同性戀、情婦或外遇)

    (趙可式,2000;Worden, 2009)

  • 高危險性哀傷者的辨識-2

    社經地位低者

    身體健康差者

    心理不成熟

    有精神病史

    自殺病史

    病人病程短或猝死

    病人歹終者

    負向支持系統者

    無宗教哲學人生信念

    過份依賴亡者

    過去挫折因應技巧

    (趙可式,2000;Worden, 2009)

  • 哀傷治療

    哀傷輔導

    哀傷撫慰

    陪伴

    哀傷 複雜性哀傷

    藉由語言或非語言方式表達哀傷

    瞭解其他層面可能加重哀傷之原因:--生理、心理、社會、靈性與文化

    哀傷治療

    哀傷輔導

    哀傷撫慰

    陪伴

    哀傷 複雜性哀傷

    藉由語言或非語言方式表達哀傷

    瞭解其他層面可能加重哀傷之原因:--生理、心理、社會、靈性與文化

  • 哀傷多久?何時協助?

    When

  • 好的臨終照護 就是哀傷撫慰的開始

    (趙可式,2000;DeSpelder & Strickland, 2014)

    When

  • 未來現在 時間軸

    關係軸

    疏離

    緊密

    過去健康 診斷 治療 復發轉移 末期臨終 死亡 死後

    空間軸

    病人在生時的舒適平安 病人善終與往生時的遺體護理 病人往生後的幽谷伴行

    適時適境

    哀傷撫慰

    【人-情境-脈絡】

    預期性哀傷 急性哀傷 哀傷、節日哀傷

    物理空間

    心理空間

    未來現在 時間軸

    關係軸

    疏離

    緊密

    過去健康 診斷 治療 復發轉移 末期臨終 死亡 死後

    空間軸

    病人在生時的舒適平安 病人善終與往生時的遺體護理 病人往生後的幽谷伴行

    適時適境

    哀傷撫慰

    【人-情境-脈絡】

    預期性哀傷 急性哀傷 哀傷、節日哀傷

    物理空間

    心理空間

    When

  • 預期性哀傷無法取代喪親事件真正發生時所引發的急性哀傷。

    (引自趙可式,2000)

  • 31

    預期性哀傷撫慰之臨床應用

    好的症狀控制與舒適護理

    瞭解病人的餘生期待,協助完成未了心願

    了解病人的生命史,協助找到意義和被愛的感覺,雙方肯定彼此之價值與意義

    讓彼此有機會「四道人生」(不要忽略孩童潛能)

    延續連結、思念憑藉,如:錄音、錄影(需視個別性,不強迫病人做他不願做的事)。

    誠實開放性溝通、情緒能夠不被壓抑獲得抒發

    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標,協助善終減少悔憾

    生病=在病中也要生活

    When+How

  • 該做嗎?利弊得失如何衡量?

    治療的作用. 生活品質

    病人家屬的餘生期待

    病人疾病與存活期的評估

    治療的副作用

  • 33

    放手 不捨

    取捨間的矛盾與內疚 矛盾反覆是正常的

  • 多功能會談室

  • 積極的有所為 有所不為

  • Palliative care ≠ End of life care

    Palliative care 和疾病照護並不衝突:

    →可以combine care

    (1)重要的是「餘生是否有意義」

    (2)以「生活品質」為優先

    (3)協助「活到」最後一刻,而非「等死」

  • 生燦似夏花 死美如秋葉

    ~泰戈爾~

  • 38

    Anonymous (16thCentury)

    偶爾治癒 To cure, occasionally

    常可緩解 To relieve, often

    永遠舒適 To comfort, always

  • 不為生命增加歲月 但為歲月增添生命

    深度生命交會的

    「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

  • 若趕不及見到最後一面 如何協助?

    40

  • 如何準備小孩的即將探視 事前準備 事後撫慰

    41

  • 到底該不該出席葬禮?

    有時,會從葬禮上重新去認識這一個人。

    每個人都極度恐懼被遺忘。

    每個名字都很重要!名字可被叫出是重要的。

    容許逝者再現,為情緒宣洩找到正當性。

    象徵性的行動,如:為逝去的小孩蓋上臭被被

    有時,無聲勝有聲,能靜默片刻,是珍貴的禮物。

  • 哀傷

    What

  • physical symptoms

    +psychological +social +cultural +spiritual =

    Grief

    整體性 痛苦 Grief

    Physical

    symptoms

    psychological

    social

    cultural

    spiritual

    What

  • 哀傷反應 (一)情感(感情)方面

    (二)生理感官知覺

    (三)認知

    (四)行為

    What

  • 哀傷反應 缺乏精力、胸部悶緊、喉嚨發緊、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精神不集中、幻覺(視幻覺與聽幻覺)等。

    空虛感、悲傷、哭泣、憤怒(對亡者、他人、上帝及自己) 、罪惡感及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苦苦思念卻又不敢想念、解脫感 (可能同時伴隨罪惡感) 、麻木、無言以對、所有事物看來都不真實、 心情雜亂,精神不集中健忘。

    沈溺於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觸景傷情睹物思人)、一切凝結、感覺一切都停頓了。

    (Worden, 2009)

    What

  • 罪惡感是哀傷常見的正常反應

    • 所有當初該想到,而未想到…;

    • 所有該說的,而未說出口…;

    • 所有該做的,卻還沒有做…;

    • 所有不該想到的,可是卻想到…;

    • 所有不敢開口,當初卻破口而出…;

    • 所有不該作,卻作了…;

    重要的不是拿掉「罪惡感」 而是發現背後愛的連結之意義

  • 苦難的底線在哪裡?

  • 放手--不捨 穩定--脫序 渴念--閃躲 認--轉圜 分享--孤寂 凝聚--散伙 韌性--脆弱 盼望--絕望 昇華--淪陷 意義-苦難

  • 複雜性哀傷-1 (unresolved/complicated/pathological/ atypical)

    「哀悼過程的干擾、缺乏及阻斷,缺少覺察、容許足夠的情感表達」。

    病態的哀傷(morbid grief)

    未能解決的哀傷(unresolved grief)

    剝奪的哀傷(disenfranchised grief)

    病態性哀傷(pathological grief)

  • 複雜性哀傷-2 (unresolved/complicated/pathological/ atypical)

    時間的延長、壓抑、扭曲

    哀傷反應過份激烈、過少或全無

    自殺意念、自我傷害

    酒精或藥物濫用

    出現異常的精神症狀

    日常功能顯著且持續地下降

    敵意、強烈的無價值感

    長期出現與逝者生前疾病相似的身體症狀

    與社會隔離 (DeSpelder & Strickland, 2014; Martison, 1991; Rando, 1991)

  • Where?哀傷撫慰的場域

    安靜、不受打擾之會談室 電訪 Facebook、Blog 寫書或文章、創作 郵寄關懷卡片 邀請參與遺族追思活動 Creative therapy

    可連結天、人、物、我哀傷療癒的環境,如:哀傷之河

  • 53

    如何陪伴 How

  • 哀傷撫慰

    接受失落的事實

    經驗悲傷的痛苦

    重新適應一個亡者已不存在的新生活

    在生命中重新安置逝者的位置並緬懷

    面對失落 (增加失落的現實感) 咀嚼失落 (協助表達情緒感受)

    與失落共處 (協助克服失落後 再適應的障礙)

    建構意義 (將失落整合至生命中)

  • GRIEF哀傷撫慰

    G • Good-bye善終

    R • Relationship connectedness關係連結

    I • Individualize reaction in person-situation-

    context 人-情境-脈絡中的個別性哀傷反應

    E • Emotional exploration情緒表達

    F • Find meaning建構意義

    資料出處:賴維淑(2012).哀傷的意義與癌末病人死亡前後照顧者哀傷撫慰需求

  • 鼓勵談論失落

    參加告別儀式、拜訪墓地

    允許表達對往生者的正、負向情緒

    尊重每個人情緒表達方式與步調

    不批判、接納的聆聽,給予充分的時間哀傷

    了解所扮演的角色有何改變,並提供實際的協助

    不鼓勵作重大改變生活決定,例如:搬家、賣東西

    協助生者找尋失落的意義

    接受自己可能沒辦法讓他們好過些

    如何陪伴哀傷者

  • 因為你的無助感或不自在而避開喪親者

    試圖丈量哀傷的程度,或比較每個人的哀傷

    告訴喪親者他們應該感到什麼或做什麼

    在他們提到失落時轉移話題

    指摘或批評失落的過錯

    過問特殊死因者細節

    急著給建議找到失落的正面處

    過快跳至靈性成長層面,忽視哀傷者此時此刻的感受。

    哀傷陪伴者,請「勿」…

  • 58

    How

  • 不是切斷關係, 而是延續愛的連結

  • 最健康的哀傷就是 『完整地去經歷哀傷』

    (Full range of feelings)

  • 61

    慟=心動

  • 62

    允許哀傷 是最溫柔的療癒

  • 忙碌真的可以沖淡一切嗎?

  • 哀傷中撫慰之大忌

  • 哀傷撫慰之大忌

    安慰生者『節哀順變!』

    『要勇敢!要堅強!』

    『想開點!』『趕快再生一個!』、『把他/她生回來』

    『不可以哭!』『要放下』

    (趙可式,2000;DeSpelder & Strickland, 2014) 65

  • 安慰生者「你至少還有其他孩子在」、「都會過去的」、「人要往前看」、「你如果哭他會走不開」、「時間會治療一切」、「男兒有淚不輕彈」、 「你以後要代替媽媽照顧弟妹」 。

    哀傷撫慰之大忌

  • 請不要說(做) 可以嘗試 時間會治療一切 這樣的痛苦讓人有無止境的感覺

    看開一點吧 這種痛苦真的很難受

    請節哀.. 想哭就哭吧…

    你的感受我能瞭解 未曾切身經歷過的人很難想像現在你的感受

    至少你們還擁有彼此 你和他(逝者)的關係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

    應該對於…感恩..至少你..

    這是神的美意

    這是一條很艱辛的路

    急著給建議找到失落的正面處(如:家人關係更緊密)

    無論正面或負面的情緒,這些都是你心中很真實的感受

    時間過了那麼久,該走出來了…

    愛有多深,哀傷就有多深…

  • 68

    尊重每個人情緒表達的方式

  • 69

    Being more than

    Doing

  • 70

    本土喪葬習俗對哀傷之影響

    「七七」儀式

    「討債子」、「投胎轉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鞭棺」儀式。

    十二歲以下的孩童過世被認為是夭折、夭壽,不予葬式。

    小孩、未婚子女死後不能立「神主牌」作為靈魂安頓之處提供家人弔念。

    觀落陰、遊地府

  • 關心孩童的哀傷--CHILD

    C—consider

    H—honesty

    L—involve

    L—listen

    D—do it over and over again

    (Goldman, Hain., & Liben, 2015)

  • 「不要輕看兒童對死亡瞭解的需要性,雖兒童身材不若成人來得高,手腳不若成人來得大、來得長,但卻有著如同成人般的心,悲傷時會心碎」

    ~引自「你可以更靠近我」序言 ~

  • Polombo於1978年建議在接觸喪親小孩時,需瞭解小孩確實會哀悼,但視其認知和情緒的發展不同而有所差異,童年時期失落的哀悼,在成年後遭受重大生活事件時,會再度被喚醒,需要去完成哀悼的過程。

  • Monore(2001)提到有時小孩表現出早熟超過實際年齡,但實際上在某部分又如同小孩一般,需協助父母敏察小孩的需要,協助父母去瞭解小孩自身的感受、鼓勵表達其哀傷,從中發現小孩的情感需要及實際發展上的需要。

  • 關心兒童的悲傷-1

    「孩子就是孩子」(A child is a child),關心孩童的情感需要及實際發展上的需要。

    盡可能協助病童與家庭維持正常的生活。

    評估手足關係,引導病童手足一起參與照顧。

    與孩童學校聯繫輔導資源協助。

    用孩童所能理解的話與其誠實且開放性溝通,讓小孩知道發生什麼事,有機會與逝者道別,過於委婉的字眼(如:走了!去旅行!睡著了!)反而會讓小孩產生不切實際之幻想。

    (趙可式,1997; Goldman, Hain., & Liben, 2015)

  • 讓孩童保持有控制權及自主權(想說或暫時不想說) ,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回應孩童的需要。

    澄清罹病或家人的死與他行為的好壞無關,減輕其罪惡感。

    不要讓其他孩子成為逝者的替代,這對小孩的未來發展是不公平的,也會限制住其哀傷歷程。

    大人可適切地與其分享哀傷,允許哀傷,讓孩童瞭解如果他悲傷、哭泣、憤怒等反應都是正常的。

    關心兒童的悲傷-2

    (趙可式,1997; Goldman, Hain., & Liben, 2015)

  • 年幼的小孩,大多以非語言溝通為主,可藉由繪畫、玩具、圖片、故事接龍、遊戲,幫助其表達感受。

    讓孩子踩第一步,引導表達遊戲與繪畫中之意義,而非針對小孩的作品加諸解釋。

    須特別關注有些小孩會以搞笑和頑皮掩飾高漲的情緒。

    有些一直以來是家庭中的「開心果」角色,會因此掩蓋自己的情緒需求須特別關注。

    關心兒童的悲傷-3

    (趙可式,1997; Goldman, Hain., & Liben, 2015)

  • 若大人所抱持的是支持性的態度,任何年齡的小孩可由經歷失落和死亡哀傷中獲得很大成長。

    (Goldman, Hain., & Liben, 2015)

  • 照顧照顧者 (care for caregiver)

  • 照顧照顧者 (care for caregiver)

    提醒自己是一個有限的人,不是一位魔術師,放下你無法幫忙的,繼續往前走。

    回顧過程中自己的情緒變化與感受,及針對那些議題較有壓力、困擾或不自在。

    目的是協助、陪伴哀傷者一起發掘其本身已經存有的力量與方向,而非為了「解決」問題。

    反思是對方真正的需要?還是我們的問題?

  • The gift of grief

  • Take Home Message •發展以家庭為中心之哀傷撫慰,在哀傷歷程中家庭關係之修復宜在病人逝去前即「及早」介入。

    哀傷會相互連動與影響,允許每個人有其個別的哀傷反應。

    即使是身處同一個家庭,每個人的需求均不相同,哀傷也有所不同。

    好的臨終照護是哀傷撫慰的開始,哀傷撫慰融入平日照護細節裡。

    辨識哀傷的高危險群。

    了解病人的生命史,協助找到意義和四道人生。

    82

  • 工作的價值, 在於這個人,

    賦予工作什麼價值!

  • Thanks for everyone’s

    con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