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嚴立模 博士 中國風歌曲融入華語文教學之成效探討:...

152
國立屏東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嚴立模 博士 中國風歌曲融入華語文教學之成效探討:以方文 山作詞、周杰倫演唱之歌曲為範圍 研究生:朱庭慧 中華民國 107 01 17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Sep-2019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立屏東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嚴立模 博士

    中國風歌曲融入華語文教學之成效探討:以方文

    山作詞、周杰倫演唱之歌曲為範圍

    研究生:朱庭慧 撰

    中華民國 107年 01月 17日

  • i

    謝 辭

    謝謝在不同專業領域用心教導的教授們,謝謝教授們辛苦的指導,

    讓我受益良多。謝謝班導師文車老師,在您的用心帶領之下,讓我們得

    以順利完成研究生學習生涯;謝謝辛苦的指導教授立模老師,謝謝立模

    老師這一路以來的指導和支持,始終帶著無比的親和力和耐心,不厭其

    煩的提供論文方向和專業指導,讓我最後得以順利完成我的碩士論文;

    謝謝詩評老師、昭玟老師在論文口考的時候,提供非常多思考及修正方

    向,讓我的碩士論文得以更加完整。很榮幸在屏東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

    認識一群很棒的同學,很喜歡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及遇到挫折互相加油

    打氣的時候,能夠認識各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就讀研究所期間,謝謝我的媽媽和外婆,總是在背後默默地支持

    我,讓我可以無牽掛的完成我的碩士學位。另外,更要感謝的是我的另

    一半偉銘,謝謝你在我寫論文這段時間,總是不畏風雨的陪我去圖書館

    找資料、借書,到研究場域完成我的研究,每當我想要放棄的時候,還

    好有你不斷的在我身旁鼓勵我,每當我完成論文的一個階段,謝謝你總

    是給予我最大的肯定和讚美,讓我有信心繼續完成我的碩士論文。

    以此謝辭表達我由衷的感謝,謝謝你們出現在我的生命中,伴我度

    過我的研究所生涯。

  • ii

    中國風歌曲融入華語文教學之成效探討:以方文

    山作詞、周杰倫演唱之歌曲為範圍

    中文摘要

    本研究將以周杰倫富含中國風歌曲當中的〈上海一九四三〉、〈髮如

    雪〉、〈菊花台〉、〈青花瓷〉、〈蘭亭序〉這五首歌曲,依據內容搭配不同

    主題來設計教材,進行文化教學及文化體驗活動。本研究之教學觀乃以

    「從語言學習帶入文化學習」,希望學習者能藉由學習華語文,進而學

    習中華文化。本研究將探討:音樂與語言之間有何關聯性,如何利用歌

    曲來學習語言?外籍學生對於中國風歌曲融入華語教材學習華語文是否

    感興趣?藉由中國風歌曲來進行華語教學,進而學習中華文化,是否能

    達到研究者預期之效果?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是質性研究,嘗試採取嚴謹

    的過程和步驟,目的是為華語學習者設計出一套中國風歌曲融入華語教

    學之教材,並進行文化教學及文化體驗活動,再將教學後之成效進行探

    討,於本研究呈現。研究結果顯示:將音樂運用於語言學習中,利用旋

    律帶入學習,能有效降低學生學習時的焦慮及提升學習動機。學習詞彙

    時,用實際物品或圖片輔助教學抽象文化內容,對認識新詞彙來說,有

    很大的幫助,而且記憶深刻、不易忘記。文化體驗活動中,「製作屬於

    自己的青花瓷」及「寫書法」,更是大受學生歡迎。

    關鍵字:中國風華語歌曲、華語教材設計、華語教學、文化體驗

  • iii

    Discussion on the effec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The range of songs sung by

    Fang Wenshan and Jay Cho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apply five Chinese songs of Jay Chou,

    "Shanghai 1943", "Hair such as snow", "Chrysanthemum Taiwa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rchid Pavilion Preface", With different themes to

    design textbooks, cultural teaching andcultural experience activities. The

    teaching view of this study is totake "from language learning into cultural

    learning", hoping thatlearners can learn Chinese culture by learning

    Chinese.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music can be applied to language

    learning or there is any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Are non-native

    speakers of Chines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Chinese by integrating music into

    the material? Is it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by study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The research method

    used i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attempts to take rigorous

    procedures and steps. The aim is to design a set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 for non-native speakers of Chinese. By studying the

    materials, students comprehend the broad and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se of melody in language learn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students' anxiety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Real world

    objects and pictures help students to master new words in no time. "Making

    your ow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and "writing calligraphy" are the most

    popular cultural experience activities among students.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songs, Chinese textbooks design, Chinese

    teaching, cultural experience

  • iv

    目 次

    謝 辭 .....................................................................................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 次 ................................................................................... iv

    圖 次 ................................................................................... vi

    表 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四節 中國風歌曲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音樂與語言學習 ..................................................................... 11

    第二節 文化與外語教學 ..................................................................... 15

    第三節 方文山歌詞研究 .....................................................................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2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21

    第二節 研究步驟 ................................................................................ 25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對象 ..................................................................... 27

    第四節 教材選用分析 ......................................................................... 29

    第五節 教材內容大綱及設計 ............................................................. 33

    第四章 教學歷程與結果分析 ............................................... 75

    第一節 教學歷程 ................................................................................ 75

    第二節 研究發現 ................................................................................ 90

    第三節 結果分析 .............................................................................. 103

  • v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7

    第一節 結論 ....................................................................................... 107

    第二節 建議 ....................................................................................... 109

    參考文獻 ............................................................................ 111

    附錄一 訪談、問卷調查表 ................................................. 117

    附錄二 教材 ....................................................................... 119

  • vi

    圖 次

    圖 3- 1 研究步驟 ...................................................................................... 26

    圖 4- 1 問卷統計圖—【髮如雪】第 3 題................................................92

    圖 4- 2 問卷統計圖—【蘭亭序】第 3 題 ................................................ 94

    圖 4- 3 問卷統計圖—【蘭亭序】第 4 題 ................................................ 95

    圖 4- 4 問卷統計圖—【上海一九四三】第 2 題 ..................................... 96

    圖 4- 5 問卷統計圖—【上海一九四三】第 3 題 ..................................... 97

    圖 4- 6 問卷統計圖—【上海一九四三】第 4 題 ..................................... 98

    圖 4- 7 問卷統計圖—【青花瓷】第 3 題 .............................................. 100

    圖 4- 8 問卷統計圖—【菊花台】第 3 題 .............................................. 102

    圖 4- 9 問卷統計圖—【菊花台】第 4 題 .............................................. 103

  • vii

    表 次

    表 3- 1 學生基本資料 .............................................................................. 27

    表 3- 2 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施測結果 .......................................... 28

    表 3- 3 中國風快歌 .................................................................................. 31

    表 3- 4 中國風慢歌 .................................................................................. 31

    表 3- 5〈髮如雪〉文化詞彙 .................................................................... 36

    表 3- 6〈髮如雪〉教學活動設計 ............................................................ 38

    表 3- 7〈蘭亭序〉文化詞彙 .................................................................... 43

    表 3- 8〈蘭亭序〉教學活動設計 ............................................................ 46

    表 3- 9〈上海一九四三〉文化詞彙 ........................................................ 51

    表 3- 10〈上海一九四三〉教學活動設計 ............................................... 54

    表 3- 11〈青花瓷〉文化詞彙 .................................................................. 60

    表 3- 12〈青花瓷〉教學活動設計 .......................................................... 63

    表 3- 13〈菊花台〉文化詞彙 .................................................................. 68

    表 3- 14〈菊花台〉教學活動設計 .......................................................... 70

    表 4- 1 學生基本資料 .............................................................................76

  •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成四個小節,第一節為本研究之研究背景介紹;第二節說

    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第三節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問題;第四節將華

    語歌壇中的中國風歌曲進行分類。

    在這股全世界都為之瘋狂的學習華語熱,學習華語的目的,有的是

    工作所需,有的單純只是為了多學習一種外語,也有因為喜歡中華文化

    而學習華語文,不管是哪一種,現今全世界正吹起一股學習華語文的熱

    潮。而華語文教材五花八門,各種種類應有盡有,有針對聽、說、讀、

    寫技能方面所設計的教材,也有根據學習者不同的需求所設計的教材,

    如:商業華語,更有不同於制式化教科書多樣化、生活化的教材,如:

    報紙、新聞、成語故事、書法欣賞等等。無論是哪一種教材,教材設計

    的出發點都是考量學習者的需要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習者有效學習華

    語。

    研究者以前學習英語的經驗,英文老師曾在課堂上用英文歌曲來進

    行教學,歌曲聽了幾遍後,雖然還沒搞懂歌詞內容的意思,但是跟著旋

    律,總能哼出與歌曲中相似的音。對歌曲有了初步的認識後,這時老師

    會一句一句解釋歌詞含意,就這樣,配合音樂旋律,學會了英語。研究

    者根據這樣學習外語的經驗認為:我們用聽英文歌來學習英語,那麼外

    國人是不是也能聽華語歌曲來學習華語?只是,本研究要探討的,不只

    是華語文教學,而是將中國風歌曲融入華語教學中,進而進行文化教學

    及文化體驗活動。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用音樂來學習語言,首先要先來探討「語言」部分。自有人類以來

    便有了語言,進而出現了文字,文字是為社會所需而產生的,為了記錄

    而有了文字,文字是人類偉大的資產。早期中國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

    因為當時技術沒有現在進步,只能靠人們口耳相傳,無法確實將音樂記

    錄下來。直到有了五線譜等記譜方法及文字出現,這些寶貴的資料才得

  • 2

    以保存下來,世代相傳,文字的出現對於人類而言,可是一大福音。根

    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裡對「文字」及「語言」的解釋如下:

    文字:人類用來表示觀念、記錄語言的符號。

    語言:人類用嘴說出來的話,由語音、語彙和語法所組成,是表

    達情意、傳遞思想的重要工具。 1

    文字和語言是民族偉大的資產,不同的民族有各自屬於自己的文字和語

    言,而文字與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是其獨有的「文化」。

    對「語言」有了初步的認識後,接著討論「音樂」。音樂是生活當

    中不可或缺的東西,舉凡任何場合、時間,都會有音樂的存在。場合大

    至國慶典禮、中秋晚會、金鐘獎盛會、畢業典禮、結婚典禮……小至校

    園中、路邊服飾店……都有音樂存在其中,只是旋律、歌詞內容不同罷

    了。「音樂」兩個字根據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為:「音,聲也。生於

    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

    匏、土、革、木,音也。從言含一。凡音之屬皆從音。」 2許慎認為音

    樂和聲音的區別,在於音樂是一種需要透過人用心去想像和創造的一種

    東西。

    儒家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施教,在《論

    語》當中,孔子曾多次強調音樂的功能及重要性,如:〈八佾篇第三〉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泰伯篇第八〉子

    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子路篇第十三〉子曰:「事不

    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3這些例子皆說明了孔子強

    調禮樂之教,對國家社會的安定和進步有很大的幫助。

    禮樂制度相傳為周公所建,起源於西周時期,它和封建制度、宗法

    制度一起,構成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對後世的政治、文化、藝術

    和思想影響巨大。禮樂制度分為「禮」和「樂」兩個部分,「禮」主要

    1 中華民國教育部(查閱時間:2017 年 2 月 10 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

    bin/cbdic/gsweb.cgi?ccd=Mrxh_P&o=e0&sec=sec1&index=1 2 王貴元:《說文解字校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頁 108。 3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藝文印書館)頁 25、頁 71、頁 11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A%AA%E6%96%87%E8%A7%A3%E5%AD%9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4%BC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B3%E6%A8%8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5%85%AC%E6%97%A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5%91%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81%E5%BB%BA%E5%88%B6%E5%BA%A6_(%E4%B8%AD%E5%9C%8B)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97%E6%B3%95%E5%88%B6%E5%BA%A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97%E6%B3%95%E5%88%B6%E5%BA%A6

  • 3

    對人的身分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後形成等級的制度;「樂」則是基

    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先秦時代的禮樂制度被

    賦予維繫社會秩序的功能。中國傳統思想裡,音樂與人的之間的情感關

    係受到很大的重視,尤其儒家思想認為:音樂對人性具有教化啟迪的作

    用,在許多作品中皆可看見其重要性,《禮記・樂記》中提到:「樂者,

    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

    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

    也。」 4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多樣,各地的民間音樂素材相當豐富,現代中

    國吸收了西方音樂的理論,使中國音樂有了很大的改變及發展。中國音

    樂按其類型分類可分為以下幾種:戲劇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民

    間音樂、中國民族器樂、民歌,而西方音樂指的是歐洲的音樂,由於歐

    洲歷史上統治階層非常重視音樂,因此,許多音樂家都得到相當多的資

    助和完整的保護,進而發展出比較完備的音樂理論。目前西方的音樂理

    論在音樂界佔有主導的地位,歐洲音樂界發展的記譜方法及作曲的方

    式,更是得到全世界的公認。西方音樂史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古希臘

    羅馬時期的音樂、中世紀時期的音樂、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巴羅克音

    樂、古典主義音樂、浪漫音樂、現代音樂、新世紀音樂。

    雖然西方擁有完備的古典音樂理論,但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發展起來

    的流行音樂,卻違背了這樣的音樂理論。當時的流行音樂吸收了世界各

    地的地方音樂,強調群眾參與,聽眾再也不是靜靜地聆聽音樂的旁聽

    者,轉而變成熱烈的參與者,音樂也就回歸到原始載歌載舞的形式,這

    更能影響人們的情緒,所以才如此受到年輕人的歡迎。二十世紀中期以

    後的流行音樂打破地域、民族、國界的限制,在全世界廣泛流行,可分

    成以下的幾種類別:節奏藍調(Rhythm and blues)、電子音樂

    (Electronic Music)、嬉蹦音樂或嘻哈(Hip-Hop)、新世紀音樂或

    4 同第 3 註,頁 66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D%89%E7%BA%A7%E5%88%B6%E5%BA%A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4%BC%E4%B9%90%E5%88%B6%E5%BA%A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6%9C%8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2%B3%E7%B5%B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0%9D%E6%83%B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4%92%E5%AE%B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6%80%A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6%AE%E8%A8%9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6%97%8F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8F%E5%89%A7%E9%9F%B3%E4%B9%90&action=edit&redlink=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97%E6%95%99%E9%9F%B3%E4%B9%90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AB%E5%BB%B7%E9%9F%B3%E4%B9%90&action=edit&redlink=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9%96%93%E9%9F%B3%E6%A8%8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9%96%93%E9%9F%B3%E6%A8%82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9B%BD%E6%B0%91%E6%97%8F%E5%99%A8%E4%B9%90&action=edit&redlink=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6%B0%91%E6%AD%8C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C%A7%E6%B4%B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B3%E4%B9%90%E5%AE%B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6%96%B9%E9%9F%B3%E4%B9%90%E5%8F%B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B8%8C%E8%85%8A%E7%BD%97%E9%A9%AC%E6%97%B6%E6%9C%9F%E7%9A%84%E9%9F%B3%E4%B9%9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B8%8C%E8%85%8A%E7%BD%97%E9%A9%AC%E6%97%B6%E6%9C%9F%E7%9A%84%E9%9F%B3%E4%B9%9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8%96%E7%BA%AA%E6%97%B6%E6%9C%9F%E7%9A%84%E9%9F%B3%E4%B9%9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8%89%BA%E5%A4%8D%E5%85%B4%E6%97%B6%E6%9C%9F%E7%9A%84%E9%9F%B3%E4%B9%9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6%B4%9B%E5%85%8B%E9%9F%B3%E4%B9%9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6%B4%9B%E5%85%8B%E9%9F%B3%E4%B9%9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85%B8%E4%B8%BB%E7%BE%A9%E9%9F%B3%E6%A8%8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AA%E6%BC%AB%E9%9F%B3%E4%B9%9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F%BE%E4%BB%A3%E9%9F%B3%E6%A8%8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4%B8%96%E7%B4%80%E9%9F%B3%E6%A8%8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F%80%E5%A5%8F%E5%B8%83%E9%AD%AF%E6%96%A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BB%E5%AD%90%E9%9F%B3%E6%A8%8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BB%E5%AD%90%E9%9F%B3%E6%A8%8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C%89%E8%B9%A6%E6%96%87%E5%8C%9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C%89%E8%B9%A6%E6%96%87%E5%8C%9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4%B8%96%E7%BA%AA%E9%9F%B3%E4%B9%90

  • 4

    新紀母音樂(New Age music)、搖滾樂(Rock & roll)、爵士樂

    (Jazz)。

    音樂如同舞蹈、畫畫等其他藝術一樣,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和類

    型,即是曲風,不同曲風所營造出來的感覺都不相同,有些聽了令人心

    情愉悅,有些聽了令人心情悲傷,也有些聽了讓人為之振奮……不管是

    哪一種,都是創作者在創作當下因其不同的時代背景或內心感受、想法

    所產生的。

    縱觀以上對於「文字、語言」和「音樂」之淺探,研究者將其兩者

    結合,利用「音樂」來進行「文字、語言」教學,設計出一套中國風歌

    曲融入華語教學之教材,以文化教學為主要目的,最後利用訪談和問卷

    調查,探討該教材是否合適,或哪些部分需要再作調整。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各民族的文字背後所代表是其豐富的文化內容,本研究將「文字、

    語言」和「音樂」進行結合,利用「音樂」來學「文字、語言」,藉由

    華語歌曲來學習華語文,進而學習中華文化。華語歌壇中,中國風歌曲

    數以萬計,本研究特別選擇周杰倫的中國風歌曲來設計教材,是因為周

    杰倫是華語歌壇之流行歌手,其歌曲深受廣大粉絲喜愛,而與其搭配創

    作中國風歌曲的作詞人方文山,其創作歌詞意境優美;再者,研究者之

    前華語文教學的經驗,與幾位外籍學生聊到喜歡的中文歌曲,周杰倫的

    歌曲深受外籍學生喜愛。因此,研究者特別選擇周杰倫之中國風歌曲,

    設計一套中國風歌曲融入華語教學之教材,進而進行文化教學,並討論

    其成果。

    周杰倫是華語流行音樂歌壇的男歌手,自 2000 年出道以來至 2016

    年,共發行了十四張個人音樂專輯,周杰倫擅長以不同的音樂元素為創

    作的靈感與素材,並進一步融合各種聲音於音樂當中,塑造出鮮明的主

    題意象。方文山的歌詞,除了主題多元外,歌詞的意象與畫面也相當豐

    富,利用大量華麗古典的詞彙,讓舊題材有了重新詮釋的機會,營造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7%BA%AA%E5%85%83%E9%9F%B3%E4%B9%9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0%96%E6%BB%BE%E6%A8%8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8%B5%E5%A3%AB%E6%A8%8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8%B5%E5%A3%AB%E6%A8%8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9%E6%96%87%E5%B1%B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8C%E8%A9%9E

  • 5

    覺性與故事性強烈的文字風格。

    方文山的「詞」和周杰倫的「曲」搭配,將美式曲風與中式歌詞組

    合,產生一種獨特的曲風。其實當初周杰倫在流行音樂中加入中國傳統

    元素,純粹只是為了製造曲和詞之間的反差,本是無心插柳,卻意外地

    創出一番天地,造成曲風時尚,詞作古典,形成中西合璧,比起西方音

    樂,中國音樂相較之下更加柔和、細膩。〈娘子〉、〈上海一九四三〉、

    〈雙截棍〉、〈龍拳〉、〈爺爺泡的茶〉、〈東風破〉、〈雙刀〉、〈亂舞春

    秋〉、〈髮如雪〉、〈千里之外〉、〈本草綱目〉、〈菊花台〉、〈青花瓷〉、〈無

    雙〉、〈蘭亭序〉、〈煙花易冷〉、〈我落淚。情緒零碎〉、〈公公偏頭痛〉、

    〈紅塵客棧〉、〈天涯過客〉等這些歌曲,歌詞及旋律皆充滿了中國韻

    味,這些歌曲也都成為周杰倫中國風歌曲之作。

    周杰倫的中國風歌曲中,大多由方文山填詞,其中有幾首中國風歌

    曲並非由方文山填詞,沒有納入本研究之探討範圍的原因是,這些中國

    風歌曲的歌名也許使用了中國風的詞彙,但是歌詞內容及意境並非完全

    屬於中國風歌曲,所以本研究沒有將此類歌曲列為探討範圍中。

    方文山擅長營造古典意境,許多中國的傳統事物,例如象棋、泡茶、

    書法、中藥等,皆可入詞,他的歌詞跳躍起伏,上下句毫無關連,但這

    種支離破碎感恰好加大了歌詞的信息含量。周杰倫在 MV 中大量使用國

    畫、書法、唐裝等傳統文化的視覺元素,在巡迴演唱會上彈古箏、抖空

    竹、耍功夫,用天津快板唱雙截棍,在表演形式上做到古典與現代的完

    美融合。周杰倫巧妙的將中國風的美,完美融入流行歌曲旋律當中,透

    過周杰倫的歌聲,將富含中國風的歌詞深植人心。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隨著中國的崛起,全世界紛紛掀起一股學華語的潮流,不同於母語

    是拼音系統的國家,中國字屬於方塊字,這對母語是拼音系統國家的人

    來說,學習中國的方塊字,相較之下是比較困難的。雖然如此,華語教

    師仍可運用一些方法來教學,讓學習中文變得生動有趣不呆版。

    音樂無國界,透過音樂來學華語,可以把學華語變成一件有趣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9%E6%96%87%E5%B1%B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8C%E8%A9%9Ehttp://mojim.com/twy100951x1x4.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x6.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x9.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5x4.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5x7.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7x5.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7x11.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9x7.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9x7.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17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19x4.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19x10.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2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2x6.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2x6.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7x7.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9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9x8.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34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34x8.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3x4.htm

  • 6

    事。周杰倫是華語流行男歌手,曲風豐富多變,其中,中國風的歌曲更

    是不勝枚舉,本研究將以周杰倫富含中國風歌曲當中的〈上海一九四

    三〉、〈髮如雪〉、〈菊花台〉、〈青花瓷〉、〈蘭亭序〉這五首歌曲,設計出

    一套中國風歌曲融入華語教學之教材,以文化教學及文化體驗活動為主

    要內容。

    語言是一種工具,學習語言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溝通,音樂亦是一種

    語言,音樂甚至可說是人類所知最原始且最微妙的溝通形式。本研究將

    探討:如何運用中國風華語歌曲融入華語教學,進而達到學習中華文化

    成效?本研究的目的與問題將包含以下三個面向:

    (一) 音樂與語言之間有何關聯性,如何利用歌曲來學習語言?

    (二) 外籍學生對於中國風華語歌曲融入華語教材學習華語文是否感

    興趣?

    (三) 藉由中國風歌曲來進行華語教學,進而學習中華文化,是否能

    達到研究者預期之效果?

    第四節 中國風歌曲

    一、 周杰倫

    周杰倫(英語名:Jay Chou,出生於 1979 年 1 月 18 日)臺灣的音

    樂家、男歌手、流行歌曲作家、唱片製片人、男演員、導演。2000 年

    發行首張專輯,命名為《Jay》,從屬於唱片公司阿爾發音樂,從此他的

    音樂紅及全世界。喜歡他的音樂粉絲眾多,亞洲地區如:臺灣、中國大

    陸、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韓國、日本;西方國家

    如:美國和澳大利亞。周杰倫賣出了超過 3000 萬張專輯並獲得了許多

    關於音樂方面的獎項。2003 年,周杰倫登上《時代》雜誌(亞洲版)

    的封面,被稱為亞洲流行音樂的新王,作為他對流行文化影響的認可。

    其後展開了世界巡演,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對超過 1000 萬人表演過。

    周杰倫在電影《頭文字 D》中開始了他的表演事業,從那時起,便開始

    涉足其他電影的演出及工作,後來也擁有自己的音樂公司—杰威爾音

    樂。

    http://mojim.com/twy100951x17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2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7x7.htm

  • 7

    二、 方文山

    方文山早期曾在桃園縣當電子器材裝配員,但由於對電影的喜愛,

    故以其自稱「曲線救國」的方式自製一本歌詞大全並向唱片公司自薦,

    並最終得臺灣藝人吳宗憲賞識而簽約。由於早期和周杰倫一同合作並建

    立深厚交情,方文山便成了周杰倫專用作詞人,與周杰倫共同製作出許

    多受聽眾喜歡的作品,如:〈印地安老斑鳩〉、〈愛在西元前〉、〈忍者〉、

    〈雙截棍〉、〈爺爺泡的茶〉、〈東風破〉、〈米蘭小鐵匠〉、〈七里香〉、〈夜

    曲〉、〈我不配〉、〈霍元甲〉、〈黃金甲〉、〈不能說的秘密〉、〈蘭亭序〉、

    〈說好的幸福呢〉、〈龍戰騎士〉、〈髮如雪〉、〈威廉古堡〉、〈青花瓷〉、

    〈止戰之殤〉、〈告白氣球〉、〈不該〉等等。方文山更與周杰倫一同成立

    杰威爾音樂,由此觀之,周杰倫的成功和方文山有分不開的關係。周杰

    倫曾如此描述自己的曲和方文山的詞:「我的曲如果沒有方文山的詞,

    不會中(受歡迎);方文山的詞如果沒有我的曲,也不會中(受歡

    迎)。」5

    三、 中國風歌曲類別

    研究者根據華語歌壇現有之中國風歌曲,自行整理歸類,將其分成

    以下六種類別:

    (一) 以中國文物為歌曲內容。歷史悠久的中國,其文化產物相當多

    樣,個個都代表著中國文化,也都富有其特色,例:周杰倫〈青花

    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妳初妝/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天青

    色等煙雨/而我在等妳/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

    花瓷自顧自美麗/妳眼帶笑意」(歌詞節錄)

    (二) 將古詞重新編曲再翻唱。把古典詩詞直接用來當歌詞,再加入

    現代新的編曲,變成一首全新的歌曲,例:鄧麗君〈但願人長久〉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5 秦綾謙(2012 年 06 月 17 日)。當掌聲響起:周杰倫+方文山,工筆精雕王牌組合【TVBS 新聞】。取自: https://news.tvbs.com.tw/local/21428

  • 8

    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

    嬋娟」

    (三) 以歷史人物為歌曲內容。整首歌創作的核心,以該歷史人物為

    主角創作歌詞,例:林俊傑〈曹操〉「不是英雄 不讀三國/若是

    英雄/怎麼能不懂寂寞/獨自走下長板坡/月光太溫柔/曹操不囉

    唆/一心要拿荊州/用陰謀陽謀/明說暗奪的摸/東漢末年分三國

    /烽火連天不休/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 誰來煮酒/爾虞我詐是

    三國/說不清對與錯/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後/一切又從頭」(歌

    詞節錄)

    (四) 以中國歷史事件為歌曲內容。將曾經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事件

    為歌詞描寫重點,歌詞內容以該歷史事件為核心描寫、敘述,例:

    周杰倫〈亂舞春秋〉「那混亂的年代/朝廷太腐敗/人禍惹天災/

    東漢王朝在一夕之間崩壞/興衰/九州地圖被人們切割成三塊/分

    開/讀三國歷史的興衰/想去瞧個明白/看看看就馬上回來/ㄎ一

    ㄥ/ㄎ一ㄥ/ㄎ一ㄤ/ㄎ一ㄤ/刀劍棍棒/我隨口講/原來真有時

    光機這麼誇張/穿梭時空過癮又囂張/萬一有去無回怎麼辦/老實

    說有點緊張/啊啊」(歌詞節錄)

    (五) 以中國地理名稱為歌曲內容。每個地方的地名由來不盡相同,

    而每個地名背後都有其代表的故事、傳說或曾發生過的大事件,這

    也就成為此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東西,一旦人們談起這個地名,隨之

    想到的便是其故事、傳說或事件,例:梁靜茹〈絲路〉「誰帶我踏

    上 孤獨的絲路/追逐你的腳步/誰帶我離開/孤獨的絲路/感受

    你的溫度/我將眼淚流成天山上面的湖/讓你疲倦時能夠紮營停駐

    /羌笛聲/胡旋舞/為你笑/為你哭(HO~爲你哭)/(HEY~)愛上你

    的全部/放棄我的全部(我的全部)」(歌詞節錄)

    (六) 以某物之情感意念為歌曲內容。某物所代表之情感或意念,這

    就關係到中國文化部分了,若不了解某物在中國文化中所代表的意

  • 9

    義,那麼便無法理解為何某物背後所代表的含意會是如此,例:王

    菲〈紅豆〉「還沒為你把紅豆/熬成纏綿的傷口/然後一起分享/

    會更明白/相思的哀愁/還沒好好的感受/醒著親吻的溫柔/可能

    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獨的自由」(歌詞節錄)

    以上這幾首中國風歌曲,是不同作詞、作曲者所創作的歌,演唱的歌手

    皆非同一人,綜觀華語歌壇上有這麼多中國風歌曲,研究者唯獨選用周

    杰倫之五首中國風歌曲作為研究範圍,又特別選用方文山所作詞的歌曲

    為教材,主因是:

    (1) 周杰倫為當代華語歌壇流行男歌手,如果選用的歌曲太過老舊,以

    曲調來說,可能不太合乎現代的曲調風格,如此便顯得歌曲太過老

    舊,很難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將很難引起學習者學習動機,以歌曲

    進行教學目的是為引起學習者學習動機,若無法達到此目的,那麼

    將與本研究運用歌曲進行教學相違背。

    (2) 方文山所創作之中國風歌曲,不僅歌詞內容富含中國風,整首歌之

    意象也極具中國風,讓學習者不單就表面文字感受到中國風,整首

    歌詞看完,更能細細品味整首歌所堆疊出的中國風意象,營造滿滿

    的中國風,讓學習者被滿滿的中華文化所薰陶。

    基於以上原因,故研究者特別選用周杰倫之中國風歌曲,更限定以

    方文山所創作的詞的歌曲為教材設計範圍。

  • 10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將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作為本研究之

    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參考依據。本章共分成三個小節,第一節「音樂與語

    言學習」;第二節「外語教學與文化學習」;第三節「方文山歌詞研

    究」。

    為了能掌握音樂與語言教學的關聯性,以及音樂在語言教學中所扮

    演的角色,研究者於本章探討文獻的焦點為:音樂對語言學習有沒有幫

    助?外語教學與文化學習之間有什麼關聯性?方文山歌詞為何能被用於

    教學教材中?透過上述問題來進行探討。本研究希望能瞭解音樂的特性

    如何被利用在語言教學上,並透過華語學習進而學習中華文化,及方文

    山的中國風歌詞如何運用於教學中,根據相關研究進一步研發出更多元

    的華語教學方法及教材。

    第一節 音樂與語言學習

    語言本身是有音樂性的。《樂記》中提到:「詩言其志也,歌咏其聲

    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6用語言來表達思想

    感情,於是就有了詩的產生,接著才又出現了歌曲、舞蹈和樂器。《虞

    書》中也提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7意思是:詩是用

    語言來表達思想和感情,歌曲是經過美化加工的語言,器樂的聲音伴隨

    著歌聲而發出,樂律使聲音保持和諧的關係。

    楊蔭瀏(1988)認為語言形式的變遷,引發歷史上詩歌形式的發

    展;詩歌形式的變遷,影響著音樂形式的發展。從春秋時代的《詩

    經》、戰國時期的《楚辭》、漢代的樂府、唐宋的詩詞及宋元以來的曲

    牌,這之間的演變,皆與語言的變遷和音樂的發展有密切的相關性。

    構成華語語言的三要素—聲、韻、調,以下分別論述:

    (一) 聲:聲即是聲母,就是一個字開始發出的音。聲母正好位於音

    6 同註 3,頁 681。 7 同註 3,頁 445。

  • 12

    節開頭,在開始發一個字的音時,口腔中有一定的發音部位和發音

    方法。聲母通常響度較低,不能任意延長也不用於押韻,如:b、

    p、m、f、d、t……。

    (二) 韻:韻即是韻母,聲母以外的音就是韻母。不同韻母代表著發

    音時唇舌的位置活動或變化的方向,很多的韻母是由元音後面加上

    n、ŋ 等輔音所形成。

    (三) 調:調即是字調,代表字發音時上、下、高、低的音樂傾向。

    在北平語言系統中有有四種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

    聲。聲母、韻母和聲調皆與音樂上的表達有一定的關係,由此可

    知,華語文本身是有音樂性存在的。

    張端仕(1999)語言是人類用自己聲音的變化來代表不同的意義,

    目的是要傳達思想和感受給他人,這是靠人的聽覺和聯想去感受的;而

    文字則是人們為了相同的目的而使用有線條的符號,是靠主觀的視覺和

    聯想去感受的。語言和文字同樣是文明社會所用來傳達事情的工具,但

    是兩者的表現方法跟效果卻有很大的不同。語言是用說的;文字是用寫

    的,語言會隨聲音不見而消失,但文字卻可以存在比較久,除非有外力

    破壞,否則不會容易消失。隨著科技的進步,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字都有

    專業的方法和技術讓它們得以長久保存。

    以上看完語言的音樂性,以下就幾位學者的研究來探討:音樂對語

    言學習有沒有幫助?

    許志榮(2007)在其論文《藉中文歌曲進行對外華語教學活動之設

    計》中提到:「音樂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在音樂當中附加上歌詞的

    歌曲拓展了音樂的表現向度,也提供了語言教學實踐的功能。」將歌曲

    與音樂的相關理論整理之後,以歌曲做為工具、增進語言能力為主要目

    的,設計並實施以歌曲為內容的教學活動。從音樂與歌曲的本質及作

    用,對人的生理與心理有什麼影響或幫助進行探討,進而延伸討論歌曲

    在語言教學中的助益與華語本身的語言特色為何。最後進行訪談曾使用

    歌曲教學的華語教師與學習者做為需求分析的依據,也從分析現有使用

    歌曲進行華語教學的教學實例中,發掘出一套用歌曲進行教學活動與實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q4CZyw/search?q=auc=%22%E8%A8%B1%E5%BF%97%E6%A6%AE%22.&searchmode=basic

  • 13

    行的原則。從許志榮(2007)的研究中,可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一) 音樂與歌曲對於人的生理與心理均具正面的效果,就放鬆學生

    心情、減少焦慮、提高動機等作用是有正面幫助的,學生的學習動

    機提高了,對語言能力的增進也會提高。

    (二) 設計一套設計完善的歌曲教學活動,有助於課堂上的效能發

    揮,同時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成效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三) 歌曲的選擇應該選擇歌詞難度程度適合學習者的歌曲,發音歌

    詞必須沒有謬誤,以及符合教師的教學目標來選擇。

    (四) 設計出一套完整的歌曲教學活動教材,是一件可期待並可行的

    未來發展展望。

    音樂與歌曲對於人們的生理與心理均能帶來正面的效果,若將音樂與歌

    曲運用於教學教材上,不但能放鬆學生學習時的心情、減少學習時的焦

    慮、提高學習動機,於語言學習上更可促進語言能力的增進。

    以下再就黃莉雅(2010)《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語文教學之研究》

    之研究、陳怡伶(2011)《多媒體融入國小六年級國語文修辭教學之研

    究》這兩位學者之研究,來探討如何利用流行音樂及多媒體融入教學

    中,藉此讓原本呆版的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使學習效果加

    乘。

    黃莉雅(2010)在其碩士論文《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語文教學之研

    究》中所提到:

    國語流行歌曲是最貼近人們的生活也是最能展現人們的情感與反

    映社會現象的俗文學,它平易近人、豐富有創意,也蘊藏無限的

    生命力與文學價值。將流行歌曲或者歌詞有系統的置入國文教材

    中,就成為獨特、活潑與生動的語文教材,歌唱之餘,也幫助了

    學生的語文學習。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q4CZyw/search?q=auc=%22%E8%A8%B1%E5%BF%97%E6%A6%AE%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tja5wi/search?q=auc=%22%E9%BB%83%E8%8E%89%E9%9B%85%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IsSUyJ/search?q=auc=%22%E9%99%B3%E6%80%A1%E4%BC%B6%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tja5wi/search?q=auc=%22%E9%BB%83%E8%8E%89%E9%9B%85%22.&searchmode=basic

  • 14

    利用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語文修辭教學中,選用國語流行歌曲的歌詞來

    進行國語文教學,加強學生在修辭方面的概念和運用,藉以活絡教學。

    而在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語文情境教學方面,則是先論述情境教學的意

    義、重要性及特徵,最後舉例說明國語流行歌曲該如何融入於情境教

    學,進行國語文教學。最後在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語文作文教學方面,

    先論述作文教學在國中國文裡的意義和重要性;接著說明要如何循序漸

    進的培養學生作文能力;並舉例說明國語流行歌曲如何以學習單的方式

    融進情境教學當中。以豐富實用的修辭教學、生動活潑的情境教學、靈

    活創意的作文教學是國語流行歌曲在國文教學上的應用;創意活潑的教

    學內容、符應課程發展指標、啟發學生持續學習是國語流行歌曲結合國

    文教學上的應用優勢,為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

    運用貼近生活,平易近人的國語流行歌曲為教學素材,對學生的學習是

    有幫助的。

    陳怡伶(2011)《多媒體融入國小六年級國語文修辭教學之研究》

    中提到:

    相較於傳統以課本範文講述修辭格定義的修辭教學,本研究利用

    廣告、繪本、流行歌曲、兒歌等類型,以多媒體融入修辭教學的

    方式,對於學生而言,是全新且活潑生動的學習經驗。學習問卷

    調查結果即顯示,絕大部分的學生認為以多媒體融入的修辭教學

    方式,有助於提升學習興趣與專注力。另研究者藉由教學歷程觀

    察與訪談可知,多媒體的魅力在於能提供相當豐富多元的聲光效

    果,可充分滿足學生視覺與聽覺的感官需求,因而能不斷地激發

    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專注力。

    運用多媒體教材來進行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專注力,一旦學生

    樂於學習,並對學習有了興趣而能專注於其中,對於學習成效來說,是

    有助於提高效果的。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IsSUyJ/search?q=auc=%22%E9%99%B3%E6%80%A1%E4%BC%B6%22.&searchmode=basic

  • 15

    由以上兩位學者之研究可知,不管是運用多媒體教材來進行教學,

    或將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語文教學中,都是為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增

    加學生的學習動力,對於學習效果來說,皆有正向幫助。雖然黃莉雅

    (2010)的論文研究對象是國中生;陳怡伶(2011)的論文研究對象是

    國小學童,兩者研究對象皆為母語為華語之本國人,與本研究對象以母

    語非華語之外籍學生並不相同,但就教學相關理論來看,用此教學方式

    來引起教學動機,對學習而言是有幫助的,因此,研究者將以此概念來

    設計本研究之教材。

    第二節 文化與外語教學

    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文化就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定義。不論是人類

    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語言學家、政治學家或經濟學家,無一不

    對「文化」有著各自不同的分類與描述。語言與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

    係,更使文化語言學領域的研究蓬勃發展,二十一世紀的語言教學與學

    習,也將文化列為教與學的重點,語言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語言教學而

    已,更是該語言之文化認識。

    「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築、飲食、工具、技能、知識、習

    俗、藝術等各方面,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為文

    化,文化其實是人文教化的簡稱,前提是要有「人」才有會有文化,即

    文化就是人類的社會。「文」是基礎、工具,包括語言和文字,「教

    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作為名詞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動

    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範,同時,這一規範在精神活動與物質活動的成果

    中體現;而作為動詞的「教化」,是共同規範的產生、傳承、傳播及得

    到認同的過程及手段。「文化」就存在我們生活中,我們的日常生活便

    是文化,文化便是我們的日常生活。

    文化實際上包括了器物(物質文化)、制度(制度文化)和觀念

    (精神文化)三方面,具體包括語言、文字、習俗、思想、國力等等,

    客觀來說「文化」就是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華語文的歷史悠久,使用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tja5wi/search?q=auc=%22%E9%BB%83%E8%8E%89%E9%9B%85%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tja5wi/search?q=auc=%22%E9%BB%83%E8%8E%89%E9%9B%85%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IsSUyJ/search?q=auc=%22%E9%99%B3%E6%80%A1%E4%BC%B6%22.&searchmode=basic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A9%E8%B3%AA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B6%E5%BA%A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2%BE%E7%A5%9E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A%9E%E8%A8%8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AD%9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F%92%E4%BF%9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0%9D%E6%83%B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4%BC%9A

  • 16

    人口眾多,因為古籍詩詞的,累積,使得華語文的成語、詞彙種類相當

    豐富、數量非常多。要學習華語文並不難,但是要熟悉華語文的成語及

    詞彙內涵並非容易,詩詞佳句如:「一江春水向東流」,「春蠶到死絲

    方盡」等;取自典故如:「春風之人」、「求人不如求己」等;取自諺

    語如:「舉頭三尺有神明」、「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等。因單字的結合

    所形成的詞彙數量不勝枚舉,一本國語辭典當中,單字不過七、八千

    個,但單字所結合而成的詞彙就有五、六萬個,每一個中文字、每一個

    中文詞彙背後所蘊含的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以下就幾位

    學者的研究來探討「文化與語言教學的關聯性」。

    在盧怡君(2004)的〈尋找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理論模式—從認知觀

    點探討語言與文化之關係〉中提到:

    在「跨文化外語教學」的討論中,對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常出現分

    歧的看法。一種看法是,語言和文化雖然緊密相連,但語言不等

    同於文化,而是兩個可分開對待的客體,因此學習外語時亦須將

    「目的語文化」以明確的知識或資訊形式附加到課程裡面,使語

    言習得與文化習得盡可能相輔相成。另一種看法是,語言和文化

    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語言即文化,若能正確道地的習得一種

    外語,便已同時掌握該語言的文化。毋需另外將文化做為知識來

    學習。這兩種看法所持的語言哲學基礎完全不同的,即語言文化

    「二元論」與「一元論」的差異。

    文化和語言之間的關係,有一派持「一元論」觀點,認為語言和文化之

    間密不可分,語言即是文化,文化即是語言,在正確的學習外語同時,

    便已同時掌握該語言的文化;而另一派說法為「二元論」,認為文化和

    語言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相關卻又互相獨立,語言和文化之間是可以獨立

    來探討和看待的,也就是在學習時,可以文化歸文化,語言歸語言,分

    開獨立學習。在這樣兩個很極端的說法,非緊密即獨立的觀點,盧怡君

    (2004)認為應該選擇折衷論點,即:語言跟文化一樣位於人與自然世

  • 17

    界之間,語言雖不完全等同於文化,但卻是文化不可分離的載體,且特

    定文化只能被特定語言所承載,兩者看起來並不等同於對方,但實際上

    兩者之間又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我們在學習一種外語時,同時也

    在學習該外語民族之文化。對此研究者也認同,文化跟語言之間不該一

    碼歸一碼分開討論,但也並非認為文化等於語言,而應該是當我們在學

    習該一外語時,如果連同文化一起學習,那麼這樣的學習才能達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學習語言同時認識該民族語言之文化,將使學習效果大大

    提升。

    梁淑芳(2011)〈論《老子》之華語教學—以語言交際的文化缺項

    為中心〉當中也提到:

    語言是文化的最主要元素,透過語言習得之方式,進行跨文化交

    際是語言教學的目的。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係,語言作

    為文化的組成成分,和信仰、社會規範、價值觀、民俗等文化元

    素有顯著的不同,其特殊性在於語言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

    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最後將獲得整個文化。語言習得的

    之過程,必須透過語音、詞彙、語法等工具之引導,進行語言交

    際活動,但最後所得到的卻是文化之內涵;學習語言交際所必備

    的教材,最終得到文化的深刻與特色,這是華語教學歷程中實質

    的體會。

    語言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最終將獲

    得整個文化。當我們在學習一民族之語言時,同時也能認識到該一民族

    的文化內涵,語言和文化之間關係是一體兩面的。不同的民族文化不

    同,文字背後所蘊含的含意也不相同,又東、西方文化是有明顯差異

    的,兩者之間大不相同,在教學上無法直接翻譯給西方學習者,這是因

    為文化缺陷的存在關係,要學好外語就必須彌補這一區塊才能完備學

    習,文化學習便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不單只是語言教學,文化教學也

    是必須的。因此本研究教材設計不單就語言教學來設計,而是融入文化

    教學,讓華語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18

    由這些文獻資料可知,語言學習不單純只是學習該國之語言,更須

    涉及該國之文化層面,學習該國語言進而認識該國文化,讓語言學習多

    了更加豐富之內涵,這也為本文研究之重點,藉由中文歌曲學習華語

    文,進而認識中華文化。

    第三節 方文山歌詞研究

    方文山的歌詞以其獨特風格,與當代文化產生密不可分的連結,富

    修辭技巧和優美文字的歌詞被編入教材當中,更多次成為國語試題中的

    考題。之所以能多次受到出題老師的喜愛,主要原因是,其歌詞內涵深

    遠,用字典雅而優美,且涵蓋許多修辭技巧,當中更使用了相當多古典

    詩詞和經典。方文山之中國風歌詞也引爆了一股中文的學習熱潮,年輕

    學子藉由聽歌,找到自己對傳統文化與歷史的興趣,外籍學生也藉由這

    些中國風歌詞,了解傳承千古的中華文化。中國風歌詞更是改變了整個

    流行詞壇的生態,方文山的中國風歌詞推出之後,樂壇開始出現相當多

    的作詞者,嘗試從古典文學當中吸取養分,賦予流行音樂全新元素,藉

    由曲風上的轉變,讓這些帶有古典韻味的中文歌詞,以搖滾或嘻哈曲風

    重新包裝,以吸引聽者的目光,改變以往華語流行音樂歌詞多風花雪

    月、無病呻吟的現象。以下就幾位學者的研究來呼應本節之觀點:

    陸山花與方磊(2010)〈論方文山的歌詞藝術〉中提及:

    方文山是閃耀於當代詞壇的一顆新星,生於上世紀 60 年代末的

    臺灣人,從 1997 年正式成為一個職業詞作者開始,先後為吳宗

    憲、周杰倫、溫嵐、迪克牛仔、S.H.E、潘瑋柏、南拳媽媽等多

    位當紅歌手或組合作詞。其中合作最多最完美的是周杰倫,因此

    被稱為周杰倫的「御用詞人」、「周杰倫背後成功的男人」,和周

    杰倫的演唱一起,被視為流行樂壇的風向標。

    方文山一開始並非就只與周杰倫合作,也為多位歌手寫過詞,但唯獨與

    周杰倫之搭配,形成一種「魚幫水、水幫魚」的緊密關係。方文山的詞

    有了周杰倫的曲,兩者之間便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http://0-www.airitilibrary.com.lib1.nptu.edu.tw/Publication/Index/P20091215022-201012-201012070038-201012070038-46-50

  • 19

    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作詞,在內容的深度、形式的廣度以及創作

    風格上獨具一格。其創作的歌詞充滿強烈的畫面感和深厚的歷史

    感,洋溢著濃郁的民族氣息,同時又不失現代時尚的特質。在他

    的筆下,歌詞不再單單是一種簡單的流行文化,而成為一種可以

    酵生多種文化想像的文化現象。這對於文化領域既追求國際化的

    現代感、又渴想具有傳統特徵的民族化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成

    功的嘗試。

    方文山重新賦予華語流行音樂新的生命,跳脫以往風花雪月、無病呻吟

    的現象,讓古典文學結合流行音樂,使其擦出耀眼的火花,為華語流行

    歌壇投下震撼彈。

    方文山的歌詞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作為流行音樂界的

    佼佼者,他有理由被更多的學者研究。他的詞被選入教材,被命

    成考題,影響之大可見一斑。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的同時,

    也將流行文化引入正統文化的殿堂。

    研究者特別選用「方文山的詞」的歌曲作為教材設計原因,是因為

    方文山所創作的詞,不單只是抒發情感或單純描寫所發生的事件,整首

    歌詞不只是文字充滿中國風,就連整首歌之意象也充滿了中國風。利用

    中國風之文字層層堆疊,使歌詞不管是看起來或者唱出來,都能感受到

    滿滿的中國風。唱歌除了有娛樂性,若將這樣的歌詞文本運用於教學

    上,不僅能讓外籍學生學習到華語文,更能感受到滿滿的中國風,藉由

    歌曲的演唱,使學習華語文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朱賢高與胡勃(2011)〈論方文山歌詞“歌中有詩,歌中有畫”的創

    作特色〉中提及:

    單從文本的角度看方文山的歌詞,就能感受到他的歌詞就是一篇

    優美的詞作且充滿著濃郁的古典詩歌的美感,這與他「以詩寫

    詞」的手法是分不開的。

    方文山說自己是以作詩的方式來填詞,方文山所寫的歌詞恰到好處的押

    韻和轉韻,充滿跳躍的思維方式,接近詩句的表達方式,這也為周杰倫

    的「唱詩潮」藝術風格奠定了基礎。

    http://0-www.airitilibrary.com.lib1.nptu.edu.tw/Publication/Index/P20100727009-201102-201108120026-201108120026-26-28http://0-www.airitilibrary.com.lib1.nptu.edu.tw/Publication/Index/P20100727009-201102-201108120026-201108120026-26-28

  • 20

    他在創作歌詞時,創新地借助某個特別的意象或意象組合來強調

    歌詞內容與畫面的結合,組合成極具畫面感的意境,讓聽眾產生

    更為立體的聽覺視覺享受,領略到「歌中有畫」。

    方文山創作的歌詞文字詩意化、影像化,具有濃郁的中國風特色,形成

    自己獨樹一幟的詞風。由於他在創作中運用了以詩寫詞的手法、意象組

    合以及大量的極具表現力的修辭方式,才能把流行音樂從靡靡之音帶回

    古典與歷史的融合、懷舊和真摯的融合,形成「歌中有詩,歌中有畫」

    的特色。

    王傑(2011)〈方文山“中國風”歌詞對中國古典元素的運用〉中提

    及:

    無論是詩詞還是歌詞,人們在表達某種意蘊時會運用某種形象,

    簡稱為意象,它是寄託詩人或詞人的特定情感,從而使作品具有

    濃郁的詩情畫意。方文山的「中國風」歌詞中多次出現了古典意

    象,這種古典意象的巧妙運用也讓他的歌詞更有「中國風」特

    色,成為區別於其他一般流行歌詞的典型特徵。

    這是方文山作詞風格不同於於其他作詞人的地方,方文山將中國風歌詞

    完美的呈現,讓歌詞富含中國風成了方文山作詞獨特的風格。

    方文山「中國風」歌詞也選用了一些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

    事物作為意象,也令人別有一番品味。讀方文山的歌詞,猶如赴

    一場古典文學的盛宴。紅豆、楊柳、芙蓉、菊花;江南、炊煙、

    古道、煙雨……方文山把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的意象組合起來,

    形成了超越時空的意象組合。

    方文山的中國風歌詞中,正是運用了這些古典意象,讓自然意象和人文

    跳脫般地相互結合,融入方文山個人的創新,藉以喚起聽者其文化記憶

    深處的共鳴,滿足人們對古典元素的審美需求。中國詩歌自古有中華民

    族瑰寶之稱,方文山中國風歌詞中,對古典詩詞巧妙地演繹讓人嘆為觀

    止,當人們在聽流行音樂同時,也品味了中華民族精粹的傳統文化。

    javascript:_Layout_BlockUICustomSetting(function()%7b_Layout_KeyWordSearch(null,null,'%E7%8E%8B%E6%9D%B0',null,false,false,false,false);%7d);http://0-www.airitilibrary.com.lib1.nptu.edu.tw/Publication/Index/P20100203022-201109-201110210038-201110210038-108-109

  •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共分成五個小節,第一節介紹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方法;第二

    節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步驟;第三節介紹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及對象;第四

    節分析本研究所選用之教材;第五節探討本研究為進行教學所設計之教

    材,其內容大綱及設計理念。

    本研究主要採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分析法」、「觀察訪談法」及

    「訪談研究法」,採質性研究方法,嘗試採取嚴謹的過程和步驟,目的

    是為華語學習者設計出一套中國風歌曲融入華語教學之教材,進而進行

    文化教學及文化體驗活動,於實際教學後探討其成效。

    研究步驟依序為:「文獻分析法」、「觀察研究法」及「訪談研究

    法」。首先以文獻分析法分析周杰倫歷年來所有歌曲,找出符合「中國

    風」的曲目,本研究特別選用周杰倫的中國風歌曲,主要是現今眾多華

    語歌曲中,以周杰倫的中國風歌曲數量最多,故選用之;又特別選用以

    方文山作詞的歌曲為主,是因為方文山的歌詞內容富含中華文化,故選

    擇這些歌曲來設計教材。用此教材來進行實際教學,運用觀察研究法觀

    察學生的上課的反應及教學的成果,藉以錄影設備輔助課堂觀察,全程

    上課皆錄影紀錄,再將其用文字記錄製作成教學紀錄。最後訪談研究

    法,事先設計出與教材相關的問卷讓學生填寫並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

    了解其吸收程度及教學成效如何,便於檢視其效果並據以修正,以發展

    可行的華語歌曲融入中華文化教學之教材。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 文獻分析法

    本研究中以周杰倫的〈上海一九四三〉、〈髮如雪〉、〈菊花台〉、〈青

    花瓷〉、〈蘭亭序〉這五首歌的歌詞為研究探討範圍,以學者葉至誠與葉

    立誠(2001)將文獻分成五種類型來看,屬於第三大類:從知識載體類

    型中的文字文獻,也屬於個人文獻,因為是由方文山結合中國文化自行

    創作的作品。研究者先針對〈上海一九四三〉、〈髮如雪〉、〈菊花台〉、

    http://mojim.com/twy100951x17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2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2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7x7.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17x3.htm

  • 22

    〈青花瓷〉、〈蘭亭序〉這五首歌的歌詞進行內容分析,將歌曲當中的文

    化詞彙挑選出來,再依據每首歌不同的主題,設計不同的文化體驗活

    動,讓外籍學生學習中華文化。

    「文獻」指的是,研究者希望加以研究的現象之任何訊息形式,文

    獻的類型按其所形成的時間與空間、呈現的形態、紀錄的形式等等,而

    有不同的樣貌。學者葉至誠與葉立誠即從不同面向將文獻分為下列五種

    類型:

    (一) 從歷史時期可分為:古代文獻、中世紀文獻、近代文獻、現代

    文獻。

    (二) 從空間分布可分為:我國及其他地方的文獻,外國及其他各地

    方的文獻。

    (三) 從知識載體類型可分為:文字文獻(包括公開出版的各種書

    籍、報紙、雜誌、公布或未公布的國家法條文、政策文件、會議

    摘要、備忘錄、日誌等文書檔案,以及私人筆記、心得、著

    作)、數據文獻(包括各種總體與分類的統計年鑑、統計彙編)、

    圖像文獻(包括繪畫、雕塑、圖片、紀錄影片)、有聲文獻(包

    括唱片、錄音帶等等)。

    (四) 從記錄型態可分為:印製文獻、手抄文獻、錄製和攝影文獻、

    電子文獻。

    (五) 從製作過程可分為:原始文獻(屬於作者本人直接調查研究

    後,所撰寫的不同型態的研究成果紀錄)、檢索文獻(藉由原始

    文獻外表和特徵,將分散的原始文獻加工整理成的書目文獻、索

    引等等)、綜合文獻(利用檢查文獻、選用原始文獻內容進行綜

    合比較後寫出的動態綜述、專題評述、學科年鑑等等)。

    二、 觀察研究法

    本研究採用的是「在實地觀察」及「參與觀察中的完全參與者」這

    兩種研究方法。以周杰倫的〈上海一九四三〉、〈髮如雪〉、〈菊花台〉、

    〈青花瓷〉、〈蘭亭序〉這五首歌的內容,設計不同主題的文化教學教

    材,教學過程中,以實地觀察及參與觀察中的完全參與者,來觀察學生

    http://mojim.com/twy100951x22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7x7.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17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2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7x7.htm

  • 23

    的學習效果和反應如何,並利用錄影機將教學過程記錄下來,再將其影

    像用文字記錄變成教學紀錄,為事後研究用。

    根據潘淑滿(2003)、陳向明(2002)與胡幼慧(1996)的論點,

    觀察法—詞源自於 Lindemann,他認為傳統文化研究中的訪談者往往需

    要扮演客觀外來者與觀察者之角色。事實上,研究者若只是扮演客觀外

    來者角色是不足的,應該深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瞭解現象

    或行動之意義,所以 Lindemann 建議,研究者都應該採取參與式觀察。

    另外,學者 Morris 對於觀察法則有清楚明確的定義,他認為,所謂觀

    察法指的是「研究者為瞭解一特定之現象,運用科學之步驟,並輔以特

    定之工具,對所觀察之現象或行為進行有系統的觀察與紀錄」。

    不同於其他資料蒐集方法,人為的因素容易影響資料的真實性;但

    經由觀察法所得到的資料,可以描述研究者所觀察的現象在自然環境中

    的情形。例如:訪談會因為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的實際互動情形與個人

    因素,造成其所蒐集的資料無法呈現該有的原貌。林淑馨(2010)將觀

    察法的類型分成以下五大類:

    (一) 從觀察的場所來分類,可分為實驗室觀察及實地觀察。

    (二) 從觀察者的角度來分類,可分為非參與觀察及參與觀察,而參

    與觀察又可再分四類:完全參與者、參與觀察者、觀察參與者、完

    全參與者(局外觀察者)。

    (三) 根據觀察程序的結構不同來分類,可分為結構式觀察及非結構

    式觀察。

    (四) 根據觀察者與觀察現象的接觸方式不同來分類,可分為直接觀

    察及間接觀察,而間接觀察又可再分兩類:物質痕跡觀察、行為表

    徵觀察。

    (五) 根據觀察者觀察的規律程度不同來分類,可分為系統觀察及隨

    機觀察。

    三、 訪談研究法

    本研究採用訪談研究法當中的半結構式訪談,以周杰倫的〈上海一

    九四三〉、〈髮如雪〉、〈菊花台〉、〈青花瓷〉、〈蘭亭序〉這五首歌曲內

    http://mojim.com/twy100951x17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2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7x7.htm

  • 24

    容,設計出不同主題的文化教學教材,進行實際教學。教學結束後,用

    事前設計的訪談大綱進行訪問,事先設計針對訪談內容的訪談大綱,以

    用來確保透過訪談可獲得研究者所想要知道的資訊,但受訪者的回答並

    不會受到選項的限制,可以就本身想要回應問題的回答方式及深度做選

    擇,藉此可以得知受訪者真實的感覺,也能確切瞭解該教材是否有需要

    改進之處。訪談對話內容紀錄以 S 為學生代碼,S1~S6 分別代表研究

    對象的六位外籍學生,T 則為研究者也就是教學者的代碼。

    林淑馨(2010)訪談研究法乃是研究者「尋訪」、「詢問」和研究主

    題相關的被研究者,與其進行面對面的「交談」和「詢問」,或透過電

    話等溝通工具與被研究者進行對談的一種研究方法。由於該談話屬於研

    究性質的交談,為雙方經由語言交流所共同建構的事實和行為過程,非

    僅一方任意地向另一方進行陳述,所以有其特定的研究目的與規則。因

    此,相較於其他研究法,訪談研究法是十分獨特且重要的一種蒐集資料

    方式,與一般日常對話相比也有顯著之差異。訪談研究法的特質有以下

    五種:

    (一) 訪談是一種帶有目的性質的對話

    (二) 訪談是一種雙向溝通與交流的過程

    (三) 訪談是一種權力與地位的互動關係

    (四) 訪談具有特定的規則與形式

    (五) 訪談是一種反應特定的社會現實。

    訪談的類型可分為兩大類:依訪談的結構分類及依訪談實施方式分類。

    依訪談的結構分類又可分為:

    (一) 結構式訪談

    (二) 半結構式訪談

    (三) 無結構式訪談

    依訪談實施方式又可分為:

    (一) 重點集中法

    (二) 客觀陳述法

    (三) 深度訪談法

  • 25

    (四) 團體訪談法

    (五) 菁英訪談法

    研究者欲深入探究被研究者的內心世界,或者瞭解被研究者對事物

    的看法與認知時,皆可考慮採用訪談研究法。由於談話本身帶有個人的

    主觀意識、價值認知,所以該研究法並非是一方客觀瞭解另一方的過

    程,而是希望透過訪談者與受訪者的雙向交流互動下,瞭解事情的來龍

    去脈,還原並建構事實的真相。

    第二節 研究步驟

    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擬定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後,蒐集符合研究目

    的之中國風歌曲及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文獻探討與分析,設計出一套

    中國風歌曲融入華語教學之教材,內容以文化學習與文化體驗活動為主

    要目的。

    課程開始之前,藉由無結構式訪談,了解學習者的實際學習需求,

    再進行教學。課程進行中,皆使用錄影機進行錄影,再將錄影畫面用文

    字記錄製作成教學紀錄,其中除了記錄實際上課情形,關於該堂課之上

    課省思一併紀錄。每次課程結束後,對學生進行無結構式訪談,了解其

    上課狀況,是否需要再做調整。

    以實際教學狀況分析教學成果,藉由對教學過程和結果的反思,與

    文獻探討、需求分析做比較,歸納出中國風歌曲融入文化教學之教材的

    設計原則和教學模式,根據教學結果,做出結論與建議。綜合以上所

    述,本研究之研究步驟如下圖所示:

  • 26

    圖 3- 1 研究步驟

    根據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擬定研究問題、研究方法

    蒐集資料及文獻分析

    設計出中國風歌曲融入文化教學之教材

    進行實際教學並錄影記錄教學過程

    將上課錄影畫面用文字記錄,製作成教學紀錄

    進行問卷調查及半結構式訪談,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狀況

    每一單元結束後,進行無結構式訪談,了解是否有哪些部份需要再作調整

    進行無結構式訪談,了解學習者學習需求

  • 27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對象

    一、 研究範圍

    屏東縣立某國民中學補校。

    二、 研究對象

    屏東縣立某國民中學的外籍配偶學生,全班共有六名學生,分別於

    以下表格中介紹:(先按照華語程度再按照來臺時間排序)

    表 3- 1 學生基本資料

    代 碼 國 籍 性 別 年 齡 來臺灣

    多久

    原教育程度 華語程度

    等級

    S1 越南 女 53 歲 19 年 國小畢業 基礎級

    S2 越南 女 28 歲 8 年 國小畢業 基礎級

    S3 越南 女 40 歲 16 年 國小畢業 入門級

    S4 越南 女 42 歲 15 年 國小畢業 入門級

    S5 印尼 女 46 歲 13 年 國小畢業 入門級

    S6 越南 女 32 歲 6 年 國小畢業 入門級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測驗對象為母語非華語之人士,為一套

    標準化的語言能力測驗,從 2001 年 8 月開始籌劃,2003 年 12 月華語

    文能力測驗正式對外開辦考試。為使本測驗能夠與國際語言標準接軌,

    提供考生能夠衡量其語言能力的國際評量工具,華測會於 2008 年積極

    著手研擬「新版華語文能力測驗」,於 2013 年正式推出。

    新版華語文能力測驗之測驗架構將語言能力分成三等六級,三等分

    別為:「入門基礎級」、「進階高階級」及「流利精通級」,而每一等又可

  • 28

    再依據測驗成績細分為兩級,分別為:「入門級」、「基礎級」、「進階

    級」、「高階級」、「流利級」、「精通級」這六級。測驗題數皆為 50 題,

    測驗時間為 60 分鐘。應試者可依自己的學習背景或語言能力選擇合適

    的等級應考。

    本測驗成績採用量尺分數,滿分為 80 分。華語文能力測驗

    (TOCFL)自 2013 年起採用量尺分數(Scale Scores)及標準設定

    (Standard Setting)結果作為判斷通過等級的依據標準。量尺分數是基

    於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之羅氏模式(Rasch model),

    依據測驗題目難度和考生答對題數透過統計程序計算而獲得,答對題數

    越多,分數越高。相較於以往根據答對題數做為判斷依據而言,量尺分

    數不易受到測驗題目難度變化而影響,因此更客觀。8

    礙於上課時間有限,研究者只對研究對象施以聽力及閱讀測驗,而

    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的基礎入門級中,聽力測驗及格標準入門級

    為 41 分;基礎級為 60 分,閱讀測驗及格標準入門級為 42 分;基礎級

    為 60 分。班上六名外籍學生根據課程開始之前,所施行之華語文能力

    測驗(TOCFL)施測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 3- 2 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施測結果

    答對題數 聽力分數 答對題數 閱讀分數 測驗結果

    S1 42 題 66 分 40 題 62 分 基礎級

    S2 43 題 68 分 42 題 66 分 基礎級

    S3 26 題 45 分 26 題 45 分 入門級

    S4 22 題 41 分 23 題 42 分 入門級

    S5 24 題 43 分 24 題 43 分 入門級

    8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查閱時間:2017 年 11 月 28 日)。測驗介紹。取自:http://www.sc-top.org.tw/chinese/RD/bandA-3.php

    (續下頁)

  • 29

    答對題數 聽力分數 答對題數 閱讀分數 測驗結果

    S6 27 題 46 分 28 題 47 分 入門級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根據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結果顯示:S1、S2 為「基礎級」,

    聽力測驗分數分別得到 66、68 分;閱讀方面分別得到 62、66 分。

    S3、S4、S5、S6 這四位學生測驗結果為「入門級」,聽力測驗分數分別

    得到 45、41、43、46 分;閱讀方面分別得到 45、42、43、47 分。根據

    研究者與六名研究對象一對一個別訪談過程發現:S1、S2 在日常生活

    華語「聽」、「說」、「讀」方面沒什麼太大問題,但是在「寫」的方面尚

    需加強。S3、S4、S5、S6 在日常生活華語「聽」、「說」、「讀」方面沒

    什麼太大問題,但是在「讀」、「寫」方面尚需加強。

    第四節 教材選用分析

    中國風歌曲相當具有個人特色與文化美感,但是在流行音樂的市場

    中,歌迷接受度不高。因為這樣的特殊性及辨識度高,在需要大眾化的

    流行歌壇中,本來就不容易廣受喜愛,而中國風歌曲要成立,最首要的

    條件就是所應對的曲子,歌曲旋律必須讓人印象深刻,才會進而注意到

    歌詞的內容。

    方文山出道以前,大多數人對中國風歌詞的第一印象大多如民歌、

    愛國歌曲等,而方文山的中國風歌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在

    歌詞裡帶有濃厚的民族意識,以〈龍拳〉為例:「跨越黃河東 登上泰山

    頂峰/我向西 引北風/曬成一身古銅/渴望著血脈相通 無限個千萬弟

    兄/我把天地拆封將長江水掏空/人在古老河床蛻變中」從此段落中,

    不難看出此一作品的歌詞帶有濃濃的民族意識,這種看似〈龍的傳人〉

    的民族歌曲,在四十年前的校園歌曲時代還有可能流行,但在現在這個

    時代,真的很難想像能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其中關鍵的因素便是在於歌

    曲的旋律。這首由周杰倫譜曲演唱的〈龍拳〉,配合他獨特的臺式 Rap

    表 3- 2 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施測結果(續)

  • 30

    饒舌曲風,以及重節奏的配樂,讓中國風歌詞在華語歌壇中,出現了一

    鳴驚人的表現,在聽見了周杰倫的聲音之後,又進而注意到歌詞是如此

    的與眾不同而吸引人。

    周杰倫的中國風歌曲大致上可分為兩種類別:第一為將中國風融入

    嘻哈饒舌等曲風,讓中國風呈現出全新的叛逆形象,以〈本草綱目〉最

    具代表性;第二為〈東風破〉等風格的作品,將歌曲及歌詞皆設定為傳

    統中國古典文化的氣氛。中國古典文化所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其實在歌

    詞的取材上,要在每一次的作品裡推陳出新,並沒有太大的困難。周杰

    倫的中國風快歌〈雙節棍〉、〈龍拳〉、〈本草綱目〉等作,在歌詞的同質

    性都不高。

    以〈本草綱目〉為例,這樣的主題第一個讓人聯想到的是中國傳統

    的醫藥學問,但在方文山的筆下經過加工,卻能輕易轉化,配合周杰倫

    嘻哈饒舌步調,讓中國風以另一種形式來呈現。慢歌部分,利用不同的

    古典文學典故與事物來表現,每每都能讓聽者感到耳目一新,〈東風

    破〉、〈青花瓷〉、〈菊花台〉、〈蘭亭序〉等歌曲,所表達都是一種婉約風

    格的傳統中國古典氛圍。

    方文山在抒情中國風歌曲裡的畫面處理,比起快歌還來的細緻許

    多,利用其大量閱讀古典詩文的背景,靈活運用許多具有意象代表性的

    詞類,作修辭法上的轉化與抽換,更靈活運用詞類的抽換,不但在情感

    的描寫上有所強調,更利用不同器物、詞面將畫面修補得更加完美細

    緻,也更容易在聽者的內心引起共鳴與想像。這些作法都是過去歌詞創

    作界較少見的作法,新穎且具有美感的歌詞內容,配上周杰倫的曲子,

    讓大眾流行音樂市場成功注意到,這樣具有技巧性與文學性的歌詞作

    品。

    周杰倫自 2000 年 11 月發行首張個人專輯《Jay》,截止至 2016 年

    《周杰倫的床邊故事》共計有十四張個人正規專輯,其中以方文山作詞

    的中國風歌曲計有十九首。這十九首由方文山作詞的中國風歌曲中,曲

    風為饒舌臺式 R&B 計有九首,於下表分列之:

  • 31

    表 3- 3 中國風快歌

    專輯 語言 發行時間 發行商 歌曲

    1 《周杰倫》 國語 2000 年

    11 月

    BMG 〈娘子〉

    2 《范特西》 國語 2001 年

    09 月

    BMG 〈雙截棍〉

    3 《八度空間》 國語 2002 年

    07 月 BMG 〈龍拳〉

    4 《八度空間》 國語 2002 年

    07 月 BMG 〈爺爺泡的茶〉

    5 《葉惠美》 國語 2003 年

    07 月

    新力

    音樂

    〈雙刀〉

    6 《七里香》 國語 2004 年

    08 月

    新力

    音樂

    〈亂舞春秋〉

    7 《依然范特西》 國語 2006 年

    09 月

    新力

    音樂

    〈本草綱目〉

    8 《我很忙》 國語 2007 年

    11 月

    索尼音

    樂唱片

    〈無雙〉

    9 《12 新作》 國語 2012 年

    12 月

    索尼音

    樂唱片

    〈公公偏頭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因為這九首歌曲中,有著大量的 R&B 臺式饒舌唱腔,因此研究者將此九

    首歌分類為「快歌」。

    抒情的慢歌則有十首,於下表分列之:

    表 3- 4 中國風慢歌

    專輯 語言 發行時間 發行商 歌曲

    1 《范特西》 國語 2001 年 BMG 〈上海一九四

    (續下頁)

  • 32

    09 月 三〉

    2 《葉惠美》 國語 2003 年

    07 月

    新力

    音樂

    〈東風破〉

    3 《11 月的蕭邦》 國語 2005 年

    11 月

    新力

    音樂

    〈髮如雪〉

    4 《依然范特西》 國語 2006 年

    09 月 BMG 〈千里之外〉

    5 《依然范特西》 國語 2006 年

    09 月

    新力

    音樂

    〈菊花台〉

    6 《我很忙》 國語 2007 年

    11 月

    新力

    音樂

    〈青花瓷〉

    7 《魔杰座》 國語 2008 年

    10 月

    新力

    音樂

    〈蘭亭序〉

    8 《跨時代》 國語 2010 年

    05 月

    索尼音

    樂唱片

    〈煙花易冷〉

    9 《12 新作》 國語 2012 年

    12 月

    索尼音

    樂唱片

    〈紅塵客棧〉

    10 《哎呦,不錯

    哦》

    國語 2014 年

    12 月

    索尼音

    樂唱片

    〈天涯過客〉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以上這十首歌相較於前面九首快歌曲風較為抒情,曲調、節奏較為慢,

    因此,研究者將這十首歌分類為「慢歌」。

    縱觀以上,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比起節奏快的快歌,慢歌曲調較

    慢,比較適合用來作為教材進行教學,因此,本研究從這十首抒情慢歌

    中,選用了〈上海一九四三〉、〈髮如雪〉、〈菊花台〉、〈青花瓷〉、〈蘭亭

    序〉這五首歌來設計教材進行教學,特別選用這五首歌的原因,是因為

    這五首歌的文化詞彙相較於另外五首歌,數量是最多的,而不管是歌詞

    內容或者 MV 畫面,這五首歌都很適合用來設計教材進行教學,故選用

    表 3- 4 中國風慢歌(續)

    http://mojim.com/twy100951x17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2x3.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7x7.htmhttp://mojim.com/twy100951x27x7.htm

  • 33

    之。

    第五節 教材內容大綱及設計

    一、 華語教材編寫原則

    國內外許多學者如:呂必松(1990)、趙賢洲與陸有儀(1996)、葉

    德明(2002)、劉珣(2008)、束定芳與莊智象(2008)等,對於華語教

    材編寫原則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歸納這些不同學者的看法可得出以下幾

    個共通點:

    (一) 針對性

    就學生部分要注意其背景、程度、母語、學習華語的目的及預計學

    習多久……教材設計部分,則要注意該教材適合用於哪種教學模式,什

    麼樣的內容適合當作教材進行教學。

    (二) 實用性

    外籍學生學習華語目的是為了溝通,若所學的內容無法自由運用,

    解決生活上的需求,那麼該教材在實用性這一方面就略顯不足。

    (三) 科學性

    課文用語要有規範,解釋要科學。教材內容組織包括:詞彙數量、

    語法、生字出現頻率、課文情境選擇、前後課文銜接、難易度遞增……

    這些都應該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來作為設計教材的考量依據。

    (四) 趣味性

    教材內容必須充實豐富,但又得要考量「趣味性」如果教材內容豐

    富多樣卻沒有趣味,不符合現實生活或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