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琦 趙紅梅 -...

37
特別報導 探究美國認養兒童的地下網絡交易市場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Sep-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特別報導

中國券商寄望逆市加杠杆

擺脫金融農民形象

作者:林琦/趙紅梅

特別報導 探究美國認養兒童的地下網絡交易市場

2

2013-9-17 特別報導

關於此次特別報導系列 路透專題調查小組針對美國認養兒童的地下網絡交易市場撰寫五

篇特別報導,深入探討鬆散未規範的網路族群私下中介認養兒童、

私下交易引發的種種問題、以及被認養兒童不斷被轉手到新家庭

的流離命運。

導讀 美國領養家庭利用網路棄養海外認養的孩子 .........................3

孩子的新父母:網路上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7

網路族群私下中介被收養家庭放棄的兒童 ...........................17

美國政府放任網路論壇私下認養兒童,問題重重 .....................21

命運乖舛的認養兒童 .............................................29

網絡 傷害 中介

失察 倖存

3

2013-9-17 特別報導

美國領養家庭利用網路棄養海外認養的孩子

路透美國威斯康辛州基爾市9月9日 - 普夏拉夫婦(Todd Puchalla and Melissa Puchalla)從利比裡亞

(賴比瑞亞)領養了琪塔(Quita),但

過去兩年多他們遇到諸多難題,最

終決定放棄16歲的琪塔。他們在

網路上貼出廣告,不到兩天就找到

新家庭願意收留她。

住在伊利諾州三十多歲的伊森夫婦

(Nicole Eason and Calvin Eason)很快就寫了電子郵件過來,並在信

中向普夏拉夫婦保證她能應付琪塔。

“我的朋友都說我與孩子相處得不

錯。”

幾個星期之後,在2008年10月4日,

普夏拉夫婦開車到伊利諾州維斯維

爾鎮,在伊森夫婦住家所在的

Country Aire 移動住房園區,他們

把琪塔交給伊森夫婦。

沒有律師也沒有兒童福利監護官員

在場。普夏拉夫婦只是簽署了一張

經過公證的聲明文件,表示這兩位

在網路上認識的人將成為琪塔的監

護人。雙方見面的時間只有幾個小

時,這是他們首次、也是最後一次

碰面。

就普夏拉太太看來,伊森夫婦“似乎很不錯。”但如果她再仔細調查

一下,或許她會知道路透所發現的

訊息:

兒童福利主管機構多年前帶走了伊

森太太(Nicole Eason)的兩名親生

孩子。一位副警長的紀錄描述,伊

森夫婦有“暴力傾向”。

唯一一份證明伊森夫婦撫養能力的

官方文件,據稱由一位視察伊森住

家的社工人員所寫,但其實是伊森

夫婦自己偽造的。

伊森太太與另一名男子溫斯洛

(Randy Winslow)在2006年在網路

看到廣告,領養了一名10歲男孩。

之後,溫斯洛遭到逮捕,目前因為

發送及收集兒童色情資訊被判入獄

20年。

琪塔宣稱,她到伊森夫婦家的第一

個晚上,她的新監護人要她和他們

睡同一張床。伊森夫婦說他們從未

和任何領養的孩子同睡一張床,但

琪塔對當時的情形記得一清二楚,

她說,伊森太太全裸上床。

將琪塔轉手他人幾天之後,普夏拉

太太就聯繫不到伊森夫婦了,也不

知道琪塔過得怎麼樣。大約兩周後,

相關當局找到了她(琪塔),將她帶

離伊森家,並讓她獨自一人坐公車

返回威斯康辛。

伊利諾、威斯康辛或者紐約的相關

當局都沒有進一步採取行動。

伊森太太(Nicole Eason)在網路上自稱“肥媽”或“熊媽媽”。她這種私下轉移監護權的

行為被定性為 “非法領養 ”,對此舉用她自己的話描述就是: “嘿,孩子交給我怎麼

樣?”REUTERS/Samantha Sais

琪塔的養父母用這張照片在網上貼出廣告

4

2013-9-17 特別報導

地下市場

琪塔說她來到美國時,覺得自己

“到了一個更好、更安全的地方。

但結果卻並非如此,”她如今說道,

“那變成了噩夢。”

這個十幾歲的少女被扔進美國被領

養孩子的地下市場。這是個鬆散的

互聯網網絡,那些孤注一擲的父母

後悔領養時,就在這裡替小孩尋找

新家。就像現在21歲的琪塔一樣,

這些被遺棄的孩子成為變質的跨國

領養的犧牲品。

路透的調查研究發現,父母和其他

人 可 以 在 雅 虎 (Yahoo) 和

Facebook 群組發佈認養廣告,然

後在幾乎沒有政府審查、有時甚至

是非法的情況下將不想要的小孩交

給陌生人。

這是一個缺乏法律監管的市場。家

庭的領養需求通常比其帶入美國的

孤兒的福利更受重視。一位政府官

員提醒美國各地的兒童保護工作者

稱,這種做法“把兒童置於險境”。

雖然如此,卻沒有專門針對這個問

題的法律,也沒有政府機構來監控

這類網上廣告。

這種行為被稱作是“找新家”,一般

人們用這個詞來表示為寵物找尋新

主人。以八個類似的網路公告牌中

的一個廣告為例,可以看出二者之

間有驚人的相似性。

“生於2000年10月--這是英俊男孩,

‘裡克(Rick)’一年前收養自印度,

很聽話,而且很討人喜歡。”這是

5

2013-9-17 特別報導

一則廣告上寫的話。

一位自稱來自內布拉斯加州的女士

發佈了一份廣告,轉讓其收養自危

地馬拉的一名11歲男孩。“我真的

難以啟齒,但是我們的確討厭這個

孩子!”她2012年7月在網路帖子

中表示。

路透分析了雅虎一個群組五年期間

的5,029則留言。平均每週都有一

名兒童被放上這個留言版“找新家”。大多數兒童的年齡在6-14歲,而且

都是從國外領養的,比如俄羅斯、

中國、埃塞俄比亞(衣索比亞)、烏

克蘭等。年紀最小的只有10個月

大。其中一則留言還把找新家網路

論壇比喻為“挑選兒童的‘農場’”。

一名10歲的菲律賓男孩及一名13歲的巴西男孩均曾三度被放上廣告

尋求收養,還有個來自海地的女孩

也是。她在14歲、15歲、和16歲時都曾被人放上網路“找新家”。

“我說不定會把她送給殺人魔了,

我真是走投無路了,”一位媽媽在

2012年3月的留言中提及12歲的女

兒時表示。

雅虎得知路透發現的情況之後,撤

下了已有六年歷史的 “Adopting-from-Disruption”留言板。雅虎一

位發言人士說該群組的活動已經違

反公司服務條款。雅虎後來也撤下

另外五個被路透揭發的網路群組。

Facebook 上也有個類似的論壇

“Way Stations of Love”,該論壇

雖 保 持 運 轉 但 並 不 公 開 。

Facebook 一位發言人士說,該網

頁表明“網路是社會的鏡子”。

有些找到新家的兒童遭受嚴重家暴。

一名從中國領養,後來又被送到第

二個家庭的女孩說,她曾被逼著挖

自己的墳墓。另一名找到新家的俄

羅斯女孩詳述有個男孩在家中和她

發生性關係之後在她的身上撒尿,

當時她年僅13歲,而且是六個月

內連換了三個人家。

“有成百上千的人在給小孩找新

家,”格蘭娜-穆勒(Glenna Mueller)說,她也把10歲大的養子放上網

路尋找認養。

那些發佈網路廣告給其收養的兒童

尋找新家的父母都說自己別無選擇。

在網路留言中,父母們抱怨那些收

養來的小孩越來越暴力,還威嚇父

母以及家裡其他小孩。“他們無力

應付,”去年在 Facebook 建立群

組 的 領 養 爸 爸 斯 托 維 爾 (Tim Stowell)說。

未知的危險

由於私下給兒童找新家通常繞過政

府,對有意領養家庭的審查,只能

靠那些一心想棄養小孩的父母。這

使得小孩更有可能落入危險人士的

手中。在路透分析的網路群組中,

有超過半數的兒童被形容為有特殊

需求。約有18%的兒童被描述為有

遭性虐待及身體受虐的紀錄。

加拿大皇家渥太華健康護理組織

(Royal Ottawa Health Care Group)的 預 防 兒 童 性 侵 害 專 家 塞 托

(Michael Seto)稱,“如果你將他們

濫用藥物或性問題等細節廣而告之,

將引來別有用心的人。”

2006年7月,在貼出這個十歲男孩

求收養的消息幾個小時後,格蘭娜

-穆勒(Glenna Mueller)與伊森太太

及其朋友溫斯洛在穆勒位於威斯康

辛州阿普爾頓的家附近的一個旅館

外見面。穆勒把這個男孩交給了他

們,以及一個他們可以照顧這個孩

子的聲明。穆勒說,“我希望這個

孩子離開。”穆勒曾是一名護工,

從美國社會寄養服務機構領養了這

個男孩。

她說,幾個月後她又接回了這個男

孩,之前一位威斯康辛州社工告訴

她,她可能會因在轉移監護權過程

中沒有州監管機構的參與而被逮捕。

這個男孩後來告訴她,那段時間他

和溫斯洛主要呆在伊利諾伊州。

法院文件顯示,時年41歲的溫斯

洛在這個男孩與他在伊利諾伊州的

時候從事兒童色情交易。在男孩離

“老兄,只是有點脾

氣 暴 躁 而 已 , 好

嗎?...我會威脅說要

拿刀丟你。我會拿著

水 管 追 著 你 跑 這

樣。”

伊森如此描述她的教養風格

6

2013-9-17 特別報導

開後的幾個月裡,溫斯洛在聊天室

裡面吹噓他如何玩弄男孩並不為人

知,他在與一位聯邦密探聊天時寫

道,“就是讓他們感到這沒什麼,

也不要告訴任何人。”

溫斯洛目前在俄亥俄州 Elkton 的

聯邦監獄服刑,他拒絕接受採訪。

那個男孩幾天前剛過18歲。他的

收養父母也不同意他接受採訪。

權益缺乏保障

兒童安置州際協定(ICPC)可能為

兒童權益提供保護。ICPC 規定,

若兒童要被轉至另外一個州撫養,

收養及放棄這個孩子的養父母必須

通知兩個州的監管機構。這樣一來,

未來的養父母將得到審查。

直到2011年1月,才有負責執行美

國兒童保護協定的官員呼籲關注網

絡領養對兒童權益的“嚴重威脅”。一位 ICPC 執行官員向全國發出警

告,領養父母正在將孩子送給他們

在網絡上遇見的人。這位官員寫道,

這種做法“將兒童置於非常危險的

境地”。

這 位 叫 潘 尼 佩 克 (Stephen Pennypacker)的官員表示,儘管

情況非常緊迫,但各州官員仍無法

監督這種監管權轉移。

國際收養兒童最容易被養父母放棄。

路透發現,雅虎論壇上求收養的兒

童中至少有70%是外國出生。自

1990年代後期以來,美國人收養

了約24.3萬海外兒童,但沒有機構

系統跟蹤調查過這些兒童來到美國

後的境遇。

例如這些牽涉了伊森太太的收養轉

移事件,可能都不會有紀錄。

儘管有前科,但伊森仍舊順利透過

網路收養了至少六個小孩。2000年時,麻州官員的一份報告顯示,

伊森的親生女兒被社福人員帶走,

當時這個九個月大的女嬰因大腿骨

骨折就醫,但“父母卻無法說明事

發原由”。

警局記錄顯示,2002年,伊森第

二個小孩誕生不到一周,南卡羅來

納當局也將這名新生男嬰帶走。當

局指出,當時麻州正在進行伊森怠

忽親職的調查,而且其南卡住處的

環境極其惡劣。副警長在2002年3月一份報告中寫道:“父母有嚴重

的精神問題,而且有暴力傾向。”

在接受路透訪問時,伊森夫婦表示,

兩個小孩現在又和他們住在一起了。

事實上,南卡和麻州官員確認,他

們從未領回小孩。

伊森如此描述她的教養風格:“老兄,只是有點脾氣暴躁而已,好

嗎?...我會威脅說要拿刀丟你。我

會拿著水管追著你跑這樣。”

當被問及為何兩州的官員都說她的

小孩已經被永久帶走了,伊森太太

說,有人撒謊。

“我從不曾和社福機構發生過問

題 , ” 她 說 。 “ 這 就 是 我 的 聲

明。”(完)

7

2013-9-17 特別報導

孩子的新父母:網路上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路透威斯康辛州阿普頓市9月9日 - 在網上,她自稱“肥媽”(Big Momma),他叫“愛寶

貝 ”(lovethemcute)。2006年夏天,

伊森太太(Nicole Eason)跟與她同

居的溫斯洛(Randy Winslow)帶著

相同的目標上網搜尋。

兩人都在尋找能領養的小孩。

網名“愛寶貝”的溫斯洛,當時41歲、

禿頭、大肚子。他在網上跟人交換

小孩的裸照,然後會去逛一個叫

“愛幼童”(baby&toddlerlove)的聊

天室。法庭文件顯示,他在那裡自

稱為“小小戀童者”。他在聊天室會

钜細靡遺地吹噓猥褻男童經驗,還

解釋如何掩人耳目,“就是教導他

們覺得這沒什麼,也不要告訴任何

人。”他在與一位臥底聯邦探員聊

天時寫道,“家裡發生的事不外

傳。”

“肥媽”伊森太太那時快滿28歲,她

從其他州搬到了伊利諾伊。在先前

住過的兩個州,當局在幾年前帶走

了她兩個親生小孩。當局在一份報

告中指出,她和她朋友照看的一個

孩子,在她看護時喪生。

在與伊森先生(Calvin Eason)分居

兩地,跟溫斯洛同住伊利諾伊州的

蒂爾頓鎮時,伊森太太希望能夠再

做母親。而要找到新的孩子,她要

做的只是在網上的論壇花幾個小時

而已。

2006年7月14日,她在網上與威斯

康辛的格蘭娜-穆勒(Glenna Mueller)搭上線。穆勒準備放棄之

前領養的一個10歲男孩。

46歲的穆勒曾是有執照的保育員。

她再婚後日子過得很辛苦,主要靠

政府對她七個養子女的補貼。大約

三年前她領養了這個男孩。穆勒告

訴伊森太太,現在他的脾氣太大了。

“我當時再也受不了看著他,”穆勒

現在回憶道,“我要這個孩子離

開。”

就在那個時候,穆勒進到了雅虎一

個叫“考慮中斷領

養”(ConsideringDisruptinganAdoption)的群組,裡面都是撫養領養兒

遇到了麻煩的人。(這個群組已經

運作九年,路透向雅虎詢問後,雅

虎以違反雅虎服務條款為由將其關

閉)。這類群組的帖子裡提到的小

孩,多數都來自海外。穆勒的兒子

是非裔美籍,是她從寄養服務機構

領養的。穆勒在帖子裡對他描述了

一番,留下了聯繫方式。伊森太太

立刻就聯絡她。

7月的那個清早,兩人開始互通郵

件,穆勒給伊森太太發了一張男孩

的照片。“他好可愛!!!!!!”幾分鐘後伊森回信說。她很快就問:

“溫斯洛想問,今天我們方便過來

看看嗎?”

當天下午,她和溫斯洛已經驅車北

上,從伊利諾伊州花了五個小時開

溫斯洛和伊森太太通過網絡從格蘭娜-穆勒手中接收了她準備放棄領養的一個 10 歲男孩。

圖為溫斯洛和這個男孩在玩撲克。

8

2013-9-17 特別報導

到穆勒所在的威斯康辛州阿普頓市。

他們就在高速公路旁一家旅館的停

車場碰面,穆勒把男孩帶來了。

之前在郵件裡,伊森已經告訴穆勒

他們不需要讓律師介入。他們也沒

通知任何兒童福利官員。穆勒帶了

男孩的出生證明,還給伊森太太寫

了一張紙條:伊森和溫斯洛獲得她

的許可來照管她的兒子。

穆勒不太清楚這兩人的底細。她不

確定他們在哪裡工作或是否有工作,

是不是夫妻;她對於伊森太太兩個

親生孩子被帶走的事也一無所知;

她甚至不確定他們的住址。她只知

道,他們願意接受一個她無法再忍

受的孩子,而這已經足夠。

穆勒提到照看這個10歲男孩時說,

“我當時沒辦法了,厭煩透了。”男孩的名字未被透露,因為路透無法

聯繫他。穆勒說,“我心想‘對了,

你們可以帶他來看我。記得通知

我。”

在 Fairfield 旅館外面待了不到一個

小時後,伊森太太和溫斯洛載走了

男孩--他成了美國棄養兒童黑市的

一個商品。

路透調查發現,在世界各國收緊規

定,美國民眾到海外領養小孩變得

更加困難之際,對於這種通常從網

上留言板開始的非正式“找新家”行為,也就是棄養兒童監護權移轉,

美國政府沒有採取任何限制措施。

這個市場不受監管,因此尤其危險。

由於政府不監督網絡論壇,像溫斯

洛這樣的人就能在當局不知情的情

況下,輕鬆取得一個孩子的監護權。

針對這些想領養孩童的人,把關工

作通常只能靠那些一心想送出孩子

的養父母。

“我當初有可能就把她交給某個連

續殺人魔了,我真是走投無路了,”一位媽媽在2012年3月寫到她為12歲養女找新家時表示。

“有成百上千的人在給小孩找新

家,”穆勒說。有人說,這種找新

家論壇就像是“挑選孩子的‘農場’”。

在網上留言中,很多會描述這些被

放棄的孩子有著身體或心理障礙。

在路透分析的一群案例中,有超過

半數的兒童被形容為有特殊需求。

約有18%的兒童被描述為有遭到性

虐待或肢體虐待的紀錄。

這樣的描述可能會引來一些危險人

物。“如果你將他們濫用藥物或性

問題等細節廣而告之,將招來危

險。”加拿大皇家渥太華健康護理

組織(Royal Ottawa Health Care

Group)的預防兒童性侵害專家塞

托(Michael Seto)稱。

芝加哥研究性侵者的犯罪心理學家

奧斯特羅夫(Eric Ostrov)說,處境

尤其危險的是那些被形容成問題兒

童、缺乏固定父母榜樣的孩子。他

說,這種描述會有“巨大吸引力”。

帖子裡的多數孩子都符合這種特性。

他們大部分是從海外領養,再被帶

到美國。不過,出生在美國的孩子

也有可能最終落入地下交易市場。

伊森太太和溫斯洛領養這個10歲男孩的例子,就說明了父母可以多

麼輕而易舉把孩子轉交給網上認識

的陌生人。

“這年頭,大家都在網上找對象,”伊森太太在一次採訪中說,“這樣

就誰也不評判誰了。”

伊森太太的女兒

2000年初,也就是在旅館停車場

領養穆勒兒子的六年前,伊森太太

引起了馬薩諸塞州兒童福利管理機

構的注意。

時年21歲的伊森太太把親生女兒

帶到了匹茲菲爾德市的一家醫院。

法庭紀錄顯示,當時伯克希爾醫護

中心(Berkshire Medical Center)的醫生診斷出她九個月大的女兒有過

“股骨骨折”,“而她父母無從解釋”。法庭紀錄稱“醫院拍了完整的 X 光

片,發現有兩處癒合程度不同的骨

折傷痕”。“這對父母沒為這些骨折

尋求過治療。”

“幾乎是在被領養

的當下,(她)就

向養母和妹妹顯露

出某些性方面的行

為。”

一位參與者在雅虎群組中留言

9

2013-9-17 特別報導

伊森太太過去一位友人瑞貝卡

(Rebecca Kickery)說,她記得導

致這個女孩進醫院的事故。她說,

她把看到的事情告訴一位兒童社工。

她說,女嬰當時“坐在學步車裡追

著媽媽跑,伊森太太嘴裡罵著她,

拉過學步車,猛拽了她一把…拉拽

的時候,她女兒的腿朝向一邊,身

子倒向了另一邊。我當時聽上去感

覺就像掰斷一根木棍的聲音。我心

想,這可憐的小女孩。”

伊森太太接受路透採訪時,否認發

生過這件事。

麻薩諸塞州官員一份日期為2000年1月3日的報告,記錄了女嬰的

傷勢。之後的法庭紀錄顯示“孩子

當時被帶離父母身邊”,官員稱因

父母有“疏忽”行為。

一個月後,也就是2000年2月5日,

伊森夫婦跟朋友去了瑞貝卡在匹茲

菲爾德的公寓。瑞貝卡請妹妹幫忙

照看18個月大的兒子奧斯丁

(Austin)。

伊森太太後來告訴警方,那天下午

大家在玩牌,奧斯丁和表哥在洗澡。

伊森太太說她聽到浴室傳來孩子的

哭聲,“心想可能是水變涼了,因

為天知道他們在裡面呆了多久了。”

警方的報告稱,伊森太太去了一趟

浴室,看到奧斯丁臉部朝下泡在水

裡。她告訴瑞貝卡的妹妹,也沒把

男童抱起來就離開浴室,“我嚇壞

了,”她這麼告訴警察。

日期2000年2月14日的報告顯示,

伊森太太是最後一個去查看孩子們

情況的人,也是第一個看到奧斯丁

臉朝下泡在水中的成年人。

小孩沒有救活,他的溺死被裁定為

意外事故。幾天後警方斷定“沒有

理由認為是蓄意加害,而是疏忽所

致。”沒人遭到起訴;根據馬薩諸

塞州對法院陪審團的指示,馬州法

律規定,若檢方要起訴,必須證明

看護者的行為“已超出單純疏忽,

達到重大過失”。

現在,瑞貝卡希望重新開啟調查,

但伯克希爾地方檢察官辦公室稱,

在沒有新證據的情況下,這宗案子

已經完結。伊森太太說她跟這個小

孩的死毫無關係。

離開麻州

到2002年,伊森先生和當時懷孕

的伊森太太已經搬到南加州。那年

3月伊森太太生下一個男孩。

馬薩諸塞的兒童保護官員得知他們

搬家一事,把伊森太太的紀錄通知

加州當局。他們解釋說伊森太太的

女兒已經由寄養體系照顧。“相關

指控,”南加州的一份報告敘述道,

“是虐待和疏忽”。(之後伊森夫婦

對其女兒的父母權被終止。)

伊 森 太 太 過 去 的 友 人 瑞 貝 卡 稱 她 目 睹 過 伊 森 太 太 虐 待 自 己 的 親 身 女 兒 。

REUTERS/Dominick Reuter

瑞貝卡的兒子奧斯丁,在 18 個月大的時候

溺死在浴缸。伊森太太是最後一個去查看

孩子狀況的人,也是第一個看到奧斯丁臉

朝下泡水中的成年人。

REUTERS/Dominick Reuter

10

2013-9-17 特別報導

儘管瑞貝卡兒子的死被裁定為意外,

馬薩諸塞州當局也提醒南加州官員

有關伊森太太在此事中的角色。多

爾切斯特郡警長辦公室2002年2月28日的一份報告注明,“一名兒童

在當事人的照料下死亡”。

警長紀錄顯示,在伊森太太生下兒

子大約一周後,加州政府緊急帶走

這名嬰兒。當局指出,理由是基於

馬薩諸塞州對於伊森夫婦疏忽行為

的調查,以及這對夫婦在南加州住

家的狀況。

“那種家庭環境對一個新生兒來說

非常惡劣,垃圾、衣服、過期的食

品和污濁的水,”根據警長辦公室

2002年3月27日的一份記錄,“這對父母在馬薩諸塞州還有一項未結

束的調查,他們因為對另一名孩童

肢體虐待,而被終止父母權。這對

父母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和暴力傾

向。”

伊森夫婦今年稍早在亞利桑那州的

租屋處接受了採訪,他們表示這兩

個孩子都仍然跟他們生活在一起。

牆上沒掛孩子的照片,掛的是六幅

關於為人父母的格言,其中一句是

“與女兒牽手的時光短暫,但我們

的心永遠系在一起。”

伊森太太說,多年前因為有人檢舉,

說她殺了自己的兒子並把他塞到布

袋,之後南加州的官員曾暫時帶走

他。但她說,在官方斷定她沒有不

當行為後,幾天之後就把她兒子交

還。

實際上,伊森夫婦一直沒有要回孩

子。南加州一個兒童福利官員說,

男孩被人領養。女孩可能已被領養,

或是還在接受寄養。馬薩諸塞州的

一名官員沒證實是哪種情況。

當上個月要求伊森太太解釋,為什

麼兩個州的官員報告說她的子女被

永久帶走時,她說有人在撒謊,

“我在社會服務方面沒有任何問題,

這就是我的說明。”

看護幼兒

親生兒女被帶走,伊森太太就為其

他家長看護幼兒。

北查爾斯頓的一戶鄰居2003年時

向警方檢舉,懷疑伊森太太猥褻她

的女兒。她告訴警方,四五歲的女

兒告訴她說,伊森太太裸身陪她洗

澡和睡覺。日期2003年2月27日的

北查爾斯頓警方報告稱,在當局詢

問這個女孩時,她“並未提出刑事

罪名的相關信息。”

在警方就這些指控展開調查之際,

伊森太太“因一起不相關事故”在南

加州醫護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的精神病病房

接受治療。

當局沒有起訴任何罪名,但當伊森

太太幾周後出院時,這位鄰居母親

取得了一份隔離伊森太太的保護令。

伊森太太說她從沒虐待過這個女孩。

2005年,又傳出一項指控,這一

次是針對伊森先生。

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孩告訴治療

師,伊森先生為他洗澡時,曾不當

撫摸他。根據北查爾斯頓警方的一

份報告,男孩的母親不相信這些指

控,沒提起任何指控。無法聯繫到

這個男孩的母親發表評論。

當路透初次訪問伊森家時,伊森先

生穿著一件無袖 T 恤,上面印著

“好爸爸能創造不同”。他說,他從

未不當撫摸他幫忙照顧的那個男孩,

還稱“我有自己的孩子,我要做早

可以做了,那我為什麼要對其他孩

子做這個?”

伊森夫婦頻繁更換工作。到2006年夏天,伊森太太從南加州搬到了

伊利諾伊州的 Tilton。伊森先生說

她為了一份工作而搬離,他自己則

留在了南加州。

他說,伊森太太和她朋友溫斯洛以

及溫斯洛的兄弟住在一起。後來伊

森先生也搬過去了,夫婦兩人就搬

到了另一間房子。

在伊森先生到之前,伊森太太已經

通過網上的找新家論壇接收了一個

孩子。

“我治得了他”

2006年7月,伊森太太在一天之內

就完成了對穆勒兒子的物色及領養。

這個10歲的男孩離開威斯康辛州

寄養體系時,身材嬌小而瘦弱。穆

勒說,他喜歡小孩和動物,但有嚴

重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她回憶道,

11

2013-9-17 特別報導

他會爆發,攻擊其他孩子,而且毫

無悔意。

穆勒是一個全職媽媽。她的收入來

自政府對她身邊養子養女的補助。

她說,一名威斯康辛州的兒童福利

官員告訴她,如果她把10歲男孩

丟給政府,或許會導致政府對她展

開調查,可能使她失去其他孩子。

由於壓力越來越大,她又來到雅虎

另一個名為

ConsideringDisruptinganAdoption的群組,為這個男孩找新家。她的

理由是,如果私下處理這件事,政

府就不會調查她是否忽視或者虐待

這個孩子。

2004年起,這個雅虎群組在網上

就很活躍,養父母在這裡給那些不

想要的小孩找新家。穆勒發佈了一

條認養廣告,詢問是否有人有意收

養這個男孩。

伊森太太用電郵回應說,“天哪,

穆勒,我可以接手他...我有愛心、

耐心還有時間...”

穆勒急於推進這件事,但她跟伊森

太太說她付不起律師費。

伊森太太向穆勒保證說,他們不需

要律師。她給穆勒發送了一些小孩

的照片,說這是“我的所有家庭成

員”--包括一個女兒和“上次婚姻”得來的一名繼子,還有另外一個男孩

和女孩分別是溫斯洛(Randy Winslow)的侄子和侄女。

穆勒的回應是,又給伊森太太發了

幾張這名10歲男孩的照片。幾分

鐘後,伊森太太提議親自見面。她

對穆勒說,她和溫斯洛希望這一天

就開車前往威斯康辛。穆勒同意了。

那天下午,在美國41號高速公路

旁一個旅館的停車場,穆勒與伊森

太太和溫斯洛進行了第一次也是唯

一一次會面。

這對男女開車帶走男孩之前,穆勒

給這個新組成的家庭拍了張照片。

這張照片上,一個瘦小的男孩站在

這對微笑的男女之間。溫斯洛戴著

太陽鏡,用胳膊摟著這個小男孩。

“我對溫斯洛感到有點擔心,”穆勒

如今回想到,“他什麼都沒說。他

跟那個男孩一起玩了會,但沒有跟

我互動...但只要他們誠實可靠,我

就願意讓他們把孩子帶走。就像是,

快帶他離開吧。”

“事後卻證明這都是錯的。我不應

該那麼做,”她表示,“但我確實那

麼做了。”

與溫斯洛住在一起

幾個月過去了,威斯康辛州負責這

個男孩的社工才知道穆勒已經把孩

子交給伊利諾斯州的一對夫婦。穆

勒稱,社工堅持要她找回孩子。他

告訴說,在轉移監護權過程中不通

知州監管機構,是違反法律的。

穆勒表示,社工“說我可能會被逮

捕,這可嚇壞了我”。

穆勒打電話給伊森太太,後者答應

與她在州邊界見面交回孩子。但在

他們約好見面的那天,伊森未出現。

現在,穆勒稱她已記不清這個男孩

是如何回到她在阿普爾頓的家。但

她表示,威斯康辛州和伊利諾斯州

都沒有因為非法移交監護權而對其

本人、伊森或溫斯洛採取什麼行動。

穆勒在停車場給這個新組成的家庭拍了一張照片

12

2013-9-17 特別報導

當男孩2006年末返回威斯康辛州

時,他提到絕大多數時間與溫斯洛

呆在一起,而不是伊森太太。“她離開了,”他告訴穆勒,“我和蘭迪

一起生活。”

當穆勒開始在網上為養子找新家的

時候,伊森太太和溫斯洛也回到網

上,再次搜尋能領養的孩子。

伊森太太流連于各個找新家留言板,

而溫斯洛呆在一個叫做“愛幼童”的聊天室。2007年4月,名叫凱文勞

斯的聯邦密探就是在這個聊天室發

現了他。

勞斯就職於美國國土安全部下屬的

兒童剝削調查部門。他在網上的資

料顯示是一位單身祖父,生活在阿

拉斯加。他告訴溫斯洛,他照看著

兩個孫子女,允許溫斯洛騷擾孩子。

法庭文件顯示,在與勞斯的聊天記

錄中,溫斯洛傳播兒童色情,並聲

稱曾經吮吸過7歲、9歲和11歲孩

子的生殖器。

“不管他們年齡多大,人都挺有意

思的,”溫斯洛在一次聊天中寫道。

溫斯洛告訴勞斯,他可以前往阿拉

斯加當他的管家,作為交換,溫斯

洛有權接近孩子們。以下是聊天記

錄:

愛寶貝:很遺憾他們會感到內疚,

或者學校會告訴他們這樣不對

勞斯:是的,但是你要怎麼做呢

愛寶貝:我同意猥褻兒童是不對的,

但我們並沒有猥褻他們,這是有區

別的

愛寶貝:就是教導他們覺得這沒什

麼,也不要告訴任何人

愛寶貝:家裡發生的事不外傳

穆勒在網絡上聯繫到伊森太太的當日就把養子交給他們。“我感到絕望。”REUTERS/Sara Stanthas

13

2013-9-17 特別報導

一個“有趣的男孩”

相關當局搜查溫斯洛的家並拿到他

的電腦時,搜查令僅允許他們查看

溫斯洛與聯邦密探勞斯之間收發的

兒童色情圖片、聊天記錄和電郵有

關的項目。當時伊森太太已經不再

與溫斯洛一起生活。

直到這篇報導的記者聯繫到他時,

專研兒童保護的勞斯才知道有這些

促進私下找新家活動的網絡群組。

勞斯說他抓到溫斯洛時,當局沒想

到去查聊天記錄之外的任何東西。

記者跟他說溫斯洛和伊森太太共同

收養過一個10歲男孩後,勞斯重

新檢查了他與溫斯洛交換的文件,

並找到了那個男孩的一張照片。照

片上男孩穿著衣服。

勞斯表示,一份跟那項刑事案件相

關的未公開的記錄顯示,溫斯洛也

描述過這名10歲男孩。溫斯洛說

他是個“有趣的男孩”,而且他和他

的前女友計劃收養這個男孩。

2008年2月,溫斯洛對刑事犯罪供

認不諱,承認在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期間收發兒童色情資訊。那

個10歲男孩曾在這段期間內跟溫

斯洛和伊森太太一同生活。目前正

在俄亥俄州埃爾克頓聯邦監獄服刑

的溫斯洛拒絕了採訪請求。

這名男孩回到威斯康辛後,穆勒又

在得到兒童福利官員許可後把他送

給了另一家人。

這個男孩前幾天滿18歲了。他的

新養母在接受路透專訪時說,包括

這名男孩在內,他們夫婦一共養育

著10名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她說

這個男孩經常好鬥而且沉默寡言。

養母說他曾經問他是否可以去上為

特殊兒童開設的學校,但養父母堅

持讓他在家上學,並且不相信針對

兒童的療法。這對夫妻拒絕讓該男

孩接受採訪。

在一起過得非常美滿

最近被問到她是否知道溫斯洛因發

送及收集兒童色情資訊入獄時,伊

森太太說“不知道”,並稱她對溫斯

洛的瞭解只有“幾周”時間。雖然有

照片為證,但她也不承認和溫斯洛

一起接回了那個男孩。

伊森太太和穆勒在完成男孩交接不

久後的往來郵件中,伊森太太寫道

這個男孩和溫斯洛“在一起過得非

常美滿...兩個頑皮的孩子,正是男

孩需要的樣子。”

在一次稍早的採訪中,伊森太太沒

有提到溫斯洛,但稱這個孩子是

“我們的性感男孩。”並說他經常表

現乖張,“他會試圖光著屁股走來

走去。”

她說,這個男孩行為不端時,她肯

定會“打他屁股。”有一次他在沃爾

瑪辱駡一個顧客時,她就打了他。

“雖然這聽起來很奇怪,那次我故

意打了他的嘴巴...把他打哭了。”伊森太太說。

到2007年初,那個男孩已經走了,

伊森太太和溫斯洛也分開了。她又

同伊森先生住到了一起。而且,伊

森太太又聯繫到了兩對不想要小孩

的父母,並從他們那收養了一個俄

羅斯男孩和一個美國女孩。

“肥媽”在網絡找新家論壇上的影響

也更大了。很快,一個論壇版面的

女版主越來越懷疑伊森太太--嚴重

到連夜開車找到伊森家。這個女版

主試圖把那對男孩女孩帶走。

14

2013-9-17 特別報導

附錄:有關國際收養事宜的常見問題 --美國家庭如何收養外國兒童?

目前全球已有90個國家加入海牙跨國收養公約(Hague Adoption Convention)。作為

其成員國,美國要求收養家庭父母先接受10個小時的培訓,才能收養來自中國等其

他公約成員國家的孩子。(若收養非海牙收養公約國家的孩子,比如埃塞俄比亞,則

無此要求。)當美國民眾由美國的州寄養體系收養孩子時,則需要更長時間的培訓,

一般要30個小時。

約半數收養案例涉及海牙公約國家孩童,養父母通過聯邦認可的美國收養仲介機構

進行,這些機構負責與外國當局協調。另外半數收養案例則的孩童則來自未參加海

牙公約的國家,收養人可能通過美國收養機構,或直接與擬收養兒童所在國家的協

調機構進行溝通。

有些跨國收養經外國法院批准,還有些經過美國本土法院批准。通過外國法院批准

的收養,對於孩童在收養家庭的情況沒有任何主管機構核查。若美國法院批准的收

養,社工可能會對收養家庭監控六個月左右。

一些國家要求定期報告孩子在新家的生活情況。不過不遵守規定也不會面臨什麼風

險。相關國家可以停止與相關仲介機構的合作,但對收養父母沒有制裁辦法。仲介

機構可以控告收養家庭違反合約。但這種情況很少發生。

--收養家庭面臨外國養子女問題時能獲得什麼幫助?

不太多,一些機構向家庭提供收養後支持,但並非必須,而且許多機構也不提供這

樣的幫助。

對於那些從本州自身收養體系領養兒童的家庭,美國許多州向這些家庭提供幫助。

但這樣的幫助通常並不適用跨國收養的兒童。

儘管有入住治療中心等民間替代選項,但它們動輒每月花費數千美元。

--假使一個家庭希望將領養的孩子送回機構怎麼辦?

如果一名兒童隸屬海牙跨國收養公約成員國的國家,並且收養程序尚待美國法院的

批准,則聯邦法律要求這家機構繼續擔任兒童的法定監護人,直至為其找到另一個

收養家庭。

如果收養已完成,則該機構沒有提供幫助的責任。多數機構不向打算為領養子女找

新家的父母提供幫助。

15

2013-9-17 特別報導

父母可以把孩子交給州的兒童福利系統,但這通常非常困難。在許多州,必須調查

這些父母是否存在虐待和疏于照管的行為。如果該州接管這個孩子,父母通常必須

支付孩子的照料費用,直至這個小孩重新被領養。

--如何為自己所收養的孩子另尋收養家庭?

一些美國收養機構提供“找新家”幫助。他們可以為孩子另找一個家庭,但並不接管

法定監護權,也不監督移交。這是一個灰色地帶:這些機構說他們只是幫助兩個家

庭及其律師完成撫養的私下直接轉移。

像雅虎社區或 Facebook 頁面等互聯網論壇也可以提供找新家的幫助。這也是一個

灰色地帶,是本系列報導關注的重點。收養家庭可打出非正式廣告,稱有孩子需要

重新收養;成年人也可以登廣告說自己有意收養孩子。這種行為可能會違反一些州

的法律,因法律規定,除了有執照的兒童安置機構以外,禁止任何人幫助收養或登

收養廣告。通過網上聯繫,家庭就可以安排兒童的重新收養或監護權的轉移。

--哪些找新家方式是可行的?

收養家庭可以尋求正式的重新安排送人領養。這需要得到法院批准--並且能夠為孩

子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護。原先的領養家庭必須中止父母權。新的家庭需接受犯罪記

錄調查,並由一位社工人員進行其它資格審核。

收養家庭可以嘗試通過法院轉移監護權。原先領養的家庭不中止父母權。新監護人

可能需要接受背景調查。

收養家庭決定不通過法庭介入,以比較非正式的形式轉移孩子的監護權。原先收養

的家庭簽署一份委託書,將孩子一段時期內的監護權轉交給新收養的家庭。這份文

件一經公證,新收養家庭便可憑此為孩子辦理入學並領取政府福利。在許多情形下,

這也是一個灰色地帶:監護權的轉移並不在兒童福利和司法體系的監控下。而且這

份文件並未在任何地方進行正式記錄。這個方法較適合那些希望為孩子找到其他臨

時安頓的家庭,也就是經常所說的“臨時照顧”。在其它情形下,這種方式被用於一

次將孩子的監護權轉移數年。

--有法律禁止監護權非正式轉讓嗎?

有一道不完全的保障措施,且執行不彰。當一個孩子跨州進行重新收養或更換新監

護人時,新舊收養家庭必須都獲得兩州當局的批准。否則就違反了兒童安置州際協

定(Interstate Compact on the Placement of Children)。如果當局得知有非法轉讓的

情況,他們可以將孩子轉移出新家。他們也可以對涉及的成年人提起法律行動,但

這很少發生。

16

2013-9-17 特別報導

--什麼是兒童安置州際協定?該協定如何適用于監護權轉移呢?

這項協定通常稱為 ICPC,美國50個州、哥倫比亞特區與美屬維爾京群島將該協定

立法。一般來說,當孩子的監護權從一個州轉移至另一個州時,ICPC 要求必須告

知兩州當局。如果沒有告知當局,那麼涉及監護權轉讓中的成人就違反了兩個州的

法律。問題在於,各州如何執行、或甚至是否執行這項法律,情況各有不同。在某

些州,違反該法屬犯罪行為,通常是輕罪,而另一些州則沒有明列應如何處罰違反

ICPC 行為。(完)

17

2013-9-17 特別報導

網路族群私下中介被收養家庭放棄的兒童 路透北卡羅來納州希克瑞9月10日 - 當梅根艾克森(Megan Exon)2007年在網絡論壇經營一個

主題版面時,她曾經認為這可以幫

助兒童找到更好的新家園。

這個群組稱為

Adoption_disruption,主要吸引無

法和收養對象相處的養父母。

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艾克森並不是

有執照的社工,也不是收養問題專

家。41歲的艾克森不到兩年前才

收養了一個孩子。她的丈夫在一個

網絡論壇上看到一個收養臺灣男孩

的廣告。這個論壇和其他網絡佈告

欄構成了一個無人收養兒童的地下

市場。

這對放棄收養的夫婦告訴艾克森,

這個小男孩腳太大了,耳朵也有點

奇怪。艾克森想,要是養父母這麼

冷漠地拋棄收養的孩子,或許她可

以通過互聯網為孩子們找個新家。

艾克森表示,這個線上群組“只是

介紹大家相互認識,”通過所謂的

“私下找新家”的方式,父母為沒人

要的小孩尋找新家。

初衷似乎是好的,不過艾克森後悔

她在找新家網絡中的角色。路透的

調查報導發現,希望收養孩子的夫

婦能在沒有政府參與的情況下完成

收養,有時會有中間人的幫助,而

這些中介活動可能是無心、草率甚

至是非法的。

艾克森在介紹兩對父母給伊森夫婦

之後,找新家網絡的危險一下子變

得清晰可見。伊森夫婦隨後領養了

兩個小孩—一個俄羅斯男孩,一個

美國女孩。

像其他找新家網站的版主一樣,艾

克森認為她並沒有審查准領養父母

的責任。在她管理的版進行初步接

觸後,做盡職調查應該是兩個家庭

的事。“我們總是提醒雙方,‘找個

律師’,”艾克森說,“顯然大家不總

是這樣做。”

通過美國養育體系合法取得兒童監

護權,收養夫婦要經過刑事背景調

查、住房調查,而在大多數州還要

進行長時間的培訓。此後,社工還

要定期進行家訪,以確保兒童的安

全。

而在許多私下找新家的案例中,上

述這些都沒有。線上論壇為養父母

提供私下裡自行結束收養的方式,

收養外國兒童的案例尤其多。由於

沒有兒童福利機關參與監護權轉移,

收養夫婦能繞開政府為保護兒童而

設立的最基本、但很耗時的各種規

範。

媒介

路透在 Adopting-from-Disruption網路公告欄中,發現十余位中間人

發佈兒童領養廣告,幾乎都是沒有

兒福執照的人士。有些自己收養過

孩子,有些曾轉介給他人。很多看

起來都是像艾克森一樣的善心人士,

希望為孩子找到新家。

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梅根艾克森經營著一個為孩子找新家的線上論壇。艾克森在介紹兩對

父母給伊森夫婦之後開始覺得後悔。Reuters/John Adkisson

18

2013-9-17 特別報導

很多棄養兒童的廣告都回避一系列

規定兒童安置人和安置方式的州立

法律。美國有29個州的法律以某

種形式管理兒童領養廣告的方式。

在其中很多州裡,幫助安排領養的

人士必須獲得許可。

在路透告知論壇群組裡的活動後,

雅虎撤掉了 Adopting-from-Disruption 群組,隨後並撤掉了其

它五個路透曝光的群組。

比較新的找新家群組是去年建在

Facebook 上的“Way Stations of Love”,管理員是60歲的斯托維爾

(Tim Stowell)。他領養了四個孩子,

任職于田納西州一所男孩寄宿學校。

Facebook 一位發言人士說,該網

頁表明“網路是社會的鏡子”。

斯托維爾稱“Way Stations of Love”具有雙重目的:幫助受挫的父母避

免最終放棄領養,另外在必要時幫

助兒童找到新的領養家庭。這個群

組目前已經有約275個成員。它在

Facebook 上的分類是“保密”,意

味著只有群組成員才能看到;新人

需要斯托維爾批准後才能加入。

就像大部分中間人一樣,斯托維爾

表示他把審查准領養父母的任務留

給了提供兒童的家庭。他表示,有

的時候,父母現場見面並交換個人

電子郵箱來安排監護權的轉移。

“(孩子)接下來怎麼樣我就不知道

了,”斯托維爾說。

在田納西州,沒有法律能阻止斯托

維爾發佈兒童領養廣告,或者幫助

父母尋找可領養的兒童。但斯托維

爾表示,他不確定其他在網上協助

監護權轉讓的中間人是否違法。

“他們也許違法,”他稱,“我不知道

州法已經跟上互聯網的發展了。我

希望大家能遵守各州不同的法律,

不管內容是什麼。”

愛達荷州對於誰可以發佈兒童領養

廣告有所限制。在當地,法令禁止

沒有州政府許可的人發佈兒童領養

廣告,或者表示“有能力安置、放

置、處置或接收領養兒童”。

只是想幫忙

愛達荷州一家非營利組織“基督之

家與特殊兒童”(Christian Homes and Special Kids, CHASK)在線上

保有一份可領養兒童的名單。該組

織幫助兒童找到新的領養父母已有

近十年。但它沒有州政府許可。

“我們只是想幫助家庭,”律師布什

內爾(Tom Bushnell)表示。他和妻

子雪莉(Sherry)一起建立了這個組

織。

該組織列出的大部分找新家的兒童

來自失敗的跨國領養。CHASK 網

站上的免責聲明稱:“對於曾被領

養過的兒童,從 CHASK 尋找新的

領養家庭應該被視為‘最後的渠

道’。”

監管當局一開始並不知道 CHASK。在路透近期問及該機構之後,愛達

荷州健康與福利局發言人上月末表

示,州檢察長已開始進行審核。發

言人稱考察點在“CHASK 的活動範

圍和他們是否遵守愛達荷州的法

律。”

布什內爾稱,CHASK 並不違反愛

達荷州關於兒童領養廣告的法律,

部分原因是該組織使用的電腦伺服

器位於另一個州。

不論待認養兒童是怎麼被廣告的,

監護權轉移本身就可能違反美國各

州之間簽署的兒童安置州際協定

(Interstate Compact on the Placement of Children/ICPC)。

雖然各州都採行 ICPC,但某些州

並沒有列出違法罰則,換句話說只

是輕罪,即使如此,州政府也幾乎

沒有為此執法。伊利諾州表示已經

15年沒有執行過了。

很多警察也不熟悉 ICPC。瞭解這

項協定的官員表示,他們更重視協

助兒童,而不是執法。

“說真的,我們並不非常關切怎麼

處罰違反協定的人,”俄勒岡州兒

童福利官員 Harry Gilmore 說。

“暴力傾向”

“這個可愛的俄羅

斯女孩來美國差不

多三年了…如果您

知道有什麼人或許

對她有興趣,請與

我聯繫。”

雅虎論壇群組裡的成員寫道

19

2013-9-17 特別報導

當梅根艾克森從另一個監看留言板

的女士那裡聽到更多有關伊森夫婦

的事情後,她說她變得很害怕。艾

克森在留言板認識的一個女子說,

她懷疑伊森夫婦以謊言說服一些父

母,以同意把孩子交給他們。

即便是在那時,艾克森也不知道伊

森夫婦到底是怎樣的父母:兒童福

利官員幾年前就帶走伊森太太的兩

個親生子女,一兒一女。有關當局

帶走伊森家新生男嬰的報告中,形

容伊森夫婦有“嚴重的精神問題”,並且有“暴力傾向”。而一名曾與伊

森太太一起收養一個孩子的同居男

子,則有過在互聯網上交易兒童裸

照的經歷。他目前在聯邦監獄服刑

20年。

艾克森最後從北卡羅來納州的住家,

開了10小時的車,趕往伊森夫婦

在伊利諾州的住處,企圖帶回她安

排轉給伊森家的女孩和男孩。卡爾

文伊森讓步,梅根艾克森當天帶走

那兩個小孩。

那個女孩現在14歲,艾克森已經

快要完成領養程序;那個男孩名叫

德米特裡,現在20歲,而且自力

生活。

德米特裡回想他住在伊森家的經驗。

奇怪地是,所有的臥室都沒有門。

德米特裡問伊森太太為什麼時,她

的回答是“我喜歡看你們睡覺。”德米特裡說這個答案讓他覺得“很不

可思議。”

德米特裡不知道那個有著蓬亂的褐

色頭髮和大大笑容的八歲女孩在這

裡待了多久,他也不知道她從哪來。

他說這個女孩睡在伊森夫婦的床上。

德米特裡說伊森夫婦從沒讓他上學,

所以他待在家裡並吸他們給他的煙。

一張在丹維爾拍攝的照片顯示,德

米特裡坐在這所房子前面的臺階上,

左手拿著一支煙和一個水瓶,穿著

條紋球衣、黑色褲子,面無表情。

伊森太太接受採訪時,反駁了德米

特裡的說法。她說德米特裡的臥室

有個折疊門,而且她從沒給德米特

裡買過煙,還有那個女孩從未跟他

們夫婦睡在一起。她並表示,兒童

福利官員從未帶走她的親生子女,

他們仍然和她一起住。麻州和南卡

羅萊納州的官員向路透證實,10多年前帶走伊森的子女,從未交還。

“收養圈”

伊森家事件的經驗,讓艾克森立刻

停止經營那個找新家留言板。“我感覺我們似乎做錯了,”她說。“我再也不想成為其中的一份子了。”

伊森夫婦比多數人更清楚網路交換

孩童領養的風險,當然也比美國政

府更清楚:他們很清楚如何能夠在

沒有任何監督之下經手兒童,孩童

父母欺騙他人及被他人欺騙是多麼

容易。

20 歲的德米特裡回想艾克森出現再伊森夫婦住處時的情景。他不知道艾克森是什麼人但還

是跟她走了。“我知道自己想離開,但是…這真的很瘋狂。”Reuters/Tami Chappell

當年 14 歲的德米特裡待在伊森夫婦家裡並

吸他們給他的煙。他的臥室沒有門。德米特

裡問伊森太太為什麽時,她的回答是 “我喜歡

看你們睡覺。”

20

2013-9-17 特別報導

“你想知道收養圈子出了什麼問

題?”伊森太太反問。“你無法知道

訊息。你只會聽到謊言。”

伊森夫婦接受路透專訪時,談到他

們透過找新家而收養的孩子。多數

隻和他們共住一段很短的時間。

伊森太太一一念出那些孩子的名字,

大談作為父母的意義重大。“這讓

我覺得重要,”她解釋道。“我猜或

許這是我的心理問題....就好像,

沒了他們,我會變成什麼?”

上個月,伊森夫婦住在亞曆桑納州

吐桑的一家旅館。他們剛從一間房

子搬出來;房東說伊森夫婦拖欠房

租兩個月。

在旅館門外,伊森太太被問到,他

們是不是可能再收養其他孩子。

“沒錯,”她說。“我房裡就有孩

子。”(完)

21

2013-9-17 特別報導

美國政府放任網路論壇私下認養兒童,問題重重

路透亞利桑那土桑9月10日 - 當一

輛紫色破爛皮卡開到米利夫婦

(Tom and Misty Mealey)位於維吉

尼亞州的家時,他們心中充滿著期

待。

那是2009年7月5日的事,要在他

們家暫居的一對夫婦到了,這對夫

婦從紐約州北部開車來到

Roanoke 郊外的米利寓所。

在那日之前,米利夫婦從未見過伊

森夫婦,伊森先生當時年紀為40

歲, 伊森太太則是30歲。米利太

太回憶說,他們兩個人“衣著很隨

便”,給人第一眼的印象不太好。

但若當時一切順利,米利夫婦準備

將一個孩子分給伊森夫婦,那是一

個在幾個月前收養的五歲危地馬拉

(瓜地馬拉)男孩。

這個男孩患有反應性依附障礙症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很難與照顧他的人產生親密連結。

隨著年歲日長,他變得越來越乖戾,

出現打破窗戶、毆打米利家其他三

個小孩、並在其他小孩玩具上撒尿

等行為。到了晚上,米利夫婦得把

他獨自關在一個房間裡,以保護其

他家人的安全。

安娜巴恩斯 13 歲時被養父母交給伊森夫婦。“請不要把我交給他們,”現在已經 18 歲的安娜回憶著當時交接的情景時說。她

說被安排睡在伊森夫婦之間。REUTERS/Richard Rodriguez

22

2013-9-17 特別報導

在經過數月的治療及其他尋求幫助

的努力後,米利一家人也做了那些

美國各地苦惱父母持續在做的事情:

他們開始在網路上登廣告,打算把

這個不想要的收養孩子送出門。

伊森夫婦迅速回覆,並在電子郵件

及電話中強調他們會是很棒的父母。

之後他們開車超過600英哩,與米

利家人見面來爭取這個男孩。

伊森夫婦一同用餐,還與米利一家

人去打保齡球。他們似乎也能夠與

這個五歲男孩處得來。小男孩爬到

伊森夫婦的膝上,而伊森夫婦也與

小孩玩耍。米利太太說,小男孩甚

至“自動開始叫他們爸爸媽媽”。

她回想道,“他們似乎很能與孩子

們打交道。”

在週末來臨前,米利夫妻被說動了,

而伊森夫婦也把這個五歲男孩帶回

了紐約的家。

和其他在網路上幫自己小孩找父母

的其他人一樣,米利夫婦一直很困

惑。在監護權轉移過程中,他們也

沒有和主管兒童福利的政府機構溝

通,對於帶走小孩的夫婦認識也不

深。

米利夫婦和其他曾將小孩交給伊森

夫婦的父母相比雖然有許多共通點,

但米利夫婦有個特點。米利先生曾

經受過偵查詐欺的訓練。

他曾經擔任警察。

路透的調查發現,伊森夫婦如何通

過網路取得兒童的故事,幾乎把那

些利用美國地下兒童交易網絡的各

方面都暴露了出來,而當局一直未

能對地下兒童交易網絡有所斬獲。

在沒有政府官員參與的情況下,養

父母將不想要的孩子--經常是來自

外國的小孩--交給網絡上結識的陌

生人。目前還沒有法律明確針對這

種“私下找新家”的行為。現有的最

主要保障不過是蒼白無力的威懾,

即美國各州之間達成的州際兒童安

置協議(ICPC,Interstate Compact on the Placement of Children)。

儘管 ICPC 已被各州定為法律,但

有一些州對於違法行為沒有規定任

何懲罰措施。其他的州則將之定為

輕罪,可即便如此,也幾乎從未有

違法者被起訴。許多警察對 ICPC並不熟悉。而真正瞭解 ICPC 的部

門則稱,他們的工作重點是幫助兒

童而非執法。

“坦白說,我們對如何懲罰違反

ICPC 的人並不那麼關心,”俄勒岡

州 ICPC 行政副主管基爾莫(Harry Gilmore)表示。違反 ICPC 規定在

俄勒岡州是一項輕罪。

對於知道 ICPC 卻選擇忽視的養父

母來說,擺脫一個麻煩的小孩比法

律風險更重要。當他們借助地下網

絡時,就可能在當局毫不知情的情

況下將小孩轉移,從而將被抓住的

風險降至最低。有機會去審查孩子

新家情況的人就只有養父母,但他

們卻正是想擺脫孩子的人。

將養子女交給伊森夫婦的兩個家庭

--來自弗吉尼亞的米利夫婦和德克

薩斯州的巴恩斯夫婦--後來意識到

自行移交孩子的風險。

“這太令人羞愧了,”米利先生談及

被伊森夫婦所誤導時說。“而想到

我曾經同這樣的人打交道則更令人

尷尬。真希望我們當時做出了更多

努力。”

“感謝老天我們只是碰到了伊森夫

婦,”他又說,“萬一是漢尼拔(譯者

注:Hannibal Lecter,知名的銀幕

殺人惡魔角色)怎麼辦。”

“二手車”

在2008年8月,也就是領養米利家

的男孩的接近一年前,伊森夫婦還

在網絡上領養了一個小孩。安娜巴

恩斯當時13歲,她7歲時在俄羅斯

被收養並來到美國,之後曾被私下

換過養父母。

她的第二對養父母,也就是德克薩

斯州的巴恩斯夫婦,後悔了收養安

娜。他們在收養安娜前曾與她最初

的收養家庭進行過交談,但之後很

快開始懷疑,那個家庭可能對於安

娜在來到美國後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有所保留。

“這是個糟糕的類比,不過它的確

就像是出售一輛二手車一樣,”巴恩斯先生說到他和妻子為何沒有獲

得進一步告知時稱。“如果你告訴

別人這輛車每天都壞,就沒有人會

買了。”

23

2013-9-17 特別報導

巴恩斯夫婦以飼養微型馬為生,他

們發現安娜桀驁不馴,但心理諮詢

價格太貴而且不便。一個問題兒童

之家告訴他們,安娜並不適合該計

劃。巴恩斯夫婦還說,他們被告知,

如果他們把安娜交給州立機構撫養,

就會被視為不合格的父母,還必須

支付孩子的撫養費直到18歲。

“我們在收養後的第一年試圖幫助

孩子解決這個問題,”巴恩斯先生

說。“之後突然靈光乍現,你意識

到你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而是需要

逃離這個問題。”

巴恩斯夫婦在雅虎的 Respite-Rehoming 論壇上發佈了一則有關

安娜的收養廣告。

網名為熊媽媽的伊森太太作了回復。

她在寫給巴恩斯夫婦的郵件中承諾,

她和丈夫準備好了照顧安娜。

“無論她犯了什麼錯,我們都會愛

她的,”熊媽媽向巴恩斯夫婦保證。

她承諾給安娜買最喜歡的糖果,並

會給她一隻小狗。伊森夫婦以前就

用這些承諾引人上鉤,這時候又故

計重施。

“我得說這些給安娜的承諾完全打

動了我,”巴恩斯太太回應道。“買只小狗的主意真不錯...它會讓安娜

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而不會老想著

那些不好的或者‘我很可憐’的想

法。”

為了幫助達成交易,伊森太太還分

享了一個虛構的“家庭研究”,其

中有一名據稱是社會工作者的人為

伊森夫婦的家庭教育能力作保。

伊森夫婦在2008年9月乘飛機飛越

900英哩,之後驅車來到巴恩斯夫

婦的農場來接安娜。

當他們五個人在當地一家連鎖餐廳

吃晚餐時,安娜一直在打量伊森夫

婦。他們讓她感到緊張。

“我忍不住(哭泣)...我不斷對他們說,

‘請不要把我交給他們。求你們。

我可以跪下來,’”現在已經18歲的

安娜回憶著當時交接的情景時說。

當巴恩斯夫婦把安娜和伊森夫婦送

回家時,沒有律師或政府機構工作

人員參與。沒有人對伊森夫婦進行

認真的審查,他們提供的家庭調查

材料也無人細看。

巴恩斯夫婦和伊森夫婦誰都沒有通

知安娜的福利官員,孩子已經從德

州被送到伊利諾州。沒有政府機構

人員參與,這違反了跨州兒童安置

協議(ICPC)。德州把這視為一項

輕罪,伊利諾州亦是如此,但一位

官員稱,該州至少有15年未起訴

有人違反這項法律了。巴恩斯夫婦

表示,他們從來沒聽說過有這項要

求。

巴恩斯太太在此後不久給伊森太太

的信中談及他們把女兒交給伊森夫

婦的那一天,她寫道:“當我們離

開時,加里說‘我們該幹什麼’...我說‘上車走吧’然後就沒有回頭。”巴恩斯太太補充說:“我希望她過得

好。”

伊森太太的床

德克薩斯州的巴恩斯夫婦將安娜交給伊森夫婦後不久就發現面臨麻煩。

REUTERS/Richard Rodriguez

24

2013-9-17 特別報導

當安娜到達伊森夫婦的住處時,她

說,地板上到處都是屎尿;兩隻小

狗被關在活動房裡。安娜說,伊森

夫婦給她看了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

女孩的照片,說他們曾與之共同生

活。她問他們後來怎樣了。

“他們回答我說,‘有時候小孩會死

的,他們倆都死了,’”安娜回憶說。

伊森太太說她不記得那天給安娜看

過哪些孩子的照片。

伊森太太讓安娜挑選一張電影碟片,

安娜說,她打開櫃子時露出一些色

情電影。而伊森太太說房間裡根本

就沒有色情的東西。

安娜發現她沒有自己的床。她回憶

說,第一個晚上,她睡在不穿衣服

的伊森太太旁邊。她說,第二天早

上,伊森太太問她是否感覺到她夜

裡在吻她。

安娜說,她後來被安排睡在伊森夫

婦之間。“我就被夾在中間,在那

裡統共待了大概2分47秒,就覺得

越來越古怪,”她回憶說。她說她

迅速離開他們的房間,睡在了沙發

上。

伊森夫婦說,他們從來沒有讓收養

的孩子和他們睡在一張床上。伊森

太太也說,她從來沒有不穿衣服睡

覺。

安娜在學校裡看到一個頭戴牛仔帽

的男子,她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

那人正是巴恩斯先生,她的養父,

幾天前剛剛把她交給了伊森夫婦。

就在前一天,巴恩斯說一位伊森太

太從前的朋友聯繫到他。這位女士

認為伊森太太可能回復了安娜的收

養廣告。巴恩斯說,她認為伊森夫

婦的家庭調查材料是編造的,政府

機構至少曾經取消了他們對一個收

養孩子的監護權。巴恩斯說,這位

女士告訴他,她擔心安娜的安全。

伊森夫婦最近搬出亞利桑那土桑的公寓。房產經理人稱在屋裡發現五隻狗。REUTERS/Meggan Twohey

25

2013-9-17 特別報導

然後,巴恩斯也開始擔心了。他搭

機來到伊利諾,前往安娜在韋斯特

維爾就讀的學校。看到安娜在學校,

他才松了一口氣。

巴恩斯記得他當時通知了校方和當

地警察。執法機關和兒福機構的記

錄顯示,巴恩斯說明他在得知伊森

的謊言後,前來接回養女。

當他和安娜回到托勒,巴恩斯向德

州檢察長辦公室就伊森夫婦提出指

控。

該檢察長也接獲來自南達科他州一

名養母琳妮班克斯的通報。班克斯

觀察了網路上的認養群組,對於伊

森夫婦感到相當擔憂。

在2008年9月10日發給德州檢察長

辦公室的電子郵件中,班克斯表示

伊森夫婦已成功取得四名小孩。

“伊森太太似乎持續在接洽想要中

止領養的父母,透過假造的文件接

收他們的小孩,”班克斯寫道。“她基本上是在詐騙。”

儘管有伊利諾州當局的介入,以及

向德州當局發出警告,兩州均未採

取措施防止伊森夫婦再次取得其他

小孩。

谷景公寓

2008年10月,在巴恩斯接回安娜

不到一個月後,伊森夫婦又在網路

上認養另一個小孩--利比裡亞(賴比

瑞亞)出生的琪塔。如同本系列報

導第一篇文章所詳述,當局最後在

紐約州史蒂芬鎮找回了琪塔。但這

次依舊沒有人對伊森夫婦和其他父

母採取任何舉措。

伊森夫婦隨後搬進史蒂芬鎮的谷景

公寓(Valley View Apartments)。2009年初,一名23歲的殘疾人士

艾莫亨頓(Elmer Huntoon)和夫婦

兩同住。

根據一份州警報告,2009年4月25日,亨頓前往谷景附近的的池塘釣

魚。報告稱,伊森先生發現亨頓面

部朝下漂浮在水面上。亨頓溺斃被

判定為意外事件。據報告稱,伊森

太太曾試圖施以急救。

調查人員諾斯盧普(Timothy Northrup)回憶,幾個月後,在

2009年7月,這位死者的親戚打電

話給紐約州警。打電話的人表示,

如今有個孩子和伊森夫婦同住在谷

景公寓。

這個孩子正是來自瓜地馬拉的五歲

大男孩,是由米利夫婦交給伊森夫

婦撫養的孩子。

米利夫婦2008年12月收養這個男

孩。這個男孩的情況很糟糕,米利

夫婦表示他們的治療師告訴他們,

這個男孩的情況只會愈來愈糟。當

他們向社會服務機構求助,為孩子

尋求新家時,社服機構稱它們無能

為力:除非這個孩子受到虐待或被

遺棄,否則政府無法介入。

2009年4月或5月時,米利夫婦在

雅虎社群 Respite-Rehoming 刊登

出養廣告,巴恩斯夫婦也在同樣的

社群張貼出養安娜的廣告。伊森夫

婦迅速做出回應。

她向米利夫婦解釋,他們夫妻倆都

沒有小孩。在幾次流產後,他們如

今試圖領養小孩。

伊森先生在寫給米利夫婦的電郵中

表示,“我們下定決心,如果你選

擇我們做為收養家庭,我們會很樂

意接納他一起生活。”

米利先生表示,如果他動用警方的

資訊來調查伊森夫婦,將是犯法的。

他並表示,伊森夫婦的家庭研究文

件看來很像真的。負責治療這名五

歲男孩的治療師,也詳細看過這份

文件,而且透過電話和伊森夫婦談

過。他稱,治療師“認為這樣可

行。”

如今米利表示,如果連她都無法看

穿他們的伎倆,“我們又怎麼能看

穿呢?”

“這是個糟糕的類

比,不過它的確就

像是出售一輛二手

車一樣。如果你告

訴別人這輛車每天

都壞,就沒有人會

買了。” 巴恩斯先生收養安娜以後感覺被矇騙

26

2013-9-17 特別報導

這份文件有值得懷疑的地方。首先,

上頭列出的據稱做過家庭調查的社

工人員地址是郵政信箱,這和伊森

太太親生女兒名下的郵政信箱一樣。

她的親生女兒在2000年被社工人

員帶走。該郵政信箱用基本的網路

搜尋便可找出來。

其次,伊利諾州也沒有社工人員史

摩斯(Sharon Smalls)的紀錄。但

南卡羅來納州卻有。一位警長的報

告顯示,有位這個名字的南卡羅來

納州兒童保護工作人員曾經在

2002年拜訪過伊森夫婦,但不是

去證實他們為人父母的能力,而是

去帶走他們還在繈褓中的兒子。

這樣的模式似曾相識:伊森夫婦或

米利夫婦在監護權轉讓的過程中,

都沒有告知紐約或維吉尼亞州的兒

福官員。

米利夫婦表示,他們找過律師,以

確保他們的所做所為並無不法。在

陳述他們把養子交給伊森夫婦的文

件中,律師建議把這樣的轉讓定調

為暫時性的“治療性安置”,米利先

生稱,“這可以讓我們避掉 ICPC的糾纏。”

路透5月訪問伊森一家時,沒有跡

象表明家裡有男孩或者女孩。伊森

太太在開出租,伊森先生上夜班,

為當地一個雜貨店看門。他們剛搬

到那個房子裡。

伊森夫婦接受路透專訪時,談到他

們透過找新家而收養的孩子。伊森

太太一一念出那些孩子的名字,大

談作為父母的意義重大。“這讓我

覺得重要,”她解釋道。“我猜或許

這是我的心理問題...就好像,沒了

他們,我會變成什麼?”

伊森夫婦比多數人更清楚網路交換

孩童領養的風險,當然也比美國政

府更清楚:他們很清楚如何能夠在

沒有任何監督之下經手兒童,孩童

父母欺騙他人及被他人欺騙是多麼

容易。

“你想知道收養圈子出了什麼問

題?”伊森太太反問。“你無法知道

訊息。你只會聽到謊言。”

8月份,伊森夫婦因為拖欠了兩個

月房租而搬離了那所房子。當時一

個房產經理人走進去過,他說裡面

有五隻狗。

伊森夫婦住到了幾英里之外的一家

旅館。在旅館門外接受訪問時,伊

森太太被問到,他們是不是可能收

養其他孩子,“沒錯,”她答道,“我房裡就有孩子。”

那麼,伊森太太通過地下網絡收養

的六個孩子如今都到哪去了?

伊森太太和溫斯洛(Randy Winslow)領養的那名10歲男孩生

活在華盛頓州的一個家庭。他剛滿

18歲。他的養母說,他還總有行

為問題。

那個被論壇版主梅根-艾克森

(Megan Exon)帶走的八歲女孩,

目前和艾克森夫妻生活在北卡羅萊

納州。她14歲了,在上八年級。

艾克森夫婦即將合法收養她。

伊森夫婦曾說服一個警察將自己五歲大的

養子交給他們。“我們很樂意接納他進入

我們的生活,”伊森先生寫道。

伊森夫婦說他們從未虐待領養的孩子。“你想知道收養圈子出了什麼問題?”伊森太太

反問。“你無法知道訊息。你只會聽到謊

言。”REUTERS/HANDOUT/NBC News

27

2013-9-17 特別報導

俄羅斯男孩德米特裡-斯圖爾特現

在20歲。他高中畢業了,同一個

朋友一起生活在佐治亞州。他說他

最近剛完成濫用藥物的治療。

安娜-巴恩斯18歲了,剛剛高中畢

業。她已被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錄取,但她覺得

自己上不起學。她現在住在朋友那,

並且正在找住處。

琪塔-普夏拉21歲了,也沒有自己

的住所。這個夏天她失去了位於密

爾沃基市外圍的公寓,現在住在臨

時寓所。她已經在密爾沃基技術學

院(Milwaukee Area Technical College)報到上學,打算學習社會

工作。

伊森夫婦從米利夫婦手中收養的那

個五歲危地馬拉男孩,由紐約州監

護。他現在九歲了。

附錄:如何解決私下找新家的問題 能夠通過互聯網轉移被領養孩子的監護權,代表出現了新的風險。不過,專家表示,系

統性的漏洞造成這種操作能被實現,也有方案或許能解決這些問題。

問:現在不是已經有法律保護被領養的孩子嗎?

答:是的。但是在美國沒有統一的法律來管理領養問題。國內領養由各州法律約束,但

各州法律差異很大。規範國際領養的聯邦法律--《跨國領養法案》--目前只涵蓋某些國家。

到2014年7月,法案就能將所有國際領養包含在內。

問:擴大《跨國領養法案》能否把被領養的外國孩子保護得更好?

答:不一定。雖然有些跨國領養由美國法庭判定,但其他的不是。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University)的領養專家格羅紮(Victor Groza)表示,當跨國領養由外國法庭判定

時,不需要第三方跟進孩子到達美國之後的情況。

問:還有其他有據可查的法律能用嗎?

琪塔現在住在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市,她說

來美國變成了噩夢,至今仍然想不通當初從

利比亞收養她的養父母為什麼又拋棄她。

REUTERS/Jeffrey Phelps

28

2013-9-17 特別報導

答:各州之間簽署了兒童安置州際協定(ICPC),它為如何處理監護權在州際轉移設定統

一標準。但是警方對上述協定所知甚少。部分專家表示,官員應該進行培訓,更進一步

瞭解這項協定。其他人認為,行政人員需要更多資金來執行 ICPC。“我們真的沒有辦法

調查全國所有可能違反 ICPC 的行為,”俄勒岡州一名兒童福利官員 Harry Gilmore 說。

問:聯邦政府還能做些什麼嗎?

答:一些兒童福利官員建議國會把跨州協定改立法為聯邦法律,為執法和懲罰設定統一

標準。

問:發佈轉讓兒童的廣告合法嗎?

答:關於如何廣告可供領養的兒童以及誰可以發佈廣告,各州法律不盡相同。這也是一

些人士呼籲制定聯邦法律來界定廣告內容、誰有權發佈廣告以及違法罰則等的原因之一。

問:如果跨國領養後進展不順,那麼領養機構有義務提供幫助嗎?

答:在領養敲定之後,領養機構沒有義務幫助受挫的領養家庭,很多機構的確也不協助。

一些專家認為,如果領養失敗,這些機構應該必須為孩子找到下一個領養家庭,不過很

多領養機構抵制這個想法,他們表示已經很努力在提供更多後續服務了。“最好的解決方

案是,原領養機構必須自費處理個案,”鼓吹被領養人權益的人士 Niels Hoogeveen 稱。

“那麼情況就真的會改觀。”

問:各州還可以做出哪些努力來幫助父母?

答:一些運用網路公告欄的父母表示,他們希望有途徑,可以在父母證明付出了令人信

服的努力來照顧孩子的情況下,將難以教養的孩子交給政府;他們還希望政府提供協助,

從一開始就防止收養失敗。“我認為各州應該,也正在努力逐步向所有收養家庭提供支持

和服務,”緬因州波特蘭市收養問題專家 John Levesque 表示。“這裡面很多地方都不需

要花大錢就能做到。”

問:當局監控這些刊有可供領養兒童的公告欄嗎?

答:美國沒有政府機構系統性地審查網絡公告欄。“我認為政府應該監控這方面,”佛羅里

達負責兒童福利的官員潘尼佩克(Stephen Pennypacker)表示。但需要資金。“誰負責這方

面?我們從哪裡找資金?還有當你發現小孩被私下安置的時候,該怎麼處理?”

問:照現在的情況,如何阻止危險人士通過網絡論壇收養兒童?

答:許多兒童福利機構認為,獲得許可的專業人士應在這些非正式約定中審查准父母。

“目前沒有人審查那些家庭。你不知道論壇對話框另一端與你溝通的人的身份,”潘尼佩克

表示。(完)

29

2013-9-17 特別報導

命運乖舛的認養兒童 路透密西根州戰役溪9月11日 - 英伽(Inga)大多數的童年時光在俄羅

斯的孤兒院裡度過,總是盼望著有

父母能保護她。

她的生母是妓女,在英伽繈褓時就

遺棄了她。英伽從不知道父親是誰。

1997年英伽12歲時,生活發生了

改變,一對美國夫婦要收養她。

“我想像的是,我就要有家了,我

要去上學,還會有朋友,”英伽最

近表示。

領養英伽不到一年後,她的新父母

--普莉西拉和尼爾·瓦特科特

(Priscilla and Neal Whatcott)就放

棄撫養她。他們說兒童收養機構從

未告訴過他們英伽抽煙、有憂鬱症、

有創傷後壓力症(PTSD),還有閱

讀和書寫障礙。

瓦特科特夫婦稱他們嘗試過治療並

尋求協助,他們甚至向一名俄羅斯

法官求助,要求解除收養關係。

當什麼都不管用時,他們轉向瓦特

科特太太現在所形容的“地下網絡”。由於養父母利用網路為棄養

兒童尋找新家,英伽不斷被收養後

又被棄養。

英伽 12 歲時來到美國,是 1990 年代末通過收養途徑來到美國的 25 萬名外籍兒童其一。他們在美國的命運從未被系統性的追蹤過。

REUTERS/Rebecca Cook

30

2013-9-17 特別報導

接下來的三個月,瓦特科特夫婦帶

她見了三個不同的家庭,沒有人願

意收留她。在其中一家,英伽說她

與一名兄弟發生性關係,然後還被

他尿了一身。在另一家,她說養父

騷擾她。

英伽13歲時被送到密西根精神病

院,她說她再次發生性關係--這次

是和她的主治醫生帕特森(Michael Patterson)。帕特森被控一級性犯

罪不成立,他仍在密西根擔任社工。

他說他身體上“並未越線”,形容英

伽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孩子。”

對於帕特森說的最後一點,沒人會

反對。當密西根州收容她後,官員

這樣描述英伽的問題:“濫用藥物、

家庭暴力、與父母關係冷漠、性虐

待、生理虐待、精神創傷、言語暴

力、情感障礙及精神健康問題。”

在英伽看來,情況似乎了無希望:

“我的父母不要我,俄羅斯也不要

我。我不想活了。”

十餘年前海外領養開始盛行,瓦特

科特太太說出她收養英伽的經過以

及美國家庭領養海外兒童所面臨的

危險。在國會證詞和媒體報導中,

瓦特科特太太將她的個案歸類為消

費者權益問題:她表示,領養機構

未能披露被收養兒童先前已存的問

題,卻不需面對後續影響。如今,

16年過去了,瓦特科特太太依然

形容收養英伽為“衝動購物”或是“出售物品”。

英伽的故事從來沒有被公開。現年

27歲的她,是1990年代末通過收

1999 至 2012 年美國人在海外領養的兒童總數,以出生地歸類

31

2013-9-17 特別報導

養途徑來到美國的25萬名外籍兒

童其一。他們在美國的命運從未被

系統性的追蹤過。

路透進行的調查揭示了從海外領養

兒童的美國民眾,如何輕易地將問

題兒童轉手給那些在互聯網上認識

的陌生人。透過一種稱為“找新家”的過程,父母把不希望再收養的小

孩放到網上,並由其他人繼續領養

--過程很快,通常是非法的,而且

對於成人來說,這種行為幾乎不承

擔什麼後果。

本系列特別報導追蹤的一處互聯網

公告版上,每名兒童平均每週被發

佈廣告一次。大部分公告板名單上

的兒童(70%)都出生於海外。他們

來自至少23個海外國家,包括俄

羅斯、埃塞俄比亞(衣索比亞)、中

國和烏克蘭。(路透報導後,雅虎

關閉了公告板。)

領養孩子的父母表示,使用互聯網

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瓦特科特太

太2001年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表示,

日子實在太難過,她甚至覺得英伽

最好死了算了。“有時候我想,最

好的結局應該就是讓上帝把她帶

走,”她對美聯社表示。“讓她解脫,

讓一切都結束。這裡沒有圓滿結

局。”

瓦特科特太太建議的解決方式是加

強相關的法律責任。“如果有國際

收養方面的消費者保護法,我們可

能會避免很多心痛的經歷和這樣的

悲劇,”她在1999年呈交給國會的

證詞中寫道。

佛羅里達的兒童權益保護官員潘尼

佩克(Stephen Pennypacker)稱,

收養父母不是消費者,他們領養的

問題兒童也不能被當成瑕疵品。

“收養的孩子不附帶保證書,”潘尼

佩克稱。他在2011年一份文件中

提醒州政府警惕互聯網上的兒童交

換。“當你收養了孩子,他就成為

你的孩子。不管孩子有什麼問題,

你負有的養育責任與我對自己的親

生子女是一樣的。”

臨界點

1997年10月,當瓦特科特夫婦前

往俄羅斯收養她時,英伽說她當時

根本不知道怎樣做一個女兒。瓦特

科特夫婦領養她以後,從聖彼得堡

孤兒院到莫斯科的火車上,英伽記

得她躲在一張毯子下面。

當時瓦特科特夫婦和年齡比英伽小

的三個孩子住在馬紹爾群島,其中

兩個孩子是從中國領養。瓦特科特

先生是工程師,瓦特科特太太則是

全職媽媽。

瓦特科特夫婦在見到英伽後才知道,

她的實際年齡比領養機構告訴他們

英伽指控她的一個監護人性侵。REUTERS/Rebecca Cook

“我想像的是,我就要有家了,我要去上

學,還會有朋友…我當時心裡真的很受

傷。”英伽到美國後屢次被領養和棄養

32

2013-9-17 特別報導

的大四歲。領養機構對於英伽出現

的情緒和行為問題也隻字未提。瓦

特科特夫婦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英伽的問題,即便如此,他們仍然

進行領養。

“我們把她領回家以後,才發現這

簡直是一場災難,”瓦特科特太太

說。英伽有時候想從窗戶溜走,還

會蹲在壁櫥裡面不出來。“我很痛

苦,”英伽說。

瓦特科特太太回憶,英伽有一次在

臥室裡放火。(英伽否認)

不到一年,瓦特科特夫婦已忍無可

忍。在夏威夷度假時,瓦特科特太

太和英伽發生衝突,而且還動了手。

瓦特科特太太告訴丈夫“她必須離

開這個家。”

幫助他們收養英伽的加州收養機構

--Nightlight Christian Adoptions 建

議他們向治療師尋求幫助,這個治

療師也收養了一個俄羅斯女孩。

治療師把英伽帶回他在加州的家裡,

兩個俄羅斯女孩變得非常親密。英

伽說她很感激這位新朋友,兩人都

講俄語。

但這個安排只是暫時性的,瓦特科

特夫婦說收養機構不肯提供進一步

的幫助。該機構現稱“不能就個案

的細節置評。”

而在當時,瓦特科特夫婦在互聯網

上求助。瓦特科特太太積極參與收

養了俄羅斯兒童的家庭在雅虎群組

的活動。

“雅虎上有很多這樣的群組,”瓦特

科特太太說。“所有人都在聊孩子

帶來的各種各樣的挑戰。我說出了

我現在的狀況,有人就會說那和某

某人交流一下。”

伸出的援手

瓦特科特太太很快就和瑪麗亞當斯

(Mary Gayle Adams)通了電話。

亞當斯是一位養母,她有時候會幫

助其他父母為孩子尋找新家。路透

發現有很多像亞當斯這樣幫助父母

找新家的自由中間人,其中很多自

身就是養父母。有的人提供服務,

比如發佈可收養兒童的廣告,在某

些州這只能由持照的專業人士進行。

亞當斯一直住在賓州,該州在處理

找新家問題上不需要許可。68歲的亞當斯並非持證社工。她曾是小

學教師。她表示,她現在和25個領養的孩子住在之前的一所學校裡,

其中部分孩子是通過找新家計劃收

養。她說仍然有時間在找新家案例

中擔當中間人,有時候會通過在線

公告板來聯絡各個家庭。

亞當斯說,她不記得英伽、瓦特科

特夫婦,也不記得她推薦的家庭。

但是瓦特科特太太說亞當斯找到的

家庭“絕不可能”得到政府當局批准。

當政府將兒童安置到收養家庭時,

會審查可能的收養家庭,而且社工

會檢查他們是否適合擔任父母。

瓦特科特夫婦為英伽找到的第一個

新家在馬裡蘭州。英伽不太記得在

那裡的經歷,只記得持續不到兩個

月。養父母認為她實在太難相處了。

和找第一個新家一樣,瓦特科特夫

婦說他們通過亞當斯又找到了接下

來的兩個家庭。“我不停地給她回

電話,”普莉西拉談到亞當斯時稱,

“她會說:‘我又找到了一家。’”

第二家人住在密西根。這對夫婦過

一段時間就會收養孩子,已經收養

了十多個。瓦特科特夫婦在送走英

伽前從未跟他們見過面。英伽在那

兒呆的時間不長。

英伽說,她從家裡偷了酒就離家出

走了。她曾與養母互打耳光,英伽

說她被住在那兒的其他孩子打過。

她說曾與其中一個男孩發生了性關

係,事後那男孩還對著她撒尿。英

伽那時剛滿13歲;現在她已經不

記得這男孩的年齡了。

“收養的孩子不附

帶保證書。當你收

養了孩子,他就成

為你的孩子。不管

孩子有什麼問題,

你負有的養育責任

與我對自己的親生

子女是一樣的。” 佛羅里達兒童權益保護官員潘尼佩克

33

2013-9-17 特別報導

這名養母稱,她從未扇過英伽耳光。

她說不相信英伽被打或與這個男孩

發生了性關係。

法庭記錄顯示,在英伽離家的幾個

月後,這名養母被發現對待一個孩

子“存在疏忽”,當局還告知了這名

養母關於“兄弟姐妹間性虐待的指

控”,英伽的指控在其中沒被提及。

當瓦特科特夫婦拒絕領回英伽時,

亞當斯幫助其又找到了一個新家,

也在密西根。這是英伽來美國後的

第三個新家,這一家子的親生或收

養小孩至少有八個。

瓦特科特在送走英伽之前不曾與新

的養父母見面,但瓦特科特太太說

通過電話交流覺得這對夫婦似乎不

錯。

英伽說這一家的男主人很暴力,後

來他和妻子離婚了。在英伽離開後,

他妻子在當地警官的報告中描述了

他涉嫌的暴力行為。

“他對年紀較大的養子養女發脾氣

是家常便飯,會揪住他們的喉嚨,

壓在牆上,有幾次還在孩子們的脖

子上留下淤青,”他的前妻對當局

說,並稱即便在她向兒童保護機構

檢舉後,這種暴力依然繼續。路透

無法獲得當事人雙方的評論。

這個女子還對警察說,她的前夫在

色情方面“有問題”。

英伽說實際情況要嚴重得多。她在

後來的一份警察調查報告中指稱,

那個男的好幾次對她動手動腳,還

對她進行性侵。“他會把其他孩子

趕出去,讓我和他看色情錄像,還

說‘我打賭你做不到這樣。’”

英伽向當局報告了這些遭遇,但她

說她怕那個人,不想把案子追究下

去。由於英伽不願指證,檢方撤銷

了對那個男人的刑事性侵指控。

治療期間

1999年3月,由於沒有家庭願意收

留英伽,政府成為她的監護人。英

伽住進了位於密西根州戰役溪

(Battle Creek)的一家精神病醫院--Fieldstone 中心。在這裡她遇到了

帕特森,一位幫助治療她的社工。

當時帕特森41歲,剛剛加入這家

中心,擔任青少年住院部的治療師。

“我當時心裡真的很受傷,”英伽說。

“每天晚上我都歇斯底里地嚎啕大

哭。”

2000年6月,Fieldstone 中心解雇

了帕特森,密西根州社會工作委員

會對他提出投訴,稱他在

Fieldstone 中心對兩名病人失職,

其中的一名病人就是英伽。

控訴聲稱帕特森曾與一名社工、英

伽的法庭指派律師和英伽本人,討

論“由他收養她的可能計劃”。控訴

對英伽在次年向 Fieldstone 工作

人員提到的事卻隻字未提。英伽

2001年8月告訴 Fieldstone 的人員,

她和帕特森在醫院期間一直發生性

關係。

英伽告訴警方,帕特森和她在

1999及2000年發生了12次以上的

性關係。“英伽說帕特森保證,如

果她與他發生關係,他就會收養她,

而且帕特森還告訴她,如果她跟任

何人透露他們之間有性關係,他就

不收養她了,”戰役溪警方的一份

報告這樣寫道。

報告稱,警方還訪談了住英伽對面

病房的一名病患。據該名病患表示,

2000年4月某天,當時英伽的房門

半開;這名女病患說她“看到帕特

森在親”英伽。

警方報告稱,Fieldstone 解雇帕特

森的理由是說他“和病患有不當行

為”。今天,英伽表示會把她與帕

特森的互動細節告訴工作人員,是

因為她懷疑他可能也曾和其他患者

發生性關係。一名 Fieldstone 發

言人以患者隱私為由拒絕置評。

帕特森在2002年遭到密西根卡爾

霍恩郡當局的性犯罪行為指控,這

項指控案和英伽有關。英伽在預備

聽證會中,似乎時常把聲稱發生性

關係的時間和地點搞混;英語說得

“雅虎上有很多這

樣的群組,所有人

都在聊孩子帶來的

各 種 各 樣 的 挑

戰。” 英伽的養母瓦特科特太太說。

34

2013-9-17 特別報導

不太好的她,證詞似乎也經常顛三

倒四。

法庭上沒有翻譯。英伽表明她出生

於1995年,而非1985年--這麼一

來,在她作證時就只是個才七歲大

的女孩,而不是17歲。她還說她

不懂“回憶”或“精確”這兩個詞是什

麼意思。

帕特森被宣告無罪。加佈雷希特

(Allen L. Garbrecht)法官的判決書

稱,帕特森跟英伽說他或許會請求

她的監護權,展現他“極差的判斷

力”。但對於性關係的指控,加佈

雷希特則表示“除了合理懷疑外,

對指控無法確信。”法官表示這個

案件基本上是英伽想不利帕特森的

控詞。

密西根州管理機構將帕特森送交專

業鑒定。他需完成16個小時的“倫理和界線逾越議題”持續教育課程。

帕特森表示,他從未和英伽有過性

接觸;他的無罪判定和密西根州管

理當局的行動都證明他的清白。

“如果密西根州認為我是個可怕的

人,根本不會讓我有鑒定評估的機

會,”帕特森說。

與恐懼共存

英伽1999年被交付由密西根州政

府監護時,卡爾霍恩郡當局指控瓦

特科特夫婦失職。目前住在華盛頓

州的瓦特科特夫婦拒絕支付照顧英

伽的全部費用。他們到密西根參加

這樁案子的一次聽證時,英伽記得

他們帶她到一家餐廳時告訴她,不

能跟他們一起回家。

瓦特科特太太說,他們把銀行帳戶

裡的錢提走,藏在床下,讓密西根

官員不知道他們有那些錢。儘管與

密西根州隔了有半個國家那麼遠,

他們仍叫其他孩子不要應門,以免

有兒童福利工作人員來訪。

“法官怒氣很大...盡可能地數落我

們,”瓦特科特太太表示,“他說“我不會再讓你們這種人把孩子帶到這

個國家,然後就扔給政府。’...我們生活在恐懼之中。”

2003年,大約英伽住進

Fieldstone 精神病醫院的四年之後,

法官接受瓦特科特夫婦的請求,免

除了他們對英伽負有的責任,但要

求他們支付給政府5,000美元,並

幫助英伽加入美國國籍。

不久之後,法官指定朱迪·法雷

(Jodi Farleigh)成為英伽的法定監

護人。

英伽在 Fieldstone 精神病醫院和

政府指定的監護家庭之間輾轉時,

法雷承擔起她的監護責任。

“她的角色就像是我的母親,”英伽

說。“不論我表現得怎樣,或壓力

過大,或是我生活中遇到問題,她

總在我的身邊。”

恐懼自由

由於英伽從未有規律地上過學,她

不會讀也不會寫英文。她還有暴力

情緒爆發、濫交、吸毒和自殺傾向

等問題。

“我對自由感到恐懼,”英伽說。“對自由我還沒有做好準備。”

法雷督促英伽接受更多教育和治療。

有了這位她生活中第一個長期的家

長,英伽說她的生活開始向好的方

向發展。

“她有一顆金子般的心,”法雷說。

“她需要學會如何愛和信任。”

在戰役溪市的一家餐館裡,英伽說

她經常想是自己的過錯,才讓瓦特

科特夫婦把她送走。

“我讓我的父母失望了,”她說。淚

水從她的臉上滑落。

法雷抓住英伽的手。

“你不能這樣想,”法雷告訴她。“你應該換個角度去想,你現在有了新

家庭。”

英伽有了朋友,有時也會去約會。

她所屬教堂的一對老夫婦歡迎她節

日去他們家,她喊他們奶奶和爺爺。

她在基督教青年會(YMCA)學習寫

作和算術,還在漢堡王(Burger King)餐廳兼職。她還上烹飪課,

去野營。在最近的一次 kickball 遊戲中,她把球送入左外場,然後向

一壘跑去,她的隊友高喊“英伽加

油!”

雖然多年未見到瓦特科特夫婦,英

伽仍主動和瓦特科特太太聯繫。

35

2013-9-17 特別報導

“她說‘告訴爸爸我愛他。你們什麼

時候來看我?’”,瓦特科特太太說,

“我告訴她‘這目前不行’。她對我們

的家庭仍抱有幻想。”

英伽目前和室友住在政府助建的房

屋,有工作人員幫助房屋維修和她

的治療問題。

在她的公寓裡,牆上裝飾著仙女的

畫報,她的貓--名叫 Shian,慵懶

地躺在椅子上。床上放著兩個毛絨

玩具,一隻兔子和一隻小熊,這是

英伽從她的俄羅斯童年保留下來的

唯一東西。

在她的梳粧檯上,擺著一個相框,

是瓦特科特夫婦的照片。(完)

附錄:中國女孩諾拉的故事

距離諾拉·蓋特利在田納西州一所房子裡獲救,已經差

不多十年。她在那裡被迫挖自己的墳墓。

從中國一家孤兒院領養了諾拉的夫婦,于2001年將她

留在這所房子。諾拉現在回憶說,“煉獄從此開始。”

諾拉在湯姆和黛布拉·施密茨(Tom Schmitz and Debra Schmitz)位於田納西州特倫頓家中度過的時光,在隨

後這對夫婦因被控虐待兒童的法院文件中有詳細記錄。

諾拉的新媽媽打她,另外17個生活在此的兒童也挨過

打。諾拉罹患小兒麻痹症,從小就殘疾。在體罰諾拉

時, 黛布拉會拿走諾拉的腿部支架,並拖著她頭髮走。

26歲的時候,諾拉首次公開了被帶到美國,隨後又被

遺棄的經歷。她的故事是早期“私下找新家”的例子。

“私下找新家”是指領養人將不想再收養的孩子送給其

他家庭。

最初從中國領養諾拉的派翠西亞·麥勞林(Patricia McLaughlin)拒絕透露她和丈夫是如何找到施密茨夫婦

的。其他將孩子安置在施密茨家的父母則表示,他們

通過幫助為不想要的孩子找新家的網絡團體,聯繫到

施密茨夫婦。

諾拉出生即遭遺棄,在廣東一所孤兒院長大。在介紹

這所孤兒院接受領養孩子的小冊子中有一張諾拉兒時

的照片,一手搭在義肢上,看著鏡頭。她留短髮,穿 諾拉罹患小兒麻痹症。她說在田納西州“找到新家”後,新媽媽

會拿走她的腿部支架。

36

2013-9-17 特別報導

著像個男孩。諾拉說這是為了避免被性侵,但卻從未

見效。諾拉後來回憶說,“我從未有過安全感。”

麥勞林夫婦見到諾拉的時候,她13歲。2000年他們將

諾拉帶到佛羅裡達州的家,這裡他們還養育了四個孩

子。她的新媽媽在家教諾拉讀書識字。

諾拉開始學英語,並有了更好的生活。她沿著附近的

街道騎腳踏車,喜歡派翠西亞做的中國飯菜。但諾拉

說有一回吵架後,姐妹指責她打人,從此她與新家庭

的關係就出現了裂痕。

諾拉回憶道,一天晚上,派翠西亞將諾拉最喜歡的飯

菜擺上桌--牛肉和白菜。隨後派翠西亞說這將是諾拉

在這個家裡的最後一頓飯。將諾拉帶到美國不到兩年,

麥勞林夫婦就決定將諾拉送走。

除了表示諾拉不適合住在家中之外,派翠西亞不願談

論諾拉換新家的事。麥勞林夫婦也沒有找兒童福利官

員。

“有很多缺陷,”麥勞林稱,“這個選擇並不能照顧到各

方利益。”

從佛羅里達駛往施密茨在田納西州的家途中,諾拉坐

在麥勞林家的豐田車上,透過車窗數著看見了多少頭

乳牛。派翠西亞並沒有一起來。

到達之後,麥克將諾拉介紹給施密茨夫婦。派翠西亞

說,她先生和諾拉都是首次見到施密茨夫婦。

沒多久之後麥勞林先生就開車走了。自此之後,諾拉

再也沒有見過麥勞林夫婦。

施密茨先生從事銷售流動廁所,他太太則是全職主婦,

家裡已經有12個孩子了。

這座房子位於遠離公路的鄉村土地上,旁邊養著雞、

鴨、豬、狗和貓。

孩子到處跑,多數都有一些殘疾。據法院存檔文件,

一些孩子沒有經過兒童福利官員的批准,就被送給施

密茨夫婦。

一名在施密茨家做過看護的人隨後告訴調查這次案件

的警官,施密茨太太給她看過一個網絡團體,列出了

不願再收養的孩子。據起訴施密茨夫婦的文件,施密

茨太太說她可以在三周內不驚動任何政府官員而收養

一個孩子。

諾拉說她很快就知道新媽媽脾氣暴躁。另外一位幫助

照顧孩子的護士雪莉·德沃拉克(Sherry Dvorak)也看過。

德沃拉克形容施密茨太太“憤怒且充滿怨氣。”

諾拉回憶道,施密茨太太拿走她的義肢後嘲笑她,“走啊,你倒是跑給我看啊。”她還會說,“沒人關心你。”

德沃拉克表示,她是在2004年知道受虐細節的。有天

晚上,德沃拉克說動施密茨太太允許諾拉和另外一個

十幾歲的女孩到她的閣樓整理衣物。兩個女孩一坐進

汽車,就開始說在家裡發生了什麼事。

法院記錄顯示,其中一種懲罰是,施密茨太太讓孩子

們在院子裡為自己挖墳墓。

諾拉說,“她說‘你死在這裡,沒人會知道,也沒有人會

找到你。’”

當德沃拉克第二天回到施密茨家工作時,她悄悄在浴

室留下一台錄音機。諾拉和另外一個女孩將錄音機帶

到臥室,錄下了受虐過程。德沃拉克隨後將錄音帶到

警所。第一次就搜查找到了“互換、交易和交換兒童”的證據,還包括其他事證。

當時報導引述田納西州兒童服務局表示,從這個家庭

轉移走的18個孩子中,有七個法律上不屬施密茨夫婦。

這些孩子來自全美各地。

37

2013-9-17 特別報導

德沃拉克說道,“警官說有些孩子永遠都查不出來自哪

裡了。”兩年之後,法院記錄仍然稱呼其中一個孩子為

亞當,“他姓什麼依然未知。”

2006年7月黛布拉·施密茨對14起虐童罪均不提出申訴--都是輕罪,她被判刑入獄六個月,並緩刑執行。起訴

湯姆·施密茨的案子則取消了。

未能聯繫到湯姆·施密茨。黛布拉已經離婚了,現在姓

霍根(Hogan)。她說孩子父母找到她,是因為她以關

心問題兒童而出名。

“他們私底下找我,請求我收養他們,”黛布拉回憶說,

“政府對此不滿,但是沒有採取任何措施。”

她說她從不曾虐待過任何孩子。孩子因為說謊而被懲

罰挖洞,她說她會告訴那些屢教不改的孩子,他們的

行為是把自己拽入墳墓。她說雖然未對指控提出上訴,

但是她從沒有拽著諾拉的頭髮,也沒有拿走她的義肢。

她說她認為這種方式能幫助她把孩子要回來。

孩子們沒有回來。一些孩子回到之前的家庭,諾拉則

和另一些孩子被送到寄養中心。麥勞林夫婦不希望她

回去。麥勞林太太說,“我們被嚇到了,但這和我們已

經無關了。”

那個時候諾拉快18歲了,和救出她的護士德沃拉克生

活了近六個月,隨後和她在傑克遜社區大學的教授生

活了七年時間。

最終她跟了這家人的姓--蓋特利 。

最初兒童福利官員安排從施密茨家解救的孩子聚會,

但最終不再進行。現在諾拉住在田納西州傑克遜市,

有一位室友,她在一家醫院擔任接待員。她說與當時

的夥伴多數已失聯,常常會想他們現在怎麼樣了。(完)

諾拉幼年時呆過的中國廣東孤兒院展示她與其他孩子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