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 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

30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九十三年三月)239268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239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 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徐新逸王培卉 *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目前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現 況與需求,包含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資訊融入的程度、態度、教學策略,以及應用 資訊進行教學設計的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 375 位國小社會 學習領域老師,來自北中南二十八所國小,有效樣本為 316 位。 研究發現如下: (一)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仍較著重在應用科技呈現學習內容,較 少應用科技支援教學活動、師生互動、與資源分享的功能,其他如使用試算表來 輔助教學、或引導學生經由電腦科技與校外機構合作學習的機會更少。 (二) 教師認同資訊融入於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對於科技可以提高學 習成效也持正面的看法。但是,認為軟硬體與人力支援仍嫌不足。 (三) 多數教師具備基本資訊素養,但較欠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 力,尤其是應用現有多媒體資源於教學過程的能力,或是缺乏與學生在網路上互 動的能力。 (四) 最嚴重的阻礙因素為備課時間不足,其次是教室電腦設備的問題。 (五) 大多數的老師都用講述教學法和討論教學法來進行資訊融入社會學 習領域的教學活動,大多老師是將教材或講義以多媒體簡報或者書面的方式呈 現。 (六) 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應用資訊科技在教學設計偏重於撰寫教案、與設計 考卷,分析工作及執行教材製作的實際作為仍顯不足。 * 徐新逸: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教授 王培卉: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助理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Nov-2019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九十三年三月)239~268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239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

    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徐新逸、王培卉*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目前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現

    況與需求,包含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資訊融入的程度、態度、教學策略,以及應用

    資訊進行教學設計的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 375 位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老師,來自北中南二十八所國小,有效樣本為 316 位。

    研究發現如下: (一)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仍較著重在應用科技呈現學習內容,較

    少應用科技支援教學活動、師生互動、與資源分享的功能,其他如使用試算表來

    輔助教學、或引導學生經由電腦科技與校外機構合作學習的機會更少。 (二) 教師認同資訊融入於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對於科技可以提高學

    習成效也持正面的看法。但是,認為軟硬體與人力支援仍嫌不足。 (三) 多數教師具備基本資訊素養,但較欠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

    力,尤其是應用現有多媒體資源於教學過程的能力,或是缺乏與學生在網路上互

    動的能力。 (四) 最嚴重的阻礙因素為備課時間不足,其次是教室電腦設備的問題。 (五) 大多數的老師都用講述教學法和討論教學法來進行資訊融入社會學

    習領域的教學活動,大多老師是將教材或講義以多媒體簡報或者書面的方式呈

    現。 (六) 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應用資訊科技在教學設計偏重於撰寫教案、與設計

    考卷,分析工作及執行教材製作的實際作為仍顯不足。

    * 徐新逸: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教授

    王培卉: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助理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40

    為此,本研究也提出四點建議:(1)建立社會學習領域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 (2) 強化學校單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支援能力;(3)培養教師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策略實施能力;(4)培養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多媒體教學設計能力,以作為日後輔導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老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參考。

    關鍵字:國小社會學習領域、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師專業發展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九十三年三月)239~268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241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

    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徐新逸、王培卉*

    壹、 緒論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的教育目標,是要培育學生成為健全的公民,除

    了基本學科知識之外,特別強調培養學生自我價值的建立、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

    決的能力,包含的學科領域有地理、歷史、倫理學、人類學、政治學、經濟學、

    法律學、宗教學等學科(教育部,民 89),並且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觀、以生活經驗作為教學起點、親身體驗與動手作的教學策略(王淑芬,民 90)。雖然,社會學習領域受到的重視程度不若語文、自然科技、數學等領域,但卻能夠影響

    學生內在價值觀、民主素養、日常生活能力、全球視野的建立,這些內在價值與

    能力對於整體國家競爭力的影響致關重大。因此,如何在社會學習領域教育中的

    培養學生達到高層次能力指標是一項重要的任務。然而,傳統的社會科教學迫於

    授課時間與課程結構的因素,往往著重在記憶性的教學內容(呂愛珍,民 82),難以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解決問題等高層思考能力。

    自資訊教育總藍圖(教育部,民 89)公布之後,搭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實施,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習領域的教學乃是目前教育極力鼓勵的教學模式。許多單

    位亦提供老師們大量的研習課程、教材範例,提升教師的資訊素養,鼓勵教師進

    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無論是提供教師專業發展或者是教材教案的設計規劃,最重要的是必須先要

    掌握現況。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即是瞭解目前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

    習領域教學的現況與需求,包含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資訊科技融入的程度、態度、

    教學策略,以及應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設計的情形。

    * 徐新逸: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教授

    王培卉: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助理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42

    貳、文獻分析 為能明確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教師教學的現況與需求,必須對於資訊

    科技融入的教學模式、態度、教學策略,以及教學設計流程作清楚的定義。以下

    分點說明之:

    一、 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基本資訊素養

    國小老師如要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必須具備相當的資訊素養,因此本研究

    亦將研究對象的資訊素養列為重要的資料。國內諸多學者對於教師資訊素養提出

    建議(劉明洲,民 83;林佳宏,民 87;曹雅方,民 91),各家觀點或有歧異,其共通性在於教師應具備應用資訊科技之基本操作技能,並且能夠應用在教學之

    中。為能使教師有共同素養指標,教育當局乃明確定義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的內

    涵,包含有:教育部的「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教育部,民 88)、台北市教育局「台北市各級學校教師基本資訊能力檢定實施計畫」(台北市教育

    局,民 89)。此外,亦有學者王曉璿(民 88)及楊仁興(民 90)提出。以下乃就上述四者進行分析說明:

    (一)教育部訂定之資訊素養指標 教育部在民國 88 年擴大內需方案中,明確訂定「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

    素養指標」,是國內對於教師資訊素養第一次有明確的定義,然而資訊科技日新

    月異,部分內容不合時宜,於是乃改採短期定義的方式,目前教育部提出的「中

    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短期指標」(民 88),其內容包含:資訊課程專業素養 、套裝軟體及應用軟體操作素養、各科應用網路教學基本素養三大面向及七個項

    目。 (二)台北市教育局擬定之「台北市各級學校教師基本資訊能力檢定

    實施計畫」 台北市教育局於民國 89 年公告「台北市各級學校教師基本資訊能力檢定實

    施計畫」,涵蓋層面包含國小、國中、高中、高職等各級學校,對於教師基本資

    訊能力檢定的內容包含是 Microsoft Office 的軟體操作能力,包含有 Word、PowerPoint、Excel、Internet Expoler 等軟體的操作程序,並且將能力區分成初階及高階,初階能力界定在軟體基本功能的操作,進階能力著重於軟體中較為複雜

    的功能操作。

  •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243

    (三)王曉璿(民 88)提出之「資訊科技在學科教學的應用」 針對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之間的關係,王曉璿(民 88)指出資訊科技可以在

    學校環境中有不同應用型態,包含個人電腦結合視聽媒體、電腦教室廣播教學、

    區域網路影音伺服器與網際網路的教學應用四個部分,由於並非全國各校都備有

    區域網路影音伺服器,因此研究者將電腦播放多媒體素材的能力、電腦廣播系統

    的操作能力與網際網路的應用能力納入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基本資訊

    素養。 (四)楊仁興提出之「國小教師資訊、科技素養基本能力」 楊仁興(民 90)採用 Delphi 研究方法,經由十位學者專家與十位花蓮附小

    教師反覆三次的問卷調查,將國小教師資訊、科技素養基本能力界定為六個面

    向,包含有: 1. 科技素養觀念。 2. 科技素養的體系、材料與操作程序。 3. 科技工具及機具設備。 4. 資訊軟體使用基本能力。 5. 資訊系統使用基本能力。 6. 應用資訊系統及網路教學基本能力。 各個面向項下分列許多細節,其中第四面向「資訊軟體使用基本能力」與第

    六面向「應用資訊系統及網路教學基本能力」二項,於上文所述之教育部「中小

    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短期指標」、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台北市各級學校教師基本

    資訊能力檢定實施計畫」有相通之處,分述於下: 1. 資訊軟體使用基本能力 (1) 能設定、操作、管理視窗(Windows)作業系統。 (2) 能安裝、設定、操作、使用一種(含)以上文書處理軟體。 (3) 能安裝、設定、操作、使用一種(含)以上簡報軟體。 (4) 能安裝、設定、操作、使用一種(含)以上繪圖軟體。 (5) 能安裝、設定、操作、使用一種(含)以上影像編輯軟體。 (6) 能安裝、設定、操作、使用一種(含)以上聲音編輯軟體。 (7) 能設定、操作、使用一種(含)以上輸入法。 (8) 能操作、使用一種(含)以上防毒軟體。 (9) 能安裝、設定、操作、使用一種(含)以上 WWW 瀏覽軟體。 (10) 能安裝、設定、操作、使用一種(含)以上檔案傳輸(FTP)軟體。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44

    (11) 能安裝、設定、操作、使用一種(含)以上電子郵件(E-Mail)軟體。 (12) 能安裝、設定、操作、使用一種(含)以上網頁製作編輯軟體。 (13) 能操作、使用一種(含)以上搜尋引擎。 (14) 能操作、使用一種(含)以上資料庫系統。 (15) 能解釋並舉例說明使用網路通訊的禮儀規範。 (16) 能解釋並舉例說明尊重智慧財產權及資訊安全的重要。 2. 應用資訊系統及網路教學基本能力 (1) 能配合各科教學需要,客觀評選與課程相關 CAI 軟體。 (2) 能安裝 CAI 軟體於電腦教室主機上以支援各科教學。 (3) 能操作電腦作各科教學及指導學習活動。 (4) 能搜尋、下載、編輯、整理網路上的資料以支援教學。 (5) 能運用電腦及網路融入各科教學之中。 (6) 能指導學生運用電腦及網路學習。 (7) 能利用電腦、網路及網頁設計班際、校際之學習活動。 (8) 能利用電腦管理、處理級務及學生資料。 (9) 能使用電腦系統命題,進行教學評量。 根據以上教育單位與學者專家所論,國小教師基本資訊素養範圍似乎差異頗

    多,然而目前施行之在職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較難含括範圍較大的定義。為求了解

    現況,研究者排除較專業的繪圖影音製作軟體,參酌台北市政府的檢定項目,並

    且以教育部但不侷限在 Microsoft 的軟體操作技能,強調資訊素養的應用範疇,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短期指標」(2002),強調教學工作的執行能力,歸納出以下九個教師基本資訊素養之內涵,以下分述之:

    1. 基本電腦文書處理能力(例:word)。 2. 基本試算表文書處理能力(例:Excel)。 3. 基本電腦簡報製作能力(例:PowerPoint)。 4. 基本網頁製作能力。 5. 瀏覽網站、收發電子郵件的能力。 6. 利用網路搜尋、檢索教學資訊的能力。 7. 操作電腦教室教學廣播系統的能力。 8. 應用電腦多媒體設備呈現教學內容的能力。 9. 在教學過程中妥貼安排多媒體資源的能力。

  •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245

    二、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程度

    Moersch (1995)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分為七個等級,分別為: 1. 不使用(融入程度 0):既有科技以文字為基礎,以黑板、講義或投影機

    呈現教材。 2. 知覺(融入程度 1):雖然老師接觸過電腦,仍未將資訊科技應用在教學

    活動中。 3. 探索(融入程度 2):資訊科技是教學的支援與補充工具。 4. 融入(融入程度 3):有效使用科技工具,包含資料庫、試算表、多媒體

    應用系統等軟體,加強教學事件。 5. 整合(融入程度 4):科技工具被當成一種方法,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 6. 擴充(融入程度 5):科技的使用延伸到教室之外,課堂中的教師積極主

    動的引發科技之應用,並且與企業、政府機構、研究機構、大學合作,進行問題

    解決,拓展學生的學習經驗。 7. 精緻(融入程度 6):科技被視為過程、創造與工具,幫助學生解決生活

    上的問題。 徐新逸、吳佩謹(民 91)以實施的時機來區分,分五個階段的融入模式:(1)

    課前準備;(2)引起動機;(3)上課講授;(4)教學活動;(5)課後評量等的科技應用。課前準備階段的教師自製教材、課程講義亦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具體作為。在

    教學活動階段,網路專題式學習乃當前備受重視的教學活動。 綜上所述,歸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程度,將 Moersh(1995)提出的後六個

    項目以具體事例加以陳述,並補充徐新逸、吳佩謹(民 91)提出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程序,提出十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具體作為,作為衡量工具,以了解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程度。以下分述之: 1. 以講義、黑板或投影機為主要教學資源 2. 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設備、CAI 來輔助教學 3. 在教學中使用試算表來輔助教學 4. 使用電腦軟體編寫課程講義、製作教學投影片 5. 使用電腦網路與校外人士進行資源、教學分享 6. 利用電腦科技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 7. 利用電腦科技將真實世界之情境融入教學中 8. 引導學生經由電腦科技與研究機構、企業組織進行合作學習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46

    9. 要求學生使用電腦網路查看授課大綱、上課資料、教師公告、或作業上傳 10. 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並提供網路式專題學習活動

    三、 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的看法

    依據學者的研究(劉世雄,民 89;吳正己、吳秀宜,民 90)認為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會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效,換言之,若要成功推

    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教師必須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抱持正面的態度。 本研究乃從學生學習成效、教學活動的應用、減輕教師工作負擔、學校提供

    之軟硬體與人力支援的情況、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使用電腦多媒體教學

    的自我能力評估、多媒體教材的豐富性、電腦設備的可用程度,了解教師對於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看法。此面向的問題包含以下九點: 1. 我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幫助很大。 2. 我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可以被運用在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

    上。 3. 我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會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 4. 我認為學校在實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缺乏足夠的軟體、硬體、人力

    支援教師教學需求。 5. 我認為我有能力去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活動。 6. 我認為使用電腦多媒體教學是非常困難。 7. 我認為使用電腦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學習意願。 8. 我認為在教學上缺乏豐富的多媒體教材。 9. 我認為學校電腦設備老舊,無法支援教學所需。

    四、 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阻礙因素

    由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要素包含環境因素與資源不足的問題,環境因素包

    含學校軟硬體設置、行政配合措施、老師電腦素養等(張國恩,民 91;徐新逸、吳佩謹,民 91;吳正己、吳秀宜,民 90),還有缺少備課時間(Rodriguez, & Knuth,

    2000;Mulqueen , 2001)、缺乏適當的教學資源、缺少數位教材(吳正己、吳秀宜,民 90)的問題。此外,美國 SouthEast Initiatives Regional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Consortium(簡稱 SEIR◆TEC)(2001)特別指出在學校環境中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必需奠基於校長與行政主管的支持,並且持續對外爭取經費,令校內資訊

    科技可以追上世界的潮流。

  •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247

    研究者乃依據以上學者專家的論述編制問卷進行預試,其中三位準研究對象

    特別強調他們在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時候,經常受到著作權問題的困擾。 歸納學者專家意見之外,並且加入準研究對象提出的問題選項,對於社會學

    習領域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阻礙因素進行界定,包含以下十二個要素: 1. 學校的電腦設備。 2. 教室的電腦設備。 3. 教學軟體的品質。 4. 相關教材資源不易尋找。 5. 改編教材的困難。 6. 缺乏校長、主任的支持。 7. 電腦技能不足。 8. 經費不足。 9. 備課時間不足。 10.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技能不足。 11. 缺乏技術(含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援。 12. 著作權的問題。

    五、 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應用之教學策略

    陳國彥(民 87)列舉適合社會科的教學方法,包含:練習教學法、讀圖教學法、角色扮演、問思教學法、年表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分組教學法、精熟教學

    法、啟發教學法、協同教學法。徐新逸(民 90)指出專題教學法亦是重要的教學法之一,強調透過親自動手做來進行學習活動。劉緬懷(民 82)指出價值澄清法乃國小道德教育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並且可以應用此教學法在具有價值爭議的

    教學議題,例如:資源回收教學。 由於,本研究對教學策略的定義乃是教學活動的進行模式,因此將讀圖教學

    法、年表教學法與協同教學法排除在外。讀圖教學法與年表教學法偏重教材的呈

    現與應用,協同教學法是指跨領域教師的協同教學,是一種統整教學的模式,其

    中或許會應用其他的教學策略。依據合作學習法的教學流程(艾忠志,民 83;錢富美,民 83),可知分組乃是合作教學法必備的流程,是將學生分組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方法,可以搭配其他教學活動一起進行,將不列為獨立選項。

    經由以上彙整,歸納後的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策略包含下列十二種,分述於下: 1. 講述教學法:教師講解的教學法,以講解和說明方式來傳遞教育內容。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48

    2. 探究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根據自己現有的經驗和有關資料,積極的從活動中去尋找問題、發現意義與探求答案的教學。

    3. 討論教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共同針對一個特定主題來討論、溝通意見,並用口頭的方式自由發表想法。

    4. 精熟學習教學法:要求學生在每個單元都要達到精熟程度才能進入下個單元,沒有通過單元測驗的學生則要接受補救教學,一直達到精熟程度為止。

    5. 合作學習教學法:學生分組學習,鼓勵學生彼此分享觀點,互相幫助,提供資源,批判並修正彼此觀點,藉以提高個人學習效果,也達成團體的共同目標。

    6. 腦力激盪教學法:提供一個開放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由地頁獻他的知識和點子,以協助學生打破僵化、制式的思考模式,並激發其冒險、創造、解決問

    題的潛力。 7. 價值澄清教學法:協助學生察覺並確定自己或他人的價值,利用邏輯的思

    考和科學的方法決定價值問題,並要求學生為其價值立場提出合理的理由和證

    據。 8. 問題解決教學法:包含討論、腦力激盪、角色扮演、價值澄清等步驟,教

    師引用實例、故事、影片或表演等方式,呈現一個人際衝突的情境,使學生發現

    問題所在,鼓勵從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在眾多方法中選擇一個方法

    並實際演練。 9. 專題式教學法:教師提供學生一個複雜且真實性的專題計畫,讓學生藉此

    找出主題、設計題目、規劃行動方案、收集資料、執行問題解決、建立決策行動、

    完成探究歷程,最後並呈現完整的作品。 10. 歷史人物教學法:教師利用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讓學生了解當時時代背

    景,並以歷史人物為楷模、學習的對象。 11. 批判思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一系列的批判思考技巧練習活動,

    讓學生在練習中培養合理判斷事實真偽的態度與思考能力。 12. 角色扮演教學法:讓學生扮演問題情境的角色,再讓學生一起討論,以培

    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增進洞察力。

    六、 教學設計的流程

    朱湘吉(民 83)歸納諸多國外學者的論述,將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簡稱 ID)分成分析、設計、發展與評鑑四個階段,分析階段的工作包含:界定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特性與起點行為;設計階段包含:分析教學

  •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249

    資源、訂定教學目標;發展階段包含:發展教學策略、製作教材、發展學習成果

    評量工具;評鑑階段包含:進行形成性評鑑與進行總結性評鑑。 由於本研究欲探究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真實情況,一般來說,社會科

    單元課程的目標已經在課程設計清楚定義,因此研究者乃略去界定或訂定教學目

    標的步驟,將發展教學策略與發展教學活動的步驟列入設計階段,將發展階段的

    重點在教師實際製作的成品,包含教材、講義或者測驗工具。 以此,本研究欲瞭解教師應用資訊科技在教學設計的工作實況,提出以下四

    階段、八個工作項目: 1. 分析階段:分析學習者特質、分析教學內容 2. 設計階段:擬訂教學策略、設計教學活動 3. 發展階段:發展測驗工具、發展教材與教師手冊 4. 評鑑階段:進行形成性評鑑、進行總結性評鑑 綜合以上的文獻分析,本研究歸納出十個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

    實施程度、十二個對於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可能阻礙因素、及

    十二種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策略、並界定出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設計的四個階段與八個工作項目,以便作為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

    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工具之依據。 

    參、研究方法與流程 以下詳述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必須具備資訊科技融入的基

    礎設施或相關支援系統,因此研究者乃採用「立意取樣」方式,根據研究者之實

    地訪視與相關資料,選取個別學校,這些學校分別為台北市資訊重點學校、部分

    資訊種子學校、學習加油站教材研發合作學校,以及教師具備資訊技能之部分學

    校。

    二、研究對象

    由於時間與人力的限制,無法進行隨機分層抽樣的調查工作。研究者從台北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50

    市資訊重點學校、部分資訊種子學校、學習加油站教材研發合作學校抽取熟識之

    學校,共計二十八所。敦請學校發放問卷 20 份問卷,教授社會學習領域之科任或級任老師(含一、二年級教授「生活」領域之老師)。由於各校之科任與級任

    老師兼任社會科教學情況各有不同,因此乃徵詢各校願意填寫之資料份數進行發

    送,因此各校分配之問卷份數亦有所差異。共發放 375 份問卷,表 1 為各校名單與發放份數。

    表 1 研究對象:各校名單與預計發放份數

    縣市 學校名稱 份數 縣市 學校名稱 份數 台北市 天母國小 15 台北縣 建國國小 10 台北市 健康國小 15 台北縣 新莊國小 10 台北市 新生國小 15 台北縣 秀山國小 10 台北市 興德國小 10 台北縣 埔墘國小 10 台北市 師院附小 10 台北縣 思賢國小 10 台北市 東門國小 10 桃園縣 龍源國小 5 台北市 辛亥國小 5 台南市 台南網路中心 10 台北市 長安國小 15 台南市 師院附小 10 台北市 長春國小 15 苗栗縣 竹興國小 10 台北市 中山國小 15 高雄市 桂林國小 10 台北市 萬芳國小 15 嘉義市 嘉大附小 10 台北縣 信義國小 20 嘉義市 志航國小 10 台北縣 復興國小 20 彰化縣 靜修國小 10 台北縣 北新國小 30 高雄縣 龍山國小 10 台北縣 永福國小 30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問卷共分為四個面向,包含:(1)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基本資料、(2)社會學習領域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程度、(3)社會學習領域對於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看法、(4)影響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面向。「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程度共分為十個題目,採取

    四度量表,1 代表「從不」,2 代表「很少」;3 代表「偶爾」;4「常常」進行該項資訊科技融入社會教學行為。問卷經過二次預試,共計 21 老師參與第一次預試

  •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251

    及 7 位國小老師參與第二次預試,並諮請二位專家學者進行問卷表面效度之檢核。

    四、研究流程

    (一) 文獻分析: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程度」、「對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的看法」、「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面向」、以及教學設計的流程」進

    行文獻探討,以分析具有指標意義的選項內容,以編制問卷。 (二) 設計問卷:進行區分問卷面向,並設計問卷問題形式。經過研究小組

    反覆三次的閱讀與修正,提出第一版的問卷。 (三) 問卷預試與修正:本研究之問卷經過二次預視,採納老師的建議修正

    問句的語句與選項,完成效度的檢視。 (四) 發放與回收問卷:於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起,陸續寄發至各

    個學校,截止回收日期為九十一年一月五日。 (五) 進行統計分析:採用「社會學統計套裝軟體」(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簡稱 SPSS)第十版,進行問卷資料的統計與分析,分析成果包含五部分:教師基本資料、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現況、教師對於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的態度,以及目前影響社會學習領域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

    問題。 (六) 整理分析結果:依據上述之六個面向撰寫分析報告,詳細內容請參照

    「研究結果」之敘述。

    肆、研究結果

    一、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分析

    為了瞭解研究對象的族群分布,首先對於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進行分析。基

    本資料內容包含:所服務的學校、社會科教學年資、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擔

    任職務、授課年級、學校班級總數、學校位置、家中是否擁有電腦、電腦何時開

    始成為研究對象的教學輔助工具之一、每日平均使用電腦的時間、 是否曾經修習過電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課程。以下詳述之:

    (一)研究對象服務學校的分佈情形:本研究共計發出 375 份問卷,回收數為 316 份,回收率為 84%。以台北市與台北縣所占比例為多數,台北市的研究對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52

    象有 125 位,所占比例為 40%;台北縣有 123 位,所占比例為 39%。研究對象服務學校的分佈比例內容詳見表 2。

    表 2 研究對象服務學校的分佈比例 所服務的學校 份數 所佔比例 (%)台北市 125 40 台北縣 123 39 桃園縣 5 2 苗栗縣 9 3 彰化縣 9 3 嘉義市 20 6 台南市 16 5 高雄縣 9 3 合計 316 100

    (二)研究對象平均社會科教學年資為 99 個月,即 8 年 3 個月。 (三)研究對象男生比例為 16%,女生比例為 82%。 (四)研究對象年齡分佈最多在 31~40 歲,所占比例為 47%;其次則為 41~49

    歲,所占比例為 22%;接著是 26~30 歲,所占比例為 20% 。 (五)研究對象學歷的分佈最多為師範院校(四年制),所占比例為 40%;其

    次是一般大學,所占比例為 35%;接著是研究所,所占比例為 15%,師專佔 7%,師範學院(三年制)占 3%。

    (六)研究對象所擔任職務的分佈比例,最多為導師,所占比例為 80%;其次是科任,所占比例為 10%;接著是組長,所占比例為 8%。由於本題為複選題,部分老師可能兼任兩種職務,因此百分比總計將超過 100%。研究對象所擔任職務的分佈比例內容詳見表 3。

    表 3 研究對象所擔任職務的分佈比例

    擔任職務 填答人數 所佔比例 (%)導師 251 80 科任 31 10 組長 26 8 主任 9 3 其他 5 2

  •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253

    (七)研究對象授課年級為複選題,教師教授年級的分佈比例最多為高年

    級,所占比例為 41%;其次是中年級,所占比例為 36%;接著是低年級,所占比例為 31%。由於部分老師同時教授兩個年級,會發生同時勾選二個年級的情形,因此百分比總計將超過 100%。

    (八)研究對象學校班級總數分佈最多為 67 班以上,所占比例為 53%;其次是 12~41 班,所占比例為 30%;接著是 42~66 班,所占比例為 15%。

    (九)研究對象學校位置分佈最多的是直轄市,所占比例為 38%;其次是省轄市,所占比例為 33%;鄉鎮地區所占比例為 26%;而失誤值,所占比例為 3%。

    (十)研究對象在家中擁有電腦的比例為 94%,沒有電腦的比例為 6%。 (十一)電腦何時開始成為教學輔助工具的分佈,最多是二年以上,所占比

    例為 66%;其次是一年至二年間,所占比例為 15%;接著是半年至一年間,所占比例為 7%;而半年內所占比例為 5% :而沒感覺所占比例為 5%。

    (十二)研究對象每日平均使用電腦時間的分佈,最多的是 1~2 小時,所占比例為 36%;其次是 1 小時以下,所占比例為 33%;接著是 2~3 小時,所占比例為 13%。

    (十三)研究對象曾經修習過「電腦的相關課程」之比例為 93%,其修習的電腦相關課程約 10 學分或 84 小時;沒有修習過電腦的相關課程之比例為 7%。

    (十四)研究對象曾經修習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課程」之比例為

    86%,其修習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課程約 4 學分或 29 小時;沒有修習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課程之比例為 12%。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為最常實施的是:以講義、黑板或

    投影機為主要教學資源;其次是利用電腦科技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最不常實施

    的是引導學生經由電腦科技與校外研究機構、企業組織進行合作學習。結果參見

    表 4。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54

    表 4 研究對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程度

    實施程度 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教學的行為 平均數

    以講義、黑板或投影機為主要教學資源 3.50 利用電腦科技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 3.08 使用電腦軟體編寫課程講義、製作教學投影片 2.75 利用電腦科技將真實世界之情境融入教學中 2.57 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設備、CAI 來輔助教學 2.52 使用電腦網路與校外人士進行資源、教學分享 2.46 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並提供網路式專題學習活動 2.19 要求學生使用電腦網路查看授課大綱、上課資料、教

    師公告、作業上傳 2.16

    在教學中使用試算表來輔助教學 1.95

    引導學生經由電腦科技與研究機構、企業組織進行合

    作學習 1.81

    最常實施

    最不常實施

    註:滿分為 4 分

    三、對於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態度

    本研究編製了 9 題題目,以便了解研究對象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看法,採取五度量表。由 1 至 5 分別代表研究對象「非常不同意」、「不同意」、「無意見」、「同意」、「非常不同意」該項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的陳述內容。其中第

    5、6、8、9 題為反向題,將允以反向計分,因此本研究亦將反向題於表 5 內補充其正向陳述。

    結果顯示(參見表 5),整體態度面指數的平均值為 3.33,整體偏向正面表現,但是其趨向並不明顯。乃針對個別題目加以審視,發現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可以被運用在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活動」的同意程度高過 4,可以推論教師認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以應用在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之中。而「使用電腦多

    媒體教學可以提高學習意願」、「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於學生學習成效幫助很

    大」、「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活動」、「認為使用電腦多媒體

    教學不會很困難」大約介於 3.49 到 3.92 之間,顯示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或電腦科技可以提升教學成效持正向的看法,教師對於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自信

    雖然偏向正向態度,然而卻與平均數過於接近,亦可見教師在教學應用上的自信

  •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255

    心尚不充足。 低於平均數的題目包含「認為學校電腦設備足以應付支援教學所需」、「認為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會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認為在教學上擁有豐富的多媒體教

    材」、「學校在實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擁有足夠的軟體、硬體、人力支援教師教

    學需求」,顯示老師認為學校電腦設備、軟體和人力支援仍有待加強,較不認同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以減輕教師工作負擔的看法,而且,較不同意學校擁有足夠

    多媒體教學資源。可見學校所提供的軟硬體設備、人力支援、多媒體教學資源未

    能完全滿足老師的需求,而且老師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能會增加他們的工作

    負擔。

    表 5 研究對象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看法的同意程度

    同意程度 對於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教學的看法 平均數

    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可以被運用在社會學習領

    域的教學活動中 4.10

    認為使用電腦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學習意願/成效 3.92 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幫助很大 3.81 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活動 3.59 認為使用電腦多媒體教學是非常困難(反向計分) *正向題意:認為使用電腦多媒體教學不會很困難

    3.49

    認為學校電腦設備老舊,無法支援教學所需(反向計分)

    *正向題意:認為學校電腦設備足以應付支援教學所需

    3.15

    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會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 3.09 認為在教學上缺乏豐富的多媒體教材(反向計分) *正向題意:認為在教學上擁有豐富的多媒體教材

    2.60

    認為學校在實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缺乏足夠的軟

    體、硬體、人力支援教師教學需求(反向計分) *正向題意:認為學校在實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上

    擁有足夠的軟體、硬體、人力支援教師教學需求

    2.26

    面向平均值 3.33

    非常同意

    非常不同意

    註:滿分為 5 分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56

    四、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面向

    (一)研究對象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 本研究編製了 12 題題目,以便了解研究對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採

    取五度量表,「最小值」為 1,代表研究對象對於該項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的「具備程度低」;「最大值」為 5,代表研究對象對於該項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的「具備程度高」。其中第 12 題為反向題,將允以反向計分。

    結果顯示(參見表 6),研究對象非常具備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是:具備利用網路搜尋、檢索教學資源的能力;其次是具備基本電腦文書處理能力(例:

    Word);最不具備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是會與學生會透過網路進行討論(例:電子郵件、討論區)。研究對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之具備程度內容詳見

    下表。

    表 6 研究對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之具備程度

    具備程度 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教學的能力 平均數

    具備利用網路搜尋、檢索教學資源的能力 4.42 具備基本電腦文書處理能力(例:Word) 4.37 會瀏覽網站、收發電子郵件 4.34 具備基本試算表文書處理能力(例:Excel) 3.85 具備基本電腦簡報製作能力(例:Power Point) 3.77 具備基本電腦網頁製作能力 3.42 會透過電子郵件與檔案傳輸軟體(如:ftp)與其他教師共同蒐集與分享教學資料 3.22 會操作電腦教室教學廣播系統 3.13 在上課中常用電腦多媒體設備呈現教學內容 2.90 會使用系統化教學模式的概念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設計 2.75 與學生會透過網路進行討論(例:電子郵件、討論區) 2.66

    對於多媒體資源不知如何妥切安排於教學過程(反向題) *正向題意:對於多媒體資源知道如何妥切安排於教學過程 2.62

    面向平均值 3.45

    具備程度高

    具備程度低

    註:滿分為 5 分

  •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257

    (二)影響研究對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阻礙因素 為了知道研究對象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阻礙因素,本題設計成複選題包

    含 13 個選項,由研究對象依據其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勾選適當的問題描述。累積各選項的勾選次數,計算每個問題項目勾選人數佔全體樣本數的百分

    比。 結果顯示(參見表 7),發現約七成的老師認為「備課時間不足」會阻礙他們

    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約五成的老師認為「教室的電腦設施」是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的阻礙因素,約四成的老師認為「缺乏技術(含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援」、「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技能不足」、「著作權的問題」、「電腦技能不足」的問題會阻礙

    他們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約三成的老師認為「學校的電腦設備」、「改編教材

    的困難」、「經費不足」、「教學軟體的品質」、「相關教材資源不易尋找」會對他們

    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造成阻礙。

    表 7 研究對象對於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阻礙因素的選取頻率

    選取頻率 影響研究對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阻礙因素 選取頻率

    百分比 (樣本數為 100%)

    備課時間不足 226 71.5 教室的電腦設備 179 56.6 缺乏技術(含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援 137 43.4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技能不足 135 42.7 著作權的問題 132 41.8 電腦技能不足 128 40.5 學校的電腦設備 111 35.1 改編教材的困難 110 34.8 經費不足 104 32.9 教學軟體的品質 104 32.9

    相關教材資源不易尋找 103 32.6

    其他 22 7.0 失誤值 1 0.3 有效樣本數共計 316 100

    選取頻率高

    選取頻率低

    勾選「其他」選項有 22 位,其中 8 位提出的補充說明為:學生家中無電腦、學生家中不能上網、不贊成(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覺得不夠人性化、應由書商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58

    提供相關軟硬體(研究者詮釋:不應由老師自行開發)、低年級學生電腦能力弱、

    課程內容不適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器材出狀況、教學效果問題。其他 14 位勾選該選項但是未填入說明文字。此外,還有研究對象在問卷空白處特別說明,覺

    得經常麻煩別人來支援會覺得不太好。 (三)研究對象經常在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活動中使用的教學方法 為了瞭解研究對象利用資訊科技在社會科課程使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本題

    設計成複選題包含 12 個選項,由研究對象依據其實際教學現況勾選適當的問題描述。累積各選項的勾選次數,計算每個問題項目勾選人數佔全體樣本數的百分

    比。

    表 8 教師利用資訊科技在社會科課程使用的教學方法之情形

    選取頻率 經常利用資訊科技在社會科課程使用的教學方法 選取頻率 百分比

    講述教學法 265 83.90% 討論教學法 257 81.30% 探究教學法 244 77.20% 合作學習教學法 233 73.70% 腦力激盪教學法 195 61.70% 問題解決教學法 179 56.60% 角色扮演教學法 165 52.20% 價值澄清教學法 142 44.90% 專題式教學法 133 42.10% 歷史人物教學法 115 36.40% 批判思考教學法 83 26.30%

    選 取 頻 率 高

    選 取 頻 率 低

    精熟學習教學法 68 21.50% 失誤值 1 0.3% 有效樣本數共計 316

    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參見表 8),在社會科課程教學時融入資訊科技在講述教學法和討論教學法的教師約有八成,探究教學法和合作學習教學法的約有七

    成,腦力激盪教學法的約有六成,問題解決教學法和角色扮演教學法的約有五

    成,價值澄清教學法和專題式教學法的約有四成,歷史人物教學法的約有三成,

    批判思考教學法和精熟學習教學法的約有二成。本研究發現,目前國小教師在教

    授社會科時,最常結合資訊工具使用的前五種教學方法分別為講述教學法、討論

  •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259

    教學法、探究教學法、合作學習教學法、腦力激盪教學法,而較不常結合資訊工

    具使用的五種教學方法分別為精熟學習教學法、批判思考教學法、歷史人物教學

    法、專題式教學法、價值澄清教學法。有半數以上教師會選用講述教學法、討論

    教學法、探究教學法、合作學習教學法、腦力激盪教學法、問題解決教學法、角

    色扮演教學法等七種教學法。 (四)研究對象應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設計的實施情況 為了瞭解研究對象應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設計過程的實況,本題設計成複選

    題,包含 8 個教學設計的選項,由研究對象依據其實施現況,勾選適當的選項。統計方法乃是總計各個選項的勾選次數,並計算各項勾選人數佔全體樣本數的百

    分比。 統計分析的結果(參見表 9)顯示約有 71.5%的研究對象會應用資訊科技進

    行「設計教學活動」的工作,57.3%會應用資訊科技在「總結性評量」,49.7%會應用資訊科技在「形成性評鑑」,會應用資訊科技在「擬訂教學策略」佔 45.6%,「發展測驗工具」佔 42.7%,「分析教學內容」佔 42.4%。勾選比率最低的是「發展教材、教師手冊」佔 33.9%,以及「分析學生特質」佔 20.6%。

    表 9 研究對象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設計過程的運用程度

    運用程度 會運用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

    教學設計的過程 選取

    人數

    百分比 (樣本數為 100%)

    設計階段(1):設計教學活動 226 71.5% 評鑑階段(2):進行總結性評鑑 181 57.3% 評鑑階段(1):進行形成性評鑑 157 49.7% 設計階段(2):擬訂教學策略 144 45.6% 發展階段(1):發展測驗工具 135 42.7% 分析階段(1):分析教學內容 134 42.4% 發展階段(1):發展教材、教師手冊 107 33.9%

    分析階段(1):分析學生特質 65 20.6% 失誤值 1 0.3% 有效樣本數共計 316 100%

    運用程度高

    運用程度低

    根據上述資料顯示,教師在教學設計工作中,較常應用資訊科技於設計階段

    與評鑑階段,較少應用科技在分析階段與發展階段。設計階段主要是指編寫教案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60

    或者教學計畫,由於國小每學期都會要求老師制訂教學計畫表,部分學校甚至會

    規定老師要將教學計畫表置於班級網頁之中,因此,有七成的研究對象勾選「設

    計教學活動」,確實反應了現行政策的推動成果。 由於總結性評鑑的定義較為廣泛,可以包含線上測驗、用 Word 編制月考測

    驗卷等等評鑑工具的設計與評鑑活動的施行,目前國小月考測驗卷多半已採用文

    書編輯軟體進行設計,因此超過五成的研究對象勾選此選項恰好反應現況。 至於,分析學生特質的工作雖然可以使用資訊科技作為輔助的工具,但是其

    重點仍在老師對於學生日常表現的觀察所得,因此研究對象不常使用資訊科技於

    此階段工作亦屬自然現象。 但是,僅有三成的研究對象會應用資訊科技發展教材或學習單。但是,這些

    老師普遍具備相當的電腦技能,具備操作文書處理軟體(例:Word)的能力,卻未能應用到教材或學習單的製作,此乃值得深究的問題。這個結果顯示,老師具

    備使用軟體的技能,但是較缺乏用這些軟體來製作教材的具體表現。也就是,老

    師學會軟體是一回事,但應用在教材設計上可能有另一回事。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乃探究目前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與需求,包含社會

    學習領域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程度、看法、教學策略,以及應用資訊進行教

    學設計的情形。研究發現,重點如下: (一)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程度。 社會學習領域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仍較著重在應用科技呈現學習內

    容,較少應用科技支援教學活動、師生互動、與資源分享的功能,此外使用試算

    表來輔助教學、或是引導學生經由電腦科技與校外機構合作學習的機會更少。 (二)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看法 教師認同資訊科技適用於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對於資訊科技可以提高

    學習成效的部分也持正面的看法。但是教師認為多媒體教材與學校在實施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的軟硬體與人力支援仍嫌不足。 (三)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面向 在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面向,分別針對教師基本資訊素養、影響資

  •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261

    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阻礙因素、使用的教學方法與應用資訊科技在教學設計工作的

    情況進行分析。以下分別說明其結論: 1.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基本素養 教師具備基本的資訊素養,包含上網、文書處理能力、收發電子郵件、試算

    表、電腦簡報、網頁製作與檔案傳輸等能力。這些能力為資訊軟硬體操作的能力,

    當分析其是否落實到教學活動時,卻發現教師較缺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用的能

    力,包含:在上課中使用電腦多媒體呈現教學內容、使用系統化教學模式進行資

    訊科技融入的教學設計工作、與學生透過網路進行互動,例如電子郵件或討論

    區,以及在教學過程中能適當安排多媒體資源的能力。 以上結果可以推論:相較於一般資訊科技素養,現階段教師較為欠缺「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應用」的能力,包含尤其是應用現有多媒體資源於教學過程的能

    力,或者是與學生在網路上互動的能力。 2. 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阻礙因素 對於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而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最嚴重的阻礙因素為備課時

    間不足,其次是教室的電腦設備問題。目前電腦軟硬體設備的穩定性仍嫌不足,

    因此缺乏技術支援也造成部分老師的困擾。在專業技能方面,約四成的教師自覺

    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技能與電腦技能的不足,及有三成的老師表示教學軟體的

    品質與教材資源不易尋找,這些皆是阻礙的因素。 以上結果可以推論:教師現在最需要的是充足的備課時間。目前許多教師研

    習仍偏重資訊技術的教導,但對多數老師而言卻是準備課程的時間不夠。由於實

    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要考量的因素,不只是傳統教學互動的過程,還包括數位

    教材的妥善運用、教材選用或製作、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法的因素,因此老師需

    要更多的時間進行教學設計,並且熟悉軟硬體的功能操作。 而教室中電腦的等級、堪用程度、維修問題、是否上網等問題,將會影響教

    師教學設計的方式,並非所有老師都有機會借用電腦教室進行教學,因此,必須

    妥善規劃教室電腦的使用,充分發揮功效,以輔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的進行。 雖然資訊科技的演變迅速,資訊素養培訓課程內容不斷更新,提升資訊專業

    技能似乎是永無止盡的學習歷程。由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標是要應用資訊科

    技在教學活動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學應用技能應該是教師的核心能力之

    一,目前仍有四成的老師認為其技能的不足,這也造成其裹足不前的阻礙因素。 3. 在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活動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 在社會科課程教學活動中應用資訊工具牽涉的問題包含,資訊科技的功能與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62

    教學法之間的搭配性。如上文所述,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

    方式主要是呈現資訊,較欠缺互動、資源分享的教學方式。而在經常運用的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法正好反應這種情況,大多數的老師都是使用講述教學法和討論教

    學法來進行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將教材或講義以多媒體簡報

    或者書面的方式呈現。而多數教師採用探究、合作學習、腦力激盪和問題解決法

    在教學活動上的表現,則是要求學生應用文書軟體製作的學習單來完成學習任

    務,但內容仍以教授事實知識為主。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的教育目標是要培育學生成為健全的公民,除了

    基本學科知識之外,特別強調培養學生自我價值的建立、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

    的能力,並且強調學生中心的學習觀、以生活經驗作為教學起點、親身體驗與動

    手作的教學策略(王淑芬,民 90)。雖然,社會學習領域受到的重視程度不若語文、自然科技、數學等領域,但卻能夠影響學生內在價值觀、民主素養、日常生

    活能力、全球視野的建立,這些內在價值與能力對於整體國家競爭力的影響致關

    重大。因此,如何在社會學習領域教育中的培養學生達到高層次能力指標是一項

    重要的任務。這個結果顯示教師結合資訊科技之教學策略仍著重在以記憶事實內

    容的教學法,仍難以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解決問題等高層思考能力。教師結合資

    訊科技應用批判思考教學法、歷史人物教學法、專題式教學法、價值澄清教學法

    目前仍缺乏,也有可能是老師缺乏範例或設計能力,建議這些教學策略應是未來

    推廣與教師研習的重點。 4. 應用資訊科技進行社會領域教學設計的情況 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應用資訊科技在教學設計仍偏重用文書處理軟體來撰寫

    教案(教學計畫)、與設計考卷(或學習單),對於自己設計教學活動或自製教材

    的作為仍顯不足。這個結果亦能與本研究實施現況之調查結果可呼應,即:「多

    數老師仍以利用講義、黑板或投影機為主要教學資源」,只是「利用電腦科技提

    供豐富的學習內容」。也就是,老師在課堂上的應用最多也只是呈現他人的教學

    資源,鮮少能自己設計教材。這個原因也可能是目前大多數社會領域老師仍是導

    師兼任,且社會學習領域受到的重視程度不若語文、自然科技、數學等領域,老

    師們在已經覺得「備課時間不足」情形之下,何況是要設計社會領域的教學活動

    豈不更加困難。此外,與老師們認為阻礙原因之交叉分析,發現可能是老師認為

    「教室的電腦設備不足」及「缺乏技術的支援」,也限制了其設計的意願。

  •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263

    二、建議

    本研究乃是根據以上的需求評估,提出四點建議: (一) 建立社會學習領域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 目前許多教師研習課程,或有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名,卻仍以資訊技能的

    教學為主。本研究指出社會學習領域教師的困境不止是資訊素養而已,更重要的

    是資訊科技與教學活動的搭配,實際運用在教學現場的能力。建議未來的研習課

    程應聚焦在科技應用在教學的能力養成(即:教學科技應用能力)。 由於不同學科具備的特性或有差異,應用的教學策略也有其獨特性,因此,

    在要求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同時,應該累積大量社會學習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的成功範例,歸納適當的融入模式,依據不同的學習內容與教學策略進行分

    析,建立有系統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細則,以此作為研習的教學內容,方能

    適切地滿足教師的需求。 (二) 強化學校單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支援能力 由於教師對於資訊科技的技能不夠純熟,擔心應用資訊科技反而對教學構成

    負面影響,因此學校單位要提供一般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支援方式,在

    人力編制、設備分配、使用訓練方面進行有系統的規劃,並且宜給予老師充分的

    備課時間及研習時數,且建議提供獎勵措施,或提出具體事例及說明學校的支援

    方式,如此才能減輕教師的阻礙因素。 (三) 培養教師的教學策略實施能力 本研究顯示教師不常應用資訊科技在某些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法,例如:價

    值澄清法、歷史人物教學法、批判思考教學法、專題教學法,而這些方法或可以

    培養學生發展高階層的思考能力,或可達成情意學習目標,或可達成真實的任務

    與作品。建議未來研課程應培養教師實施這些能提昇學生高層次思考能力的教學

    策略,並應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的能力。 (四) 培養教師教學設計能力 本研究顯示,教師不熟悉系統化教學設計之流程,尤其是分析與發展階段較

    弱。這幾年,研究者訪視許多國中小學校及參與教育部的計劃,觀察到目前許多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校內或校外研習仍強調軟體教授,也因此可能誤導老師,以

    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即是學軟體用設備即可。事實上老師們宜先從教學的需求分

    析出發,並根據學生特質及教學目標,提出適當的教學策略及評量方式。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只是協助老師們達成目標的方式之一,系統化教學設計應是協助老師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64

    建立正確使用資訊科技的標準作業程序。建議未來研習不宜先從軟硬體教學為

    主,宜多偏重在教學設計相關培訓(尤其是分析與發展的主題)。 培養學生探究知識、批判溝通、問題解決、統整學科、及重視行動力是社會

    學習領域有別於其他學習領域的特性。而資訊科技的互動性、多媒體特性、開放

    性系統、線上搜尋與支援、全球性、龐大資源的可擴充性、隨時隨地可用的便利

    性等,應可以提供社會學習領域教師結合教學方法的絕佳支援與資源。目前社會

    學習領域教師的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具有正面的態度及基本的認知,但教學應用

    及教學設計之能力仍顯不足;此外,仍有一些阻礙教師使用因素有待排除。本研

    究結果,除了可提供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或師資培育機構教師進修課程之依據

    外,也可作為學校在推動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時或未來規劃社會領域教師

    專業發展之參考。

    致 謝 本 研 究 乃 是 研 究 者 主 持 國 科 會 科 教 處 91 年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NSC91-2520-S-032-013)的部分成果。在此,感謝國科會經費補助及支持。本研究得以完成,亦感謝劉仕偉、賴淑齡、李端華同學之協助,以及所有受訪教師

    與學校之熱心參與。

    參考文獻

    王淑芬(民 90)。打造新世紀課程的新圖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特色與教學策略。國民教育,41(5),33-40。

    王曉璿(民 88)。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10(4),18-24。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民 89)。台北市各級學校教師基本資訊能力檢定實施計畫。民 92 年

    1 月 20 日,取自:http://210.71.62.1/test/page_1.htm。 呂愛珍(民 82)。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佳宏(民 87)。資訊教師的時代重任。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7(12),14-21。 吳正己、吳秀宜(民 90):資訊融入教學實例及相關問題探討-以社會科為例。載於何榮

    桂、戴維揚主編,資訊教育課程設計(頁 163-17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周經媛(民 79)。解決問題教學法。載於周經媛主編,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頁

    69-88)。台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 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

    265

    吳英長(民 79)。如何運用討論法於班級教學。載於周經媛主編,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頁 89-122)。台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曹雅方(民 91)。國民小學教育學程資訊教育相關課程設計之需求評估。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新逸(民 90)。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07,25-34。

    徐新逸、吳佩謹(民 91)。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 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教育部(民 8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民 92 年 1 月 10 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law/law1.php。

    教育部(民 88)。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民 92 年 1 月 20 日,取自:http://www.edu.tw/information/expand/index.doc。

    陳國彥(民 87)。台灣課程改革與社會科批判性思考教學。文教新潮,3(5),18-21。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麗華(2002)。教學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

    (頁 193-256)。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菁菁(民 79)。問思教學法。載於周經媛主編,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頁 3-22)。

    台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張國恩(民 91)。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屠炳春(民 79)。歷史人物教學法。載於周經媛主編,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頁

    23-43)。台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楊仁興(民 90)。國民小學教師科技及資訊素養基本能力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2,

    75-105。 程健教(民 80)。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劉緬懷(民 82)。價值澄清法在道德教育中的應用。初等教育,2,173-206。 劉明洲(民 83)。科技變動下國小教師應有的資訊素養。國教園地,49,35-39。 劉世雄(民 89)。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

    60-66。 歐用生(民 79)。價值澄清教學模式。載於周經媛主編,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頁

    45-68)。台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盧富美(民 83)。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謝靜慧(民 89)。國民中小學教師之電腦焦慮、電腦自我效能、電腦因應策略與電腦素養

    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Dick, W., & Carey, L. (1996).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4th ed.). Harper Collins

    College.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 Moersch ,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Use, 23(3). Eugene,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 266

    OR: ISTE Publishing. Retrieved November 12, 2001, from http://www.iste.org/L&L/archive/vol26/no8/supplements/moersch/moersch.html.

    Mulqueen, W. E. (2001).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Lessons learned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22(2), 248-57.

    November, A., Staudt, C., Costello, M. A., Huske, L. (1998). Critical Issue: Developing a School or District Technology Plan. Retrieved October 1, 2002, from http://www.ncrel.org/sdrs/areas/issues/methods/technlgy/te300.htm

    SouthEast Initiatives Regional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Consortium [SEIR◆TEC](2001).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Lessons Learned form the SEIR◆TEC Intensive Site Schools. Retrieved October 31, 2002, from http://www.seirtec.org/publications/lessons.pdf.

  • Journal of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Vol.17, No.1 (Mar. 2004) 239~268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267

    A Needs Assessment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into Instruction for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Hsin-yih Shyu & Pei-hui Wang*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were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needs of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for their usage and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 including implementation levels, teachers’ attitudes, strategies, and impact factors. Three hundred and seventy five teachers from 28 schools participated in this survey. The valid sample was 316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The results of this survey were as follows:

    1. While implementing technology into classroom, most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still put a lot emphasis on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rather than supporting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enhancing interaction and sharing resources. They seldom used spreadsheets, let alone cooperated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via Internet..

    2. Teachers agreed that implementing technology into classroom might be helpful and they also felt positive towar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However, they complained that hardware, software and manpower supply were not sufficient.

    3. Most teachers were equipped with basic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but they were short of skills in implementing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 especially teaching application ability as well as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via Internet.

    4. The biggest obstacle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for teachers was no time for class prepar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equipment in regular classroom became the next.

    5. Most teachers still used lecturing and discussion methods for teaching social

    * Hsin-yih Sh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amkang Univeristy

    Pei-hui Wang: Research Assista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amkang Univeristy

  • Journal of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Vol.17, No.1 268

    studies. They used multimedia only for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6. As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aspect, most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spent much time

    in writing teaching plans and developing tests with computers. They seldom did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our suggestions were given in the end of this paper, including (1) develop the instructional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with computers; (2) provide more supports from school administration; (3) prepare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the ability for using technology in teaching; (4) prepare them the ability of multimedia instructional design.

    Key words: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