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时评 读者来论...

1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值班编委:陈太贤值班编辑:吴采净值班校对:李俊玢 7 天涯时评 (本 版 言 论 只 代 表 个 人 观 点) 本报时评 读者来论 热点评议 7月26日,今 年第三号台风 “银河”在我国南 海海面生成,并 从海南登陆穿岛 而过,给海南带 来大风大雨。这 两日,笔者的微信朋友圈内,被一组组抗 击台风的“一线战斗”图刷了屏:冒雨执 勤的交警、加紧排障的工作人员、及时清 理残枝落叶的园林环卫工人……一幕幕 画面被市民点赞无数。 风雨就是动员令,在市领导的指示 下,三亚发挥“双修”“双城”精神,多部门 提前谋划,做足准备,冒着风雨开展应急 处置工作,打了一场漂亮的“应急仗”。 (见 7 月 28 日《三亚日报》) 当前,国内也已进入“七下八上”防 汛最为关键时期。新华社日前在评论防 汛抗洪工作时表示,防汛抗洪是一项专 业性极强的工作,要打赢这场“硬仗”,不 仅要有勇气更要有底气。同样,在此次 应对台风“银河”的过程中,三亚也彰显 出了勇气和底气。 众所周知,台风的威力猛,此次的台 风“银河”就带来了大暴雨,而且三亚市 气象台在当天发布预警信号显示,三亚 24小时内将受影响,沿海或陆地平均风 力达8级以上,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 续。面对这样的情况,没有超严的态 度、超强的勇气、超全的措施,很难有效 应对。而这些也恰是构成了应对台风的 底气。 底气来自于提前谋划、做足准备。 “银河”台风预警消息发出后,省委常委、 市委书记张琦第一时间作出指示。7月 26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岩峻组织 召开全市防御第三号台风“银河”的工作 会议,部署防台风工作。此外,在天涯微 信工作群里,张琦随时关注各部门汇报 的实时动态,随时作出新的指示。不仅 仅如此,为了了解一线情况,7月27日上 午,张琦冒雨在市区进行巡查,并在天涯 微信工作群里作出要求。 底气来自于多部门积极开展工作,值 班人员日夜奋战在街头一线。为确保安 全,7月26日,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 布紧急通知,要求涉旅单位做好防台风 安全工作;风雨中,园林工人把吹断的树 枝清理干净,市政工人打开下水井盖帮 助排水,交警冒雨指挥交通、设置移动红 绿灯;食为鲜、佰昌、贵岛、同德等 4 家联 盟企业承担应急蔬菜调运任务,每天调 运蔬菜约80吨。 底气来自于“双修”“双城”的成效初 显,解决了许多路段暴雨后的内涝问 题。在7月27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几条 以往市民吐槽的“积水成河”的道路,吉 阳区下洋田转盘、迎宾路与凤凰路交叉 口、金鸡岭路金鸡岭公园路段……发现 这些路段并没有大片的积水。原来,迎 宾路与凤凰路交叉口是今年凤凰路南段 “双修”雨水管网改造项目的路段之一。 管网改造后将雨水进行统一收集排入三 亚东河,解决了迎宾路与凤凰路交叉口 附近的内涝问题,真正达到了“中雨不积 水,大雨不涝”的理想效果。 在自然灾害面对,任何一点侥幸心 理,都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和损 失。假若没有科学严密、运转高效的防 控体系,将很难做到应对有效、保障有 力。深谙此理,三亚以勇气和底气经受 住了台风“银河”的考验,打了一场漂亮 的“应急仗”,赢得了市民的点赞。 查验身份证时执法对象不配合怎么 办?执法时受到阻碍如何处理?针对基 层一线民警在执法实践中遇到的新情 况、新问题,近日公安部举办全国公安机 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对全国百 万民警进行集中培训。公安部首次通过 视频把一线实战搬上屏幕,给全警上了 一堂执法课。 从现实看,明确在警察执法时,民众 有拍照的权利,其实有着很强的现实针 对性。一方面,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维 权意识的增强,对警察执法过程拍照, 已是执法对象和社会民众的习惯性反 应。因而,针对屡屡出现的因“拍照”而 起的执法冲突,相关部门确实需要对此 做出权威裁定。另一方面,在“人人有 镜头”的时代,警察执法时遭遇拍摄,在 某种程度上已是无法避免。所以,在这 些社会和时代背景下,以积极的心态看 待民众的拍摄行为,无论从重新建立警 权的公信力的角度看,还是从尊重民众 的权利的角度看,都是明智而务实之 举。 不过,尊重民众的拍摄权利,让警察 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还只是第一步。与 其说这是一种执法细节和规范的要求, 不如说它更大的意义应该是指向一种新 的执法理念的重塑。在过去,我们似乎 习惯了警察权威的“与生俱来”,甚至接 受了执法过程的“神秘性”。但在今天, 随着执法规范要求的提高和民众权利意 识的发育,警察执法公信更多需要通过 具体而规范的执法程序来建立。比如, 执法者和执法对象,在原则上应该是平 等的,执法者必须保障对执法对象基本 权利的尊重,执法过程也应是去神秘化、 可监督的。若还将民众的拍摄当作一种 对执法权威的冒犯,显然已经严重过时, 只会带来警民关系的紧张,也无益于执 法规范的真正实现。 执法过程接受民众的拍摄和监督,其 实与执法的标准化、专业化、阳光化有着 同一价值指向,即通过规范警权来提升 警察队伍的公信力和实现执法权力的可 监督。在现实中,因执法过程不够透明、 程序存有争议,而影响警民关系、自伤执 法公信力的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它 既导致警方无法自证清白,民众容易建 立一种习惯性的质疑情绪,也给警权的 真正规范增加了难度。而拍摄执法变为 常态化,无疑是化解这种尴尬的最有效 和低成本的途径。从长远看,它应内化 为警察执法理念的优化,比如视民众的 监督为正常,而非敌意;敢于接受监督和 审视甚至是挑剔的眼光,从而自觉增加 对标准化、程序化执法的价值认同与遵 守。 “习惯在镜头下执法”,就是要使警 权习惯被监督,习惯被约束,习惯与社会 建立良性互动,建立良好的执法信息披 露机制,以积极心态看待监督。长远看, 这有利于建立更加健康的警民关系,实 现真正的警民和谐。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邱季端将其 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赠给了母校,这引 发了考古文博学界的质疑。有业界人士 称,这 6000 件藏品中有不少“赝品”。 校友捐赠的古陶瓷是真品还是赝品, 需要专业鉴定。然而我国高校的校友捐 赠不断引发争议,值得高校反思。部分学 校没有做好基础工作,就想在捐赠上有大 手笔“突破”,结果自然不会很好。没有规 范、专业的捐赠体系,而完全依赖行政部 门管理捐赠工作,让方兴未艾的校友捐赠 工作屡遭诟病。 近年来,高校纷纷重视校友捐赠工 作,这是一种进步。但是,我国一些高校 的校友捐赠,大多都只关注如何找那些功 成名就的校友“募捐”,而忽视了捐赠工作 的其它方面。 世界一流的大学,往往将“校友捐赠 率” —也就是毕业后给母校捐赠的校友 人数—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指标,这就 要求它们不单单关注那些已经发财扬名 的校友,也要通过校友网络追踪每一个毕 业生的动向,并帮助这些校友在事业上取 得发展。而国内高校并不重视校友网络 的基础建设,只在校友功成名就后“临时 抱佛脚”。 一些高校在捐赠工作中“急火攻心”, 凡有捐赠,都不加甄别地“高度重视”。很 显然,急功近利只会影响学校形象,让校 友捐赠工作遭到打击。 我国高校的校友捐赠工作,主要是由 学校行政部门主导的。接受谁的捐赠、怎 样回报捐赠者,基本都是由行政领导或职 能部门说了算,整个过程不公开、不透 明。在世界一流大学里,学校是否接受捐 赠,捐赠财物用于何处、回报给捐赠者什 么,需要事先听取师生意见,并由学校董 事会或理事会集中议事,进行民主决策。 我国大学近年在接受捐赠中经常引发争 议,就是因为缺乏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 由行政部门主导的校友捐赠工作,还 有很强的随意性。领导的一句话,就能决 定是否接受捐赠,接受谁的捐赠,就算决 策有问题,执行人员也很难说“不”。 利用校友和社会资源办学,既是拓宽 学校发展空间的途径,也是增强学校办学 自主性的手段。因此,我国高校应当着手 建立专业化的校友捐赠体系。 (熊 丙 奇) 近期,湖南省基层执法部门查处了一些非法回收加工医疗垃圾(含医疗废物)案件,湖南长 沙、湘潭、益阳以及湖北襄阳多家公立医院和血站的医疗垃圾流向城郊接合部和农村地区的“黑 作坊”。 据涉案人员交代,这些零星收购的医疗废物,经过初步人工分拣、清洗、粉碎等工序加工成半 成品,再出售给其他塑料加工厂牟利,制作塑料餐具和杯子。 另据调查,一些自建作坊加工医疗废物,未经过任何消毒处理,直接制成塑料制品的话,对人 体危害较大。 (新 华) 从7月26日开始,宁波市红十字会将首批21台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宁波火车站、机场、地铁 站等处安装上岗。急诊业内人士认为,要让救命神 器发挥最大的作用,还要让更多的人会用、敢用 AED。(7月27日《宁波晚报》) 自动体外除颤仪,简称AED,是用于抢救快速 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的常用设备,是心脏性 猝死现场救生的“救命神器”。在对于突然倒地没 有意识、没有呼吸的患者的急救当中,如果使用了 AED,比单纯采用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患者 相比,能提高45%—57%挽救成功率,更可以为后续 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这样的设备,理当成为公共 场所的“标配”,但让“神器”真正发挥作用,后续的 工作步伐也应跟上。 首先,要确保“救命神器”的能用。一方面,要 推而广之,借助政府力量,建立城市公共场所AED 救治网络,让AED不是什么稀罕物,让民众熟知 AED 设备;另一方面,要建立管理维护机制,指定 专业人员,负责机器日常检查、耗材管理、维护,确 保AED设备能够随时派上用场,救人于危难。 其次,要确保“救命神器”的会用。据了解,普 通民众经过简单培训,也能使用AED进行急救。 但是,一个人突然晕倒,未必全是心脏的原因。专 业人士介绍,只有心脏骤停患者才需使用心电除颤 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用者须具备一定的急救 常识和技能才可以操作。因此,相应救急知识的普 及,就显得格外重要。 再者,要确保“救命神器”的敢用。面对突然晕 倒的患者,周围的人敢不敢施救,也是个问题。而 且,施救得当救人一命,自然无话可说;倘若施救不 当,造成病人病情加重,或者死亡,责任谁来担当也 是个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均有公众急救免责法 规。但在我国,出台相似规定的城市寥寥无几,亟 须加以完善。 在自然灾害面对,任何一点侥幸心理,都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和损 失。此次,三亚以勇气和底气经受住了台风“银河”的考验,打了一场漂亮的“应 急仗”,赢得了市民的点赞 以勇气和底气打一场漂亮的“应急仗” □ 三亚日报 吴采净 “在镜头下执法”重塑执法理念 □ 朱昌俊 救命知识要跟上“救命神器”步伐 □ 杨玉龙 医疗垃圾 大学校友捐赠 为何频频惹争议

Upload: others

Post on 15-Aug-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本报时评 读者来论 以勇气和底气打一场漂亮的“应急仗”epaper.sanyarb.com.cn/resfile/2016-07-29/07/07.pdf · 器发挥最大的作用,还要让更多的人会用、敢用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值班编委:陈太贤 值班编辑:吴采净 值班校对:李俊玢 7天涯时评

(本版言论只代表个人观点)

本报时评 读者来论

热点评议

7 月 26 日,今年 第 三 号 台 风

“银河”在我国南海 海 面 生 成 ,并从海南登陆穿岛而 过 ,给 海 南 带来大风大雨。这

两日,笔者的微信朋友圈内,被一组组抗击台风的“一线战斗”图刷了屏:冒雨执勤的交警、加紧排障的工作人员、及时清理残枝落叶的园林环卫工人……一幕幕画面被市民点赞无数。

风雨就是动员令,在市领导的指示下,三亚发挥“双修”“双城”精神,多部门提前谋划,做足准备,冒着风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打了一场漂亮的“应急仗”。(见 7 月 28 日《三亚日报》)

当前,国内也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最为关键时期。新华社日前在评论防汛抗洪工作时表示,防汛抗洪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要打赢这场“硬仗”,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底气。同样,在此次应对台风“银河”的过程中,三亚也彰显出了勇气和底气。

众所周知,台风的威力猛,此次的台风“银河”就带来了大暴雨,而且三亚市气象台在当天发布预警信号显示,三亚24 小时内将受影响,沿海或陆地平均风力达 8 级以上,阵风 10 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 面 对 这 样 的 情 况 ,没 有 超 严 的 态度、超强的勇气、超全的措施,很难有效应对。而这些也恰是构成了应对台风的底气。

底 气 来 自 于 提 前 谋 划 、做 足 准 备 。

“银河”台风预警消息发出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琦第一时间作出指示。7 月26 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岩峻组织召开全市防御第三号台风“银河”的工作会议,部署防台风工作。此外,在天涯微信工作群里,张琦随时关注各部门汇报的实时动态,随时作出新的指示。不仅仅如此,为了了解一线情况,7 月 27 日上午,张琦冒雨在市区进行巡查,并在天涯微信工作群里作出要求。

底气来自于多部门积极开展工作,值班人员日夜奋战在街头一线。为确保安全,7 月 26 日,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紧急通知,要求涉旅单位做好防台风安全工作;风雨中,园林工人把吹断的树枝清理干净,市政工人打开下水井盖帮助排水,交警冒雨指挥交通、设置移动红

绿灯;食为鲜、佰昌、贵岛、同德等 4 家联盟企业承担应急蔬菜调运任务,每天调运蔬菜约 80 吨。

底气来自于“双修”“双城”的成效初显 ,解 决 了 许 多 路 段 暴 雨 后 的 内 涝 问题。在 7 月 27 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几条以往市民吐槽的“积水成河”的道路,吉阳区下洋田转盘、迎宾路与凤凰路交叉口、金鸡岭路金鸡岭公园路段……发现这些路段并没有大片的积水。原来,迎宾路与凤凰路交叉口是今年凤凰路南段

“双修”雨水管网改造项目的路段之一。管网改造后将雨水进行统一收集排入三亚东河,解决了迎宾路与凤凰路交叉口附近的内涝问题,真正达到了“中雨不积水,大雨不涝”的理想效果。

在自然灾害面对,任何一点侥幸心理,都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和损失。假若没有科学严密、运转高效的防控体系,将很难做到应对有效、保障有力。深谙此理,三亚以勇气和底气经受住了台风“银河”的考验,打了一场漂亮的“应急仗”,赢得了市民的点赞。

查验身份证时执法对象不配合怎么办?执法时受到阻碍如何处理?针对基层 一 线 民 警 在 执 法 实 践 中 遇 到 的 新 情况、新问题,近日公安部举办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对全国百万民警进行集中培训。公安部首次通过视频把一线实战搬上屏幕,给全警上了一堂执法课。

从现实看,明确在警察执法时,民众有拍照的权利,其实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一方面,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对警察执法过程拍照,已 是 执 法 对 象 和 社 会 民 众 的 习 惯 性 反应。因而,针对屡屡出现的因“拍照”而起的执法冲突,相关部门确实需要对此做出权威裁定。另一方面,在“人人有

镜头”的时代,警察执法时遭遇拍摄,在某种程度上已是无法避免。所以,在这些社会和时代背景下,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民众的拍摄行为,无论从重新建立警权的公信力的角度看,还是从尊重民众的 权 利 的 角 度 看 ,都 是 明 智 而 务 实 之举。

不过,尊重民众的拍摄权利,让警察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还只是第一步。与其说这是一种执法细节和规范的要求,不如说它更大的意义应该是指向一种新的执法理念的重塑。在过去,我们似乎习惯了警察权威的“与生俱来”,甚至接受了执法过程的“神秘性”。但在今天,随着执法规范要求的提高和民众权利意识的发育,警察执法公信更多需要通过

具体而规范的执法程序来建立。比如,执法者和执法对象,在原则上应该是平等的,执法者必须保障对执法对象基本权利的尊重,执法过程也应是去神秘化、可监督的。若还将民众的拍摄当作一种对执法权威的冒犯,显然已经严重过时,只会带来警民关系的紧张,也无益于执法规范的真正实现。

执法过程接受民众的拍摄和监督,其实与执法的标准化、专业化、阳光化有着同一价值指向,即通过规范警权来提升警察队伍的公信力和实现执法权力的可监督。在现实中,因执法过程不够透明、程序存有争议,而影响警民关系、自伤执法公信力的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它既导致警方无法自证清白,民众容易建

立一种习惯性的质疑情绪,也给警权的真正规范增加了难度。而拍摄执法变为常态化,无疑是化解这种尴尬的最有效和低成本的途径。从长远看,它应内化为警察执法理念的优化,比如视民众的监督为正常,而非敌意;敢于接受监督和审视甚至是挑剔的眼光,从而自觉增加对标准化、程序化执法的价值认同与遵守。

“习惯在镜头下执法”,就是要使警权习惯被监督,习惯被约束,习惯与社会建立良性互动,建立良好的执法信息披露机制,以积极心态看待监督。长远看,这有利于建立更加健康的警民关系,实现真正的警民和谐。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邱季端将其收藏的 6000 件古陶瓷捐赠给了母校,这引发了考古文博学界的质疑。有业界人士称,这 6000 件藏品中有不少“赝品”。

校友捐赠的古陶瓷是真品还是赝品,需要专业鉴定。然而我国高校的校友捐赠不断引发争议,值得高校反思。部分学校没有做好基础工作,就想在捐赠上有大手笔“突破”,结果自然不会很好。没有规范、专业的捐赠体系,而完全依赖行政部门管理捐赠工作,让方兴未艾的校友捐赠工作屡遭诟病。

近年来,高校纷纷重视校友捐赠工作,这是一种进步。但是,我国一些高校的校友捐赠,大多都只关注如何找那些功成名就的校友“募捐”,而忽视了捐赠工作的其它方面。

世界一流的大学,往往将“校友捐赠率”——也就是毕业后给母校捐赠的校友人数——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指标,这就要求它们不单单关注那些已经发财扬名的校友,也要通过校友网络追踪每一个毕业生的动向,并帮助这些校友在事业上取得发展。而国内高校并不重视校友网络的基础建设,只在校友功成名就后“临时抱佛脚”。

一些高校在捐赠工作中“急火攻心”,凡有捐赠,都不加甄别地“高度重视”。很显然,急功近利只会影响学校形象,让校友捐赠工作遭到打击。

我国高校的校友捐赠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行政部门主导的。接受谁的捐赠、怎样回报捐赠者,基本都是由行政领导或职能 部 门 说 了 算 ,整 个 过 程 不 公 开 、不 透明。在世界一流大学里,学校是否接受捐赠,捐赠财物用于何处、回报给捐赠者什么,需要事先听取师生意见,并由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集中议事,进行民主决策。我国大学近年在接受捐赠中经常引发争议,就是因为缺乏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

由行政部门主导的校友捐赠工作,还有很强的随意性。领导的一句话,就能决定是否接受捐赠,接受谁的捐赠,就算决策有问题,执行人员也很难说“不”。

利用校友和社会资源办学,既是拓宽学校发展空间的途径,也是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性的手段。因此,我国高校应当着手建立专业化的校友捐赠体系。

(熊丙奇)

近期,湖南省基层执法部门查处了一些非法回收加工医疗垃圾(含医疗废物)案件,湖南长沙、湘潭、益阳以及湖北襄阳多家公立医院和血站的医疗垃圾流向城郊接合部和农村地区的“黑作坊”。

据涉案人员交代,这些零星收购的医疗废物,经过初步人工分拣、清洗、粉碎等工序加工成半成品,再出售给其他塑料加工厂牟利,制作塑料餐具和杯子。

另据调查,一些自建作坊加工医疗废物,未经过任何消毒处理,直接制成塑料制品的话,对人体危害较大。 (新华)

从 7 月 26 日开始,宁波市红十字会将首批 21 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宁波火车站、机场、地铁站等处安装上岗。急诊业内人士认为,要让救命神器发挥最大的作用,还要让更多的人会用、敢用AED。(7 月 27 日《宁波晚报》)

自动体外除颤仪,简称 AED,是用于抢救快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的常用设备,是心脏性猝死现场救生的“救命神器”。在对于突然倒地没有意识、没有呼吸的患者的急救当中,如果使用了AED,比单纯采用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患者相比,能提高 45%—57%挽救成功率,更可以为后续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这样的设备,理当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但让“神器”真正发挥作用,后续的工作步伐也应跟上。

首先,要确保“救命神器”的能用。一方面,要推而广之,借助政府力量,建立城市公共场所 AED救治网络,让 AED 不是什么稀罕物,让民众熟知

AED 设备;另一方面,要建立管理维护机制,指定专业人员,负责机器日常检查、耗材管理、维护,确保 AED 设备能够随时派上用场,救人于危难。

其次,要确保“救命神器”的会用。据了解,普通民众经过简单培训,也能使用 AED 进行急救。但是,一个人突然晕倒,未必全是心脏的原因。专业人士介绍,只有心脏骤停患者才需使用心电除颤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用者须具备一定的急救常识和技能才可以操作。因此,相应救急知识的普及,就显得格外重要。

再者,要确保“救命神器”的敢用。面对突然晕倒的患者,周围的人敢不敢施救,也是个问题。而且,施救得当救人一命,自然无话可说;倘若施救不当,造成病人病情加重,或者死亡,责任谁来担当也是个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均有公众急救免责法规。但在我国,出台相似规定的城市寥寥无几,亟须加以完善。

在自然灾害面对,任何一点侥幸心理,都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和损失。此次,三亚以勇气和底气经受住了台风“银河”的考验,打了一场漂亮的“应急仗”,赢得了市民的点赞

以勇气和底气打一场漂亮的“应急仗”□ 三亚日报 吴采净

“在镜头下执法”重塑执法理念□ 朱昌俊

救命知识要跟上“救命神器”步伐□ 杨玉龙

医疗垃圾

大学校友捐赠为何频频惹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