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纪实影像图典·美国卷》背后的故事(6) 我为什么从...

1
深阅读 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主编 江前兵 责编 郭承斌 视觉 胡颖 康碧宏 责校 曹珂 09 三年前,2015年12月,隐居重庆南山的民 间出版人张海星先生推出八卷影像巨著《二战 纪实影像图典》之首卷《中国卷》 (上下) ,国内从 此有了图源正版、纸质精良、影像高清的二战图 典。2017年2月随后推出《日本卷》 (上下) ,近 日,八卷系列中最重磅的《美国卷》 (上中下) 炉,与正在全国公映的美国二战大片《决战中途 岛》彼此呼应。战时岁月中,中美同为世界反法 西斯同盟的大国,像兄弟连一样心手相连:丛林 鏖战、怒海惊涛、碧血长天。我们用六期专栏, 从影像史学和影像人类学的角度,打望《二战纪 实影像图典·美国卷》及其背后的故事,还有张 海星一个人和八卷图典的光荣与梦想、痴心与 苦情。 版权 在编美国卷时,张海星派四弟张弘到美国 去查找太平洋战争的图片,顺便托他把已经出 版的中国卷、日本卷送一套给加州大学伯克利 分校。张弘说:“那个图书馆长是一个华人,国 内很多人送书去,就图一个此书获得美国某某 图书馆收藏的名头,回国又拿这个说事,他见多 了。他一听我们要送的是图片集,第一就问图 片的来源有没有版权,很内行。我说全部图片 都买了使用权的,不是盗版,他就放心了。第 二,他马上叫一个女助手在网上查世界各国关 于二战的、以图片为主的书籍,整个美国图书馆 系统有没有。助手查了说单本的有,局部的有, 全集的没有。馆长说,好嘛,你们这个图典,我 们收藏了。” 那个馆长的决定,也符合当初张海星对此 书的判断:国际上没有。张海星是怎样卷入这 场铜板纸上黑白“二战”的呢?他说: “最先是老 康他们在做‘浩气长流’画展的时候,戴前锋出 了一本《抗战名城老重庆》,印得也漂亮,都卖光 了,国务院外办还找重庆出版社订了50套,作 为国际礼物。大家就受到些鼓舞:干脆我们来 出一套二战8大国 (5大同盟国,3大轴心国) 都的画册,当时想的是把重庆作为8大国之一 的首都放进去,中国的战时首都就是重庆嘛,再 把伦敦、纽约、巴黎全部拉进来,再把德意日的 首都也拉进来。” 但这个8国计划很花钱,找哪个出呢?大 家就说:找张海星噻,有文化,有实力,可能愿意 来投这个资。“大概要投200万,他们就来找我 说,我一听,呃,有点意思,这个东西好像世界上 还没有,我一根文化的心弦就遭拨动了。虽然 不是最大的赞助人,因为更大的赞助人是尹明 善。不就是200万嘛,我就把它抬了。” 他委托的一个团队,在网上找到一家图片 公司,一下子就花了一大笔钱,买回一大堆图 片。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栽进来了。他们说图片 选好了,我问好多钱嘛?三十几万。价格倒压 得很低,这个钱,当时买了2000多张,几乎把那 个图片公司的二战图片一网打尽。我也没查 看,就把钱付了。回头我坐下来细看,才发现好 多照片根本要不得:一是精度不够,二是重复, 一个小事件,本来只要一张就够了,也就是最精 彩的一张,结果买了十几张。” 张海星这才晓得必须自己把关,要沉下来, 结果越陷越深:从一个投资者,变成主编,最后 变成执行编辑。“我当了主编之后才发现,我必 须搞懂整个流程,才把那几十万的照片挨着挨 着看;还有印刷质量方面,我也必须去搞清楚一 些技术问题;更大的体验是,我才明白了国际上 为什么一直没出过这种书的道理?第一,在网 络还不发达时,要靠人工去全世界各个图书馆、 档案馆找图片,工作量太大,几乎不可能;第二, 即使你把照片找到了,但版权、使用权之复杂, 你一点都不能乱用,一想就头大。所以我觉得 二战后,至少前面65年,这个事情想都不要 想。” 到他来做这套书的时候,虽然情况好一些 了,但水还是深。“我是外行,不晓得这个里面 烫,就闷着脑壳扎进来了。一般人做书,是不愿 意赔钱,书商还要赚钱;只有我这个团队,愿意 赔钱做这个事情,一栽进来才发现,事情烫惨 了,但也只有挺起。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了,国际 上那种大图片社多起来,中国那些搞图片的也 懂了,也有两三家在代理国外图片。我就是通 过那些代理商,来买他们的使用权,都是合法使 用。但中国卷的抗战图片很少,欧美的多。所 以第一批买的那几十万,大多是欧美图片,中国 的只有几十张,也是相当难。” 图源 《二战纪实影像图典》8卷中的美国卷,是 张海星最重视的一卷。由于8卷中其他每一卷 都跟美国有关,最后造成在编美国卷的时候,定 位非常难。 他说:“美国卷之所以是重中之重,首先因 为它在二战中起的作用最大。所以,美国的照 片,其他卷里面都有。最后,我编一张涉美图片 的原则是,这个战争在哪里打?就属于哪个 卷。美国人在法国打,就归入法国卷;在德国打 就归入德国卷;你在中国帮忙就归入中国卷;你 跟日本打,日本卷里面有太平洋战争,主要是表 现日本的,也用了一点美国的照片。” 那美国自己主要是在哪里打呢?张海星发 现,美国卷的重头是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 的分量,对中国对美国对全世界的二战来说,都 是最重的。所以,美国卷的定位就是太平洋战 场。但我收集的图片数量不够,细节不够,精彩 度不够,我就决定请我弟弟夫妇出山,我出差旅 费,两口子到美国去跑一趟。” 张海星派出的四弟张弘、李蔷夫妇,像图典 中那些执行特别任务的二战小分队:张弘是律 师,上世纪80年代从西政毕业后,曾赴美在纽 约大学读书,轻车熟路;李蔷是重庆报界资深新 闻人,文图处理都很专业。张弘说:“美国国家 档案馆是在马里兰大学一片森林里面,一片漂 亮而现代的独体建筑,有四五层楼高。在华盛 顿还有一个老馆,这是新馆,离华盛顿只有半个 小时的地铁,对全世界所有公众免费开放,复 印、复制和使用都不要钱,只要你注明图片来自 美国国家档案馆就行。进馆只需要护照和一个 邮箱号、住址,就可以办一张研究卡,你进去就 成了研究员。有一些规定,比如不能带水和食 物进去,要戴手套,不能抽烟。底楼有个咖啡 厅,中午可以在那里吃东西休息一下。大楼里 面有抽湿机,我们在里面都觉得空气很干燥。 除此之外,馆员全部是中青年人,非常热心,完 全是有求必应。” 国内民间学者章东磐2010年出版《国家记 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一书 的图片,就是源于该馆,他们一共扫描复制了5 万张图片。张弘进去后,发现其文献检索和藏 品的电子化程度之低,让他仿佛回到了上世纪 80年代的西政图书馆。“检索方式非常原始,没 有电子化,还是很传统。先是在卡片箱翻纸质 卡片上的索引和目录,把你需要的抄在索要单 上,就像原来图书馆的索书单,馆员再照单给你 进去东找西找,凑齐了,装在纸盒里,用手推车 推出来。” 几十年过去了,丰富的原始照片,还保留着 二战时难忘的生命气息。“好多照片上,还有用 铅笔和钢笔画出来的裁剪符号。当年的摄影兵 写的图片说明,先打在纸上,再贴在照片背面, 规格大小并不完全统一,因为来源很广,有各个 兵种和《生活》周刊那样的媒体。图片大大小小 都有,有的放大制作得很好,有现在的A4纸大 小,粘在硬卡片上;有的又非常小,像我们过去 用的135、120胶卷那样大。海军陆战队的图片 最多,摄影兵的照片最多,有的还有他们的姓名 和部队番号。图片说明都很详细,我猜测是不 是美军对图片说明定了一套规范。战后,摄影 兵所在的部队就把照片交给国家战时新闻办公 室(War News Office),经处理后交给国家 档案馆收藏。有的图片上还有保密期限注明, 如‘此照片到某某年解密’;有的还有战时新闻 办公室盖的版权声明印章,是模板式的,或红或 蓝,也有打字打上去的,大意是比如此照片版权 属于海军陆战队,希望使用者必须标明图片来 源;还有如涉及总统、将军和普通士兵的大幅肖 像,我们并不能保证你有权使用,可能涉及版 权,你要和权利人取得联系。” 四弟把图片扫回来之后,三哥就开始累 了。张海星说: “我还要组织翻译。图片说明是 老打字机打的,色带油墨不均匀,字钉笔画磨 损,纸上很多笔画就缺失。加上图片说明在纸 上打的时候,纸就起皱了,那一行字就没有了。 后来他们有关部门可能整理过图说,发现有错 的就在原来字句上打第二道,加上有的还盖了 很多章,都造成字迹模糊。常常是点开一张照 片,哎呀,太棒了,我要用!但又点开图片说明 一看,哎呀,太花了,用不了!你脑壳都大了。 我又不好喊弟弟他们帮我解读,因为他们搞回 来都不容易了;找我儿子,他说我英语没有问 题,但是你这个字,我看都看不清楚。最后我还 是通过各种方法,尽量读出全部图片说明。” “中途岛” 美国卷出版之际,好莱坞二战大片《决战中 途岛》全国公映,张海星第一时间去电影院重温 了编图典时摸索过好多遍的中途岛大战。有趣 的是,他的八卷《二战图典》,编完最重磅的美国 卷后,也算是走到中途了。他说:“2015年12月 我推出第一卷中国卷时,原定8卷本2018年出 齐,但现在四年过去了,我也走到我的中途岛 了,而且借丘吉尔《二战回忆录》第一章的标题 来说是‘风云紧急’!” 楼下客厅外面的花园,南山腊梅还没开放, 阵阵浓郁的香樟木气息,从客厅墙根靠着的一 溜粗壮香樟木树墩散发出来。张海星说: “你看 嘛,好可惜哟。现在效益不好,我只好把厂里院 子头的香樟砍了,腾出空间,好盖成厂房和仓库 出租。这些树墩很好看,又香,我就搬了一点回 来,好送给朋友们。” 张海星多年经营的射钉枪厂,其产品曾经 覆盖二战时美军枪火所打到的地方,但现在受 经济大势影响,火力顿减。 “我的八卷图典,虽然 中国卷、日本卷和最重要的美国卷已出,但总的 说来,才出三卷,还有英国卷、苏联卷、法国卷、 德国卷、综合卷5卷在编中,图片都已收齐,但 我自感已无实力和精力把它出完,中途夭折了, 实在可惜。美国卷出了后,美国驻华大使馆、美 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人翻开一看,都说很多照 片他们自己都没看过,你这个好稀奇哟,而且质 量也高,所以他们很重视这个书,觉得有现实意 义。美国驻华大使馆还邀请我去新闻中心搞讲 座。我这个书虽然可能比较小众,而且偏男性 美学,但你只要打开之后,绝对就会被吸引。对 图书馆和个人收藏来说,就民间的礼尚往来而 言,都是很漂亮很厚重很有品位的佳品。” 上世纪80年代,张海星作为渝州大学最英 俊的青年讲师,独立讲台,给学生们讲海明威 《白象式的群山》,讲《老人与海》。这部图典,让 他经受了白象式的群山的全部美丽和老人与海 的所有风浪,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过这一关, 只深知此书肯定是吸引人的,但目前限于财力 和人力,他无力组织营销团队, “打”到柏林和东 京了。张海星说: “现在,我需要有人帮我:你有 你的渠道,有你的某种优势,你来接这个盘,我 们来一起把它完成。你作为主编也可以,经济 上把它买断,你拿去发行也行,或者你委托出版 社帮着卖,你自己也卖,也行。总之,有两种方 式:你买过去,我就不管了,或者你跟我一起来 做。随便哪种形式都可以商量,只要有人合作, 减轻我的经济负担,让这个书影响更大,卖得更 好,传播得更广,随便什么合作形式都可以。我 都急得想是不是需要众筹了,需要社会更多的 力量介入进来,把这场纸质影像的二战‘打’完, 因为我这个书,确实是世界上没有的。谁来助 我决战‘中途岛’,出完我们的‘二战图典’?” 文/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马拉 图/张海星 《二战纪实影像图典·美国卷》背后的故事(6) 我为什么从投资者变成主编 最后变成执行编辑 一张塞班岛图片难以辨认的图片说明。 位于马里兰大学边的美国国家档案馆新馆。 美国国家档案馆所藏二战图片原样。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Aug-2020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二战纪实影像图典·美国卷》背后的故事(6) 我为什么从 ......上那种大图片社多起来,中国那些搞图片的也 懂了,也有两三家在代理国外图片。我就是通

深阅读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主编 江前兵 责编 郭承斌 视觉 胡颖 康碧宏 责校 曹珂

09

三年前,2015年12月,隐居重庆南山的民间出版人张海星先生推出八卷影像巨著《二战纪实影像图典》之首卷《中国卷》(上下),国内从此有了图源正版、纸质精良、影像高清的二战图典。2017年2月随后推出《日本卷》(上下),近日,八卷系列中最重磅的《美国卷》(上中下)出炉,与正在全国公映的美国二战大片《决战中途岛》彼此呼应。战时岁月中,中美同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国,像兄弟连一样心手相连:丛林鏖战、怒海惊涛、碧血长天。我们用六期专栏,从影像史学和影像人类学的角度,打望《二战纪实影像图典·美国卷》及其背后的故事,还有张海星一个人和八卷图典的光荣与梦想、痴心与苦情。

版权

在编美国卷时,张海星派四弟张弘到美国去查找太平洋战争的图片,顺便托他把已经出版的中国卷、日本卷送一套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张弘说:“那个图书馆长是一个华人,国内很多人送书去,就图一个此书获得美国某某图书馆收藏的名头,回国又拿这个说事,他见多了。他一听我们要送的是图片集,第一就问图片的来源有没有版权,很内行。我说全部图片都买了使用权的,不是盗版,他就放心了。第二,他马上叫一个女助手在网上查世界各国关于二战的、以图片为主的书籍,整个美国图书馆系统有没有。助手查了说单本的有,局部的有,全集的没有。馆长说,好嘛,你们这个图典,我们收藏了。”

那个馆长的决定,也符合当初张海星对此书的判断:国际上没有。张海星是怎样卷入这场铜板纸上黑白“二战”的呢?他说:“最先是老康他们在做‘浩气长流’画展的时候,戴前锋出了一本《抗战名城老重庆》,印得也漂亮,都卖光了,国务院外办还找重庆出版社订了50套,作为国际礼物。大家就受到些鼓舞:干脆我们来出一套二战8大国(5大同盟国,3大轴心国)首都的画册,当时想的是把重庆作为8大国之一的首都放进去,中国的战时首都就是重庆嘛,再把伦敦、纽约、巴黎全部拉进来,再把德意日的首都也拉进来。”

但这个8国计划很花钱,找哪个出呢?大家就说:找张海星噻,有文化,有实力,可能愿意来投这个资。“大概要投200万,他们就来找我说,我一听,呃,有点意思,这个东西好像世界上还没有,我一根文化的心弦就遭拨动了。虽然不是最大的赞助人,因为更大的赞助人是尹明善。不就是200万嘛,我就把它抬了。”

他委托的一个团队,在网上找到一家图片公司,一下子就花了一大笔钱,买回一大堆图片。“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栽进来了。他们说图片选好了,我问好多钱嘛?三十几万。价格倒压得很低,这个钱,当时买了2000多张,几乎把那个图片公司的二战图片一网打尽。我也没查看,就把钱付了。回头我坐下来细看,才发现好多照片根本要不得:一是精度不够,二是重复,一个小事件,本来只要一张就够了,也就是最精彩的一张,结果买了十几张。”

张海星这才晓得必须自己把关,要沉下来,结果越陷越深:从一个投资者,变成主编,最后变成执行编辑。“我当了主编之后才发现,我必须搞懂整个流程,才把那几十万的照片挨着挨着看;还有印刷质量方面,我也必须去搞清楚一些技术问题;更大的体验是,我才明白了国际上为什么一直没出过这种书的道理?第一,在网络还不发达时,要靠人工去全世界各个图书馆、档案馆找图片,工作量太大,几乎不可能;第二,即使你把照片找到了,但版权、使用权之复杂,你一点都不能乱用,一想就头大。所以我觉得二战后,至少前面65年,这个事情想都不要想。”

到他来做这套书的时候,虽然情况好一些了,但水还是深。“我是外行,不晓得这个里面烫,就闷着脑壳扎进来了。一般人做书,是不愿意赔钱,书商还要赚钱;只有我这个团队,愿意赔钱做这个事情,一栽进来才发现,事情烫惨了,但也只有挺起。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了,国际上那种大图片社多起来,中国那些搞图片的也懂了,也有两三家在代理国外图片。我就是通过那些代理商,来买他们的使用权,都是合法使

用。但中国卷的抗战图片很少,欧美的多。所以第一批买的那几十万,大多是欧美图片,中国的只有几十张,也是相当难。”

图源

《二战纪实影像图典》8卷中的美国卷,是张海星最重视的一卷。由于8卷中其他每一卷都跟美国有关,最后造成在编美国卷的时候,定位非常难。

他说:“美国卷之所以是重中之重,首先因为它在二战中起的作用最大。所以,美国的照片,其他卷里面都有。最后,我编一张涉美图片的原则是,这个战争在哪里打?就属于哪个卷。美国人在法国打,就归入法国卷;在德国打就归入德国卷;你在中国帮忙就归入中国卷;你跟日本打,日本卷里面有太平洋战争,主要是表现日本的,也用了一点美国的照片。”

那美国自己主要是在哪里打呢?张海星发现,美国卷的重头是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分量,对中国对美国对全世界的二战来说,都是最重的。所以,美国卷的定位就是太平洋战场。但我收集的图片数量不够,细节不够,精彩度不够,我就决定请我弟弟夫妇出山,我出差旅费,两口子到美国去跑一趟。”

张海星派出的四弟张弘、李蔷夫妇,像图典中那些执行特别任务的二战小分队:张弘是律师,上世纪80年代从西政毕业后,曾赴美在纽约大学读书,轻车熟路;李蔷是重庆报界资深新闻人,文图处理都很专业。张弘说:“美国国家档案馆是在马里兰大学一片森林里面,一片漂亮而现代的独体建筑,有四五层楼高。在华盛顿还有一个老馆,这是新馆,离华盛顿只有半个小时的地铁,对全世界所有公众免费开放,复印、复制和使用都不要钱,只要你注明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就行。进馆只需要护照和一个邮箱号、住址,就可以办一张研究卡,你进去就成了研究员。有一些规定,比如不能带水和食物进去,要戴手套,不能抽烟。底楼有个咖啡厅,中午可以在那里吃东西休息一下。大楼里面有抽湿机,我们在里面都觉得空气很干燥。除此之外,馆员全部是中青年人,非常热心,完全是有求必应。”

国内民间学者章东磐2010年出版《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一书的图片,就是源于该馆,他们一共扫描复制了5万张图片。张弘进去后,发现其文献检索和藏品的电子化程度之低,让他仿佛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西政图书馆。“检索方式非常原始,没

有电子化,还是很传统。先是在卡片箱翻纸质卡片上的索引和目录,把你需要的抄在索要单上,就像原来图书馆的索书单,馆员再照单给你进去东找西找,凑齐了,装在纸盒里,用手推车推出来。”

几十年过去了,丰富的原始照片,还保留着二战时难忘的生命气息。“好多照片上,还有用铅笔和钢笔画出来的裁剪符号。当年的摄影兵写的图片说明,先打在纸上,再贴在照片背面,规格大小并不完全统一,因为来源很广,有各个兵种和《生活》周刊那样的媒体。图片大大小小都有,有的放大制作得很好,有现在的A4纸大小,粘在硬卡片上;有的又非常小,像我们过去用的135、120胶卷那样大。海军陆战队的图片最多,摄影兵的照片最多,有的还有他们的姓名和部队番号。图片说明都很详细,我猜测是不是美军对图片说明定了一套规范。战后,摄影兵所在的部队就把照片交给国家战时新闻办公室(War News Office),经处理后交给国家档案馆收藏。有的图片上还有保密期限注明,如‘此照片到某某年解密’;有的还有战时新闻办公室盖的版权声明印章,是模板式的,或红或蓝,也有打字打上去的,大意是比如此照片版权属于海军陆战队,希望使用者必须标明图片来源;还有如涉及总统、将军和普通士兵的大幅肖像,我们并不能保证你有权使用,可能涉及版权,你要和权利人取得联系。”

四弟把图片扫回来之后,三哥就开始累了。张海星说:“我还要组织翻译。图片说明是老打字机打的,色带油墨不均匀,字钉笔画磨损,纸上很多笔画就缺失。加上图片说明在纸上打的时候,纸就起皱了,那一行字就没有了。后来他们有关部门可能整理过图说,发现有错的就在原来字句上打第二道,加上有的还盖了很多章,都造成字迹模糊。常常是点开一张照片,哎呀,太棒了,我要用!但又点开图片说明一看,哎呀,太花了,用不了!你脑壳都大了。我又不好喊弟弟他们帮我解读,因为他们搞回来都不容易了;找我儿子,他说我英语没有问题,但是你这个字,我看都看不清楚。最后我还是通过各种方法,尽量读出全部图片说明。”

“中途岛”

美国卷出版之际,好莱坞二战大片《决战中途岛》全国公映,张海星第一时间去电影院重温了编图典时摸索过好多遍的中途岛大战。有趣的是,他的八卷《二战图典》,编完最重磅的美国卷后,也算是走到中途了。他说:“2015年12月

我推出第一卷中国卷时,原定8卷本2018年出齐,但现在四年过去了,我也走到我的中途岛了,而且借丘吉尔《二战回忆录》第一章的标题来说是‘风云紧急’!”

楼下客厅外面的花园,南山腊梅还没开放,阵阵浓郁的香樟木气息,从客厅墙根靠着的一溜粗壮香樟木树墩散发出来。张海星说:“你看嘛,好可惜哟。现在效益不好,我只好把厂里院子头的香樟砍了,腾出空间,好盖成厂房和仓库出租。这些树墩很好看,又香,我就搬了一点回来,好送给朋友们。”

张海星多年经营的射钉枪厂,其产品曾经覆盖二战时美军枪火所打到的地方,但现在受经济大势影响,火力顿减。“我的八卷图典,虽然中国卷、日本卷和最重要的美国卷已出,但总的说来,才出三卷,还有英国卷、苏联卷、法国卷、德国卷、综合卷5卷在编中,图片都已收齐,但我自感已无实力和精力把它出完,中途夭折了,实在可惜。美国卷出了后,美国驻华大使馆、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人翻开一看,都说很多照片他们自己都没看过,你这个好稀奇哟,而且质量也高,所以他们很重视这个书,觉得有现实意义。美国驻华大使馆还邀请我去新闻中心搞讲座。我这个书虽然可能比较小众,而且偏男性美学,但你只要打开之后,绝对就会被吸引。对图书馆和个人收藏来说,就民间的礼尚往来而言,都是很漂亮很厚重很有品位的佳品。”

上世纪80年代,张海星作为渝州大学最英俊的青年讲师,独立讲台,给学生们讲海明威《白象式的群山》,讲《老人与海》。这部图典,让他经受了白象式的群山的全部美丽和老人与海的所有风浪,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过这一关,只深知此书肯定是吸引人的,但目前限于财力和人力,他无力组织营销团队,“打”到柏林和东京了。张海星说:“现在,我需要有人帮我:你有你的渠道,有你的某种优势,你来接这个盘,我们来一起把它完成。你作为主编也可以,经济上把它买断,你拿去发行也行,或者你委托出版社帮着卖,你自己也卖,也行。总之,有两种方式:你买过去,我就不管了,或者你跟我一起来做。随便哪种形式都可以商量,只要有人合作,减轻我的经济负担,让这个书影响更大,卖得更好,传播得更广,随便什么合作形式都可以。我都急得想是不是需要众筹了,需要社会更多的力量介入进来,把这场纸质影像的二战‘打’完,因为我这个书,确实是世界上没有的。谁来助我决战‘中途岛’,出完我们的‘二战图典’?”

文/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马拉图/张海星

《二战纪实影像图典·美国卷》背后的故事(6)

我为什么从投资者变成主编 最后变成执行编辑

一张塞班岛图片难以辨认的图片说明。

位于马里兰大学边的美国国家档案馆新馆。

美国国家档案馆所藏二战图片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