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85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碩士論文 School of Nurs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探討護理人員使用條碼科技之創新接受度 Study of Nurses’ Innovation Adoption of Barcode Technology 鄭慧萍 Hui-Ping Cheng 指導教授:李亭亭 博士 Advisor: Ting -Ting Lee, Ph. D 中華民國 103 年 8 月 August , 2014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Sep-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碩士論文

    School of Nurs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探討護理人員使用條碼科技之創新接受度

    Study of Nurses’ Innovation Adoption of Barcode Technology

    鄭慧萍

    Hui-Ping Cheng

    指導教授:李亭亭 博士

    Advisor: Ting -Ting Lee, Ph. D

    中華民國 103 年 8 月

    August , 2014

  • 2

  • 3

    誌 謝

    三年前因工作需求,報考國立北護理健康大學研究所護理資訊組,在經過資

    格審查、筆試與口試後很幸運的被錄取,再度開啟個人的學生生涯,三年不算短

    的時光,家庭、工作、學業三頭燒的日子,終於在今年 7月 28 日完成論文口試

    後劃下句點,記得在完成口試的那天我和三位孩子的對話:「媽媽,您寫完功課

    了,是畢業了嗎?我點點頭,孩子們開心的說,哇!好棒,以後媽媽就可以來接

    我們下課,有時間陪我們玩了!」。身為職業婦女的我,在這段就學期間能陪伴

    孩子們的時間確實比其他母親少,因此要特別謝謝我的先生、婆婆、媽媽、姊妹

    及其他家人的幫忙,在我就學期間能分擔家裡的事務及照顧孩子陪伴他們成長,

    謝謝您們因為有您們的支持我才能放心的完成我的學業。

    在求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李亭亭博士,在工作繁忙

    之餘仍不辭辛勞的指導,讓我學習到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習研究方

    法的過程中逐漸具備完成論文的能力,因為老師嚴謹的研究精神,與我訂定研究

    論文進度表,讓我在忙碌的工作與家庭生活中仍能順利完成研究案與論文的撰

    寫,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個人真的收穫良多,套ㄧ句老師常說的話「我們都是她

    的女兒,她最希望的就是她能幫我們找到好郎君(論文主題),早點讓我們嫁掉(完

    成論文)」,今天,我要跟老師說,謝謝您的指導與照顧,我終於把自己嫁掉了~

    在修業及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我很幸運的有育玲學姊的指導及惠華、瑤娟、任

    雋、育芬、秀梅的支持與鼓勵,我要謝謝這些陪伴我共同經歷整個學習過程的學

    姊妹及學弟們,因為有您們在我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的協助與建議我才能有動力持

    續往畢業的目標前進;最後,我要謝謝工作職場中的工作夥伴-千意,協助我澄

    清及構思研究架構,及檢驗醫學部的品管組長-雅芬組長,謝謝她協助提供及分

    析研究所需的檢驗品管資料,讓我的論文得以順利完成也讓研究內容更為完整。

    最後,慧萍謹以此論文的完成,謝謝在修業過程中所有幫助過我的朋友,跟

    你們一起分享我畢業的喜悅與成果。

  • i

    摘要

    病人辨識是進行任何醫療處置中首要進行的項目,依評鑑需求各醫院亦訂

    定兩種以上的病人辨識方式以達病人安全的國際目標,近年資訊科技的蓬勃發

    展,醫療院所也開始發展護理資訊領域及醫療資訊作業,以提升醫療品質及行

    政效率。條碼科技具操作簡單、準確、靈活、實用的特性被廣泛運用於病人辨

    識、輸血核對、給藥確認及檢驗等流程。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利用量性方法,

    採描述性、相關性相關研究設計,以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擴散理論為架構,探

    討北部某醫學中心護理人員對於條碼科技之創新接受度,以內外產兒科一般病

    房及加護病房之護理人員為收案對象,透過結構式問卷及開放性問題進行資料

    收集,問卷設計包含條碼科技的創新特性、護理人員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

    性、創新接受度及對使用條碼系統經驗之開放性題目,於 2014 年 3月 3日至 5

    月 2日進行收案,共徵得 200 位護理師同意參與本研究為收案對象,研究結果

    顯示在條碼科技應用於採檢作業中,條碼科技的創新特性:相容性 r=.364、可

    試用性 r=.344 及可觀察性 r=.579,能提升護理人員的創新接受度(p

  • ii

    Abstract Patient identification is first priority before medical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requisitions of the hospital Accreditation, providing more than two way of patient

    identifica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atient safety. Hospitals have begun to develop

    nursing information field and medical information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to

    enhance quality of care and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Barcode technology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accurate, flexible and practical features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patient identification, blood transfusion verific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inspection processes. This study wa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use by quantitative

    methods with descriptive and correlation research design. Base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framework, to discuss the

    innovation acceptability of barcode technology of nurses were work in medical center.

    The data collation was preformed since 2014 3rd of March to 2nd of May ,by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design includes the features of innovative barcode technology,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novation acceptance and the open-end

    questions in experience using barcode systems. 200 nurses were including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displayed in barcode Technology used in inspection

    operations, compatibility(r = .364), trialability (r = .344), observability (r = .579)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cceptability of nurses (p

  • iii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技接受模式理論…………………………………………………… 4

    第二節 創新擴散理論………………………………………………………… 6

    第三節 條碼科技之應用……………………………………………………… 10

    第四節 檢驗條碼科技與病人安全……………………………………………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17

    第二節 研究架構、研究問題、名詞界定…………………………………… 17

    第三節 研究場所與對象……………………………………………………… 20

    第四節 研究工具及信效……………………………………………………… 26

    第五節 資料收集過程………………………………………………………… 2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1

    第七節 研究倫理考量…………………………………………………………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屬性分析……………………………………………… 33

    第二節 條碼科技創新接受度各構面描述性統計分析……………………… 34

    第三節 條碼科技創新特性及科技接受與護理人員創新接受度相關分析… 37

    第四節 護理人員年齡、年資與創新接受度相關性探討…………………… 39

    第五節 護理人員基本屬性與創新接受度差異性探討……………………… 39

  • iv

    第六節 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後檢體報告發出時間及檢體退件率成效

    探討……………………………………………………………………

    40

    第七節 護理人員於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後的使用經驗探討…………… 43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護理人員使用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系統滿意度………………… 46

    第二節 條碼科技特性及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接受度之相關性…………… 50

    第三節 護理人員基本屬性與創新接受度之相關性與差異性……………… 50

    第四節 檢體報告發出時間與檢體退件率之比較分析……………………… 51

    第六章 結論與限制

    第一節 結果…………………………………………………………………… 5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4

    第三節 臨床實務應用………………………………………………………… 5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57

    外文部分 ……………………………………………………………………… 58

    附錄

    附錄一 IRB 審核通過文件…………………………………………………… 61

    附錄二 護理人員使用檢驗條碼科技調查表………………………………… 62

    附錄三 護理人員使用檢驗條碼科技調查表問卷內容效度專家信函……… 66

    附錄四 研究受訪者說明及同意書…………………………………………… 74

  • v

    表次

    表一 條碼科技創新特性名詞定義…………………………………………… 18

    表二 護理人員使用條碼採檢系統的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名詞定義… 19

    表三 正式施測總項目信度係數……………………………………………… 30

    表四 護理人員基本屬性分析…………………………………………………… 33

    表五 護理人員對條碼科技創新接受度各構面得分結果……………………… 36

    表六 條碼科技創新特性及科技接受模式與護理人員創新接受度相關分析… 37

    表七 護理人員之年齡年資與創新接受度相關性分析結果…………………… 41

    表八 護理人員基本屬性與創新接受度之差異分析…………………………… 41

    表九 導入條碼科技前後檢驗報告發出時間(分)t 檢定結果………………… 41

    表十 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前後檢體退件件數改善分析…………………… 42

  • vi

    圖次

    圖一 研究概念架構圖………………………………………………………… 18

    圖二 條碼科技導入採檢流程圖………………………………………………… 23

    圖三 採檢系統分管、列印檢驗標籤畫面……………………………………… 24

    圖四 採檢系統完成採檢畫面…………………………………………………… 25

    圖五 採檢系統新增檢驗報告通知畫面………………………………………… 25

    圖六 碼科技之有用性與創新接受度散佈圖…………………………………… 38

    圖七 條碼科技之有用性與創新接受度散佈圖………………………… 38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網路快速

    及無邊界的特性使得訊息的傳遞排除了時間及空間的問題,而醫療院所也開始

    使用資訊科技於護理領域及各項醫療作業,有助於醫療品質及行政效率之改善

    (盧等人,2006),美國國際醫療評鑑(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JCIA)第四版條文中提到病人辨識錯誤問題在臨床實務上如診

    斷和治療等各流程都會發生。醫療環境中,病人可能服用了鎮靜劑、迷失方向、

    不完全清醒、感覺能力障礙;或因改變了床位、病室或在醫院內的其他地點而

    造成醫護人員發生錯誤識別病人的情況,進而導致危害病人安全的相關事件,

    因此醫療機構在進行給藥、輸血、檢體收集作業或其他治療處置流程,均必須

    建置一套完善的病人辨識流程,訂定兩種以上的病人辨識方式,如病人姓名、

    病歷號、出生年月日、條碼手圈等方法,以達到病人安全的國際目標(JCIA,

    2012);而條碼科技因有著可靠、準確、靈活、實用、設備操作簡單及低成本的

    特性被廣泛運用於各產業,故醫療機構則在 1970 年後,開始應用在臨床實務,

    如:倉儲管理、病人辨識、輸血核對、給藥確認及檢體檢驗與保存等流程(黃、

    李,2009),藉以提升資料處理的速度、正確性及病人的安全性。以藥物安全為

    例,給藥是一個嚴謹的過程,需經由一連串步驟以確認給藥的安全性,條碼給

    藥較傳統紙本給藥可降低人為犯錯的機率,條碼給藥過程因可藉由掃描同時進

    行病人及藥物辨識而達到給藥即時性與安全性,並能增加護理人員直接照護病

    人時間與降低給藥過程花費的時間(Dwibedi et al., 2011)。

    條碼科技的特點在於即時性和重複使用性,因此可以有效預防給藥疏失及

    降低成本,但實務上仍有技術上的限制及挑戰如:掃描的距離、條碼的清晰度、

    藥品條碼標籤比率過低、標籤格式不統一、自行貼上標籤、標籤系統及醫院資

    訊系統整合問題等(陳、張、林,2007;張、曹、鄭、陳,2006)。臨床上護理

  • 2

    人員常因手圈條碼彎曲不易讀取、或條碼不利於使用的情況,為求取工作便利

    而出現不適當的變通使用方式、未正確依照標準流程操作系統、忽略系統警示

    提醒、略過條碼掃描流程,導致影響系統於提升病人安全的目的(黃、李,2009),

    對於執行者來說,若因未落實標準流程而影響病人安全,更可能因此需負擔法

    律的相關責任。由此可見系統建置時常會因臨床作業標準規範設計相關作業流

    程,然人員在操作時則常因臨床多變的情境而常出現不符合規範的替代方案,

    因此系統的設計應能符合目前工作流程及考量影響使用者使用系統之相關因

    素。

    在二十一世紀裡,護理面臨了許多的挑戰,資訊科技導入護理臨床作業是

    必然的趨勢,創新是任何組織往前推動的動力來源,更是保有競爭力的關鍵,

    若能結合科技優勢及創新思維是提升未來發展潛力的不二法門(溫、楊、許,

    2009)。在創新科技推展過程中,護理人員同時要改變舊有工作習慣及學習適應

    新的事物,對護理工作確實造成重大的衝擊,如何提升護理人員接受度是推行

    護理資訊系統的關鍵,利用創新擴散理論了解影響護理人員使用新科技的相關

    因素,藉由持續溝通、教育、訓練及評量護理人員的感受,建立符合臨床實務

    需求的資訊系統,將能提升護理人員的接受度及照護品質(李、施,2009)。

    創新擴散是指一個創新決策過程,這一系列的決策模式影響使用創新態度

    的因素,使用者對創新科技所抱持的態度,會影響創新科技普及的程度

    (Rogers,2003);科技接受模式則提出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影響個人使用

    之態度及行為(Davis,1986),兩者最常被用來分析資訊科技系統導入時影響使

    用者使用意願及滿意度成效。簡、張(2010)以整合性科技接受理論與創新擴

    散理論探討消費者在線上購買高科技產品意願,針對 344 份網路使用者回覆之

    問卷進行結構方程式及回歸分析驗證,結果顯示網站設計會透過熟悉度間接影

    響線上購買高科技產品意圖,並建議管理者提供社群網站讓消費者分享資訊,

    並建立線上試用功能,藉以增加消費者對網站與產品的熟悉度,進而提升購買

    意願。許於 2009 年應用創新擴散理論及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企業員工使用數位學

  • 3

    習系統之意願,研究發現五項創新知覺對數位學習意願有顯著影響,且對認知

    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有正相關,因此數位學習系統若愈符合使用者的經驗、價

    值觀與需求,使用者將愈有意願使用該系統。Hsu, Liu, Weng & Chen(2013)

    以創新擴散理論之創新特性及科技接受模式之行為意圖加入護理人員年資及工

    作單位性質為控制變項,探討影響護理人員使用行動電子病歷意願相關因素的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創新擴散理論的相容性、複雜性及可觀察性可提升護理人員

    使用電子病歷的意願。

    目前國內常見有結合創新擴散理論及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各業界創新科技之

    研究,但較少有研究同時探討這兩者間對護理人員使用資訊科技意願之相關

    性,因此,本研究希藉由結合創新擴散理論及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護理人員使用

    條碼科技創新接受度之相關性,做為資訊系統導入護臨床作業系統之參考,提

    供護理人員一個最合宜的系統,提升個人實際使用條碼作業之行為,以達到提

    升病人安全及護理照護品質之效能及效率為終極目標。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創新擴散理論之創新特性及科技接受模式之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

    用性為架構,以條碼科技導入採檢流程為例,探討影響護理人員使用條碼科技

    創新接受度之相關因素,及瞭解參與研究個案對使用條碼採檢系統的經驗,同

    時分析條碼科技導入前後檢體報告花費時間的差異及檢體退件率的改善成效,

    做為未來資訊系統導入護臨床作業系統之參考。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技接受模式(TAM)理論之運用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其目的在於解釋使

    用者對於資訊科技接受程度的影響因子及使用行為,共有五個主要構面,包含

    (一)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使用者相信使用該系統可以增

    進工作效率;(二)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使用此科技可以

    省時省力的程度,亦即使用資訊系統時不需付出努力的程度;(三)態度(Attitude

    toward use):對系統正向或負向、喜歡或不喜歡的感受評價;(四)意圖

    (Intension to use):衡量使用者在進行特定行為時的意願強度;(五)使用

    行為(Actual system use):為資訊技術系統接受的指標成效,最常衡量的指

    標為使用者滿意度(user satisfaction)及系統使用(system usage)。其概

    念架構及關聯性陳述如下: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皆會受到外部變數影響,而

    這些外部變數包括系統設計的特性、使用者特性、使用者環境、任務特性、系統

    開發型態、認知型態等,認知易用性會影響認知有用性、認知有用性會影響態度、

    意圖,最後影響實際使用行為(Davis, 1986)。

    科技接受模式 (TAM ),最常用來解釋電腦使用者的行為理論,可以推論

    使用者對系統的接受度,為研究者與決策者提供一個系統是否能被使用者接受之

    簡單、有效且低成本的預測。洪、梁、張(2005)在科技接受模式之匯總整理研

    究中,共收集58篇與TAM相關研究,探討以Davis之科技接受模式所產生的10組相

    對關係,發現關係較穩定的正相關的有5組包含:有用性與態度、易用性與有用

    性、有用性與意圖、有用性與使用及態度與意圖,故認為TAM可用來預測和解釋

    新資訊科技系統的開發是否為系統使用者所接受及做為早期檢定使用者接受的

    診斷衡量工具,用來檢視如何評估增進使用者接受的策略。林、蔡(2009)探討

    銀行顧客對網路銀行接受度的研究中,藉由電子佈告欄(BBS)發佈網路問卷所

    在網址,徵求網友(網路銀行實際使用者)自發性填寫網路問卷,於回收網路問

  • 5

    卷時去除相同IP填答之問卷以避免取得重複填寫問卷之資料,經二個月的資料蒐

    集共取得429份問卷,去除未使用過網路銀行服務及無效問卷,最後以312份有效

    問卷進行資料分析,問卷調查主要希能瞭解網路銀行實際使用狀況,內容包含使

    用網路銀行的時間、每週使用網路銀行平均次數、最滿意網路銀行的服務等,所

    得問卷資料以結構方程式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認知有用性會正向影響認知易

    用性,當銀行顧客認知到網路銀行系統越容易使用將有助於使用網路銀行進行銀

    行交易事項的認知,認知易用性是增進銀行顧客使用網路銀行的基本條件,認知

    有用及認知系統安全才是增進網路銀行接受度行為意向的主要原因。

    在一個比較有無使用行動護理車對行動護理資訊系統接受度的類實驗研究

    中,以北部二家醫學中心及一家區域醫院之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透過結構式問

    卷進行調查,內容包含護理系統形容詞區分量表及行動護理資訊系統接受量表兩

    部份,以相同科別屬性中曾使用過行動護理車的護理人員為實驗組,未使用過行

    動護理車的護理人員為控制組,共發出135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共取得103份有

    效問卷,所得資料以ANOVA比較兩組對傳統與行動護理作業的主觀感受及分析TAM

    各變項(容易度、有用性、態度、使用意圖)間的差異,以回歸取向的路徑分析

    探討TAM各變項間的因果關係及兩組人員對行動護理系統接受度和影響因素間的

    差異,結果顯示有使用行動護理車較無使用經驗者認為行動護理資訊系統容易操

    作,有使用經驗的護理人員其認知有用性是影響使用意圖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而

    無使用經驗的護理人員則以態度為影響之關鍵因素,故建議在系統設計時應能達

    到介面操作容易、符合實際需求及改善工作效率之目的,能提供相關在職教育、

    線上模擬系統及操作指引,以提升有用性的感受和使用意圖,同時建立管理機制

    進行監測以追蹤使用者持續使用行為(曾、詹、姜,2009)。

    此外,王、李(2013)在北部某醫學中心針對產婦對無線射頻系統(RFID)

    應用於親子同室服務的接受度,於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進行收案,以方便取

    樣由研究場所提供產後嬰兒住院期間有使用(RFID)系統於親子同室下母嬰照護

    者之產婦名單,在產婦預訂出院當天,由研究者經說明動機、目的、取得產婦同

  • 6

    意後,以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探討產婦對(RFID)應用於親子同室母嬰照護

    品質、科技接受度(系統可靠性、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身體風險、使用意

    向及使用滿意度)、並以開放性問卷詢問其使用感受與意見,期間共發出87份問

    卷,實際回收81份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受試者基本屬性、以皮爾森

    相關分析年齡與照護品質及科技接受度各變項間之相關性,以ANOVA檢測自變項

    如教育程度、職業、過去使用資訊產品及無線射頻系統相關設備經驗和產次與依

    變項母嬰照護品質、科技接受度及身體風險間的差異程度,以多元迴歸分析探討

    自變項科技接受度各因素與母嬰照護品質相互影響程度,結果顯示:產婦對該科

    技的介入於母嬰照護品質有中上程度的認同及較高的照護滿意度,若產婦有正向

    的行為意向及系統有較高的可靠性,則可預測使用系統及提升母嬰照護品質,而

    產婦年齡與母嬰照護品質及科技接受度則無顯著相關;亦有產婦建議RFID未來能

    與父母親的手機或電腦結合,以利家長能隨時查看寶寶生理狀況。

    第二節 創新擴散理論

    創新擴散理論最早被運用在農作創新方案在農夫接受度之探討,Rogers 認

    為新的創新事物包含新發明、新知識及新觀念都需要經過特定的溝通管道,隨

    著時間的演進才能讓人們所接受,即所謂的擴散,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創新擴

    散涵蓋四大要素:創新、溝通管道、社會體系與時間及五大創新決策過程:知

    識產生階段、說服階段、決策階段、實現階段與確認階段。在其論述中也提到

    個人接受創新是一個連續的決策過程,創新認知特質為影響採用創新態度的因

    素,五大創新認知特質如下:

    (1)相對優勢 (Relative Advantage ):在與傳統方式比較下,創新事件的導

    入帶來的效益,若認知效益愈大則採用 (擴散 )速度愈快。

    (2)相容性 (Compatibility ):創新事件與個人價值觀、過去經驗和需求的

    一致性相關,若相容性愈高表示接受度愈高。

    (3)複雜性 (Complexity ):創新事件的困難度,若事件愈難被理解表示複雜

  • 7

    度愈高,被接受速度則愈慢。

    (4)可試用性 (Trialability ):創新事件在實行前被驗證及試用的機會,可

    試用性愈高,愈可減少對創新事件的不確定感,增加人員採用的速度。

    (5)可觀察性 (Observability ):採用創新事件後之成效,效果愈好則被接

    受的程度也愈高(Rogers, 2003)。

    在以南部某醫學中心一個橫斷性研究中,以創新擴散理論及創新抵制的理

    論依據加入職級、科別、年齡及年資做為後續分析時的控制變數,探討影響護

    理人員使用行動電子病歷意向之因素,以有使用行動電子病歷之正式護理人員

    為收案對象,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問卷設計內容分為創新擴散與創

    新抵制兩部份:創新擴散以相對優勢、相容性、複雜性、可試用性與可觀察性

    五大創新認知為問卷主軸;創新抵制以使用障礙、價值障礙、風險障礙、傳統

    障礙與形象障礙為問卷主軸,收案時間共 15天,期間共發出 878 份問卷,回收

    729 份,扣除資料不完整之無效問卷統計有效問卷為 720 份。所收集之資料以

    單因子變異分析探討不同樣本特性(職級、科別、年齡及年資)的受試者對使

    用行動電子病歷意向之差異;以階層迴歸探討創新擴散特性與創新抵制類型各

    變項對使用行動電子病歷意向之影響,研究發現護理人員對行動電子病歷有高

    度的使用意願,其中以 N4職級的護理人員使用意願最高;在創新擴散構面部

    分,當系統具高相容性、高可觀察性與低複雜性將提升護理人員對創新科技接

    受度及提升使用意願,而相對優勢與可試用性則無顯著影響,分析個案醫院推

    行對電子病歷過程中發現:因該系統包含許多子系統,系統間的整合性、能即

    時取得病人相關資料、減少重複輸入、能提供簡單與標準化的操作介面及他人

    的使用經驗均能提高護理人員的使用意願;而使用行動電子病歷系統雖能提高

    給藥即時性、降低給藥錯誤等工作品質與具備即時記錄之效率,但可能會因系

    統硬體問題如網路連線不穩定而影響護理人員的使用意願,在可試用性部分則

    因行動電子病歷的各子系統之操作模式相似,故對護理人員來說上線前是否提

    供測試機會並不會影響護理人員的使用能力。在創新抵制類型部份,護理人員

  • 8

    具功能性抵制特性時期使用行動電子病歷的意願亦較高,亦即在系統於開發過

    程護理人員會因系統正在測試中、設備問題、功能不足等因素,而出現不願使

    用的消極態度,因此如何降低護理人員的抵制態度是創新科技導入的重要因素

    之一;本研究也建議可使用「資訊系統成功」、「科技接受模式」或「科技任務

    適配」等觀點進行後續對人員使用系統意願之探討(陳、翁,2011)。

    Putzer 及 Park(2012)使用問卷探討影響醫師使用智慧型手機運用於臨

    床醫學及實務處置的創新因素與意願,以美國東南部兩間社區醫院及一間醫學

    中心的醫師為調查對象,以方便取樣共取得樣本數 400 人,研究人員於三個月

    內藉由參加會議說明與直接進行收案共 43位,其他 357 人則以網路信件通知及

    網路回覆問卷,共取得 103 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智慧型手機和行

    為意向使用智能手機的態度的關係,發現有統計學意義。創新的特點和可觀察

    性、相容性、工作相關性、個人經驗、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對使用智慧型手機

    的態度均有一定影響力。在與相容性部分:若智慧型手機功能與臨床作業其他

    設備、技術能有效結合、系統具安全性、能同步顯示資訊將會提升使用意願;

    在工作相關性部分:若智慧型手機能提升病人照護的品質、降低醫療疏失、提

    高工作效率(如可以直接查詢病人檢驗報告)及增進醫療工作人員間溝通的便

    利性,將正向影響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意願;而過去個人使用經驗亦能提升使用

    意願;在內部環境部分:若醫院政策愈支持、資訊部門越能提供有效的方便的

    系統亦是影響人員使用意願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北部某醫院推動護理資訊系統的過程中以創新擴散理論探討影響

    運用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於臨床實務之成效,

    結果顯示,在經過教育訓練提升護理人員對系統的認知、PDA 可隨身攜帶能在

    病房隨時輸入資料、功能和護理人員每日工作需求、操作簡單等均提升護理人

    員的接受度,但系統常因連線及維修問題導致護理人員最後拒絕接受此創新方

    案,由此可見,資訊接受為一動態的適應過程,創新方案會因為使用者的認知、

    特質及使用經驗而影響人員的接受度,在創新方案實施的過程亦可能會出現接

  • 9

    受與拒絕的狀況,若能經由有效的溝通、評估使用人員的感受、持續的進行教

    育、訓練,建立一個符合臨床工作需求的系統,將能提升護理人員對系統的接

    受度,進而提升臨床照護品質(李、施,2009)。

    許、李於 2009 年以創新擴散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建立一個具有解釋力及

    預測力之簡化的延伸科技接受模式,認為創新擴散理論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創新

    事件擴散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觀點,而科技接受則是某時間點的靜態觀點,

    因此以創新知覺特徵為出發,探討數位學習系統使用的意願與行為,研究以紙

    本問卷及網路問卷方式進行,問卷題目為「影響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意願之問

    卷」,內容設計分為四個部份:(一)使用者對數位學習系統的有用性及易用性

    之認知、(二)創新知覺特徵、(三)數位學習系統之使用意願及(四)使用者

    個人基本資料,問卷採用 Likert 五分量表,分為「非常同意」、「不同意」、「沒

    意見」、「同意」及「非常不同意」,依序得分為 1、2、3、4、5分。調查時間共

    40天,隨機抽樣有使用數位學習經驗之在職員工為收案對象, 共發出 786 份

    問卷,去除無效問卷,共取得 552 份有效問卷,將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後結果顯

    示當數位學習系統愈符合工作與學習需求、對工作表現及能提升工作效率及效

    能、對工作愈有助益將會提升員工使用系統的認知有用性;相對利益、可試用

    性及複雜性對認知易用性有顯著影響,亦指使用者當覺得使用數位學習系統對

    工作有幫助、有提供學習與試用機會以降低系統使用的不確定感、操作困難度

    低均會提升認知易用性;當學習系統符合工作需求、容易使用、能提高工作效

    率及表現、越容易觀察到別人使用、有機會先學習與試用將有助於使用意願的

    提升,因此本研究建議企業組織相關決策單位在建構數位學習課程時,應考量

    公司規模、整體狀況及員工特性做適度調整,使數位學習系統內容的設計應能

    符合員工的學習型態、需求、工作方式與工作內容,使用介面需容易操作與容

    易瞭解以提升員工的使用意願,藉此達到以數位學習提升員工學習效率與學習

    表現進而提高工作效率及效能,避免因員工對系統接受度低而影響其預期之成

    效。

  • 10

    在美國東南部的兩間社區醫院,以該醫療機構的護理人員為收案對象,預

    測影響護理人員使用智慧型手機於臨床照護的創新因素,研究人員以實際訪

    查、參加單位會議及以網路信件三種方式共發出 200 份問卷,回收率為 40%共

    取得 80份有效問卷,受試者平均工作年資介於 10.5 至 16 年,平均年齡為 33

    歲,其研究結果發現可觀察性對護理師使用智慧型手機具有正向影響力,當週

    遭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數越多,護理師使用的意願即愈高,而手機本身具備的

    功能能適用於臨床照護工作流程及設置、能提升護理照護品質護理師便具有高

    的接受度,而內部環境(組織、上級長官)在推動新科技導入醫療照護流程的態

    度亦是決定護理人員是否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基本要素,當內部環境覺得新科技

    的使用就如同護理師照護病人一樣具必要性時,將能提升護理人員的使用意

    願,而其研究發現受試者的年齡、年資與創新接受意願的相關性並無顯著差異,

    推估可能原因為受試者人口屬性年齡、年資較高,使用智慧型手機比率較低故

    而接受意願亦較低( Putzer & Park,2010)。

    總括來說,若創新事件本身的特質為高相對優勢、高相容性、高可試用性、

    高可觀察性及低複雜度,則其擴散速度愈快,人員接受度愈高。換言之,新的

    事物若能使接受者獲利愈多、與過去經驗愈一致、愈容易使用、能被試用、觀

    察則被接納的可能性愈高。

    第三節 條碼科技之應用

    條碼最早起源於 1949 年,由美國 Woodland 等人為研究食品項目代碼及相

    應設備而發明,起初為同心圓環形碼,是一種可靠性高、輸入快速、準確性高、

    成本低、應用面廣的資料自動收集技術。因應時代的變化,條碼也不斷的演進

    為一維、二維條碼,條碼在現代生活中隨處可見,這粗細不同的長方形黑線條,

    除了大量應用在各項產業與產品標示之外,也常見於各項商品、信用卡帳單、

    稅單之中(張、高、陳,2009)。條碼是一種經由寬窄不同的條紋與間隔所組成

    的字母、數字,藉由機器掃描讀取其代表的意義,是一種取代傳統輸入資料的

  • 11

    過程,其優點在於可以利用圖像式符號代表複雜大量的識別資料,以醫療界為

    例,條碼線條在透過條碼掃瞄機讀取後,電腦系統可依符號解讀病人資料如:

    病人的姓名、身分證字號或病歷號(Neuenschwander et al.,2003),因此在

    1970 年後,開始被應用於醫療機構,現今臨床上除了將條碼科技應用於醫院的

    倉儲管理外,在病人安全的議題下更廣泛使用於病人辨識、輸血核對、給藥確

    認及檢體檢驗與保存等流程,希望藉由條碼雙重核對之特性,進而達到降低人

    為核對、抄寫或輸入的錯誤的目標(黃、李,2009)。

    由於科技的演進,二維條碼又稱為行動條碼改良了一維條碼的不足,具有

    「資料儲存量大」、「資訊隨著產品走」、「可以傳真影印」、「錯誤糾正能力高」

    等特性而逐漸取代一維條碼而被廣泛運用,在醫療保健產業中也開始運用在病

    人手圈辨識、藥物處理及保險契約等方面,可分為矩陣式:為早期二維條碼是

    藉由疊合一維條碼擴充其資料的儲存容量,仍維持長條形條碼排列,堆疊式:

    則是由黑點及空白堆疊而成,黑點可包含方形或圓形,其中以 QR code(Quick

    Respone)最為常見代表著快速回應的意涵,其組成還包含定位圖案,進行掃描

    時不需精準核對即能快速辨識及掃描,相較於一維條碼,QR code 也較少產生

    因損毀而無法掃描辨識的問題(張、高、陳,2009)。

    高科技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條碼科技為醫療與高科技結

    合運用中最常被選用的方式,醫療機構在消費者對資訊高度依賴的前題下也積

    極推動醫療資訊的發展,藉以提高醫療品質、病人滿意度及降低醫療人員的照

    護負擔(吳、黃、孫、古、朱,2010)。張、曹、鄭、陳(2006)以一個癌症專

    科醫院為樣本制訂條碼化學給藥流程的文章中提到,該醫院約有 50%的病人於

    住院期間均接受化學治療,為了預防化學藥物給藥錯誤之異常事件,院方已訂

    定雙人覆核的給藥機制,然而臨床上仍無法完全避免錯誤的發生,因此,希藉

    由床邊條碼科技(Bedside bar-coding)導入化學治療給藥流程以預防錯誤的

    發生,藉由辨識病人條碼手圈與醫院系統整合,利用條碼系統自動化運用在高

    危險、高醫療費用的化學治療藥物給藥療程,在執行給藥時能發揮偵測錯誤的

  • 12

    功能,同時能確認將對的藥在對的時間給對的病人,有效達到預防人為疏失及

    提升病人安全之目的,此外,系統可將正確與錯誤比對的給藥訊息均傳回給藥

    案全系統資料庫,以利瞭解錯誤原因和過程,因此將條碼科技導入化療給藥作

    業將預計可降低 50%以上的給藥錯誤發生率,同時也建議可將條碼系統進一步

    應用於庫存管理、帳務管理和流程改善等行政管理等作業。

    黃、李在一個擁有 70個單位及 2900 病床的醫學中心進行護理人員使用條

    碼給藥系統之成效探討,該機構在 2006 年於三個病房進行電子給藥系統

    (electronic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record, eMAR)及條碼給藥系統(bar

    code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BCMA)採雙軌(傳統紙本給藥與電子給藥

    系統)的試用測試,2007 年於六個病房推行單軌執行 eMAR 及 BCMA,此研究以

    此六個單位的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分為條碼給藥組及紙本給藥組,採工作取

    樣觀察法及質性訪談的方法進行,在工作取樣觀察部分:採方便取樣,研究者

    利用病房會議或晨間會議增加與單位同仁的互動,研究者依「給藥活動工作取

    樣觀察記錄表」於六個單位之白班、小夜班及大夜班護理人員,進行一個月給

    藥行為觀察與紀錄,每班各兩個給藥時段時段,每時段兩小時,每個單位各時

    段均收案一次進行觀察,期間共取得 14940 個給藥相關活動之觀察值;在質性

    訪談部分,受訪者需有三個月以上使用 BCMA 經驗,以滾雪球方式取得六位自願

    者,經研究人員說明研究目的與動機並填妥同意書後,以半結構式問卷訪談六

    位護理人員,訪談過程同時進行錄音,訪談後立即將內容整理成逐字稿作成訪

    談實錄,將訪談實錄進行開放性編碼,將資料中相同屬性之描述形成主題;結

    果顯示使用條碼給藥條碼較紙本給藥能縮短給藥花費的時間,增加間接照護活

    動及單位相關活動的比率,受訪者表示條碼給藥系統具便利性能提升工作效

    能、具病人、藥物辨識及警示功能可確保病人用藥安全(Huang & Lee, 2011 )。

    國內某大醫院於 2009 年全院推行 BCMA 執行給藥,期間在進行條碼給藥系

    統簽用給藥紀錄查核時,發現護理人員使用條碼掃描病人手圈執行率偏低,為

    了解系統試行的現況護理資訊小組透過資料收集及實地訪查探討影響護理人員

  • 13

    使用意願的相關因素,導致執行率低的原因為紙本與 BCMA 給藥雙軌進行增加同

    仁工作負擔、醫師開方錯誤導致簽用困擾、無線網路訊號不穩定導致系統連線

    中斷等,針對以上問題進行 1.教育訓練、2.縮短雙軌作業時間:建立 BCMA 給

    藥作業稽查制度提升醫囑轉錄 BCMA 正確率、護理人員執行掃描病人手圈條碼遵

    從率和給藥簽用率及 3.增強無線網路訊號功能。經過改善方案的實施能有效提

    升護理人員掃描病人手圈條碼遵從率達 90%以上、且排除轉錄錯誤之問題,此

    研究顯示護理人員行為及硬體設備均會影響同仁使用條碼科技使用之意願,教

    育訓練、諮詢、建立稽查制度、硬體設備的改善將有助於 BCMA 之推展(黃、周、

    曾、顏、馮,2011)。

    在荷蘭斯垂克大學醫院於2005年9月有5個部門開始使用電子化醫囑及條

    碼給藥系統,電子給藥系統可以提供給藥相關資訊,如護理師身分、規定給藥

    時間、實際給藥時間及是否使用條碼驗證,在使用條碼給藥 2-9 個月後進行影

    響護理人員使用給藥條碼相關因素探討,利用電腦自動抓取收集三星期內所有

    電子給藥記錄,共收集到 23,492 筆給藥記錄,其中有 15,162 筆(64.5%)需經

    由條碼驗證給藥,以資料庫分析條碼給藥記錄中各變項(使用條碼驗證給藥筆

    數、給藥途徑、實際給藥時間與醫囑開立之時間點、護理人員工作部門、上班

    班別、年齡)之比率,結果顯示在這些需經條碼給藥記錄中有 55.3%護理人員

    確實以條碼驗證方式進行給藥,其中以上午 7 點的給藥時間點使用條碼驗證給

    藥比率最高(59.9%),而接受過條碼驗證給藥相關教育的單位亦較未接受過相

    關教育的使用率高,反之,有 44.7%未經由條碼驗證給藥,詢問該醫院護理人

    員未使用條碼之原因,分析結果主要原因如下:藥品條碼不易掃描、藥品條碼

    標示不清、電腦系統反應速度慢、護理人員工作時間不足、給藥時間早於醫囑

    開立時間,研究中建議建立給藥安全相關教育課程將能提升藥物掃描之執行率

    (van Onzenoort et al., 2008)。

    在美國喬治亞大學附設醫院於 2006 年探討使用 Barcode 與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於病人輸血作業之差異,該醫院於 1972 年開始運

  • 14

    用條碼科技於病人輸血流程,將條碼標示於病人手圈、檢體試管及血液成品袋

    上,確認電子化輸血流程得以提升輸血的安全性,因此,於 1996 年改良條碼輸

    血作業運用於高輸血頻率之病房單位,將病人資料及血液成份進行編碼,藉以

    輔助視覺辨識及核對病人與血液製品,將條碼辨識取代輸血過程中雙人核對的

    步驟,其研究顯示,使用條碼於病人手圈、檢體試管及血品可確實達到病人與

    血品的正確性,也有 1000 位護理人員對此表示正向肯定之態度;2000 年推廣

    於低輸血頻率的病房單位,但相較於高使用頻率單位的結果發現護理人員雖認

    同以掃碼條碼取代雙人覆核帶來的便利,但使用時較缺乏信心與安全感且條碼

    手圈的辨識程度也因長期住院病人容易模糊、皺褶、毀損無法掃描讀取而未達

    預期之成效,因此護理人員主張採用傳統雙人核對之方式進行輸血作業,也建

    議將病人手圈改為硬式手圈且需具備防水功能或使用 RFID(Sandler,

    Langeberg, Carty,& Dohnalek,2006)。

    第四節 檢驗條碼科技與病人安全

    依據 2013 年第一季台灣病人通報系統(Taiwan Patient safety Reporting

    system, TPR)的統計結果發現,各醫療機構通報的異常事件共有 19,691 件,

    其中檢查檢驗病理切片事件為 1,163 件(台灣安全通報系統,2013),於 TPR

    資料回饋學習-以檢查檢驗病理切片事件的報告中提到,採檢送檢階段最容易

    發生錯誤,其中以檢體未標示、病人錯誤、標籤錯誤及檢體錯誤,因檢查檢查

    報告需具備即時性與正確性,過程中需有「偵錯」機制以避免因爭取時間而導

    致錯誤的發生(謝,2010)。檢驗檢驗報告是提供醫療人員為病人進行診斷、治

    療的依據,因此進行檢體採檢過程確保病人與檢體的正確性更顯得重要

    ( Bonini, Plebani, Ceriotti & Rubboli, 2002 )。

    吳、張(2012)探討北部某區域醫院於 2010 年藉由條碼科技導入病人檢驗

    流程之發現,從檢驗醫囑開立、承接、採檢、送出及接收均須經由條碼進行串

    連,研究進行檢驗條碼流程應用前後進行比較,於該院婦兒科、內外綜合科共

  • 15

    9 個單位,統計以上單位送出檢體(血清生化及血液檢查 )的錯誤率,錯誤率

    由檢驗科提供每月由研究小組彙整,共收集上線前及上線後 8個月的完整資

    料,經由資料分析結果顯示:使用檢驗條碼確實能降低「檢驗單與檢體不符」

    的檢體錯誤率,確認藉由 barcode 進行病人辨識可提升病人檢驗安全的目標,

    使病人都能獲得正確的醫療與照護,因此建議可將條碼科技推行於全院各病

    房,而研究者也發現系統建置過程中,專案小組整合臨床工作流程與作業特性,

    不斷的修正系統使檢驗系統符合線上使用者之需求,此為該系統推行成的主要

    原因。在某直腸外科專科病房針對單位護理檢體採集標示錯誤的改善專案中,

    統計 2008 年全年採檢及備血項目共 14,840 件,其中檢體標示錯誤為 37件,錯

    誤率為 0.25%,故擬訂「護理人員檢體採集查檢表」,使用該表於 2008 年 9月

    28 日~10 月 2日進行 5天的行為查檢共查檢 31位護理人員,發現護理人員檢

    體採集流程正確率只有 72.6%,完成率最低的為執行雙人病人辨識及標示確資

    料於容器上,因此,以新增條碼作業系統運用於檢體採集作業為改善方案之一,

    專案執行後檢體採集錯誤率為 0%有顯著改善、採集流程正確率亦提升至

    95.1%,可見應用條碼科技於檢體採檢過程確實能提升臨床照護品質(陳等人,

    2012)。

    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聖裴德兒童醫院的癌症中心進行一個為期三年的

    資訊導入及成效評估計畫,利用條碼科技與個人數位助理主動辨識病人與檢體

    (bar code-based electronic positive patient and specimen

    identification , EPPID ),以降低臨床檢驗於辨識錯誤之問題,研究預期此

    介入措施可提升病人與檢體辨識的一致性,研究依系統執行前、中、後三階段,

    每階段以 12個月為評值期間,比較檢體標示錯誤及檢體未標示之發生率,研究

    收集之樣本包含所有組織、體液等檢體,平均每月約有 18,000 個檢體樣本,研

    究結果顯示,透過使用 PDA 進行條碼採檢能有效降低檢體標示錯誤之比率,每

    月平均錯誤率由 0.03%下降至 0.005%;而檢體未標示發生率則呈現相反之結

    果,每月平均發生率於使用條碼前後之發生率分別為 0.066%與 0.073%。人為疏

  • 16

    失仍為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在採檢條碼化過程中仍有許多步驟是需由人工操

    作,如為病人帶上手圈、列印檢體條碼標籤、準備檢體容器及黏貼檢體條碼標

    籤,分析檢體標示錯誤及未標示的原因主要與人員未遵守標準流程與掃描錯誤

    有關,兒科病人手圈過窄為導致錯誤掃描的原因,因此本研究建議,系統建置

    過程應考量符合工作流程及容易操作之特性將能提高人員使用的遵從性,床旁

    列印標籤及進行檢體標示將能有效避免標示錯誤的問題,進而提升病人安全及

    醫療照護品質(Hayden et al., 2008)。

    在一間有 227 床的急性照護醫院中,病人安全委員會發現檢體錯誤於臨床

    照護上常見的問題,檢體標示錯誤、病人與檢體不合為主要錯誤項目,而主要

    導因與在護理站列印標籤在到病人單位採檢的工作流程有關,過程中因病人姓

    名相似、病人未戴手圈、人員未核對手圈確認病人及採檢過程未攜帶檢體標籤

    試管為常見錯誤的相關因素,因此該機構於 6 個病房導入 PPID system

    (technology of a positive patient identification),結合無線攜帶式掌上型電腦、條

    碼掃描器、條碼標籤列印機與病人條碼手圈等設備,以一貫式採檢流程,直接

    攜帶上述設備到病人單位列印檢體標籤、以條碼掃描病人手圈與檢體標籤後完

    成採檢步驟,於一個外科病房的 10 位護理人員為前驅測試,於進行教育訓練後

    開始使用 PPID system,使用一個月期間檢體錯誤件數為零,逐漸推行於內、

    外科病房、中度照護病房、精神科病房與產科病房共 5個單位,因使用成效佳

    持續推行到加護、新生兒、兒科病房與急診部門,於推行一年後收集導入前後

    各 1年檢體錯誤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檢體錯誤件數由 103 件/年下降為 8件/

    年,研究結果顯示,醫院政策、主管支持程度、人員教育訓練與人員的遵從性,

    均為系統推行成功的主要動力,PPID system的導入與採檢流程的改善確實能

    達到降低檢體錯誤的病人安全目標(Brown, Smith, & Sherfy,2011)。

  •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利用量性方法,以問卷調查探討護理人員對條碼科技

    的創新接受度;並藉由檢驗資料庫分析探討條碼科技導入採檢系統上線前後檢體

    退件率、檢驗報告發出時間之差異。

    第二節 研究架構、研究問題、名詞界定

    一、 研究架構

    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與研究目的內容相互配合提出出研究架構,研究架構主

    要依據Davis (1986 )發表之科技接受模式及Rogers (2003 )發表之創新擴

    散理論,結合創新擴散理論之三大創新特性(相容性、可試用性、可觀察性)與

    科技接受模式(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探討護理人員使用條碼科技之創新

    接受度,並探討不同屬性之護理人員(年齡、年資、進階職級、單位性質及過去

    使用條碼經驗)對使用條碼科技之創新接受度、護理人員於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

    業後的使用經驗、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前後,檢驗報告發出時間與檢體退件件

    數的改善成效,擬定本研究概念之架構圖:如圖一。

    二、研究假說

    H1:條碼科技的相容性愈高,護理人員對條碼科技的創新接受度愈高。

    H2:條碼科技的可試用性愈高,護理人員對條碼科技的創新接受度愈高。

    H3:條碼科技的可觀察性愈高,護理人員對條碼科技的創新接受度愈高。

    H4:護理人員認知有用性愈高,護理人員對條碼科技的創新接受度愈高。

    H5:護理人員認知易用性愈高,護理人員對條碼科技的創新接受度愈高。

    三、研究問題

    (一)護理人員的創新接受度是否因護理人員基本屬性而有所差異?

    (二)護理人員於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後的使用經驗為何?

    (三)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前後,檢驗報告發出時間與檢體退件率的

  • 18

    改善成效為何?

    圖一 研究概念架構圖

    四、名詞界定

    (一)護理人員:指有使用過條碼採檢系統經驗之護理人員。

    (二)條碼科技的創新特性:指檢驗條碼科技系統的相容性、可試用性及可觀察

    性,參考許、李(2009)以創新擴散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系統使

    用的意願與行為的研究中所採用的定義 (表一):

    表一 條碼科技創新特性名詞定義

    研究構面 名詞界定 問卷題項

    相容性 使用條碼採檢

    作業系統流程

    1.使用條碼採檢流程與傳統採檢流程並無太大的

    改變

    科技接受模式

    1.認知有用性

    2.認知易用性

    條碼科技系統之創新特性

    1. 相容性 2. 可試用性 3. 可觀察性

    條碼科技之

    創新接受度

    基本屬性

    1. 年齡 2. 年資 3. 單位性質 4. 進階層級 5. 使用條碼經驗

    條碼科技導

    入採檢作業 使用經驗

    檢驗報告發出時間與檢體退件率的改善成效

  • 19

    2.每台護理工作車上我都能使用條碼採檢系統與目前工作流

    程可相互配合 3.使用條碼採檢系統與我的工作流程可相互配合

    1.在條碼採檢系統正式上線前,我有接受過條碼

    採檢系統功能及操作說明之在職教育訓練

    2.條碼採檢系統之在職教育訓練課程,有助於我使

    用條碼採檢系統

    3.正式使用前,我有機會可以練習使用條碼採檢系

    可試用性 在條碼採檢作

    業系統正式上

    線前,有機會可

    以瞭解或試用

    系統的機會

    4.我知道醫院有提供測試的環境可以實際操作

    1.在本單位我可常看到其他同事使用條碼科技進

    行採檢流程可觀察性

    在醫院內可普

    遍看到或聽到

    同仁使用條碼

    採檢作業系統

    進行採檢作業

    2.我知道在其他單位有許多護理人員有正向使用

    條碼採檢系統的經驗

    (三)科技接受模式:指護理人員使用條碼採檢系統的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

    性,參考許、李(2009)以創新擴散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系統使

    用的意願與行為的研究中所採用的定義 (表二 ):

    表二 護理人員使用條碼採檢系統的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名詞定義

    研究構面 名詞界定 問卷題項

    1. 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可以縮短我核對檢體

    的時間

    2. 使用條碼掃描可以快速的完成病人辨識

    3. 使用條碼掃描可以提升病人辨識的正確

    4. 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可以縮短得知檢驗報

    告的時間

    5. 使用條碼採檢可以降低檢體退件率

    6. 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可以提升檢體容器的

    正確性

    認知有用性 護理人員使用條

    碼科技於採檢作

    業可以提升工作

    效率及品質的程

    7. 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可以降低檢體與病人

    不符合的比率

    1. 我知道條碼採檢作業系統的介面及畫面

    代表的意義

    認知易用性 護理人員認為條

    碼採檢作業系統

    容易使用的程度 2. 我可以在條碼採檢系統找到我想使用的

    功能

  • 20

    3. 條碼採檢作業各畫面容易操作

    4. 以條碼機掃描可快速讀取病人手圈條碼

    5. 以條碼機掃描可快速讀取檢體條碼

    6. 學習條碼採檢系統很簡單

    1.我會鼓勵其他人使用條碼採檢系統

    2.上線前,我就有意願使用條碼採檢系統

    3.我會繼續使用條碼採檢系統

    4.我滿意目前條碼採檢流程

    創新接受度 護理人員使用行

    為意願及滿意度

    5.我滿意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帶來的效益

    (四)護理人員於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後的使用經驗

    於問卷中以開放性問題收集護理人員對使用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後的使

    用經驗,以類分析法將收集到內容的字或句分門別類,並歸類有意義具同屬性之

    內容。

    (五)檢驗報告發出時間與檢體退件率:資料收集時間為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

    業前2011.4~2012.03到全院系統上線後2013.4~2014.03。

    1. 檢驗報告發出時間:指檢體由檢體收集處簽收後發送至檢驗室進行檢驗分析

    得知報告到將結果登錄到電腦由電腦發出報告的時間。

    2. 檢體退件率:檢體由病房端完成採檢後送至檢體受理處完成簽收到檢驗室同

    仁執行檢驗期間,通報檢體錯誤的比率。

    第三節 研究場所與對象

    一、 研究場所

    本研究為北部某醫學中心,共有86個臨床單位,約2300張病床,檢驗醫學部

    為提升檢驗流程的醫療品質於2011年開始將條碼科技應用於臨床作業,2012年開

    始建構檢驗條碼作業系統,開始由一般病房試行逐漸推廣於2013年全院導入,條

    碼科技導入採檢流程如圖二。

    (一)教育訓練:上線前由檢驗醫學部醫檢師到病房進行上線前在職教育訓練,以

    樓層為訓練單位,每個訓練單位各舉行兩次訓練課程,確認所有同仁均完成

    教育訓練,此階段後之新進護理師均由臨床護理師於新進人員訓練時於各單

  • 21

    位進行教育訓練。

    (二)硬體設備:一般病房中每個病房平均有五台護理工作車及一台採檢車,每台

    工作車均配置有無線條碼掃瞄器並具有藍芽無線網路傳輸功能,加護病房每

    床床旁則配備有一組有線條碼掃瞄器連結工作車上電腦,每一護理站行政人

    員電腦旁亦配置一台條碼列印機,以無線方式連接護理工作車及採檢車之行

    動電腦,提供護理師列印檢體條碼標籤貼紙。

    (三)護理人員採檢流程:

    1.及時抽血流程:醫師開立檢驗醫囑後,護理人員可至行動護理工作車或採

    檢車進入採檢系統依分管流程列印條碼標籤貼紙(如圖三),取條碼貼紙後至

    護理站準備檢驗容器,若醫囑為血液檢驗項目,則使用備有條碼掃瞄器之工

    作車到病人單位,以個人帳號密碼進入採檢系統畫面,以 Barcode reader

    掃描病人手圈,進入病人採檢畫面,以Barcode reader掃描預先備好之檢體

    試管上標籤條碼,確認該病人應採檢項目與檢體一致性,進行血液檢體採

    檢,點選完成採檢(如圖四),若為非血液檢體,若病人意識清楚,護理人員

    備管後會將檢體容器交由病人,病人留取檢體後交由護理人員進行完成採檢

    流程。

    2.非及時抽血流程:若醫師預立檢驗醫囑,護理人員於抽血日之前一天由小

    夜班護理人員依分管流程列印條碼標籤貼紙、準備檢驗容器,隔日清晨再由

    大夜班或白班護理人員完成上述採檢流程。

    (四)檢體傳送流程:檢體於護理站再以Barcode reader掃描檢體試管上標籤條碼

    產生一組傳送檢體批號條碼貼紙,傳送人員刷入個人資料條碼及檢體批號條

    碼將檢體傳送至檢驗醫學部。

    (五)檢驗流程:檢驗醫學部檢體受理處收取檢體後,由前處理機直接掃描讀取檢

    驗試管上之條碼並確認檢體容器的正確性,依檢驗項目進行檢體分流自動上

    機進行檢驗,發出檢體報告。

    (六)合併檢體試管(併管)流程:可分為未完成採檢之併管流程與完成採檢後新增

  • 22

    檢驗項目之併管流程,系統在未完成採檢的採血項目中會自動提示可合併檢

    驗試管的功能,但在完成採檢後系統亦提供24小時內可以併管方式進行檢

    驗,減少病人因病情需要或醫師臨時加開抽血醫囑不必要的抽血次數,但因

    臨床較少執行完成採檢後需補單併管的程序,護理人員常需打電話至檢醫部

    查詢相關流程,多數醫檢師均能協助說明處理流程,或告知於檢醫部內部網

    頁查詢併管補單作業流程,但補單過程較繁瑣,需花費較多的時間說明,也

    常出現無法於電話線上即能協助處理的現象,造成護理師與醫檢師的工作負

    擔。

    (七)查詢報告流程:在原有的工作流程中,護理師或醫師進行晨間抽血後,將大

    批的檢體由護理單位行政人員核對後約於上午8:30由傳送人員簽收傳送至

    檢體受理處開始檢體檢驗流程,護理師完成臨床工作後會依臨床狀況查詢病

    人相關檢驗報告,除了緊急狀況外,平均於上午10:00至11:00會查詢準備辦

    理出院病人之報告及下午14:00至15:00查詢報告以利交班,查詢過程中常因

    報告未發出、不確認檢體動向而電聯檢驗室查詢檢體報告或是否收到檢體等

    相關問題,無形中增加護理師與檢驗師的工作時數及工作流程的中斷。採檢

    條碼系統具備了能確認病人與檢體正確性、能隨時查看檢體的動向、即時得

    知檢驗報告結果、試管容器指示及合併檢體試管的功能,在查詢檢驗報告部

    份為提升同仁查詢的方便性於醫療作業主畫面新增一“報”的連結視窗,於

    病人有新報告產生時“報”會改變底色提醒同仁可查詢相關資料如圖五,簡

    化了原有查詢報告的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 23

    護理師 簽收

    檢驗醫囑

    進入護理

    採檢系統

    勾選當次

    抽血項目

    分管 列印標籤

    黏貼條碼

    標籤於試管

    先刷病人 手圈條碼

    刷試管條碼

    點選採檢 畫面

    確認應抽檢體與

    試管條碼符合

    執行抽血

    於採檢系統

    點選完成抽血

    檢體出站:

    - 點選「傳送系統」

    刷檢體條碼

    產生批號條碼

    黏貼於檢體袋外

    於檢體出站畫面

    傳送人員刷批號條碼

    再刷員工條碼

    送出檢體至

    檢體受理處

    圖二 檢體採檢導入 Bar_code reader 流程圖

    受理處人員掃描條碼

    核對檢體

    檢體進入檢驗室

    開始檢驗流程

    受前處理機科室掃描

    檢體條碼收檢、分類

    檢驗室自動上機

    執行檢驗分析

    完成檢驗

    上傳報告

  • 24

    護理採檢作業系統

    圖示 管號(顏色) 檢體類型 數量 檢體編號 檢驗單位

    黃頭管 血 1 140711016974 生化組

    紫頭管 血 1 140711016975 血液組

    醫令

    單號 醫令 檢體類型 數量 管號(顏色)

    CBC/Plat 血 1 紫頭管 T1047694807

    WBC 血 1 紫頭管

    ALT 血 1 黃頭管

    AST 血 1 黃頭管

    BUN 血 1 黃頭管

    Cr. 血 1 黃頭管

    Na 血 1 黃頭管

    T1047694808

    K 血 1 黃頭管

    圖三 採檢系統分管、列印檢驗標籤畫面示意圖

    (採檢系統列印檢驗標籤畫面同時呈現檢體編號並以圖示標註應取用試管,及檢

    驗醫令內容)

  • 25

    護理站採檢系統

    病人基本資料

    完成

    應採檢容器 已採檢容器

    檢體編號 管號(顏色) 數量 檢體編號 管號(顏色) 數量

    140711016974 黃頭管 1 140711016974 黃頭管 1

    應採檢容器1 已採檢容器1

    圖四 採檢系統完成採檢畫面示意圖

    (以個人帳號密碼進入採檢系統畫面,以 Barcode reader掃描病人手圈,進入

    病人採檢畫面,以Barcode reader掃描預先備好之檢體試管上標籤條碼確認該病

    人應採檢項目,對畫框內容再次以文字說明應使用容器之選擇,完成檢驗試管與

    應採檢體確認後,進行血液檢體採檢,點選完成採檢。)

    病人清單護理師主畫面

    病房號 姓名 病歷 性 齡 入 護理師專用

    ooo ooo oooooo 男 25y … 主 囑 報 生 藥 護 收 分 採 指

    ooo ooo oooooo 女 36y … 主 囑 報 生 藥 護 收 分 採 指

    圖五 採檢系統新增檢驗報告通知畫面示意圖

    (醫療作業主畫面新增一“報”的連結視窗,於病人有新報告產生時“報”會改

    變底色提醒同仁可查詢相關資料,為提升同仁查詢的方便性與即時性。)

  • 26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收案以全院有使用檢驗條碼系統之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2014年1月

    10日經IRB審核通過(IRB案號:201310060RID )(附錄一 ),並完成護理部研

    究進行之相關流程報備,於網路(http://www.randomizer.org/form.htm)下載

    隨機分派程式(Research Randomizer),將病房單位分為內科、外科、婦兒腫瘤

    科與加護病房四個部分,排除先驅測試及研究者所處之單位,以隨機分派方式於

    內科、外科、婦兒腫瘤科各取得五個病房單位,內外加護病房各二個單位及一個

    兒科加護病房共20個單位,於每單位取得10位同意參與研究之護理人員為收案對

    象,本研究共取得200位護理人員同意參與受試。

    第四節 研究工具及信效度

    一、研究工具:本研究依研究目的進行研究工具設計,參考許、李(2009)的「影

    響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意願之研究」問卷及參考國內外文獻與專家臨床工作經驗,

    研究者擬訂「護理人員使用檢驗條碼科技調查表」(附錄二)進行資料收集,問

    卷內容包含:結構式問題、開放式問題及基本資料三部分。

    (一 )結構式問題:

    本問卷內容分為條碼科技的創新擴散特性(相容性、可試驗性、可觀察性)、

    護理人員的科技接受模式(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護理人員的創新接受度

    三部分設計出問卷題目共27題,以 Likert Scale五分法計分,問卷陳述方式均

    為正向問法,當研究對象感到「非常同意」計分為5分、「同意」計分為4分、「沒

    意見」計分為3分、「不同意」計分為2分、「非常不同意」計分為1分,分數得分

    越高表示創新接受度越高。

    (二) 開放性問題:

    1. 您在使用條碼採檢作業中獲得最大的幫助為何?

    2. 您在使用條碼採檢作業中曾經遇到的困難為何?如何解決?

    3. 請問您對條碼採檢作業系統的建議為何?

  • 27

    (三) 基本資料:

    個人基本資料內容包含年齡、年資、進階層級、工作單位性質、過去有無使

    用條碼科技經驗。

    二、研究工具效度

    本研究採專家效度,於問卷完成初稿後邀請三位臨床專家包含:資訊工程

    師、資訊護理師、完成護理資訊訓練之資深護理師,進行內容相關性及文字清

    晰性的檢定,「內容相關性」:指該題目內容是否符合該項之指標。「文字清晰性」:

    指該題目之提意表達與文字敘述上達到清晰及容易瞭解;以 Likert Scale 4

    分法計分,4分:「非常適當」,表示該題目完全適當,不需做任何修改;3 分:

    「適當」,表示該題目適當,僅需略做修改;2分:「不適當」,表示該題目可能

    不適當或不需要,或需做大幅度修改;1分:「非常不適當」,表示該題內容與

    該題目極不適當,應予以刪除,並設置建議欄以利專家提供相關意見(附錄三),

    專家評分後以內容效度指數( 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做為專家效度

    指標。

    檢視專家回覆之問卷,每個題目以兩位專家以上相同之意見為修改方向,

    結果顯示本問卷於內容相關性之 CVI 值為 0.97,文字清晰性之 CVI 值為 0.93;

    問卷經專家檢定後依專家意見進行修改,修改項目與內容如下所列:於問卷第

    一部分有關『可觀察性』之題項,第 9題「在本單位我可以看到其他同事使用

    條碼科技進行採檢系統」,專家建議可觀察性應包含使用的評價,故修改為「我

    知道在其他單位有許多護理人員有正向使用條碼採檢系統的經驗」;於問卷第二

    部分有關『認知有用性』之題項,將「我覺得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可以短檢驗報

    告的時間」,修改為「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可以縮短得知檢驗報告的時間」;有關

    『認知易用性』之題項,將「我覺得條碼採檢作業各介面容易使用」,修改為「我

    可以在條碼採檢系統找到我想使用的功能」、將「我不用花太多的心力去學習條

    碼採檢系統」,修改為「學習條碼採檢系統很簡單」;在第三部分將「出生年月

    日」修改為「年齡」、到職日期修改為「服務年資」,修改後之問卷於 2014 年 1

  • 28

    月 23日請外科病房 5位護理人員進行問卷內容檢視,針對問卷內容基本資料之

    服務年資以「年」為填答單位較不明確,故將該題項填答內容修改為以「 年

    月」,其餘描述與語詞表達均可清楚瞭解。

    二、研究工具信度

    本問卷為結構式問卷,問卷信度以Cronbach’s α值作為內在信度之檢定方

    法,以確定內在一致性與修正問卷內容之參考,當α值愈高代表問卷題項的內在

    一致性愈高,經收集5位護理師專家及先驅測試共10份問卷之結果,所得的資料

    以SPSS 18.0版進行信度分析,所得Cronbach’s α值為0 .94。本問卷依專家意見

    修正,將經正式施測的「護理人員使用檢驗條碼科技調查表」共200份,進行信

    度分析所得到整體Cronbach’s α值為0.92,結果如(表三 )。

    第五節 資料收集過程

    本研究資料收集分為兩階段進行,先驅研究及正式施測。

    一、 先驅研究(pilot study)

    為瞭解填寫問卷調查過程中及與至資料庫擷取採檢資料過程可能發生的狀

    況、受試者的反應、對問卷的瞭解程度、問卷填寫花費的時間及可能遭遇的問題,

    以利進行問卷之修正。研究者採方便取樣,於內科單位中隨機挑一個單位之護理

    人員為收案對象,研究者於2014年2月20日參與該單位病房會議,說明研究動機

    與目的,徵求五位曾經使用檢驗條碼作業並自願參與先驅研究之護理人員,為研

    究施測之對象,於會議結束後,由研究者直接發放問卷,由受試者填寫問卷,填

    寫過程研究者於會議室外等候,以利個案於填寫過程可隨時提出問題,受試者填

    答問卷過程約10分鐘,填寫完成後由研究者立即回收,測量量表適用性;完成問

    卷填寫後提供100元之超商禮卷,以感謝配合測試。為避免問卷有遺漏回答之情

    形,研究者於回收問卷後立即檢視問卷,確認無遺漏填答之題項,受且試者對問

    卷內容均表達可瞭解,故問卷未再進行修改。

    二、 正式施測

  • 29

    以「護理人員使用條碼科技之創新接受度調查表」正式施測,於2014年3

    月3日至2014年5月3日為期2個月時間進行收案,研究者先於2014年2月20日以

    e-mail通知20個收案單位的護理長,說明本研究以電腦隨機分派選出該病房為研

    究受試單位,及說明研究目的與進行方式,於2014年2月24日取得全數單位護理

    長之同意,於同年2月25日以電話與收案單位護理長連絡,確認各病房會議及晨

    間會議時間,訂定各病房收案順序:14A→11A→11C→13PE→9B→12PW→5PE→4A1

    →4A2→14B→5B→13C→5CVI→12C→13A→4D1→14PEW→5W3→8B→8PE。每個受

    試單位平均花費25分鐘,由研究者於選取收案單位會議結束前到場說明研究動

    機、目的,徵得自願參與研究之護理人員,各病房收案10位護理人員,獲得同意

    後於現場問卷發給參加研究個案,研究人員於病房等候現場進行填答,在填答期

    間若有任何問題隨時予以回答,完成問卷填寫後由研究者進行回收,研究進行期

    間共發出200問卷,其中有23份問卷因受試者於填答時因臨床工作事務繁忙無法

    即時填答完畢及回收,研究者將無法即時回收之人員問卷自行記錄單位與受試者

    姓名,提供公文封並註明回收單位與研究者姓名,請受試者於隔日完成問卷並以

    所附之公文封寄回研究者所屬單位,完成問卷後提供100元之超商禮卷,感謝同

    仁參與本研究之進行。為維持問卷的匿名性,於問卷回收後進行編碼,於問卷上

    標示單位及序號。

    研究期間向檢驗室提出檢驗系統資訊申請需求,取得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

    前2011.4~2012.03到全院系統上線後2013.4~2014.03期間,全院每月生化檢驗

    總筆數、生化檢驗總檢驗報告發出時間、平均每筆生化檢驗總檢驗報告發出時間

    及期間檢體退件率及退件原因分析。

  • 30

    表三 正式施測總項目信度係數

    總項目Cronbach’s α值為0.92 N=200

    構面

    內容 刪除此

    題項

    後α值

    Q1使用條碼採檢流程與傳統採檢流程並無太大的改變 .93 Q2每台護理工作車上我都能使用條碼採檢系統 .92 Q3使用條碼採檢系統與我的工作流程可相互配合 .92 Q4在條碼採檢系統正式上線前,我有接受過條碼採檢系統功能及操 作說明之在職教育訓練

    .92

    Q5條碼採檢系統之在職教育訓練課程,有助於我使用條碼採檢系統 .92 Q6正式使用前,我有機會可以練習使用條碼採檢系統 .92 Q7我知道醫院有提供測試的環境可以實際操作 .92 Q8在本單位我可常看到其他同事使用條碼科技進行採檢流程 .92

    Q9 我知道在其他單位有許多護理人員有正向使用條碼採檢系統的經驗

    .92

    Q10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可以縮短我核對檢體的時間 .92 Q11使用條碼掃描可以快速的完成病人辨識 .91 Q12使用條碼掃描可以提升病人辨識的正確性 .92 Q13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可以縮短得知檢驗報告的時間 .92 Q14使用條碼採檢可以降低檢體退件率 .92 Q15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可以提升檢體容器的正確性 .92 Q16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可以降低檢體與病人不符合的比率 .92 Q17我知道條碼採檢作業系統的介面及畫面代表的意義 .92 Q18我可以在條碼採檢系統找到我想使用的功能 .92 Q19條碼採檢作業各畫面容易操作 .91 Q20以條碼機掃描可快速讀取病人手圈條碼 .92 Q21以條碼機掃描可快速讀取檢體條碼 .92

    Q22學習條碼採檢系統很簡單 .92 Q23我會鼓勵其他人使用條碼採檢系統 .91 Q24上線前,我就有意願使用條碼採檢系統 .92 Q25我會繼續使用條碼採檢系統 .92 Q26我滿意目前條碼採檢流程 .91

    度 Q27我滿意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帶來的效益 .91

  • 3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問卷回收後,由研究者檢視問卷確認問卷有效性,將問卷進行編碼,

    利用SPSS /Windows英文版18.0版套裝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運用之統計方法

    如下:

    一、 描述性統計

    以「年齡」、「年資」等連續變項之平均值及標準差統計平均分佈狀況,以次

    數分佈、百分比統計「進階層級」、「工作單位性質」及「有無使用條碼科技經驗」

    等類別變項,分析其分佈情形,並說明各變項如創新特性、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

    接受度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二、推論性統計

    (一)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

    本研究採用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瞭解創新特性(相容性、可試用性及可觀

    察性)、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各變項與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程度,以及在基本

    屬性之年齡與年資與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程度。

    (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探討不同樣本特性(進階職級、單位性質及使用條碼經驗)與受試者對使用

    條碼科技創新接受度之平均數上是否有差異。

    (三)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探討全院生化檢驗項目由檢驗室發出報告的時間在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

    前後是否有差異。

    (四)檢體退件率之改善成效:

    分析全院檢體退件率及退件類型在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後的改善成效。

    三、類統計資料分析

    開放性題目:將受試者回覆開放性問題之內容進行「類統計分析

    (Quasi-statistical analysis )」,將收集到內容的字或句分門別類,並歸類

  • 32

    有意義具同屬性之內容,將主題歸納後,根據內容所涵蓋的意義賦予一個概念名

    稱,在將統計之結果與研究架構及文獻進行比較分析(林、嚴、陳,2005),探

    討護理人員在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使用之經驗。

    第七節 研究倫理考量

    本研究屬於非侵入性人體之調查研究,研究工具為自擬結構式問卷,在進行

    研究前,進行以下措施以確保被研究者之權利與研究倫理:

    1. 本研究在進行先驅研究前,已將研究計畫書與施測工具等內容送相關單位進

    行IRB審查,通過IRB取得同意臨床研究證明書後才開始進行施測。

    2. 知情同意部分:於收案前先說明研究目的,並於問卷首頁即詳述研究目的、

    過程及資料用途、被研究對象有權利拒絕或填答問卷,願意填答者請簽立同

    意書(附錄四)。

    3. 明確告知研究者此研究者明確告知問卷將以匿名編號方式處理,資料分析無

    個別性描述。

    4. 明確告知採保密原則,填答的問卷不會影響人事考核。

    5. 由檢驗資料庫取得之資料,考量個人隱私均刪除資料庫中相關個人資料之欄

    位,如病歷號、床號等;所得的資料將存放於研究者個人電腦並予以加密。

    6. 研究結束後所取得的資料,包含書面與電腦資料均由研究者儲存保管兩年後

    予以銷毀。

  •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依研究目的、架構及研究假說與研究問題敘述其結果,分析條碼科技的

    創新特性與護理人員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及護理人員基本屬性與護理人員

    對條碼科技的創新接受度之相關性,依據問卷所收集之資料進行分析,並依據統

    計數據進行推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屬性分析

    針對護理人員基本屬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200位參與研究之護理師其年齡

    介於22歲至55歲,平均年齡為29.9歲;服務年資最資淺的為1個月,最資深的為

    480個月,平均為81.7個月,約為6.8年;護理進階部份其分佈百分比為N:13.5%、

    N1:29% 、N2:39.5% 、N3:15.5% 、N4:2.5 % ;61.5 %的護理人員在使用本

    條碼採檢系統前有使用條碼科技之經驗,護理人員基本屬性分佈如表四。

    表四 護理人員基本屬性分析 N=200

    變項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最小值 最大值 標準差 百分比

    年齡 (年 ) 200 29.9 22 55 7.37

    服務年資 (月 ) 200 81.7 1 480 81.1

    123

    61.5%

    使用條碼經驗

    有 77 38.5%

    護理進階

    N

    27

    13.5%

    N1 58 29.0%

    N2 79 39.5%

    N3 31 15.5%

    病房性質

    N4 5 2.50%

    外科 50 25.0%

    內科 50 25.0%

    婦兒腫 50 25.0%

    加護 50 25.0%

  • 34

    第二節 護理人員對條碼科技創新接受度各構面描述性統計分析

    依研究結構面將問卷分為條碼科技系統的創新特性、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接

    受度三大項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分佈如表五。詳述結果如下:

    一、條碼科技系統之創新特性:

    本主題包含三構面九題項分別為相容性三題項、可試用性四題項與可觀察性

    二題項共9題項,平均得分介於2.66分至4.40分之間,合計平均得分為3.87分(SD

    = .42)。此三構面平均得分最高的為可觀察性(4.15分 ),其次為可試用性(3.99

    分),以相容性(3.50分)為得分最低的構面;以下分別就各構面內的題項得分

    狀況與排序分別描述,首先先說明三大構面之可觀察性部分,題項內容「在本單

    位我可常看到其他同事使用條碼科技進行採檢流程」為本構面得分排序最高之題

    項,所得分數為4.35分(SD= .62),排序亦位居本問卷全部題項第2位,可試用

    性部分,題項內容「在條碼採檢系統正式上線前,我有接受過相關的在職教育訓

    練」所得分數為4.40分(SD=.56)排序本構面之第一順位,亦位居本問卷全部

    題項第1位;在相容性構面中,題項「使用條碼採檢流程與傳統採檢並無太大改

    變」得分最低,所得分數為2.66分(SD= 1.03),亦為本問卷全部題項排序的最

    後一名,由此可見,條碼科技導入採檢系統,護理人員在執行臨床採檢過程中感

    受到新舊工作流程有明顯的改變。

    二、科技接受模式:

    問卷題項共13題,包括認知有用性七題項、認知易用性六題項,每題平均得

    分介於4.25分至3.21分之間,其中認知易用性之「我知道條碼採檢系統得介面及

    畫面代表的意義」得分為本構面排序最高,所得分數為4.25分(SD=.53),排序

    為全部題項第3位,其次本構面排序第二的為認知有用性之「使用條碼採檢作業

    系統可以降低檢體與病人不符合的比率」與「使用條碼掃描可以提升病人辨識的

    正確性」得分相同,所得分數為4.24分(SD=.68及.62),排序全部題項之第4

    位,本構面得分最低的為「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可以縮短得知檢驗報告的時間」,

    所得分數為3.21分(SD=1.00),排序為全部題項倒數第2位,「使用條碼採檢可

  • 35

    以降低檢體退件率」所得分數為3.66分(SD= .92),排序為全部題項倒數第3

    位;結果顯示護理人員認為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能提升病人辨識與檢體的正確

    性,而在縮短檢驗報告、降低檢體退件率及縮短核對檢體時間雖平均得分較低,

    但仍持有正向的態度。

    三、護理人員創新接受度:

    問卷題項共5題,每題平均得分介於3.74分至4.19分之間,其中「我會繼續

    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得分排序最高,所得分數為4.19分(SD=.73),排序為全部

    題項第5位,其次為「我滿意度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帶來的效益」,所得分數為4.01

    分(SD= .67),其中「系統上線前,我就有意願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得分排序

    最後,所得分數為3.79分(SD=.77);排序第二低的為「我滿意目前的條碼採檢

    流程」,所得分數為3.94分(SD=.73),結果顯示護理人員條碼科技運用於採檢

    作業具有正向的接受度。

  • 36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