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及使用說明 -...

2
本書特色 使用說明 列舉考⽣在歷屆⽂憑試中⽂科卷⼀中最常答錯的題⽬,分析答錯的原因 及考⽣的想法,繼⽽提供各種正確的作答⽅法,幫助拆解題⽬,並銜接《破 解 200 題── DSE ⽂⾔ 15 種》,誘發讀者深入學習。 第一部分 作答常犯錯誤 25 錯誤四 審閱題目馬虎草率 錯誤答案: 作者在突然回頭時,在燈火昏暗的 角落找到心上人。 正確答案⾒第 28 ⾴ 錯在哪裏 ? 有時候,考生失分,並非因為不懂得字詞意思、文章主旨或寫作手法,而是因為 沒有好好審閱題目。不論是因為時間不足,是一時大意,還是馬虎了事,錯誤理解題 目要求是導致失分的一大原因。馬虎審閱題目,可導致多寫、漏寫、錯寫答案內容。 多寫,則會浪費作答時間;漏寫,則會導致取分不足;錯寫,更會導致整題失分。 就像上面的題目,寫出錯誤答案的考生,他的確知道辛棄疾找到心上人的「時刻」 和「地方」,可是他不知道寫出答案的方式。 如何審閱題目 專家教路 審題方式: 把握題目關鍵詞──題眼 文有文眼,題目亦有「題眼」。「題眼」包含了作答內容和作答方式。只有找到 題目的關鍵字眼,才可以知道提問範疇,從而收窄答案範圍,節省作答時間。當找到 這些題眼後,我們可以用筆圈出,提醒自己不要離題。就以今年 2018 年卷一的題目 為例: 有些人不相信命運,他們有甚麼理據?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 (2018 年《卷一》第 22 題) 我們先來看看這條 2018 年新鮮出爐的考試題目: 試根據《青玉案.元夕》,回答以下問題。 作者在哪一刻和哪個地方找到心上人?試摘錄有關詞句作答。 (2018 年《卷一》第 8 題.分題ⅰ) 27 正確答題步驟 那麼辛棄疾到底在甚麼時刻和哪個地方找到心上人?其實答案十分簡單,我們看 看以下作答步驟: 步驟①:找出題眼作者在哪一時刻和哪個地方找到心上人?試摘錄有關詞句作答。 「作答內容」關鍵詞:時刻、地方 「作答方法」關鍵詞:摘錄有關詞句 步驟②:根據題眼,寫出答案正確答案:驀然回首(時刻),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地方)。 「找題眼,知範圍」和「知答法,省時間」正是從「作答內容」和「作答方法」這兩種題目關鍵 詞而得出的作答口訣。大家可以閱讀《破解 200 題.DSE 文言攻略 15 種》中有關這兩句口訣(第 18 頁)、甚至是其他作答口訣的內容,來提升答題技巧水平。 一點 正確答案 回應「經典題 目」,根據已學 策 略,提 供 正 確答案及步驟 學多一點 連 接《 破 解 200 ── DSE 文言 15 種》,深入學 經典題目 展示典型題目 及錯誤答案 專家教路 提供作答方法 錯在哪裏? 分析答錯原因 第二部分 古文寫作手法 第三部分 常見文言虛詞 從宏觀角度出發,以表格⽅式 羅列古詩⽂常⾒的體裁、作法、修 辭,並附以⾼效閱讀策略,提升古 ⽂閱讀的速度和效果。 羅列 19 個最常⾒的⽂⾔虛詞, 以表格展⽰其字義、⽤法、例句及 注意事項,更有別於坊間其他參考 書,提供虛詞詞性的辨析規律。 35 一、體裁選用 古人寫作時,會因應內容和表達上的需要,選用適當的體裁。同時,他們為文章改 名時,往往會用上「體裁關鍵詞」。譬如韓愈想印證從師學習的重要,於是選用了議論 文,同時在「師」這主題內容上,加上體裁關鍵詞「說」,清楚說明文章的體裁性質。 除了《師「說」》,《廉頗藺相如「列傳」》、《出師「表」》、《岳陽樓「記」》 等,都可以清晰找到文章標題的體裁關鍵詞。我們可以通過這些體裁關鍵詞,判斷所 屬體裁,繼而運用合適的閱讀策略,使閱讀變得事半功倍。 常見古文體裁及相關閱讀策略 體裁 定義 文言閱讀策略 篇章舉隅 《新唐書.藝文志一》 云:「 兩 都 各 聚 書 四 部……列經、史、子、 集四庫。」 「經書」在古代特指儒 家的典籍,在今日亦可 指道教、佛教的典籍, 但不論何者,都能夠釋學派或宗教的學說或 教義「子書」則泛指諸子百 家的學術著作,包括儒 家(非經書)、道家、 法家、墨家、陰陽家、 兵家等,同樣闡釋了各 門各派的學說思想古代學者喜歡以辯論、故事 或比喻形式,來闡釋學術思 想,因此要掌握故事背後的 道理留意文章中作者所運用的論 說技巧,如:以物為喻、前 後對比、先破後立、二人對 話等等。 可以進一步將這些古代學術 思想,與今日的生活處境作 比較《列子.說符》: 《列子》是道家典籍, 2010 年試卷的課外閱讀 部分記述了牛缺與燕人 遇上盜賊的故事,一個 落落大方,一個死纏不 放,結果都不得善終, 藉此批評「教條主義」, 暗中諷刺儒家學說規條 太多,讓人不得解放。 《孝經.諫諍章》: 《孝經》是儒家十三經 之一。2011 年試卷的課 外閱讀部分節錄了曾子 與孔子的一段對話,反 映孔子雖然提倡孝道, 不能容忍「愚孝」《文章辨體序說》云: 「蓋以載一人之事,而 為體亦多不同……或值 忠孝才德之事……或事 跡雖微而卓然可為法戒 者,因為立傳。」 可見傳記主要以記載人 物生平事跡為主,部分 附以評論留意傳中人物的言行舉止怎樣反映其性格除了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能反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 點。 捉緊事件線索,留意人物隨 着事情發展而出現的轉變分析傳記末尾所附的評論聯繫文中人物的事跡。 司馬遷《孔子世家》: 「世家」是傳記的一個 分類,本文記載了孔子 一生的事跡。2014 年試 卷的課外篇章,則節錄 孔子被困陳蔡的一幕。 通過孔子與學生子路、 子貢和顏回的對話,反 映孔子即使落難也依然 堅守「道」的精神高效 49 多表示因果關係── 虛詞簡介 「因」的出現頻率最少,其語法功能也不多,一般用作連詞、副詞和介詞。其字義、 用法和規律,都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先作介紹。 詞性及詞義一覽 詞性 字義 例句及語譯 連詞 用於因果複句,示原因和結果的關 ,相當於:因為 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得西山宴遊記》) 因為我閒坐在法華寺西面的涼亭,所以看到西山。 註:「因」字說明了柳宗元發現西山的原因:在法華西亭中閒坐。 副詞 用作表示結果的副 ,以順接前文內 容,相當於:於是、 就、因而 見母大驚,頗若嘗見其面者。問曰。(《杜環小傳》) 杜環看到常母,十分吃驚,好像見過面似的。杜環因而問常母說。 註:「因」字說明了「見」和「問」這兩個動作是順接的。 介詞 見於名詞之前,示事情發生的原 ,相當於:因為 恩所加,則思無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施加恩惠時,就想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來胡亂獎賞。 註:「因」字說明了胡亂獎賞的原因,是一時的高興。 見於名詞之前,示根據、依據,相 當於:根據、憑藉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借助他人的力量而登位,現在反過來傷害他,是不仁義的。 註:「因」字說明了晉文公是借助秦穆公的力量,才能登上君 位的。 見於名詞之前,示事情發生的條 ,相當於:趁着、 經由、通過 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經由賓客引領,來到藺相如的家門請罪。 註:「因」字說明賓客是促成廉頗向藺相如謝罪的中間人。 詞性規律 連詞和副詞,一般依附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例如上述「因法華西亭」、「因 曰」等例子,當中「坐」和「問」都是動詞,由此可以推論「因」是連詞或副詞。 至於介詞,則必須依附在名詞之前,例如上述「因以謬賞」、「因人之力」、「因 賓客」等例子,當中「喜」、「人之力」和「賓客」都是名詞,由此可以推論「因」 是介詞。 清晰表格 提供各體裁、 作法、修辭的 特點及高效閱 讀策略 虛詞簡介 簡介虛詞的詞 性和用法 詞性及詞義 一覽 展示虛詞詞 性、 字 義、 例 句、語 譯 及 註 詞性規律 提供辨別虛詞 詞性的方法 第一章 反思自身作答錯誤 第二章 了解古人行文習慣

Upload: others

Post on 31-Jan-2021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本書特色及使用說明

    列舉考⽣在歷屆⽂憑試中⽂科卷⼀中最常答錯的題⽬,分析答錯的原因

    及考⽣的想法,繼⽽提供各種正確的作答⽅法,幫助拆解題⽬,並銜接《破

    解 200 題── DSE ⽂⾔ 15 種》,誘發讀者深入學習。

    第一部分 作答常犯錯誤

    25

    錯誤四 審閱題目馬虎草率

    錯誤答案:

    作者在突然回頭時,在燈火昏暗的

    角落找到心上人。

    正確答案⾒第 28 ⾴

    錯在哪裏 ?

    有時候,考生失分,並非因為不懂得字詞意思、文章主旨或寫作手法,而是因為

    沒有好好審閱題目。不論是因為時間不足,是一時大意,還是馬虎了事,錯誤理解題

    目要求是導致失分的一大原因。馬虎審閱題目,可導致多寫、漏寫、錯寫答案內容。

    多寫,則會浪費作答時間;漏寫,則會導致取分不足;錯寫,更會導致整題失分。

    就像上面的題目,寫出錯誤答案的考生,他的確知道辛棄疾找到心上人的「時刻」

    和「地方」,可是他不知道寫出答案的方式。

    如何審閱題目專家教路

    審題方式:把握題目關鍵詞──題眼

    文有文眼,題目亦有「題眼」。「題眼」包含了作答內容和作答方式。只有找到

    題目的關鍵字眼,才可以知道提問範疇,從而收窄答案範圍,節省作答時間。當找到

    這些題眼後,我們可以用筆圈出,提醒自己不要離題。就以今年 2018 年卷一的題目

    為例:

    有些人不相信命運,他們有甚麼理據?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

    � (2018 年《卷一》第 22 題)

    我們先來看看這條 2018 年新鮮出爐的考試題目:

    試根據《青玉案.元夕》,回答以下問題。

    作者在哪一刻和哪個地方找到心上人?試摘錄有關詞句作答。

    � (2018 年《卷一》第 8 題.分題ⅰ)

    27

    正確答題步驟

    那麼辛棄疾到底在甚麼時刻和哪個地方找到心上人?其實答案十分簡單,我們看

    看以下作答步驟:

    步驟①:找出題眼。

        作者在哪一時刻和哪個地方找到心上人?試摘錄有關詞句作答。

        「作答內容」關鍵詞:時刻、地方

        「作答方法」關鍵詞:摘錄有關詞句

    步驟②:根據題眼,寫出答案。

         正確答案:驀然回首(時刻),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地方)。

    「找題眼,知範圍」和「知答法,省時間」正是從「作答內容」和「作答方法」這兩種題目關鍵

    詞而得出的作答口訣。大家可以閱讀《破解 200 題.DSE 文言攻略 15 種》中有關這兩句口訣(第

    18 頁)、甚至是其他作答口訣的內容,來提升答題技巧水平。

    學  一點多

    正確答案

    回應「經典題

    目」,根據已學

    策略,提供正

    確答案及步驟

    學多一點

    連 接《 破 解

    2 0 0 題 ── DSE 文言 15種》,深入學

    經典題目

    展示典型題目

    及錯誤答案

    專家教路

    提供作答方法

    錯在哪裏?

    分析答錯原因

    第二部分 古文寫作手法 第三部分 常見文言虛詞

    從宏觀角度出發,以表格⽅式

    羅列古詩⽂常⾒的體裁、作法、修

    辭,並附以⾼效閱讀策略,提升古

    ⽂閱讀的速度和效果。

    羅列19個最常⾒的⽂⾔虛詞,

    以表格展⽰其字義、⽤法、例句及

    注意事項,更有別於坊間其他參考

    書,提供虛詞詞性的辨析規律。

    35

    一、體裁選用

    古人寫作時,會因應內容和表達上的需要,選用適當的體裁。同時,他們為文章改

    名時,往往會用上「體裁關鍵詞」。譬如韓愈想印證從師學習的重要,於是選用了議論

    文,同時在「師」這主題內容上,加上體裁關鍵詞「說」,清楚說明文章的體裁性質。

    除了《師「說」》,《廉頗藺相如「列傳」》、《出師「表」》、《岳陽樓「記」》

    等,都可以清晰找到文章標題的體裁關鍵詞。我們可以通過這些體裁關鍵詞,判斷所

    屬體裁,繼而運用合適的閱讀策略,使閱讀變得事半功倍。

    常見古文體裁及相關閱讀策略

    體裁 定義 文言閱讀策略 篇章舉隅

    經、子

    《新唐書.藝文志一》

    云:「兩都各聚書四

    部……列經、史、子、

    集四庫。」

    「經書」在古代特指儒

    家的典籍,在今日亦可

    指道教、佛教的典籍,

    但不論何者,都能夠闡

    釋學派或宗教的學說或

    教義。

    「子書」則泛指諸子百

    家的學術著作,包括儒

    家(非經書)、道家、

    法家、墨家、陰陽家、

    兵家等,同樣闡釋了各

    門各派的學說思想。

    ◆ 古代學者喜歡以辯論、故事

    或比喻形式,來闡釋學術思

    想,因此要掌握故事背後的

    道理。

    ◆ 留意文章中作者所運用的論

    說技巧,如:以物為喻、前

    後對比、先破後立、二人對

    話等等。

    ◆ 可以進一步將這些古代學術

    思想,與今日的生活處境作

    比較。

    ◆ 《列子.說符》:

    《列子》是道家典籍,

    2010 年試卷的課外閱讀

    部分記述了牛缺與燕人

    遇上盜賊的故事,一個

    落落大方,一個死纏不

    放,結果都不得善終,

    藉此批評「教條主義」,

    暗中諷刺儒家學說規條

    太多,讓人不得解放。

    ◆ 《孝經.諫諍章》:

    《孝經》是儒家十三經

    之一。2011 年試卷的課

    外閱讀部分節錄了曾子

    與孔子的一段對話,反

    映孔子雖然提倡孝道,

    卻不能容忍「愚孝」。

    傳、列傳、本紀、世家

    《文章辨體序說》云:

    「蓋以載一人之事,而

    為體亦多不同……或值

    忠孝才德之事……或事

    跡雖微而卓然可為法戒

    者,因為立傳。」

    可見傳記主要以記載人

    物生平事跡為主,部分

    更附以評論。

    ◆ 留意傳中人物的言行舉止,

    怎樣反映其性格。

    ◆ 除了正面描寫,側面描寫也

    能反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

    點。

    ◆ 捉緊事件線索,留意人物隨

    着事情發展而出現的轉變。

    ◆ 分析傳記末尾所附的評論,

    聯繫文中人物的事跡。

    ◆ 司馬遷《孔子世家》:

    「世家」是傳記的一個

    分類,本文記載了孔子

    一生的事跡。2014 年試

    卷的課外篇章,則節錄

    孔子被困陳蔡的一幕。

    通過孔子與學生子路、

    子貢和顏回的對話,反

    映孔子即使落難也依然

    堅守「道」的精神。

    高效

    49

    多表示因果關係── 因

    虛詞簡介

    「因」的出現頻率最少,其語法功能也不多,一般用作連詞、副詞和介詞。其字義、

    用法和規律,都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先作介紹。

    詞性及詞義一覽

    詞性 字義 例句及語譯

    連詞

    用於因果複句,表

    示原因和結果的關

    係,相當於:因為

    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得西山宴遊記》)

    因為我閒坐在法華寺西面的涼亭,所以看到西山。

    註: 「因」字說明了柳宗元發現西山的原因:在法華西亭中閒坐。

    副詞

    用作表示結果的副

    詞,以順接前文內

    容,相當於:於是、

    就、因而

    見母大驚,頗若嘗見其面者。因問曰。(《杜環小傳》)

    杜環看到常母,十分吃驚,好像見過面似的。杜環因而問常母說。

    註:「因」字說明了「見」和「問」這兩個動作是順接的。

    介詞

    見於名詞之前,表

    示事情發生的原

    因,相當於:因為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施加恩惠時,就想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來胡亂獎賞。

    註:「因」字說明了胡亂獎賞的原因,是一時的高興。

    見於名詞之前,表

    示根據、依據,相

    當於:根據、憑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借助他人的力量而登位,現在反過來傷害他,是不仁義的。

    註:�「因」字說明了晉文公是借助秦穆公的力量,才能登上君

    位的。

    見於名詞之前,表

    示事情發生的條

    件,相當於:趁着、

    經由、通過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經由賓客引領,來到藺相如的家門請罪。

    註:「因」字說明賓客是促成廉頗向藺相如謝罪的中間人。

    詞性規律

    連詞和副詞,一般依附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例如上述「因坐法華西亭」、「因

    問曰」等例子,當中「坐」和「問」都是動詞,由此可以推論「因」是連詞或副詞。

    至於介詞,則必須依附在名詞之前,例如上述「因喜以謬賞」、「因人之力」、「因

    賓客」等例子,當中「喜」、「人之力」和「賓客」都是名詞,由此可以推論「因」

    是介詞。

    清晰表格

    提供各體裁、

    作法、修辭的

    特點及高效閱

    讀策略

    虛詞簡介

    簡介虛詞的詞

    性和用法

    詞性及詞義一覽

    展 示 虛 詞 詞

    性、字義、例

    句、語譯及註

    詞性規律

    提供辨別虛詞

    詞性的方法

    第一章 反思自身作答錯誤

    第二章 了解古人行文習慣

  • 92

    寫於邊界以外的答案,將不予評閱。

    寫於邊界以外的答案,將不予評閱。

    總得分:   / 3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 內容

    i. 不可以久處約。 約:     

    ii. 事父母幾諫。 幾:     

    iii. 小人長戚戚。 長:     

    iv. 斯謂之君子矣乎? 斯:     

    v. 孫以出之。 孫:     

    單字釋義

    1題型

    提示:

    試用解字六

    法中的義、

    句、音,找

    出分題ⅰ、

    ⅲ、ⅴ的字

    義。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3 分) 內容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提示:

    運用語譯六

    法,寫成符

    合語體文語

    法的通順句

    子。

    3. 根據《論仁、論孝、論君子》,判斷以下陳述。(2 分) 內容

    正確 錯誤無從判斷

    i. 君子即使身陷險境,也會堅守仁德,是因

    為擔心影響聲譽。○ ○ ○

    ii.孔子認為君子之所以不憂不懼,是因為懂

    得反省自己,及時改過。○ ○ ○

    提示:

    對比陳述內

    容與原文內

    容,有沒有

    出現犯駁的

    地方。

    4. 根據《論仁、論孝、論君子》,要成為一位「仁者」,需要具備下列哪些

    條件?(2 分) 內容

    ①遵從禮法 ②克制個人慾望

    ③犧牲自己成全仁德 ④拒絕任何榮華富貴

    ⑤甘於窮困,安分守己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⑤

    D 以上皆是

    A B C D

    ○ ○ ○ ○

    提示:

    要留意原文

    中「仁者」

    對於慾望、

    貧富、生死

    的看法。

    除 16 篇指定篇章,更設 4 篇課外篇章,包含寓⾔、議論、史傳、宋詞

    等體裁,涵蓋考試常⾒⽂體、題型,幫助同學適應臨場考試。

    同時獨創「⽂章⼀圖通」,從「⽂章背景」、「撰⽂⽬的」、「寫作⼿法」、

    「重點內容」、及「閱讀效果」這五⼤考核範疇,分析各篇⽂章,讓同學作

    最後溫習之⽤。同學亦可進行自評,從而作出改善。

    第四部分 指定及課外篇章模擬練習

    91

    指定篇章模擬練習(一)

    《論仁、論孝、論君子》《論語》

    文章一圖通專家教路

    文章背景

    ◆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小人當道,弒父篡君無日無之

    ◆ 為了富貴,為了脫貧,人們埋沒仁德、孝義

    撰文目的

    ◆ 提倡「仁」道:克制己欲,恢復禮制

    ◆ 強調「孝」道:對父母要有敬,並事之以禮

    ◆ 樹立「君子」:與小人對比,建立君子形象

    ◆ 語錄體:後學將孔

    子言論編輯成《論

    語》,弘揚儒道

    寫作手法

    ◆ 對比:對比性質相

    反的事物,藉此帶

    出道理

    ◆ 對偶、排比:能使

    文字整體、節奏鏗

    鏘、形象清晰

    ◆ 說話描寫:通過說

    話內容,反映人物

    的性格

    重點內容

    ◆ 對比仁者和不仁者

    面對困境的態度,

    說明仁者安仁

    ◆ 對比仁者(君子)

    對於貧富、貴賤、

    生死時的態度,凸

    顯他們無終食之間

    違仁,堅守仁道

    ◆ 一則以喜,一則以

    懼:反映孝子對父

    母高壽的矛盾

    ◆ 從行事、心境、與

    人交往等,將君子

    和小人作對比,凸

    顯君子的優點

    ◆ 造次必於是,顛沛

    必於是:仁者不論

    何時都能堅守仁道

    ◆ 非禮勿視,非禮勿

    聽,非禮勿言,非

    禮勿動:說明克己

    復禮的全面性

    ◆ 生事之以禮;死葬

    之以禮,祭之以禮:

    強調「禮」在孝道

    中極為重要

    ◆ 義以為質,禮以行

    之,孫以出之,信

    以成之:君子堅守

    原則,有始有終

    ◆ 顏淵多次追問仁,

    孔子依然回答,可

    見孔子循循善誘

    ◆ 回雖不敏,請事斯

    語矣:反映顏淵謙

    厚、好學

    ◆ 關於孝道,孔子因

    應孟懿子和樊遲的

    身份和能力,給予

    不同答案,反映孔

    子因材施教

    ◆ 不敬,何以別乎:

    語氣極重,反映孔

    子極度重視對父母

    的孝敬

    閱讀效果

    ◆ 通過事物正反兩面

    的落差,凸顯仁者

    和君子的正面形象

    ◆ 句子整齊,朗朗上

    口,仁者和君子的

    形象更見鮮明

    ◆ 人物的性格特點躍

    然紙上,極具立體

    189

    課外篇章模擬練習(一)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

    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

    「君欲止之,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於是左右適有

    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於是日,郎中

    ②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 《齊桓公好服紫》(節錄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註釋】

    ①� 素:未曾染色的絲綢,屬名貴的絲織品。

    ②� 郎中:對君主身邊隨從的尊稱。

    193

    《齊桓公好服紫》語譯:

    齊桓公喜歡穿着紫色的衣服,(於是)整個國都(的百姓)全都穿着紫色的衣服。就在

    這時,五匹(名貴的)素色的(絲綢)也換不上一匹紫色的。齊桓公十分憂慮這個情況,(於

    是)告訴管仲說:「寡人喜歡穿紫色衣服,(可是)紫色的(絲綢)十分昂貴,整個國都的

    百姓喜歡穿紫色衣服(的風氣)不能制止,寡人(應該)怎麼做?」管仲(回答)說:「大

    王想制止這情況,為甚麼不試試不穿紫色衣服呢?(您可以)告訴(身邊的)侍衞說:『我

    十分討厭紫色衣服的氣味。』(如果)在這個時候剛巧有穿紫色衣服進來的侍衞,您一定要

    說:『(你們)稍為退後,我討厭紫色衣服的氣味。』」齊桓公(回應)說:「好。」從這

    天(開始),侍衞(都)不再穿紫色衣服;第二天,國都裏(的百姓都)不再穿紫色衣服;

    第三日,國境之內的百姓都不再穿紫色衣服了。

    文章背景:

    《齊桓公好服紫》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標題是後人所加的。「儲」就是「儲

    備」,「說」就是「故事」,而「儲說」就是「儲備好的故事」,是用作韓非教授弟子法家

    學說的教材。韓非收集了大量故事,當中部分已成為定稿,因此用「內」來表示,也就是「內

    儲說」;至於未曾成為定稿、尚屬草創的故事,則以「外」來表示,也就是「外儲說」。《外

    儲說》一共有四篇,包括《外儲說左上》、《外儲說左下》、《外儲說右上》及《外儲說右

    下》。當中「左」、「右」、「上」、「下」純粹作排序之用,與內容並無關係。

    韓非在各篇《外儲說》的開首,都寫上了「提要」,點明君主治國時要注意的地方,然

    後就各提要鋪敍故事內容。至於《外儲說左上》則有六項提要,包括「忠言逆耳」、「以身

    作則」、「誠信」等等,而《齊桓公好服紫》則屬於第五項提要,乃通過齊國百姓追隨齊桓

    公對紫色衣服喜惡的故事,說明了「上行下效」的道理。

    ¸ 《齊桓公好服紫》是一篇寓言,屬記敍文,擬題員一般會就故事情節(題5)、寫作手法(題3、

    4)、故事寓意(題 6)來設題,甚至要考生對人物言行提出個人建議(如題 7)。

    ¸ 而 2010 年《列子.說符》中的題 20、21、22;2011 年《孔子家語.六本》的題 14、16、

    17;2017 年《全鏡文》的題 17、18、19,都就上列範疇而擬題。因此,大家遇上這類文章時,

    就要特別留意這幾個範疇的內容了。

    應試貼士

    194

    評分參考及分額

    1. 評分原則:

    • 每道分題,答對給 1 分。

    • 若答多於一個答案,而答案包含正確及錯誤答案,給 0 分。

    • 錯別字造成解釋錯誤,給 0 分。

    • 字詞解釋必須符合句意。

    i. 喜歡/喜愛 「好」是多音字,讀【hou2】時,多用作形容詞,表示「美好」;讀【耗 hou3】時,則用作動詞,表示喜歡。「服紫」是指「穿(動詞)紫色衣

    服(名詞)」,由此可以知道,「好」在這裏不能用作形容詞,因為其詞性不能與「穿」搭配,應當用作動詞,「好服紫」就是指「喜歡穿紫色衣服」。這裏正是運用了「解字六法」中的「性」,根據詞性之間的搭配來推測文字的意思。

    1

    ii. 國都/首都 「國」在這裏不作「國家」解,應當解作「國都」。文末給予了提示:「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郎中」所指的

    是「宮中」的隨從、「境內」所指的是「整個國家」,那麼,根據地域的向上遞增,「國」在文中應當解作「國都」。這裏正是運用了「解字六法」中的「句」,根據前、後文(郎中及境內)的意思來推斷字義。

    1

    iii. 剛巧/碰巧 「適」是多義字,可用作形容詞、動詞或副詞。原文句子為「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緊隨「適」字後面的是「有」,是動詞,那麼可以初步

    推斷它是副詞,而「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就是指「剛巧有穿紫色衣服進來的侍衞」,符合句子意思,故此答案是「剛巧」。

    1

    iv. 退後/退卻 「少」是副詞,通「稍」,解作「稍為」,換言之,「卻」不作連詞解,而是用作動詞,可以解作「推卻」或「退卻」。根據句意,當身穿紫色

    衣服的侍衞進宮時,齊桓公表明不喜歡紫色衣服的氣味,就是要求侍衞不要走進來,故此,「卻」就是解作「退後」。

    1

    2. 評分原則: 3

    • 句譯無誤,給3分;關鍵詞譯錯,每個扣1分;非關鍵詞可不譯,如誤譯每個扣1分;

    • 錯別字扣 1 分;重錯不扣分;

    • 文句不通、錯別字,最多只扣 1 分;如完全誤解原句文意,給 0 分。

    • 意譯全句給 1 分。

    關鍵字詞 答案舉隅

    吾甚惡 我非常討厭

    紫之臭。 紫色衣服的氣味/臭味。

    句中關鍵字詞包括「甚」、「惡」和「臭」。為了讓百姓不再效法自己穿紫色衣服,原本喜歡穿紫色衣服的齊桓公,故意在侍衞面前說不喜歡紫色衣服。由此可以知道「惡」在這裏不作「兇惡」、「醜

    陋」解,應當解作「討厭」、「厭惡」,同時破讀為【wu3】。既然「惡」解作「討厭」,是動詞,那麼前面的「甚」不應解作「甚麼」,而是用作副詞,解作「十分」、「非常」等等。「紫」在這裏是指紫色的衣服,「之」在這裏是結構助詞,相當於「的」。到底齊桓公討厭紫色衣服的甚麼呢?原來是「臭」。「臭」在這裏並非形容詞,根據前面的「之」,應是名詞,解作「氣味」。雖然解作「氣味」時,「臭」沒有香、臭之分,可是在這裏寫作「臭味」亦無不可,因為引人討厭的氣味,一般都是不好聞的,也就是「臭味」。

    答案分析

    答案分析

    答案分析

    答案分析

    答案分析

    題型分類

    根據《破解 200題 ── DSE文言 15種》,將各題目分

    類,以掌握作答

    技巧

    文章語譯

    針對課外篇章

    提供文章語譯

    出題方向

    給各題目的出題

    方向進行標籤,

    以掌握答案範圍

    文章背景

    針對課外篇章

    提供背景資料

    作答提示

    回應本書及《破

    解 200題》所學,以熟練作答技巧

    專家教路

    就課外篇章的

    體裁,詳細分

    析出題範圍

    第五部分 模擬試卷

    238

    模擬練習及模擬試卷等級自評表

    當計算好分數後,就可以在表格中對應練習的分數線上,畫上記號,藉此知道該

    練習所得分數及級別。如果把這些點連接起來,畫成折線圖,就更可以分析不同課次

    (或體裁)上的表現,從而作出改善。

    滿分

    0分

    5級

    4級

    3級

    2級

    1級

    5**

    5*

    ︽論仁、論孝、論君子︾

    ︽岳陽樓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登樓︾

    ︽齊桓公好服紫︾

    ︽逍遙遊(節錄)︾

    ︽山居秋暝︾

    ︽師說︾

    ︽聲聲慢.秋情︾

    ︽淝水之戰(節錄)︾

    ︽魚我所欲也︾

    ︽六國論︾

    ︽出師表︾

    ︽念奴嬌.赤壁懷古︾

    ︽過秦論(節錄)︾

    ︽勸學(節錄)︾

    ︽月下獨酌(其一)︾

    ︽始得西山宴遊記︾

    ︽青玉案.元夕︾

    ︽江城子.密州出獵︾

    模擬試卷

    30 30 30

    30

    20 20 2020 20

    20 20

    20 20 20

    3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10 101010

    10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31 28 3326 24 3130 29 24 2429 22 3126 30 29 2728 27 28 50

    40

    特設緊貼官方

    的模擬卷,讓同學

    一試身手。

    223DSE-CH LANG 1-1(模擬試卷1)

    © 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2018

    中國語文

    卷一

    香 港 中 學 文 憑 考 試

    中國語文 試卷一

    閱讀能力

    (文言部分)

    試題答題簿

    模擬試卷 1

    五十分鐘完成

    考生須知

    (一) 宣佈開考後,考生須首先在第 1 頁的適當位置填寫考生編號。

    (二) 本 試 卷 分 甲、 乙 兩 部。 甲 部 根 據「 指 定 閱 讀篇 章 」 設 問, 佔 30 分; 乙 部 根 據「 閱 讀 能力考材」設問,佔 20 分。本試卷合共 50 分。

    (三) 全 部 問 題 均 須 作 答, 考 生 必 須 根 據 有 關 文 章回答問題。

    (四) 各 題 答 案 必 須 寫 在 本 試 卷 的 指 定 位 置, 寫 於邊 界 以 外 的 答 案, 將 不 予 評 閱。 漏 答 或 錯 答者,該題得 0 分。

    (五) 本 卷 文 字 題 宜 用 原 子 筆 作 答。 為 便 於 修 正 答案,多項選擇題宜用鉛筆作答。

    (六) 作 答 選 擇 題 時, 請 選 出 正 確 答 案, 然 後 塗 滿與 答 案 相 應 的 圓 圈; 每 題 限 選 一 個 答 案, 多選者 0 分。

    (七) 試 場 主 任 宣 佈 停 筆 後, 考 生 不 會 獲 得 額 外 時間貼上電腦條碼及填畫試題編號方格。

    請 在 此 貼 上 電 腦 條 碼

    考 ⽣ 編 號

    1

    練習自評

    根據練習成績填

    寫表格,從中得

    知自己的表現,

    並作最後的針對

    性改善

    文章一圖通

    展示篇章出題五

    大方向(背景、

    目的、手法、內

    容、效果)之間

    的關係

    字詞註釋

    針對課外篇章解

    釋難解字詞

    詳細答案

    按照官方評分

    參考,提供詳

    細答案、評分

    標準及題解

    第三章 認清考卷擬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