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55
深圳市 2013 年软科学计划项目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深圳市华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3 年 12 月 10 日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Jan-2021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深圳市 2013 年软科学计划项目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深圳市华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3 年 12月 10 日

Page 2: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承担单位:深圳市华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郭戎 深圳市华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研究员

主要参与人:

曾国屏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教授

余雁刚 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 处长

吕 勇 福田区科协 副主席

王海波 深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 副秘书长

Page 3: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I

目 录

一、创新生态的涵义和特征........................................................................................ 1

(一)创新生态概念的提出和演进..................................................................... 1

(二)创新生态的涵义和内容............................................................................. 3

(三)创新生态的特征和功能............................................................................. 7

二、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实践.................................................................... 9

(一)激励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 10

(二)全力打造创新载体................................................................................... 11

(三)大力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11

(四)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 12

(五)建设“高新软优”的现代产业体系....................................................... 13

(六)推动科技金融有效结合........................................................................... 13

(七)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 14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5

(九)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17

三、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成效.................................................................. 18

(一)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显著提升................................................................... 18

(二)知识产权质量持续提高........................................................................... 19

(三)人才建设取得新成效............................................................................... 19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 20

(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 20

(六)国际化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高............................................................... 21

(七)科技金融结合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1

(八)综合实力明显提高,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22

四、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困难和优势...................................................... 23

(一)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形势....................................................... 23

(二)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困难....................................................... 26

Page 4: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II

(三)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优势....................................................... 28

五、深圳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30

(一)深圳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发展思路............................................... 30

(二)深圳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参考文献...................................................................................................................... 38

附件:国内外部分城市和地区建设高科技园区案例................................................ 39

一、北京中关村................................................................................................... 39

二、上海张江....................................................................................................... 41

三、台湾新竹....................................................................................................... 44

四、美国硅谷....................................................................................................... 45

五、以色列........................................................................................................... 48

Page 5: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摘 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

力,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一些发达

国家和地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国内长三角、珠

三角、环渤海、中部、东北、西部的区域发展呈现出万马奔

腾、争先恐后的态势。

深圳市委市政府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明确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初步

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

的区域创新体系。但是深圳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我市综合创

新生态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仍不完善,还未形成一个稳定、平

衡、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一是人才吸引力减弱;二是

创业活力减弱;三是创投活动减弱;四是体制优势减弱。面

对这样的形势和背景,进一步优化我市的创新环境,构建完

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尤显必要而紧迫。

课题组在学习中关村、张江、硅谷、以色列等科技创新

发达区域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经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创新生

态系统的内涵、结构及功能,从技术创新、金融创新、管理

创新、产业创新、商务模式创新和区域协同等方面提出深圳

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总体思路,以及促进我市生态体系

形成和高效运行的配套政策体系。

Page 6: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1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

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圳市

委市政府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确立了建设

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快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对于完成经济特区新时期的新使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生态的涵义和特征

伴随人类创新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创新理论和创新规律

的探索不断深入。

(一)创新生态概念的提出和演进

20 世纪初,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

认为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首次在商业中的运用,是建立一

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全新组合。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受到学术

界的高度关注。英国著名学者弗里曼 1982 年出版的《产业

创新经济学》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拓宽了对创新研究

的视野,强调创新是一个系统,是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相互

作用的整体。OECD 于 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两个报告,

认为在人们、企业和制度中的知识流动对于创新过程是关键

性的。OECD的研究意味国家创新系统开始从理论研究进入到

各国决策层面。一些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

统”、“集群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创新活动不

应受空间因素的限制,强调跨国家、跨区域创新的重要性。

上世纪 90 年代,以色列裔经济学家隆·迪佛尔借用生

态学原理提出创立创新生态学,即有关空间、时间、文化及

Page 7: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2

相互关系、如何利用基础设施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创新活

动注入养分和动力的新兴科学。美国竞争力委员会 2004年 7

月在《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化世界中保持繁荣》中,将创

新定义为发明和眼光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社会和经济价值的

创造,要把创新看作经济和社会的许多方面具有多面性并不

断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

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 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

美国科技顾问委员会进一步阐述道,“这个生态系统包括从

学术界、产业界、基金会、科学和经济组织和各级政府的一

系列的行动者。”美国著名企业家茱蒂·艾丝翠恩 2009 年 3

月在《零距创新——全球经济重生的创新三角策略》中指出,

创新不是在象牙塔里发明出来的,而应从“研究”、“开发”

以及“应用”这三大创意变革要素的互动之中而生,需要适

当的领导、资金赞助、政策、教育,以及文化配合。“创新

的生态体系则由各种社群的人组合而成,大家各具专长和技

能。科学家、政府官员、企业界领袖、工程师、作家、教育

者、医疗保健专业人士等角色都有一席之地。”---杰克逊通

过将创新生态系统与生物学生态系统类比,指出:“一个创

新生态系统模拟的是复杂关系经济动力学而不是能量动力

学,这种复杂关系形成于基本目标是使得技术发展和创新成

为可能的行动者或实体之间”。日本学者福田萱野和渡边千

寻对日美两国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四条创新生

态原理:通过替代而可持续发展,通过共同进化而自我增值,

组织惯性和受激于向竞争者学习,异质协同。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 1998 年主编《创新与未

来: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标志我国国家创新系

统研究进入新的阶段。2011 年 11 月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

Page 8: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3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的创新圆桌会议专题研

究“创新生态系统”,邀请业内专家围绕创新生态体系的内

涵、结构、特征、功能以及有关政策启示等内容进行了深入

讨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孙福全 2012 年 2 月撰

文《创造有生命力的创新系统》,认为正如地球上一切生命

依赖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创新也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

系统。强调创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性、多样性、平衡及创新

主体的共生共荣。2012年浦江论坛聚焦“产业变革与创新生

态主体”,深入分析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从不同角

度揭示出构建创新生态和打造企业主体的要诀。科技部部长

万钢在论坛上发表演讲,认为创新生态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

一些共性,包括主体的多样性、共生性及系统的净化性、自

主性、开放性。深圳市市长许勤 2013 年 3 月全国两会的发

言中提出,深圳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

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清华

大学曾国平等 2013 年 1 月在《科学学研究》第 31卷第 3期

的《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中,总结了创新

研究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就和问题,分析了创新

生态系统的动态性、栖息性与生长性,阐述了建设和完善创

新生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

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的创新实践不断丰富,揭示创新

本质的概念也不断演化。从创新到创新环境、创新体系、创

新系统,再到创新生态环境、创新生态体系、创新生态系统,

记录了创新自身发展的逻辑轨迹,反映了创新对依存条件的

质的提升,也表明了人类对创新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创新生态的涵义和内容

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创新生态进行了深入

Page 9: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4

的研究,结合深圳实际试作如下表述:创新生态是由相对齐

备、有机联系、依存共生的创新要素构成的,充满创新创业

活力、内外系统和谐的,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发

展的创新系统。早期的“创新”主要是注重创新活动本身,

多指静态的、当前的状况和要素间的直接联系;“创新环境”、

“创新体系”、“创新系统”关注到创新主体与依存条件之间

的关系,强调了创新过程的系统特征,创新并非是孤立的,

而是与其他组织合作并相互依赖,从更大的视角去把握对

象;引入“生态”概念则是在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有选择

性地融入了生态的思想,尤其是有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繁衍进化、生生不息的规律和原理,将其看作是内容更为丰

富、要素间联系更为紧密、内部结构更为复杂、整体更为优

化的有生命力的自动系统。

创新生态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结构,联合国开发计

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 2001》中公布了《连线》杂志研究调

查所提出的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四个衡量指标,即“科研高

校”——地方高校及研究机构培训熟练技术人员或开发新技

术的能力;“重要企业”——对专业知识技术和经济稳定影

响重大的知名公司及跨国企业的存在状况;“创业情况”—

—人们创业的积极性;“风险投资”——获得风险资本的可

能性。具体说主要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人才资源、

融资体系、公共平台、中介机构、政府服务、体制机制、生

活条件、区域文化等。

第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是人

才、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在创新生态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和作用。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具有创新冲动和创新能力

的人才,提供基础研究成果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成为整个

Page 10: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5

系统的创新源。硅谷的发展,离开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

克利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及若干社区大学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

体,是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的关键环节。要有一大批具有紧密

协作关系的企业群体,形成若干产业链、跨产业环。大企业

关注创造和保持创新平台,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生长性,大企

业与小企业合作,有助于共同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美

国不仅有世界顶级企业,还有每天生生死死、创新交流活跃

的广大中小企业。有人总结芬兰成功的经验,是靠大企业强

国,靠中小企业富国。

第三,聚集和吸引人才的魅力。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核心

要素,经济、科技、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广

纳贤才,建立优秀人才聚集的高地。要提高本地培养人才的

能力,使后续人才源源不断。要建立有助于人才发挥才干的

机制,使人才有用武之地。

第四,完善的投融资环境。资金是创新价值实现的必要

条件。有人把金融投资者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投资者,主

要投资几乎没有风险的项目,这类投资稳定可靠,但回报低。

第二类是流创新风险投资者,主要投资有一定风险的流创新

项目。第三类是源创新风险投资者,源创新项目风险最大,

目标充满变数,但一旦成功回报更大。创新金融通过有效的

资本分配,有助于帮助企业克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死亡

谷”。创新创业需要思维活跃、目光独到、决策果断的众多

投资者,世界上著名的高技术园区都是投资者特别是风险投

资家聚集的区域。

第五,完备的公共服务平台。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

对公共服务平台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要有技术开发平台,为

Page 11: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6

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迫切需要但又没有能力或没有必要开发

的技术。要有检验检测平台,使中小科技企业方便地获得高

质量的检验检测服务。要有中间试验平台,帮助中小科技企

业解决产品中试问题。

第六,能提供优质服务的中介机构。中介结构是创新主

体间的连接纽带和沟通桥梁。完善、规范、稠密的中介服务

可以使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创业者、政府部门顺畅沟通

衔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发展战略、内部管理、知识产权、

市场营销、融资策略、法律秘书等多方面的专业服务,从而

提高创新效率、减少创新风险。

第七,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的政府。政府是平衡市场的基

本力量,是创新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政府要推动建

立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使创新主体能够按照市场规则顺畅

地实现所创造的价值。政府要制订扶持政策,把握在市场失

灵的领域,合理高效地配置公共资源。政府要注重体制机制

创新,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政府还要搞好

硬件建设,解决好问题,为创新创业人才创造安全、干净、

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创新创业规律的体制机

制。体制机制是创新生态体系的制度条件。要深化市场体制

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创新创业资源

的基础作用。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束缚创新创业要素

流动的桎梏,使创新创业资源能够无障碍顺畅流动。要正确

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只要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政

府就不要干预,要树立市场的权威。

第九,适于人才需要的生活条件。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

活条件是留住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必备前

Page 12: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7

提。包括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自然环境,治安安全、

出行顺畅、街道整齐、环境卫生的城市管理,良好的教育、

高水平的医疗、无忧的保障、舒适的人居等社会服务,还包

括现代化的书城、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影剧院、酒吧、

咖啡厅等文化娱乐设施。

第十,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一般是指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

念、基本信念、群体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是

创新创业的内在支撑。一个叫安纳利·萨克森宁的美国人写

了《地区优势》,重点比较硅谷与 128 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

争。“硅谷的全部文化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变化”。硅谷的文

化“认为变化好,迅速的改变是兵家常事,这些对你的简历

并不产生负面影响。”。“在硅谷,英雄指的是那些勇于进取

的专业人员和那些敢于在技术上冒险的经营者”,“流动成了

常态”。硅谷的最大特点是作为高科技术创业精神的栖息地。

128 公路是大公司云集的地区,科技企业采取独立的经济方

式和东海岸早期的商业结构。保密制度和地方主义制约着个

人和公司之间的关系。传统等级制度在公司间盛行,和当地

各类机构关系疏远甚至敌对。“创业的国度”以色列倡导所

谓“肆无忌惮”文化,不过是在褒义上使用的,是指“不拘

礼节、坦白率真、当面争论、不停提问、挑战权威”。有人

认为,创新性是一种文化特征,文化是创新生态系统的一种

关键因素,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沟通方式、行为习惯都对

创新创业具有直接的全方位的深层的影响。

(三)创新生态的特征和功能

创新生态各有特色,但也有共同特征。

第一,自动性。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子系统内部及相

Page 13: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8

互之间,创新系统与外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物质、能量、信

息的交换,其发展动力有来自外部的推动,但最主要的是系

统各要素内部及之间、各子系统内部及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

生的驱动力。这种内在驱动力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演变、

和谐的自动力。

第二,有机性。有机性原是自然科学的概念,是指生命

体内及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创新生态系统的有机性是借喻

各种创新物种、创新群落相互连接并奔涌着人员、技术、信

息、资金等流动的生态网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

组织等分别构成相应的创新种群,这些种群围绕创新过程有

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群落。创新生态

系统内,从个体到链、从链到环、从环到网,构成复杂的非

线性结构,相互之间犹如生命体一样,是一种紧密的、交融

的、依存的关系。

第三,过程性。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进化、发展、演

变是一个过程,是由非生态到生态、由量变到质变的的不断

持续的动态过程。处于不同阶段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

发展水平,它在各种力量主要是内力推动下向高的阶段演

进,动态生长的过程永远不会停止。

第四,和谐性。和谐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达到的良好的状

态和境界,创新生态系统各个主体之间的创新活动和经济行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理性有序地

展开,表现为自组织性,实现共生共荣。创新生态系统是相

对独立的,又是开放的,其和谐包括内部各要素及之间、各

子系统内部及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创新生态系统与其他社会

系统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

谐。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实现和谐又打破现有和谐创造更高水

Page 14: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9

平的和谐。

第五,多样性。任何创新生态体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空

间、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产业发展基础、科研创

新条件下产生的,必然带有相应的印记和特点,因而形成了

创新生态体系的多样性。

创新生态应该具备以下功能:一是聚集能力强。创新生

态系统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生物生存发展的条件,对创新要素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聚集大量优质的创新资源,因而具

有相对齐备的创新要素。二是创新成本低。创新成本低主要

不是表现在单个要素、单项服务的价格低,而是在于整个系

统处于和谐的关系中造成创新的总体成本或综合成本较低。

三是创新风险小。创新都是有风险的,创新企业和创业者总

是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高了创新成功

的机率,从而降低了创新风险。四是创新效率高。效率表示

单位时间内成效的大小。创业创新具有极强的时间考量,不

仅要成功,还要快。有人说,科技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

二;第一是原创,第二顶多是模仿。创新生态系统为创新创

业提供了包括富集并充满活力的核心要素、适于科技资源配

置和流动的体制机制、鼓励创新宽容活跃的区域文化等整体

创新创业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创新效率,往往成为创新企业

和创业者的地域首选。

二、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实践

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把自

主创新战略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立足自身比较优势,瞄

准国际科技创新前沿,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

势,着眼引领未来发展,与时俱进地出台了系列重大创新发

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加强宏观部署和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构

Page 15: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10

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打造了更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和综合

创新优势,探索了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

2008年,深圳成为国家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出台

了全国首部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

总体规划(2008-2015)》,明确了围绕发展方式、体制机制、

科技发展、产业发展和社会文化等综合创新思路和任务。在

2008年全市召开的自主创新大会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

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新 33 条)和《关于加强高

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2012 年,为贯彻落

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召开全市科技大会,出台《关于努力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1+10”

配套政策文件。为全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

撑。

(一)激励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

发挥政府杠杆引导作用,引导全社会持续加大研发投

入。一是在市政府年度投资计划中设立专项,2008-2012 年

累计安排 179.3亿元,重点投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高技

术产业园区、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等自主创新和产业升

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市财政设逐年加大自主创新专项投

入,2008-2012 年累计投入约 305.4 亿元,对科技研发、产

业技术进步、中小企业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安居工

程、知识产权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予以扶持。2012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 490 亿元,占 GDP 的比重从 2008 年

的 3.3%提升到 3.81%,超过 OECD 国家平均水平。通过不断

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领域产业化的投入,逐步实现从

技术引进和应用研发为主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

Page 16: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11

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转变。

(二)全力打造创新载体

科技设施既是提升自主创新的基础,也是聚集国际国内

创新资源的平台。一是加快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

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际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推进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等院校建设。

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累计建设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

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截至 2012

年底,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 757家,超过 2008

年以前数量的 2.5 倍;三是引进和培育华大基因研究院、中

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清华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

一批发展速度快、创新成果多、产业化能力强的新型研究机

构。四是推进创新联盟建设,创新产业发展组织形态。在基

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超材料和新材料等、智能电网、

智能机器人、低碳生物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智能交通等领

域组建了 14 个高水平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和 8 家国家级技

术转移示范机构,2012年技术交易额达 148亿元,同比增长

51%。

(三)大力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高度重视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人才政

策新优势、搭建人才培育新载体、构建人才引进新机制、完

善人才服务新模式,不断加大对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

养和服务力度,广聚海内外创新型人才。编制出台了《深圳

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提出建设“人

才特区”五大战略以及制定实施针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的

“1+6”文件、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人才安

Page 17: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12

居工程等政策。加大海外人才“招才引智”力度,2008年以

来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加快南方科技

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一批创新型、高水平高等院

校和研究机构建设。与境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与骨干企

业合作共建 10 所专业化、开放式、国际化的特色学院。借

鉴国际顶尖科研机构运作模式,建立”人才甄别人才,人才

引进人才”的新型人才引进机制以及其它评估激励机制,发

挥国际一流尖端人才的重要作用。

(四)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窗口、桥头堡的优势,

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

科技合作竞争。一是积极推动“深港创新圈”纳入国家战略,

广泛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全面

实施《深港创新圈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双方督导、共同资

助、项目管理及联合招商等工作机制,设立“深港创新圈”

专项资助计划。加快创新服务基地和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努

力打造深港科技合作新载体。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专项合作,

重点加强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安全、重大疾病预防、无

线射频等领域的合作,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着力推进源

头创新。二是鼓励研发“走出去”。鼓励龙头企业在产品、

资本“走出去”的基础上,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合作等

多种方式,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融

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提升攻克

核心技术的实效和水平。三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

深圳转移,鼓励跨国公司在深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

和科技服务机构。四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

目,稳步扩大国际科技合作范围,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

Page 18: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13

研机构参与政府间多边和双边科技合作项目。

(五)建设“高新软优”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产业创新这个核心方向,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紧密结合。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在全国

率先制定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的发展规划及配

套政策,随后又相继出台了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

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和

产业政策,大力培育新一代移动通讯、下一代互联网、生物

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新的

经济增长极。以大力实施示范工程为依托,着力培育市场需

求,加快推进产业化;以重大科研项目和计划为载体,突出

源头创新,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若干领

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

准;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新型研究机构和从研发、孵

化、服务到产业化的创新载体链,着力培育新兴产业的新。

二是制订出台了北斗卫星发展、物联网产业发展、三网融合

试点、电子商务示范、云计算创新发展、完善平板显示产业

链等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三是

开展未来产业培育计划。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积极

培育先导产业,重点围绕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

领域,启动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力争形成由四大支柱产业、

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若干未来产业组成的产业梯队,为城

市发展和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六)推动科技金融有效结合

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

若干意见》、《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措施》等文件。

充分发挥区域金融中心优势,促进技术、资本与产业的有效

Page 19: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14

对接。一是梯队培育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出台了《关于扶

持我市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若干措施》,对不同阶段的拟上

市科技企业进行梯度扶持。加强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多层次资

本市场的战略合作,畅通企业上市渠道。二是大力发展创业

投资等股权投资体系。制定创业投资有关扶持政策,大力发

展创业投资。设立 30 亿元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创

业投资资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三是完

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整合深圳产权交易中心、国际

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华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成立深圳联

合产权交易所,2011 年在深圳前海成立新产业技术交易所,

打造“技术产权银行”模式,建立全球交易和服务网络,逐

步建成区域性统一互联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四是推动银行

业金融服务创新。成立深圳高新投等政策性担保机构,引导

银行向中小科技型企业扩大信贷支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

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

贷投放。五是深圳将继续探索发展科技金融,不断完善创新

资金链条。根据创新活动的资金需求规律,鼓励政策性银行、

商业银行加强和改善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

信用、担保、贷款联动机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债券融

资,搭建针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担保平台。

(七)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深圳市知

识产权战略纲要》和《深圳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制定

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标准化战略资金管

理办法以及标准创新奖励办法,大力实施“全社会、全过程、

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

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为帮助企业有效运用知

Page 20: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15

识产权开拓海外市场,近年来连续出台了《企业知识产权海

外维权指引》、《深圳中小企业发展初期知识产权指引》、《深

圳中小企业成长期知识产权指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与

美、日、法、德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开展了

密切的合作交流。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着力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平、高效、

完善的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成效,强化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科技管理统筹协调机

制,促进科技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一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

改革。深化重大科技计划和政策决策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

理决策程序,成立高层次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健全听证公

示、社会咨询、专家论证和效果评估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

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政府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

全创新主体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

效益,探索科技管理的制度程序化、过程痕迹化、办事透明

化、评审科学化、行为规范化、导向超前化。深化大部制改

革,整合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建立起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机

制,加强创新资源和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布局,避免多头管理、

分散投入,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建立科学规划、引导和

激励自主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深化科技奖励和评价制度改

革,突出应用导向,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完善目标责

任制,建立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是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创新协同机制。加强与中央部委的会

商沟通,搭建与国家重大创新工程的联动平台,聚集国家创

新资源,加强与各地和高校战略合作,建设一批研发机构和

成果转化基地,加强与港澳台科技合作,推动“深港创新圈”

Page 21: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16

纳入国家战略,建立与国际前沿技术对接的创新资源聚集平

台。三是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

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政策引导扶持与企业自主相结合,进一

步健全完善产业和科技的协同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

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优化利益分配机制,鼓

励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促进创新资源向

企业聚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

等中介机构在创新资源配置使用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

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发挥企业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优

势,建立以项目为载体、以利益为纽带、以企业为主导的产

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四是完善以应用为导向,以技术转移与

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

有序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技术评估、咨询、技术

服务等知识密集型科技服务机构,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

移;鼓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公共创新资源使用的公开、

公平和社会化;建设网络化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推动科

技创新与金融、商业、文化、管理创新深度融合,形成有机

结合的横向集成创新模式。五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

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根据创新资金需求规律,构

建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导向,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杠杆作

用,以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重点,发挥资本市场的持续融

资功能;以发展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体系为依托,推进产业

孵化与培育;以构建担保和再担保体系为核心,加强银行信

贷支持;以推动科技与金融合作创新为方向,全面促进金融

创新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从科学发明、技

术创新、创业孵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投融资体制机制。六是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新机制。颁布具

Page 22: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17

有地方特色的知识产权法规和政策,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

中心,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运用,积极推进研发专利化、

技术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和成果产业化“四化”同步;深化

知识产权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大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完善刑

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审批改革,强化行政执法和司

法保护相衔接,发挥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建立以行业协会

为主导的国际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

(九)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优良法治环境。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模范城市

为统领,全力推动法治城市建设,与国务院法制办签订《关

于推进深圳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合作协议》,出台《深圳

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关于贯彻〈法治广东

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 年)〉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

一流的法治打造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新时期更为显著的城市

特质。先后制定《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深圳

经济特区技术转移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为深圳建设最具

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二是进一步完善市

场环境。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

和《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推进商事登记制度

及相关配套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率先营造国际化、

法治化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主体发展活力。三是建设创新

服务平台。举办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办好高交会、

文博会、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等展会,搭建国际化、专

业化的交流合作平台和创新文化传播平台文化环境。四是弘

扬创新文化。把科技创新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创新文

化的提升和凝聚,大力弘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追求成功、

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

Page 23: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18

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

得到肯定。设立“城市创新大讲堂”,办好“创新中国”深

圳论坛,把深圳打造成为创新理论与创新观念的重要发源地

和传播中心,激励社会各界共同投身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事业。五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作风,为企业提供

“处方式”、“定制式”服务,拿出切实可行的硬措施,着力

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六是拓展创新产业发展空间。推进产

业基地建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先后布局坪山国家生物产

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华为科技城新一代通信产业基地

等 23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龙岗低碳城、

坝光生物谷等,开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

点。

三、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圳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

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

平台,形成辐射周边、拓展海内外、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

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区域创新

能力不断提升。

(一)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深圳企业独立或合作完成的科研项目,共获得

国家科学技术奖 62 项,完成“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

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

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新药创制”等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97 项,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特

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12 年,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发现中微子“第三种震荡”,入选美国

《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学突破;华大基因发展成世界

Page 24: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19

第一大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中心,有多项科研成果,入选“世

界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科学家王俊入

选英国《自然》杂志 2012 年度全球科学界十大人物。光启

研究院科学家 09 年在《科学》上发表的宽频段隐身衣实验

成果,被《科学》杂志评为过去十年十大科技进展中第二大

进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处于世界前

沿。

(二)知识产权质量持续提高

2012 年 4 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深圳市为全国首批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截止到 2012 年底,深圳累计

申请专利 39.8742 万件,专利授权 22.7214 万件、国内有效

发明专利 5.2768万件。2012 年我市发明专利申请量 3.1075

万件,同比增长 7.81%,占申请总量的 42.49%,位居北京

(52720)、上海(37139)之后,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发明专利授权 1.3068万件,同比增长 10.50%,占授权总量

的 26.85%,位于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密度居全国首位,

截止 2012 年全市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密度达 50 件/万人,远

高出国家到 2015 年每万人 3.3 件的目标。参与制订、修订

国际标准 137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279项,居全国大中城市

首位。2012 年我市 PCT 国际专利申请 8024 件,同比增长

1.15%,连续九年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 40.3%。

(三)人才建设取得新成效

目前,我市全社会研发人员达 18 万人,全市重点实验

室等创新载体拥有各类科研人员超过 3000人,累计引进“海

归”人才接近 5 万人、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 31 个,76 名海

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拥有全职“两院”院

士 7 人。到 2015年将引进超过 5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

Page 25: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20

1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 1万名海外人才。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

2012年,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

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规模达到 12480亿

元,同比增长 25.5%,其中生物产业 703 亿元,互联网产业

550 亿元,新能源产业 750 亿元,新材料产业 710 亿元,文

化创意产业 23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5800亿元。呈

现支柱产业早期快速增长特征,去年整体增速是 GDP 增速的

2 倍以上,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25%,成为国内战略性新

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城市。

(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

目前拥有超过 3万家科技型企业,形成了通讯、计算机、

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

集群和良好的企业梯队,其中销售额超千亿元的 2 家,超百

亿元的 13 家,超亿元的 700 多家,经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

术企业超过 2800家,培育出一批国内外著名的高科技企业,

2012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十强企业深圳占了五席,中兴、华

为跻身世界一流通信企业,位居全球 PCT 国际专利申请十强

企业的第一和第三位。比亚迪处于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前

列,迈瑞是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军企业,国民技术、朗科、海

普瑞、北科生物等众多企业依靠独特的核心技术和市场拓展

能力,成为细分市场领跑者。华大基因、腾讯入选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科技创业》杂志 2013 年全球最具创新力技术企

业 50 强。2012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1412.2亿美元,占

全市出口总值的 52%,远高于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

29%。

Page 26: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21

(六)国际化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高

一是“深港创新圈”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联合建设了 8

个创新基地、12个服务平台,组织开展 4 个重大专项技术攻

关项目;联合资助科技合作项目 33 项,深圳单方资助项目

222 项,合计资助金额约 3 亿元;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

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已在深设立产学研基

地。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合作协

议》,为深港两地青年搭建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协调推进与

香港科学园共建申请现代服务业产业化(伙伴)基地。二是

支持本市企业跨国建立研发机构,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企

业已经在世界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研发中心,加快融

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提升攻克

核心技术的实效和水平。三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

深圳转移,加快深圳微软技术中心、深圳思科技术中心等项

目建设,累计引进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芬兰、以色列、

韩国、澳大利亚等 34 个国家和地区的 56家境外科技商务机

构,与国外 104 家技术转移机构建立联系,共引进技术 253

项。四是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积极参与大亚湾中微子

实验国际合作组,该项目是我国基础科学领域最大的国际合

作项目,共有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捷克以及中国香港

和台湾的 200多位科学家参与研究。“中国深圳-以色列产业

研发计划”共有 4 个项目获得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资助。“中

国深圳—丹麦哥本哈根科技创新项目合作交流会”,4 个项目

在会上签订合作协议,促进深圳与北欧科技交流与合作。

(七)科技金融结合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 2012 年底,深圳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 268 家,境

内上市企业 177家,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分别占全

Page 27: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22

国的 1/10 和 1/9,总家数居全国第一,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

公司数量和募集资金总额连续 5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目前,深圳登记注册 VC/PE 机构 3544 家,注册资本 2879.3

亿元,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额均占全国的 1/3。在 2012年中

国创业投资机构前 10 强中,深圳占据 5 席,其中深圳创新

投所投资企业中有 87 家在全球市场 IPO 上市,上市业绩居

国内第一。信用担保和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发展,政府设立高

新投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并安排 10 亿元的再担

保资金,鼓励发展专业信用担保机构,现有信用担保机构约

300 家、小额贷款公司 80多家。政府通过贷款贴息等措施,

支持 200 多家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品种,增加科技贷

款。

(八)综合实力明显提高,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一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2年,深圳经济总量达到

1.3 万亿元,突破 2000 亿美元,进入全球城市前 30 强,与

以色列、新加坡、香港、芬兰等国家和地区跨入 2000 亿美

元城市俱乐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2.27 万元,折合美元

1.945 万,达到韩国 2010 年和台湾地区 2011 年水平,逼近

高收入非经合组织国家标准。二是综合效益持续提高。2012

年,深圳以占全国 0.02%的土地、0.06%的固定资产投资,创

造了全国 2.5%的生产总值,贡献了全国超过 3.8%的财政收

入,实现了全国 23.4%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每平方公里

产生 6.49亿元生产总值和 2.26亿元财政收入,分别比 2008

年提高 2.49 亿元和 1.59亿元,分别比 2010年提高 1.72亿

元和 0.52 亿元。2012 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业全员劳

动生产率分别达 15.1万元/人和 15.2 万元/人,分别是 2006

年的 1.6倍和 1.3倍。三是绿色低碳发展取得良好成效。2012

Page 28: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23

年,全市万元 GDP 能耗降幅超过 4.25%,万元 GDP 水耗下降

11.7%,单位 GDP 能耗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50%,市万元

GDP 水耗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10。化学需氧量、氨氮、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年度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四、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困难和优势

在新的形势下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既有必须面对的

困难,也有有利的优势。

(一)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形势

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看,正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革命。科学向纵深发展,知识创新日新月异,重大科学成

果不断涌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认识的视野。学科交叉融合

更加紧密,催生出新的领域和方向。开放合作、协同创新成

为重要方式,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发挥积极作用。从全球科技

创新格局看,美欧对全球研发的主导程度正在发生变化。近

十年来,由于一些新兴经济体制订了强有力的研发计划,美

国研发领先的地位有所减弱,其占全球研发总支出的比例从

1999年的 38%降到 2009年的 31%。欧盟这一比例同期由 27%

下降到 23%。据美国巴特尔研究所对 2013年全球研发投资预

测排名,中国、韩国将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五,金砖国家印度、

俄罗斯和巴西也在前十之列。从科技创新政策目标取向看,

各国都把经济增长作为科技创新政策的首要目标。美国 2011

年出台的《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提出促进基于

市场的创新,催生在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先进

制造、空间技术、卫生保健技术以及教育技术等重大领域的

突破,以确保美国经济高速、持续、长久的增长。欧盟《地

平线—2020》规划首次将欧盟所有的研究和创新投资统一起

来,将科学突破转化为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企业提供商业机

Page 29: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24

会,改善欧洲人的生活。英国《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

战略》指出,为了在全球创新经济中取胜,英国必须加强其

新兴技术的商业化能力。俄罗斯《至 2020 年的创新发展战

略》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转型,并确定了从事技术

创新活动的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高技术产品及服务

占世界市场份额、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例、创新增加

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等具体目标。从科技创新关注的重

点看,普遍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美国政府 2012 年拿出

10 亿美元建立“早期创新基金”在激励高增长的技术型小企

业创新,推动小企业跨过成果转化中的“死亡之谷”。英国

正在筹建“国民创新基金”,针对创新型和研究密集型中小

企业,把资金提供给有效益的创新产品或项目。法国、英国、

葡萄牙、丹麦等加大了研发税收优惠力度,扩大了研发税收

资助范围。从政府对研发的支持强度看,近几年对公共研发

资助水平普遍提高。美国重视基础研究和创新投入,2013财

年预算提议联邦研发投资比 2012财年增长 1.4%。韩国 2011

年研发经费总额占 GDP 的 4.03%,2012年政府研发预算比上

年增长 11.4%。德国联邦政府在 2012 财年预算中,把教育和

研究作为优先资助领域,教育部支配的研发预算比上年增长

11%,2013 财年政府用于教育和研究的经费比上年增长 6%。

俄罗斯联邦财政 2011 年用于支持民用科学发展的资金比

2002年增长了 10 倍,到 2015年使研发投入占 GDP 的 1.8%。

1995 年 5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

进步的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2006 年 1 月国务

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订了配

套政策,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2012 年 7 月党

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深化科

Page 30: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25

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近年来,全国

的科技创新呈现出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态势。一百多个地

区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省份、地区),展万马奔腾之势。据

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 10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省

份、地区),创新型城市(省份、地区)已经成为经济科技

发达地区的普遍选择。为了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带动更多

城市走创新发展道路,科技部启动了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

列入科技部试点范围的共有 57个城市(区)。科技部组织专

门力量对前两批试点城市跟踪研究,发布了《创新型试点城

市发展研究报告 2011》。该报告对 36 个城市(区)进行了比

较分析,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21%,R&D 人员数

量比上年增长 11.9%,R&D 经费内部支出比上年增长 25%,

财政科技拨款比上年增长 31.5%,发明专利授权比上年增长

3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 9.9%,表现出快速发

展势头。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呈群雄并举之态。有学者

把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增长格局概括为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

是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的华南地区崛起。改革开放最初的十

几年中,华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是全国

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第二次是以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东

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进入 90 年代以来,伴随

改革开的深化、加快浦东开发等政策的实施,长三角及华东

地区增长强劲,成为全国区域发展的龙头。第三次是以能源、

原材料大省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增速逐渐加快。本世纪初以

来,经济运行进入新的周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导致生产

结构变化,能源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能源原材料大省

采掘业和关联产业的发展机遇。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珠

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区、西

Page 31: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26

部地区都有各自的特色优势,区域发展不再是我先你后的继

时性,而是各展雄风的同时性。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领创新驱动发展之先。从 2009 年 3 月开始,国务院先后批

准了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

范区,率先进行政策突破、率先进行体制试验。到 2012 年

底,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管理机构出台了有关示范区

的试点政策 93 项,包括股权和分红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

和收益权管理、税收优惠、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技金融、

创新型人才等方面,虽然只有 3-4 年时间,但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国家批准了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

舟山群岛、甘肃兰州、广东南沙等新区,它们必将成为未来

快速发展的先行地区。

(二)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困难

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体

制优势减弱。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率先打破计划

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曾经创造

出若干个第一,释放出巨大的制度能量。到现在,十一届三

中全会已经过去 35 年,党中央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改革目标也逾 20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

初步建立。深圳摆脱计划体制束缚的优势不再明显,较之其

它地区体制上的红利已经不多,曾经创造若干个第一的辉煌

已成昨天的历史。二是人才吸引力减弱。人才流动的基本动

力是环境导向,哪里有利于施展才能、实现抱负,哪里有利

于满足需要、生活方便,哪里有利于价值趋同、精神愉悦,

人才就向哪里流动。上世纪 80、90 年代,深圳是改革开放

的前沿地区,为人才提供了展现才能的舞台,有志向、有梦

想、又难于实现的人才纷纷来到深圳创业创新,才有孔雀东

Page 32: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27

南飞。现在很多地方快速发展,又有空间、硬件、政策上的

优势,特别是江苏、上海、北京等地竞争力尤强,人才的地

域选择多元化。近年来,深圳的企业、大学、政府机关已经

深感人才紧缺,特别是招到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更难。2010

年深圳高交会期间,深圳市人才大市场对 92 家用人单位进

行了抽样调查,有约六成企业表示所需人才在深圳地区储备

不足。三是创业活力减弱。中小企业众多、创业创新活跃一

直是深圳的骄傲。在这片不到 2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

长起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民族企业的骄子。在硅谷,每

当 IT 技术出现颠覆性突破的时候,就会产生代表性的领军

企业,而深圳这种能力还不够强。据《中关村指数 2012》,

2008—2010 年中关村每年新创办的科技企业超过 3000 家,

2011年突破 4000 家,达到 4243家,比上年增长 17.4%,创

业活动甚至超过了十年前互联网热潮时的水平。中关村聚集

了上百家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 30

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有 14 家,遥居各地之首。福布斯 2012

年 2 月评出中国 30 位 30 岁以下创业者榜单,北京 11 人、

上海 10 人、浙江 4 人,分居省市前三位,广东竞无一人入

围。创业之家网“2010 年中国大学生青年创富排行榜”前

100 位,上海 17人、北京 14人、浙江 11人,分居省市前三

位,广东 4 人,深圳入围一人排在第 75 位,是毕业于清华

大学的深圳汇海科技有限公司的谌鹏飞。这种排行不能说很

科学,但亦可以看出倾向和问题。四是创投活动减弱。创业

投资与科技创业是孪生兄弟,相互依存、相伴而生:哪里创

业活跃,就吸引众多的创投机构;创投机构聚集,又会促进

那里的创业活动。深圳是国内城市中较早提出建立创业投资

市场体系的地区,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创业投资的发展。

Page 33: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28

科技部有关部门本世纪初曾作过一次统计,在深圳的创投机

构数量和创投资金的规模都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但近

年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发展很快,全国的创投

版图发生改变。据《2010 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2010

年全国被投企业数量和获得投资金额最多的是北京,分别占

全国的 23.44%和 29.30%,被投企业数量排在第二位的是上

海,获得投资金额排在第二位的是山东。据《2011 年深圳股

权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1 年北京、上海、深圳、天津、

苏州五地股权投资机构共发生 2192 起投资,金额 1990.17

亿元,其中北京 975 起,金额 1275.29 亿元,分别占 44.5%

和 64.1%;其次是上海,投资 574 起,金额 360.85 亿元,分

别占 26.2%和 18.1%;深圳排在第三位,投资 470 起,金额

203.77 亿元,分别占 21.4%和 10.2%。科技部、商务部、国

家开发银行 2012 年联合进行的第十次“全国创业风险投资

调查”结果显示,江苏、广东、浙江创投机构管理的资本总

量居前三位,广东只占江苏的 54.9%;江苏、浙江、上海创

投企业(基金)数量居前三位。《中关村指数 2012》披露,

2011年中关村创业投资案例 544起,占全国的 29.3%,披露

的投资金额 355 亿元,占全国的 36.4%,投资金额比上年增

长 70%。2011年中关村天使基金规模约 30亿元,是 2010年

的 3.48倍,同比增长 248%。

(三)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优势

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具有独到优势。一是经济特

区的改革优势。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探索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伟大创举。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

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

Page 34: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29

的奇迹。党中央一再强调,经济特区不仅应该办下去,而且

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

行先试、发挥作用。中国虽然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初步建

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但改革不但没有终结,而是进入了攻坚

期和深水区的新阶段,更具有深刻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就

科技体制来说,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产

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完善,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没有从根

本上解决,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一些

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突出,

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不尽合理,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

高;科技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建设薄弱,科技人员

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深圳作为体制改革的

先行区,应该发扬大无畏的改革创新精神,突破体制机制束

缚,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把改革红利作为推动科技创

新、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动力。二是毗邻香港的地

缘优势。香港是世界著名的金融、航运中心,改革开放初期,

港资涌入深圳,建立了大批“三来一补”企业,为深圳的早

期发展提供了“第一桶金”。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人文相

通,是深圳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和窗口。在深圳的发展

历程中,掺入了太多的香港元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

有香港就没有深圳的今天。有人说,在现代信息发达的条件

下,空间距离已不重要,不再成为沟通和交往的障碍。这种

说法并不全对,人类面对面沟通和交往的深度和效果,永远

是网络和通讯所不能达到的。毗邻香港是深圳得天独厚的地

缘条件,一面是国际大都市香港,能够更有利地与世界接轨,

开拓国际市场,一面是有巨大人才资源、市场潜力的内地,

能够更有利地聚集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这些条件在深

Page 35: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30

圳未来的发展中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抢先一步的先发

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

城市: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成为配置科

技资源的基础;初步构建起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人才

为核心,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

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占制造业比重在国内城市中名

列前茅;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创新

型企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了一批创新载体和

服务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条件;建立了政府资金为

导向,银行、创投、社会资金分工互补,资金市场与资本市

场相互衔接,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深港

科技合作不断深化,科技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培育起敢于

冒险、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良好的

科技基础,使得深圳能够站在较高的起点上,抢先一步,更

快发展。

五、深圳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深圳建设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

采取有力举措,发挥自身潜力,解决薄弱环节,使综合创新

生态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

(一)深圳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发展思路

以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导,充分挖掘

经济特区、毗邻香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发

达的潜力,加快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创新载体、公共平台、

中介服务体系、生活文化环境建设,使创新要素、群落更加

丰富完备,创新网络更加便捷顺畅,创新体制机制更加科学

高效,创新文化更加包容开放,创新体系更加充满活力,把

深圳建设成为科技创业的热土、企业创新的宝地、创业投资

Page 36: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31

的乐园。

(二)深圳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推动创新要素有序自由

流动。根据市场需求,各类创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是实现

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条件。深圳要利用拥有经济特区立法

权,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清除科技创新制度性障碍,为

全国科技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一是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制度,促进科研人员顺畅流动。科研人员是创新要素中最重

要、最宝贵的资源,由于显性和隐性各种障碍的存在,现实

中难以有序自由流动。比如,公办大学教师和科研院所科研

人员是事业编制,有完善的生活、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

保障,一旦离开就几乎不可能再回来。创业有很大风险,前

景未卜,如果失败就意味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往往使一些

有成果、有想法的科研人员望而却步。中国科协会同中国科

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0 年 6-7 月对广州等五城市科研

人员流动情况调研也说明了这一点:流动主要发生在同种性

质的单位,大学和科研机构向企业的流动非常少,在高校有

过流动经历的科研人员中,来自企业的占 23%,反之只占 3%。

应该建立大学和科研院所以才取人、能出能进的机制,实现

人力资源的开放性、市场化流动配置,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

新。二是改革国有科研资产管理制度,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

化。公办大学和科研院所有一批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得不

到转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项目选题是脱离市场需求的,

也有利益机制使得转化动力不强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有

资产管理制度阻碍了科研成果转化。国家资助 1000 万形成

的成果值多少钱?卖多少钱才算国有资产没有流失?这中

间要有价值评估、层层审批等一系列环节,有些人还要承担

Page 37: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32

很大的责任。莫不如锁在柜子里保险,宁可十年后变成一堆

废纸,也不让“国有资产流失”。应该按照科技成果转化的

规律和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则改革国有科研资产的管

理制度,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三是改革科研设施管理制度,

提高全社会科研设施利用率。在深圳,科研设施的所有权或

使用权主要分属于各个单位,一面是科研设施的大量闲置、

利用率不高,造成社会科技资源浪费,一面是找不到科研设

施、缺少研发条件。要从管理体制上着手,解决科研设施的

购置和使用问题。使用财政经费购置科研设施必须要有一定

的自用率,剩余部分要强制无偿或有偿转让使用权;鼓励非

财政经费购置的科研设施通过有偿转让使用权的方式提高

使用率;长期不用或利用率低的,应有转让流动的渠道。

第二,优化创业环境,激发科技创业活力。世界上著名

的高科技园区,都以创业人才聚集、创业活动活跃为特征。

硅谷地区 2011年新创办企业 46400 家,约是上年的 2.5倍,

关闭企业数较上年减少了 72%,新创办企业与关闭企业约为

4:1。中关村 2011 年新创办企业突破 4000 家,比上年增长

近二成。中小科技企业不仅在技术创新、增加值、就业、税

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是大企业的来源地和成长的条

件。今天的中小科技企业,可能就是明天的华为、中兴和腾

讯。必须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使深圳真正成为创业的热土。

一是降低创业门槛。在注册资格、人员配备、资金缴纳、场

地要求等方面尽可能降低入门条件,使创业者能够方便、快

捷、简单、容易地立足、站稳。二是分担创业风险。创业者

中很多是初创人员,没有经验、缺少资金、不了解市场、甚

至不懂经营,面对不可预测的技术、市场、经营、管理、法

律等多方面的风险,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化解或分担创

Page 38: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33

业者的部分风险。三是帮助解决创业困难。创业初期,一切

从头开始,遇到各种困难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最需要得到帮

助。这些困难主要不是政府直接去帮助解决,而是通过培育

中介服务体系,改善服务环境,使创业者的需求都能得到水

平专业、价格合理的服务。四是培育创业文化。一个区域文

化的价值取向,对该区域人们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要大力

弘扬鼓励创新、敢闯敢试、崇尚竞争、宽容失败、脚踏实地、

不骄不躁的创业风尚,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

神,使创业、创新成为共同的价值认同。

第三,发挥领军企业技术创新带动作用,提升重大关键

技术攻关能力。在深圳,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特别

是一批国际行业领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骨干和中坚。一是以

领军企业为依托,带动行业的技术创新。聚焦重点行业、优

势产业,引导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的质

量和规模,鼓励企业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加强企业技术研发

机构和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

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创新型企

业。要筛选、凝练行业重大关键技术,支持领军企业带动的

联合攻关,把产业规模优势转变为核心技术优势。二是建立

产学研联盟,推进协同创新。深圳的企业与国内外大学、科

研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鼓励建立技术、标准、服务等各

类联盟组织,研究组建独立法人形态的产业联盟,支持联盟

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搭建共性研发平台、制定技术标准、

拓展行业市场。支持我市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面向

产业需求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

果孵化、股权激励等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三是探索建

立联合攻关的利益机制,保证协同创新的可持续性。企业之

Page 39: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34

间,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既有合作的需求,又有利

益冲突。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有利于

各方的利益纽带,推进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四是实施知识产

权战略,保护创新积极性。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在

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技术标准创制项

目,支持企业和产业技术联盟构建专利群及专利池,培育和

形成一批产业核心专利和重大技术标准,逐步提升对全球价

值链的掌控能力。

第四,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业,促进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

创业投资与创业创新如影随形,不弃不离。据有关资料,硅

谷地区的创业投资规模一度占到全美的三分之一,2012 年硅

谷和旧金山两个地区创业投资额占全美的 37%。深圳正是创

业投资的发展,才成就了科技创新的辉煌。要采取有力措施,

推动创业投资业发展,重振深圳创投雄风。一是发挥创投引

导基金导向作用和放大效应。创投引导基金是政府拿出的真

金白银,对创投业界有直接的影响。要加快推进创投引导基

金的运作,突出引导功能和“母基金”放大作用,扩大社会

资本在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早期的覆盖面。二是落实支持

创业投资的政策措施。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创业投资

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但是否完全落实还有待检查和推进。

支持境内外个人和机构开展天使投资业务,完善投向早期项

目的利益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支持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发

展,加大对挂牌企业的增值服务,打造全国非上市企业股权

交易中心。三是完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鼓励

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科技银行,引导银行业设立为科技型中小

微企业服务的特色分支行和信贷专营机构,支持互联网金融

机构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强化深圳联合产权交易

Page 40: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35

所等交易融资功能,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产权交易和融

资服务。设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支持银

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信贷创新。推进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试点,建立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

转让的金融保障机制。发展融资租赁业务。

第五,构建开放型科技创新体制,推动科技资源国际化

高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全球化有序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是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圳作为率先开放的经济特

区,更要加快国际化步伐,构建开放型科技创新体制,在全

球范围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一是大力聚集高端创新资源。把

握全球创新资源转移的战略机遇,聚焦高端优质科技创新资

源,加大对高端人才、机构和先进技术成果的吸纳力度。落

实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亚

太地区总部以及管理、研发、技术支持服务等功能性机构。

吸引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国际学术组织、产业组织、

标准化组织等设立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二是鼓励企业整合

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战略

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展面向全球市场的创新活动。鼓励有实

力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或通过国际并购,整合利用全

球创新资源。鼓励龙头企业根据区域比较优势、特点形成研

发、生产、销售的全球布局和运营体系。鼓励企业在海外设

立孵化器,探索国外孵化、国内加速的创新发展新模式。引

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国际商标注册和产品质量国际认证活动,

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探索建立帮助

企业提升产品和品牌国际形象的宣传推广渠道。三是进一步

推进深港科技合作。支持香港院校与其深圳产学研基地之间

实现科研设施、研发资金在两地自由流动。研究香港高等学

Page 41: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36

校在深圳和内地的机构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途径,探索

政府联合资助研发项目资金跨境使用方式,促进创新要素在

深圳与香港间的合理流动。研究香港科技人员在深圳和内地

开展科研活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标准和办法。

第六,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改进财政科技资金支持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是要

确保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技术市场导

向机制,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

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加

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强化市场活

动监管,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要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

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的支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要发展

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体系,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

果资本化、产业化。要改进科技人员和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

形成市场化的科研导向。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改善创新条

件,优化创新环境。三是改进财政科技资金支持机制。遵循

市场规则、创新规则、国际规则设计财政科技资金框架。要

根据目标要求对财政科技资金分类管理:市场导向类适用于

竞争性的资金需求,可以与银行、保险、担保、基金、创投

等机构合作,发挥引导和放大作用;企业导向类适用于技术

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技术性资金需求,可以采取后

补贴方式,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政府导向类适用于体现政

府意志和公益性的资金需求,可以由政府直接操作,发挥引

导和主动布局作用,这类项目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确定。

Page 42: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3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使深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79 年十一

届三中全会、1992 年邓小平南巡,是深圳发展史上两个重要

的里程碑。这次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将是深圳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新起点,新时期的深圳必将创造出新

的辉煌!

Page 43: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38

参考文献

[1]Lundvall B A. Product Innovation and User –Procducer

Interaction[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Series No.31,

Aalborg University Press’1985

[2]克里斯多夫·弗里曼 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

系统的经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OECD. 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R].1996.1997

[4]路甬祥.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5]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

版社,1999

[6]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7]安纳利·萨克森宁.硅谷优势[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0

[8]威廉·J·克林顿,小阿伯特·戈尔.科学与国家利益[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9]朱迪·埃斯特琳.美国创新在衰退?[M].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2010

Page 44: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39

附件:国内外部分城市和地区建设高科技园区案例

一、北京中关村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

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 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

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由此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高科技

园区;2009 年 3 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也是我国

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2年 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

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

特点:中关村经过 2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

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 2万家,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

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

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

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

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中关村目前“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包

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河海淀园等十六个园区。“十二五”期间,

中关村将继续完善“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两

城两带”,即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

顺义部分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由北京经济

技术开发区、大兴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区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

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现状: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 41 所,以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 206所;拥有国家

级重点实验室 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 28 个;大学科技园 26 家,留学人员创业园 34 家。中关村是中央

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

Page 45: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40

学归国创业人才超过 1.5 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 6000 家,是国内

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

计划”人才 770 人,其中 80%在中关村地区。“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

程”的 368名人才,80%聚集在中关村地区。成长出以联想的柳传志、

百度的李彦宏、博奥生物的程京、中星微电子的邓中翰、科兴生物的

尹卫东、碧水源的文剑平、神雾热能的吴道洪、创新工场的李开复等

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新老企业家。中关村每年发生的创业投

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截至目前,上市公司总

数达到 224家,其中境内 145家,境外 79家,62家企业在境内创业

板上市,初步形成了创业板中的“中关村板块”。2012年中关村示范

区实现总收入 2.5 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超过 3600 亿元,企

业实缴税费达到 1500 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到 156 万人,企业科技

活动经费支出超过 900亿元。

措施与经验:中关村为打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在科技创新、产业

集群、要素聚集、政策集成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1、从资源的整合机制来看,主要搭建了中关村创新平台。这个

平台构建了北京市 30 多个部门和区县共同构成的跨部门协同创新的

组织架构,包括产业化、金融创新、政策创新、新技术、新产品的推

广应用等。

2、在建立创新的保护机制方面,中关村一直崇尚“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文化范围。中关村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用立法的形式来

固化对创新的保护,推动创新的发展。2010年底推出了示范区条例,

建立了深度和到位的知识产权系列保护机制,成立了知识产权法庭。

要保证创新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让创新者从创新中获利,这就要

有创新的退出回报机制,其中包括了个人创业者以及科技人员股权激

励机制,包括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机制、技术转移机制,以及一系

列的创业扶持的措施。在企业退出机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包括

Page 46: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41

代办股份转让也是在中关村先行试点的。

3、科技金融的对接机制。目前已聚集 566 家股权投资机构、8

家小贷公司、18 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6 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各类

金融机构总数已超过 2000家。筹建“四板市场”,支持企业登陆创业

板和“新三板”,目前,海淀上市(挂牌)公司达到 267 家。中关村

已初步形成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金融系统。针对科技企业和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融资需求,中关村已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多

方位的科技金融体系,科技金融创新已成为中关村创新驱动发展的强

大引擎。中关村现有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301家,管理资本

总额 5000 亿元左右。2012 年,中关村新募集设立基金 91 支,募资

总额 400亿元。近 5年来中关村地区出现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

均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清华科技园、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孵

化+投资”的新型创业服务业正在兴起发展,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

员创办企业成为发展潮流。此外,中关村探索了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

的担保融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

集合债和集合信托、小额贷款等一系列信贷创新试点。

4、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机制。中关村是我国科教资源最

密集的区域。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像创业平台、科技融

资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等等。建立了一大批特色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

特色的创新园,支持了 15家央企入驻未来科技城。

5、推动大循环的机制。这个机制主要是促进企业在更大范围内

利用资源,在全国乃至全球促进企业的发展,优化整合利用资源,使

得创新链、价值链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布局。

在以上五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下,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

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二、上海张江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于 1992年 7月开园,面积约 25平方公里。

Page 47: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42

1999 年,上海市委、市府实施“聚焦张江”战略。2006 年,上海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市张江

高科技园区成为核心园。2011年 11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在张江高科

技园区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张江园区总面积扩大为 75.9 平方公里。

主要包括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北区和中区、张江南区、康桥工业区、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合庆工业园区、张江光电子产业园和银行卡产业

园。

现状:2012 年,张江园区经济体量不断增大,实现经营总收入

3922.4亿元,工业总产值 208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204亿元税收

收入 189.2 亿元,合同外资 11.2 亿美元。总部经济加速发展。2012

年园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 2 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增至 43

家,占上海市总量的 10%,浦东新区总量的 21%。上海大智慧股份有

限公司被认定为浦东新区国内大企业总部。总部项目增资对外资引进

提供有力支撑,仅空气化工、液化空气、诺华、道康宁等 4家总部企

业增资额就占合同外资总额的 48%。IBM、GE、HP、罗氏、杜邦、霍

尼韦尔、陶氏化学等一批国际顶尖的科技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研发

中心陆续落地,张江正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以国际一流科技型企业总

部及研发中心领衔的科技高地和创新集聚地。优质高端项目持续落

户。引进了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导向的若干行业龙头企业,包括矽感科

技、昊信光电、爱德万、超导科技等。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金

融机构及资本加快集聚。2012年园区累计认定外资研发机构 126家、

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121 家。据不完全统计,园区 80 余家企业累计

获得风险投资逾 22 亿元,有效推进了科技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园

区已集聚各类金融机构 180余家。张江金融广场初具规模,包括上海

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担保、投资、银行等 25 家各类金融机构入驻,

办公面积近 2万平方米。

措施与经验:上海张江高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科技

Page 48: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43

资源密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创新创业环境良好的区域纳入管理范

畴,使创新产业在更为广袤的地域集聚并快速发展,并形成创新生态

体系,广泛开展自主创新体制机制试点,自主创新人才特区建设试点,

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财税政策改革试点,科技与金融

结合的改革试点,支持新兴产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试点;推广应

用自主创新产品试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改革试点。

1、深化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推进效率。推科

技与经济的结合,主导在政府,落点在园区。

2、健全利益共享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良性循环。解决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关键在于产学研用联动,核心在于实现

利益共享。

3、优化产业培育机制,形成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带动作用。强化

龙头企业的集聚机制,在集中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龙头企业的同

时,根据龙头企业需要,通过定向孵化、定向引进,加快中小企业集

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优化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机制,把企业孵化向

培育创业团队、加速企业发展延伸,形成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

器为主线的“一体化”培育机制,完善培育链、增强服务链、强化产

出链。

4、构建政策保障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政策导向。以应

用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创业为支持重点,在上海张江示范区率先开展创

新政策的先行先试。探索股权和分红的全程激励机制。健全科技金融

结合的服务机制,通过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融资担保资金、

研发投入补偿资金和推动科技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

等实质举措,完善信贷服务体系和科技投融资体系,为科技成果的产

业化提供保障。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改革上海张江示范区专项发展资

金管理使用办法,在扩大资金规模的同时,聚焦重点领域、重大项目

和薄弱环节,探索优质项目的多渠道发现机制和资助、投入、补偿、

Page 49: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44

奖励、贴息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效益。

5、运用社会服务机制,改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服务环境。把运

用社会服务机制,改善服务环境作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条

件,以上海张江示范区为重点加快三项建设。加快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发展共性研发平台,推进“智慧城市”

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形成文化、城区、产业、创新功能的配套

服务机制。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着力

构建市场化服务集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资金扶持等多种

方式,加强对社会服务资源的引导,形成专业化、市场化中介服务平

台。加快产业和技术联盟建设,着力提高社会服务的组织能力。

三、台湾新竹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位于新竹市区东南,东北距离台北市约 70

千米处。园区西侧可与台湾著名的学府邻近,附近还有重要的应用研

究和科技开发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和精密仪器发展中心、天然气

研究所,以及中华理工学院等数十所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是台湾主

要的科研、教育中心。

现状:新竹工业园区占地 580公顷,拥有 449家大小高科技公司,

其中有 103家是海外留学者回来建立的,共创造了 68000多个就业机

会,年产值高达 4000 亿台币。新竹科学园区的诞生,带动了台湾经

济的蓬勃发展,还使台湾许多科技产业名列世界前茅(仅次于美国、

日本)。园区电子产品,像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桌上电脑

等产值,均占全岛 50%以上,在世界上也能排名一、二。台湾地区 IC

产业的制造,包括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等,也由该园区垄断了,由于

它的存在,台湾地区已经成为全世界第四大半导体工业制造者,仅次

于美国、日本和韩国。

措施与经验: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之所以能在短短的 30 年来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竹的成功正是由于其所建立的一套科技创新生

Page 50: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45

态体系。这种制度结构通过各种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维护公平竞

争秩序、保障和提高创新收益、降低创新风险,充分调动参与创新的

人员和组织的创新积极性,最终实现了新竹园区技术创新的持续与活

力。台湾有意识、有计划制定的一系列用来支持和促进新竹科技园区

技术创新的基本政治、社会、金融制度和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竞争性

市场制度、清晰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效的风险投资制度和产学研合作

制度以及相关的研发计划和研发奖励制度、各种财税金融优惠、教育

与人才培训制度等。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其特有的创

新文化氛围。这种创新园区文化源自于美国硅谷。自上世纪 80 年代

新竹成立之初,有不少创业者来自美国硅谷。他们将硅谷园创新文化

带入新竹,成为至今影响新竹技术创新的最重要的主流创新文化。新

竹园创新文化鼓励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积极创新、开放合作的创新

精神。尤其是新竹人有效地利用同硅谷技术团体之间的业务联系和技

术交流,使得知识、信息和技术快速传递,迅速提高自身技术吸收能

力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积极创新,研究开发出自己的科技产

品,最终成功提升台湾地区在高科技领域的地位,使台湾地区从一个

低成本的制造中心转变成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的制造中心,成

功实现了台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四、美国硅谷

美国硅谷(英语:Silicon Valley),是高科技事业云集的美国

加州圣塔克拉拉谷的别称。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

一般包含圣塔克拉拉县和东旧金山湾区的费利蒙市。最早是研究和生

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尽管美国和世界其他

高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是高科技技术创新和发展

的开创者,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硅谷

是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内,硅谷出了

无数的科技富翁。

Page 51: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46

特点:硅谷是随着 20世纪 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

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

大学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

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等大公司,

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硅谷拥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 10000

家以上,他们所生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 1/3和

1/6。80年代后,随着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

术的研究机构在该地区纷纷出现,硅谷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

篮。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聚集区的代名词。

现状:以高技术从业人员的密度而论,硅谷居美国之首,每 1000

个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人里有 285.9人从事高科技业。高技术职位的平

均年薪亦居美国之首,达到 144800美元。2008年硅谷人均 GDP达到

83000美元,居全美第一。硅谷的 GDP占美国总 GDP的 5%,而人口不

到全国的 1%。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

人才的集中地,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

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

的科学家就达 30 多人。在硅谷,一般公司都实行科学研究、技术开

发和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高学历的专业科技人员往往占公

司员工的 80%以上。硅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

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所学专

业和特长也不一样。如此一批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互

相切磋中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硅谷高新技术公司的创立和资金

投入方兴未艾,仍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措施与经验:究其原因,硅谷形成了一个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创

新生态系统。在这个体系中,以斯坦福大学为骨干的科研人员、富有

想象力的企业家和敢于冒险的投资家,建立了相互依赖、相互激发、

风险共担和收益共享的密切关系。由政府部门、大学教授、科研机构

Page 52: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47

研究人员、企业家、投资人以及各类中间机构、非正式社区组织等共

同构成,目的明确,分工清晰。政府是环境创造者和培育者。联邦政

府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大学在国防、航天、通信、信息以及材料领域进

行大规模的基础研究,由此源源不断地产生世界一流的技术和发明,

培养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催生出从实验室走向硅谷进而扩展至全球

的商业成功模式。同时,政府不断推进与知识产权等相关的法律制定

与实施,为创新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致力于硅谷

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各类职业与技术类教育,为企业培养各梯级的人

才。大学是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一方面培养人才,一方面鼓励教授

或学生创办企业或在企业任职,两个角色具有非常明确的界限,这不

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接地气”,有助于将最新成果商业化,更有利于

大学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各类投资人成为连接企业与科

研、企业与市场、企业间的有效整合人环节,特别是 1.5万个天使投

资人在硅谷创新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已在科技公

司担任要职,无论从经验、能力还是产业发展前瞻判断方面都能给被

投企业提供帮助。因而投资者所投资金的背后包含着对市场预期、技

术路径判断、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决策及偏好,企业获得的不仅是

金钱,更多的是战略、管理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用合约的方式实

现了企业家与投资人间的相互学习和扶持。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也

是创新力的重要来源。硅谷还有一大批创新活动的间接参与者,包括

律师、会计师、专家、顾问、培训者、孵化器、政策制定者、监管者、

NGO等,风险投资网络、专业技术网络、非正式社交三个网络相互交

叉,互联网又进一步催生了这些信息的流动及跟进。在这种生态系统

下,小企业大量涌现,自下而上形成了宝塔式架构。在硅谷生态中,

每个角色都有将创新成果商业化的动力及保护各自利益的规则。首先

是法律保障,硅谷有一系列与技术流动、人才相适应的法律环境,既

有知识产权保护法,又有非常灵活的技术许可,既有鼓励员工流动的

Page 53: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48

劳动法(形成快速转化雇主的能力),又有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法则。

五、以色列

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面积约 2.8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710 万

左右,犹太人占 80%以上。大部分国土是沙漠,全年无降雨期长达 7

个多月,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高度贫乏。加之多年深处巴以冲突战火,

以色列这个地处中东的沙漠小国,生存、发展条件极其严峻。但以色

列通过持续实施科技创新支持计划,已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强国,

目前在 IT、军工和水环境处理等方面,实力居全球领先水平。伴随

高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大量出口、转移,以色列目前的人均 GDP接近

2万美元,已跻身世界最富裕国家之列。

现状:以色列很引以为自豪的是创造多项全球第一:研发投入占

GDP的 4.6%,排全球第一;人均风险投资额全球第一;每 1万雇员

中有 140位科技人员或工程师,全球第一;在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公

司数量达 130 多家,全球第一(美国本土外)。此外,以色列还成为

世界风投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被誉为“第二硅谷”。作为最早设立政

府引导资金的国家,以色列早在 1992 年就出资 1 亿美元设立国有独

资的 YOZMA政府风险基金,引导国内外风投对该国的“种子期”项目

进行投资,吸引的国际资本高达近 50亿美元。目前,以色列拥有 60

多个风投基金,资金额超过 100亿美元,是全球风投资金聚集度最高

的国家。

措施与经验:以色列地处中东的沙漠小国自然资源十分匮乏,但

其凭借科技立国,在短短几十年里发展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创

业大国。这与其坚持科技立国战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注重教育与

研发投入,鼓励人才资源开发、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了科技创新

生态系统息息相关。

1、科技管理体制。从建国至今,以色列逐步建立了以政府——高

校——企业为主干的科学技术研究体系。政府主管的研究机构在国家

Page 54: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49

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中占很大比重,政府对研究与开发也投入大量的资

金。据统计,以色列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 70%来自政府财政部门,其余

来自各种形式的基金会、企业本身的投资及国外犹太社团的捐助。

2、科研体系。高等院校是以色列高级科技人才的聚集之地,也

是基础研究中心,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大学

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几乎涉及到所有经济部门。据统计,以色列的

7所大学不仅承担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而且还承担了自然科

学与技术领域的 30%的研究工作。以色列的每个大学除标准的系外,

大部分大学都有跨系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专门从事跨学科的基础课

题研究,如大规模集成技术、旱地生态系统等。大学基础研究预算

15%由大学自己筹集,政府拨款和企业委托研究也提供一部分经费,大

部分经费依靠研究人员向国内和国际组织申请资助。以色列所有大学

都有科工贸一体化的开发公司专门从事应用研究、推广研究成果,寻

找外部的投资者和战略伙伴。以色列的大中型企业都设有专门的研究

与开发机构,据统计,职工在千人以上的工业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用

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占企业经常性支出的 60%以上,另外:一些团体

和协会也为促进以色列的科技进步发挥了很大作用。如以色列科学与

人文学会由 60 名以色列最杰出的科学家组成,该学会负责管理以色

列国家科学基金,积极向国内外募集资金资助基础研究。

3、科技移民政策。以色列建国后, 世界各国犹太人纷纷移居以

色列,其中不乏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吸收安置科技

移民,充分发挥其作用,以色列专门设立了移民吸收部。在移民吸收部

中设立科学吸收中心,为科技移民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并向用人单

位提供补助,开始两年用人单位只须支付科技移民工资的 15%- 20%,

其余的 80%-85%由科学吸收中心支付。科技移民中有 30%以上最初是

通过该中心安置的。并制定了 5个吸收科技移民计划: 移民研究资助

计划:已资助了 400 多项移民研究项目, 每个项目每年能够得到 2

Page 55: 深圳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2742106625201.… · 作用的整体。oecd于1994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

50

万美元的资助,一些项目已获得了相当好的成果;地区研究与开发中

心吸收计划:科学部在一些地区建立研究与开发中心,利用地方资源

来实施和强化科技移民吸收计划, 促进地区发展;技术学士进修计

划:科学部在一些技术学院开办进修班, 培训移民,使他们达到大学

毕业水平;奖学金计划:科学部为攻读博士学位的移民提供奖学金;

以色列和独联体国家开办研讨班,介绍以色列概况和与科学有关的就

业情况。

4、科学技术合作。在以色列,学术界、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了紧

密的合作关系, 政府部门,特别是科学和艺术部成为学术界和企业之

间的桥梁。这种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以色列高科技产业尤其是高科技园

区的发展。高科技园区通常位于大学校园附近,科学和艺术部向迁入

园区的企业提供资金、贷款和免税优惠,大学则提供先进的管理、技

术、研究条件和咨询服务,工业贸易部也在高科技园区为科技移民设

立技术温箱。以色列政府对国际科技合作也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发展

科技和振兴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双边科技合作基金是以色列开

发国际科技合作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以色列先后与十几个国家建立了

双边科学研究、双边工业研究与开发以及双边农业研究与开发等多种

合作基金,总额近 5亿美元, 每年产生的 4000多万美元的利息被用于

支持双边科技合作项目。

5、肆无忌惮的文化。“肆无忌惮”的意思是“不拘礼节、坦白率

真、当面争论、不停提问、挑战权威”。在以色列,这个词是带褒义

的。大学生向教授提问,雇员们挑战他们老板的决定,军士质问自己

的长官,文员批评政府要员,这些对于以色列人是司空见惯的。以色

列人自小就被这种行为方式熏陶,他们认为自信是一个人的基本要

素,沉默寡言或者言不尽意或许而会使你落后于人”,这是一种独特

的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极有可能孕育创新的民族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