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53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1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目录 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2 2、获奖证明 ....................................................... 8 附件一(1):北京大学社会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 30 年 .......... 8 附件一(2):荣获北京市《社会学理论与应用优秀教学团队》 ......... 9 附件二:社会学系学生参与科研“挑战杯”竞赛获奖概况 .............. 9 附件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 1992 年以来参与“挑战杯”比赛及获奖 名录 ........................................................... 10 附件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历年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情况 ............................................................... 14 附件五:1992 年以来社会学系教师出版教材情况 ..................... 15 附件六:1992 年以来部分年份社会学系本科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一览表 .17 附件七:大二本科生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论文 ................... 20 附件八: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掠影 ................................... 20 附件九:近 5 年社会学系教师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情况简表 ......... 21 附件十:近 3 年社会学系教师承担的其他重要科研项目简况 ........... 28 附件十一:2005 年以来社会学系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 ................. 31 附件十二:近 3 年担任通识课程和大类平台课程教师获得省部级奖励基本情 ............................................................. 35 附件十三:“意识”、“见识”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 个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 ................................... 35 附件十四:感知与洞察: 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 ................. 35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Jun-2020

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1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目录

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2

2、获奖证明 ....................................................... 8

附件一(1):北京大学社会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 30年 .......... 8

附件一(2):荣获北京市《社会学理论与应用优秀教学团队》 ......... 9

附件二:社会学系学生参与科研“挑战杯”竞赛获奖概况 .............. 9

附件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 1992 年以来参与“挑战杯”比赛及获奖

名录 ........................................................... 10

附件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历年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情况

............................................................... 14

附件五:1992 年以来社会学系教师出版教材情况 ..................... 15

附件六:1992 年以来部分年份社会学系本科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一览表 . 17

附件七:大二本科生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论文 ................... 20

附件八: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掠影 ................................... 20

附件九:近 5年社会学系教师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情况简表 ......... 21

附件十:近 3年社会学系教师承担的其他重要科研项目简况 ........... 28

附件十一:2005 年以来社会学系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 ................. 31

附件十二:近 3 年担任通识课程和大类平台课程教师获得省部级奖励基本情

况 ............................................................. 35

附件十三:“意识”、“见识”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

个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 ................................... 35

附件十四:感知与洞察: 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 ................. 35

Page 2: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2

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学专业简介

北京大学社会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学恢复以来最早建立的系,目前是中

国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社会学系。历年来培养了大量的社会学专业

人才。

社会学专业培养以掌握社会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特色的、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目标

社会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使用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的

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以及专门的社会学知识综合地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社会各部门

对本系毕业生有很强的社会需求,分配去向主要是继续在国内外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攻读研

究生,以及到政府部门、传媒机构、各类中外调查公司、企事业单位任职等。

授予学位

法学学士

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144学分,其中:

(1)必修课程:77 学分

(2)选修课程:61 学分

(3)毕业论文/设计:6 学分

第八学期之初要求学生在本系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学士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通过

答辩方能获得学士学位。

北京大学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及社会学系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阅与答辩的

补充条例,详见附录。

(4)其他学习(如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习与实践、校外学习

与交流等)

Page 3: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3

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之间的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实习,要求每个学生

必须参加,实习以研究课题的形式进行,要求记实习日记,交最终实习报告。

并须同时满足下列选课要求:

全校公共必修课程:32 学分

课程号 新课号 课程名 周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03835061 - 大学英语(一) 4 2 秋季

03835062 - 大学英语(二) 2 2 全年

03835063 - 大学英语(三) 2 2 全年

03835064 - 大学英语(四) 2 2 全年

04031660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2

04031650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2

0403168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 2 2 秋季

0403168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 2 2 春季

04031691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上)

2 2 秋季

0403169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

2 2 春季

60730020 - 军事理论 2 2

00831611 - 文科计算机基础(春) 3 3

00831610 - 文科计算机基础(秋) 3 3

―――― - 体育系列课程 - 4

大类平台课:16 学分,其中非本院系课程不低于 8 学分

必修:8学分

课程号 大类平台课课程名

院系

开课院系 周学时 学分 对外开课学期

03130010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系 4 4 秋季

03131500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 社会学系 4 4 春/秋

选修:至少 8学分,可以从下列平台课中进行选择

社科类各院系开设的大类平台课

课程号 大类平台课课程名

院系

开课院系 周学时 学分 对外开课学期

03230020 政治学原理 政府管理院 3 3 春季

03230050 中国政府与政治 政府管理院 3 3 秋季

03231660 政治哲学 政府管理院 2 2 秋季

Page 4: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4

03230790 西方政治思想 政府管理院 3 3 秋季

03231700 政党学概论 政府管理院 2 2 春季

03231080 政治经济导论 政府管理院 3 3 秋季

03231300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 政府管理院 3 3 秋季

03231720 监察与监督 政府管理院 2 2 春季

0293007a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法学院 4 4 春季

0293001a 法理学 法学院 3 3 秋季

02930180 知识产权法 法学院 3 3 秋季

02930200 企业法/公司法 法学院 3 3 春季

02930300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法学院 3 3 春季

02430020 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关系学院 3 3 秋季

024301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

关系

国际关系学院 3 3 春季

02431350 美国政治与外交 国际关系学院 3 3 秋季

02431650 环境与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学院 3 3 秋季

02433230 非传统安全概论 国际关系学院 3 3 秋季

02430411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学院 3 3 秋季

02430500 世界宗教与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学院 3 3 春季

02430380 世界政治中的民族问

国际关系学院 3 3 春季

03033400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信息管理学系 3 3 春季

03033410 信息检索与利用 信息管理学系 3 3 春季

03030010 图书馆学概论 信息管理学系 4 4 秋季

03032110 信息政策与法规 信息管理学系 2 2 春季

01832940 新闻学概论 新闻与传播学院 2 2 春季

01831030 传播学概论 新闻与传播学院 2 2 春季

01831740 视听语言 新闻与传播学院 3 3 秋季

01832960 采访写作 新闻与传播学院 2 2 秋季

01830340 国际传播 新闻与传播学院 2 2 秋季

01830280 网络传播 新闻与传播学院 2 2 春季

社会学专业课程:78 学分

必修课程:45 学分

Page 5: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5

课程号 新课号 课程名 英文课程名 周 学

开 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4 ※ 秋

03131190 Soc0002 社会工作概论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4 4 春

03130210 Soc0003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4 4 春

03100130 Soc0004 国外社会学学说

(上)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1) 2 2 春

03130020 Soc0005 国外社会学学说

(下)

Modern &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2)

2 2 秋

03130120 Soc0006 社会统计学 Social Statistics 4 4 秋

03131260 Soc0007 数据分析技术 Statistical Package &

Applic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2 2

03130150 Soc0008 社会人类学 Social Anthropology 3 3 春

03131500 Soc0009 社会调查与研究

方法

Social Survey & Research

method

4 ※ 秋

03130590 Soc0010 中国社会 Chinese Society 2 2 春

03130050 Soc0011 中国社会思想史 History of Chinese Social

Thoughts

2 2 春

03130560 Soc0012 组织社会学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 2 2 秋

03130660 Soc0013 发展社会学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2 2 秋

03130840 Soc0014 劳动社会学 Sociology of Work 2 2 春

03131530 Soc0015 人口社会学 Sociology of Population 2 2 秋

03130250 Soc0016 农村社会学 Rural Sociology 2 2 春

03130190 Soc0017 城市社会学 Urban Sociology 2 2 春

03130640 Soc0018 经济社会学 Economic Sociology 2 2 春

03131520 Soc0019 马克思主义社会

学经典著作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Marxist-Leninist Sociology

2 2 秋

03131210 Soc0020 实习 Field Work 2 0 春

注: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为社会学系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社科类“大类平

台课”的课程,社会学系学生必须修习此两门课程,但课程的学分可计为“大类平台课”的

学分。

专业选修课:33学分

要求选修下述课表中的课程不少于 8门,每学期学生选课不得超过 25学分

课程号 新课号 课程名 英文课程名 周学时 学 开课

Page 6: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6

分 学期

03130260 Soc0029 家庭社会学 Sociology of Family 2 2 秋

03131570 Soc0030 社会分层与社会

流动

Social Stratification &

Mobility

2 2 春

03130430 Soc0022 群体工作 Group Work 3 3 秋

03130420 Soc0023 个案工作 Social Case Work 3 3 秋

03130460 Soc0025 社会保障 Social Security 3 3 秋

03130880 Soc0031 西方社会思想史 History of Western Social

Thoughts

3 3 春

03130600 Soc0032 统计指标与社会

项目评估

Statistical Indexes &

Evaluation of Social

Projects

2 2 春

03130850 Soc0033 社会问题 Social Problems 2 2 春

03130670 Soc0035 专业英语 English for Sociology 2 2 春

03130700 Soc0036 历史社会学 Historical Sociology 2 2 春

03131220 Soc0024 社区工作 Community Work 3 3 秋

03130480 Soc0026 社会行政 Social Administration 3 3 秋

03131310 Soc0038 政治社会学 Political Sociology 2 2 春

03131010 Soc0039 社会学专题讲座 Issues of Sociology 2 2 春

03130320 Soc0040 民俗学 Folklore Studies 2 2 春

03130330 Soc0041 文化社会学 Cultural Sociology 2 2 春

03130790 Soc0042 贫困与发展 Poverty and Development 2 2 春

03130980 Soc0043 社会性别研究 Gender Studies 2 2 春

03130340 Soc0044 宗教社会学 Sociology of Religion 2 2 春

03130350 Soc0045 教育社会学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 2 春

03130990 Soc0046 环境社会学 Sociology of Environment 2 2 春

03131360 Soc0061 民族与社会 Ethnicity and Society 2 2 春

03130710 Soc0048 越轨与犯罪社会

Sociology of Deviance &

Crime

2 2 春

03130470 Soc0021 社会政策 Social Policy 2 2 秋

03131610 Soc0051 法律人类学 Anthropology of Law

2 2 春

03131640 Soc0052 生物学对社会科

学的启示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Thoughts to

Social Science

2 2 秋

03131420 Soc0053 幸福导论 Introduction to Wellbeing 2 2 春

03131290 Soc0054 医学社会学 Medical Sociology 2 2 秋

03131410 Soc0055 自杀社会问题研

Study of Suicide as a

Social Problem

2 2 春

03131650 Soc0056 人口统计学 Demography 2 2 春

03131400 Soc0057 论文写作 Research Writing 2 2 秋

Page 7: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7

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2 学分

A.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 4学分

B. 社会科学类:至少 2学分

C. 哲学与心理学类:至少 2学分

D. 历史学类:至少 2学分

E. 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类:至少 2学分,其中至少一门是艺术与美育类

课程

说明:社会学专业学生不能选修“社会学导论”、“社会工作导论”通选课课程。

毕业论文/设计:6 学分

第八学期之初要求学生在本系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学士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通过

答辩方能获得学士学位。

Page 8: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8

2、获奖证明

附件一(1):北京大学社会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 30年

Page 9: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9

附件一(2):荣获北京市《社会学理论与应用优秀教学团队》

附件二:社会学系学生参与科研“挑战杯”竞赛获奖概况

获 奖

时 间

获 奖

种 类

获 奖

等 级

奖金数

额(元)

授 奖

部 门

2013 第 21 届“挑战杯”

3 个特等奖,2个一等

奖,1个二等奖,3个三

等奖 王选杯

0 北京大学

2012 第 20 届“挑战杯” 1 个特等奖,2 个一等

奖,3 个三等奖 王选杯 0 北京大学

2011 第 19 届“挑战杯” 3 个特等奖,1 个一等

奖,1 个三等奖 王选杯 0 北京大学

2011 第 12 届全国“挑战

杯” 一等奖 5000

团中央、中国科

协、教育部等

2010 第 18 届“挑战杯” 4 个特等奖,2 个三等奖 0 北京大学

2009 第 17 届“挑战杯” 2 个特等奖,1 个三等奖 0 北京大学

2008 第 16 届“挑战杯” 1 个特等奖,1 个一等奖 0 北京大学

2006 第 14 届“挑战杯” 1 个特等奖,1个一等

奖,1 个三等奖

0 北京大学

2005 第 13 届“挑战杯” 2 个一等奖,1 个二等奖 0 北京大学

Page 10: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10

2005 第九届全国挑战杯 全国一等奖 团中央、中国科

协、教育部等

2004 第 12 届“挑战杯” 2 个一等奖 0 北京大学

2004 第8届全国“挑战杯” 全国二等奖 团中央、中国科

协、教育部等

2003 第 11 届“挑战杯” 2 个二等奖,1 个三等奖 0 北京大学

2002 第 10 届“挑战杯” 3 个二等奖 0 北京大学

2001 第 9届“挑战杯” 2 个二等奖,1 个三等奖 0 北京大学

2000 第 8届“挑战杯” 2 个一等奖,1个二等

奖,1 个三等奖 0 北京大学

1999 第6届全国“挑战杯” 二等奖 北京大学

1998 第5届全国“挑战杯” 一等奖 团中央、中国科

协、教育部等

1997 第4届全国“挑战杯” 一等奖 同上

1997 第 5 届“挑战杯” 1 个一等奖 0 北京大学

1996 第 4 届“挑战杯” 1 个一等奖 0 北京大学

1995 第 3 届“挑战杯” 1 个一等奖 0 北京大学

附件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 1992 年以来参与“挑战杯”比赛及获奖

名录

届别 作品 奖励

等级

指导

教师

第 21届 胡璟怡、张艺苧、张靖华,2013:微观社会空间内的群际

博弈策略

特等奖 刘能

胡璟怡、何奇峰(第一作者为法学院同学,另有四名其他

院系作者),2013:“第五十七支花”的困惑——穿青人身

份问题研究

特等奖 法学院老

马蕊:,2013:基层法官的实践经验—对某区基层法院法

官审判经验的研究

特等奖 法学院老

郑力璇、马江、张益豪、刘道宁,2013:对两性在电子游戏

选择上的差异及性别现象的探讨

一等奖 熊跃根

董春峰、卢凯、刘小天,2013:符号暴力与既有秩序的再生

产——以北大建筑农民工为例

一等奖 方文

党珂,2013:打造复读旗舰:北京某民办复读培训机构的经 二等奖 郑也夫

Page 11: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11

营之路

汤澄,毛一凡,2013:“您好,请出示有效证件”——北京

大学保安群体冲突的形成及应对策略

三等奖 刘爱玉

张芩珲、张楠、陈绮筠、刘硕、颜青琪,2013:迈向“女强

人”时代

三等奖 刘爱玉

第 20届 田志鹏、邝继浩、罗晓亚、李昌琦等,2012:社会转型时

期的职业声望评价——以北京大学本科生调查为例

特等奖 刘爱玉

李思阳,张瑞辰:当代网络消费社会中的新型消费群体研

究——以“抢抢族”为例

跨 学 科

特等奖

刘爱玉

王晨,2012:针对我国城镇化下土地流转后出现的问题研

究——一以临沂市为例

二等奖 卢晖临

宋宇,2012:社会关系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机制及培养

途径研究

二等奖 刘世定

王丽雅,2012:北京大学学生海外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特 别 贡

献 奖 二

等奖

罗杨星辰,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专题研究 特 别 贡

献 奖 一

等奖

第十九届 李蓝天、李翃,2011:同样的抗争不同的结局——对 L纺

织厂两次群体性抗争的分析

特等奖 张静

翟宇航、宋岳,2011:制度模糊中的法外生存——基于小

产权社区的信任研究

特等奖 刘世定

张好雨、刘锐、张勇军,2011:徘徊在城乡边缘的“候鸟”:

危机语境下返乡农民工去留困境的解读

特等奖 卢晖临

徐仙萍,2011:村落纠纷解决中的作用机制 一等奖 鄢盛明

蒋拓,2011:“农民上楼”的社会后效 三等奖 卢晖临

周飞舟

王汉生

第十八届 洪沁川、周燕华,2010:变革中的传统网络:市场化与新

社会空间的生成——以北京黑车司机为个案的社会调查

研究

特等奖

徐仙萍,2010: 常住型访民的生活——基于群体动力的研

特等奖 王思斌

Page 12: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12

林芳芳、熊锦、贺超,2010: 同在蓝天下:城市流动人口

对子女的教育期望研究——基于北京、宁波等地的田野调

特等奖 秦明瑞

陈慧萍,2010: “集体气候”视角下的志愿者认同——对

一个公益基金志愿项目的个案研究

特 别 贡

献 奖 特

等奖

刘静东,2010: 《集体经济何以为“公”?——对 L村“集

体经济”的尝试性解读

三等奖 卢晖临

强子珊、雷凯萌、谢琳璐,2010:打工婚姻与中西部农村

的非农化

三等奖 杨善华

第十七届 秦长运(06 本),2009:连带团体:“双重缺失”下乡村公

共产品的提供——基于华北西村修路事件的分析

特等奖 张静

陈慧萍(06 本),2009:交叉分层:对一个长三角社区工

厂劳资关系的尝试性解读

特等奖 佟新

郝欣欣(06 本) ,2009:沉默背后的武器——以 H省 T 市

农民工群体为例

三等奖

李炜(06 本),2009:奥运志愿者与公民意识——北京市

部分大学生样本的结果报告

二等奖

第十六届 刘爽(05 本),2008:部分群体资格:高校学生入党经历研

特等奖 方文

房瑶、鲍程亮(05本),2008:压力、资源与行动——阜新

市下岗矿工生存策略研究

一等奖 卢晖临

李勰,2008:自我意义的实现——对北京市大学生村官的

一个调查

二等奖

徐辰,2008:改制与制“改”:国企与驻地政府在单位制

改革中的权力拉锯与社区管理重构——以中部地区 S 省 H

县 G 镇为例

三等奖

第十五届 郭琦,2007:赚钱就是最好的保障——在京“小老板”社

会保障意识初探

一等奖 杨善华

杨敏,2007:新生代农民工的通婚圈及择偶观研究——以

海淀区六郎庄流动人口聚居区为例

三等奖 杨善华

范譞,2007:初探和谐邻里关系的重构 三等奖 李康

尹浩灿,2007:论文化的适应的影响因素——以来华韩国

留学生为对象

鼓励奖

Page 13: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13

第十四届 姚建文、王路璐、陈怡平(03本),2006:一个超级村庄的

“分家”——以华北 D市郊区 K村为例

一等奖 杨善华、邱

泽奇

纪莺莺、凌鹏、张秋实(03本),2006:制度体验与白领想

象——一项关于社会分层的探索性研究

一等奖 杨善华、张

宋倩(03 本),2006:权宜型求生者——现阶段中西部地区

乡镇政权的职能困境与应对

二等奖 杨善华

第十三届 李丁(02 本),2005:过程背后的结构——透过一个征地案

例看农村基层社会结构及其发展

一等奖 杨善华

沈旭、张帆(02本),2005: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

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

一等奖 佟新

孙铭微、孙丁丁、廖衍杨韬(02本),2005:需求的诠释——

北京餐饮业女性农民工需求满足的理解方法论诠释

二等奖 刘爱玉

第十二届 方辉(01 本),2004: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民行为偏好的变迁

——恩施州的一项实证研究

一等奖 刘世定

陈超、曹理达(01本),2004:变革社会中的家族:吸纳与

避让——通过民主选举对山西 D县 Z村家族变迁的一项调

一等奖 唐军

第十一届 傅勇江、刘雪婷(01 本),2003:民营企业主入党意愿调查

报告

二等奖 张静

章邵增(00 本),2003:宗教内在化过程模式之探索——以

基督教北京诸教堂之信徒为例

三等奖 高丙中

第十届 田耕、周晖(99本),2002:职工群体分层与认同差异——

对沈阳市两企业改制后职工内部群体的相互认同的经验

研究

二等奖 张静

尚丹、黄倩(99本),2002:无“网”不胜--私营企业家的

成长探析

二等奖 佟新

高洪山、张琳(99本),2002:风险规避与资源赋予——一

所打工子弟小学生存空间扩展的策略分析

二等奖 王思斌

第九届 张闫龙、彭铟旎(98 本),2001:诉冤-一起乡村刑事案件

的社会人类学分析

三等奖 王铭铭、谢

立中

樊志(98 本),2001:村庄政治与空间建构-对山西贝村村

委会选举的一个解读

二等奖 杨善华

张静

宋婧、张敏(98 本),2001:多重角色的政权经营者-乡镇企

业改制过程中的镇政府角色模式研究

二等奖 杨善华

张静

Page 14: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14

第八届 常姝 李璐(97本),2000 一等奖

史征(97 本),2000 一等奖

谢铮(97 本),2000 二等奖

许敏敏(97 本) ,2000:变迁中的集体本位和家本位——

浙东慈溪钱王村代际关系研究

三等奖 杨善华

第七届 欧阳觅剑、王列军(96本),1999:社区的构成 二等奖 王汉生

杨善华

第五届 郝津京(94本),1997:两家石油企业生活后勤体制变革 一等奖 卢淑桦

第四届 项飚,1996:城市社会成长与民工问题——以广东东莞为

个案

一等奖 王汉生

孙立平

刘爱玉

第三届 项飚,1995:北京“浙江村”调查——对社会转型中一个

自发城市化群体的初步研究

一等奖 王汉生

孙立平

附件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历年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情况

第三届 一等奖 项 飙 90 级本科生

《北京"浙江村"调查---- 对社会转型中一个自发城市化群体的初步研究》

第四届 一等奖 项 飙 90 级本科生

《城市社会成长与民工问题----以广东东莞为个案》

第五届 一等奖 郝津京 94 级本科生

《两家石油企业生活后勤体制变革》

第六届 二等奖 欧阳觅剑 王列军 96 级本科生

《社区的构成》

第七届 三等奖 宋 婧 张 敏 98 级本科生

《多重角色的政权经营者》

第八届 二等奖 尚 丹 黄 倩 99 级本科生

《无"网"不胜--私营企业家的成长探析》

Page 15: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15

第九届 一等奖 沈旭 张帆 02 级本科生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

第十届 二等奖 姚建文 王路璐 陈怡平 03 级本科生

《一个超级村庄的“分家”——以华北 D 市 K村为例》

第十一届 三等奖 刘爽 05级本科生

《部分群体资格:以高校学生入党经历为例》

第十二届 一等奖 张好雨 07级本科生

《徘徊在城乡边缘的“候鸟”:危机语境下返乡农民工去留困境的解读》

第十三届 二等奖 胡璟怡、张艺苧、张靖华《微观社会空间内的群际博弈

策 略 基 于 人 大 东 门 地 铁 口 妇 女 贩 证 现 象 的 经 验 研 究 》

08 级本科生

附件五:1992 年以来社会学系教师出版教材情况

教材名称 作者 获奖情况 初版年份

《社会统计学》 卢淑华 1992 年国家教委优

秀教材二等奖

1989

《统计学原理讲授纲要》 郭崇德 1989

《社会保障学概论》 郭崇德 1992

《社会学概论》 韩明谟、王思斌

主编

1993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袁方、王汉生主

1997

《社会工作概论》 王思斌主编 2002 年全国普通高

等学校优秀教材二

等奖

1998

Page 16: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16

《整合社会心理学》 夏学銮 1998

《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 谢立中主编 1998

《劳动社会学教程》 刘爱玉 1999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编 1999

《人口社会学》 佟新 教育部“十一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

2000

《SPSS 应用教程》 阮桂海等 2000

《农村社会学》 韩明谟 2001

《社会学教程》 王思斌主编 2004 年北京市精品

教材

2003

《民族社会学》 马戎 2004

《民族社会学导论》 马戎 2006 年北京高等教

育精品教材

《社会工作导论》 王思斌主编 教育部“十五”国家

级规划教材

2004

《教育社会学》 钱民辉 2005

《社会政策概论》 熊跃根 2005

《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

应用教程》

阮桂海等 2005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 佟新 2006 年北京高等教

育精品教材

2006

《家庭社会学》 杨善华 教育部“十一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

2006

《社会行政》 王思斌主编 2006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杨善华、谢立中

主编

教育部“十五”国家

级规划教材

2005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杨善华、谢立中

主编

教育部“十五”国家

级规划教材

2006

《SPSS 基础教程》 刘爱玉 2007

《中国社会学经典读本》 谢立中编 2007

《教育社会学概论》 钱民辉 教育部“十一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

2010

社会工作导论(修订版) 王思斌 教育部“十一五”国 2011

Page 17: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17

家级规划教材

社会个案工作 马凤芝 教育部“十一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

2010

经济社会学 刘世定 教育部“十一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

2011

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 王思斌 2013

社会行政(第二版) 王思斌 2013

附件六:1992 年以来部分年份社会学系本科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一览表

年级 学生

姓名

指导

教师

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名称

1985 刘德寰

黄东友

1986年底的学潮原因探析 《青年研究》1989年第

4期

1985 杨力伟 大学生作为冲突群体的可

能性分析

《青年研究》1989年第

4期

1988 李博柏 杨善华 试论中国传统家庭的婆媳

之争

《社会学研究》1992年

第 6期

1990 赵力涛 林彬

杨善华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中社区

秩序的重建

《社会学研究》1996年

第 5期

1990 綦淑娟 王思斌 政府与农民互动关系的分

《社会学研究》1996年

第 4期

1990 项飚 王汉生 传统与新社会空间的形成 《战略与管理》1996年

Page 18: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18

第 6期

1992 赵兰坤 杨善华 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

的变化对医疗工作的影响

《宁夏社会科学》1997

年第 6期

1996 梁克 王汉生 社会关系多样化实现的创

造性空间——对信任问题

的社会学思考

《社会学研究》2002年

第 3期

1996 黄玉琴 王汉生 《礼物、生命礼仪和人情圈

——以徐家村为例》

《社会学研究》2002年

第 4期

1997 许敏敏 杨善华 走出私人领域 《社会学研究》2002年

第 1期

1997 巫俏冰 杨善华 社会政策的过程视角 《社会学研究》2002年

第 1期

1997 龙彦 佟新 黑暗与光明之间——女大

学生流产研究

《社会性别》2001年第

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 刘丽敏 程为敏

杨善华

社区情境与城乡弱智儿童

的教育模式的差异

《社会学研究》2003年

第 1期

1998 季蕾 王思斌 弱智儿童“正常化”过程的

思考

《社会福利》2003年第

10期

1998 孙飞宇 杨善华 在舒茨的常态社会世界之

前——以米兰·昆德拉的

“可能性”为关照

《学志》2003 年第 2、

3期合刊

1999 张婧 杨善华 劳动模范:在道德与权力之

《开放时代》2007年第

2期

1999 田耕 杨善华 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 《社会学研究》2005年

第 1期

2000 齐欣 杨善华 一以贯之的家庭责任与退

休生活的平稳过渡

《天府新论》2005年第

3期

2001 胡飞飞 杨善华 革命科学与社会转向 《广东社会科学》2006

年第 6期

2001 高虹远 杨善华 文化资本与地位获得 《社会》2007 年第 1期

2003 哈光甜 王铭铭 区分与变迁——简评王明

珂《羌在汉藏之间》

《社会学研究》2007年

第 1期

2003 凌鹏 周飞舟 近代华北农村经济商品化

与地权分散——以河北保

定清苑农村为例

《社会学研究》2007年

第 5期

2003 胡倩影 刘世定 行者无疆——阿克洛夫的

心理—社会—人类经济学

述评

《社会学研究》2007年

第 5期

Page 19: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19

2003 宋倩 杨善华 税费改革后中西部地区乡

镇政权自主空间的营造 以

河北 Y县为例

《社会》2008 年第 4期

2005 杜月 方文 进化视角下的间接互惠行

为——评《道德体系生物

学》及其开启的间接互惠行

为研究

《社会学研究》2007年

第 3期

2005 张珣 杨善华 “共识”、“无害”、“主

流”下的存在合理性——

从同乡会的架构和发展看

中国民间组织的生存智慧

《广东社会科学》2011

年第 1期

2005 李勰;

杜月;

杨善华

杨善华 自我意义的实现——对北

京市大学生村官的一个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研究》2008 年第 4期

2005 刘爽 方文 部分群体资格:以高校学生

入党经历为例

《开放时代》2009年第

1期

2006 徐晨馨 论中国社会的非正式制度

和情感关系——读费孝通

先生《乡土中国》有感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年第 2 期

2007 谢正勇 尹珍文化浅析 《教育文化论坛》2010

年第 4期

2009 郑力旋 试述中国开发区的转型与

发展

《经济问题》2011年

09期

Page 20: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20

附件七:大二本科生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论文

附件八: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掠影

Page 21: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21

附件九:近 5年社会学系教师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情况简表

号 项目来源

项目下达

部门

项目

级别

项目编

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项目开

始年月

项目结

束年月

项目合

同总经

费(万

元)

属本单

位本学

科的到

帐经费

(万元)

1 国家社科

基金

国家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一般

项目

08CSH02

0

后社会史的理

论范式变革及

其经验研究启

李康 200804 201203 6.4 6.4

2 国家社科

基金

国家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一般

项目

07BSH04

6

劳动力市场中

的性别问题研

佟新 200709 201108 10 10

3 国家社科

基金

国家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一般

项目

07BSH06

2

新农村建设:产

业结构调整与

商业组织制度

建设

王汉生 200709 201205 10 10

4 国家社科

基金

国家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一般

项目

07BSH06

7

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中助

人与受助问题

研究

马凤芝 200709 201205 9 9

5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

育部

教育部社

政司

新世

纪人

才项

NCET-07

-0021

信息技术与组

织互构:以 ERP

应用为例

邱泽奇 200701 201112 20 20

6 国家社科

基金

国家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一般

项目

08BSH06

3

中国社会转型:

转型心理学的

路径

方文 200809 201103 7.2 7.2

7 国家社科

基金

国家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一般

项目

08BSH05

9

和谐社会建设

中企业社会责

任的社会学研

刘爱玉 200809 201206 8 8

8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

育部

教育部

基地

重大

课题

06JJD84

0001

行动者群体资

格研究:转型社

会的实践与理

方文 200601 200912 20 20

9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

育部

教育部

哲学

社会

科学

重大

攻关

06JZD00

06

非物质文化遗

产与文化生态

建设

高丙中 200605 201206 80 80

Page 22: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22

项目

10 国家社科

基金

国家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青年

项目

06CSH00

9

农民工群体的

阶层形成和身

份认同

卢晖临 200601 201206 8 8

11 北京市

北京市哲

学社会科

学规划办

公室

十一

五规

划项

06AaSH0

0

北京市城乡结

合部外来流动

人口城市适应

模式和社会控

制对策研究

刘能 200605 201012 8 8

12 北京市

北京市哲

学社会科

学规划办

公室

十一

五规

划项

06BaSH0

13

北京市社区工

作者职业化问

题研究

马凤芝 200605 201205 3 3

13 北京市

北京市哲

学社会科

学规划办

公室

十一

五规

划项

06BeSH0

19

北京市人口老

龄化过程对其

人力资本变化

的影响研究

李建新 200605 201106 5 5

14 美国 福特基金

国际

合作

项目

林业改革的社

会经济影响监

测和评估

朱晓阳 200609 201001 55.3 55.3

15

Socail

solution

,INC

Socail

solution

,INC

国际

合作

项目

北京家庭户数

数码娱乐体验

民族志研究

刘能 200604 200906 11.5 11.5

16

Social

Solution

s.Inc

Socail

solution

,INC

国际

合作

项目

Halo Discovery

Market

Research

刘能 200603 200905 15.6 15.6

17 香港 香港理工

大学

港澳

合作

项目

中国社会工作

理论与实务研

究中心项目

王思斌 200701 200902 23 23

18 美国

美国国际

教育协会

北京代表

国际

合作

项目

中国快速城市

化过程研究 佟新 200804 201001 7 7

19 美国

Purdue

Universi

ty

国际

合作

项目

中国宗教与社

会 卢云峰 200804 201012 57 57

20 法国 法国电信

研发中心

国际

合作

项目

现代性与虚拟

社区 郭志刚 200811 200912 3 3

Page 23: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23

21 部委级 教育部 08JJD84

0192

企业社会责任

的社会学研究 刘爱玉 200806 201112 20 20

22 部委级科

研项目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

育部

重大

攻关

项目

09JZD

0026

中国特色社会工

作制度和模式研

王思斌 2009.1 201212 70 70

23 国家社科

基金

全国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重点

项目

08ARK0

01

我国人口发展与

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战略研究

郭志刚 2009.4 2011.12 15 15

24 国家社科

基金

全国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青年

项目

09CZJ00

4

土耳其的世俗化

与伊斯兰复兴问

题研究

昝涛 2009.1 2012.12 7 7

25 部委级科

研项目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

育部

规划

基金

项目

09YJA8

40003

中国六省市县级

建制区吸毒人群

规模的社会—经

济因素分析:

HLM 模型的定

量分解

刘能 2009.1 2011.12 7 7

26 部委级科

研项目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

育部

青年

项目

09YJC8

40003

城市社区中公民

意识培育的人类

学研究—基于社

会治理的视野

张金岭 2009.1 2012.12 5 5

27 部委级科

研项目

教育部归

国服务中

留学

归国

项目

第 35 批 法国公民社会的

人类学个案研究 张金岭 2009.11 2011.12 2 2

28

省级(哲

学)社科

基金项目

北京市哲

学社会科

学规划办

公室

十一

五项

09BASH

045

北京市流动人口

宗教信仰研究 卢云峰 2009.1 2011.09 5 5

29

省级(哲

学)社科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

育科学规

划办公室

重点

项目

ADA090

33

高校人才培养中

博士后群体的认

同及其制度建设

研究

于惠芳 2009.1 2012.12 2 2

30 部委级科

研项目

中华人民

共和国老

龄化委员

重大

项目 1

人口老龄化态势

与发展战略研究 郭志刚 2010.2 2011.12 70 70

Page 24: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24

31 国家社科

基金

全国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后期

资助

项目

10FSH0

01

小村故事——地

志与消失的村庄 朱晓阳 2010.12 2011.02 13 13

32 国家社科

基金

全国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后期

资助

项目

10FSH0

02

法国地方社会的

田野民族志 张金岭 2010.12 2011.1 13 13

33 国家社科

基金

全国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青年

项目

10CSH

052

我国儿童照顾政

策与城市低收入

家庭中儿童发展

规划研究”

高翔 2010.1 2012.12 8 8

34

省级(哲

学)社科

基金项目

北京市哲

学社会科

学规划办

公室

规划

项目

09BAS

H045

北京市流动人口

宗教信仰研究 卢云峰 2010.11 2012.11 5 3.5

35

省级(哲

学)社科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

会科学界

联合会

重点

项目

2010—

—14 号

加强城乡结合部

地区社会管理与

公共服务政策研

佟新 2010.1 2012.12 6 6

36 部委级科

研项目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

育部

重大

攻关

项目

10JZD0

45-1

女性高层次人才

发展规律及成长

对策研究

佟新 2010.1 2013.12 70 70

37 部委级科

研项目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

育部

规划

项目

10YJC8

10057

价值主导型群体

事件研究 张荆红 2010.1 2013.12 7 7

38 部委级科

研项目

教育部留

学归国服

务中心

留学

归国

项目

第 40 批

农民工在职业教

育中的角色转

变: "劳动者"身

份的社会建构

王熙 2010.1 2011.12 3 3

39 国家社科

基金

全国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重点

项目

11ASH0

08

包容性增长的社

会基础与我国社

会政策发展的研

熊跃根 2011.5 2013.12 25 25

Page 25: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25

40 国家社科

基金

全国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一般

项目

11BSH0

36

新疆/西藏内地

办学项目发展状

况及其对我国民

族关系影响的社

会效果评估研究

马戎 2011.5 2013.12 15 15

41 国家社科

基金

全国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青年

项目

11CMZ0

31

湘西凤凰声音民

族志研究 刘嵘 2011.5 2013.12 15 15

42 国家社科

基金

全国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

青年

项目

11CSH0

32

庆典仪式与中华

民族国家凝聚力

研究

高小岩 2011.5 2013.12 15 15

43 部委级科

研项目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

育部

规划

基金

项目

11 YJA

850022

藏族跨区职业技

术教育及其对经

济社会的影响研

究——以四川藏

区 9+3 援藏教育

工程为例

文艳林 2011.1 2013.12 9 9

44 部委级科

研项目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

育部

青年

基金

项目

11YJC8

40021

农村进城务工女

性社会网络研究

——以北京地区

家政服务员为例

李春霞 2011.1 2013.12 7 7

45 部委级科

研项目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

育部

规划

基金

项目

11

YJA540

009

变迁社会中的政

教关系:以基督

教和天主教的地

下教会为例

卢云峰 2011.1 2013.12 9 9

46 部委级科

研项目

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

育部

发展

报告

建设

项目

11JBG0

08

《中国民生发展

报告》 李建新 2011.02 2013.12 30 30

47

省级高校

人文社科

研究项目

西藏自治

区政府办

公厅

委托

项目

西藏城镇流动人

口研究 马戎 2009.1 2011.1 5 5

Page 26: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26

48 境外合作

科研项目

福特基金

国际

合作

项目

中国快速城市化

过程研究 佟新 2009.1 2012.12 46.5 46.5

49 境外合作

科研项目

阿登纳基

金会

国际

合作

项目

中国的医疗卫生

体系 秦明瑞 2009.1 2011.09 3 3

50 部位级科

研项目

国家发展

改革委员

会社会发

展司

委托

项目

社区服务需求调

查(发改委) 王思斌 2009.3 2011.3 9.5 9.5

51 部位级科

研项目

国家计生

委托

项目

中国家庭问题研

究 李建新 2010.3 2012.12 8.5 8.5

51 境外合作

科研项目

baylor

universit

y

国际

合作

项目

christian's

response rate

validity study

卢云峰 2012.9 2011.12 13.5336 13.5336

52

省级高校

人文社科

研究项目

北京市人

口和计划

生育委员

委托

项目

北京市“十二五”

时期人口发展和

调控规划

陆杰华 2010.5 2012.12 10 10

53 部委级科

研项目

国家信息

中心

委托

项目

汶川地震灾区公

共服务部门人力

资源供需状况调

研暨人力资源开

发政策建议

邱泽奇 2010.9 2012.12 10 10

54

省级高校

人文社科

研究项目

中国国际

经济技术

交流中心

委托

项目

增强中国国际扶

贫中心开展南南

合作能力

周飞舟 2010.7 2012.1 17.88 17.88

55 部委级科

研项目

国家计生

委托

项目

调控人口发展举

措的国际比较研

周云 2010.3 2013.1 10 10

56 境外合作

科研项目 乐施会

国际

合作

项目

“人群与减贫”

背景研究及学术

研讨会

朱晓阳 2010.8 2012.09 10 10

57

省级高校

人文社科

研究项目

中日友好

环境保护

中心

国际

合作

项目

水污染防治法律

规范体系协调性

调查方法研究

朱晓阳 2010.11 2012.11 10 10

Page 27: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27

58 部位级科

研项目

国家人口

计生委

委托

项目

生育关怀行动联

合调研后续研究 陆杰华 2010.4 2012.06 6 6

59

省级高校

人文社科

研究项目

中国青少

年发展基

金会

委托

项目

社区综合服务项

目研究 卢晖临 2011.9 2012.12 8 8

60

省级高校

人文社科

研究项目

中国青少

年发展基

金会

委托

项目

抗震希望学校

社工服务项目 马凤芝 2011.3 2013.01 10 10

61 境外合作

科研项目

香港理工

大学

委托

项目

利丰中国社会

政策研究 王思斌 2011.11 2013.01 92.37 92.37

62 境外合作

科研项目

福特基金

国际

合作

项目

城市改造和城

乡结合部住房

重建研究

朱晓阳 2011.9 2013.12 47.8 47.8

63 境外合作

科研项目

法国驻华

使馆

国际

合作

项目

自闭症者家庭

状况调查 程为敏 2011.1 2012.12 18.3 18.3

64 境外合作

科研项目

Purdue

Universi

ty

国际

合作

项目

公民认同建构

中的宗教资源 方文 2011.1 2013.12 13.5 13.5

65 境外合作

科研项目

UNICEF

Beijing

委托

项目

Family Support

and

Community-Bas

ed Chind

Protection

Services

高翔 2011.9 2013.12 20.375 20.375

66

省级高校

人文社科

研究项目

广西壮族

自治区人

口和计划

生育委员

委托

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

区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总报告

陆杰华 2011.1 2012.12 5 5

67 部位级科

研项目

全国老龄

工作委员

委托

项目

老龄产业发展

研究 陆杰华 2011.7 2012.09 6 6

68 部位级科

研项目

卫生部统

计信息中

委托

项目

居民对医改的

满意程度研究 邱泽奇 2011.6 2012.12 18 18

69 部位级科

研项目

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

委托

项目

住房公积金制

度调研课题 邱泽奇 2011.8 2013.12 10 10

Page 28: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28

附件十:近 3年社会学系教师承担的其他重要科研项目简况

项目来

合同签

订/项目

下达时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姓名 项目开

始年月

项目结

束年月

项目合

同总经

费(万

元)

属本单

位本学

科的到

帐经费

(万元)

1

四川长虹

股份有限

公司

200901

四城市个

案家庭生

活方式和

生活形态

定性深度

研究

邱泽奇 2009.01 2012.12 68 68

2

福州市市

政建设开

发公司

2009.2

福州市世

行贷款项

目魁歧工

程移民安

置规划编

制工作

刘爱玉 2009.02 2013.12 26 26

3

北京中恒

房地产开

发有限公

司万州分

公司

2009.6

北京大学

“家长-学

生素质培

养“教学实

验基地合

刘爱玉 2009.6 2011.12 5 5

4

中山市发

展和改革

2009.6

中山市社

会发展形

势分析与

预警研究

杨善华 2009.6 2012.03 30 30

5

北京市水

利建设管

理中心

2009.1

移民安置

外部监测

咨询

刘爱玉 2009.1 2013.12 10.8 10.8

6

北京市科

学技术委

员会

2009.11

北京市老

年人口疾

病及健康

的社会因

素分析

李建新 2009.11 2011.12 15 15

7

北京市人

口与计划

生育委员

2009.5

深化综合

改革统筹

解决人口

问题的途

径及模式

研究

陆杰华 2009.5 2011.5 6 6

Page 29: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29

8

北京市海

淀区人口

和计划生

育委员会

2012.3

“十二五”

期间海淀

区人口发

展和管理

研究

陆杰华 2010.3 2011.05 9.1 9.1

9

深圳市宝

安区人口

和计划生

育局

2010.8

宝安区人

口与计划

生育事业

“十二五”

规划研究

陆杰华 2010.8 2011.1 8 8

10

北京市丰

台区人口

和计划生

育委员会

2010.8

丰台区十

二五人口

发展与调

控规划

陆杰华 2010.8 2012.1 7.8 7.8

11

华西大学

(徐祥

银)

2010.9

全球化背

景下的民

营大学多

元化发展

与未来展

望研究

钱民辉 2010.9 2013.01 50 50

12

湖北省宜

昌市宜巴

高速公路

指挥部

2010.1

湖北省世

行贷款宜

巴高速公

路项目社

会影响评

刘爱玉 2010.1 2013.1 23.1 23.1

13

福州市市

政建设开

发公司

2010.2

移民安置

外部监测

咨询

刘爱玉 2010.2 2013.12 46 46

14

济南世纪

达文信息

发展有限

公司

2010.1

全球化背

景下的文

化产业管

理人员多

元文化培

训模式研

钱民辉 2010.1 2013.1 20 20

15 温州建设

集团公司 2010.7

国外企业

环境生态

意识研究

的成果借

周皓 2010.7 2011.12 4 4

16 上海大学 2010.5

中国金融

组织的运

行与变迁

刘世定 2010.5 2013.2 4 4

Page 30: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30

17

内蒙古巴

彦淖尔市

河套水务

公司

2010.3

乌梁素海

治理项目

扶贫行动

计划评价

王汉生 2010.3 2011.12 10 10

18 朝阳区财

政局国库 2011.3

奥林匹克

公园游客

满意度调

王汉生 2011.3 2011.12 9.8 9.8

19

北京大

学教育

基金会

2011.9

社会的组

织化:冲突

与秩序

张静 2011.9 2012.5 7 7

20 中国日

报社 2011.1

2011年中

日关系调

王汉生 2011.1 2012.1 2.95 2.95

21

北京市

妇女联

合会

2011.1 北京市家

庭婚姻 杨善华 2011.1 2013.12 1.5 1.5

22

日本贸

易振兴

机构(香

港事务

所)

2011.4 新农村建

设 周飞舟 2011.4 2012.12 7 7

23

北京市

妇女联

合会

2011.1 性别认知

与态度 吴利娟 2011.1 2012.6 1.5 1.5

24

北京市

残疾人

联合会

2011.1

北京市残

疾人社会

组织服务

质量评估

标准研究

程为敏 2011.1 2012.3 3.84 3.84

25

北京市

残疾人

联合会

2011.1

北京市民

办残疾人

服务机构

中服务实

用者满意

度等的相

关调查

程为敏 2011.1 2012.3 2.9 2.9

26

北京市

人口和

计划生

育委员

2011.11

北京市人

口和计划

生育委员

会人口发

展战略

陆杰华 2011.11 2012.12 10 10

Page 31: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31

27

北京市

丰台区

丰台区

人口和

计划生

育委员

2011.1

人口计生

工作转型

发展北京

下的幸福

家庭工程

深化研究

陆杰华 2011.1 2012.1 5.4 5.4

28

北京市

人口和

计划生

育委员

2011.6

首都人口

发展综合

指标体系

及预测模

型研究

陆杰华 2011.6 2012.3 2 2

29

共青团

北京市

海淀区

委员会

2011.8

北京市流

动人口容

入问题研

匡国鑫 2011.8 2012.8 4 4

附件十一:2005 年以来社会学系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

序号 专著名称 作者 出版年 出版单位

1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中国

文库) 费孝通 2005

北京:商务印书

馆,

2 乡土中国(《大家小书》第 4辑) 费孝通 2005 北京:北京出版社

3 费孝通在 2003 :世纪学人遗稿 费孝通 2005 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4 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 李建新 2005 中国社会文献出

版社

5 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的生存行

动 刘爱玉 2005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6 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

建构 钱民辉 2005 北京大学出版社

7 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 王铭铭 200507 桂林: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8 重归“魁阁”(社会学人类学论

丛·“魁阁”系列)(与潘?斯群现?) 王铭铭 2005

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

9 《哈佛笔记——阅读与观察》 张静 2005 中国高等教育出

版社

10 《法团主义》修订版 张静 2005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Page 32: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32

11

Right to participate: Local

Governance and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India and China,

(合编)

马戎 2006 Sage

Publications

12 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 谢立中 2006 北京大学出版社

13 基层政权 张静 2006 上海世纪集团出

版社

14 《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

理据》 张静 2006

上海世纪出版集

团,北京文景出版

公司

15 《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 张静 2006 上海出版社

16

制度变迁和农村工业化:包买制

在清末民初手工业发展中的历史

角色

周飞舟 2007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7 Religious Economy and Chinese

Sects: Yiguan Dao in Taiwan. 卢云峰 2007

Lanham, Md. :

Lexington Books.

18 《西方作为他者——论中国“西

方学”的谱系与意义》 王铭铭 2007

北京:世界图书出

版公司

19 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

与社会 王铭铭 2007

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郑也夫 2007 上海人民出版社

21 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

潮的社会学内涵 谢立中 2009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22 中国劳动关系调研报告 佟新 2009 中国言实出版社

23 中国女性行为的文化释义 钱民辉 2009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24 寻常往事:回忆祖父刘文辉 刘世定 2009 新星出版社

25 人思之人 蔡华 2009 云南人民出版社

26 中国人口结构问题 李建新 2009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27 城市社会学 郑也夫 2009 上海交通大学出

版社

28 神似祖先 郑也夫 2009 中国青年出版社

29 中国民俗概论 高丙中 2009 北京大学出版社

30 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 熊跃根 2009 中国人民出版社

Page 33: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33

31 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

展 马戎 2009

民族出版社

32 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 王思斌 2010 北京大学出版社

33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高丙中 2010 北京大学出版社

34

转型期社会福利的内卷化及其制

度意义——城市下岗失业贫困妇

女求助和受助经验的叙述分析

马凤芝 2010

北京大学出版社

35 社会热点面对面——百姓最关注

的社会热点 钱民辉 2010

人民日报出版社

36 大工地:城市建筑工人的生存图

景 卢晖临 2010

北京大学出版社

37 人生史与人类学 王铭铭 2010 三联书店

38 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

成本研究 陆杰华 2010

科学出版社

39 从希望走向文明:承德人口计生

双文明模式 陆杰华 2010

中国人口出版社

40 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 马戎 2011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41 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97)

(修订版) 朱晓阳 2011

法律出版社

42 小村故事:地志与家园(2003-9) 朱晓阳 2011 北京大学出版社

43 社会热点面对面(二) 钱民辉 2011 人民日报出版社

44 以利为利 周飞舟 2012 上海三联书店

45 走向社会的基础结构 王思斌 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46 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 高丙中 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47 社会发展:理论、评估、政策 谢立中 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48 感知与洞察:实践中的现象学社

会学 杨善华 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49 中国的低生育水平与被忽略的人

口风险 郭志刚 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50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族

际交往 马戎 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Page 34: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34

51 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 张静 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52 社会学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刘爱玉 2013 北京大学出版社

53 中国民生报告 2013 李建新 2013 北京大学出版社

54 中国人口之殇 李建新 2013 云南教育出版社

55

“Temporary Labor Migration in

Three Cities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with

Tanzen Lhundup),

马戎 2013

Li Peilin and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eds., Chin

56 The Little Emperors' New Toys 赵斌 2013 Springer

55 深圳人口与健康蓝皮书 2013 陆杰华 2013 社科文献出版社

Page 35: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35

附件十二:近 3 年担任通识课程和大类平台课程教师获得省部级奖励基本情

号 奖励名称 获奖项目名称 证书编号

完成

获奖

年度

获奖

等级

1

教育部高校

科研优秀成

果奖(人文社

科)

A New Perspective

in Guiding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De-politicization’

of Ethnicity in

China

(教社科

证字

(2009)

第 203号)

马戎 2009 二等

2

教育部高校

科研优秀成

果奖(人文社

科)

《选择:国企变革

与工人生存行动》

(教社科

证字

(2009)

第 551号)

刘爱

玉 2009 三等

3

教育部高校

科研优秀成

果奖(人文社

科)

《社会学是什么》

(教社科

证字

(2009)

第 645号)

邱泽

奇 2009 普及

4

北京市第十

一届哲学社

会科学优秀

成果奖

《学科制度和社

会认同》 方文 2010

二等

5

教育部高校

科研优秀成

果奖(人文社

科)

《走向多元话语

分析:后现代思潮

的社会学意涵》

教社科证

字(2013)

第 246 号

谢立

中 2013

二等

6

教育部高校

科研优秀成

果奖(人文社

科)

《社会身份的结

构性失位问题》

教社科证

字(2013)

第 245 号

张静 2013 二等

附件十三:“意识”、“见识”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个现象学

与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

附件十四:感知与洞察: 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

Page 36: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第 卷第 期

年 月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意识” 、 “

见识”

与教学过程中学生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个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

杨善华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

,

北京

一、

前提

崔允都等在阐释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时认为,

判别一种活动是不是教

学活动,

主要依据下述三点 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明释学生所学的内容 采用

易于学生觉知的形式。

显然,

这是一个 比较宽泛的、

不将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

等同起来的定义。

它对我们的启发是,

虽然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合,

实际

上对一个教师 当然也包括大学教师 来说,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应只局限在课

堂上,

还可以在课外利用各种形式继续进行教学。 〔’〕

笔者曾经在《现象学的路径与学生能力的提升 》这篇讨论本科生教学的文

章中认为, “

我们的教学应该把 目标锁定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上” 。

在此基

础上笔者提出, “

学生能力的获得和提高是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去认知客观世界,

使 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这种认识 以达致理性的高度

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任何他人不能替代的” , “

这种能力最终是要通过学生 自己

的实践内化于个人并与个人合为一体的” 。

因此,

学生能力的获得一定是以学

生作为认识主体的主动投入为前提 ① 。 ’ 在这个意义上,

现象学为此提供了一

个哲学认识论的前提。

因为按照胡塞尔的观点,

知识的获得源 自主体 知者 与

客体 被知者 还没有完全分离的状态,

即它们正在人的意向活动中相互联结着

与共同构成着的状态。

所 以,

获取知识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来是主动 的,

主体通

过“

有 目的”

的活动向客观知识接近,

并参与后者 包括感觉材料的摄取 的构

收稿日期一

作者简介 杨善华,

男,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文是笔者多年对“

能力教学 ”探索的一个结果

,

感谢所有在课堂上给予笔者启发和灵感、

参与这样

的教学互动的同学 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哲学 系张祥龙教授,

他阅读了本文的初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

愈见。

① 显然,

这样一种主动投人就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Page 37: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兀旧 年

成。 ’〕而主体向客观知识的靠近所获取的其实并不是单纯的知识

,

而是包含了

对知识所反映的现象背后之意义的洞察在内,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达致我们所

期望的一种解释性理解。

在此意义上,

可以说现象学对哲学认识论的首要贡献

在于它提倡强调主动投人这样一种积极的认知态度。

这样一种观念当然会对

将学生的认知看做核心环节的教学有益。

那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来达致这种积极的认知 从城乡社会学

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来看,

笔者认为,

应重视对学生“

意识”

和“

见识”

的培养。

二、

教学过程中的“

主体间性”

与共享学术价值与学术规范

现象学社会学将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一个主体在与他人交往,

这就是舒茨“

主体间性”

的观点。 ① 舒茨也指出

,

这种主体间性的可能性在

于可以通过“

视角的互易性”

即通常说的“

换位思考”

而实现对“

生活世界”

共享。 ②〔 〕显然

,

没有这样的一种共享,

人作为主体和他人交往是不可能的。

由于教学活动究其实质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由此可以认为教师与学生在

教学活动中都是主体, “

他们在认识论上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 。

在这个意义

上,

可以认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也是主体间性的一种表现。 〔’〕

由以上阐述可以得到的一个启发是,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得以实现

需要一个前提,

即一套共享的价值与规范。

对于大学文科教学来说,

则是共享

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

对学生而言,

只有形成这样一种价值与规范,

他们才

能与教师形成一种 良性的互动并从中受益 —获得能力的提升。

但是,

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 自发获得这样的价值与规范。

在进人大学之后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他们只有通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去贯彻这样的

教学 目标才能获得这样的价值与规范。

因此,

虽然我们认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

双重主体间的互动,

但也不能不承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而在培养

学生这种共享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要向学生“

灌输”

学术

评价和鉴赏的标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学术评价和鉴赏的能力。

而当学生有了

这样的能力之后,

一方面,

他在学术方面 的提升就有了正确的方向,

另一方面,

他在教学活动中也能与老师产生呼应和对话,

从而确保了学生的主动投人。

① 孙飞宇在《论舒茨的主体间性 》对“主体间性

”这一概念作了一个相对通俗的解释

“主体间性在

舒茨那里主要是指沟通,

即了解他人。

这里的沟通包括两个类型 一个是 日常生活中的沟通,

一个是社会

科学中的沟通。

这是两个需要加以严格区分的领域‘

非常有必要区分两种领域研究 居于生活世界 中

的一般人所经脸到的主体间性领城以及生活世界如何可能,

一个人如何能够理解他者,

社会是否是客观

真实的等等这类问题。 ’

日常生活中的沟通是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而社会科学中的沟通 主要是指方法论。

沟通的方向包括 日常生活中的我群情境,

同世界之他群悄境以及前辈、

后人情境 —这也是舒茨的生活

世界得以建构的线索。

② 根据笔者对舒茨的理解,

这种共享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达致对社会生活中各种“类型化

知识

的普遏接受,

比如说价值或者规范。

Page 38: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第 期“

意识” 、 “

见识”

与教学过程 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

意识 一种反思和监控的机制

《辞海 》解“

意识”

为“

哲学上指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它对物质来说

是第二性的。 ” “

百度”

网关于意识的词条中对个体人的意识作了阐述“

个体人

的意识,

是指个体人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

理活动。 〔‘ 〕人躯体的物理感知

,

基本分为‘

所感知的特征总和’

即本体感知和外

部感知,

相关的感知特征‘

处理活动’

则是‘

思维’ 。

由于人的进化和遗传特性,

上述感知行为根据结果可以分为‘

原意识’

和‘

显层意识’ , ‘

显层意识’

即我们

通常所称的‘

思想 ”, 。

它是“

个体人生活在人类群体 社会 所受到教育的结

果。

语言、

文字、

道德、

伦理等范畴就是人的显层意识。

显层意识是直接决定人

的行为的意识。

显层意识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的质的特征” 。

一般来说,

思想“

分为经验、

思想方法和行为意志。

这三个内容构成了个体人的个性” 。

我们在这里说的“

意识” ,

与“

百度”

网对“

个体人的意识”

的解释较为接近。

它在最初是教师经由教学向学生灌输的一些观念,

但在被学生接受后就成为学

生的一种意识,

从而指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行动。

具体来说,

这些 观念大体

可以体现为对学生读书、

听课、

写文章的一些要求,

而这些要求其实包含了学术

的评价和鉴赏在内。

比如当学生在阅读学术著作时,

要求学生不断对 自己发

问,

作者写的这一节我看懂了没有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或这一章,

作者哪

一段写得最为精彩,

为什么 等等。

因为本科生在最初开始接触和阅读学术著

作的时候,

会存在一定的理解上 的困难。

但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接受专业训练

时,

这一关又必须过。

而当学生带着这样的意识去阅读时,

就会有一种适度的

紧张从而保证 自己不至于太分神,

阅读的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而当这样的阅读

形成习惯之后,

它就变成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这样的学术实践活动进行

反思与监控的一种机制,

这对提升学生阅读和理解学术著作和论文 的能力会有

非常显著的功效。

因为在这样的阅读中也包含了学术评价,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可以适当引进 自己对学术著作的评价。

比如笔者在农村社会学 的课堂教

学时曾提出 自己认为什么样的书和论文可以称之为“

好”

的学术作品,

怎么判断

文章的新意,

为什么学术作品要有对前人相关研究的评述等。

尽管这种“

灌输”

未必马上被学生接受,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意味着在学生 的脑 中种下一颗种子,

它会在学生的实践中慢慢发酵成熟而成为学生意识的一部分。

另外的例子是学生 的写作。

对文科学生来说,

写作是一种基本能力,

但事

实上写作却往往会在文科教学中被忽略。

其表现是 学生 因为不知道好文章的

标准而盲 目写作,

即只是把写作当成作业来完成 师生之间也没有相应的互动。

因此教师在这个方面其实也大有可为。

学生在这方面意识的培养包含这样一

些内容 文 中是否提出了一个好的理论问题从而使文章获得 了新意

标题和文章内容是否相符 即是否存在题 目超越了文章内容的范 围或者文章内

Page 39: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年

容超越了题 目设定的范围这样的问题 以及文章的内容是否回答了标题提出的

问题 文章的内容在逻辑上是否能 自圆其说 文章在文字表达方面

是否顺畅、

精炼和准确 等等。

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

在某种程度上也等于知

道了好文章的标准,

在写作的时候就可 以不断进行 自查,

从而既培养了 自己思

维的填密,

也避免了“

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和“

甲乙丙丁,

开中药铺”

等弊病,

然也减少了作文时的盲目性。

以笔者的经验来看,

虽然这不能完全保证学生写

出好文章,

但至少可以让学生防止在写作时其实可以避免的毛病的出现。

四、

见识 学术标准的典范化与具体化

见识,

就是见闻。

一位化名为“

清风思绪”

的学者认为 博学多闻,

可以提升

眼界 经历丰富,

可以富饶心灵。

而且, “

见识和经历,

是认知结构的重要因素,

认知结构,

建立在见识和经历的基础之上。

认知结构不断完善、

认知水平不断

提高的过程,

就是见识不断拓宽、

眼界不断提高的过程” 。 ① 可见见识是与认知

紧密相连的。

从社会学专业来说,

我们关注的是学生 的学术见识,

即有意识地

引导学生将认知的重点放在增长 自己的学术见识上,

让学生通过 自己的见闻和

经历知道什么是好的学术作品,

学术的最高标准应立在哪里。

在这一方面,

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一优势既体现在我们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

体现在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中 比如周末众多的讲座。

但是,

这里最关键的还

是教师的引领作用。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自 年设立至今已经有 年历史,

它也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系文化” ,

其中相当核心的一部分就是学生的学

位论文。

对一个系来说,

它就是一笔可以传承的精神遗产。

因为一篇优秀的学

位论文就是一个学术的活标本,

不仅可 以指引学生 的学术 目标,

也可以告诉学

生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达至这个 目标。

这时,

学术标准就被典范化和具体

化了。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

这 比教师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学术标准的效果要好

得多。

因为对这些正在学习的本科生而言,

在这里被提到这些论文的作者是他

们的师兄师姐,

是他们可以企及的,

不像那些 中外学术大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所以,

在农村社会学的课上,

笔者采取的办法就是用 已经发表在一级学术刊物

上的 或者是教师公认的 优秀学位论文来讲学术标准 好的问题是怎样被发现

的,

好的文献综述是怎样做出来的,

怎样提炼观点使文章获得新意,

怎样挖掘访

谈得到的材料等等。

因为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在产生 的过程 中经常会有一些 曲

折的故事,

这样的讲述除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这样的标准之

外,

也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了学术研究的艰辛和甘甜,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 的研究

兴趣。

有了这样的典范,

学生就有了活的学术标准,

就不会坐井观天,

满足于 自

己的一得之见。

这对学生今后在学术上的成长无疑会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① 引 自新浪博客 年 月 日 人生修养系列谈之一。

Page 40: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第 期“

意识” 、“

见识”

与教学过程 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五、

简单的结语

对意识和见识的培养是“

能力教学”

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管是学生意识

的获得还是见识的增长,

都要以他们学术评价和鉴赏能力的提升为中心。

既然学生能力的提升必须以他们的主动投人为前提是确定无疑的,

下一

步要解决的显然是如何让学生主动投人的问题。

由本文前面的分析可见,

一种

反思与监控的机制以及一种鲜活的学术标准的确立显然是有助于让学生 主动

投人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提供 了基础,

有利于

学生学术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会因此而获得在学术实践中

成功的可能,

而成功是让学生 主动投人的最好的诱因。

在这个意义上,

教师的

责任是指导学生获得成功,

而当学生看到了 自己不断的成功时,

他们的研究兴

趣就可以得到持久的激发。

由教学活动的定义可知,

教师不应将 自己的教学局限在课堂上。

他们和

学生所产生的教学互动应该是多方位的 比如课后与学生的谈话、

带领学生参

加教学实习或社会调查、

指导学生做“

挑战杯”

等。

当然教师在投人这样的互

动时应该有意识地去贯彻 自己的教学 目标,

即培养学生 的学术评价鉴赏的能

力,

向学生灌输学术理念并使之在学生心中扎下根来。

当然,

正如笔者在《现象

学的路径与学生能力的提升 》一文中所述,

这就是课程教学的改革,

而这样的改

革过程其实也是教学相长、

共同提高的过程。

因为这样的教学改革必然会对教

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如说要求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

敏锐的即时反

应能力以及很强的与学生沟通 的能力等,

这无疑构成了对教师的挑战,

而教师

对此的回应也必然会将 自己的教学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崔允娜 教学与教学理论 〔 〕施 良方,

崔允娜 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的原理、

策略与

研究【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善华 现象学的路径与学生能力的提升【 〕 北京 北京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一等

奖,

〔德 〕胡塞尔 纯粹现象学通论【 李幼燕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霍桂恒 舒茨〔 〕 苏国勋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十卷·

社会哲学【 〕 山

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丁念金,

施 良方 教学的基本问题 〔 施 良方,

崔允娜 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的原

理、

策略与研究【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辞海·

语词分册 下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孙飞宇 论舒茨的主体间性【 〕北京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

,,‘卫,︸,

,飞,︸、︸一

Page 41: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社会2009# 1Soc ie ty第 29卷

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

杨善华

杨善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 本文是我们课题组多年实践的一个总结。我要感谢所有参与这一实践的课题组

的同事和同学,感谢他们在田野调查的讨论与总结中闪现的思想的灵光,使本文的轮廓

日益清晰,内涵日益丰厚。因此,这是集体的创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 我还

要感谢张祥龙教授,他阅读了本文初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1这里的文本首先是指被访人在接受访谈时的叙述,这样的口头叙述若被记录就会形成一个

书面文本。

摘 要:本文认为,现象学社会学对定性研究实践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由现

象学的内涵所规定而强调的一种积极的认知态度。而这种积极的认知态度

一旦被贯彻, 就会给我们的研究乃至学生培养和训练带来一种革命性的改

变。这样一种认知在研究实践中经由感知与洞察得以完成,从而获得对现象

的意义的相对深刻与准确的理解和解释, 由此也给出了现象学社会学将 /日

常生活0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的原因:日常生活即是 /生活世界 0的中心,而由

社会行动者 (包括他们形成的主体间际 )及其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所组成的生

活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一个意义的世界。

关键词:感知 洞察 现象学社会学 日常生活

本文旨在探讨现象学社会学在作为意义探究的定性研究实践中的

意义, 即它对我们在研究现场所获得的对文本 1和场景的意义的理解

和解释所给予的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的指导性帮助。

一、若干理论前提

诺曼# K.邓津 (Norman K. Denzin)和伊冯娜# S. 林肯 (Yvonna S.

L incoln)曾对定性研究给出这样一个定义, /定性研究是一种将观察者

置于现实世界之中的情景性活动。它由一系列解释性的、使世界可感

知的身体实践活动所构成。这些实践活动转换着世界。它们将世界转

变成一系列的陈述, 包括实地笔记、访问、谈话、照片、记录和自我的备

#162#

Page 42: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忘录。在这种程度上,定性研究包含着一种对世界的解释性的、自然主

义的方式。这意味着定性研究者是在事物的自然背景中来研究它们,

并试图根据人们对现象所赋予的意义来理解和解释现象。0 (邓津、林

肯, 2007: 4)

由此定义可知,大凡定性研究, 其实都无法离开对现象 (被赋予 )

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如果从现象学社会学的传统来看定性研究,那

么就回到了M.韦伯在讨论社会行动时提出的观点:社会行动是被行动

者赋予了意义的,而这样的意义是可以被我们理解的;理解行动者赋予

行动的意义是社会学的任务, 而且这样的理解必然与解释联系在一

起。1这样,我们 (研究者 )和他人置身于其中的、被A. 舒茨称为 /至尊

现实0的日常生活 (世界 )所具有的种种意义,也可以被认为是由过去

和现在的行动者在主体间际的背景之下被赋予的。

1虽然后来 A.舒茨对 M.韦伯的说法有很多批评 (详见 Schutz, 1972),比如认为 M.韦伯没有

注意到文化客体制造者的意义与被制造客体的意义,意义在自我、他人那里的构成、修改, 自

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自我理解与理解他人的重要性等,但是从我们的经验研究的

实践看, M.韦伯对社会行动所蕴涵的意义作出的判断,仍然可以成为我们讨论现象学社会学

传统的定性研究的实质的出发点。

进一步地,如果按照叶秀山 ( 1988: 1382139)对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思

想之继承的一个解释,海德格尔坚持了 /现象学的 -意义 .不是普通逻辑

概念抽象的 -内涵 . ,而是直觉性的事物本质的显现 0 (转引自张祥龙等,

2002: 92)这样一个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并把它与 /存在论 0结合起来。

/ -存在 .、-有 .就是 -让 . ( Lassen)事物 -呈现 .出来, 自己让自己呈现出

来。于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最精髓的概念 -显现 .被保存了下来。0

这一论断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发, 作为直觉性的事物本质的自我

呈现的意义的显现是一种 /存在 0, 是 /有 0, 问题只是我们有没有感知

它或者发现它。因此,只要我们去感知或者去发现,我们就能获得对这

样的意义的认知。具体到定性研究来说,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研究现

场听到的被访人的讲述、观察到的被访人的生活环境,以及我们和被访

人正在互动的访谈场景都是被被访人赋予意义的。或许也能说,这样

的意义是肯定存在的。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这样的意义,那只是说我们

没有去感知或没有去发现。所以,按照这样的理路,现象学社会学将研

#163#

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

Page 43: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究从一开始就带入经验调查的现场的同时, 也倡导了一种积极的认知

态度, 也就是说它强调一种主动投入到田野研究的场景中去感受和认

知的精神。

二、感知:悬置、意义的辨析与区分、意义的逻辑

(一 ) 被访人的日常生活:感知的对象和研究的重心

A.赫勒 ( 1990: 3)曾将日常生活定义为, /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

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 0,并且强调 /日常生活存在于每一

社会之中0, /每个人无论在社会劳动分工中占据的地位如何, 都有自

己的日常生活0。这是因为日常生活首先就是个体为保证自己生存而

进行的种种活动 (对个体来说从事这样的活动必然会有时间的耗费和

空间的转换 ),在这样的活动中,社会制度对个体的规范、限制与约束,

以及观念层面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得以展现。并且, 因为它与每个个

体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以生老病死为表现形态的生命过程相联系而

呈现出一种 /常态0,即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但是,在社会出现纵向

的分化形成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之后,这些在社会分层中占据不同位置

的社会集团会对自己面对的 /常态 0赋予不同的意涵, 他们的生、老、

病、死因此也获得了各自的意义。所以,日常生活是被打上社会的烙印

的,它被赋予的意涵因此也具有鲜明和浓重的社会性。

因为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都有时间的耗费和空间的转换,因此,从

经验的层面上看,我们可以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时间分成日常生活时间

和 /事件 0时间两个部分。 /事件 0时间是指当生活中出现各类对个体

及其从属的群体 (比如家庭 )生存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时,被访人及其

所属的群体在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 它具有突

发性和不确定性,在总量上则可长可短;日常生活时间通常是指个体为

了生存和满足自己生理需要所耗费的时间, 它的特点是具有重复性与

稳定性,如做饭、吃饭、生产 (工作 )、交往和休息等。但是,日常生活时

间和 /事件0时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个体之所以能被动员起来是因

为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已经具有了对自己从属的群体的认同, 看到了

自己的利益所在和在事件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这样一种意识和对自己

与他人关系的了解显然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 日常生活

之所以能成为我们考察个体活动 (行动 )的主要领域, 是因为这些活动

#164#

社会# 2009# 1

Page 44: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是被作为行动者的个体赋予了一种意义的 (比如虽然每天都要吃饭,

但是外面的饭局和家里全家人一起吃的家常饭就会具有不同的意

义 ),而且一个社会在没有发生战乱与灾害等波及全社会的重大事件

的时候,它所呈现的常态就是这样一种日常生活。

1 A.舒茨的学生那坦森 ( 1982)曾简明地将生活世界概括为 /包括人所牵连的种种日常事务

的总和 0。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 日常生活就成了现象学社会学家 A.舒茨的

/生活世界0 (那坦森, 1982: 159) 1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用 A. 舒茨的

话来说,它是生活世界的中心, 是 /至尊现实0 (转引自李猛, 1999, 20)。

他认为, 社会行动只能具有一种主观意义, 即行动者本人的主观意义

(但意义的产生除了主体外, 还需要主体在其中生存并与之互动的整

个社会文化环境 ) (参见霍桂恒, 1996: 337)。而生活世界则是人们在

其中度过其日常生活所直接经验的主体间际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主

体,和他人共同构成生活世界 )的文化世界。其特征是预先给定性,即

它存在于社会个体对它进行任何理论反思和理论研究之前。A. 舒茨

对研究对象所作的 /现象学分析 0是指将研究对象视为 /现象 0并还原

成最初赋予意义的经验,只不过他所针对的不是认识主体的主观意识,

而是处于生活世界之中、具有自然态度 (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最初的、朴

素的、未经批判反思的态度 )的社会行动者的主观意识,力求从生活世

界及其内部出发阐明其意义结构 (杨善华、刘小京, 2000)。

由上所述可知,作为某一特定社会群体一员的被访人的日常生活

之所以会成为我们感受的对象和研究的重心, 是因为日常生活是他

(她 )生存的主要表征,并且这样的表征充满了社会学的意义。而上文

中 A. 舒茨对 /现象学分析 0的阐述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法论

的基础,即我们要认识、把握并在理解基础上给出解释的是 /处于生活

世界之中、具有自然态度 (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最初的、朴素的、未经批

判反思的态度 )的社会行动者的主观意识0,而不是我们研究者的主观

意识, 所以一定不要用我们的主观意识来代替社会行动者的主观意识。

(二 ) 悬置

从认识和把握社会行动者的主观意识这一点出发,胡塞尔所强调

的 /悬置 0就构成了感知的前提和必经的步骤。所谓悬置,在胡塞尔那

#165#

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

Page 45: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里,简单地说,就是中止自然态度 1下的判断, /我们使属于自然态度本

质的总设定失去作用0,并由此, /我排除了一切与自然世界相关的科

学 0 (胡塞尔, 1992, 97298), 尽管它们依然有效, 但是在思考问题的时

候不再使用与之相关的任何命题、概念, 包括真理。只有经过悬置,才

有可能去讨论作为 /世界消除之剩余的绝对意识0 (同上, 133)。我们

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来对研究者自身的日常生活知识体系,以及社会

科学的体系、知识以至判断进行悬置,也就是暂时中止研究者原有的自

然态度以及科学态度的判断。悬置的意思是悬置我们自己 (研究者 )

原来持有的 /成见 0,即我们 (研究者 )以前所有的理论预设, 它包括我

们 (研究者 )对于某些东西的习惯性信仰,以及对传统的割裂个别与一

般的理论框架的悬置。当我们进入田野调查现场开始工作的时候,我

们应该在抛掉前述 /成见0的前提下,全神贯注地去感受被访人的各个

侧面 (包括外貌、衣着、神情和语言, 也包括访谈进行中的环境。如前

所述, 所有这些都是被访谈对象赋予了一定意义的 ), 2打一个通俗的

比方, 就好像是用一张尽量素白的纸去 /印 0田野调查时的场景和被访

人的各个侧面,从而获得对访谈对象赋予访谈与访谈场景的意义的感

知和认识。当然,这样的感知和认识是要经由沟通性的理解才能得以

实现的 (杨善华、孙飞宇, 2005)。

1这种自然态度是每个人在其自身的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即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

其间,首先是将这个世界,包括自己的世界视为理所当然 ( take it for gran ted)的存在;其次是

如上所说,将自己与他人的沟通视为理所当然。而按 A.舒茨的说法,这也就是人们对生活所

持的最初的、朴素的、未经批判反思的态度。

2对于研究者与被访人的互动过程中意义的理解的问题,孙飞宇在 5论舒茨的 /主体间性 0理

论 6 (上 ) ( 5社会理论学报 6第 7卷第 2期, 2004年秋季卷 )中亦有深入的分析。

3 /感知0在胡塞尔认知现象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胡塞尔的说法,感知是原本意

识,因为感知所统握的是感觉材料,即体现性的、自身展示性的内容。因此,作为直观行为的

感知与同样作为直观行为的想象相比,是最原本的,是一种 /当下行为 0 (呈现行为 ),而想象

是 /当下化行为 0 (再现行为 )。 (参见张祥龙, 2002 )

(三 ) 意义的辨析与区分

/悬置0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在排除了研究者自己先入为主的各种

成见和观念之后的对访谈对象赋予访谈与访谈场景的意义的感知 3和

认识。应该说,它与研究者感受被访人、访谈内容和访谈现场这样的

/材料0是基本同步的。所以,悬置是感知的前提条件。

#166#

社会# 2009# 1

Page 46: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但是这样的感知肯定会有一个结果, 即获得 /相关材料 0的意义。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这样的田野调查与访谈中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

是有意义的,但是未必都有社会学的意义。然而从我们研究的学科特

征来说,我们应该获得的是具有社会学的意义的素材。所以,意义的辨

析与区分就是在感知的同时, 将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材料从所有的材料

中分离出来,并争取完成研究层面的提升 ) ) ) 争取由经验层面提升到

理论层面,作出一个经验层面上的生动和鲜活的理论概括。杨善华、孙

飞宇 ( 2005)在 5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6一文中曾提出三层次的文

本分析一说,认为在第二层次开始于对文本蕴涵的意义的价值的认识,

要做的就是发现被访人的叙述中的精彩之处和闪光点,同时也可以对

被访人做一个 /类 0意义上的认识 (被访人的个性中有哪些特征具有

/类0的意义或具有某种共性 )。我们还认为, 在这个时候, 研究者的社

会学视野开始显现,因为精彩点的发现和 /类0的特征的把握都是以某

种普遍性为前提的,而研究者只有具备一种社会学的全局观和理论意

识才能对这种普遍性有相对准确的把握。显然,这样一种分辨和区分

是在对材料的选择及对材料意义的解释中体现出来的。因此, 这一步

解决的是感知什么、如何感知, 以及对研究者的社会学素养的要求等问

题。而这样的感知,用胡塞尔的话来说,就是 /本质直观0的一部分,是

本质直观的内在基础;所以说到底, 本质直观并不外在于原初感知 (不

是对于感知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 ),而只是通过观察目光的调整而改

变统握感知材料的方式罢了, 也就是从感觉直观的方式转变为概念直

观或范畴直观,发现更高层的关系结构。我们要选择的是具有社会学

意义的普遍性的材料, 而这样的普遍性显然是具有 /类本质 0的属性

的,但又是浸润在原初的感知场之中的。

(四 ) 意义的逻辑的把握在访谈的现场,我们可以通过感知发现一种意义的一致性,即被访

人赋予自己访谈的内容与他的外貌、穿着打扮,以及他赋予自己的生活

环境的意义 (如果是在被访人家里进行访谈 )是一致的 (这就是 /意义

的逻辑 0 )。这是因为这样的意义赋予是与被访人的生命过程紧密相

连的, 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形成了被访人 (社会分层中 )的自我定位、

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的行为与个性特征。而

在访谈过程中,被访人的访谈内容和他的外貌神态和行为举止会隐约

#167#

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

Page 47: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或清楚地体现这一切, 以至到最后可以浓缩或突显为 /我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 0这样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类的判断。这时我们就获得了解读

被访人赋予其话语和行为意义的钥匙,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获得了探索

被访人内心世界并完成对被访人的理解和解释的可能。这样的意义逻

辑,也是加芬克尔所言的用于理解表达与行动的 /索引性 0 ( indexity)

(李猛, 1999: 57258)的一个表现,我们可以由此去追溯被访人在访谈中

未予明确言说的言外之意。这就为下文的洞察提供了一种可能。

三、洞察:感知的目标和结果

根据叶秀山对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思想之继承的一个解释,海德格

尔认为 /现象学的 -意义 .不是普通逻辑概念抽象的 -内涵 . , 而是直觉

性的事物本质的显现 0。因此, 作为感知的目标和结果的洞察, 就是在

直观式的感知中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这样的事物本质是 /显现0

在那里的,是只要你去感知就一定能认识它的。上面引用的海德格尔

的阐述的另一个意思是, 这样的本质就是事物自身所显现的意义 (参

见倪梁康, 1994: 81),所以就是这样的意义与事物 (现象 )一起同时呈

现在那里,等候着我们的感知和发现。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作为感知的目标和结果的洞察,它可以包括如

下几个部分。

1当然,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对意义的逻辑的感知与把握使我们获得了感知被访人言外之

意的一种索引性,这也有助于获得对被访人言外之意的洞察。

第一,对被访人言外之意的洞察。这构成了对被访人贯穿在访谈

中的主观意图的判断的一个重要环节。该讲的被访人没有讲, 该答的

被访人回避了,这都反映出被访人的意图和价值观,或者这件事情与被

访人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有的时候被访人也会用曲笔,即非常含蓄

地表示他 (她 )对一件事情的态度,而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可能涉

及他们的家庭关系中不足为外人道的部分, 或者是因为存在着感情方

面的伤痛。除此之外,对被访人在社会结构和社区利益格局中的位置

的了解也有助于这样的洞察。比如,当一个领取最低社会保障的城市

贫民自豪地称自己家里从不欠债的时候, 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就是他的

人格尊严之所在。1当然, 这样的洞察仍然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发生的,

#168#

社会# 2009# 1

Page 48: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或者说它是经由直观式的感知获得的, 因为这是我们在访谈的现场听

取被访人讲述时得到的。一个训练有素的访谈者几乎可在被访人叙述

这一内容的同时感知被访人叙述背后的意义。

第二,对现象 /本质0的洞察。上文曾提及对田野调查现场意义的

逻辑的感知和把握,由对意义的逻辑的阐述可知,一旦我们实现了这样

的感知与把握, 其实已经完成了对现象本质的洞察。但是, 由对 /本

质 0的界定可知, 其实这种对 /本质 0的洞察最重要的是对现象所呈现

的意义的普遍性的洞察。而当进到这一步的时候, 这就意味着提炼和

关系统握已经出现,只是这种提炼和关系统握更多的是一种 /意义 0的

/萃取0,而并非是逻辑推演的结果 (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样 ),当然,

这样的 /萃取 0的背后一定会有社会学理论与视野的构成作用。比如,

当我们根据西部农村几户村民在生产与生活中的长期互助, 进而提出

/道德共同体 0这样的概念,来回应地形为山区与半山区的农村社区在

分田到户后出现的、差不多是一盘散沙的社区整合状态时,我们的问题

意识与社会学视野就得到了清楚的显现。此外,我们考察现象所呈现

的意义的普遍性,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在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这一点

上。因此,当我们发现苏南和浙东农村社区的老实本分、奉公守法的民

风,并以它来回应社区秩序的形成机制这样的问题时,其实我们是在跟

以往关于 /社会何以是可能的0的研究作理论对话,但是,诚如大家所

知道的, /社会何以是可能的0恰恰是社会学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1盲点的一个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熟视无睹,即对某种现象可能天天看见,但却没有想过这个

现象可能是不合理的,甚或是悖谬的。

第三,对现实社会生活与制度安排中 /盲点 0与悖论的洞察。1如本

文第二部分所述, A.舒茨认为,处于生活世界中的人, 其基本特点就是

自然态度 (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最初的、朴素的、未经批判反思的态度 )

(转引自李猛, 1999)。它使人们认为生活世界是不言自明的现实, 这

些抱有自然态度的普通人都会想当然地接受它。其原因则是因为生活

世界具有预先给定性的特征, 即它存在于社会个体对它进行任何理论

反思和理论研究之前。因此, 在每个个体开始社会化的时候, 他 (她 )

所要学习的有关社会的知识和规范都是已经存在的, 而且大量是常识

性的 (比如婚丧嫁娶的风俗 )。这种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接受,

#169#

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

Page 49: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这是因为个体会发现别人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知识和规范, 他 (她 )若

不接受就会变成异类而被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群体所排斥。但是,恰恰

因为这是未经反思的、想当然的 /自然态度 0, 这种态度以及隐藏在其

背后的价值观念就可能是片面的, 甚至是悖谬的。福柯 ( 1997: 3)曾揭

示 /自由 0的悖谬。他指出,某些自由对人同样具有很大程度的制约作

用,因为 /那些约定俗成的制约 0/并不写在法律条文里0, /而是隐含在

普遍的行为方式中0。福柯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 即当 /自由 0从价

值层面降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方式的时候, 其实就剥夺了个人选择的自

由,而自由的要义恰恰在于它是个人所具有的选择的权利。所以, 当我

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不会将自由看作是一种绝对的价值,

从而只是在制约和自由之间去寻求一种平衡。而我们的制度安排,也

有很多是未经反思的 (尤其是像风俗这样的不成文的制度 ), 甚至有些

过去看似合理的制度, 因为形势和体制的改变, 也会失去它的合理性,

但是却仍被我们继承下来,成为制约我们前进的因素。当然也有可能

是另外一种情况,即我们想推行的制度因为脱离实际而出现悖谬。比

如在女性主义运动中就有一个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之间的悖论,即当

追求男女平等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要求 (就业 )机会平等的时候,会因

为男性和女性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她们又拒绝特殊照顾导致结果

的不平等,但是当她们要求结果平等的时候,也会因为上述原因而需要

社会作出某种政策倾斜来保证, 但这恰恰是追求无条件的男女平等的

自由派女性主义者所反对的。1而有的时候, 人们也会在贯彻执行某项

制度的时候忽视了该制度的执行前提,从而将此变成一个盲点。比如

/村民自治0,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 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项推进农村的

基层民主,同时又可以在党的组织作用健全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用

它来履行政府机构的行政职能而又不增加自己的财政负担的好制度。

但是当研究揭示出村庄政治精英和能人的大量流失导致村落社会的解

体这一事实的时候,村民自治需要村庄政治精英与能人的参与这一前

提条件就会显现,同时也会使人们意识到这恰恰是村民自治这一制度

执行中的盲点。

1这一部分论述可参见杨善华的 5关注常态生活的意义 ) ) )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初

探 6, 5江苏社会科学6 2007年第 5期。

#170#

社会# 2009# 1

Page 50: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四、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托马斯 # A.施瓦特在 5定性研究的三种认识论取向:解释主

义、诠释学和社会建构论61一文中认为, 解释主义传统有以下几个共

同特征。第一,它们将人类行动视为有意义的;第二,它们以对生活世

界的尊重和忠实的形式表明了一种伦理承诺;第三, 从认识论的观点

看,它们共有着新康德主义强调人类主体性 (如意图 )对知识的贡献,

而同时又并未因此而牺牲知识的客观性这样一种偏好。2应该说,这确

实体现了现象学社会学的特征。但是,我们认为,如果从现象学社会学

的理论根源现象学的层面来看的话,那么,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言, 现象

学社会学在强调了 /在社会世界中个人主体间性的沟通之中去重构行

动的客观意义的根源 0 (Outhwa ite, 1975: 91)的同时,也必然会倡导一

种积极的认知态度。从我们的研究实践来看,可以说就是这样一种认

知态度使我们对材料的感受变得日益敏锐。

1托马斯 # A# 施瓦特将 A.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归入解释主义的范围。

2此段施瓦特的引文载诺曼 # K# 邓津和伊冯娜 # S# 林肯主编的 5定性研究: 方法论基础 6

第 209页,风笑天等译, 2007年 1月,重庆大学出版社。

其次,虽然本文对感知和洞察作了区分, 但是在此笔者要申明的

是,根据解释主义的传统, 当理解被视为一种 /认识者 (作为主体的研

究者 )获取关于某一对象的知识 (人类行动的意义 )的智识过程 0 (同

上 )的时候, 那么在认知的层面, 其实我们是无法将感知和洞察明确分

开的, 因为感知和洞察就意味着理解的发生与解释的给出, 因此, 感知

到就意味着洞察的发生。

再者,这样的感知和洞察, 在实践过程中最后会表现为一种直觉,

或者说研究者对材料的一种即时反应。当研究者作出这样的反应时,

其实已经省略了感知与洞察发生的一系列中间过程, 而只是将材料的

意义 (本质 )以直观的形式显现在自己的脑中, 因此它类似于禅宗的

/顿悟0,有点 /直指本性0的意味。而这样的灵气也是认知现象学最引

人入胜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纯粹西方的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就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释道两家有了相通之处。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现

象学社会学的训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直觉的培养。

#171#

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

Page 51: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最后,归根结底, 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并不是要提供一种对世界

或者对社会的终极认识或者终极理论。按其本意, 它提供的只是我们

认识胡塞尔与 A.舒茨都将其看作是研究的重心的生活世界的原则与

通路 (当然也可以包括我们研究与分析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某些方法

论与方法方面的启示 )。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社会学是开放的,就像

现象学是开放的一样。我们要完成的只是按照多姿多态的生活本身来

认识生活这样一项任务, 而这可以借用现象学的一句话来概括 ) ) ) 朝

向事情本身。

参考文献

邓津, 诺曼 # K. 、伊冯娜 # S. 林肯, 主编. 2007. 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 [M ]. 风笑

天, 等,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福柯, 米歇尔. 1997.权力的眼睛 ) ) ) 福柯访探录 [M ]. 严锋,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赫勒, 阿格妮丝. 1990.日常生活 [M ]. 衣俊卿,译. 重庆出版社.

胡塞尔. 1992. 纯粹现象学通论 [M ] .李幼蒸,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霍桂恒. 1996. 舒茨 [G] / /苏国勋 ,主编.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十卷# 社会哲

学.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李猛. 1999.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G ] /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那坦森. 1982. 现代学宗师胡塞尔 [M ].台北:允晨出版公司.

倪梁康. 1994. 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 [M ]. 北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杨善华. 2007. 关注常态生活的意义 ) ) )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初探 [ J].

江苏社会科学 ( 5) .

杨善华、刘小京. 2000.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 J].中国社会科学 ( 5).

杨善华、孙飞宇. 2005.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 J].社会学研究 ( 5).

叶秀山. 1988. 思# 史# 诗 ) ) ) 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张祥龙、杜小真、黄应全. 2002. 现象学思潮在中国 [M ].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

张祥龙. 2002. 胡塞尔的现象学 [G] / /现象学思潮在中国.张祥龙, 杜小真. 黄应金.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Outhwa ite, W. 1975. Understand ing Socia l Life: TheMethod Ca lled Verstehen. London:

George A llen & Unwin.

责任编辑:李 聆

#172#

社会# 2009# 1

Page 52: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ex isting theor ies of fore ign scholars have the ir lim itation when applied in Ch ina. This

can be a ttribu ted to the deep inte rna lization of the k insh ips and regiona l rela tionsh ips

formed in the long agr icu ltural socie t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ocia l structures

be tween rura l and urban areas, the charac ter istics of soc ial mob ility, the

incons istency be tween popu lation urban iza tion and life u rbanization, and the un ique

soc io2h istorica l cu lture in Ch ina.

K eywords: social mob ility, soc ial networks, socio2historical culture

From / Shuren Society0 toW eak / Shuren Soc iety0: A Soc ia l Network Ana lysis of the

Interpe rsonal Inte ractions Among V illage rs in a Moun tainous Region, South Anhui

P rovince Gou T ianla i& Zuo Ting 142⋯⋯⋯⋯⋯⋯⋯⋯⋯⋯⋯⋯⋯⋯⋯⋯⋯⋯

Abstr ac t: The theory of/ shuren society0 has been app lied wide ly, but it has gradua lly

become stereotyped due to the absence of ind icators for measurement. Th is study used

the method of soc ia l network ana lysis to recheck the strong ties and weak ties in the

interpersona l inte ractions in a natural village in a mounta inous region, South Anhui

P rovince. It was found that the socia l networks among the village rs in the natural village

depended upon indirect connections; that there were many isolated ind ividua ls in the

networks w ith strong ties butw ith h igh risks of rupture in the entire network system; tha t

isolated individua ls virtua lly did not exist in the networks with weak ties, hence lower

risk of rupture in the entire system. Unde r such circumstances, even living in natura l

villages, it was still re la tive ly hard for the village rs to get to know one anothe r rea lly

we l.l In this study, this social character isticwas conceptualized as weak shuren soc iety.

K eywords: inte raction, Shuren soc ie ty, soc ial network, strong2ties, weak2ties

Percept ion and Insigh:t Phenomenologica l Sociology in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 Yang Shanhua 162⋯⋯⋯⋯⋯⋯⋯⋯⋯⋯⋯⋯⋯⋯⋯⋯⋯⋯⋯⋯⋯

Ab str a ct: The most importan t sign ificance of phenomenologica l soc iology for the

prac tice of qua litative research is an ac tive a ttitude of cogn ition dete rm ined by the

inte rna l pr inc ip les ofphenomeno logy. Once th is active a ttitude of cognition is ca rried

ou t, it w ill bring a revolu tionary change in our research as we ll a s educating and

tra in ing ou r studen ts. Such cogn ition is a ccomp lished through perception and insigh t

in the prac tice of research; as a resu lt, the acqu ired understand ing and

inte rpreta tion of the m ean ing of the phenomenon a re re lative ly good in depth and

accu ra cy; hence eve ryday life becomes them a in target of re search: Everyday life is

the center of the life wor ld. Furthe rmore, the life world that cons ists of soc ia l a ctors

#227#

Page 53: 教学成果应用及支撑材料 - PKUdean.pku.edu.cn/jxcgj/11003003.pdf学 分 开课 学期 00130241 -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4 4 秋 03130010 Soc0001 社会学概论

( in clud ing the sub jectivity c rea ted by them ) and the environmen t in which socia l

actors live can be ca lled a world ofmean ing to some extent.

K eywords: everyday life, insight, perception, phenomenological soc iology

Another Pattern of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Usual Practices ofCoord inating Labor2Managemen tR elations in CompanyG

You Zhenglin 173⋯⋯⋯⋯⋯⋯⋯⋯⋯⋯⋯⋯⋯⋯⋯⋯⋯⋯⋯⋯⋯⋯⋯⋯

Abstr ac t: Th is paper first reviews, respective ly, Burawoy. s andW alde r. s viewpoints

ofmanufac tur ing consent. It then describes the usual practices of coordinating labor2

management relations in Company G) ) ) re ferred to as another pattern ofmanu factur ing

consent by the au thor. The paper goes on to ana lyze thema in reasons for this pattern. s

practica l existence from the angles of the emp loyees and the emp loyer.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wo prob lems hidden in the pa ttern.

K eywords: Burawoy, labor2management re lations, manufacturing consen t, W a lder

Major Topics of theW estern Sociologists. Concerns in 2007: An Overview

ofAmerican Journa l of Soc iology Ma Xuefeng 197⋯⋯⋯⋯⋯⋯⋯⋯⋯⋯

Ch ief Ed itor: L,i Youme iExecut ive Ch ief Ed itor: Q iu, LipingAddress: P. O. Box 32, 99 Shangda Road, Shangha,i P.

R. C.Post Code: 200444Telephone ( Fax): 86 221 266135633; 86221266135221URL: http: / /www. society. shu. edu. cnE 2mai:l soc iety1981@ 163. com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