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民生 - wen wei popdf.wenweipo.com/2013/08/29/b10-0829.pdf2013/08/29  · b 10...

1
B 10 責任編輯:張旭婕 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 文匯副刊 滿 西 西 姿 看到和看不到的白 連盈慧 翠袖 乾坤 調 綿 撐下去 孫浩浩 琴台 客聚 姿 便 西 便 Niagara 西 Iguazu Victoria 再登一○一高樓 吳康民 生活 語絲 尿 西 西 ⋯⋯ 四大功能致健康 蘇狄嘉 海闊 天空 飲食場面 隨想 ⋯⋯ 西 ⋯⋯ ⋯⋯ ⋯⋯ —— ⋯⋯ ⋯⋯ 慾海中沉淪 呂書練 獨家 風景 到2011年為止,中國的城市人口已經達到69079 萬,佔全國人口的51%,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鄉 村人口。中國用3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用近百年 時間才走完的城市化之路。 城市化的神奇速度帶 來經濟飛速發展,卻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不可忽視 的副作用。 與城市化突飛猛進同步,中國鄉村正在快速衰 落。 據官方統計,中國的自然村10年間由360萬個銳 減至270萬個,每天都有近百個村莊從地球上消 失。我國耕地的紅線是18億畝,但上年耕地總量 已達到18.26億畝的逼近紅線水平。由於城市化對 耕地的吞噬,目前我國人均耕地只有1.59畝,不及 世界平均水平的47%,全國有666個縣的人均耕地 不及世界糧農組織界定的人均0.8畝的警戒線。 城市不但吸走了鄉村的勞力、人才、資源、土 地,污染了鄉村的水源,連大樹也不放過。十幾 年來,很多城市砍掉城市古老的原生樹,又以幾 千甚至十幾萬元的重金從鄉村挖來古樹移植於城 市。那些見證了鄉村幾代人生命的大樹,來到尾 氣污染的馬路邊,由於水土不服,70%並不能成 活。 作家熊培雲說,每座村莊都是一座圓明園,都 值得保留。他登廬山看到一副對聯:「傍千年 樹,讀萬卷書」,非常感慨,因為在他的家鄉,曬 場上、祠堂邊那些承載童年美好記憶的千年古 樹,都被樹販子買走了。很多鄉村不僅生態破 壞,物質赤貧,鄉情不再,原有的精神財富也煙 消雲散了。 城市化的大躍進,與地方政府對土地的絕對支 配權有關。一個行政拆遷,就能讓千萬戶農家失 去祖傳的房屋與安身立命的土地。 近年,農民因 抗拆而喪生於推土機下的報道絡繹不絕,令人心 寒。在一些官員眼中,百姓生命遠不如政績重 要。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賣地生財,往往並 沒用於改善民生,而用於豪華辦公樓、買豪華轎 車、公款吃喝、官員入股等等利益集團的私利 上。 早在2010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一份調查中 就顯示,由於地方政府以地生財的發展觀念,中 國的「土地城市化」已經遠遠高於「人口城市 化」,這說明一些地方政府積極推進城市化的首要 目標,並非是改善民生,而是單純以增加地方財 政為中心。 城市快速擴張,讓很多城市已到生態承載的極 限。北京、上海、廣州近年都陷入交通擁堵、空 氣污染、水源短缺以及垃圾圍城的困境。原本水 資源豐富的北京,現在已經成為極度缺水城市。 北京的地下水嚴重超採,包括母親河永定河在內 的21條河流也都早已斷流。 空氣污染讓眾多北京人患上呼吸系統慢性疾 病,特點是久咳不癒,人稱「北京咳」;空氣污 染讓廣州人的肺葉變黑,人稱「廣州肺」;空氣 污染讓上海成為肺癌高發的城市,人稱「上海 癌」。 周末女兒去參加同學的追悼會。一位風華正茂 的男同學,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就因肺癌去世 了。八寶山告別廳內,班主任與幾十位同學都無 比悲痛與感慨。生命如此脆弱,輝煌的學歷,富 裕的家境,前程遠大的職業,都不能抗擊惡劣環 境對生命的剝奪。 一位著名作家把今日中國的城市化比喻為「無 土時代」。他認為,城市吞噬了鄉村的土地後,用 鋼筋水泥把地面徹底覆蓋,完全切斷了人與土地 的聯繫,因此,污濁之氣、不平之氣無法被大地 吸收排納,所以就有了城市文明病。 著名後現代發展哲學家王治河博士認為,中國 當代的城市化,是歐洲價值中心論的折射。這種 價值觀崇尚的是「線性進步理論」,即歷史發展是 一個由低向高的直線運動。任何民族的發展,都 要走城市化、工業化的道路。城市化才是人類文 明的象徵。而現代城市化運動,目標是為了資 本、政績、GDP,見物不見人。受第一次啟蒙時 期對自然與鄉村帝國主義的態度,現代城市化對 農村採取的是一種近乎趕盡殺絕的態度。在這種 居高臨下蔑視鄉村的發展觀中, 沒有消失的村 莊,也都走在瀕臨滅亡的路上。 今天,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在反思,中國是否 一定要以消滅鄉村的方式來達到水泥統治一切的 城市化?有識之士呼籲,要保護農耕文化,留住 中國文化的根。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中國鄉村文 明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行政學院張孝德教授在 《拯救中國鄉村文明呼號書》中說:「今天的中國 需要城鎮化,但絕不能走西方式的讓鄉村消亡的 城鎮化。以城市替代鄉村兩元歸一的、以鄉村終 結為代價的城市化,是西方文明深化的必然規 律,但不是中國的必然規律。」 在遭受城市病困擾後,西方發達國家正在反思 城市化帶來的弊端。 德國是最早實現城市化與工業化的 發達國家。可是今天乘火車汽車在德 國旅遊的人,都對那裡廣闊的草原森 林印象深刻。在世界工業化程度排名 第三、人口密度位於歐洲第三的德 國,高度城市化的同時也保留了大片 的自然植被與農田。在德國,30%的 土地是森林,55%的土地用於種植小 麥以及放牧,只有14%的土地用於工 業建設。 早在上世紀80年代 ,美國芝加哥 大學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茲就在其名著 《改造傳統農業》中提出,加強對農 業的人力資本投入,農業同樣可以成 為經濟亮點。他認為在傳統農業中, 各種生產要素都得到了最佳配置,只 不過技術投入不同,效益就完全不 同。比如上世紀中日本每英畝產量是印度的8倍。 舒爾茲認為,投入對農民的教育,提升農村人力 資本,就能讓農業成為國家經濟增長點。而在經 濟發展中偏袒工業,也會扼制整個經濟發展。 近年有愈來愈多的經濟學家認為,把同樣數量 的資本投向農村,比投入城市更有效益。加大對 農村交通、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投資,讓農村享 有與城市人同樣的公共資源,比單純吸引農村人 進城好處更多。繁榮的農村,既保證了工業化需 要的生活及生產資料供給,也是市場取之不盡的 客戶源泉。 民本主義的城市化,㠥眼點應是「人口城市 化」:讓農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醫療、教 育、通訊、商業等等便利,讓農民不離故土而安 居樂業,能有尊嚴地生活。官本主義的城市化, 將城市化等同於鄉村土地水泥化,地方經濟房地 產化,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達到GDP的增 長。由此不僅帶來尖銳的官民矛盾,也造成一個 民族自然及人文生態的巨大破壞,大大損害了政 府公信力。願「人口城市化」成為更重要的追求 目標。 城市化 民生 城市化帶來經濟飛速發展,也帶來不可忽視的副作用。 資料圖片 本版逢周一至五刊出 傳真:2873 2453 電郵:[email protected]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Jul-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城市化 民生 - Wen Wei Popdf.wenweipo.com/2013/08/29/b10-0829.pdf2013/08/29  · B 10 文匯副刊 責任編輯:張旭婕 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 白 色 恐 怖 ﹂?究

B 10 ■責任編輯:張旭婕 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文匯副刊

﹁白色恐怖﹂?究竟白色如何恐怖,倒不

見有人具體形容過,只是聽到﹁恐怖﹂,神經

衰弱的人就為恐怖而恐怖,甚至害到神經正

常的人聽多了也神經衰弱。

十多年前,就有人誤信了這個莫須有的恐

怖,結束半生經營的事業,廉價出讓安居多年的

物業,變賣所有家當,拖男帶女移民到語言不通

人地生疏的地方,資本足夠餘生過日的算幸運

了,坐滿移民監之後,還可以瀟瀟灑灑回來舊地

探訪故友敘舊;落地生根之後,還可以差強人意

安定過

在港時的日子,至於水土不服,不慣長

袖善舞那一群,可就避風避

雪,有好長的日子

望雪傷懷了。

捱不慣彼邦生活,等到下一代成長後找不到工

作,終於像當日﹁為下一代移民﹂一樣,又為下

一代的就業問題回流,為兒辛苦為女忙。

回頭已是百年身不要緊,回流後當年賣出去的

樓宇買不回來,一切從頭開始,自不免有不足為

外人道的苦惱。可不知心底會不會暗嘆一句:

﹁白色﹂害我!

那麼說,連影子都看不見的白色恐怖,就比杯

弓蛇影來得還恐怖。可是白色恐怖論還在繼續散

播中,倉皇回流過的,感覺到走盡天涯無樂土,

不會有第二波行動了,可是謠言聽得太多,始終

還是有人不到他邦心不死。

其實看得到的白色恐怖,比看不到的白色才真

的恐怖,那天跟朋友同逛超級市場,看中其中一種甚麼

菰,雪白得比白雪公主還可愛,由於從未吃過,就心動

了,女友說她從來不敢吃,因為有人告訴她,這些菰類曾

經漂白過,怎樣漂白,可思過半了,總之不會是好東西,

忽然有所驚覺,最近好幾年,我們不是看到很多本來有色

的東西都已變白,而且愈來愈白嗎,甚至甚麼不同類型的

鹽呀粉呀麵呀米呀,白得來已非原來樣子,都是高度貧血

的﹁白雪公主﹂;過去,同樣是白,都白得各有姿采。這

些可能傷害肝臟的白才恐怖。

百家廊

陳曉鳳

看到和看不到的白連盈慧

翠袖乾坤

新聞是我如今每天唯一必看的電視節

目,電視機都長期調校到新聞台的頻

道。可是這段日子,幾乎每天的新聞報

道所帶來的,都是負面的消息,讓人心

酸落淚。

馬尼拉人質事件三周年,特首一句﹁銘記於

心﹂,港人何嘗不是。轉眼三年,菲律賓政府

沒有一聲道歉,也沒有賠償,死傷者及其家人

無法釋懷,身體上的創傷未及復元,心靈上的

創傷也一樣,見到謝媽媽思念兒子的模樣,心

裡面也同樣的痛,當日的畫面又再一幕一幕的

重現眼前,鼻子禁不住一酸。

一句粗口令社會爭拗不絕,擾攘了差不多一

個月,沒完沒了,大家的

眼點早已不在於粗

口不粗口,目的何在,大家心中有數,咬

放,要到幾時呢?開學的日子漸近,可以還學

生一個平靜的開學日嗎?

一隻只有四個月大的小花貓,被義工發現遭

齊口斬去右腿,奄奄一息,獸醫也力證是人為

造成的,大家往報警,竟然遭到警方冷漠的一

句:﹁都係貓一隻之嘛!﹂香港何時變得如此

冷血無情?幾多報告早已證實變態殺手,最初

都是由虐待動物開始的,何況動物不也是生命

嗎?

埃及軍方血腥鎮壓手無寸鐵示威者,造成超過八百人被

殺。一年前的茉莉花革命,推翻了獨裁者穆巴拉克,普

選出新政府,以為可以建立民主社會,誰不知動盪甚至

造成文物浩劫,博物館也遭搶掠破壞。

敘利亞內戰升級到化武襲擊,屠殺多達一千七百人,當

中包括數以百計兒童,還有動物,街頭堆疊無數小童,

以及貓、狗、綿羊、山羊屍體。不論是甚麼種族,作為

人類,看到這些新聞,我們能無動於衷嗎?

近日新聞中唯一稍能令我發笑的,要算是亞洲電視被通

訊管理局罰款一百萬,並要求七日內終止盛品儒職務。

這位又靚仔、又後生、又是高層的盛生,以後不怕會再

被指花弗了,但這又如何?政府依然未有明確表明何時

會發牌。這個星期遇上的朋友,都跟我說:﹁不如叫政

府收回亞視的牌照,然後轉發給香港電視!﹂套用政府

的官腔說法,發牌是件複雜的事,而且話事權從來不在

我們手上,政府沒行動,我奈你甚麼何?

香港繼續一台獨大,電視劇的情節繼續認爹、認娘、認

阿妹。收視下滑?不打緊,電視台高層自然會動腦筋,

除了每天的電視觀眾人數,再加上網上的收看人次,收

視率繼續長期守住三十點上下,這就可以向廣告客戶交

代,稍為高多一兩點,隨時還可以乘機加廣告費呢!

可能編劇都是比較感性的,太多負面消息,太多負能

量,不知怎樣撐下去之際,恰巧看到一篇文章,內容帶

有宗教意味,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未必會有共鳴,可是

文章的末尾,卻發人深省:﹁為了後來的人,下一代,

請絕對不要絕望。我們絕望了,我們的下一代,就一定

會變為行屍走肉。為了未來,請不要絕望。﹂

未敢奢望能改變這個世界,也但願能減慢一點其惡化的

速度。為了下一代,絕對不能絕望,我們只有繼續撐下

去!

撐下去孫浩浩

琴台客聚

這一次去台北,再次登上台灣

第一高樓一○一。

這已經是第三次了。為的並不

是去俯視市區風貌,而是為了拍

一張照片。

第一次登上頂樓,見有影檔招徠拍

照,即拍即有。於是拍了一張十分正

經的好像站在大樓旁邊的照片。

第二次去拍照,與老伴在一起。攝

影檔說第一次拍個循規蹈矩的照片,

這一次拍個有趣的。就是與老伴攜手

樓頂的避雷針,懸於空中,如空

中飛人一樣。

這一次又有什麼花樣呢,可以用手

指住天空,表示與高樓相比高的樣

子。拍是拍了,沖曬出來,並不見得

有與﹁天公共比高﹂的氣勢。

第一次拍的時候,是在七年前左右

吧,每張照片是一百元台幣。這一次

已經漲到台幣三百元。況且港幣貶值,差不多

合港幣近一百元。不過他們又有一個新花招,

如果拍第二款,可收六折,即一百八十元。於

是拍兩張不同姿勢的照片,合共四百八。看似

划算,他們的生意便可多做,這又是招徠術的

一種。

拍完照片,才去周圍俯視台北景色。其實多

年來台北建築物變化不大,乏善可陳。

就是去杜拜看世界第一高樓的亞拉法塔,也

是乏善可陳。但我這個人就是好奇心強,對世

界第一的東西很感興趣,對世界的所謂﹁三

大﹂,如果看過其他兩個,

便心癢癢地想去看

那個第三。比如世界三大瀑布,既看過加拿大

與美國邊境的尼亞加拉︵N

iagara

︶以及巴西和

阿根廷交界的伊瓜蘇︵Iguazu

︶,就一定要到非

洲看津巴布韋和贊比亞交界的維多利亞

︵Victoria

︶大瀑布一樣。

俱往矣。看三大瀑布是有風險的,伊瓜蘇瀑

布之長需要乘小船乘風破浪;維多利亞瀑布需

要站近懸崖下望。這些都是十多年前的遊程

了。今天年老力衰,此情不再。不過,登高樓

還是可以的,一○一高樓據稱有全世界最快速

的電梯,要登上自然輕鬆之至。

再登一○一高樓吳康民

生活語絲

表弟在醫療機構工作,看到有關身

體健康、營養護理的好文章,常電郵

傳來,跟大家分享一篇近期好文章。

香港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唐志

聰醫生編寫:

﹁人,只要脾、肝、大腸、腎,四個功

能健康,就能永遠離開癌症、糖尿病、心

臟病、高血壓。

脾,一定要健康。如果有病,就要先恢

復脾的功能。每天三餐,五穀雜糧一定要

佔總飲食的百分之五十,一定要養成這個

習慣。雜糧就是紅豆、黃豆、綠豆、薏

仁,這些都是雜糧類,蓮子也很好,有了

這個概念之後,脾好肝就好。

脾在造血,一天有兩個重要的時間,就

是子時二十四點和午時十二點,所以,該

休息的時候一定要休息。

現代人,大部分都是肝不好,為甚麼不

好?晚睡、吃油炸的東西、壞脾氣,這三

個正是肝的三大剋星。油包肝,吃油的東

西,油把整個肝包住,肝的功能完全喪失

了,所以說,不要吃得太油膩。

當身體感覺不適的時候,此時疾病正在

糾正人的過失,用身體的痛苦管教他,有痛苦的時

候,代表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天早上,上廁所感覺很困難,這個表示甚麼?

身體纖維素攝取量完全不足!

萬病之源,都是從大腸不能正常排泄開始。如果

大腸很好,那早上應該不是自己醒過來,而是被大

腸的蠕動叫醒,大腸蠕動在叫喚了,為甚麼?因為

早上五到七點,就是大腸最活躍的時間,所以醫生

勸告癌症病人一定要在晚上九點上床睡覺,因為大

腸早上六點到七點的時候,自然就會蠕動,叫醒起

床,要蹲馬桶了⋯

。﹂

有想過是這樣的嗎?

四大功能致健康蘇狄嘉

海闊天空

現代香港的社交飲食場

面,通常看到的,是桌上

紅葡萄酒,菜餚由服

務員分好,淺飲細嚼,溫

馨得很。在葡萄酒未流行

之前,是桌上擺

白蘭地,那

個時代亦未有分食習慣,人人

向桌中央夾菜,場面熱鬧,酒

意翻飛。我在台灣打工時,和

武俠作家古龍吃飯,十二個人

一圍,每人面前各放一瓶白蘭

地,豪氣十足,但不勝酒量的

人,就容易喝醉。有傳媒人就

得了個外號叫﹁不見蝦仁﹂,

因為上菜的次序,是四冷盤四

熱葷,吃完冷盤後,熱葷的炒

蝦仁還未上桌,他就醉倒了。

我在台灣讀大學的時代,常

常和同是港生的同學一起吃

飯,我們吃飯時有個習慣,就

是手快有手慢無。所以菜一端

上,人人爭先恐後去搶夾自己

喜歡的菜,有時還出現在空中

搶菜的場面,既熱鬧又歡樂。

最近看書,看到一篇文章,

介紹的是清朝蒲松齡寫的一篇﹁綽然堂

會食賦並序﹂,原來蒲松齡除了寫︽聊齋

誌異︾之外,還寫過不少文章,而這篇

文章記述的,就是八個人圍桌而食的飲

食場面。這八人中兩人為師傅六人是徒

弟,吃飯時分兩列進入桌前,蒲松齡形

容他們步入食桌的情況,是腳步咚咚作

響有如打雷,坐到椅子上後,椅子在地

下磨來磨去發出的聲音,像一群牛突然

奔跑,又像一萬隻鶴一齊發出鳴叫。然

後就是像我讀大學時那樣,搶奪心愛的

食物,眼睛看

菜餚,碗裡盛

菜餚,

口裡嚼

菜餚,好一番手忙腳亂的場

面。像

一群牛般奔跑入食堂的情況,香港只

有美食展才會出現,不過美食展剛剛結

束,不然站在會展中心門外馬路上,就

可以聽到那轟轟然的聲音了。

飲食場面興 國

隨想國

全球矚目的﹁世紀大審﹂薄熙來案

已完畢,卻以撲朔迷離的性醜聞作

結。審理過程意外延長,被告辯詞出

人意表,大罵證人瘋狗、妻子瘋癲,

絕地反撲的﹁自爆家醜﹂⋯

雖然沒

有電視直播,但由微博提供的即時庭審現

場記錄內容看,人們不難感受到這位﹁平

西王﹂霸氣和魅力。

結果,一樁反貪腐的高官受賄經濟大

案變成一齣愛恨情仇的多角戀悲劇,幕

幕驚奇,觀眾似乎也被劇情牽

走⋯⋯

看似荒唐,卻不完全不符合邏輯。人

生,本就赤條條而來,卻在慾海中沉

淪,不能自拔⋯

是非曲直不是五天公審就可以了斷或結

案的,但從審理過程,卻令人看到人性的

醜陋。在香港的富豪家族爭產案中,夫妻

互揭傷疤、兄弟互數不是、父子或母女反

目成仇,是例牌情節;在過去一周,我們也﹁看到﹂

了中國高官在貪腐指控中,如何互相推諉責任,甚

至不失自認婚外情和戴綠帽,坦承治家無方,拒認

﹁紈

公子﹂⋯

不過,法庭上的薄熙來雖然﹁妻離子散﹂,但在庭

外,他卻贏得了親情—

薄家有五位親屬在旁聽,

他們在薄完成最後陳述後,立即站起來拍掌,大

喊:﹁熙來說得好,我們永遠支持你!﹂

而他和前妻生的長子李望知也在生父﹁遇難﹂時

勇敢地站出來,這位早年被拋棄的兒子不但為他聘

請辯護律師,更對外媒發表聲明說:﹁作為他的兒

子,我為他受到的痛苦感到難過,同時為他的堅強

感到驕傲。﹂

比起四十多年前,薄熙來參與批鬥老父薄一波,

再踩上一腳的舉動,這位具律師資格的兒子深明大

義,也表現大氣,令人感覺到血濃於水的人情和包

容。其

實,任何人包括帶罪之人都有人性本善的另一

面,庭上的薄熙來兩鬢飛霜,略顯憔悴,卻神情自

若,思維清晰,能言擅辯表露無遺⋯

看這齣﹁鬧劇﹂,似乎所有的事,起因不但是貪,

更因為愛。魅力四射的男主角屢有外遇,令同樣魅

力迫人的女主角報復性地愛上了別人,為了面子和

愛子,不停地索取,最後又因愛成恨,因貪成障、

成魔,更成囚⋯

慾海中沉淪呂書練

獨家風景

到2011年為止,中國的城市人口已經達到69079萬,佔全國人口的51%,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鄉村人口。中國用3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用近百年時間才走完的城市化之路。 城市化的神奇速度帶來經濟飛速發展,卻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副作用。與城市化突飛猛進同步,中國鄉村正在快速衰

落。據官方統計,中國的自然村10年間由360萬個銳

減至270萬個,每天都有近百個村莊從地球上消失。我國耕地的紅線是18億畝,但上年耕地總量已達到18.26億畝的逼近紅線水平。由於城市化對耕地的吞噬,目前我國人均耕地只有1.59畝,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7%,全國有666個縣的人均耕地不及世界糧農組織界定的人均0.8畝的警戒線。城市不但吸走了鄉村的勞力、人才、資源、土

地,污染了鄉村的水源,連大樹也不放過。十幾年來,很多城市砍掉城市古老的原生樹,又以幾千甚至十幾萬元的重金從鄉村挖來古樹移植於城市。那些見證了鄉村幾代人生命的大樹,來到尾氣污染的馬路邊,由於水土不服,70%並不能成活。作家熊培雲說,每座村莊都是一座圓明園,都

值得保留。他登廬山看到一副對聯:「傍千年樹,讀萬卷書」,非常感慨,因為在他的家鄉,曬場上、祠堂邊那些承載童年美好記憶的千年古樹,都被樹販子買走了。很多鄉村不僅生態破壞,物質赤貧,鄉情不再,原有的精神財富也煙消雲散了。城市化的大躍進,與地方政府對土地的絕對支

配權有關。一個行政拆遷,就能讓千萬戶農家失去祖傳的房屋與安身立命的土地。 近年,農民因抗拆而喪生於推土機下的報道絡繹不絕,令人心寒。在一些官員眼中,百姓生命遠不如政績重

要。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賣地生財,往往並沒用於改善民生,而用於豪華辦公樓、買豪華轎車、公款吃喝、官員入股等等利益集團的私利上。早在2010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一份調查中

就顯示,由於地方政府以地生財的發展觀念,中國的「土地城市化」已經遠遠高於「人口城市化」,這說明一些地方政府積極推進城市化的首要目標,並非是改善民生,而是單純以增加地方財政為中心。城市快速擴張,讓很多城市已到生態承載的極

限。北京、上海、廣州近年都陷入交通擁堵、空氣污染、水源短缺以及垃圾圍城的困境。原本水資源豐富的北京,現在已經成為極度缺水城市。北京的地下水嚴重超採,包括母親河永定河在內的21條河流也都早已斷流。空氣污染讓眾多北京人患上呼吸系統慢性疾

病,特點是久咳不癒,人稱「北京咳」;空氣污染讓廣州人的肺葉變黑,人稱「廣州肺」;空氣污染讓上海成為肺癌高發的城市,人稱「上海癌」。周末女兒去參加同學的追悼會。一位風華正茂

的男同學,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就因肺癌去世了。八寶山告別廳內,班主任與幾十位同學都無比悲痛與感慨。生命如此脆弱,輝煌的學歷,富裕的家境,前程遠大的職業,都不能抗擊惡劣環境對生命的剝奪。一位著名作家把今日中國的城市化比喻為「無

土時代」。他認為,城市吞噬了鄉村的土地後,用鋼筋水泥把地面徹底覆蓋,完全切斷了人與土地的聯繫,因此,污濁之氣、不平之氣無法被大地吸收排納,所以就有了城市文明病。著名後現代發展哲學家王治河博士認為,中國

當代的城市化,是歐洲價值中心論的折射。這種

價值觀崇尚的是「線性進步理論」,即歷史發展是一個由低向高的直線運動。任何民族的發展,都要走城市化、工業化的道路。城市化才是人類文明的象徵。而現代城市化運動,目標是為了資本、政績、GDP,見物不見人。受第一次啟蒙時期對自然與鄉村帝國主義的態度,現代城市化對農村採取的是一種近乎趕盡殺絕的態度。在這種居高臨下蔑視鄉村的發展觀中, 沒有消失的村莊,也都走在瀕臨滅亡的路上。今天,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在反思,中國是否

一定要以消滅鄉村的方式來達到水泥統治一切的城市化?有識之士呼籲,要保護農耕文化,留住中國文化的根。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行政學院張孝德教授在《拯救中國鄉村文明呼號書》中說:「今天的中國需要城鎮化,但絕不能走西方式的讓鄉村消亡的城鎮化。以城市替代鄉村兩元歸一的、以鄉村終結為代價的城市化,是西方文明深化的必然規律,但不是中國的必然規律。」在遭受城市病困擾後,西方發達國家正在反思

城市化帶來的弊端。德國是最早實現城市化與工業化的

發達國家。可是今天乘火車汽車在德國旅遊的人,都對那裡廣闊的草原森林印象深刻。在世界工業化程度排名第三、人口密度位於歐洲第三的德國,高度城市化的同時也保留了大片的自然植被與農田。在德國,30%的土地是森林,55%的土地用於種植小麥以及放牧,只有14%的土地用於工業建設。早在上世紀80年代 ,美國芝加哥

大學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茲就在其名著《改造傳統農業》中提出,加強對農業的人力資本投入,農業同樣可以成為經濟亮點。他認為在傳統農業中,各種生產要素都得到了最佳配置,只不過技術投入不同,效益就完全不

同。比如上世紀中日本每英畝產量是印度的8倍。舒爾茲認為,投入對農民的教育,提升農村人力資本,就能讓農業成為國家經濟增長點。而在經濟發展中偏袒工業,也會扼制整個經濟發展。近年有愈來愈多的經濟學家認為,把同樣數量

的資本投向農村,比投入城市更有效益。加大對農村交通、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投資,讓農村享有與城市人同樣的公共資源,比單純吸引農村人進城好處更多。繁榮的農村,既保證了工業化需要的生活及生產資料供給,也是市場取之不盡的客戶源泉。民本主義的城市化, 眼點應是「人口城市

化」:讓農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醫療、教育、通訊、商業等等便利,讓農民不離故土而安居樂業,能有尊嚴地生活。官本主義的城市化,將城市化等同於鄉村土地水泥化,地方經濟房地產化,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達到GDP的增長。由此不僅帶來尖銳的官民矛盾,也造成一個民族自然及人文生態的巨大破壞,大大損害了政府公信力。願「人口城市化」成為更重要的追求目標。

城市化 與 民生

■城市化帶來經濟飛速發展,也帶來不可忽視的副作用。

資料圖片

本版逢周一至五刊出傳真:2873 2453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