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µ w - shs.edu.t · ê@w2`n ë3jy¶ ê!®; o ë ¨6 ð #Ïp»o´ µ5×@Ém @É4íf, _+[!Í b ä...

11
投稿類別:文學類 篇名: 以《烏托邦》探討《分歧者》一書 作者: 蔡孟諭。嘉義女中。高二十四班 指導老師: 吳娟萍老師

Upload: vanlien

Post on 21-Apr-2018

2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Ko#µ W - shs.edu.t · ê@w2`N ë3JY¶ ê!®; O ë ¨6 ð #Ïp»O´ µ5×@ÉM @É4íF, _+[!Í b ä í )U/R )V# @O-5W ! 3 1 2 3. 2 36° * )Yã& *@ÞO´p»_Ú!

投稿類別:文學類

篇名: 以《烏托邦》探討《分歧者》一書

作者: 蔡孟諭。嘉義女中。高二十四班

指導老師: 吳娟萍老師

Page 2: Ko#µ W - shs.edu.t · ê@w2`N ë3JY¶ ê!®; O ë ¨6 ð #Ïp»O´ µ5×@ÉM @É4íF, _+[!Í b ä í )U/R )V# @O-5W ! 3 1 2 3. 2 36° * )Yã& *@ÞO´p»_Ú!

以《烏托邦》探討《分歧者》一書

1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國中時接觸到《飢餓遊戲》,對於該類電影激起相當興趣。之後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意外發

現《分歧者》,也就在如此的因緣際會下,和這本令我無法自拔的書「相遇」。

從小看報紙總是偏好先讀「社會版」,雖然對於那些社會案件的主角感到深厭惡絕,但或

許因為透過這些篇幅的報導,得以看到人性的汙點,又或許就某些層面而言,是人性最真實

的一面,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奇異的價值觀,我對於那些善於揭露「虛偽和平面紗下的醜惡社

會」的反烏托邦(anti-utopia)類小說總是愛不釋手。

當初在閱讀此書時,就對封面和封底的文字感到疑惑,《分歧者》的背景是一個經過戰火

摧殘的國家,有鑑於歷經血腥戰亂,為了重整秩序,前人將他們的國家分成了五個派別,每

個派別各盡其職守,共同維護社會的和諧。然而,書的封面卻提到「在這裡,她將打破所有

規範,揭穿這虛假的和平」(薇若妮卡.羅斯 2012 年 12 月)(註一),不免令我好奇,難道故事

的主角是為好戰人物?如此和諧分工的社會豈有「虛假的和平」可言?原來,如同一塊潔白無

瑕的地毯可以遮蓋幾分鐘前案發現場的血跡斑斑;那些看似完美的制度,也可以是一個醜惡

失序社會的最理想包裝,如薇若妮卡•羅斯所說「醜惡的事物並未消失,只是被隱藏起來。」

(薇若妮卡.羅斯 2012 年 12 月)(註二)在重新又看了一次《分歧者》後,決定以自己的觀點,

探討《分歧者》一書中,作者所欲傳達之訊息或警訊,揪出所謂「醜惡的事物」、「虛假的和

平」,並藉機了解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概念,將兩者的研究心得做統合。

貳●正文

一、《分歧者》

(一)故事架構

故事的舞台是架構在一座曾經飽受戰火摧殘的城市(作者選定今美國芝加哥),有鑑於戰火的

殘酷無情,先人將該城市分成五個派別:無畏派認為一切禍亂的起因是人性的懦弱膽怯;克己

派堅信若人類無私心為彼此奉獻,必然能杜絕禍患災亂;友好派待人友善、盡全力遏止衝突

發生,極力維持世界和平;博學派視知識為一切根本,因人類的無知而釀成災禍;直言派厭

惡一切虛假言語,視虛假、謊言為戰亂的導火線。所有派別遵循其所堅信的信念及教義運作

著,堅信「派別遠勝血緣」(薇若妮卡•羅斯 2012 年 12 月)(註三),因此在每當青年滿十七

歲時會進行傾向測驗及擇派儀式,所有人均可參考其傾向測驗結果自由選擇欲加入的派別,

從此以派別為中心生活;但若未通過新生訓練即會被逐出其所選擇的派別,成為流離失所、

靠別人救助的無派別者。

Page 3: Ko#µ W - shs.edu.t · ê@w2`N ë3JY¶ ê!®; O ë ¨6 ð #Ïp»O´ µ5×@ÉM @É4íF, _+[!Í b ä í )U/R )V# @O-5W ! 3 1 2 3. 2 36° * )Yã& *@ÞO´p»_Ú!

以《烏托邦》探討《分歧者》一書

2

(二)何謂分歧者?

在傾向測驗中顯示有多個派別特質的人,稱為分歧者。由於其所具的多元特質,讓他們有獨

立思考而不被控制的特性。一般人可以依循單一派別單一方向思考,分歧者因具有多派別特

質,會朝多方面多元思考,因此相對不受控制,對於領導者必為一大麻煩。分歧者多對模擬

實境免疫,在模擬實境進行中,分歧者可以得知其所在只是模擬狀態,僅有大腦受到控制,

而非面對真實狀況,因此在進行模擬實境測驗時能相對較一般人花極短的時間脫離;也不受

模擬實境「操控」。

(三)故事內容

1. 派別選擇

出生於克己派家庭的翠絲在一開始即面臨抉擇,因為雖然從小到大努力,仍無法真正做到

無私奉獻,相較於原先派別,更渴望外界的自由。在進行傾向測驗時,被判定為分歧者,除

了無法得知自己的派別傾向,又要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在擇派儀式當天,令人驚愕地,一

直淋漓盡致奉行無私的迦勒(翠絲的哥哥)竟然加入博學派(長期以來因為想奪走克己派的領導

地位而對克己派做出諸多汙衊攻擊),雖然迦勒的離開讓翠絲擔心若自己離開對父母所帶來的

傷痛,但最後翠絲仍選擇離開原派別,加入所嚮往的無畏派。

2. 新生訓練

加入無畏派的當下就開始進行一連串訓練:跳上行駛中的火車、從七層樓高的屋頂跳下,甚

至因為艾瑞克(無畏派領導人)等人的策畫,將無畏派的新生訊訓練方式修改的漸趨殘酷:在打

鬥訓練中除非一方倒地不起,否則比賽無法停止、加入排名制度,未達前十名將被逐出派

別…….在翠絲勤奮練習以及指導員四號的教導下,原本排名落後的翠絲成績漸漸有起色。

第二階段為模擬實境測驗,主要是要面對自己的恐懼,讓自己在危急的情況中能控制自己

的恐懼。翠絲因為分歧者的身分而表現出色,然而也因此讓自己身分曝光的可能性增加。因

為排名制度,自己的排名前進相對他人的排名就下降,讓翠絲遭到原本的死對頭彼得、德魯

甚至原本的好友艾爾傷害,差點從峽谷墜落。到了第三部分「恐懼之境」,在恐懼之境中,是

要在危險中找到方法讓自己脫離險境,僅有七種恐懼的翠絲也輕易通過測驗,以第一名優異

成績成為正式成員。

3.爭權戰爭

暗中與無畏派領導人結盟,企圖奪走克己派領導權的珍寧(博學派領導人)聯合無畏派領導

人將模擬實境血清注入無畏派,無畏派成為僅有行動力而無思考能力的博學派軍隊,攻陷克

Page 4: Ko#µ W - shs.edu.t · ê@w2`N ë3JY¶ ê!®; O ë ¨6 ð #Ïp»O´ µ5×@ÉM @É4íF, _+[!Í b ä í )U/R )V# @O-5W ! 3 1 2 3. 2 36° * )Yã& *@ÞO´p»_Ú!

以《烏托邦》探討《分歧者》一書

3

己派。

翠絲和四號(托比亞)因為分歧者的身分能不受模擬實境控制,然而此時忌妒托比亞已久的艾

瑞克想趁著這個大好之際殺了托比亞,也在此時,托比亞和翠絲分歧者的身分被揭穿。兩人

被帶到一直想除掉分歧者的博學派領導人珍寧面前。珍寧利用新的血清讓有電腦能力的托比

亞去操控實境模擬,而把翠絲關在一個大水箱讓她淹死(為翠絲模擬實境中的一部分,珍寧決

定以這種方式讓翠絲死亡),然而,原為無畏派的翠絲媽媽及時前去解救翠絲,然而之後翠絲

的母親在救出翠絲後中槍身亡。無暇處理悲傷,翠絲前往和父親及逃出博學派的迦勒集合,

前往找尋托比亞以終結實境模擬。不幸地、翠絲的父親也在過程中中彈身亡。最後翠絲找到

托比亞,成功喚醒他並終結模擬實境。

(四)深入剖析―《分歧者》中「醜惡的事物」

1. 抹滅多元

《分歧者》中將社會分成五個派系,人民可享有的自由看似與現今社會無異,但實際上已

大大地縮減人們所被允許的想法和思考模式。

在僅有五個派系體制的實施下,也就是人們僅能有五種「信仰」:「勇氣」、「無私」、「知識」、

「友好」、「誠實」,然而,除了同時擁有兩種特質的「分歧者」不被允許,若某人的信仰是跳

脫於這五者之外,那麼他又該何去何從?

2.過度競爭

在無畏派領導人及艾瑞克改變無畏派的新生訓練制度後,新生訓練漸趨殘酷而不人道,

加入了排名制度甚至成績未達前十名將遭到被逐出派別的命運,使的人心惶惶。原本善良

的艾爾,因無法適應無畏派生活,加上受到成績逐漸攀升的翠絲影響,因恐懼而傷害翠絲,

甚至最後因承受不了罪惡感、壓力與恐懼,縱身躍入峽谷;忌妒心強的彼得因「一目了然」

的排名制度,看到自己排名低於愛德華,甚至嬌小瘦弱的「殭屍人」翠絲而做出諸多卑鄙

行為傷害他們以達到報復,可見因過度競爭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3. 價值觀扭曲

原本看似完美的社會體制,在有心人士的操控下,全都演化成為令人害怕的夢魘:在無畏派,

所謂勇敢只剩追求刺激的空殼,他們視「挑戰極限」為無畏的表現,進行諸多無意義而危險

的活動,最後似乎成了馬戲團的動物,僅僅在乎「表演的可看性」,忽略了原本勇敢的本質。

艾爾說「我認為有能力保護別人很重要,能夠為大家挺身而出」,「無畏派的人就該那麼做

Page 5: Ko#µ W - shs.edu.t · ê@w2`N ë3JY¶ ê!®; O ë ¨6 ð #Ïp»O´ µ5×@ÉM @É4íF, _+[!Í b ä í )U/R )V# @O-5W ! 3 1 2 3. 2 36° * )Yã& *@ÞO´p»_Ú!

以《烏托邦》探討《分歧者》一書

4

吧,而不是無緣無故的傷害別人。」(薇若妮卡•羅斯 2012 年 12 月)(註四)然而,進入這逐漸

敗壞的無畏派,卻必須在空手搏擊的測驗中將對方打倒才能勝出。

艾爾成受不了壓力,縱身躍入峽谷,卻被艾瑞克偏激的言語形容成是「無畏的表現、前往

另一個未知的世界探索」,這樣的言語似乎讚許自殺的行為,視自殺為神聖的表現。

二、烏托邦 (一)所謂「烏托邦」世界

烏托邦即為摩爾在其書《烏托邦》中的島嶼(在那個社會的人間樂土,亦為摩爾心所嚮往之

地,然而書中卻並未交代其所在位置,與烏托邦原意―「不存在的樂土」相呼應)。

摩爾採希臘文中的"ou"(無)與"topos"(地方)合成烏托邦(utopia)一詞,意味「不存在的地方」;

亦可將其支解為另一詞"eu"(美好)加上"topos"(地方),烏托邦(utopia)因此具有「不存在的地方」

與「完美的地方」兩雙關意,因此,烏托邦一詞通常被解釋為「不存在的完美地方」

(二)烏托邦-由湯瑪斯•摩爾(Thomas More)《烏托邦》來看「烏托邦」

1.作者簡介:

湯瑪斯.摩爾(1478-1535),生於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畢業於牛津大學,「亨利八世早期反對

宗教改革,這與摩爾的觀點相吻合。因此摩爾深受亨利八世寵信。」(維基百科-湯馬斯摩爾,

2014)(註五)1535 因反對亨利八世堅認教會領袖而被送上斷頭台。 2.關於《烏托邦》

(1)「摩爾以柏拉圖《理想國》(The Republic)為雛形,取其小國寡民、階級分工和公有財產的

理念」(宋美華,2007)(註六)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即一在強調分工的重要性:藉由分工,可

以讓一個人從事其所擅長之工作,而不須因為自給自足而去學各種技藝。若專心一意將所有

精力投注於單一的事物,其效益遠大於自給自足,就好比將一壺水到倒進一個大杯子,或是

多個杯子:後者的每個杯子一定無法倒滿。

除外,在《理想國》中,提到其對於民主政治的缺乏信心:由於民主政治其民主、自由等特

質,人民易因過度自由而放蕩,或者因自由而對現實體制加以批判。對於講求「制度」「齊

一」的烏托邦社會,「放蕩」或者「個人過多的想法」正是其所極力避免的,「齊頭式的平

等」或「嚴明的階級制度」才是「完美」的真諦,也因此在烏托邦的社會中,個人情感表達、

人格特質都是受到壓抑,「服從成為烏托邦人唯一的職責。個人淹沒於集體之中,人類的價

Page 6: Ko#µ W - shs.edu.t · ê@w2`N ë3JY¶ ê!®; O ë ¨6 ð #Ïp»O´ µ5×@ÉM @É4íF, _+[!Í b ä í )U/R )V# @O-5W ! 3 1 2 3. 2 36° * )Yã& *@ÞO´p»_Ú!

以《烏托邦》探討《分歧者》一書

5

值-個性、愛情、詩歌、文學在集權與專制下消失殆盡。」(胡立耘,2009)(註七)

(2)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論辯、對話的形式呈現,由拉斐爾•希適婁岱與摩爾的對話,

寫出對待現實社會的批判―財富不均:富貴人家虛擲千金、揮霍無度、貪圖享樂,然對弱勢階

級卻更加以剝削,竊盜層出不窮,然卻仍有人對竊盜的嚴厲懲戒為榮,讓如此的現實社會蒙

上了更多絕望;第二部分為拉斐爾對於曾到過的烏托邦加以論述,呈現摩爾對於烏托邦世界

的渴望。然而,尷尬的是書中並無法確切點出烏托邦的地理位置,猶如陶淵明的桃花源,都

象徵了烏托邦的幻滅。書中「兩個部分一個談論醜陋的現實面,一個談無法實現的理想,可

以說揉合摩爾的現實世界和世界願景。」(宋美華,2007)(註八)

3.「烏托邦」環境簡介

(1)烏托邦的地理位置(如圖一)

烏托邦四面環海,海洋即為對外的最佳屏障。其形狀像是一個大橢圓的一邊被挖除了小橢

圓,如一彎新月鑲在寶藍色的靜謐夜空。海水從缺口處瀉進港灣,在其餘三邊土地屏障下,

港灣內風平浪靜,好似一潭平靜的湖。在那彎新月的端點連線中央,聳立著一塊巨大的岩石,

但因明顯可見,對於航行並不造成危險。而警備人員就駐守在大石頂端的暸望塔上,監視烏

托邦島周圍動靜、維護疆土安全。然而,在港內遍布的是會危及航行安全的暗礁,也因此,

除非有烏托邦島的人帶領,島外的人是無法輕易駛進港內的,對外敵也多了一道防線。

圖(一)烏托邦地理位置圖圖(一)烏托邦地理位置圖(http://theopenutopia.org/look/)

(2)烏托邦島的 54 座城市:

「語言、風俗、制度和法律等盡皆相同。若地勢許可,各個城市的規畫建置乃至外觀都無二

致。」(湯瑪斯摩爾,2003)(註九)

(3)國都:艾默岩

於全島中心,交通樞紐,對於每年一次的聚會(各城市會派遣三位位高權重的市民前往國都

開會)在該地舉辦交通方便且到各城市的距離皆等距。

Page 7: Ko#µ W - shs.edu.t · ê@w2`N ë3JY¶ ê!®; O ë ¨6 ð #Ïp»O´ µ5×@ÉM @É4íF, _+[!Í b ä í )U/R )V# @O-5W ! 3 1 2 3. 2 36° * )Yã& *@ÞO´p»_Ú!

以《烏托邦》探討《分歧者》一書

6

4.《烏托邦》的社會制度:

(1)以農立國

54 個城市各分配 12 哩以上的土地面積,在財產公有的基礎下,人民僅為該土地的耕種者而

非地主,因此各城邦僅在自己所屬區域耕種而不會因為貪婪而進攻他城土;以牛耕田以代替

馬匹:同樣為耕田,雖牛的速率不及馬,但牛卻可以長時間犁田,除外,在牛無法繼續耕種時,

牛肉仍可供食用;以新手和經驗者各參半進行耕種,既可達到經驗的傳承,亦不會在新手種

植期間穀物收成欠佳……

(2)共產制度:

「烏托邦」一再強調因為財富不均加上人性的貪婪造成貧富不均和種種社會問題,因此「烏

托邦」對於錢財的看法與他地也迥然不同:金銀等貴重金屬原都是用以鑄成金飾、銀器等。然

而,有鑑於在上位階級若將之用於飾品、器具,百姓必然會對他們的持有正當性抱持存疑。

若百姓因此不願在國家遭外敵攻陷時釋出,必然會造成重大傷亡。有鑑於此,金銀等物在烏

托邦島只用於最汙穢的地方,如夜壺。

烏托邦也嚴格執行共產制度,在共產制度的施行下,人民無所謂私有財產。在商業貿易方

面;農民、工人等並不會被尚未階級的富商攏店ˋ打壓;在社會方面,人民不會因為貪婪別

人財物而巧取豪奪,也不必因為人性的貪念而訂定各種法條來約束人民。同時,因為財產公

有,人民不會擔心自己的財物被人劫掠,在人與人的互動方面更能建立起互信的基礎,因為

不會有被詐財的疑慮。

5.烏托邦人民堅守的三大原則:

(1)「國民之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或稱無例外的公民權利義務)」(湯瑪斯摩爾,2003)(註十)

(2)「珍愛和平心懷淡泊」(湯瑪斯摩爾,2003)(註十一)

(3)「鄙棄金銀」(湯瑪斯摩爾,2003)(註十二)

6.互信合作

(1)互信

家門不上鎖,每戶人家前門與街道相連,後門與庭院相通,「人人可以自由進出,無所謂私

有的概念」(湯瑪斯摩爾,2003)(註十三)-因財產共有,人們能互信合作

Page 8: Ko#µ W - shs.edu.t · ê@w2`N ë3JY¶ ê!®; O ë ¨6 ð #Ïp»O´ µ5×@ÉM @É4íF, _+[!Í b ä í )U/R )V# @O-5W ! 3 1 2 3. 2 36° * )Yã& *@ÞO´p»_Ú!

以《烏托邦》探討《分歧者》一書

7

(2)合作

作物收成期鄉下的族長聯絡城市行政首長,行政首長便會指派足夠人手協助支援,大幅縮

減收割速率,也能避免因無法在時間內採收完畢而造成收益損失;城市會贈予鄉下所需的居

民日常用品。

(三)《烏托邦》中作者湯瑪斯.摩爾對於現實的抨擊―以「財產私有」為基礎

1.「治標不治本」的法律

作者認為,若不確實實行「財產公有」制度,而僅增訂一條條的法律來避免君王亂政、公

職貪瀆、或者人民踰矩,「說穿了只是對病入膏肓的人繼續投以藥石」。(湯瑪斯摩爾,2003)

(註十四)

作者還在前段落提到「若國家的國庫虧空,有什麼實際可行的方法?」這時,有人提出「增

加法條管理那些原本就對人民有害的習俗,違者處以巨額罰鍰,但可用財產購買特許權,購

買特許權者就可以得到特權,享有從事該項活動而不受懲處之權利」,不但在罰鍰和特許狀兩

方面都可獲得金額以解決國庫窺空的問題,還能因為禁止不好習俗而在民間形成美談;還有

人提出:「可以加強取締那些已被忽視多年的法條,以獲得一筆進帳。」然而,在這兩方面都

再再印證:法律可以是維護人民權益、社會公平正義的圭臬,然而,在有心人士的操縱下,也

成了營利的途徑。

2.關於「竊盜」

在當時的社會,因羊毛的質地輕盈鬆軟,上位階級地主便轉向牧羊以賺取比作為耕田更高

的經濟收益,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的佃戶頓時失去謀生憑藉,只能帶著一家老小離開。然

而,這筆小錢如何的讓一家老小餬口?竊盜、乞討等行為必然竄升。除外,當時的富商也將身

體赢弱的牛隻以低價買進,在農地養肥之後再以高價賣出;同時也出現原本掌管有限資源的

商人聯合哄抬價格以謀取暴利。在這樣貧富差距擴張、民不聊生的社會,法律卻對竊盜者極

為嚴苛,言明將處以絞刑,如此的社會制度,百姓將如何是好?

三、反烏托邦

(一) 所謂「反烏托邦」

「“dystopia”一詞,在希臘文中”dys”含有惡劣、不良之意,因此,"dystopia"表示惡劣的地

方,為烏托邦的反義詞。」(施秋吟,2005)(註十五)

Page 9: Ko#µ W - shs.edu.t · ê@w2`N ë3JY¶ ê!®; O ë ¨6 ð #Ïp»O´ µ5×@ÉM @É4íF, _+[!Í b ä í )U/R )V# @O-5W ! 3 1 2 3. 2 36° * )Yã& *@ÞO´p»_Ú!

以《烏托邦》探討《分歧者》一書

8

四、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烏托邦主要是描述一個理想美好的世界,作者或許是基於對那樣世界的渴望,也或許是對

現實世界的批判而寫出烏托邦類作品。反烏托邦則是站在批判角度看烏托邦世界,道出所謂

烏托邦世界實現後後續的發展,以悲觀的角度、批判的論點看烏托邦世界,也可能是對未來

世界的隱憂。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有某些相通點:「高度理想主義,進步的技術,集中統一的統

治,等級有序的社會體制,不容置疑、整齊劃一的思想。」(胡立耘,2009)(註十六)

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關係,前者為對完美的崇仰,對於完美社會的渴望;後者為對完美社

會的不認同,以負面的角度去看完美,認為所謂完美有了雛型後,就會開始因人信的貪婪等

遭致接連的災禍轟炸。兩者皆以一個秩序井然的社會為背景,「但烏托邦小說作者是以熱情的

口吻,敘述對烏托邦的嚮往;反烏托邦小說的作者以冷漠的態度表達對烏托邦的懷疑。」(施

秋吟,2005)(註十七)

「摩爾的警言”All for the people but nothing by the people”(皆為民而民卻所為也),體現了烏托

邦對個性的漠視」(胡立耘,2009)(註十八) ,除了對人個性的漠視,還因為烏托邦社會中強調

所謂「井井有條」,因此人們還必須捨棄自我,在烏托邦社會中的諸多限制:自由被剝奪,犧

牲小我完成大我.…..在在都顯示所謂烏托邦的眾多缺陷,「因此,反烏托邦小說的主旨在探討,

科技發達加上井井有條的社會是否真為人們所追尋的天堂?」(施秋吟,2005)(註十九)

五、以《分歧者》探討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一)烏托邦中―多元抹滅

在烏托邦社會中往往撇去人類的多元性,「混亂」成了「多元」的代名詞,有鑑於在多元

社會中可能呈現的財富不均、種族歧視等(烏托邦社會甚至將種族的概念以新的技術完全

抹滅),所有個人情感的表達均被限制,「別於他人的獨特表現」與「難以控管」甚至「叛

亂」畫上等號,「異於他人是危險的,懷疑與好奇是致命的」(薇若妮卡.羅斯 2012 年 12

月)(註二十)。烏托邦社會,講求的是整齊劃一、單調而規律,即使自由被犧牲也在所不惜,

為了的是「穩定與平和」。雖有別於一般的反烏托邦類小說,把社會打造成一座生產「單

一產品」或「分等級產品」的工廠,分歧者將社會分成五個派別,但仍離多元社會有一大

段距離。

(二) 烏托邦中―科技濫用

烏托邦社會中也往往是科技進步的社會,然而,科技的進步也往往遭到濫用。在分歧者中

博學派利用實境模擬血清操控無畏派,打造一支屬於「博學派」的軍隊。

Page 10: Ko#µ W - shs.edu.t · ê@w2`N ë3JY¶ ê!®; O ë ¨6 ð #Ïp»O´ µ5×@ÉM @É4íF, _+[!Í b ä í )U/R )V# @O-5W ! 3 1 2 3. 2 36° * )Yã& *@ÞO´p»_Ú!

以《烏托邦》探討《分歧者》一書

9

參●結論

在深入了烏托邦、反烏托邦,並由分歧者來探討兩者之後,得到以下結論:需多人渴望著所

謂烏托邦社會,希望打造理想的國度,秩序井然、科技進步、社會和平.......然而,即使真正建

造了烏托邦,那真是我們所想要的的嗎?人類不是機器,而這個世界也不是工廠,而烏托邦的

社會就相當於機器和工廠的社會:一樣的機身、一樣的運作程式......以《分歧者》而言,頂多

是「分部門」的工廠,而想必過這機械般的生活必定非我們所求。

綜觀來看,烏托邦社會必有其優點。烏托邦社會其實也類似分歧者中的克己派,有人因為

渴望著安靜淡泊的生活而加入。然而,因為烏托邦社會對於個人表達的忽視,對於自由的限

制,除非真的有一天,人類變得麻木不仁、毫無情感,世界才真有可能成為永久的烏托邦,

然而屆時烏托邦的定義可能會完全顛倒,成為「絕望的國度」。

這次藉由《分歧者》探討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概念,在分歧者續集《叛亂者》、《赤誠者》

中還有更多的議題可探究:新科技濫用如之後發展血清還包刮可以完全探究別人隱私的吐實

血清、可以將他人記憶抹滅的記憶血清……、繼起的政權亂政等等都是下一個我們可以探討

的議題。

肆●引註資料

註一:薇若妮卡.羅斯(2012)。分歧者。台北市:高寶書版。

註二:同註一。

註三:同註一。

註四:同註一。

註五: 維基百科-湯馬斯摩爾。2014 年 10 月 30 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9%98%E9%A9%AC%E6%96%AF%C2%B7%E8%8E%AB%E5%B0%94 註六:宋美璍(2007)。中譯《烏托邦》:臥遊虛訪摩爾的理想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9(1)112

註七: 胡立耘(2009)。書與烏托邦。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7(2) 236 註八:同註六。

註九: 湯瑪斯.摩爾(2003)。《烏托邦》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晚股份有限公司。 註十:同註九。

註十一: 同註九。

註十二: 同註九。

註十三: 同註九。

註十四: 同註九。

註十五: 施秋吟(2005)。後現代主義浪潮下之解烏托邦類小說《莫斯科二 0 四二》9

註十六:同註七。

Page 11: Ko#µ W - shs.edu.t · ê@w2`N ë3JY¶ ê!®; O ë ¨6 ð #Ïp»O´ µ5×@ÉM @É4íF, _+[!Í b ä í )U/R )V# @O-5W ! 3 1 2 3. 2 36° * )Yã& *@ÞO´p»_Ú!

以《烏托邦》探討《分歧者》一書

10

註十七:同註十五。

註十八: 同註七。

註十九: 同註十五。

註二十:同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