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szkj.gov.cnimg.szkj.gov.cn/.../kp01wheq-77on-ifql-cfqf-4vmjl6hi61.docx · web...

Download img.szkj.gov.cnimg.szkj.gov.cn/.../kp01wheq-77on-ifql-cfqf-4vmjl6hi61.docx · Web view同时,变温I-V特性曲线显示,器件具有较大的正温度系数,证明光电增益是由雪崩碰撞离化引起的。该成果发表在

If you can't read please download the document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Feb-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科技行——走进常熟理工学院

暨常熟理工学院第一届产学研对接会

专家团队资料汇编

目录

一、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二、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三、汽车学院

四、机械工程学院

五、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六、物电学院

七、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八、艺术与服装学院

一、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84年的常熟职业大学设立的电气工程系;2003年,学校筹建常熟理工学院,同年,自动控制系首次试招自动化本科专业,是学校最早设立的二级学院之一。现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 机器人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十二五”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一期项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和自动化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校特色专业,并与德国米特韦达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与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教授6人,副高22人;博士2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达80%;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入选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4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3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另聘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以及多位上市公司高管为特聘教授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同时聘用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25人,参与校企合作课程教学、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毕业设计的教学和指导。

学院建有控制科学与工程校级重点学科,与常熟市共建机械工程特色学科;参与省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机电产品循环利用重点建设实验室和江苏省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的研究。设有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智能系统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海洋应用技术研究院,与众多企业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在低压电器检测技术、新能源控制技术、智能控制与信号处理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汽车零部件质量控制、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等领域研究成果丰富。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等省部级项目、横向研究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6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近900万元;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在核心、权威期刊发表55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共50多篇。授权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

建有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自动化与检测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电气工程实训中心”和“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基地”。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近100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3700多万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学院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成长,广泛开展的学生科技活动成为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校、省、国家各级别的学科竞赛;开放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的新动力;与周边众多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教育项目,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依托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机器人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全国大学生虚拟仪器大赛等竞赛中共获得370余项奖励,其中国家级170多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与全国高校同场竞技获得15项全国冠军,还获得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世界第五的好成绩。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考研,近年每届学生中有50名左右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不乏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985”“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性强,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后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院重视对外合作交流,与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和服务地方企业,大力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学院被授予常熟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专家简介

徐惠钢博士、教授

学历及学术经历:

199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2007.11于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获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现为常熟理工学院教授,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校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带头人,校特色学科、省特色学科机械工程学科方向负责人。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控系统与装置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理事;江苏省自动化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苏州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电气检测技术、工业自动化等方向的研究与开发,主持省产学研前瞻项目2项,高校成果转化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完成企业委托项目20多项。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文章等)情况:

“高性能电脑横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获2013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一名)、“万能式断路器自动检测装备”获2013度年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厚铜线路板的线路蚀刻和阻焊制作办法”获昆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6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

承担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金额(万元)

本人角色及

完成情况

完成效果

CB1系列CPS专用检测设备

横向

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

29.8

主持人

已完成,现应用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

CB1系列控制 与保护开关电子线路板检测设备

横向

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

21

主持人

已完成,现应用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

CF1系列变频器检测技术

横向

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

24.5

主持人

已完成,现应用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

CF1系列控制电路测试技术

横向

2010年10月至2010年11月

16

主持人

已完成,现应用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

CF1系列主电路测试技术

横向

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

19.6

主持人

已完成,现应用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

CM5系列电流互感器自动测试技术

横向

2012年2月至2012年8月

36

主持人

已完成,现应用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

CF1系列变频器升级测试技术

横向

2013年2月至2013年3月

15

主持人

在研

CF1-中大功率变频器检测技术

横向

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

30

主持人

在研

高性能电脑横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其系统集成

江苏省科技厅

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

60

主持人,排名第二

已通过验收

基于智能化蚁群混合行为的数据关联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

12

排名第二

已通过验收

复杂时滞系统的自适应控制与H无穷控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

18

排名第二

已通过验收

高品质电磁铁电磁阀的研究及产业化

江苏省教育厅

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

7

主持人

已通过验收

电脑横机电子控制系统开发

横向

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

70

排名第三

已完成,现应用于常熟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徐本连 博士、教授

学历及学术经历:

2006年7月在南京理工大学获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2006年9月任教于常熟理工学院,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先后任教研室主任,副院长,院长,人事处处长等行政工作。2009年和2012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墨尔本大学和西澳大学进行多目标跟踪技术和细胞跟踪技术研究,师从Ba-Ngu Vo。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社会兼职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第四届控制、自动化与信息科学国际会议(ICCAIS 2015)执行主席、国际期刊IEEE Tra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utomatica, Information Sciences, Signal Processing, Applied Soft Computing, The EURASIP Journal on Applied Signal Processing等特约审稿人。

研究方向:

目标跟踪,智能计算,随机有限集,机器视觉、信息融合

科技成果

(1)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SCI检索17篇,EI收录40余篇;

(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以上清单可参见/ http://dqxylib.cslg.cn/benlianxu/)

(3)2016年被评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

(4)2016年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5)2014年被评为“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对象。

(6)2013年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7)2012年被评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主持纵向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蚂蚁智能搜索行为的多细胞自动跟踪及其应用研究” (60123312,2013-2016);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智能化蚁群混合行为的数据关联技术研究” (60804068,2009-2011);

(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随机有限集在白细胞运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BK2010261,2011-2013);

(4)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前瞻性面上项目“海洋浮标广域通讯网络关键技术研究”(BY2010126,2011-2012);

(5)江苏省科技厅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全自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的研制”(BC2015138,2015-2017);

(6)江苏省人社厅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微米级多细胞特征参数智能跟踪关键技术研究及其系统集成”(2014-DZXX-013,2014-2017);

(7)江苏省教育厅“蚁群算法在多目标定位与跟踪中的应用研究(07KJB510001,2007-2009)。

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1)苏州市科技局科技支撑项目“基于群智能技术的多细胞跟踪平台的研发及应用”(SYG201548,2015-2017)

(2)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多类蚁群相互作用机制下的多细胞跟踪技术研究”(14KJB510001,2014-2016)

(3)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农田土壤信息提取技术的研究”(10KJD510001,2010-2012)

刘继承 博士、教授

学历及学术经历:

1988.9-1992.7 本科,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

1994.9-1997.4 硕士, 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工业自动化

2000.9-2003.12 博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

1992.8-1994.8 助理工程师 ,大庆市第四人民医院设备科

1997.4-1998.8 助教,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自控系

1998.9-2003.8 讲师,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自控系

2003.9-2007.8 副教授,东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2004.1-2006.12 博士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流动站(大庆油田工作站)

2007.9-2016.12 教授,东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2013.8-2014.8 访问学者,加州大学—圣克鲁兹 模型与成像实验室(MIL)

12/2016-现在   教授,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常熟理工学院

研究方向:非平稳信号分析及处理;生产过程自动化。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文章等)情况:

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SCI检索4篇,EI检索论文18篇。

授权发明专利5项:

(1)一种游梁式抽油机远程平衡测试方法(ZL201310322827.X)

(2)一种油气泄漏检测模拟试验系统 (ZL201310480063.7)

(3)一种私密信息传递方法(ZL20131322818.0)

(4)一种基于非线性多入多出MIMO系统的解耦控制方法及其装置(ZL201310322842.4)

(5)一种改进的多工况PID控制的发动机控制方法(ZL201310480106.1)

获奖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市局级奖5项:

(1)大庆油田电量自动远传与营销系统研究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

(2)油田井站巡检管理、诊断信息系统研究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

(3)油田加热炉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8

(4)油气初加工系统安全评价及风险防范技术研究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

(5)大庆地区电机系统及电网综合节电技术研究与应用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

(6)原油加热炉燃烧器智能控制器 大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

(7)大庆市第四届青年科技奖 2009

(8)基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连续系统仿真培训平台研究 大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

(9)原油加热炉燃烧器智能控制系统 大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

(10)油气初加工装置仿真培训与技能考核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

承担纵向项目情况: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 No.04E7010,基于超声多普勒技术的油井多相流测量方法研究, 2004-2006

2)教育部地方重点资助课题. No.205044,油井多相流分相超声测量方法研究,2004-2006 ,参与

3)黑龙江省青年基金. No.Qc05c24,基于SAW器件的远距无源射频识别系统研究,2005-2007

4)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No.ZTA2005-35,基于RBF模糊神经网络的三相流测井资料解释, 2005-2007

5)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攻关. No.11511007,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油井多相流分相含率测量模型及解释方法研究, 2006-2007

6)黑龙江省高校骨干教师支持计划. No.1151G001,地震图像序列非线性相干增强扩散滤波技术研究,2006-2008

7)大庆市科技攻关. No.SGG2008-014,基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连续系统仿真培训系统平台研究, 2008-2009

8)大庆高新区创新基金. No.DQGX08YF012,基于GPS/GSM的油田井站巡检及故障诊断系统研究,2008-2010

9)黑龙江省科技重大攻关. No.GB08A305,大庆地区电机系统及电网综合节电技术研究与应用,2008-2010 ,参与

10)教育部地方重点资助课题. No.209041,大庆油田油气初加工系统安全评价及风险防范技术研究,2009-2010

1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No.NCET-09-0127,地层-岩性油气藏地震信号谱分解理论与方法研究,2010-2013

12)黑龙江省长江学者后备计划,No.2012CJHB005,天然气加工装置中旋转设备振动信号检测及特征提取技术研究. 2012-2015

13)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No. F201404,地震波场数据压缩感知重建理论及方法研究,2015-2017

为企业服务情况(横向项目、参与工作等):

2004年以来,承担“聚合物注入井高压稀释水流量调节技术试验研究”、“技术管理信息平台开发”、“大庆油田东一线防雷技术研究与实现”、“注水系统相控节电技术现场试验”等横向课题20项。主要参与人参加“RWB(Ⅱ)-496型螺杆压缩机在线振动监测及控制系统研究”、“油气管道阴极保护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开发”、“萨南浅冷丙烷制冷及乙二醇脱水系统控制优化研究”、“深冷装置优化调节技术研究”等横向课题12项。

成大海 博士、校特聘教授

学历及学术经历:

1999年8⽉, 澳大利亚,悉尼⼤学,工程博⼠(PhD),数字图像。

1986年1⽉, 中国,国防科技⼤学,工程硕⼠(ME),通信与电⼦系统。

1982年7⽉,中国,西安电⼦科技⼤学,工程学⼠(BE),雷达工程。

2016年3⽉-今,中国,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特聘教授(Professor)。

2012年6⽉-2016年1⽉,澳⼤利亚,雷达呐有限公司CEO (自雇)(Radarnar PTY LTD) 从事信号与图像处理在安保方面的应用,包括舰船识别,输油管道安全及汽车牌照识别等。

2012年2⽉-2012年5⽉, 澳⼤利亚,森森网络有限公司(Sensen Networks PTY LTD),科研工程师(Research Engineer)。

2007年7⽉-2010年10⽉,澳⼤利亚国立信息通信研究院(NICTA-National ICT Australia Limited),高级研究员(Researcher),

维多利亚研究中⼼(Victoria Research Laboratory (VRL),),慕尓本⼤学荣誉研究员。

2006年10⽉-2007年7⽉,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学(UTS),工程学院(Faculty of Engineering),(with Professor Subhash Challa),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研究方向:

信号处理、水声纳目标识别、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文章等)情况:

多年来一直从事信号与图像处理方面教学,科研及产品研发,特别是在卫星,雷达,声呐,计算机视觉,以及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方面的应用。并在以下企业和大学完成了以下课题:

起止时间

项目性质和来源

经费总额

参与人数

申报人的具体职位和任务

1998,02-1999,10

MDA项目,巴西政府,题目:“空载合成孔径雷达”

1500万美元

110

软件工程师,算法开发与实时处理编程

2000,03-2002,03

UNSW,ARC项目,澳洲政府,题目:卫星相干合成空径雷达图像处理-数字高层模型计算(DEM)

30万澳元

6

博士后研究员,卫星雷达(SAR)数据处理

2002,4-2002,10

UNSW,ARC项目,澳洲政府,题目:卫星相干合成空径雷达图像处理-矿区沉降监测

15万澳元

4

博士后研究员,卫星雷达(SAR)数据处理

2002.11-2003.12

Sonacom 项目,公司自立“海面监测声呐系统”

250万澳元

15

项目主要负责人,水声信号处理算法研发及实时编程

2004.05-2006.09

UTS, ARC 项目,澳洲政府,题目:“公共场所犯罪监测系统”

30万澳元

5

博士后研究员,算法研究及模拟

2006.10-2007.07

UTS, ARC 项目,澳洲政府,题目:“汽车牌照识别系统”

100万美元(风险基金)

6

博士后研究员,算法研发及实时编程

2007.07-2010.10

NICTA, VRL 项目,澳洲政府,题目:“细胞的检测与跟踪自动化”

150万澳元

6

高级研究员,算法研究及模拟与实现

承担项目情况:

(1) “空载合成孔径雷达”研发, 加拿大温哥华MDA(NASA下属公司)(MacDonald Dettwiler and Associate Ltd.; 网址http://mdacorporation.com/)(轨道科学公司Orbital Science Corporation 公司)。

(2) “卫星相干合成空径雷达图像处理-数字高层模型计算(DEM)”澳大利亚国家研究院项目(ARC)( 新南威尔士大学 UNSW)。

(3) “卫星相干合成空径雷达图像处理-矿区沉降监测”澳大利亚国家研究院项目(ARC)( 新南威尔士大学 UNSW)。

(4) 成功主持了“海面监测声呐系统”(Sonacom)的研发。

(5) “公共场所犯罪监测系统”澳大利亚国家研究院项目(ARC Discovery Project (DP0452657)(悉尼科技大学UTS))。

(6) “汽车牌照识别系统”研发(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洲公路局项目),研发成果已获得一百万美元风险基金,并应用在新洲,维洲及昆洲机场,警方被盗车辆识别,高速公路及停车场的监控。

(7) 生命科学相关信号与图像处理(澳大利亚国立信息通信研究院(NICTA-National ICT Australia Limited) 维多利亚研究中⼼(VRL-Victoria Research Laboratory):细胞的检测与跟踪自动化,应用在癌症诊断及免疫系统研究方面。

朱建江 博士、副教授/高工

学历及学术经历:

200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2001年-2009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工作。

2010年至今在常熟理工学院工作,现任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AGV/Mecanum轮移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文章等)情况:

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1)一种大尺寸筒形工件搬运对接装置,ZL201510981447.6

(2)基于机器视觉的电梯平衡补偿链质量自动检测装置和方法,ZL201510152249.9

为企业服务情况(横向项目、参与工作等):

主持横向项目1项,项目名称:电梯补偿连表面缺陷三维检测机器视觉系统(KYH2013025Z(S)),到账金额:50万。

曾担任过1个企业的技术副总。

承担纵向项目情况:

(1)2014.7—至今,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前瞻性项目,基于机器视觉的电梯平衡补偿链自动化检测线( BY2014077,在研)

(2)2011.7—2013.6,苏州市科技局工业支撑项目,全向剪叉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的开发(SG201127,已结题)

(3)2013.7—2015.6,常熟科技局工业项目,8 Mecanum 轮协同驱动全向移动平台的研制(CQ201314,已结题)

(4)2012.7—2014.6,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小型电动汽车用低压大电流多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研究(SYG201205,已结题),排名第二。

朱培逸 副教授

学历及学术经历:

2013年获得江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在江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并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在蚌埠坦克学院获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2008年至今在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等职;2016年至2017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电气工程系工作;2011年至2012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一批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首席专家(工程师),常熟理工学院“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社会兼职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国际期刊《Digital and Signal Processing 》、《Applied Intelligence》、《EURASIP Journal on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以及《Information Sciences》等审稿人。

研究方向:

智能信息处理、机器视觉、智能控制及应用、智能检测等

科技成果:

自2008年入校以来,先后主持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教育厅和苏州市科技局科研项目各1项;完成企业委托开发项目3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江苏省科技厅项目。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Analytical Methods》、《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Journal of Networks》、《食品科学》、《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等期刊以及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warm Intelligence、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EI检索2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先后有三篇科技论文获得常熟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

主持纵向项目情况:

(1)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前瞻性面上项目“食品安全现场检测的快速化、精确化关键技术研究”(BY2016050-02,2016-2018);

(2)苏州市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康复机器人研究” (SYG201504, 2015-2017);

(3)江苏省人社厅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基于机器嗅觉的中华绒螯蟹品质及产地鉴别技术研究与应用”(2014-NY-021,2014-2017);

(4)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的水果品质检测及筛选装置的研究”(SYN201109, 2011-2013);

(5)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农田土壤信息提取技术的研究”(10KJD510001,2010-2012);

为企业服务情况(横向项目、参与工作等):

(1)苏州慧康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开发项目“食品安全监测系统设计”(KYH2015054Z,2015-2017)

(2)苏州慧康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开发项目“全自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恒温控制和加样针液面感应系统”(KYH2014013Z,2014-2015)

杨浩东 博士、副教授

学历及学术经历:

2007/09 - 2011/12,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博士2001/09 - 2004/04,西北工业大学,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硕士

1997/09 - 2001/07,西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士

研究方向:

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噪声分析、永磁同步电机有位置传感器和无位置传感器算法研究,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设计。

科技成果:

发明专利:一种单FPGA实现的多台异步电机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企业服务情况:

1. 为浙江精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汽车电动压缩机驱动系统》,目前已经大批量生产。

2.与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合作,开发80KW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器,目前已调试完成。

3. 与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合作,开发180KW高速永磁电机磁悬浮轴承控制系统,在研。

鲁明丽 博士、副教授

学历及学术经历:

2003/07- 至今 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教授

2010/03-2016/06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工学博士

2000/09-2003/06 兰州理工大学大学,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工学硕士

1993/09-1997/06 南京理工大学,电气技术专业,学士

研究方向:

智能计算,多目标跟踪,图像处理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文章等)情况:

论文

1、Mingli Lu, Benlian Xu , Andong Sheng, Peiyi Zhu, Jian Shi. Automated Tracking Approach with Ant Colonies for Different Cell Population Density Distribution[J], Soft Computing, 2016:1-16

2、Mingli Lu, Benlian Xu, Andong Sheng, Peiyi Zhu, and Jian Shi. A Novel Multi-Object Tracking Approach in the Presence of Collision and division[J].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Medicine, 2015:1-18.

3、 鲁明丽,盛安冬,徐本连. 基于Mean shift和蚁群的粘连细胞跟踪方法,信息融合学报[J], 2015, 2(4):374~380.

4、 Mingli Lu, Benlian Xu , Andong Sheng, Peiyi Zhu, Jian Shi. Modeling analysis of ant system with multiple task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patially adjacent cell state estimate [J], Applied Intelligence, 2014, 41:13-29.

5、 Mingli Lu,Benlian Xu,Peiyi Zhu. A Novel Ant System with Multiple Tasks for Spatially Adjacent Cell State Estimate [C].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warm Intelligence, 2014, 2:244-252.

6、Mingli Lu,Benlian Xu, Peiyi Zhu,Jian Shi. An accurate different density distributions cell parameter estimate algorithm based on ant colony optimization[C].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4: 59-64.

7、 Mingli Lu,Benlian Xu,Andong Sheng,Peiyi Zhu. Multi-cell Interaction Tracking Algorithm for Colliding and Dividing Cell Dynamic Analysis[C].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warm Intelligence, 2013:288-296.

8、 Mingli Lu,Benlian Xu,Andong Sheng. Cell Automatic Tracking Technique with Particle Filter[C]. Proceedings of the 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warm Intelligence, 2012:589-595.

专利

1、一种多细胞相互作用跟踪系统,发明已授权.

2、一种基于协作与竞争模式的蚁群近邻细胞跟踪系统及其应用,发明已授权.

3、一种基于多任务蚂蚁统的多细胞自动跟踪方法及其系统,发明已授权

4、一种基于图像背景提取前提的蚁群多细胞跟踪系统,发明已授权

5、一种基于蚁群系统的多细胞多参数的联合估计与精确跟踪系统,发明已授权

6、一种基于PSO的多细胞位置轮廓同步精确跟踪系统,发明已授权

7、基于多模式蚁群系统的变密度细胞跟踪方法, 发明申请.

8、基于带标签的多贝努利滤波器的多细胞自动跟踪方法,发明申请

9、基于烟花算法的多细胞跟踪方法,发明申请

承担纵向项目情况:

1、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4KJB510001),基于多类蚁群相互作用的多细胞跟踪技术研究.

2、主持苏州市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SYG201548),基于群智能技术的多细胞跟踪平台的研究及应用.

3、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673075),基于双重随机有限蚁群建模与调控的多细胞参数估计方法研究

4、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273312),基于蚂蚁智能搜索行为的多细胞自动跟踪及其应用研究.

5、 主要参与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20100261),随机有限集在白细胞运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张瑞雷 博士 讲师

学历及学术经历:

2004-2015,本硕博 南京理工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机器人控制)

研究方向:

多机器人系统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编队控制与协作算法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文章等)情况:

论文:

[1] WANG Bao-fang#, ZHANG Rui-lei#, GUO Jian, CHEN Qing-wei. Formation Control for Car-Like Mobile Robots Under Slip Conditions.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17, 45(1): 206-212.(EI).

[2] WANG Bao-fang#, ZHANG Rui-lei#*, LI Sheng, CHEN Qing-wei. Formation control for car-like mobile robots based on trajectory tracking. Control and Decision, 2015, 30(01): 176-180.(EI).

[3] 张瑞雷,李胜,陈庆伟. 复杂地形环境下多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J]. 控制理论与应用,2014,31(4): 531-537. (EI).

[4] 张瑞雷,李胜,陈庆伟. 车式移动机器人动态编队控制方法[J]. 机器人,2013, 35(6): 651-656. (EI).

[5] 张瑞雷,李胜,陈庆伟. 一类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J]. 控制与决策, 2013, 28(11): 1751-1755. (EI).

[6] Ruilei Zhang, YipingZou, Zhihao Xu, Qingwei Chen. The Review and Implementation of Multi-Robot System Simulation Software[C]. 26th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2014CCDC), Changsha, 2014, 3869-3874.(EI).

[7] Ruilei Zhang, Chun Yang, Sheng Li, Qingwei Chen. Hybrid Dynamic Formation Control for Nonholonomic Mobile Robots[C]. 33rd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2014CCC), Nanjing, 2014, 8396-8401. (EI).

译著:

[1] 刘锦涛、张瑞雷,ROS机器人程序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60千字,2016.

参与项目:

1. 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CXZZ13_0207,复杂地形环境下多机器人编队控制,2013/06-2014/06,1.5万元,已结题,主持

2. 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xxx控制技术,2011/01-2015/01,150万,已结题,参与

3. 国家863计划,xxx导航技术,2011/06-2015/06,160万,已结题,参与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175266,存在强随机基础振动的高速变负载机械臂的设计理论和方法,2012/01-2015/12,60万元,已结题,参与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0975075,受基底神经节启发的机器人行为选择与行为学习研究,2010/01-2012/12,29万元,已结题,参与

单长考 讲师

教育经历

1. 2009.9-2011.2,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研修

2. 2002.9- 2005.7,中国矿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硕士

3. 1994.9-1998.7, 焦作工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

工作经历:

2005.7-至今 常熟理工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讲师

1998.7-2002.8 江苏徐州大屯煤电公司 电气工程师

研究领域

先进智造技术,计算机监控系统

科技成果:

(1) 单长考,韦强余. 基于PCS7的Smith-模糊PID控制器设计与应用,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29(4):100-104

(2) 卢振利, 刘超, 谢亚飞, 徐惠钢, 单长考, 许仙珍,李斌. (2015). 基于相位调整法实现蛇形机器人避障功能的研究. 高技术通讯, 25(5), 508-514.

(3) 卢振利,刘超,谢亚飞,徐惠钢,单长考,李斌,基于相位调整法实现蛇形机器人避障功能的研究,高技术通讯, 2015, 25(5):508-514

(4) Zhenli Lu, Dayu Feng, Yafei Xie,Huigang Xu, Limin Mao,Changkao Shan, Bin Li, Petr Bilik, Radek Martinek, Zdenek Rykala, Study on the motion control of snake-like robots on land and in water, Perspectives in Science, DOI information: 10.1016/j.pisc.2015.11.017.

(5) Zhenli Lu, Yafei Xie,Huigang Xu, Jun Liu, Limin Mao,Changkao Shan, Bin Li, Design of MNSM-based Controller for the swimming motion control of a snake-like robot. IEEE-CYBER 2015, pp.2050-2055.

企业横向课题:

在过去五年中,同数个企业间开展技术合作,帮助其解决工程问题。

1.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课题项目(2014-O08):基于MNSM的水下蛇形机器人高效、高机动蜿蜒游动控制方法研究(2014-2016),步态研究,机器人学习,参与,在研;

2. 中塞第3届科技例会项目(2015-001):面向机器人辅助脑瘫康复系统的人机交互关键技术研究(2015-2017),步态分析,参与,在研。

3.2012 企业委托项目“钢管中心机自控系统设计”,参与,结题;

4.2013 企业委托项目 “正退火炉自动控制系统技术服务”,主持,结题;

5.2014企业委托项目“加热炉控制系统技术服务” ,参与,结题;

6.2014 企业委托项目“步进炉、冷煤气加热炉自动控制系统技术服务”,参与,结题;

7.2015 企业委托项目“冷煤气加热炉控制系统开发”,主持,结题;

8.2016 企业委托项目“TMDG-33-zkIII正退火炉控制系统研制”,主持,结题;参与的纵向科研项目

1

二、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简介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源于1958年苏州师范专科学校生化科。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升本以来,学科专业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科研水平日益提高。 学院下设化学、高分子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功能材料、安全工程5个系科。 现有化学(师范)、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工程、功能材料、安全工程6个本科专业。

学院目前形成了以化学为基础、材料为重点、安全特色发展和互为支撑的学科及专业结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 “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校级材料特色学科和化学重点学科;建有江苏省新型功能材料实验室、江苏省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材料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学院与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紧密结合,目前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的会员单位,江苏新材料产业协会、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的理事单位,苏州市化学化工学会的副理事长单位。与地方联合共建苏州市电线电缆用高分子材料工程中心、浸会大学常熟研究院先进材料应用技术实验室、太仓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池州再生资源利用研发中心、常熟材料分析检测中心等多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学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与地方6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

学院拥有较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实验室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目前拥有X-射线粉末衍射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400M核磁共振仪、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元素分析仪、热重分析仪、综合热分析仪、原子吸收、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红外-近红外光谱仪、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全自动物理吸附分析仪、气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仪、电子万能力学试验机、微机控制摩擦磨损试验机、可控气氛型膜层摩擦磨损试验仪、涂层附着力自动划痕仪、盐浴炉、井式气体氮碳共渗炉、微弧氧化成套设备、盐雾腐蚀试验箱、金属高温导热系数测定仪、倒置金相显微镜、高级立体显微镜、微波水热化学合成仪、哈克转矩流变仪、锥形量热仪等先进仪器,可满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层次较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 基础化学教学团队为省优秀教学团队。全院共有教职工75人,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及相当技术职务人员24人,博士52人,任课教师中研究生比例占98%。学院有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6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5人,省“双创博士”2人,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人,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学院聘请国家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江苏省双创人才及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20多人。

2016年,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计划项目 8 项,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3 项,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 项,常熟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横向项目20项。纵向科研经费231.0万,横向科研经费227.3万。2016年度全院教师共发表论文75篇,其中被SCI收录、EI收录48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获得专利授权6项。

科技创新团队简介

一、储电材料及器件设计与应用团队

姓名

学缘结构

姓名

学缘结构

杨刚(带头人)

南京大学 博士

季红梅(成员)

南京大学 博士

王海鹰(成员)

吉林大学 博士

杨洋(成员)

吉林大学 博士

李玉红(成员)

南京大学 博士

施少君(成员)

浙江大学 博士

殷仕龙(成员)

南京工业大学 博士

茆涵(成员)

复旦大学 博士

硕士研究生培养

姓名

年级

去向

1

刘海东

2009级

德国亥姆霍兹-明斯特大学 博士生

2

高坡

2009级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 研发部

3

王露

2010级

挪威科技大学 博士生

4

陈林

2011级

意大利技术研究院 博士生

5

闫博

2011级

德国亥姆霍兹-明斯特大学 博士生

6

苗晓伟

2011级

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生

7

邢玉金

2011级

中航锂电(江苏)有限公司 研发部

8

王春光

2011级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昆山)研发部

9

解亚峰

2012级

江苏辉丰股份有限公司

10

章涵

2013级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合肥)研发部

11

徐越

2013级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深圳)研发部

12

王婷

2013级

香港城市大学 博士生

13

王佳伟

2013级

苏州宇量电池有限公司(常熟) 研发部

在读硕士生

2014级

刘洋,路中培,赵蒙晰

2015级

丁静静

2016级

吴曼曼,蒋嘉琳,马超,刘聪

二、功能材料设计与应用科技团队

1、团队成员:

王旭红、柴文、殷仕龙、王哲飞、胡秀丽、姚霞喜、余磊

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5名,均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4人为常熟市高层次引进人才,拥有多年功能材料的研发经验。

2、团队主攻研究方向

1、催化材料结构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2、环境污染物的处理及再生回收利用;

3、功能性薄膜材料设计与应用

3、团队目标

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各自优势,多学科交叉式发展,建设成一支研究互助、切实解决企业难题的高水平研究团队。

三、危险废液、废固处理技术与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团队团队人员:柴文:常熟理工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杨高文:常熟理工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王旭红:常熟理工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曾小君:常熟理工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硕士尹凡:常熟理工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博士1、技术简介 掌握各种工业过程危险废液、废固处理技术,在技术要求上执行《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特别是在总铬、总铅、总镍、总铜的处理与循环利用方面具有先进的技术与经验。2、主要技术参数 总铬排放:0.5mg/L、总铅排放:0.1mg/L、总镍排放:0.1mg/L、总铜排放:0.3mg/L等。3、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常熟理工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地址:常熟市南三环路99号 电话:0512-52251848 传真:0512-52251842 联系人:柴文  0512-52251848  [email protected]

四、绿色高分子材料及应用科研团队

团队隶属于常熟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现有教授3人、博士8人。团队技术优势表现在熟悉绿色化学合成方法;熟悉设计并制备具有结构可控,安全、节能、环保的功能型高分子树脂;熟悉无机纳米、石墨烯、微胶囊和光固化等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产品的应用;团队有丰富的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经验。

团队负责人: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 左晓兵教授

联系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曹振兴博士

联系电话:18852922566

QQ:443062783

五、金属材料表面加工技术团队

1、团队成员:

姓名

学缘结构

姓名

学缘结构

刘万辉(带头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博士

徐一(成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周雪峰(成员)

南京理工大学

博士

张黎伟(成员)

北京科技大学

博士

王剑(成员)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

博士

鲍爱莲(成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

硕士

2、团队主攻研究方向

1、微弧氧化处理技术与应用;

2、金属表面熔覆技术及其应用;

3、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

联系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刘万辉 副教授

联系电话:15151771732

QQ:106895208

专家简介

左晓兵

学历及学术经历:

安徽泾县人,理学博士,教授,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会员,江苏省环保应急专家,江苏新材料产业协会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苏州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精细化工与高分子材料领域内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10余项,申请和发明专利20多件,专利成果转让3件,发表学术研究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高校教材4部,指导大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大学生挑战杯奖、省级及以上的材料学科竞赛奖、创新训练项目和优秀毕业论文奖。

研究方向:

热固性树脂的合成、结构及性能,光固化涂料的制备及应用,漆包线漆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废旧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利用技术。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文章等)情况: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有H级低温直焊聚氨酯漆包线漆;一种可低温直焊无针孔的聚氨酯漆包线漆的制备方法;可直焊聚酯亚胺漆包线漆及其制备方法;聚酯型漆包线漆的制备方法;一种以废旧聚酯瓶为主要原料制备聚酯多元醇的方法;耐高温聚酰亚胺漆包线漆及其制备方法,等等。

所承担项目情况:

主持的横向项目有:合作开发、生产130级、155级及180级高性能系列聚氨酯漆包线漆;聚氨酯漆包线漆生产技术的合作研究;聚氨酯漆包线生产工艺的优化;无酚环保型漆包线漆的研制,等。

杨刚

博士,教授。十三届、十四届苏州市政协委员,民革常熟市基层委员会副主委。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环境应急专家库专家。现任常熟理工学院科技产业处副处长。科研上主要从事二次锂电池材料、超级电容等新型化学储电材料研究。相关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八十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6项)、成果转化1项。在新能源材料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项目、企业项目共十余项。

学历及学术经历:

1991.9-1995.6 郑州大学化学系 学士

1996.9-1999.6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硕士

2002.9-2005.11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博士

1999.8- 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江苏省新型功能材料省重点(建设)实验室

2007.9-2008.9 麻省理工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 博士后 从事锂电池材料研究

2010.2-2013.2 葡萄牙阿威罗大学 锂电池安全项目研究员

研究方向:

(1)材料电化学

(2)二次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电极材料;

(3)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再利用;

(4)锂离子电池安全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文章等)情况:

发明专利:

1. 一种锂电池正极材料镍锰酸锂的制备方法. 杨刚,高坡,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2 1 0126960.3.

2. 一种高比容量富锂型锂电池材料的制备方法,杨刚,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4 1 0054151.5

3. 一种表面包覆的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制备,杨刚,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4 1 0054187.3.

4. 锂离子电池的锡和导电高分子复合负极材料膜的制备方法,杨刚,尹凡,王飞,江学范,授权专利号:ZL 2014 1 0070298.3.

5. 含锂硅溶胶掺杂PVDF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薄膜及制备方法,李为立,邢玉金,杨刚,授权专利号:ZL 2013 1 0045465.4.

6. 掺杂PAALi-g-SiO2的纳米纤维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李为立,邢玉金,杨刚,授权专利号:ZL 2013 1 0243926.9.

7. 一种多孔形貌的共混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李为立,邢玉金,杨刚,授权专利号:ZL 2013 1 0174542.6

8. 一种高负载量金属氧化物与碳纳米纤维复合柔性电极膜,杨刚,王婷,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4030452

9. 一种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改性方法,杨刚,王佳伟,李为立,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04725127

10. 一种核壳结构的高电压锂电池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杨刚,路中培,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5913759

11. 一种多级孔结构碳材料的制备方法,杨刚,季红梅,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6315409

12.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用复合粘结剂及制备方法,杨刚,朱正宝,李为立,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8527549

获奖

2016年 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 二等奖 (排名第一) 成果名称:纳米化材料在高性能化学储电领域的研究

2015年 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排名第一)

所承担项目情况:

1. 高性能锂电池正极材料镍锰酸锂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41229),2014.7-2017.6 (主持)

2. 高性能镍锰酸锂的制备及其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科研资助立项项目,BRA2015376,2015-2017(主持)

3. 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培养对象(BRA2015376),2015-2017,(主持)

4. 新型能源储能材料研制及其大电流充放电的应用,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012-2014(主持)

5. 石墨烯/LiMPO4(M=Mn,Fe)原位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其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2032),2012.1-2015.12(主持)

6. 适于光伏发电特点的高性能锂电池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0KJA480001),2011-2013(主持)

7. 一种高性能锂电池电极材料的研发,2016.5-2017.5,苏州宇量锂电池有限公司

8. 三元动力锂电池配套的锡基负极材料研究,2016.10-2018.10,苏州宇量锂电池有限公司

王哲飞

讲师,工学博士,江苏苏州人,1988年8月生。2015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并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曾经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省级)、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省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研究。一直从事先进功能陶瓷材料的制备和研究,目前已发表SCI、EI、核心收录论文20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3项。

学历及学术经历

教育经历:

2010/9 - 2015/7,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导师:张其土

2006/9 - 2010/7,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学士

工作经历:

2015/9 - 至今,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讲师

研究方向

介电陶瓷、无机薄膜材料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文章等)情况(代表作)

[1] Wang Zhefei, Wu Jiajia, Wang Lixi, Fu Zhenxiao, Zhang Qitu*. Effects of sintering process on microstructure and microwav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Ba(Co1/3Nb2/3)O3 ceramics. Electronic Materials Letters, 2014, 10(6):1121-1125.

[2] Wang Zhefei, Huang Baoyu, Wang Lixi, Fu Zhenxiao, Zhang Qitu*. Effects of MnO2 addition on quality factor of Ba(Co0.7Zn0.3)1/3Nb2/3O3 microwave dielectric ceramics. Materials Letters, 2015, 141: 272-274.

[3] 张其土, 王哲飞, 王丽熙. 一种低损耗的Sm2O3-TiO2系微波介质陶瓷及其制备方法[P]. 中国:授权号ZL201110009405.8.

[4] 张其土, 黄宝玉, 王哲飞, 王丽熙. 一种Nd2O3-TiO2系微波介质陶瓷及其制备方法[P]. 中国:授权号ZL201210162971.7.

[5] 张其土, 王丽熙, 黄宝玉, 王哲飞, 介电常数可调的中介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 技术发明三等奖, 2016.

[6] 张其土, 王丽熙, 黄宝玉, 王哲飞, 陆孝驰, 中低介电常数微波介质陶瓷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 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

所承担项目情况

[1] 2012年度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JHB2012-12):Y2Ti2O7基中介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

[2]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011A091103002):TD-LTE关键核心技术新型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及谐振器的研制及产业化

[3] 2013年度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高性能Ba(Co1/3Nb2/3)O3微波介质陶瓷的微结构调控及性能优化研究

刘万辉

学历及学术经历:

1974年7月生,工学博士,副教授。1998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1998年~2002年在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熔铸分厂任职,主要负责生产现场的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工作;2002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毕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至2012年在黑龙江科技大学材料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期间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材料学博士研究生,2013年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热处理、表面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有金属热处理工艺及相关介质、失效分析、零件修复、微弧氧化、3D打印(增材制造)、表面改性等。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文章等)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检索6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篇,出版教材2部,多次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实践创新、学科竞赛等活动,获得相关奖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3项.

所承担项目情况:主持多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

三、汽车学院简介

汽车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汽车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行业学院。学院于2012年5月,由常熟理工学院、常熟市政府及汽车行业企业三方共建成立,在机械工程学院下运行。为更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于2016年3月开始独立运行。目前,学院开设有汽车服务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及“3+4”汽车服务工程职教立交桥专业四个专业,下设汽车服务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车辆工程系三个系科。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810余人,与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联合培养在校研究生9人,专任教师31人,教授2人,副高级职称12人,博士10人,具有两年以上企业研究经历教师15人,硕士导师3人,兼职教授10名,客座教授4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3人、苏州市紧缺人才计划1人,青蓝工程学术骨干1人,师资队伍年轻充满活力。

随着师资队伍的进一步提升,汽车工程学院学科及技术服务能力也稳步提升,学院建有校级汽车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苏州市汽车绿色拆解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制造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研究平台。近3年,承担国家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科技支撑项目1项,江苏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4项、苏州市工业基础项目6项、企业横向项目8项,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发明专利授权14项,实用新型授权22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成果奖多项,省部级成果鉴定1项(国内领先)。广泛与周边汽车行业企业的合作,逐步形成人才培养与学科研究、技术服务合作并行的区域服务局面。学院建有省级汽车工程实践教育示范中心、汽车工程及材料加工大学生创新平台。中心实验室包括汽车工程实验中心、汽车工程实训中心和材料加工工程实验中心,设备总值180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8000多平米,包括汽车结构教学平台、汽车试验检测平台、发动机性能综合测试平台、整车虚拟实训动态检测实验室、常熟理工-vector共建汽车电子平台、先进材料连接平台、材料焊接及表面改性实验平台、模具设计教学平台、金属性能测试平台。在教学改革方面,建立汽车运用技术教学团队1个,材料加工工程教学团队1个,汽车设计与制造教学团队1个,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对外共建教学实习基地31个。

科技创新团队简介

一、汽车机电一体化创新团队

陈庆樟教授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新能源车辆动力系统匹配、车身嵌入系统开发与设计、车辆运行可靠性检测与预测研究。课题组由2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高级工程师、4名讲师和4名硕士组成。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申请多项专利,其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主编教材(著作)2部,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

近期承担项目:

[1] 汽车再生制动与液压制动的集成控制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2014,15万。

[2] 电动汽车超级电容-铅酸蓄电池复合储能系统优化研究,江苏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项目,2010-2013,3万。

[3] 苏州市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设施),2016-2019,30万。

[4]汽车再生制动与主制动系统匹配技术研究,江苏省“ 六大人才高峰” 资助项目,2010-2013,6万。

[5] 汽车运动姿态传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常熟市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项目,2014-2016,15万。

近期代表性论文:

[1] Chen Q, Weaver J M, Xu G. Research on Real-time Identification for Tire Failure[J]. American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4, 2(3):54-57.

[2] CHENQing-zhang, GUOLi-shu. A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for Tire Blowoutor Severe Leakage[J]. Defence Technology, 2011, 07(2):126-128.

[3] Chen Q 1. Study on the brake pedal control model for regenerative braking integrated sy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 & Hybrid Vehicles, 2012, 4(3):289-296..

[4] 陈庆樟,何仁,赵连生.汽车再生制动防抱死集成控 制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9,20(2) :245-248.

[5] 陈庆樟,何仁,商高高.基于ABS的汽车再生制动集成控制研究[J].汽车工程,2008,30(4):301-304

[6] 陈庆樟,何仁,商高高.汽车再生制动模拟试验台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4):15-17

[7] 孟杰, 张凯. 横向稳定杆对汽车稳态响应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 26(8):69-71.

[8] 陈庆樟, 许广举, 孟杰,等. 汽车再生制动踏板控制方法研究[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3, 32(10):1528-1531.

[9] 孟杰, 杨海鹏, 陈庆樟,等. 汽车座椅悬架振动的模糊控制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 2013(2):37-40.

[10] 陈庆樟, 许广举, 孟杰,等. 基于双轮式电机再生制动车辆稳定性集成控制研究[J]. 汽车技术, 2014(7):44-48.

[11] 孟杰, 杨海鹏, 陈庆樟,等.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汽车半主动悬架PID控制仿真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 2013(6):92-96.

[12] 孟杰, 陈庆樟, 张凯,等.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4(2):141-143.

[13] 孟杰, 芮延年, 刘忠,等.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最优控制方法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5, 36(3):203-206.

[14] 孟杰, 赵连生.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2, 36(3):620-623.

[15] 孟杰, 陈庆樟, 张凯.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汽车悬架PID控制仿真[J]. 计算机仿真, 2013, 30(4):155-158.

[16] 孟杰, 张凯, 焦洪宇. 空气悬架的MATLAB和ADAMS的联合仿真研究[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3, 32(4):584-588.

[17] 孟杰, 陈庆樟, 张凯. 基于遗传算法的车辆座椅悬架最优控制器的应用[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3, 32(5):775-780.

近期发明专利:

[1]  一种车辆爆胎或剧烈漏气监测方法. ZL200910156962.5

[2] 一种汽车高速爆胎应急制动稳定性控制系统. ZL200910156922.0

[3] 一种汽车高速爆胎应急制动稳定性控制装置. ZL200920294905.9

[4] 汽车再生制动系统与液压制动系统协调控制装置. ZL201020564251.X

[5] 扒胎机. ZL201310100584.5

[6] 车辆后视镜刮水器. ZL201010524295.4

合作意向

汽车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新能源车辆动力系统匹配、车身嵌入系统开发与设计、车辆运行可靠性检测与预测等方面进行技术合作。

二、先进材料连接及表面工程科研创新团队

杨莉教授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材料连接及表面技术、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和板材精密成形技术,为常熟理工学院特色学科方向之一。课题组由1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和6名硕士组成。为常熟理工学院首批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团队坚持校企技术研发合作,先后承担多项校企横向项目,累计经费近300万,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先后申请多项专利,其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7项。主编教材(著作)5部,获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获常熟市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

近期承担项目:

[1] 多场耦合下基于原位观察的焊点界面化合物生长行为研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2013-2016,6万。

[2] 苏州市紧缺人才资助项目,2013-2016,20万。

[3] 激光增材制造镍基高温合金裂纹萌生演变机制及敏感性因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5-2018,26万。

[4]增强体对多场耦合下复合钎料焊点蠕变损伤的影响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6-2018, 24万

[5] 超薄磨耗粘结层同步摊铺技术与设备的开发研究,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2011-2013,80万。

[6] 封装焊点的界面力学与界面形态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2017,10万。

[7] 轻质高强度硬质合金制备及内螺旋冷却孔加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常熟市工业支撑项目,2015-2017,60万。

[8] 金属基复合钎料的电致损伤机理研究,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2015, 5万。

横向项目:

[1] 稀土废渣治理再利用加工工艺及关键性技术研究,中铝稀土(江苏)有限公司,2015-2017, 60万

[2] 核电用材料焊接性分析与接头性能检测,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2017,34.6万

[3] K418材料浇注涡轮表面渣孔研究,无锡瑞昌精密铸造有限公司,2016,7-2018,9,3万

[4] 冶金复合弯管热煨弯有限元热力耦合分析,苏州威尔汉姆堆焊技术有限公司,2017.4.22-2017.5.30,3万

近期代表性论文:

[1] Li Yang, Yaocheng Zhang, Jun Dai, Yanfeng Jing, Jinguo Ge, Ning Zhang.Microstructure, interfacial IMC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n-0.7Cu-xAl (x=0-0.075) lead-free solder alloy. Materials and Design, 67 (2015) 209–216. (SCI, EI)

[2] Li Yang, Jinguo Ge, Yaocheng Zhang, Jun Dai, Yanfeng Jing.Effect of BaTiO3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n1.0Ag0.5Cu lead-free solder.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21 Nov 2014. (SCI, EI)

[3] Li Yang, Chengchao Du, Jun Dai, at al. Effect of nanosized graphite on properties of Sn-Bi solder.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 2013,24(11): 4180-4185. (SCI, EI)

[4] Li Yang. Effect of Ag particles content on properties of Sn0.7Cu solder.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 2013, 24(5): 1405-1409. (SCI, EI)

[5] Li Yang, Jun Dai, Lili Li, et al. Precipitate morphology and effects on strength of laser welded Mg-Nd-Zn-Zr after aging treatment.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29(12): 1478-1483. (SCI, EI)

[6] Li Yang, Chengchao Du, Ning Zhang, et al. Modification of Sn58Bi solder based on graphite.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30(7):806-811. (SCI, EI)

[7] Li Yang, Yaocheng Zhang, Chengchao Du, Jun Dai, Ning Zhang. Effect of aluminum concentra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n-Cu-Al solder alloy. 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 55(2015): 596-601. (SCI, EI)

[8] Li Yang, Jun Dai, Yaocheng Zhang, Yanfeng Jing, Jinguo Ge, Haixiang Liu. Influence of BaTiO3 nano-particles addition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n58Bi solder.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44(2015):2473-2478.(SCI, EI)

[9] Yang Li, Ge Jinguo, Yaocheng Zhang, Jun Dai.Effect of cooling rat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n1.0Ag0.5Cu-0.2BaTiO3 composite solder.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SCI, EI Accepted)

[10] Yang li, Liu Junjun, Du Chengchao et al.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ornstarch adhesive. Advance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5(8): 1068-1072. (EI)

[11] Li Yang, Xiangying Dang, Meng Li, Nan Ji. Effect of Heat Input to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Joint for 16MnR and S318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697-700. (EI)

[12] Li Yang, Xiangying Dang, Nan Ji, Meng Li.Study on EDMn-B-00 Electrode and Surfacing Proce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701-704. (EI)

[13] Li Yang, Zhanzhe Zhang. Study on weldablity of dissimilar steel between 16MnR and S31803.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391-392): 768-772. (EI)

[14] Li Yang, Na Zhang. Effect of Metal Particles on Spreading Properties of Sn0.7Cu Based Composite Solder.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152-153): 1759-1762. (EI)

[15] Li Yang, Gang Li.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Wear-resistant Coating Layer by High-frequency Induction Cladding on Mild Steel Surfac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239-242): 773-776. (EI)

[16] Yaocheng Zhang, Li Yang, Jun Dai, Guolin Guo, Zhong Liu,Effect of Ca and Sr on microstructure and compressive creep property of Mg-4Al-RE alloy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610(2014)309–314. (SCI, EI)

[17] Yaocheng Zhang, Li Yang, Jun Dai, Guolin Guo, Zhong Liu Effect of Ca and Sr on the compressive creep behavior of Mg–4Al–RE based magnesium alloys, Materials and Design 63 (2014) 439–445. (SCI, EI)

[18] Jun Dai, Li Yang , Jian Huang, Yaocheng Zhang ,Jian Chen. Study of plasma in laser welding of magnesium allo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4(3)1-5. (SCI, EI)

[19] Jun Dai, Li Yang, Lili Li,Guolin Guo, Lanzhong Guo. Effects of Aging Treatment on Laser-Welded Mg-Rare Earth Alloy NZ30K. Volume 2013, Article ID 219347, 7 pages. (SCI, EI)

近期专利:

[1] 含纳米石墨的SnBi系低温无铅钎料膏. ZL: 201310316392.8

[2] 软钎料合金蠕变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该方法所用的测试装置. ZL: 201310316434.8

[3] 超重力环境下的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装置. ZL:201410142652.9

[4] 金属试样带电拉伸试验用的夹具结构. ZL:201420166675.9

[5] Mg-Gr-Y稀土镁合金的激光焊接方法. ZL: 201310206014.4

[6] 镁合金板焊接用的夹具结构. ZL: 201310205997.X

[7] 激光焊接镁合金板用的夹具结构. ZL: 201320301979.7

合作意向

各种金属材料的连接技术,材料焊接性试验分析,电子材料连接,新型无铅钎料的研发,材料表面熔覆技术,材料冲压变形等方面进行技术合作。

三、车内空气质量与排放控制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车内VOC排放测试与评估机制、含氧燃料颗粒物排放机理与控制技术研究、混合动力汽车排放后处理技术开发、整车道路循环工况排放测试与优化匹配技术研究。课题组由1名副教授、5名博士和2名硕士研究生组成。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5项。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申请多项专利,其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项。主编教材(著作)1部,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

近期承担项目:

[1] 多元含氧燃料微纳米级颗粒形成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6--2018,20万。

[2] 极端服役工况非道路柴油机微纳米颗粒动力学过程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6--2019,21万

[3] 燃油、润滑油品质与非道路柴油机颗粒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2015-2017,3万

[4] 基于燃油、润滑油品质的混合动力公交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控制研究,2015--2017,8万

[5] 车内小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形成机理与控制技术研究,苏州市科技计划指导性项目,1万

[6] 苏州市紧缺人才资助项目,2016-20196,10万。

近期代表性论文:

[1] Y. Zhao, Z. Wang, J.G. Xu .et al. Impact of EGR on Surface Functional Groups of Diesel Engine Particles Based on NEXAFS[J]. Rsc Advances, 2016, 62(6):7363-7370.(SCI:000378755200081)

[2] Zhao Yang, Wang, Zhong, Liu, Shuai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Oxidation Reaction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Carbon Structure Particles[J]. Environmental Progress & Sustainable Energy. 2015,34 (4): 1063-1071.( SCI:000358483200014)

[3] Xu Guangju, Li mingdi, Chen Qingzhang, et al. Optimization for Biodiesel Fuel Pro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on the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Common Rail Diesel Engine[J],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2015,36(5):431-438. (SCI: 000364268400008)

[4] Li Mingdi, Wang Zhong, Zhao Yang. et al. Experiment Study on Major and Intermediate Species of Ethanol/n-Heptane Premixed Flame[J], Combus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185(12):1786-1798. (SCI:000327928700004)

[5] 赵 洋, 许广举, 李铭迪,等. 柴油机EGR氛围下颗粒微观形貌与结构刚性的分析[J]. 汽车工程, 2016,38 (9):1052-1057. (EI 检索号:20164202924643)

[6] 赵 洋, 王 忠, 许广举,等. 废气再循环对柴油机排气颗粒挥发与氧化特性的影响术[J]. 汽车工程, 2016, 38(8):935-940.(EI 检索号:20163702796426)

[7] 赵 洋, 李铭迪, 许广举,等. EGR 废气组分对柴油机颗粒氧化活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23):58-63. (EI 检索号:20165003118641)

[8] 赵 洋, 王 忠, 刘 帅,等. 废气再循环气体成分对柴油机颗粒结构特征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 2015, 46(7): 280-285.(EI 检索号:20153401188172)

[9] 赵 洋, 王 忠, 李瑞娜,等.基于小角散射的柴油机排气颗粒的孔隙结构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15): 68-74.(EI 检索号:201436062539)

[10] 赵 洋, 王宇成, 王 忠 ,等. 柴油/甲醇燃烧颗粒的碳结构参数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4, 27(12): 1472-1478.(EI 检索号:20150200416490)

[11] 赵 洋, 王 忠, 李铭迪, 等.柴油/甲醇燃烧微粒热解化学反应参数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4, 45(2): 11-15.(EI 检索号:20141117454069)

[12] 王 忠, 赵 洋, 瞿 磊,等. 排气再循环对柴油机颗粒官能团的影响[J]. 内燃机学报, 2016, (2):177-182. (EI 检索号:20162202439868)

[13] 赵 洋, 许广举, 李铭迪,等. 柴油机EGR氛围颗粒的空间结构与表面形态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6, 29(11):1672-1678.

[14] 许广举, 陈庆樟, 吕正兵,等. 柴油机润滑油中颗粒形貌与光谱特征的动态分析[J]. 内燃机工程, 2015, 36(2):145-149.(EI检索号:20152100877331)

[15] 许广举, 李铭迪, 李学智,等. 不同掺混比例生物柴油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21):227-232.(EI检索号:20154801612138)

[16] 李铭迪, 赵琛, 许广举,等. 柴油/碳酸二甲酯燃烧颗粒的微观结构和分形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16, 29(6):900-906.

[17] 李铭迪, 王 忠, 许广举,等. 柴油机燃用添加DTBP的生物柴油时排放颗粒粒径分布的研究[J]. 汽车工程, 2015, 37(3):271-275.(EI检索号:20151600764514)

[18] 李铭迪, 王 忠, 李立琳,等. 乙醇/柴油燃烧颗粒状态特征试验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3, 44(3):28-32.(EI检索号:20131416174925)

[19] 李铭迪, 王 忠, 李瑞娜,等. 乙醇对柴油燃烧碳烟前驱体的影响分析[J]. 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 32(8): 177-179.(EI检索号:20133516670468)

近期专利:

[1] 王 忠,赵 洋,孙波,等.一种模拟发动机缸内颗粒运动的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号:201510176455.3.

[2] 王 忠,李铭迪,王宇成,赵 洋,等. 一种柴油机排气中颗粒中值粒径的测量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 ZL201310585461.5

[3] 王 忠,李铭迪,王宇成,赵 洋,等.一种简易的发动机燃烧颗粒数测量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1310573961.7

[4] 王 忠,许广举,王宇成,等.一种发动机尾气中单环芳香烃类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1010106917.1

[5] 许广举,刘有华,陈庆樟,等. 一种柴油机燃烧颗粒物的来源解析方法,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1510919974.4

[6] 王 忠,赵 洋,孙波,等. 一种模拟发动机缸内颗粒运动的装置,实用新型专利. 授权号:ZL201520225273.6.

[7] 许广举,陈庆樟,李学智,等. 一种多燃料预混火焰燃烧器,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号:ZL201420151772.0

[8] 许广举,王 润,吕品洁,等. 一种颗粒物吸湿特性的实验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申请号:201521031046.6

合作意向

内燃机先进替代燃料,节能减排技术分析,排放污染物成分检测,车内环境污染物检测分析等方面进行技术合作。

四、汽车结构轻量化及数字化设计团队

汽车结构轻量化及数字化设计团队主要从事汽车轻量化设计、汽车零部件结构优化、汽车数字化设计、汽车CAE分析等领域研究。课题组由4名博士、1名高级工程师、1名硕士组成。近年来,承担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项目、苏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等8项课题,发表高水平SCI/EI论文2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6件。

近期承担项目:

[1]结构周期性布局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7~2019,20万

[2]多元含氧燃料微纳米级颗粒形成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6~2018,21万元

[3]大型起重机臂架结构仿生优化设计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2017,80万元

[4]电机再生制动与液压制动防抱死耦合机理研究, 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5~2018,10万元

[5]长冲程链式抽油机关键技术研究, 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2015,60万元

[6]汽车半主动电磁悬架应用研究, 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1~2014,5万元

[7]爆轰过程复杂波系环境爆轰声波形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2018,80万。

[8] xxxxx 技术,军口863 项目,2014-2018,200万

近期代表性论文:

[1] 基于变密度法的周期性拓扑优化,机械工程学报,2013,49(13):132-138.(EI:20133316623451)

[2] 桥式起重机箱型主梁周期性拓扑优化设计,机械工程学报,2014,50(23):134-139. (EI: 20150200412433)

[3] 桥式起重机轻量化主梁结构模型试验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15,51(23):168-174(EI: 20155201736883)

[4] A New Algorithm for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Advances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2012,303-309(EI:20124115546057)

[5] Simulation Analysis of Vehicle Crosswind Stability in ADAMS/CAR,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2, 182,883-887(EI:20124815732569)

[6] 转向驱动桥壳总成有限元分析与结构改进[J]. 机械传动, 2017(4):168-171

[7]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analysis of thrust rod for mining truck suspension. Automotiv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17:23-26

[8]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agneto-hydro-dynamic augmentation of pulse detonation eng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 AND MECHANICS,2015,48(1):47-57(SCI)

[9] 等离子体射流点火对燃烧转爆轰影响的二维数值计算. 兵工学报,2014,35(9):1428-1435(EI)

[10] 磁流体加速技术对脉冲爆轰发动机增推影响的二维数值研究. 推进技术,2016,37(5):985-991(EI).

[11] Nume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MHD Accelerator Technology on the Thrust Augmentation in Pulse Detonation Engine. The 2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allistics,2016,v1:823-833(EI)

[12] 等离子体射流对PDE快速起爆影响的数值仿真. 计算机仿真,2013,11:15-19

[13] Application of the CE/SE Method to Magnetohydrodynamic Augmentation of Pulse Detonation Engines.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2014,82-88

[14] Three-dimensional CFD simulation coupled with thermal contraction in Direct-Chill casting of A390 aluminum alloy hollow billet,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2017, 48(1): 429~443. (SCI)

[15] Effects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solidification structure of A390 aluminum alloy hollow billet,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2017, DOI: 10.1007/s11663-017-0983-z. (SCI, accepted)

[16]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validation of level-pour Direct-Chill Casting of A390 alloy hollow billets under different feeding sche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s for Heat & Fluid Flow, 2016, 26(6):1871~1888. (SCI)

[17] Effects of Heat Treatment and Extrusion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390 Alloy Hollow Billet Fabricated via DC Casting, Materials Transactions,2015, 56(9):1591~1598. (SCI)

[18] Effects of Cr and cooling rate on segregation and refinement of primary Si in Al-20 wt%Si allo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alCasting, 2014.09.01, 8(4):55~61. (SCI)

[19] 铸造工艺参数对半连续铸造A390合金管坯宏微观组织的影响,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6(10):1426~1430. (EI)

近期专利:

[1] 机动车发动机用发电装置,ZL 200920040137.4,

[2]机动车车门车窗开启关闭确认装置,ZL201020610218.6,

[3]机动车自动刹车装置的执行机构,ZL201020581432.3

[4]车用空气动力装置,ZL201320765966.5

[5]一种变扭差速器,ZL201320808431.1.

[6]可变中心距的多螺母拆装装置,ZL201620289875.2

合作意向

汽车零部件轻量化设计;车桥设计、行星齿轮传动系统设计、齿轮飞溅润滑台架设等方面;结构散热;汽车轻量化材料的开发与设计,汽车车身三维数字化设计等方面进行技术合作。

专家简介

陈庆樟 博士 教授

学历及学术经历:

1998年6月本科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于华南农业大学获得车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于江苏大学获得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学位;

2009年5月至2011年11月,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研究工作;

现任常熟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硕士导师。

研究方向:

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检测与试验技术,在汽车再生制动、汽车爆胎自动制动稳定性控制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文章等)情况:

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其中12篇被E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8项,实用新型授权4,省部级成果鉴定2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所承担项目情况:

近三年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1项,苏州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1项,江苏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博士后期间参与主持企业科技攻关项目“爆胎自动制动稳定性控制”,为企业相关技术的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期致力于教学改革和团队建设,主持完成省级教育教改项目2项,校极教改项目6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篇。

杨莉 博士 教授

学历及学术经历:

2010/09 - 2013/07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博士

2000/09 - 2004/06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

1985/09 - 1989/06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士

1989/09 - 1996/03郑州水工机械厂焊接研究所,工程师

1996/04 - 2005/08中原工学院,机械学院,副教授

2005/09 - 2011/08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教授

2008/09 - 2013/08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兼职教授

2011/09 - 2016/03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

2016/03 - 2017/02常熟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

2017/02– 今常熟理工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处,副处长

研究方向:

先进材料连接技术,电子封装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文章等)情况:

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11篇,EI检索4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获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获常熟市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

所承担项目情况:

现阶段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401037)和(51505040)2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41228)1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BE2011048)1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6ZBZZ-022)1项,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SYG201348)1项,主持横向项目4项,总经费275.8万。

戴军 博士 副教授

学历及学术经历:

2008/09 - 2012/12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

2005/09 - 2008/07 中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

2001/09 - 2005/07 中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士

现任常熟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研究方向:

轻合金焊接技术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文章等)情况:

获得2015年度常熟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常熟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SCI 7篇,中文核心论文多篇。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所承担项目情况: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505040)1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研究项目(BY2016050-03)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13KJB430001)1项,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

李广华 博士 讲师

学历及学术经历:

1997/09-2001/06,内蒙古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学士

2002/09-2005/03,东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硕士;

2011/09—2015/12,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

现任常熟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专任教师。

研究方向:

发动机余热回收技术的研究

科研情况:

在天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博士生身份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高效、节能、低碳内燃机余热能梯级利用基础研究”子课题“内燃机热—电混合动力系统复合能量集成理论及管理策略”项目;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多篇,其中有关内燃机余热回收的4篇文章被SCI/EI收录

赵洋 博士 讲师

学历及学术经历:

2013/09-2016/06,江苏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博士

2011/09-2013/06,江苏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

2007/09-2011/06,江苏大学,车辆工程,学士

研究方向:

内燃机污染物控制与清洁能源研究。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