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人:陳欽春(銘傳大學公事系助理教授) 東吳大學社會系€¦ ·...

52
東吳大學社會系 政治與民主 「公民與社會科教學實施與教師專業成長系列課程報告人 :陳欽春(銘傳大學公事系助理教授)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政治與民主

    「公民與社會科教學實施與教師專業成長系列課程」

    報告人 :陳欽春(銘傳大學公事系助理教授)

  • 東吳大學社會系

    社會變遷帶來的教育挑戰

    2

    Web2.0時代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有些改變已經在發生……

    3

    教師的教

    教師+教科書

    競爭式學習

    量的教育

    有目的的教育

    教導最終結果

    追逐直線式排名

    學生的學

    自主學習、行動學習

    鋪陳學習歷程

    共生式學習

    質的教育

    有意義的教育

    探尋橫向式適性

  • 東吳大學社會系4

    PISA 2012各國數學素養表現變異

    高表現高差距

    臺灣前後段學生差距世界第一

  • 東吳大學社會系

    臺灣學校內變異、學校間變異世界第一

    5

    OECD (2013), PISA 2012 Results: Excellence through Equity Giving Every Student the Chance to Succeed Volume II, p47

    學校內 學校間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以尊重學生生命主體為起點,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生命

    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

    善盡國民責任並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

    力的終身學習者,期使個體與群體的生活和生命更為美好。

    「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以尊重學生生命主體為起點,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生命

    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

    善盡國民責任並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

    力的終身學習者,期使個體與群體的生活和生命更為美好。

    自發

    (本體觀)

    互動

    (認識觀)

    共好

    (倫理觀)

    6

    啟發生命潛能 陶養生活知能 促進生涯發展 涵育公民責任

    願景

    理念

    目標

    十二年國教總綱的願景、理念與目標

  • 東吳大學社會系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政治分冊的課綱變化

  • 東吳大學社會系

  • 東吳大學社會系

  • 東吳大學社會系

    為什麼人民不相信政府?

    哈佛的答案:媒體挑起的文化與政治的衝突!

  • 東吳大學社會系

    Government organised around problems, not problems around Government.

    ~ Tony Blair, 2004

    八八風災、美牛進口、文林苑都更、師大商圈爭議、大埔農地事件、廣大興漁船案、洪仲丘案、清境農場開發、日月光廢水、戶政系統更版當機、反服貿抗爭、反核四、葉世文索賄案、國寶日本展出「國立」問題、澎湖空難、高雄氣爆、十二年國教爭議、餿水油事件、執政黨七合一選舉大敗、爆發H5N2、H5N8禽流感病毒….

  • 東吳大學社會系

    從「不可治理」到「有組織的不負責任」治理危機

    不可治理: 60年代後,人民對政府有太多的期待,而政府無法相對地有效因應,因而

    產生了制度的過度負荷

    例如:種族歧視、婦女運動、教育低落、失業高漲…

    有組織的不負責任: 80年代後,隨著主客觀因素的劇烈變化,風險的問題也從原本技術管理的

    觀點,轉移到更廣的社會政治系統的層面

    例如:911事件、中東戰爭、全球性貧窮與暖化問題、毒奶粉事件和金融海嘯等…

    風險社會中公共治理如何可能? 21世紀的人類社會不可能完全避免風險的出現,重要的是要有風險的預警、評

    估及管理機制;同時,愈是成熟理性的社會,愈能以開放務實的態度正視風險的存在,其化解危機、控制風險的能力也就愈高;

    未來的公共事務不再是單靠政府層級體制單打獨鬥,強調涉及多元個體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的「協力」合作,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 東吳大學社會系

    科層體制與政府演化

    人多(層)

    事雜(科)

    問題or

    危機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權力(Power)

    權威(Authority)

    ︵合法包裝︶

    傳統(血緣、神話..)

    超人(特質、魅力..)

    合理-合法(法令、制度..)

    正當性(問題解決..)

    (神話)

    (魅力)

    (法令)

    (問題解決)

    去﹁魅﹂化

    新「魅」?

  • 東吳大學社會系

    環境變遷產生的動態、分歧與複雜

    例外事務例行化例行事務電腦化(委外化)→如何建立不被取代的能力?

  • 東吳大學社會系

    為何政府不太會解決問題?

    知(領導)(為民服務)(問題解決)

    主導變數

    行(管理)(依法行政)(標準程序)

    行動 結果 配合與否?

    (單圈學習:目標替代)

    (雙圈學習:學習性組織)

    「依法行政」(合法性)vs.「解決問題」(正當性)「無感」政治的核心問題??

  • 東吳大學社會系

    從「法之所禁」到「法所不禁」

    法之所禁

    法所不禁

    法定可行

    守法 保守 風險

    創新、問題解決、危機管理…

  • 東吳大學社會系

    當代社會及其治理危機

    認同危機(投入)(Input Democracy)

    系統危機(產出)(Output democracy)

    社會文化系統 動因危機

    政治系統 正當性危機 合理性危機

    經濟系統 經濟危機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關鍵字或關鍵詞,其沈澱著某些時代的訊息,因而分析這些字詞的脈絡及內涵,即對掌握那個時代的意義將會有極大的助益」

    ~Raymond Williams

    Governance?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治理」的前世與今生

    過去 現在 未來

    認同 差異 包容

    統一 分散 互動

    整合

    (全球化)

    斷裂

    (風險社會)

    協力 or 夥伴

    (公民社會)

    新右派(NPM) 新左派(NPS) 第三條路(NPG)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治理:意義建構或語言遊戲?

    最小化政府(the minimal state)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善治(good governance)

    政府作為導航(steering)的角色

    經濟或經濟的部門之管理(governing of the economy or

    治理意識(governmentality)

    參與治理(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社會-動態系統治理(socio-cybernetic governance)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多層次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

    自我組織網絡(self-organisingnetworks)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治理的幾個特色

    不同組織之間的互賴(interdependence)

    在不同層次和不同社會領域中,公共、(半)公共和

    私組織之間持續互動

    賽局般(game-like)的互動,其源自信任、共同規

    則的管制,以及成員的參與和同意

    有別和源自於國家(state)的某種顯著程度的自主

  • 東吳大學社會系

    差異間連結建構下之公共問題解決→治理

    Foucault論治理

    必須砍下國王的頭

    讓身體運作得像有頭一樣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政府與治理概念的比較(一)政府(Government) 治理(Governance)

    主要目的 維持現狀與穩定 變遷與不確定的管理

    核心概念 權威的制度化與其功能 統理(governing)的活動與過程

    權力面向強制權的正當化、管制功能與公共秩序的維持

    發動、發展、設定議程和創造夥伴關係的權力

    行動焦點 內部行政與服務傳送過程 對外關係

    公共機構的行動角色

    內部自給自足的行動者 內外部跨域的協調者

    組織形式 層級 網絡

    行政的角色 拘束性集體決策的執行 集體發展成效的促進者與協調者

    公共決策制訂

    內部的決策圈單一的觀點秘密交易的出現有限與遲滯的資訊資訊的封閉持有由上而下/獨斷回應性

    包容性的決策多元、分殊的觀點透明的決策程序豐沛與即時的資訊資訊的交換與分享拓展性的公民參與前瞻性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政府與治理概念的比較(二)政府(Government) 治理(Governance)

    行政的程序

    特定政策;特定標準活動記錄獨自行動的巡管員(Lone rangers)顧客導向

    統一的法規與政策;統一的行政標準電子資訊系統行政團隊公民導向

    公共服務提供

    中央與縣市的法規控制特定範疇的焦點(如醫療、教育)大眾化的產物人力資本(關注個體)公共籌措資金量出為入

    去中心化/地方的職責整合、多元面向的角度客製化的應用社會資本(關注集體)公私夥伴關係量入為出

    關係的建構

    孤立主義式的地方焦點單一面向的關係排他的文化(本位主義)避免、漠視衝突的價值

    全球系絡的地方焦點多元層次的關係開放的文化面對、管理衝突的價值

    對資源的看法 對行政單位財務資源的分配藉由社區或更廣的系絡進行多樣性的資源管理

    對企業及民間社團的看法

    管制的對象 合作的夥伴

    公民的角色 被支配的臣民 積極的參與者

    時間視野會計年度成長取向

    長期或永續發展取向

  • 東吳大學社會系

    合作、協調與協力概念的不同

    合作 協調 協力

    互動圖像

    時間 短期 長期 長期

    關係 非正式 較正式 相互滲透(pervasive)任務 無清楚界定 瞭解任務 對共同任務的承諾

    結構 無特定結構 聚焦特定成果與方案 結果導向的新結構

    計畫 無計畫 一些計畫 全面性計畫

    溝通 分享彼此手邊資訊 開放溝通管道 全方位的各種溝通

    權威 個體保有權威 個體仍保有權威 協力架構決定權威

    資源 資源各自保有 資源與報酬被分享 資源共享

    風險 無風險 部分風險 最大風險

    互動 低度密集 有些密集 高度密集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政府內部管理

    (政府學)

    外部環境(常數)

    政府決策/管理

    (決策學)

    外部環境(變數)

    政府決策/管理

    (政策學)

    政府是公共事務的唯一主體(合法性)

    ~面對危機的不變~

    政府不再是解決公共問題的唯一主體

    (正當性)~面對危機的應變~

    外部環境(變數)

    (治理學)

    問題解決

    政府

    社會 市場

    從「政府」到「治理」(government) (governance)

  • 東吳大學社會系

    公共行政的發展與演變

    角色定位 威權時期 官僚時期 市場時期 公民社會時期

    政府 統治 管制 管理 治理

    公務員 官 公僕 經理人 溝通、協調、促進者

    民眾 民 百姓 顧客 公民

  • 東吳大學社會系

    「變」

    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

    研究途徑or方法這些現象如何以清晰且深入的

    方式予以探索、描述、解釋或預測?

    研究技術民眾等待時間過長、不滿意度持續上升、

    同仁士氣低落、機關績效不彰、誰是3%丙等考績…

    危機、創新、、改革…=「為何要變?」

    幡動?風動?心在動?=「什麼在變?」

    流程?技術?量變?質變?=「如何變?」

    Know WHY?

    Know WHAT?

    Know HOW?

  • 東吳大學社會系

    不變?漸變?轉型?

  • 東吳大學社會系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 東吳大學社會系

    何謂「公共」?由誰界定?

    朕即國家

    功利主義

    修正原則

    君王利益則為國家利益

    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福利

    補償原則

    正義原則Maximin→極大極小化法則最大的資源優先提供給最弱勢者

    在受害得到補償前提下,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福利

    在沒有人受害前提下,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福利

    數量政治

    差異政治

    思辨建構 沒有絕對的公義,其為利害關係人的思辨建構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政治哲學

    數量政治

    差異政治

    (統計學)

    (倫理學)

    Public

    大眾

    公義

    問題解決

    現代

    後現代

    (物質資本)

    (社會資本)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民主演化與典範轉移

    古典民主 共和主義 自由(代議)民主 直接民主

    發展型共和主義

    保護型共和主義

    保護型民主

    發展型民主

    馬克斯主義

    競爭性菁英民主

    新馬克斯國家理論新多元

    主義

    單向度社會理論

    正當性危機理論

    古典多元主義

    意識型態終結理論

    超載國家理論

    法制型民主(新右派)

    參與型民主(新左派)

    古典民主模式

    二十世紀民主模式 全球經濟、區

    域整合與高度的社會互動

    市場管理主義

    公民社會理論

    網絡社會

    治理(對話) 公民資格

    民主治理(審議民主)

    民主赤字

    理論的轉型

    影響的模式

    (合作與參與)(競爭與效率)

    當代民主模式 民主治理的核心

    →the question-and-answer gmae.

  • 東吳大學社會系

    (一) 古典民主理論古典民主理論是指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的理論家

    對民主政治的看法。

    在十七、八世紀時,西方國家擁有選舉權的公民,皆為具有相當教育程度和財產的成年男子,絕大多數有時間培養參與政治的興趣和能力。

    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加上古希臘雅典式民主的先例,當時的理論家對民主政治的看法,主要在描述民主政治的目標和理想,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

    古典民主理論家相信人人積極、理性地參與政治是可能的,而積極參與政治亦可培養、增強公民的政治美德與能力。

    民主政治不僅是一種維持個人自由的政治秩序和權力關係,也具有提高公民責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目標。

  • 東吳大學社會系

    (二) 菁英民主理論(修正式民主、程序民主、經驗民主)

    十九世紀之後,西方民主國家的人口增多,選舉權擴大,使人人有興趣且積極參與政治的理想,愈來愈難達成。

    進入二十世紀,又出現廣受人民狂熱支持的極權政體,心理學的研究也顯示人類常有不理性的衝動,這些因素使古典民主理論受到質疑,開始產生了菁英民主理論。

    菁英民主論者認為民主國家的真正決策者為菁英分子(elites),民主政治只是一種選擇領導者的方法和過程,它的目標主要在於決定政治權力與社會價值的分配,而不在於提高公民責任感和公共道德。

    菁英民主理論家也指出,政治行為的研究顯示許多公民的政治行為不理性,政治知識不足,且缺乏政治參與的興趣;因此,大眾普遍參與是不可能且不必要,部分人民的政治冷漠可以避免政治狂熱,有利於政治社會的安定。

  • 東吳大學社會系

    (三) 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在1970年代,西方許多國家的經濟衰退,社會危機日趨嚴重,但領導的菁英分子無法有效解決政治經濟危機,回應人民的需求,菁英民主理論受到嚴厲的批判,多元參與民主理論因應而生。

    多元參與民主理論者,一方面關心國家行政權力日益集中且與民眾的需求脫節,主張國家行政權力應高度分散;另一方面主張代表各種利益的不同社會勢力均能參與決策,使民主政治成為多元政體(polyarchy),讓政治菁英必須競爭不同社會勢力的支持以維持執政地位

    如此不但可以避免執政者攫取過多的政治權力,也可以確保沒有任何社會勢力居於絕對控制的地位。

  • 東吳大學社會系

    (四) 審議民主理論

    菁英民主理論和多元參與民主理論基本上都是「投票中心」(voting-centric)的代議民主理論,對民主政治的關注焦點集中於以投票來決定或參與政治權力和社會利益的分配。

    自1990年代開始,「討論中心」(talk-centric)的審議民主理論(deliberative democratic theory)開始受到重視。

    審議民主理論者認為民主的運作不是只有投票表決或選舉,重要的是投票之前的審慎思辯、溝通說理的過程。

    審議民主理論關心如何使每個人都能在公共領域中發聲、表達意見,強調公民應該在資訊充分公開、發言機會均等和決策程序公平的條件下,經由理性溝通而形成合理的共識或政策,以彌補代議民主過度依賴投票表決、決策菁英壟斷決策權力的缺失。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憲政民主的問題與限制(一)憲政民主的問題:

    1. 多數暴力2. 多數的決定不一定是明智的3. 公民私利主義(civic privatism)4. 理性的無知(rational ignorance)5. 消音的人民

    (二)憲政民主的缺點:1.民主決策反應的是個人的偏好,最佳的決策完全由最強的公民

    偏好決定。2. 缺乏民主公民互動所形成的共同概念,完全不考慮政治合作的

    可能性。3. 加總的結果不必然是理性的,因為它本身並不是由一個推理的

    過程所達成的。4. 只要一個決定合乎公民最強的偏好,沒有所謂此一決定是好或

    壞的評價之可能性。

  • 東吳大學社會系

    審議民主的功能

    政治論證的核心是公共推理,公民的偏好不再是既定的;而且也可以避免理性的無知。

    公民以互惠性處理爭議,即使最後訴諸表決,也不會形成多數暴力。

    理由提出的場所和理由的內容都是公開的,有助於促進人民對公共利益的關心;願意以推理的方式討論公共議題,表示人民願意改變原來的想法,只要更有說服力的理由出現。

    審議民主的多數決還是有可能會是錯的,但那是人的極限。

    審議民主結合審議、政治平等、非獨裁。

  • 東吳大學社會系

    審議民主的限制

    相互尊敬的條件不易滿足

    審議過程影響實質的參與

    群體討論會產生極化傾向

    審議不一定實現公共理性

  • 東吳大學社會系

    公民不服從的定義(Civil Disobedience)

    定義:公開、非暴力、良心但違反法律的政治行動。

    可以採取間接的方式進行,即所違反的法律不必然是其抗爭的法律。

    真正觸法的行為,不是對憲政決定的一個測驗。

    不是訴諸個人道德或宗教學說,也不能基於個人或團體利益,而是訴諸一般共享的正義觀。

    條件:違反正義原則中的機會平等原則。

    嘗試正常的政治手段和法律救濟都失敗以後,才可以證成公民不服從的使用。

    實施公民不服從的結果會導致社會嚴重失序、侵蝕正義憲法的效能,則即使合乎前述條件,公民不服從的作為也要受到限制。

  • 東吳大學社會系

    公民不服從的爭議

    在成熟法治社會,以「違法」方式表達意見,可能違反了公民的政治義務,亦即公民在民主國度裡應當沒有權利進行違法的不服從,因為法制已經提供了救濟的管道與途徑。

    然而,儘管現存法制有申訴管道,若干公民權益,仍舊無法受到制度保障,國家機器的程序機制,仍舊無法充分實現人的自主地位。

    認為「合法管道是唯一的訴求途徑,除此之外便是違背守法義務」,這種看法因此過於簡化與膚淺。

  • 東吳大學社會系

    人類被賦予了自然權利。他們可以聯合起來,相互與和平生活的社群形式。他們每個人都通過相互協議,願意放棄自己的自然權利的一部分,建構公共權力形式的國家。

    The Rule of the State

    The Rule of DemocracyThe Rule of Law

    制度性的弔詭

    Legality(合法性) Moral and/or political value based on natural law

    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

    Challenging the legality of majority rule on the ground of legitimacy

    Legitimacy(正當性)Public order built on legal positivism

    Conscience-basedJustice-basedPolicy-based

  • 東吳大學社會系

    人類被賦予了自然權利。他們可以聯合起來,相互與和平生活的社群形式。他們每個人都通過相互協議,願意放棄自己的自然權利的一部分,建構公共權力形式的國家。

    The Rule of the State

    The Rule of DemocracyThe Rule of Law

    制度性的弔詭

    Legality(合法性) Moral and/or political value based on natural law

    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

    Challenging the legality of majority rule on the ground of legitimacy

    Legitimacy(正當性)Public order built on legal positivism

    Conscience-basedJustice-basedPolicy-based

    反對:公民不服從視為自由國家

    的政治參與,是弄巧成拙的。

    贊成:公民不服從

    視為道德權利

    贊成:公民不服從視為

    防範國家的基本公民權利

  • 東吳大學社會系

    人類被賦予了自然權利。他們可以聯合起來,相互與和平生活的社群形式。他們每個人都通過相互協議,願意放棄自己的自然權利的一部分,建構公共權力形式的國家。

    The Rule of the State

    The Rule of DemocracyThe Rule of Law

    制度性的弔詭

    Legality(合法性) Moral and/or political value based on natural law

    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

    Challenging the legality of majority rule on the ground of legitimacy

    Legitimacy(正當性)Public order built on legal positivism

    Conscience-basedJustice-basedPolicy-based佔領立法院(太陽花運動):作為一種公民不服從運動

    反對:- 違法- 財務與經濟損失- 人民的暴政

    贊成:- 公民基本政治權利的

    延遲或拒絕- 不可治理的危機

    政治改革或社會進步的契機?????

  • 東吳大學社會系

    信任與民主的辯證關係

    社會資本作為潤滑劑(制度論)→降低交易成本

    (output democracy)

    衝突性的不信任

    自由民主的制度設計

    健康性的不信任

    改變政府與公民的偏好

    和行為

    信任的公民與值得信任

    的政府

    夥伴關係

    (權變同意)民主治理

    社會資本作為溝通平台

    →改變個體偏好

    社會資本作為資源(社群論)→建構治理網絡

    (input democracy)

    自由(代議)民主(防弊)

    (不信任之政治設計)

    參與(直接)民主(興利)

    (信任之政治設計)

    經濟人(完全理性) 行政人(有限理性) 社會人(策略理性) 道德人(正義理性)

  • 東吳大學社會系

    信任與治理的關係( UNDESA )

    社會-

    公民性連結

    政治-

    正當性連結

    信任

    治理

    經濟-

    效率性連結

    民主治理,當人們開始關注網絡與信任...

  • 東吳大學社會系

    民主的質性或量性?感性或理性?

    二度建構→

    一度建構

    二度建構←一度建構

    一度建構→一度建構(默會→明示)

    智慧

    知識(認知與理解)

    資訊(分析與分享)

    資料(蒐集與儲存)

    (決策與判斷)

    (明示→默會)

    統計推論

    智慧

    知識(認知與理解)

    資訊(分析與分享)

    資料(蒐集與儲存)

    (決策與判斷)探索

    描述

    解釋

    預測

  • 東吳大學社會系

    謝謝各位!

    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