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bei luckey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ltd. · web...

Download Hebei Luckey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Ltd. · Web view既而太叔命西鄙22、北鄙贰23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24,将自及25。”太叔又收二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

If you can't read please download the document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Jan-2021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四书五经之九 《春秋》

《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也说:《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

《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春秋》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传》30卷;《公羊传》11卷;《谷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这三传的内容大体相同,最主要的差异是《左传》用秦以前的古文写成;《公羊传》和《谷梁传》则用汉代的今文写成,《公羊》和《谷梁》两传记事只到鲁哀公十四年,《左传》则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羊传》和《谷梁传》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记了“孔子生”,而《左传》中却没有。

《春秋》按照鲁国国君在位年号来分卷叙事,共十二位鲁国国君年号分成十二卷:

01、第一卷 隐公---------------001页;

02、第二卷 桓公---------------023页;

03、第三卷 庄公---------------043页;

04、第四卷 闵公---------------065页;

05、第五卷 僖公---------------069页;

06、第六卷 文公---------------116页;

07、第七卷 宣公---------------137页;

08、第八卷 成公---------------159页;

09、第九卷 襄公---------------190页;

10、第十卷 昭公---------------250页;

11、第十一卷 定公---------------319页;

12、第十二卷 哀公---------------336页。

第一卷 隐 公

第一卷之第01篇 隐 公 元 年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春秋原文】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左传原文】元年春,王周1正月。不书即位,摄2也。

三月,公3及邾仪父4盟5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6,故为蔑之盟。

夏四月,费伯7帅师城8郎9。不书,非公命也。

初,郑武公10娶于申11,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12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13。公曰:“制,岩邑也,虢叔14死焉,佗15邑唯命。”请京16,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17,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18,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19害?”对曰:“姜氏何厌20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21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太叔命西鄙22、北鄙贰23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24,将自及25。”太叔又收二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6,厚将崩。”

太叔完聚27,缮甲兵,具卒乘28,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29,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30。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31,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32,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33,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34,请以遗35之。”公曰:“尔有母遗,繄36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37焉?若阙38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39!”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40,永锡41尔类42。’其是之谓乎!”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43来归44惠公、仲子之薨45。缓46,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轨47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48凶事,非礼49也。

八月,纪50人伐夷51。夷不告,故不书。

有蜚52。不为灾,亦不书。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53。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54,始通也。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55,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56。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57。不书,非公命也。

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

十二月,祭伯58来,非王命也。

众父59卒。公不与小敛60,故不书日。

【左传译文】元年春,周历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隐公即位,因为他只是辅助国政。

三月,隐公与邾仪父在蔑地结盟,邾先生叫邾克。他尚未接受王命,所以不记载他的爵位。称之为仪父,是尊重他。隐公摄政而想要和邾国友好,所以在蔑地盟会。

夏四月,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筑城。不记载,因为这不是隐公的命令。

起初,郑武公娶妻于申国女,名叫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脚先头后反着出生的,惊吓了姜氏,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并且很厌恶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请求于郑武公,郑武公都不允许。

等到庄公继位,姜氏请求将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说:“制地,是遍布岩石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其它地方惟命是从。”姜氏请求京地,便让他居住,称之为京城太叔。祭仲说:“都城的城墙超过百垛,就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都城不超过国家的三分之一,中都城不超过国家的五分之一,小都城不超过国家的九分之一。如今京地的城邑不衡量计算,就不符合制度,君主将会不堪承受。”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怎么避开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作打算,不要使其滋长蔓延,滋长蔓延就很难图谋了。蔓草尚且不可铲除,何况是君主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行为于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必然会自找死路,先王姑且等待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边境、北部边境都增加自己的赋税。公子吕说:“国家赋税不堪增加,君主打算怎么办?想要给与太叔,臣就请求侍奉他;如果不给与,那么就请求除去他。不要让民众生出二心。”庄公说:“不需要,我会自己兼顾的。”太叔又收取两地作为自己的封邑,扩大到廪延之地。子封说:“可以了,丰厚将会得到民众。”庄公说:“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就不能亲近民众,夺取丰厚将会崩溃。”

太叔完成积累,修缮装甲军队,具备兵卒车辆,将要袭击郑国,那人马将要启动。庄公听闻太叔起兵的日期,就说:“可以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乘兵车征伐京城。京城民众反叛太叔段,太叔段就逃入鄢地,庄公就征伐鄢地。五月辛丑日,太叔段出奔共国。

《春秋》书上说:“郑伯攻克太叔段于鄢地。”太叔段不敬爱兄长,所以不称他为弟;就象有两个君主,所以称为攻克;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说他没有尽到教诲的责任;称之为郑国的意志。不说出奔,是因为很难。

随后庄公安置姜氏到颖地城里,而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随后又后悔了。颖考叔是颖谷地方的长官,听闻此事,就进献计策于庄公,庄公赐宴,他就饮食而舍下肉。庄公问他,他回答说:“小人也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都吃过,没有品尝过君主的肉汤,请馈赠给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惟独我没有。”颖考叔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他原故,并且说自己很后悔。颖考叔回答说:“君主有何担忧的呢?如果挖地到地下泉水,挖隧道而相见,那么有谁能说不对呢?”庄公随从了他的话。庄公进入隧道而赋诗:“大大的隧道之中,其快乐也融融。”姜氏走出隧道而赋诗:“大大的隧道之外,其快乐也有分享。”随即母子和好如初。

君子说:“颖考叔,真正的孝敬。爱其母亲,影响到庄公。《诗经》上说:‘孝子继承永不缺,永远赐你可祭天。’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秋七月,天子周平王派遣宰咺来赠送鲁惠公、仲子的吊丧礼品,迟了,但仲子尚未死,所以直呼其名。天子死后七个月才安葬,遵从周朝法律的都要到;诸侯死后五个月才安葬,同盟的诸侯都要到;大夫死后三个月才安葬,官位相同的都要到;读书人一个月后才安葬,外面的亲姻都要到。赠送死者礼物赶不上下葬,向生者吊唁没有赶上举哀,高兴地参加丧事,都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八月,纪国人征伐东方少数民族。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告诉周平王,所以不记载。

有蜚虫。没有形成灾害,所以不记载。

惠公的晚年,在黄地打败宋国。隐公即位,要求成盟。九月,与宋国人在宿地结盟,开始通好。

冬十月庚申日,改葬惠公。隐公没有参加,所以不记载。惠公逝世时,有宋国军队在,太子年幼,安葬之事有错,因此改葬。卫桓公来鲁国参加葬礼,不会见隐公,所以也不记载。

郑国共叔段叛乱,公孙滑逃出奔向卫国。卫国人为他征伐郑国,夺取了廪延之地。郑国人率领周王朝军队、虢国军队征伐卫国南部边境。同时请求邾国军队协助,邾子派人私下和公子豫商量,公子豫请求前往,隐公没有允许。随后公子豫自己就行动了。等到邾国人和郑国人在翼地结盟,不记载,因为不是隐公的命令。

新建南门,不记载,因为也不是隐公的命令。

十二月,祭伯来鲁,不是周平王的命令。

众父去世。隐公没有参加敛礼,所以不记载日期。

【左传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722年,周平王49年期间。周国建国于公元前1044年,距此时已有322年,周室东迁于公元前841年,从此时起称为春秋时期。周国建国后即开始分封,鲁国因此也于公元前1048年前后建国,距此时也有320年左右。本篇主要记载鲁隐公即位之事,其主要依据是孔子所作的《春秋》,而部分内容则为左氏作传,作为说明,同时也是补充,所以称之为《春秋左传》。同时记载有郑国、虢国、纪国、卫国等事。鲁隐公的前任鲁惠公在位46年,其元妃孟子生隐公,鲁隐公一开始并没有被立为鲁国君主,只是辅佐国政,直到鲁惠公改葬后,鲁隐公才正式即位。

——————————————————

【左传注释】1.王周:指周朝历法。

2.摄:(shè社)《诗·大雅·既醉》:“朋友攸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摄,佐也。”《关尹子·符》:“惟其来于我者,皆摄之以一息。”这里用为辅助、佐助之意。

3.公:指鲁隐公。鲁隐公,春秋时期鲁国君主,在位十一年,公元前722~712年。

4.邾仪父:人名。邾国大臣。

5.盟:(méng蒙)结盟。《书·吕刑》:“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诗·小雅·巧言》:“君子屡盟。”《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谓明神。”《管子·侈靡》:“不称而祀谭,次祖。犯诅渝盟,伤言。”《左传·昭公十三年》:“再会而盟。”《礼记·曲礼》:“约信曰誓,涖牲曰盟。”

6.邾:(zhū朱)古国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伐邾,取訾娄,以报升陉之役。”《说文》:“邾,周武王时所封曹姓国也。始封之君曰侠,为鲁附庸。从邑,朱声。”在今山东邹县。

7.费伯:人名。鲁国大臣,因封于费地,故名费伯。《左传·隐公元年》:“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8.城:(chéng成)这里用作动词,修筑城邑。。《左传·隐公元年》:“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9.郎:(láng狼)古地名、古邑名。春秋鲁邑。在今山东金乡县境内。《左传·隐公元年》:“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说文》:“郎,鲁邑也。”

10.郑武公:人名。春秋时期郑国君主,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770~744年。《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11.申:(shēn身)西周时期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北。《韩非子·十过》:“昔者楚灵王为申之会,宋太子后至。”

12寤:(wu务)古同“牾”,逆、背逆。《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楚辞·九怀》:“寤辟摽兮永思,心怫郁兮内伤。”这里用为脚先头后倒着出生之意。

13.制:(zhì志)地名。今不详。《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14.虢(guo国)叔:人名。周文王的弟弟。《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15.佗:(tuō拖)表示远指,别的,其他的。《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史记·郑世家》:“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大戴礼·礼察》:“此无佗故也。”

16.京:春秋时邑名,汉置京县。故城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二十余里。《左传·隐公元年》:“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17.雉:(zhi智)《易·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管子·海王》:“吾欲藉于台雉,何如?”《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这里指为古代的城墙垛,以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论语·乡党》:“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据《夏商社会生活史》(宋镇象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所论:“商代王邑今已发现三座,为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偃师商城据说是成汤灭夏立都西毫所在,具有内城外郭的平面规划配置,外部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1200余米,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已发现七座城门可供居民出入,……城门之间均有大道相通。”这就是说,在殷商时期,已有各式城墙的修建历史。因此,雉,是指城墙垛之意。

18.度:(duó夺)《书·益稷》:“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诗·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诗·大雅·緜》:“捄之陾陾,度之薨薨。”《诗·鲁颂·閟宫》:“是断是度,是寻是尺。”《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礼记·王制》:“度地居民。”《礼记·少仪》:“不度民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里用为衡量、计算之意。

19.辟:(bì毕)通“避”。《周礼·掌交》:“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管子·权修》:“刑罚不审,则有辟就。”《左传·庄公九年》:“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孟子·离娄上》:“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荀子·荣辱》:“不辟死伤。”《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不辟亲贵,法行所爱。”这里用为回避、躲避之意。

20.厌:(yàn艳)通“餍”。《书·洛诰》:“万年厌于乃德。”《诗·小雅·湛露》:“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诗·周颂·载芟》:“驿驿其达,有厌其杰。”《管子·势》:“兽厌走,而有伏网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老子·五十三章》:“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礼记·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荀子·儒效》:“厌厌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集韵·艳韵》:“厌,足也。”这里用为满足之意。

21.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22.鄙:(bǐ比)《管子·侈靡》:“国贫而鄙富,苴美于朝。”《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县鄙之人,入从其政。”《左传·庄公二十六年》:“群公子皆鄙。”《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这里用为边邑、边境之意。

23.贰:(èr二)《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书·多士》:“惟我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周礼·天官·酒正》:“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三贰,三益副之也。”《管子·弟子职》:“周还而贰。”尹知章注:“贰,谓再益。”《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贰过。”《广雅·释诂一》:“贰,益也。”这里用为“增加”之意。

24.庸:(yong雍)《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诗·齐风·南山》:“齐子庸止。”《诗·鲁颂·閟宫》:“锡之山川,土田附庸。”《管子·正》:“致刑,其民庸心以蔽。”《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孟子·告子上》:“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父子或怨譟,取庸作者进美羹。”《说文》:“庸,用也。”这里用为用、需要之意。

25.及:(jí吉)《书·吕刑》:“何度,非及?”《管子·小匡》:“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墨子·公孟》:“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孙子·九地》:“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盐铁论·错币》:“交币通施,民事不及,物有所并也。”这里用为兼顾之意。

26.昵:(nì泥)《书·说命中》:“官不及私昵。”《书·泰誓中》:“昵比罪人。”《诗·小雅·菀柳》:“无自暱焉。”《尔雅》:“暱,近也。”《说文》:“暱,日近也。”这里用为亲近、亲昵之意。

27.聚:(jù巨)积蓄,累积。《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墨子·尚贤中》:“聚菽粟。”《荀子·王制》:“我今将畜积并聚之于仓廪。”

28.乘:(shèng圣)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千乘之国即是指各诸侯国。《诗·秦风·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诗·大雅·崧高》:“王遣申伯,路车乘马。”《诗·鲁颂·有駜》:“有駜有駜,駜彼乘黄。”《诗·商颂·玄鸟》:“龙旂十乘,大糦是承。”《管子·侈靡》:“千乘有道,不可侵也。”《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荀子·王制》:“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韩非子·爱臣》:“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

29.鄢:(yān烟)古邑名。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焉陵县一带。春秋时为郑所灭,改名鄢陵。《韩非子·十过》:“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

30.共:(gōng供)古国名。有两个。一个在今甘肃省泾川北,另一个在今河南省辉县。《诗·大雅·皇矣》:“侵阮徂共。”

31.弟:(dì地)通“悌”。《诗·齐风·载驱》:“鲁道有荡,齐子岂弟。”《诗·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干禄岂弟。”《管子·君臣下》:“而礼孝弟,则奸伪止。”《礼记·曲礼上》:“僚友称其弟也。”《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商君书·去强》:“国有礼有乐,有诗有画,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这里用为敬爱兄长之意。

32.颖:(yǐng影)地名,今不详。

33.封人:官名,主掌典守边疆的长官。被分封在边界的官员。《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曰。”《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荀子·尧问》:“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

34.羹:(gēng庚)羹即肉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诗·鲁颂·閟宫》:“毛炰胾羹,笾豆大房。”《诗·商颂·烈祖》:“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左传·隐公元年》:“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荀子·礼论》:“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

35.遗:(wèi卫)《书·盘庚中》:“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书·大诰》:“用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管子·五辅》:“此谓遗之以利。”《韩非子·说林下》:“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韩非子·五蠹》:“相遗以水。”《史记·魏公子列传》:“欲厚遗之。”《汉书·李广苏建传》:“置币遗单于。”这里用为给予、馈赠之意。

36.繄:(yī医)相当于惟独,只有。《左传·隐公元年》:“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37.患:(huàn换)《管子·大匡》:“夷吾之所患者,诸侯之为义者莫肯入齐。”《易·既济·象》:“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国语·晋语》:“患货之不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患秦兵之来。”《说文》:“患,忧也。”这里用为担忧、忧虑、害怕之意。

38.阙:(jué缺)《管子·山权数》:“北郭有掘阙而得龟者,此检数百里之地也。”《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论语·为政》:“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国语·吴语》:“阙为深沟。”这里用为挖掘之意。

39.泄:(xiè卸)《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俾民忧泄。”《管子·幼官》:“行夏政雷,行春政烝泄。”《管子·七法》:“国之四经败,人君泄见危。”《庄子·山木》:“运物之泄也。”《淮南子·本经》:“精泄于目。”这里用为发泄之意。本意为发泄之意。这里用为分散、分享之意。

40.匮:(kuì溃)《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管子·八观》:“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礼记·月令仲秋》:“财财不匮。”《礼记·乐记》:“其财匮。”《荀子·大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史记·货殖列传》:“虞不出财财匮少。”《广雅》:“匱,乏也。”这里用为缺乏,空乏之意。

41.锡:(xī西)通“赐”。《易·讼·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孔传:“锡,与也。”《诗·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诗·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诗·大雅·文王》:“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诗·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诗·鲁颂·閟宫》:“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尔雅·释诂上》:“锡,赐也。”《玉篇·金部》:“锡,与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锡,假借为赐。”这里用为“赐与”之意。

42.类:(lèi泪)古祭名。古祭名。《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书·泰誓上》:“受命文考,类于上帝。”《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大雅·瞻卬》:“:“不吊不祥,威仪不类。”这里用为祭天仪式之意。

43.宰咺(xuan宣):人名。周平王大臣。

44.归:(guī龟)古通“馈”。《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小雅·黍苗》:“我行既集,盖云归处。”《左传·闵公二年》:“归公乘马,祭服五称。”《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韩非子·五蠹》:“故智土退处岩穴,归禄不受。”《广雅·释诂三》:“归,遗也。”这里用为赠送之意。

45.薨:(hong轰)《管子·戒》:“而力伐四邻。公薨。”《左传·昭公三十二年》:“鲁文公薨,而东门遂镣适立庶。”《论语·宪问》:“君薨,百官总己以听於冢宰三年。”《尔雅》:“薨,死也。”《孟子·滕文公上》:“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韩非子·和氏》:“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史记·魏公子列传》:“昭王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46.缓:(huǎn睆)《易·中孚·象》:“君子以议狱缓死。”《战国策·卫策》:“今夫缓于事己者,安能急于事人?”这里用为延期、迟之意。

47.轨:(guǐ鬼)法则、法度。《管子·国蓄》:“百乘之国,官赋轨符,乘四时之朝夕。”《管子·山国轨》:“田有轨,人有轨,用有轨,乡有轨,人事有轨,币有轨,县有轨,国有轨。”《庄子·列御寇》:“循墙而走,孰敢不轨。”《贾子道术》:“缘法循理谓之轨。”《汉书·叙传》:“东平失轨。”《汉书·贾山传》:“轨事之大者也。”

48.豫:(yù玉)假借为“娱”。《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书·太甲中》:“视乃烈祖,无时豫怠。”《诗·小雅·白驹》:“尔公尔侯,逸豫无期。”《管子·山权数》:“物有豫,则君夫策而民失生矣。”《尔雅》:“豫,乐也。”《庄子·应帝王》:“何问之不豫也?”《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荀子·礼论》:“说豫娩泽。”《珠丛》:“心中和悦谓之豫。”《痛史》:“致令皇帝受惊,圣躬不豫,实属罪大恶极。”这里用为快乐之意。

49.礼:(lǐ李)《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50.纪:(jì技)古国名。姜姓,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城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

51.夷:(yí移)我囯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亦指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数民族之意。《书·尧典》:“宅喁夷。”《书·舜典》:“蛮夷率服。”《诗·小雅·出车》:“赫赫南仲,玁狁于夷。”《诗·大雅·緜》:“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诗·鲁颂·泮水》:“既作泮宫,淮夷攸服。”《周礼·职方式》:“四夷八蠻。”《管子·小称》:“加夷貉之民,可化而使之爱。”《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子路》:“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书·费誓序》:“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

52.蜚:(fē飞)昆虫名。草螽。一种有害的小飞虫。《管子·形势》:“蜚蓬之问,不在所宾。”《左传·庄公二十九年》:“秋,有蜚,为灾也。”《鹖冠子·天权》:“鸟乘随随,躯蜚垂鞦。”

53.黄:古国名。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左传·隐公元年》:“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左传·桓公八年》:“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

54.宿:地名。今不详。《左传·隐公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55.阙:(jué缺)缺点、错误。《列子·仲尼》:“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诸葛亮《出师表》:“裨补阙洞。”

56.卫: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诗·卫风·淇奥》。

57.翼:西周时期诸侯国名。《左传·成公十八年》:“晋栾书、中行偃使程滑弑厉公,葬之于翼东门之外。”

58.祭伯:人名。周平王的大臣。《左传·隐公元年》:“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

59.众父:人名。鲁国大臣众仲的父亲。《左传·隐公元年》:“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60.敛:(liǎn脸)把尸体化妆穿衣,装入棺椁,为入殓。《左传·隐公元年》:“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礼记·檀弓下》:“敛般,请以机封。”《释名·释丧制》:“衣尸棺曰敛。”《后汉书·周磐传》:“桐棺足以周身,外椁足以周棺,敛形悬封,濯衣幅巾。”

第一卷之第02篇 隐 公 二 年

【春秋原文】二年春,公会戎于潜。夏五月,莒人入向。无骇帅师入极。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冬十月,伯姬归于纪。纪子帛、莒子盟于密。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郑人伐卫。

【左传原文】二年春,公会戎1于潜2,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

莒子3娶于向4,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司空5无骇入极6,费庈父7胜之。

戎请盟。秋,盟于唐8,复修戎好也。

九月,纪裂繻9来逆10女,卿为君逆也。

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11,鲁故也。

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

【左传译文】二年春,隐公在潜地与戎国人会见,重修惠公时期的友好关系。戎国人请求结盟,隐公推辞了。

莒子在向国娶妻,向姜在莒国不安心而回到向国。夏天,莒国人进入向国,带着姜氏回到莒国。

鲁司空无骇带兵进入极国,费庈父取胜。

戎国人又请求结盟。秋季,在唐地结盟,恢复和戎国人的友好。

九月,纪国的裂繻来迎接隐公女儿,这是卿大夫为其君主而来迎娶的。

冬,纪子帛与莒子在密地结盟,这是为了鲁国的缘故。

郑国人征伐卫国,是为了声讨公孙滑的叛乱。

【左传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721年,周平王50年,鲁隐公二年期间。鲁国消灭了极国,郑国人征伐卫国。

——————————————————

【左传注释】1.戎:(rong荣)《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诗·大雅·烝民》:“缵戎祖考,王躬是保。”《诗·大雅·韩奕》:“王亲命之,缵戎祖考。”《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韩非子·十过》:“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纣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韩非子·五蠹》:“行仁义而怀西戎。”这里实指为西北的戎族、戎国。

2.潜:地名,今不详。《左传·隐公二年》:“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

3.莒子:人名。莒国公子。

4.向:地名。春秋时期诸侯国名。《诗·小雅·十月之交》:“皇父孔圣,作都于向。”

5. 司空: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书·舜典》:“佥曰:‘伯禹作司空。’”《书·牧誓》:“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书·洪范》:“四曰司空,五曰司徒。”《诗·大雅·緜》:“乃召司空,乃召司徒。”《管子·立政》:“有所秎获,司空之事也。”

6.极:地名。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左传·隐公二年》:“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

7.费庈(qín琴)父:人名。鲁国大臣。《左传·隐公二年》:“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

8.唐: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左传·昭公元年》:“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

9.纪裂繻:人名。纪国大臣。《左传·隐公二年》:“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

10.逆:(nì溺)《书·顾命》:“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管子·大匡》:“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内,十日一御。”《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这里用为迎接之意。

11.密:(mì觅)古国名。即密须国。商时姞姓,周改封姬姓。故地在今甘肃省灵台县境。《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国语·周语上》:“恭王遨游于泾上,密康公从。”

第一卷之第03篇 隐 公 三 年

【春秋原文】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夏四月辛卯,君氏卒。秋,武氏子来求赙。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癸未,葬宋穆公。

【左传原文】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1,赴以庚戍,故书之。

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2于姑3,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4于虢5,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6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7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8之以礼9,虽无有质,谁能间10之?苟11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温藻之菜,筐筥12錡13釜14之器,潢15污行潦之水,可荐16于鬼神,可羞17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武氏子来求赙18,王未葬也。

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19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20德,可不务乎?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

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21之,命以义22夫。《商颂》曰:‘殷受命咸23宜24,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

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庚戌,郑伯之车偾25于济26。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27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28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29,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30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31,降而不憾,憾而能珍者鲜32矣。且夫贱妨贵,少陵33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34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左传译文】三年春,周平王三月壬戌日,周平王去世,庚戍日赴丧,所以记载。

夏,君氏死。君氏就是声子。不赴丧于诸侯,安葬后不返寝庙哭,姑且不举行袝祭,所以不叫做薨。不称之为夫人,所以不言说葬礼,不记载姓氏。因为是隐公母亲的缘故,叫做君氏。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大夫。周平王又增加了虢国君主,郑伯埋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所以周国、郑国交换人质。王子狐到郑国作为人质,郑公子忽到周国作为人质。周平王去世,周国人将把政事交给虢国君主。四月,郑国的祭足率领军队夺取温地的麦子。秋,又夺取成周的谷子。周国、郑国从此结下仇怨。

君子说:“诚信不发于心中,交换人质也是无益的。明白恕道而行,约束于社会行为规范,虽然没有人质,谁能够挑拨呢?如果有明白的诚信,山涧泉溪沼池沚边的毛草,苹蘩蕴藻一类的野菜,竹筐圆筥锜釜之类器皿,道路上的积水,都可以进献给鬼神,也可以进献给王公,何况君子结交于两国的信任,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又何必使用人质呢?《国风》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苇》、《泂酌》,都是昭明忠诚信任的。”

武氏子来求取助丧的钱财,是因为周平王还没有安葬。

宋穆公患病,召大司马孔父而把殇公嘱托给他,说:“先君舍弃儿子与夷而立我为君,我不敢忘记。如果托大夫的福,得以保全脑袋而死,先君如果问及与夷,将用什么话回答呢?请先生侍奉与夷,以主持社稷,我虽然死去,也没有悔恨。”孔父回答说:“群臣愿意侍奉您的儿子冯。”穆公说:“不可以。先君认为我贤能,使我主持社稷,如果我抛弃规律不谦让,就是废弃了先君的举动。怎么叫做贤能呢?发扬光大先君美好的规律,可以不致力吗?先生不要废弃先君的功业。”于是命令公子冯到郑国去居住。八月庚辰日,宋穆公去世。宋殇公即位。

君子说:“宋宣公可以称之为知人了。立了兄弟穆公,儿子仍然接受君位,他的遗命就是最佳行为方式吧。《商颂》上说:“殷人受命同适宜,接受百禄可担荷。”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冬,齐国、郑国在石门结盟,这是寻求卢地结盟的友好。庚戍日,郑伯的车翻倒在济水河。

卫庄公娶妻于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名叫庄姜,庄姜美貌却没有生孩子,就是卫国人为她赋的《硕人》这首歌所表现的。卫庄公又在陈国娶妻,名叫厉妫,生个孩子叫孝伯,很小就死了。其陪嫁的妹妹戴妫生下桓公,庄姜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是卫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宠爱而喜好战争之事,庄公不禁止他。石碏劝谏说:“我听说宠爱孩子,要教育最佳行为方式的方法,不要让他接纳邪恶的东西。骄横、奢侈、淫秽、安适,都是来自邪恶。这四样之所以来到,是由于宠禄过分了。想要立州吁为太子,那就定下来,如果不定下来,就会走向祸乱。那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给予,给予而不会遗憾,遗憾而能够珍惜的人很少。而且那低贱妨碍高贵,年少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把弱小强加于大者,淫秽破坏最佳行为方式,就是所谓的六种反常。君主是最佳行为方式,臣子就行为,父亲慈爱,儿女就孝敬,兄长爱护,弟弟就会恭敬,就是所谓的六种顺从。除去顺从效法反常,就会很快有祸害。统治人民的人应致力于除去祸害,您如今反而加快,恐怕不可以吧!”卫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与州吁同游,想禁止,但没用。卫桓公即位,石碏就告老还乡了。

【左传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720年,周平王51年期间。主要记述了三件事,一是周国、郑国互换人质之事,再有人质互相交换,也比不上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互相信任。如果不愿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没有信任,交换了再多的人质,也是不惜牺牲的。所以,建立信任,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才是最重要的。第二件事,通过宋宣公立了兄弟穆公,儿子仍然接受君位之事,说明了最佳行为方式。第三件事,通过卫庄公宠爱妾的儿子,说明了卫庄公的确没有智慧。这三件事,所说明的就是“仁义礼智信”。即,仁爱关系,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有智慧,有诚信。反过来说就是建立信任,动用智慧,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建立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

——————————————————

【左传注释】1.崩:(bēng绷)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书·顾命》:“越翼日乙丑,王崩。”《国语·周语下》:“景王崩,王室大乱。及定王,王室遂卑。”《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犹未洽於天下。”《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幼。”这里用为帝王去世之意。

2.祔:(fù负)祭名。原指古代帝王在宗庙内将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旁而祭祀。《仪礼·既夕礼》:“卒哭明日以其班祔。”

3.姑:(gū辜)《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小尔雅·广言》:“姑,且也。”这里用为姑且之意。

4.贰:(èr二)《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书·多士》:“惟我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周礼·天官·酒正》:“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三贰,三益副之也。”《管子·弟子职》:“周还而贰。”尹知章注:“贰,谓再益。”《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贰过。”《广雅·释诂一》:“贰,益也。”这里用为“增加”之意。

5.虢:(guo国)周代诸侯国名。有东、西、南、北四虢。东虢。周文王弟虢叔所封之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西虢,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公元前665年为秦所灭。南虢,周平王东迁,西虢徙于上阳,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北虢,虢仲后代的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

6.畀:(bì毕)《书·洪范》:“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书·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诗·鄘风·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诗·小雅·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诗·小雅·信南山》:“畀我尸宾,寿考万年。”《诗·小雅·大田》:“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这里用为给与之意。

7.温:地名。在今河南省温县。《韩非子·说林上》:“温人之周,周不纳客。”

8.要:(yan腰)古同“约”。《书·禹贡》:“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管子·小匡》:“与诸侯饰牲为载书,以誓要于上下庶神。”《管子·君臣下》:“要淫佚,别男女,则通乱隔。”古同“约”。《荀子·正论》:“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韩非子·有度》:“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这里用为约言之意。以明誓的方式就某事作出庄严的承诺或表示某种决心。亦指所订立的誓约、盟约。

9.礼:(lǐ李)《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10.间:(jiān尖)《论语·先进》:“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国语·晋语一》:“且夫间父之爱而嘉其贶,有不忠焉。”《韩非子·说难》:“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韩非子·说林上》:“为赵来间中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谗人间之。”这里用为挑拔、离间之意。

11.苟:(gǒu狗)《管子·白心》:“知苟适,可为天下周。”《论语·里仁》:“苟志於仁矣,无恶也。”《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荀子·儒效》:“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史记·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汉贾谊《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苟,犹若也。”这里用为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如果”之意。

12.筥:(ju举)《诗·召南·采蘋》:“维筐及筥。”《诗·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诗·周颂·良耜》:“或来瞻女,载筐及筥。”《淮南子·时则》:“具扑曲筥筐。”《说文》:“筥,筲也。从竹,吕声。”《字林》:“筥,饭器,受五升。秦谓莒也。”这里用为圆筲箕之意。

13.锜:(qí奇)《诗·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錡及釜。”《方言》卷五:“江、淮、陈、楚之间谓之錡。”郭璞注;“或曰三脚釜也。”这里用为釜之有足者之意。

14.釜:(fǔ抚)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各诸侯各诸侯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无足。《诗·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錡及釜。”《诗·桧风·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管子·海王》:“盐百升而釜。令盐之重升加分强。”《论语·雍也》:“与之釜。”《韩非子·备内》:“然而釜鬵间之,水煎沸竭尽其上。”

15.潢:《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景公为西曲潢,其深灭轨。”《左传·隐公三年》:“潢汙行潦之水。”《国语·周语》:“犹塞川原而为潢污也。”《说文》:“潢,积水池也。”这里用为积水池之意。

16.荐:(jiàn践)《诗·周颂·雍》:“於荐广牡,相予肆祀。”《管子·五行》:“而荐之祖庙与五祀。”《易·豫·象》:“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论语·乡党》:“君赐腥,必熟而荐之。”《礼记·祭义》:“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玉篇·草部》:“荐,进献也。”这里用为进献之意。

17.羞:(xiū休)《易·否·六三》:“包,羞。”《书·盘庚中》:“予丕克羞尔用怀尔。”《书·酒诰》:“尔大克羞耇惟君,尔乃饮食醉饱。”《周礼·笾人》:“共其笾荐羞之实。”《周礼·宰夫》:“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国语·晋语九》:“有武德以羞为正卿。”《说文》:“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这里用为进献之意。

18.赙:(fù父)《礼记·曲礼上》:“吊丧弗能赙。”《仪礼·既夕礼》:“知死者赠,知生者赙。”《公羊传·隐公元年》:“车马曰賵,货财曰赙。”《荀子·大略》:“货财曰赙,舆马曰賵。”《玉篇》:“赙,以财助丧也。”《后汉书·杜诗传》:“赙绢千匹。”这里用为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之意。

19.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大禹谟》:“政乃乂,黎民敏德。”《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20.令:(lìng另)《书·君陈》:“君陈,惟尔令德孝恭。”《诗·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诗·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管子·侈靡》:“若江湖之大也,求珠贝者,不令也。”《论语·学而》:“巧言令色。”《庄子》:“饰小语以干县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这里用为美善之意。

21.飨:(xiang响)《书·顾命》:“上宗曰:‘飨!’”《管子·大匡》:“齐侯怒,飨公。”《国语·周语上》:“神飨而民听。”《庄子·则阳》:“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这里用为接受之意。

22.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23.咸:(xián闲)《书·舜典》:“四罪而天下咸服。”《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诗·大雅·崧高》:“徒御啴啴,周邦咸喜。”《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国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代御执辔持策,则马咸骛矣。”这里用为共、同之意。

24.宜:(yí夷)《诗·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诗·小雅·常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诗·大雅·假乐》:“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诗·鲁颂·閟宫》:“享以骍牺,是飨是宜。”《尔雅》:“宜,事也。”《韩非子·解老》:“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吕氏春秋·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说文》:“宜,所安也。”这里用为合适、适宜之意。

25.偾:(fèn奋)《左传·昭公十三年:“》牛虽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庄子·天运》:“一死一生,一偾一起。”《说文》:“偾,僵也。”这里用为僵仆、翻转之意。

26.济:(Jǐ挤)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原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书·禹贡》:“济、河惟兗州。”

27.娣:(dì弟)《易·归妹·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诗·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祈祈如云。”《管子·君臣下》:“是故国君聘妻于异姓,设为姪娣、命妇、宫女,尽有法制。”本义又称为妹,是指姐妹中年龄小的妹妹。

28.嬖:(bi壁)《管子·君臣上》:“妇人嬖宠,假于男之知,以援外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左传·隐公三年》:“嬖人之子也。”《国语·郑语》:“而嬖是女也。”《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说文》:“便嬖,爱也。”这里用为宠爱之意。

29.泆:(yì溢)同“佚”。通“逸”。《书·酒诰》:“诞惟厥纵,淫泆于非彝。”《书·多士》:“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这里用为闲适、安乐之意。

30.阶:(jiē皆)《易·升·六五》:“贞,吉;升阶。”《诗·小雅·巧言》:“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易·系辞上》:“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贵而知惧,惧而思降,乃得其阶。”《鹖冠子·天则》:“九皇之制,主不虚王,臣不虚贵阶级。”这里用为途径之意。

31.降:(jiàng匠)《书·尧典》:“釐降二女于妫汭。”《书·盘庚中》:“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书·金滕》:“无坠天之降宝命。”《诗·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这里用为赐给、给予之意。

32.鲜:《书·毕命》:“世禄之家,鲜克由礼。”《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诗·小雅·蓼莪》:“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尔雅·释诂》:“鲜,寡也。”郭璞注:“谓少。”《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荀子·哀公》:“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这里用为很少之意。

33.陵:(líng玲)古同“凌”。《易·渐·九五》:“鸿渐于陵。”《书·毕命》:“以荡陵德,实悖天道。”《管子·小匡》:“存鲁陵蔡,割越地。”《国语·晋语十一》:“袭侵之事,陵也。”《礼记·中庸》:“在上位,不陵下。”《荀子·致士》:“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韩非子·奸劫弑臣》:“使强不陵弱,众不暴寡。”《苍颉篇》:“陵,侵也。”《玉篇·阜部》:“陵,犯也。”《广韵·蒸韵》:“陵,侮也。”这里用为侵犯之意。

34.君:(jūn军)《易·复·上六》:“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书·说命上》:“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诗·大雅·公刘》:“君之宗之。”《管子·君臣上》:“是故君人也者,无贵如其言。”《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老子·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荀子·礼论》:“君者,治辨之主也。”《说文》:“君,尊也。”这里用为主宰、统治之意。

第一卷之第04篇 隐 公 四 年

【春秋原文】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秋,翬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左传原文】四年春,卫州吁弑1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2。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问于众仲3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4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5之也。夫州吁,阻6兵而安忍7。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8矣。夫兵犹火也,弗戢9,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10令11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翬12帅师”,疾13之也。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14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13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16小,老夫耄17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18之。”陈人执之而请莅19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卫人逆20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书曰“卫人立晋”,众也。

【左传译文】四年春,卫国的州吁杀死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鲁隐公与宋殇公准备会见,打算重温在宿地的结盟。还未到日期,卫国人就来报告卫国发生混乱。夏,鲁隐公与宋殇公在清地会见。

宋殇公即位时,公子冯逃亡奔走郑国,郑国人想接纳他。等到卫国州吁自立,想向郑国报复先君的怨恨,以此讨好各诸侯国以及和睦本国民心,便派使者告诉宋国说:“君主如果征伐郑国以除去我君主的祸害,以君主为主,我国以财物与陈国、蔡国相从,那么就是卫国的愿望。”宋国人允许了。于是,陈国、蔡国和睦于卫国,所以宋殇公、陈侯、蔡国人、卫国人征伐郑国,包围了东门,五天后返还。

鲁隐公问众仲说:“卫国州吁能够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只听说以规律和谐民众,没有听说以混乱的。以混乱,就象理丝而乱理一样。那州吁,凭借军队而安于残忍。凭借军队就会没有民众,安于残忍就会没有亲人,众叛亲离,就难以成就。那军队就象火一样,不要收藏,收藏不好就会烧着自己。那州吁杀死他的国君而暴虐使用民众,于是乎不致力于美善的规律,而想以混乱成就功业,必然免不了祸患。”

秋,诸侯再次伐郑。宋殇公派使来乞求军队,鲁隐公推辞了。羽父请求带兵会和,鲁隐公不许,羽父固执请求后而擅自行动。所以《春秋》记载说‘锦鸡率领军队’,表示憎恶。诸侯的军队打败郑国的步兵,夺取谷子而返还。

州吁未能和睦于民众,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主的办法。石碏说:“去朝见周王即可。”石厚说:“怎么样才得以朝见?”石碏说:“陈桓公有宠爱于周王,陈国、卫国正在和睦,如果在朝廷请陈桓公请求,必然可以得以觐见。”石厚就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使者告诉陈国说:“卫国很狭小,我又年老昏乱了,没有能力作为了。这两人,是杀死我们的君主的人,请求你们立即设法对付。”陈国人于是捆绑二人而派人监视送到卫国。九月,卫国派右宰丑监视在陈国濮地杀死州吁,石碏派其管家乳羊肩监视在陈国杀掉石厚。

君子说:“石碏,纯正的大臣。憎恶州吁而连上石厚。‘大义灭亲’,说的就是他吧!”

卫国人到邢国迎接公子晋。冬十二月,卫宣公即位。《春秋》记载说“卫人立晋”,这是民众的心愿。

【左传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719年,周桓王元年期间。主要记述了一件事,州吁弑君之事。这期间,宋殇公为报私仇,听从州吁劝告而征伐郑国,从而助长了州吁的嚣张气焰,倒还是鲁隐公聪明一点,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还是石碏“大义灭亲”,拯救了卫国。

——————————————————

【左传注释】1.弑:(shi式)《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左传·宣公十八年》:“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论语·公冶长》:“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论语·先进》:“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2.清:郑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

3.众仲:人名。鲁隐公的大臣。《左传·隐公四年》:“公问于众仲曰。”

4.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大禹谟》:“政乃乂,黎民敏德。”《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蒙·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5.棼:(fén坟)通“紊”。《书·吕刑》:“泯泯棼棼,罔中于信。”《左传·隐公四年》:“犹治丝而棼之也。”《关尹子·极》:“道虽丝棼,事则棋布。”这里用为纷乱、紊乱之意。

6.阻:凭借。《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庄子·让王》:“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

7.忍:(rěn荏)残忍、忍心、狠心。《诗·小雅·小弁》:“维其忍之。”《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史记·项羽本纪》:“君王为人不忍。”

8.济:(jì技)《书·君陈》:“必以忍,其乃有济。”《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管子·宙合》:“毒而无怒,此言止忿速济也。”《老子·五十二章》:“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荀子·不苟》:“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淮南子·览冥》:“杀黑龙以济冀州。”《后汉书·荀彧传》:“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资治通鉴》:“以济大事。”这里用为成就之意。

9.戢:《诗·小雅·鸳鸯》:“戢其左翼。”《诗·大雅·公刘》:“思辑用光,弓矢斯张。”《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左传·隐公四年》:“弗戢,将自焚。”《孟子·梁惠王下》:“於橐於囊,思戢用光。”《小尔雅》:“戢,敛也。”陶渊明《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这里用为收敛、收藏之意。

10.务:《书·康王之诰》:“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管子·立政》:“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战国策·秦策一》:“欲富国者,务广其地。”《荀子·解蔽》:“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吕氏春秋·察今》:“非务相反也。”这里用为专心致力于某件事之意。

11.令:(lìng另)《书·太甲下》:“今王嗣有令绪,尚监兹哉。”《诗·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诗·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诗·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管子·侈靡》:“若江湖之大也,求珠贝者,不令也。”《论语·学而》:“巧言令色。”《庄子》:“饰小语以干县(悬)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这里用为美善之意。

12.翚:(hui辉)《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尔雅》:“伊、洛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翚。”郭璞注:“翚亦雉属。言其毛色光鲜。”这里用为锦鸡之意。

13.疾:(jí极)《易·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书·康诰》:“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管子·权修》:“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乡党》:“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荀子·非十二子》:“礼节之中则疾疾然,訾訾然。”《诗·桧风·隰有苌楚序》:“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字汇·疒部》:“疾,恶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疒部》:“疾,又为疾恶之义。”这里用为憎恶之意。

14.觐:诸侯秋季朝见天子或朝拜圣地。《书·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书·立政》:“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诗·大雅·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周礼·大宗伯》:“秋见曰觐。”《尔雅》:“觐,见也。”《礼记·曲礼》:“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仪礼·觐礼》疏:“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于五礼属宾礼。”

15.如:(rú儒)《管子·轻重甲》:“今每战舆死扶伤如孤。”《尔雅》:“如,往也。”《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这里用为去、往之意。

16.褊:(bian贬)《诗·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文子·自然》:“一人被之不褒,万人被之不褊。”《左传·昭公元年》:“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从者。”《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韩非子·亡征》:“变褊而心急,轻疾而易动发。”《鹖冠子·度万》:“其孰能以褊材为褒德博义者哉?”《说文》:“褊,衣小也。”这里用为狭小之意。

17.耄:(mào貌)《书·微子》:“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诗·大雅·板》:“匪我言耄。”《诗·大雅·抑》:“亦聿既耄。”《左传·隐公四年》:“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列子·天瑞》:“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这里用为年老昏乱之意。

18.图:(tú涂)筹划,设法对付。《庄子·齐物论》:“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左传·隐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19.莅:(lì厉)《管子·君臣上》:“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老子·六十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易·明夷·象》:“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荀子·非相》:“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韩非子·十过》:“刁莅事三年。”《广韵·至韵》:“莅,临也。”这里用为监视之意。

20.逆:(nì溺)《书·顾命》:“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管子·大匡》:“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内,十日一御。”《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这里用为迎接之意。

第一卷之第05篇 隐 公 五 年

【春秋原文】五年春,公矢鱼于棠。夏四月,葬卫桓公。秋,卫师入郕。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邾人、郑人伐宋。螟。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宋人伐郑,围长葛。

【左传原文】五年春,公将如1棠2观鱼者。臧僖伯3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4焉。君将纳民于轨5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6物7采8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9行,所以败也。故春蒐10,夏苗11,秋獮12,冬狩13,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14旅15,归而饮至,以数16军实。昭17文章18,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19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20,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21,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22隶23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24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25鱼于棠”,非礼26也,且言远地也。

曲沃27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28,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

夏,葬卫桓公。卫乱,是以缓。

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29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卫之乱也,郕30人侵卫,故卫师入郕。

九月,考31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32也。

宋人取邾33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34。”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35,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使来告命。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对曰:“未及国。”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36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冬十二月辛已,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宋人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也。

【左传译文】五年春,鲁隐公准备去棠地观鱼。臧僖伯劝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大事,其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兵器,那么君主就不要去兴起它。君主要将民众纳入有法则之物。所以讲事要以度量法则才能称之为法则,选取材料以彰明选择采集称之为选择,不度量法则不选择就称之为乱政。乱政屡次行为,所以就会败亡。所以春季检阅,夏季田猎,秋季狝猎,冬季狩猎,都是在农闲时以讲大事。三年整治一次军队,进入国都而整顿众子弟,回宫而宴请,以计算军队实力。显扬文明之法,明白贵贱,辨别等级序列,顺从老少规矩,调节威仪。鸟兽之肉不进入宗庙的奉祀,其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作为祭祀的器皿,那么主公就不用谋求,这就是古代的制度。至于山林川泽的实物,一般器物的材料,是差役奴隶之事,是官府有关部门的责任,并不是君主应涉及的。”隐公说:“我将要去夺取土地。”随后前往棠地,陈列出鱼而观赏。僖伯推说有病,没有随从。《春秋》记载“隐公陈述鱼在棠地”,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而且说隐公跑远了。

曲沃庄伯借助郑国人、邢国人征伐翼国,周桓王派伊氏、武氏帮助他。翼国君主逃奔随国。

夏,安葬卫桓公。卫国发生混乱,因此延缓。

四月,郑国人侵犯卫国牧地,以报复去年围攻东门的战役。卫国人借助燕国军队征伐郑国。郑国的祭足、原繁、泄驾带领三军进攻燕军的前面,派曼伯与子元带领制人军队偷偷袭击燕军后面。燕国人害怕郑国的三军而没有防范制人军队。六月,郑国二公子带领制人军队在北制地方大败燕国军队。君子说:“不预备不防范,不可以带领军队。”

曲沃人背叛周桓王。秋,周桓王命令虢国君主征伐曲沃而在翼国立哀侯为君主。

卫国发生混乱时,郕国人侵犯卫国,所以卫国军队进入郕国。

九月,询问仲子之宫,将要献《万》舞。隐公向众仲询问执羽人数,众仲回答说:“天子使用八舞,诸侯使用六舞,大夫使用四舞,读书人使用二舞。那舞之所以用八音而行八方之风,所以执羽人数在八以下。”隐公听从了。于是开始献六人执羽之舞,自此用六佾之舞。

宋人夺取邾国田地。邾人告诉郑国人说:“请君主释放遗憾于宋国,我们愿为引导。”郑人带周王军队与邾军会合征伐宋国,进入其外城,以报复去年围攻东门的战役。宋人派使者来求救。鲁隐公听说将要进入外城,打算出兵救援,便询问使者:“军队到什么地方了?”使者回答说:“还没有到国都。”隐公发怒,便停止,派人推辞使者说:“君主命令我一起为宋国社稷忧虑,如今询问使者,说是‘军队还没有到国都’,这就不是我所敢知道的了。”

冬十二月辛巳日,臧僖伯去世。鲁隐公说:“叔父对我有遗憾,我不敢忘记。”于是增加一级葬仪安葬他。

宋国人征伐郑国,围攻长葛,以报复郑国进攻外城的战役。

【左传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718年,周桓王二年期间。主要记述了四件事,隐公不听从大臣劝谏,执意去棠地观鱼。郑国、卫国互相报复。鲁隐公始用六佾之舞。宋国、郑国互相报复。

——————————————————

【左传注释】1.如:(rú儒)《管子·大匡》:“公将如齐,与夫人皆行。”《管子·轻重甲》:“今每战舆死扶伤如孤。”《左传·隐公四年》:“厚从州吁如陈。”《尔雅》:“如,往也。”《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这里用为去、往之意。

2.棠 “塘”的假借字。棠行:在塘边行走。《列子·黄帝》:“被发行歌,而游于棠行。”

3.臧(zang脏)僖伯:人名。春秋时期鲁隐公的大臣。《左传·隐公五年》:“臧僖伯谏曰。”

4.举:(jǔ沮)《管子·幼官》:“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荀子·致士》:“无君子,则道不举。”《荀子·议兵》:“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吕氏春秋·察今》:“举事必循法。”《史记·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并举而争起。”这里用为兴起之意。

5.轨:(guǐ鬼)法则、法度。《管子·国蓄》:“百乘之国,官赋轨符,乘四时之朝夕。”《管子·山国轨》:“田有轨,人有轨,用有轨,乡有轨,人事有轨,币有轨,县有轨,国有轨。”《庄子·列御寇》:“循墙而走,孰敢不轨。”《贾子道术》:“缘法循理谓之轨。”《汉书·叙传》:“东平失轨。”

6.章:通“彰”。《易·丰·六五》:“来章,有庆誉,吉。”《书·尧典》:“平章百姓。”《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管子·宙合》:“章道以教,明法以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孟子·尽心上》:“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荀子·正名》:“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吕氏春秋·知度》:“而尧舜之所以章也。”《淮南子》:“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这里用为彰明、明显、显著之意。

7.物:(wù雾)《周礼·地官·载师》:“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管子·侈靡》:“而复畏强长其虚,而物正以视其中情。”《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物土方,议远迩。”《礼记·中庸》:“诚者,物之终始。”《庄子·在宥》:“夫有土者,有大物也。”《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淮南子·缪称》:“欲知地道物其树,欲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