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装着百姓 笔下流淌真情 - zynews.cn · 分,我听到了这些外国孩...

1
那一天,点赞声声“亚克西” 郑报全媒体记者 党贺喜 今年 4 月 16 日 至 24 日,我和报社另外两位 同事奉命奔赴新疆哈密 市,前去采访郑州援疆 工作队。 一周的采访时间里, 我们天天有惊喜,时时被 感动。采访的要义远远超 出采访本身,而是一次锻 炼,一次历练,一次修炼! 时过半年,我还清晰 记得 4 月 22 日。这天,援 疆干部拉开十二次民族团 结一家亲“结亲周”序幕。 “结亲周”,就是要求上至 队长马宏伟,下至20多名 队员,在各自的结亲对象 家中入住一周,同吃同住 同劳动同学习,真真正正 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 在一起”。 郑州援疆工作队说要 入住的结亲对象位于哈密 市区以西 40 公里开外的快 乐客小区。快乐客小区是 河南援疆工作队对远在天 山脚下的哈萨克村集体搬 迁安置的小区,村民全是 哈萨克民族。 一到小区,工作队员 葛瑞就直奔他的结亲户家 中,身高马大的葛瑞一下 子抱住两个小家伙,三人 熟不拘礼,情同父子。 从村口到小区广场还 有里巴地的路程,正巧,两 位哈萨克大嫂开着突突突 “奔马”路过。尽管双方语 言不通,但确认过眼神之 后,哈族大嫂仿佛看出我 们的心思一样,热情地招 呼着坐上她们的“奔马”三 轮,那种极为拉风的感觉 不仅仅是爽,更是民族一 家亲的幸福。 晚上吃饭时,我还现 场向维吾尔族朋友请教维 吾尔族日常用语,然后按 照读音,在手机上标上汉 字,等到用着时,再偷偷瞄 一眼手机,现学现卖。仰 仗这“雕虫小技”,饭桌上 “亚克西”的点赞声不绝于 耳,其乐融融。 感谢这个节日,给予 机会驻足回首。匆匆一年, 那些留在心中的美好瞬间、 感动时刻,那些有故事的 人,重新被拉回到眼前。 6 月中旬,“四条丝路 从郑州出发”郑报全媒体 大型实地探访活动中,有 幸随海上丝绸之路采访团 来到海丝文明发源地泉州,在这里遇到一群来 此打拼的河南人。 他们各有迥异经历的 自画像,更有着白手起家、 努力打拼的群体像。福建 河南商会会长张富瑛总是 乐呵呵地,有女性的温暖 亲切,举手投足中则透出 坚毅果决;在南安经营水 暖阀门的固始商会会长汪 流学,言谈举止,既有成就 事业者的豪迈,也不乏浸 透人情世故的老到;那个 刚过而立之年的程伟,超 脱他所在的群体,以理性 头脑、高远眼界,描画着可 以预见的灿烂未来;在生 意和社会工作中辛苦兼顾 的沈光英,经历了人间至 痛,却硬是把自己活成了 光和热…… 他们身上都有着相同 的特质:锲而不舍、向上拼 搏的精神,不向命运低头 的韧性,脚踏实地、从零起 步的勇气和激情。他们的 精神是滋养是激励,更是 纷扰中勇往直前的力量。 还有那些采访中给予 支持的见过面、未谋面的 人,他们的细致专业、认真 周到,留下一个又一个温 暖瞬间,传递着人与人之 间的善意和美好。 记者这个职业被赋予 “铁肩担道义”的使命。道 义不仅仅是大是大非的选 择,更多是平凡生活中的 坚守。坚守个人修养、职 业素养,用心发现身边的 美好、温暖,用笔传递积极 向上的能量,用故事告诉 尽可能多的人:谁的人生 都不是一帆风顺,幸福总 要努力争取,好在总有温 暖相伴。 那些温暖的时刻,那些奋斗的身影 郑报全媒体记者 侯爱敏 汉语为桥,我被外国中学生感动着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勤 枕黄河入梦,依嵩岳 凭高。恰同学少年,风华 正茂。2019 年 10 月,参加 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中 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的 120多位外国中学生来到 郑州。我和同事们随行采 访报道。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民相亲在于心相通。18 年 来,“汉语桥”中文比赛已 经在全球五大洲持续掀起 了汉语学习的热潮,增进 了世界对中国语言与中华 文化的深度融合。喜欢汉 语、喜欢中国文化,让这些 外国学子们的心和我们离 得很近,沟通和交流完全 没有障碍。 在采访 时 ,我 最 欣 赏 的是选手们演讲环节和 才艺展示环节。他们讲 自己和中国、和汉语的缘 分,我听到了这些外国孩 子对汉语的喜爱。他们 展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 理解,中国戏曲、民族舞 蹈,唱念做打、一招一式 有板有眼;中国书法、少 林功夫,挥毫泼墨,虎虎 生风;皮影戏、剪纸,更见 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 喜爱;单口相声和快板, 练嘴皮子功夫,更练个人 综合素质。 在采访时,我感动的 是看到中国文化深受这些 外国孩子的喜欢。他们 中,年龄小的只有 13 岁,年 龄大的也不到 20 岁。而他 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让 他们能够静下心去学习。 更让我感动的是,这些外 国中学生和郑州47中、郑 州 11 中的中学生们在一起 交流,他们一会侃侃而谈, 一会窃窃私语,说的最多 的依然是中国文化。“汉 语”让他们之间产生了千 丝万缕的联系,友谊也在 此间悄然生成。中国文化 的魅力,通过“汉语”这座 桥联通了世界。 因为喜爱,所以热 爱!文化,是中国的,也是 世界的! 多年的体育记者生涯 中,我曾经采访过世界杯、 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 诸多大型赛事,但大型赛 事“主场作战”此前从未有 过。所以,今年9月份在郑 州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少 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 就了我的诸多“第一次”。 民族运动会的设项与 一般的运动会有很大区 别,即便是对于所谓“老记 者”的我而言,也是一次开 眼界、长见识的机会。7月 份在呼和浩特采访马上项 目的比赛,平生第一次在 现场目睹了万马奔腾的宏 大场面。开幕式之后,每 天奔波于各个赛场,知道 了什么是押加、什么是花 炮、什么是珍珠球,还有传 说中的“独竹漂”,就连自 认为很熟悉的陀螺,仔细 研究规则,也会有很多新 发现。 采访不仅仅是局限于 运动会本身,从赛前到赛 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 从奥体中心到郑东新区 CBD,从 炎 黄 广 场 到 北 龙 湖,再到各个赛场,足迹遍 布郑州的东、南、西、北,这 其实又是一个体验这座城 市的机会。开幕式当晚, 随着人群从灯火辉煌的奥 体中心走出,看着熊熊燃 烧的运动会主火炬,不由 得感叹“郑州也有了国内 一流的体育场馆”,并憧憬 着将来有更多高级别赛事 到来。而日常采访的路途 中,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这 路宽了啊,原来不这样,这 地方的绿化真漂亮,好有 创意……这些悄然发生的 改变总会在那一瞬间让人 怦然心动。莫不说长年在 外的央视主持人沙桐来感 叹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大 了”,就是我这土生土长的 郑州人,都觉得郑州“每天 都不一样”。 民族运动会的成功举 办,正是凝聚了无数人的 无数汗水,而我,不过是记 录下了汪洋中的一滴。 惊喜发现郑州每天都不一样 郑报全媒体记者 郭韬略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统筹:王长善 美编:张妍校对:亚丽 A04 庆祝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 守初心 担使命 强四力 我是记者 我有故事讲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Jul-2020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心中装着百姓 笔下流淌真情 - zynews.cn · 分,我听到了这些外国孩 子对汉语的喜爱。他们 展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 理解,中国戏曲、民族舞

那一天,点赞声声“亚克西”郑报全媒体记者 党贺喜

今年 4 月 16 日 至 24日 ,我 和 报 社 另 外 两 位同事奉命奔赴新疆哈密市 ,前 去 采 访 郑 州 援 疆工作队。

一周的采访时间里,我们天天有惊喜,时时被感动。采访的要义远远超出采访本身,而是一次锻炼,一次历练,一次修炼!

时过半年,我还清晰记得 4 月 22 日。这天,援疆干部拉开十二次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周”序幕。

“结亲周”,就是要求上至队长马宏伟,下至 20 多名队员,在各自的结亲对象家中入住一周,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真真正正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郑州援疆工作队说要入住的结亲对象位于哈密市区以西40公里开外的快乐客小区。快乐客小区是河南援疆工作队对远在天山脚下的哈萨克村集体搬迁安置的小区,村民全是哈萨克民族。

一到小区,工作队员葛瑞就直奔他的结亲户家中,身高马大的葛瑞一下子抱住两个小家伙,三人熟不拘礼,情同父子。

从村口到小区广场还

有里巴地的路程,正巧,两位哈萨克大嫂开着突突突

“奔马”路过。尽管双方语言不通,但确认过眼神之后,哈族大嫂仿佛看出我们的心思一样,热情地招呼着坐上她们的“奔马”三轮,那种极为拉风的感觉不仅仅是爽,更是民族一家亲的幸福。

晚上吃饭时,我还现场向维吾尔族朋友请教维吾尔族日常用语,然后按照读音,在手机上标上汉字,等到用着时,再偷偷瞄一眼手机,现学现卖。仰仗这“雕虫小技”,饭桌上

“亚克西”的点赞声不绝于耳,其乐融融。

感谢这个节日,给予机会驻足回首。匆匆一年,那些留在心中的美好瞬间、感动时刻,那些有故事的人,重新被拉回到眼前。

6 月中旬,“四条丝路从郑州出发”郑报全媒体大型实地探访活动中,有幸随海上丝绸之路采访团来到海丝文明发源地——泉州,在这里遇到一群来此打拼的河南人。

他们各有迥异经历的自画像,更有着白手起家、努力打拼的群体像。福建河南商会会长张富瑛总是乐呵呵地,有女性的温暖亲切,举手投足中则透出坚毅果决;在南安经营水暖阀门的固始商会会长汪

流学,言谈举止,既有成就事业者的豪迈,也不乏浸透人情世故的老到;那个刚过而立之年的程伟,超脱他所在的群体,以理性头脑、高远眼界,描画着可以预见的灿烂未来;在生意和社会工作中辛苦兼顾的沈光英,经历了人间至痛,却硬是把自己活成了光和热……

他们身上都有着相同的特质:锲而不舍、向上拼搏的精神,不向命运低头的韧性,脚踏实地、从零起步的勇气和激情。他们的精神是滋养是激励,更是纷扰中勇往直前的力量。

还有那些采访中给予支持的见过面、未谋面的人,他们的细致专业、认真周到,留下一个又一个温暖瞬间,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美好。

记者这个职业被赋予“铁肩担道义”的使命。道义不仅仅是大是大非的选择,更多是平凡生活中的坚守。坚守个人修养、职业素养,用心发现身边的美好、温暖,用笔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用故事告诉尽可能多的人: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幸福总要努力争取,好在总有温暖相伴。

那些温暖的时刻,那些奋斗的身影郑报全媒体记者 侯爱敏

汉语为桥,我被外国中学生感动着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勤

枕黄河入梦,依嵩岳凭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2019年10月,参加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的120 多位外国中学生来到郑州。我和同事们随行采访报道。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18年来,“汉语桥”中文比赛已经在全球五大洲持续掀起了汉语学习的热潮,增进了世界对中国语言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喜欢汉语、喜欢中国文化,让这些外国学子们的心和我们离得很近,沟通和交流完全没有障碍。

在采访时,我最欣赏的是选手们演讲环节和才艺展示环节。他们讲自己和中国、和汉语的缘分,我听到了这些外国孩子对汉语的喜爱。他们展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国戏曲、民族舞蹈,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中国书法、少林功夫,挥毫泼墨,虎虎生风;皮影戏、剪纸,更见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喜爱;单口相声和快板,练嘴皮子功夫,更练个人综合素质。

在采访时,我感动的

是看到中国文化深受这些外国孩子的喜欢。他们中,年龄小的只有13岁,年龄大的也不到20岁。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让他们能够静下心去学习。更让我感动的是,这些外国中学生和郑州 47 中、郑州11中的中学生们在一起交流,他们一会侃侃而谈,一会窃窃私语,说的最多的依然是中国文化。“汉语”让他们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友谊也在此间悄然生成。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汉语”这座桥联通了世界。

因 为 喜 爱 ,所 以 热爱!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多年的体育记者生涯中,我曾经采访过世界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诸多大型赛事,但大型赛事“主场作战”此前从未有过。所以,今年9月份在郑州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就了我的诸多“第一次”。

民族运动会的设项与一般的运动会有很大区别,即便是对于所谓“老记者”的我而言,也是一次开眼界、长见识的机会。7月份在呼和浩特采访马上项目的比赛,平生第一次在现场目睹了万马奔腾的宏大场面。开幕式之后,每天奔波于各个赛场,知道了什么是押加、什么是花

炮、什么是珍珠球,还有传说中的“独竹漂”,就连自认为很熟悉的陀螺,仔细研究规则,也会有很多新发现。

采访不仅仅是局限于运动会本身,从赛前到赛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从奥体中心到郑东新区CBD,从炎黄广场到北龙湖,再到各个赛场,足迹遍布郑州的东、南、西、北,这其实又是一个体验这座城市的机会。开幕式当晚,随着人群从灯火辉煌的奥体中心走出,看着熊熊燃烧的运动会主火炬,不由得感叹“郑州也有了国内一流的体育场馆”,并憧憬着将来有更多高级别赛事到来。而日常采访的路途中,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这路宽了啊,原来不这样,这地方的绿化真漂亮,好有创意……这些悄然发生的改变总会在那一瞬间让人怦然心动。莫不说长年在外的央视主持人沙桐来感叹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就是我这土生土长的郑州人,都觉得郑州“每天都不一样”。

民族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正是凝聚了无数人的无数汗水,而我,不过是记录下了汪洋中的一滴。

惊喜发现郑州每天都不一样郑报全媒体记者 郭韬略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统筹:王长善

美编:张妍 校对:亚丽

A04

庆祝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

守初心 担使命 强四力

只有心中装着百姓

才能笔下流淌真情

我是记者我有故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