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会想起你 宣景琳骑驴进“明星” ·...

1
08 文艺副刊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许平 美术编辑:沈兰 电话:021-67812063 E-mail:[email protected] 每周二、三、四、五出版 广告热线: 021-67812055 投递热线: 021-57814852 本报法律顾问:金南强律师( 13901753971 上海报业集团印刷(电话: 021-56082146 宣景琳骑驴进“明星” 葛昆元 解放前,上海新世界有个游乐场,吸引 了许多人去白相。新世界里不仅有京剧、 女子越剧、淮剧、相声、杂技、魔术、电影等 地方戏曲娱乐项目外,而且还别出心裁,搞 出两个特色节目,一个是骑驴(隔壁跑马厅 赌马,但马不能骑);另一个是请来英国人 查理摹仿卓别林。这两个节目很搞笑,一 出来就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骑驴,游客 可以去体验其惊险、刺激,更讨游客喜欢。 一开始,骑驴都是男士,忽然有一天, 一位妙龄女郎也骑上了驴子,绕场奔跑。 只见她非但不害怕,而且还高兴地嘻嘻哈 哈,十分好玩。哗的一下子吸引了大批观 众围观。其中还有人拿出相机拍下了女郎 骑驴的英姿。第二天刊登到报纸上,这一 下来新世界的人就更多了。他们都是为了 看骑驴的妙龄女郎。人群中有一个王公 子,一眼看中了这位聪明活泼的骑驴女郎, 散场后,他便悄悄跟她到其住处,一看是一 家会乐里妓院,便好奇地上前询问。女郎 告诉他,自己名叫金玲,因家中贫困,母亲 病逝后,无钱安葬,自己便卖身葬母,进了 妓院。她还说,自己不愿做此营生,下午常 去新世界舞台等处看戏、骑驴,打发光阴。 王公子听了她的身世,既同情又爱怜, 决心帮她赎身,娶她为妻。金玲听了很高 兴,认为自己是苏三遇上了王金龙。谁知, 王公子的父母不同意。金玲知道后,并不 灰心。对王公子说,自己赚钱赎身。待她 跳出苦海,再结良缘。 事有巧合。新世界老板经润三的千金 听说金玲常来骑驴,便也跑来要求和金玲 一起骑驴。这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好朋 友。一天,经小姐要金玲陪她到明星公司 去试镜头。哪知,就在经小姐试镜头时,明 星老板张石川却发现了金玲,他拿出刊有 金玲骑驴照片的报纸给郑正秋看。结果, 金玲不用试镜就被录取了。金玲为了瞒住 老鸨,请郑正秋帮她改名“宣景琳”。 宣景琳聪明好学,很快就在《小朋友》 《育孤女》《可怜的闺女》《上海一妇人》等影 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她省吃俭用,几经周 折,终于赎身从良。可是懦弱的王公子却 告诉她,父亲还是不同意,认为戏子比妓女 更下贱,否则就与他脱离父子关系。宣景 琳又气又恨,可她并不气馁,还是想和他结 婚,并说将来一切生活费用,由她承担。不 料,王公子还是摇头叹息,转身离去。宣景 琳顿时悲从中来,放声痛哭。 待她哭罢,郑正秋对她好言相劝。性格 坚强的宣景琳抹干眼泪,一个转身,依旧快 乐欢笑,依旧自强自立,羸得了大家的尊重。 虚构和现实之间生长着诗意 王崇党 诗人谌贵芳有一首诗《所有的虚构都 将成为真实》,这个句子用的是肯定句,而 且加上了“所有”的定语,是不容置疑的。 到底虚构和真实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这 让我想起《心经》中所说的“真实不虚”,意 即是真实的,不是虚的。《金刚经》中说“凡 所有相,皆是虚妄”,意即我们看到的实 相,从微观上看是不存在的。通过品读诗 人谌贵芳的这首诗,我发现诗人发现了虚 和实的一个秘密,那就是虚构和真实之 间,是诗意生长的地方。 诗歌完全写实就成了说明书,完全写 虚就成了海市蜃楼,诗歌就存在虚构和真 实之间,通过诗意的书写,让虚构的成为 追求美好的生活的现实,又让现实的炊烟 生活生发出美丽的故事。 诗人写泗泾古镇,就有了 “我听见,时 间流动的声响/在泗泾塘的水面滑行/仿佛 在寻找突围的路径”、 “高高的福连桥,端坐 在泗泾塘上/就像典籍中安详的圣哲/在倾 斜的光影里,伸出宽厚的手掌/轻抚着时间 粗糙的面容”。这些诗句,有的是看到的现 实,如泗泾塘、福连桥;有的是虚构,如时间 流动的声响、轻抚着时间粗糙的面容。虚 构是实相的影射,实相是虚构的堆积。诗 人通过诗性的语言,把一个实实在在的古 镇写活了,有历史的喘息,时空的流转,而且 让人感觉到一切都是变幻不息的,都在寻找 着突围的路径。这让我们对历史古镇在时 间的淘洗中,有了更多的期待,时间是最靠 谱的化装师,总能化出事物应有的样子。 虚实之间的转换、链接、层进,是有秘 密的关系的。面对下塘街空关的古屋这 一实体,诗人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写道: “下塘街的古屋/有的房门紧闭,门锁斑驳/ 只剩下一个孤独的名字悬挂/仿佛一个丢 了灵魂的人”。当一所房屋失去了居住的 鲜活的人,房屋便是孤独的。但诗人马上 就转换了视角,写道: “从旁边走过的一对 对红男绿女/他们把空气搅动得哗哗喧响/ 我真担心—/他们惊扰了廊檐下正在织 网的蜘蛛/担心他们,擦伤了空气里飘荡数 千年的寂静”。这是现实的喧哗对沉寂的 冲击,虽然充满了期待,但也有担心。事 物在自我里沉醉便能够自足丰盈,此时喧 嚣便如同利器,会无情地划伤这一块寂 静。诗人写古屋,其实是在写人生,写时 间,写演绎。诗人在虚和实之间,播下关 照的种子,让诗意蓬勃生长。 诗人在这首诗的第一段埋下“寻找突 围的路径”,通过对古镇虚实的书写,最后 终于托出了诗人的主张: “有风,徐徐吹来/ 这远道而来的一丝丝清风/像要吹散飘浮 在空气里饱胀的欲望/此刻,需要用清澈的 月光来一场救赎”。是的,时间在推移,那 些飘浮在空气中的欲望,是需要清风吹 散,需要清澈的月光救赎。谁也阻止不了 时代的变迁,但伴生的物欲横流和人性的 迷失,需要我们积极面对,怎么办?这是 现实给我们的一个命题,诗人用诗性的语 言做出了回答。 最后,诗人迈着坚实的脚步,踏过一块块 青石板,走向深处,深处是何处?值得回味, 诗人给了我们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不是吗?“所有的虚构都将成为真 实”!这是诗,不是相对论,也不是化学分 子式,我们要用虚实之间的诗眼去静观, 去体悟。 藏在松江老城的看点 李彭源 松江是上海之根。佘山也是唯一的自 然山林胜景,曾在小青年时爬上罗马教廷 敕封圣母级的佘山天主堂顶端。后来又去 上海五大古典园林最古老的醉白池,还有 方塔园,原来沪上唯一的妈祖庙也迁移至 此。这些都是“从前”游览过的地方。 我喜欢老城区,觉得松江县城原点该 是游弋四鳃鲈鱼的秀野桥。每次到松江, 总要寻找机会,钻一下老旧弄堂,日长时 久,长识不少。前不久去评估社会组织,住 在老城红楼,抽空溜达松江老城。 附近在仿制民俗的步行街,称之岳庙 大街,似脱胎“上海城隍庙”。思想定有岳 庙。晨练觅得果然。松江东岳庙,又称东 岳行宫,在今中山中路闹市中心,始建于宋 代,影响江浙一带,颇具规模。 早就听说松江有座明代园林,在上海 第四福利院内,不对外开放。我自忖是民 政系统,可以破例。宾馆门口 1 元钱公交 过去很方便。由于时间尚早,把管庭院钥 匙的阿姨还未到点,我就沿着马路信步。 不料按标识,拐进一座新修寺庙“灌顶 禅院”,原址是明代的关帝庙,又称“水次仓 关帝庙”,距今已有 380 多年。我只知晓成 语“醍醐灌顶”,醍醐是从奶酪提制出的酥 油,可比喻美酒。佛教灌顶是入教的一种 仪式,大概类似洗礼。常指灌输智慧,使人 彻底觉悟,形容听了高见受到很大启发,也 喻作清凉舒适。取名之意恐怕如此。 庙内供奉除了观音等一应偶像,主殿 竟然供奉关公。传奇的三国蜀汉大将关 羽,是中华文化“忠义”之德的杰出代表,被 佛道儒尊奉,儒称圣、释称佛、道称神。我 以前认为关公属于道教,一般寺庙也尊为 财神,现在才知关公原来还是伽蓝菩萨。 说是隋朝时受戒皈依佛教天台开山祖师智 者大师,成为佛门弟子,并且誓愿护持道 场,作为伽蓝护法尊者,并为寺院两大护法 神:韦驮为左护法,关帝为右护法。怪不得 香港专卖店总是随喜两护法的。 出得禅院正门,又知寺庙坐落松江老 城大仓桥西侧,市河南岸。松江有三座名 桥:大仓桥、云间第一桥、望仙桥。大仓桥 为明代大石桥,因桥南原为松江府漕运起 始点的仓城,故俗称之,本名永丰桥,所在 街道取名永丰。老市河河面开阔,衬托高 10 余米,跨度 50 余米的五孔拱形青石桥, 至今还在通行。 庙桥之间有座方亭“孟姜亭”,民间传 说今松江区的华亭人氏孟姜女,就从这里 乘船北上千里寻夫。南面石柱有幅对联: 青石有幸怜弱女,寒衣无处觅离魂。这片 区域确有历史积淀的韵味,难怪是当年松 江府的市井中心。沿河而建的宅第店铺鳞 次栉比,保留许多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 只是显得陈旧破落了。 穿小巷回到老人居住的福利院,去 了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上海十大名园 之一”的颐园。终于一见端倪,方解心 里夙愿。 颐园原名因而园,占地约5 亩,今余两亩 多,当地赵氏望族所建,后转手罗氏、浙江知 县许威、金山“南社”高家。小可迷你,但小巧 精致得体,假山、池塘、曲桥、雅斋、画舫、榭廊 一应俱全。 “颐园听雨”列为松江十二景之一。 园内外尚有古木多株,进得园内,绿树 翠竹掩隐、楼阁亭台点缀,是潜心读书的绝 佳处。园南有名观稼楼。“双楼”相望,下厅 上室,原是起居书房之处。南面卧室楼上廊 窗,装卸即成演戏台幕,形成南面“戏楼”,北 边“看楼”。作家师陀曾说:明代戏楼保存得 如此完整,全国恐怕仅此一处。园子北部布 局以水石取胜。江南苏式园林照例有一清 池,上架石桥,池隅绕以回廊。另有黄石叠 山呈悬岸状,假山之巅,观全国隐然概貌。 时间关系,地方也小,又无介绍,于是 匆匆而过。颐园后门即是规划中的“松江 仓城历史风貌区”,据说将和其他景点一起 对外开放。 周良弼 书 因为我会想起你 马尚龙 无意间,看到了不少朋友在转发山口 百惠年轻时的照片。去检索一番,乃是 《血 疑》在 日 本 首 播 已 经 有 四 十 余 年 了。 那么多年过去,我们还是清晰地记得山口 百惠忧郁而干净的神情,还是清晰地记得 剧中的幸子生命最后一刻的凄美—她 与光夫一起乘着游艇出海,在光夫的怀抱 中安详地离开人世。 用“凄美”来形容幸子的生命终结,应 该是顺乎情理的。亲人离世,终究是凄。 更普遍的凄,是悲凄,是凄凉,生死从此永 别,当然心痛。《血疑》的结尾也是永别,也 是凄,却是和通常的生离死别不同,分明 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可以称之为凄美。这 也就是为什么几十年过后,许多人还记得 这一幅画面的原因。当一种凄融入了美 之后,也就有了美的成分。 假如,当然是假如,真有这么一个凄 美的故事,光夫一定会很长时间沉浸在失 去幸子的痛苦中,类似的故事在生活中很 常见。旁人大约都会劝说当事人,尽快走 出失去至亲的阴影,应该更好地生活,这 也可谓是对往生者最好的纪念。这种劝 慰没错,但是很有可能忽略了被劝慰的那 个人,是置身于悲凄中还是沉浸在凄美 里。置身悲凄中的人是应该走出悲凄,而 沉浸在凄美中的人,如果就此走出,那么 走出凄,也同时遗落了美。走不出失亲的 阴影固然身心俱疲,但是失亲的感情恰也 是非常之宝贵,值得自己去保护;所以失 亲的感情,既是痛苦,又何尝不是在“享 受”着这种痛苦?你可以将压在心底的话 说出来,你可以将堵在泪腺里的泪流出 来,你可以滂沱大雨般流泻自己与至亲很 漫长的一个一个细节。这凄美的气氛,给 予失亲者最大的好处是—因为我会想 起你。 如果一个失亲者,面对至亲的遗像, 可以很从容地华丽转身,固然身心欢愉, 但是在他的人生体验中,丢失了极其宝贵 的失亲之痛,人生何来完美?悲欢离合皆 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偶尔会看到些 许人刚刚还为失亲嚎啕大哭,一转身就嘻 嘻哈哈打情骂俏,感情也太稀薄了。撇开 道德亲情,他们至少不懂得,笑是人的享 受,哭也是。悲剧会让人流泪,悲剧也是 最高境界的戏剧。 所以沉浸在失亲的痛苦,也是一种 美,而美就是享受。 终将有一天,再凄美的气氛也会不由 自主地淡化,美还留着,凄却是像朝露一 样,在不经意间挥发了。有时候,还是会 想到逝去的至亲,回忆起至亲的点点滴 滴,感情还在,眼泪却是想流也流不出来 了。如果逝去至亲的那一刻是凄美,那么 至亲的所有一切,远去的是凄,其余都化 为了美好的记忆。以至于再哼唱起“因为 我会想起你”的时候,已经是很轻松了。 那时候的感情,犹如春光明媚的《沃尔塔 瓦河》,不再汹涌,只是舒缓地流淌,能够 听得到河水划过小船的声响。只有曾经 经历过凄美、经历过失亲之痛的人,才会 将这阳光、河水、小船组合成那一句歌词 —因为我会想起你。 有人问,你是在写谁?我说,我写的 是和我文章有共鸣的人。凭什么别人会 和你文章共鸣?什么也不凭,凭的是我的 文章和别人共鸣。有此经历,必有此心。 钟穗 河鲀,也俗写成“河豚”。关于河鲀之 毒,早在《山海经 · 北山经》中便有记载:“肺 鱼(即河鲀),食之杀人。”尽管有着能杀人 的剧毒,河鲀却仍以美味传名。古往今来, 书中只要论及河鲀那“一朝食得河鲀肉,终 生不爱天下鱼”的滋味,字里行间,触目皆 是涎水和咂舌舐唇之乐。亦因此,“拼死吃 河鲀”的代有其人,活生生地谱写出一部欲 望战胜理智的人类冒险发展史。 别看河鲀以河为名,实际却是一种海 鱼。每年暮春,它们从东海洄游到长江中下 游产卵繁殖,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汛期。当它 们途径扬中水域时,正好进入临产状态,体 态最丰满,味道最鲜美。自然的造化,也使 得扬中人在烹调河鲀上有其独特的心得。 上世纪 80 年代,一次到扬中参加宴会 的偶然机缘,使我平生第一次品尝到了野 生河鲀那无与伦比的至味。 记得当日宴席上,当酒过一二巡,菜过 五六道时,主菜河鲀终于姗姗登场了。菜未 及上桌,一股异香已远远地飘了过来。透过 氤氲起的热香,一条条浓油赤酱,色香诱人 的红烧河鲀排着整齐的队,花团锦簇般围绕 在一个硕大的青花汤盆里,若隐若现。 再看主人,并不像先前那般客气殷勤 地招呼,只简单一声“是河鲀啊”,便自顾自 地吃开了。事后方知,这原来是吃河鲀的 规矩。吃河鲀,必须由主人先行品尝,若十 余分钟后没发生什么事,客人才吃。至于 客人是不是吃,敢不敢吃,全凭自己意愿。 由于在长期形成的印象中,河鲀始终 披着一层戏剧情节般的神秘面纱,因此,我 一开始没敢动筷子。但环顾四周大家那饕 餮状,最终还是美食欲望占了上风,抱着 “人家敢吃,咱就敢吃”的心理,忐忑不安地 尝了第一口。 河鲀肉的口感上有点像青鱼肚档下那 种腴嫩活肉,兼有鲥鱼之肥和刀鱼之鲜,却 又比鲥鱼细,比刀鱼嫩,舌头轻抿间,鱼鲜 里还藏有那么一丝妖妖的水气,美绝人 寰。及至落肚后,余味仍自不绝如缕。此 时,初入口时的担心,便随着舌尖上的无比 诱惑随风飘去了。 从一旁的扬中人口中得知,当地吃河 鲀讲究“一白,二皮,三汤”。白,指的是河 鲀的精囊,也就是在中国食文化中具有食 色一体象征的“西施乳”。浅尝下,嫩滑似 乳酪,细腻如凝脂,一种说不清的美妙,瞬 间便通过味蕾向全身蔓延开来。 河鲀的皮也很有特点。其一面胶黏爽 滑,软糯超过鳖裙;另一面则有细刺戳舌。 吃时,得用筷子把外皮向内翻转,入口不用 咀嚼,而是囫囵吞枣般地咽下,据说有补胃 之功。 至于河鲀浓稠美味的汤汁,老吃客当 然不会放过拌饭这个选择,食来滋味饱满, 香滑腴美,尤其那种沾齿粘唇的感觉,美不 可言。 如今,由于种种原因,野生河鲀愈来愈 少,价格也越来越贵,在城乡林立的酒楼 中,它已成一阕古老的神话。由此也造成 有些不法店家,用人工养殖的鲃鱼冒充河 鲀。鲃鱼外型看上去和河鲀很像,只是最 大也就半斤左右,也没有毒素,肉质不如河 鲀鲜美。但鲃鱼也有鲃鱼的好,它那大得 不成比例的鱼肺,经大师傅巧手烹来,便成 就了吴中名馔“鲃肺汤”的另一番鱼味来。 昔日的中山中路 顾益君 中山中路是松江解放后至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松江唯一的一条成规模和气候的 商业一条街,尤其是东从谷阳路西至马路 桥的这一核心路段,被称之为松江的“南京 路”,计划经济时期襄括和集聚了当时松江 所有的商业经营业态和旗舰标杆门店。这 一路段的变迁无疑记录和见证了松江解放 60 余年商业经营的变化和发展。 儿时我家住在岳庙北侧的新桥街,穿 越和尚坟至岳庙口的中山中路核心路段仅 300 余米。彼时,课余和闲暇时分尚处 贪玩阶段的我,经常与街坊同龄伙伴相约 去“大街”(对中山中路的别称)兜街白相。 那时的中山中路马路狭窄,汽车和自行车 车道混行,仅能勉强通过过往汽车车辆的 交换通行,道路两旁的商店大多为低矮的 平房和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经营设施十 分简陋,商店店门沿袭过去的行闩板开门 经营和关店歇业;柜台、货架大多为陈旧的 木制器具,营业员站立于柜台和货架中间 售货服务(俗称“拍半身照”)。 印象中中山中路上最多的门店是百货 店和棉布店,其次是烟糖食品商店。春蕾棉 布店、锦花布店、大方服装商店、龙潭商店、 黎明日夜商店、长虹食品商店、绿叶茶叶店、 天马回民食品商店、余天成药店、大众理发 店、松江五金交电商店、金华肉店、小广东饮 店、清真回民饮食店等如今大多已经消失多 年,昔日中山中路核心路段这些稍有名望的 店家至今我仍然耳熟能详。在漫长的计划 经济时期,这些店家曾经承载着松江市民吃 穿用医的主要零售市场供应责任。 那时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位于莫家弄对 面的岳阳图书阅览室。《铁道游击队》《孙悟 空三打白骨精》等连环画,故事跌宕起伏、人 物塑造栩栩如生。每年盛夏,黎明日夜商店 二楼黎明自制工场冷饮供应开设。一种叫 “刨冰”的主要有绿豆和冰凌制成的饮品大 受顾客青睐。初中阶段的我,怀揣平时积攒 下来的零用钱,邀上三五知己同学光顾黎明 二楼畅饮一杯“刨冰”,顿感消暑解渴。彼 时,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收入仅够解决家人 的温饱而已,一般不轻易下馆子胡吃海喝。 去清真馆吃一次羊肉锅贴于我已经是莫大 的奢望和祈求。妙严寺对面的清真馆是当 时松江唯一一家经营清真饭菜、饮食的饭 店,其镇店小吃—羊肉锅贴用精选的羊肉 肉馅作馅,用精准的火候码锅煎制,出锅的 锅贴皮焦馅嫩、色泽黄焦,蘸上香醋入口非 常的解美溢口。主理和掌勺大师傅是一位 矮胖的回民老头,人称羊肉杨,烹制清真菜 肴、点心十分讲究纯真地道。清真馆的羊肉 锅贴从上午开炉起锅一直要经营到晚上 9 点时分。秋冬时节整条中山中路商店都已 打烊歇业,寂静的中山中路几无人影,唯有 清真馆灯火阑珊,还有不少市民围着煎制锅 贴的锅台排队购买起锅的热气腾腾的锅贴, 或堂吃或捎回家中与家人分享美味佳肴,也 以此营造一番家庭的融融温馨和暖意。 计划经济时期商品物资匮乏,副食品 供应十分紧张奇缺。猪肉、鸡禽蛋和豆制 品都要凭票购买,且常常需要排队等候,逢 年过节尤甚。其时每逢春节等节日,母亲 都要清晨天蒙蒙亮就唤醒我,母子俩赴早 去中山中路上的金华肉店,岳庙豆制品门 市部等副食品商店排队购买节日居家佐菜 的猪肉和豆制品。那时,凌晨四五点钟的 金华肉店已是人满为患,人声鼎沸,每个斩 肉墩前都已排起的一溜烟买肉的长队,叫 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现在少有问津的 猪肝、猪肺、猪肚等猪肉内脏会率先被人购 去,猪骨头因其价格低廉也成了市场的“抢 手货”。 进入 80 年代中期,中山中路核心商业 路段的商店进行装修,并不断创新新的商 业经营业态,沿用几十年的行闩板换成了 玻璃弹簧门和卷帘门;水泥地面更换成了 磨石子或大理石地面;拆除蜘蛛网式的铅丝 收银网线,腾出商品出样和人流购物空间; 开始采用射灯,冷光灯等新颖照明灯光设 施,商店门头设计趋向明亮和时代气息。 “一壶春”音乐茶座、新潮服饰商行、梅林全 国土特产商店、万里鞋庄等适应社会发展和 消费需求的新颖业态也应运而生。 1994 年,松江加快推进了旧城改造力 度,中山中路核心路段实施更新改造,沿街 商铺随道路拓宽全部拆除重新,一幢幢具 有现代商业气息的高楼大宅在原地拔地而 起,彻底改变了原来中山中路核心路段商 铺落后破损的面貌。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Jun-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因为我会想起你 宣景琳骑驴进“明星” · 到底虚构和真实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这 让我想起《心经》中所说的“真实不虚”,意 即是真实的,不是虚的。《金刚经》中说“凡

08 文艺副刊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许平 美术编辑:沈兰 电话:021-67812063 E-mail:[email protected]

■每周二、三、四、五出版 ■广告热线:021-67812055 ■投递热线:021-57814852 ■本报法律顾问:金南强律师(13901753971) ■上海报业集团印刷(电话:021-56082146)

宣景琳骑驴进“明星”葛昆元

解放前,上海新世界有个游乐场,吸引

了许多人去白相。新世界里不仅有京剧、

女子越剧、淮剧、相声、杂技、魔术、电影等

地方戏曲娱乐项目外,而且还别出心裁,搞

出两个特色节目,一个是骑驴(隔壁跑马厅

赌马,但马不能骑);另一个是请来英国人

查理摹仿卓别林。这两个节目很搞笑,一

出来就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骑驴,游客

可以去体验其惊险、刺激,更讨游客喜欢。

一开始,骑驴都是男士,忽然有一天,

一位妙龄女郎也骑上了驴子,绕场奔跑。

只见她非但不害怕,而且还高兴地嘻嘻哈

哈,十分好玩。哗的一下子吸引了大批观

众围观。其中还有人拿出相机拍下了女郎

骑驴的英姿。第二天刊登到报纸上,这一

下来新世界的人就更多了。他们都是为了

看骑驴的妙龄女郎。人群中有一个王公

子,一眼看中了这位聪明活泼的骑驴女郎,

散场后,他便悄悄跟她到其住处,一看是一

家会乐里妓院,便好奇地上前询问。女郎

告诉他,自己名叫金玲,因家中贫困,母亲

病逝后,无钱安葬,自己便卖身葬母,进了

妓院。她还说,自己不愿做此营生,下午常

去新世界舞台等处看戏、骑驴,打发光阴。

王公子听了她的身世,既同情又爱怜,

决心帮她赎身,娶她为妻。金玲听了很高

兴,认为自己是苏三遇上了王金龙。谁知,

王公子的父母不同意。金玲知道后,并不

灰心。对王公子说,自己赚钱赎身。待她

跳出苦海,再结良缘。

事有巧合。新世界老板经润三的千金

听说金玲常来骑驴,便也跑来要求和金玲

一起骑驴。这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好朋

友。一天,经小姐要金玲陪她到明星公司

去试镜头。哪知,就在经小姐试镜头时,明

星老板张石川却发现了金玲,他拿出刊有

金玲骑驴照片的报纸给郑正秋看。结果,

金玲不用试镜就被录取了。金玲为了瞒住

老鸨,请郑正秋帮她改名“宣景琳”。

宣景琳聪明好学,很快就在《小朋友》

《育孤女》《可怜的闺女》《上海一妇人》等影

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她省吃俭用,几经周

折,终于赎身从良。可是懦弱的王公子却

告诉她,父亲还是不同意,认为戏子比妓女

更下贱,否则就与他脱离父子关系。宣景

琳又气又恨,可她并不气馁,还是想和他结

婚,并说将来一切生活费用,由她承担。不

料,王公子还是摇头叹息,转身离去。宣景

琳顿时悲从中来,放声痛哭。

待她哭罢,郑正秋对她好言相劝。性格

坚强的宣景琳抹干眼泪,一个转身,依旧快

乐欢笑,依旧自强自立,羸得了大家的尊重。虚构和现实之间生长着诗意

王崇党

诗人谌贵芳有一首诗《所有的虚构都

将成为真实》,这个句子用的是肯定句,而

且加上了“所有”的定语,是不容置疑的。

到底虚构和真实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这

让我想起《心经》中所说的“真实不虚”,意

即是真实的,不是虚的。《金刚经》中说“凡

所有相,皆是虚妄”,意即我们看到的实

相,从微观上看是不存在的。通过品读诗

人谌贵芳的这首诗,我发现诗人发现了虚

和实的一个秘密,那就是虚构和真实之

间,是诗意生长的地方。

诗歌完全写实就成了说明书,完全写

虚就成了海市蜃楼,诗歌就存在虚构和真

实之间,通过诗意的书写,让虚构的成为

追求美好的生活的现实,又让现实的炊烟

生活生发出美丽的故事。

诗人写泗泾古镇,就有了“我听见,时

间流动的声响/在泗泾塘的水面滑行/仿佛

在寻找突围的路径”、“高高的福连桥,端坐

在泗泾塘上/就像典籍中安详的圣哲/在倾

斜的光影里,伸出宽厚的手掌/轻抚着时间

粗糙的面容”。这些诗句,有的是看到的现

实,如泗泾塘、福连桥;有的是虚构,如时间

流动的声响、轻抚着时间粗糙的面容。虚

构是实相的影射,实相是虚构的堆积。诗

人通过诗性的语言,把一个实实在在的古

镇写活了,有历史的喘息,时空的流转,而且

让人感觉到一切都是变幻不息的,都在寻找

着突围的路径。这让我们对历史古镇在时

间的淘洗中,有了更多的期待,时间是最靠

谱的化装师,总能化出事物应有的样子。

虚实之间的转换、链接、层进,是有秘

密的关系的。面对下塘街空关的古屋这

一实体,诗人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写道:

“下塘街的古屋/有的房门紧闭,门锁斑驳/

只剩下一个孤独的名字悬挂/仿佛一个丢

了灵魂的人”。当一所房屋失去了居住的

鲜活的人,房屋便是孤独的。但诗人马上

就转换了视角,写道:“从旁边走过的一对

对红男绿女/他们把空气搅动得哗哗喧响/

我真担心——/他们惊扰了廊檐下正在织

网的蜘蛛/担心他们,擦伤了空气里飘荡数

千年的寂静”。这是现实的喧哗对沉寂的

冲击,虽然充满了期待,但也有担心。事

物在自我里沉醉便能够自足丰盈,此时喧

嚣便如同利器,会无情地划伤这一块寂

静。诗人写古屋,其实是在写人生,写时

间,写演绎。诗人在虚和实之间,播下关

照的种子,让诗意蓬勃生长。

诗人在这首诗的第一段埋下“寻找突

围的路径”,通过对古镇虚实的书写,最后

终于托出了诗人的主张:“有风,徐徐吹来/

这远道而来的一丝丝清风/像要吹散飘浮

在空气里饱胀的欲望/此刻,需要用清澈的

月光来一场救赎”。是的,时间在推移,那

些飘浮在空气中的欲望,是需要清风吹

散,需要清澈的月光救赎。谁也阻止不了

时代的变迁,但伴生的物欲横流和人性的

迷失,需要我们积极面对,怎么办?这是

现实给我们的一个命题,诗人用诗性的语

言做出了回答。

最后,诗人迈着坚实的脚步,踏过一块块

青石板,走向深处,深处是何处?值得回味,

诗人给了我们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不是吗?“所有的虚构都将成为真

实”!这是诗,不是相对论,也不是化学分

子式,我们要用虚实之间的诗眼去静观,

去体悟。

藏在松江老城的看点李彭源

松江是上海之根。佘山也是唯一的自

然山林胜景,曾在小青年时爬上罗马教廷

敕封圣母级的佘山天主堂顶端。后来又去

上海五大古典园林最古老的醉白池,还有

方塔园,原来沪上唯一的妈祖庙也迁移至

此。这些都是“从前”游览过的地方。

我喜欢老城区,觉得松江县城原点该

是游弋四鳃鲈鱼的秀野桥。每次到松江,

总要寻找机会,钻一下老旧弄堂,日长时

久,长识不少。前不久去评估社会组织,住

在老城红楼,抽空溜达松江老城。

附近在仿制民俗的步行街,称之岳庙

大街,似脱胎“上海城隍庙”。思想定有岳

庙。晨练觅得果然。松江东岳庙,又称东

岳行宫,在今中山中路闹市中心,始建于宋

代,影响江浙一带,颇具规模。

早就听说松江有座明代园林,在上海

第四福利院内,不对外开放。我自忖是民

政系统,可以破例。宾馆门口 1元钱公交

过去很方便。由于时间尚早,把管庭院钥

匙的阿姨还未到点,我就沿着马路信步。

不料按标识,拐进一座新修寺庙“灌顶

禅院”,原址是明代的关帝庙,又称“水次仓

关帝庙”,距今已有380多年。我只知晓成

语“醍醐灌顶”,醍醐是从奶酪提制出的酥

油,可比喻美酒。佛教灌顶是入教的一种

仪式,大概类似洗礼。常指灌输智慧,使人

彻底觉悟,形容听了高见受到很大启发,也

喻作清凉舒适。取名之意恐怕如此。

庙内供奉除了观音等一应偶像,主殿

竟然供奉关公。传奇的三国蜀汉大将关

羽,是中华文化“忠义”之德的杰出代表,被

佛道儒尊奉,儒称圣、释称佛、道称神。我

以前认为关公属于道教,一般寺庙也尊为

财神,现在才知关公原来还是伽蓝菩萨。

说是隋朝时受戒皈依佛教天台开山祖师智

者大师,成为佛门弟子,并且誓愿护持道

场,作为伽蓝护法尊者,并为寺院两大护法

神:韦驮为左护法,关帝为右护法。怪不得

香港专卖店总是随喜两护法的。

出得禅院正门,又知寺庙坐落松江老

城大仓桥西侧,市河南岸。松江有三座名

桥:大仓桥、云间第一桥、望仙桥。大仓桥

为明代大石桥,因桥南原为松江府漕运起

始点的仓城,故俗称之,本名永丰桥,所在

街道取名永丰。老市河河面开阔,衬托高

10余米,跨度 50余米的五孔拱形青石桥,

至今还在通行。

庙桥之间有座方亭“孟姜亭”,民间传

说今松江区的华亭人氏孟姜女,就从这里

乘船北上千里寻夫。南面石柱有幅对联:

青石有幸怜弱女,寒衣无处觅离魂。这片

区域确有历史积淀的韵味,难怪是当年松

江府的市井中心。沿河而建的宅第店铺鳞

次栉比,保留许多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

只是显得陈旧破落了。

穿小巷回到老人居住的福利院,去

了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上海十大名园

之一”的颐园。终于一见端倪,方解心

里夙愿。

颐园原名因而园,占地约5亩,今余两亩

多,当地赵氏望族所建,后转手罗氏、浙江知

县许威、金山“南社”高家。小可迷你,但小巧

精致得体,假山、池塘、曲桥、雅斋、画舫、榭廊

一应俱全。“颐园听雨”列为松江十二景之一。

园内外尚有古木多株,进得园内,绿树

翠竹掩隐、楼阁亭台点缀,是潜心读书的绝

佳处。园南有名观稼楼。“双楼”相望,下厅

上室,原是起居书房之处。南面卧室楼上廊

窗,装卸即成演戏台幕,形成南面“戏楼”,北

边“看楼”。作家师陀曾说:明代戏楼保存得

如此完整,全国恐怕仅此一处。园子北部布

局以水石取胜。江南苏式园林照例有一清

池,上架石桥,池隅绕以回廊。另有黄石叠

山呈悬岸状,假山之巅,观全国隐然概貌。

时间关系,地方也小,又无介绍,于是

匆匆而过。颐园后门即是规划中的“松江

仓城历史风貌区”,据说将和其他景点一起

对外开放。

周良弼 书

因为我会想起你马尚龙

无意间,看到了不少朋友在转发山口

百惠年轻时的照片。去检索一番,乃是

《血疑》在日本首播已经有四十余年了。

那么多年过去,我们还是清晰地记得山口

百惠忧郁而干净的神情,还是清晰地记得

剧中的幸子生命最后一刻的凄美——她

与光夫一起乘着游艇出海,在光夫的怀抱

中安详地离开人世。

用“凄美”来形容幸子的生命终结,应

该是顺乎情理的。亲人离世,终究是凄。

更普遍的凄,是悲凄,是凄凉,生死从此永

别,当然心痛。《血疑》的结尾也是永别,也

是凄,却是和通常的生离死别不同,分明

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可以称之为凄美。这

也就是为什么几十年过后,许多人还记得

这一幅画面的原因。当一种凄融入了美

之后,也就有了美的成分。

假如,当然是假如,真有这么一个凄

美的故事,光夫一定会很长时间沉浸在失

去幸子的痛苦中,类似的故事在生活中很

常见。旁人大约都会劝说当事人,尽快走

出失去至亲的阴影,应该更好地生活,这

也可谓是对往生者最好的纪念。这种劝

慰没错,但是很有可能忽略了被劝慰的那

个人,是置身于悲凄中还是沉浸在凄美

里。置身悲凄中的人是应该走出悲凄,而

沉浸在凄美中的人,如果就此走出,那么

走出凄,也同时遗落了美。走不出失亲的

阴影固然身心俱疲,但是失亲的感情恰也

是非常之宝贵,值得自己去保护;所以失

亲的感情,既是痛苦,又何尝不是在“享

受”着这种痛苦?你可以将压在心底的话

说出来,你可以将堵在泪腺里的泪流出

来,你可以滂沱大雨般流泻自己与至亲很

漫长的一个一个细节。这凄美的气氛,给

予失亲者最大的好处是——因为我会想

起你。

如果一个失亲者,面对至亲的遗像,

可以很从容地华丽转身,固然身心欢愉,

但是在他的人生体验中,丢失了极其宝贵

的失亲之痛,人生何来完美?悲欢离合皆

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偶尔会看到些

许人刚刚还为失亲嚎啕大哭,一转身就嘻

嘻哈哈打情骂俏,感情也太稀薄了。撇开

道德亲情,他们至少不懂得,笑是人的享

受,哭也是。悲剧会让人流泪,悲剧也是

最高境界的戏剧。

所以沉浸在失亲的痛苦,也是一种

美,而美就是享受。

终将有一天,再凄美的气氛也会不由

自主地淡化,美还留着,凄却是像朝露一

样,在不经意间挥发了。有时候,还是会

想到逝去的至亲,回忆起至亲的点点滴

滴,感情还在,眼泪却是想流也流不出来

了。如果逝去至亲的那一刻是凄美,那么

至亲的所有一切,远去的是凄,其余都化

为了美好的记忆。以至于再哼唱起“因为

我会想起你”的时候,已经是很轻松了。

那时候的感情,犹如春光明媚的《沃尔塔

瓦河》,不再汹涌,只是舒缓地流淌,能够

听得到河水划过小船的声响。只有曾经

经历过凄美、经历过失亲之痛的人,才会

将这阳光、河水、小船组合成那一句歌词

——因为我会想起你。

有人问,你是在写谁?我说,我写的

是和我文章有共鸣的人。凭什么别人会

和你文章共鸣?什么也不凭,凭的是我的

文章和别人共鸣。有此经历,必有此心。

河 鲀钟 穗

河鲀,也俗写成“河豚”。关于河鲀之

毒,早在《山海经·北山经》中便有记载:“肺

鱼(即河鲀),食之杀人。”尽管有着能杀人

的剧毒,河鲀却仍以美味传名。古往今来,

书中只要论及河鲀那“一朝食得河鲀肉,终

生不爱天下鱼”的滋味,字里行间,触目皆

是涎水和咂舌舐唇之乐。亦因此,“拼死吃

河鲀”的代有其人,活生生地谱写出一部欲

望战胜理智的人类冒险发展史。

别看河鲀以河为名,实际却是一种海

鱼。每年暮春,它们从东海洄游到长江中下

游产卵繁殖,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汛期。当它

们途径扬中水域时,正好进入临产状态,体

态最丰满,味道最鲜美。自然的造化,也使

得扬中人在烹调河鲀上有其独特的心得。

上世纪80年代,一次到扬中参加宴会

的偶然机缘,使我平生第一次品尝到了野

生河鲀那无与伦比的至味。

记得当日宴席上,当酒过一二巡,菜过

五六道时,主菜河鲀终于姗姗登场了。菜未

及上桌,一股异香已远远地飘了过来。透过

氤氲起的热香,一条条浓油赤酱,色香诱人

的红烧河鲀排着整齐的队,花团锦簇般围绕

在一个硕大的青花汤盆里,若隐若现。

再看主人,并不像先前那般客气殷勤

地招呼,只简单一声“是河鲀啊”,便自顾自

地吃开了。事后方知,这原来是吃河鲀的

规矩。吃河鲀,必须由主人先行品尝,若十

余分钟后没发生什么事,客人才吃。至于

客人是不是吃,敢不敢吃,全凭自己意愿。

由于在长期形成的印象中,河鲀始终

披着一层戏剧情节般的神秘面纱,因此,我

一开始没敢动筷子。但环顾四周大家那饕

餮状,最终还是美食欲望占了上风,抱着

“人家敢吃,咱就敢吃”的心理,忐忑不安地

尝了第一口。

河鲀肉的口感上有点像青鱼肚档下那

种腴嫩活肉,兼有鲥鱼之肥和刀鱼之鲜,却

又比鲥鱼细,比刀鱼嫩,舌头轻抿间,鱼鲜

里还藏有那么一丝妖妖的水气,美绝人

寰。及至落肚后,余味仍自不绝如缕。此

时,初入口时的担心,便随着舌尖上的无比

诱惑随风飘去了。

从一旁的扬中人口中得知,当地吃河

鲀讲究“一白,二皮,三汤”。白,指的是河

鲀的精囊,也就是在中国食文化中具有食

色一体象征的“西施乳”。浅尝下,嫩滑似

乳酪,细腻如凝脂,一种说不清的美妙,瞬

间便通过味蕾向全身蔓延开来。

河鲀的皮也很有特点。其一面胶黏爽

滑,软糯超过鳖裙;另一面则有细刺戳舌。

吃时,得用筷子把外皮向内翻转,入口不用

咀嚼,而是囫囵吞枣般地咽下,据说有补胃

之功。

至于河鲀浓稠美味的汤汁,老吃客当

然不会放过拌饭这个选择,食来滋味饱满,

香滑腴美,尤其那种沾齿粘唇的感觉,美不

可言。

如今,由于种种原因,野生河鲀愈来愈

少,价格也越来越贵,在城乡林立的酒楼

中,它已成一阕古老的神话。由此也造成

有些不法店家,用人工养殖的鲃鱼冒充河

鲀。鲃鱼外型看上去和河鲀很像,只是最

大也就半斤左右,也没有毒素,肉质不如河

鲀鲜美。但鲃鱼也有鲃鱼的好,它那大得

不成比例的鱼肺,经大师傅巧手烹来,便成

就了吴中名馔“鲃肺汤”的另一番鱼味来。

昔日的中山中路顾益君

中山中路是松江解放后至上世纪 90年代中期松江唯一的一条成规模和气候的

商业一条街,尤其是东从谷阳路西至马路

桥的这一核心路段,被称之为松江的“南京

路”,计划经济时期襄括和集聚了当时松江

所有的商业经营业态和旗舰标杆门店。这

一路段的变迁无疑记录和见证了松江解放

后60余年商业经营的变化和发展。

儿时我家住在岳庙北侧的新桥街,穿

越和尚坟至岳庙口的中山中路核心路段仅

有 300 余米。彼时,课余和闲暇时分尚处

贪玩阶段的我,经常与街坊同龄伙伴相约

去“大街”(对中山中路的别称)兜街白相。

那时的中山中路马路狭窄,汽车和自行车

车道混行,仅能勉强通过过往汽车车辆的

交换通行,道路两旁的商店大多为低矮的

平房和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经营设施十

分简陋,商店店门沿袭过去的行闩板开门

经营和关店歇业;柜台、货架大多为陈旧的

木制器具,营业员站立于柜台和货架中间

售货服务(俗称“拍半身照”)。

印象中中山中路上最多的门店是百货

店和棉布店,其次是烟糖食品商店。春蕾棉

布店、锦花布店、大方服装商店、龙潭商店、

黎明日夜商店、长虹食品商店、绿叶茶叶店、

天马回民食品商店、余天成药店、大众理发

店、松江五金交电商店、金华肉店、小广东饮

店、清真回民饮食店等如今大多已经消失多

年,昔日中山中路核心路段这些稍有名望的

店家至今我仍然耳熟能详。在漫长的计划

经济时期,这些店家曾经承载着松江市民吃

穿用医的主要零售市场供应责任。

那时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位于莫家弄对

面的岳阳图书阅览室。《铁道游击队》《孙悟

空三打白骨精》等连环画,故事跌宕起伏、人

物塑造栩栩如生。每年盛夏,黎明日夜商店

二楼黎明自制工场冷饮供应开设。一种叫

“刨冰”的主要有绿豆和冰凌制成的饮品大

受顾客青睐。初中阶段的我,怀揣平时积攒

下来的零用钱,邀上三五知己同学光顾黎明

二楼畅饮一杯“刨冰”,顿感消暑解渴。彼

时,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收入仅够解决家人

的温饱而已,一般不轻易下馆子胡吃海喝。

去清真馆吃一次羊肉锅贴于我已经是莫大

的奢望和祈求。妙严寺对面的清真馆是当

时松江唯一一家经营清真饭菜、饮食的饭

店,其镇店小吃——羊肉锅贴用精选的羊肉

肉馅作馅,用精准的火候码锅煎制,出锅的

锅贴皮焦馅嫩、色泽黄焦,蘸上香醋入口非

常的解美溢口。主理和掌勺大师傅是一位

矮胖的回民老头,人称羊肉杨,烹制清真菜

肴、点心十分讲究纯真地道。清真馆的羊肉

锅贴从上午开炉起锅一直要经营到晚上 9点时分。秋冬时节整条中山中路商店都已

打烊歇业,寂静的中山中路几无人影,唯有

清真馆灯火阑珊,还有不少市民围着煎制锅

贴的锅台排队购买起锅的热气腾腾的锅贴,

或堂吃或捎回家中与家人分享美味佳肴,也

以此营造一番家庭的融融温馨和暖意。

计划经济时期商品物资匮乏,副食品

供应十分紧张奇缺。猪肉、鸡禽蛋和豆制

品都要凭票购买,且常常需要排队等候,逢

年过节尤甚。其时每逢春节等节日,母亲

都要清晨天蒙蒙亮就唤醒我,母子俩赴早

去中山中路上的金华肉店,岳庙豆制品门

市部等副食品商店排队购买节日居家佐菜

的猪肉和豆制品。那时,凌晨四五点钟的

金华肉店已是人满为患,人声鼎沸,每个斩

肉墩前都已排起的一溜烟买肉的长队,叫

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现在少有问津的

猪肝、猪肺、猪肚等猪肉内脏会率先被人购

去,猪骨头因其价格低廉也成了市场的“抢

手货”。

进入 80年代中期,中山中路核心商业

路段的商店进行装修,并不断创新新的商

业经营业态,沿用几十年的行闩板换成了

玻璃弹簧门和卷帘门;水泥地面更换成了

磨石子或大理石地面;拆除蜘蛛网式的铅丝

收银网线,腾出商品出样和人流购物空间;

开始采用射灯,冷光灯等新颖照明灯光设

施,商店门头设计趋向明亮和时代气息。

“一壶春”音乐茶座、新潮服饰商行、梅林全

国土特产商店、万里鞋庄等适应社会发展和

消费需求的新颖业态也应运而生。

1994年,松江加快推进了旧城改造力

度,中山中路核心路段实施更新改造,沿街

商铺随道路拓宽全部拆除重新,一幢幢具

有现代商业气息的高楼大宅在原地拔地而

起,彻底改变了原来中山中路核心路段商

铺落后破损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