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寂靜學會 - muchcalm.com.t · 正觀 2 會因為我們的出離心,而漸漸減少。...

217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Dec-2019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大寂靜學會 2010 年 7 月~12 月課程 *免費課程 歡迎隨堂加入

    上課日期 上課時間 課程名稱 講師 課程內容

    每週二 19:00-21:00 禪坐/經行 大 寂 法 師

    禪坐共修

    每週三 14:00-16:30 禪修次第 佛學講座

    每週四 14:30-16:30 徹底斷除煩惱 佛學講座

    每週四 19:00-21:00 空性智慧 佛學講座

    每週一 14:00-16:00 歐式花藝 謝素珠居士

    插花技巧

    週五 (每月第 1、3 週)

    19:00-21:00 法器練習/ 唱誦

    洪清和居士

    梵唄共修

    週日 (每月第 1、3 週)

    14:00-17:00 六祖壇經 連啟超居士

    寂樂讀書會

    週日 (每月

    第 4 週) 14:00-17:00 看電影話人生 李碧鸞

    居士電影讀書會

    地點:台北市忠孝東路五段 510 號四樓之三 聯絡電話:02-27274438

    (永春捷運站 4 號出口,過陸橋直走即到達)

  • 錄 正觀 .....................................................................

    1 厭離心 .................................................................

    22

    破情執 .................................................................

    42

    佛說無常經一 ....................................................

    61

    佛說無常經二 ....................................................

    91

    佛說無常經三 ....................................................

    115

    佛說無常經四 ....................................................

    138

    佛說無常經五 ....................................................

    160

    所修一切善為利他而迴向發願 .......................

    182

  • 1

    正觀

    佛陀教導我們,在修行的這條道路上,一定要生

    起﹁出離心﹂,如果沒有﹁出離心﹂,貪、瞋、癡永遠

    不可能斷掉。為什麼呢?假如我們對世間有一點點的

    貪欲,那麼,只會不斷地去抓住世間而已,抓、抓、

    抓…,不停地抓。當我們能夠生起出離心的時候,這

    種抓的動作會慢慢停止。出離心不可能一開始就完全

    生起,它是逐漸的、慢慢的,慢慢生起之後,我們對

    世間的五種欲望,也會漸漸減少。所謂五種欲望,就

    是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這五種欲望,將

  • 正觀

    2

    會因為我們的出離心,而漸漸減少。

    佛陀在原始佛教︽雜阿含經︾裏頭,教我們要怎

    麼生起﹁厭離心﹂?首先,就是要對於組成我們這個

    身心的五蘊,生起厭離心。﹁五蘊﹂是哪五蘊呢?這

    是一個最基本的佛學術語,希望大家一定要把它記起

    來,甚至背起來。﹁五蘊﹂,是指﹁色、受、想、行、

    識﹂。在﹁色、受、想、行、識﹂裏面,﹁色﹂是指﹁

    物質現象﹂;﹁受、想、行、識﹂這四個,是指﹁精神

    現象﹂。換句話說,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組成了這個

    身心。 所

    謂生起厭離心,一般人總以為,只要對於物質

  • 正觀

    3

    不生歡喜心就夠了,但可以追求精神層面的境界。事

    實上,從對五蘊生起厭離心的觀點來看,不僅要對物

    質現象生厭離心,就連精神現象,亦即受、想、行、

    識,也要生起厭離心。換句話說,物質現象與精神現

    象都要徹底地厭離。我們一定要非常清楚這一點,當

    你徹底厭離的時候,才會從﹁三界﹂的所有喜歡、所

    有欲望中解脫出來,這一點要切記。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那個時

    候,世尊曾經告訴諸位比丘說:﹁當觀色無常,如是

    觀者,名為正觀。﹂從這邊,我們看到一個很清晰的

    理論,要觀察色是無常的。﹁色﹂是什麼?當大家聽

  • 正觀

    4

    到色,要自動將其理解為為物質現象。色不是顏色,

    不是男、女色,不是這些,而是

    rupa

    、是物質現象

    。由於我們目前的用辭,對於色的瞭解,有時候會造

    成誤解,所以,希望大家以後若在經文看到色,或聞

    法時聽到色,都要直接將其轉成物質現象。

    當你可以觀察﹁所有的物質現象都是無常﹂的時

    候,這就是﹁最初步的正見﹂。當你可以觀察色一直

    在改變、一直在改變,從來沒有停止過改變,這就是

    ﹁正見﹂。為什麼叫﹁正見﹂呢?道理非常簡單,因

    為當你看到所有物質現象都在變的時候,怎麼可能會

    對一個變易的東西去黏著、抓取呢?不可能!

  • 正觀

    5

    我們之所以會抓取、黏著,是誤以為它不變,誤

    以為它永遠是這麼的美好,永遠是在這種最佳狀態。

    殊不知,連一部車子,只要買回來,新的車子一掛車

    牌,就已經折價一半了。不是嗎?任何物質現象都是

    這樣子,它不可能維持在最佳狀態,它一直在衰減,

    一直在生滅之中。如果你可以瞭解色一直在無常,怎

    麼會對它生起貪欲心呢?你就會發現這是很荒謬的

    一件事情,了解很荒謬之後,就不會再對它起貪欲了

    。因此,佛陀說:﹁當你產生這樣的正見時,你會漸

    漸產生厭離心。﹂

    什麼是﹁出離心﹂?﹁出離心﹂就是一種﹁厭離

  • 正觀

    6

    心﹂。這裏頭,是有一點厭的,但是,這個﹁厭﹂不

    是討厭,不是負面的詞。相反的,對於修行者而言,

    它是一個正面的詞,它是一種自我超越,﹁從被綁住

    的東西中﹂超越出來、解脫出來。這是一種超越,不

    要以為厭離是討厭,厭離是超越。

    當我們可以看見諸法一直在改變、無常…;在每

    一剎那,我們都正知它會無常…。這個時候,我們就

    會產生厭離心。為什麼?因為你發現,一開始美好的

    東西,後來變調了;變調之後,你就不會喜歡了。後

    來,你發現一件新的事物,又喜歡上它;過了幾天之

    後,又不喜歡它了。結果,我們一直陷入這種循環當

  • 正觀

    7

    中,陷入這種重覆。漸漸的,當你發現根本不值得抓

    取的時候,你就會從這些重覆之中,產生厭離心。產

    生厭離心之後,你就不會再喜歡它、貪愛它,因此,

    喜貪就漸漸窮盡了。

    這個時候,對於物質現象的喜愛與貪愛,就會漸

    漸窮盡;當喜貪漸漸窮盡的時候,佛陀在這邊講,﹁

    這是解脫﹂。什麼﹁解脫﹂?﹁心解脫﹂。

    佛陀教我們的解脫,一定是從﹁心﹂上來講,並

    非從其他事物上來說。我們的心,必須沒有歡喜、貪

    愛。這個﹁歡喜﹂,是指對於物質現象的那種﹁喜好

    ﹂。那種喜好,不是﹁法喜﹂。對於物質的那個無常,

  • 正觀

    8

    由於你不知它會無常,因而去喜愛它、愛樂於它。一

    旦你去正觀它,擁有了正見,這種愛樂,就會逐漸窮

    盡、消失。當喜貪漸漸的窮盡,進而已然窮盡時,我

    們的心,就解脫了。

    宗教,通常是勸人遠離物質世界、遠離物質世界

    的喜好,朝向對於精神境界的喜好、精神境界的提升

    。表面上,這是沒有錯。可是,佛陀在︽雜阿含經︾

    裏面,更進一步的說明,﹁受、想、行、識﹂這四種

    精神現象,也要提升。

    什麼是﹁受、想、行、識﹂?﹁受││F

    eeling

    ,感受﹂,你被燙到了,很痛!對不對?那是感受;

  • 正觀

    9

    你被人家刺激,人家講一句話傷到你,被刺激了,很

    痛!對不對?那是感受;今天人家讚美你,你好莊嚴

    、你好漂亮,你非常高興,連夢裏都在笑,那是什麼

    ?那個也是感受。痛苦,叫做﹁苦受﹂;快樂,叫做

    ﹁樂受﹂;介於痛苦與快樂之間,還有一個﹁不苦不

    樂受﹂,就是說沒什麼感覺。比如說,你現在在發呆

    ,坐在沙發上發呆,沒什麼特別感覺,那個就是不苦

    不樂受。或者你走在馬路上,看到陌生人來來去去,

    沒有什麼特別感覺,這就是﹁不苦不樂受﹂。可是忽

    然間,遇到一個熟人,是一個你非常喜愛的熟人,這

    時候,彼此打招呼,開始談笑風生起來,內心很高興

  • 正觀

    10

    ,那個就是﹁樂受﹂;如果眼前來了一個仇人,過去

    曾害你不淺,這個時候,你就產生﹁苦受﹂,痛恨、

    瞋恨心就會油然生起,那個就是﹁苦受﹂。

    ﹁受﹂,就是上述這三種感受。大家還記得﹁苦

    受﹂嗎?它是苦,沒話可說。苦就是苦,沒什麼好說

    ,所以苦受,叫﹁苦苦﹂。不過,﹁樂受﹂還是苦,為

    什麼?因為樂受無法持續,無法保持在巔峰狀態。快

    樂會衰減、慢慢衰減,它無法一直維持在那種快樂,

    最快樂的狀態,所以樂受也是苦,這種苦,叫做﹁壞

    苦﹂。至於﹁不苦不樂受﹂,也是苦。因為不苦不樂受

    在下一秒鐘,它不是變成快樂,就是變成痛苦,所以

  • 正觀

    11

    ,不苦不樂受叫做什麼苦呢?﹁行苦﹂!

    它叫行苦

    。說穿了,這三種受,都是苦。

    佛陀說過一句話:﹁凡有所受,悉皆是苦﹂。只要

    一個人活著,有感受,全部都是苦的。﹁生命的本質

    是苦﹂,這句話希望大家記得。世間有什麼好追求的

    呢?任何追求到的成就與感受,不外乎是﹁樂受、苦

    受、不苦不樂受﹂;不是挫敗,就是成功,不然就是

    平平。不是嗎?所以,佛陀教我們,對於感受,要徹

    底生起厭離心,因為受唯有苦。這是受的部分。

    接下來是﹁想﹂。﹁想﹂││﹁就是T

    hought

    ,Thought

    就是思想﹂。思想,就是在﹁六根﹂觸﹁六塵﹂的時

  • 正觀

    12

    候,會有所思想。眼睛看到東西,觸景生情,開始有

    很多想法;耳朵聽到聲音,開始有一些

    Idea

    、觀念

    ,有一些想法出來。這些想,都是因為﹁六根﹂觸﹁

    六塵﹂的時候造成的。這是﹁想﹂的部分。

    再來是﹁行﹂。﹁行﹂的部分,也是於﹁六根﹂觸

    ﹁六塵﹂的時候所產生的。行,可以大概分為三種

    ││﹁身行、口行、意行﹂。﹁身行﹂是身體的造作;

    ﹁口行﹂嘴巴的造作;﹁意行﹂意根的造作。如果你

    造作善的方面,它叫做﹁身妙行、口妙行、意妙行﹂

    ;如果你造作惡的部分,它叫做﹁身惡行、口惡行、

    意惡行﹂。這個是行的方面。

  • 正觀

    13

    最後一個,叫做﹁識蘊﹂。識有六種,就是﹁眼

    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種識,

    到了大乘佛法﹁唯識宗﹂,又擴展為﹁第七的末那識

    ﹂,以及﹁第八的阿賴耶識﹂。基本上,就是六識。

    解釋了﹁受、想、行、識﹂四蘊之後,你要進一

    步分別對﹁受、想、行、識﹂四蘊生起什麼呢?﹁厭

    離心﹂!怎麼生起呢?觀察它的無常!剛才講過,﹁

    苦受、樂受及不苦不樂受﹂,每一剎那都在變,F

    eeling

    ,感受不可能維持一定的程度,它的程度,時而會衰

    減,時而會增加。這一種衰減、增加,不是你個人自

    我可以去掌控、扭轉或改變的,這就是一種苦。你對

  • 正觀

    14

    於這種苦,生起厭離,不想再活在這種苦裏面,那麼

    ,你厭離心就生起了,你在這方面的喜貪,就會漸漸

    窮盡;當喜貪窮盡了,於﹁受﹂,你可以說,你已﹁

    心解脫﹂。

    關於﹁想﹂,也是這樣的道理。我們有很多計畫

    ,但是,計畫卻趕不上變化。我們有那麼多的想法、

    構想,請問,是成功居多,還是泡湯居多?我想,諸

    位在人生的歷練中也有感受到,泡湯層面居多,成功

    居少。接著,我們再從這個﹁想﹂裏頭,也慢慢去發

    覺它的無常,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不是我們想怎麼

    樣就能怎麼樣的。所以,﹁想﹂也一直在無常,我們

  • 正觀

    15

    從這種無常之中,產生厭離心,我們不想再繼續活在

    這種重覆裏頭,因為想了一件事情,竟然泡湯;想了

    另一件事情,卻又泡湯。當然,還是有成功的。可是

    ,我們從中發現,很多事情是﹁眾因緣和合而生﹂才

    會成功,不是我們個人想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的。因

    此,從這裏面,你也生起厭離心;對於世間,對於﹁

    想蘊﹂,對於自己的很多構想、想法,生起厭離心。

    厭離之後,你在﹁想﹂這方面的喜貪,就會逐漸窮盡

    ;喜貪窮盡了,佛陀也說,心解脫了。

    ﹁行﹂呢?﹁行﹂特別與﹁造作﹂有關,就是﹁

    身、口、意﹂的造作。我們的造業,多半與行有關。

  • 正觀

    16

    在與人互動的﹁身行、口行、意行﹂中,我們常會發

    現,其實我們是要表達善意,但是,對方往往會曲解

    ,曲解之後,又用放大鏡加以放大,無限上綱。哇!

    不得了,一個好意,一個善意,被曲解為惡意,而這

    個惡意又無限放大。哇!這個真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結

    果。很多時候,你仔細去想想看你的行,如果是﹁身

    惡行、口惡行、意惡行﹂,那不用講了,那絕對是﹁

    惡﹂。可是,你有時候﹁身妙行,口妙行,意妙行﹂

    ,別人也不一定把它理解為﹁妙﹂,不一定把它理解

    為﹁善﹂。從這之中,我們也發現,無論是善或惡,

    都要捨。

  • 正觀

    17

    ︽六祖壇經︾裏面講得很清楚,﹁不思善、不思

    惡,正與麼時

    ,哪個是明上座

    本來面目﹂,這句話

    透露出超越善惡的對立。從這裏,就看到對於﹁行﹂

    應有的心態。對於行,就漸漸產生厭離,不想再有什

    麼﹁造善、造惡﹂,要從善、惡裏面超越出來。當然

    ,為人的根本,還是要行善,以行善為根本是不可避

    免的。但是,在這世俗諦的基礎之上,你的心是可以

    超越善惡的。當我們漸漸厭離這種﹁行﹂之後,就會

    生起厭離心;我們有厭離心,喜貪就漸漸窮盡;喜貪

    正與麼時:正在這個當下。

    惠明來搶六祖惠能的衣鉢,所以這裡的意思是:哪個是你惠明法師的本來面目。

  • 正觀

    18

    窮盡了,對於﹁行﹂這方面,你的心就解脫了。

    最後一個是﹁識﹂。﹁識﹂就是認識作用與判斷力

    。我們對這個世間,有很多的認識,認識很多事情,

    所有這些認識,也是﹁因緣和合﹂而促成的。我希望

    大家從這個判斷力、認識之中,也可以瞭解到,它還

    是無常的。你今天的認識,認識某件事物為美、雄偉

    、壯觀,下一秒的同一個地點,你認識的它,卻是憔

    悴、卻是慘不忍睹。同樣一個地點、同樣一個地方,

    在不同的時間,卻產生了相反的判斷力、相反的認識

    能力,所以,連這個﹁識﹂,也是一直在變。

    不要說什麼,就同一個人來說,今天你認識他,

  • 正觀

    19

    你愛他,你非常喜愛這個人,你的認識能力,說他為

    好,G

    ood

    ;明天變為仇人的時候,你說他壞,簡直是

    壞蛋一個。你看,同一個人,認識卻有這麼樣的天壤

    之別,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所以,連﹁識﹂也一直在

    變。當你發現這種無常的時候,你就會產生厭離心,

    對於﹁識﹂產生厭離心,你不會再那麼自以為是,認

    為自己的判斷力沒錯,自己是對的,別人的判斷力是

    錯的。同一個人、同一件事,你都可能產生相反的看

    法了,再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你也可能又產生相反的

    看法。所以,對於自己的判斷力,我們漸漸也會知道

    ,它是無常的;也漸漸會知道,既然這種認識能力是

  • 正觀

    20

    無常的,我們就會漸漸窮盡喜貪;對於認識方面的喜

    貪窮盡之後,心解脫了,心漸漸從中解脫出來。

    佛陀教我們,觀察五蘊的無常之後,通通要從五

    蘊中解脫出來,即心解脫。當你全部從五蘊當中產生

    心解脫之後,佛陀說:﹁一個修行者,他如果想要自

    證,就可自證,因為他可以知道自己已經窮盡一切的

    苦惱。﹂有一句話,是可以背起來的,也適合刻在墓

    碑上。什麼話呢?﹁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我這一

    輩子已經窮盡了,梵行││許久以來沒有男女之欲的

    清淨行,這種清淨梵行也已確立了,所該修、所該作

  • 正觀

    21

    的,都已經修完、作完了,自己知道不會再有來生。

    對於﹁心解脫﹂,佛陀是這樣說的。當你是一個這樣

    子心解脫的人之後,這叫什麼?阿羅漢││a

    rhat

    梵語︶││a

    rahant

    ︵巴利語︶。

    所以,大家可以試著從我現在講的道理去體會,

    如何從五蘊之中超越出來?觀察﹁無常、苦、無我﹂

    ,觀察無常,從中超越出來。

  • 厭離心

    22

    厭離心

    有關﹁色、受、想、行、識﹂皆是無常的道理,

    且為大家再講一個例子,好讓大家能夠對於世間生起

    厭離心。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是有親屬

    、有家眷的。既然有家眷、有親屬,我們就會有很多

    的愛在他們身上。可是,你們也都知道,親屬與親戚

    ,不可能永遠都聚在一起。有時候,是因為小孩子長

    大了,去其他地方工作;或是因為結婚、生小孩,而

    沒有跟自己住在一起;或是老了的時候,撒手西歸,

  • 厭離心

    23

    不得不離開小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家聚

    在一起的狀態,根本沒辦法永遠保持。取而代之的是

    ,這種聚合的狀況,一直在變,一直在變。

    如果我們對於家屬,有非常多的﹁貪愛﹂;如果

    我們平常沒有訓練自己,去﹁觀察﹂世間﹁生滅無常

    ﹂的現象,深刻融入那個﹁生滅﹂即是﹁生死﹂的情

    境,我再講一次,﹁生滅即是生死﹂。那麼,有一天,

    當要面對生離死別的時候,這種﹁貪愛﹂,就會展現

    出它的威力。什麼威力呢?我們會傷心難過、肝腸寸

    斷、傷心欲絕,還會哭得死去活來。

    有一個居士,他平常就會觀察無常、觀察生滅,

  • 厭離心

    24

    感覺也還好,沒什麼,覺得很稀鬆平常。有一天,他

    的爸爸死了。雖然他平常已經有修行,但是,在爸爸

    死的時候,照樣傷心欲絕。他在那個時候,才真正體

    會到這個道理:生滅根本就是生死。所以,生滅不只

    是生滅而已,生滅其實就是生死,因為生死就是生滅

    的深化。

    當然,我也希望,你們平常對於家屬,要有愛心

    ,但是,也要試著能夠漸漸開發出一種﹁超越的心﹂

    ,能夠超越對家屬的一切眷愛,否則,生死別離的時

    候,是痛苦萬分的。

    在佛陀的時代,有一個婆羅門女,叫做婆四吒。

  • 厭離心

    25

    她有七個小孩,其中六個,竟然在一段期間內,相繼

    死亡,讓她傷心欲絕。想想看,一個媽媽連續死了六

    個小孩,這是多麼悲慘的境遇啊。在兩千五百年前,

    佛陀的時代,這個婆羅門女,她相繼死了六個小孩,

    讓她傷心欲絕,最後是崩潰、發瘋了。她披頭散髮,

    沒穿衣服,全身裸露,步履蹣跚地走在大街小巷,不

    知何去何從。

    她走呀走的,不知不覺來到了佛陀的地方,就這

    樣,她遇到了佛陀。她看到佛陀端身而坐,身色巍巍

    如金,身形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婆羅門女

    因為看到佛陀的威儀,忽然間生起了恭敬心,頓時攝

  • 厭離心

    26

    意,因而瘋心稍解。此時,才生起慚愧心,深覺不好

    意思,怎麼全身都沒穿呢?佛陀看到之後,就叫阿難

    ,趕緊拿他自己的七衣,給這個婆羅門女穿。

    諸位可能會好奇,﹁七衣﹂是什麼?出家人有三

    件衣服,這三件衣服,分別是五衣、七衣和九衣。這

    三件衣服,合稱叫做三衣。

    五衣呢?就是出家人穿的這一塊袈裟,這一塊偏

    袒右肩的袈裟。它是由五條布縫起來的;寬度,大約

    是雙手展開來的長度;高度,大概是一個人的身高那

    麼高。平時,是裹起來穿著的。五衣就是這樣子。

    至於七衣,就是由七條布所縫起來的,總寬度與

  • 厭離心

    27

    高度和五衣是一致的。由此可知,七衣,其每一塊布

    的間隔較五衣為小。九衣也是和七衣相同,祇是間隔

    較七衣更小而已。

    以上所說,是有關五衣、七衣跟九衣的縫製方式

    ,相信你們已經知道五衣、七衣、九衣是什麼了。至

    於三衣的穿著時機,稍予簡述一下:九衣,是出家人

    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所穿的,例如大型法會;出家人在

    早晚課的時候,或是在普通的法會,通常會穿七衣;

    至於五衣,則比較少穿,因為五衣是工作衣,或者是

    內衣,一般祇有在自己的寮房才穿。

    再接續前面婆四吒婆羅門女的例子。佛陀請阿難

  • 厭離心

    28

    拿他的七衣,去覆蓋在這個婆羅門女身上,佛陀就開

    始為婆羅門女說法,為她開示如何生起厭離心的法,

    讓她對世間的種種,能夠看破、放下。經過佛陀的示

    教、利喜之後,婆羅門女心開意解,非常法喜的回到

    家裏。 回

    到家裏之後,她就如過去一樣,過著平常的日

    子。她也真夠厄運的,在她過了一陣平常無事的日子

    之後,她的第七個兒子,竟又死了。這還得了,連最

    後唯一的孩子都死了,這真是一件令人傷心欲絕的事

    。可是,這一次,她沒有哭了,沒有傷心難過,反而

    呈現出很鎮定的樣子。她的丈夫非常驚訝,就問她:

  • 厭離心

    29

    ﹁到底發生什麼事了,為什麼這一次妳沒有哭,沒有

    傷心難過?為什麼妳可以保持如如不動?﹂婆羅門女

    就告訴他:﹁上一次,死掉六個兒子的時候,我傷心

    欲絕,但是,我後來遇到了佛陀。佛陀告訴我許多的

    佛法,讓我能夠解開心結,所以,我現在已經可以看

    破、放下,不會再有這些貪念了。有,固然是很好;

    沒有,也不會傷心欲絕。﹂

    丈夫非常驚訝,就問他的老婆:﹁妳是在哪邊遇

    到這位大師的,告訴我,他在哪裏?我要去見他。﹂

    婆羅門女就告訴他佛陀在哪裏,可以在哪裏找到他。

    哇!丈夫很高興,就請他家裏的馬伕,駕著馬車帶他

  • 厭離心

    30

    去了。去到佛陀那邊,看到了佛陀,他也是很高興,

    在那個時候,他問了佛陀幾個問題。

    他問佛陀:﹁世尊!你是怎麼樣離開這些憂愁痛

    苦的?請佛陀告訴我。﹂佛陀告訴他:﹁觀察色、受

    、想、行、識這五蘊的無常、苦、無我,你祇要觀察

    這三法印,即無常、苦、無我,你就可以漸漸地對一

    切法,產生厭離心,不會再對這中間的任何元素產生

    苦了。﹂

    ﹁無常﹂、﹁苦﹂、﹁無我﹂這三個法目,它是一環

    扣一環的。為什麼無常是苦?因為無常是指事物一直

    在變,你沒辦法叫它不要變,任何人也沒辦法叫它不

  • 厭離心

    31

    要變。比如說,前一陣子有新聞報導,說野柳的女王

    頭,因為受到風化作用,頸部快要斷掉了。請問:你

    可以阻止女王頭不要風化嗎?不可以,沒有人阻止得

    了!不管你是誰,都阻止不了女王頭的頸部漸漸被風

    化掉,因此,它必然要面臨斷頸的命運。世間有很多

    事情,都是這樣的道理,你阻止不了的,你沒辦法阻

    止它的壞滅。

    無常故苦,為什麼無常就是苦呢?也許你會說:

    不苦啊!我覺得人生很快樂。如果是這樣,那我想請

    教諸位:你如果覺得人生很快樂,那你為什麼要從坐

    著,改成站著?如果坐著很快樂,那就不需要站啊!

  • 厭離心

    32

    就是沒辦法一直坐著,所以,才要站起來;就是因為

    沒辦法一直站著,所以,才需要開始跑步;就是因為

    沒辦法成天待在家裏,所以,才一定要出外去走一走

    。這種想做一些改變的事實,就是苦。

    如果你認為在一個狀態下,可以一直保持樂,那

    麼,就不需要改變現有狀態,祇要一直依照原來的狀

    態,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就好了,幹嘛要改變呢?其

    實,我們都是以換姿勢,以改變狀態,來解決我們的

    苦。這種改變,就表示說我們有苦,只是我們不自知

    那是苦而已,所以,無常故苦。

    苦故無我,為什麼苦就是無我呢?生病是苦吧?

  • 厭離心

    33

    當然是!請問:你有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不生病,讓自

    己永遠健健康康,不病、不老、不死?你能控制嗎?

    世界上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控制嗎?現在的電視頻道

    Discovery

    ,很盛行報導一些新鮮事,也記錄各處奇

    奇怪怪的人,但是,我們還看不見一個真正不死的人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有聽過仙人,聽過有人成仙,

    不過,這只是耳聞而已,實際上,凡是人,都必將會

    死、必將會老。所以,沒有一個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身

    心,這就是﹁無我﹂,因為沒有一個自我在那邊控制

    著。

    不只是自己的身心,就連你的工作場合,你在面

  • 厭離心

    34

    對人的問題,你在面對人際間的關係,在面對工作情

    況,你可以靠自己去掌控一切嗎?完全不行。這是一

    個大社會,是由很多的因素和合而成的,裏頭有很多

    的環節,不是我們一個人就可以主導的。

    身心,不是你可以控制的,它是會生老病死的。

    你來出生,你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出生嗎?如果有的話

    ,怎麼有的人會出生在貧窮的地方,有的人卻會生在

    富有地方?誰喜歡貧窮?沒有一個人喜歡貧窮。可是

    ,有的人生下來,就是貧窮;有的人生下來,就耳聾

    、就瞎眼了;有的人生下來,就是小兒麻痺。有誰要

    這樣子呢?沒有人要這樣子,可是,還是發生了。這

  • 厭離心

    35

    是為什麼呢?這就是﹁無我﹂。你根本沒辦法控制自

    己,這就是﹁無我﹂。

    ﹁無常﹂、﹁苦﹂、﹁無我﹂的道理,就是這個樣子

    。佛陀跟這個婆四吒婆羅門女的丈夫講了這些道理之

    後,她的丈夫也聽得非常法喜,就命令馬夫說:﹁你

    回去吧!回去告訴我的妻子,我要出家了,我要跟隨

    佛陀出家。﹂馬夫就回去告訴他的妻子說:﹁妳先生

    要出家了!﹂婆羅門女聽了之後,非常的高興,她說

    :﹁

    太好了!我的丈夫要出家了,謝謝你告訴我這個

    訊息。來!我賞你千金,你拿去吧!﹂

    這一位馬夫告訴婆羅門女說:﹁千金我不要,我

  • 厭離心

    36

    拿千金幹嘛!還給妳!因為我也要出家去了,我還拿

    這個人家不要的東西做什麼!人家覺得礙手礙腳的

    東西,我還會拿起來用?不要!我要出家去了,再見

    !﹂哇!婆羅門女聽到之後,非常的高興,連這個馬

    夫也想出家。她就跟馬夫說:﹁太好了!你去了之後

    ,隨後,我也要去出家了。﹂果然,馬夫出家之後,

    婆羅門女帶了一個孫女,也一起去佛陀那邊出家了。

    從這一經裏面,大家可以看到一個重點:對於親

    人的生離死別,怎麼樣可以讓我們不產生煩惱、不產

    生憂悲惱苦,甚至從中解脫出來?就是要看破生死!

    要想看破生死,你就要從觀察色、受、想、行、識的

  • 厭離心

    37

    ﹁無常﹂、﹁苦﹂、﹁無我﹂著手。然而,這個世間,有

    那麼多的欲望,這些欲望,不是靠我們自己小小的意

    志力可以克服的,怎麼辦呢?

    佛陀教了一個方法,就是要好好地守護我們的身

    、口、意。我們的身體、嘴巴跟意念,一直都在造業

    ,因此,你平常就要守護它,不要讓它亂造業。如果

    你讓它亂造業,只是不斷地累積惡業而已。舊業還未

    消,新業又再造,那會怎麼樣呢?生死輪迴不已!祇

    要你一直造新業,就會一直輪迴。所以,重要的是,

    要怎麼樣才不會造新業?要守護身、口、意!這是最

    簡單的方法。

  • 厭離心

    38

    有一次,波斯匿王告訴佛陀說:﹁我有這樣子的

    想法,不曉得對不對,請佛陀聽聽看!我自己一個人

    的時候,就想說,我要好好地守護自己的身體,守護

    自己的嘴巴,守護自己的意念。如果我好好守護,這

    叫做很懂得保護自己。如果我沒有好好守護自己的身

    、口、意,叫做不懂得保護自己。請問佛陀,我這樣

    子的說法,對還是不對?﹂佛陀印可

    他說:﹁對!這

    麼做就對了。你要好好地保護自己的身、口、意,這

    樣做就對了。﹂

    佛陀或禪宗祖師認可弟子的悟境,以心印心,以心印可。

  • 厭離心

    39

    保護自己的身、口、意,是從某一個面向來切入

    的,如果從另一個面向來切入,就是守護六根。這個

    在南傳的︽清淨道論︾裏面講得很清楚,這叫什麼呢

    ?叫﹁根律儀﹂。

    有關﹁根律儀﹂,佛陀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他說

    :﹁有一次,野狼遠遠看到,有一隻烏龜在河邊的沙

    洲上,這一隻野狼,很想要吃掉牠,就跑來沙洲這邊

    ,準備要把烏龜吃掉。這個時候,烏龜看到野狼逼近

    了,哇!烏龜趕緊把牠的頭、四隻腳、尾巴,都收進

    烏龜殼裏面,以避免被吃掉。野狼當然不肯放過牠,

    就繼續守候在旁邊,要等烏龜的頭、四肢和尾巴伸出

  • 厭離心

    40

    來。這時,烏龜很小心的守護著牠的頭、四肢和尾巴

    ,不伸出來就是不伸出來。就這樣,過了一段很長的

    時間,野狼一直等不到牠要的,因而非常瞋恨,最後

    ,只好懷著瞋恨心走掉了。﹂

    佛陀用這一個譬喻,在說明什麼呢?咱們修行人

    ,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懂得像烏

    龜一樣,時時刻刻將六根往內收攝,不要讓六根向外

    馳散。當你不斷地讓六根向外馳散,小心!佛陀說,

    魔王波旬就會把你吃掉了。其實,那隻野狼就是譬喻

    魔王波旬,魔王波旬最喜歡你在五欲裏面打轉,最喜

    歡你繼續在五種欲望裏面打滾。如果你一直在五欲裏

  • 厭離心

    41

    面打滾,魔王波旬最高興,因為你就是祂的魔子、魔

    孫。反之,如果你懂得守護六根,魔王波旬咬不到你

    ,任何鬼神也無從侵入。總而言之,祇要將你的六根

    向內收攝,將六根門收攝於內,這個時候,任何人都

    拿你沒辦法。這就是守護六根,就是守護身、口、意

    的方式。

    希望大家都能夠依此來守護六根,也要依剛剛講

    的婆四吒婆羅門女的例子,好好來觀察﹁無常﹂、﹁

    苦﹂、﹁無我﹂。祇要你依此好好修習,必定可以離苦

    得樂的。

  • 破情執

    42

    破情執

    為大家講一個有關禪師破生死關的故事。什麼是

    ﹁破生死關﹂?破生死關,又叫作﹁破牢關﹂或﹁破

    情欲關﹂。

    一個修行者,就算是修了很久的一段時間,那種

    內在的貪欲,還是最難斷的,尤其是,我們與生俱來

    的這種情。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情﹂,根本就不會

    隨業入娑婆。反過來說,我們今生之所以會落入娑婆

    世界,就是因為有﹁情﹂。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老和尚有一次帶領了四十位

  • 破情執

    43

    禪師,在禪堂裏面禪修。經過了三個月,這四十位禪

    師,已經到了一個破生死關的階段。老和尚為了要幫

    助這四十位禪師能破生死關,想著:怎麼樣幫助他們

    呢?怎麼樣讓他們更上一層樓呢?

    就在老和尚思惟之際,禪堂大門的外面,傳來一

    陣吵鬧聲,有人在那邊吵吵嚷嚷。會神一聽,原來是

    一位女子,正在跟守門的禪師,口吐劍光,互相對罵

    。女子直嚷著說,想要進來,但是,守門的人卻阻攔

    說:﹁不行!禪師們在裏面閉關,不可進去﹂。就在這

    言語相互激盪的過程中,這個女子她執意硬闖。忽然

    間,禪門被打開了,走進來的,竟是一位阿娜多姿的

  • 破情執

    44

    妙齡女子。

    這時候,四十位禪師的目光,全部都投注過去,

    看著那位妙齡女子。只見這位女子,有著一張瓜子臉

    ,眉目清秀,容貌莊嚴,長髮披肩,隨著步履,長髮

    同步飄逸。就在眾多目光投注的這一瞬間,所有的禪

    師們,都被吸引住了。這個時候,老和尚就用低沉的

    聲音詢問道:﹁請問這位女施主,妳來到這邊做什麼

    呢?我們正在禪修,妳闖進來做什麼呢?﹂

    這位妙齡女子回說:﹁我來到這邊,只是一番的

    好意。我帶了四十雙鞋過來,要供養給這些禪師們,

    我只是要布施供養而已。﹂和尚答應了:﹁好!妳既

  • 破情執

    45

    然好意布施,就讓妳布施吧!﹂這位妙齡女子又說了

    :﹁師父!我有個條件,請老和尚務必答應。我要親

    自為這四十位禪師穿上僧鞋。﹂

    此語一出,還得了!說時遲,那時快,這四十位

    禪師的心跳,瞬間加速到一千,衝擊力道,宛如巨浪

    撞擊海岸,個個心怦怦地響,久久不能停止。為什麼

    呢?原來,他們當下都失去了正念,增長了原已枯黃

    的貪婪,個自在編織著同一齣戲碼:﹁這位妙齡女子

    如此莊嚴,如果可以跟她共度一宿,此生足矣!﹂齷

    齪!出了家,怎麼可以有這種想法,真是有失僧儀。

    想到這,祇好深深吸一口氣,故作鎮定,雖是人天交

  • 破情執

    46

    戰,心神恍惚,也祇能偷偷的想在心理,不敢說出口

    結果呢?老和尚居然也答應,讓這位女子為四十

    位禪師一一穿上僧鞋。因此,她就拿了鞋子,逐一為

    四十位禪師,一個一個全部都穿上了。穿完之後,這

    女子心願已足,正想離開之際,老和尚把她給叫住了

    ,並且叫守門的人,把門關上,上好門栓。

    這位女子見狀,心想:﹁不妙!莫非上了賊船?

    我今出不得此門,怎麼辦?﹂為了壯膽,因而大聲喊

    着:﹁我要回家了!你把門關上,做什麼呢?﹂老和

    尚告訴她:﹁這四十位禪師,今天在這裡修行,妳闖

  • 破情執

    47

    進門來,破壞了諸位禪師的寂靜。眼前祇有兩條路供

    妳選擇。第一條,妳要立誓,在往後的生生世世中,

    每一世都必須跟一位禪師結為夫妻,以了妳今日牽動

    他們的情緣;第二條路,妳當場上吊自殺,以斷此情

    緣。﹂ 這

    兩條路,都是極為不好的路。這妙齡女子,根

    本都不想選,可是,卻逼得她不得不選。諸位!你們

    且猜一猜,她最後會選擇哪一條路呢?她選的竟是第

    二條路,當場上吊自殺。不曉得各位猜對了嗎?因此

    ,老和尚就叫人,拿了一條繩子進來,穿過屋樑,讓

    它如楊柳般垂了下來。隨後,這位女子也搬了一張椅

  • 破情執

    48

    子,墊著腳,踩了上去。就這樣,她上吊自殺,當場

    身亡了。

    說也奇怪,她身亡之後,也沒有人來尋找,也沒

    有人去處理這女屍,就任憑她吊在那裏。一天過去了

    ,兩天也過去了,第三天又來臨了,這一具女屍還是

    吊在那裏,不過,已經開始發臭,屋裏面已然瀰漫著

    屍體的臭味。這時,禪師們漸漸受不了了,心裏在想

    :﹁唉呀!怎麼不趕快把這個屍體抬出去,還讓她吊

    在這邊做什麼?﹂老和尚不理會大家心裏的想法,祇

    是任憑時間一天、一天的消逝。

    就這樣,第四天、第五天、一個禮拜又過去了,

  • 破情執

    49

    這個屍體開始膨脹,五官逐漸模糊,如充氣漲大的氣

    球。接著,全身瘀青泛黑,長蟲生蛆,潰爛敗壞,其

    慘狀,實在是難以言喻。這些蟲呢,卻吃得津津有味

    ,越來越肥,不僅在這個屍肉與衣服之間竄來竄去,

    而且有的還肥得抓不牢,掉了滿地。由於屍肉已被吃

    掉一大半祇剩骨架,因此,衣服開始逐漸往下滑落。

    忽然間,一陣風吹來,竟然將這個女屍的衣服給吹下

    了。這時,裸露出來的會是什麼呢?祇是一具不堪入

    目的、腐爛的、許多蟲在那邊啃著、吃著的屍體而已

    所有禪師看到這個場景,都不自覺的噁心起來,

  • 破情執

    50

    忍不住作嘔吐狀。此時,老和尚才開口說:﹁你們所

    認為的漂亮女子,現在跑到哪裏去了?還有什麼漂亮

    女子嗎?虧你們還想要跟她共度一宿!﹂此景此刻,

    四十位禪師不得不頓悟了,原來所謂的漂亮,所謂的

    美,看來不過爾爾,都抵不過無常的摧殘。

    老和尚心裏想:﹁大家既然都已有所領悟,也該

    收手了!﹂因此,他下了法座,淡然地囑咐禪師們說

    :﹁把這個屍體處理好!﹂說完,逕自走出禪門,回

    他的寮房去了。

    大家開始著手處理這具屍體,先把她從繩上移下

    來。正準備要把她抬出去埋的時候,大眾不自覺地晃

  • 破情執

    51

    晃頭、揉揉眼睛,定睛一看,這哪是什麼女屍,根本

    就是大殿裏的那一尊觀音菩薩像嘛!大家正納悶著

    :﹁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呢?﹂因而趕緊跑去老和尚

    的寮房,向老和尚稟報這件事情。祇是誰料想得到,

    老和尚端坐在寮房的法座上,早已圓寂坐化了。

    從這個故事,大家有沒有對於色法,有更深入的

    認識呢?前面所稱的色法,是指物質現象,而不是僅

    僅侷限於女色。現今的社會,物質相當豐沛,人們對

    於物質現象,不斷地產生貪欲,例如對於女色,有太

    多的追求;對於車子、房子、飾品、衣服、美食,有

    太多的貪喜;甚至,有的人,還會將它轉化為一種癖

  • 破情執

    52

    好。

    不論你是追求、貪喜或癖好,大家都要從這個故

    事去體會,首先,不妨先去取得一個對比,也就是反

    面思考,那麼,你就會明白:原來再怎麼美的東西,

    都是敵不過時間的考驗,因為時間會使它醜陋。接著

    ,你要思惟:你確定你所喜歡的東西,真的是這麼真

    實嗎?經過一些時間之後,它不會改變嗎?對於目前

    你所喜歡的事物,我希望大家先不要下定論,更不要

    以為非它不可,非擁有它、佔有它不可。千萬不要這

    麼做,何妨等它個五年、十年,再來下定論也不遲。

    那個時候,如果你有一個全然不同的見解,那就表示

  • 破情執

    53

    :你的智慧已經萌生了。

    此外,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從這個故事,獲得另一

    個啟發:在平常,要培養對﹁佛、法、僧﹂三寶的信

    心,進而使信心生長增廣。若能如此,肯定對大家是

    有幫助的。於此,且再舉佛陀時代的另一則故事,讓

    大家聽聽。

    在佛陀住世的時代,有一個婆羅門女,叫做婆四

    吒。婆四吒她是一個非常信仰佛、法、

    僧三寶的一

    個婆羅門女,可是,她丈夫信仰的是外道,沒有信仰

    佛法,因此,對於自己的妻子信仰佛教,非常不滿。

    為什麼呢?因為丈夫本身,就是婆羅門階級,他自己

  • 破情執

    54

    是宗教師。他想:﹁你是我的妻子,沒有好好信仰我

    的宗教,竟然去信仰佛教,這像話嗎?這算什麼?妳

    把我當什麼了?我是妳的丈夫,妳居然這般不顧我的

    面子!﹂這個婆四吒婆羅門女,看到她的丈夫,對佛

    、法、僧這麼沒有淨信,心中不免難過,不過,他仍

    試著想去幫助他。

    她的丈夫看她信仰得這麼虔誠,就跟她說:﹁妳

    是著魔,還是見鬼?妳是被鬼附身嗎?怎麼信仰佛教

    ,信成這個樣子呢?﹂她祇好選擇適當的時機,對她

    先生開始陳述佛教的看法、理由與優勝處。婆羅門聽

    完,仍然很不服氣的說:﹁妳覺得妳的大師很好,好

  • 破情執

    55

    !我就去挑戰他,看他能不能夠辯贏我。﹂婆羅門女

    告訴她丈夫說:﹁不太可能!所有的梵天、魔、婆羅

    門,沒有一個可以與佛陀辯論而勝過於他。﹂她的丈

    夫當然不相信,就告訴她:﹁好,妳告訴我,他在哪

    裏,我去找他辯論。﹂婆羅門女祇好告訴他,他也真

    的去找佛陀了。找到佛陀之後,他就問佛陀底下的問

    題。

    他說:﹁請問世尊,要把什麼殺掉,才可以安穩

    地睡覺?請問世尊,要殺掉什麼,才會讓心無憂無慮

    ?請問世尊,要殺掉什麼,才是你所稱讚的?﹂這是

    婆羅門他問的問題。

  • 破情執

    56

    佛陀回答他:﹁我們每一個人,要把自己內心中

    的瞋恨殺掉,才可以安穩地睡覺。﹂諸位,請注意囉

    !你們之中,有很多人是睡不著覺的,是失眠的,要

    吃安眠藥的。因為每天睡不好,長期失眠,精神不是

    很好,因此,白天常常精神恍惚。這時候怎麼辦呢?

    請大家記得佛陀的教誨!你有沒有把瞋恨殺掉了呢

    ?在過往的生活中,你是不是有一些不好的記憶?這

    些記憶讓你憂慮,甚至讓你瞋恨,因此,每到晚上,

    它會盤據你的心念,讓你睡不著。這是一個大重點!

    請各位反省一下:你是不是有討厭的人,或瞋恨的事

    情?你一定要把這些記憶給槓掉、刪除,否則,你永

  • 破情執

    57

    遠要靠安眠藥。請大家記得:一定要把過去的這些記

    憶,通通抹除掉。

    接下來,佛陀又說了:﹁能夠把瞋恚殺掉的人,

    他的心就無憂無慮了。瞋恨,是眾毒的根本,是毒種

    子,這個毒種子,會妨礙好種子。如果你可以把眾毒

    的根本,就是這瞋恨心給殺掉,那麼,好種子就可以

    繼續發芽、生長。如果你可以把這些毒種子殺掉,賢

    人會稱許你,聖人會讚嘆你;如果你可以把這個瞋恨

    心給去除,心就沒有憂慮了。﹂這是佛陀當場給婆羅

    門的開示。

    這個時候,婆羅門心開意解,讚嘆此法從所未聞

  • 破情執

    58

    !他本來是怒火熊熊,希望藉由這場辯論,要把佛陀

    給降伏下來。沒有想到,反而被佛陀降伏了,而且是

    被降伏得心甘情願、心服口服。說來,這個婆羅門也

    是挺有善根的。試想,有的人辯輸了,還會不認輸,

    還會嘴硬,最後是心不甘、情不願,懷著瞋恨心離開

    。然而,這位婆羅門就不一樣了,聽了佛陀的解釋之

    後,他法喜充滿,滿心歡喜地接受了。他回到家,告

    訴自己的妻子說:﹁我要出家了!佛陀所說的法,真

    是太好了!我要出家了!請妳趕快幫我準備白布,我

    要穿著白色的衣服去佛陀那邊,落髮出家,請幫我準

    備吧!﹂妻子聽到了,就幫他準備了一塊白布,讓他

  • 破情執

    59

    披著去見佛陀。

    從這個故事,我們再度看到一件事情:就是大家

    要懂得去除內心的貪、瞋、癡,尤其是瞋恨。

    這一經主講的,是﹁瞋恨﹂。你一定要把瞋恨心

    去除,才能睡好覺。我們發現,有些人,活得越久,

    所結的恩怨越多。如果你在自己的工作場合,也結了

    很多恩怨,而且這些恩怨還越積越多。此時,你就要

    小心了。如果你此時還不懂得用修行來消化它,當它

    達到一個飽和狀態的時候,它可能會轉變成毒素,來

    侵害你的身體。在這個人世中,有些東西如果你沒有

    去消化掉,而是一直忍耐、忍耐,就會形成一股壓力

  • 破情執

    60

    ;這種壓力,會束縛心,進而轉化成毒素,累積在體

    內;當毒素一直累積,就有可能會造成病變。然後呢

    ?有的地方,就開始長腫瘤;有的地方,就開始有癌

    症。

    我在此期勉大家,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的心,有

    沒有處於一種寂靜、平靜的狀態?如果你是處於寂靜

    、平靜的狀態,這種身心是什麼樣子的呢?是R

    elax

    、是放鬆的狀態。放鬆的狀態,是病毒最懼怕的環境

    ;反之,壓力呢?病毒最喜歡來。最後,我再次期勉

    大家:要放鬆!不要有壓力!如果有壓力,用修行來

    克服它。

  • 佛說無常經一

    61

    佛說無常經一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遶。

    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

    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屬;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

  • 佛說無常經一

    62

    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

    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形儀醜惡極可厭;

    少年容貌暫時住,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

    老病死苦常隨逐,恒與眾生作無利。

    常求諸欲境,不行於善事;云何保形命,不見死來侵。

    命根氣欲盡,支節悉分離;眾苦與死俱,此時徒歎恨。

    兩目俱飜上,死刀隨業下;意想並慞惶,無能相救濟。

    長喘連胸急,短氣喉中乾;死王催伺命,親屬徒相守。

  • 佛說無常經一

    63

    諸識皆昏昧,行入險城中;親知咸棄捨,任彼繩牽去。

    將至琰魔王,隨業而受報;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

    明眼無過慧,黑闇不過癡;病不越怨家,大怖無過死。

    有生皆必死,造罪苦切身;當勤策三業,恒修於福智。

    眷屬皆捨去,財貨任他將;但持自善根,險道充糧食。

    譬如路傍樹,暫息非久停;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

    譬如群宿鳥,夜聚旦隨飛;死去別親知,乖離亦如是。

    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依經我略說,智者善應思。

    現在開始為大家講一部經,經名叫做︽佛說無常

    經︾。在民間,如果我們家屬有人往生,最常唸的,

    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再來,就是這部︽無常經︾

  • 佛說無常經一

    64

    了。

    這一部︽無常經︾,一開始跟結束,都各有兩首

    大偈,稱為長頌;至於經文,則是放在前後兩首長頌

    之間,其中的經文裡,也含有一首頌。開始時的第二

    首長頌,其間含有十首小偈;經文裡的頌,含有三首

    小偈;倒數第二首長頌,則內含十二首偈。這是︽無

    常經︾的精華部份。當然,諸位可以整部經全部唸,

    也可以祇唸這二十五首小偈。基於時間的考量,我們

    今天祇能就這二十五首小偈來說明。對於這二十五首

    小偈,有的人喜歡用誦唸的方式,有的,則喜歡用唱

    誦的方式,不管是那一種,都非常感人,因為這部經

  • 佛說無常經一

    65

    直接敘述了人世間的無常現象。

    我們人,都會有生、老、病、死,都會走這麼一

    遭。奇怪的是,人們到了死亡的時候,其他在世的人

    ,似乎很難接受亡者死去的這個事實。所以,︽無常

    經︾的開頭就讓我們瞭解﹁生命的無常現象﹂。我們

    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平常,就必須要

    瞭解到,每一剎那都在生滅;所有的物質現象與精神

    現象,在每一剎那,都一直在生滅中。現在,開始為

    大家講解︽無常經︾的這二十五首偈,希望大家可以

    從中瞭解到生死的意義。

  • 佛說無常經一

    66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

    這是第一首小偈的前兩句話。意思是什麼呢?凡

    是一個人,一旦有出生;凡是一個生物,他一旦生出

    來了;甚至,大地的任何一件事、一個現象,祇要它

    發生了,就必然會走向死亡;祇要有出生,就必然會

    走向死亡,所以,﹁生者皆歸死﹂。

    在走向死亡的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面貌,一直在

    轉變,而且是剎那、剎那的轉變,從來沒有停止過。

    我們出生的時候,那是新生命最活潑的時候,可是,

    一旦出生之後,就必然會走向死亡。這中間的過程中

    ,將會歷經童年、少年、青年,但是,到了青年,我

  • 佛說無常經一

    67

    們的容顏開始不再年輕,而是慢慢趨向衰老。

    衰老的現象有很多,我們的臉皮,開始皺了;身

    體開始塌了、跨了;健康問題,開始亮紅燈了。我們

    的容顏、我們的面貌,就會開始衰老,這些,都是﹁

    容顏盡變衰﹂所蘊涵的意義。所以說,﹁生者皆歸死

    ,容顏盡變衰﹂。

    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容顏會變衰老,而且,

    疾病還會侵害我們。有很多的疾病,不論是大或小的

    疾病,都會侵害到我們的身心。有時候,是癌症這種

  • 佛說無常經一

    68

    大病;有時候,是感冒這種小病。不論是大病或小病

    ,我們都無法靠自己的意志,讓自己不生病。我們想

    要健康,可是病還是來了,所以,強健的身軀,都將

    遭受病魔的侵擾,因此,我們無法不生病。這是﹁強

    力病所侵﹂的意義。

    ﹁無能免斯者﹂呢?沒有一個人可以免除生病的

    ,所有的人都無法控制自己的生命。當生命要走向疾

    病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可以控制。現代,有許多人講

    求養生,講求生機飲食,講求健康觀念,可是,無論

    怎麼講究,仍舊會走向死亡。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人

    可以免於這種災難的,當我們知道了這個事實之後,

  • 佛說無常經一

    69

    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們在世的時候,就要好好修

    行,不要浪費時間,否則,光陰將如流水般,不斷、

    不斷地在流逝。

    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

    這是第二首小偈。甚至連非常高大的山脈,在劫

    盡的時候,也都無法繼續存在。佛經講的這個﹁劫﹂

    ,是一種時間的計數單位。﹁劫﹂,有大劫、中劫、小

    劫之分;一大劫有四個中劫,就是﹁成、住、壞、

    ﹂;每一個中劫,則有二十個小劫;每一小劫,又可

    分為減劫與增劫。增劫,是從十歲到八萬四千歲;減

  • 佛說無常經一

    70

    劫,則是從八萬四千歲到十歲。不論是增劫還是減劫

    ,每一百年會增(

    減)

    一歲。前面所稱的住劫,是指這

    個地球堪住的階段。我們人類,現在是活在住劫之第

    九小劫中的減劫,目前為人壽七十歲。你活超過七十

    歲的話,可以偷笑了。

    可是,地球也會壞,到最後,它也會進入壞劫與

    空劫。當地球面臨壞劫,甚至進入空劫的時候,即使

    是妙高山,也都無法繼續存在,一切的一切,都將敗

    壞散滅。

    壞劫與空劫的情況,我們可能無法想像,那麼,

    不妨把時間拉到現在的住劫。現在的高山,日後可能

  • 佛說無常經一

    71

    因地震,而被夷為平地,或沉入海中;現在深不可測

    的大海,也可能日後因地殼變動而隆起,變成高山。

    這些現象,都是已然經過地質學的考證。因為在許多

    地理環境中,曾經發現:有的山,竟然存有貝殼與海

    底化石。因此,可以推論:這座高山,以前是在海底

    下的。

    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

    你看那大海,它可能是深達幾千公尺,可是,在

    無常的摧迫下,當壞劫跟空劫來臨的時候,這麼深的

    大海,它那些水,都可能會乾枯掉。

  • 佛說無常經一

    72

    試想,一場火災,會把地面上少許的水揮發掉;

    出大太陽的時候,這些海水,也會因熱而蒸發掉一部

    份;但是,當壞劫跟空劫來臨的時候,即使是大海現

    在裝的水,也都會因而乾枯,何況是我們人呢?你看

    ,高山那麼的堅固,都會被摧毀了;大海含容無量、

    無邊的海水,都會因而枯竭,何況是我們的血肉之軀

    呢?當然更無法倖免!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

    這是第三首小偈。句中的大地,包含所有的高山

  • 佛說無常經一

    73

    ,也包含所有的大海,這就是整個大地。日月呢?就

    是太陽跟月亮。儘管是大地與日月,當無常來到時,

    也都將化為烏有。這邊再一次提醒我們:我們這個血

    肉做的身體,是不可能抵擋無常的。

    如果有一天,遇到家屬死亡,當我們為家屬誦唸

    ︽無常經︾的時候,不僅僅是提醒亡者,也是在提醒

    誰呢?就是提醒在場的生者!讓在場的生者知道,我

    們要趁著年輕,趁著還有一口氣的時候,要多培福,

    要多修行,儘早求解脫,這樣,才不會浪費光陰,蹉

    跎歲月,虛擲這一生。

  • 佛說無常經一

    74

    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這個世間,不曾有過一件人事物,是可以免於無

    常的,所有的事物,都會被無常所吞食。這兩句,還

    是繼續前面我們所講的,大海、大地、高山,所有的

    這些自然現象,全部都會被毀滅。

    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

    這是第四首小偈。如果你以為,只有地球,只有

    人類,會面臨無常的侵害,那就錯了。因為,即使是

    天,即使是最高層次的天,即非想非非想處天,也都

    無法倖免。

  • 佛說無常經一

    75

    這些天,要如何去呢?在我們有生之年,如果禪

    定功夫到家,能夠修到四種無色界定,死了之後,就

    可以上生於無色界天;如果能夠修到最高的非想非非

    想定,死後,就可以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

    想處天,對外道來講,已經是最高的了;這種禪定,

    也是最高的禪定功夫。然而,即使是非想非非想處天

    ,也無法倖免於無常的災難。

    許多無色界天的天神,在祂壽命終了的時候,還

    會有五衰相現,這時,祂會驚嚇、疑惑:﹁我不是解

    脫了嗎?怎麼還會往下掉呢?怎麼還會掉到人世間

    ?怎麼會掉到三惡道呢?﹂

  • 佛說無常經一

    76

    這些天神,原本以為自己已經進入涅槃,已然解

    脫生死輪迴,不過,當五衰相

    現時,都會嚇一跳。

    因此,很多天神都會找佛陀,問個究竟。怎麼會這樣

    子?因為祂們還是眾生一個,當然會這樣啊!就連非

    想非非想處這種高層次的天界,也是無法倖免於無常

    的,其實,不僅是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們人間的轉輪

    聖王也是一樣。

    什麼是﹁轉輪聖王﹂?就是統領四天下的國王。

    五衰相:天人於壽命將盡時身體所現之五種衰亡相。即:(

    一)

    頭上之花︵或冠︶萎

    靡。(

    二)

    腋下出汗。(

    三)

    衣裳污穢。(

    四)

    身失威光,或常瞬目,且身上產生臭氣。

    (

    五)

    不樂於本座,或違逆玉女。

  • 佛說無常經一

    77

    一個國王如果可以管轄一小塊領土,他是一個小國國

    王;如果他可以統管一大塊領土,他是一個大國國王

    ;如果他能夠征服四天下,統領四大部洲

    ,那麼,

    他就是一個轉輪聖王。像這樣子的大國王,他的權力

    無邊,隨身都有自然化現的七寶,這七寶可以讓他要

    什麼就有什麼,儘管如此,難道他就可以免於無常的

    災難嗎?有可能嗎?︽無常經︾告訴我們,不可能!

    他也是不可能倖免於無常的災難。

    四大部洲:圍繞於印度恆河流域之閻浮提洲的四周有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北俱盧

    洲、南瞻部洲。

  • 佛說無常經一

    78

    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遶。

    前面講過,轉輪聖王他有七寶,不管他走到哪裏

    ,這七種寶物,都會跟隨著他。這七種寶物的內容是

    :金輪寶、白象寶、紺馬寶、神珠寶、玉女寶、居士

    寶、主兵寶。這些七寶,都是自然化現,世間所無。

    其中的金輪寶,是比現在最高科技還厲害的神器

    ,它是聲控的,出聲即可,不需動手操作。由於它有

    四神引導,因此,所到之處,各國悉皆臣服。主兵寶

    ,是指擅長帶兵打仗的將帥。平時,他統領四兵;戰

    時,他可以用兵精準,調度神速。白象寶與紺馬寶,

    是轉輪聖王的交通工具,此二寶皆能飛行,半天之間

  • 佛說無常經一

    79

    ,可以周行四海,就像現在的噴射飛機一樣。神珠寶

    呢?它潔亮無瑕,即使是黑夜,所到之處,悉皆光明

    如晝。至於居士寶,是指可以在大海中,隔空取寶的

    善男子。玉女寶呢?是指言語柔軟,舉動安詳,不失

    所宜,千般姣好的女子,將會自動來歸,作為妻子。

    轉輪聖王雖然擁有百般柔順、令人稱羨的妻子,也可

    以藉由居士寶,擁有任何一種寶物,但是,他志在解

    脫並不貪求。

    轉輪聖王除了七寶隨身之外,還有上千個王子。

    試想,一個國王,往往是後宮三千;這些三千後宮,

    也都會為轉輪聖王生兒養子,因此,一個轉輪聖王,

  • 佛說無常經一

    80

    他可能有上千位的小孩。你瞧,這麼多的親屬,跟隨

    在他旁邊,夠穩固了吧!這樣的親屬,這樣龐大的一

    個家庭成員,夠穩固了吧!不過,︽無常經︾也是告

    誡我們,就算他有七寶隨身,就算他有千子圍繞,還

    是抵不過無常的。當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萬般帶不

    去,唯有業隨身啊!這些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也

    帶不去的。

    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

    這是第五首小偈。轉輪聖王的壽命終了時,他也

    是一點點時間都不得暫停,而是馬上死亡的。當他應

  • 佛說無常經一

    81

    該死的時候,他就得死,不可能向時間假借片刻,讓

    他喘口氣息。不可能!﹁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

    ,就是這個意思。

    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

    轉輪聖王他壽命終了的時候,七寶跟上千個孩子

    ,他一樣也都帶不走。這個時候,他帶走的是什麼?

    唯有業隨身!而且,日後將再度漂流於生死輪迴的大

    海中,這一點,跟我們一般人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

    死亡的時候,一樣要再回去生死輪迴的大海中繼續漂

    流。轉輪聖王呢?他雖然貴為國王,擁有這麼多的財

  • 佛說無常經一

    82

    產與權力,但是,在面臨死亡的時候,跟一般人沒有

    什麼兩樣,一樣是在生死的業海中漂流,隨緣受種種

    的痛苦。

    不過,有一點是一般老百姓比轉輪聖王慶幸的地

    方,是什麼呢?老百姓的權力小,擁有的少,所能夠

    造的業往往遠不及轉輪聖王。反過來,轉輪聖王集權

    力於一身,可以做很多善事,但是,可以做的惡事也

    不少。比如說,他去征服其他國家的時候,自是會發

    動戰爭,這時,必然要動用許多老百姓,甚至犧牲他

    們的性命,這都是造業。轉輪聖王在死亡的時候,要

    不要隨業往生呢?要!他可以造很多善業,也可以造

  • 佛說無常經一

    83

    很多惡業,很兩極化的。在此奉勸諸位,你在世的時

    候,要多造善業,少造惡業。祇要是善業,儘管去造

    。然則,到底要造什麼善業呢?十善業

    !佛教講的

    十善業,就去造,好好去造這十善業。

    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

    這是第六首小偈。生死是一件循環不已的事,一

    十善業: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之十種善行為,即:(

    一)

    殺生。(

    二)

    偷盜。(

    三)

    邪淫

    。(

    四)

    妄語。(

    五)

    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

    六)

    惡口,即惡語、惡罵。(

    七)

    綺語

    ,即雜穢語、非應語、散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

    八)

    貪欲,即貪愛、貪取

    、慳貪。(

    九)

    瞋恚。(

    十)

    邪見,即愚癡。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依此順序,屬身

    業者三,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三,稱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

    ,稱為七支業︵口四亦稱語四︶。造業之經過可分為加行、根本與後起三個階段,

    此十業道屬根本者,故立為根本業道。

  • 佛說無常經一

    84

    直在重複著。轉輪聖王壽命盡時,會跑去投胎。投胎

    的時候,他也是跟凡夫一樣,重複著這件事情。這種

    重複的輪迴,︽無常經︾用汲井輪來譬喻。

    什麼是汲井輪呢?古時候,要取水的時候,都是

    透過水井取水。當時的人很聰明,為了省力,會在水

    井上安置著架子,架上有滾輪、繩子與水桶;繩子的

    一端綁著水桶,另一端,則繫在滾輪上。取水時,會

    利用滾輪,將水桶放到井裏頭去舀水;舀了之後,再

    透過滾輪,將水桶拉上來。

    你看汲井輪,在那邊重複繞、重複旋轉,對不對

    ?我們生死輪迴這件事情,也像那個輪子,一直在重

  • 佛說無常經一

    85

    複、重複、又重複,從來沒有暫停過。那個繞,是在

    哪裏繞呢?就是在三界裏面繞。所以說,﹁循環三界

    內,猶如汲井輪﹂,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

    天的天神,自是在欲界裡;我們人類,也是在欲界裡

    ;六道輪迴的下三道,即﹁地獄、餓道、畜生﹂,也

    都是在欲界。如果是比較高層次的天,像色界、無色

    界,這些全部是天神。當我們死亡的時候,就是到三

    界裏面輪迴,一直待在三界裏面上演生死輪迴的戲碼

    。除非你修行,透過修行,生起厭離心;除非你發出

    離心,透過﹁聞、思、修﹂,修行﹁戒、定、慧﹂,這

  • 佛說無常經一

    86

    樣子修行成就之後,你才可以超越三界。

    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

    大家看過蠶寶寶嗎?你看那蠶寶寶,一開始會吃

    很多葉子,吃到後來,時間到了,牠就要吐絲。吐到

    後來呢?是不是就變成一粒繭,把自己包在裏面。我

    給大家猜一句成語,蠶寶寶吐絲的成語,是什麼?請

    大家猜一下!

    我們人類,生生世世在這種輪迴裏頭,一直在忙

    著做很多事情,一直在造業。不論你造善業或造惡業

    ,都一樣,做了這些事情要幹嘛?作繭自縛!是不是

  • 佛說無常經一

    87

    跟蠶寶寶差不多呢?

    我們且捫心自問:我們做的事情,有沒有朝向解

    脫、邁向解脫?心裏的束縛、心裏的壓力,有沒有越

    來越少?還是越來越有壓力、越來越忙、煩惱越來越

    熾盛?五蘊熾盛、生老病死苦,已經夠苦了,現在你

    還要再加上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

    盛與生老病死苦,是必備的,是不可免的。可是,後

    面這三個,它是可以免掉的,但是,許多人剛好相反

    ,他造了很多業之後,後面這三個苦,變成追加上來

    的。這些追加的東西,其實是可以不要的,根本可以

    不用發生在你身上的,可是它卻發生了。這個叫作什

  • 佛說無常經一

    88

    麼?叫作繭自縛!然則,怎麼樣才可以脫離這種作繭

    自縛的窘境呢?透過修行。

    佛法裏頭,有講一種觀念,這觀念是什麼?法次

    法向!什麼是﹁法次法向﹂?﹁厭、離欲、滅盡、向

    於捨﹂,這叫做法次法向。它是一種檢定修行次第與

    方向是否正確的測量儀,檢查你的修行次第與方向,

    是否朝向涅槃、解脫。所以,你們要不斷檢測自己,

    你在修行道上,有沒有保持對於五欲的厭?你在修行

    道上,有沒有漸漸離欲?你的煩惱,有沒有漸漸滅盡

    ?最後,你的心有沒有放捨,有沒有捨?有的話,你

    是朝向涅槃;沒有的話,你是朝向生死輪迴。很簡單

  • 佛說無常經一

    89

    吧,希望大家儘量用法次法向來檢測自己的修行。

    有時候,有的人會用﹁三法印﹂,即﹁無常、苦

    、無我﹂來檢測,可是,︽大般涅槃經︾講,佛性是

    常、樂、我、淨,如果你用﹁無常、苦、無我﹂來檢

    測常、樂、我、淨之佛性,那麼,︽大般涅槃經︾就

    不對了,就有問題了,所以,不一定能用三法印來檢

    測佛法。不過,此時仍得以法次法向來檢測。為什麼

    ?即使︽大般涅槃經︾講佛性是常、樂、我、淨,它

    還是希望眾生對於五欲要﹁厭、離欲、滅盡、向於捨

    ﹂。希望大家透過法次法向,修正自己的修行道路。

    好,剛剛提過蠶寶寶吐絲,讓大家猜一句成語,

  • 佛說無常經一

    90

    叫什麼呢?聰明的人應該已經在前文中看到了,即﹁

    作繭自縛﹂。

  • 佛說無常經二

    91

    佛說無常經二

    上一集講到哪裡,大家還記得嗎?就是我跟大家

    講了一個謎語,希望大家猜謎,最後答案是作繭自縛

    ,大家還記得吧!

    一般人每天做那麼多事,表面上,是希望自己可

    以過得更好,事實上,卻不曉得自己在跳入火坑。原

    意是很想要快樂,事實卻剛剛好相反,一直在跳入火

    坑,這個就是作繭自縛。

    世間有很多事情,若以佛法的角度來看,其實都

    是沒有智慧,都是愚癡的。希望大家從這裡面可以學

  • 佛說無常經二

    92

    習到,如何不要再作繭自縛了。希望大家在日常的生

    活中,可以去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

    這是第七首小偈的前兩句話。這裡講到了三種聖

    人,就是佛、獨覺以及聲聞。

    在所有的聖者裡面,佛的果位是最高的。佛可以

    無師自證,證到無上圓滿通達的佛果;再將所證,教

    化聲聞乘,令其趣入涅槃,圓滿完成解脫道,或者化

    導令其趣入菩薩道。

    ﹁獨覺﹂呢?是指有一些人,他出生在沒有佛的

  • 佛說無常經二

    93

    世間,也沒有聽聞到佛法,不過,他的根性非常銳利

    ,是利根的修行者,他靠自己,也可以無師自通,祇

    是圓滿度不像佛那般圓滿通達。這種修行者,在深山

    裡,或在河流旁,當他看到花開花落,看到樹葉離枝

    飄落,或看到水流﹁逝者如斯﹂,看到大自然種種生

    生滅滅的現象,竟也能悟得緣起法,再從緣起的道理

    ,來體悟佛法。這種人,是靠自己一個人,O

    nly one

    ,沒有其他人幫助他,他只有靠自己修行,這種人所

    證到的果位,叫做﹁辟支佛﹂。這是獨覺聖者,一樣

    也是聖人。如前所說,這種聖者非常獨特,他是很利

    根的修行者,而且根器要夠利才可以,因為在沒有聽

  • 佛說無常經二

    94

    聞佛法的情況下,他可以靠自己,就能無師自通。

    接下來,就是﹁聲聞乘﹂。所謂聲聞乘,就是說

    佛陀住世的時代,佛陀是他的師父,師父在講經說法

    的時候,弟子們就坐在下面看著佛陀,聽著佛陀說法

    。弟子藉由聽聞,若能心領神會,也許祇是一句話,

    或者是一個字,就可能證得四果之一。聲聞眾的四種

    果位,其最高者,稱為阿羅漢果。而今佛陀的化身不

    住世,我們也可以藉由出家師父所闡釋的佛理,或是

    藉由研讀經論,依教奉行,依法修行,這也是屬於聲

    聞乘。

  • 佛說無常經二

    95

    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

    這三種聖人,是在佛教三乘中,獲得最高果位的

    聖人,可是呢?祇要身體的壽命一到,也就是世間人

    所稱的死亡或往生,一樣要捨棄這個無常的身體,就

    連佛陀也不例外。

    你看,兩千五百年前,佛陀有因為成佛就不用死

    亡嗎?沒有,還是在八十歲的時候捨壽。他這一輩子

    中,也是經常被疾病所侵擾,有時候是背痛,有時候

    是頭痛。你看,佛陀也無法免除病苦與死苦。如果佛

    陀尚且如此,那麼,聲聞、緣覺就更不用說了。所以

    ,︽無常經︾在這邊告訴我們,即使是聲聞、緣覺跟

  • 佛說無常經二

    96

    佛這三種聖人,壽命一到,還是都要捨棄無常身。

    從上一集到目前為止,無常經所講的是什麼呢?

    ﹁佛、獨覺、聲聞﹂這三種聖人,最高層天﹁非想非

    非想處天﹂的天人,以及地上最有權力、享受世間榮

    華富貴的轉輪聖王,悉皆無常,無有例外。

    我希望大家從︽無常經︾的這個偈頌,可以瞭解

    到,我們什麼都不是,我們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

    一個凡夫,更是不可能會永恆留在這個世間的。自古

    以來,求長生不老之術,都是失敗的例子,沒有一個

    成功的例子。希望大家從佛陀的開示裡面,瞭解到這

    個如實的知見,他就是如實的告訴我們生老病死的現

  • 佛說無常經二

    97

    象,讓我們能夠豁然開朗,不要再執著這無常的世間

    ,好好向涅槃或無上的解脫道邁進。

    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屬,

    這是第八首小偈的前兩句話。聖人跟天上的人,

    還有轉輪聖王,這些特殊的人,通通講解過了,接下

    來,就是要講我們普通老百姓了。

    每個人都有父母吧?有啊!每個人都有兄弟朋

    友吧?都有眷屬吧?有啊!這是大家沒辦法否認的

    。當父母、兄弟、眷屬死亡的時候,我們怎麼樣呢?

    且看下一句。

  • 佛說無常經二

    98

    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歎?

    當父母、朋友、眷屬死亡的時候,我們祇能眼睜

    睜看著一個接著一個死亡,祇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與我

    們生死隔離,所以說,目觀生死隔。當這樣的事情發

    生時,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如何不愁歎?如何不歎氣

    ?我們絕對會哀傷、難過、歎氣的。為什麼他們要離

    我們而去?為什麼不能留在這邊,繼續跟我們一起歡

    樂?為什麼他這麼忍心丟下我們?為什麼?好多的

    為什麼?

    許多人在面對家屬死亡的時候,在病床前哭得死

    去活來,然後抓著要瀕臨死亡的親屬,緊抓著不放,

  • 佛說無常經二

    99

    一直搖,一直叫他回來、回來,你不要死,一直這樣

    子叫他。這是多麼悲慘的一件事情,真是令人難過,

    然而,一切終究無濟於事,最後祇能眼睜睜看著自己

    親愛的眷屬,雙手一攤,吐出最後一口氣,閉上那無

    奈的雙眼,漠然地離開人世。

    我們也曾經聽過,有一些癌症患者,他在死亡的

    時候,死得並不寧靜。有的癌症患者,臨死之前,痛

    得不得了,有的是一直哀嚎、慘叫,直到斷氣;有的

    則是手搥牆、頭撞壁,真希望一頭撞死。這時候的痛

    苦,有哪一個親人能夠為他受?我們人世間,經常會

    遇到這些事情,不是嗎?

  • 佛說無常經二

    100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裡面,講得非常清楚

    。他說什麼呢?當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瀕死之人,

    是處在一種極度掙扎,且與死亡之神交戰的時候,就

    像在拔河一般,想拔過來生存這一邊,但是,死亡之

    神卻想要把他拔過去,往死亡方向拔。這時,瀕死的

    人很痛苦,旁邊的眷屬、親屬、朋友,也是很痛苦。

    但是,有沒有辦法幫上忙,親友可以幫忙嗎?完全無

    法幫忙,一點忙都幫不上。而且那種苦,是完全自己

    在那邊忍受、忍受、再忍受,一直忍受到死亡。親屬

    們完全愛莫能助,他們頂多強忍住悲痛,陪坐在旁邊

    ,難過地看著;他們也可能是崩潰地哭泣,吶喊著:

  • 佛說無常經二

    101

    ﹁你為什麼要離我而去?你不要離我而去!﹂他們頂

    多是這樣哭著,除此之外,他們無法分擔亡者的病苦

    ,無法分擔神識脫離肉體時的那種死亡之苦。

    ︽無常經︾這樣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世人,要對

    於這種無常之苦,生起警惕之心。

    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

    這是第九首小偈的前兩句話。前面一直告訴大家

    ,每一種人,不論是聖者或凡夫,無常一到,都要離

    開這個世間。除了人之外,這個器世間,包括大自然

    、山河、大地等,全部也都會無常,時間一到,全部

  • 佛說無常經二

    102

    都要說再見。接著,︽無常經︾開始要勸大家,勸大

    家要非常仔細地去聽佛陀說的教法,好好去聽佛陀講

    的真實法。

    世間人在這一輩子中,如果交了一些酒肉朋友,

    這些朋友絕對會給你灌迷藥,說很好聽的話給你聽,

    讓你覺得很快樂,好像自己得天獨厚,凡事皆可順己

    心意。不過,那種填補空虛的快樂,是會障礙你看到

    諸法實相的。本來你可以看到諸法實相,但是

    你如

    果交錯朋友,吸收錯誤的知識,就可能沒辦法聽到真

    實法。 只

    有佛陀,他才會老太婆似的,苦口婆心,不斷

  • 佛說無常經二

    103

    地教導我們真實法;以毫無畏懼的心,不斷地告訴我

    們真理。想到這兒,我們真的要對佛陀生起感恩之心

    。佛陀這般殷勤懇切地告訴我們真理,我們一定要好

    好接受佛陀的勸誡,好好接受之後,還要開始修行,

    不要停止在原地踏步。其實,人是很難原地踏步的,

    你知道嗎?

    有一句話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一句話

    非常重要。你有辦法想像一條船,當它逆著水在行舟

    的時候,船有可能停著一直不動嗎?很難!它不是被

    水沖到下游去,要不就是船上的人,要很努力的划,

    才能往前進。換句話說,不是前進,就是後退,船很

  • 佛說無常經二

    104

    難停著不動。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也是如此,很難

    完全停止不動,不是墮落退步,就是往前走,往上提

    升。希望大家要從佛陀講的真實法裡頭,瞭解到無常

    的真義。

    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

    佛陀在這邊要勸誡我們的真理是什麼呢?就是

    說,大家共同來捨棄這個無常處。世間都是無常的,

    山河、大地、眷屬都是無常,既然都是無常,請大家

    一同來捨棄這些無常的地方吧!我再講一次,包括人

    、事、物,統統會無常,請大家一同來捨棄這些無常

  • 佛說無常經二

    105

    的人、事與物。A

    nything

    、All things

    全部要捨棄

    ,沒有一個不能捨棄的。

    捨棄之後,要幹嘛呢?﹁當行不死門﹂。就是說

    當我們捨棄了無常的人、事、物之後,往哪邊走呢?

    往涅槃的大道上走。涅槃的大道,是怎樣的一條路?

    我們要通過不再生死輪迴的門,到達涅槃的﹁彼岸﹂

    。什麼是﹁此岸﹂?有此岸,就有彼岸。﹁此岸﹂,是

    生死輪迴的此岸;﹁彼岸﹂,是涅槃的對岸。此岸與彼

    岸,中間隔了一條河流,那一條河流是什麼?﹁煩惱

    流﹂。 我

    們目前在生死輪迴的此岸,我們打算去哪裡?

  • 佛說無常經二

    106

    對岸。想到對岸去,我們就要坐船,坐船渡過煩惱流

    。這一條船是什麼呢?這一條船就是修行的方法,你

    懂得修行的方法,就可以渡過煩惱流到達涅槃的﹁彼

    岸﹂,這一點非常重要。這邊,佛陀勸誡大家,要好

    好地往涅槃的方向走,捨棄世間的所有無常物吧!不

    要再執著了!不要再追求它了,放下吧!

    有一句話,我們不是經常掛在嘴邊嗎?即﹁難捨

    能捨,難行能行﹂。我們知道,口說要放下一切,是

    很難做到的,真的是談何容易。不過,還是要放下。

    我們知道,要行菩提大道,要走向涅槃這一條路,是

    孤獨的,很少人走,也沒什麼人可以陪著你走。雖然

  • 佛說無常經二

    107

    難行,仍是能行,因此,你還是可以走。其實,你們

    也知道,大部分的人都落在不知所歸的迷惘中,而今

    你已有一顆覺悟的心,不想跟著大眾走,不想跟著這

    種生死輪迴走,而是想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你們且想想一件事情,什麼事呢?成佛永遠是一

    個人的事情。只有聽說過,有一個人在菩提樹下成佛

    ,但是,從來就沒有聽過,也沒有看過,有一群人同

    時成佛的,對不對?沒有,沒有那種一群人同時成佛

    的,成佛永遠是單一一個人。我希望大家可以知道,

    走菩提道這一條路,要很習慣不是那麼多人跟著你走

    。如果你覺得我們要跟著流行走,因為流行,所以有

  • 佛說無常經二

    108

    很多人在做,以為跟著大家走就沒錯,問題是,真的

    是這樣子嗎?萬一大家都走錯了呢?

    你有沒有想過,真理永遠是少數人才能體悟到的

    ,它必須在極為深刻的禪定中,才能夠去體悟的。所

    以,必須要漸漸去習慣這種單一一個人的修行。我們

    佛法有一個名詞,叫做﹁獨一靜處﹂,就是獨自一個

    人在安靜的地方修行。你一定要自我訓練,將這種能

    力培養出來。

    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

    這是第十首小偈的前兩句話。佛法就好像甘露一

  • 佛說無常經二

    109

    樣,它滋潤了我們的身心,使我們如獲甘露一般,把

    全身煩惱的熱清除得一乾二淨,使我們遍體感覺清涼

    。所以經文這邊說,﹁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

    大家特別要清楚一種邏輯,就是佛家的邏輯。什

    麼佛家的邏輯呢?佛家的邏輯認為,所謂的清涼,並

    不是你去找個東西來讓自己清涼;不是你去特別買個

    冰棒,吃得讓自己清涼。佛家講的快樂,也不是說你

    去找個欲望,一個刺激品,來讓自己快樂,不是這樣

    子的。佛家所說的清涼與快樂,是怎麼樣獲得的呢?

    它是去除負面之物,去除負面的情緒,去除負面的煩

    惱,而獲得那個開敞出來的、純粹的那種清涼與快樂

  • 佛說無常經二

    110

    。我再講一次,這個清涼跟快樂,它是去除負面的那

    些情緒煩惱之後,所呈現出來的純粹的樂、純粹的清

    涼。這是純粹的,P

    ure

    ,是一種完全純粹的清涼與快

    樂,所以說,你們如果想要感受到清涼,一定要往這

    方面著手。沒有什麼外加之物可以讓你清涼,而是直

    接從你的內心深處,去清除那些煩惱而獲得的。希望

    大家可以瞭解這個邏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