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献给所有在念...

1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新书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新书 “拜德雅·人文丛书”部分书目 《自我解释学的起源:福柯1980年在达特茅斯学院 的演讲》 【法】米歇尔·福柯/著 潘培庆/译 定价:35.00 元 《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意】吉奥乔·阿甘本/著 尉光吉/译 定价:58.00 元 《奇遇》 【意】吉奥乔·阿甘本/著 尉光吉/译 定价:30.00 元 《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审判》 【法】阿兰·巴迪欧/著 胡蝶/译 定价 42.00 元 《批评的功能》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 程佳/译 定价:35.00 元 《铃与哨:更思辨的实在论》 【美】格拉汉姆·哈曼/著 黄芙蓉/译 定价:58.00 元 两江 晒稿会网址: sgh.cqwb.com.cn/index.php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重庆市渝中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10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陈广庆 强雯(特约) 美编 张文敏 制图 张文敏 责校 罗文宇 张文敏 让生活 下来 慢生活 ·悦读 在我们通常的想象里,一个走南闯北的人一 定是个心胸开阔的人,因为他见过各种世面,能理 解各种不可思议和不可理喻的东西,早就该从“少 见多怪”修炼成“见怪不怪”了。谁都知道,眼界越 宽,心胸越大,一切“多怪”都是因为“少见”。 但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总有不少周游过世 界的旅游达人并不比山村里的老太婆更开明。如 果你要问我缘故,我会先选一首背景音乐,让安静 的女声唱着“你累积了许多飞行,你用心挑选纪念 品,你收集了地图上每一次的风和日丽……却说 不出旅行的意义”,然后解释说:“这只怪毛晓雯的 新书《浮尘万象记》问世太晚,他们都没看过。” 这个解释真的不像看上去的那样夸张,因为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旅行只是为了打卡,在朋友 圈里证明自己去过哪里,另有三分之一的人只是 看看自然景观,并不怎么接触不同文化里的风土 人情。这两个“三分之一”构成了喧嚣的大多数。 如果我能确定他们不会找我麻烦的话,我一定会 说他们实在糟蹋了自己的行程。 我这样讲,也许会使你以为《浮尘万象记》是 一本旅游类的范本图书,其实不是,它的副标题叫 作“一个被收集的世界”,翻译过来就是“被作者精 心收集的,天南海北、古往今来的各种鸡零狗碎”, 或者“小零碎里的大时代”,或者说是一部以全球 通史为背景的,跨越各种文化范畴的《世说新 语》。书里精心挑选的上百幅插图,以名画为主, 间杂着古老的广告,还有二百年前既离奇又时尚 的气囊文胸设计图,宗教手抄本的神学插图,别具 风情的浮世绘等。每一幅画面的细节,只要被放 到足够大,往往都藏着奇风异俗和奇思妙想,让我 们或惊叹,或惊愕,或皱眉,或大笑,更重要的是, 让我们抛开太自我的视角去理解世界,让我们在 大世界的背景下重新理解自己。我以为,这才是 旅行的意义。 读这本书有点像在过度丰裕的海滩上寻宝, 随便翻开书里的一页,随便趟开一片海沙,总会看 到有璀璨的珍珠闪耀,即便有点什么黑黢黢不发 光的东西,只要你不曾扔掉,它总会在某个夜晚忽 然点亮你的一闪灵光。 别看世界那么大,最值得一看的风景都在这 里。 这里有万卷书,也有万里路。 天猫旗舰店:http: //xnsfdxcbs.tmall.com 市场营销部:023-68868624,68253705 联系人:刘先生、龚先生 购书 大通道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念 书和工作之间纠结的你 拜德雅 《浮尘万象记:一个被收集的世界》毛晓雯/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定价:49.00 元 小零碎里的 小零碎里的 大时代 大时代 苏缨 《念书,还是工作?这是一个问题》(法国) 蒂菲娜·里维埃尔/著 潘霓/译 定价:68.00 元 一位哲学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靠去动 物园扮老虎赚点生活费。一天,另一位同样毕 业即失业的哲学博士也来打这份工,他穿戴好 扮老虎的装备,刚走进牢笼,先前那位扮成老 虎模样的仁兄便迅疾跳过来,吓得他只敢逃 命。这时,追他的人连忙唤道:“莫怕,我也是 哲学博士!” 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至今流传坊间,并且 衍生出了多样版本。这个故事本身,以及它的 流传,折射出人们对读博的悲观态度。尤其 是,你恰好成了一位文科博士,可能会承受更 大的压力。 这种故事当然不乏现实的版本,博士毕业 卖猪肉、擦皮鞋、榨果汁这样的案例网上一搜 一大把。往往,大家对这些事例的评论多是惋 惜中带斥责:好不容易花了这么大成本培养出 一个博士,毕业了却来干这些没知识含量的工 作,徒然浪费资源。这样的评论之后又多是扮 虎故事的嘲讽。 这自然是个社会问题。然而,一个博士生 所经历的酸辛又有多少人解得?推而广之,一 个硕士生也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甚至,任何 一个大学生都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曾经,知 识分子受到大家的尊敬,现在,随着社会结构 和功能的调整,自媒介社会平面性的多元化发 展愈发深入人心,知识本身在被祛魅的同时也 被更加庸俗化了,与之相应,知识分子也经历 了这样的变化。 前些年,著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Ter- ry Eagleton)发 出 呼 告 :大 学 正 在 慢 慢 死 亡。他针对的就是当下大学,尤其是人文学科 所面临的现实窘境。他写道:“在这溃败的过 程中,首先被逼到墙角的是人文学科。英国政 府继续发放补助给科学、工程学之类的学科, 但它没有给文科相应的资源。如果情况不改 变,整个文科专业将在未来几年内倒掉,这自 然不在话下。”他所说虽是英国的情况,但放诸 全球似也通用。当然,伊格尔顿并不迂腐,他 很清楚社会现状,他当然知道一个人文学科的 学生所承受的多重压力。 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呢?似乎,至今仍无一 个有效的答案。《念书,还是工作?这是一个问 题》一书所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现象。 形式上,它是一部图像小说。图像小说这 个门类在国内还不常用,通常,我们都将其归 在广义的漫画大类里。换句话说,它是以漫画 的形式讲小说的故事。因此,《念书,还是工 作?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则故事。 这则故事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这样一段 话:原本是一位年轻初中教师的让娜·达冈,刚 刚获得了读博资格!她还在为能进入学术研 究的小小世界而沉醉,压根没料到自己闯进了 一片怎样艰深的丛林……在这片丛林中,导师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又深谙如何躲避焦躁等 待其过目自己论文的博士生,而那位博士部的 秘书,则在审核材料方面用尽了所有拖沓的本 领;在这里,博士生既要在让人昏昏欲睡的学 术研讨会上极力产生注意度,还得在学生爆棚 的阶梯教室里拿着低廉的薪水教课。这些都 是让娜要面对的,她试图在这些复杂情况下寻 找自己的位置。然而,不管是家人,还是那个 对读博一点儿也不理解的男友,都让她感到绝 望。因此,这篇博士论文最终并未完成,且成 了她挥之不去的执念。 如此,这本书也不是一部“答案之书”。相 反,它是“问题之书”,就像一面镜子,你去观看, 你就会发现自己。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位博士 —一位女博士—一位文科女博士的经历,但 它同样适合任何一个将要上大学、正在念大学或 已经毕业的人。通过对让娜经历的阅读,我们更 能反思和体察自己的经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这个问题恰似普洛克路斯忒斯床,把我们每个人 磨折;念书还是工作的选择仿佛达摩克利斯剑, 始终悬在我们每个人头顶。 念书,还是工作?如果在你身上,这确实 构成一个问题,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量身定制 的。在这部图像小说里,你将遇到一个叫让 娜·达冈的自己,这是你经历过、正在经历或将 要经历的个人与时代写真。 此书法文原版配有这样一段文案:“这部 图像小说以成长小说的形式、用绝妙的幽默手 法描绘了当今大学生的日常生 活。同让娜一样,他们像追寻存 在的意义一般,与自己的研究苦 苦纠缠。读完这本书后,你将对 他们的生活有所了解,或许,你再 也不会问他们:‘哎,论文写得怎 样了?’” 所以,如果再有人问你论文 写完了没、工作找到了么、什么时 候结婚之类的问题,就请他好好 看看这本书。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Aug-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念 书和工作之间纠结的你...这个问题恰似普洛克路斯忒斯床,把我们每个人 磨折;念书还是工作的选择仿佛达摩克利斯剑,始终悬在我们每个人头顶。念书,还是工作?如果在你身上,这确实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新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新书“拜德雅·人文丛书”部分书目

《自我解释学的起源:福柯1980年在达特茅斯学院的演讲》【法】米歇尔·福柯/著 潘培庆/译 定价:35.00元

《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意】吉奥乔·阿甘本/著 尉光吉/译 定价:58.00元

《奇遇》【意】吉奥乔·阿甘本/著 尉光吉/译 定价:30.00元

《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审判》【法】阿兰·巴迪欧/著 胡蝶/译 定价42.00元

《批评的功能》【英】特里·伊格尔顿/著 程佳/译 定价:35.00元

《铃与哨:更思辨的实在论》【美】格拉汉姆·哈曼/著 黄芙蓉/译 定价:58.00元

两江晒稿会网址:sgh.cqwb.com.cn/index.php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重庆市渝中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0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陈广庆 强雯(特约)美编 张文敏 制图 张文敏 责校 罗文宇 张文敏

让生活 下来慢慢生活·悦读

在我们通常的想象里,一个走南闯北的人一定是个心胸开阔的人,因为他见过各种世面,能理解各种不可思议和不可理喻的东西,早就该从“少见多怪”修炼成“见怪不怪”了。谁都知道,眼界越宽,心胸越大,一切“多怪”都是因为“少见”。

但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总有不少周游过世界的旅游达人并不比山村里的老太婆更开明。如果你要问我缘故,我会先选一首背景音乐,让安静的女声唱着“你累积了许多飞行,你用心挑选纪念品,你收集了地图上每一次的风和日丽……却说不出旅行的意义”,然后解释说:“这只怪毛晓雯的新书《浮尘万象记》问世太晚,他们都没看过。”

这个解释真的不像看上去的那样夸张,因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旅行只是为了打卡,在朋友圈里证明自己去过哪里,另有三分之一的人只是看看自然景观,并不怎么接触不同文化里的风土人情。这两个“三分之一”构成了喧嚣的大多数。如果我能确定他们不会找我麻烦的话,我一定会说他们实在糟蹋了自己的行程。

我这样讲,也许会使你以为《浮尘万象记》是一本旅游类的范本图书,其实不是,它的副标题叫

作“一个被收集的世界”,翻译过来就是“被作者精心收集的,天南海北、古往今来的各种鸡零狗碎”,或者“小零碎里的大时代”,或者说是一部以全球通史为背景的,跨越各种文化范畴的《世说新语》。书里精心挑选的上百幅插图,以名画为主,间杂着古老的广告,还有二百年前既离奇又时尚的气囊文胸设计图,宗教手抄本的神学插图,别具风情的浮世绘等。每一幅画面的细节,只要被放到足够大,往往都藏着奇风异俗和奇思妙想,让我们或惊叹,或惊愕,或皱眉,或大笑,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抛开太自我的视角去理解世界,让我们在大世界的背景下重新理解自己。我以为,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读这本书有点像在过度丰裕的海滩上寻宝,随便翻开书里的一页,随便趟开一片海沙,总会看到有璀璨的珍珠闪耀,即便有点什么黑黢黢不发光的东西,只要你不曾扔掉,它总会在某个夜晚忽然点亮你的一闪灵光。

别看世界那么大,最值得一看的风景都在这里。

这里有万卷书,也有万里路。

天猫旗舰店:http://xnsfdxcbs.tmall.com市场营销部:023-68868624,68253705联系人:刘先生、龚先生

购书大通道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念书和工作之间纠结的你

■拜德雅

《浮尘万象记:一个被收集的世界》 毛晓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定价:49.00元

小零碎里的小零碎里的大时代大时代

■苏缨

《念书,还是工作?这是一个问题》(法国)蒂菲娜·里维埃尔/著潘霓/译 定价:68.00元

一位哲学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靠去动物园扮老虎赚点生活费。一天,另一位同样毕业即失业的哲学博士也来打这份工,他穿戴好扮老虎的装备,刚走进牢笼,先前那位扮成老虎模样的仁兄便迅疾跳过来,吓得他只敢逃命。这时,追他的人连忙唤道:“莫怕,我也是哲学博士!”

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至今流传坊间,并且衍生出了多样版本。这个故事本身,以及它的流传,折射出人们对读博的悲观态度。尤其是,你恰好成了一位文科博士,可能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这种故事当然不乏现实的版本,博士毕业卖猪肉、擦皮鞋、榨果汁这样的案例网上一搜一大把。往往,大家对这些事例的评论多是惋惜中带斥责:好不容易花了这么大成本培养出一个博士,毕业了却来干这些没知识含量的工作,徒然浪费资源。这样的评论之后又多是扮虎故事的嘲讽。

这自然是个社会问题。然而,一个博士生所经历的酸辛又有多少人解得?推而广之,一个硕士生也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甚至,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曾经,知识分子受到大家的尊敬,现在,随着社会结构和功能的调整,自媒介社会平面性的多元化发展愈发深入人心,知识本身在被祛魅的同时也被更加庸俗化了,与之相应,知识分子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前些年,著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发出呼告:大学正在慢慢死亡。他针对的就是当下大学,尤其是人文学科所面临的现实窘境。他写道:“在这溃败的过程中,首先被逼到墙角的是人文学科。英国政府继续发放补助给科学、工程学之类的学科,但它没有给文科相应的资源。如果情况不改变,整个文科专业将在未来几年内倒掉,这自然不在话下。”他所说虽是英国的情况,但放诸全球似也通用。当然,伊格尔顿并不迂腐,他很清楚社会现状,他当然知道一个人文学科的学生所承受的多重压力。

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呢?似乎,至今仍无一个有效的答案。《念书,还是工作?这是一个问题》一书所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现象。

形式上,它是一部图像小说。图像小说这个门类在国内还不常用,通常,我们都将其归在广义的漫画大类里。换句话说,它是以漫画

的形式讲小说的故事。因此,《念书,还是工作?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则故事。

这则故事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这样一段话:原本是一位年轻初中教师的让娜·达冈,刚刚获得了读博资格!她还在为能进入学术研究的小小世界而沉醉,压根没料到自己闯进了一片怎样艰深的丛林……在这片丛林中,导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又深谙如何躲避焦躁等待其过目自己论文的博士生,而那位博士部的秘书,则在审核材料方面用尽了所有拖沓的本领;在这里,博士生既要在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研讨会上极力产生注意度,还得在学生爆棚的阶梯教室里拿着低廉的薪水教课。这些都是让娜要面对的,她试图在这些复杂情况下寻找自己的位置。然而,不管是家人,还是那个对读博一点儿也不理解的男友,都让她感到绝望。因此,这篇博士论文最终并未完成,且成了她挥之不去的执念。

如此,这本书也不是一部“答案之书”。相反,它是“问题之书”,就像一面镜子,你去观看,你就会发现自己。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位博士——一位女博士——一位文科女博士的经历,但它同样适合任何一个将要上大学、正在念大学或已经毕业的人。通过对让娜经历的阅读,我们更能反思和体察自己的经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恰似普洛克路斯忒斯床,把我们每个人磨折;念书还是工作的选择仿佛达摩克利斯剑,始终悬在我们每个人头顶。

念书,还是工作?如果在你身上,这确实构成一个问题,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在这部图像小说里,你将遇到一个叫让娜·达冈的自己,这是你经历过、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个人与时代写真。

此书法文原版配有这样一段文案:“这部图像小说以成长小说的形式、用绝妙的幽默手法描绘了当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同让娜一样,他们像追寻存在的意义一般,与自己的研究苦苦纠缠。读完这本书后,你将对他们的生活有所了解,或许,你再也不会问他们:‘哎,论文写得怎样了?’”

所以,如果再有人问你论文写完了没、工作找到了么、什么时候结婚之类的问题,就请他好好看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