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辽文化盛宴 - swcf.cn · 寺,开化石窟佛幢、经幢。辽上京北塔...

1
松州 S ongzhou 3 责任编辑 张汇钰 2019 8 17 版式设计 张汇钰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文化大院 弘扬六德文化 塑造德善赤峰 原典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释义 此诗为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建康 江东转运副使任上的外出纪行之 作。诗人途经皖南松源时,见群山 环绕忽有所悟,便写下这首哲理诗。 人们常说下山容易上山难,却 不知下山途中还要翻过无数座山。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 喻,以山区行路寄寓深刻哲理,告诉 人们:人生在世就是不断地与各种 困难做斗争,无论顺境逆境,都应保 持警醒,不可懈怠。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 无难”,正因为上山很艰难,人们便 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第二句补 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 颇为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山的容易, 与实际中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三 四两句承接“错喜欢”。本来,上山 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途 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 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拟人修 辞手法,把山当成了有生命灵性的 东西,它仿佛有意给行人设置了重 重障碍;而行人的种种情绪 —意 外、惊诧、烦恼,直至恍然大悟,也都 在这一“放”一“拦”中重复表现出 来。 伴随着第三届中国契丹辽文化节 欢快的乐曲,重新选址精心建造的巴 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将于 2019 8 18 日隆重开馆, 开始以崭新的面貌 迎接四海宾朋。 辽上京博物馆新馆,地处巴林左 旗林东镇迎宾社区,坐落在辽上京遗 址西一公里处古老的潢水北岸。该馆 外观很像随山就势的黄土版筑城墙, 墙体突兀耸峙,夯层绵密叠压,墙外草 坡延伸,大有辽上京城址的韵味。主 楼南面巨大玻璃幕墙犹如取景框,将 契丹大剧院,上京古玩城、天冠大型商 场等仿古建筑框入其中,形成一道亮 丽的风景;登上塔式观景台,可把辽上 京附近辽代文化遗址和契丹本土山川 景物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整个 建筑给人以神秘、悠远、古朴、亲近的 感觉;馆内高大宏敞,采光充足,内设 有报告厅、多媒体厅、电子图书阅览 室、青少年教育中心、办公室、文物库 房和诸多文物展厅等。安全出口,步 道电梯,文创商店,休息大厅,一应俱 全,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公 益性的文化广场。 巴林左旗历史悠久。历代先民在 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 史文化。 巴林左旗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 时,在本旗共普查历代不可移动文物 818 处,其中辽代各类遗址 700 处。辽代,是左旗历史上最为辉煌的 时期,全旗 6644 平方公里土地上,除上 京临潢府遗址外,还有许多州城县邑, 聚落民居,田园牧场,皇陵坟冢,石窟 佛寺等文化遗存,地上地下文物资源 十分丰富。因此,旗党委、政府决定将 旗博物馆打造成弘扬契丹文化的平台, 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努力,现已成为内蒙 古自治区唯一契丹皇都博物馆;全区以 契丹辽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 契丹族是辽代主体民族,然而,契 丹内地还有大量被俘虏或自愿流入契 丹的汉、渤海等农耕民族,这些人是 大多数。为了有效统治各民族,契丹 统治者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契 丹仍以斡鲁朵、部族制,以四时捺钵 为统治方式,即契丹皇帝和文武大 臣,一年四季巡行在草原上,春捺钵 钩鱼扑鹅雁,夏捺钵纳凉避暑,秋捺 钵入山射猎,冬捺钵坐冬违寒,这并 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放纵山水,渔猎 游戏”,重要的是夏捺钵和冬捺钵举 行中央会议,处理国家政务。实际上 捺钵是契丹政令之所出,大辽朝廷之 所在。然而,为了掌控统治农耕民 族,先后建立了五京,对农耕民族实 行州县制。京城对契丹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建设等方面贡献巨大,尤 其是辽上京在契丹王朝的创建、发 展、壮大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作用。 为了让广大观众了解巴林左旗历 史发展脉络,新馆建成后开辟了《巴林 左旗通史》展厅。展厅内陈列有八千 年前兴隆洼文化;七千年前赵宝沟文 化、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五千四百 年前的富河文化时期的石锄、石斧、玉 猪龙、玉箍形器、钩云形玉匕、石核、石 叶、石镞、大口直腹罐等;还展陈有青 铜时代的铜鼎、羊首青铜刀,鲜卑文化 的戳点纹陶罐和辽、金、元、明、清历朝 及解放前后的金银铜陶瓷质地的珍贵 文物, 充分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灿烂的 文化成果。 除此,用了 2300 平方米的面积,开 辟五个展厅,最新推出《大辽王朝》文 物展览。展品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前 所未有。让我们走进大辽王朝展厅, 进行一次巡礼吧。 《契丹王朝》展厅 以众多图表、照片和精美文物,重 点解说契丹王朝建立、发展、壮大和消 亡的过程:诠释契丹王朝与皇都 辽上京的关系及辽上京在辽朝发展中 的作用。辽上京古称西楼(包括辽上 京、辽祖陵及周边广大地区),西楼是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四代先人所生之 地,太祖亦降生在附近,病殁又葬上京 西 40 里的在祖陵。这里是阿保机创业 开国的舞台,统一诸部拓土用兵的大 本营。契丹文字就产生在这里,并开 设国子监,学习和弘扬儒学。上京是 契丹文化与中原、西域文化交融再造 的熔炉,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大都会 和贸易集散地。上京是契丹的圣地, 精神寄托,永久的祭祀中心。尽管契 丹统治集团常在捺钵地,但四时捺钵 均设在辽上京的周围,以契丹皇帝为 首的辽代统治集团心系皇都,上京是 契丹王朝的根。 《契丹壁画》展厅 巴林左旗境内出土多座辽代壁画 墓 ,壁画内容有出行、归来、备食、宴 飨、娱乐等场景。还有牵犬,擎鹰,荷 仗,侍女执扇,奴婢侍盥等生活的画 面。展厅内展出的壁画,造型生动,内 涵丰富,画工精细,活灵活现。千年前 的画作,把人们引领到契丹人的生活 中。通过壁画,人们可以穿越时空, 直接与契丹人对话,观察他们的行 为,服饰,装扮,了解他们的物质文化 生活和精神世界,体味他们生产生活 细节…… 《契丹信仰》展厅 契丹最早信仰萨满教,在中原和 西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儒、 释、道、巫觋多种信仰并行的格局,尤 以释教最盛。 据史料记载和初步考古调查,上 京附近有较大的佛教寺院 30 多处,时 有佛教文物出土。展厅陈列的重点佛 教文物有: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鲜演 墓碑;平顶山云门寺乾统十年( 1110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真寂之 寺,开化石窟佛幢、经幢。辽上京北塔 天宫出土的舍利子、木塔、鎏金经筒 等,南塔镶嵌的佛、菩萨、供养人,迦陵 频加等石雕造像珍品。还有其他遗址 出土的石雕佛像、铜铸佛像、佛法僧三 宝铜印等。透过这些遗珍,可以想见 当时宝塔遥对,佛寺比肩,僧尼众多, 香烟袅袅的繁盛景象。 《契丹墓志》展厅 本厅展出辽上京地区出土的辽代 墓志 24 方,其中契丹大字墓志 2 方;契 丹小字墓志 6 方;汉文墓志 16 方。光 汉人官员韩匡嗣家族墓地出土的墓志 就有 11 方。这些墓志比较准确地书 写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记录了辽代 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重大社会事 件。这些墓志被誉为地下档案,绝不 过分。它们是研究辽史的宝贵材料, 解读契丹文的绝好参照,无论是契丹 文墓志,还是汉文墓志,都具有证史、 纠史、补史的重要价值,十分珍贵。 《契丹葬俗》展厅 契丹最早实行的是树葬加火葬, 《契丹国志》载:契丹先人“父母死而 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树 上,经三年乃收其尸而焚之。”这是古 老天葬的改良版。后来,在中原文化 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契丹葬俗呈多 样性发展态势,既有火葬又有土葬。 墓室形制也由土坑竖穴到圆形、方形 再向多角形砖室、石室墓发展。葬具 形式十分繁复。本馆展出的棺床小 帐、金属覆面、十鹿纹穹庐式骨灰罐、 骨灰匣、骨灰石函、木制真容偶像、木 棺、石棺等,充分体现契丹葬俗的演 变过程。 上述展厅采用的是多媒体数字化 技术,大屏幕、环幕、动画等效果使展 览更具吸引力,展厅展出的 800 多件多 (套)珍贵文物,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 LED 射灯的映照下,闪烁着先民的 智慧之光,给人以巨大鼓舞,深刻启 迪。 辽上京博物馆推出的契丹王朝大 型文物展览和巴林左旗通史展,无疑 是一场品尝契丹文化的盛宴,咀嚼巴 林左旗八千年沧桑的大餐。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 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南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契丹辽文化盛宴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巡礼 李建奎 金永田 “这个是烙画葫芦,还有彩绘葫 芦、景泰蓝掐丝葫芦、汉代堆彩工艺 葫芦。”在冯春柳的葫芦小店里陈设 着各式各样画好的葫芦。冯春柳是 一位葫芦画手艺人, 1971 年出生,从 6 岁开始就和赤峰知名书画家傅智 勇学习绘画, 19 岁开始在赤峰第一 工艺美术厂从事仿象牙雕刻的色彩 调配工作,后到中央美院进修一年, 进修结束后在北京一家画廊工作。 2016 5 月回到赤峰,开始葫芦手 绘画。如今,年近半百从未间断,她 用半生的时间“守护”着这门技艺。 葫芦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 美术品,起源于宋代,到了清朝康熙 年间已很兴盛。相传,康熙皇帝非 常喜爱葫芦艺术,他经常让宫廷艺 师刻画出各种精美的葫芦艺术品, 供自己把玩欣赏。据说刻葫芦最初 在甘肃一带民间流传,人们在葫芦 上走刀划针,随意刻画出简单的花 草虫鱼,现又创造出仿水墨、写意的 名家山水画作品,赋予了葫芦鲜活 的艺术性,也使葫芦艺术品具备了 一定的收藏价值。在中国民间,葫 芦素有“宝葫芦”的美誉,葫芦一直 被视为吉祥物,以葫芦为题材的传 统民间故事不胜枚举。古代,在吉 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 的形式。在葫芦上刻画和装饰的艺 术称为“葫艺”。 与在纸上画画相比,在葫芦上 作画的难度要高得多,因为葫芦本 身不容易固定且不易上色,这不仅 考验人的绘画水平,还考验人的耐 心。冯春柳认为,选择外形好的葫 芦,看上去要周正,上下两肚大小的 比例协调,表面光滑干净,作画的效 果才好。作画时,冯春柳不仅有着 水滴石穿的耐心,更有着“不破楼兰 终不还”的恒心,她对手画葫芦的热 爱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多 时候画着画着就忘了吃饭,有一次 我创作一个葫芦到深夜两点。”正所 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即使工作到深夜冯春柳 也不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 葫芦画作为一项古老的手工艺 术,也在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 和创新。通过多年的彩绘葫芦,冯 春柳研发出了景泰蓝掐丝工艺,这 个工艺是将景泰蓝工艺运用在葫芦 上,使葫芦色彩艳丽,更具有艺术价 值和立体感。 作为葫芦画的传承者,冯春柳 不仅在工作室里作画,还会走进社 区、走进学校,让画葫芦这门手艺得 到更多人的了解和认可,以期让大 家参与其中一起画下去。 2018 年,冯春柳开始为赤峰回 民实验小学的学生们传授艺术葫芦 技艺。“平时大家都要认真观察生活 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朵花,每一个小 虫子,每一个蜜蜂,每一个蜻蜓长什 么样。”在“葫芦画课堂”里,冯春柳 正在教孩子们作葫芦画,“孩子们非 常喜欢这门艺术葫芦课,热情度也 非常高,很多时候已经下课了,他们 还会来我的工作室请我指导,我感 受到了孩子们对艺术葫芦的喜爱和 热情,希望孩子们对葫芦的创作,不 止步于课堂,而是真正地爱上这门 艺术。” 传承就是一代一代的接力赛, 没有终点,一直在路上。作为回族 民间艺人, 2017 年,冯春柳在赤峰古 玩城创立了“春柳工作室”,正在让 葫芦画技艺发扬光大。“我已经快 50 岁了,在别人看来应该是快退休 的年纪了,但我觉得艺术永远不会 ‘退休’,希望我的艺术葫芦陪我到 老,我也会陪我的艺术葫芦一直到 老。” 所谓一葫一世界。自从与葫芦 画结缘,冯春柳便拥有了自己的世 界。她的作品独具只眼,是纯粹的 精神家园,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 冯春柳:葫芦画艺术的坚守者 记者 张启民 8 月的林西大地,沃野葱茏,碧浪滚 滚。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去年 全区第一个摘帽的国贫县;这里,文化底 蕴深厚,红色基因凝重。移民文化、红色 文化水乳交融,马背文明、农耕文明相得 益彰;这里,人民勤劳质朴,干群团结一 心,全国文化先进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建设示范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 平安建设先进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 村综合示范县等桂冠,无不闪耀着富民 强县的道道光环;这里,奔流不息的西拉 沐沦河、嘎斯汰河等 4 条河流泛着碧波, 滋润着广袤的农田和片片心田,一朵朵 晶莹剔透的浪花,伴着老百姓的心跳欢 腾飞溅…… 摘掉贫困帽子的革命老区,腰杆儿 挺起来的林西百姓,在喜迎美好生活的 同时,也迎来了讴歌美好生活的文人墨 客。8 5 日至 9 日,由市文联主办的“初 心梦想 文学抵达”作家笔会暨重点作家 培训班,在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 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 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习近平致中国文联 中国作协成立 70 周年的贺信精神热潮 中,在林西县隆重举行。自治区作协副 主席王樵夫出席开班仪式。市内五十余 名作家云集林西参加培训班学习和文学 采风。出席开班仪式并在培训班授课的 国内名家名编有: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 会常务副会长叶梅,内蒙古作协名誉主 席、内蒙古文联名誉主席官布扎布,《小 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诗刊》副主编王 冰,《中国作家》文学版编辑部主任俞胜,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艺创演系文学 创作教研室主任张志强,解放军艺术学 院艺术研究员黄恩鹏以及外省赤峰籍作 家孙晓飞、申平等。 培训班上,学员们济济一堂,认真学 习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 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给苏尼特右旗乌 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习近平致中国文 联中国作协成立 70 周年的贺信等。通 过学习讨论,大家心更明、眼更亮,努力 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 民族的优秀作品信心更足。习总书记对 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关怀和殷切希望,使 塞外赤峰的作家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大 家纷纷表示:要向习总书记要求和希望 的那样,更加自觉地举精神之旗、铸时代 之魂、怀赤子之心、树凌云之志、领风气 之先,用更多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的作品力作回馈时代、奉献人民。 专家授课与集体采风穿插进行,学 员们听课学习专心致志,融会贯通;文学 采风扎实深入,触摸生活。专家们每一 堂扣人心弦的授课,既站在时代高度突 出重点,又立足具体创作深入浅出,学员 们心神专注,受益匪浅。李晓东的授课 题目是《中国文学产生机制和当代文学 发展》,叶梅的授课题目是《根河之恋及 其他》,官布扎布的授课题目是《谈作家 的文化修养》,王冰围绕《文学,要从写 “我”到写“我们”》、俞胜围绕《编辑眼中 的好小说标准》、张志强围绕《故事技术》 进行文学知识讲座,学员们如饮醍醐,获 益良多。 亲吻芬芳的泥土、感受沸腾的生活, 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次培训班, 主办方在组织学员们认真聆听专家授课 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采风 活动。与会人员先后深入东山生态扶贫 产业园、大营子乡老君沟移民新村、林西 镇文化大院、“王麻子”广播站、十二吐乡 达康产业园和幸福互助院、富林林场、大 水菠萝牧场等地采风,实地参观了全国 “一村一品”示范村即新城子镇七合堂村 的内蒙野果产业、大井镇东方红玉米皮 贴画产业等。广袤的林西大地犹如群芳 争艳的花丛,作家们采花酿蜜般地深入 火热的农村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说 掏心窝子话、交知心朋友。一个个风尘 仆仆的身影,展现了时代担当、使命担当 和责任担当的作家风采。 季夏,是最能撩拨作家的时令。作 家们通过政治思想和文学创作学习,把 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所 掌握的文学创作知识化作巨大动力,纷 纷表示抖精神、鼓干劲,扎根人民、扎根 生活,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 得下的优秀作品,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 更好的精神食粮,助力我市经济社会发 展。 贴近火热生活 聆听专家讲座 讴歌时代旋律 我市举办作家笔会暨重点作家培训班 记者 高子民 邵涌河 特约通讯员 王海英 8 9 日,乌峰书法作品展在喀喇沁 旗文化艺术中心书法展厅开幕。 乌峰,喀喇沁旗小牛群镇通太沟人, 著名书法家。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书法 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宁市政协 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 会会员,喀喇沁书画文学院名誉院长,邹 鲁画院院长、邹鲁印社社长、邹鲁书社社 长,扬州孔子书画院院长。 本次共展出乌峰 200 幅作品,分行 草隶篆楷五体,作品特色鲜明,各成一 体。篆刻作品亦首次在家乡展出。展览 自本月 9 日开始至 31 日结束。 本次书法展的举办,对于弘扬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书法爱好者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全旗书法 艺术的整体水平,展示良好形象,促进喀 喇沁旗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打造喀 喇沁旗书法之乡,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 作用。 (通讯员 孟浩) 乌峰书法作品首次在家乡喀喇沁旗展出 近日,由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 赤峰日报社、赤峰博物馆共同举办的 “让文物说话” —蒙古族民族文物 及其科技内涵展览在赤峰博物馆开 展。 展览以胡格吉乐图个人收藏品 及他对民俗事务的研究为基础,展现 蒙古族在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及社会 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魅力与非凡创 造,充分体现蒙古民族社会文明以及 蒙古民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此次展览为期12天,共展出蒙 古族服饰、乐器、生活器具等 200 件 民俗文化生产生活实物。 记者 呼格 摄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Oct-2019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契丹辽文化盛宴 - swcf.cn · 寺,开化石窟佛幢、经幢。辽上京北塔 天宫出土的舍利子、木塔、鎏金经筒 等,南塔镶嵌的佛、菩萨、供养人,迦陵

松州 Songzhou 3 版责任编辑 张汇钰

2019年8月17日版式设计 张汇钰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文化大院

弘扬六德文化塑造德善赤峰

■原典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释义此诗为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建康

江 东 转 运 副 使 任 上 的 外 出 纪 行 之

作。诗人途经皖南松源时,见群山

环绕忽有所悟,便写下这首哲理诗。

人们常说下山容易上山难,却

不知下山途中还要翻过无数座山。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

喻,以山区行路寄寓深刻哲理,告诉

人们:人生在世就是不断地与各种

困难做斗争,无论顺境逆境,都应保

持警醒,不可懈怠。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

无难”,正因为上山很艰难,人们便

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第二句补

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

颇为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山的容易,

与实际中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三

四两句承接“错喜欢”。本来,上山

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途

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

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拟人修

辞手法,把山当成了有生命灵性的

东西,它仿佛有意给行人设置了重

重障碍;而行人的种种情绪——意

外、惊诧、烦恼,直至恍然大悟,也都

在 这 一“ 放 ”一“ 拦 ”中 重 复 表 现 出

来。

伴随着第三届中国契丹辽文化节

欢快的乐曲,重新选址精心建造的巴

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将于 2019 年 8月 18 日隆重开馆,开始以崭新的面貌

迎接四海宾朋。

辽上京博物馆新馆,地处巴林左

旗林东镇迎宾社区,坐落在辽上京遗

址西一公里处古老的潢水北岸。该馆

外观很像随山就势的黄土版筑城墙,

墙体突兀耸峙,夯层绵密叠压,墙外草

坡延伸,大有辽上京城址的韵味。主

楼南面巨大玻璃幕墙犹如取景框,将

契丹大剧院,上京古玩城、天冠大型商

场等仿古建筑框入其中,形成一道亮

丽的风景;登上塔式观景台,可把辽上

京附近辽代文化遗址和契丹本土山川

景物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整个

建筑给人以神秘、悠远、古朴、亲近的

感觉;馆内高大宏敞,采光充足,内设

有 报 告 厅 、多 媒 体 厅 、电 子 图 书 阅 览

室、青少年教育中心、办公室、文物库

房和诸多文物展厅等。安全出口,步

道电梯,文创商店,休息大厅,一应俱

全,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公

益性的文化广场。

巴林左旗历史悠久。历代先民在

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

史文化。

巴 林 左 旗 全 国 第 三 次 文 物 普 查

时,在本旗共普查历代不可移动文物

点 818 处 ,其 中 辽 代 各 类 遗 址 700 余

处。辽代,是左旗历史上最为辉煌的

时期,全旗 6644 平方公里土地上,除上

京临潢府遗址外,还有许多州城县邑,

聚落民居,田园牧场,皇陵坟冢,石窟

佛寺等文化遗存,地上地下文物资源

十分丰富。因此,旗党委、政府决定将

旗博物馆打造成弘扬契丹文化的平台,

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努力,现已成为内蒙

古自治区唯一契丹皇都博物馆;全区以

契丹辽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

契丹族是辽代主体民族,然而,契

丹内地还有大量被俘虏或自愿流入契

丹 的 汉 、渤 海 等 农 耕 民 族 ,这 些 人 是

大多数。为了有效统治各民族,契丹

统 治 者 采 取 了“ 因 俗 而 治 ”的 政 策 ,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契

丹 仍 以 斡 鲁 朵 、部 族 制 ,以 四 时 捺 钵

为 统 治 方 式 ,即 契 丹 皇 帝 和 文 武 大

臣 ,一 年 四 季 巡 行 在 草 原 上 ,春 捺 钵

钩 鱼 扑 鹅 雁 ,夏 捺 钵 纳 凉 避 暑 ,秋 捺

钵 入 山 射 猎 ,冬 捺 钵 坐 冬 违 寒 ,这 并

非 人 们 想 象 的 那 样“ 放 纵 山 水 ,渔 猎

游 戏 ”,重 要 的 是 夏 捺 钵 和 冬 捺 钵 举

行中央会议,处理国家政务。实际上

捺钵是契丹政令之所出,大辽朝廷之

所 在 。 然 而 ,为 了 掌 控 统 治 农 耕 民

族 ,先 后 建 立 了 五 京 ,对 农 耕 民 族 实

行 州 县 制 。 京 城 对 契 丹 政 治 、经 济 、

军 事 、文 化 建 设 等 方 面 贡 献 巨 大 ,尤

其 是 辽 上 京 在 契 丹 王 朝 的 创 建 、发

展、壮大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作用。

为了让广大观众了解巴林左旗历

史发展脉络,新馆建成后开辟了《巴林

左旗通史》展厅。展厅内陈列有八千

年前兴隆洼文化;七千年前赵宝沟文

化、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五千四百

年前的富河文化时期的石锄、石斧、玉

猪龙、玉箍形器、钩云形玉匕、石核、石

叶、石镞、大口直腹罐等;还展陈有青

铜时代的铜鼎、羊首青铜刀,鲜卑文化

的戳点纹陶罐和辽、金、元、明、清历朝

及解放前后的金银铜陶瓷质地的珍贵

文物,充分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灿烂的

文化成果。

除此,用了 2300 平方米的面积,开

辟五个展厅,最新推出《大辽王朝》文

物展览。展品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前

所未有。让我们走进大辽王朝展厅,

进行一次巡礼吧。

《契丹王朝》展厅以众多图表、照片和精美文物,重

点解说契丹王朝建立、发展、壮大和消

亡的过程:诠释契丹王朝与皇都——

辽上京的关系及辽上京在辽朝发展中

的作用。辽上京古称西楼(包括辽上

京、辽祖陵及周边广大地区),西楼是

辽 太 祖 耶 律 阿 保 机 四 代 先 人 所 生 之

地,太祖亦降生在附近,病殁又葬上京

西 40 里的在祖陵。这里是阿保机创业

开国的舞台,统一诸部拓土用兵的大

本营。契丹文字就产生在这里,并开

设国子监,学习和弘扬儒学。上京是

契丹文化与中原、西域文化交融再造

的熔炉,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大都会

和贸易集散地。上京是契丹的圣地,

精神寄托,永久的祭祀中心。尽管契

丹统治集团常在捺钵地,但四时捺钵

均设在辽上京的周围,以契丹皇帝为

首的辽代统治集团心系皇都,上京是

契丹王朝的根。

《契丹壁画》展厅巴林左旗境内出土多座辽代壁画

墓 ,壁画内容有出行、归来、备食、宴

飨、娱乐等场景。还有牵犬,擎鹰,荷

仗 ,侍 女 执 扇 ,奴 婢 侍 盥 等 生 活 的 画

面。展厅内展出的壁画,造型生动,内

涵丰富,画工精细,活灵活现。千年前

的画作,把人们引领到契丹人的生活

中 。 通 过 壁 画 ,人 们 可 以 穿 越 时 空 ,

直 接 与 契 丹 人 对 话 ,观 察 他 们 的 行

为,服饰,装扮,了解他们的物质文化

生活和精神世界,体味他们生产生活

细节……

《契丹信仰》展厅契丹最早信仰萨满教,在中原和

西 域 文 化 的 影 响 下 ,逐 渐 形 成 了 儒 、

释、道、巫觋多种信仰并行的格局,尤

以释教最盛。

据史料记载和初步考古调查,上

京附近有较大的佛教寺院 30 多处,时

有佛教文物出土。展厅陈列的重点佛

教文物有: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鲜演

墓碑;平顶山云门寺乾统十年(1110)“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真寂之

寺,开化石窟佛幢、经幢。辽上京北塔

天 宫 出 土 的 舍 利 子 、木 塔 、鎏 金 经 筒

等,南塔镶嵌的佛、菩萨、供养人,迦陵

频加等石雕造像珍品。还有其他遗址

出土的石雕佛像、铜铸佛像、佛法僧三

宝铜印等。透过这些遗珍,可以想见

当时宝塔遥对,佛寺比肩,僧尼众多,

香烟袅袅的繁盛景象。

《契丹墓志》展厅本厅展出辽上京地区出土的辽代

墓志 24 方,其中契丹大字墓志 2 方;契

丹小字墓志 6 方;汉文墓志 16 方。光

汉人官员韩匡嗣家族墓地出土的墓志

就有 11 方。这些墓志比较准确地书

写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记录了辽代

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重大社会事

件。这些墓志被誉为地下档案,绝不

过分。它们是研究辽史的宝贵材料,

解读契丹文的绝好参照,无论是契丹

文墓志,还是汉文墓志,都具有证史、

纠史、补史的重要价值,十分珍贵。

《契丹葬俗》展厅契丹最早实行的是树葬加火葬,

《契丹国志》载:契丹先人“父母死而

悲 哭 者 ,以 为 不 壮 ,但 以 其 尸 置 于 树

上,经三年乃收其尸而焚之。”这是古

老天葬的改良版。后来,在中原文化

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契丹葬俗呈多

样 性 发 展 态 势 ,既 有 火 葬 又 有 土 葬 。

墓室形制也由土坑竖穴到圆形、方形

再向多角形砖室、石室墓发展。葬具

形 式 十 分 繁 复 。 本 馆 展 出 的 棺 床 小

帐、金属覆面、十鹿纹穹庐式骨灰罐、

骨灰匣、骨灰石函、木制真容偶像、木

棺 、石 棺 等 ,充 分 体 现 契 丹 葬 俗 的 演

变过程。

上述展厅采用的是多媒体数字化

技术,大屏幕、环幕、动画等效果使展

览更具吸引力,展厅展出的 800 多件多

(套)珍贵文物,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

在 LED 射灯的映照下,闪烁着先民的

智 慧 之 光 ,给 人 以 巨 大 鼓 舞 ,深 刻 启

迪。

辽上京博物馆推出的契丹王朝大

型文物展览和巴林左旗通史展,无疑

是一场品尝契丹文化的盛宴,咀嚼巴

林左旗八千年沧桑的大餐。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南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契丹辽文化盛宴——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巡礼●李建奎 金永田

“这个是烙画葫芦,还有彩绘葫

芦、景泰蓝掐丝葫芦、汉代堆彩工艺

葫芦。”在冯春柳的葫芦小店里陈设

着各式各样画好的葫芦。冯春柳是

一位葫芦画手艺人,1971年出生,从

6 岁开始就和赤峰知名书画家傅智

勇学习绘画,19 岁开始在赤峰第一

工艺美术厂从事仿象牙雕刻的色彩

调配工作,后到中央美院进修一年,

进修结束后在北京一家画廊工作。

2016 年 5 月回到赤峰,开始葫芦手

绘画。如今,年近半百从未间断,她

用半生的时间“守护”着这门技艺。

葫芦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

美术品,起源于宋代,到了清朝康熙

年间已很兴盛。相传,康熙皇帝非

常喜爱葫芦艺术,他经常让宫廷艺

师刻画出各种精美的葫芦艺术品,

供自己把玩欣赏。据说刻葫芦最初

在甘肃一带民间流传,人们在葫芦

上走刀划针,随意刻画出简单的花

草虫鱼,现又创造出仿水墨、写意的

名家山水画作品,赋予了葫芦鲜活

的艺术性,也使葫芦艺术品具备了

一定的收藏价值。在中国民间,葫

芦素有“宝葫芦”的美誉,葫芦一直

被视为吉祥物,以葫芦为题材的传

统民间故事不胜枚举。古代,在吉

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

的形式。在葫芦上刻画和装饰的艺

术称为“葫艺”。

与在纸上画画相比,在葫芦上

作画的难度要高得多,因为葫芦本

身不容易固定且不易上色,这不仅

考验人的绘画水平,还考验人的耐

心。冯春柳认为,选择外形好的葫

芦,看上去要周正,上下两肚大小的

比例协调,表面光滑干净,作画的效

果才好。作画时,冯春柳不仅有着

水滴石穿的耐心,更有着“不破楼兰

终不还”的恒心,她对手画葫芦的热

爱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多

时候画着画着就忘了吃饭,有一次

我创作一个葫芦到深夜两点。”正所

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即使工作到深夜冯春柳

也不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

葫芦画作为一项古老的手工艺

术,也在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

和创新。通过多年的彩绘葫芦,冯

春柳研发出了景泰蓝掐丝工艺,这

个工艺是将景泰蓝工艺运用在葫芦

上,使葫芦色彩艳丽,更具有艺术价

值和立体感。

作为葫芦画的传承者,冯春柳

不仅在工作室里作画,还会走进社

区、走进学校,让画葫芦这门手艺得

到更多人的了解和认可,以期让大

家参与其中一起画下去。

2018 年,冯春柳开始为赤峰回

民实验小学的学生们传授艺术葫芦

技艺。“平时大家都要认真观察生活

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朵花,每一个小

虫子,每一个蜜蜂,每一个蜻蜓长什

么样。”在“葫芦画课堂”里,冯春柳

正在教孩子们作葫芦画,“孩子们非

常喜欢这门艺术葫芦课,热情度也

非常高,很多时候已经下课了,他们

还会来我的工作室请我指导,我感

受到了孩子们对艺术葫芦的喜爱和

热情,希望孩子们对葫芦的创作,不

止步于课堂,而是真正地爱上这门

艺术。”

传承就是一代一代的接力赛,

没有终点,一直在路上。作为回族

民间艺人,2017年,冯春柳在赤峰古

玩城创立了“春柳工作室”,正在让

葫芦画技艺发扬光大。“我已经快

50 岁了,在别人看来应该是快退休

的年纪了,但我觉得艺术永远不会

‘退休’,希望我的艺术葫芦陪我到

老,我也会陪我的艺术葫芦一直到

老。”

所谓一葫一世界。自从与葫芦

画结缘,冯春柳便拥有了自己的世

界。她的作品独具只眼,是纯粹的

精神家园,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

冯春柳:葫芦画艺术的坚守者●记者 张启民

8 月的林西大地,沃野葱茏,碧浪滚

滚。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去年

全区第一个摘帽的国贫县;这里,文化底

蕴深厚,红色基因凝重。移民文化、红色

文化水乳交融,马背文明、农耕文明相得

益彰;这里,人民勤劳质朴,干群团结一

心,全国文化先进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建设示范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

平安建设先进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

村综合示范县等桂冠,无不闪耀着富民

强县的道道光环;这里,奔流不息的西拉

沐沦河、嘎斯汰河等 4 条河流泛着碧波,

滋润着广袤的农田和片片心田,一朵朵

晶莹剔透的浪花,伴着老百姓的心跳欢

腾飞溅……

摘掉贫困帽子的革命老区,腰杆儿

挺起来的林西百姓,在喜迎美好生活的

同时,也迎来了讴歌美好生活的文人墨

客。8 月 5 日至 9 日,由市文联主办的“初

心梦想 文学抵达”作家笔会暨重点作家

培训班,在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

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

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习近平致中国文联

中国作协成立 70 周年的贺信精神热潮

中,在林西县隆重举行。自治区作协副

主席王樵夫出席开班仪式。市内五十余

名作家云集林西参加培训班学习和文学

采风。出席开班仪式并在培训班授课的

国内名家名编有: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

会常务副会长叶梅,内蒙古作协名誉主

席、内蒙古文联名誉主席官布扎布,《小

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诗刊》副主编王

冰,《中国作家》文学版编辑部主任俞胜,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艺创演系文学

创作教研室主任张志强,解放军艺术学

院艺术研究员黄恩鹏以及外省赤峰籍作

家孙晓飞、申平等。

培训班上,学员们济济一堂,认真学

习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

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给苏尼特右旗乌

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习近平致中国文

联中国作协成立 70 周年的贺信等。通

过学习讨论,大家心更明、眼更亮,努力

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

民族的优秀作品信心更足。习总书记对

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关怀和殷切希望,使

塞外赤峰的作家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大

家纷纷表示:要向习总书记要求和希望

的那样,更加自觉地举精神之旗、铸时代

之魂、怀赤子之心、树凌云之志、领风气

之先,用更多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的作品力作回馈时代、奉献人民。

专家授课与集体采风穿插进行,学

员们听课学习专心致志,融会贯通;文学

采风扎实深入,触摸生活。专家们每一

堂扣人心弦的授课,既站在时代高度突

出重点,又立足具体创作深入浅出,学员

们心神专注,受益匪浅。李晓东的授课

题目是《中国文学产生机制和当代文学

发展》,叶梅的授课题目是《根河之恋及

其他》,官布扎布的授课题目是《谈作家

的文化修养》,王冰围绕《文学,要从写

“我”到写“我们”》、俞胜围绕《编辑眼中

的好小说标准》、张志强围绕《故事技术》

进行文学知识讲座,学员们如饮醍醐,获

益良多。

亲吻芬芳的泥土、感受沸腾的生活,

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次培训班,

主办方在组织学员们认真聆听专家授课

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采风

活动。与会人员先后深入东山生态扶贫

产业园、大营子乡老君沟移民新村、林西

镇文化大院、“王麻子”广播站、十二吐乡

达康产业园和幸福互助院、富林林场、大

水菠萝牧场等地采风,实地参观了全国

“一村一品”示范村即新城子镇七合堂村

的内蒙野果产业、大井镇东方红玉米皮

贴画产业等。广袤的林西大地犹如群芳

争艳的花丛,作家们采花酿蜜般地深入

火热的农村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说

掏心窝子话、交知心朋友。一个个风尘

仆仆的身影,展现了时代担当、使命担当

和责任担当的作家风采。

季夏,是最能撩拨作家的时令。作

家们通过政治思想和文学创作学习,把

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所

掌握的文学创作知识化作巨大动力,纷

纷表示抖精神、鼓干劲,扎根人民、扎根

生活,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

得下的优秀作品,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

更好的精神食粮,助力我市经济社会发

展。

贴近火热生活聆听专家讲座讴歌时代旋律

我市举办作家笔会暨重点作家培训班

●记者 高子民邵涌河 特约通讯员 王海英

8 月 9 日,乌峰书法作品展在喀喇沁

旗文化艺术中心书法展厅开幕。

乌峰,喀喇沁旗小牛群镇通太沟人,

著名书法家。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书法

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宁市政协

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

会会员,喀喇沁书画文学院名誉院长,邹

鲁画院院长、邹鲁印社社长、邹鲁书社社

长,扬州孔子书画院院长。

本次共展出乌峰 200 幅作品,分行

草隶篆楷五体,作品特色鲜明,各成一

体。篆刻作品亦首次在家乡展出。展览

自本月 9日开始至 31日结束。

本次书法展的举办,对于弘扬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书法爱好者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全旗书法

艺术的整体水平,展示良好形象,促进喀

喇沁旗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打造喀

喇沁旗书法之乡,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

作用。 (通讯员 孟浩)

乌峰书法作品首次在家乡喀喇沁旗展出

近日,由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赤峰日报社、赤峰博物馆共同举办的

“让文物说话”——蒙古族民族文物及其科技内涵展览在赤峰博物馆开展。

展览以胡格吉乐图个人收藏品及他对民俗事务的研究为基础,展现蒙古族在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及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魅力与非凡创造,充分体现蒙古民族社会文明以及

蒙古民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此次展览为期 12 天,共展出蒙

古族服饰、乐器、生活器具等 200 件民俗文化生产生活实物。

记者 呼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