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衛生管理 防疫物質設置 管理及飲用水管理 ·...

61
手部衛生管理防疫物質設置 管理及飲用水管理 吳麗鴻 社團法人臺灣感染管制學會 祕書長暨中區會長 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 感管組 2015.10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手部衛生管理、防疫物質設置管理及飲用水管理

    吳麗鴻社團法人臺灣感染管制學會 祕書長暨中區會長

    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 感管組

    2015.10

  • 課程大綱

    •手部衛生重要性

    –手部衛生5時機

    –洗手技術

    •防疫物資設置管理

    –防疫物資種類

    –防疫物資使用方式、使用時機

    –防疫物資存放管理

    •飲用水管理與水質監測

  • 前言

    • 手部衛生是簡單的動作,卻是減少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減少抗藥性及加強病人安全的主要手段。

    • 手部衛生也被認為是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的最重要措施,但要確實改善卻是困難且複雜的任務

    • 證據顯示加強手部衛生可以改善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發生的頻率

  • •使用PPE 能為使用者降低或減少其暴露

    在危害下可能發生傷害的機率。

    •防疫物資之存放須有專人負責管理,確

    保其安全與有效性。

    •飲水機若未善加維護管理,反而成為細

    菌彙集孳生之溫床,對人體健康將產生

    潛在的危害。

  • 手部衛生管理

  • 依據 –104年度護理機構感染管制查核作業手冊

    一般護理之家感染管制查核基準:- 4.防疫機制建置

    - 4.1防疫機制建置情形- 3.配置洗手設施及實施手部衛生作業。

    產後護理之家感染管制查核基準:

    - 5.訪客管理機制 - 3.提供訪客維持手部衛生所需設施- 8.感染管制機制-1.訂有感染管制預防、突發事件處理

    、洗手標準作業…。- 9.手部衛生之遵從性

    精神護理之家感染管制查核基準:- 8.防疫機制建置

    - B-2 配置洗手設施(如各房室至少設有一個洗手台或乾式洗手液)及實施正確洗手步驟。

  • 依據–104年度老人福利機構評鑑指標

    •二級指標

    • B2.2防疫機制建置情形

    –3.配置洗手設施及實施手部衛生作業。

  • 醫護人員的雙手-- 散播微生物的重要傳染媒介

    •微生物儲藏之處•機構內感染群突發(MRSA.PDRAB)

    •研究顯示:1.護理人員戴雙層無菌手套,外層手套可培養出10⁵~10¹º菌落數

    2.醫護人員洗手遵從性僅30~50%3.80%一般感染症可經由手傳染4.工作上:男性的洗手遵從性較女性差5.醫師洗手遵從性較護理人員差

  • 手部衛生五時機

    根據 WHO 2009年出版之『WHO 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修訂

    1.接觸病人之前

    2.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前

    3.暴觸病人體液風險後

    4.接觸病人之後

    5.接觸病人周遭環境後

  • 洗手要洗多久時間?

    •濕洗手平均 : 40–60秒•乾洗手平均 : 20–30秒

  • 內外夾弓大立完(腕)

    洗手步驟七字訣

    洗手技術

  • 洗手技術-1(酒精乾洗手劑)

    拱起的手掌中放入一手掌的乾洗手液,並抹勻全手 掌心對掌心搓洗

    右手掌對左手背,手指交叉搓洗,反之亦然 掌對掌,手指交叉搓洗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手部衛生指引

    外 夾

  • 洗手技術-2 (酒精乾洗手劑)

    手指的指背對著另一手的掌面,兩手交扣搓洗

    左手掌包住右手指,前前後後旋轉式地搓洗,反之亦然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手部衛生指引

    立 完

    弓 大

    右手掌包住左手指,旋轉式搓洗,反之亦然

    約20-30 秒,待手感覺乾後,手就清潔乾淨了

  • 酒精性乾洗手液(Alcohol-based handrubs)

    Gopal Rao and colleagues 2002

    •研究顯示,在每一病床邊旁放置酒精性乾式洗手液,使用兩年期間,將MRSA的比率由50%降低至39%。

    •北歐一些國家如芬蘭及荷蘭其採行嚴格的圍堵政策-找出感染源並常規性使用酒精性乾式洗手液洗手,MRSA的盛行率低於1% 。

  • 酒精性乾洗手液

    Voss A & Widmer A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1997;18:205

    •臨床研究指出ICU護士平均需要62秒去完成一次洗手的步驟,包括找到洗手水槽、洗手、擦乾雙手並走回病人旁進行下一次醫療工作。

    •於同一單位內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平均只需要15秒便可完成相同的洗手清潔步驟。

    使用含酒精洗手液的一個好處便是節省時間

  • 酒精性乾洗手液注意事項

    1.須於雙手無明顯污垢時、無血液及分泌物污染時或缺乏完整的洗手設備,如缺水或洗手設備不足時使用

    2.使用後須待酒精完全揮發才能繼續為病患做治療3.酒精為可揮發之易燃物質,故須置放於密閉不易揮發的容器中,且須避免置於高溫之處和避免受到污染,在保存上須多加注意

    4.酒精性乾洗手液外觀須標示清楚,放於病床旁時須遠離意識不清或年紀較大的病患或年紀較小的小孩,以免誤食

    5.對孢子(spores)與病毒無殺菌效果,兒科病房與病毒性傳染病流行時仍以濕洗手為主

  • 防疫物資設置與管理

    •種類與使用方式

    •使用時機

    •存放管理

  • 依據-

    104年度護理機構感染管制查核作業手冊一般護理之家感染管制查核基準

    - 4.防疫機制建置

    - 4.1 防疫機制建置情形

    - 6.防疫物資管理

    產後護理之家感染管制查核基準- 7.防疫物資儲放及設置

    精神護理之家感染管制查核基準- 7.防疫物資儲放及設置

  • 目的

    •「個人防護具」是確保一線人員安全的基本配備。

    •適當且正確的使用各種防護裝備,可保護工作人員,減少不必要之傷害

  • PPE ?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個人保護裝備

    定義:『設計用來穿戴或攜帶在人類身上,用於保

    護人類不致受到危害其健康與安全風險的

    任何裝備器材或方式』

  • 法源依據 - 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

    第 287 條雇主對於勞工有暴露於高溫、低溫、非游離輻射線、生物病原體、有害氣體、蒸氣、粉塵或其他有害物之虞者,應置備安全衛生防護具,如安全面罩、防塵口罩、防毒面具、防護眼鏡、防護衣等適當之防護具,並使勞工確實使用。

    第 288 條雇主對於勞工在作業中使用之物質,有因接觸而傷害皮膚、感染或經由皮膚滲透吸收而發生中毒等之虞時,應置備不浸透性防護衣、防護手套、防護靴、防護鞋等適當防護具,或提供必要之塗敷用防護膏,並使勞工使用。

  • 個人防護裝備(PPE)的選用

    (資料來源:2007年WHO建議、CDC)

    •導入風險概念

    •強調依照病人情況與接觸情形而定,不以工作性質,如:護理師或環保人員..等來區分等級

  • 防護裝備用物

    口罩:綁帶式外科口罩、N95口罩手套防護衣、隔離衣(防水)護目鏡、面罩鞋套:長型、短型髮帽…

  • 口罩種類與使用

    •口罩種類

    - 紗布口罩、棉布口罩、活性碳口罩

    、醫用面罩、高效濾口罩(N95)

    •使用

    - 一般口罩不要戴超過四小時

    - N95不要超過半小時

    - 呼吸所攜帶的水氣,會附著在口罩內壁,

    提供細菌、病毒好的滋生環境

  • N95口罩

    •防塵面具的一種、淨氣式

    •濾材補集效率可達95%以上至99%以下

    •Fitting Test:小於10%的洩漏率

    •需近距離接觸病人,或執行會引發飛沫

    產生之治療措施時使用

    •COPD、氣喘病史與孕婦不適用

  • 將口罩放在掌心,鼻片部份朝向指尖,使固定帶自然下垂

    將口罩貼緊於口鼻上方

    將上方固定帶越過頭頂,使其固定於頭部上方

    將下方固定帶越過頭頂,固定於兩耳下之頸後位置

    雙手壓緊鼻片兩側,使與鼻部契合

    每次使用口罩時,需做密合度檢點(雙手儘量完全覆蓋在口罩上,作呼氣、吸氣動作)

    N95口罩配戴步驟

  • 標準的外科口罩

    •外層:有阻塵、阻水作用,可防止飛沫進入口罩裡面

    •中層:有過濾作用,可隔住90%以上的五微米顆粒

    •近口鼻的一層:吸濕作用,隔絕口鼻分泌物

    •可過濾空氣中的微粒,阻隔飛沫、一般細菌、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外物

    •使用時間:四小時

  • 將上帶繫於後腦;下帶緊於頸後

    調整鼻墊,緊貼鼻樑

    完全展開口罩

    預防空氣從側邊外洩

    預防空氣從鼻樑外洩

    口罩配戴:選用適當的口罩、正確的配戴方式

  • 手套種類與使用

  • 手套使用原則

    1.含有乳液(latex)或乙烯醇(vinyl)材質的手套應使於病患檢查或一般性操作時。

    2.橡膠(heavy rubber)材質的手套或稱作公共事業工作(utility)手套,用於清潔器械或環境表面之清潔工作。

    3.對含有乳液材質的手套會產生過敏反應者,可以尼龍(nylon)、塑膠(plastic)或橡膠等材質的手套取代。

    4.手扒雞手套(food-handlers‘gloves)只適用於接觸未污染的物品,如手持乾燥的手術燈或取病歷夾等。

  • 戴手套的時機

    •無菌手套:

    –手術;生產;放射線侵入治療;建立中央血管管路;準備全靜脈營養;準備化療藥物

    •一般手套:

    –直接接觸:接觸病患血液、體液、黏膜、不完整皮膚、具傳染性的器官組織;周邊靜脈管路置入與拔除;抽血;陰道與骨盆腔診察;抽痰;緊急狀況;接觸隔離病患

    –間接接觸:清理病患使用過的器械、嘔吐盆、廢棄物;清理沾染病患血液與體液的環境

    執行侵入醫療技術/配置化藥

    接觸病人體液/血液/黏膜

  • 32

    不需要戴手套的時機

    •直接接觸:

    –測量血壓、脈搏;皮下或肌肉注射;幫病患沐浴、更換衣物;運送病患;沒有分泌物的眼、耳照護;調整血管內導管的滴速、加藥

    •間接接觸:

    –寫記錄;給予口服藥物;收發病患I/O單;更換床單;移動病患周遭用物;幫病患用上非侵襲性呼吸器或氧氣面罩

    不接觸病人體液/血液(量體溫/血壓/運送病人)

  • 隔離衣

    •在進行醫療或護理行為過程中若住民

    身上具傳染性體液或分泌物可能會飛

    濺、污染醫護人員的皮膚或衣物時,

    應穿隔離衣

  • 隔離衣選用原則

    1.堅固、輕便且易於活動。2.易於穿著。3.不得設置讓液滴及其他污染物易於滯留之

    口袋..等。4.精密縫製後,縫合部分應自其上方作不滲

    透處理。

  • 護目鏡與面罩

    避免住民飛沫噴濺至醫護人員眼部

    1.戴用時不得有使人不舒服之感覺。2.戴用方便且不容易破損。3.護眼組件不得容易自框架上脫落。4.各部位不得存有尖銳稜角或凹凸,以防戴

    用者可能遭受割傷或擦傷之虞。5.各部零件能容易更換之構造。

  • 使用防護裝備順序

    • 口罩• 眼罩或護目鏡• 手套• 隔離衣

  • 戴外科口罩

    • 蓋住口、鼻及下巴• 鼻樑壓條緊貼於鼻樑• 兩側綁帶固定于頭部:雙蝴蝶結

    • 調整適合位置

  • 戴N95口罩

    • 選擇適合大小• 蓋住口、鼻及下巴• 兩側綁帶固定于頭部• 密合度檢點

    – 吸氣– 吸氣困難– 呼氣– 臉部有氣體

  • 眼罩或護目鏡

  • 穿隔離衣

    • 選擇適合大小隔離衣• 從背部打開隔離衣,由前往後穿• 綁好頸部與腰部的帶子:

    雙蝴蝶結

    1 2

  • 戴手套

    • 選擇適合大小• 手插入手套• 手套需包住隔離

    衣袖口

  • 脫隔離衣注意事項

    穿一次即換為原則

    脫除時,手應放在隔離衣內面避免污染,反摺後以感染性廢棄物處理

  • 脫除手套-1

    • 抓住外面邊緣靠近手腕

    • 由內往外反脫• 拿手套內面丟棄之

  • 脫除手套-2

    • 沒戴手套之手指伸到腕部移除手套• 由內往外反脫,製成袋子放兩隻手套丟棄

  • 脫除護目鏡、面罩

    • 利用沒戴手套的手抓住耳或頭部• 從臉部拿開• 放置指定地方消毒再使用或丟棄

  • 脫除外科口罩

    • 解開綁帶• 從臉上移除• 丟棄

  • 脫除N95口罩

    • 舉起下面繩索並高於頭部• 舉起上面繩索• 丟棄

  • 防疫物資管理

  • 目的

    •因應流感大流行時各疫情分級時之防疫需要

    •評估機構內的防疫物資需求及情境模擬

    •需物資推估原則:依疾管署規定

  • 防疫物資放置

    •防疫物資放置通風場所,且有適當安全量

    - 溫度:<35℃ (25~30℃)- 濕度:80%以下 (50~60%)

    - 每天定時記錄

    •防疫物資定期檢視有效日期並紀錄

    - 每週

    - 依廠商標示

  • 安全量

    •為該機構所有服務對象及工作人員一星期使用量

    •由機構依實際管理作業自行評估其需求

  • 飲用水管理與水質監測

    •相關法規:- 飲用水管理條例施行細則- 飲用水水質標準(103.01.09.修正)- 飲用水管理條例

  • 依據 - 104年度老人福利機構評鑑指標

    •C.環境設施與安全維護–C3.6 機構飲用供水設備安全及清潔情形

    1.使用之自來水經飲用水設備處理者,應每3個

    月檢測水質之大腸桿菌群,並有檢驗報告..

    2.非使用自來水者,須經飲用水設備處理,每3 個月檢測水質之大腸桿菌群,其水源每隔3個月檢測硝酸鹽氮及砷..

    3.飲水機每月定期檢查保養並有紀錄。

    - 使用濾芯者,應依產品說明書所備註日期更

    換濾芯

    - 若無規定每3個月更換1 次濾芯

  • 飲用水管理目的

    •確保員工及住民飲用水之安全

    •評鑑條文 - 安全的環境與設備

    •檢測大腸桿菌(Coliform)可代表飲用水

    是否遭受糞便污染

    適用法條 -- 飲用水管理條例

  • 飲用水水質標準

    •細菌標準

    - 總生菌數、大腸桿菌群

    •物理標準

    - 濁度、色度、臭度

    •化學標準

    - 重金屬、三鹵甲烷..

    飲用水手冊 - 4版

  • 飲水機監測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之規定

    - 每3個月抽八分之一臺數

    - 由飲水機設置單位自行委託環保署

    認可之檢驗測定機構辦理水質檢驗

    •當懷疑或確定因飲水機的水而引起之

    醫院內腸胃道感染須加強。

  • 水質檢測參考標準值

    •總生菌數

    –總生菌數 < 100 cfu/ml

    –大腸桿菌群(Coliform index) < 6 MPN/100ml

    •檢查結果超過標準值時須再複查

  • 異常時之因應措施

    • 調查水中氯氣是否達正常濃度

    • 檢查水管是否有裂縫

    • 清潔飲水機過濾裝置

    • 清洗供應水塔

  • 飲水機維護

    •每月至少自行或委託維護一次

    •維護內容:更換、清洗濾心、濾材或濾

    料、消毒機台、管線或其他維護等

    •不是以自來水為水源者,應每隔三個月增加檢測

    硝酸鹽氮及砷兩項;連續一年符合水源水質標準

    者,自次年起方可改為每隔六個月檢驗一次

    •相關記錄存放2年,並放公告張貼於飲用水設備明顯處

  • 參考資料

    •醫療(事)機構感控措施指引- 衛福部疾管署

    •長照機構及重點人口密集機構感染管制- 衛福部

    疾管署•長照機構感染相關措施 - 衛福部疾管署

    •手部衛生工作手冊 - 衛福部疾管署 2012

    •感染管制業務訓練手冊 - 合記 2011

    •傳染病防治法 - 衛福部疾管署

    •防疫資源管理系統實施辦法 - 衛福部疾管署

    •104年度護理機構感染管制查核作業手冊 -衛福部

    疾管署

  • 謝謝聆聽

    敬請指教

    ==‥*‥= =· ·*· ·= =· ·*· ·==· ·*· ·==· ·*· ·=E – 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yahoo.com.tw

    電 話:04-7256166 轉 66138傳 真:04-7278313 手 機:0975-611671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 =· ·*· ·= =· ·*· ·==· ·*· ·==· ·*· ·=